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文教学随笔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1 16:50: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教学随笔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语文教学随笔

第1篇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

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晒晒”,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还记得我上小学时就经常在语文课堂上“溜号”或困乏了。但是,如果能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和表演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巧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就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锄禾》这一课中,我教学生改读为唱,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安排绘画加深直观认识。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云房子》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画出心中的“云房子”,加深了学生对“云”的直观认识和这一课的理解。

三、即兴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第2篇

摘 要: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力、理解力、想象力、写作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语言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很少有哪个孩子天生就喜欢背课文、看书和写作的。兴趣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培养,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只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后才会知道什么是好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兴趣培养 教学方法

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怎样训练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呢?我们更多的是要帮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刚进初中的学生各种能力很少能得到很好的均衡发展,已经有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爱写作的好习惯,但这些学生说的能力未必能得到较好发展,当然这跟这些孩子们性格有很大关系。对于这些学生,老师要分析原因,爱读书爱写作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好,他们口语能力如果不好则是性格内向所致,应该多走近这些学生,让他们信赖老师,最好用交朋友的方式向这种孩子接近,课下尽可能多地和这些孩子交流。有些孩子是话痨,人小鬼大会说大人话,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要给予认可鼓励,要让他们的口语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中学生书写能力参差不齐,对于书写,我们应该让学生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写字好能很直接体现出学生的学习状态,能把字写踏实写清楚的学生,说明其学习态度很踏实,很认真。另外,字写得好差会直接影响学生成绩的高低,我常常这样告诉学生一个字写得好的学生成绩再差也不会在所在班集体的中等水平以下,一个字写得看不清、潦草的学生成绩再好也不会好到前十名。字写得好或坏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更会影响判卷老师的主观感觉。语文考试,主观题比较多,它不像数学和英语一样有很多选择填空只要选对做对就能得分,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和作文都算是主观题的,字写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判卷老师的心情,能给十分的可能只给八分。有很多孩子常问怎样把字写好呢,我也看到很多学生确实很用功了每天都在练字。其实我们并非要求每一个孩子写的字都像书法家那么好,只要把字写清楚即可,自己在写字时可以这么想,老师就在旁边观看自己写字,我写的字他能看清吗?刚刚开始准备练字的学生不要怕自己写字慢,练字就好比小孩学走路,只要学会走了不愁会跑。学生在练字时要注意握笔姿势是否正确,有些学生握笔姿势不对,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给予纠正。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书法,老师应该抽出时间告诉其些基本的起笔落笔方法,告诉学生怎样把字写得规正,说到字体,可以买本字帖每天练半页,练字帖时不要求快,只需领会书法家们的运笔和字形结构安排。这样时间不久大概一个月就会有显著进步,一年后就能写一首好字。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力、理解力、想象力、写作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语言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很少说有哪个孩子天生就喜欢背课文、看书和写作的。兴趣需要老师帮助培养,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只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后才会知道什么是好的。初中生可塑性比较强,他们求知欲很强,教师应该常常推荐给学生一些书籍。我们也要身体力行,常常读一些文章,遇到好文章好句子要摘抄下来,最好能背下来。老师如果能在课上常常背一些美文,对于教学就有很大帮助,这样不但会让学生更加敬佩老师,更会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对于理解力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不要怕学生答错,对于学生的不同解答要尽量给予包容肯定的评价。中学生正处于想象力旺盛的年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侧重于学生的想象力培养,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叫想象力,然后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课上可以出一些想象力培养题。从月亮可以想象到远方的亲人和家乡,那么从一本书如何想到一件衣服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说一本书想到一个人,从一个人想到这个人常穿的一件衣服。还可以从一本书想到这本书的来源,从这本书的来源想到是哪位朋友,从哪位朋友想到当年一起生活的场景,从一起生活的场景想到曾经穿一件衣服的深厚友谊。答案有很多种,看看哪位同学编的故事浪漫动人。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当然要从动手写开始,很多学生写日记就是平时生活的流水账,早上起床、吃饭、吃的什么、然后上学,再后来就是放学,吃晚餐,又上学。这样的日记很枯燥无味,比监狱犯人的日子还枯燥无趣。很多学生想写好作文但就是写不好,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写好文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平常多积累多记录。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书,教师都应该有所涉猎,读书好比奶牛吃草,书读得多了草吃得多了自然就会产出奶写出好文章。读书千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课内的好词好句我们一定要重点学习,因为这些知识不但经典还是考试内容。身边的那些爱读书的读书大王和故事大王大都是写作高手。读书不要只求速度,遇到好句子好词要摘抄下来,时间宽裕的话最好背下来。这样将来写文章时才会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对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在教学生中多给学生讲话的机会。要让学生明白开口讲话,讲普通话,说话顺畅、思路清晰很重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故事会和辩论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到语言的魅力。

