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农业的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1 16:50: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农业的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态农业的发展

第1篇

1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据估计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将使我国的商业化土地资源更为紧缺,耕地面积也会不断减少,大量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弱,就业转移可能会严重困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意义

2.1它是高效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重要措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资源相对减少和农产品商品化需求趋势增加的矛盾也更加明显。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缺乏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多重压力,世界农产品贸易技术性壁垒呈现一种常态,推动各种农业科技发展频率增速,逼迫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向科学谋求更高的价值体现,大力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把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作为核心要素,深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

2.2它是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建立现代农业制度的需要。我国各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农业发展的新问题:农业生产中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较低,农产品出口依赖国际市场的代价越来越高,一些传统农产品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我们必须建立现代农业制度,以生态农业引领农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产值,调整区域性农业布局和经营方式,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非常重要。

2.3它是农业价值提升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农业综合产能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和资源消耗,来实现农业更大的经济价值。农业粗放式经营,造成生产水平低、生产规模不大、社会化程度低。农业中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短视做法必须改变,提倡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工业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有效结合,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实现集约化生产,减轻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突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导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幅提升农业产能的价值。

2.4它是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利用各自区域优势,结合国家相关发展战略,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多个省市县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试点,生态农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广,因为它的发展壮大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增强了对市场、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城乡统筹,构建和谐农村。

3、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不利因素

3.1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存在偏差。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即要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机制。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功,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完善和贯彻,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加强。比如有的地方,政策落实不得力,对农民的土地、水等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实施过度开发和利用,大大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3.2虚涨的农业资料和农产品价格。这与不同群体的收入和支付能力有关。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居于重要地位。而对于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会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不同区域的经济状况和农民收入差异,造成了虚涨的价格和泡沫经济,为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不稳定性。

3.3生态农业生产的跟踪服务体系不健全。在边远贫困的山区,还无法保证向农民提供足量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信息等服务,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例如,连续的农业信贷服务对于地方发展生态农业非常重要,毕竟生态农业盈利项目实施需要一定的周期,也受农时限制。另外,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信息服务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合理利用农业资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满足市场的多种要求,从而获得较好经济收益。

3.4我国不同地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衡。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但在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人口多,地域地理条件差异性大,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在一些地方,如果依靠种植业的发展,恐怕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新的机遇,应成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

4、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4.1创新农业发展观念。发展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消费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要积极探索利用工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即主动地结合农业现代化,借鉴使用工业化设施装备、工业化质量控制、工业化标准生产体系、工业化经营管理理念等手段,使生态农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

4.2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挖掘农业科技应用的潜力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如何创新农业科技体制呢?一要根据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加快研发适用的技术链。技术的重点要侧重于特色农产品,拉长产业链,深入到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也包含种子育苗,农产品深加工与保鲜、标准化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二要做好农业区域化布局规划。探索建立以县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的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建立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并深化县域的农技推广运行体系的改革;三要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引导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向生态农业投入资金、技术、人才,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农技推广中来,不断丰富完善“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模式,使不同区域发挥出生态农业的更大价值。

第2篇

(一)前瞻性原则。对于观光农业园的开发也不能一味地去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失去自我和前进的机会,因为游客的需求具有多样化和易变性的。因此,观光农业园的开发一定要具有适度的前瞻性,即要采用适度超前的定位策略,做到市场定位有高度,项目开发有深度,资金投入有力度,从而保证观光农业园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从而最终引导游客消费。

(二)主题性原则。主题是旅游体验的基础和灵魂,是营造环境、营造气氛、聚焦游客注意力、使游客在某一方面得到强烈印象、深刻感受的有效手段。在体验经济背景下,观光农业园的开发必须遵从主题性原则,只有如此才能能够充分打动游客使之留下深刻感受和强烈影响。

(三)深度体验原则。体验经济背景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表层体验,他们更渴望的是深度旅游体验。因此观光农业园在开发设计上必须要强化活动项目的广泛参与性,足以引导游客深度参与旅游活动,创造出美好而深刻的体验留下甜美而深刻的印象。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旅游开发者必须要在互动性旅游项目的设计、游客消费技术的提升、深度体验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努力。

(四)系统性原则。观光农业园的整体性决定了旅游开发必须根据旅游业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进行配套发展,即要充分利用现有观光农业旅游资源,保证园区原真性原则即观光农业园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其真实性程度,以保证游客体验的原真性。在突出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各种项目的综合开发和优化组合。

(五)特色化原则。特色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观光农业园的特色越突出,项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越强,因此观光农业园开发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开发建设中充分揭示和发展具有特色的和吸引力的农业景观,原汁原味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形成鲜明的主题。

二、生态农业观光园开发的措施

(一)统筹布局、科学规划。建立大型观光农业园区,增强规模效应。由于目前的观光农业园大多数规模较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建议采用三种途径建立大型观光农业园,一是利用现有的大规模农业基地,根据其特色、区位优势等将其开发建设为大型观光农业园。二是合并小型观光农业园,即将具有地理位置接近的现有的小型观光农业园进行合并,开发成为大型观光农业园。

(二)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开发观光农业产品体系。农业观光园作为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的一个单体组成部分,不能各自为政,独自发展,必须统筹规划,互动联合,串点成线,构建完整的、具有特色的区域观光农业产品体系。

(三)树立品牌观念,实施精品带动战略。观光农业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身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吸引力和持续性,因此在观光农业园开发过程中一定要体现这些特征,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旅游精品,而旅游精品必然会形成增长极,使观光农业园区发展为服务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名牌观光农业园,而利用其名牌效应和辐射效应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周边由此发展起来的园区又必然会反馈品牌园区,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延长目的地生命周期的效果。

(四)树立整体观念,采用多种营销手段。观光农业园的开发中,应树立整体观念,打破行政界限,联手营销,制定营销策略,这样既可减少营销成本,又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针对目前国内农业观光的园现状,可采用以下策略: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利用多个渠道销售、统一策划、系统促销。

第3篇

(一)在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基础上,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传统农业在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上,采用合理调整种植密度、轮作复种、间作套种、桑基鱼塘系统方式等生态型农业生产技术和措施,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和环境,保持土壤的肥力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性,使农业生态系统得到良性的循环,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产出,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1.用养相结合,保持耕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古代倡导的地力常新观主要是针对“地久耕必耗”而提出的。要保证农业的丰产丰收,最根本的是要保持土地能够被不断利用,就需要采取适当的耕作栽培措施,这就是地力常新观最基本的观点。因此,用地要和养地结合起来,只用不养,就会造成土地被不断的消耗,只有用养结合,采用作物轮作、土壤轮耕、合理施肥、利用微生物活动等有效措施,既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产量,又能够维持地力,保证土地被永续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合理调整种植密度

为了解决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种植的作物株树越多,会导致单株的收获量减少这一问题,就需要适度减少单位面积上的作物的总株数,使得单株的收获量得以增加,但是也不能一味地减少作物的总株数。这就需要在作物个体和群体之间进行关系的优化,即在个体和群体之间取最优的数量。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合理密植,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在保持合理的群体密度的基础上,给每个个体植株以较充分适当的生长空间和条件,保持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吕氏春秋》中“树肥无使扶疏,树硗不欲专生而族居;肥而扶疏而多秕,硗而专居则多死”,就有合理密植思想。肥沃之地,不可种的过稀,瘠薄之地不要过密。并说:“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秕。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意即植株过密,要实施间苗,把大苗留下,小苗去掉,大苗可成饱满之粒。小苗多半不成粟。这样做可使得每个植株能充分地得到光热条件,单株生长发育结实良好,加上群体密度适合,丰收自然。

