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生语文课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1 16:50: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生语文课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生语文课程

第1篇

关键词:高年级小学生; 语文;帮助孩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啦,在中国几千年的古文化大国里,语文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人们从开口说话起就离不开语文文化。那么好的语文文化知识就要从小练习培养起。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训练课,其中包括字、词、句、篇(篇章、段落)的知识,语法、修辞、逻辑、文学、作文的知识;要着重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孩子的思维能力。

那么作为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的我们,该怎么样教育好孩子们的语文文化呢?根据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我们从家庭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家长应着重加强对孩子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口头的听、说和书面的读、写两个方面。

1.积极鼓励孩子学会说普通话,训练孩子说完整的话,要求孩子有条理地说话。

孩子从会说话时就要学习说普通话,学说普通话是发展孩子口头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必经之路,对于孩子掌握规范语言和书面语言,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重大意义。为了训练孩子说普通话,可以让孩子练习“绕口令”之类的口语活动项目,如“s”“sh”分不清的,可让孩子读、说这几句话:“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十四不要念成sísì,四十不要念成shìshí。说话要实事求是,计数不能似是而非。”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讲普通话,有些孩子在学校学了普通话,老师叫他们平时尽量讲普通话。因此,孩子在家里也应学普通话,如果他讲得不好,家长不要讥讽他,而要鼓励他。会讲普通话的家长,可用普通话和孩子进行交谈。

2.帮助孩子打好识字的四个基础。

汉语拼音、汉字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独体字是孩子识字的四个基础。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和初步自学能力,而这两个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语文和其它学科的兴趣和发展孩子的智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因此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1)帮助孩子准确、牢固地掌握汉语拼音。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字的形、音、又没有必要的联系,不少字音、形脱节,给孩子识字造成困难。掌握汉语拼音就能依据音节,准确、迅速地读出字音。低年级拼音教学的要求是:学会二十三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掌握四声,学会十六个整体认读音节,初步掌握拼音的方法。小学阶段所学的生字全部用汉语拼音注音,用它当拐棍帮助识字,以达到正确朗读课文,学说普通话。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汉语拼音是累赘,不易记住,不如直接学汉字,这是不了解汉字难学的特点;二是没有认识到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意义。

(2)帮助孩子准确、熟练地掌握汉字笔画、独体字、偏旁部首,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辨清字形、理解字义,读准字音。

汉字是方块字,它是按不同的笔画结构装配在一起的。由于笔画的形状、数目、长短和位置不同,字形也各异,因而出现不易辨认的形近字,如“由、甲、皿、血、土、士”等;形体复杂的难字,如“蝴蝶”等不易书写;一字多音,如:“长大”、“长短”等不易运用。汉字的这些特殊性和低年级孩子的感知觉、思维能力水平的局限性等,在辅导孩子学汉字时都要引起重视。

(3)家长不仅要求孩子能识字,还要认真写字、默写。

也要会使用自己学过、学到的字,教给孩子看图识字、部件识字、归类识字、基本字带字识字方式。

3.要帮助孩子学好语文,家长必须给孩子买一本字典(“新华字典”或“小学生字典”)或词典。如果孩子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来问自己,家长应指导孩子去查字典、查词典,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开始查字典、词典的速度一定很慢,但只要家长加以指导、鼓励,速度会逐渐加快的。而一旦培养了孩子查字(词)典的习惯和能力,他就找到了一位可以随时请教的好老师,从此就很少给家长添麻烦了。但不能忽视要教给孩子正确理解词义的方法,归纳起来一般为7种:

(1)根据词的内容、范围,选择正确解释。(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词的基本义。(3)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4)找词中的近、反义词理解词义。(5)由个别词到综合的方法理解词义。(6)从词语的来源,加深理解词义(7)结合作品的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4.根据句子的语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句子不同特点,帮助孩子认清各种句子的用途。

(1)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情的句子,句尾用句号。(2)疑问句是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的句子。(3)祈使句是要求对方做一件事情的句子,句尾用句号或感叹号。(4)感叹句是抒发强烈感情的句子,句尾用感叹号。

5.为了把句子说和写得准确、鲜明、生动,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家长必须指导孩子学习一点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知识。既要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又要掌握它们各自的用法。

(1)比喻就是打比方,一般都有比喻词。(2)拟人就是把事物比作人来写。(3)夸张就是对人或事物作有意地夸大和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4)排比就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接连说出来。5)设问就是自问自答。(6)反问有肯定的反问和否定的反问。

