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6:50: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护理研究统计学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规范化护理管理;独立运营健康管理中心;应用
随着我国医疗护理改革的逐渐深入,独立运营健康管理中心的护理优化成为医疗机构竞争的强有力条件[1-4]。在此基础上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至关重要。因此,本次研究中就规范化护理管理在健康管理中心的应用进行研究,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针对本次研究内容选取我独立运营健康管理中心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自愿的300例客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所有客户分为A和B组各150例。A组客户中,男性客户98例,女性客户52例,其年龄范围在27岁~68岁,平均年龄(58.25±1.56)岁。B组客户中,男性客户97例,女性客户53例,其年龄范围在30岁~71岁,平均年龄(57.25±1.06)岁。对两组客户的基本资料实施组间统计学比对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临床比对分析。1.2方法在两组客户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实施不同的护理管理方法,其中A组采用常规健康管理中心护理管理,B组采用规范化护理管理。规范化护理管理:第一,对健康管理中心的护理管理体系进行构建,从其组织机构上规范护理体系;第二,在护理专业内容上实施规范化管理,对各科室的内部护理管理要求建立严格的护理规章制度,实施护理质量控制;第三,成立科室护理监督小组,对每一个科室护理岗位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实施监督和控制;第四,实施护理职责规范化管理,对与优秀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岗位有限选择,从而充分发挥优秀护理人员的护理作用,促进医院整体护理岗位的落实。第五,建立流程护理规范制度,针对健康管理中心各个工作流程实施无缝衔接规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1.3观察指标对两组客户实施组间护理满意度调查统计,护理满意度调查统计表格采用院内自主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以电子计算机统计分级为结果将其分为A、B、C、D、E五个等级,A及为满意度最高等级,E级为满意度最低等级。对两组护理管理方法实施体检各项指标评分,其中包含体检标本、信息资料、等待时间、异常结果、隐私保护、服务态度、突发事件处理,从而为两种护理管理方式的效果进行评估。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数据采用(n)率(%)和(±)标准差(−X±s)表示,数据组间统计学处理比较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以卡方(x2)和(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处理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等级比对结果A组E级和D级的人数明显多于B组,B组A级和B级的人数占比明显高于A组,两组在该四个等级人数占比统计结果分析上P<0.05,有统计学差异,而在C级占比人数统计上统计学差异性对比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2.2两组护理管理体检各项指标评分比对结果两组护理管理体检各项指标评分结果统计学处理,B组明显高于A组,组间差异性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中就规范化护理管理在独立运营健康管理中心的应用进行研究,将其与常规护理管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规范化护理管理能够提高护理各项指标评分,优化护理满意度,从而提高独立运营健康管理中心的服务能力,为其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占领优势[5-6]。未来我国健康管理中心在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从其护理管理体系、护理管理内容、护理监督等方面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完善,从根本上实现医院内部护理管理改革,在提升护理效率的同时起到优化医院核心服务能力的作用,为我国健康管理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残基础[7]。综上所述,规范化护理管理能够缩短客户体检时间,提高体检质量,保护客户隐私,优化客户对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雪容.规范化护理管理在独立运营健康体检中心的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2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2011:4.
[2]冯云.护理质量管理在健康体检中心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6(02):224-225.
[3]金琳珍,徐东娥,陈金兰.健康体检中心温馨服务实施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5,09(04):692.
[4]谢桃,林伟庭,汪渊,等.持续质量改进在健康体检中心医疗废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0(03):5190-5191.
[5]赵霞清.健康体检中心的消毒隔离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12(06):1163-1164.
[6]唐小丽,张婷,杨慧,等.四川省55所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癌痛规范化护理的现状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6,04(01):424-428.