3.间作套种

间作套种是农业增收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农作物的种植方法。间作套种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合理配置作物群体,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能更加充分地利用光、热、水、气、土肥等自然条件,在有限的生产期限内生产出更多的农业产品。并且,间作套种方法的应用能使得不同种类作物之间构成复合作物种群,往往能抵御病虫害,互利互惠。《齐民要术》第五卷《种桑、柘第四十五》中指出种桑树套种禾豆类的作物,将禾豆类离桑树近距离播种,利用豆科作物的根瘤菌起到固氮、肥田增产,又高效用地的目的。在《修齐直指》一书中,提出关中地区“一岁数收”和“二年十三收”的间作套种技术。杨秀元在《农言著实》中,也记述了三原县的油菜地中套种扁豆的间套做法。

4.轮作复种

轮作复种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大力推广,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进行作物轮作及连种、复种。传统农业中主要采用豆禾轮作,粮食作物与绿肥作物(一般是豆科作物)轮作的方式。这种合理安排作物前后茬关系的方法是高效用地的好办法,同时也达到土地用养平衡的目的。北魏的《齐民要术》对复种轮作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书中总结了一套轮作法,并对不同的轮作方式进行了比较,还特别强调了以豆保谷、养地和用地相结合的豆类谷类作物轮作制。

5.桑基鱼塘系统方式

桑基鱼塘是将低洼地挖深变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为地基,基和塘的比例为六比四,六分为基,四分为塘,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喂蚕,蚕屎用以饲鱼,而鱼塘中的塘泥又取上来作桑树的肥料。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桑基鱼塘发端于明朝中叶,由当时江苏常熟地区一个名叫谈参的人发明。他改变了原来那种把低洼的地方填起来防止水害的做法,而是将低洼的地方挖成塘,用于养鱼。挖出的土堆成堤岸,岸上种果树。池塘边种茭白等水生蔬菜,池塘上又架起了猪圈,用于养猪。这样养猪不仅不用占用耕地,猪粪还可以直接落入池塘喂鱼。堤外农田种植水稻,通过水塘的排灌,又可做到旱涝保收。由于经营得法,谈参一家的农业收入比别的农民提高了3倍,副业的收入又比农业的收入多了3倍,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谈参的这种做法由于用地少而获利多,很快就在地势低洼的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推广开来,并依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加以变通。在太湖地区,有的是以农副产品养猪,以猪粪肥田,形成田猪互养。有的是以青草、桑叶养羊,以羊粪壅桑。还有的是以鱼塘种桑、种果或种蔗等,形成所谓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蔗基鱼塘”,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桑基鱼塘是人工生态农业的最初形态,它起到了各方面的作用,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面养鱼增加收入,同时消除了内涝的威胁,有利于水稻灌溉,适应了当地地势低洼、雨水充沛、河道密布、水域资源丰富的特点,既能合理利用水利和土地资源,又能合理地利用动植物资源,不论在生态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效益,可谓一举多得。

(二)利用生态方法

防治病虫害和杂草,施用有机肥,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古代先民习惯运用各种耕作栽培措施来防止各类自然灾害及病虫草害。最早有关害虫的生态防治记载的文字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如,“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这里是指利用耕作措施来防治杂草和害虫。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又不断积累了以虫治虫等经验。以虫治虫是指利用某些能寄生于害虫的昆虫、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线虫以及捕食性昆虫和螨类、益鸟、鱼类、两栖动物等来抑制或消灭害虫的方法。在我国历史上,除了用蚁防治柑桔害虫以外,还有很多利用益鸟、青蛙和养鸭来防治害虫的例子。明代陈经纶在其《治蝗笔记》中详细记载了自己发明养鸭治虫的经过。有一年,陈经纶在教人种甘薯时,看到天边飞来了一群蝗虫,把薯叶全给吃光了,一会儿又飞来了几十只鹭鸟,把蝗虫又给吃掉了。他从中受到启发,认为鸭和鹭的食性差不多,于是便养了几只鸭子,放在鹭鸟活动的地方,结果发现,鸭子吃起蝗虫来,比鹭鸟又多又快,于是就号召当地老百姓大量养鸭。每当春夏之间,便将鸭子赶到田地里去吃蝗虫。后来,这种方法果然成为江南地区治蝗的重要办法之一,不少的治蝗专书中也都提到了这种治蝗办法。养鸭治虫是我国历史上利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防治技术,它不仅可以消灭害虫,保护庄稼,同时还能促进养殖业的发展,起到化害为利的效果,是我国生物防治史上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关于施肥,有明确记载的可见于战国时期,如《孟子•万章下》说:“百亩之粪”。又《滕文公上》说:“凶年,粪其田畴而不足。”《韩非子•解老》篇说:“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此后施用有机肥,如粪肥、绿肥等长期一贯被视为“肥田之法”。如《吕氏春秋•季夏纪》指出杂草腐烂后可以肥田,说明那时已经认识并且重视绿肥的功用。到南北朝时期,又增加了旧墙土、草木灰、厩肥等等,其后像石灰、骨灰、食盐、硫黄、石膏、卤水等,在不同的地区曾经有当作肥料施用的。唐宋时期出现了踏粪法,利用家畜制造厩肥,宋代陈?则主张用粪池和粪屋来收集肥料,元代王祯在其所著的《农书》中首次对于肥料的种类进行了分类。他把肥料分为苗粪、草粪、火粪、泥粪四大类。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主要利用的是生态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和杂草,施用有机肥,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传统农业对生态的促进作用

一是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崇尚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农业的发展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是不可取的。传统农业采用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运用合理调整种植密度、轮作复种、间作套种、桑基鱼塘系统方式等生态型农业生产技术和措施,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良性的循环,也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好结合。另外,传统农业不像现代农业似的,防治病虫害过多地使用农药,而是使用生态方法防治病虫害,如以虫治虫,同时,施用有机肥,这些都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促进了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石油农业的发展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土壤硬化、板结、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等问题,这主要是在发展石油农业的时候,过多地强调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扩大产量和规模,却忽视了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合理利用。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如传统的施肥技术和除草技术对维持地力不衰及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河泥肥料的使用,不仅肥效高、可疏松土壤,而且对河泥的挖涝,对增强河湖的蓄水能力又是一大贡献,生态价值凸显。再比如,当今人们种田几乎没有中耕除草的步骤,完全靠除草剂,加速了土壤性能的板结等状况。要想维持地力不衰,就需要重视对传统生态耕作技术的保护。

三、传统农业的不足之处

尽管传统农业实践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掘的潜力,但传统农业实践的经验还是有着很多局限性的,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势下,还是需要改进的。

(一)传统农业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传统农业的生产力比较低下,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不符合当前的社会需要。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的产量和发展水平,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在新的条件下,农业的发展目标已经不仅仅是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了,而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并且创造一定的价值,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农业生产的规模需要扩大,产量需要增加,质量需要提高。这些,都是传统农业所不能及的。

(二)传统农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传统农业技术主要是长期的农业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靠直观和表面的观察形成的一套技术思想体系,这种技术手段往往是比较落后的,导致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是以人力、畜力和各种手工劳动工具为主,技术装备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还主要是靠天吃饭。传统农业技术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逐步完善,而且长时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状态一方面维持了传统农业的繁荣和传承,使我国传统农业和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又阻碍了技术革命和创新,使得近代以后远远落后于西方。

