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艺术审美价值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1 16:50: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艺术审美价值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艺术审美价值

第1篇

关键词:艺术审美价值;情感;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87-01

一、艺术是人类的创造物

艺术是人所创造的美,它的审美价值就是一种好恶。假如说一切美都是人类无意识的创造物,那艺术则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能使人感到美才可能成为艺术。离开了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很难理解艺术是什么。以往许多对艺术的定义之所以不确切,就因为它一开始就离开了这个最基本的大前提。那种把艺术和技巧混为一谈的看法之所以宽泛和笼统,也因为它没有抓住“美”这一根本的缘故。美不是一个自然客体,故不能采用像自然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加以界定,而只能采用直觉来把握。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是美的,然后才有可能是艺术,这是艺术概念的第一个层次。

为了区别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美,还应当界定艺术品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类创造,具有创造能力,是人类心智的成长。艺术品的出现,只是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劳动实践,对现实材料进行有意识的提炼。

绘画和设计在所要达到的目的上是统一的。绘画是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把其生活经验用某种艺术形式展现给大家,目的是给人精神上的美感,使观众感受到艺术家的心声。而设计艺术是设计师通过对人们生活的方式和习惯,结合美学因素而创作的,带给人们实用与美观的产品。然而,它们在工作方式和所运用的原理上又是对立的,设计师首先考虑的是功能性,其次才考虑美学的因素。而艺术家可以不考虑实用性而专门研究美学因素和个人风格,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是抽象的,设计作品却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内容。每一个设计师都应该了解自己创作的目的,明白作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的主次。每一份作品都体现着艺术家的喜好,文化素养的理解,随时随地进行不断的分析。

变革是艺术发展的唯一出路,而变革势必会带来冲突。任何艺术流派,哪怕再激进,但最少也要有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有艺术最起码的美。

二、审美价值离不开情感

审美价值离不开情感,情感是审美创作的动力、核心。情感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能激励人们为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努力奋斗。真实是情感具有审美价值的基础,艺术创作少不了真性情,连自己都无法打动的作品何谈打动别人。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所以审美境界的创构必须因心而得。

艺术的权威是捕捉住那刹间便会过去的情感,令它随时可以再现,是把创作者自己个性的情感,打进别人的情阈里头。艺术创造和审美欣赏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高级精神需求,也是借以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三、艺术审美的民族性

对一个作品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阐释各有差异。但是,在既定的历史情境中的民族,作为一个整体,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是会趋于统一的。

我们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所使用的五官感觉本身就具有历史文化因素的渗透,人的心理结构中就有文化传统的力量。就是说人们对作品的感觉理解、审美意向、整体重建,大体上是按一个统一的审美方向。这是造成人们在审美方面具有民族的、文化的差异的重要原因。

为了我们的发展,首先要了解我们文明发展的轨迹,学习我们文明之中的精髓,思考如何从这些精髓中获得发展,得到启发来完善自己。一个不懂得思考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所以中国的艺术家不应急于颠覆或批判原有的艺术,而应静下心来好好挖掘,创造一些和自己有关和民族有关的作品,能够表达出具有这个时代特征人文精神的现代艺术作品。

四、结论

新时代就会有新的艺术产生,艺术存在千差万别、变化无穷的形式。作为一个艺术家首先要解决视觉的审美问题,必须要先知道如何表现不同的形象,经历这个传统的阶段,等逐渐熟练后,他自然会有些想法,及对人生对审美对价值观的思考,作品也就会发生变化。通篇下来,我的核心观点就是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要处理好艺术本质中的关系,就必须处理好人本质中的三种关系——也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和自我即自身信仰的关系。

毕加索说过,艺术可以洗涤自己的心灵和尘埃。如今,艺术的发展形式已经越来越广,但好像离艺术的本质也越来越远了,也许这也是艺术的一个特点吧。

参考文献:

[1]艺术概论http://

第2篇

关键词:戏曲艺术;时空;道具;表演;审美价值

一、戏曲时空的审美价值

一方小舞台,一出小戏,如何才能展现万千世界、古今中外呢?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西方戏剧结构理论提出“三一律”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上保持一致性,正如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所说的“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中国传统戏曲却不受“三一律”的局限,舞台的时空可以自由地变换。首先,在时间上,既可以是白天,也可以是黑夜;既可以是把十年八载压缩为几分钟,也可以把几秒钟的思想冲突拓展到一场戏。例如,《水浒记》的《坐楼杀惜》一折中,宋江在黄昏时候,遇见阎婆,进入乌龙院会见阎惜姣。由于被阎婆反锁房门,由深夜到五更天,宋江与阎惜姣都是一直各怀心事,互不理睬地闷坐、闷睡。直到黎明天亮了,宋江才开门下楼。阎惜姣藏起宋江留下的招文袋,宋江转身折回索要招文袋,阎惜姣坚决不肯,宋江唯有翻脸杀惜了。这一折戏囊括了杀惜前日的黄昏、深夜,到杀惜当日的黎明时,由此可见,戏曲的舞台是非常自由灵活的,横跨度可以非常大。其次,在空间上,既可以是千军万马的战场,也可以是花红柳绿的后花园;既可以是守卫森严的皇宫官邸,也可以是淳朴寻常的百姓人家。例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中,舞台的布景并没有多少变化,演员也只是在有限的舞台上来回转圈。但是我们的观众透过演员的曲词演唱、对白、旁白和程式身段,却能“景随人移”,看到“十八相送”所经过的长亭短亭、小桥流水、庙宇村庄等流动景象。正如清代时候,北京广和剧场的一副楹联,其中上联写到“戏剧本属虚,虚内存实,实非为实,虚为非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虽然舞台只有“方寸”之大,但是却“虚虚实实”地上演了“生杀予夺”与“千秋事业”来了。怪不得人们曾高度概括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的时空写意性,就是“三两句道出古今事,五六步走过万千程”。

二、戏曲道具的审美价值

由于西方戏剧理论重视写实的再现手法,恨不得用尽一切的道具重现生活情景,所以在道具使用的数量上,往往是超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我们的传统戏曲则相反,追求的是一种虚拟的写意手法,道具往往非常简单、有限。例如,戏曲舞台上的道具,经常只是一张方桌,两把方椅。这样的布景可以代表不同的情景:既可以是在深宫大院中,也可以是在深闺小阁里;既可以是在严肃的公堂之上,也可以是在欢快的家宴之中,非常灵活自由,具有艺术化和写意化。又例如,一支船桨就代表划船,一条马鞭就代表一匹骏马,一刀一枪代表战场上的所有武器,四个龙套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有毛笔却没有墨汁,有酒杯却没有筷子,有酒却没有菜等等。由此可见,道具含有以一代十之用,具有象征意义。顺便提一下道具的使用,比如,打四十大板,也只是用道具轻敲四板,就代表四十板了。所谓“三四人千军万马,六七步万水千山”,由此可见,道具的写意化还体现在以少胜多的道具使用上。

