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6:51: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发展的评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部门理论是对传统区位理论的一种扩展,所揭示的是在技术变化条件下区域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也即区域不同产业部门的转换规律。该理论系根据大多数欧洲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总结出来的,它认为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存在着“标准阶段次序”,这种标准阶段次序可以表述为下列几个过程:
(1)在大多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阶段往往是自给自足型的经济。在这一阶段中,当地居民几乎完全与生活必需品的供给联系在一起,基本上没有贸易上的投资,人口是按照维持自给自足经济所必须的资源基础而分布的。
(2)随着交通运输的日益发展,贸易往来和地区专业化生产也在区域中发展起来了。第二阶层的人口开始出现,他们进行着简单的手工业生产,为当地农民服务。由于乡村手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市场和劳动力全部是由农业人口提供的,所以手工业分布与基本阶层农业人口分布直接相关。
(3)随着区际贸易的日益发展,区域也开始趋向于从原来粗放的畜牧业转向发展系列农作物产品,如种植水果、生产日用农产品和发展蔬菜农场等。
(4)随着人口的增长及农业生产和采掘工业生产效益的下降,区域被迫开始实现工业化。区域工业化的早期阶段立足于建立在农林产品的基础之上,主要发展食品加工、木材产品加工和纤维纺织业等。工业化的后一个阶段则出现了诸如冶炼业、金属材料加工、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
(5)在区域经济成长的最后一个阶段,区域实现了为出口服务的第三次产业专业化生产。这时,区域开始输出资本、熟练技术人员和为不发达地区提供专业化服务。
据此,在部门理论看来,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两个相辅相承的成长过程。一方面区域经济必须经历由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商品经济转换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运输成本下降起着关键性作用,因为只有运输费用降低才使区际贸易成为可能。此外,要想区际间资源转移获得最大比较利益,还必须建立区际贸易基础。另一方面,与此相适应,区域经济必然要相应地完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过渡。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则是区域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甚至在胡佛等看来,由农业、采掘业等初级产业向以制造业为中心的次级产业过渡被认为是维持区域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部门理论由于系根据大多数欧洲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总结出来的,符合大多数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客观规律。但该理论的弱点也是很明显的,正如大多数评论家所指出的,并非什么地区经济发展都必须经历这样的“标准阶段次序”。
二、输出基础理论
输出基础(ExportBase)概念最先由城市规划者们所采用,他们用它来预测地方化城市经济的短期变化趋势。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曾建立了一种能定量地对城市经济进行预测的理论模型。在这种模型中,经济被划分为两个部门,即一个输出基础部门(包括所有的城市外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和一个自给性部门(包括所有的城市内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在这种模型中,通常假定自给性部门不具备自发增长的能力。但是,随着外部需求的扩大,输出基础部门的扩张、并为地方经济带来额外收入时,这些部门也会随之相应扩张。
输出基础思想后来被著名经济史学家、1993届诺贝尔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North)用来预测区域经济的长期变化趋势,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输出基础理论。诺思在其1995年所发表的《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增长》一文中,根据把太平洋西北岸作为其实证研究的基地而得出结论:区外对木材、毛皮、面粉、小麦等产品需求的扩大,不仅会影响到那里的绝对收入水平,而且也会影响到诸如辅产业的特征、人口的分布、城市化模式以及收入与就业波动范围等。他进一步指出,对区域输出需求的增加能对区域经济产生乘数效应,这不仅会导致输出产业投资的增长,也会导致对其它经济活动的投资增长。因此,按照诺思的观点,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立起输出基础产业,而特定区域能否成功地建立起输出基础产业,又将根据它在生产和销售成本等方面对其它区域所拥有的比较利益而定。
与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相对应,蒂博特在其于1956年所发表的《输出与区域经济增长》论文中也提出了相类似的“大宗商品输出理论”(thestapleexporttheory)。该理论认为,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开始于该区域发现了一种诸如矿产品等特殊的自然资源,或者因为其自然条件特别适合于生产某种出口作物,在世界市场商品价格为既定的条件下,资本甚至劳动力将输入该区域,于是供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产将发展起来,而地方工业和地区市场是随着出口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按照该理论,特定区域要取得发展,必须以建立外向型的“大宗商品”出口产品基地的方式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大宗商品输出理论”可以被看作为输出基础理论的一种变种,也可以将其归之为广义的区域输出基础理论之列。
三、资源禀赋决定论
无论是部门理论还是输出基础理论,均是从部门或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区域发展过程的,而较早从空间或区位的角度来对区域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的理论可追溯到珀洛夫(H.S.Perloff)与温戈(L.Wingo)所提出的资源禀赋决定论。
珀洛夫与温戈在《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1961年)等论文中,将诺思等人的区域输出基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推广,并把制造业的建立看成是区域经济出现增长的首要条件。在他们看来:企业家总是选择使其生产利润最大化的区位进行投资。为此,他们需要对不同区位的生产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并相应地作出区位投资决策。就特定产业来说,由于不同区位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取得其基本生产投入要素和接近产品市场的机会也将有所不同,相应地其成本与收益变量也就有所不同,从而企业家必然作出有利于某一特定区位而不利于其它区位的区位投资决策。并且一旦投资向某一区位倾注就会产生相应的区域乘数效应,从而加速经济活动在特定区位上的集聚过程。
珀洛夫和温戈通过对美国经济从早期农业社会阶段向先进的工业和服务业社会阶段过渡过程的实证研究发现,随着经济上的日趋成熟,不同的自然资源都在区域发展中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并且随着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之不同,这些区域也将出现或大或小的繁荣。一般来说,区域增长主要取决于区域生产国民经济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以及按竞争利益向区外输出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并且这种输出能力增长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将通过乘数效应方式而得到强化。乘数效应大小将依赖于某些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的“内在”特征而定。在这些内在特征中,尤为重要的有:输出产业的性质、地方产业关联程度、劳动力的质量与数量以及工资水平、地方收入分配状况等。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的扩张并出现自我强化和自我维持的经济增长时,新的内在因素,如与社会分摊资本及与产业集聚相关的外部经济、内部规模经济等将成为决定乘数效应和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因素。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将导致工业“核心地带”的形成。而工业核心地带的出现为经济增长在全国范围内的出现造就了基本条件,正是由于工业核心地带的出现而使得新的区得到连续的发展。即随着所需投入量的扩张以及地区新的“自然资源禀赋”的发现,经济增长将逐步“渗透”到地区。
珀洛夫等认为,美国东北部“核心地带”的形成,最早即在于该地区拥有钢铁工业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这一自然资源禀赋使得该地区在本世纪初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并进一步在后来发展成为美国主要的制造业中心。而美国自1920年以来所出现的不同州之间人均收入差距缩小的整个趋势中,核心地带对地区的“渗透过程”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世纪以来,随着工业资本投资在美国西南部和东南部等落后“内陆腹地”铺开,或者是从美国西南部和东南部等落后“内陆腹地”向美国东北部高收入地区的移民,州际间的区域差异已逐步缩小。
珀洛夫等人的资源禀赋决定论将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区域乘数效应等因素联系了起来,其理论思想与蒂博特的“大宗商品输出理论”和诺思的“区域输出基础理论”具有某种类似特征。所不同的是,该理论已经将“核心地带”与“地区”等空间变量引入到区域经济分析之中,并且所分析的对象已由孤立的区域经济分析转向综合的区域发展分析,因而更接近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
四、经济进步延滞假说
珀洛夫与温戈的资源禀赋决定论已经将“核心”与“”等空间因素引入到对区域发展的分析之中,而美国著名农业发展经济学家、1979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T.W.Schultz)对“农业社区”与“经济进步中心”即农村地区与工业城市中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区域经济进步的“延滞假说”(theretardationhypothesis)。舒尔茨最早在其于1950年所发表的《农业部门贫困的反思》一文中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正当美国经济处于空前高速增长时,一些“农业社区”的生活标准还总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他最初在该文中所给出的答案是,这种相对贫困并不是由土地的自然特征来决定的,而是由农业社区与“经济进步中心”的亲疏性(Proximity)所决定的。他在1951年所发表的《土地经济学构架:长期观点》一文中,又将这种思想具体化为所谓的“延滞假说”,该假说的基本内容包括:(1)经济发展出现于特定的区位基(locationalmatrix)上,经济中一般存在着一个或数个区位基。(2)区位基一般以典型的工业化城市经济结构为其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往往出现在这些区位基的中心;基的中心一般都不会属于农垦区而往往为工业化城市中心,但由于这种城市中心的崛起而使得一些农垦区比另一些农垦区处于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区位上。(3)位于或靠近特定经济发展区位基中心的区域经济组织将运行良好,受惠于中心的农业区的经济组织也将运行良好,只有远离区位基的农业区的经济组织运行状况比较差。
