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1 16:51: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构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核心,以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为根本目的,以高校文化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活动。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还未形成健全的评估体系与评估标准。所以,加强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构建的研究,探索出科学、高效、完善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至关重要。

一、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一)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偏离正确发展轨道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无法从正面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为科学研究高校心理发展状况的需要,为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必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进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二)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构建具有监督工作,有助于教育部门与心理健康教师按照评估体系的规定、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监督,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开展提供保障。同时,评估体系的明确规定和要求还能够帮助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等找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差距与不足,进而为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性

评估体系的构建可以帮助高校查找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促使学校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断改进、完善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从而持续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增强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评估指标不全面

当前我国诸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学校环境对师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而对社会、家庭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考虑较少,尤其是评估指标中对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的涉及更是少之又少。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估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评估占据了小部分,而对社会人员、家长等的心理健康评估则几乎没有。

(二)评估人员素质不统一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良莠不齐,诸多评估者都不是专业出身,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评估能力、沟通技巧、品德修养等方面都不具备扎实的基础,尤其是具备高素质、高能力、高技能的评估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作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影响巨大的评估人员,其素质能力的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心理教育评估效能的提升。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者的聘用标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的专业性特别强,所以,聘用专业能力强的评估工作者是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具体而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高校系统工作有深入的了解,拥有扎实的评估知识与统计知识,并能够对评估数据加以科学研究与分析,了解国家制定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等。扎实的专业能力与工作技能是聘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者的基本标准与要求。

(二)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信息的真实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着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有效性。所以,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将会大大促进评估工作的整体效能。其中,信息调查人员的身份不能隶属于任何一方,即被评估方与评估方,且与这两方不存在利益关系,不明确评估目标,只是按照事实进行记录。同时,要采取不定期调查的方式,预防被评估单位事先准备不真实的资料,确保调查人员搜集到的信息真实可靠。

(三)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目标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些年,国家与社会各界愈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数高校均已开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在建设积极心理健康体系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学生具体发展状况,明确影响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逐步完善与健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现阶段国内高等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自21世纪以来,伴随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兴起和广泛运用,诸多心理学研究者与工作者以高校育人目标、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为基准,牢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点与重点,建设完善且科学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致力于探索以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积极心理健康工作模式,使学生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健全自我人格,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的困境

(一)过度关注心理消极问题,忽略学生积极品质培育现阶段,多数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普遍采取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兼并的被动化教育模式,将关注焦点置于存在心理问题的部分大学生身上,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视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任务,而此种教育模式并不具备科学性,最终导致教育过程逐渐脱离培养积极品质的育人目标。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理健康教师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视作首要任务,仅注重学生的问题,而忽略了积极品质培育。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以增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举办讲座以及张贴海报插画等活动为依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此种以心理问题预防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致使部分学生仅关注个体存在的消极因素,忽略了个体优秀品质的挖掘与提升。

(二)心理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组织管理体系尚未完善近年来,国内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优秀人才匮乏,部分高校始终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有些教师在毕业后便直接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工作,其心理学理论还未达到深厚与扎实的程度,且部分教师也并未接受专业训练,所采取的心理疗法及咨询方式较为陈旧,无法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特征,心理健康教师职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均亟待提高[1]。与此同时,高校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属于系统化工程,需要高校各个方面共同合作,惟有各个学科互相渗透、充分配合,才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国内部分高校欠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并未构建系统性与相关性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仅是以心理健康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为依托简单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成效甚微。

(三)教师倾向心理问题解决,致使教育关系发生僵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在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理念,在广大师生群体内心深处根深蒂固,这对教育成效提升以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具有反向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以及心理健康课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主体,而学生则作为受教育对象接受各教育主体的心理疏导与理论灌输。多数教师将问题解决视作核心教育目标,借助心理疏导与辅导咨询等方法解决部分学生在心理层面存在的问题。但是,部分学生因为担忧被其他同学过分关注,通常不愿积极主动地向教师咨询与自身有关的心理问题,对于心理疏导和辅导咨询亦会产生抵触与排斥心理,教育主客体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难度,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最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从整体上效果欠佳。