(三)传统农业的农民文化水平偏低作为发展传统农业的人,主要是农民,他们开展农业主要都是依靠的经验,文化水平较低,甚至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文化,这就造成传统农业粗放的发展方式,没有专业的分工,农业想发展壮大是有一定难度的。

四、生态农业对传统农业的新发展

在认识了传统农业的生态优势和不足之处后,就有必要对传统农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传统农业中的生态观,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条可取之路。生态农业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至20世纪90年代得以在世界各国广泛发展。生态农业是在人们的积极参与下,遵循现代农业生态学理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的农业体系。生态农业追求稳定持续增长的生产力;稳定持续的土壤肥力;健康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在国内,现代生态农业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此后其理论和实践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内涵得到不断的充实。对于生态农业的概念,尽管表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总体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我国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的方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进行经营和管理的一种良性循环、持久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现代生态农业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发展农业的系统的、整体的、全局的思想,是一种发展农业的优化组合技术,还是一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农业的新发展:

(一)化石能源消耗要减少,生物技术措施要跟进化石能源的利用使我国的农业生态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降低对化石能源的消耗,跟进生物技术措施。农业生物技术是指运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改良动植物及微生物品种生产性状、培育动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种、生产生物农药、兽药与疫苗的新技术。生物技术已经为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创新型的解决方法,比如生物固碳、生物农药、生物植保等技术。在当前,为了在农业发展中广泛推广生物技术措施,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首先从农民的需求入手,实施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惠民工程,大力普及沼气,积极开发秸秆气化。同时,对生物技术措施进行宣传,使农民认识到生物技术利用的好处,对积极采用生物技术的农户进行必要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奖励,使他们真正享受到生物技术带来的益处,这样才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增加生物技术的普及率。

(二)采用生态种植的方法,加强系统内部的物质再循环传统农业的间作套种、轮作复种等种植方法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应该改进这些方法,发展生态种植。生态种植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具体做法是在田野里使用微生物技术和轮作制,即豆类、粮食、苜蓿(一种氯肥植物)、根茎植物不断轮种,以增加土地的氮肥和氯肥,使地下水保持清洁。待农作物收获之后,再把其根茎和麦秆捣碎,喷洒上益生菌原液后埋入地下,使地表下形成一层肥沃的天然腐蚀质,同时又能促使有机物的转化,保持水土不致流失。

(三)应重视土壤肥力的维持和增进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给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它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质量高低。通过施用人、畜粪尿及堆肥、沤肥、绿肥等有机质含量高的农肥来增加和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施用河泥、草碳等。建立合理的施肥、耕暄和轮作制度,综合培肥地力。

第4篇

1.创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有效破解了小农分散经营利益联结不紧密、产业链断裂等难题。近几年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间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带领大批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户解决资金、技术、市场、产品质量等制约因素,通过保护价收购农产品、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保障了企业和农户的增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懂经营的现代农民工人。

2.生态农业产业化政策、标准逐步确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促进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近几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包括生态扶贫移民、退耕还林、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一贴三奖励”、水电优惠、兴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三权”抵押贷款等政策,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保障,加强了农业行业标准化建设。涪陵区建立条形码电子身份证追溯系统,并率先建立起覆盖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二、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现行农村经营体制、要素资源约束,制约着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2011年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率只有42%,库区农业产业化率更为低下。其原因在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土地大规模集中,需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企业等要素资源向农业集聚。但实施以来,农业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为主,耕地块小分散,不能实现耕地大规模集中,生态农业产业化要求的生产布局区域化、规模化无法实现,使得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无法在农业聚集,生态农业难以推广和发展。

2.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制约着农村人口转移、土地流转,阻碍着市场信息和农业生物技术推广传播。由于缺乏信息网络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农民不能及时取得商品市场信息,不能发挥城镇经济信息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小农生产脱离了国内外大市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大量土地撂荒,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生态农业生物技术推广难,制约着农业生态化发展。

3.化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重庆库区山地多,土壤水土养分流失严重,加上人多地少,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农村贫困面大,导致对土地资源掠夺式经营,农药、化肥施用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估算,库区农作物废弃物年产量约130万吨,其中多采用露天焚烧、填埋方式处理。畜禽业粪便年产量约为1252.49万吨,库区年禽畜粪便磷流失量平均为400多吨,不仅造成有机肥利用率低,资源浪费,而且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4.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保障和监管体系不完善。首先,由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体制不健全,控制污染的手段、方式、制度不完善,治污能力和技术不强,库区生态环境制约着生态农业发展。其次,生态农业的政策和法制滞后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还未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导致地方生态农业发展政策缺乏法律依据,各级政府难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同时缺乏生态农业技术和农产品认证标准,未能建立生态农产品生产、养殖、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规程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技术标准。

5.生物循环农业没有广泛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广不充分。生物循环农业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大量资金支持,投入回收期较长,对企业资金形成较大压力,社会资本投向循环农业的比重小。而库区财力、人力不足,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难以掌握较复杂的生态循环技术,影响到循环农业的普及,制约着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

6.生态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首先,生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先进的生物技术、循环技术等未得到广泛应用,实用的农业技术引入推广速度慢。其次,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落后。受自然环境约束,库区多数地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通讯条件差,生产要素流动、市场信息和物流成本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投资引进困难。市场信息不灵也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7.生态农产品市场培育欠充分,生产者缺乏积极性。生态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消费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不能有效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绝大多数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未能实现优质优价,生产者在优质农产品生产中没有获得相应的效益报酬,对生态农产品生产缺乏积极性。

三、促进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抓住城镇化机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集聚。通过完善土地交易所等资产交易平台,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中,通过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推动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经营。

2.加强区县级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生态城镇化进程。应适度加强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段生态城市建设,加大对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县级城市投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减轻农村人口对土地资源的重负,通过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空间支持。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及其设施的配套,最大限度降低城镇化对库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3.统筹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农业资源开发原则。坚持生态优先,效益为重,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制定符合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政府应统筹规划企业、基地、市场要素,整体协调山、林、水、路、村、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把着力点放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产业链的清洁工程、循环农业以及沼气、太阳能等农村社区清洁能源建设等的发展规划上。农业工程项目及农业开发,必须符合生态农业的总体规划,防止因为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应坚持资源环境可承载力为界限,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原则。

4.完善库区环境保护和资源使用的法律制度,完善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第一,建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律和农业生产专门管理部门,落实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管理与监督,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向清洁生产方式转换,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第二,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负责”、“谁保护,补偿谁”的原则,建立大气、耕地、水资源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耕地、水资源消耗补偿制度。建立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惩戒制度,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机构,负责耕地、水资源、大气的检测、监督、治理,严格执行各项法律制度。政府层面加大宣传,增强民众的环保法律知识和环保意识,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第三,加快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对水资源、土壤、大气、耕作制度的要求和标准,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技术规程及生物农药、有机肥使用规程等标准体系。尽快完善市、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加快建成方便快捷的生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和监管,引导生产企业申报“三品一标”食品认证,帮助消费者认知和消费。

