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6:50: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办法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在以往的要求上更加注重综合性、生活化、个体化、现代化以及自主性,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全新的教学要求,就应该不断地完善语文教学课堂,努力打造一个适应时展的语文教学课堂。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
1.注重综合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初中语文要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能单独地进行教学,因为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记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因为如果学生在每学完一个模块的语文知识后就思考与所学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的结合联系,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还有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同一个问题,从语文角度出发和从数学角度出发所思考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2.注重生活化
在生活化的教学背景下,学生不能只是死读书,一定要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如果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那么读书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注重生活教学,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是实现了读书的目的。
3.注重个体化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在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也要注重个体化教学,针对不同情况的学习,就应该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注重个体化教学并不代表着歧视,并不代表着老师可以优待成绩好的学生,差待成绩差的学生,相反,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更应该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学,直到他们掌握了所教的知识,这样才是真正地体现了个体化教学。
4.注重现代化
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果老师的教学手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实现现代化教学,是很难提高教学效率的。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现代化教学。
5.注重自主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应该要有“我要学”的概念,而不再是以前传统的“要我学”。但是现代的初中生的自主性比较差,因为他们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有父母安排好了,他们从来都不去思考自己需要做什么,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校外的生活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下完善初中语文教学的办法
1.加强与其他科目老师的交流,丰富知识
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性,首先,老师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结合其他科目。例如,在进行《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的时候,老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向历史老师请教有关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这样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向学生讲述有关的历史,增强课堂的有趣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加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老师不仅要加强与其他科目老师的交流,还要将所学的其他科目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与其他科学的联系。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水调歌头》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水调歌头》的歌曲,然后在学习完这首词的意思后,老师就可以让大家学唱《水调歌头》,并从歌曲中感受这首词的意境,更好地领悟到这首词的意境。
3.将生活情景带到课堂
要想实现生活化教学,也需要将一些实际生活的情景带入到教学当中,将教学目的寄予在这些引进的生活场景当中。比如,在学习完了《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后,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道理,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要作出选择,当你得到了你想要的其中一样,同时你也会失去你想要的其中一样。例如,你手上只有两块钱,只可以买到一颗棒棒糖或一小块蛋糕,当你买了蛋糕后,你就不能买糖,当你买了糖你就不能买蛋糕,你只能从中选择一样东西。
4.注重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老师教授的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吸收程度是不一样的,故此,要提高全班学生的语文水平,老师就要注重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比如,不同学生的记忆力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背诵课文,这个时候,老师就要了解那些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背出课文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原因,并在课后帮助他们,直到他们都把课文背诵下来。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老师应该侧重对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就应该多抽时间来辅助他们学习。
5.借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老师的教学手段也应该实现现代化,借助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首先,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在上课前精心准备好课件,那么在上课的时候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来板书,将用来板书的时间向学生更好地解释所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翻译好的现代文用多媒体来播放,这样既方便学生观看,又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
6.加强对学生任务计划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现代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性之所以差,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做好计划,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只有等到老师布置任务后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老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帮助他们制定计划。比如,老师在进行古代诗歌五首教学之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课后进行预习,将五首诗歌翻译成现代文,并将这五首诗歌所用到的句式罗列出来。这样,以后再遇到诗歌的学习的时候,学生就会形成要提前预习的习惯,主动将即将学习的诗歌翻译成现代文。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概括了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完善语文教学课堂的几种办法,包括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完善教学课堂,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课堂教学的手段也应该要与时俱进,否则根据优胜劣汰的大自然法则,传统的教学手段迟早是会被淘汰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语文 教学
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其它所有的系统一样,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交流越多,就表明它的开放的程度越高,适应能力越强,发展水平也就越高。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这种开放性得以较充分的体现。具体表现为:
1.教学手段现代化
鲁迅曾说过:“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要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如今,多媒体介入语文教学已使当年的预言变为了现实。随着语文学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突出人文性和工具性,其学科内容越来越“杂”,即以培育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结合思维能力的训练、心理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的丰富、道德情操的熏陶以及审美观念的提升等。如此丰富的教学含量,在现代教育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下,多媒体电教手段介入课堂教学是必然的趋势。