6.家长要帮助读中、高年级的孩子学习写作文。

作文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是一个人的思维水平、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将来参加工作也离不开它。作文有“片断作文”、“口头作文”、“笔头作文”。

第2篇

【关键词】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7-01

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难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1.传统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存在的缺陷

传统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大都受制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整个课堂也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更是成为传授知识的不二场所。大多数的教学设计虽然是经验积累,但是其中不乏流于形式,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几年不变,内容具有狭隘性。教师基本停留在传授知识的观念,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是同一个教学方法。

2.新时期小学生发展的需求发生变化

新时期小学生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的注重课本知识的积累,现在开展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如果仍然保持原来的教学设计方案,在内容方面就难以满足小学生的知识量的需求,因为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参加各类辅导班,加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小学生自己接触到的社会知识也较之前有所增加。单纯的课本知识,要么是在辅导班已经有所教授,要么小学生对网络信息存在疑惑。这些都这必然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引导小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教师也需要不断通过网络学习获取更多更丰富的教学资料以充实课堂。

二、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本

1.将教学设计动态化,不断修正、改进和提高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需要突破针对一种的单一的教学内容,可以按照单元内容进行设计,以突破传统教案的狭隘性。另外,对于教学方法也要遵循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进行准备,小学生好奇心强,喜动不好静,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方面可以多采用讨论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故事或者观看与所学知识相配套的动画,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随着教学大纲、教学实践、教学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教学方案确定之后,在教学实践总结的基础上需要不断进行修正、完善。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

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教师需要借助教材这一知识载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科学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讨论法、表演法等。让同学们充分的预习所要学习的知识,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或者情景模拟再现书本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认知情况,知识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也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教学设计要走进学生生活,联系实际

生硬的、枯燥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厌学”情绪,从而不利于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学语文老师,只是带着学生们认识一下生字词,带领大家朗读课文,匆匆的结束一堂课,且布置的课后作业也是僵化形式的,诸如听写、背诵等硬性作业。这种教学设计是僵化教条式的,也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而在创新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时,应该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引进到课堂,让同学们用切身的感受去领悟所学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4.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要针对小学生的特征实现一定的情感目标。小学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天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可塑性极强。需要将是非善恶等基本价值观念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帮助小学生培养起基本的爱憎分明、文明礼貌、热爱祖国的情怀。这两个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知识层次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去深入了解和感悟情感;也只有情感体会加深才能培养起浓厚的求知欲望。所以,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都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3篇

【摘 要】 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 其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又要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如何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语文素养。本文就小学语文综合性有效课堂的生成进行解析,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性;有效课堂;生成策略

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将高效率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对于教育教学而言,如何生成高效率且综合性强的课堂教学更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因此,如何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知识积累,生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而言,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分析并解决小学语文综合性有效课堂的生成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巧妙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教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活动,让教学活动变得更有活力、内容更加丰富,而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习到新的知识,同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综合性的有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直接体验主体,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立足于社会锻炼的课题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以自由行动为主,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可以体现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学会科学性总结。这种实践课题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其一,基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从生活中选取主题与内容。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从生活实践中寻找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的主题与内容,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开展综合性学习课题活动,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题活动中。将语文教学的目的与教学内容、语文知识转化为内在的需要,引导学生健康、愉悦的生活,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

其二,基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从生活中开展实践与探究。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是睁大着双眼,想探寻个究竟。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为基础,引领学生了解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然环境。同时,适当的将课堂做合理的延伸,使得学生的生活经历得以扩展,激发其对自然对社会生活问题的求知欲,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身边发生的现象,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加强对自然、社会与自身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二、创设并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 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的新观点、分析问题的新思路及解决问题的途径,遇到问题能够独立进行思考,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求证。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中“综合性有效课堂”学习的目标之一。同时,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被开发,探究性的思维能力也正待开发,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亲身经历获得实际的体验,这些是在探究及探索过程中生成而获得的。因而,在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设计探究式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的建构起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逐渐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生学习了《秦兵马俑》和《埃及的金字塔》等课文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世界七大奇迹”为主题的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收集关于七大奇迹的图片、文字资料,让学生自主了解各国的历史及创造这些伟大工程的历史背景,并明白当时为什么要建造这些工程,有什么作用,对所造国家与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现代又有什么意义等。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料、网络、咨询等多种方法去思考去探究,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正确的方法。教师在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和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入口,然后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科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最为直接的实践体验,养成热爱阅读、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组织学生参与合作式学习互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语文综合性有效课堂注重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乐于进取、善于交际的良好品质。合作学习的开展是以教学集体为出发点的,针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着眼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合作交流,建立以学生合作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个性及集体性得到和谐发展。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互的合作学习模块, 为学生营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良好合作关系的形成,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这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不少的进步,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多借鉴其他学科的成功教学经验,并用诸于自身的语文教学中。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活动引导,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课堂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为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吕波.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J].中国科技财富.2011(03)