二、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兼顾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及心理问题解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等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目标表现在培养学生群体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帮助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两个层面。只有兼顾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及心理问题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本质上获得提升。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层面,学生个体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重视、关注积极品质养成,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要直面困惑和问题,并积极解决。因积极的体验对积极品质培育具有正向影响,所以大学生在校园生活当中要主动参与可获得积极体验的实践活动,以积极体验的不断积累为依托推动积极品质培育。基于教师视角而言,教师要将积极品质培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中,不断更新教育手段,不仅要注重部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还要致力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协同发展,全面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基于学校视角而言,应重新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引导,对教育目标加以整合[2]。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相对于仅解决心理问题而言更具现实意义。因为积极心理品质有着预防及治疗的功能,只要学生能够积极发展,充分激发其内在积极因素,必然可规避心理问题的出现。学校把积极品质培育置于教育目标体系的重要位置,可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实现其育人价值。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教育工作者应始终以个体专业技能与高尚人格教育、引导学生,以自我良好素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三观、素质与品行进行积极影响,明确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面向学生群体传递正能量信息,争做学生榜样。部分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教师并不具备夯实且深厚的理论基础,心理咨询专业技巧和技能也相对滞后、保守,所以难以充分顺应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也难以真正感受学生当下心理状态,致使教师在具体咨询与授课过程中很难提升教育成效,所以必须丰富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加强其心理咨询和教育技能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与心理咨询室教师,应提升个体专业素质,着重培育个体专业技能,积极学习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展的新方向与新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学习与掌握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逐渐从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深入到实践方面,使其在具体教育活动中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消极问题,所采取的教育和治疗方法也应具有积极性,从而充分呈现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除此之外,也要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的工作态度。从学校视角出发,校领导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在充分体谅教育工作者辛苦的基础上,也要深入了解其心理诉求,优化工作环境,从经济层面为需要照顾和关怀的教师给予支持与帮助。高校还要把积极因素融入教师教育工作中,深挖教师积极力量,强化教师积极感受,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长远发展[3]。

(三)有效拓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一方面,把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与各科教学整合。在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价值,促进多学科互相融合渗透。教师应在课堂教育中创设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并借助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等方式,促进学生们积极思考,在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当中,有效完成相应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众所周知,外在环境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且对学生而言,校园生活是最为直接的外在环境。所以,着力建设校园文化,对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潜在驱动力。诚然,校园文化隶属高校隐性课程体系的分支,不但对学生心理品质具有无形影响,而且与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也有直接联系。因此,在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过程中,重视校园文化构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意义

民办高校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有着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既会碰到当代大学生因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来自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同时还承受着比公办学生更沉重的由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偏见带来的社会认同压力等。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是非常必要的。

2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现状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重视和发展的过程,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和力度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且不平衡,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检索以往的文献,可以看出。研究人员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很少。理论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依据、目标、内容、途径、保障机制等几大方面。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也影响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探索高校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任务、特点、规律及有效地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建构一套适合各高校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把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是现实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国外,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形成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流派,而且有多种各具特色的实际操作模式。而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引起许多高校的足够重视。没有形成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心理学和教育学。任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综合国内外最新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结合具体的调查研究。建构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育体系。

3.1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明确清晰的目标体系对科学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应在素质教育总的宗旨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个体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人格特征、成长环境等特点,分别提出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建立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培养出符合时展、人格健全、饭巯蛏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3.2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年级特点等基础上,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针对性强的规划。开设以心理学课程为指导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系统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了解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现实的挫折。

学校根据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针对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比如:大学生文明礼仪等行为规范教育类、创新能力教育类、感恩教育类、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类等做为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3.3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体系的立体网络建构

当前的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建构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体系。

从新生入学起,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为每一位入学的新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于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异常的学生,进行干预,跟踪反馈。同时全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事情,应形成高校领导、全体教师、学生工作者、学生干部等全员参与组织构成的立体网络。建立“课堂教学、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多位一体的干预体系。

3.4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建构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关规定和方式方法还有许多不不足。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各程中,理论教学研究与实践训练课程相结合模式,可以利用高校本身的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一套理论准确、目标明确、体系完善、网络健全的模式体系。针对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应该具备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性训练活动。学生参与性强,效果显著。常用的方法有团体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成功激励法和表象训练法等等。

除上述几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外,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力度,通过辩论、演讲、征文、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面系统地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营造积极、健康、向上、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训练、朋辈心理咨询也都是可以尝试的好方法。朋辈心理咨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助能力,提高互助水平。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探索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方式方法,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保健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卫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华大学,2012年5月.