关键词:全期护理模式;围手术期;护理
为了对采用全期护理模式对临床手术治疗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使临床对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需要更加了解,为临床提供对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护理的最佳方式,使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心理状态和生命体征能够保持平稳,组织进行了此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抽取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确诊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在围手术期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全期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并发症情况、生命体征情况、心理状态情况、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4月~2011年4月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男24例,女21例,年龄25~79岁,平均42.8岁;B组患者男23例,女22例,年龄22~81岁,平均41.4岁。抽样患者自然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将抽样中的90例临床确诊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5例。A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采用全期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并发症情况、生命体征情况、心理状态情况、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例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生命体征表现明显优于A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心理状态评分明显低于A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3。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情况比较(,分)
组别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A组
61.7±2.3
57.2±2.4
63.1±2.6
59.2±2.2
B组
62.4±3.4
42.4±3.7
62.2±4.1
44.3±3.8
P值
>0.05
<0.05
>0.05
关键词:小儿护理;小儿危重病房护理评分法;护理效果
小儿危重病不仅变化快,而且病症复杂。掌握治疗时机是临床治疗小儿危重病的关键,若是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不但影响患儿的预后,还可能导致患儿死亡。有文献报道[1],在小儿护理中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效果显著。为了验证这一结论,2019年7月—2020年5月随机选择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接受小儿危重病护理的9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7月—2020年5月选择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接受小儿危重病护理的9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8例。研究组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20例,平均年龄(5.44±1.56)岁;参照组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29例,平均年龄(5.34±1.52)岁。患儿和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经哈尔滨市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选患儿均符合小儿危重病的诊疗要求。排除患有其他内分泌疾病、免疫性疾病、肾脏疾病的患儿,两组患儿的基本信息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定时检测,动态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告之患者家属与小儿危重病有关的治疗和护理事宜,及时应对患儿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等[2]。研究组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掌握患儿在治疗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患病程度,合理评估患儿的患病情况,依据评估结果划分患儿的护理等级。对分数低于70的患儿开展动态护理,时刻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若病情恶化,第一时间组织抢救。对高于80分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并将患儿转入普通病房。监测70~79分患儿的动态生命体征,并转至重症监护室,开展及时有效的治疗[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生存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对比
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的患儿24例,占41.67%。护理效果一般的患儿25例,占52.08%。护理效果不显著的患儿3例,占6.25%。患儿护理的总有效率达93.75%(45例)。参照组护理效果明显的患儿18例,占20.83%。护理效果一般的患儿20例,占41.67%。护理效果不显著的患儿10例,占20.83%。患儿护理的总有效率为79.17%(38例)。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45,P<0.05)。
2.2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显著,研究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达93.75%(45例),参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9.17%(38例),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45,P<0.05)。
关键词:护理;高血压脑出血;冠心病
研究过程中对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合并高血压脑出血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具体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帮助临床拓宽对合并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的方法,以便临床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使该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科学试验研究过程中普遍应用的随机抽样分组方法,抽取2008年4月~2011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合并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冠心病患者,将其分为A组与B组。A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8~76岁,平均48.3岁;高血压患病时间3~26年,平均8.3年。B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9~78岁,平均47.2岁;高血压患病时间2~24年,平均7.9年。所抽取的研究对象的自然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 方法:将120例抽样研究对象的资料,经过进一步整理后分为A组、B组,平均每组60例,采用临床保守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A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所取得的效果、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情况、住院治疗时间、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神经功能仍然存在轻微的障碍,但已基本可以正常生活;有效:中度病残,但是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无效:重度病残,生活无法自理,或植物人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 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01月~2017年5月收治的手术方式治疗的肿瘤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例包含男47例、女35例;年龄20~67岁,平均(43.52±10.65)岁;手术麻醉类型分布:气管插管复合全麻者50例、椎管麻醉22例、局部麻醉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对应肿瘤手术治疗指证,82例纳入研究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加入其中,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将纳入病人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手术麻醉类型分布及一般资料差异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给予肿瘤手术患者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着重强调手术室护理,护理主要措施内容如下:1.2.1术前准备护理(1)熟悉环境熟悉医务人员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做自我介绍,并向其介绍主治医生、医院环境等,病人在熟悉环境、熟悉医务工作者的情况下,能逐渐缓解内心陌生感,降低心理应激程度。(2)心理干预护患坚持多沟通交流,过程中尊重患者,多给予人情关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实施针对性强的心理干预措施,内心负面情绪缓解并保证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治疗,进而达到更优的手术效果。(3)知识宣教让患者提前熟悉手术室环境,并在参观过程中讲解手术大致过程、麻醉方式、需要配合事项、术前禁食禁饮要求等,全面提升患者认知度。1.2.2手术室护理(1)环境护理临近手术前护理人员将室温、湿度调整到人体舒适度,以免给患者带来刺激或不适。(2)手术室持续心理护理手术室仪器使用、器械碰撞等因素都可能诱发患者出现焦虑、慌张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持续心理安慰,用转移注意力、心理交流(意识清醒者)、鼓励、肯定等方式、语言缓解不良情绪,尽可能降低手术应激反应。(3)体征监察术中注意患者血压、心率等体征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行针对性处理措施;手术暂停时注意遮挡切口、部位。(4)舒适护理[1]。1.2.3术后护理术后心理干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观察及防治护理、生活护理、切口护理、引流管护理、患者及患属日常护理指导、保温措施、出院指导等,过程中做好详细护理记录。1.3观察指标。手术室观察患者血压、心率、情绪(麻醉阻滞起效前)变化,记录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麻醉效果消退后及时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应激反应护理效果对比。映射手术应激反应的相关指标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血压正常率、心率正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焦虑情绪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护理满意度对比。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2%(40/42)明显高于对照组8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本次研究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围术期护理基础上着重强调手术室护理,采取术前宣教、心理干预、熟悉环境、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手术室环境护理、术中术后持续心理护理等措施,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血压、心率正常率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焦虑情绪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亦较对照组更低,同时获得了更优的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对肿瘤手术患者除常规护理外,强调手术室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其应激反应,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2-3]。
参考文献
[1]孔令珍.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肿瘤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732-733.