舒尔茨所提出的“延滞假说”后来由尼科尔斯(W.H.Nicholls)和唐(Tang)在南加利福尼亚、佐治亚和田纳西等州进行了检验。其研究结果证实了“延滞假说”所作出的结论。他们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发现,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达的县,其劳务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效率也高,越靠近这些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越高,农村收入也更高,这些都是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对农业要素市场所造成的影响的结果。
五、区域创新扩散理论
无论是珀洛夫与温戈的资源禀赋决定论还是舒尔茨的经济进步延滞假说,均已经强调了“核心区”或“经济进步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贝里(B.J.L.Berry)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实证考察了城市体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扩散理论。
在贝里看来,城市中心在发展中的作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的渗透作用,使经济增长通过城市等级而逐渐向下传播;二是增长利益的扩展作用,包括从核心区往腹地区及从大都市中心向城市间区的扩展两个方面。在他看来,增长起源于企业和家庭对创新的采用。区域不平等则是由于创新的收益效应为时间的递减函数,并受扩散的门槛范围所制约。因此,城市中心本身即能起着一种“发展作用”,因为它们能强烈地影响着不同地方创新采用时间的先后顺序,而经济变化的影响将按城市等级顺序由高级城市中心逐渐传播到低级城市中心。
贝里认为,创新在大范围内的等级扩散及其横向扩展将带来城市与区域的经济增长与收入提高。或者说增长起源于创新通过城市等级顺序的向下渗透以及创新向城市周围腹地的横向扩展。
从贝里的这一理论结论中可以推导出各种政策主张。一般说来,要促进区域成长就应该去加速创新的扩散,从而使创新逐渐渗透到贫困地区及小城镇之中。而且如果城市中心“创新潜力”大小真与其本身规模及接触创新采纳中心之机会相关,那么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应该是去促进地区城市中心的人口增长,并改进它们同最大或最早的创新中心接触可能性。
六、区域发展倒U字型假说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那么,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趋势将如何,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研究应该首先应归功于杰弗里·威廉逊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区域发展“倒U字型假说”。他根据其在50年代对24个国家有关区域差异的国际性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在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收入差异将会不断扩大,但是在达到发展过程的某一点后区域差异开始缩小。
由于威廉逊把区域人均收入作为指示器,将权变系数作为度量区域收入差异之工具,通过对24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区域不平等格局的经验考察得出了惊人的结果。即当这些国家按其发展水平进行“排列”时,我们可以发现,区域不平等格局呈现为倒“U”字型状,其中,如巴西、哥伦比亚、菲律宾与波多黎各等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到达了倒“U”字型的顶端。威廉逊又将横断面分析法扩充到对单个国家区域收入差异变化趋势的分析上来,并从24个国家中的16个国家中取得其所需的一年以下的短期数据。其结果是,这种趋势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所假想的格局:人们预料富国各区域之间会逐步趋同。事实上,它们也正在走向这个阶段,而不是趋向于区域收入差距的扩大,而穷国正相反,它们以区域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为特征。
威廉逊的发现是引起区域发展理论家发生争执的重要源泉。然而,他所得出的结论,即“在发展的初期,区域间以收入差距扩大和‘南北’二元性增强为特征;在国家成长和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则以区域间趋同和‘南北’问题消失为特征”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前期被区域发展理论家所接受,并把它看成是发展中国家将会出现的或应该通过政策干预使之出现的模式。
七、经济增长空间影响论
以上我们已经分别考察了部门理论、输出基础理论、资源禀赋决定论、经济进步延迟假说等区域发展经验理论,首先对此一系列理论进行总结的是美国区域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他在其1966年所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通过汇集这样一组研究成果而把它们综合成“经济增长空间影响”的八条命题,这些命题可以依次简单地表达为:(1)区域经济是向外界开放并受制于外部影响的;(2)区域增长是由外生力量所诱导的;(3)输出部门向自给部门的增长传播取决于该区域的社会政治结构、地方收入分配结构及其区域收入开支状况;(4)地方领导是成功地适应外部环境变迁的关键,而领导素质取决于区域发展的实践经验;(5)区域经济增长可以部分地看成是企业布局问题;(6)经济增长趋向于在城市区发祥地产生,并通过该发祥地来组织相关的区域经济;(7)劳动力流动将对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施加一种均衡力量,但也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形;(8)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将推动着空间经济向逐渐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命题大部分均可以分别在诺思、珀洛夫、舒尔茨等人的著作中找到理论依据。据认为,这八条命题由于综合了各家之言,因此它为区域规划者提供一种区域发展过程的标准考察方法。
[关键词]英雄工业园;产业集聚;区域分工;空港经济圈
[作者简介]黄志平(1994―),男,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何振学(1992―),男,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江西南昌 330013)
一、英雄开发区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情况
自2005年英雄开发区揭牌以来,虽然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然而其内部的产业结构却存在不少问题。“十五”期末,英雄工业园的三大产业结构比为31:54:15。开发区的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上出现严重的失衡,以第二产业为主。而在第二产业中,又有技术含量较低的特点。入驻英雄工业园的中大型企业占少数,而且大部分都是食品加工行业,如:江西金牛企业集团、江西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昌亚啤一厂区、江西正邦集团养猪育种有限公司等。从这个层面讲,食品加工成了英雄工业园的支柱产业。在开发区经济中主要是以加工型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缺乏大型规模性企业。
英雄开发区缺乏商业、教育等设施,全区除了各企业厂区和一些民宅交错分布之外,没有任何的商业集聚,也缺乏教育设施。外来人口不足,经济缺乏活力。
在区域的布局规划中,英雄工业园的区位功能十分不明确。由于政府招商过程中为了追求效率而多多益善,因此引进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都没什么很强的相关性。
(二)人才资源现状
1.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创新型人才紧缺
区内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配置还远远低于事业单位。从人才资源的基本结构可以看出,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普通人才过剩和高新技术人才短缺现象并存,将极大地影响区内人才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2.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层次偏低
技能人才在目前开发区人才总数中占据比重最大,但高技能人才比例偏小,人才素质偏低。农村实用人才中企业经营能人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比例相对较低,这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三)招商困境
开发区政府主要是依靠提供土地以及优惠的财税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由于这种模式并不重视企业内在机制的建立,使得这些企业既在空间上没有形成集聚,也未显示出对开发区强烈的植根情怀。更为关键的是,英雄工业园本身的短板限制了其长足的发展。第一,开发区内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第二,区域内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较为单一,虽然国家在政策层面极力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然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没有提供较为直接的资金支持,也缺乏与该地区合作的金融机构,小企业缺乏资金支持。第三,区域内人力资源较为贫乏,技能人才与实用人才较少,并且距离市区较远,城市化水平较低,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四)环境污染
英雄开发区在开发发展中,整个园区内没有污水处理企业等环保措施,而却拥有晨鸣纸业、中石化昌北储油等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在开发区内,烟囱将废气直接排放到空中、废水直接排放到地下。据了解,目前整个开发区内污染已经十分严重,为开发区的持续发展遗留隐患。
二、对英雄工业园的定位
(一)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根据上文对英雄工业园发展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
1.园区内没有完备的微观经济主体,企业之间的相关性不高,分工程度较低。
2.园区内的各要素市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融资方式单一,人才资源较为低端,技术资源短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区域规划不协调。
3.园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不齐全。
这些都导致英雄工业园无法形成产业集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二)区域分工与竞争
作为大区域,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希望实行分工是因为地区分工将以较低的成本来满足整体需要;作为子区域,英雄工业园参与分工是因为分工可以增进本地区收益。分工则导致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则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方针。无论是实现区域内部或区域之间的分工,都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区域内部实现分工,则内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区域间分工,则在同一产业中根据区域的生产力完成产业链中的部分环节。而影响区域分工的主要因素,则是分工产品或要素之间的价格比,即实现生产分工的平均成本。从英雄工业园的发展现状分析中得知,该区域在各要素市场的供给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提供要素的成本会较高。从这个层面讲,在市场规律下,市场更情愿选择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内部分工。这也意味着如果通过政策的调整一定要使整个英雄工业园参与到生产分工中来,就意味着承担着更大的机会成本。这也是单独为英雄开发区设立独立的管理委员会的一种弊端。虽然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但却无法综合更大区域的整体资源,实现经济发展的互动效益。针对单个区域的区域政策会影响到具有经济联系的相关区域。一定的区域政策制定后,所有受政策影响的区域将同时就政策规则作出理性博弈。假如英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制定政策时只考虑本区域的行为,而未考虑到非目标区域的行为选择,那政策实施的效果必然与预期目标有所差异。因此,英雄工业园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在产业的分工过程中就存在着一种竞争,而这种竞争出现的根源就在于区域的发展水平不一致。