第4篇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立是规范和鼓励大学生行动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的制定要明确、组织要严密、计划要周到。总体目标必须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和科学性,是建立在关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上的。此外,总体目标的建立应该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需要考虑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范围。基于这种背景,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可表达为: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强化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目标

在总目标的框架内,高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习进程制定分目标,包括发展性目标、适应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三个层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解决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所面临的各种发展性问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在发展目标价阶段,重点需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出现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在校期间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和完善人格。适应性目标是指通过高校积极心理性健康教育,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培养他们各种社会适应能力和现实适应能力,掌握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适应性目标是目前我国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矫治性目标是,在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或疾病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矫治性目标面向的学生是小众,但其却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组成部分之一。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包括积极性原则、价值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三个方面。积极性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积极的价值观;关注和演技人行的积极方面,发现和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心理健康的最直观变现是对幸福的追求、感受和满足,因此幸福是健康的内涵之一,价值性原则则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其核心价值是健康、和谐、幸福。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涉及到多个学科,渗透到德育、美育、体育、智育之中。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系统性、大学生发展环节和过程的系统性、高校环境和氛围与大学生成长关系的系统性。

3.丰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在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助于学生消除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建立幸福、愉悦、乐观的心理状态。积极情绪体验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据有重要作用,积极情绪体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相当于拓展了大学生的心理资源;足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在大学生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其建立健康的人格;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2)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特有的一种统合模式,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在成长过程中,自身总是存在各种潜质和能力,这些潜质和能力有时候需要外界的激发才能发挥出来作用。当外界的激发手段达到一定程度或时间时,个体内在的能力和潜力将变为一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这种习惯就形成了个性化的人格特质。因此,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或者积极的心理教育来激发。从这个视觉来看,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4.拓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的普及带来极其丰富的信息,进而对当前大学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作用。网络中的多元化价值观和多样化思想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教育提出了诸多难题,也提供了众多的教育资源。因此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能够为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从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倾向、普及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与积极预防,因此大量的网络信息成为重要教育资源。常用的网络资源有:网络博客、QQ等在线沟通工具、主题论坛、专业网站等。

(2)科学设计教育课程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模式来看,多以矫治和疏导为主,是基于消极心理学基础的,这种教育方式对于消除障碍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足以达到开发潜能和积极体验的高度,因此需要在原有教育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革。首先,开设《幸福心理学》课程,培养大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以及培养他们保持长久幸福的心理状态;其次,开设《积极人格》课程,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最后,开设《潜能开发》课程,大学生潜能开发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层次目标。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必修课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09-01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要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5年全球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了3.4亿,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到2020年时,抑郁症很有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不乐观,有过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90%以上,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是个普遍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所作为。

2.已有心理健康课程作用甚微。2016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抽取全国381名大学生,发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86.35%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不大。

3.健康心理是大学生求学就业的必备条件。青年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人力资源,其拥有健康心理是关键。现代心理学和成功学的研究逐渐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人一生的成功至关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用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指导,能够从实际操作中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学生求学就业提供健康心理保障。

4.国家政策要求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具有指导作用。各地区各高校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心理测评结果,设定好自己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有效针对本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建设。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存在的问题

1.开课形式选修课多于必修课。绝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多为选修课形式,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普遍性程度较低,对于非专业学生的开放广度不够。

2.课程内容及模式不适合高校学生。大部分心理健康课程目标是培养专业型人才,以传授传统的学科知识为内容,没有把发展完美人格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3.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师资队伍不稳定,以辅导员为主,包括思想政治教师、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心理健康专任教师、外聘兼职教师等形式。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专职性不够。

