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1 16:50: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第1篇

一、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近年来高考真题,把握复习方向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于把握高考复习方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对学科知识的有效编排,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而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复习中加深课本知识和回归课本,对高考复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应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近年来高考真题,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复习教学目标,加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1.分类思想,化繁为简,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种类多、反应杂,如果不能找出其中内在联系,就容易遗忘。分类法是化学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应用分类的方法对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建构繁杂的元素及其化合物转化网,疏理零散的物质之间的反应体系,让学生在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同时,将反应原理与化学概念等学科知识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相融合,提升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高效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的复习。

2.指导学生联想,归纳总结,掌握规律,形成完整地知识网络。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考试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学会归纳总结、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联想,归纳总结,掌握规律,把知识点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3.指导学生构建微粒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微粒观”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之一,在复习过程中重视构建微粒观,指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去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一定同时有H+、OH-离子和H2O分子,电解质在这些微粒作用下其组成发生改变。如:强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发生完全电离,全部转化为离子;弱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发生部分电离,部分转化为离子;可水解的盐在水中发生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溶解产生离子,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这些物质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离子、分子等微粒,因此,解决这类化学问题时都离不开微粒的观点。

4.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整理错题集,提高学习效率。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除了教师的教学反思外,学生也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因此,我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周安排一个单位时间梳理并整理本周复习的内容、练习,对每道错题应当写出错解、错误原因、正确解法、反思等基本内容。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以逐渐减少重复错误,理清解题思路,扫清知识盲点,进一步强化对于学科的整体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5.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学生往往在考试后,自我感觉良好,批改后试卷拿到手,会发现自己认为会做的题目却得不到分数,这都源于平时练习不规范而造成的。而高考中常见的失分有,如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方程式未配平;漏写或错写特殊的反应条件;热化学方程式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等。只有平时不断的严格要求,一点一滴积累,不让“随意”成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三、认真研究高考,发挥近年高考试题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命题,既注重考察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整合三维目标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增强了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高考试题改革为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好近三年化学高考题中的典型题目(尤其是考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题)作为课堂复习教学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经常将复习化学基本知识与解答高考题挂起勾来,真正做到复习“双基”着眼高考要求,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复习兴趣,树立高考信心。

总之,新课程高考由原来“知识立意”逐渐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复习策略,精心设计,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率。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和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达成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多学。我认为,保证学习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前提是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前布置学生预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尤其表现在课外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词句意思。课堂教学中减少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先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真是事半功倍。

二、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教学改革家魏书生教改的核心经验也是教师应坚持指导学生自学。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是主导,教师的任务是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多练、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言简意赅、能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证课堂练习的数量和时间,而且要讲究练的方法和保证练的质量。只有将讲授、阅读、听说和练习巧妙地搭配起来,才有利于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到懂、熟、会。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主体,他们和教学的成败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质量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导,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记笔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复习功课,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了这些,课堂教学效率才可能稳步提高。

三、进行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言,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质量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要运用好提问,应当注意这样几点:

1.提问要有计划性。一堂课要提问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题的切入角度都要进行精心的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要胸有成竹,精心策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教师思路明晰,也对学生思维起着潜在的导向作用。

2.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应答式提问――简单地问“对不对”、“好不好”这种应答式的提问,思维的含量很少,表面热闹,价值不大,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师实际课堂教学中大有存在。

3.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小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小提问之间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四、灵活处理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上语文课,首先当然需要对教材作一番处理、而为何灵活处理当然颇有讲究。如新课的“开启”要扣人心弦。可用之招:其一是巧设悬念、激发兴趣。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生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其二是活变题目,以点带面。加深印象,这样点面结合,既注重了阅读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新意识。其三是创设情景、酝酿情感,为使学生尽快地感知教材,教学过程中力求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和情绪。

五、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六、留心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因材施教。

第3篇

一、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

1.课堂提问的目的。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前提和条件,反映了教师提问行为的自觉性、有意性和方向性水平。归纳起来,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课堂提问的关键是设法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产生适度的心理紧张,激发其智力活动。通过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通过提问一些对学生的思维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课堂提问是学生在“发现”和“探究”中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2)对教学进行调控和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教学目标,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的知识,加深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系统化,加强学生会所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和理解,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教师的提问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其对规则的,并促进其知识的迁移。

(3)促进学生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提问是课堂中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课堂提问的作用。

(1)增进师生交流。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而课堂提问,能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提问,讲求提问的态度、方法和技巧,就能保证师生交流渠道的畅通。

(2)集中学生注意。课堂提问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像磁石般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使教师教学目标能顺利实现。

(3)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教学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4)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水平的提高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情境及其相应的活动。教师要把学生置于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敢于发言,敢于回答提出的问题,给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从而使他们在语言上得到锻炼和成长。