第3篇

1.开讲激趣,引人入胜

开讲也叫“课引子”、“导入新课”,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对学生讲述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席话。它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文而异地精心设计开讲,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以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运用以下几种开讲方法。

1.1由揭示题旨开讲。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文题,可以窥探文章的主旨。“名不正,言不顺”,作者选题总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因而标题常是文章的精义所在。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为揭示文章的“主脑”,弄清题意就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按“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步骤来板书,从形状、材料、空间地域上对所要写的桥进行了限定,规定了明确的选材范围。简洁、明了的开讲语,为学生学习课文把关定向,起到了学习的引路作用。

1.2由作者、时代背景开讲。

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知人论世”,在理解上才较为准确。所有诗、文大都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大都因事因时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1.3由故事、趣事开讲。

学生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实际,从听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等方面开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2.培养朗读能力,感受语感

2.1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要加强朗读示范,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以满怀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从而带领学生观赏春天的景色。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雅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2注重朗读技巧。

把握了朗读技巧,才能正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第一,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第二,要留意停顿。如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因此读完这句后要停顿。第三,要留意语气。如朗读《故乡》一课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语气要有所不同:读少年闰土时应该是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语气,这样使人仿佛看到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读中年闰土时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让人感受到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第四,要留意语速适当。语速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第五,要留意语调抑扬。“激情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避免“千文一腔”。

3.合理利用多媒体

3.1多媒体应用要能提供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

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向学生传输最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应尽可能地增加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课堂的密度。

3.2多媒体的运用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发散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语言。但教授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能更好地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既可陶冶情操,又可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引入多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

4.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接受式和储备式学习。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性、被动性和机械性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语文学习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主动式学习、互助式学习、创新式学习等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训练。

主动式学习就是学生主体自主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不断地自我调控,对学习效果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反馈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认识基础。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的习惯是主动式学习得以形成的关键,自主阅读、个性化表达则是主动式学习的重点。

第4篇

一、初中语文写作训练现状分析 

1.教育环境问题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的老师在训练设置和题目拟定方面大多以迎合中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应试教学的思想不仅极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参与写作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使语文教学失去了人文教学的意义,这也就间接的为语文综合性教学发展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2.写作训练内容不符合实际 

对于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老师在题目或者是训练设置上过于注重开放性,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不符,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思考。第二,脱离文本。一部分的语文教师在进行题目拟定的时候往往会脱离日常教学内容,对文本外的知识进行了大量的引入,这样脱离文本的行为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写作兴趣,但是却使一部分学生不能真正的发挥出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大范围的拓展会直接导致学生的课业量增加,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写作学习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第三,题目的创设不具有创新性,枯燥无聊的作文题目很难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不能是学生真正的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写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但是很多的教师在语文设置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偏离了这一目标,只注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写作课堂的教学内容,这就会使得学生不能够掌握和学习到应当了解的写作知识,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不要偏离原有的语文教学目标,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 

二、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水平 

1.打破应试教育的怪圈 

语文学习应当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因此应当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意识,那就是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服务于自己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如何使写作教学更加具有生活性,首先老师应做到不完全依赖于自身的经验,写作教学很容易走向古板或者是老套的误区,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能够与时俱进,对于一些新颖的作文题目能够用全新的方式或者是思路进行进一步的讲解。 

2.正确的评价机制和适当的鼓励 

想要真正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适当的写作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对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能够随时在训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的改正。同时,对学生适当的鼓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学生的鼓励不能是盲目的鼓励,对学生适当适时的鼓励应当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老师应当首先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优点所在和薄弱方面,对于学生的优势方面应当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对于薄弱项目,尽量不要采取批评教学的方式,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薄弱项目更应当进行鼓励,这样才能督促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写作学习。 

