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6:50: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新闻专业的认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认定的风险错报点
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确认存在一定难度。
首先,大部分申报企业收入核算不够明细,未专门设置高新技术系统集成产品收入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无法准确划分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不少企业将部分产品的销售收入划分为高新技术产品收入,而如何判断该部分申报的产品(服务)能够归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也是个难题。
其次,产品(服务)收入可能存在交叉,不易划分,申报企业可能一项产品混用多种专有技术,那么该项产品销售收入有多大比例能够划分为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也非常困难。
降低审计风险的对策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存在上述较多的审计风险点,要降低和规避其中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以风险导向理念实施专项审计。专项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申报企业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费用支出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存在舞弊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研究开发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了解申报企业及其环境。
专项审计指引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应当结合申报企业的行业特征、产品(服务)的技术变化等情况,判断申报的研发项目或产品(服务)是否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相符;了解研究开发人员的组成,以分析研究开发费用中有关人员人工与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分类是否正确;了解投资活动,以分析有关测试仪器与设备、相关固定资产的折旧是否应当列入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恰当评估申报明细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在实施实质性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检查研究开发费用项目的分类、各项目归集范围和核算内容是否符合工作指引的相关规定,还应重点关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中列报的产品收入是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领域的产品收入。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市场营销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形成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①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过程与制度、培养评价等方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内容、存在的问题和创新途径进行了研究,总体来看,这些研究还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也缺乏实证支持,尤其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关注不够。受人才缺乏和经费紧缺的困扰,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得不模仿老牌本科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尽管一些研究对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这些探索还不能有效指导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文结合我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一些经验,对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有所裨益。
1 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模糊
教育部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地方性、应用型”,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也提出了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坚持“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上大同小异,没有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培养目标设定具体的育人模式,没有突出具体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相关特色,②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模糊。如,在对我省8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中发现,虽然不少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院校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还停留在口号上,人才培养定位的“地方性、应用型”不突出,多数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与生源素质及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不适应,还需要不断地反复论证和完善。
1.2 缺乏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本专业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专业特色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③目前我国各新建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大多与老牌本科院校趋同,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手段、教材等方面大同小异,缺乏应有的专业特色,毕业生明显倾向“同质化”,未能形成特色化的比较优势,学生就业质量差。例如,在对我省8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中发现,只有两所本科院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具有行业背景特色,其余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不明显。市场营销专业的需求具有广泛性,但不同行业的专业背景各异, 具有一定的专业特点,若培养的专业人才具有地方性行业背景,必然受当地企业的欢迎,从而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反之,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行业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就业竞争力不强。
1.3 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目前,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方面的课程相对较多,而实践性课程相对较少,实践课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实践课,但或课时少,或缺乏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实践教材,或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形同虚设,导致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难以提高,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许多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照搬重点大学和老牌本科大学,注重专业的“学科性”而忽视其实践性,课程教学偏爱“理论性”而轻视其应用性,其结果导致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养的学生应用能力差;不少院校在具体的课程设置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教师能不能开课,而没有考虑企业的需求,导致实践课程不足,并且因为缺乏双师型教师,实践课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④⑤
2 优化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2.1 人才培养定位突出特色与优势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摸清家底,在深入研究区域经济特点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明确本专业的优势和劣势,确立具有特色和相对优势的专业发展规划,找准突破口,加强特色方向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将“服务地方经济,突出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办学理念贯彻至每一个老师,并落实到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课程体系建设、老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具有专业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落实和深化,不断提高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质量。
例如,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在对河南省同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许昌市优势产业和人才需求特点,考虑到我校资源优势,结合本专业师资实际,经过反复论证,确立了“依托地方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许昌学院优势工科专业,在高技术产品营销(如IT产品营销)、快速消费品营销(如食品营销)等领域凸显本专业的特色优势”,并从2010培养方案、老师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开始实施,效果良好。
2.2 基于就业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适当拓宽专业口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需要,适当拓宽专业口径,开设足够数量的选修课,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增强就业竞争力和适应性。如,我院市场营销专业选修课学分比例达到25%,涉及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会计学、广告学等其它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
增开综合性实践课程。综合性实践课程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应根据师资情况开设尽可能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如,读书报告、市场调查课程设计、市场推广实习、营销策划课程设计、营销案例专题研讨、学年论文、营销软件模拟等,逐渐使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25%以上,综合性实践课程占总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建立特色专业课程。特色专业课程是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体现,有实力的学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开设特色课程,如,我院经过反复论证,增设特色专业课程“高技术产品营销专题、快速消费品营销专题”,就我们所知,这些特色课程是国内首创,受到学生和企业欢迎。
根据就业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根据本专业的“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面向中小企业就业的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压缩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以中小企业案例为主,并且是与地方优势产业相关的行业企业案例,模拟训练尽量与地方企业结合,以突出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的就业能力培养。
2.3 构建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和完善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由课堂实践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学生“第二课堂”专业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教学构成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堂实训、案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习、营销模拟软件实训、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市场营销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学生社团活动、学生自主创业活动等与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加强课堂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课堂实践教学,如,课堂陈述与演讲、案例分析、角色模拟教学,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教学课时占该课程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课时占该课程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二分之一;鼓励教师积极开发项目式综合性实验;进一步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顶岗实习机会;聘请富有实战经验的实习、实训企业经理或营销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弥补实践教学师资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教师进企业、企业进校园”的合作机制,实现企业、学生和学校的三方共赢。
3 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面临应用能力弱、就业压力愈益增大的双重困境,因而,需要积极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式的改革。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人才培养定位要突出专业特色与优势,基于就业导向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建本科院校只有找准自身的定位,坚持就业导向,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注释
① 刘元春.市场营销专业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吉林化上学院学报,2006(6).
