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6:50: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工程和经济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财务管理;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
高等教育中,财经类专业囊括的范围较广,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经济与管理类。这些专业之间都有宏观、微观、市场、政策、核算的联系,这一系列的因素构成了整个的财政经济体系。因此,选择财经界的任何一个专业,其他一系列的财经知识也都是有必要涉足的。
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缺乏金融、经济知识的原因
基于知识的全面性和财经知识的贯通性,本文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对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进而研究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当前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对学生多学科涉猎、全面发展的认识不够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到的多是会计类知识,因为会计专业将来就业机会多,可操作性、实用性较强,契合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目标。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深受就业市场和学校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会计知识关注度较高,对财务管理专业课不甚重视。
(二)学科划分过细
过度细分的学科,相互之间的纽带被强行割裂,知识体系不完整、不衔接。事实上,这些专业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利用手中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财务管理行为,在选择投资项目之前,了解国家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需要财政学的相关知识;但了解国家的政策还远远不够,整个经济环境的概况要熟悉,经济学会来解释市场规律;至于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或者项目来进行投资,金融学在金融创新产品方面派上了用场;会计核算负责记录和监督经济行为,进而指导其后的经济决策。由此可见,一项理财投资想要做好,需要几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学生对金融学、经济学兴趣不高
本人入职高校不久,身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了解到本专业的学生只对会计相关的知识感兴趣,财经新闻从来不看,原因是看不懂、没意思。经济常识、金融理论都知之甚少,更别说将其理论用于实践和理财规划了。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学院没有为财务管理或会计类学生开设经济和金融相关的课程,而是因为学生甚至老师都觉得这些课程是外专业的,没多少作用。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们只钻研本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考研、考证热度不减,其他的知识懒得学习甚至懒得了解。但是,我们要培养财会专业学生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记录和核算,要将眼光放长远、视野开阔,从整个经济形势着手,旨在核算准确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创造价值的决策能力。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会计以外的其他财经专业课,尤其是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个学科既是基础也是热门。
二、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概念及关联
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可以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而金融学便是经济学的货币表现形式,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部分,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和货币流通不可分割,把信用和货币流通紧密联系在一起,金融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它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范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近几十年,金融学发展迅速,无论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实践领域,金融市场生机勃勃,不断创新,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各大高校也都越来越重视金融学学科的建设。主要开设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世界经济概论、金融工程学、国际保险、信托与租赁、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统计分析、国际结算、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金融学专业的课程里,有一半属于经济学的内容。
三、将金融学和经济学知识融合注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
从对金融学和经济学的介绍可以看出,要想在金融学界和经济学界有所专长,精通上述主要课程是首要之举。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本身对经济和金融的敏感度偏差一些,基础不牢,在继续学习中难免会吃力,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财务管理专业非经济、非金融科班出身,学生们并不需要太过专业的金融经济知识,只是为了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核算、决策工作提供帮助。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选择从兴趣培养入手,慢慢带入,多加实践,寓教于乐。
(一)培养兴趣
笔者平时浏览微信平台发现了一个财经新闻的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意思,是通过画图、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财经事件,十分生动形象。课堂上跟学生说起本专业的学生要培养经济和金融的敏感性,顺便把这个公众号推荐给学生们。一段时间以后,有学生反映非常喜欢该公众号,从最开始的新鲜好奇,到现在每天都会特意翻看当天的财经信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途径把财经信息介绍给他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金融学与经济学理论融合教学
从教学顺序上来说,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史和重要理论,是继续学习金融学之前要夯实的基础。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发动学生们亲自去查找相关金融学和经济学案例,结合理论基础,小组分析讨论,再进行汇报总结。
(三)多增加实习实践环节
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网络,校企合作项目多推荐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只是会计职位的工作,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也可以推荐学生加入,一方面,消除他们对金融行业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对所学的金融学和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对各类相似或迥异的知识进行巩固,莫过于将之结合实务加以运用,能够显著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金融、经济知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从兴趣出发,夯实理论基础,多加实践,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该给: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4).
笔者综合各方数据,遴选出2011年十大热门报考专业,并逐一进行阐释,以供2012年高考志愿填报之参考。
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和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
金融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公司、集团财务公司、投资基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金融学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方向有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
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的整体实力最强,各个分科目实力平均;北京大学侧重金融管理;厦门大学侧重货币银行、金融工程;复旦大学是仅次于人大的金融综合性大学,尤其是国际金融表现突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实力强,十分注重抓英语;南开大学的保险精算全国最好;中央财经大学具有区位优势,有好的学校条件;湖南大学是全国最早引入保险精算的学校;西南财经大学该专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西安交通大学该专业为中国人民银行直属院校重点专业;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科在全国的金融教学和学术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声望和较大的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金融证券实力强大,是国内研究方向最齐全,专业最全的学科;清华大学金融工程、微观金融走在我国最前列。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除了学习基础课,还要学习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特征,以及怎样分析和研究国外的经济理论。也需要学习数学和统计学知识,对经济理论和现象进行更系统的分析、研究。
有一个很不规范的说法:由于各地开放程度有所差别,沿海和内地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内地学校偏重理论,而沿海高校则多数实务比较强。中国人民大学强化外语教学;复旦大学部分专业课程用英语授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国内知名的财经类高校;上海财经大学国贸专业的特点是分三个专业方向学习;厦门大学着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天津外国语学院将经济学与管理学融合,还为学生开设了第二外语,可以选修法语、日语等语种。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高校外,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也都是不错的选择。