多媒体电教手段并不是简单的板书现代化,而应成为现代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交流的媒介,体现两者之间的双向性和互动性。新教材在这方面就给师生双方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例如在教《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要学生以课文内容为蓝本,收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进行课堂展示。本来,这一做法的原意是让学生加深对这段过去的历史的了解,但后来学生反馈的信息却让人有意外的惊喜:学生自行分成的小组不但利用电脑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了分层梳理,做成专题主页,体现了优质的界面和良好的操作性;而且还利用FLASH软件做成了一个关于人类第一次登陆月球全过程的动画软件,把少年的丰富想象和历史有机地结合,生动有趣而又直观形象,在课堂教学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实际上是让教师为学生确定研究学习的方向,其余的空间便都留给学生利用现代科技去遨游飞翔,展现其自身的规划能力,以及自主意识。
2.教学内容广泛化
在新教材中,这种内容广泛化的特点突出地体现在每个单元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中。例如,在第一单元的综合性活动中,活动主题是“这就是我”,活动形式可以是自我介绍,推荐自己,还可以是模拟面试。这些活动形式实际上是学生个性展示和社会生活方式的相结合。又如第四单元的活动主题是“探索月球奥秘”,在活动中不但涉及对月亮运行情况的观察,还涉及很多天文学的知识,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综合性”活动。
现代开放型的语文教学强调的已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之间的单向联系,而是要掌握语文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是单纯、孤立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力求教学内容的广泛化、立体化,并引入历史、政治、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之和语文知识沟通交流,形成立体网络。这样既可以充实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又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新颖的方式来学习语文,强化语文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野的扩大,学习角度和方式的改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某种灵感甚至产生顿悟。
3.教学空间扩大化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进行。而今,开放的教学空间观在有力地冲击着人们固有的观念,这就是教学空间要扩大,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要有机结合,校园教学和校外教学有机结合。而实际上,这样的教学空间也是学生所渴望的。曾在教完《看云识天气》后让学生写学习体会,三分之二的学生表达希望能在课室外,看着天空的云朵来上课的愿望。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主张。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能有更大的灵活性把语文教学由语文课堂扩大到其他课堂;由课内扩大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由学校扩大到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把语文课堂内外的各种语文教育因素动员起来,把它们纳入语文教育的轨道,统筹安排,紧密配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例如,有教师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让学生充当小记者,回家采访家长对这篇文章中父亲做法的评价,由此来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辨。又有教师在教《看云识天气》时,组织学生在课余进行云体变化的观测并担当气象预报员进行天气预测,使学生把抽象的文字表述化为直观的物象,从而加深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主体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改变,单一封闭沉闷的课堂正日益被多向开放活泼的课堂所替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探究的欲望强烈,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课改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给课堂注入了活力。
一、注重学生的和谐性、发展性让评价标准多维化
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与否,而是存在谁在某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多标准。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教学评价也应是多标准的,不仅是学业成绩,还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实现目标程度,以及学习进步程度,创造力等等的评价。评价中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奋斗目标,不能搞一刀切。
(一)注重过程,准确评价学生的“平时作业”。
语文素质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知识基础之上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对“平时作业”进行认真评价。教师对学生平时作业应认真批改、记载,把它作为对学生语文素质评价的第一手资料。
1、作业评价从统一专制走向选择民主。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体现作业和评价的选择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教师要充分考虑这种优势与指向,以多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能力、兴趣与需要。教师把选择作业的自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选作业,让学生各取所需,既“吃饱”又“吃好”,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2、作业评价由独立走向协同合作。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二)改革形式,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
要改革考查形式,要打破课堂内闭卷式的陈旧方式,可采用笔试或口试、操作。比如口试,放假前两周是考试时间,对于中高年级同学,我安排了看图说话,看电影(录像、投影、演示、表演)说话,口述见闻,就一件事作简短发言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到教师出选择考试的类型,然后抽签决定考试的内容。这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得到肯定。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潜能。而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潜能是不能通过突击性的短期努力来提高的。因此,语文教学中多形式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中、高年级除作文外,还有演讲、参观访问、办黑板报或手抄报、开故事会和主持某项活动等。如演讲,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讲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可结合班队活动,重大节日,举行“我当主持人”活动,可分组分期举办班级黑板报或手抄报,这些活动事先要交待清楚,事后要记载并尽可能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具有的人性化、弹性化,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和谐发展。
二、体现学科的综合性、人文性让评价内容开放性
“试题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能对课堂教学起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主导思想,倡导“开放性”题目,加大主观题权重,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尤其在语文学科试题的编制方面,我觉得应该提高写字成绩的权重,强调语言积累,注重语言运用,降低阅读分析的要求,不再考查分析句子内在含义、解释词义、分析句子间逻辑关系、分段分层、概括中心思想等内容。具体表现为:
(一)尊重个性,培养答题自主性。
在考试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除了让学生对试题进行自主解答、个性解读外,还可以在试题中设计让学生自由选择的题目,供其作答。
(二)注重基础,强调语言的积累性对学生不同阅读能力的考查。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激发学生抄写、积累好词好句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积累语言,能打好其语言内化的基础,如:“读短文(段落、课文)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抄下来,再默读几遍,仔细体会其表达方法。”注重对学生不同阅读能力的考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如何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语文考试评价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往在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时往往太注重对文本的单一解读和唯一解读,总是设置了所谓的标准答案,使学生不能越雷池半步,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新意识。其实,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只要学生能对材料作出言之有据、言之有物的分析解读,都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尤其是人文学科,更应该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大胆地发现、大胆地创新,让学生敢于超越教师、超越文本、超越既定的观点,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思维得以开拓、能力得以提高。新课程也一再强调要对阅读材料作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调研卷遵循了课改的这些理念,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同时,适时地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创意性的题目,以此来考查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总之、新的语文教学评价目的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评价改革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强调评价标准的多维化,评价内容的开放化,体现学科的综合性、人文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徐勇龚孝华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教具。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有时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语文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值得语文教师积极推广。