5.完善生态农业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补偿等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第一,建立库区生态农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对库区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给予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第二,完善生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补贴和环境补贴政策,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到农村开发特色生态产业,从事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拓宽生态农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服务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创新生态农业金融产品,实施差别化“绿色金融”政策,将农村信贷资源更多地投向生物技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设。建立生态农业政府投融资担保平台,对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给予贷款贴息优惠政策,加大生态农业保险,完善生态农产品保险机制,实施生态农产品支持价格等来保护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6.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的生物技术开发、推广体系。政府引导和激励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融合的生物科技创新平台。选择和支持一批科技实力强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研院校到库区建立科研基地。激励龙头企业加快生物技术引进,促进世界最新生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切合实际地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培训,传授生物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将农用地转向生态耕作。通过“12316”信息服务平台,设立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专栏,加强科研院所、企业、生产基地网络互联,将规范化、程序化的生态农业技术传播推广,指导生态农业生产。

7.建立循环农业经济的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政府应加大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建立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循环农业的激励机制,对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清洁生产以及农村沼气等制定扶持政策和奖励,特别要激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沼气发酵、有机肥生产,粪污还田”模式,桔杆、稻草、果渣等饲料养畜、“废弃物变废为宝”模式,“林果-兔鸡”、“猪(羊)-沼-粮(茶、菜、果)”等循环模式。

第5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影响

1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的相关概述

1.1生态农业的介绍

生态农业即结合生态学与经济学相关内容,通过现代化先进技术与管理,整合传统农业优势并加以重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通过有效的循环来构建有效的生态环境,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经济不断发展,动物、植物与其他生物存在紧密联系,要优化运用有效的科学方式,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果,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生态循环农业,有效挖掘生态经济的发展潜力。通过产业研究开发,而丰富有关植物、生物物种,通过减少资源浪费,扩展植被覆盖面积,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保证社会和谐安定。

1.2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平度市民村镇属于山东半岛的核心区域,同时又是山东半岛最大的城市,现阶段,由于平度市民村镇在农业物产方面资源丰富,平度市民村镇主要是以农业发展为主,每年平度市民村镇农业产出大约有上百万亩,属于平度市较大的农业大镇。与此同时,随着政府部门出台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项目,该项目的出现更是优化了平度市民村镇农业向着生态方面发展,同时城镇经济也在不断地提高。与此同时,2018年平度市民村镇构制定了《农业生态补偿资金项目》,启动资金大约为10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的经济规划与未来发展。

2发展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中国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环境遭到破坏,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目前由于药品滥用而导致环境受到威胁,还需要加以有效协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发展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生态农业。

2.1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在于技术因素,主要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整合农业资源,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而展开农业生产运营。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讲究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不断改进生产模式,优化生产经营效益,提高环境保护实效。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经济效益的强化,而保证生产实效性,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2.2开发农业资源

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转变粗放型的生产模式,节约资源并不断更新资源,通过资源增殖来保证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营造循环健康的发展模式,为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作贡献。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核心,在于农业资源的保障,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减少污染物排放,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并为今后的农业发展储备能量。

2.3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要稳定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从而兼顾劳动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水平的提升。通过资源合理配置来有效保护、利用并转化物质资源,兼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保证社会关于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国民经济与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紧密相关,要不断开发农业资源,提高科技水平,创新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生产质量与资源利用率,营造绿色产业链。

2.4发展农村经济

国民经济发展,农业环境不断变化,面对进口粮食等方面的冲击,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稳定农产品价格。还需要兼顾社会、环境、生态效益,结合市场的需求,拓展更广泛的农产品种类,并降低生产成本。这就需要发展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将生产效率提高,优化资源配置,循环利用废弃物。

3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效用

3.1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

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整合整合发展优势,对市场经济加以调研,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特色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构建生产、养殖、加工与商贸一体化,优化农业生产模式,生态产业链通过身产品加工来优化利用资源。关于畜牧、家禽、水产等冠冕的深加工,实现效益最大化,保证产品的环保无公害,从而发挥生态农业产品的收入增长效应,营建农产品特色品牌。

3.2投资融资体系构建

发展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能够拓展市场,推动平度市民村镇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增加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平度市民村镇政府部门的政治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空间更加宽广。收入水平的提升,也为资金投入创造条件。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的目的在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农民收入的增加而进一步增大投入资金。当前,生态农业引进外来资本,实现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有效拓展市场并营造融资途径。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还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通过金融政策支持来减少税收,或投入专项绿色项目基金,打造良好的农业生态融资环境。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时展必然,通过产业政策调整,而更广泛地吸纳外资,把握农业经济发展机遇。

3.3发展景观农业与休闲旅游

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提高,旅游消费需要日益凸显,生态景观能够满足人们接近大自然的需要,田园风光成为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要发展农村生态景观,则需要首先推动农业成产方式的转变,通过生态农业来吸引游客观光,创造工业化生产模式,优化农村环境,提高生产质量与效率,保障生态发展成果。通过生态良好的田园风光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并拓展度假、购物等消费,保护农村地区环境,同时拓展资金产业链。将养殖、教育、观光、文化宣传、科技示范加以贯通,满足人们的个性化旅游需要。同时完善绿色旅游通道,如可以通过农家乐的方式,来有效吸引游客观光。

3.4发展国际贸易

中国为农业大国,要实现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还需要保证产品质量,针对反倾销问题而采取适当措施。实际生产中可能存在农药使用过量,畜牧水产等存在很多有毒物质,阻碍国际贸易发展。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则能够有效增强国际竞争实力,平度市民村镇还需结合有关国外先进经验,融合中国特有国情,汲取纯粹并优化生态结构。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的发展,结合先进技术与管理来保证农业生产,因此对于发展国际贸易具有积极作用。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 可持续发展 农业政策 绿色食品 农产品安全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家在追求财富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和健康养生。这一日渐吸引大家关注的产业,越来越被中国众多企业所重视和参与,甚至连美国大使都在淘宝卖起了大樱桃。从联想注资3000万进军新农业开始,这块曾经悄无声息的领域开始热闹起来,究竟生态农业有多大的魅力,让众多商界大鳄们趋之若鹜起来?

那么,生态农业在中国有着怎样的机遇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都为中国农业的多样性提供了保障,面对日益增长的消费群体,生态农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古语有云,食色性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口腹之欲”,无论菜系还是街边小吃,民以食为天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东西。然而,在今天,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从婴儿毒奶粉导致的大头娃娃事件,到人造假鸡蛋,再到转基因食品充斥超市柜台,人们发现自己每日入口的食物居然没有任何安全保障,越来越多的国外农业产品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而国外的农产品也越来越吸引国人的眼球,不仅仅是因为国外农产品的种类丰富,还因为对国外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有更多的信心,而这一片不应该称之为蓝海的蓝海,人们的需求越积越多,市场机会越来越大,为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预备着发生的前提。在社会大环境中,一方面是环境的肆意破坏,人们生存环境的日渐恶劣,环保意识的大激发和污染恶果的不断凸显,另一方面是国家大环境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发展绿色工业,加大治理污染企业力度等一系列举措,生态一词越来越不容忽视地跃入商业意识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速,中国制造在风靡全球的同时,在产品安全和污染的层面越来越多地遇到挑战。国人在大范围的抢购香港奶粉的同时,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同时,也在期待着中国生态农业的崛起。

那么,生态农业在中国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呢?