毕业后主要从事国际市场销售或研究管理工作。
所谓的大土木,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现时一般的土木工作项目包括:道路、水务、渠务、防洪工程及交通等。过去曾经将一切非军事用途的民用工程项目都归入本类,但随着工程科学日益广阔,不少原来属于土木工程范围的内容都已经独立成科。目前,从狭义定义上来说,土木工程就等于civil engineering,即建筑工程(或称结构工程)这个小范围。
本专业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结构设计及施工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具备从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工程、海岸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相关研究工作的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大体可分为道路与桥梁工程与建筑工程两个不同的方向,在职业生涯中,这两个方向的职位既有大体上的统一性,又有细节上的具体区别。总体来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有以下几种:1.工程技术方向,代表职位:施工员、建筑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技术经理、项目经理等。2.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代表职位:项目设计师、结构审核、城市规划师、预算员、预算工程师等。3.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代表职位:监理工程师。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运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它是以培养现代机械工程师为目的的专业,也是我国高校开设得最久的专业之一。多年来,它长盛不衰的奥秘就在于:无论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到何等程度,都离不开机械制造,它是人们物质生活用品供应的基本保障。就业前景:主要到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到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电机及其控制、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等工程技术领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从事设计制造、研制开发、试验分析、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生产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等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本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从事下列工作:1.电机电器设计、制造、控制、试验、运行维护、研制开发、生产管理工作;或电力系统与电气装备的运行、供电系统和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与运行维护工作;或建筑电气领域电气设计、楼宇自动化、综合布线与智能建筑的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研制开发、试验分析、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2.电力电子、电气传动、自动化、仪表等技术领域的研制开发工作。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学习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
国内开设会计学专业的学校较多,培养特点也各不相同,实力较强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注重会计实务与方法的训练;清华大学课程较多,绝大多数专业课程采用国际一流的原版教材;中央财经大学曾率先在国内开设外国财务会计专门化专业,并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复旦大学会计学专业为国家教育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批准的中国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面引进美国工商管理教育方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会计学位居国内前列;西南财经大学的会计学分注册会计师、双语会计、会计三个方向。
目前,会计学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还是注册会计师。每年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都保持在60万人左右,而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需要的注册会计师的人数约为35万,甚至更多,可见会计学是一个很有前途,但也很具有挑战性的专业。
经济学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根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最新公布的全国高校本专科专业就业报告,近年来全国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文科专业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明显好于文史类专业,经济学所有专业就业率均超过80%,其中,贸易经济、保险和税务专业就业率超过90%。经济学更偏重于理论,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从调查的广州这几所高校情况来看,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普遍乐观,没找到工作的微乎其微,而且大部分都到银行工作。
临床医学专业属于偏重于理科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对生物、化学等情有独钟。因此,学好生物、化学,才能为学临床医学提供必要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生物、化学、医学三者思维较一致,即如果你对化学和生物有较简便成熟的学习思维与方法,学医也可水到渠成。当然,优秀的语文和外语会使你更具优势。
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时间较长。该专业的本科学制一般为五年,有些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是七年制,进行本硕连读,也有八年制的。学习临床医学,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记忆+理解”是主要的学习方法。学习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主要课程有人体生理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以及内、外、妇、儿科等。大家几个人一组,做很多有趣的实验,从小鼠、兔、狗到人体,然后从真实的病人身上学习问诊、体检、记录病例、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治疗方案。在学习中,人体的奥秘将一步步向你展开。当然,去医院做实习医生是学习各种疾病处理方法的最好方式。
只有以“面壁十年”的毅力去潜心苦读,才能有所收获。经过长期的临床医学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生命科学的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了解相关前沿科学的发展动态,这些,都有益于临床知识的积累以及操作技能的进步。除了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临床医学的学习还能够让你领略生命的美丽与动人,每当你面对患者痛苦的身躯、患者家属信任的表情,以及患者因你成功的治疗而痊愈时那感激的目光,你收获到的不只是成功的喜悦,更是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众多与医学有关的工作,就业前景较为广阔。就业方向:各级各类医院、医药院校、科研机构、医药公司及卫生行政部门等与医药相关的单位。
许多医学院校目前已并入综合性大学,如原华西医科大学并入四川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入上海交通大学等,这些大学并入后基础实力明显增强。由于学制不同,因此,再次提醒考生在报考的时候要特别留意。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的技巧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较好的素质和较强能力。
现在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去外企,应该说就业率很不错。还可以选择做导游、翻译、外贸等工作。
不少高校开设了一些复合专业,如对外经贸大学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在英语专业中开设了节目主持方向。
我国超过80%的高校均设置了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实力较强的学校主要有四类:一是传统的外语类院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等;二是一些设有外语类专业的知名高校,如外交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三是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四是一些特色院校的英语专业,如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内开设科技英语专业最久的院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英语专业有民航业务方向,南京邮电大学与电信公司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航海业务英语是上海海事大学的特色专业,政法类院校强调英语系学生的法律常识,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了法律文书写作课程、华东政法大学的英语系都安排了相关法律课程并和外资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实践合作关系。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所学的内容比较多,除了法制史、法理学这些基础性课程之外,更多的是学习各种与法律相关的专业课,如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司法、国际经济法等。
什么是经济学
关于经济学的定义有很多种。一般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也有人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物质需要及欲望满足的社会科学。英国人亚当・斯密是公认的“经济学之父”,他在1776年所著的《国富论》被认为是古典经济学创立的标志。经济学自创立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们认为经济学仅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第二阶段,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商品和货币;今天经济学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它的研究领域已经囊括了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金融危机、通货膨胀、欧债危机等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就业、储蓄、消费等都与经济密切相关。