一、改变教育观念,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教师的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传统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善于学习,勤于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教师应冲出“以书本知识为本”的旧观念的束缚,深刻认识21世纪信息技术教育对传统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思想,积极学习新课改理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课件制作技术。
二 、激发学生兴趣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的持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展示问题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或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让单调的语言文字的描绘变为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声乐,甚至会动起来,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这种情境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静态的概念变的生动活泼,为语文课教学提供生动形象的感知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解法。
三、借助投影,突破难点
借助投影,能创造出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启迪他们的思维,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使学生感到新颖,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再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
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教得省力,学生学得轻松,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而语文却是一门以情感为主的学科,把语文问题生活化,就是把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创设生活情景,把语文引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提供了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思维可以自由发挥,并且有创造性的发现,并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从而让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科学和知识是无止境的妙处,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形象的动态演示,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能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探索、实践,这样语文的学习就更加形象、直观、富有成效。
五、设计练习,巩固知识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好,是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的。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一.把握语文教学的“尺度”
尺度,即标高,目标。语文课程的标高是由一个个课时目标汇聚而成的,语文教学的“尺度”主要是指“三维目标”。许多老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在落实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正确理解“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知识,主要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能力,指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既是传授教学的合理内核,又是获得另外两个目标的载体。好的教师是化繁为简。②过程与方法。过程,指主动学习和师生互动的过程;方法,指学生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它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倘若一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构、节奏、容量以及遣词造句的整个过程都能一气呵成,学生听课就会有荡气回肠的感觉。一堂好课,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境界、修养与教材融合起来,把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与育人的崇高职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先是自己的感情发生“井喷”,产生能量,才能激发学生的注意与激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对学科的好奇与兴趣上,实现德育的目标。
2.“三维目标”贯彻落实的不足之处
“三维目标”贯彻落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①重知识,轻能力。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知识的阐述是“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语文课堂教学那种刻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②重讲授,轻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从“逻辑教学”到“发展智力”,再到“发展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两次飞跃。新课程标准将“发展思维”确立为课程理念,正式将其列入课程目标,标志着语文课程“发展思维”正走向一个认识自觉的新阶段。而实际情况是不少教师还是喜欢满堂灌,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思维发展。③重考试,轻情感。在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是一条红线,贯串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之中。对于教师来说,把握这一目标,可能是最难的。这是因为很难有一个统一、具体的评价指标来考量,还在于教师没有发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存在的差距。
二.重视语文教学的“梯度”
梯度,即程序化,有序化,规律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视教材、学生两大因素中各自的不同梯度,确立切实的着力点和结合点,是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1.注意教材的梯度
高中语文教材的梯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本身的梯度,即各册各单元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作用以及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异。教材地位和作用客观存在的差异决定了教学力度的差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须做到轻重有别,具体是指教学的重点和非重点必须与教材本身的梯度相对应。二是《大纲》要求的梯度。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或《新课标》对高中学生各类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认知程度要求是有明显梯度的,它一般分为了解、识记、熟悉、理解、掌握、运用六个层级和“基本”、“熟练”两个层次。据此,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须做到轻重有别。其基本操作原则可为“抓大放小”。所谓“抓大”,就是把教学的着重点和着力点放在“理解、运用、掌握”和“熟练”层级上,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指导学生攻坚克难,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形成高层次能力之目的。所谓“放小”,不是放弃低层级教学目标,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处理“了解、识记、熟悉”这些力所能及的学习内容,教师则及时予以检查和点拨。教学实践中切忌不分层级一味偏难或一味宽泛浅化。
2.注意学生的梯度
学生的梯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级梯度。目前普通高中分为国家级示范校、省级示范校、市级示范校和县级普通校四个层级。由于校级差异,各校学生总的水平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水平,制订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要求,切忌不顾校级梯度实际搞一刀切而使处于劣势的学校跟不上,使处于优势的学校跑不动。二是学力的梯度。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思维品质客观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须有一定的梯度。据此要做到三点:①面向全体,即把全体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不应把目标锁定在升名牌大学有望的少数尖子生而放弃中下水平的学生;②着力中等,即把教学的基准点确立在班级学生学力中等这个点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的区间;③注重两级,即在聚焦中等的基本前提下再适度将教学标高向上向下浮动以使尖子生和中下水平学生获得补益(尖子生的拔高和潜能生的补足),切忌不顾学生学力差异抬高或降低教学基点而搞一视同仁。
高中语文教学相关因素的梯度是客观存在的,梯度间却又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我们定位准确、重点突出、结合巧妙,循序渐进,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度”