4.授课模式以传统型课堂讲授为主,课堂学生容量较大,教师主体性多与学生主体性,多以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点,对学生的现实指导意义不大。

三、构建“疗效型”心理健康必修课程的设想

所谓“疗效型”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即:在全体高校学生中开设的,通过集中授课和实践课程、实验课程等多种形式开展的,针对每个学生不同心理问题而进行的知识传授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必修课程,以达到解决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良好效果。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1.课程性质必须是必修课,在所有学生中开展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握所有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但有助于帮助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解决其心理问题,更有助于高校学生管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2.课程开展的时间,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贯穿四个学年。一年级开设课程,以把握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变化,以便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二、三年级把握学生的心理成长,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四年级有针对性对考研和就业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四个学年课程要有效衔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心理健康需要。

3.课程目标设置要围绕心理健康知识、自我心理探索技能以及自我调解三者统一进行设置。教授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达到通过案例判断心理异常的学习目的;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心理探索的技能,包括自我认知的技能、情绪管理技能及人际交往技能等;最终目标则是帮助学生自我调节,明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

4.授课形式应采用集中串讲、实践课程与实验课程相结合的形式。集中传授学生理论知识,配合实践与心理测验,让学生全面感知自我心理动态,收集学生心理信息并针对每个学生心理课程做出计划。

5.课程内容以心理学理论为支撑,以实际学习和生活经验作为案例及分析内容。让学生多接触心理学研究成果,以积极人生观的树立、积极社会组织的构建、幸福感的形成等正面向上的内容为主,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6.评价体系要改变原有的一纸试卷为主的考试方法。评价体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测评;一部分是自我心理健康程度,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来测评,针对每个学生的测评结果,教师要有反馈教学,即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7.师资力量是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主导,担任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本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及素质,必须是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从事者,必须取得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资格,热爱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用自己积极的人格品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学校要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8.心理档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课程要给每个学生建设心理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归档进行分析,把握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的心理状态及变化,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高校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黄月胜,曹资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实思考[J].企业家天地・理论前沿,2006(3):121-123

第6篇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关系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渊博的知识和健壮的体魄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然而,许多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很多高校也通过各种形式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些途径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但也有一些途径流于形式,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大量的研究证明,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显著的效果。但两者间协同效应的研究却少之又少。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很好的协同关系,让两者的教育做到优势互补,这样能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

2 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

2.1 高校体育

    高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锻炼和训练的,它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它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高校体育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两大部分组成。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核心内容与主体价值体现,也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同时课外体育还是学校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2.2 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业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高校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3 协同效应

    “协同”,英语名叫“Synergy”,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来的,他把“协同”定义为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效益总和。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简单地说,就是“1+1>2”的效应。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就是打破传统的两门学科,各干各的,不相往来这种局面。而希望能在高校教育的大系统下,通过高校体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整合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以产生更大的效益。

3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能进行协同运作的前提条件

3.1 政策导向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的性质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并且在课程目标中把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在体育教育中,很明确指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为其课程目标。

    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把心理健康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各项工作中,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途径是与各学科结合进行,其中当然包括体育学科。

    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家政策中都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3.2 教育的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预防与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素质。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就是为了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社会,促进个体的发展,塑造健康人格,培养乐观心境和稳定情绪,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3.3 教育方式以活动为主

    体育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以活动为主要方式,不仅带有竞技性,而且带有很强娱乐性,这种活动形式,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甚至更多的是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况、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要求设立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但更多的是用活动方式来认识和改善健康。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学生在主动锻炼中使自我认知、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以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助人自助”。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能让高校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技巧使身体放松,同时把心理辅导介入体育课中,强化情绪疏导的方法和技巧,尝试行为和观念的积极改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傅君芳:《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路径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0.05

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较多地关注生命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问题,却很少关注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双方契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笔者探讨的主题。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将重点放在道德与社会层面上,强调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的个体,而是重视个人价值支持个性化理论教育,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帮助学生适应环境,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方法,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测试总结其德育规律,以系统的科学理论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生命教育是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对生存能力的培养,通过生命教育,使人更好地感悟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生命情调的追求和对生命状态的关怀,生命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出生命情感氛围,对于培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且能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的进行。因此,生命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若能找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将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