三、戏曲表演的审美价值

西方戏剧是“从布景里面出表演”,而我们传统戏曲则是“从表演里面出布景”。从上可知,无论是时空的写意化,还是道具的写意化,归根到底都离不开表演的写意化。例如,昆曲《玉簪记》中“秋江”一折、《渔家乐》中的“藏舟”一折等,都需要演员“以桨代船”的演出。扮演艄公的演员需要充分利用手中的一支船桨,虚拟划船的动作,让观众感觉到舞台是在河中,正有一叶小舟独行江中。手上没有任何道具代表舟楫的其他演员更是需要通过表演,把“无形”、“虚化”的河水和船只表现出来。譬如跳上船,演员要及时地做出船身摇晃的动作;途中或是风平浪静,或是乘风破浪,演员都需要用动作一一虚拟出来,让台下的观众看到“河面”的情况。

在更多情况下,演员手上是没有任何道具的,纯粹靠着已经程序式、舞蹈化的身段来展示写意化的表演。例如,豫剧的《抬花轿》靠的就是演员扎实的脚底功夫,把人在花轿中,途经上坡、下坡、跳沟、过滩、急转弯等情景给逐一展现出来了。例如,京剧《三岔口》中的“夜斗”一段。虽然演员在灯火通明的舞台进行表演,却需要通过各种虚拟的动作、表情,把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之中的状态表现出来,让观众仿似身在“黑暗”观看演出。类似的虚拟表演,还有“上马下马”、“开门关门”、“上楼下楼”、“穿针引线”等。戏曲演员进行虚拟性表演的时候,首先必须要准确。正所谓“艺术来自生活”,虚拟性的表演完全脱离了生活的原型,观众也会看不懂,更不会产生共鸣。要求准确,并不是照搬生活,一成不变,艺术更需要“高于生活”,将戏曲表演艺术美化、写意化一点,也就是戏曲口诀中所说的“藏拙露秀”。例如,悲伤的哭,不需要涕泪满面、声嘶力竭,只要用水袖虚掩一下脸面即可;生病了,不需要蓬头垢面、连声,只要头巾包扎一下头即可;睡觉了,不需要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只要手托腮帮假寐即可;喝醉了,不需要丑态百出、真的呕吐,只要将醉态展示出来即可。譬如,“卧鱼闻花”,已经把杨贵妃醉酒的神态舞蹈化、美化了;又例如,拥抱、接吻等动作,在戏曲舞台上是不必要直接模拟的,只需要相互搭肩便表现了。

第3篇

关键词:水族;马尾绣;文化解读;审美

因承担参与2012年立项国家级课题《贵州少数民族曲艺传承发展机制研究》之水族旭早部分,与课题组于2015年6月底前往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调研,在对水族曲艺旭早传承人进行专访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她们都共同拥有另一个角色,那就是她们都是马尾绣的传承人。她们在绣马尾绣的时候都喜欢一边唱一边绣马尾绣,提到马尾绣她们都津津乐道、侃侃而谈,马尾绣不仅解决了她们的就业问题、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社会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在传承水族的传统文化上也功不可没。

一、马尾绣文化解读

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根源,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千百年来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这些文化艺术逐渐从无形转化到有形,通个服装、头饰、绣品、建筑、陶瓷等呈现出来、传承下去。水族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早在远古时期就祖先就缔造了许多神话故事,有开天辟地的神话古歌《开天辟地》、《开天地调》,有人类起源的神话《造人歌》、《十二个仙蛋》,有反映氏族斗争的传说《人龙雷虎争天下》等,水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水族既有自然神灵崇拜、图腾崇拜,也有人类灵魂、祖先崇拜。①马尾绣的图案蕴含着水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色彩,大多为民族信仰的缩影,水族人民把她们的信仰、传说、文化、审美倾注于画面之上。在马尾绣图案中最为常见的为鱼、蝴蝶、凤凰、太阳、石榴、葫芦、水书古文字等,鱼的传承和图腾崇拜在水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中影响最深远,“鱼是水族祖先的影子,吃鱼是继承祖先的优良特征”②在水书的二十八宿名中“鱼”就位列其中,如:《葫芦兄妹》,传说在很久以前,发生水灾,淹没了大地,情急之下水族兄妹寻得一个葫芦并坐在上面逃生,可是因为洪水滔天葫芦起伏摇摆,兄妹俩快要被洪水卷走时,鱼托起了兄妹避难的葫芦,救了兄妹俩,鱼保佑了祖先;水族先民认为鱼类与人类存在某种血缘关系,并通过祭祖、生育、生产生活表现出来,所以鱼纹的马尾绣便在水族妇女的服饰上和牌匾中世代相传。在水族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看到关于凤凰的故事传说,如《十二个仙蛋》、《金凤凰》,凤凰被称为“长命鸟”、“大翅羽”,水族人民认为把凤凰绣在服饰上代表长寿、吉祥。诸如此类神话故事在早些年大多水族妇女不识字的情况了,她们通过老一辈人口述的传说故事加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物化的手法把思维中美好的想象通过马尾绣呈现出来,并通过她们的刺绣一代一代传下去。拥有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水书虽然只有500多个单字,但用水书古文字撰写的《水书》传递了水族古代的文明、记录了水族传统文化神秘而古朴的异彩,水族妇女把水书古文字用马尾绣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满足了水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民族自豪感,而且对水书的传承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马尾绣丰富多彩的纹饰主题,不仅展现传承了水族的神话传说、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水书古文字,在体现水族的悠久历史及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态语境,还透视出水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情感心理本体及现代生活中文化元素的融入,它体现了水族特有的女性文化,成为水族的文化符号。

二、马尾绣审美艺术解读“

追求美的冲动和审美思维的自我发展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的关键”③马尾绣的工艺构成,复杂而多变,用料独特,绣工精湛细致,具有彩色的浮雕感,富丽而不艳俗,令人很容易感悟到水家人独特的审美意趣。地理环境对于民族的审美观念起着决定性因素,水族人民聚居在群峰竞秀、森林繁茂,溪流交错、碧草如茵的三都自治县,大自然美景激发了水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向往,她们把生活环境、审美心理展现在刺绣上,把美好的真实生活升华为艺术之美,体现了水族人对自然本能的认识及其审美观。

1.种类繁多的刺绣技法绣出古朴、生动、抽象的图案纹样,呈现民族审美理想。

水族刺绣艺术,一直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很有市场。据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潘瑶介绍,马尾绣远销海内外,小小的一个非物质文化展示馆每年都要卖出几百万元的马尾绣作品。马尾绣图案纹样蕴含着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图案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古朴,固定的纹样记录着水族人民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虽是重复出现的图案纹样依旧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完全规避了审美疲劳的缺点。在民间能够传承久远并且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艺术品一般都是具有实用性的,水族地区流传最泛的传统马尾绣艺术品中,背带(“歹结”)刺绣最具代表性。背带一般要经过52道工序才能完成,并且由23块不同大小的几何图案组成,背带上部为主体部分,宽50至70公分,长50公分,上下相连整体成T字形,背带上图案必然会出现蝴蝶纹,如前所述蝴蝶的传说,蝴蝶有保佑孩子、感恩的寓意,背带中间会绣上太阳、太阳中间会绣一朵大红花,四周还会绣上小草、小花、藤蔓、小蝙蝠,呈现出太阳下花朵簇拥、蝴蝶翩翩起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不同的背带会有不同的图案纹样,有绣双龙、双凤呈现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的景观,也有绣上花草藤蔓环绕的鸳鸯鸟,背带尾绣上石榴、边角绣上蝴蝶,除此之外还要在其中缀上铜片,金光闪闪美不胜收。马尾绣图案较多,主要有凤凰纹、蝴蝶纹、牛角花、蝙蝠纹、螺蛳纹、太阳纹、植物纹、水车纹、花椒纹、回纹、斜纹、方格纹、鱼骨纹、书卷纹等,同时马尾绣的针法也十分丰富,不同地区的针法也会略有不同,常见的针法有:平绣、空心绣、螺形绣、辫绣、结线绣、破线绣、数纱绣、锁绣、贴布绣、挑绣、泡绣等等,种类繁多的刺绣技法绣出古朴、生动、抽象的图案纹样。