3.写作教学中趣味情景的创设 

趣味情景的创设也是语文写作的一个重点,情景教学已经被多个教学领域所引用,写作的情景模式教学无疑对于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帮助。简单来说,情景教学在写作学习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它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接触到的信息和知识更加生动化、具体化。第二,它能使教师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第三,创新了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的接受。第四,使所学知识有所应用,下面我们要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个细致的分析和整合。 

4.遵循目的性原则 

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仅依靠的是其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性。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应当时刻遵循目的性原则,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应当有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老师在题目拟定,课堂讲解方面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语文教育;思路解析;教育改革

一、探讨随文练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及教学步骤

随文练笔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因其在理解、阅读以及写作方面的多重提升作用,因而广泛受到各界教师的青睐。而对于不同地区的教学模式的差异以及所用教材的不同,教师们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也会存在着差异之处,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他们都分别探讨了更适合自己学生的随笔形式,一下进行分条列举和解读:

(一)根据经典范文或是国学经典文章进行文本的仿写

根据经典作品进行仿写的大致形式主要以句型句式的仿写;段落结构的仿写;通篇仿写;根据主体思想进行仿写,这四类为主。

句式句型的仿写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出句子的成分构造,并明晰整个句子的字面意思以及其背后的情感表达,令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仿写。段落结构的仿写是指根据教师所传授的分段原因,以及段落大意,进行整体结构上的模仿。通篇模仿是指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对整体课文会有大致的思维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融合句式仿写以及段落仿写,进行通篇的模仿。立意仿写是指学生必须明晰所选经典作品的含义以及情感表达,并根据此情感以及含义进行自己理解的表达。

(二)对于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和启发,并令其进行原创写作

原创性写作的突出表现是教师教导学生对于所学的课本作品进行思维的拓展,在教室的引导之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延展性的创作。此类写作练习的形式为对文本空白的补充;对文本中故事情节的拓展;根据文本中给出的图片进行想象力的创作;将自己设想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改写等。这种原创类的随笔写作不仅能提升学生对于课本中文章的理解度,同时对于其自身写作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的提升也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三)根据已有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深入剖析,写出类似于读后感的随文作品

这类对于文本进行深化的写作训练主要包括的形式是,对学生在阅读文章中故事情节时所迸发出的情感进行捕捉和引导,并指导其写出具有自己独特想法和感情在内的随笔作品,此外还有引导学生进行文末续写和以主体文本为基础进行读后感创作等其他形式。

二、对目前小学教育中的随文练笔的教学思路进行及解析分析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探索以及对实践教学操作的总结,以多层面的角度对于目前小学教育中的随文练笔的教学思路的进行解析和分析。

(一)对于“写作”二字的含义理解较为模糊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以及实践考察可以发现,在校教师在研究语文教学,包括写作教学在内的施教模式时,大多更注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和培养,而对于写作的方面并没有果断的关注,因而会有临时起意向学生布置随笔写作的做法,而对于学生真正需要写些什么,以及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的相互融合也理解尚浅,这就会出现,教师为了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而硬凑出一份随文作业的情况。

(二)教师对于随文练笔作业的布置缺乏时机以及时间安排上的考虑

1.对于写作练习的安排应把握时机

在随笔类的写作安排上应注重时机的把握,充分做到使学生能够读写结合,提升综合能力,在狭义理解上,这对于学生提升其写作撰文的水平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同时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在广义理解上,这对于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能动性都有着关键的效果呈现和作用。

2.应对学生给予充足的习作时间,不盲目求快

通过对实践课堂的调研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将随笔练习的时间安排在每节语文课的最后几分钟,匆匆布置的练习,匆匆完成的写作,并不会对学生写作水平产生实质性的提升。部分学生会因时间的紧迫匆匆了事,而不注重自己的写作质量,这样对于学生充分理解习作题目及含义是没有积极性的帮助的。

(三)对于学生随笔作业课后评判的重视度不足

从实践教学中可以调研到,部分教师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及课后作业批改并不是很重视。教师在面对学生习得的随笔作品时的处理十分随意,并没有对其进行认真的评价,也并没有对其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教诲,因而就会大大降低整个练笔练习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习作水平的提高也没有实质性的价值。

因而作为一名不仅重视学生成绩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语文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恰当且必要的评价,并对评价存有正确的认识,从鼓励学生进步的角度出发,给予其学习的热情以及信心。