(三)工业发展的后花园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南昌英雄开发区的关系可以通过“中心―”模型得以解释。南昌经济开发区属于中心位置,英雄工业园则属于经济中心的。经济中心部位由于其区位独特的优势,使生产要素从周边向中心流动。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英雄工业园还将持续保持经济发展的地位。
英雄工业园作为南昌经济开发区的辅助区域(简称经辅区)可以实现双赢的目的。一个层面,对英雄工业园而言,作为经辅区可以较好的解决开发成本较高的困境,因为区域内的企业规模会比较小。另外一个层面,对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言,经辅区的设立可以完善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加强该区域的产业集群度。因此,定位英雄工业园作为一个经辅区,就像是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后花园,如果做好后花园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先做好经济中心的经济建设。
三、开发区经济发展瓶颈的改良途径
(一)加强人才吸引力度
人才的聚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开发区作为所在地区乃至国家的重要经济增长级,应高度重视人才聚集,以推进开发区的发展,在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人才的聚集和区域经济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推动区域经济深入的发展。
(二)打造空港经济区
2008年4月24日,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开始启动。此次扩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将把自身的物流、商务等配套设施与乐化组团规划建设、南昌经济开发区、南昌英雄经济开发区、桑海开发区开发建设连接起来,进一步推动南昌临空经济圈规划建设。若能合理的整合资源,形成土地、产业、规划的互动,可以带动整个南昌大区域经济的增长,实现区域之间经济互动效益。
(三)加强自主创新
建立完善的区域自主创新体制,要以企业为核心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产业的转型。
1.对企业进行绩效考核,通过财税政策给予企业创新大力支持。鼓励先进的产业,淘汰落后的产业,并在财税政策上减免企业设备创新与更新的税收。
2.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给予企业技术支持与辅导。
3.积极引进其他区域先进的技术以及信息资源。英雄工业园临近四个开发区,借助独特的地理优势,可以积极向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红谷滩新区等开发区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模式以及大量的资金流。
4.构建“赣菜城”的设想
结合英雄工业园目前的发展现状,可以将其打造成一个食品加工产业基地。预期在英雄工业园中分别划分三个关联区域,建成食品加工基地、特色体验超市、物流包装中心三个围绕赣菜生产、销售、出口的集约化“赣菜城”。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形势、平面媒体经济、发展创新
平面媒体在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和改革,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平面媒体的改革显得较为必要。本文主要从平面媒体发展的创新性出发,以提高平面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方向,增强平面媒体的社会责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
一、创新在平面媒体发展中的重要性
平面媒体承载着社会公众文化生活以及营造社会文化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平面媒体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和提升,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奉献了重要的力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公众对平面媒体文化审美、内涵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使得平面媒体的发展必须从创新创意的角度出发,以全新的视角来提升平面媒体的品质,从社会的现实需求出发,来科学定位现代文化生活。文化产业是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推动多媒体发展的现代社会,深化文化产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在文化产业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不断利用新型的科学技术来推动多媒体产业的发展。因此创新在推动平面媒体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传统的媒体和文化娱乐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人们获取信息和内容的方式的渠道更多、选择更多,网络媒体等新型媒体给传统的平面媒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电子书、信息网站等新兴多媒体都对平面媒体的改革提供了借鉴思路。面对新的时展需求、社会发展趋势,平面媒体必须从时代的特征出发,在平面媒体中加入创新的元素,不断寻求突破和发展,用创新的思路来武装平面媒体,满足广大受众群体的更多需求。
二、平面媒体的现代化转型创新策略
(一)现代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平面媒体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传统平面媒体因为现代化的发展承受着更多的生存压力,而新兴的多媒体和数字媒体则希望通过现代化的阅读方式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数字媒体相对来说更加具有优势,在声音和色彩上能够带给受众群体更好的阅读体验。数字技术变革了平面媒体的发展方向和影响模式,相对来说更加具有互动性和环保型,因此数字化的平面媒体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比如我们在其网站上看到《新周刊》、《汽车族》的电子杂志,就和纸质杂志的内容完全一致且同步。虽然是电子化了,但并不影响读者对其内容的完整获取,因此,纸质杂志培养的忠实读者会在第一时间认可这种刊物。研究发现,电子杂志吸引读者的本质并非是因为其电子化形式,而在于其原本具备的刊物特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追求形式创新而缩水内容的电子杂志无法为其聚拢更多的受众,反而是忠实传统媒体内容的电子化方法更容易受到新受众的垂青。
(二)在发挥传统平面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创新
传统平面媒体要在现代化媒体中生存,就需要在发挥传统平面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结合现代化的数字网络基础来丰富现代多媒体的表现形式。首先需要对平面媒体的市场经济角色和价值进行定位,将传统平面媒体与现代多媒体方式相结合,通过关注用户的真实体验,以提高平面媒体阅读的舒适度,力争在美学设计上进行创新。通过用户反馈、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来把握用户的真实需求和市场动态,从而更好地完善平面媒体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设计。其次,传统平面媒体需要从发展的长远性,重视平面媒体的现代化转型工作,通过引入专业的创新性人才,来提高其文化传媒中的创意,在内容和展现形式上实现突破,从而为传统平面媒体资源的现代化发展排除技术上的障碍,储备充足的智力资源。比如,当期的《南方人物周刊》需要6元,纸质杂志的零售8元。区区2元的差异,也许很难刺激用户订阅电子版的兴趣,然而当受众看到8.99元可以购买4期(当期+3期过刊)的时候,马上就会觉得是一个大便宜。平均到每期2元多的价格与纸质杂志的差距足够大,也足够刺激用户一次购买多期杂志。这种"当期打包过刊"的销售方式不啻为一种电子杂志营销的创新。
(三)提高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平面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竞争力,它包括了新技术、创新管理的方式以及品牌战略等。平面媒体在日趋激烈的文化产业竞争下,需要从其自身的优势和市场定位角度出发,挖掘自身优势提高其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获得市场认可。关键在于重视用户的产品体验,将品牌发展的战略融入到平面媒体产业的发展思维中去,增强工作人员的团队归属感以及责任心,为实现核心竞争力构建目标。在人才管理上实行创新管理,用高效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尤其是在文化产业领域,对人才的培养要更加灵活和动态。
(四)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创新发展模式
毋庸置疑,平面媒体数字化是重要的创新,这个进程会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提速,而发展技术和提升品质需要资金支撑,因此收费乃必然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传媒业不仅在产业形态和和世界多媒体产业的发展方式逐渐趋同,在市场经济中的相互合作与互动程度也明显加深。在新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我国的平面媒体行业要得到发展,就需要有开拓海外市场的决心和勇气,在综合分析了我国市场环境的同时,借鉴海外市场的资源创新开拓国市场,在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的同时,结合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特征,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平面媒体形象。
综上所述,平面媒体因为其自身的特征具有物质性和文化性的双重特征,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舆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传统平面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进行现代化平面媒体的创新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在多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要实现平面媒体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只有实现在内容、形式上的创新,才能推动我国平面媒体更好的发展,适应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计算机信息网络的飞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成昆.数字媒体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J].岷江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 黄本斌.新经济形势下出版业的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6)期.