生态农业对于投入成本要求较大,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基础支持前期运作。对于发展生态农业,成本可以说是众多挑战中相对最容易解决的一个难题了。因为生态农业有着相对较长的投资回报期,且受到自然环境和气候资源的限制,这就要求投资人对投资回报期要有相对的资金和时间准备。生态农业对于农业化学品的限制严格,这就需要有安全有效的技术和流程来控制生产过程。无论是杂交水稻还是化肥农药的普遍推广,亦或是种子品种的控制,都是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同时给消费者身体带来的副作用也是广为人知的。然而如何能够在有效控制产量的同时,又能控制化学药品的投放和农业产品的食品安全,无论是在流程上还是在合作方式上,这都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挑战。当今中国工业污染的普遍存在,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中国目前还处在污染治理的初期,重工业严重地区,土地污染,农作物同时亦受到严重影响,畜牧业产品也因为工业污染带来的影响而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健康。污染的治理一直都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生态农业能否在中国良性发展,中国的污染治理依然是其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为追求短期利益驱使生产者不顾及农业产品安全,有悖生态发展要求进行生产,这也是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无论是注水牛肉,毒奶粉,还是假鸡蛋和人工酱油,抑或是福尔马林浸泡仿佛便于运输的水果,这种种因为短期利益趋势而进行的短视行为,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健康,更加伤害了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信任和消费热情。如何控制生产过程的安全健康从而挽救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不容忽视地面临着这一挑战。农产品的产量也是影响生态农业在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产品需求量巨大,对于自有渠道的供应商和生产商,他们面临着短期利益驱使的同时,还面临供应需求的压力,一方面要保证采购商需求的满足和保持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为节约成本,一系列的“人造”产品不断涌现,媒体越来越多地曝光其中的极端例子,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业现在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系列农产品问题引发了国人对农产品的信任危机,一方面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大家也期待着能有一种购买方式和渠道能够保证他们的健康权益。每天媒体都在曝光各种农产品安全隐患和引发的事件,这更是让国人对中国农产品产生了不信任。

那么,生态农业在中国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在中国发展生态农业,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以作后盾。相关生态农业和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能有效调控和监督农产品安全,而政府这个中国最大的中枢“企业”,在生态农业这个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生态与否,很多时候取决于大环境,而大环境却更多地受政府政策的直接影响,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政策扶持将会是生态农业企业的一大助力,极大地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和推广成本。中国目前的农业虽然以小规模农户为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农场主和大规模作坊也已成为主流趋势,商农合作对于中小型生态农业投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方面节省技术和土地等资源投入,另一方面,降低管理成本,只需要一套有序的管理监督机制就可实现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参与生态农业的企业在与农户直接合作的过程中,既可以节省投入成本,又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农户本身对农产品的质量负责,在农商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合作模式和供需协调,实现双赢。与此同时,采取适当方式对生态农业产品进行适当宣传,也是生产商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宣传对于消费者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是让大众了解产品的终极途径。对于生态农业来说,透明完善的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只有让大众了解生态农产品,接受生态农村产品,这块绿色商业才能蓬勃发展起来。让消费者参与到生产环节,让他们对每一步加工都放心,保证生态农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透明公开,允许消费者的参与和监督,这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体验营销就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方式参与到生态农业宣传中来。体验营销可以让消费者直接深入到生态农产品的第一线,甚至可以加入种植养殖,也可以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家庭作坊,农场认领等体验营销方式来直接激发口碑,而口碑传播又能直接促进信任,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方式。

在生态农业的运作环节中,快速反应的供应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生态农业的品质保证在于它的绿色安全,输送及时,方便卫生,而如何使生态农产品一方面能够有序且迅速地提供给消费者,另一方面没有库存积压,及时输送产品到指定渠道,对于企业来说,是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从供货到送货,这一系列的环节都要求着生态农产品企业要做到高效精确,能够及时地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并第一时间协调供货。这就要求生态农产品企业要有着敏捷精悍的供应链系统。而优秀的渠道管理又是生态农业在企业发展的又一重要保障。如果一个企业有着优秀的经营渠道,能保证自己的农产品第一时间进入消费者手中,那将大大降低库存和物流成本,保证服务时间的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时间要求。农产品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不仅仅是在消费者的餐桌上,更是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独特需求,尤其是生态农业产品,更是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客户需求,而在拥有优秀渠道经销的前提下,及时的物流供应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企业的物流足够迅速精准地送达渠道和客户,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企业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当企业的生态农产品被广为接受,越来越多的人信赖和购买产品后,售后服务就成为了提升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农产品的售后服务不像电子产品售后服务一般及时和可量化,农产品的售后服务一般可以概括为对于自身产品的监控系统的一个环节。

在生态农业中,资金技术合作是一个基本条件,如何使自己的农业产品真正实现生态?是单纯的靠天吃饭?还是依靠技术实现新农业生态?中国农业目前一大部分实现机械化种植,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出抗旱抗虫的生态农产品,最高限度控制自然风险,这是目前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需要关注的又一个关键点,也是生态农业企业要面临的一大挑战。吸引国内外的农业科研成果,广泛运用于企业农业产品的同时,一定保证产品的原生态和安全,因为这是生态农业产品的立足点,是基础,是绝对需要被保证的,需要严格的鉴别科学成果并运用才能实现生态安全和取得消费者信任。

中国的生态农业虽然面临从环境污染到信任危机等等的严峻挑战,但是它所面临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现在国内的农业环境受到很大挑战,但满足了国人生活需求的同时,却带来了质量的负面影响,而在这一条件下酝酿出的对生态业的需求也是越来越显露出广大的市场,而面对这块市场对于企业所需求的全新的监管结构和技术需求,将是未来生态农业企业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最终,谁能攻下这片硬土,都将改变农业市场的现状并成为最后的赢家。

参考文献:

[1]中国生态农业[M].气象出版社,2003.

第7篇

1.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1)不合理的施肥理县为成都市的三线蔬菜基地,农田用肥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轻微量元素的“三重三轻”的倾向,加之长期以来,农民撒施、表施化肥现象普遍,肥料没有施入根部土壤,既造成肥料大量挥发和淋溶损失,肥料利用率低,又易导致面源污染。(2)不合理的用药生产实践中群众对化学农药的科学认知有限,贪求治疗速度,用药量大,有些农户将3~4种农药复配使用,间隔3~4天喷1次药,加之营销、使用中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又非常薄弱,致使化学农药各种负面影响得不到有效控制。另外,使用空间和使用接触者,并非是在安全操作和严格防范下进行,致使水体污染等。(3)不合理的用膜我县种植作物大都采用地膜覆盖,每亩每季的投入量平均6kg左右,作物收获后大都没有及时回收和处理,致使废旧农膜无处不在,部份还残留在土壤中。(4)不合理的种植方式理县自1987年建成成都市秋淡蔬菜的三线基地至今已有20余年,基地地蔬菜1年可种植2~3季,20多年年来一直进行连作,大都没有进行合理的间套及轮作换茬。

2.自然条件较差理县属典型的干旱与半干旱高山峡谷地区,山势陡峻,山谷纵横,夏秋雨季明显,伏旱频繁,冬季寒冷,干燥晴朗,降水稀少,日照强烈,农耕地坡度大,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水土流失严重。

3.产业化程度低、农户的科学意识差主要表现为加工和营销队伍发展缓慢,规模小、层次低,缺乏管理,名牌产品少,缺乏创新,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还需提高。

4.农村清洁能源的比例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县部分高半山的农村能源还是以薪柴为主要燃料,占全年生活用能的60%以上,每户年均消耗薪柴2000~3000kg,长期以来造成薪柴量的减少及资源的减少,对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我县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及做法