三、针对目前的教学形式弊端,对于提升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学思路的可行性建议

充分利用课外阅读的作用提升学生的随笔写作能力,不仅在课内教学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将课外阅读与校内教学相融合,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读物的品读和摘抄,学生在进行这类练习的同时,会潜移默化地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写作储备,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

优化小学校园的书香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具备浓厚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使其身临其中时,便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热情,设定譬如读书角、书香阁等语文的朗读活动中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总结

根据新课标教学要求,在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师对于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的重视,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相关练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水平。因而,随文练笔作为小学生写作练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大程度上地发挥其作用,就是十分有必要值得探讨和分析的话题。本文从学生以及教师的角度对于相关的教学举措进行了解释和分析,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如何更有效率地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有所帮助以及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韦林枫.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3.

第6篇

一、课堂导入阶段的随笔

课堂导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引入新课,以便能迅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传统的做法是衔接导入、悬念导入、案例导入、典故导入、名言导入、情境导入、实验导入等。虽然这些导入方式各有千秋,都有各自的成效,但他们都是教师的单独行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际上也是一种被动学习的行为。如果在这些常用的导入活动中,适当地用随笔作文的方式来加以调剂和补充,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和兴趣,师生互动,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

例如,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可以这样引入:“梦是一种欲望,想是一种行动,梦想是梦与想的结晶。不管身处何时,身居何地,我们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梦想,是一个目标,是让自己活下去的原动力,是让自己开心的原因。特别是在花季年龄的我们,更应该有梦想。那现在就用我们的笔,把我们的梦想描绘下来吧,看看你的梦想和马丁・路德・金的有什么不同。”3分钟后,找三名学生来朗读展示,并组织学生给予鼓励和点评,然后教师再引入新课。课前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用随笔化写作的方式导入,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思维和做法,在语文这个特定学科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当然,我们不必为了追求这个导入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导致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或打乱了学生的注意力,这都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学生的随笔可长可短,可文可白,可雅可俗,可整可散,可叙可议,嬉笑怒骂,不拘形式。

二、课堂教学阶段的随笔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紧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也可结合具体的情境,给学生提供随笔作文的舞台。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提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例如,讲授鲁迅的《祝福》,师生共同探究了课文的结局、开端、发展、、尾声的情节结构后,可以出一个随笔作文的题目:祥林嫂的故事。要求学生在10分钟之内写下来。学生要写好这篇随笔作文,必须要再次深入课文,对于之前预习不充分的学生来说,是再次给他们预习的机会,把课外学习变为课内学习;对于预习得相对要好一点的学生来讲,是给他们再次深入学习的时间,让他们能更深层次地学习课文,进而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10分钟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成果,教师随机进行展评,给予表扬、肯定和鼓励。

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教授曾说:“学生的写作不只局限于专门的写作课,学生可以随时写,不管在课间、阅读课上、自习时间、语文课堂还是周末、假期,灵感闪现之时,情感涌动之际,均可以挥笔作文。”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主阵地,听、说、读、写是应该同步并重和发展的。

同时,在课堂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用随笔作文的形式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例如,当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时,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妨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生活或时事热点来让学生说、写几个句子,可以是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对生活的刻画,可以是对时事的评议,可以是对心理的外现,可以是对未来的憧憬,随意而为,率性而写,在内容上不受局限,也不苛求主题鲜明,学生可以充分地表现自我,彰显文章的个性。当然,这些不宜花太多的时间,只要有效果就停下来。这样,不仅调整了学生上课的状态,加深了对课文的认知,还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也受益匪浅。

三、课堂小结阶段的随笔

很多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只重视一节课的导入和过程,而对于课堂小结,只是匆匆而过,草率完成,甚至根本就没有小结。其实,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必要环节,能突出一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为学生练习和复习提供导向。将随笔作文的形式运用到课堂小结中,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可以让学生回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东西,得到了什么启发,收到了什么感悟;可以写自己对课文的独到见解;可以阐发对下一节内容的展望;可以是如果由你来上这节课,该怎样上。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课堂的实际,根据学生在随笔中的反映,做出总结。这样,课堂小节不再是教师的单向行动,变成了人人参与、生生合作、师生互动,效果肯定显著。