[3] 王伟.网络出版时代传统出版转型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0年年,第(3)期.
[4] 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关键词】租赁服务业 发展 瓶颈 对策
租赁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加快发展租赁服务业,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拓展和规范租赁服务的方式、技术、文化、信誉等,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租赁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
租赁,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给付租金的行为。租赁转移的是物的使用权能和收益权能。租赁物是商品,租赁行为实质是商品交换行为。融资租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租赁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具有金融性,实际上是一种资金融通行为。由此,现代租赁业已经由商品流通领域扩展到资本流通领域。2000年我国就将租赁业列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行业,其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第一,贸易与金融相结合。出租人不仅进行物品的租借而且提供资本融通的金融服务。第二,经营范围广泛。从日常生活消费品到工业生产设备皆可跨行业跨地区开展服务。第三,服务功能不断扩大。由贸易促销、金融理财到资产管理,服务功能不断创新,自如盘活闲置资产,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租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分析
我国租赁服务业以“客户满意”为基准,通过融资租赁、房屋租赁、汽车租赁等不同的服务模式,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是,我国由于体制转轨、法制建设滞后、政策支持乏力、企业信誉不良等方面的问题,使得租赁服务业遭遇发展瓶颈。
融资租赁政策支持乏力,发展规模较小。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潜力等共同构筑起融资租赁业发展的良好需求环境。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融资租赁业务停滞不前,相关企业面临停、关、倒闭,我国融资租赁遭遇行业发展短板。
第一,筹资渠道狭窄,发展规模较小。融资租赁公司属于非银行机构,其筹资渠道单一,主要来源于公司股本和银行借款。由于少数融资租赁公司沦为控股股东圈钱的工具以及行业面临巨额欠租的压力而信誉下降,使得银行对整个融资租赁行业颇多疑虑,导致借款渠道受阻,融资租赁公司几乎面临资金断流的窘境。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发行金融债券受到相当严格的额度控制,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也难以从市场上自主筹集到资金。由此,融资租赁公司备有的资金量远不能满足其业务发展的需要,造成资金严重不足,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极小,严重制约了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规模。
第二,政策支持乏力,社会认知度较低。税收政策不统一,税收负担较重,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鼓励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其主要是围绕流转税尤其是营业税进行的,没有体现投资税收减免及加速折旧扣除方面的优惠。可见,租赁资产折旧制度尚不合理,尚未采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加速折旧和税前还租。从监管政策来看,我国的监管模式为多头监管,容易诱发融资租赁公司产生严重的不平等竞争。目前,我国尚未进行融资租赁立法,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法理指导,致使租赁公司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现行合同法虽将融资租赁合同列入其中,但是内容非常笼统、单调。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及媒体宣传的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于融资租赁的认知程度较低,对其认识仅是为了引进外资或是金融而已。
房屋租赁管理体制不健全,诚信缺失。大力拓展房屋租赁市场,是提升广大民众居住生活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关键。但从整体来看,房屋租赁市场存在着运作不规范、管理混乱、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诚信缺失等严重社会问题,成为房屋租赁的市场发展短板。
第一,租赁市场运作不规范,管理混乱。房屋租赁市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除了出租房屋的安全管理,还涉及到承租人的户籍管理、计生管理、治安管理。就当前的租赁管理体制而言,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导致房屋租赁市场管理混乱,难以形成统一而健全的管理体制。中介服务层次较低,缺少可以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中介机构。我国房屋租赁登记制度设计本身存在偏差,登记机关只能被动地等待当事人主动来履行义务,导致备案率低,缺乏后续跟踪管理。
第二,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诚信缺失。房屋租赁服务业发展历时较短,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尚未完善,服务人员素质偏低,难以提供法律咨询、评估、通过银行收付租金等多样化的高端服务。中介服务在房屋租赁市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由于市场发展较为薄弱,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必须通过中介服务来达成交易。然而,各大城市的房屋租赁服务机构,数量庞大却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诚信是房屋租赁服务的大问题,无论是传统中介、“房屋银行”还是网络租赁都存在比较严重的诚信问题。
汽车租赁法制建设滞后,发展缓慢。我国汽车租赁服务业发展潜力良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法制建设滞后,汽车租赁业发展比较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法制建设滞后,行业定位尚须明确。我国法制建设和相关政策出台的滞后,影响了汽车租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有些部门仅参照《汽车租赁暂行管理规定》进行管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电子监控设备逐渐普及,经常出现合法营运车辆被查扣罚款。“电子警察”的特点是非现场处理,交通违法信息往往滞后反馈,真实受罚者往往错位。同时,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法院一般以首先维护受害者利益进行调解,如果直接责任人不能履行赔偿责任,就会判决车辆所有人承担连带责任,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则显失公平。此外,行业定位是关系到汽车租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有关部门认为租赁车辆属于营运车,纳入道路运输企业进行管理。如此一来,租赁车辆要交运管费、养路费,按企业用车标准投入较高的保险费,明显加重了汽车租赁企业的负担。
第二,信用体系不健全,加大经营风险。信用体系不健全是汽车租赁服务业发展缓慢的短板之一。骗租现象普遍存在,成为汽车租赁企业最棘手的问题。由于缺乏健全的信用体制的保护,业内谈“骗租”色变。案件发生后,汽车租赁企业往往遭遇两大难题:一是申报立案难。如果骗车人身份证件真实,公安部门则视作租赁合同纠纷而不予受理。而没有公安部门的立案证明,车辆不能报停,致使相关费用还得继续提交。二是请求返还难。一些寄卖行或收购人错误地认为他们是“善意取得”,对于前去请求返还车辆的所有人,往往不予理睬或是提出拿钱来赎。可见,骗租加大了汽车租赁企业的经营风险,一些小企业因骗租而濒临破产。
突破租赁服务业发展瓶颈的应对策略
为了拓展和规范租赁服务业,突破制约租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以促进我国租赁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笔者以为应采取并落实以下应对策略:
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租赁服务业是集金融、贸易、财务、税收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统一管理、指导和协调,尽快出台促进租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完善融资租赁的税收政策,健全租赁物的登记制度,为租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采取特殊的财政融资制度,支持银行用低息贷款的形式向租赁公司融资,缓解租赁企业目前存在的瓶颈性资金制约;司法部门应该加强执法力度,使租赁业在相对完善的法律环境中得以发展;金融部门要尽快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则,规范融资租赁市场。此外,各部门及媒体要加大融资租赁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租赁服务业的认知度,深入解析融资租赁的魅力所在。
健全管理体制,引导中介诚信经营。将涉及房屋租赁的房管、财政、税务、公安、城管、计生等有关部门纳入统一的行政管理框架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房屋租赁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对涉及房屋租赁的纳税、治安、流动人口备案等提供办公自动化服务。同时,政府设立房屋租赁管理办公室,形成常设机构,建立房屋租赁管理的长效机制。在街道、镇辖区范围内建立房屋租赁服务中心,完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这样,就能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房屋租赁管理体制新格局。此外,大力加强市场引导和行业自律,通过行业协会制定完备的行业准则,取缔不良中介,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引导中介行业的道德自律和诚信经营。
完善租赁立法,健全汽车租赁信用体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专门的租赁法律法规。各地要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研究制定汽车租赁地方性法规、规章,完善汽车租赁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汽车租赁的行业定位,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各地政府要加强指导和协调,进一步促进汽车租赁与银行、保险等行业合作,加强汽车租赁市场监管,健全汽车租赁信用体系,促进企业诚信规范经营。汽车租赁企业要主动创新服务模式,增强企业发展能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推动汽车租赁服务业规范健康发展。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
