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1 16:50: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

第1篇

【关键字】房屋建筑;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和控制;建议

1.引言

在房屋建筑的建设中,现场施工是其施工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施工环节。房屋建筑现场施工技术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房屋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效益。但在实际工作中,在现场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和控制上依然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果在思想上不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单位的信誉,甚至会给居民带来生命危险,可见此问题的严重性。

2.房屋建筑现场的主要施工技术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2.1混凝土拌制以及运输技术

由于当前混凝土是建筑房屋的主要使用材料,因此在其调制和运输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必须使其符合标准才能使用,否则绝对不可以将混凝土运用于房屋建设。详细需要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假如天气比较炎热,在这种天气条件下施工,加上需要的混凝土面积比较大,就必须保证混凝土的温度不能过高,并且需要搅拌,对于相关的搅拌场及石骨料等等要进行遮阳工作,进而确保其温度符合标准;第二,如果搅拌的器具是自备的,则需要将搅拌站的放置地点设置距离在混凝土浇筑点比较近的地方,尽量减少两者之间的运输距离;第三,运输混凝土如果采用的是泵,则尽可能使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2.2混凝土浇筑技术

在大面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为混凝土表面普遍存在泌水现象,为了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必须及时清理混泥土表面的泌水。另外,当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必须进行保温护养,其必须按照温控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在护养过程中,应适当保持混凝土表面是湿润的。当对大面积混凝土浇筑进行速度降温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承受温度应力的抗裂能力。当混凝土浇筑4至6小时内,表面可能出现塑性裂缝,此时应该采用二次压光或者二次浇灌层进行处理。

2.3施工工艺的相关技术

首先,砖砌体施工技术。在进行砖砌体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达到垂直度和砂浆饱满度的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掌握好相邻建筑物的高度差,一定要控制这个高度差在正常楼层之内。

其次,基层和保温板施工技术。首先,如果建筑房屋的高度在20米以下,对基层和保温板施工的时候,黏贴式固定保温板是比较合理的,当其高于20米时候,20米以下的部分还按照相关要求来固定保温板,但是在此黏贴的面积应该占保温板总体面积的40%左右,采用现配的浇水进行黏结,此施工过程应该控制温度在5度以下,一旦遇到风雨天气,便可暂停施工,否则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在保温板的拼接过程中,假如出现较大的缝隙,可以采用发泡聚氨酯或者类似的保温边角料来填充。如果基层发生6毫米的水平偏差的时候,可以使用砂浆来修平,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黏贴保温板工作的继续进行。

3.房屋建筑现场施工技术的质量相关管理和控制

3.1确保施工中使用的材料达标

第一,必须严格对混凝土的各项指标检查,现场施工中,一般采用的混凝土是混合10%UEA—H的,然后在浇筑过程使用的是掺有12%UEA—H的混凝土,此时的混凝土的强度应该高于两侧的强度。底板、底板和墙体的构建是施工缝的主要内容,在需要强固的地方要进行平直缝,板墙主筋通过不切断带的两侧铺设孔径小于5mm的铁丝网,避免混凝土流入加强带,并用不大于12毫米的立筋进行加固,间距控制在150至300毫米之间,将小于12毫米的立筋点焊接到板墙的主筋上面,铁丝网绑扎在不大于12毫米的钢筋肋上面。一般基础混凝土的强度控制在C20到C40范围之内。

第二,砂石和水泥技术指标的控制。对于现场的水泥应该记录其出厂合格证和实验检验等相关内容,一旦发现检验结果和原来的证明书及试验报告不相符,必须进行重新取样复查,禁止使用不合格的水泥。当水泥出厂后,还应该注意控制存放的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砂石材料必须注意其含泥量和颗粒级配等内容。总之,为了保证材料的质量,可以组织基建或招标小组的工作人员和工程监理、承建方的工作人员共同考核材质、工艺和外观及价格等方面内容,进而确定厂家。

3.2监理单位质量的行为管理

在房屋建设中,监理单位是质量管理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不可忽视的责任方,是一支具备专业技术水平的队伍,但是经过对现行建筑市场上监理单位的技术实际状况的仔细研究分析,可以发现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尽管监理单位水平等级比较高,但是监理人员资格、人数等都是各不相同。因此,在质检人员、用户和施工人员之间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质检人员和施工现场作业的工作人员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更好的为用户服务,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顾客满意的房屋建筑。

3.3增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力度

加强工程过程的管理,不仅可以确保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并且还是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施工现场过程控制一般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严格执行技术交底制度;其次,针对关键工序或者特殊工艺,应该按照相应要求,制定正确的作用指导书,并设置质量控制点,结合人员、机械、材料、方法、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持续监控;最后,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贯彻实施样板制度。

3.4重视完工的质量检查

因为房屋建筑工程完工检查直接关系着其最佳功能的发挥,所以各个施工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房屋建筑工程检查涉及的面较大:第一,结合合同中规定的各项标准,检查房屋建筑的各方面是否符合要求。第二,不错过任何一个分工程的施工,有针对性地进行施工质量的检查。第三,对施工中使用的各项材料进行最后的完善,并且对其进行分类归档,以便以后的查阅。

由于房屋工程复杂,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进行检查工作的时候,以下几点值得引起质检员的高度注意:

首先,在对保温层和抗裂浆糊层质量的检查中,还要在测验其进行抗拉性时,应该确保其具备较强的抗拉能力。在进行抗拉试验的时候,要确保在其承受的抗拉范围内进行试验,如果没有出现裂缝等状况便可认为其是合格的。另外,为了进一步检验其性能,此时还需要做抗冲力试验,这是必须保证在受到10N冲击力的时候,不会出现意外状况。最后,在工程竣工后,还应该参照JCJ132-2001,检测房屋建筑的采暖性。

4.总结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人们更加重视房屋建筑工程质量,这就增加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压力,也提高了对建筑施工行业的要求。为了最大极限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占据建筑行业的竞争优势,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应该对技术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保证施工的安全和工程的整体质量。另外,在房屋建设中,应该理论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施工的有效性和科学合理性。此外,施工企业应该不断探索施工技术,加强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工作,改善并完善技术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而确保施工高效运行和开展,最终促进房屋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倪坚刚.房屋建筑现场施工管理措施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2(4):12-13

第2篇

关键词 马铃薯;种业发展;陕西延安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133-01

1 马铃薯种业发展的现状

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当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气候冷凉,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长,属薯类作物优生区。马铃薯在延安市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7万hm2左右,年产量达75万t以上,是仅次于玉米的大宗粮菜饲兼用型作物,也是直接关系全市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收入来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群众自发种植的积极性很高。在消费习惯上,南部县基本将其作为蔬菜鲜食,北部县种植面积较大的子长、志丹、吴起、安塞等县,有10%左右留作种用,外销和加工不足10%,其余80%都作蔬菜、粮食或饲料使用,加工率和商品率都很低。近年来,全膜双垄沟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使商品薯及脱毒薯产量和品质均得到较大改善。

1.1 品种选育方面

生产用种主要以从内蒙、榆林、山东和甘肃等地引进为主,目前尚没有自主选育或审定的品种在生产中应用。主栽品种目前仍以紫花白、东北白、沙杂等老牌品种为主,市场上急需的专用品种尚处于小面积试验示范阶段。脱毒马铃薯品种引进筛选方面,仅子长县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一家专门单位,吴起、志丹、安塞等县主要依靠农民或专业合作社自发进行小规模试验示范,自主创新能力极低,品种选育短期内无法摆脱外部引进的格局[1-2]。

1.2 良种繁育方面

种薯供应主要依赖于外部调入的办法解决,延安市经过多年努力虽然已经完全掌握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但尚未形成大规模供种的繁育体系,生产上没有建立市、县、乡不同层级,从基础种到合格种的明确分工,供种渠道多、乱、杂现象较为普遍,未经过考察或充分试验盲目引进推广等不规范行为依然存在,加剧了品种混杂退化的局面。由于良种繁育多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栽培上的一些新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种薯处理、病害防治等标准化技术推广进度缓慢。

1.3 品种结构方面

全局上缺乏对不同熟期、不同用途品种的科学安排,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的弊端,在市场信息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往往出现早熟、加工品种供不应求,而部分鲜薯供过于求的现象。由于观念滞后、资金紧张、投入分散、设备陈旧和管理落后等原因,导致规模稍大的加工企业经常濒临瘫痪或经营亏损的边缘,产业发展始终难以形成整体规模[3]。

1.4 种薯质量方面

种薯质量得不到保障也是制约马铃薯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外部调种普遍距离远、损耗大、成本高、价格贵,大多数农民只能采取自留薯种,反复使用的原始留种方式,品种老旧、种性退化、病害严重等问题突出,良种覆盖率低,脱毒种薯利用率更低。质量监管仍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有效的病毒检测手段和健全的质量保证措施,全市除子长县外,其余县均没有单列机构,种薯质量主要由当地种子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监管工作。

2 马铃薯种业发展对策

马铃薯是高产兼用型作物,加工用途广,产业链条长,增产增收潜力大,对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振兴延安市农业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扭转全市脱毒薯品种覆盖率及生产效能“双低” 的局面,提出以下建议。

2.1 总体思路上

以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增收为目标,以转变马铃薯种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强化市场监管,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体系,全面加强全市马铃薯良种生产能力建设。

2.2 技术研究上

加强马铃薯晚疫病、品质改良等遗传机理研究,开发种薯病虫害快速检测技术,引进、选育和推广抗病、抗逆、优质鲜薯实用型品种、抗病淀粉加工型品种,加强高效低成本种薯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研究[4]。由于生产上存在品种与市场销售严重脱节的问题,全市十分短缺发展潜力较大的食品加工和淀粉加工型品种,应尽快将早熟品种、淀粉和全粉加工、油炸加工品种的引进推广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及时满足生产发展和市场营销的需要。

2.3 繁育体系上

应健全马铃薯脱毒种繁育和窖藏体系,形成合理的布局马铃薯种薯供应体系,扶持马铃薯龙头企业发展,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马铃薯供种商品化率和集约化供种水平。

2.4 基地建设上

延安市的马铃薯生产基地的重点,应以气候冷凉、病害发生较轻、产业化水平高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宝塔等区域为宜,通过“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建立健全市、县、乡的原原种、原种、合格种3级繁供体系,依靠质量和品牌,建立多渠道销售体系,促进种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2.5 质量控制上

严格执行《马铃薯脱毒种薯(GB18133-2000)》和《马铃薯产地检验规程(GB7330-2003)》,建立完善生产登记、质量认证、产地标识和销售追踪等制度,加强脱毒种薯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强化种子管理部门对种薯质量检测及市场监管工作力度,防范用种风险,确保生产安全。

2.6 措施保障上

积极协调、多方争取,努力推动地方政府对马铃薯种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成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指导和组织新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繁殖生产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工作;二是实行项目扶持政策的同时,启动种薯、生产机械、贮窖建设及加工精选等方面资金补助措施;三是扶持和组建产业协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开放马铃薯脱毒种运输销售绿色通道等[5-6]。

3 参考文献

[1] 连中学.渭源县马铃薯种业发展优势及发展途径[J].甘肃农业科技,2005(5):5-7.