2.高雅、古朴的色彩体现水族人民和谐统一而不张扬的个性。

虽然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审美也随之日新月异,但是马尾绣艺术形式、色彩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色彩语言相对单纯而古朴的马尾绣绣品以白、红、黑等为主色调,同时也常用青绿色、蓝色、淡蓝色、淡绿色。在水族人民心中红色是喜庆的色彩用来绣太阳,而太阳代表万物生长、人类进步,红色是温暖、热情、喜悦的象征;黑色代表庄重高雅;白色代表光、纯洁、朴素;青绿色也深受水族人民的喜爱,因居住在青山绿水的环境里,耳闻目染养成了审美习惯,青绿色同时象征着生活的希望和新生命的萌发,展现了水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崇拜。在马尾绣绣品背带上就常用红、黑、白色为主色调,红色除部分的刺绣外,主要用于制作背带上部的布壳;黑色,主要用于制作背带下部的布;白色是马尾线的颜色,用于背带通体,勾勒背带上所有的图案。白色作为图案的轮廓线在明度上形成了鲜明的色差对比,给人以明快的视觉效果。水族同胞非常喜爱蓝色和绿色,服饰比较素雅,一般都是蓝色或者绿色的长衫和靛青色长裤,头包白色或青色布帕,整体素雅古朴,但在水族妇女的服饰上精美的马尾绣点缀给素雅的服饰填补了不足,从整体服饰来看,蓝绿色配上精美鲜艳的马尾绣,大大提高了衣服的品味及美感;男装则为藏青色或蓝色土布衣衫和长裤。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在马尾绣上也偶尔出现五彩缤纷的色彩,在三都非物质文化遗传中心的展馆里就看到了许多具有现代气息的马尾绣品,如:把马尾绣绣在款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女士手提包或背包上,在红色、紫红色、蓝色的手提包上用白、紫、黄、绿、蓝、黑等色线绣出孔雀、鱼、太阳、龙、蜻蜓、凤、鸟等图案,一些背包下还加了坠饰为彩珠白色的鸟羽;在展馆里还看到大量的马尾绣绣花平底鞋和高跟鞋,鞋子有蓝色、枚红色、绿色、黑色,鞋面用红、紫、蓝、绿等各色线绣了花、凤凰、水波浪、鱼、树叶等图案,虽现代的马尾绣绣品色彩艳丽,但是色彩搭配不会出现对比强烈的颜色,总的来说均不离高雅明快的色彩特征。马尾绣是水族人民静态的表现本民族艺术作品的一种形式,作为民族的实用性艺术品,不仅反映了水族人民的文化元素,还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注释:

①潘朝霖,韦宗林.中国水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②潘朝霖.水族鱼图腾探源[M].贵州民族论丛,2002.

第4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审美价值;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64-01

舞蹈是人们以身体为工具,表达自身想法、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我国的民族舞蹈来源于各民族劳动人民,表达着劳动人民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反映了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我国有56个民族,拥有悠久的社会历史以及多种多样的民族舞蹈,而各民族舞蹈又由于地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之间存在差异,民族舞蹈也采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是我国独特的艺术瑰宝。

一、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

舞蹈与文字不同,其是一种以肢体动作为工具表现自身情感、思想的方法,其能够通过动作、技巧、姿态等方面表现古老的宗教祭祀或民族节日等风俗活动[1]。舞蹈表演者通过自身的表演将上述信息呈现出来,从而让观众理解并得以传承,民族舞蹈从本质来说是反映各民族文化的艺术,拥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一)韵律美。舞蹈在我国古代就发展得非常成熟。《丝路花雨》是一部以敦煌壁画为原型创作的舞蹈剧,其通过表现舞者群像流动线条的韵律美,舞者在舞台上尽情飞舞,并以独特的东方造型和肢体动作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2]。韵律美是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通过有规律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结合音乐给予人们一场视觉、听觉盛宴。

(二)创造美。舞蹈具有运动美,也就是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但是在动作转变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间隙或停顿,这种有迹可循的间隙和停顿会让观众在视觉方面保持相应的停顿状态,也就是基于这一特点,赋予舞蹈更多的创造美。因此,舞蹈作品编排过程中,舞蹈表演者总是会在每个停顿间隙摆出不同的造型,并将这些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舞蹈动作。此外,民族舞蹈在创作过程中也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例如《安代舞》的原型是草原民族信奉萨满教的祭祀仪式。舞蹈表演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将舞蹈造型转变为肢体动作,并将这些动作在舞台表演中进行活化表演。

(三)情感美。舞蹈能够表现舞蹈家的情感、思想,我国的民族舞蹈则从不同层面上表现了民族劳动人民对社会活动的认知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例如著名舞蹈演员杨丽萍的《两棵树》,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夫妻树和相思树,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其通过将树人格化,利用舞蹈表现青年男女追求纯真爱情的美好愿望[3]。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光靠肢体动作是无法打动观众的,所有的舞蹈表演都需要通过抒发某种情感,并以肢体动作去表现它,让观众感受到舞者的内心,从而产生共鸣。

二、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我国民族舞蹈的种类多样,是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

(一)丰富性。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舞蹈的种类多种多样,文章主要对几种比较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舞蹈进行分析。1.蒙古族舞蹈:蒙古族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就过着游牧的生活,其民族文化具有勇猛、拼搏的精神,因此在舞蹈表现中多与草原狩猎和游牧生活有关。蒙古族舞蹈中有许多动作都是模仿凶猛的动物,具有雄浑、豪迈的特征,这与其自古以来对草原和勇敢的崇拜有密切的关系。2.维吾尔族舞蹈:新疆维吾尔族人民以能歌善舞著称,维吾尔族舞蹈继承了“乐舞”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吸取东方与西方舞蹈的精华,经过历史的演变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舞蹈风格。

(二)民族性。由于各民族生活地域、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各民族舞蹈之间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各民族人民生活在一起,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了民族精神,因此在民族舞蹈表演中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舞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傣族舞蹈优美含蓄,孔雀舞中表现的温和典雅与傣族人的民族特性非常相符,凸显了民族自尊心。

(三)文化性。每个民族在历史变迁中会沉淀下其特有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中会逐渐被传承下来。民族舞蹈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在舞蹈表演中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民族特征。例如蒙古族自古以游牧、狩猎为生,骑马、弯弓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在蒙古族舞蹈中也常常被使用,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

三、结束语

文章首先分析了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然后讨论了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旨在推动民族舞蹈的弘扬与发展,保护我国的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韩珂.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探析[J].大舞台,2012,23(9):102-103.