在所有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的理论形式、研究方法是公认最接近自然科学的,尤其是西方经济学,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模仿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信念是十分坚定的,从实践看,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是十分有效的。这可能正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原因之一。当然,经济学是研究关于人类行为的学科,而人类行为是很难简单看做是客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学目前还不能成为像物理、化学那样的自然科学。经济学对未来经济的预测也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有客观准确的规律可循。很多经济现象并非必然而是或然现象,所以经济学家的预测也不像科学家那样准确。
随着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扩大,经济学内部的专业化程度愈来愈细密。一方面,从带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论经济学中不断分化出带有应用性的和独立的部门经济学、专业经济学等分支学科;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经济学科内部各个分支相互交叉的学科以及经济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学科之间彼此联结的边缘学科。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化,对分析的精确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出现了研究经济数量的分析和计量方法的学科;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为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系统的历史依据,出现了各种经济史学科……这样,经济学就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学科体系。
经济专业的分类
在我国教育部的高等院校学科分类目录中,经济学作为一个大的学科门类,在经济学科下面又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若干个二级学科,有部分高校还新增了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新型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环境经济等若干个二级学科。
理论经济学,顾名思义比较侧重于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它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熟悉国内外有关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发展,具备对经济问题做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政策把握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这类专业的毕业生一般经济学基础比较扎实,可以适应很多的工作。比较对口的工作是从事教学、科研等。但由于缺乏专业能力的学习,所以有些急需人才、要求马上进入角色的单位不太喜欢这类毕业生。但是,这类专业的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基础比较好。
应用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各个经济学科。应用经济学比较侧重于实际应用的学科。金融被称为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虽然金融危机使金融机构受到严重打击,但是在各行业收入排名中,金融行业连续多年遥遥领先,从事金融工作的人士被称为是“金领”。近年来,金融学及其相关的专业是各经济类专业中报考最热和竞争最激烈的专业。此外,财政学、税收、产业经济学也广受关注。金融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到银行、证券、保险、投资、资产管理等公司就业。
经济专业的前景
首先从我们熟悉的情况讲起。根据我的观察,国内大学中的学科设置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经济学科设在经济学院,管理学科设在管理学院,像原来的综合性大学,比如北大和复旦都是这种模式;另一种是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同设在一个学院,有的叫经济管理学院,也有叫其他名称的,一个学院中有两个学科,像清华、南大;还有一种是包括东财在内的各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模式,即经济学科分设在数个学院,比如我们这里有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金融学院等等。
我们在专业设置上跟国外不一样,我们一般设置得比较细,比如我们这儿有旅游专业,管理我们就有好几种。有的是以二级学科,甚至以三级学科为单位,比如金融是二级学科,下面有保险,有的保险也算一个专业,就是三级学科了,非常细。而且,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在学科目录上是人为地分开,比如说,金融财政是应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但是,金融财政中也有理论,而政治经济学中也有应用。
这是我们的情况,那么国外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国外的大学情况也很多,我介绍的主要是国外综合性大学的情况。我不想给大家一种印象,国外的大学都是一种模式,实际上有各种各样的模式,但在教育理念上有很多共同的东西。当然,我所在过的六所学校都是综合性大学。
国外的综合性大学内部是有层次的。首先,国外大学内的学院数目远远低于我们。我去过吉林大学,有三四十个学院,非常庞大。即使不是这么大的学校,学院的设置也是非常之多。国外的情况不一样。一个层次是叫做文理学院,基本上包括了我们所说的基础学科,有三大部分:一个是自然科学,就是我们所说的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第二部分是社会科学,经济、政治、社会、心理;第三部分是人文科学,即我们通常说的文、史、哲。通常这三部分放在一起,构成了文理学院。
我之所以讲这个,是为了由此来看清楚经济学的位置: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文理学院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它通常是面对本科生的最主要的学院,甚至是惟一的学院,比如在哈佛、耶鲁。如果你被哈佛大学本科录取,你只能到文理学院。假如你将来想读管理,学MBA,那么本科时你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在文理学院,你可以选择经济学为专业。但是也有一些学校,比如我现在所在的伯克利加州大学,本科也招一些学管理的学生,但数量不多。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大致差不多。还有一个就是关于本科金融专业,据我所知,宾州大学的本科是有金融专业的,但其他的著名大学的本科并没有金融专业,它是涵盖在经济学专业中的。
第二条,文理学院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理学院是培养博士的最主要学院。其他的学院也培养博士,但是数量远远不如文理学院。这很自然,因为文理学院覆盖的学科主要是基础学科。其他的学院有一个名称,叫做职业学院(professionalschool)其中包括工学、化学、医学、法学、管理、新闻,其中管理又包括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这些就比较实用,要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说力学是物理里边的,但要研究盖房子,就是一个工程问题。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里边,但是具体管理一个企业,那就是管理学。也就是说,这里边有一个基础学科和实用学科的差别。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学院多数是研究生院,不面对本科生。工学比较特殊,既招本科生也收研究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商学院,像芝加哥、斯坦福的,干脆叫做GraduateSchoolofBusiness(商学研究院)名称上就规定了是研究生院,有点像我们这里的MBA学院,没有本科生。这就是国外综合性大学的情况。国外的综合性大学,一般是设立经济系和管理学院,不设立单独的经济学院,经济系通常设在文理学院中,属于社会科学部。当然也有学校把经济系设在管理学院内,像普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美国没有教育部规定,一定要设在哪里,但通常是经济系在文理学院。虽然叫经济系,但它覆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像我学习工作过的几所大学,它包括了我们所说的所有二级学科,财政、金融、货币银行,宏观、微观、区域经济等。有意思的是,虽然概括得非常广泛,但是系的下面不设教研室,所有的教授在一起,这个很重要。虽然经济学科内部有很多分支,并不人为地把他们分到其中的一个,呆会儿在讲到博士生的培养时,我们会发现确实有好处。
以上是经济系的情况,下面我介绍一下管理学院的情况。管理学院有时也叫商学院,管理学院下设组(roup)有时也叫系。用我们国内的话说,文理学院下面的系是实体管理学院是实体但管理学院下面的组或系不是实体。主要的组包括有会计、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公司战略、人力资源、运筹和管理科学、管理信息系统、金融、经济(economy等。这些是共同的,有的学校有一些特舰比如网络跟国内的情况相比,有几点需要说明。第一点,虽然管理学院设经济组,但通常经济组较小,教管理经济学等一些服务性的课程。因此,通常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力量在经济系。
再一点,我们会发现,国内管理学院,尤其是原工科院校的管理学院,是由这里说的运筹和管理科学(国内叫做管理工程与科学)发展而来。很多工科院校的管理学院,是在1985年成立的,核心的师资原来是研究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后来就形成了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个一级学科,是工科背景。还有管理信息系统,在工科院校是很强的。相比之下,公司战略、组织行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金融、经济就比较弱,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跟许多搞管理学的人,以前是由工程转过来有关系。当然在我们这里,情况很不同,因为我们原来的背景是财经院校。
这跟国外的情况很不一样。国外的管理学院,公司战略、组织行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金融等等与工程关系都不大,相反,与经济学和心理学关系非常密切。
上个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一位是心理学家①心理学在国外是一个很大的学科,很多本科生选择心理学为主修。在我国,由于过去跟随苏联,只有教育心理学,设在师范大学,一般的心理学是受批判的。在某种意义上,国外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中的学科受经济学、心理学影响大,受工程的影响小。国内偏重运筹学、控制论,跟工程有关。在清华、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我猜想大连理工大学,都是这样。特别要指出的是金融学(finance)的定义。首先,它是经济学科的一部分,这一点国内外是一致的。金融学虽然有很多特殊的工具和方法,但它是研究经济中的一个市场一金融市场。当然它跟别的市场不太一样,比如它允许卖空,一般商品是不允许的。金融是许多人很热衷的领域但对金融学的理解国内外差异很大。