[2] 杨海鹰,云庭,段跃,等.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1):10-13.

[3] 杨海鹰,云庭,段跃,等.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1):3-7.

[4] 张玉霜.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第3篇

[关键词] 检验检疫;物联网技术;苏州水果口岸;RFID;二维码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64

[中图分类号] F74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105- 01

1 物联网技术背景

物联网是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元素私有化的特性很适合应用在监管领域。该特性的物理实现最常用的是RFID与二维码标签,二维码只需印刷便可,但不能修改,可靠性和唯一性好,价格低廉。而RFID标签能多次读写,存储容量更大更适合在物流集装箱、车辆管理等中应用,但可靠性和唯一性较差。

综合考虑,我们将二维码直接喷涂于RFID标签表面,实现二者的统一。另外,我们将用数字无线传输和GPS技术来定位跟踪。

2 进境水果检验检疫急需要物联网来支持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于进口水果需求增大,进口量逐年递增。2012年全国进境水果330.49万吨,金额38.05亿美元。2013年,金额超41亿美元,同比涨幅超过10%。截至2013年,国家批准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进境水果口岸,江苏省就有3个口岸。在大力发展水果口岸的同时,政府也要求加强进境水果的监管工作。

苏州目前进境水果年均成交量4万吨,并以每年10%递增,价值上百万美元,使得传统监管模式与激增的工作量间的矛盾凸显,传统模式下信息共享程度低,检验检疫监管过程难追溯,后续监管困难。而物联网技术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有利于创新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探索推进“智慧检验检疫”建设,完善质量信用分类监管模式,提升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加强后市场监管。

以贸易方式进境的新鲜水果的检验检疫包括:受理报检、现场检验检疫、实验室检验检疫、结果评定与出证、检验检疫监管、上报、归档等多个环节,严重影响进境及市场销售。利用3G/4G视频,图像分析、处理、传输,云信息处理等技术,整合资源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检验检疫进境水果监控平台(以下称监控平台),建立数据仓库,实现流程再造。首先检验检疫机构对企业备案,委托海外机构实施装运前检验并出具证书。货物运抵苏州水果口岸,企业上传资料至局端,工作人员采用RFID和二维码防伪技术、射频标签读写器等核实证货信息,若无特殊检疫要求则直接放行,事后出具结果评定及证书并上报,时时追踪流向。若运输设备或水果包装有破损,需现场查验。

3 探索物联网技术在苏州水果口岸建设中的应用

可以考虑从运输、出入闸口、入区监管、后市场监管等4个方面着手,探索物联网技术在进境水果检验检疫中的应用。

3.1 运输方面的应用

苏州没有空港,目前绝大部分的进境水果来自上海空港。苏州必须探索创新“虚拟空港”模式。进境水果在国外直接订舱,到上海空港后直接由物联网监管的运输设备,直达苏州口岸办理清关手续。采用该模式,通关运输时间大幅缩短,费用下降30%。运输设备要求安装GPS定位装置,可有效预防逃漏检,并时时监测运输过程。以苏州高新区为例,苏州高新区出口区南区距离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较远,引入物联网技术后,实现了无缝对接,强化了监管力度。

3.2 水果口岸闸口的应用

当运输设备进出水果口岸时,RFID射频读写器自动识别目标对象读取RFID卡,工作人员通过专用网络传递信息并及时实施布控。运输设备进入指定区域,系统将唯一ID编号写入RFID和二维码标签,利用GPS定位该设备,全过程无人工干预,大大缓解人力资源紧缺状况。与此同时在闸口引入视频监管,监督设备和周边环境。

3.3 入区监管方面的应用

进境水果进入查验场库,工作人员对有检疫要求的进境水果实施移动式口岸查验。工作人员使用移动式物联网设备(手持终端),严查DDT、克百威等禁止使用的农残物。查验完毕,工作人员将信息,用该设备更新外箱的标签信息并解锁放行,真正做到“即查即放”;原始记录、拍摄的照片、视频已实时上传至“云端服务器”供实时调取。如若农残超标,工作人员将现场采样,送至第三方实验室进一步分析,数据同步上传,做到严格把控,禁止入市。

3.4 后市场监管方面的应用

进入国内销售环节。利用物联网技术,顾客与监管部门等对进境水果信息进行关联并层层追溯。若发生事故,检验检疫联合监管部门召回问题水果、销毁并对外索赔,检验检疫部门监管平台信息,预警消费者,严格把关该产地水果再次进境。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苏州水果口岸的建设,建立监控平台,对进境水果的全程监控可溯源,实现平台资源集中化和标准化的管理,从而达到提高检验检疫效率、提升物流效能、实现有效监控和高效运用的目标,真正实现“三个一”。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建斌,黄友永.物联网技术在口岸检验检疫监管中的应用――以苏州口岸为例[J].求实,2013 (2).