[2]代欢.民族之根,时代之魂――关于内蒙民族舞蹈发展的民族性及其审美个性[J].乐府新声,2015,33(2):193-196.

[3]于岩.浅谈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运用[J].华章,2014,23(15):64-65.

第5篇

1 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

每种艺术的发展和形成都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艺术本身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展现,而舞蹈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人形体的另外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更是人类精神领域的代表,舞蹈艺术中包涵着独特又富有内涵的生活内容。在目前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我国社会生活也在不断的丰富,广大人民的审美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使得我国各种艺术都面临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富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民族舞蹈更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很多优秀的物质文明都被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所淹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民族舞蹈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在很大程度上,社会经济越发达,人们对艺术审美价值就越重视,因为人们想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艺术的审美价值,需要停下脚步思考和研究艺术。

1.1 民族舞蹈中的情感渲染

众所周知,我国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的《两棵树》,主要表现的就是生活中的夫妻树和思念树。采用舞蹈的形式将这两棵树进行情感化,充分表达出男女双方对爱情的向往。通过舞蹈中赋予丰富情感化的肢体动作,使得观看的观众的内心更是受到了情感的渲染,充分感受到了人们对爱情的那种不懈追求。很多著名的民族舞蹈,在很大程度上都表现出了人们对人生的某种追求。此外,在舞蹈大赛上,很多优秀的舞蹈表演着都能够利用舞蹈进行情感的诠释,特别是我国民族舞,更是通过他们流畅而有激情的律动,加上淋漓尽致的肢体动作,向我们传递出他们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让我们感受到每个旋律和每个舞蹈动作中所包涵的生命力以及对生活的追求。

1.2 舞蹈具有的塑造艺术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空间艺术,从大众视觉的角度来看,舞蹈本身在形体上是极具流畅性的,而每个舞蹈动作之间又是间断的,也正是舞蹈这种相对平稳的短暂间断,使舞蹈具有可以塑造的特征。而舞蹈中的韵律美可以视为舞蹈可塑性的一部分。舞蹈家在创作舞蹈作品时,是将舞蹈中每个动作用一个个可观可感的具体形象呈现给广大的观众,而这种可观可感的形象通过塑造再成为一个个完美的舞蹈,人们从舞蹈中获得深刻的感受。此外,舞蹈艺术本身对于雕塑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早期出现的舞蹈动作和舞蹈服饰等都使得雕塑的作品更加的形象生动,早期很多的宗教和宫廷的壁画都是一个舞蹈动作的缩影,最典型和最有名的就是敦煌艺术。舞蹈艺术和雕塑艺术两者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伟大的艺术。

2 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我国的民族舞蹈是丰富多彩和内涵深刻的,是各族人民生活和劳动的体现,更是我国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其艺术魅力是非常强大的。

2.1 民族舞蹈的丰富性

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舞蹈的种类是十分丰富多样的,高达上千种,接下来我国通过对蒙古族舞蹈和维吾尔族舞蹈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我国民族舞蹈的丰富性。

2.1.1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是我国著名的游牧民族,由于蒙古族生活地域的特点,使得我国蒙古族自身文化中具备强大和勇猛的特征,也就造就了蒙古族的舞蹈带有他们游牧和狩猎的特点。我国蒙古族人民在他们长期的生活中都形成了自身的图腾崇拜,体现在他们民族舞蹈中就是很多舞蹈动作带有动物的动作。蒙古族舞蹈动作豪迈和含蓄舒展这一特点以及蒙古族舞蹈节奏明快、舞步轻盈的特点,都与蒙古族人民本身图腾崇拜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们以蒙古舞蹈中著名的《安代舞》为例,《安代舞》是一种集体舞,也是最能体现蒙古族舞蹈特征的一个舞蹈,这个舞蹈是采用一人领唱,众人手持绸巾翩翩起舞的表演形式,很多情况是出现在蒙古族晚会上,蒙古人民为了庆祝而跳的一种舞蹈。同时《安代舞》以外,筷子舞、查玛舞等,

这些舞蹈中无不带有一些扬鞭、跳跃的舞蹈动作,而这些舞蹈动作又在侧面反映和表现出了蒙古人粗犷、勇敢、热情、淳朴的性格特点。

2.1.2 维吾尔族舞蹈

坐落于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是我国歌舞民族,维吾尔族人民世世代代都是运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内心的喜悦,维吾尔族中的男女老少个个能歌善舞。他们的舞蹈动作都来源和继承了古代鄂尔浑河流域遗迹天山回鹊族“乐舞”的优良传统,并在“乐舞”的基础上吸收其他舞蹈的精华进行创作和演变而来的。维吾尔族舞蹈具有欢快和热情的特点,其代表性的舞蹈主要有夏地亚那舞、赛乃姆、萨玛舞、多朗舞几种。夏地亚纳舞,用维语解释说就是快乐的舞蹈,这是维吾尔族的一种集体舞蹈,通常是在一些盛大的节目上跳的。而赛乃姆是维族最为普遍的民间歌舞,一般流传于一些城镇和乡村中,主要是在庆祝节目时进行展示的。萨玛舞则主要是流行于喀什、莎车一带,萨玛舞主要是在过年时进行展示的,是维吾尔族人民为了庆祝一年的丰收而跳的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要求的作为身体部位和眼神之间的相互配合,在跳舞的过程中需要舞蹈者做到昂首、挺胸、直腰,通过移颈、翻腕等肢体动作进行舞蹈的展示,这样能够极大的凸显出舞蹈中所包涵的民族性的特点。

2.2 民族舞蹈的民族性

由于各民族之间环境、风俗以及历史传统的不同,使得各民族之间舞蹈也拥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相同的民族人在一样的环境中生活,接受相同文化和思想的学习,也就形成相同的民族心理特征,所以每个民族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民族性的特征。舞蹈中民族性的核心是指民族精神、民族意识以及民族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它主要体现的是各舞蹈艺术的本质,由于各民族之间的不同,其舞蹈的表现形式也就有所不同。壮族人们的舞蹈本身就是带有较强的自娱性,他们的舞蹈不是以表演为主的,而是体现出壮族人民在与自然进行斗争过程的勇敢、勤劳性格的体现,并将其作为壮族舞蹈的主要内容。傣族舞中的优美含蓄,是用身体的曲线进行舞蹈内涵的展示,展示傣族民族的风情,傣族中有名的就是孔雀舞,孔雀舞充分展示出了孔雀温和的特性,这与傣族人的性情是十分相似的,也同时表现出了傣族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性作为民族舞蹈的核心和精髓,是各民族精神和意识的体现,只有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的舞繁荣发展。

2.3 民族舞蹈的文化性

我国各民族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相同的地域环境能够培养出相同的民族文化,各个民族自身民族文化发展,其舞蹈也多多少少的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血液。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对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蒙古族是以狩猎为生,是游牧民族,蒙古族的舞蹈动作中很多的借用了他们平时狩猎时的动作,集中的展示蒙古族的民族文化。