1.生命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了生命教育内容,二者相辅相成

生命教育包括了生物与生理两个层面的内容,它不但从生理上和伦理上解决了个人生命与社会、自然及他人的关系,而且也从心理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对心理方面的重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它是从个体教育的心理机能出发,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也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优势,让学生通过个体的体验来感受生命的真实与活力、人生的快乐与价值,从而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如大学生由于感情、就业、贫困等压力产生对生命的漠视,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以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两方面双管齐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使学生感悟生命意义,这样的任务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也有生命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内容相互包含为它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契合创造了条件。

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和提升人的生命关怀意识。”人文关怀是生命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上相遇后因为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关怀的实质是理顺人与其他对象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赋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关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首先,人文关怀不仅意味着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健康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生命教育恰好是运用生命资源来培养人的道德与修养,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因此,生命教育中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

其次,人文关怀必然是以尊重生命及个人尊严为起点,遵循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最终是以实现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的,它可以为个体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人的生命活动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获得发展。“关怀生命,关注生命发展,提升生命品质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及其社会教育力量的共同任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不例外,它不但注重从心理体验中培养个体的心理素质,更加重视生命的现实关怀与生命的终极关怀,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及其个体生命价值对社会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了人文关怀的意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成为他们的一个契合点。

3.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都是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体现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中。生命教育强调个体存在生命价值、追求人生的意义,从生命的体验中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握着生命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关系,使生命个体在实现生命意义的同时提升生命的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立足于个体,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担负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命。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教育实际出发,强调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在生命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途径

1.在生命教育形式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学、医学等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担负着直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重视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通过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帮助学生消除来自高校生存环境的心理困扰,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贫困压力、交往压力等,使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会应对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健康的人格。因此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应该着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之中去,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如课程内容应该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需求,课程目标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课程方法以学生全面发展规律灵活设置。

总之,生命利益是学生的根本利益,生命教育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生命教育的理念来指导,构建一种重视生命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发挥生命的巨大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以心理素质教育推进生命教育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尊重生命、实现生命价值为主要目标的,将生命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的重要举措即是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素质之中去,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推进生命教育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蔑视生命,存在自杀现象;二是学习生活中经受不起挫折,自暴自弃,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及其意义;三是面临就业、学业、情感这三大压力时,不能充分发挥生命的潜力,激发生命的内在活力,而是一味地颓废。这三大难题不但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心理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的学业与就业压力,开展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专题心理教育活动,针对学生生活经受不起挫折、自暴自弃、蔑视生命等问题,可以组织坚持自信、珍爱生命、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等专题心理教育活动,借用心理教育的技术手段来唤醒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加深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实现生命教育的发展。

3.用个体生命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创造是人的生命力量,生命个体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态,个体的创造水平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从人的自我发展和本性出发,强调人的创造能使社会不断进步,而在这个进步中才体现生命的意义。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效果不佳,主要是以教师讲座与辅导的形式进行的说教式的灌输教育,学生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但压抑了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生机与活力,而且也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它所造成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影响则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排斥,也使学生的生命变得单一、僵化,让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搁浅,无法发挥学生生命自身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该从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使他们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与把握,通过个体内在的体验、自我认知的方法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意识。如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生命困惑,不能单靠心理教育方式,要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的功能,从心理上进行辅导,并配以行为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这种方法的体验,使他们回归现实生活。

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情境教育,注重现实生活中生命的存在,以生命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进行整合,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改进教育方法与时俱进,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要实现双方的契合也需要改进教育方法,而实践活动可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首先,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的转变。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少关注学生对世界的理解,也缺乏在实践中的体验,因此,学校不但要开设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而且要优化生命教育的课程设计,专门设计生命教育实践课程的单元教育内容与目标,组织实施拓展训练类实践课程。

其次,要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要进行拓展实践类训练,而且也可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类与参观类活动,如引导大学生进入社会服务,关心孤儿、老人,进行扶贫助困活动,还可参观烈士陵园、戒毒所、预防艾滋病的展览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样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推向课外,拓展了学生视野,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深刻体验了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决定了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契合的可能性,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是从社会与精神层面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式,创新双方契合的途径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质量。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校园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深化,如何正确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建设和谐校园的关系,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和谐校园”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又是加强高校自身建设、抓住机遇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社会需要和谐,社会的和谐是以个人和各种群体的和谐为基础的。学校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已迫在眉睫。

那么建设和谐校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机的整合呢?

