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表演艺术的特征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1 16:51: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表演艺术的特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表演艺术的特征

第1篇

在剧团从事了十余年的演出营销工作,有了一种深刻的体会:表演艺术,尤其是古老的昆曲表演艺术,看起来似乎与挣钱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实际上只有通过营销手段,昆曲艺术才能通过市场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社会价值、文艺价值和经济价值。在表演艺术市场的消费群中,固然有特定的消费群体,可是就我国居民现阶段的文化修养及欣赏水平来看,这个固定的消费群体远不能使表演艺术市场达到平衡。于是开拓新的市场、开发新的消费群体便成为发展中国演艺市场的燃眉之急。营销不仅是一种商业赢利性营销,还包括非赢利性营销。随着“非赢利组织”(如演艺企业、文艺表演团体、大专院校和宗教团体等)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表演艺术营销已成为营销科学中新兴的、重要的分支。首先,有偿观看文艺演出是大众正常文化消费之一,其费用应与我国内地居民的收入形成合理比例。认真调研、分析消费者承受能力的主观表现, 保护一般群众与艺术的互动性,就能建立良性的表演艺术市场营销机制,就能消除表演艺术与营销间的现实鸿沟。其次,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并非一种简单的对立。对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而言,真正起支撑作用的是大众文化。一方面,大众文化拥有经济上的领导权;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对以强烈的意识形态为表现的主流文化,具有保护性和依存性。 如此从市场意识上不断缩小戏曲艺术领域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距离,则可进一步促进表演艺术作品的畅销。

表演艺术有其独自的营销特征。它与一般的市场营销不同之处 表现在:第一,交易行为对象不同。表演艺术的营销对象是艺术作品,它以一定的形式(如戏曲、电影、舞蹈、音乐剧等)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生活的作用和改善往往是间接的,也就是说,不像一般商品那样有一定的或是很大程度的必要性。第二,表演艺术作品本身具有创造性和文化价值,它和市场需求之间有时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造成票房收入无法抵消演出支出,甚至严重亏损。第三,一般认为,营销是消费者导向,一般表演节目是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娱乐需求生产的;而艺术产品 追求的是自身的品位和创作价值,不能因附和市场而降低品质。这样就使艺术与营销之间出现脱节 。第四,因为表演艺术的特点和功能需要进行非赢利性活动,这时其营销行为就具有显著的非赢利的特色。第五,表演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不像一般商品那样可以具体计算,除去作品创作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及进入市场等其它活动投放的成本之外,其自身的价值很难估价,加上欣赏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活动,这样就造成了表演艺术作品的价格、成本与观众、听众的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第六,由于艺术本身所产生的价值,属于经济学中的“外部效益”,这种效益无法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有赖于社会以其它形式予以协助。表演艺术营销和一般营销的区别决定了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和方法,如通过持续的交流和传播促使人们从主观上对其理解和接受,同时强化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双向沟通”;通过利用自身的文化艺术优势做出高品位的广告,以说服消费者进行消费;票务系统要改善观赏环境,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排除观众的心理障碍。2005年,为丰富郴州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普及、宣传、推广昆曲艺术,培育新的昆曲观众,湖南省昆剧团酝酿已久的“周末昆剧专场”在11月份正式启动。演出是在装饰得古香古色、笛声悠悠、温暖如春的新剧场里。票价10元,公开售票。戏码均是唱、做、念、舞绝活特技的折子戏,全部由青年演员担纲。一时间吸引来大量的观众,除了昆曲戏迷外,大量的学生涌进剧场。这是一个时期来的新现象,这是改善环境、票价适当 ,实现“双向沟通”产生的营销效应。因此,表演艺术要迈向健康发展之路,就必须重视营销。并且努力避免两个极端:一是故弄玄虚。某些艺术家、艺术工作者喜欢 弄出些叫大众难以理解的“艺术怪物”, 让观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艺术品恐怕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二是唯利是图。一些没落“艺术家”或“表演艺术者”,他们往往过于注重营销,迎合低俗,黄毒并放,不讲作品的艺术性,唯利是图,败坏表演艺术的信誉。