二、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1.课堂提问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提问主体偏颇。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提问主体集中为教师,忽视学生这一提问主体。有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围绕教学内容,师生之间以设疑形式呈现,以交流方式进行,以引进师生双方反应互动的活动。可见,课堂提问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两个方面。

(2)提问过于频繁。提问的频率过高,是当前课堂提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上呈现出“满堂问”的现象,教师提的问题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面对如此之多的问题学生怎么能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在这众多的问题之中也鲜有具较大思考价值的问题。因此,这种“满堂问”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实质性激发,后果必然是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限制其主动性发展。

(3)提问对象“窄化”。有时课堂提问时,基本上集中在较好层次的学生的范围之内,中下层学生鲜有回答的机会。这样一来,就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既懒于思考,又积攒了敌对情绪,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2.课堂提问中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不良的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重教师权威而忽视学生主体;重表面而轻实质。课堂提问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课堂表面的气氛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师不良的课堂提问观。只提问自愿回答问题的学生;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等于掌握了内容;学生不会回答时应给与提示;鼓励学生猜测;不知道等于不理解。

三、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1.树立平等的提问教学观。

教师课堂提问时,应鼓励多数学生参与,特别要鼓励中下等学生大胆发言,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也能体验成功、收获自信,这样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建立安全、宽松的提问氛围。

第4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问题导学;自主学习效率;方法策略

在合作学习和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个体或小组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独立阅读、思考、分析、质疑的基础上,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分析、研判、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

一、自主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自主学习缺乏教学策略,对学生缺少方法指导,使得自主学习不能真正有效应用于教学中。也有一些课堂,形似神离,为“自主”而“自主”,未能真正落实自主学习的实质,使课堂既未保留传统课堂的精华,又未达到自主课堂的要求,流于形式而失去教育真谛,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师过于习惯“教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授课过程过于亲力亲为,“不讲不放心、不写不安心”。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增强,主动性下降,机械学习习惯滋生,被动学习情绪蔓延,而这种忽视学生学习体验的教学方式必将严重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正常发展,使学生失去学习过程克难攻坚的快乐,遏止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指导自主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有效性不足。一些课堂教学设计容量过大或过于丰富,未能长期坚持培育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和习惯,问题导学式教学中问题对学习目标的指向性不明确,讨论、交流、展示等教学环节对学习内容贡献不高,学生活动参与率和活跃度不高,以上现象致使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滑坡,势必刺激教师强势回收课堂主动权和话语权,而学生进一步丧失学习的主阵地,使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二、高效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性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合理预设自主学习是高效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准备

教学设计作为授课的前提,在高效实施自主学习之前,教师更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除了精备教材等知识性内容之外,教师对学情的把握也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知识要予以梳理、筛选和整合,要基于学情大胆取舍,尽力做到学生可自主掌握的知识不讲,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能学会的问题不讲,通过问题引领、启发探究、展示交流等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充分开展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培训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并引领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两个层面深度融入学习小组,要努力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在自主学习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力层次、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合理预设自主学习内容,具备学生自主学习可行性的知识坚决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初始阶段,不要患得患失、放不开手脚,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坚持下去,在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的保驾护航下,学习效率、成绩必然会取得飞速的提升和进步。

(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科学习兴趣,及时评价鼓励,形成课堂教学固化激励制度

授课时,学习目标的展示将指导学习的方向和要求,但课堂导入的方式和精彩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节课学生注意力的投入度和持续度。因此,奇巧地、富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方式不仅能起到吸引学生眼球的功效,也在保障课堂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等方面提供动力支撑。

(三)转换师生角色,转换教学方式,转换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倡导下,教师地位以退为进,教师的价值着重体现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即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而不是把知识或结论强行填塞给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应尝试转换,教师更应该退位而充当“学习的导游”,将学习旅途的美景充分指引或呈现给学生去发现和享受,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当家做主”的快乐和艰辛。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传统课堂最大的弊端主要在于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坐享其成,学生对待知识和学习长期处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脱节状态。

三、高效实施自主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兼顾全体,分层推进,协同合作

自主学习实施中,教师要具备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要重点关注后进生并充分调动、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到教师的智慧服务,这是自主学习提升效率的关键。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和方法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为了弥补,老师不得不挤压学生课余时间,反复做各种习题。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也厌烦了这种恶性循环。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向40分钟要质量。现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效率的含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其实,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也是现在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原因.因为,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够集中40分钟的精力,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 “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处能跑马,密处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的讲解也要放慢些语速,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三、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生关系,教师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

从一个人接受信息的情况来看,有关专家测定显示:视觉的接受率为听觉的7倍多,对画面的接受能力是对有声语言接受能力的10倍多。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要尽可能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落后状况,多利用现代教具。如小黑板、挂图、投影仪、录音机等,这样既可节约板书,有关内容简介等课堂教学时间,又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利于学生立体思维。其中教材上图文并茂的插图常是教师教学疏忽的一个地方,需要我们多加揣摩,多利用。可见重视教具及课本插图的作用,也不失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理论。核心内容是:学习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学习是在游戏童话、美术、音乐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学习要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学生应是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让他们以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6篇