[2]黄键.浅议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6)

[3]黄幼香.四个“强调”,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尺度——兼谈“难忘小学生活”的教学构想[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5)

[4]王晓红.试论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1(15)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生成性资源 开发运用

引言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可为语文课堂增添生命力。[1]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成教学理念也开始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如何做好对其的开发与利用,以提高教学水平,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笔者即对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关问题予以简要的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理论分析

生成性资源是一种超出预设范围的特殊素材类型,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对话和交流等形成的。[2]生成性资源是发展变化的资源,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创造性。对小学语文课堂而言,同样涉及到大量的生成性资源,并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包括人文性和开放性、审美性以及生活性等。

(一)活用各种和谐动态资源

和谐动态资源指的是随着课堂教学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具体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高度相关及匹配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的出现,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闪光点”。[3]因此,对教师而言,要注意及时地抓住这些资源,并予以灵活运用。

(二)妙用各种情境动态资源

在教学的时候,在不同的情境环境下,存在不同的资源和生成点。教师要注意及时捕捉这些亮点,为学生构建有效的学习情境,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善用歧路动态资源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认识差异和理解水平等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问题会存在不同的理解,一些学生还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认知。对教师而言,便要注意合理地利用这些歧路动态资源,围绕学生的相关错误理解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问题。[4]

(四)寓教于乐,开展语文教学小活动

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亟待活泼教育方式的注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面对一群思想不成熟、爱玩、爱动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大多数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语文互动小游戏,如将语文教材中人物的经典动作及精神面貌用现代的表演形式演绎出来,使得学生利用现代的认知来解构语文的思想情怀,便能更加容易地理解和释然,才能更加深刻地领悟语文、学习语文。[5]另外,寓教于乐,符合小学生学习状态,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实践能力,使得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被充分应用起来。

(五)开发学生的语文想象力,鼓励学生疑点、难点及时提问

想象是创造的动力,学生对语文的想象能力,能够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加,并且能够升华语文的学习,对于语文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解读、去理解。且在语文的想象中,学生对学习疑点、难点的及时提问会变得更加主动,教师对其及时的答疑解惑,便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想象是一个主观能动性极强的教学手段,它能够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化成想象的细节,从而推进教学的成功。[6]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实例分析

(一)顺水推舟,将错就错――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

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缺乏丰富的知识与实践经验,难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语文教师的预设会错意、表错情,甚至产生荒谬的信息。此时,教师不妨顺水推舟,将错就错,抓住学生错误信息,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反的结果,并从体验中真正领会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从而给予及时纠正,以免下次再犯,同时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学习四年级上册《观潮》内容时,有这样一段教学。

师:(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同学们,观看完这一段视频,有什么感受呢?

生1:潮很美丽、很壮观、很雄伟……

生2:如同日本鬼子进村扫荡一样。

师:嗯?你在电视上所看到的日本鬼子扫荡是这样的吗?

生2:刚看到这一视频时,不是见到很多人在飞跑吗?不是为了躲避潮浪吗?并且听爸爸妈妈说每年都有因为观潮而出事故的人。

师:我们快点逃跑吧,潮来了!

生3:(哄堂大笑)老师,观潮的人都是站在指定的观潮区里的,且观潮的人都是做好思想准备的。

师:那我们再试想一下,当潮来临时,观潮的人会是什么表情呢?或喊出什么呢?

生4:有的人哇哇大叫,有的人高兴得手舞足蹈……

在这一过程中,这位教师并没有对学生所提出的感受给予立即否定,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对其加以引导、点拨,从而使学生体会观潮的真正感受。

(二)故擒,推波助澜――创造课堂生成性资源

由于小学生在生理、心理、知识、经验及其他各种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性,使得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在语文课堂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其他学生并未意识到该问题的价值性。此时,教师应将个别有价值的问题再次提出,并让学生共同讨论,深化问题,从而引起全班学生的共鸣,使其成为有用的课程资源。如:学习三年级下册《燕子》课文时,一位教师这样教学:

生:老师,我们平常都说几根线,为什么文章中说是“几痕细线”呢?细线怎么能用“痕”字来形容呢?是不是印刷出问题了?