在充分重视我国演艺市场营销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国际表演艺术市场由于营销的介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形成了相当成熟的表演艺术市场营销体系。我们只有全面地分析国际演艺市场,将本国的实际情况与国际市场的成熟经验相结合,才能确保我国的演艺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 。目前,我们亟须做的工作就是更新营销观念,认真分析中国表演艺术市场,加强一般大众的艺术教育,运用恰当的营销手段繁荣我国的表演艺术市场,这样不仅发展了表演艺术本身,同时也将提高表演艺术营销的档次。就戏曲而言, 目前在演出市场上按市场机制运作的几乎没有。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剧团缺乏市场意识和营销策划意识,一些独立制作人虽然愿意独立承担投资风险,但总是在玩明星牌和事前炒作,停留在“玩票”的层次,并没有规范和重视市场化操作行为;二是没有全面深刻地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学生”意识不强;三是对于国内已经积累起来的、有一定市场经验的其它文艺操作方式熟视无睹,如电影的商业化操作机制,音乐剧和个人演唱会的运作模式等。其实,在偌大的中国,不存在戏曲艺术市场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前几年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市场运作成功就是极好的证明。可以成为戏曲艺术市场营销的典范。与此同时,湖南省昆剧团于2006年5月18-20日,应邀到深圳参加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演出,剧目是《挡马》、《醉打山门》、《蜈蚣岭》、《盗草》等展示绝技绝活的武戏。连演五场,场场爆满,喝彩声此起彼伏。原因是观众普遍认为,舞台表现干净,动作、唱腔规范。分析他们经营成功的经验: 一是建立初步的演出经营模式。他们仿效歌迷会的形式建立了戏曲俱乐部,形成稳定的观众群,并通过与因特网的合作,成功地进行了网络宣传。二是与相关企业加强合作,互利互惠,使服装展示与戏曲表演紧密结合。提供服装设计制作的服装公司认为,服装是一种语言,戏曲舞台给他们提供了更为立体、丰富的展示空间,通过参与演出,他们的销售额不断上升。三是积极公关,争取政府的投入和社会资金赞助。这样,艺术与营销的距离越来越小,也因此获得了市场认同,艺术交流与碰撞也才因市场经济的推动而更加频繁与深入 。

(作者单位:湖南省昆剧团)

第2篇

一、声音的审美特征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倾向,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于表演性很强的声乐来说,单纯的音符与曲调是不能表达出声音的美妙的,令人愉悦的声音可以将聆听者引导到一个美丽的意境中去。歌唱者对于声音的感受程度是根据自己长时间积累的经验所得到的,依靠长时间积累的声音形象,在内心形成艺术的形象,使歌唱者有一种愉快的心理感觉。南方柔美调子北方人听不懂,北方人慷慨激昂的调子南方人也听不惯,但是这两种艺术的形成与地域、人文有强烈的关系,是当地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的独特的内心艺术感受。如果歌唱者只知道利用一些歌唱技巧,而不是了解怎样才能打动别人的内心,那么这样的音乐也只是简单的音符流淌。歌唱者只有将歌声融入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才能吸引听众的耳朵,流淌出大众好评的音乐。只有具有美感的音乐才能产生更深层次的感染力,打动聆听者的心扉。美好的音色是声乐艺术中不可替代的审美标准,这一点值得所有歌唱者研究。歌唱者心里的思维反应直接反映到自己所唱的歌曲里,美好的音色可以完全生动形象地表现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产生一定的美感。

二、感觉的审美特征

在声乐表演中,美感是听众可以感觉出来的,在表演过程中,歌唱者所包含的情感与愉悦的感觉来自于歌唱者自己的内心,这一部分情感包含了演出者的真切情意,是内心重要的一部分。一首歌曲可以表达出演唱者的内心世界,一首好听的曲子可以打动聆听者的丰富情感,利用音乐帮助人们发泄心中的情感,提高当代人的审美标准,通过演唱对听众进行感染也是传播文化的一种方式。每一首歌曲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每一个写曲子的人都希望演唱者可以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演唱感染听众,与故事中的人物以及演唱者产生共鸣,这种感觉的审美是帮助大众欣赏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这种感觉是不能先天得到的,而是要经过历史的磨练,经过时间的积累,帮助演唱者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生活是得到这种情感经验很好的方法,从世间的各个角度体会人间冷暖,从自然的角度体会自然的美丽。我们要尊重每一位艺术家,在观看前辈的表演时要从中学习精彩的地方,从中领悟文化的魅力,在前辈的基础上挖掘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表演风格,拥有自己独特的感觉与魅力,才能真正明白声乐表演艺术的魅力。当然,通过读书、观赏等方法,也可以帮助表演者提高自身内涵,提升自身的表演素质,丰富自身的能力。

三、情感的审美特征

第3篇

    着名二人转理论家田子馥在其所着的《二人转本体美学》一书中,将二人转称作“民间剧诗”,他指出:“东北二人转语言,是极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它扑朔迷离,五彩缤纷,用一般的方法,是不易得到全面阐释的。”“‘民间诗’不一定都是农民亲手创造的,但确是‘民间作品’,包括民歌、民谣、短诗及二人转‘唱词’,包括‘诗体故事’,在民间保存下来传播开去,它是按东北农民的理想、意愿,抒发一种情怀,创造一种意境,充满着游戏、娱乐和谐趣氛围。虽说不是严格意义的诗,却饱含着诗趣,必须当作诗去写,才能加剧诗的情味。”(《二人转本体美学》第277页)