一、教学活动的方法论探讨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工作者一直将“寻求正确的方法”视作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一些人认为,外语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质量,因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一种有效的方法。他们假定,语言学理论的进展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突破最终将揭开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奥秘并形成一种新的“超级方法”,从而一 劳永逸地解决外语教学中的问题。另一些人更为乐观地相信,这种“超级方法”就蕴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暗示法”、“自然法”等方法之中,充分挖掘这些方法将会戏剧性地改变眼下外语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教学方法果真具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吗?下面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所有的教学方法似乎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牋即它们都包含着一套关于“如何完成教学”的规则。有的方法提倡先加强说的训练,以便建立起基本的语言模式;有的强调发挥所记住的对话或课文的作用;有的则要求使学习者运用自己的语言资源尽快地进行相互交际的尝试。尽管不同的方法有不尽相同的侧重点,但它们对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的规定则是一样的,其中对教师的要求包括出示何种材料、何时教和如何教,对学习者的规定主要在于通过何种途径学习,由此确定教师、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按照这个规定,教师的工作就是设法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及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方法的要求相一致。

“理性主义”方法是指那些“指向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把语言视作一个整体,认为对语言功能的理解是语言学习的“居先步骤”,其中包含着批判性地思考和交际的愿望;而“经验主义”方法则注重于四种“互不关联”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其排列顺序的不同也说明主张的差别,这里暂不涉及)的训练。那么,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别能否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呢?斯沃弗等人发现,人们用对比的方法找出的各种不同教学方法间的“差别”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并不存在,因而“贴”在教学活动上的某种方法论“标签”并不说明什么。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对教学活动性质的限定并不是基于对教学过程研究的结果,而是基于某种假设。这也是方法与实际“脱节”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教学方法仍然很有“市潮,新方法的兜售者在各种会议上频频露面,教师们也时常聚集一堂聆听关于最新“超级方法”的描述。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既无法掩饰更无法消除以使教学概念化这种企图的严重局限,即它呈现给教师的只是某种经过精心包装的静态的、“预先决定”的货色,而把特定的教师和学习者角色、教学活动过程等强加于所有的教师和学习者,对课堂经历的研究表明:从时间上来说教学并不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方法来源于教师和学习者与教学任务和活动之间长时间的相互影响,有些人不顾这些事实而根本否定教师的作用,认为如果让每个教师各行其是,教学活动将陷于一 片混乱,因而必须有一些适用于一切教师和一切教学情境的“一般方法”。殊不知,任何教学方法,如果不能得到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技巧等重要变量的影响和补充,它也就谈不上发展和完善。

鉴于此,另一些人在对教学本质进行了研究之后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上述的教学观。他们认为:①教学效果的差异,原因在于教师而不是教师所采用的方法;②某种意义说,教师的工作方式并不依赖于特定的方法;③“高效教学”的特性是可以测定的。此外,他们还将注意力部分地转向了学习者,并试图确定“高效学习”的特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注意观察和反省自己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和思考。

转贴于

二、“高效教学”特性的策略研究

要探讨“高效教学”,必须对促成教学“高效”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评判,其中包括教师的策略和学习者的策略两个方面。

研究者发现,教学过程的几个维度都可以说明“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之间的差别,其中包括课堂组织、课堂结构、课堂任务和分组教学等环节 。在“高效教学”过程中,其教学论原则建立于对“高效”教师实际运用的课堂实践的形式及过程的研究,因而不能将其“高效”简单地归功于甲方法或乙方法的应用,也不能归因于教师对照某套来自教学过程外部的原则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教学、学习和交际过程的主动控制和驾驭能力及其对这些过程的理解的结果。这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充满着教师的授课目标、学习者的学目的、课堂任务及活动、教师的讲授行为和学习者为完成指定任务而采取的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不断发展着的、动态的相互影响。

2、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于教师的作用,殊不知学习者为达到成功的学习而采用的“策略”也具有重要作用。魏林等人就认为学习者无论在教师采用何种方法和技术的情况下都可以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这种观点使得研究者和教师们开始更多地注意学习者本身,以图发现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正如对“高效教学”的研究试图证明哪些教学行为可以导向优质教学一样,对“高效学习”的研究也试图验证哪些学习行为能够最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研究者发现,一些外语学习者之所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欠佳”,主要是学习策略的运用不当造成的,因而他们认为,通过验证并指导这些学习者运用“成功学习的策略”就有可能使其“表现”得到改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对外语学习中的“学习者策略”进行研究,以帮助其他学习者改善其学习语言的能力。