什么是金融,为何国内外差别如此大?原因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来我们所说的金融包括货币银行学(moneyandbanldng)。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黄达是中国金融学会会长,是研究货币银行学的权威。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道口”研究的是货币银行学。还有一部分叫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finance),改革开放以后国际贸易变得很重要,其中有外汇结算问题、汇率问题。这两块在计划经济下就被定义为金融,我们的大部分金融的师资、教科书都是关于这两方面的,这跟我们的体制有关系。这两块在国外不被称为finance,但我们翻译成“金融”。这两部分都是比较宏观的,可称“宏观金融”,在这里我打了一个引号,就是说我并不认为它是一个领域。货币银行学在国外称为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是国际经济学的一部分。我在国外遇到过一些中国留学生,他说他在五道口是学金融的,美国人认为在他的成绩单上,找不到可以称作finance的课程。在美国,finance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称为corporatefinance(公司金融),还有一部分是资产定价(assetpricing),企业及证券或衍生物在市场上的价格如何确定,以及由此导出的投资决策。他们所指的金融是指研究金融市场中的问题,都是微观的。90年代初期以前所有国内研究金融的是研究宏观金融。90年代以后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我们有了证券市场,公司企业有了自主权,出现了融资问题,因此,现实生活中对“微观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大。
还有一个误解我们认为学金融就是去金融部门,比如证券公司工作。不错,在美国是有一部分学金融的人去华尔街,但更多的人还是去公司,公司金融相当重要。公司金融包括融资、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等等。
我们是处在一个转轨时期,从供给方讲,在金融方面,学校专业设置、教科书,百分之八九十是货币银行、国际金融。另一方面,从市场需求讲,事实上,一个国家需要研究货币银行、货币政策的人是很少的,绝大多数市场需求是微观金融。那么金融在管理学院和经济系之间是如何设置的呢?经济系是一定有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方向的,也就是宏观金融;同时往往也会有微观金融领域,但不一定,有的学校就没有。在管理学院,一定有金融组或金融系,这是因为任何一个MBA的学生,公司金融、资产定价、投资学都是必修课,但通常管理学院只有微观金融,没有宏观金融。
国内金融比较热,有些学校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是分设的,经常会出现争金融这个专业的“产权”,因为这个产权有价值,既可以办班创收,又可以招好学生。在过渡期间,有些重复建设也许并不是坏事,因为在微观金融方面市场需求缺口很大。接下来介绍一下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我们财经大学办管理学,许多教授有经济学背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许多工科院校,管理学是从管理科学与工程转过来的。事实上,过去一二十年经济学与管理学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物理和工程、理科和工科的关系。举几个例子,如市场营销中非常重要的定价策略非常得益于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这都是微观经济学在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运用组织经济学和激励理论来分析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CEO的积极性。会计过去被认为是一个很死板的领域就是记账,现在会计学前沿受到信息经济学的很大影响,因为会计本身是一个信息累加的过程,你需要用比较少的数字来反映公司的业绩、成本。现在有了安然的事情,我们可以发现,会计信息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怎样防止假信息,减少假信息造成的成本有很多的经济学道理。最后公司战略管理学很大程度上是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管理的延伸。我们这儿有一个产业和商业组织研究中心,把产业和商业放在一起是很有道理的,博弈论的方法、产业组织的方法可以延伸到公司战略中去。大家知道,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①是哈佛商学院公司战略管理学专家,他是哈佛的经济学博士。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学确实深受经济学的影响。所以,管理学院受经济学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受工程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心理学,由于我个人知识不太够,这里不能细讲。以上讲的是体制情况。我把经济学教育分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graduatestudent)②。首先一条,中美教育差别很多,但基本理念的差别是对本科教育的定位很不一样。我们以前受苏联的影响,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我们大学以培养专业人才作为主要定位。美国本科教育定位是基础教育,理念的差别导致课程设置、院系设置等一系列差别。但不是说中国一定要改成美国模式,二者的经济基础确实不大一样,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下人家的想法。我们是处于转轨期间,专业过细的模式是从苏联学来的,但更多是考虑到计划经济的特点。计划经济下分部门管理,从财经院校出来马上就能到一个岗位上用。计划经济下没有市场的变化,分得很细马上就能用也有优势。如会计要分交通口的会计、工业口的会计、商业口的会计等,工作后就能用。但在市场经济中会出现问题,因为市场变化是很快的,2000年IT和现在很不一样。以前会计和审计也是分开的。事实上现在发现,有很多时候需要你今天做这样,明天做那样。所以美国入校时不报专业,一二年级采取通识教育,二年级以后选口径宽的主修(major),我这里不用“专业”是怕跟国内的专业混淆起来。主修经济学的本科生职业选择广泛,事实上,他们在本科时也没有别的选择不可能选择管理学或别的更细的专业。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可以选择经济学、金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国际关系,甚至新闻传媒等等。美国三大广播公司有一个很有名的主持晚间新闻的主持人,当有记者采访他:“你觉得大学哪门课现在很后悔当时应该学得更好f他说:“经济学,因为工作中经常用到经济学知识。”由此可见他们的经济学定位很广,我们这里比较窄,只定义到理论经济学,这点有很大不同。
各校全国招生计划数分别为:武汉大学7800人(比去年增加200人),华中科技大学8500人(含500专科计划),武汉理工大学9200人(比去年增加200人),华中师范大学4400人(比去年增加100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5000人,中国地质大学4500人,华中农业大学4500人。据了解,去年这7所部属高校本科招生总计划数已比2007年增加了300人。
教育部今年在向全国部属高校下达招生计划的同时,继续提出了“减少属地生源”的要求,并再次强调今年各高校的属地计划,均不得超过全国招生总计划数的30%。
今年清华也调整了新增专业,其中日语专业作为非通用语种专业纳入提前批次进行招生,并根据高考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织加试。心理学将作为社科实验班的一个方向,实行文理兼招。同时,清华还开设“钱学森力学班”,学生在高年级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志愿在工科院系中分流,相当比例的学生可以硕博连读,部分优秀学生可被选送国外名校做交换生。此外,今年新开设的国际型法学人才培养项目以“双语双法”(即以中文和英文双语教学,开设中国法律和西方主要国家法律课程)为特色进行招生,考入法学专业的学生,高考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好的,可以人选该项目。清华的新闻传播专业文理都招。
33所高职院校试水单独招生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在前两年试点基础上,教育部决定今年进一步扩大规模,安排33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参加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招生计划共计9240名。
按规定,参加试点的院校应制定单独招生方案,并向社会公布;试点院校可单独或联合组织文化考试,也可结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织相关考核,并于高考前完成录取;已被试点院校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当年普通高考及录取。
金融外贸类专业概说
在高校中,与金融、外贸行业对应的是经济学类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这3个热门专业。
经济学专业是基础学科,偏重学习经济学理论,培养的是掌握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工具,会分析各种经济现象、经济运行本质的理论型人才。金融学和国际贸易侧重金融和贸易业务的学习,是应用型专业。金融学分为银行管理、证券投资、国际金融、保险等多个方向。近年来,通过与数学的进一步融合,又出现了金融工程方向。这为广大理科考生提供了用武之地。而绝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的同学都要做贸易业务操作员,即那些熟悉贸易流程,为企业达成外贸交易提供服务的人员。
虽差别较大,但3个专业在课程上却是相互联系的。数学、英语是学习经济学类专业的基本工具。经济学专业需要扎实深厚的数学基础,很多学校选用工科数学作为学习内容。
[关键词]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思考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4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97-02
1 关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或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基础应包括: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统计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注重融合贯通,指导学生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合理地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具有应用统计学理论分析、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突出定量分析,即培养学生对各种统计数据的数量分析能力。良好的定量分析能力,是统计专业学生区别其他专业学生的一个显著性的标志;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统计计算能力;通过大量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协调沟通能力。出色写作基础和协调沟通能力能够捉供信息和进行交流,是发挥统计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4)对于统计学来说,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是统计学的基础。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计算变得简便快捷,成为统计计算的重要工具。如今,随着使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的普及,使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信息传递的质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统计学的发展不能离开计算机。所以毫无疑问,应当培养学生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包括数据结构、程序语言设计、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管理、程序设计等等。我们也应当扩展课程设置。