1.狠抓农业安全农业安全主要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即杜绝任何影响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劣质农产品,包括致病的微生物、过多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等超标。造成农产品质量变劣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人为是我县的主因,其改进措施如下:(1)广泛宣传培训,提高农户的科技素质一是要重视舆论宣传,充分发挥多种大众媒体的作用,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生态农业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意识;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普及农业生产安全知识,使农民掌握安全生产的技能,并组织农村乡土人才、专业大户、经纪人赴发达地区考察学习,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切实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科学合理地使用农业投入品首先,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包括深入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沃土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要环节,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取堆、沤、积、造等措施大积、大造有机肥料,大力推广有机肥,推广绿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农户增施有机肥,施用配方肥。其次,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培训农户切实有效地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包括积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采取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严格执行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加快普及推广性信息引诱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药物的防病治虫先进实用技术。(3)加强农膜等农业、工业废弃物处理动员农户做好田园清洁工作,收集废旧膜、废旧垃圾、植物枯枝落叶等废弃物,移出田外进行集中焚烧处理。并积极鼓励多渠道、多途径回收农膜,切实提高塑料农膜的回收率。同时加强对乡村企业、民办企业、私营企业的环境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发展绿色工业。(4)加强领导,强化监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建设,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好本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县政府应把生态农业建设的指标细化,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同时,要加快理县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土壤肥料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提升监测检测能力。切实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和化学投入品监督监测工作力度,且县级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加大市场的执法,共同推进全县农村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

2.积极推广农业生态工程技术,选择适宜的生态模式按各乡(镇)村的区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生态农业工程技术及适宜的生态模式。(1)农田生态建设工程全县实施以沟、渠、田、林、路合理配置、水、土资源的科学利用,实现高产稳产优质的农田建设为主的生态农业工程。一般包括:改造中低产田生态农业工程;高产稳产农田生态农业示范工程;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生态农业工程;配套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导的综合治理生态工程。同时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大积大造有机肥,推广间套种、轮作、换茬等技术。(2)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建设工程全县推广以提高林木覆盖率为主的生态林业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3)农牧复合循环利用型生态工程以牧业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巩固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工程。根据资源条件,当地养殖习惯,建立适度规模的养殖基地。推广秸秆过腹还田,建立一个合理的生物链,形成良性的农牧生态系统,如“猪-沼-果(粮、菜)”等模式。(4)庭院(园)生态经济工程发展巩固小康型庭院(园)经济,主要有:立体种植型、种养结合型,住宅生态化等。生态住宅:上有太阳能,中有电气化,下有沼气净化池。(5)观光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是在具备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开发观光农业,如通化乡的卡子村,佳山村等。

3.强化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生态农业的产业化以构建产业基地为基础,加工转化为龙头,商品市场为载体,龙头企业为核心,生态效益为目标,坚持“基地化建设,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商品化经营”的原则,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打基础,产业化链条来延伸,市场化经营来牵动,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1)抓基地、优布局,实现结构的生态化立足于秋淡季蔬菜基地和特色小水果基地等建设,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及区位优势,以村或一个气候区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使其体现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多层性,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良性循环: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行一业为主,多业结合,农、林、牧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不断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二是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使各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模拟生态系统的链网现象,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充分利用时间,合理配制农业生物,增加农业经济收入和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2)积极推动各类龙头企业的的组织建设在产业(包括阿坝州)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采取一些优惠措施,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建立一些有特色并带有方向性的食品生产基地:推进种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专业村,以户、场为单位,养鸡(蛋鸡、肉鸡、)、肉兔……等。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运作,使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向着有利于建立比较优势产业的方向配置,以科技逐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发展订单销售、连锁经营、农超对接、配送服务、网上营销等现代市场营销模式。加快“请进来”进程,让外来的“高僧”到理县念活市场经。

4.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适应公众的绿色安全消费需求,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的标准化运行机制,普及推广实用实效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加强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指导和控制,建立从“田间”到“餐桌”有案可查的“产品档案”。完善质量安全问题责任追溯、媒体曝光等制度。

第8篇

云阳县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一、云阳县生态农业的现状

(一)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促进了生态良性循环。土地水源涵养力加强,减轻水旱灾害。水土流失大大减少,提高了土壤入渗,减少了地表径流,减轻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三峡水库和河沟的淤积,提高了水利工程利用率和使用寿命,有利于三峡工程的正常进行,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农村小康环保取得进展。以建设“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家园”为重点,加强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村民饮水问题,保护农村饮水安全,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积极指导乡镇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制定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实施方案。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村容整洁,创建生态家园,促进新农村建设。

强化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率先在三峡库区一次性全面取缔县境内网箱拦网养殖,共有205户的4219个12万平方米网箱全部实现自行拆除,成为三峡库区第一个全面取缔网箱养鱼的区县。对畜禽养殖污染开展了全面调查,健全完善了档案。完成了云阳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工作,划定了限养区、禁养区和适养区;加强了对禽流感的监控和养殖户的养殖粪便的综合治理,对分散养殖户的畜禽粪便采用先消毒再作农家肥利用,建设沼气池处理畜禽粪便,对污水处理后做有机肥使用,实现零排放。

(三)特色农业品牌培育效果初显。全县上下打造农业优质品牌意识明显增强,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成效显著,云阳巴阳峡牌纽荷尔脐橙、鹭鸯牌优质大米、相思茶、重友系列饮品等4种产品获得重庆市优质农产品称号,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有关部门和乡镇正积极扩大牛羊、柑橘、粮油、茶叶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证市场供给,促进农民增收。

(四)农业标准化水平得到提高。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宣传,组织生产企业、生产基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目前共申报批准了14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9个无公害农产品,全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到6万亩。已建成“茶叶标准化示范区”5000亩,核心示范片1000亩,“相思茶”、“龙缸茶”2家县级茶叶龙头企业申报并通过了qs认证。

二、云阳县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性脆弱。

(二)农业开发利用不当,形成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日益加重。

(三)三峡库区云阳段的水污染存在隐患,已出现水华现象。

(四)!生态农业基地规模优势不明显。我县的牛羊、柑橘、粮油、特色蔬菜、生态渔业等农业产业基地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尚未形成区域规模集聚优势,农产品商品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生态农业优质品牌较少。目前仅有少数几个农产品获得了市级名牌农产品称号,能够在市场上独领的知名品牌较少,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

(六)农村面源污染呈蔓延趋势。一是农业生产污染日趋加重。不科学的使用肥料、农药、农膜,在局部地区已造成农业生态污染。农用化学品低水平过量使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低,禽畜粪便污染持续增加。二是农村生活污染日益加剧。农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快速集聚,生活污水绕村横流,生活垃圾四处飘散。三是城镇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重农村环境污染,造成对农村的二次污染;乡镇企业管理粗放,农村工业污染不断加大。云阳县农村污染的危害,影响水质安全,破坏土壤生态,威胁食品安全,危及三峡库区,制约现代农业。

三、云阳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生态农业是在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注重生态安全,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云阳要生态兴县,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任务,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改善农田生态。一是治理水土流失。坡度25°以上退耕还林、还草、还药,绿化荒山荒坡;禁止铲山火灰;提高复种指数,尽量减少耕地的时间;农村杜绝烧柴禾煮饭,使用沼气、燃煤、电器、液化气和天然气,避免因大量燃烧柴禾而导致植被减少,进而加重水土流失。二是改善农田小气候。搞好农田林网化;推广喷灌、滴灌、旱地龙等节水型农业,并加强 水利建设。