为了向学生提供有关学习策略的知识,必须将“策略”具体化为特定形式的技巧,然而关于如何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目前尚无一致意见,其中心问题在于“策略”是“学得的”还是“习得的”,一些研究者主张直接了当地训练学习者对某种策略的运用,并教会学生如何有意识地检验自己的策略;另一些研究者则倾向于将某种策略融入其他学习内容之中,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策略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习得策略”。需要指出的是,两种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干预,问题在于教师是让学习者放弃现有策略并换用别种策略还是仅仅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驾驭现有的策略。

第7篇

当下课堂教学过分功利,导致学生个体尊严缺失,学生学习的意义为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离而迷失。高效课堂旨在使学生生命增值,关注学生生命、情感、学习策略的构建。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可从改善课堂的生态环境、转换教学范式、改善管理与引导策略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

高效课堂;学生;生命增值

近几年高效课堂炙手可热,一时成为“显学”,各种看似高效的绝招层出不穷,然而轰轰烈烈的课改洪流中,有相当一部分热闹更像是部分领导和教师的“独角戏”,从理论的“成熟”与“热烈”到实践的“躁动”与“干瘪”,从专家、校长到教师,大多各说各话,甚至南辕北辙。而作为主角的学生却似乎不在“繁荣”之中。然而,古今中外,任何成功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的视野中都有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任何教育教学的改进追求都是建立在对学生作为“人”、作为“生命”来尊重并进行生命增值的生命质量提升之上。基于此,高效课堂的本质应该是追求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高效学习和自主发展。目前来说,课堂是师生共同的教与学的主阵地,学习效果优劣的关键应该取决于课堂内双方互动的效果。所以,针对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老大难的现实问题,非常必要对建设高效课堂进行深度思考。

一、高效课堂的实施背景

(一)当下课堂中学生的生存境遇

1.教学过分功利,导致学生个体尊严缺失。

“高效”,以很少的投入获取更高的教学收益,从来都是诱人的。人们言必称“高效课堂”,与教育工作者对规范办学导致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减少、害怕影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高度焦虑关密切相关。高效课堂被用来服务于单纯的知识教学,一经问世便引来了广泛关注。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科学建构高效课堂”的原初起点。高效课堂逐渐被看作是快速、高效地提高考试分数及掌握显性知识的场所,学生成为迅速装载知识的媒介,不断地被提出分数的要求,生命的权利和尊严越来越被漠视。学生只是校门口汹涌的人潮中看不清面目的一颗脑袋,学生是实现父母、教师理想的试验品或新工具,学生全部生活的意义只剩下学习。[1]纵观当今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很多课程“知识完全脱离了人的生活世界”,导致学生的学习环境“日益成为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2]。“虎妈”“鹰爸”的走红,“衡水模式”“毛坦厂模式”呈燎原之势,均在“见物不见人”地肢解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层设计的偏颇导致下层施政的畸形,如苛刻的规范、无尽的作业和变态的选拔,“钱学森之问”继续无解下去。

2.学习的意义迷失于两个世界的隔离。

实际上,在年龄尚小的孩子看来,文本世界和现实生活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课程的书本世界是由没有色彩的单调的文字和缺少变化的抽象逻辑堆砌起来的,文本知识是高度抽象和艰难晦涩的。游戏和玩耍的生活世界,才是多彩鲜活的世界,是体验真实世界的渴望的所在。在相当一部分孩子看来,两个本应相通的世界其实并不相通。他们只能在“课上场景”中生存于书本逻辑世界,远离现实体验,在“课下场景”中生存于现实生活,远离书本劳碌。在文本世界中,没有自由、缺失选择,学习久而久之成为一种沉重负担,而不是乐在其中的“应负责任”。更有甚者,学习的过程就是逐渐失去选择权力和学习动力的过程,就是学习生活自信心和生命成长动力逐渐丧失的过程,就是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日益消退的过程,就是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逐渐递减的过程。[3]当教师的课程实施和学生的学习生存成为一种斗争和煎熬,学习成为无尽义务的负担,学生因疲于应付各种学习压力而情绪枯竭、信心丧失,教学活动促进发展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生命才是教育的原点。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怎样才能使学生和自己的生命得到当下的增值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呢?作为一个怀有教育理念且有责任感的教师,应该努力实现学生生命的增值,让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学习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课程实施的45分钟都能够获得成长。课堂的精彩取决于它是否是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的最佳结合,是否具有生命意识,是否包含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碰撞,是否是生命趋于完善的变化过程。对学生真正关爱,要从关爱学生的发展出发。