师:(老师并没有意识到)问得非常好,老师都没有注意到,平常好像也没说到“几痕细线”,都是说“几根线”,是不是大家也想问了?那大家共同讨论一下这里的“细线”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生:确实是指电线。

师:那就奇怪了,为什么说是“几痕细线”呢?那请同学们再联系着上下文重新阅读课文,和老师一起找出其中的原因。那下面分小组讨论,一会让小组学生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一番讨论后)课文中没有写错。

师:那是什么原因呢?有谁告诉老师呢?

生:因为与“根”相比,“痕”更能够体现出电线“细”。

师:形容“细”的词还有很多啊,为什么非要用“痕”呢?

生:因为电线原本都是非常细的,当架在电线杆时,从远处看,不就显得更细了吗?如果不仔细看,有的人就会看不出那是电线。并且,我们在字典中查到“痕”是表示“物体留下的印记”,可以理解为“少的有一点痕迹”的意思。刚好课文中使用“痕”来表示“电线”非常贴近,同时课文中也说了是“细线”,更能够体现出电线“淡淡的、细细的”特点。

师:嗯,解释得非常好,老师明白了。那大家也明白了吗?

生:老师,我也明白了,“几痕”与“几根”的表达都是正确的,都能够形容电线,只是“痕”更能够体现出细线的特点,也更能够突出蓝天的蓝。

通过这一节教学,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突如其来的疑问问倒,而是欲擒故纵,推波助澜,将其深化,引起全班学生的共同讨论,并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了解到作者用“痕”的巧妙之处,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及创造思维。

(三)放大问题,拓展延伸――创设课堂生成性资源

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课堂中遇到不懂或不知的知识,难免会向老师提出。有的问题可单独告知,但有的问题则是大家所不知的,就需要教师将该问题放大,使问题目标更为清楚,并将个别的创造转换为全班创造,实现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为课堂增添活力,同时也使该问题成为课堂中高质量及高层次的课程资源。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出现了这样的师生对话:

生:老师,我觉得奥楚蔑洛夫非常可怜。

师:嗯?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学生说他可怜的。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他也是为了生存,在那样的条件下,不得已丧失人格换取生存的空间。

师:那你的意思是说是由那时的环境决定他成为那样的人吗?

生:对,正是由于当时丑恶的沙皇社会,使奥楚蔑洛夫成为那样的人。

师:嗯,本篇课文不仅仅告诉我们,有一群如同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奴才,而且还向我们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的麻木,这也是作者向我们传达的主题思想。

在这节教学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没有给予否定,而是给予肯定,并将其放大,引导全班学生讨论,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全班学生都能够认识到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并加深对主旨的理解。

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是动态课堂,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生成与预设目标不同的资源,此时,就需要教师大胆放弃已有教学方案,灵活转变教学方式,有效开发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引导,将其转变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资源,从而使语文课堂富有张力。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再好的预设也无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所有情况予以预测。而通过巧妙地开发并利用各种生成性资源,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 增加课堂的活力和生机,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双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17).

[2]郑梦丹.课堂内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研究――以小学语文为例[D].杭州师范大学,2013.

[3]陈玉莲.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祖国(教育版),2014 (02).

[4]季晓华.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4(38).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成长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61-0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探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关注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中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复杂性,重视每一节课,把握每一节课,把每节课都看作是师生激情、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实施这种模式的教学可以从“目标发展性、过程生成性、感悟独特性”这三个阶段进行。

一、目标发展性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培养人才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依据。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的目标,概括来讲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我们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把握好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开展我们的教学。

二、过程的生成性

1、营造“动态生成――探究”的空间。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除了传授学生知识,进行知识学习外,还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和摇篮。作为充满灵性和人性的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应是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应是充满了带有学生独特个性的包括学习方式又有独特领悟的精彩的“生成”。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教师与学生都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才能融入到生命成长的历程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够成为课程的学主动构建者。