(二)注重农业生态保护。要注意保护天敌(如蛇、青蛙、猫头鹰等),维持农田生态平衡。运用综合、高效、持久、安全的生物防治技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注意施用量和收获前的施用期。对废旧农膜要集中销毁处理,并运用降解农膜,避免白色污染。稿秆还田,予以腐熟,不得焚烧,避免空气污染、养分损失和资源浪费。使用环保型肥料,尽量多施有机肥,避免大量施用化肥所带来的土壤板结和污染问题。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禁止饮用水源水库和三峡水库投饵水产养殖,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努力改善村民的生活生产条件。

(三)防止农村面源污染。要做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四个基本原则;二是处理好农村环保与城乡统筹、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四个关系;三是完善组织、投入、服务、法制、生态补偿五大保障体系;四是搞好发展现代农业、防治农村生产生活污染、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四大重点工作;五是作好规划、宣传、调研、技术应用四项基础工作;六是切实做到“三个一”,即构建一张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网,组建一支专业管理队伍,制定一套管理保障措施;七是搞好“三结合”,即农村环境整治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与提升农民素质相结合。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长期坚持。在整治的内容上,坚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在整治时序上,坚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在整治标准上,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在整治投入上,坚持整合资源,讲求实效。

(四)加大农业科技运用力度。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广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退化草场功能恢复为主的生态农业技术,重点应用生物技术,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和配套。开发运用主要农产品和农林特产资源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与设备。综合运用农业生态技术,保障农业生态安全。

(五)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我县要发展以林为主、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种植业要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转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经济作物的油菜要栽培“双低”(低芥酸、低(来源:文秘站)硫苷)油菜;畜牧业要增加牛羊比重。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基地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为突破口,实施“农业产业化335工程”(主攻三大主导产业山羊、肉牛、柑橘,壮大三大传统产业油桐、生猪、蚕桑,发展五大特色产业黑木耳、水晶梨、蔬菜、茶叶、中药材),推进农业产业向“五化”(专业化、一体化、规模化、区域化、现代化)迈进。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开展农业科技全程服务,创新农业产业投入机制,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环境,并建立农业资源多层次高效循环利用、协调稳定的生产结构。

(六)培育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

1、高效农业。通过产业化、品牌化和生态标准化的高效农业生产,以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以高效促进持续发展,使其农产品附加值高,农业经济效益高。如名贵种苗业、无公害蔬菜业、优质水果业、精品花卉业、良种奶牛业、特种养殖业、生物药业、生态农产品加工业等。

2、有机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实施腐殖肥和物理及生物驱虫技术,生产品质好、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农产品,即有机食品。施用有机肥,不施用化学制品(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如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高山和城镇郊区)等。

3、循环农业。通过普及运用节约型农业新技术,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禽畜粪便,降低生产成本,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有效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把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本质上是一种低投入、高循环、高效率、高技术、产业化的新型农业。如粮酒糟猪肥沼气沼气渣粮等。

4、草地农业。全县草山草坡及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基础载畜量达300万羊单位以上,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产业既是农牧结合的生态产业,也是实现强县富民的特色优势产业。宜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牛、羊、兔、草鱼、草鹅等),减少粮食饲喂,不用激素等添加剂,有利身体健康。

5、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以广袤的农村为平台,依据当地特有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开拓乡村旅游市场,吸引城里人到乡下观光旅游。利用地域优势和现代科技手段,建造生态农业示范园、科技园、展览园、植物园或园艺场,集科研场所、种苗培育、展览展示、乡村观光、休闲度假、采摘垂钓为一体。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买农家货,结农家情,享农家乐;以自然简洁、粗放豪爽、原汁原味的农家风情为主题的农家乐,使休闲旅游、度假观光与农业生产、农家生活无缝对接,农游一体化,美了城里人(放松身心,回归自然,暂离城市水泥森林的烦促、热岛效应的烦躁)富了农家人。生态旅游农业能使游人闲游绿色世界,欣赏珍奇花草,采摘新鲜蔬果,品味农耕野趣。生态旅游农业的兴起,发挥其生产功能的同时,也发挥其观光休闲、保护生态、丰富生活等功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的转轨。开发以食用动物和蔬菜为主线的后勤性农业,以花期观赏(如桃花〔水口〕、李花〔如故陵百里李子带、高阳李花山〕、梨花〔如无量山〕、油菜化〔如栖霞〕、芝麻花〔如故陵、红狮〕、柑桔园〔如黄石〕、茶园〔如歧阳茶场〕)等活动为主线的观光农业,以景区服务为主线的服务性农业(如农家乐)和旅游品加工为主线的加工性农业(如票草牛肉干)等四大板块。云阳可深入开展盘龙樱桃节、巴阳枇杷节、泥溪漂流节等生态乡村旅游活动。

(七)实施生态移民

1、三峡水库移民。一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云阳的农村三峡移民后靠安置2.6万余人,要把开发性移民与生态移民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农村移民安置容量,树立大农业发展观,变革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如蔬菜大棚、草莓等)和生态渔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村移民的 收入。二是加强对新垦移民用地的管理。为妥善安置农村移民奠定坚实的基础,要避免新垦移民用地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要开展新垦移民用地快速熟化模式研究并推广应用于实践中

2、高山生态移民。全县位于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高寒山区和深山峡谷地区的有4.47万人,占贫困人口的32.7%。要加大对生态搬迁的支持力度,主动争取上级的大力支持,继续给予生态移民、退耕还林、扶贫等配套政策,实施生态搬迁,有步骤地将这部分人迁往居住条件较好的地方,彻底改变其生存环境,实现生态建设与扶贫工作的双赢。

云阳县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切实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长江三峡库区将充分体现出最佳的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那时的景象将是: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村环境友好优美,农业经济持续增长。

关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的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最后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不仅自然资源生态性能得不到恢复和提高,反而由于要保持粮食等农产品的稳定增产不得不增加化肥、农药等投入,致使农业内生污染日益严重。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生产生活消费废弃物不断增加,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越来越明显,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立体污染并存。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农业污染防治为基础,以食品安全为目标,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动力,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初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试图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少国家陆续提出并实践多种替代常规农业的模式,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

这些替代农业模式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尽量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生资源,减少外部投入,通过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合理流动,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固氮和其他生物技术以及生态调控手段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众多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探索中,生态农业产业化成为广泛选择的发展模式,生态标志性农业产品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回归自然、关注环境、食品安全等意识促进了生态标志类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

为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加大力度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鼓励和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以发展绿色食品为标志,加速生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经过有关部门持续不断地努力,扩大影响,打造市场品牌,树立消费者信心,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色食品成为消费者信得过的安全健康食品,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绿色食品大规模发展创造了条件,成为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我国参与绿色食品生产的企业达到2047家,产品个数达到4030个,实物产量达到3260万吨,年销售额达到723亿元,出货值为10.8亿美元,覆盖范围7710万亩。在绿色食品发展的推动下,有机食品发展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截至到10月底,农业系统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达到441家,产品713个,实物总量为33.7万吨。目前,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已具雏形,一批以绿色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企业逐步壮大。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有117家,省级龙头企业299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占当年绿色食品使用标志的生产企业总数的16.9%;经深加工的绿色食品品种1621个,占当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的40.2%。