② 刘战伟.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保障体系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③ 刘元春.市场营销专业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吉林化上学院学报,2006(6).
一、高校新闻专业文学课的重要性分析
在我国高校新闻专业教育中,文学课是其中必须开设的基础课。高校新闻专业中的文学课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开设文学课是为了能够提高我国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文学课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新闻学专业是一项专业性特别强的学科,一方面要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采访、写作、编辑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通过实践和理论教育,培养新闻学生能够成为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并且能够分辨是非、具备批判能力的专业人才[1]。而文学课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普利策就曾经说过:“只有在人文基础好的综合性高校,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从这句话中可以理解为,只有通过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学课中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够让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视角。当他们面对复杂的世界时,能够有丰富的知识来认识和判断,同时能够把握住新闻的本质。文学课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都能够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能够给予他们宽广的视角,让他们养成敏锐的洞察能力。这是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二、高校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从目前的调查研究来看,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专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很多的高校相继开设了新闻学专业。新闻学的人才培养逐渐走向专业化。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高校新闻专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新闻专业的文学教学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概况上来说,新闻专业文学课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学课在专业教学中的目标不明确
很多的高校在进行文化课教学的时候,要么是过分地强调文学课程的重要性,要么是片面地忽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两种态度都是非常不利于文学课的教学的。文学课作为新闻专业教学中的文化基础课程是一个补充和辅质的课程。它的目标不是培养文学大家,也不单是练习咬文嚼字,而是强化新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很多的高校在文学课的目标定位上还比较模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文学课作用的发挥。
(2)没有全面了解文学课的教学特点
不管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还是外国文学中,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有很深刻的思想在里面。这种文学作品的美需要通过学生不断地去品读才能够体会其中的意境深远和深刻内涵的[2]。但是在一些文学课上,教师往往没有全面地了解文学课的教学特点,而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了文学课的教学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待加强
在文学课的教学中,不是被动的灌输,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在很多的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中老师往往没有意识到要建立起良性沟通的关系,而是单纬度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不高,他们的创造性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三、高校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新时期,高校新闻专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进一步地提高高校新闻专业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新闻人才,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高校新闻专业文学教学的改革可以从等几个方面入手。
(1)要严格制订文学课教学大纲
新闻专业的文学课教学和中文专业的文学课是有差别的。在新闻专业文学课的教学改革中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别,还要制定适合新闻专业课的教学大纲。一方面要结合新闻学的教学特点,认真选择那些合适的文学作品。这一类作品的选择要符合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的目的,能够达到塑造学生的文化素养的目的。教学大纲的制定还要求把教学的时间和学分的安排做合理的规划,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3]。整个教学大纲的体系应该是相对稳定的。能够对新闻专业的文学课教学起到指导性作用的。
(2)把握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的特点
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既有文学教学的特点也结合了新闻专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文学作品的开放性特点。文学作品的评价不是唯一的,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更多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一个文学作品中的感性和理性是同时存在的,一方面文学作品中带有创作者的感情,另外一方面,新闻学要求客观真实性。在进行文学课教学中不能够只偏重任何一方,还要求进行全面的把握,既要从感性地层面去把握其中的情感,也要从理性的层面进行深入的解剖和鉴赏,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4]。还有一个是文学课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作用。新闻专业中的文学课不能等同于中文专业的文学课,它不进行专门的文体写作训练,而是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来不断地提高鉴赏和理解文学作品能力,把握文学写作的特点,不断地促进学生写作和文学表达能力的提高。
(3)开展多种活动来丰富文学课教学
【关键词】新闻专业 实践教学 四维一体