我们认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整合是完全可行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二者是并列关系但不是隶属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在理论基础、具体目标、研究内容等方面虽然存在一些区别,两者去有广泛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相互之间是不能取而代之的。目前学校已经为全体新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这就是对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的一种有效尝试。第二 ,二者不是“等圆”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在教育的上的总目标都是“育人”,目的都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在工作方式上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解决,而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才能排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整合是必然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建设高校和谐校园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我国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必然要通过学生个体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选择、分化、融合,因此需要心理素质加以调节才能完成。当代大学生心理上的动荡不断加剧,他们将面临着严重的心理适应问题,这迫使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目标和内容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增强了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底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关心的大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学会适应生活、学会调控自己等问题,是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中的应有之意义。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导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为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一种教育活动,是为了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价值定位、取向上不能背离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方向。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而言,心理技能的发挥无疑受主体的思想意识所制约 ,而这些思想意识又受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影响,这意味着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有观念明确的和谐校园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整合具有双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心育和谐。“以心育和谐”即用移植心育方法来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工作的成效。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育)的相关内容作为和谐目标和内容的扩展与延伸 ,在关注对校园整体和谐目标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因此可以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提高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成效。第二,以和谐育心。“以和谐育心” 即借助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实践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途径。通过丰富的实践(如大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三,心育和建设和谐校园一体化。即寻找最佳“切人点”进行“ 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共同目标,通过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形成一个高层次的自我调节系统。 健全人格建构和培养,主要对人格的社会文化层面加以塑造,即从人生观、政治观、世界观 、价值观、集体观、劳动观、法纪观等“七观”方面塑造和健全理想的人格,健全人格的建构和培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的各种人格特质为品德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有机整合的建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把握:

第一,需要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实现高校建设和谐校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有机整合的原则;二是实现高校建设和谐校园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的原则;三是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有机整合的原则;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方法的有机整合的原则。第二,抓好“六项措施”。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育创新。二是要崇尚“以人为本”的教育,以现代人性观为依据,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只有崇尚“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人性观,才能构建高校和谐的校园,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三是在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中以建设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目标。在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时我们要有整体的观点和全局的观点,用大教育的思路来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建设和谐校园。 四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这是时展对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教育的延伸和拓展。五是要以促进多学科间的对话交流为载体。“对话的理解”是解决矛盾的关键,因为经常开展多学科间的接触和对话,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形成各自合理的“自我意识”,学会倾听“他者的声音”促进彼此间的换位思考和相互理解,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不同取向间的“视野的融合”。六要充分发挥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目 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二者的相互支持与配合。

综上所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双向整合,不仅是必然的可行的选择,并且也是需要尽快落到实处的紧迫任务。当然,高校建设和谐校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绝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和谐育和谐,以心育和谐,以和谐育心,心育和建设和谐校园一体化的相互渗透、有机整合的教育过程。这种教育,无疑既是我国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一种模式,又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一个尝试。

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对每个人来说,不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往往成功与挫折并存,这就要求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心理承受力;对于生活在转型年代而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显得格外重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大学生作为高文化层次青年群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敏捷、获取新知识和接受新事物快,对世界形势和社会问题能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在心理和行动上作出认同或否定的态度反映。同时,由于大学生阅历浅 、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强,在纷繁复杂的是非面前容易良莠不分,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迅速发展的形势面前,由于能力和心理准备不足,极易导致偏激思想和过激行为,从而影响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晴雨表 ,对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要依法治校,章法有序,利益协调,安定祥和,充满活力,师生要同舟共济,实现人才与学校的发展和谐。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来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恶性事件日益增加,这并非完全是由学校的原因造成的,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往往更关心自身的生理环境,却忽视了对健康同样重要的心理环境。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滋润,心理健康却一天比一天荒凉。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适应是人类必然的要求。