效度,即有效性,其表现一是有效果,即有学业成绩和认知提高;二是有效率,即减负增效、获得身心健康和幸福指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度”见仁见智,笔者强调两点:
1.转变教学理念
“应用、审美、探究”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关键词,它概括了高中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集中体现了语文学习新理念。应用,就要加强语文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应用过程中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学应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探究式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不同,它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求师生一起共同营造研习氛围,在探讨中扩大学习领域,构建新知,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语文教师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2.建立高效课堂
学生普遍重理轻文,靠占用课外时间提高语文成绩是不现实的,语文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高效课堂应关注三点:①指向问题。问题是启动课堂活动的“发动机”,一个好的问题应在被抛出之后发挥启思、促动、达智的效应。“启思”,指学生的思考应既不先期达到,又不滞后乏力,而是一个即刻的吸引、关注和惊叹,“这个问题我以前怎么没想过?”或产生一种“做一做,会有什么新发现”的冲动和渴求。“促动”,指学生应有寻求合作者的需求和动一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愿望,而不是仅仅源于教师的硬性要求或指派。“达智”,指学生应能通过问题带来的活动,把感知或发现到的东西,主动融入自己大脑的思考。②面对学生。学生是课堂活动的实施者,他们对问题的感受和体验将直接影响课堂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活动应“面对每一个学生,面对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比如兴趣的激发,活动层次的安排(动手的、记录的、汇总的、交流的)等,都应作为课堂活动设计所需考虑的因素,不宜笼统地给出一项活动要求,致使个别学生占主导地位,而降低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和效率。③利于评价。课堂活动本质上是一个课堂互动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课堂活动情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课堂活动不能仅仅指向学生的“动”,亦应指向教师的“动”。教师之“动”除不断调节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调控之外,更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评价学生活动的实效性和达成度,以便指导和矫正课堂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凸现课堂活动的特定价值。课堂活动是否利于评价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信心和学生接受并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细加考量和斟酌,不可敷衍。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中,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不但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
一、语文课程的特点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工具性来决定的,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更是人类存储、传递信息的工具。只有很好地掌握好语言这个工具,我们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学习。
二、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含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三、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切忌本末倒置。有些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把课件做得非常花哨,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动画一应俱全,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技术细节和美化上,播放起来,教室里显得非常热闹,认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对在课堂上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启发学生思维,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却不太重视,过于追求表面的浮华,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
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要认清其功能。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和粉笔加黑板是一样的,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要认清其辅助教学的功能。而我们有些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多采用教师主讲,同时在大屏幕上播放课件的教学方式。由于课件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不能在课堂上随意改动,这样就不便于老师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更改教学设计,不能随机应变,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随时变化和调整,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师生双向互动不畅,忽视师生情感交流
一些老师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多媒体,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仅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套路,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要看到,使用多媒体,为达到光影的最佳效果,需要营造灰暗、柔和的教室环境,课件一放,教师就得时刻注意点击鼠标,仔细搜索,这必然减少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互活动;教师借助电子平台教,学生通过电子平台学习,往往忽视了师生间直接的知识研究探讨和情感交流融会的活动。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一堂好课不是单纯地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信息技术绝不是解决教育症结、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整合作为一项科研课题,认真剖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整合的实质,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在价值。
2.恰当设计教学过程,找准整合的最佳结合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突破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
3.重视师生交流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自由参与性、平等交互性、虚拟探究性以及客观公正性来打破教师对于知识、技能的绝对权威,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来相互促进和启发,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五、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作用
1.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难学习的科目,但是语文的实践性、与生活实际联系性是极易激发学生兴趣的。语文课堂教学与实际联系,在抓基本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把语文教学中的优秀词句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增强现代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2.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现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加显示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大量的板书和画图时间,保持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连贯性,把节省的时间用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理解新知识上,能使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真正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
多媒体技术走入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学生跟着多媒体动画课件,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学、探索语文规律的基本素质。