冷静地审视当今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高速发展的繁荣背后潜藏了若干的危机:新闻专业定位不准,办学模糊;教育缺乏特色,质量令人担忧。当前新闻教育泡沫化十分明显,传统新闻人才的培养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当前,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该如何定位自身的办学方向,直接关系到能否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保障。因此,如何培养特色鲜明的“新闻人才”,结合自身特色,找到多元化人才的培养途径就成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地方高校,安徽大学新闻学专业为适应市场需求,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原则,从2003年开始实行“2+2”的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又进行了调整,改为“1.5+2.5”模式,即前一年半打通专业教学,后两年半专业教学。但是这种课程体系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改革的要求?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就业和发展潜力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和理论学术探讨来准确寻找出本专业的市场定位,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强能力,有着浓厚的人文功底的应用型特色人才。
为此,本研究从历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调查入手,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他们对新闻学专业的评价,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评价,以此探索新闻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
1、样本概况
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面向新闻学专业2002—2007级五个年级的毕业生展开了调查。根据掌握的毕业生情况,我们共计发出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120份,回复率为30%,有效答卷120份,样本数据真实有效。
在被调查的120份数据中,男生的比例是59.2%,女生的比例是40.8%。按照我们的认识,男生和女生对新闻学专业的兴趣以及认识等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趋于差异化比例的样本有利于说明这个问题。
毕业生的学历水平显示本科学历占72.5%,硕士及以上占27.5%。毕业生分布在安徽、浙江、上海等13个省份,说明近些年学生就业走出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排在前三位的是安徽、上海和浙江,分别占到67.5%、3.6%和3.4%。
2、毕业生就业选择多元化趋势明显
目前,受个人兴趣、主观愿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毕业生所选择的就业行业已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但仍有所侧重。调查结果显示,新闻专业毕业生目前仍在新闻媒体工作的占53.3%,曾经在新闻媒体行业工作的占19.2%。从没在媒体工作的占到27.5%。通过调查发现,新闻媒体行业还是一个相对受欢迎的行业。这说明学以致用的观点还是被认可的。进一步通过对没在媒体就业的同学访谈发现近年来新闻专业毕业生到新闻媒体就业的观念也有所淡化,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因其较稳定和有较好的福利待遇而成为毕业生的首选。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压力下,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已经开始逐步回归理性,在强调个人意愿的同时,也开始接受多元化的选择;在对第一次就业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
3、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专业技能和实习经历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最具有竞争实力,所占比例均为69.2%,其次是面试技巧,占44.2%。而学习成绩和各类专业证书并不十分重要(详见表1)。除此之外,在选其他的21.7%的毕业生中认为人际关系、情商、个性等因素也很重要。
这说明毕业生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并不是最被工作单位看重的,工作单位最看重的是学生通过实习实践、社团活动而具备的专业技能。这都提醒新闻学专业的在校生在学习期间应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从而为更好就业奠定基础。
二、毕业生对在校时专业学习的看法
1、对专业的应用性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占34.2%的毕业生认为新闻学专业的学习对就业帮不大,33.3%的毕业生则认为专业学习对职业帮助较大,能用到7-8成。而在问到哪些专业学习对工作有帮助时,学生普遍反映专业实习最具有帮,占到75.8%,新闻传播实验课程以及学校的实践活动也提供了帮助。
在社会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媒体用人单位认为专业知识用处不大(调查中3.3%的人认为知识无用),他们过分强调工作经验,这严重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大学唯一的目的就是找工作吗?这种把高等教育功利化,为就业而读书的观念不利于社会发展。不能把教育等同于投资,不能以有用无用这样的简单价值标准来判断读书的价值。
2、专业课程重要性评价
毕业生普遍认为新闻学专业核心课程(比如新闻评论、报纸编辑等)最有价值,其次是学院提供的新闻传播大类必修课程(比如广告学概论、大众传播)。这说明现有的课程体系设计还是得到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同。可以看出,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最为毕业生看重。
3、新闻学专业教育模式评价
关键词:新闻采编; 教育; 问题; 具体途径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之下,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在促进社会进步以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社会以及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下,传媒业在神州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在1998年就已经在我国的支柱产业中占据着第四的位置。而新闻即是传媒业的重要产物,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为了将新鲜并真实的信息传播给大众,就需要新闻采编方面的专业人员对新闻进行采访、写作以及编辑等处理。笔者通过结合自身多年的研究经验,将在本文就如何使教育新闻采编更出彩,更好地为大众服务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
1 在教育新闻采编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闻教育事业在我国已经有数年的发展历史,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新闻采编的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很大一部分新闻专业毕业生走出校门后缺乏写新闻、编辑报纸以及做节目的专业能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以下就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1)大多数院校太过于重视为新闻专业的学生灌输新闻方面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新闻学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特点。当学生步入到现实的新闻采访工作中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就显得派不上用场,编排新闻的实践缺陷就暴露了出来,使新闻的整体采访效果欠佳。(2)虽然为新闻专业的学生们安排了比较繁重的理论课程,但是却没有认识到理论应该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没有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实践过程中去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导致学生刚接触新闻工作时,感觉无从下手,找不到思路。