(5)在学生已具有一定英语基础之上,开设统计专业英语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经济和统计词汇及基本表述方法。一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创造一个环境,使学生不因通用英语课程的结束而荒弃英语的学习。另一个方面,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为学生在阅读和翻译经济,特别是统计著作、文献时扫除障碍,为毕业论文写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6)了解与经济统计、金融统计、生物统计或社会统计等有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工程等学科的结合因数据处理和采集的方法具有多样化,统计分析方法也相对复杂,专业化统计学的应用不仅要提高理论统计学的基本素质,还要注重掌握经济学的理论、金融学理论、管理科学的理论与计算机的技术方法。统计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显得比以往更为迫切,更加重要。就拿统计学与金融工程来说,就属于交叉性学科,其中投资分析与风险管理两个方面就涉及到了统计数据描述和推测统计学。无论哪个方面,金融工程与统计学都是密切相关的,金融分析离不开统计,目前注册金融分析师在中国需求量很大,但是只有传统的金融理论、金融制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注册金融分析师对数量技术要求很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统计的知识;固定收益证券分析,权益证券分析几乎都需要用到各种统计方法。据报道,中国本土金融分析师极度缺乏,但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市场对注册金融分析师的需求量又很大。因此,培养具有统计专业能力的复合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2 关于统计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课程结构从很大一部分意义上讲将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在确定好研究方向和培养目标后,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课程设置的问题。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与所确定研究方向一致,其次要能够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所以,不同的研究方向下的课程设置是需要有区别的。但无论什么研究方向,其专业课程都应包括以下5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人文、自然科学类素质课程。各高等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综合社会等各方面对统计专门人才的需求情况,开设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
3 关于统计学专业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了怎样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问题,并且决定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2个问题: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教学效果。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在统计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使用与讲授式、启发式、探究式等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多媒体以生动的画面、逼真的声效,把枯燥、繁杂的内容转化为鲜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金融学科;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学科建设
现代金融学科理论探索之深、内容更新之速、交叉边缘学科发展之快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深入研究和比较分析中外金融学科的内涵及其走势,加快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金融学科的发展演进
1.西方金融学科的发展历程
金融学科的演进是金融业发展变化的产物。金融学科最初研究的重点是货币问题如早期的货币数量论,随着银行业的迅速发展,研究的重点转向信用和银行。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问世,金融学科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宏观的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直接融资和新的金融机构迅猛发展,微观金融理论开始出现,马柯维兹、托宾等提出量化的资产选择理论和模型即为发端。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频繁,浮动汇率制的实行和发展中国家在货币金融领域地位的突显,金融学科研究的重点转向了资本市场、金融经济学领域,同时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迅速增长,金融风险日益加剧,有关公司财务运营、衍生金融商品定价、风险量度与预测、金融规避与监管等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当今,随着信息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金融等一系列新课题成为金融学科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研究金融问题的蒙代尔、托宾、基德兰德特等经济学家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说明金融学已经进入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金融学科建设方兴未艾。
2.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取向确立后,金融业地位日益突出,金融学科的研究空前繁荣。其主要表现:一是金融学科建设的学会发展及其交流活动频繁;二是学科下各层次培养规格的教材、工具书和学科研究专著层出不穷;三是各大专院校纷纷设立金融专业或开设金融课目,金融人才供需两旺。四是国外经济金融教材精选大量出版。
二、中外金融学研究领域的分野及其走向
1.中外金融学研究范畴的区别
国内外对于金融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别。国内说的金融,通常指的是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这部分内容在国外也有,但不叫finance,而是属于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领域,相关课程大多设在经济系。国外说的finance,一般指的是公司金融、资产定价等“微观金融”,相关课程通常设在管理(商)学院,而这部分内容,国内的金融专业涉及较少。
2.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
考察金融学的综合内涵,不难看出金融学发展演变的三大趋势: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由金融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的交叉学科。微观金融学主要包括公司金融、投资学以及证券市场微观结构三个子系统。宏观金融则分为两类:一是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体的金融内容;二是微观金融学的自然延伸,如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和国际证券投资等。交叉学科主要包括金融和数学、工程学等交叉形成的金融工程学,金融和行为理论结合形成的行为金融学以及金融与法学交叉形成的法学和金融学等。
三、强化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第一,确立明确而可操作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当代经济社会和金融业的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是多层次的、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既需要复合型的通才,又需要单一型的专才:不仅要有领导决策层和经营管理层人才,而且要有业务操作层的人才。人才服务的对象涵盖于宏观的政府金融、中观的企业金融、微观的家庭金融及其相互交织的社会金融经济各个领域。金融学科建设要适应这一多层次的“大金融”需求趋势,确立并实施明确的、可操作的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二,构建优化、创新的金融课程体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金融人才的要求,要高度关注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创新。为此,金融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管理经济学、财政学、保险学等为金融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思维和分析能力,为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以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金融工程、公司金融、风险管理为金融学科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从事权益让渡、交易、转换等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使他们能够在相关业务的设计、开发、评估、运作、管理、创新等方面发挥出专业水平。以经济数学、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软件编程原理等为金融学科中的专业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现代工具(包括模型、分析方法、操作设备等)从事业务活动和金融创新的能力,以适应金融信息化、全球化的需要。此外,从金融历史、金融法规、电子商务、专业外语应用写作等角度设置“模块型”的专业选修课,以拓展专业外延,深化专业内涵,增加学科前瞻性,提高知识综合化程度。