2、从期待的答案中走出来。

比如,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执教老师让学生谈谈喜欢狐狸还是乌鸦?并说说理由。一位学生说:“我喜欢乌鸦,它太可怜了,千辛万苦找到了一块肉,一不小心还被狐狸骗走了,我觉得这对乌鸦特别不公平。”执教老师听了后以后,表示赞许。这时,又一名学生站起来,对老师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觉得狐狸更让人喜欢,它聪明,爱动脑筋,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动脑筋,理所当然就不能有吃的。狐狸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示自己,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正是我们需要的。”听到这样的说法,执教老师一下子愣住了,不知说什么好,只是无奈地让学生坐下,这位学生觉得很茫然,只好悻悻地坐下。

案例中一个致命的问题是执教教师仅仅满足于预设的、期待着的答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独特个性,没有重视学生独特个性对课文的理解。“动态生成――探究”式的教学,就不能仅囿于标准答案,囿于预先期待的答案和预设的目标。作为教师,要能够从期待的答案中走出来,使“动态生成――探究”教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不断地形成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让个性化的表达更尽兴。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积累,便会激发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特表达。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先让学生思考,选择一件自己觉得有趣的有关海边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在讲的时候最好能够加上自己的想法。大多数同学的讲述都大同小异,都是根据原文的内容进行了简单或具体地的复述,没有太多的新意。临到下课时,一位学生高高举起了手,并急切地请求:“我、老师、我……”老师让他站起来,他说:“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闰土同那些城市的少爷一样,也是井底之蛙,他们之间知道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城里的少爷们虽然不知道海边的趣事,但是闰土同样也不知道城里的新鲜事呀。城里的少爷们是井底之蛙,但同样有办法让他们知识更加丰富多彩。可以为他们准备一台电视机,让他多看看‘动物世界’;我还可以送他们一台电脑,教他们如何上网,如何在网上寻找有趣的内容……”这位同学刚讲完,听课的老师们都情不自禁地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三、感悟的独特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独特性包括感知方式的独特性、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思想见解的独特性。只要是真实的感受,教师都应加以保护,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标准去简单评判。

要尊重学生个性,诱导质疑,激感,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创新性的见解。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的原因,发散性思维非常强,有时候的想法令成人无法想象,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培养成人这样的思维更容易。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教材,对不同的文章,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教学《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课文的结束语是:“说完,狼就向小羊身上扑去。”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大胆想象:“最后狼吃掉了小羊吗?你们觉得会不会有另外的结局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回答变得更加精彩了。

生1:“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机灵的小羊往旁边一躲,老狼碰到石头上撞死了。”

生2:“正在这个危急的关心,羊爸爸回来了,它用有力的羊角一下子就把狼顶到河里,老狼被淹死了。”

生3:“这时候,一个猎人过来了,他开枪把老狼打死了,救了可爱的小羊!”

孩子们的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呀!只要我们珍视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他们的个性就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我们的学生也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世界。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63-01

对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如果不合理解决,那便会出现教学失衡的现象。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生成偏离方向时,需要教师灵活地引导,智慧地启迪,以便化解“意外”。

一、顺水推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表达自己真切的体验。但是,有时学生的这一种感情和体验往往是“另类”的,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听到学生“另类的声音”,这时候,教师不能加以排斥,而应该顺水推舟,让课堂教学水到渠成。

【案例】《坐井观天》教学片断。

教师在教学时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听了小乌的话,小青蛙心里产生了疑问,天到底有多大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着小青蛙的脚步跳出这口井去看看外面的天到底是怎么样的?说说如果你是小青蛙,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田野,茂密的深林,起伏的山脉,我简直不敢相信!”

学生:“我跟着小鸟的脚步来到了山顶,看到了万物都在我脚下,实在是太壮观了,我决定了以后都不回去了!”

这时,教室里传来了“另类”的声音:“老师,如果我是小青蛙的话,我觉得还是井里的环境适合我。”

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气氛一下子冷了下来。

然而,笔者并没有急着安抚大家,反而用一种信任的目光注视着这名学生:“你能告诉大家,作为小青蛙的你为什么愿意呆在井里呢?”