例如,讲《窦娥冤》时,教师可以这样做:都说窦娥冤,那么她到底有什么冤,她“冤”的原因是什么,这与戏剧冲突有什么关系呢?然后根据学生随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明确和总结。再如,上《雷雨》一课时,在完成内容临近下课时,教师不妨设计这样的课堂小结:如果要你来讲这篇课文,你将怎样来给同学们讲?这时,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的说要观看视频,有的说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有的说要读得充分,从中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建议作为自己的课后反思。

在课堂的不同阶段写随笔,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不是课堂的重点和全部,我们绝对不能舍本逐末。语文课堂上的随笔写作只是零散和片断的写作训练,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灵活进行。当然,真正意义上的随笔作文教学远不只这些,有情境作文课、作文展评课、随笔阅读课等,语文课堂的随笔,是利用课堂的空间,给学生一个思维锻炼、写作训练的平台。美国学者唐纳德・奎恩说:“在整个写作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能及时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养成乐于思考、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正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

第7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练笔;想象;仿写

1.练在经典段落处。所谓经典段落是指在遣词造句方面、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一定独创性的段落,大家耳熟能详,或能熟练背诵。初中语文教材里面有很多经典的段落,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雪后捕鸟”一段,《社戏》一文里“月夜行船”一段,都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准确、生动、传神地描述了雪后捕鸟和小伙伴们驾船的情景。在赏析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之后,可让学生练一练,用上一系列的动词,仿写一个片段。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了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如爬树“我先紧了紧裤腰带,往手心里吐了点唾沫,两手搓了搓,然后双手抱树,两只腿也紧紧地夹住,脚用力一蹬,往上耸身,噌的一声就上去了一截”。还有的写打篮球、摸鱼、投沙包等,写的都很是传神。

2.练在情动处。在初中语文教材里面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动人,语言真挚感人。紧紧地抓住这些,你就能让学生的心与文字直接对话,聆听着文字的呼吸,感受着文字的张力,从而能够达成深刻思维、细腻情感与敏锐语感的共生共存。捕捉住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使他们语言的内化、情感的积淀、思想的领悟喷薄而出,并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如执教《背影》一文,在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抓住重点段落读懂了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树立了伟大父亲的形象,老师引导学生有感而发,写一段读后感。有个同学是这样写的:“书中父亲提着橘子蹒跚的背影,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像一根敏感的琴弦,一拨动,便会引发我无限的感慨。一个普通的父亲的最普通不过的动作,总会碰触到我心里最柔软的部分,让我想起我的父母,想起他们乐观幸福的笑容;想起我放假回家,母亲见我时孩童般的喜悦;想起他们冬日里依然在凛冽的寒风中,守着收入微薄的小摊,任冷风吹痛了脸颊;想起他们日渐加深的皱纹、愈加清晰的白发……真的,想到此处,我便忍不住泪眼蒙蒙。”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使整节课的教学达到了。

3.练在文本空白处。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地方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进行练笔,可以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

如《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在这个地方可以设计一个随笔练习:猜想一下,此时韩麦尔先生在想些什么?有同学这样写:“四十年了,我一直在这里,窗外是小院子,面前是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长高了的胡桃树,还有亲手栽的紫藤,而如今要同这熟悉的一切永远的分手,怎不叫人伤心。”想象力非常丰富。

4.练在意象还原处。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在学到“饱经风霜”这个词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具体描绘一下饱经风霜的样子,有同学是这样描写的:他满脸皱纹,皮肤蜡黄,没有一丝血色,两鬓斑白,颧骨高高的突起,眼窝深陷,充满了忧郁,干枯的手指,青筋条条绽出,身上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还原词语意象的课堂练笔,使本来相对静态的凝固的“饱经风霜”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赋予了强烈的、深刻的生命活力。这个词语伴随着深刻体验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成为了富有活力的生命元素。

5.练在技能迁移处。在技能迁移处运用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例如,在学了一首小诗“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后,我要求学生仿写,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好多同学的句子就写得特别的精彩:勤劳把幸福的门推开了,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宽容把爱的门推开了,等等。在这样的课堂中,练笔将技能的学习运用活化了,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在练笔的过程中,精神生命不断得到新生。