第三,强化本科教学的“宽口径”。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在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即培养具有广泛文化意识的现代知识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单一的精英型体系向大众型、精英型等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本科教育更应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构建大学金融本科教学计划时,应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既有对宏观金融的分析、判断能力,又有从事微观金融业务的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四,加强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金融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随着金融与经济的密切融合,一方面金融运行的效率状况对经济、社会健康成长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金融效率的提高越来越离不开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即金融运行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因此,金融学教学应该顺应这种微观化的金融发展方向,与国外金融学教学接轨,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课程,内容包括公司金融、资产定价和金融组织学,具体表现在资本市场、投资理论、家庭理财、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的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加强微观类课程建设,有利于学生接近和了解现实,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当然,强调微观类课程建设,并不意味着宏观类课程建设不重要,我们提倡的是宏微观金融课程的平衡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交易的频繁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传统的金融学注重研究货币的流通问题。而现代金融的实质则是经营活动的资本化过程。近些年,金融学的发展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各大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以及资产管理企业都缺乏专业性的金融学人才。伴随市鼍济的不断改善。金融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深入研究我国金融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探讨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对促进金融学的稳定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金融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金融的概念和定义不明确。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持续加快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强烈。西方国家的金融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对于金融学的概念并不统一。一部分金融学界人士指出。融资服务即是金融。还有一部分学者对金融的概念做出了详细的划分,这些学者指出金融学者中心点和方法论,其中中心点即是指市场经济的运行,而方法论是指为金融寻找一种代替物,从而给其一个工具定价。在国内。针对金融的定义和概念并不明确,我国的金融理论界的专家和学者通常将金融学和经济学归为两类学科,其中经济学是一类学科,而金融学则是二类学科。
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落后。金融学是研究价值规律和价值判断的经济学科。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金融学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广,包括物理、数学以及工程学等多学科的有关知识。金融学人才要具备金融学科和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具备较强的理性思维意识。并充分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分析方式和专业技能。如今,我国金融学的师资力量薄弱。高校培养出的金融学人才的专业素养不高,此外,绝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理解金融学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学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就显得日益落后。对金融学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金融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关联度不强。金融学是一门和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金融学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有利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学的发展却存在着滞后的问题,并逐步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这就导致无法在市场经济遇到困难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如今,我国的金融学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度不强。无法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做出有效的管理。制约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成长。
我国金融学的发展趋势
明确中国金融学的概念。科学合理的概念是推动我国金融学发展的重要基础。金融学有关专家和学者。要充分考虑我国的金融时间,并根据我国国情、金融制度以及金融理论基础,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金融学概念。从而有效引导我国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作出有益贡献。
拓展金融学的深度和广度。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金融学理论知识逐步眼不上时展的步伐,显得日益落后,不利于引导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学的从业者和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拓宽金融学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健全金融学的内容。增强金融学适应千变万化市场经济环境的能力,从而有效应对各种发展挑战,充分发挥金融学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增加金融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近些年,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及和应用。但是。纵观我国各大高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水平,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良问题。尤其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金融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因此各大高校要注重金融学教学中的实践课程,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利用。增强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从而提升金融学人才的实践能力。
一、引言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是经济学中经久不衰的研究领域,从哈罗德—多马模型到索罗模型再到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是无论经济学家对增长理论的研究如何深入,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始终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中心,那就是资本。在索罗模型中,人均资本量决定人均产出,但是技术水平却由外生给定;在内生增长模型中不但产出水平由资本决定,而且技术水平也由资本决定。因此资本形成便成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焦点,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无不紧紧围绕着资本展开。
而在决定资本形成的诸多因素中,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影响一直都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领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究竟谁是因谁是果、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所发挥作用的机制机理却众说纷纭,存在众多分歧。熊彼特(Schumpeter)较早地、正式地提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熊彼特认为金融体系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原因在于金融中介能够提供储蓄动员、项目评估、风险管理、监督经理和便利交易等服务功能,而这些服务对于经济持续增长是不可或缺的;其次,银行体系对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具有积极作用,银行通过甄别并且向具有创新技术和更高生产率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来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以提高生产率。可见熊彼特当时已经意识到金融在两大方面促进着经济增长,一方面是金融发展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金融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的提升,即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1]。熊彼特之后,Patrick提出了著名的供给引导与需求跟进假说。这两种假说最早系统提出了金融体系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所谓供给引导就是金融业发展先于经济增长,因而是金融体系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而所谓需求拉动则是金融业发展是实体经济部门发展的结果,经济增长需要更加健全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金融体系的发展只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2]。这两种假说成为后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长期争论的焦点。Hicks在分析英国经济史时也指出,英国高效的金融体系在激发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许多重大工程筹集了巨额的资本[3]。这之后,麦金农和肖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Mckinnon认为发展中国家总是存在金融结构扭曲,这种扭曲使得金融体系受到抑制,而这种抑制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所以要想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必须实行金融自由化,取消金融抑制[4]。而Shaw也提出了相似的结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脆弱、金融结构扭曲是由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造成的,要想使经济得到发展就必须消除政府干预,使利率自由化、资金配置市场化[5]。