[2]潘莉玮.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降低肿瘤手术患者应激反应中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6,39(6):102-103.
【关键词】手术室;舒适护理;宫腔镜;效果
患者一般在术前均有较大的心理压力,而手术所产生的应激反应以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术后肢体制动给患者带了不适感,这些因素均不利于术后恢复[1-2]。手术室舒适护理近年来已在各医疗中心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护理要求手术室护理要注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患者在手术前后其生理、心理状态达到最佳,促进疾病康复。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术室舒适护理在宫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开封市中医院2014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拟接受宫腔镜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宫腔镜手术治疗指征,排除精神障碍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患者年龄27~68岁,平均(435±159)岁,平均病程(21±06)a,子宫黏膜下肌瘤22例,子宫内膜息肉28例;B组患者年龄25~73岁,平均(476±184)岁,平均病程(25±02)a,子宫黏膜下肌瘤18例,子宫内膜息肉3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属均了解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开封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护理方法
A组患者接受手术室舒适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术前访视:了解患者身体情况,亲切、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室环境,宣传治疗成功案例,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认真解释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最大程度解除患者及家属的负面情绪。②手术室护理:正确摆放手术室物品,保持手术室环境安静,调节室温和湿度。③麻醉护理:在麻醉操作前向患者说明麻醉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缓解患者紧张情绪。④护理:向患者告知摆放的目的,以最大程度获得患者理解,不要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注意保护隐私。⑤术中护理:严格完成各项操作,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持患者体温。⑥术后护理:及时用生理盐水擦拭血迹,为患者盖好被子,在送回途中应该尽量减少震动,保护手术切口,避免术后感染。B组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
1.3评价标准
①在患者术后第2天采用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comfortquestionnaire,GCQ)从4个方面评价患者舒适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对术后疼痛进行评价。②患者术后各项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③运用手术室护理质量测评量表评估护理质量。④术后第3天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评分表评价患者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定性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GCQ和VSA评分
护理后,A组患者各项GCQ评分及总分均高于B组,VSA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护理满意度
A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护理质量
A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总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并发症发生率
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奥马哈系统;个案管理模式;椎间盘突出;临床应用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十分常见,患者的症状主要是由于椎间盘变性突出,压迫脊髓,导致疼痛并影响下肢活动。目前治疗腰椎键盘突出症主要是通过非手术治疗方法,护理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然而目前对患者的护理方法比较单一,护理人员的指导作用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奥马哈系统可以根据护理过程中患者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相应的护理方式调整,并在护理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正和改善,最后结局系统用于评价患者的改善状况,在一些护理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基于以上情况,本次选择我院就诊的88例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进行基于奥马哈系统的个案管理模式在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椎间盘突出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研究组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19~67岁,平均(45.61±3.22)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4例;年龄18~68岁,平均(45.58±3.20)岁。两组患者均无其他系统合并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患者均知情同意。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而且经过CT或MRI影像检查证实。(2)患病时间≥6个月,不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属于Ⅱ级护理范畴的患者。(4)患者自愿参与研究,且了解研究方法并能主动配合。排除标准:(1)意识和认知障碍;(2)有其他系统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常规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的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病情和状态评估;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如:严格执行医嘱,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针对患者状况进行一些针对性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解答患者疑虑,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进行锻炼指导;在患者初次入院时使用JOA下腰痛评定表进行病情评定,在护理结束后用JOA下腰痛评定表进行第二次评定。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奥马哈系统的个案管理模式护理干预。两组护理周期均为2周,奥马哈系统护理干预实施方案:(1)对资料收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采用奥马哈问题分类表对患者的状况进行评估。资料收集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2)使用效果/结局评价系统和JOA下腰痛评定表对患者状况进行评估。(3)在充分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统计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问题,由专业医师针对护理问题制订相应的干预方案,并采取措施。(4)在根据干预方案进行相应护理时,也要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修正护理措施。
1.3观察指标