(二)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实现生命增值

寻找教育回家的路,需要回到育人;寻找高效课堂真谛,同样需要回到育人。回到教育的原点看教育、看高效课堂,最根本的是要走出升学教育与育人为本对立的思维模式。其实,真正育人的教育,不应该只有促进升学、保障升学的部分,应该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如果只看到“分数、人数和钱数”,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就会得不到保障,教育就是不健全的。“高效课堂”的本质不能只有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益,也不只追求分数的绝对提高,还应该追求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追求师生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追求学生的高效学习的心向和能力、自主发展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所以,高效课堂不能只有分数,也不仅仅是提高成绩的;还应该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是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课堂,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是关注全人教育的课堂。高效课堂不仅仅只表现为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还应该有节约性、生成性、建构性、大容量、快节奏、全员性等基本特征。节约性即师生课余预习、当堂完成、复习巩固,以少投入达到大效果,还要发展学习兴趣与个性特长;生成性即学生大面积完成预定学习任务,生成“学然后知不足”的积极情感;建构性即学生在教师组织与指导下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大容量即努力实现三维目标,师生、生生互动性强,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拓展性,学生收获大;快节奏即课堂结构紧凑合理、效率高,学生适度焦虑进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高;全员性即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实现全员互动,最终人人进步、全员达标。真正的高效应该从关注人的知识掌握效益转向掌握知识的人[4]———学生的成长,应该从教学走向教育,走向关爱人,走向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实现生命增值。

二、高效课堂实践的基本思路

高效课堂的美好图景大致为:课堂是社会交往的舞台,课堂是文化生活的沃土,课堂是生命活动的历程,课堂是精神生活的空间,学生学会思考、精神成人。[5]高效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实际落实的顺序可以立体共存:首先是关爱生命,调动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学习情感”的“生成”,期待解决学生想学习的学习动机和责任情感问题;其次是方法的建构,通过学习方法,特别是认知策略的完善,期待解决学生会学习的问题;最后才是知识的自然达成,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初步习得和不断深化。由此改变单一的一维的实施顺序,这样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自然、自由、自主的活动,学习也才会逐步成为“学生在积极情感状态中追求自己成长目标的责任行为”。

1.关爱生命价值:高效追求的根基。

没有生命的存在,一切无从谈起。生命是一种客观的独立存在,却需要主观的理解与重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是一个有潜力、有价值、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因此,教师应怀有对学生生命的敬畏,应改善学生的学习生存处境。教师应该扪心自问:我给学生生命尊严了吗?给学生生命活力施展的空间了吗?给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了吗?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在自主、自由、安全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舒展身心,自信地表现自我,成长壮大。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时要打通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与隔膜,不断改善学生的教育生存和学习生活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浅层兴趣和长远动机,激励积极思维,促进多维互动,实施全人教育,努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6]。教师应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张力和思维想象涌动的场所,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努力实现师生生命意义的共同飞跃,这才是建构高效课堂的教育“原点”和本初根基。

2.激励情感生成:高效实现的前提。

现实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课堂的外在形态,如气氛的热烈、教学重点的突出等,偏偏没有关注学习主体———学生———的内心感受。换句话说,很多教学只注重了课堂环节本身而没有注重环节所应赋予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教师很少意识到甚至根本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些什么,这是目前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管理者和不少教师的教育者却并非因为缺少设备而是担心影响管理秩序和怕耽搁学习时间而亲自关闭了学生的激情之门,扼杀了学生的求知动机。基本的学习兴趣、持久的成就动机和强烈的学习责任感是学生发展的原动力。“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无味的教学;没有不含智慧的知识,只有缺乏策略的教学。”[7]高效课堂的每一节课都很有必要让学生激动一次,让更多的学生彼此羡慕一次,让学生充分展示一下自己,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可,才能更好地建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使之在高度的自信、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支配下投入到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积极学习之中,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协调,实现心灵对接、意见沟通、思维碰撞,使得学生能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

3.关注方法建构:高效成功的关键。

学生认知观念的生成、完善和升华,应该成为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学生有探究、创新和获得新体验的自然本性,但是本性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注重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科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建构个性化的学习策略,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对于发挥学生本性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预防脆弱知识综合征[8],为了使学生收获质性知识,教师“为理解而教”,需要学生形成知识、技能目标之外的个性化的见解和看法,建构自己的学习策略。在求知的过程中,学生若没有自己的见解,就没有与老师和同学思维上的碰撞,也就没有让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完善和升华的可能,更不会有对学习方法和规律的感悟。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突出节约性、生成性、建构性、大容量、快节奏、全员性等操作性目标,关注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学习策略的建构,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归纳能力,通过每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努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哪怕是错误的,也是非常可贵的,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验证来自己的错误,逐渐完善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正确见解。如此循环往复,逐步造就学生强大的头脑,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所提倡的“会学”的智慧人格。因为“学会”不是目的,“会学”才是教学目标的深层表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取探索更新知识的方法、手段和智慧,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这是构建高效课堂成功的关键。