2 提高教育新闻采编水平的具体途径
3.1 在课堂中注重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
据调查显示,在新闻专业的课程中有较大一部分的内容是与实践有关的,而老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部分内容,在课堂上就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业务素质。比如:就最近发生的新闻案例,让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之后对此新闻案例做出自己的评论并编辑成稿,这样不但让学生们在讨论的同时集思广益,更能够让他们融入到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之中提升自己的采编能力。
新闻专业学习的科目一般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以及《报纸编辑》,在为学生们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老师们完全可以在授课中帮助学生们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在《新闻采访》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新闻的兴趣与敏感度,老师可以安排学生们观看一些重大活动比如“两会”、“国庆节”等的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在真实的新闻事件中,学到新闻的采访方法。同时为了督促学生们养成多看新闻、筛选新闻以及拓展自身知识面的职业习惯,并且提升自身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老师可以定期为在课堂上开展“重要新闻播报”的活动。在《新闻写作》与《报纸编辑》的授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们针对同一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在掌握了必要的写作、编辑方法与技巧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学习积极性。
3.2 注重开展实践培训活动
为了锻炼学生们对新闻的采集与编辑的专业素质,学校可以在课堂之外为新闻专业的学生们开展一些校内时间培训活动,比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空间与资金,让他们自己去办报纸、做节目等。而且为了将最重要的、专业性以及可读性等最强的新闻成品带给大家,在每期报纸发稿或者是节目播出之前,参与新闻采编的学生们都要对新闻稿件进行细致认真的筛选。在这样的实践培训活动中,学生们可以考验自己在课堂中对业务知识的掌握水平,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并且也可以在集体的讨论中提升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总而言之,校内实践培训活动在很多方面都培养与提升了学生作为一名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业务素质。
3.3 应用模拟教学模式,完成技能教育任务
为了让新闻专业的学生们在学校中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以期让他们走出校门后就能胜任自己的职业,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校应该为新闻教育投入一定的资金,为新闻专业创建专业训练所需的模拟实验基地。在模拟教学中,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的社会竞争力,让他们更好地完成新闻采编任务,更能够促进学生们在集体中交流信息、互相配合的综合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可知,虽然在如今新闻采编的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但是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新闻采编方面的专业人员对新闻进行采访、写作以及编辑等处理一定会使新闻采编的教育更加的成功,更能满足信息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冯恩大.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特色初探. 中国成人教育,2008(8):90-91.
关键词 新闻教育实习基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for the University
Gao jianguo
(School of Humanitie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y,Suzhou 215009)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for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regarded, including renovating the concept of the base and secondly developing the function of the key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in favor of the news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Key words news educationthe practice basemedia
在大学进行新闻专业的教育,有一项工作应当格外重视,即它的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要依赖实习基地,所以基地建设是一件大事。然而,新办这个专业的学校,常常对此并不重视,建好的基地也是功能单一,说明对其认识不足,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路缺乏深度和广度。所以,改革高校新闻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思维模式,很有必要。
一、更新基地建设的理念
目前在我国,许多大学对实习基地的建设,采用了包办的方法。由学校联系工作单位,再把学生派到那个单位去实习。实习基地一般也是相对固定的。这种格局目前正在打破。近10年来,中国各大学已经开设了许多新闻专业,而新闻媒体的增长量,远不能适应和容纳这么多毕业生前来实习,学生们只有自寻门路,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分散返乡实习,因为家乡的媒体熟人较多,可以提供方便。这种方法常常给学校带来了困惑,有的学校认为这不是正常的毕业实习,缺少教师直接指导,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但现实又告诉我们,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经过类似的实习,走上工作岗位后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如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新闻业务也硕果累累,基本实现了大学新闻教育的目的。面对这一事实,我们有必要对新闻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来一次重新定位与思考。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更新,把新闻的实习基地建设看成是多元的、立体的、复合的系统,而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固定的、由学校指定的某一两个媒体。新型的新闻实习基地应有如下类型:
1.有形的和无形的。所谓有形的,就是有一个新闻实体,能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比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所谓无形的,就是除实习主体的学生之外,别人看不到这个实体,而他又实实在在地可以进行新闻实践活动,比如网络。有形和无形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社会或教育机构的可监控与不可监控。对学生来说,它同样是进行新闻实践的重要场所,而对学校来说只是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区别。在我看来,有形的基地是学生毕业实习的最佳环境,因为那里的专业氛围与工作模式,需要我们毕业生去适应和了解,以便将来走上新闻岗位可以应对自如。而无形的基地则应该贯穿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成为其实践专业课程内容的场所和有效手段。
2.固定的和松散的。所谓固定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习单位,一般都由学校和媒体签定实习协议,双方共同承担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义务。所谓松散的,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实习场所,学生到了该实习的时候,学校出具派遣证明,然后由学生自寻媒体进行实习,一般返乡者居多。这二者都可以完成毕业实习的目的,所不同的是学校监控与实习指导的手段有一定区别。前者教师可以深入媒体,对实习学生面对面进行指导,后者只能通过邮政电讯或网络沟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当然,这种方式是否有效,还要看学校的管理与措施是否建立健全。本校新闻系的做法是,派遣学生返乡时,发给他们每人一本实习手册,要求学生边实习边填写,内容包括每日要写的实习日志、每月通过网络要发回学校的实习报告、拍摄的实习照片、采编或创作的新闻作品。实习结束后还要写总结,实习单位须出具实习生表现的鉴定书。尽管学生与老师不见面,但彼此的沟通却从不间断,这就有效地实现了实习的监控与指导,效果十分明显。
3.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所谓专业的,就是与新闻专业有直接关系的媒体,比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所谓非专业的,是指与新闻有一定关联,却不属于新闻行业的实习单位,比如广告公司、影视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企划宣传部门等。对新闻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对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来说,目前我国实习基地的资源(电台、电视台)十分有限,而毕业实习又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条件下,让学生到非专业单位去实习,也是一种未尝不可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新闻知识与理念带到实习单位,以此加强和丰富这些单位的新闻氛围与环境,提升他们宣传企划中的新闻含量。事实上这样的单位往往也有自办媒体,包括闭路电视、广播站、报纸、杂志、网络等,正好可以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
4,毕业的和非毕业的。所谓毕业的实习基地,就是只接待毕业生的那种媒体。所谓非毕业的实习单位,就是常年可以容纳非毕业班学生进行专业锻炼的媒体。目前,全国各地只接待毕业生的媒体已经不多,更多的媒体同样欢迎非毕业班的学生前来实习。原因在于,非毕业生前来媒体实习,可以减轻媒体的工作负担,记者编辑们不必忙于给他们写鉴定,也不必向学校汇报学生的表现,同时还增加了不少无偿的劳动力。这对于媒体来说,是一桩求好事。所以,学校应该鼓励非毕业班学生深入媒体,进行新闻实践活动。它虽没有指定的任务,却能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运用到新闻实践中。从实践中再回归课堂,学生常常会燃起理论学习的热情。这也是新闻专业学习的一个特点。
5,校外的和校内的。所谓校外的,就是社会上的专业媒体及非专业的企事业单位。所谓校内的,就是学校内部创办的可用于新闻实习的机构与实验室,比如校广播站、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网络和各类新闻采编实验室。校外与校内二者相比,前者是正规军,后者是游击队;前者可按部就班完成学科课程的实践任务,后者则只能起到查遗补缺的作用;前者的实习时间一般局限于学生大四毕业前夕,后者则随时随地都可成为学生专业实践的场所。不过在我看来,高校新闻专业的实践过程,应当贯穿全部的四个年级,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而校内的各种媒体与机构则可提供相对便利的条件。因此,作为非常规的实习基地,校内的新闻设施应该一样得到校方主管部门的重视。
6,主体的与非主体的。所谓非主体的基地,就是以派遣方式进行毕业实习的正规媒体,学生在此没有对自身实习行为自由支配与操纵的权力。所谓主体的,就是以学生个体为主导的实习基地,前面例举的网络便是。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参与新闻采编与创作活动,基本上无需指导教师的直接指挥,完全根据传媒的要求来做。有时候甚至可以不到网上的注册媒体,就可以直接进行新闻专业的实习活动。比如让学生设立自己的新闻博客,以此作为自己创办的媒体,在主持博客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对“媒体”策划、采编、发行(提高点击率)的能力。事实证明,博客主持得比较出色的同学,他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采编能力一般都要强一些,因为它已涉及到媒体的经营管理了。博客产生的社会效果(即点击率与跟贴量),就是一个学生新闻实习成绩的最好见证。而这一点,在非主体实习基地中是办不到的。因为在那些媒体,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筛选内容,也无权改革新闻的传播形式,更无法根据受众需求来溶进自己的创意。它的最大意义,还在于锤炼学生的新闻从业的组织纪律性,同时有机会渗透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去进行新闻采编活动。
以上从六个方面,对新闻专业实习基地进行了概括,目的很明确,就是改变我们传统的基地观念,以开放的视野看待新形势下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多样性与灵活性。目前,中国有许多高校正在加强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这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应看到,实习基地的建设可能永远也赶不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我们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基地,有时候面对大量毕业生,仍如杯水车薪供不应求。此外还有一个尴尬,条件完备的实习基地可能未必讨好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1/3以上学生与所学专业脱离,即所学非所用,学生进入媒体实习也未必将来就会从事新闻工作。从这一角度看,势必要将基地建设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多元体系,而不能只局限在某一两个媒体身上,要把有利于学生进行新闻实践的所有传媒和机构,都看成是基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尽量加以重视和利用。这种宏观视野下的“大基地”,其范畴除了新闻媒体,如电视台、电台、报社、网络外,还应包括影视机构、厂矿社区学校的闭路电视和广播站、企事业单位的企划宣传部门、广告与形象传播公司等等。还要看到,最好的新闻人才常常并不来自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而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甚至作家、艺术家、专家教授。这说明新闻人才职业技能的构成因素是复杂的,它要求青年学生既经过相当的社会历练,又能将其转化成新闻的技能,这样才能在将来的新闻报道中,把本职工作干好。
二、丰富基地建设的内涵