6.练在拓展延伸处。教材中许多内容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给予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驰骋,既充实了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好多文章往往是言尽而“意犹未尽”,给人留下了遐想和思考的余地。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教给他们创新的钥匙。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如《变色龙》一课,奥楚蔑洛夫遇到了将军的哥哥,又会发生怎样精彩的故事呢?拓展延伸处,学生再一次触摸人物的灵魂,接受一次情感的洗礼。

总之,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依托文本,寻找随文练笔的落点,适时适度地进行课堂练笔,这样既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独特作用,更对学生语言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让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整体构建,这才是语文真正的归宿。

【参考文献】

第8篇

所谓“随文练笔”,是指跟随阅读教学,并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的写作训练。科学选择“随文练笔”的教学策略,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关系重大。教学实践证实:准确、巧妙地选择“随文练笔”的生长点是关键。真切自然的切入,才能使学生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有话可说,水到渠成且不留痕迹。

一、于动情处写出精彩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情感脉动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情节的深入,人物的渐趋丰满,感情的冲突与转折往往形成文本的耐人寻味之处。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可以有效地使他们将语言内化、将情感积淀。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慈母情深》一文,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中,学生的情感之弦被不断拨动,表达欲望被不断激发,正是学生情动时,王老师抓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一句深情描述:“我心潮澎湃,一遍遍地对母亲说,对着那个在七、八十台缝纫机下埋头苦坐的母亲说,对着那个脊背弯曲的母亲说……同学们,‘跑出去’的后面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拿出笔,把你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学生“沙沙”写来,此时他们笔下流淌的岂止是“我”对母亲的诉说,更是孩子们对母爱的重新认识。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激活。“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到高峰时,随文练笔自然水到渠成,此时学生不仅收获了刻骨铭心的感悟,还积淀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语言和精神得到同步提升。

二、于空白处写出丰富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许多文章的作者都讲究“留白”的艺术。课文中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的、精练的词句带过,具体情节必须由读者在读中领会、读中想象。还有的余意未尽,留给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文本的空白点,化空白点为练笔点,拓展文本内涵,训练学生的想像、表达能力。

(一)抓文中的省略号

教材中许多内容的省略处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在充实文本的同时提升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掌声》时,当讲到受到掌声鼓励后的小英,“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教师抓住省略号设计了这样的练笔题:开朗起来的小英还会做些什么呢?学生通过想象,对文本进行补白,从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帮助,用爱去温暖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爱。

(二)抓语言的拓展点

小学生是一个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的想象总是充满了灵性,只有放飞了学生的灵性,才能开发学生无穷的潜能,课堂上抓住语言拓展点进行适时的小练笔,则为学生提供了放飞灵性的天空。

如苏教版第十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结尾处作者写道:“就这样,司马迁发奋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一句话略写了司马迁第二次写《史记》的经过,执教者抓住此处拓展训练,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在这13年里司马迁是如何发奋写《史记》的,请你想一想并写下来。由于“点”选得好,学生写得很好。

如有学生写道:

生1:司马迁为了能把《史记》早点完成,这13年里,他每天笔耕不辍。到了酷暑,天气炎热,蚊虫叮咬,可他依然坚持在油灯下写书。昏黄的灯光映着他那疲惫不堪的脸,汗水湿透了他的背……

生2:寒冷的冬季,冰天雪地,没有火炉烤火,司马迁的手冻得通红,几乎握不住笔,可他使劲搓几下,又重新拿起笔……

这样着力引导学生挖掘“未尽之言”,对文本进行了有效的补充,文本的内涵逐步丰满,文本所塑造的形象更为立体地展现在学生的心里。

三、于单薄处写出厚重

在文本的单薄处进行练笔,能活化词语、句子所描绘的形象,变概括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使语言更加饱满、丰润、富有生命力。

本来静止、凝固的“坎坷”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词语被赋予了强烈的、深刻的、奇妙的生命活力,原本单薄的“坎坷”变得厚重了,阿炳这一人物形象也变得丰富了。

第9篇

关键词:随文练笔 情趣处 诱思处 留白处

课堂教学犹如酿酒,若把课前的备课包含素材准备,思路设想,学生已有经验、知识等都比喻成酿酒的原料,那进入课堂后,教学的生成就是酿酒的化学变化,同样的原料用不同的酿造剂,酿出的酒味是大相径庭的。实践证明:只有正确、深入挖掘文本中读写结合点,做好训练前的铺垫,在学生认知情趣处、在思维诱思处、文本留白意犹未尽处等进行课堂小练笔,才能达到“自然生成”的效果,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芳香四溢!