三、高效课堂的实践操作策略

构建高效课堂,首先应该从教育的高度重构课堂,重心和重点应该由关注知识掌握和分数高低,迁移为关注掌握知识的人,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的价值,即生命增值。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浮躁的物化的教师的教学目标、显性的知识达成和家长、教师、官员的个人利益实现,而是学生通过掌握知识而真实成长。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是学生的自主发展,应该体现出“学生发展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努力实现“基于学生体验”的内容组合,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体现从“灌输”转向“对话”的操作原则。构建高效课堂要解决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现实问题,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追求,让学生习得方法,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动力,奠定后续发展的内驱力和方法基础,实现综合性成长,而不是片面畸形发展。

(一)改善课堂的生态环境

课堂教学涉及宏观规划和微观操作,但首先要建设良好的课堂生态。

1.真正备好学生。

教师眼里真正有学生,才会真正为之准备。如果教师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学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与个体差异,一切从预设和课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备课和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学生关于当前学习知识点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这是高效的现实基础。

2.关怀学生。

教师应设身处地,不用自己的想法来替代教育金字塔底的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学习、个性张扬、尝试创新。学生课上一次次勇敢地举手一次次被漠视,奇思妙想被视为一文不值,将会极大打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学生,赋予课堂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9]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10]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及互动交流,参加实践活动或“模拟实践”,充分激发关于学习意义和作用的情感体验,读懂、理解当下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切身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作用和目的,就会逐步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会增强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学习就逐渐从枯燥无味转变为当下的责任和成长的义务,还可以成为学有所乐、乐在其中的活动。

3.注意课堂节奏。

缺乏等待、聆听、商讨和科学评价,形式主义的无效劳动充斥课堂,课堂效率将无从提高。所以,给学生提出问题要有思考等待和“第二等待时间”,让学生阅读、讨论、巩固练习,要有适当的时间和标准要求;要通过有效指导给“学习的主人”———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4.实施作业分层。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可以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从而避免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是高效的必要条件。

(二)转变教学范式

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对话互动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习得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可以奠定后续发展的内驱力和方法基础。

1.运用生成感悟,推进参与式教学。

传统教学强化认知,容易影响教育的综合实效。体验知识是现代课程的基本追求,练习中的运用(动手做题)、联系中的运用(学新用旧)、生活中的运用(解决问题)对于知识价值的实现有着崭新的意义和作用。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生成情感、获得意义,将知识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和个性化的知识经验,收获在学习过程中的新的体验感悟,是新课改所极力提倡和重视的。为了促进学生参与,教师在讲解时,可先提示一下关键之处,让大家分析、议论,然后引出正确答案。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讨论、模拟、演练开始,练基础、练方法、练思维,通过坚持定期总结、经验借鉴、错题归因、策略分析和改进固化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生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知识体验和应变能力。

2.着眼知识建构,促进结构教学。

在学生初步掌握教材要领的前提下,建立对话平台,以问题引发思维碰撞,通过工具性、艺术性、思想性、情感性等方面反复的探究,以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体系,使学生把星星点灯式的零散知识点,编结成网状的系统知识树,并由此建立创新思维,就会有新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感悟生成。高效课堂不仅能够教给学生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更能够引导学生习得这些知识生成的具体途径和应用方法,不仅能够给学生知识的“金砖”,更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点金术”,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追求。

3.提倡学生互助,尝试合作学习。

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是教学低效的一大原因。现实条件下,在班内实行异质的互助学习小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把学生划分为互补的若干学习小组,发挥学优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三)提升策略:助力学生发展

1.监控策略。

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机智与教育监控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为此,教学至少要突出三点:心理监控,即对学生的学习心向、认知基础、兴趣爱好、情感态度进行调控,以正面激励为主,充分激起兴趣激发动机;行为监控,即研究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课堂调控,即激励导向,以表扬和示范为主要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强老师的亲和力,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让学生自主内化,实现教书育人的高效。

2.引导策略。

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并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采用一系列有效的规则、方法和技能,建构自己的学习策略。第一,要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元认知策略,帮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认知过程进行计划安排、主动认知和有效调节,以改善学习过程。第二,要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资源管理策略,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和学习环境管理,提高学习资源管理水平,通过主动适应学习环境或调节外部环境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第三,引导学生建立认知策略,提高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的应用水平:灵活运用复述策略提高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熟悉性和记忆效果,对于简单学习通过重复可以提高掌握效果,对于复杂任务要先筛选出重要信息再进行重复,有效提高理解和记忆水平;善于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并进行深层加工,对于复杂任务的学习采用说大意、总结、类比、用自己的话做笔记、解释、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等精细加工策略;善于运用组织策略将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重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形成更大的知识框架体系;建构新意义,以减轻学习负担,将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学习内容、知识结构的纲要。“会学”、“会用”是高效课堂的深层追求。高效课堂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也着眼于学生的心理唤醒和智慧提升,努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在积极情感状态中追求自己成长目标的责任行为”,引导学生生成终身学习所提倡的“会学”的智慧人格,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持续成长,最终实现生命增值。

作者:李嘉玮 朱景光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省临沂市第二十中学

[*本文系山东省十二五教育规划办课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农村初中个性优质课堂建设研究”(2010JG06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重构课堂[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55-65.