二、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戈德·史密斯于1955年发表了《发达国家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于金融形态的比较》一文,这篇文章正式拉开了经济学家对金融结构研究的序幕[6]。1969年戈德·史密斯出版了其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在这本书中戈德·史密斯明确提出了金融结构的概念,一国的金融结构即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它包括各种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和经营方式,金融中介机构中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还特别强调金融工具的相关比率是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重要指标[7]。同时,戈德·史密斯还强调一国的金融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它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金融结构的发展总是与经济的发展保持严格的正相关关系。戈德·史密斯还认为所谓的金融发展就是一国金融结构的升级,世界各国的金融结构都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过程会逐步并入一条共同路径上。这就是金融结构理论的起源,之后,经济学家在更广的范围内对金融结构理论展开研究,其基本命题围绕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Bank-Based Financial System)与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孰优孰劣、哪种体系更有利于一国经济增长展开。最初这一研究是为比较英德两国经济增长的差异,通过金融结构来解释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高速经济增长。随后关于金融结构的研究扩展到美英德日四国,英美可以说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代表,而德日一般被认为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代表,但这四个国家都是发达国家,而且其经济增长率从长期来看有着趋同的趋势,仅仅研究这些国家很难得到特别有价值的结论。其后经济学家针对这一问题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讨论,其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第一,银行主导占优论。这些经济学家认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更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部分经济学家更多强调银行的正面作用,其主要理由有:(1)由于银行与企业有着长期的借贷合作关系,银行更容易获得企业和其经营者的信息,降低管理成本,有助于资本高效配置和公司控制。(2)能够更好地控制跨期流动性风险,因此提高投资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3)银行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能够动员更多资本。同时,支持银行主导占优论的经济学家还指出了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之不足,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信息搜集过程中出现的“搭便车”问题,Edlin and Stiglitz就指出发达的金融市场使得信息迅速传播,这将产生严重的免费搭乘问题,从而弱化了投资者在获取信息方面的激励,将使市场融资变得无效率[8]。但银行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与企业存在长期合作关系,这可以克服其“搭便车”的倾向,也可以防止其他人免费搭乘。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所面对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高流动性所带来的公司治理激励的降低,由于投资者可以方便地将持有的证券变现,所以很少有投资者关心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投资者往往更倾向于短期投机,这实际上不利于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没有促进而只有阻碍。而银行恰恰能够弥补这种不足,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监督企业,甚至参与企业治理,以降低自身债务偿还的风险,特别是在一些契约执行不力的国家和地区,银行的作用更为突出。
第二,市场主导占优论。这些经济学家往往更加支持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更有利于一国经济增长,与支持银行主导论的经济学家相反,他们更多强调市场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积极意义,批评银行在融资和治理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的阻碍作用。(1)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更能激励投资者对企业信息进行调研,正如Holmstrom & Tirole指出的那样,在大的流动性强的市场里,信息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利润[9]。(2)Jensen & Murphy则认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可以通过接管机制来改善公司治理,外部接管对管理层形成潜在竞争,促使管理层改善公司治理[10]。(3)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还能改善风险管理,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可以通过改善投资组合来控制风险,这更有利于资本积累。同时,支持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经济学家还指出了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所存在的问题,这种体系将使企业从内外两方面失去活力,从而阻碍经济增长。从外部来讲,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往往拥有一定的垄断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银行从企业抽取大量佣金,只留给企业很低的利润空间,这大大减少了企业的资本积累,阻碍经济增长。从内部来看,银行更容易与企业管理层进行合谋,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阻碍更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降低公司运营效率。此外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往往会迫使企业投资于低风险、低利润的项目,这既遏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也限制了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金融功能论。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结构本身与经济增长并无关系,而由各种金融安排(如银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相应监管)所构成的整个金融体系所发挥的功能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无论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还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都属于这一体系,他们发挥着自己特有的功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服务。(1)金融体系改善资金的流动性,降低投资风险。因为许多高收益投资项目需要长期的资本投入,而这与资本流动性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增加了投资风险。而金融体系的发展则改善了这种状况,它能够增加资本流动性,降低投资风险。Levine就曾经指出,股票市场通过交易减少流动性风险,而银行系统则通过吸收存款并重新进行投资组合来减少储户的流动性风险,同时也促进高回报项目的长期投资。而在高风险、期限长的投资中,技术开发占有很大比重,所以一个高效的金融体系将有利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通过改善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11]。(2)良好的金融体系还有利于搜寻投资信息、高效配置资源。单个投资者搜集信息的成本往往很大,而对于金融中介来说,搜集信息则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花费固定费用所搜集的信息可以为所有投资者服务,降低单个投资者的搜寻成本。(3)完善的金融体系还可以监督管理层并对公司实施治理。Stiglitz & Weiss指出如果没有加强公司控制的金融体系,将不能够动员到足够的存款[12][13];Merton & Bodie认为金融中介监督可以降低总的监督成本,促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利于促进专业化生产、发挥比较优势[14];Jesen & Meckling认为除了银行等金融中介,股票市场也可以实施公司治理,因为在股票市场,企业存在被接管的压力,这促使经营者协调与所有者的利益[15]。(4)良好的金融体系还有利于动员存款,为了能够让储户放心以动员到足够存款,金融中介必须完善自身体系,建立良好声誉让储户放心。(5)发达的金融体系还有利于促进交易,交易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交易,而交易的增加又能促进专业化分工,从而促进整个生产力进步。持有金融功能论观点的经济学家从以上五个方面论证了金融结构本身并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真正促进经济增长的是金融功能的提升和完善。
第四,金融法权论。金融法权论可以说是金融功能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他们更强调产生某种金融体系的法律基础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所起的作用,他们认为不同的法律体系对投资者和债权人保护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到金融结构的选择、企业融资方式以及公司治理机制,从而影响到金融体系的发展和经济增长。金融法权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以下简称LLSV)的一系列文章。LLSV将法律体系分成两大渊源,一是普通法系,起源于英国;另一个是大陆法系,其包括三大分支,分别是法国法系、德国法系和斯堪的纳维亚法系。这两大法系通过殖民地统治、帝国主义和其他国家模仿学习等途径向世界其他地区扩散,现今英国法系、法国法系和德国法系在世界上最为普遍。LLSV认为在给予投资者保护方面大陆法系不及普通法系,在大陆法系中斯堪的纳维亚法系和德国法系又要高于法国法系,所以在股东和债权人保护方面普通法系最强,其次是斯堪的纳维亚法系和德国法系,最次是法国法系[16][17]。Rajan & Zingales认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在法治比较弱的国家更能促进经济增长,因为银行可以迫使企业披露信息、改善治理、偿还债务;而法治非常健全的国家,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则更具优势[18]。LLSV,Levine和Barth,Caprio and Levine的研究都显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并不是区分金融体系的最好方法,也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只有完善的法律环境和对投资者权益的有力保护才是促进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金融法权论者强调金融体系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而这些契约的效力和执行则由法权及其实施机制决定,所以一个功能完善的法律体系将有助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运转,有助于金融服务功能和水平的提升,从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19][20][21][22][23]。因此,LLSV认为法律体系及其实施机制才是区分一国金融体系的有效途径,Rajan & Zingales对金融法权论进行了补充,认为在决定一国金融结构方面,政治因素可能比法律体系更为重要,一国的开放程度和政治集权程度对金融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三、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在实证层面,自戈德·史密斯研究了35个国家金融结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后,国外和国内学者做了大量实证研究工作,相关文献浩如烟海。实证方面的研究基本集中于两大领域,第一个研究领域集中于跨国比较和国别分析,如King & Levine的一系列文章构建了新的金融结构指标,并控制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考察了80个国家1960-1989年的情况,测试金融结构的发展是否能影响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24]。此外还有Cameron