学生:“因为青蛙跳出井口以后,来到公路边,它累了想喝口水,却发现公路两边水渠里的水是黑色的,布满了垃圾。正当它准备过马路时,远处传来一只青蛙同伴的打呼声。正当小青蛙为认识新朋友而高兴时,它忽然发现它的新朋友成了车下之魂被碾成了饼,小青蛙害怕极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还是井里安全,所以它赶紧跳回井里。”

部分教师对那些意料之外的问题有避而不谈的想法。而这位教师并没有打断学生的思路,反而充分信任、尊重学生的发言,并适时地加以引导,从而使课堂得以升华。

二、巧借东风

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还不是很高,他们在理解一些内涵较深刻的课文时,会容易出现偏差。这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进行拓展,给学生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深化感知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古诗《江雪》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疑问:“这么冷的天,老翁怎么还在江上钓鱼呢?”于是,笔者让学生充分想象老翁为什么要在这么冷的天钓鱼。有的学生说:“老翁的家里一定很穷,所以天再冷,也要靠钓鱼维持生计。”有的学生说:“钓鱼是老翁的爱好,所以,不管天气多冷,他都会坚持去钓鱼。”很明显,这些猜测都不符合诗意。但是,笔者没有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阅读柳宗元生平简介。当学生了解了柳宗元的生平简介后,对课文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案例中,面对学生的“误读”,教师并没有把作者“独钓寒江”的精神强加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补充课文背景知识,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合理的感悟。

三、缓兵之计

只有学会等待,才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学习出现偏离时,教师可以采取“缓兵之计”,从而抓捕有效的教学时机,让课堂教学更加充实有效。

例如,在教学《登鹳鹊楼》这一首古诗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鹳鹊楼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接着,笔者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想。有一位学生说:“诗人在鹳鹊楼上,如果要‘欲穷千里目’,还要‘更上一层楼’,说明鹳鹊楼应该是有三层的,为什么图中只有两层呢?”

笔者没有马上回答学生的提问,而是用了“缓兵之计”,说:“同学们,那图片到底有没有出错呢?”教室里立刻静了下来,学生们注意力都高度集中,认真思考。于是,笔者再次进行引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句到底是描写诗人登了一层还要再登一层的行为,还是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想法呢?”通过这个问题的引导,课堂中生成了以下精彩亮点:

生:作者可能是一边上楼一边想。

生:可能是上了楼,觉得这楼不够高,看不到远的景色,需要再高一层。

生:诗人是要告诉我们站得高才看得远的想法。

师:你们很有想法,也很有道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诗人向上进取的想法。不是……(教师欲言又止)

这时,便有学生接着说:“不是写诗人要上第三层楼去看景色的意思。”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生成资源 开发利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课堂的预设往往遭遇“生成”的挑战,致使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新课程理念下,课程生成资源往往也成了教学亮点部分,逐步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生成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生成资源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生成资源反映学生的真实体验,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于生成资源,教师应当合理的利用,不断创新课堂教学。

生成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文性。语文基本属性是人文性,语文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学注重文化的学习、儿童发展的情况,重视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感。其次,是开放性,语文课程比较丰富,开放性较强,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观点、提出不同意见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的想法不同,生成资源也就不一样。再次是生活性,语文学习的外延部分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语文的应用。最后,是审美性,语文具有审美功能,与此同时,语文教学活动是审美活动,这项特点使得语文生成资源同样具有审美特点,表现的形式比较丰富。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现阶段,部分教师不了解生成资源的内涵,更不用提及生成资源深层的含义。语文教师不重视生成资源对语文课堂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在把握课堂环节时,更多的是注重课前预设环节,忽视在语文课堂中产生的生成资源。

其次,是课堂生成资源的损失比较严重。教师对生成资源不够重视,在课堂上浪费大量的生成资源。多数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更多是局限在教材以及课堂练习方面,教学活动根据预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多数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只是注重学生的回答和预设答案一致,对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重视。当学生提出的答案和预先设置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就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将学生引入到自己设定的环节中,浪费生成资源。

再次,是教师在开发利用生成资源方面过于形式化。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教学理念有所更新,注重开发并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但是,教师开发和利用生成资源行为是受到新课程改革影响,是外界压力使然,教师自身在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方面并不具有自主性,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大多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成了应景的点缀而已。

三、开发利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资源

1.引导学生对字词巧妙地理解

小学生思维想象力比较丰富,课堂上通常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和教学的方向相偏离,当碰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能一味的回避,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课堂具有正确的认识。如在学习《春晓》时,要求学习文中的生字,部分学生在学习“眠”时,通常会把左边目字旁写成日子旁,出现读写错误,教师如果强制学生记住“眠”字的写法,学生只会是短暂的记忆。对于这种情况,部分学生会提出疑问,“老师,眠字我为什么总是写不正确呢?”教师如果回答自己多写几遍就记住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教师应当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春眠不觉晓”句子的意思是春意绵绵,睡觉十分舒服,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教师告诉学生“眠”字的意思是睡觉,睡觉需要闭眼睛,因此,“眠”字的左边为目字旁,学生就会记忆深刻。