第6篇

【摘要】一部动画如果要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在观众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力求动画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如果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且出奇制胜,就必须从动画题材中的审美价值,动画画面中的审美价值,动画造型中的审美价值,动画色彩应用中的审美价值与动画意境中的审美价值五个方面下功夫。这五个方面直接关系到动画艺术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关系到动画艺术内容与艺术的科学统一。

【关键词】动画设计 艺术 审美价值

一、动画题材中的审美价值

动画片的题材是丰富多彩且趣味横生的,因此一些“对生活敏锐的观察”,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动画片题材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人们在观赏这一类的动画作品中对生活色彩浓烈一些的是很推崇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恰恰是和生活贴的很近的作品。在这里,没有妖魔鬼怪的相互厮杀,也没有激光火炮太空大战。清新、淡雅、亲切、自然,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也是自然知识的普及过程,一个疑团的解开,孩子们得到了一点真正的知识,也获得了那种解疑惑的快乐。他称道的是这样的提炼生活,这样的创意,称道的是妙手,才有此偶得。

二、动画画面中的审美价值

画面是影视动画中传达视觉内容的媒介,所以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的影视动画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画面,一部动画作品的品质主要取决于画面的制作水平。动画仅仅依靠画面是不行的,还需要各种拍摄技法的合理运用。影视动画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实现空间感的,在题材选定好的时候,就首先应该考虑到摄影机镜头的运动和镜头的剪辑。

在动画中,各种视觉元素不是简单的堆积,不是对一个特殊的摄影机角度、一个巧妙的移动镜头或者吊臂镜头本身的简单追求,而应该是出于整体的视觉价值的考虑,将“动”与“画”完美结合。因此,在动画中,视觉语言的审美优劣会直接影响最终作品的视听效果、节奏韵律、画面美感等。

三、动画造型中的审美价值

动画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它通过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丰富感情,采用夸张、变形、拟人等艺术手法将动画造型设计为可视形象。动画中的造型其实间接地反映了设计者的审美倾向,影视动画占领市场的关键不只是技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创造让人眼前一亮的角色形象,因为形象关系到人物性格魅力的塑造,通过活灵活现的人物演绎出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好的艺术形象不仅仅是创造良好的商业收益,它还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角色的形象设计如果要准确定位,就要深入挖掘角色的个性特征。动画角色的结构比例、五官设计以及服饰的设计都蕴含着审美价值。

在角色造型的设计上,审美价值要与设计手法、整体效果科学统一。动画的运动可以称为“动画表演”,具有拟人化、夸张化、简约化、程式化等特点。而动画造型的风格在现今社会,也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一个优秀的动画角色造型的审美价值要与美术风格、性格特征、地域特征、民族文化、时代特点等方面息息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更多就要审美价值的动画形象。

四、动画色彩应用中的审美价值

在动画设计中,应该领悟主体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色彩,从而形成一种氛围来烘托主体形象,使之与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吻合。在进行动画设计时,也要了解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红色常象征着热情、活泼、热闹、革命、温暖、幸福、吉祥、危险;橙色常象征着光明、华丽、兴奋、甜蜜、快乐;黄色常象征着明朗、愉快、高贵、希望、发展、注意;绿色常象征着新鲜、平静、清爽、和平、柔和、青春、安全、理想、希望,生长;蓝色常象征着深远、永恒、沉静、理智、诚实、寒冷;紫色常象征着优雅、高贵、魅力、自傲、轻率;白色常象征着纯洁、纯真、朴素、神圣、明快、柔弱、虚无;灰色常象征着谦虚、平凡、沉默、中庸、寂寞、忧郁、消极;黑色常象征着严肃、沉默、黑暗、罪恶、恐怖、绝望、死亡;

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人们对色彩的体验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掺杂人们主观意识上的一些因素,使得色彩更加具有表现力。在动画设计中,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就像红色代表着喜庆,黄色代表着温暖。色彩在动画中的作用同样也是无法替代的,动画的制作过程中,色彩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将动画表现得更真切、更有内涵。动画色彩的美学主要是通过人物、景色来体现的,合理的利用色彩有助于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人们在进行色彩美学应用的时候,对主观色彩的感受和解读,自然会反映到动画设计之中,这就是我们对动画场景色彩应用的关键所在。色彩运用得自然与否,也是对整个动画作品的画面美感起到重要作用的,动画作品中色彩的设计也要和它所处的环境相一致,在色彩鲜明的基础之上也要增加必要的时尚流行元素,这也是色彩对美最好的表达。

五、动画意境中的审美价值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在于一种感觉,由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营造和表达出来。意境是动画艺术的生命线,是动画各种元素实现情景交融的体现,动画制作者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对于意境的把握主要在于作者对动画的灵感,换句话说就是创作感觉。制作者通过虚拟性的动态影像以及虚构的虚实场景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将观众不自觉地带入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在动画意境中感受独特的光影现象,在这种与原有视觉景象和心理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中,增强了动画受众的好奇心与欣赏欲望,并使其审美想象力得到自由的发挥,迅速地融入动画影片的艺术氛围之中,构成审美意境。

第7篇

作为一个较为开放的商业社会,现代生活中,商业摄影已完全融入人们活动空间的每个角落,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摄影图片多数与商业摄影有关联,它的存在无疑给现代传媒和大众生活带来了许多色彩。

摄影术自它1839年发明开始,就因其独有的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特性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从此产生了意义非凡的价值。所谓商业摄影,指的是把摄影产品作为一种商品来参与商务活动而获得商业利润这一行为的统称,它是广义的。商业摄影作品的买方可列出所需拍摄的具像需要具备的一定准则,例如道具、背景、角度、色调、用光等方面的要求,内容一般是明确拍摄规定或画面内容要求。商业摄影作品主要包括广告摄影作品、商业人像摄影作品、商业资料摄影作品和工艺摄影作品等。商业摄影在其发展的初期曾被称作委托摄影,当时并未得到人们理解和重视,然而如今已成为应用摄影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商业摄影的性质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摄影产品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和“价格规律”。

说到商业摄影盼分类,首当其冲的是广告摄影。有资料显示,广告摄影在国内市场占据了印刷类媒体广告的80%以上,以其直观性、时效性、经济性的优势居于商业摄影中的领军地位。有人说,“创意是广告摄影的灵魂”,创意直接决定着广告作品的吸引力可见艺术性对于商业摄影作品的重要性。

人像摄影也是当下很重要的商业摄影行为之一。时尚大片、专题摄影、婚纱写真、个人写真无一不充斥着这个图像时代中我们的视线。不同的摄影师的拍摄手法和拍摄用途均彰显着不同的风格,有的注重表现明星人物的精神面貌,有的注重时装或是时尚搭配,这些图片多面向杂志印刷和网络等媒体。一个人像摄影作品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其摄影师的行业价值。人像摄影的审美价值不仅针对消费者个人的审美,与消费者有一定关联的社会成员的认同和欣赏也是其存在意义的重要一部分。

二、商业摄影与艺术的关系探讨

摄影,是一种静态的平面视觉艺术。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点来说,它可以说是一种速成的艺术。