[2]中国检科院食品安全研究所.进口水果一般监控安全卫生项目[S].2014.

[3]吴功宜,吴英.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4]王冬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港口智能卡口系统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3(18).

第4篇

关键词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测技术;危害控制;四川成都

中图分类号 TS25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44-02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aquatic product supply chain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aquatic product sales channels,the supervision work of aquatic products quality safety in Chengdu City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upervision work of aquatic products quality safety in Chengdu City from 4 aspect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vision system,the technical methods of detection,the sources of aquatic products and the control of hazards,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Key words aquatic product quality safety;supervision system;detection technology;hazard control;Chengdu Sichuan

水产品因营养价值较高且肉质鲜美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据统计,2015年成都市水产品产量达9.1万t,同比增长0.3%。但近年来国内相关媒体频繁报道出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影响了消费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都市水产品行业的发展。因此,成都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水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并在各类农产品抽检中合格率居于前列。然而随着水产企业的全球化、水产贸易的全球化、互联网电商的兴起,使得成都市水产品安全的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1-2]。此外,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同时也对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4]。本文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结合成都市目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现状,从检测技术与体系、产品来源、危害控制等方面对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为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改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1 监管体系建设

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都市就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大力发展,农业部进一步加强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发展和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建设,目前成都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已逐步完善,质检机构的检测条件也日趋成熟,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检测的范围能基本满足行业需求,在保障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由于成都市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相对于沿海一带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后续的体系建设中应进一步完善。一是质检机构的建设。目前成都市的质检机构建设相对薄弱,其数量无法满足大市场的需求,在一些地方县市更是缺乏C合性的水产品质检机构。因此,在未来的体系建设中应逐步优化阶梯队伍建设,对水产品市场进行全面监管。二是成都市还应组织建设一支专业队伍,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定期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引进掌握目前最好的水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同时,还应积极响应农业部号召,组建专业的水产品检测实验室,积极参与各项水产品质量安全能力测试,保证在技术层面上能够应对市场的变动[5-6]。

2 检测技术方法

2.1 生鲜水产品鲜度检测技术

由于水产品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其在加工、运输、贮存过程中容易腐败变质,当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尤其是生鲜水产品交易中鲜度的检测尤为重要。现行使用的鲜度检测方法是基于酶反应的时间-温度指示器(TTIs)[7],根据酶反应结果可反映生鲜水产品在贮存过程中的温度及品质变化历程,从而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水产品的鲜度。虽然这种方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其检测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生鲜水产品的交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未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前该批产品已经流入市场或消费者,从而达不到监管的目的。因而快速检测技术是目前生鲜水产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其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经济、准确率高的特点,能够较好地满足生鲜水产品初筛的要求[8]。目前快速检测的方法主要是胶体金免疫层析法[9],是被广泛认可且适用的一种方法。但是由于水产品种类繁多、成分不一、影响因素较多,从而使得检测结果易出现假阳性,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应对检测样品进行正确处理,规避检测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干扰,结合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证,逐步完善生鲜水产品的快速检测技术。

2.2 渔药残留检测技术

伴随集约化养殖的发展,鱼病灾害频发,滥用渔药和渔药残留问题常常被消费者所诟病,水产品出口也常常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因此,加强水产品中药物使用的监管非常重要。目前,成都市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检测手段仍主要使用常规实验室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时效性不佳、检测样品数量有限、检测成本较高。2011年起,成都市就积极响应农业部的号召,启动了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快速检测筛选验证工作,将验证结果面向社会公布。虽然成都市在渔药残留的快速现场检测技术上有一定进步,但还有待引进更为先进的快检技术[10]。根据国内外相关快检技术研究显示,化学比色法、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是检测结果准确、应用比较成熟且已具有商品化产品的快速检测方法[11]。快检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药物残留的现场检测效率,但是不能排除假阳性的出现。因此,未来成都市在渔药残留检测中,应加强现场快检与实验室确证相结合,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将快速检测用于市场监管中的初期判定,对于检测阳性的产品应送往实验室进一步检验。

3 水产品来源

水产品原料是水产品加工、生产、销售的源头,加强对水产品来源的监管可有效控制和改善水产品质量。水产品来源监管涉及养殖者、生产者、运输者、销售者等众多人员,监管范围较大,每一环节的疏漏都会影响水产质量的安全。近年来,成都市逐步加强对水产品来源的监管:对于养殖者,督促其规范养殖期的药物和饲料使用,建立渔业档案制度,严格执行休药期,加强水产品上市前的检验检疫。对于生产者,其购买的加工原料来源必须清楚,加工过程符合食品加工环节的相关规定,禁止添加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产品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对于运输者,凡是进入成都市的水产品都应在动物检验检疫部门进行登记,检验合格后才能流入成都市水产品市场。此外,成都市还为各类条件合格的运输水产品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其进入市场流通,保障水产品的鲜活入市,降低运输过程造成的损失。在未来的水产来源监管中,成都市还应加强对于养殖环境的监管,降低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建立严格的风险评估体系和渔药、环境改良药物的监测网络;加强对外来商品鱼的监管力度[12]。