et al检验了英国、苏格兰、法国、比利时、德国、俄国和日本七国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5]。Mckinnon对巴西、阿根廷、智利、印尼、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二战后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金融体系越是完善,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虽然这些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总的趋势基本一致,金融体系成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第二个研究领域则考察经济增长与金融结构的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Levine & Zervos研究了49个国家股票市场的交易率和周转率,发现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与未来一段时期的资本积累率、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成正相关关系。Levine构造了一系列指标来考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结构,然后对这些国家的金融结构和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对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金融功能论和功能法权论进行全面检验。最终结论是既不支持银行主导占优,也不支持市场主导占优。Stulz从公司金融角度考察了金融结构和企业治理以及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非常相似的结论,即经济增长与金融结构的相关性并不大,而与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金融背后的法律体系的相关性更明显[26]。Beck,Demirguc-Kunt,Levine & Marx Norwich则从产业层面研究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其结论也倾向于金融结构与产业成长和经济增长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金融功能和法律环境与其相关性更为明显[27]。
Demirguc-Kunt和Huizinga则将研究视角转向微观领域,研究银行业利润和净利息收入与一国金融结构之间的关系。他们利用1990-1997年44个国家的银行总资产、利润等数据与这44个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进行回归分析,并没有得出银行的盈利性与金融结构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其研究发现银行业越是发展,银行利润和净利息收入越低,在不发达的银行体系中银行的利润和净利息收入反而更高。如果控制金融业发展水平这一指标,金融结构与银行的利润的相关关系则不明显。在发达的金融系统中,无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还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银行业的利润差别并不大。可见银行业的利润由金融业的发展程度和竞争程度决定,在发达的市场中,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效率更高而利润更低。总之,他们的研究结论证明金融结构本身并不能影响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利润,而由此推论金融结构本身也不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那么金融结构本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并不显著[28]。
Domowitz,Glen & Madhavan选取了8个发达国家和22个新兴发展中国家1980到1997年的数据,对企业的融资行为进行检验,研究制度因素、金融结构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行为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融资选择受到制度、宏观经济环境、私有化程度和金融结构的影响。至于金融结构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则又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主导型体系中企业对股票的依赖和对债券的依赖都要小于银行主导型体系,而在发达国家则相反。由此可见,金融结构本身对企业的长期融资决策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制度因素、宏观经济的稳定和金融发展水平才是影响企业融资的重要决定因素[29]。
Schmuler and Vesperoni同样也研究在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条件下企业的融资行为,作者选取了2个银行主导型国家和5个市场主导型国家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800多家企业的数据,研究企业的融资结构与企业的性质、一国金融结构、金融自由化程度和宏观经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与银行主导型或者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相比,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和金融自由化程度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更大。而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对银行主导型体系和市场主导型体系中企业融资的影响非常类似,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之间的区分并不重要。最后作者的结论是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的区分是次要的,而主要的是金融自由化程度,这能够让企业以低成本在国际市场进行融资[30]。
四、评论性结论
金融体系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早已被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但是不同的金融结构能否带来不同的经济绩效却很难形成统一的结论,每一个经济学家都从不同的视角证明自己的观点。概括起来,大部分经济学家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都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证的:
第一,从动员储蓄的能力来看,一派经济学家坚持认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具有更强的储蓄动员能力,银行的规模效应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动员更大规模的储蓄。而另一派经济学家则认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交易成本更低,股票市场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动员更多的储蓄。
第二,从控制风险的能力来看,银行主导占优论者认为银行能够更好地控制跨期流动性,从而能更好地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率。而市场主导占优论者则认为,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可以以更加灵活的投资组合规避风险,从而提高投资效率,激励投资者的投资意愿。
第三,从降低信息不对称、改善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银行主导占优论者更看重银行的监管能力,银行与贷款者保持长期合作关系,银行有激励也有能力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增加企业的盈利。而市场主导占优论者则强调股票市场的接管机制和“用脚投票”机制能够更好地激励企业改进治理结构、提高经营效率,从而更能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来自国外的实证研究却既不支持银行主导占优也不支持市场主导占优,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结构本身并不对经济增长产生决定性影响。从宏观角度来看,金融结构并不影响一国的资本积累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可见金融结构的不同并不能从总体上影响经济增长。从微观角度来看,金融结构的不同对企业融资选择和财务结构比例的影响也不显著,可见无论在银行主导型体系中还是在市场主导型体系中,企业的融资行为更多的受到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宏观经济稳定性和市场自由程度的影响。
在传统研究中所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的金融体系从银行主导型转变为市场主导型并不能证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金融结构的转变和经济增长可能受到共同因素的影响,这一影响因素可能来自其他制度方面的变革、企业性质的改变、金融体制的深化、法律制度的健全,也可能来自更加自由开放的市场环境。这些因素一方面促进、改善了企业治理结构,降低了信息问题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提高了交易效率和储蓄动员能力,增加了企业的流动性,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这些因素也改善了股票市场的交易效率,动员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股票市场,从而促进了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金融结构。可见金融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增长都是内生的结果,如果在其他外生条件没有改变的条件下,将一国金融体系通过外力从银行主导型转变为市场主导型未必真正能够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