有人说:“商业摄影不是艺术,而是现今时代环境下追求利益和金钱的产物”。美术的商业化是当代社会中普遍而重要的艺术现象。在这个欣赏影像如同食用快餐的时代,不少人对于商业摄影也早已麻木,认为它和艺术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两个事。基于商业摄影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更太的“商业利润”,摄影艺术因商业生产目的而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像许多美术家、画师一样,往日许多追求艺术的职业摄影师在重重包围下已经无法保持宁静的创作之心,他们不得不面对创作题材狭窄的难题,开始把自己的摄影作品当成一列快车朝追逐利益的方向驶去。于是,商业摄影就像一道命题作文,而摄影师也成了一名再普通不过的摄影工匠。

其实在另一部分人们眼中,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艺术是艺术家怀着热爱生活的审美理想,运用自己把握的精湛技艺,对创作对象进行的有胆识有激情的独特创造。商业摄影是围绕着商业用途而开展的,它为商业行为而服务;而商业摄影作品又是借助艺术性来吸引大众,从而实现传递信息的目的。商业摄影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的手段才能完成某种目的或诉求。完全脱离艺术的商业摄影只能是越走越窄。因此,艺术和商业两者之间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契合点,商业摄影作品的商业性与艺术性早已形成了一种相互依附、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例如,现在的婚纱摄影行业迅猛发展,人们走进影楼,不是进行一般化的物质消费,而是享受温饱不愁之后的精神消费。其消费人群并不止步于对美和个性的追求,要求也相应地比以往提高许多。如何拍摄服务实施或以怎样的方式展示给消费者和欣赏者,这是考量一个婚纱摄影师艺术审美水平的重要课题,则需要摄影师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另外,如何既能在艺术上还原摄影艺术家创作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又能在商业上充分体现艺术的价值提升,促进艺术与商业更好地融合,也成为行业内人士纷纷探索的话题。例如,广告摄影师在商业活动中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将摄影的基本技术、艺术表现方法、广告摄影的美学特征及大众的审美趣味通过广告摄影作品来表现商品的审美特征、文化特征,从而提高表现主体的附加值。摄影作品既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又要引导消费者的审美观念。这就要求摄影行为中必须兼顾买方要求和艺术性审美。也就是说,除了影像要符合买方要求之外,摄影生产者还需深挖大众审美品位,使摄影所获的影像符号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性或趣味性。

三、商业摄影的审美价值思考

商业摄影直接与市场和经济挂钩,其商业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若是作为一种艺术样式,优秀的商业摄影同样能够给人带来高层次的审美感受。

根据美学原理所述,艺术的功能有审美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商业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卖方通过符合买方要求的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摄影作品形象来获得应用价值,或引起受众关注,从而引发受众某种相关方面的行为。一个摄影作品价值的高低可由不同层面受众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所评判,其评判标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性、思想性。因此,摄影者的创作思维决定了其所创作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大多数商业摄影的审美主体是消费者个体,所以,消费者对商业摄影的审美知觉直接着消费行为。

同时,商业摄影在一定角度上是背负着一定的社会使命的,它能够给受众带来一定程度的审美影响。例如广告摄影,大多数类型的广告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视觉图像信息,具有一定的审美指向性,可能引导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因此从社会责任的角度上来说,广告摄影还具有一种传达美的功能和职责。

由此可见,商业摄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商业并非只是金钱的运作,高端的商业摄影创作也是一门具有时代特点的艺术,好的商业艺术作品将和其他精湛高雅的艺术一样能够震撼人们的视觉,滋养人们的心灵。在将来的商业摄影的行业发展中,摄影创作者若是能多琢磨和品味摄影的艺术价值,相信能创作出更多不仅能够带来商业利益,并且值得鉴赏和感知的优秀商业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第8篇

    西方音乐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其风格、内涵、喻意等因素构成的整体感知使接受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性认同,这种共性感知运用到电影中会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选以恰当的音乐置于情节发展的关键点,除了填补剧情的场景需要,还会借助音乐自身的共性感知来暗示情节的发展走向、反面讽刺人物、预示结局等,进而为情节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催化作用,促使情节流畅自然的进行。这是其它音乐类型很难具备的一个功能,也是西方音乐在电影语境中产生的独特价值。在《教父Ⅲ》中,当麦克一家在歌剧院里观看儿子演出歌剧时,安迪为了想成为新的教父而正在蓄意一场谋杀,这时歌剧院里上演的剧目是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这是一部以仇杀为结尾的作品,音乐为即将发生的枪击事件提前做了铺垫。在音乐所铺设的背景中,情节的推进有力,无论是情绪上的渲染,还是内容上的契合,都使电影的叙事极富感染力和艺术说服力。库布里克导演的《发条橙》,是一部社会意义比较突出的作品。在这部充满了性暴力、黑色幽默和反讽意味的影片中,配乐均来自着名的西方音乐作品。音乐大气,富有表现力,同时还成为影片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参与和推动情节的进行节奏。尤其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的音乐多次出现在剧情的关键点上,引导情节发展。贝多芬的音乐在这里变成了抽象符号,影射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问题,象征着传统规范下的常年压抑。库布里克的电影向来善于探求高层次的哲学思维,给人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启迪。他一直倾情于使用西方音乐,有效地调动西方音乐积极深刻的因素,让其成为影视叙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凭借极高的音乐素养完成对音乐作品精准的把握,实现剧情中的绝妙运用。这些音乐作品以契合电影思想和追求的巨大力量存在于叙事中,成为颇为重要的因素响应和促进电影主旨高度和深度的建立。

    二、西方音乐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了电影的内涵和品味

    西方置身于西方文明的大舞台中,创作主体把对社会人生高度浓缩的体验和感悟物化于音符中,灿烂辉煌的艺术形式成为西方文化包容并蓄、博大精深的物质化载体。西方音乐闪耀着智慧和人性的光芒,体现着西方文明的累累硕果。很多电影在西方音乐作品的辉映下呈现出动人的魅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审美的西方音乐作品能“给视觉影像带来一种庄严肃穆、超凡脱俗的氛围,从而提升[6](P134)整部影片的层次。”使影片的主题更加深远,气质更加高雅。如《肖申克的救赎》中莫扎特着名的咏叹调《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天籁般的女声二重唱为影片包裹上无限美妙的光彩。美妙的旋律穿过监狱的铜墙铁壁自由柔美地回荡,“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在朦胧的夜色里,松树沙沙叹息的地方。别的话不必多讲,不必多讲……”莫扎特的这段音乐诙谐、轻松、动听,两位女高音的重唱富有无限的美感和韵味。此曲流传性很广,是莫扎特非常有代表性的咏叹调之一,在听觉效果上极具征服感,可谓雅俗共赏。置于片中这样一个特定的场合播放,更具审美的震撼感,成为电影的神来之笔,为电影增辉无限。从情节上看,安迪邀大家一起欣赏音乐,这自由的感觉那怕只有一刹那,他也愿意不惜一切地去争取,通过音乐推近的这段人物特写,生动地塑造出安迪有思想、有学识、有文化、高素养的气质形象,他喜欢音乐、热爱生活、富有智慧、不同凡响。莫扎特这部以展现费加罗聪明机智来歌颂第三等级的佳作,用来映衬和塑造安迪这个人物的特点是再合适不过的。这段音乐既完成了情节发展过程中的完美支撑,又很大意义地提高了影片的格调和品味,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成为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一段场景。再比如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首作品创意来源于哲学家尼采的同名着作。音乐在电影一开头就表现出恢弘的气势,富含深厚的哲理含义。尼采主张超人哲学,电影中呈现出的人,从猿到人,再到飞升宇宙之中的巨大进化转化,有着一种对尼采主题音乐的呼应。具有文化历史感的音乐使影片呈现出无限想象力,大大加深了电影的哲理性和深刻性,营造出影片扑朔迷离的科幻色彩。