4 危害控制

对于水产品危害控制,应由被动监测向主动监测转变,吴永宁[13]在针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在食品安全部署的工作中介绍,食品化学危害物检测从定向检测向非定向筛查转变。目前,成都市对于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在今后的监管中应逐步形成非定向监测模式,不再针对性地检测某一水产品的某一指标,而是对水产品从养成到销售整个过程的每个指标都要进行监测,形成完善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另外,水产品安全的控制理念也应随之转变,“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食品安全控制理念从HACCP向脆弱性评估为基础全程控制转变”[13],前者能够有效预防生产环节中各种危害因子的出现,而后者则对水产品原料和辅料危害因子具有较好的控制,主要涉及到食物链脆弱性安全评估、产品真实性溯源、产地污染以及水产品安全控制等。最后,对于突发的应急事件,水产品监管部门应及时作出安全性评估,向社会公告受危害的水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是否可继续在市场流通。对于不能再继续流通的水产品应及时召回,确定其危险程度,及时制定出防控手段,预防二次危害的发生。

5 结语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品产量逐步增长,水产品已成为成都市农产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也日益发展完善,能够利用各种鱼、新的技术对水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实施监管,有效预防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相关监管部门还需继续努力,完善监管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引进最新监管技术,从而有效预防各种危害因子的出现,为成都市居民提供更为健康、安全的水产品,指导消费者合理、健康饮食。

6 参考文献

[1] 孙琛,沈媛.基于流通渠道视角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J].食品工I科技,2014,35(13):275-279.

[2] 杨卓凡.网络经济时代中国水产品电子商务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2.

[3] 刘欢,马兵,宋怿,等.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0(5):74-78.

[4] 柳淑芳,李晓川.生物技术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与展望[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06(5):47-49.

[5] 张倩,王迎宾,肖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329.

[6] 潘煜辰,郑翌,施敬文,等.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与发展建议[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7):2272-2279.

[7] 葛蕾,李振兴,林洪.基于酶促褐变原理的时间温度指示系统研究[C]//中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国际论坛,2013.

[8] 杨军,黄建华,何志刚.浅议快速检测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及意义[C]//中国南方渔业论坛暨第二十八次学术会议,2012.

[9] 吴刚,姜瞻梅,霍贵成,等.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7(12):216-218.

[10] 刘欢,李晋成,吴立冬,等.现场快速检测在水产品药物残留监管中的应用及发展建议[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8):2302-2307.

[11] 周焕英,高志贤,孙思明,等.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2008,27(7):788-794.

第5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整合种业资源,增加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鼓励企业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保护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合法权益,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巩固基地优势,提高竞争力,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使我市逐步由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跨越,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根本性保障。

二、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我市水稻亲本繁殖和种子出口两大优势,加快推进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力争2015年建成交通方便、能排能灌、耕地质量好、配套设施齐全的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加快种业企业商业育种机构的引进、培育,力争2015年建成1-2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科研力量强、成果显著的商业育种机构;提升种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和市场占有率,确保杂交水稻种子产量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力争2015年成为“水稻制种基地重点县”;加快建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着力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加强种子质量监测和市场监管;推动土地向制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加快建立种业专业合作社,成立种子行业协会,维护公平竞争的种子生产经营秩序。

三、工作举措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

2015年底前实现我市从事种子生产的种子企业与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脱钩,逐步实现基础性公益性科研与商业化育种分开。鼓励种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股份制研发机构,鼓励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并购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支持企业转化科研成果,鼓励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推广“政府购买品种、企业集中繁育、项目配套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争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种业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广泛吸引社会、金融资本投入,加大对种业企业的风险保障、贷款贴息、担保补贴力度。积极配合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生物育种项目对种业企业的支持,加大对企业商业化育种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研发工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确立和稳定企业商业化育种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引导企业增强保护意识,积极开展育种科研成果鉴定和专利保护申报工作。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二)强化创新要素市场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

积极推进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依法有序向企业流动,培育壮大种业创新主体,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人才合作,制定措施吸引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员通过兼职兼薪、短期受聘、承担项目或课题服务等多种柔性流动方式到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工作。强化科研应用导向机制,改善创新与转化并重的人才评价制度,加大职称评定中转化推广绩效权重,将商业化育种成果及推广面积作为职称评定、专家评选、项目资助的重要依据。加强种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企业育种研发人员培训。鼓励企业探索完善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有效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市种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制定交易管理办法,禁止私下交易。保障产学研合法权益。鼓励育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三)加快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提升良种生产能力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自愿”的原则,依托种业骨干企业,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石板、江源、永宁、芦葭、清风、平泉、新市、太平等乡镇为主体的河西及沱江流域种子生产基地。加大对制种基地和制种乡镇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建设。整合现代农业产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实施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一路二水三产业”的思路,加快推进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整治力度,确保种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种业繁育需要。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管理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推动土地向种子企业、制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支持种子企业与制种大户、农民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导种子企业与制种专业合作社或制种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杂交水稻制种栽插、收割机械化为重点的试验,加大高效、安全制种技术和先进适用制种机械的推广应用;对规模较大、生产条件好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实行用途管制,纳入基本农田范围予以永久保护。

(四)加快建立种业发展风险分担机制,提高种子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涉农政策,加快建立农作物种子生产风险分担机制。积极落实制种保险、良种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鼓励和引导相关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等涉农银行机构加大对种子收储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运用好农机具补贴政策,将制种机械、加工设备纳入补贴范围,提高种子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