2.建立互动的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并不是处于平等的关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当改变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学生积极发挥主体性,学生敢于和教师对话。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文章主要是介绍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小壁虎向小鱼、大黄牛、燕子等借尾巴,比较富有趣味。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读解这篇文章,课堂教学的过程就会比较单一,学生对此不能产生兴趣,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丰富教学的方式,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进行引导,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壁虎借尾巴》中包括很多对话,包括小壁虎和小鱼、大黄牛、燕子等借尾巴的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课堂的趣味性比较强。学生在完成角色扮演后,会有自己的想法,学生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小壁虎为什么会自己长出尾巴呀?”对于这样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学的知识,部分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小壁虎长出尾巴是自然的现象,我们只要知道就可以了。”教师的这种回答并不能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甚至会抹杀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询问家长,增强对生活常识的理解。

3.对学生需要进行人文关怀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不能只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以及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要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部分生成可能会和学生情感以及心理相关,若处理不当,会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教师给予学生拥抱,同学给予鼓励,对学生起到的作用较大。

以《送给奶奶的阳光》为例,笔者为学生布置任务,回家帮奶奶做事情。在第二天上课时,多数同学都向笔者汇报帮助奶奶做事的过程,有的同学陪爷爷去逛公园,有的同学帮助奶奶穿针,有的同学给爷爷奶奶讲述故事。当同学都在热烈的讨论自己的事情时,班里的一位同学沉默不语,笔者问起原因,学生回答说他的爷爷奶奶很早就去世了,笔者当时非常后悔让孩子提起自己的伤心事,班里的其他同学提到“我的爷爷奶奶也可以是你的爷爷奶奶。”其他的孩子也是这种说法,笔者感受到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爱,对于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体验。

四、结语

生成资源具有突发性,并不能事先进行预测。教师需要强化自己进行课堂驾驭的能力,对课程的标准进行准确的把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助于开发利用生成资源,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生活化情景教学” 小学生 课堂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87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hinese Class Participation in the "Life Oriented Scene Teaching"

――A Case Study of Y Primary School in Jinjiang City

WANG Xiurun

(Jinjiang City Yinglin Central Elementary School, Jinjiang, Fujian 362256)

Abstract With 41 student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using experimental method, classroom observation,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on the "life oriented scene teaching" improv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in the extent of the effect to carry on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ving scene teaching for experiment teaching,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degree is before the experiment has greatly improved (P

Key words "life oriented scene teaching"; pupils; class participation

近年来关于如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情景教学的意义、内涵、创设的方法等角度进行定性分析,较少从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对情景教学的实施进行定量的分析,这不能不说是情景教学特别是有效教学研究的一个缺憾。

本研究欲通过“生活化情景教学”的实施,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为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实证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被试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研究从任教的小学学校中随机抽取一个班级的41位小学生作为研究被试。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1)实验设计。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单组前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是指在实验处理之前增加了一次前测,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初始水平或心理特征,再与单组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

本实验的设计模式为:实验组:前测―实验处理―后测。

(2)实验指标的选取。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或者与同学之间所进行的交流互动,因此,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或同学之间所进行的交流互动的情况,就是本实验所要收集的数据。因而,本研究的实验指标为教学实验干预前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交流互动情况。

(3)实验过程。被试班级在实验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对课堂中的学生参与情况进行了课堂观察,把课堂观察的结果进行了记录,作为前测的数据;前测后,对被试班级采用“生活化情景”进行教学,并对课堂中的学生参与情况再次进行观察和记录,作为实验的后测数据。

被试班级在教学实验干预前后,两次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是否所采用“生活化情景教学”有不同之外,其余的教学情况均类似。保证了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

(4)“生活化情景教学”及其教学要求。生活化情景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将教学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赋予教学问题以一定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使枯燥抽象的教学问题与学生的当前生活和未来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创设富有生活意蕴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从基于生活经验的角度来看待、分析教学问题,以求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式。

“生活化情景教学”的教学要求:①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构思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教学问题。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问题采用生活情景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启发、讲解或模拟一定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交流。

1.2.2 课堂观察法

为了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观察,教师自行设计了《小学生语文课堂参与程度的观察量表》,并根据量表进行课堂观察,记录实验干预前后,被试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情况。课堂观察和记录,采用协助研究的教师听课记录的方式进行。