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客观上有合理的比例,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生产正常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则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消费需求不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积累,低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同样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资本运动受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被迫紧缩。 其次,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当消费旺盛,经济增长率就高, 消费不足,经济增长率就会滑落。当然,消费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消费率长期过高,会挤掉投资,使经济增长不能持久,但消费率也不能长期过低,长期过低就会使高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过剩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二) 消费水平与经济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取得了同步的增长, 2 、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动。 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收入的比例,是平均消费倾向及边际消费倾向的统称。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 (APC) ,边际消费倾向就是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 。 在经济的短期波动中,人们的消费变动不会和收入的变动成比例,具体而言,在经济趋向繁荣过程中,收入增加,这时人们的消费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会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在经济走向衰退过程 中,收入下降,这时人们消费会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会小于收入下降的幅度,这也说明,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下降的。 消费倾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的。它充分反映了在一定收入水平下消费意愿的大小。 农业波动对消费波动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农业的波动必然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从而引起消费的波动。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 ,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我国现有人口达 14 亿左右。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生产力布局不同以及对某些地区采取“倾斜”政策和劳动差别和非劳动因素造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报酬不同,从而形成消费水平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 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这主要是近年来,由于多数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不断增强,将收入较多地转向了储蓄,投资等其他渠道,加上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多项改革情况下,居民为应付改革的被动储蓄倾向在明显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而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的原因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农村的消费环境滞后,配套设施不齐全 , 如有些农村没有通电,或有电的地方供电极不正常而且电费极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
关键词:金融危机;管理;扭亏为盈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95-02
1 企业简介
中国有色集团抚顺红透山矿业有限公司座落在长白山西脉端,位于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境内西部的红透山镇,总占地面积33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中国有色集团抚顺红透山矿业有限公司前身为清原金铜矿,始建于1937年。2006年7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准抚顺红透山铜矿并入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是以生产粗铜、硫酸、铜精矿、锌精矿、硫精矿为主要产品的集采矿、选矿、冶炼为一体的大型有色金属矿山,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铜矿山企业。公司主产品生产能力为:铜精矿含量8000吨/年;锌精矿含量1万吨/年;硫精矿标量20万吨/年;粗铜含量1.5万吨/年;硫酸实物量6.3万吨/年;金300公斤;银27吨。同时,本企业还具备一定规模的机械加工、工程建筑,工程运输、水泥建材等生产能力。
2 2009年,企业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继续扩散和蔓延下面临的难点问题
2008年10月份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给我公司造成了严重影响,经我公司财务部门测算,2009年我公司将亏损1亿元。我公司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主要有:
(1)原料不足。①受地质条件限制,采矿数量、质量双下降。②铜原料采购数量不能满足冶炼生产的需要。
由于有色产品价格变化快、波动大,铜精矿进口加工费大幅下降,铜精矿生产厂家减产、停产,惜销、减销,直接影响我公司铜精矿的采购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主动控制采购价格,调整采购批量。
因自产和外购原料供应均不足,我公司冶炼厂于3月份被迫进行停产检修1个月,导致我公司产品产量目标无法实现。
(2)产品生产单位成本居高不下。
(3)生产技术指标同比降低。
(4)产品销售价格同比大幅下降,回款数量大幅减少。
(5)辅助生产单位亏损增加。
3 迎难而上,奋力攻坚,全面开展“增产增收、节支降耗、挖潜增效”活动
3.1 加强各项管理,为公司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1)深入挖掘生产潜力,向稳产增产要效益;
(2)不断优化生产配置,向提高生产效率要效益;
(3)提高产品技术标准,向提高产品质量要效益;
(4)严格工艺技术操作,向提高产品收率要效益;
(5)切实搞好立项攻关,向科技创新要效益;
(6)创新销售方式,向市场营销要效益。
3.2 节支降耗,降低成本,为公司减少非必要支出
(1)强化预算控制,向降低生产成本要效益;
(2)加强财务管理,向降低各项费用和压缩非生产开支要效益;
(3)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向降低采购成本要效益;
(4)严格控制物资消耗,向降低物耗要效益;
(5)加强能源管理,向降低能源成本要效益;
(6)压缩投资规模、向减少投资要效益;
(7)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向降低用工成本要效益。
4 众志成城、努力拼搏,创造利润5000万元的辉煌成绩
4.1 生产管理不断优化,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通过优化采矿、选矿和冶炼生产过程的要素配置,优化生产作业方式,优化各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的运行方式,优化各种设备、机组、机台的运转方式,强化对外购原料的采样和验收管理,强化对重点生产技术指标的考核,有效的促进了生产运行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生产技术指标的完成和生产效益的挖掘与增长。其中:铜理论回收率实际比计划提高0.23个百分点,增加效益73.7万元;锌理论回收率实际比计划提高3.94个百分点,增加效益401.7万元;硫理论回收率实际比计划提高2.8个百分点,增加效益121.3万元;金总回收率实际比计划提高7.33个百分点,增加效益396万元;银总回收率实际比计划提高12.74个百分点,增加效益746.6万元;
4.2 工艺技术管理能力提升,提高了工艺技术指标收益
通过加强对采矿、选矿、冶炼生产的工艺技术管理,突出加强对采矿贫化率、损失率的管理,使采矿、选矿、冶炼等生产技术指标有一定提高。
铜精矿品位完成20.678%,比计划的20.5%提高0.17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的20.606%提高0.072个百分点;锌精矿品位完成49.215%,比计划的48%提高1.215个百分点;铜实际回收率完成91.54%,比计划的91.5%提高0.04个百分点;锌实际回收率完成76.37%,比计划的71.5%提高4.87个百分点。
4.3 财务预算和成本管理得以强化,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
2009年1月5日,以文件形式下达了各单位目标费用第一套指标(本年考核费用总额为36712万元,比财务预算37462万元下降750万元,降幅率为2%),指标下达后,我们跟踪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全年成本费用总额与财务预算比下降2799万元;与考核指标比降低1285万元,在抵御经济危机给公司带来的影响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4.4 立项攻关活动扎实有效开展,促进了生产经营管理的加强和企业效益的增加
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公司造成严重的资金计划不足,为弥补年计划资金缺口1.8亿元的严重情况,公司千方百计想办法、定措施,决心从挖掘生产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潜力入手,实现公司2009年全面完成各项生产经营任务。2009年1月12日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挖潜增效攻关立项活动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加强挖潜增效攻关立项工作,确保实现年初制定的挖潜目标,同时又于8月30日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攻坚克难降本增效攻关活动和下达年度目标成本费用指标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了公司挖潜增效的工作目标。
2009年,全公司共收到申报立项项目207项,经验收认定已经完成项目149项,实现经济效益6000余万元,为公司完成全年生产经营奋斗目标奠定了基础。
4.5 物资消耗、能源消耗管理和物资采购管理成效显著,降低了物耗、能耗和采购成本
通过严格物资计划的审批,加强对物资消耗的管理,并深入生产实际强化对物资领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和考核,有效地控制了物耗成本。物耗年计划9,552万元,实际消耗8,488万元,降低1,064万元;比08年的9,156万元降低668万元。
通过建立能源管理责任体系,科学分解能源降耗指标,加强控制峰、谷、平期间的用电单耗,有效地降低了能耗成本。电耗年计划5,322万元,实际发生4,522万元,降低800万元;比上年的5,134万元降低612万元。
关键词:蓝色经济;邮轮产业;竞争力;SWOT分析
蓝色经济,又称海洋经济。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蓝色经济范畴。随着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的开发,邮轮产业被慢慢提上日程,现代邮轮产业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而邮轮旅游作为邮轮产业中的一种消费新时尚,近年来正迅速增长,据CLIA(国际邮轮公司联合会)资料显示,自1980年以来,全世界的邮轮旅游一直以平均8.6%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国际旅游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其对经济的强大的拉动和吸附能力已成为拉动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在邮轮市场转移和人们消费观念转变的背景下,我国邮轮产业面临巨大的契机和发展潜力。《2010-2011中国邮轮发展报告》中曾指出,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是中国邮轮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期。本文以青岛为例,运用SWOT方法对其邮轮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既能为邮轮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又能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号召,是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的有力举措。
一、邮轮产业相关概念
邮轮也叫邮船,原指海洋上定线、定期的大型客运轮船,其客运及货运的交通作用远高于游览、观光。现代意义上的邮轮是指装备有较为齐全的生活与娱乐设施,用于游览的轮船(魏小安,2005),现代邮轮设施功能齐全,集星级宾馆、游玩、购物、休息、健身、酒吧等设施与一体,能够全方位的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
现代邮轮产业是指由运输业、观光与休闲业、旅游业三大产业交叉形成的一种边缘产业,邮轮旅游占最主导地位,邮轮旅游是一种以大型豪华游船为载体,以海上巡游为主要形式,以船上活动和岸上休闲旅游业为主要内容的高端旅游活动,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邮轮产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邮轮旅游业。而邮轮经济是由于邮轮产业的运行与发展而推动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多产业共同发展的经济现象,《2008-2009中国邮轮发展报告》将邮轮经济定义为:以海上巡游的豪华邮轮为其明显的识别特征,依托母港与停靠港所在城市的各类资源,主要推销豪华舒适的生活质量,以邮轮旅游产品为核心,向上下游领域延伸,构成跨区域、跨行业、多领域、多渠道的投入产出形式。
二、 邮轮产业的现状
(一)全球邮轮业的发展
据CLIA资料显示,自1980年以来,全球邮轮旅游一直以年均8.6%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国际旅游业的整体发展速度,《2010-2011中国邮轮发展报告》中指出:2010年全球通过邮轮旅游的人次为1844万,同比增长5.4%,2011年有1920万人次,同比增长4.1%,与此同时,邮轮动力也正在增长,2009年到2010年全球有24艘新邮轮投入市场,2011年底达到252艘,约42.9个座位,同比增长2.8%,2011年到2014年还将有20艘邮轮建设投用。这些数据表明邮轮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已经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