随文练笔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适机有效的小练笔是调节教学进程,促使课堂教学和谐发展,化平凡为神奇,成为课堂有效的催化剂。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练笔在情趣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然是“辞发”的先决条件。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抓住文本的情感点,要求教师深入细读文本、钻研文本,自己先走进文本去寻找动情点,然后再引导学生体验,借助以文本内容为素材,精心设计随文练笔点,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学生通过学习作者截取的有关母亲生活的片段,感受母亲可爱的性格,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真挚的爱,这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导:母爱无言,父爱无声,但父母的爱却一直伴随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你有用心感受过吗?截取生活中你最感动的瞬间,写出来。此种小练笔的设计,旨在引领学生体验自我的生活,学会感恩父母。显然,这样的随文练笔设计将“情”字写进学生的心田,将人文性有机地包含了进去。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还有些课文例如小说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故事性很强,学到结尾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这样可续性强的课文可让学生进行趣味性的练笔,或延伸情节,或续写结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在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练笔:展开想像,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展开联想,试着加以描述。这样巧妙的练笔,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的线上,学生“愿”写“乐”写,能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不断摄取、融合新的语言信息,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培育思维品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对文本的另一种感悟与体验。

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练笔在诱思处

教者,诱也!学者,思也!教师教要循循善诱,学生学要独立思考,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辩证统一体。这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找准切入点,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设计出有计划、有步骤的统一的读写点,既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同时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这样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课堂练笔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在学生有认知冲突时,往往是阅读理解迈向更高层次的又一起点。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时机,不要急于干预,不妨让学生在课文里、生活中,于认知对比中进行随文练笔,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比如在教授散文《荷塘风起》时,教师高屋建瓴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把握作者情感的脉搏。首先读文本,作者是“爱荷”之人,这“爱荷”二字从哪里能看的出来?其次读作者,除了直接抒发对荷的热爱,作者还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最后,读自己,化身为一片荷叶、一枝荷花、一枚莲子,或讲述自己的生活、或痛陈不幸的遭遇、或表达对爱荷人的感激之情。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文字,深度挖掘文本,感受字里行间涌动的情感,学习间接抒情法,并表达自己的爱美之心,做一名“爱荷人”。又如在教学人物传记《斜塔上的实验时》,为突破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布局和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我带领学生品读文本,从不同角度走近人物,感受和评价人物,领略人物风采。首先读他人眼中的伽利略,从伽利略的父亲、老师、同事、学生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快速在文中找出他们对伽利略评价的相关语句分析并简要概括。其次读作者眼中的伽利略,请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分析含义和表达效果,作出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谈我眼中的伽利略。这样学生在学习从不同角度评价人物的基础上,既感受到了伽利略的人格魅力,又水到渠成地掌握了烘云托月的写作书法。在此基础上,运用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描写展现人物风采,续写“两个铅球同时落地后……”的场面,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达到阅读与写作的和谐共振!

三.一石击破水中天——练笔在留白处

我们的文本教材有很多都具有“留白”艺术,例如文中的省略号、留下悬念的文章结尾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填补空白,这样的片断练习训练形式小、活、巧,能激活学生思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拓展想象空间,提高表达能力,唤醒沉睡的创作潜能,让学生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

譬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在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选择以下教学角度,合理想象,丰富情节,品味人物。以骗子的视角,描写老大臣看到新装前后的神态举止;以第二位官员的口吻,描写看到新装时的复杂心理;以百姓的口吻,描写其在观看游行大典的心理变化;以那个揭穿骗局的小孩子的视角,写他眼中大典上大人们(君臣、百姓)的言行举止和他的评价。这样学生研读文本,以文本为依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展开合理想象,以读导写,写使读深入充实,从容更深刻第体会作品丰富的意蕴。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旅程。”的确,课堂阅读教学中留白处的思维创作,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语文教材是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引领学生以教材为范文,进行深读妙写,定能使读写和谐共振,奏响语文教学的华美乐章。语文课堂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教师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超越,才能在教育的领空慢慢成长!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 陆志平著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