(五)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建立诚信公平秩序

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川办函〔2011〕262号)精神,树立“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打防并举,综合防治”的市场监管新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市场监管,切实加强品种、质量及销售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种子市场秩序行业评价机制,督促企业建立种子可追溯信息系统,完善全程可追溯管理。推行种子企业委托经营制度,减少销售环节,规范种子营销网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我局成立“市农业局种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见附件),由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其他相关单位、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农作物种业体制改革工作,并下设办公室在种子管理站,负责农作物种业体制改革日常工作开展。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涉及乡镇要成立种业发展办公室,由分管农业副乡镇长挂帅,抓好本乡镇种业发展工作。

第6篇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4-0037-01

岷县位于甘肃南部高原东麓、陇南山地西部及黄土高原接壤区。境内土壤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宜于各类中药材生长发育,是当归地道产地。全县每年当归种植面积达0.67万hm2,育苗面积达333.33 hm2,占周边地区总育苗面积的70 %左右,年产当归种苗1 000万kg左右,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 %以上。近年来,岷县按照中医药绿色、无公害、现代化要求,高度重视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无公害栽培,特别是在当归种苗的选育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制定长远规划

首先是结合实际,制定了《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对当归种苗繁育提出目标要求、政策措施,规划中提出要依托甘肃中医学院、定西市旱农中心、甘肃农业大学在岷县建设专用型中药材当归育种基地,组织省内具有育种技术实力的科研单位进行有效的联合攻关,将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尽快查实岷县地道中药材的遗传特性,选育出适合岷县种植、遗传特性稳定、质优的当归品种,在不断选育优质当归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优质中药材品种“资源库”,实现品种优质化;其次,印发了《关于加快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思路、目标要求和主要措施,其中对种子种苗繁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最后,将当归种子种苗繁育列入了“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为当归种苗无公害繁育奠定了基础。

2 加强试验研究

2.1 科研攻关

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学院、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兰州大得利公司等院校及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开展科研攻关,在当归优质新品种(系)选育、规范化种植、生物肥料应用、低残留新农药新肥料筛选、熟地育苗、当归种质资源保护、有效成分提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选育出当归新品系岷归1号、岷归2号两个品种。

2.2 基地建设

加快中药材种苗基地建设步伐。每年在秦许、麻子川、茶埠等乡镇建立种苗繁育基地200 hm2左右,逐步解决群众生地育苗的问题,保证全县和周边地区当归种苗供应。

2.3 建立种质资源圃

抓紧建立了岷归1号、岷归2号种质资源圃,保护当归种质资源。

3 开展技术培训

利用在春播前、农闲季等时节邀请专家开展技术讲座、散发宣传资料,培训种苗繁育的选地、施肥、种子选择及处理、苗床管理、无公害农药的使用和起苗及贮藏等各个环节,使农民熟练掌握了当归种苗繁育技术。

4 争取项目支持

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岷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积极争取到了《当归熟地育苗与早期抽薹控制技术研究》项目及岷县当归规范化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对熟地育苗的农户进行资金补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育苗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第7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和弘扬河套酒文化这一主题,切实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面开拓市场,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构建多层次的产业集群,使白酒产业发展优势更明显、特色更突出,积极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13年发展目标是:

㈠全市白酒产量达到10万千升以上,行业销售额达到30亿元,利税总额超过12亿元。其中,河套酒业集团销售额达到28亿元,利税总额超过10亿元。

㈡重点骨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河套酒业集团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技术得到推广,资源再生利用率显著提高,力争新增白酒国家级技术中心一个。

三、具体措施

㈠科学制订白酒产业发展规划。

市经委具体负责制订全市白酒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要在进一步做大做强“河套酒”的同时,努力培育壮大二类白酒企业。要强力推进酒类产业集中区建设,积极培育酒类专业批发市场,大力支持关联企业发展。要搞好产业布局,将旗、乌拉特中旗、五原县、磴口县,作为全市酒类产业重点布局区域,大力挖掘弘扬“河套酒文化”,不断提升和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

㈡突出行业龙头企业的主导地位。

要进一步强化河套酒业集团作为全市酒类产业发展的核心的主导地位,鼓励其充分发挥品牌、质量、信誉、网络研发等优势,带动全市酒类企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发展。要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和大力支持河套酒业集中区的规划与建设。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已明确对河套酒业集团的一系列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和发挥河套酒业集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要着力培育新的白酒龙头企业。选择一到两家有条件的酒类中小企业,实施培育计划。到2013年,要实现乌拉特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五原县酒业公司销售收入上亿元。

㈢积极打造“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

要统筹策划、宣传市酒类资源、历史、酒文化,着力打造“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城市名片。要大力搞好酒类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发掘和丰富市酒类品牌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市酒文化的厚重感和吸引力。要将酒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特别是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积极宣传河套白酒。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广告投入,宣传企业文化、品牌和产品,整体塑造“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的良好形象。

㈣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白酒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酒业集中区规划建设、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市场营销、市场建设、市场监管、产业链延伸等。市政府将切实加大对酒类企业技术改造等贷款贴息的支持力度。各旗县区可根据实际,安排酒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进一步增强对白酒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市经委要负责牵头,采取召开银企联席会等方式,及时通报全市酒类产业发展情况,协调解决酒类企业贷款有关问题。驻市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酒类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探索创新信贷及监管模式,实现银企共赢互利。