1.2.3 数据统计法

本研究所测得的学生参与情况数据,采用Ucinet6.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中心性分析和密度的差异检验。Ucinet6.0 for Windows软件是由加州大学欧文(Irvine)分校的一群网络分析者编写的。现在对该软件进行扩展的团队是由史蒂芬・博加提(Stephen Borgatti),马丁・埃弗里特(Martin・Everett)和林顿・弗里曼(Linton Freeman)组成的。

实验干预前后被试学生参与中心性的差异检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

采用Pajet程序,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生活化情景教学”实验干预前后语文课堂学生参与的基本情况

对本研究所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机录入,并导入到Pajet软件,进行可视化,得到被试班级学生实验干预前后语文课堂参与程度的拓扑结构图,具体结果见图1。

图1表现了实验干预前后,被试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参与的情况,图中的点表示学生,其中42号节点为教师;箭头表示交流互动的方向。从图1可以看出,在经过“生活化情景教学”的教学实验前,被试学生的课堂参与密度少而强度弱,班级里的互动关系主要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很少,有较多的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的交流互动中来,成为了课堂知识交流的“孤立者”,而在实验干预后,被试班级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的密度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在师生交流互动以及生生交流互动的次数增加与对象增多。

2.2 “生活化情景教学”实验干预前后语文课堂学生参与密度的差异检验

为了了解被试学生语文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对研究数据进行中心性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中心性是个体在人际关系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的程度,它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反映个体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活跃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程度中心性分外向程度中心性与内向程度中心性,其标准化的值分别指针从个体发出的关系与个体接收的关系分别占个体所能发出所有关系和所能接收的所有关系的比例。从表1可以看出,在经过实验干预前后,被试班级学生标准化的外向程度中心性与内向程度中心性觉得到了提高,表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有了提高。

为了检验学生学生语文课堂参与程度的提高是否是由于随机因素的影响,对实验干预前后学生标准化的程度中心性进行差异检验,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实验干预前后被试学生参与中心性的差异检验

注:*代表0.05(P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标准化的外向程度中心性与内向程度中心性在实验前后的差异均达到了高度显著的水平(P

2.3 讨论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在一定的情景中与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人互动,从而构建自身的生活经验的。生活情景对于学生而言,就有着天生的熟悉感,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进行互动,能解放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更容易就教师的问题进行积极的互动。因而,一般较具体的、生动的、情景化的问题,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参与到学习中来。因而他们对一般语文问题的思考,往往会联系他们直接的生活经验,从而寻求问题的解决。

生活化情景教学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生活化”与“情景”。 “生活化”的启发与引导方式,使得教学问题跟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更易于学生的理解与思考,从而促进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有助于他们解决问题。

而“情景”化的教学方式,由于所创造的情景氛围,是同样也适合小学生的特殊情况,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情绪情感容易投入,更愿意就情景中的语文问题与教师或同学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在小学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情景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促进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可采用“生活化情景教学”,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孔企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72.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 写作 信息技术 整合运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得力助手。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正是现代信息社会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整合成为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这是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挑战,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合理整合,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策略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相机提出要学习的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的提高。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小学生的拼音识字能力。汉语拼音对帮助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是以后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基石。如果学生拼音学不好,无疑会给今后的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带来严重障碍。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主要是指对书面材料充分调动认读、理解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一种基本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和思维品质。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如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目的。这一点应当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值得重视和深思的课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给学生阅读的文章,应该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首先品质,陶冶情操,扩大视野,而且还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这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学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即用词、造句、立意、修辞等表现方法。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强阅读与作文的联系,以读促文。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收成什么文章。”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作的内容也就越充实;离开生活,即使写作方法再多再好,也是写不出内容充实的文章的。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并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通过多媒体课件、电影、影视、幻灯、实地参观、亲身实践等具体形式,使学生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从而写出言之有物的好作文。学生有了写作的材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同样的一段素材,这样写和那样写出来的效果可能会截然不同,这就涉及到“怎么写”的问题,这也是小学语言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时,必须与前面的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方面教学的优势,加强学生用词造句、写话和写作训练,以及教师加强具体指导和讲评等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电影、电视、幻灯、投影等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具体的场景,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并结合必要的讲解,这样学生写出来的内容就会具体丰富、感人,从而收到传统教学较难或不能达到的效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