[2]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6):4-8.

[3]朱景光,龙丽.生命何以增值———学生课程权力的视角[J].教育参考,2015(4):30-35.

[4]朱景光,孙婷婷.高效课堂应关注学生什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12):88.

[5]柳延延.大学生活的任务:学会思考,精神成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121-126.

[6]叶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北京:教育研究,1997(9):3-8.

[7]刘建宇,高婷婷.我对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J].创新教育,2008(3):29-30.

[8]郝京华.脆弱知识综合征就在我们身边[N].中国教育报,2009-10-9.

第8篇

 

一、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心理学研究

 

(一)高效学习的概念

 

高效率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依据课程学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依照科学合理的规律进行求知理解,从而以较少的时间、精力投入换取最大学习成效的一类学习方法。其与传统的试错式学习法与经验积累学习法存在本质的差异,高效学习能促进学生获取更深入、全面的知识技能,实现对学生学习意识与能力全面培养发展的教学目标。下图即为中学生高校学习模式。

 

二、运用心理学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具体实证分析

 

(一)选择性注意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选择性注意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必备条件基础,学生只有在学习进程中快速注意、认知与学习相关的知识信息,并不受外界因素干扰,才能有效、高速地获取课程知识技能,避免在求知过程中因选择性注意缺失造成的学习效率与成果下降。

 

研究表明,学优生在选择性注意方面的能力明显优于学困生,前者不仅能快速投入对知识内容的认知活动中,而且对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干扰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因此,教师在中学生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心理意识。例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育中采取师生情感互动法,以真诚的教学与沟通态度打动、感染学生,令学生将思想精力集中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上,经由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优化课堂教育环境与氛围,通过构建师生间轻松、愉悦的互动关系,减少紧张、松懈等情绪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令其主动、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同时可采取针对性的课堂教授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摒弃过于空套、泛泛而论的语言,而多加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语调激发学生的求学兴趣,令其将精力与热情迅速投入教师所讲知识内容中,进而培养学生调节选择性注意的能力,保持最佳的精力运用在知识求学上。

 

(二)元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元认知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影响主要是调控其学习认知与活动。元认知是学生对个人在学习进程中思维与学习方式的调节与控制能力。具备元认知的学生能及时意识到自身在学习思路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做及时的调整改进,以适应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其是中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关键心理因素之一。对此,在课程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通过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问题,定期对学习状况做总结与反思,采用同学间相互学习情况评价与交流互动等方式,促进学生元认知意识的建立。而学生也应在日常学习中时刻关注自身学习思路和活动与课程学识的契合度,在感到学习吃力或成效不大时深入反思自身的学习问题,及时调整认知思维与方法,从而推动学生高效学习。

 

(三)学习策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定会采取某种学习策略进行知识认知。研究表明,学优生的学习策略要明显优于学困生,二者之间学习策略的差异,是决定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学习策略是学生依据具体知识内容与求知情境所选用的知识信息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手段,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时学习成果,做针对性引导辅助,指引学生及时纠正自身在学习策略上存在的问题,选取适合于自身学习能力与特性的学习策略。

 

(四)内隐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内隐认知是学生无需意识与注意投入的学识认知活动。学生在学习时会出现无意识情况下记忆理解知识内容的现象,对此,教师可在学生求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能力,在知识讲解中加入易于学生理解、能激发学生无意识认知的图片或事物,令学生在学习中对抽象知识概念产生内隐认知加工活动,进而优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理解效率,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教学的生动性,经由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兴趣,并在词汇感知中自动带入语境并有效学习词汇。比如在每堂课前教师应安排热身(Warming up)与阅读前(Pre-reading)两部分,以激发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本堂课内容话题预想猜测(predicting)的热情,由此展开对当堂课文的阅读理解活动,在已学知识的构建与辅助下,自动优化对课文知识内容的认知与掌握深度。

 

(五)非智力因素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非智力因素可称为心理因素,是指学生的性格、动机、兴趣等不直接参与学识认知过程,但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起到影响的各类思想、意识因素。积极的心理因素能带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消极的心理因素则会挫伤学生求学的积极性,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兴趣教学做充分引入,令学生在兴趣爱好的激发下生成积极向上的情绪与动机,进而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求学,令中学生在心理因素的推动下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活动。

 

心理因素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究各心理因素与学生高效学习之间的联系,并采取针对性教学与学习策略,有效推动中学生实现高效率学习,促进其能力素质的提升。