4.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模式富含教学信息,传播知识量大,有利于良好学习情境的创设。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媒体运用能够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信息传输渠道口径狭窄、教学信息缺乏的状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多种感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有待我们去探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顺应当代教育发展的形势,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当、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来优化语文学科教学将大有作为,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坚持走特色课堂之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乐趣对学习活动起着驾驭作用,良好的心境有助于主动精神和积极性的发挥,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如何让学生学有乐趣呢?坚持走特色课堂之路,避免单调地较长时间地从事一项活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学有乐趣,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互换角色,让学生体验教师的滋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老师,自己备课、学习、讲课、批改作业,我们把做老师(查资料、备课、讲课、批改
作业)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我认为这种角色互换法就是这样一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的好方法,它可以把学生由学习的客体转变成学习的主体,改变那种学生只会被动学习的无奈局面。让学生“讲课”比让学生“听课”好,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容易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成就感,学习兴趣更浓。最后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教”的目的。
2、开门授课,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开放促发展,中国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语文老师不应该把自己封闭起来,关起门来搞建设,而应该有计划地把其他科目老师请进来,让我们的课堂不断丰富和精彩,成为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
学科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就像藤缠树,树缠藤。比如对于文言文和文言诗词的理解,如果对文章中有关背景的历史知识不了解的话,学生是没有办法真正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因此在课堂上可以请历史老师给我们讲解相关的知识,或播放一些典型的历史图像资料,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到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走出课堂,让学生享受活动的快乐。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二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可见,教学做的统一,有利于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获得真知灼见。所以我们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中学习,是对“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极好诠释,也符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课内又管课外”的“大教学观”。“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的教育理念也是讲的同一道理。同时,这也更容易激发起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欢语文,乐学语文,扩大知识视野,陶冶美好情操。
二、重视探索与发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探索、发展的环节。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让他们从容地想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发现、创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于学生提出的点滴疑问,哪怕很肤浅的疑,教师也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才敢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疑问,如此坚持下去,每个学生定会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创新思维能力定会逐步提高。
语文教学还应当重视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师应根据青少年爱想象,尤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让他们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挥创新的潜能。
三、利用多媒体解化难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扣紧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就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语文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以直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难为易。
[摘 要]自新课标实施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策略已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从创新教学模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方法和加强语文思维能力训练四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可有效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素养。
[关键词]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13-01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受制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和应试教育导向的影响,致使语文教学出现机械化学习现象。因而,如何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改变语文教学策略成为当前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量化转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因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语文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领会新课程标准,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
新课标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提出了挑战,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代表的课程改革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运用生成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学习情境中使学生的文学素养获得提升。例如,在学习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供学习小组思考和讨论:《背影》这篇散文传达了几个主题?有的小组提到“文章传递给我们最大的主题便是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有的小组提到“是作者对于父亲的爱”……学生筛选主题,明确各小组的研究内容后,教师继续引导:“文章中哪些字眼能表现出你们小组提出的这个主题?”这时候需要学生精读文章。有的学生指出“父亲买回橘子之后心里很轻松的样子及扑扑衣上的尘土等,将父亲爱子的赤诚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候教师可以实时点评“作者开始理解父亲的处境及处事的不易,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传达出的忏悔、愧疚之情”,并进一步引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怀念”“哀怨”这两种情感。最后教师将主题升华,让学生讲一讲父母做过的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情或者自己将要做什么事情来表达对父母的爱。让文章的主旨在实际生活中升华,可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学生的心灵。
二、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积累阅读常识,鼓励交流互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在课内外多留些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文学素养,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一方面,教师要选择充满趣味性的和富含文化底蕴的素材作为课外读物,要求既贴合教材内容,又高于当前教育水平,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固定组织学生阅读某一系列课外读物,并定期交流讨论收获。例如,教师可以贴近教材内容选择《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一系列优秀文学作品,在交流中开阔学生眼界,增强他们的综合文学素养。
三、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提升语文教学感染力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信息化时代语文教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趋势,围绕信息技术展开教育内容。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先搜集相关图片与视频,再结合舒缓的音乐和抒情的朗读,在视觉和听觉上形成冲击,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画面。在课外阅读层面,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信息化平台或交流工具在课下深入分析交流。通过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作者的情怀,还可以实现学生思想情感认知的升华,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感染力。
四、加强语文思维训练,倡导多元化评价方式
笔者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安丘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