㈤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拓展酒类市场。

鼓励企业继续加大对“河套”等知名品牌的宣传力度,巩固和提升知名品牌形象,不断拓展市场空间。鼓励河套酒向高端市场发展。市政府将对白酒驰名商标、中国名牌、著名商标、名牌产品进行考核奖励,重点扶持已有一定规模并具有一定实力的新品牌加快发展,积极争创国家、自治区名牌。对首次获得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酒类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首次获得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酒类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要鼓励企业创新营销模式,积极开展厂商联合、产销联合、品牌联合等活动,组建一体化销售公司,引导产地与销地结成战略同盟,多形式培育酒类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㈥大力促进白酒产业技术升级。

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实施生物技术产业工程,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传统白酒产业技术升级。大力支持创建各级白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质量检测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区级、市级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要充分发挥河套酒业集团的白酒质量检测能力,推动全市白酒质量快速提升。市食品工业协会、市酒类协会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为全市白酒企业提升技术提供咨询服务。

要总结推广河套酒业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示范效应。鼓励白酒企业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开环式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酒类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引进、转化科技成果中产生的费用,按有关税收政策在税前进行抵扣。

第8篇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随着日光温室由川区向沿山区的扩展,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区委、区政府把沿山冷凉灌区定位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各乡镇采取措施,加大了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力度,使双孢菇生产在近3年中实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向沿山冷凉灌区集中,产品远销香港、新疆、西宁、兰州、金昌等地市,已成为我区特别是沿山冷凉灌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农业,增加农民的主要优势产业之一。

1、种植品种

全区食用菌种植品种主要以平菇、双孢菇为主,附带种植少量的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等。

2、种植规模

全区生产平菇约500多万袋,年产量750万公斤,年产值2250万元;生产双孢菇40万平方米,年产量400万公斤,年产值2000万元;生产香菇8万袋。

3、种植区域

全区食用菌生产乡镇有30个,其中平菇生产规模较大的乡镇有清水、武南、高坝、大柳、羊下坝、中坝、金沙、金塔等;双孢菇生产规模较大的乡镇有永丰镇、金山乡、谢河镇、河东乡、新华乡、松树乡、丰乐镇、五和乡、西营镇9个。

4、菌种生产和市场销售情况

全区生产食用菌菌种的单位和个人有5家,年产各类菌种100万瓶。菇品营销企业和个人有10多家,日购销菇品3—4吨,除供应本地市场,主要销往新疆、内蒙、浙江、河南、西宁等外省市场和省内的兰州、金昌、酒泉等城市。

二、呈现的特点及优势

1、规模化优势初步形成: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区食用菌生产已整合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规模、有组织的稳定生产,初步形成了以武南、大柳、金塔、柏树、清水、永昌等乡镇为重点的平菇生产基地,以谢河、清水、丰乐、金山、清源等乡镇为主的双孢菇生产基地。

2、资源优势凸显:双孢菇生产逐步向水资源缺乏,蔬菜生产比较弱势的沿山冷凉灌区集中,出现了谢河、丰乐、新华、金山等为代表的生产专业乡镇,其双孢菇产量占全区的1/2以上。

3、经济效益明显:按50米长的棚计算,种菇每户平均纯收入6000-8000元,效益十分显著。

4、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随着双孢菇生产的扩大和产地规模形成,谢河、丰乐等乡镇相继成立了“双孢菇营销协会”,初步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了双孢菇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严重不足。有些乡镇、农户已充分认识到食用菌的增收效益,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壮大这一产业。尽管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但苦于资金不足,不能从根本上给予有力的支持,致使这一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有些缓慢。

2、生产水平低。我区双孢菇生产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生产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整体生产水平低下。特别是香菇栽培技术难度很大,对生产技术要求又高,农户大多依据自己的生产经验开展生产,栽培技术不规范,造成灭菌不彻底、污染严重、产量低,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3、生产规模小。目前全区双孢菇生产面积只有40万平方米,还远远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4、加工能力不强。我区食用菌生产目前以外销、鲜食为主,在我区境内尚无专业的菌品购销企业来收购、加工,导致菌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市场秩序混乱,没有形成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完备的市场化运作体系。

四、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比较优势,按照“设施简易化、规模连片化、技术标准化、产品有机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优化区域布局,创新运行机制,突出园区建设、菌种生产、加工销售三个重点,做大做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促进沿山冷凉灌区经济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08年,全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面积在现有基础上达到5000亩以上,总产量达到2.5万吨。基地总产值达到0.75亿元,沿山冷凉灌区14个乡镇农民人均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收入达到300元。

五、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为食用菌产业提供组织保证。

2、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帮扶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