大学新闻教育的实习基地应当是一个多元体系,所以要真正建好这些基地,也非轻而易举的事。单从学生进行课程实践的角度看,可能大部分实习基地都有这一功能。但基地建设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就实习基地的个体来看,它同样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系统,只有完备了这一系统,充分拓展它的丰富内涵,并可利用到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才算真正达到了基地建设的目的。下面就从“学”、“教”、“研”、“创”等方面,试分析新闻实习基地建设亟需开掘的几个功能:
1.学,就是学生,也含有学习的意思。基地建设就是为了学生学习,学生在基地可以进行专业知识实践。这是实习基地的主要内容,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基地应该具备的功能。在这里,实习的主体就是学生,基本环节是学生跟随基地的指导老师(媒体员工)完成某一专业任务,从新闻的角度讲,就是完成一个新闻作品的采编及发表(播出)过程。从观摩到动手,从稚嫩到熟练,从被动到主动,从纸上谈兵到学会操作,从感到满足到产生再学习的欲望,这是学生在基地进行专业实习的必然过程,也是他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我们对一个实习基地进行衡量,首先要看这一点,这是一个基本的标准。
2.教,就是教育学生,讲授知识。讲授知识一般都在课堂上,假如把实习基地也当成课堂,带领学生面对现场的操作进行讲授,这对于新闻专业的学习来说,可能会产生更直观、更生动的教学效果。但这样一来,就等于将基地的实习内涵拓展了,一方面让大四的学生在里面进行毕业实习,另一方面也能将其他年级的学生带到基地现场,使基地成为教师进行现场教学的第二课堂。这的确很有必要,新闻专业课程里有许多内容,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完全理解的,比如策划、采访、摄像、主持、编辑、导演、经营管理等等,讲授这些内容,教师如能带学生深入基地,对新闻或演播现场进行观摩、交流、学习和切身感受,就能让他们通过感性认识升华课堂上的学习,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理性认识,甚至可以燃起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强烈欲望。
3.研,就是研究,把基地当成科学研究的对象。目前在中国,新闻研究纸上谈兵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像文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们一般都有几个追踪研究的对象,资料的收集既方便也齐全,他们宏观的研究结论常常以此作铺垫,因此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与文学相比,新闻发展的变数较大,新闻作品每天都会更新,广播电视的内容更是瞬间即逝,不易捕捉和收集。这就为研究带来了困难。所以,新闻学者往往对纯理论更感兴趣,而对新闻现象敬而远之。(紧转第106页)
(紧接第150页)假如他们都有自己固定的研究对象,并始终追踪其足迹进行研究,也会有成果出来,其成果可能还会对新闻事业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但固定的研究对象从哪儿来?我觉得实习基地就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当然,对基地媒体的研究最好是合作性质的,能与媒体相关人员共同来完成,并将其研究与媒体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说,实习基地的这一功能的开掘,能收到双赢的效果。
学习新闻专业刚好一年的时间,在这不算短也不算长的一年里,我也从一个觉得从事新闻事业对我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中女孩,成长为觉得以后能从事新闻事业是非常荣幸的大学生。对于新闻,这个从现在到以后要一直跟我接触的词,我是满怀崇敬的,甚至可以说是更多的满怀憧憬。在大一阶段,我通过对一些新闻相关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了实践的理论是不完美的,有时甚至只能是空谈。而在人才泛滥的当今社会,更是不会接受空有理论,没有实践的我们。于是,在大一的暑假期间,我开始了我大学第一个阶段的实习--认识实习。通过这次实习,我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20xx年8月10日,我怀着信心与梦想,带着一丝丝的好奇与忐忑,来到了兴化市沙沟镇广播电视站,开始了我为期两个星期的实习生涯。在有关领导的带领下,我一一地和他们打了招呼。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免有些拘束和紧张,但通过一个上午的熟悉之后,我也开始和另外几个实习生一样,融入了这个群体。
对于实习,感触还是满多的,当中我经历了太多的挣扎,记得才开始做的第一天,带我的老师分配给我的任务就是负责将他们手写的稿件用电脑打出来,有时也会将当地的一些新闻通过电脑传送到市里。一开始我觉得挺无聊的,便想放弃。但又想到:其实校对文字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而且通过这项工作,我也可以看看老师们是怎样写新闻稿的。考虑到这些,我又坚持了,现在想想,还真得夸夸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在习惯了自己的工作之后,以后每天早上不到八点,我便会第一个来到办公室,进屋后,首先将办公室的卫生打扫一遍,这样做一是为了有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大家可以心情愉悦的工作。其次也让自己在老师们眼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让他们觉得“这个学生挺好,将来可以用”.打扫完之后,也将近八点,办公室里的老师也都到齐了,我便会来到临时属于自己的办公桌前,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找出稿件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的也加以修改。虽然这份工作看上去确实很枯燥,但当你爱上这份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的每一天过得还挺充实的。
通过这两个星期的实习,我将自己从学校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使我学会了一些光靠理论知识是不可能学到的东西。这次的实习,也加强了我对新闻工作者的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了我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使我对自己所学的新闻学专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让我对大二的再次选修专业有了一定的选择,更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实习的同时也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进一步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人才,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以做一名高素质的新闻人为目标,全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在实习期间,我也深受单位领导的照顾和关怀,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新闻工作,完成任务要求,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
来广电站之前,听实习过的同学讲里面的关系很难处。虽然我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有把握的,不过,我一开始做事的时候仍是小心翼翼的。后来才慢慢发现,根本没有这种必要。只要你真心诚意的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的和你相处。在那里,老师们也交给我一些必要的社交礼仪,比如握手的原则,饭桌上的原则等等。我想,这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我在以后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会使我一生受益。