采用奥马哈系统的结局/效果评价系统的K-B-S评分对护理结局进行评价;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评估两组腰及下肢疼痛状况;用Moriskym等推荐的依从性调查标准调查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用我院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满意调查表》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护理问题的护理结局评价研究组在护
理干预后腰椎间盘患者在认知(K)、行为(B)、状况(S)方面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比较研究组在护理干预后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研究组在护理干预
后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干预后,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为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关键词】循证护理;肝恶性肿瘤;介入化疗患者;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肝恶性肿瘤介入化疗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循证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8.51±7.47)岁;循证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58.84±7.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和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介绍有关恶性肿瘤疾病的相关知识,按照医嘱给予用药指导,做好肝肾功能以及胃肠道的预防措施以及并发症的护理,按照常规的护理流程开展护理工作。循证组行循证护理。首先,成立循证小组。由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医生、影像技术人员以及临床药师等构成循证护理小组;②提出循证问题。小组成员需要根据临床的工作经验,准确评估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毒副作用以及不良的心理情绪,进行总结和分析,将可能产生的严重影响以及难以解决的护理问题筛选出来;③提出护理方法。通过网络技术和设备进行数据库的检索,并且由小组成员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临床症状,对于所检索的护理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选择适当的护理方法进行实施,具体的护理方法包括:①心理护理。利用语言以及肢体等方式,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到文艺活动当中,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②饮食护理。在此期间,护理人员需要确保饮食的清淡和营养,在常规饮食的基础上食用适当的蛋白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进而确保维生素的充足。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对照组和循证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
循证组的并发症发生率8例(16.67%),显著高于对照组17例(35.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对
循证组的护理满意度45例(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37例(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52,P=0.021<0.0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4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4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取人性化护理模式。对照组年龄27~35岁,出血量1100~3200ml,经产妇14例,初产妇10例。研究组年龄20~33岁,出血量1025~3225ml,初产妇与经产妇各1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临床表现、年龄跨度等基础性资料,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具体操作为:针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给予严密监护,护理人员从旁协助医生抢救,给予生物提取缩宫素、益母草注射液、卡孕栓、欣母沛、立止血等常规药物治疗进行止血治疗。研究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1.2.1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动态监测分析护理人员应重视监测病情,如发现存在失血性休克的问题,要及时监测血压情况,同时综合观察脉搏以及体温变化、呼吸状况以及神志状态等,密切注意生命体征情况,力求对其病情状况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为了增加回心血量,护理人员应提供适当协助,避免出现肝、肾等关键脏器供血不足的问题,引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休克,确保下肢抬高的角度维持在18°左右,选择枕头等将头部适当垫高,角度控制在30°左右。此外,护理人员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便随时进行输液,注意保暖。
1.2.2科学构建静脉通道护士应积极配合医生,确保医生能够顺利实施各项临床抢救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少于5min。一般情况下,应选择12号针头,挑选肘正中静脉以及大隐静脉,给予科学、合理的穿刺处理[3]。患者被推进手术室接受治疗后,按2~4l/min的速度对患者实施输氧治疗,氧气浓度控制在5%,采取科学的输氧护理,避免其出现呼吸不畅的问题。护理人员借助双腔氧管针对患者进行输氧,在预算时间内顺利构建2条静脉通道,分别用于血容量扩充以及止血处理。针对休克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如穿刺无法顺利进行,可选择颈内静脉穿刺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完成对静脉通道的有效构建。
1.2.3适当补充血容量失血性休克患者通常会出现血容量不足的问题,要及时、顺利的完成抢救,就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补充血容量。选择静脉输注平衡液以及葡萄糖,视病情需要,实施加压输入,确保静脉处于通畅状态。待患者机体血容量恢复正常之后,针对具体的补充量进行调整,以达到控制肺水肿现象及防止心衰。
1.2.4积极进行心理疏导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时通常会感到十分痛苦,易滋生恐惧、烦躁等情绪,护理人员要有技巧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排解压力,疏导心理,缓解恐惧和不安。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失血性休克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法、效果等,重点讲述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治疗及护理配合度。
1.2.5术后护理及出院注意事项手术结束后,应实时监测患者尿量变化,观察和测量一天时间内脉搏及血压状况等。记录相关数据,分析是否存在不适及痛苦反应。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形成相关并发症,有规律地协助患者翻身,正确移动休息。患者准备出院时,护理人员应介绍一些失血性休克的日常护理技巧,告知相关注意事项,掌握基本的自救措施,促使认知度得以提升。护理人员还应叮嘱患者按时复查。
1.3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资料用SPSS19.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及对照组抢救情况比较
研究组抢救效果取得良和优的依次为5例和18例,1例为差,抢救优良率为95.8%;对照组抢救效果取得良和优的依次为12例和7例,5例为差,抢救优良率为79.2%。研究组临床抢救效果优于对照组,抢救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实施人性化护理,研究组实施人性化护理之前的剖腹产率为63%,实施人性化护理之后的剖腹产率为3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研究组及对照组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实施人性化护理之后,其总体满意度为95.8%。而对照组的总体满意度则为8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