现代邮轮产业开始于北美,主要的活动区域为加勒比海、欧洲、南太平洋、阿拉斯加、墨西哥西海岸等地,其中加勒比海盗、欧洲地中海区域最为密集,邮轮到访量占世界的45.1%和22.4%。但是在市场渐趋饱和的情况下,邮轮产业开始向亚太地区倾斜,近年来,亚太地区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兴建专业邮轮港口,而且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二)我国邮轮产业的发展
1976年伴随着日本国际邮轮珊瑚公主号首次停靠大连港,中国的邮轮产业拉开了帷幕。按照国际邮轮经济的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至8000美元时,邮轮经济便具备了发展条件。我国许多沿海城市早就符合了这一条件,加上国民消费观念的改善,国际邮轮产业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据CCYIA(交通运输协会邮轮邮艇分会)统计,2011年中国大陆全年共接待国际邮轮262 艘次,同比增长17.5%,从我国沿海城市出发的国际邮轮142 艘次,同比增长49.5%,我国大陆出入境游客252,084 人次;访问我国沿海城市的国际邮轮120 艘次,同比降低6.2%,接待出入境国外邮轮游客252498 人次。另外,香港地区全年共接待国际邮轮104 艘次,接待出入境邮轮游客213,981 人次。CCYIA指出邮轮产业在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在认识到我国发展邮轮经济的巨大潜力的同时,必须充分了解我国的国情,目前我国邮轮经济主要面临国家的宏观发展政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行业营运等方面的约束,并且邮轮产业在我国还属于开始阶段,产业链条并没有很好的建立并延伸,这些问题是我国面临的发展邮轮产业的主要瓶颈。
三、青岛邮轮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分析
蓝色经济即海洋经济,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互服务性活动。为顺应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号召,山东省致力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邮轮产业对经济的发展有强大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国内重点港口城市已经开始把邮轮产业发展提上日程。青岛作为山东半岛的重点港口城市,发展邮轮经济必定会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下面对青岛市邮轮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政策支持
伴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工作进入了实施阶段,青岛作为经济区内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角色和国内重要的港口城市,在发展邮轮产业方面享受国家优惠的政策支持,青岛市官方对发展邮轮经济也一直保持积极态度,出台的《青岛邮轮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对于引导本市邮轮产业发展、产业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邮轮母港的建设能以1:10的比例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大力规划和引导会为青岛邮轮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力量。
2.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
经济的发展带来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由此带来的需求多样性和个性化日益增强,传统旅游方式已不能适应消费者需求,邮轮产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现代邮轮旅游以高舒适、高娱乐性、高参与性、高特殊性为特点,与现代消费者的需求相适应。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初步具有邮轮消费的需求,当人均GDP6000―8000美元时,邮轮产业会达到一个快速增长期。青岛人均GDP在2008年就已达7000美元,而且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早已具备了发展邮轮产业的条件,同时伴随着青岛国际地位的上升,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构成了邮轮的主要客源。在看到巨大的潜在消费者的同时,随着国际邮轮市场的日渐活跃以及由此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邮轮旅游的价格不断下降,因此邮轮市场会逐渐扩大。
3.适合港湾建设的良好区位优势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部,海岸线总长为862.64公里,深水海岸线长,航道条件良好;温带季风性气候使得青岛港口终年不淤不积,胶州一带港阔水深,为天然优良港湾,青岛的港口优势为发展邮轮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歌诗达邮轮的到来使青岛结束了单纯的“经停港”时代,正式步入了母港经济时代,邮轮母港的经济效应是停靠港的10~14倍,当一个港口城市被定位为停靠邮轮的母港,该区域就会受到邮轮经济的较大影响,主要受益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邮轮要在港口添加补给,油料,淡水与处置废品,要接受港口的各种服务,邮轮的维修与修理;二是国际邮轮及其乘客要在本地消费。因此,青岛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能够发展成为邮轮母港,同时邮轮母港又会刺激本地经济发展。
4.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青岛市本身就是旅游胜地,周边旅游景点质优量多,2007年世界最美海港组织第四次全体大会认定青岛为世界“最美海港”,邮轮产业要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停靠港有便利的交通,青岛市有方便快捷的市内交通、腹地交通和国内外空中和海上交通条件,包括市内便捷的出租车、已投入建设的地铁、高度发达的高速和铁路系统以及华东第二大空港-流亭国际机场等为邮轮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交通条件。
(二)劣势分析
1.基础设施不完善
从青岛邮轮经济的现状来看,还是以接待国际远洋邮轮为主要任务,故只能称作是一种邮轮现象,离真正意义上的邮轮经济相距甚远,国际邮轮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如迈阿密、新加坡、香港、巴塞罗那等都有着现代化的码头,但这只是发展邮轮经济的开始,并不能满足豪华邮轮停靠的条件,另外青岛港口没有配套的餐饮、商店、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不能满足邮客的多样化需求,青岛港口缺乏便捷的交通设施,游客出行很不方便,为接待国际邮轮提供的邮轮的补给、补充、废料的处理修理等都不完善,因此,青岛的邮轮经济还有一段很艰辛的路要走。
2.没有符合国际惯例的出入关程序和口岸管理条例
邮轮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国家对邮轮的出入关管理和口岸管理还是采用一般的出入关程序和口岸管理条例,根据我国的口岸管理条例,我国公民乘邮轮在国内港口中途下船游览即视为入境,再回邮轮就是再出境,必须重办出境手续,另外通关效率低,联检协调程度大,造成客人不便,同时也意味着乘客在岸上花费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这直接阻碍了青岛邮轮经济的发展。这一制约因素不仅是青岛港口面临的困境,也是全国港口城市想要发展邮轮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3.邮轮经济缺乏“总规划”
邮轮经济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在我国没有管理条例也没有立法,国际邮轮驶入后参照的是国内沿海运输权的相关法律,但现行的法规并不能包括邮轮经济的方方面面,虽说国家近年来召开了多次邮轮产业发展大会,对我国邮轮经济的发展有了大概的规划,但是具体措施实施起来力度不大,涉及的多是产业的合理布局,由此可见我国邮轮经济发展很不完善,邮轮产业是一种投资巨大、成本回收期长的产业,次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因此政府有必要制定行政法规来引导产业的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4.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邮轮经济是一个涵盖了航海、餐饮、娱乐、海关、通讯、医疗、旅游、法律等众多部门的综合性较强的产业,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组织管理和运作,同时邮轮经济也是一种国际性的高端产业,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必然要求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相关从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旅游、航运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邮轮旅游在我国刚刚起步,对邮轮专业人才的需求强烈,对人才的需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只要有两个:一是自己培养;二是引进,青岛发展邮轮产业在这两方面都存在不足。
5.高消费制约
青岛邮轮产业刚刚起步,且邮轮母港刚投入建设,较长的成本回收期必然导致较高的邮轮旅游价格,同时,青岛的高消费水平使得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较高,居民旅游动机不大,邮轮市场不活跃。另外青岛的知名度多集中在海尔、海信等知名企业,相应的旅游企业品牌明显不足,因此对国际邮客的吸引力不足。
(三)机遇
1.国际邮轮市场的方向转移
全球邮轮产业绝对优势的北美市场出现饱和,而作为新生的东亚市场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不断兴建的邮轮专业港口,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邮轮旅游目的地之一,尤其是香港港、新加坡港、马来西亚港等国际邮轮专用港口的带动,东亚邮轮起步晚,但近年来势头良好,1975年伴随着世界上最豪华的邮轮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号抵港,青岛开了邮轮的先河,2001年到2003年成为青岛进出邮轮最多的时机,2009年至今,全球最豪华邮轮钻石公主号来青岛已有5次,2009年,世界上最大的邮轮集团美国嘉年华集团意大利歌诗达邮轮公司在青岛设办事处,2011年6月16日,歌诗达邮轮经典号青岛首航,运营从青岛出发的13个韩次的韩国邮航线,这标志着青岛成为继上海、天津之后的中国内地的第三个国际邮轮母港,在青岛发展邮轮经济一方面填补了中国邮轮市场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世界邮轮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对中国和国际邮轮公司双赢的选择,同时,2008年奥帆会的成功举办和2014年世园会都大大提升了青岛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2.青岛自身的港口建设
2008年奥运帆船赛为青岛发展邮轮旅邮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青岛市邮轮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指出青岛奥帆中心将建成我市首个国际邮轮停靠码头,码头长300米,宽50米,将建设底层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候船大厅,可同时停泊2艘到3艘豪华邮轮。规划中还提到,在四方欢乐滨海城建设国际邮轮停靠码头,在小港湾改造的项目中,也有打造邮轮停靠码头的内容。另外,青岛将投资10亿元人民币在大港建设北方最大的国际邮轮码头,进而发展成邮轮母港,目前大港邮轮母港建设已启动,并开设了发往韩国和日本队邮轮班线,码头建设和相关的配套建设,“一关两检”以及海事港行所需配备的码头和办公地点建设正在进行中。这意味着未来青岛有可能发展成一个母港区、两三个停靠码头的相互补充、错位发展的邮轮港口大格局。邮轮母港和邮轮码头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青岛的国际地位,使青岛乃至整个山东半岛跻身于国际豪华旅游链,为青岛邮轮经济注入新生力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威胁
青岛邮轮经济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港口城市如上海、天津、深圳等的威胁。上海把邮轮经济作为一个新的制高点,《2010-2011中国邮轮发展报告》中指出,上海将加快建设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到“十二五”末邮轮业成为支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重要力量。青岛跟上海距离400多公里,上海邮轮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挤占青岛的一部分发展空间。另外,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已投入使用,凭借中国北方第一个建成邮轮母港的城市,天津邮轮产业的发展也会成为青岛的最大竞争对手。
除了国内港口城市的激烈竞争外,还有来自国外港口的竞争压力,如日本的东京、横滨、大阪、神户,韩国的仁川、釜山,美洲的迈阿密,欧洲的巴塞罗那等。这些地区不仅具有发展邮轮经济的良好硬件条件,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和超前的居民消费观念,这些都是青岛发展邮轮经济面临的压力和威胁。