在这两个星期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里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很多从事新闻的人并不是新闻专业出身,有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也在做新闻、做记者,而他们很多人做的要比文科生优秀,去市里的电台发现,电台的高层领导也很少是新闻专业出身的。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这就给我这个新闻专业的人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因此,我就更得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才能面对这迎面而来的挑战。
实习期间勤快和积累人脉很重要。作为一名实习生,我所欠缺的,就是社会经验、职业素养以及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所以实习生必然会从接电话、发消息这种基本的工作做起。想要真正地学到东西,不仅要从点滴开始累积,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多观察,不断地发现、发掘自己能做的工作,循序渐进地进入工作体系。要利用实习的机会,想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趁着实习多听多看多认识人,提高求职的综合素质。正如站里的老师们说的那样,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头等大事,在实习中,我们常常能得到一些宝贵的人脉资源,这些都要好好的把握,对于以后的求职可能有帮助。
作为地方电台,我们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通常都是一些政府会议,或是市领导慰问、下乡之类,有时也会报道一些政府或某些单位的通知。在报道一些政府会议时,我向老师了解到,领导的名字不能有差错,甚至领导的排列也要按照职位的大小来排,否则就可能弄出颠倒主次的笑话。可想而知,新闻报道是一件多么严谨的事情。
理论中的新闻是真实、客观的,在现实中也是一样。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有很高的职业素养,把真实的事情反映给人民群众,为社会负责、为他人负责、也为自己负责。决不夸大事实,不编造虚假新闻。我们也要多报道一些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新闻,积极反映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做好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的工作。
对于实习,感触还是满多的,当中我经历了太多的挣扎,记得才开始做的第一天,带我的老师分配给我的任务就是负责将他们手写的稿件用电脑打出来,有时也会将当地的一些新闻通过电脑传送到市里。一开始我觉得挺无聊的,便想放弃。但又想到:其实校对文字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而且通过这项工作,我也可以看看老师们是怎样写新闻稿的。考虑到这些,我又坚持了,现在想想,还真得夸夸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在习惯了自己的工作之后,以后每天早上不到八点,我便会第一个来到办公室,进屋后,首先将办公室的卫生打扫一遍,这样做一是为了有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大家可以心情愉悦的工作。其次也让自己在老师们眼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让他们觉得“这个学生挺好,将来可以用”。打扫完之后,也将近八点,办公室里的老师也都到齐了,我便会来到临时属于自己的办公桌前,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找出稿件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的也加以修改。虽然这份工作看上去确实很枯燥,但当你爱上这份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的每一天过得还挺充实的。
通过这两个星期的实习,我将自己从学校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使我学会了一些光靠理论知识是不可能学到的东西。这次的实习,也加强了我对新闻工作者的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了我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习结合起来,提高了实习动手能力,使我对自己所学的新闻学专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让我对大二的再次选修专业有了一定的选择,更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实习的同时也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进一步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人才,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以做一名高素质的新闻人为目标,全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在实习期间,我也深受单位领导的照顾和关怀,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新闻工作,完成任务要求,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
来广电站之前,听实习过的同学讲里面的关系很难处。虽然我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有把握的,不过,我一开始做事的时候仍是小心翼翼的。后来才慢慢发现,根本没有这种必要。只要你真心诚意的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的和你相处。在那里,老师们也交给我一些必要的社交礼仪,比如握手的原则,饭桌上的原则等等。我想,这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我在以后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会使我一生受益。
在这两个星期中
,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里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很多从事新闻的人并不是新闻专业出身,有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也在做新闻、做记者,而他们很多人做的要比文科生优秀,去市里的电台发现,电台的高层领导也很少是新闻专业出身的。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这就给我这个新闻专业的人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因此,我就更得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才能面对这迎面而来的挑战。
实习期间勤快和积累人脉很重要。作为一名实习生,我所欠缺的,就是社会经验、职业素养以及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所以实习生必然会从接电话、发消息这种基本的工作做起。想要真正地学到东西,不仅要从点滴开始累积,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多观察,不断地发现、发掘自己能做的工作,循序渐进地进入工作体系。要利用实习的机会,想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趁着实习多听多看多认识人,提高求职的综合素质。正如站里的老师们说的那样,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头等大事,在实习中,我们常常能得到一些宝贵的人脉资源,这些都要好好的把握,对于以后的求职可能有帮助。