    三、西方音乐的自身魅力提升了电影的影响力和表现力

    西方音乐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它具有丰满而立体的音乐表现力,深刻的音乐内涵,和谐美好的音乐形象,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的完美统一。体裁多样、题材丰富,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无比辉煌的影响力。西方音乐成为高层次精品文化的代表,既是各界文化精英喜爱的对象,也是大众人群景仰的目标。西方音乐极富影响力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影的影响力和表现力。罗伯特?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美丽人生》中,几次使用奥芬巴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船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段音乐是歌剧第二幕中的一段着名女声二重唱,以6/8拍荡漾的节奏描绘出威尼斯河上迷人的夜景。醉人心弦的音乐,交织着主人公圭多对妻子的爱意,映衬着他们伟大的爱情。大提琴低沉如诉的引子,小提琴飘忽的高音,柔美的歌声,美妙迷人的旋律都使电影置身于美妙多彩的世界,每一次出现都将电影渲染的浪漫至极。尤其在电影后半段,圭多一家身处纳粹集中营时,灰色恐怖的色调让人倍感压抑,然而当《船歌》这首见证他们夫妻爱情的美好音乐在广播里传出的时候,巨大的环境反差彰显出音乐无比动人的巨大魅力,音乐的美感俘获了观众的心,晕染着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经久不衰、耐人回味、优美典雅的西方经典音乐作品置身于电影中,它自身的美感、表现力、影响力通常会为电影锦上添花,提升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使电影的叙述更生动,更富有活力和绚烂的色彩。

    四、西方音乐在电影介质包裹下呈现出新的审美和传播

    西方音乐在最早的现代视听艺术——电影诞生前,一直以独立的艺术形态存在,从音乐创作、音乐演出到音乐欣赏都有其非常完备的体系。电影的诞生打破了艺术世界的传统格局,将西方音乐在内的多门艺术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多元化的综合发展。当西方音乐作为视听艺术的成员之一和其他艺术形式交织在一起时,转变为新的角色和新的定位,它的审美和传播自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处于电影语境中的西方音乐审美

    西方音乐是一种超越国家、民族、地区的局限,为世界各民族所接受,并共同参与创造的音乐文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深厚的文化感和巨大的表现力。在面对独立形态的西方音乐时,欣赏者更多关注于音乐自身的特点,包括音乐的旋律、和声、配器、情绪、内容等。这是一种欣赏主体有一定心理期待、主观性、有意识的“倾听”。但是当西方音乐出现在电影剧情中时,“人们在这里打破了以往各种聆听音乐的习惯,在新时空营造的环境中,在接[7](P191)受故事情节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这种感受被动且不独立,和剧情联系在一起,与画面契合在一个审美层面被同时接受和感知。出现在电影艺术语境中的西方音乐,它的内容、情绪、音乐感受都和电影中人物的生活、性格、命运息息相关。电影为影片中的音乐审美提供了大量非音乐性因素,使音乐的审美变得有依据。不仅包括音乐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概括性的情感内容,而且还包括外在于音乐的某些因素。在故事情节的引导下,对音乐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经验中。电影提供的特定氛围和背景使音乐的表达具有一定倾向性,音乐的内涵一点点被影片的内容填充起来。所以西方音乐和电影的结合不仅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具有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首音乐作品置于不同的电影情境中,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审美感受。“音乐的抽象性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就像一种化学药剂一样,它在不同的环境、放置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不同的化[8](P63)学反应。”电影改变了西方音乐独立的审美,使其审美和电影的相关因素建立起一定的依赖关系。

    (二)西方音乐在电影中的传播

    在电影中西方音乐时常留下它多姿的身影。西方音乐深厚的文化气息浸染和包裹了电影这个现代时尚同时又最贴近大众的艺术,有些人因为电影喜欢上西方音乐,有些人因为西方音乐更热爱电影。在诞生之初,电影需要借助已经发展趋向成熟的古典音乐为其敲开受众的大门,之后当其逐渐成熟并越来越有影响力的时候,它又为西方音乐的传播增加力量。对于西方音乐的传播,除了现场演奏演唱、乐谱传播、唱片传播等形式之外,其它综合艺术形式诸如电影,客观上也成为音乐传播颇有影响力的媒介和手段。众所周知,西方音乐虽然超越时空在历史上经久不衰,具有无法超越的美,但西方音乐带有的“贵族”属性,即对它的学习和理解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审美经验,使得它的传播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会普及程度不高。尤其在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突破和发展,流行音乐很快成为大众的宠儿,审美对象更为平民化。而西方音乐相反越来越以“高深”“难懂”“严肃”的印象被束之高阁,与大众之间产生一种距离感。当西方音乐出现在电影中时,对观众戏内戏外的界限是一种模糊,这种感知是没有期待和预设的,大众与西方音乐的距离被跨越了,无意间进入西方音乐的传播世界。在特定场景、特定情绪的推动下,原本“远”的音乐一下“近”在耳际,原本高深莫测的音乐也因电影的相关释解,变得容易接受与理解。如前文提到的那首《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具有强烈的哲学意味,晦涩难懂,远不如《乡村骑士》间奏曲、贝多芬的《欢乐颂》为人熟知,流传性并不广。然而这首作品在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中》妥贴、流畅、自然、神奇的应用,不仅恰当地衬托出了影片的意蕴和风格,把观众带入超越镜头画面的深层表达中,而且实现了自身广泛的传播。相当大一部分人因为这部电影认识和了解了这首音乐作品,可以说这部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这首音乐。被设计于电影中的西方音乐依靠电影这个大众化的传播平台,进行了趋于生活化的艺术传播,在受众群中产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较之西方音乐独立形态的传播力度大大提高。“当音乐由电影作为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播[9](P146)后,电影音乐的下意识审美转化为有意识审美。”这种传播没有停留在浅层,而是不断深入和扩大,由此电影为西方音乐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也让它原本的神韵和内涵获得了一次新生,有了另一段生命。

第9篇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剧种的重要代表之一,流行于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乃至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高甲戏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其中高甲丑角表演最为人熟知,是闽南语系社会发展的见证和缩影,历史久远。其表演以形写神,追求神似;以丑写美,寓庄于谐,达到滑稽与崇高的完美结合,是闽南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审美艺术价值。本文拟从编剧角度,谈谈高甲丑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