第9篇

摘 要:打造高效课堂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教师们热切追求的目标。但是,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误区,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高校的教学理念来达到教学的目的。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也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使课堂效率最大化,应该进行课堂教育改革,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上的合作者,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从而使课堂效率最大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策略;教育改革;高效课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打造高品质、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也更加深入人心,打造高效率的课堂、提高教育水平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从个级别的教育管理部门到教师团队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探索。渴望能开拓出一条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康庄大道。高效课堂是针对低效率的课堂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正常状态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在一定的时间内高效率的完成课堂任务,促进学生的高效发展。

高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超长的收获、超长的提高。从教育学的角度看,高效课堂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生成性、主动性、生动性。从教学目标来看,高效课堂就是把课改的三维目标现实化,也就是实现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智慧的飞跃,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从无兴趣到有兴趣。高效课堂的成功与否更主要的是看课堂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是否高效率的完成了课堂的教学任务。高效课堂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策略。

一、高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1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误区。有时候我们会走入一个误区,认为高效课堂就是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这是大错特错的,高效课堂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策略,更是我们的一种价值追求,课堂教学教的不单单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艺术,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学科规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学科的规律,遵循规律进行教学。要达到真正的高效课堂,教师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而不是单一的采取教学方法多元化,这只会使我们离高效课堂越来越远。简而言之,课堂是否有高的效率不在于教学方法是否多元化。好的教学策略可以知道教师高效率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让学生有超长的收获。教学策略实际上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和艺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始终贯彻基本的教学理念,讲究基本的教学策略。

1.2时间利用率的误区。有时我们会错误的认为时间利用率高就是高效课堂,其实不然。有不少人认为高效课堂就是惜时如金,以较少的时间投入,换取较大的课堂收获,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就是把关于投入和产出的对应关系,把课堂的教学效率定义为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投入的比率。认为时间利用率越高课堂效率就越高是错误的观点,更是一种不理智、不科学的教育教学策略。

1.3评价标准的误区。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也是影响课堂效果是否高效的因素之一。以往在评价一节课是否高效时评价者大多较为关注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材的处理、和对教学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如今,新课改倡导“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由以前的关注教师转为更加的关注学生,评价的着重点由“教”转向了“学”,但是,在“以学论教”的情况下,有些评价者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作为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课堂内容讲授结束后,教师拿出试题进行当堂检测,学生做的快,答得准就视为高校课堂,否则就视为低效或无效课堂。

二、高效课堂教学的相应策略研究

2.1提升对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认知。要想建立真正的高效课堂,首先要对高效课堂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提升对高效课堂的教学的理念认知。高效课堂应该具备“高效率、好效果、好效益”三方面内容。教师在关注有效知识传递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长期学习的愿望,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成为高效率的课堂,才可能具有好的效果和好的效益。因此在考察课堂是否高效时要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是教学目标的实现度,第二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路径是否优化,第三是学生的学习愿望是否积极主动。为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就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以便于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高效课堂必须遵循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主动积极自主的进行学习以及深入探究的原则。对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理解程度关系着高效课堂是否能够建设成功,所以,在建设高效课堂之前,一定要深入的了解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究竟是什么。

2.2重视课前准备和课后总结。当下,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就是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虽然教师在进行讲课之前都能认真的备课,用心研究教材和考试大纲,但是,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还只停留在对教参、教案的照搬照抄,更有甚者是为了应付教学检查去抄写他人教案,不能做到根据教学目标去精心研究教学方法,更不能深入了解教材、超越教材。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一定要设计高质量的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由此看来,课前准备和课后总结对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2.3创造教学氛围与构建知识体系。课堂氛围作为课堂活动的载体,也是师生互动的产物,课堂氛围也可以体现出课堂的文化倾向。学生在聊好的课堂氛围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互动,毫无压力的进行知识交流,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的求异性发散思维。在高效课堂中,学生应该具备将原有的基础知识进行联系、比较,进行横向、纵向的分析、比较、总结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树立“学导合一”的教学理念。“学导合一”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的高效学习方法。通过“学导合一”的教学策略,可以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才有可能建设高效率的课堂,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学生的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的有效调控,以达到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而教师通过“学导合一”,这一教学策略,能够将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进行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合理的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乐于学习,真正的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的效率提升到极致。“学导合一”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而是为了让学生做到会学。能够掌握自己学习的方向,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头。

结语:

总而言之,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所以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只有对课堂教学进行理性的认识,对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才有机会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地改进。面对诸多的课堂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除了“要对高效课堂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学导合一、培养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总结”等方法之外,还有诸多方法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所以为了使教育改革可以更深入的实施,我们要在建设高效课堂的道路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为祖国发展助力,教育乃兴国之本,除此之外,高效课堂的建设将有利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所以,我们要利用一切社会资源为建设高效课堂服务。(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肖飞.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3):256-25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