作为地方电台,我们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通常都是一些政府会议,或是市领导慰问、下乡之类,有时也会报道一些政府或某些单位的通知。在报道一些政府会议时,我向老师了解到,领导的名字不能有差错,甚至领导的排列也要按照职位的大小来排,否则就可能弄出颠倒主次的笑话。可想而知,新闻报道是一件多么严谨的事情。
理论中的新闻是真实、客观的,在现实中也是一样。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有很高的职业素养,把真实的事情反映给人民群众,为社会负责、为他人负责、也为自己负责。决不夸大事实,不编造虚假新闻。我们也要多报道一些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新闻,积极反映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做好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的工作。
学习新闻专业刚好一年的时间,在这不算短也不算长的一年里,我也从一个觉得从事新闻事业对我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中女孩,成长为觉得以后能从事新闻事业是非常荣幸的大学生。对于新闻,这个从现在到以后要一直跟我接触的词,我是满怀崇敬的,甚至可以说是更多的满怀憧憬。在大一阶段,我通过对一些新闻相关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了实践的理论是不完美的,有时甚至只能是空谈。而在人才泛滥的当今社会,更是不会接受空有理论,没有实践的我们。于是,在大一的暑假期间,我开始了我大学第一个阶段的实习——认识实习。通过这次实习,我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2009年8月10日,我怀着信心与梦想,带着一丝丝的好奇与忐忑,来到了兴化市沙沟镇广播电视站,开始了我为期两个星期的实习生涯。在有关领导的带领下,我一一地和他们打了招呼。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免有些拘束和紧张,但通过一个上午的熟悉之后,我也开始和另外几个实习生一样,融入了这个群体。
对于实习,感触还是满多的,当中我经历了太多的挣扎,记得才开始做的第一天,带我的老师分配给我的任务就是负责将他们手写的稿件用电脑打出来,有时也会将当地的一些新闻通过电脑传送到市里。一开始我觉得挺无聊的,便想放弃。但又想到:其实校对文字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而且通过这项工作,我也可以看看老师们是怎样写新闻稿的。考虑到这些,我又坚持了,现在想想,还真得夸夸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在习惯了自己的工作之后,以后每天早上不到八点,我便会第一个来到办公室,进屋后,首先将办公室的卫生打扫一遍,这样做一是为了有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大家可以心情愉悦的工作。其次也让自己在老师们眼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让他们觉得“这个学生挺好,将来可以用”。打扫完之后,也将近八点,办公室里的老师也都到齐了,我便会来到临时属于自己的办公桌前,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找出稿件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的也加以修改。虽然这份工作看上去确实很枯燥,但当你爱上这份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的每一天过得还挺学充习实网的。
通过这两个星期的实习,我将自己从学校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使我学会了一些光靠理论知识是不可能学到的东西。这次的实习,也加强了我对新闻工作者的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了我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使我对自己所学的新闻学专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让我对大二的再次选修专业有了一定的选择,更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实习的同时也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进一步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人才,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以做一名高素质的新闻人为目标,全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在实习期间,我也深受单位领导的照顾和关怀,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新闻工作,完成任务要求,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
来广电站之前,听实习过的同学讲里面的关系很难处。虽然我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有把握的,不过,我一开始做事的时候仍是小心翼翼的。后来才慢慢发现,根本没有这种必要。只要你真心诚意的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的和你相处。在那里,老师们也交给我一些必要的社交礼仪,比如握手的原则,饭桌上的原则等等。我想,这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我在以后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会使我一生受益。
在这两个星期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里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很多从事新闻的人并不是新闻专业出身,有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也在做新闻、做记者,而他们很多人做的要比文科生优秀,去市里的电台发现,电台的高层领导也很少是新闻专业出身的。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这就给我这个新闻专业的人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因此,我就更得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才能面对这迎面而来的挑战。
实习期间勤快和积累人脉很重要。作为一名实习生,我所欠缺的,就是社会经验、职业素养以及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所以实习生必然会从接电话、发消息这种基本的工作做起。想要真正地学到东西,不仅要从点滴开始累积,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多观察,不断地发现、发掘自己能做的工作,循序渐进地进入工作体系。要利用实习的机会,想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趁着实习多听多看多认识人,提高求职的综合素质。正如站里的老师们说的那样,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头等大事,在实习中,我们常常能得到一些宝贵的人脉资源,这些都要好好的把握,对于以后的求职可能有帮助。
作为地方电台,我们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通常都是一些政府会议,或是市领导慰问、下乡之类,有时也会报道一些政府或某些单位的通知。在报道一些政府会议时,我向老师了解到,领导的名字不能有差错,甚至领导的排列也要按照职位的大小来排,否则就可能弄出颠倒主次的笑话。可想而知,新闻报道是一件多么严谨的事情。
理论中的新闻是真实、客观的,在现实中也是一样。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有很高的职业素养,把真实的事情反映给人民群众,为社会负责、为他人负责、也为自己负责。决不夸大事实,不编造虚假新闻。我们也要多报道一些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新闻,积极反映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做好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