一、草根民间精神的温情表达

闽南人热情好客,豪爽大方,讲究排场。闽南人宗教信仰鼎盛,每逢佛诞、“普渡”、 祭祖、还愿等,都会请戏班演出。此外,一有喜事,大到婚嫁、生育,小到乔迁、做寿等都有可能请戏班演出。“载歌载舞乐鼓喧天的戏曲演出,正切合人们渴望热闹和取乐的心理习惯。节日聚戏又有着开放性、全民性的特点,所有的民众都可以参与观戏,以求得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是一种不通过强制方式实现的行为,因而是令人愉快的。”[1]31在闽南农村,一般情况下一年总要演几场戏,少则七八次,多则十来次,甚至更多。闽南高甲戏演出场地大都在露天戏台,扎根于乡间土地,扎根于老百姓心中,观众喜爱的戏大部分是热烈、活泼、自由的,因此,丑角表演不仅符合观众的期待视野,也深受他们喜爱。

在“对台戏”时期――“旧时,请戏主人为了让戏班之间相互竞争,以招徕更多的观众,形成热烈欢乐的场面,特意聘请两个或几个戏班同时在同一地点演出同样的剧目(也可以演出不同的剧目),这就叫做‘对台戏’”[2]128,戏班为了争夺观众,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来逗观众开心,于是各种各样善于搞笑的丑角也就应运而生。丑角表演大都以诙谐幽默取胜,很多剧目都表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是“草根”民间精神生活的表达与再现。

《金奎星》的作者有意淡化才子佳人的情节,以卖花婆的丑角表演凸显特色。开场卖花婆卖花:“卖花呀!茉莉含笑,玫瑰、玉兰什么好花都有??!……春夏秋冬四季天,四啊四季天!何处花香有鸟语,花香有鸟语。阿婆专卖好花枝,好啊好花枝!”《金奎星》一开场卖花婆一边卖花吆喝,一边和庞阿雄互相调侃,还与观众互动。卖花婆说:“不像鬼,不怕下面眼睛千万只。”庞阿雄说:“管它眼睛千万只,我看老婆你真靓。”语言风趣、亲切,表演生活化、形象化,不仅可以让观众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可以将观众“逗乐”。

节选自《金奎星》的小戏《探牢》,相府小姐命贴身丫鬟春英前去探牢。禁子见春英“一张脸皮真幼嫩,一对耳朵牵红筋,酒窝深陷鼻梁直纹”,“见色起意”,便想娶春英做老婆,春英却不依。二人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剧作者有意将悬念留到最后,禁子“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禁子娶不到美娇娘,聪明伶俐的春英把手镯取回并成功脱逃。诸如:“禁子探监。你说什么禁子我子啊?”“你居第几?我阿公居大,我老爸第二,我老幺。”利用谐音或者超乎观众想象的对话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演出效果。再如《十五贯》中的娄阿鼠,是一个鼠盗之辈, 但是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把鼠盗的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丑角大都是普通百姓,甚至是身微位卑,却能言出他人敢思不敢言的心声。

二、欲望追逐中的价值迷失

古代科举制度从隋唐至清朝绵亘了1300多年。它既为寒门提供出了进仕的机会,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批被科举制度毒害的学子,他们追求功名,却在欲望追逐中迷失自我。反映在戏曲作品中大致分为两大类:1.体现读书人的劣根性,好面子、清高;2.过分热衷追求功名。在戏剧中,“人物是戏剧动作的发起者和承载者。动作是戏剧的生命。我们都知道,戏剧动作的具体构成是: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这三种要素构成的”。[3]120丑角的动作夸张、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秀才审银》是一出小戏,戏中的张酸是一个被科举毒害的落魄书生形象,也是一个范进式的悲剧人物。不同的是,范进中举才发疯,张酸却是还未中举已经处于“半疯癫”的状态。他时而在现实中,时而活在自己的臆想世界里。路人好心送来十两银,张酸却认定路人图谋不轨,他将寒舍当公堂,娘子做衙役,木屐当惊堂木,上演了让人啼笑皆非的“审银”闹剧,极具讽刺意味。张酸性格多疑、好面子、热心,偏执追求功名,是一个“书呆子”,对于考取功名之外的人情世故迂腐有余,认识不足。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目标,那么这些目标张酸都达不到:于自身,性格弱点多多;于家,对妻子不信任;于天下,则只有空谈。张酸似疯非疯、寓庄于谐,令人哭笑不得的行为的背后却让人深思。

张酸这一形象在现实中仍生命力十足。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为一纸文凭而沥尽心血,高考结束后却将教科书弃若敝履,为结束苦难生涯而奔走相庆,并由此引发种种社会怪现象都值得反思。《秀才审银》中最末了,路人感叹道:“唉!似此之徒,若是助他,反使世上添一歹官,多一祸害!走火入魔!没救,没救了!”借古讽今意味浓厚,为官应该为百姓谋福利,而张酸想的却是公报私仇,“可恨九叔公,为富不仁目中无我,定要将他来处治,查他祖宗十八代,查他家破人亡翻江共倒海。隔壁王二,欺人太甚无天理,娘仔可先自行了断,我才来吃人命,让他无处避,管叫他钱银散尽,妻离子散,十身都不够死。还有那张三李四马六牛啊七,老猴清果账,一笔一笔来算起……”可想而知,如果张酸高中后,他便会利用手中的权力鱼肉乡里、横行霸道……这样的父母官可恨又可悲。

《范进中举》是2015年最新上演的高甲戏,从剧情结构、人物创新方面都是大胆的创新与尝试。大家对《范进中举》的故事耳熟能详,《范进中举》也多次搬到戏曲舞台。高甲戏《范进中举》中有七个人物,除了范妻外,其他六个人物均为丑角。范进是一个同样被科举制度戕害的人,功名未就饱受他人白眼,不但乡村邻里看不起他,连岳父屠夫也看不起他,狠心将女儿拽回娘家。“卖鸡”这一折将未中举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范进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既好面子,也无生意头脑,更无生活常识,一只鸡便将范进弄得晕头转向、无所适从。正当生活陷入窘境时,意外之喜从天而降。范进想不到年过五旬还能中举人,年复一年的科考已经消磨了他的意志,这意外之喜来得突然、来得及时,他“疯了”!古代社会读书人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将考取功名视为终极精神信仰,不容亵渎。范进即便年过五旬,家中无米下锅,也日夜捧读《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被称为“中国近代十大喜剧”之一的讽刺喜剧《连升三级》,贾福古由公子丑扮演,通过一系列巧合的情节设置,如贾福古冲撞了魏忠贤的马头,却因祸得福,获得头名状元;甄似雪代撰对联,本意借此除贾,不料反使贾福古连升三级,笑中带泪的讽刺效果与《范进中举》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其他剧种如 《张协状元》作为唯一一部保存完整的南宋戏文,讲述张协中状元发迹负心,抛弃糟糠的故事,与之相类似的还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等。

三、日常生活的世俗化构建

丑角的塑造以幽默诙谐的语言为主,这就要求作者在塑造角色时,对丑角的语言要口语化?p俚俗化,通过动作的表演性体现人物特点,且应适时让角色扮演者有自行发挥的空间。有些丑角貌丑心不丑,用丑角的表演方式演绎普通人物的世俗生活,更能引起共鸣。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