3、强化市场监管,严把菌种质量,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加强食用菌菌种的管理,进行资质审查,清理整顿一批不合格的菌种生产单位和个人,保证优良菌种的选育、提纯、保藏,使菌种的生产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4、加强技术合作,开展技术攻关,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研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合作,解决食用菌生产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抽调专家和技术骨干,组建技术服务队,开展食用菌的生产技术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第9篇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市场:政府干预;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TS201.F41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08-02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它包括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微生物直接加工品及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随着科学技术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转基因食品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展和蔓延,并越米越形成庞大的全球性市场趋势。但就转基因食品而言。对其科学性、安全性、可持续性的争议一直不断,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危害更是众说纷纭。因此,研究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政府的有效监督保障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理论探讨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有利可图是企业的初衷。这就容易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机制的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浪费和市场秩序的混乱。这主要表现为竞争失效、公共产品缺乏、外部性奖惩不明、信息不对称等。为弥补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干预。即通过执行一系列政府行为,用“看得见的手”来消除市场失灵,以规范市场行为,确立有序竞争,维持市场正常运行。当然,政府干预也不是万能的。但科学适度的干预是纠正和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政府规范市场的主要方式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信息的公开化、激励竞争、奖惩外部性、提供公共物品等。政府干预意在通过“看得见的手”来弥补市场失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需要有别于西方传统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度的政府干预监督。

二、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的现状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国家之一,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技术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将现代生物技术纳入科技发展计划,在近30年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和转基因食品的消费量已位居世界前列,转基因食品商业化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及以它们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用大豆油、玉米油、汕菜籽油、大豆粉和玉米粉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食品。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发展迅速。但转基因食品毕竟是一种新兴的、特殊的产品。加之我国市场经济的基础不同于西方国家。因而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为:(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已出台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等,从不同角度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做出了规定,但至今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明确、统一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对转基因环境安全性方面也没有形成相关的规范制度。(2)政府对转基因食品市场监管不规范。在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与其相关的各项配套制度、措施等还不完备。政府对转基因食品市场的监督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导致多部门管理、重复管理、职能重叠、手续繁杂等诸多问题。(3)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不足。当前人们普遍缺乏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对其益处及风险认识不清,缺乏必要的常识。加之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食品都加入了转基因成分,相关部门对于消费者知情权宣传不足,使得公众普遍缺乏对转基因食品的鉴别能力。

(三)问题的成因

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1)缺乏统一的安全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出台的规章制度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一是转基因食品在我国尚处于起始阶段,对相关规章的制定还处于探索过程:二是转基因食品是高科技产物,因而要制定一个统一、完善的安全评价体系,这也必须经过严密慎重的鉴定过程。(2)政府监管体系不科学。当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普遍采取多头管理的模式,即卫生部、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工商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监局等部门共同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管理,管理职权不明确。由此造成管理成本过大。各自职能不清。越位、缺位、错位交替,造成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推卸责任、责任不明、效率低下等不良行为。(3)转基因食品信息公开化程度不够。转基因食品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对其认知需要一定的过程。尽管当前我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实行了标识管理制度,但由于制度本身以及执行的不够透明。加之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识不足。

三、政府规范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的必要性

(一)政府是制定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的主体

转基因食品问世以来。对其安全性与科学性就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因而对于转基因食品,绝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进行自发调节。构建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是世界各国的一致观点和普遍做法,它涉及到国民百姓的身心安危,同时也维系着整个饮食市场秩序的稳定。由于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科技的进步和财力的支撑,并兼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所以制定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的主体只能是政府。

对此,我国政府应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检测评定方法。结合国情,加快建立起一整套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体系。从而对进入市场的各种转基因食品能够有一整套统一、规范的评定检测监测标准。政府可以通过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制定出科学实用且易于执行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并根据转基因食品的不断发展,随时对该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此来确保安全健康的转基因食品进入国民市场与百姓口中。

(二)政府是构建转基因食品监管体系的主体

当前,对于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的监管主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除政府部门外,各类第三部门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转基因食品不同于一般的自然普通食品,对其安全性、可靠性的监测与把关,是其能否正常进入消费市场的关键所在。因此,政府必须成为构建转基因食品市场监管规范体系的主体,要制定出一套统一、高效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及监管方式。一方面,通过建立一个高行政级别的、统一的转基因食品监督管理委员会,以统筹指挥、协调各个部门,充分明晰各个管理部门的职权。另一方面。还要对中央与地方的监管职权作出明确规定。对已经确定的一般性安全可靠的转基因食品,可以放权由地方政府负责;对于目前为止尚存不明确、有争议的转基因食品。必须由以食品监管委员会为首的中央各职能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从大局出发,共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这样,通过中央与地方的共同管理。既可以保障政府对转基因食品市场的有效监管,同时也可以消除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弊端,从而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三)政府是使国民认知转基因食品的主体

公众缺乏获得转基因食品知识的渠道,而且成本也较高。相对于公众而言,政府掌握了更多、更深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信息,是百姓赖以信任的获得各种可靠信息的权威部门。因此。政府应当也必须成为使百姓认知转基因食品的主体。食品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向广大公众传递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正确信息、性质、利弊等,以此来加强、普及和提高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同时。应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形成互动与合力,以加速转基因食品普及宣传的力度与广度。政府还要求进入市场的转基因食品必须有清晰标识以及说明。使其信息透明化。保证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和消费权。

四、结 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成果日新月异的今天,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将具有广阔的空间与前景。加速规范、完善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涉及到全国百姓的身心安危,也涉及到全国食品市场秩序的稳定,其意义重大,刻不容缓。对此,政府必须要从安全、透明、发展、环保、可持续等多个方面,对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进行有效的扶持与监管,并逐步加以规范和完善,不断促使我国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产业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EB/OL],moh.省略./news/search-index,aspx

[2]张晓涛、孙长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角度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8,(01)

[3]唐晓纯,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准入和召回研究[J],食品科学,2006,(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