四、邮轮产业发展的政策分析
(一)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邮轮母港建设中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充分利用现有码头的相关设施;同时要加强码头交通设施见识;要有完备的物资供应和维修设备以方便邮轮的补给、补充、废料处理、修理等。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二)制定和完善邮轮发展规划。
对邮轮产业的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三方面:一,邮轮码头建设规划,在规划中要协调好各部门的职责,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同时也要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使规划建设更具科学、合理性;二,邮轮航线规划,邮轮旅游的昂贵价格成为制约市场扩张的关键因素,青岛在发展国际航线的同时要注重国内航线、省内蓝色经济区航线、日韩航线的规划;三,加强邮轮法律法规建设,青岛政府应呼吁并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邮轮产业的管理条例。
(三)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人才短缺是制约邮轮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引进。青岛市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包括: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来吸引国内外专业人员;二、培养。通过对本地人员的培养使之达到国际邮轮专业人员的要求,主要包括在相关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或对现有的邮轮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等。
此外,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完善港口收费标准,优化边检通关手续从而提高通关效率,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涉及船舶购置及租赁,船舶检验和咨询,航运物流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港行发展的制度环境等。
参考文献:
[1]wild p.,Dearing j.,Development of and prospects for cruising in Europe[J].Maritime Policy and management,2000,27(4):315-337
[2]Papatheodorou P., The Cruise Industry:a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erspective[C], in Cruise Ship Tourism, by Ross K.Dowling,CAB International 2006,pp31-40
[3]Gibson,P.,Cruise Operations Management.Burlington[M ],MA:Butterworth-Heinemamn,2006
[4]董观志.中国邮轮经济发展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8):8-9
[5]孙光圻.浅谈邮轮经济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港口,2005(1):35-37
[6]马克.曼西尼著.高玲译.乘船航游与邮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公平性
中图分类号:F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公平性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交通发展公平有了更加清晰的评判规则,要满足主要发展村镇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需要的机会均等的交通服务条件和出行机会,但是目前这方面还有欠缺,这是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公平的突出性问题。
一、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性的影响
自上世纪其八十年代我国就开始实行先富带后富的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推动了社会经济建设速度和质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和可喜的发展结果,但是在取得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社会综合水平的非均衡性。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造成了其他领域诸如交通运输业的马太效应,我国西部目前的交通运输发展综合水平还不到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百分之五十,不足东部地区的百分之二十,在各种交通设施当中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密度不到全国水平的百分之三十,不到东部地区的百分之十,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自2006年以来,我国的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水平的六到七倍,而上述发达地区的农村交通事业的和西部和西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事业的人均收入相差也在十倍到二十倍之间。长期的不均衡投入和交通运输网络的不同步建设使得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交通发展情况形成了巨大的差距。从我国的整体交通发展水平来说,我国东部交通运输网络已经进入了基本可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阶段,部分指标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中部地区的交通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属于随后能够跟进到东部的水平,而我国的西部和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则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的状态,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目前我国西部和西南等交通运输发展凌云存在着一差两低三不足的尴尬发展局面,一差具体指这些经济欠发达的交通同行条件比较差,两低指的是这些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发展水平和通畅程度较低,三不足指的是我国交通条件落后地区较经济发达地区多层次的交通需求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如在部分偏远山区居民子女的上学、就医和工作基本出行问题也经常因为没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而无法得到满足。
二、交通运输对城乡发展平衡性的影响
我国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贯穿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始终,具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具体表现为城乡的二元发展结构,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以户籍为基础的基本制度通过政治制度的建设和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城乡之间难以跨域的鸿沟。在这种经济体系及其他方面发展严重不平衡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中,城乡两个市场上的资源匹配完全不相符合,资源没能实现充分的流动。这种巨大的发展差距在交通运输领域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领域供需不平衡等几个方面。截止到2004年年底,我国村镇一级的公路总里程仅不到三百公里,而在农村等级公路中四级公路比例偏大,这是由于农村交通网络建设水平较低所影响的。在我国的西部和西南大部分地区平均交通通达率平均不到百分之四十五。据2007年的最新交通信息数据显示,我国仍有将近5万个村镇一级的地级地区没有建成现代意义的交通运输网络,不仅如此,因为我国农村公路整体建设的标准比较低,特别是各个村镇之间的道路通常是以原有的路基进行稍加修正之后建成的,使用状况不佳,严重不堪重负,不能够做到长时间的使用,再加上交通运输网络本身的养护不到位,再加上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差使得很多原有的道路破坏十分严重,这就难以方便村镇一级居民的出行外出安全。
农村交通网络发展严重滞后城市的一个方面体现在交通运输网络的等级比较低、交通设施发展不完善和道路修缮不及时,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我国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这就导致了农村的交通网络建设直接落后于城市发达和多层次的交通运输网络。虽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已经建成了初具规模的交通运输网络,但是仍然缺乏各种地面交通如公交忘了、轨道交通以及长途客运线路等综合通连接枢纽,没能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和多层次的交通服务体系。到2004年年底,我国地级以上的村镇城市共拥有公共类运营车辆30万辆,平均每万人拥有7.6辆,而在我国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当中平均每万人公交类车型拥有量超过15辆,部分发达地区甚至超过了100辆。农村和城市之间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我国通往村镇一级的客运班次较少而且通行密度小,这个问题比较普遍;农村的客运类车辆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大量的不合法和不合规的非法载客车辆充斥在市场当中,严重威胁了农村居民的外出出行安全。除此之外,交通运输网络的辅助和服务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已有的交通服务设施损失十分严重,这就导致了交通设施的损害程度很高,埋下了交通运输的潜在安全隐患。村镇一级政府不重视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这就导致了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长期不足,从建设源头上就遏制了当地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因此国家和当地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以提高农村道路建设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道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安全,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现代化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交通运输网络也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实现了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全国范围内市场的有效宏观调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网络也会不断地完善,与此同时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今后如何在交通网络的建设过程中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是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共同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交通网络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总需要实现总体资源上的运输经济效益合理提高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只有在今后的交通网络建设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探索才能总结出更多的方法以实现良好的交通网络运营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惠园,主编.交通运输经济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安顺学院 艺术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摘 要:现代平面设计作为现代视角语言,它的语境是丰富、广泛的,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视觉艺术形象,是传统艺术中重要的艺术形态,其类型种类繁多,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脉络.本文从我国民间美术的特点出发,讨论民间美术与现代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民间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语境中的应用.