二、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模式

我国幅员广大,农业生态类型多,必然产生多种生态农业产业模式。采取何种生态农业产业模式,取决于生态环境条件、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和组织管理等综合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根据实践和理论分析,当前我国生态农业产业主要有如下发展模式:

1.资源利用模式。(1)环境消纳型生态农业产业。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产品生产为中心,控制生产要素适度投入,依靠开发系统和产地环境共同消纳有害因子。维持最低的产地环境质量,保持产品的基本生态性和安全性。(2)循环利用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这一模式的运行特点,主要是种养业生产过程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产业开发不增加产地环境的负担,降低生产成本。在产业开发过程中,产地环境可在自然状态下进入良性发展。(3)生态建设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这一模式的运行特点是,通过人类农业产业开发的经济活动主动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缺陷,促使自然生态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2.发展驱动模式。主要以经济利益的驱动作用方式划分,包括产品生产型、产品管理型和产业集群型。(1)产品生产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运行形式特点是产地环境建设驱动农民发展生态农产品生产。(2)产品管理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特点是生态农产品营销商异地开发,产地农民被动参与,缺少长期稳定的产业开发运作基础,没有产地商品品牌,生态农产品的增值大部分被营销商获得。(3)产业集群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特点是以专业化绿色食品市场为依托、为导向,通过市场向周边的辐射牵引力吸引一定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从事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形成绿色食品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市场在这种产业集群模式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产业组织模式。主要以生产组织形式划分,包括个体开发型、公司+基地+农户型和农民合作型。(1)个体开发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特点是规模小,生产分散,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2)公司+基地+农户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专业的生态农业产业开发公司通常拥有较强技术力量、自有基地、产品市场和商业品牌,较容易形成产品优势,通过联结带动,农民可较快掌握生态农产品生产技术,降低生态农业产业开发成本,获得较多利益。(3)农民合作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特点是农民具有充分经营管理自,在不变更原有家庭承包制度的前提下,扩大生态农业产业开发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大的产业开发利益。

三、政策建议

1.尽快建立农业污染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决策系统。按不同生态类型,设立覆盖全国的农业污染观察点(站),掌握全国或区域农业污染的实时状况和变动趋向、主要污染源种类和量变,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并根据农业污染情况适时提出农业源头污染防阻与资源化利用、污染循环链阻断与调控、污染末端治理与修复等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对农业污染综合防治的阶段性、区域性、流域性做出差异决策。

2.尽快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着重研究自然生态环境补偿和污染受害者补偿的方法,制定不同污染种类和污染程度及损害程度的补偿经济标准,以及农业生态补偿操作规程,加快农业污染源防控、生态补偿的立法,对环境污染风险较大的企业执行生态补偿风险抵押金制度,鼓励和扶持生态农业发展。

3.尽快制定国家农业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确立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综合防治战略目标,区域经济发展“绿色gdp”考核指标,中长期农业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分工,明确公共财政投入方向和规模,生态农业产业布局、发展重点,引导生产与消费,建立社会生态价值观,鼓励社会成员、企业和各产业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包菲吴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黄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自:.11(27—28)《农业经济问题》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启示

一、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世界生态畜牧业的现状和主要模式

自1972年国际上一个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成立后,各国纷纷兴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浪潮。至,全球194个国家中有141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畜牧业。据 统计,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1055万hm⊃;,其中澳大利亚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529万hm⊃;,占世界总生态用地面积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分别有95万hm⊃;和90万hm⊃;。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业面积较小。在全球生态农业用地中,生态牧场占地350hm⊃;。另据ifoam统计,近年来,生态肉品的生产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生态畜产品的消费与日俱增,如全球生态牛奶的销售额达12亿美元,比增加26%。

世界生态畜牧业的主要模式

世界各国根据各自资源条件,在生态畜牧业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但综观世界各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以集约化发展为特征的农牧结合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典型代表;

二是以草畜平衡为特征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典型代表;

三是以农户小规模饲养为牲的生态畜牧业,这种模式以日本和中国为典型代表;

四是以开发绿色、无污染天然畜产品为牲的自然畜牧业,这种模式以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为典型代表。

(二)世界各国发展生态畜牧为采取的主要措施

1、高度重视和支持生态畜牧的发展

在发展生态畜牧为方面,许多国家的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鼓励和支持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这种做法充分反映了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的高度重视。

2、采用高新科技促进畜牧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转化

在畜牧业资源利用方面,许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以确保畜牧资源的低耗、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

3、不断加大对畜牧业污染的防治

畜牧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是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尤其是对于畜牧业发展较快、人口密集的国家和地区,其污染问题和带来的威胁更为严重。因此,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控制和降低畜牧业污染以保护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力在几个方面:

一是制定防污染法规。

二是不断开发新的技术以降低畜禽粪便中的氮素污染。

三是开发和应用畜用防臭剂,以减轻畜禽排泄物及其气味的污染。

四是运用生物净化方式,实现对畜粪及其污水的净化与污染消除。

五是实现畜禽粪便的再利用,以减少粪便污染,实现废物资源化的效果。

二、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生态畜牧业将成为21世纪畜牧业的主导模式

(二)、生态畜牧业的规模将不断扩大,速度将不断加快

(三)、生态畜牧业的生产和贸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四)、各国生态食品的标准及认证体系将逐步趋于统一

三、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一)、提高并强化认识,加强对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的扶持力度

1、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投入尽快制订并完善有关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法律等,加强对生态畜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宏观调控,形成以法治徼、科技兴牧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对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普及推广

1、加强生态畜牧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2、推广和草原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

3、改革兽医管理体制,强化动物疫病防治的规范化、科学化,是发达国家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提升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4、建立生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生态畜牧业的环境监测体系

(三)、加大培育国内和国际生态畜产品市场

1、培育和健全生态畜产品的市场动作机制

2、不断推进生态畜牧业的标准化与国际化建设

第9篇

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中劳动效率、土地生产率、土地利用率等,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有效的实现了物质循环,保护了自然资源,为社会创造更优质、更多的农产品,满足社会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遏制现代农业生产对于生态资源的破坏,保护生态资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业生态资源与农业生产的矛盾不断突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的目的。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必须要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进,大力的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的的农业生产体系。与此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更好的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生态农业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可以适应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可以与当地特色产业进行结合,并且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更好的培育龙头企业,达到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生态农业的发展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更好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体系,建立良好的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局面。生态农业的发展既可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同时又可以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达到农业发展战略性调整的目的。

第二,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生态农业的宗旨是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并且重视对农业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不以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生态型农业很好将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农业先进技术进行结合,并且以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一个经济效益高、生态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将农业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良好的结合,达到了农业发展的长期追求目标。

第三,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确定合理的发展思路,并且对于生态农业的区域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针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要结合我国国情的实际特点,并且针对于自然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措施,最终达到遏制环境恶化,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在思路上,要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首要目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发展,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依托。对于农业地区生产改进上,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的提高农民的收入。

对于农产品生产中的污染问题,需要注重改进,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在生态农业布局上,要按照重点突破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规划的生态农业试点,推进生态农业试点工作。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是生态农业中的重要发展内容,只有从生态的角度,对于我国畜牧业、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多个产业进行发展,才能保证我国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建立以生态资源高效利用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技术型的保障体系。最后,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创新机制,针对生态农业的特点,强化相关技术支持,并且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真正的使相关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

3、结束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