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并且把健康和自己的幸福连接在一起。人人都努力适应社会,并且把适应社会作为生存的需要。

人活着就有心理活动,或者就需要同别人交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希望自己的心理世界充满知识、聪慧和欢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别人的欢迎,希望自己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人需要了解自己,需要了解别人,需要了解自己同别人及自己周围世界的关系,需要解释和预言自己的行为,解释和预言别人的行为,需要解释和预言自己同社会的适应情况。

其实,进入大学就算踏入社会了。每一所大学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大学生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育正常,生理状态保持平衡,心理适应良好和心理潜能得到发挥。

从小社会着眼,建设和谐校园与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也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保持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格、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形成温暖和谐的校园气氛,才能正确处理好学校内部的矛盾,与人为善,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同样,和谐校园的建设能够带动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他们的心理、思想受到感染与熏陶。学生的心理如果处在积极、欢畅、平和的状态,会有利于他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各种正常的心理机制。反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或危机状态,则会造成心理障碍或导致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多么重要啊!学校开创心理健康教育频道,开设心理咨询室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

学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当然,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老师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老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老师也必须先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问题如同感冒,几乎人人都会遇到,老师也不例外。因为老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如果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日积月累,恶劣情绪最终会因为承受不了极限而爆发。因此,加强老师的心理健康也是有必要的。

心理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待社会,以健康的状态来建设和谐校园,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保障,加强对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实现建设和谐校园的一项有效措施。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有机整合,才更符合人的整体性、教育的整体性思想,才能更好地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更有效地形成和谐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 郑安徽.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整庆学院学报,2006,(12) :28.

第9篇

目前海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不足。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海南高校每6000名大学生还不到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所有高校均没有根据1∶3000-500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不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它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其心理品质要好,有着良好地心理素质,心理处于健康状态。目前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多是兼职或半路出家;队伍不稳定,因为很多心理专职教师不属于教师岗位,在职称评定、待遇、编制等方面缺少必要的激励;普遍尚未建立心理督导队伍和完整的督导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师自身健康情况堪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局性工作,涉及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因此必须各学科、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环境,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海南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缺乏全员育人的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校其他部门或学院交流学习的机会甚少等,只是孤立地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显然力量不够,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部署,最终导致不能有效的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是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出来,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督导和评估,开展得如何,怎么去评价,怎么去督导,没一个很好的效果评价体系。

二、加强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必须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更新、变革教育理念,树立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理念。目前,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研究和探索的阶段,没有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经过调查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为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提供决策参考。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为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建立健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各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出发去考虑,比如教育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等都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依据。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具体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当中去,开展学习心理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等,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建立心理健康防御体系,挖掘大学生潜能,以特殊的方式去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才能。

(二)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任务,当然我们提全员参与不是说让所有的教师都像专职工作者一样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所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意识,通过他们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有利于营造高校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当中度过,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时机。不管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是其他的专业课程都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使用,如果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心灵健康的关心,就会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让专业课教师参与进来,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是高校具有的的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校园风气。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当中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些校园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纪校规、校风校训、学生行为规范、师生关系等这些校园精神和制度文化,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具有认同感的心理氛围。活动文化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平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对好奇心较强、个性特点明显的新时期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揉合在校园文化活动当中,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深化自我认识,改善适应能力,建立心理健康防御机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各类媒体对用户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因此网站、QQ、博客、微信、微博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虚拟网络使心理问题学生不必担心身份的暴露,可以保证其表达内容的真实性,与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来讲,更有利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排除。新媒体可以将更多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某个信息源为中心聚合在一起,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共享,心理问题学生只要通过网络就能接受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平台的建立还可以实现朋辈之间的互动交流,心理问题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提问或求助,在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情况下,跟和自己年龄、生活、经历相似的同学交流,最终达到对心理问题的排解。

(五)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高低。海南高校必须组建一支专职队伍为主,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合理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责、职称、晋升等制度,吸引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提高心理咨询与辅导技巧,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笔者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该对其进行资格认定,只有考核合格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任职资格证书,才能被聘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尽量避免非专业人员的使用。

(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体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