关键词 :平面设计;民间美术;艺术;质朴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56-02
民间美术是一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是原始艺术的延伸与扩展,它以一种质朴、纯美的乡土气息受到人们的喜爱,在长期的发展、延伸过程中与地域民俗相辅相成,具有强烈的民族审美意识、浓烈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1].平面设计是二维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它作为现代视角传达的重要表现形式,把色彩、文字、图形等多种元素综合在一起,传递某种视角信息,表达某种功能.民间美术元素丰富多彩,一直是现代平面设计的图式来源和创作灵感,是现代平面设计不可缺少的设计元素.
1 空间上的现代平面设计与民间美术
现代平面设计的空间是各种元素组合的力场,是人们看到平面设计作品感受的心理空间[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审美观念的转变,对平面设计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二维的表现形式到现在从三维的角度设计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著名现代设计大师福田繁雄,他的作品是用图与背景的关系描述多维的世界,把各种各样的元素有次序的组合在一起,传递某种视觉信息,这也是现代平面设计所要求的.
虽然现代平面设计风格多彩多样,制作和表现手段也由电脑取代手工,但是平面设计不只是单独地从形式的角度进行创作,它更需要在空间和多维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传达新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共识,就是现代平面设计的内涵应具有传统性和民族感,因此传统民间美术往往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切入点与灵感之源.
中国古代阴阳、正负的观念与民间美术的空间概念密切相连,民间美术中的民间绘画、版画、雕刻和剪纸都有打破时空局限的形象转换、突破常规透视变化的主观意象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现代平面设计所需要的,可以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给更为灵活多变的视觉元素.虽然平面设计与民间美术属于不同的视觉语言体系,但在更深入的层面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沟通,如何在更广阔的意义上研究民间美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与互补,对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平面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 民间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美术中许多经过长期积淀、约定俗成的图案纹饰,如:龙凤、祥云、钱纹、盘长等吉祥符号,把这些纹饰根据需要经过提取、改造,巧妙的组合起来,使之成为即富有原有意愿和创新意味的视觉形象.在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有许多都采用了民间美术的元素,例如:1998年世界杯的宣传海报中就有蓝印花布这种民间艺术元素.这是民间美术元素直接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当然也有民间美术符号以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现代平面设计某些作品中的图案是用锯齿形的方式表现的,而锯齿形是民间剪纸的特有造型,民间剪纸的造型大多夸张、活泼和简练,这种民间剪纸的特征应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给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民间美术元素无论是直接、间接还是经过改造、创新应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一般采用的都是人们熟知的民间美术符号,这些符号通过创意的设计,就构成新的具有设计意味和全新的视觉形象,既有民族的意韵也富有时代精神.
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造型语言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质朴而富有创造性的造型和配色技巧,是现代平面设计必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把民间美术的制作技巧、设计思路创造性的应用在平面设计中,对传统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平面设计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3 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的相似性
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之间在内涵、变现手法、色彩运用等方面,存在许多相识之处.
3.1 大众性
民间美术是由普通劳动者创造出来的,是描述生活、生产的,也是一种包含某种情感的精神产品,为普通劳动者接受、喜爱的一种大众文化.而现代艺术设计尤其是平面设计、室内设计都是为大众服务的,普通百姓所使用的各种用品也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
3.2 实践性
民间美术的许多作品实际是一个制造的实践过程,如:剪纸、木雕、陶艺等,这些作品内容往往形成在劳动者的大脑中,很少有图纸和设计稿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在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最初的工艺美术,还是后来的包豪斯教育体系,实践是每个阶段重要的特征,只有实践艺术设计才能发展,因此,现代艺术设计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3 实用性
实用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产品的用途,既产品的作用,而不是产品的外观.在民间美术中,实用性表现在民间美术的造型中,如:在陶器上的半坡鱼纹装饰,不仅外观漂亮,在实际生活中还起到方便使用的作用,另外:蜡染布、双头老虎枕等,这些外观精美又很实用的造型,在民间美术的许多作品中比比皆是.
此外,在民间美术,也有许多是以简单的线条,华丽深沉的色彩搭配构成抽象的形象作品,如:陶艺上的鱼纹,蜡染布上的深蓝等,与现代艺术设计中常用的点线面的表现手法有极其相似.民间美术造型含义也是丰富多样,不同的民间美术造型代表着不同的喻意,如:绿色表示长寿,在艺术设计中则代表着生命、环保等意义.而民间美术中的石榴、蝴蝶等动植物形象也有丰富的喻意,这些作品形象是人们在趋利、求福、避害的观念下形成了一件件完整的艺术作品.
4 民间美术单纯质朴的艺术风格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承
民间美术是由广大普通人民群众创作出来的,这些普通老百姓大多数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几乎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学习和培训,因此他们的作品从专业角度来看,有些粗糙,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有些欠缺,但是正是他们没有受到专业的束缚,才可以自由的创作,把自己的生活和精神用朴实的、单纯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来,这种风格就像清水出芙蓉,充满了清新、活泼,这种质朴之美,富有创造力,令人陶醉,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民间美术是生活和艺术的结合,在我国从多的民间美术作品中,无论形式如何,都有着质朴、单纯的艺术风格,例如:金山农民画、户县农民画、邳州农民画等,这些作品内容都是作者身边的物和事,颜色欢快、明丽,整体给人以亲切、质朴、淳厚的感觉.这博大、深厚的民族艺术意识正是我们现代平面设计所欠缺的.现代平面设计过于商业化,是一种商品,不是民间美术那种单纯、质朴的艺术之美,因此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入民间美术质朴的艺术元素,能让人保持一种平常心和质朴的心态.
5 结语
现代平面设计是理性的设计,更是文化的提炼与升华.民间美术符号是民间文化的积淀,许多优秀的表现形态已经成为民族艺术发展的母体艺术,它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心理根源,这些是现代平面设计多不具有的,因此,现代平面设计要发展、要推陈出新,就要吸收民间美术优秀的艺术形式和美学特征,将民族文化的精髓继承发扬光大.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吸收民间美术的精髓,为现代平面设计注入新的生机和元素,丰富它的内涵和语境空间,对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平面设计作品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硕祖.平面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杨薏.试论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渊源[J].美与时代,2006(10):43:45.
〔3〕张丽.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7(3):2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