    “民间剧诗”的核心是它的民间性,即王肖先生所说:“二人转的唱词,过去有的长达三百句,短的二三十句,一般都有二、三百句。今天多半在一、二百句之间。一、二百句唱词,要写景、写人、写故事,确实不易,要有技巧。艺人要求好唱词,要有实惠嗑儿、骨头话、扎心段、喜兴词、活动篇和优美句。这是艺人多年演唱的经验,从中可以悟出一点道理。”(《土野的美学》第39页)

    二人转剧本的民间性,要求其表演艺术也要以民间性的美学特征与之相匹配。因此,二人转表演艺术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即是“草根文化”、“平民艺术”,而不是“精英文化”、“高雅艺术”,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

    因此,又派生出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土野性、通俗性、浅显性等特点,皆以民间性为根,这一民间性特点,在赵本山、小沈阳等二人转表演艺术中,得到生动的展现。

    二.地域性

    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艺术形式,充满地域性特点,它素以“东北人、东北事、东北风、东北味儿,东北情”的地域性美学特征着称于世。

    众所周知,地域文化是民族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鲁迅先生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鲁迅全集》第12卷第391页)

    二人转整体的地域性美学特征,决定了其表演艺术也必须以地域性美学特征为神髓。这种地域性,不仅体现在“东北性”上,而且体现在东北三省的不同地域性上。所谓二人转的四大流派:“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即指以辽宁营口为代表的二人转以舞(浪)为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代表的以唱为主;辽宁黑山为中心的以板头瓷实为重;东路以吉林市为代表的以五彩棒为重。这种地域性美学特征,至今仍在延续发展。以“北派”二人转表演艺术为例,从徐生、吕鸿章(“大彩霞”)、胡景歧(“胡二浪”)、蔡兴林(“粉蝴蝶”、“二人转的梅兰芳”),到改革开放以后的黄启山、张野、刘劲松、刘秩等等,都以鲜明的黑龙江“北派”二人转地域性美学特征取胜,即以粗犷豪放、火爆热烈为主要特点,这又与黑土文化的精神相一致。

第4篇

【关键词】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自由精神;特征

中图分类号:J8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039-02

如果说西方的戏剧艺术趋势一般是由大及小,即先有大的混合体,然后,它们再逐渐地分割开来,各自细化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戏剧大品种中的各个子系统,如话剧、歌剧和舞剧等。那么,中国的戏曲艺术的发展轨迹恰恰相反,即由最初的各不相同的单独艺术门类,如歌唱、舞蹈、杂耍、滑稽表演、武术及说唱文学等诸多艺术形式而呈现,再逐步地相傍相依,互相借鉴发展,最终成为了综合一体的既有歌舞说唱又有表演杂耍,既有道白又有音乐等多种技艺杂糅一处的戏曲样式,而且一直保留传承至今。

艺术不可能复制出包罗万象的现实生活。中国戏曲在表现上,往往用以虚拟实,以简代繁,以神传真,以少胜多的手法来解决这个矛盾。故而,中国戏曲表演有着属于自己的、东方式的艺术审美取向及其表演样式。若将其归纳总结,大致有以下几个最显著的特征。

特征之一,是戏曲表演的虚拟性。

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具体的时空概念,完全是依据舞台上不同人物的规定情境变换而转化的,而这种变化又是凭借着演员们的表演具体展现出来的。因而,中国戏曲表演有着高度自由的广阔天地,并表现出与西方戏剧完全不同的虚拟性。

京剧《秋江》中老艄公与妙常,能以一桨而取代大船,自由自在地“游弋于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京剧《三叉口》中的刘利华和任堂惠,能在明亮耀眼的舞台上,以各自的举手投足分明地表现出“两人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之中对搏”,并令观众们十分的信服。可见,戏曲艺术的虚拟性,是以戏曲舞台上的表演为其鲜明标志的。同时,这也正是戏曲区别于其它戏剧样式,独此一家的最显著的优长。

特征之二,是戏曲表演的程式性。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所有要表演即展示给观众们“看的部分”,基本上都是经过台下专门而严格的训练所获得的。虽然一些日常的生活状态看似平实、简单、普通,而集中于戏曲舞台之上,则表演的一招一式都十分的讲究手、眼、身、法、步之技巧的运用和积累,所有的表演招式,都有一定之规,都需要做得十分准确到位,所有的表演都要按照“自己的一套说法”去具体实施,轻易难改。这个“说法”和“规矩”,正是戏曲艺术中最重要的“表演程式”。

所谓的戏曲表演“程式化”,是戏曲演员们于各自的生活经验积累当中一点一滴地提炼出来,它源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的人物感受。因此,它是复杂而多变的,它是既源于平凡的生活之中,又高于普通生活的“艺术表演的规定性”。戏曲舞台的表演程式,是规范化了的生活模式。其中包括人们一些常用的动作及其一般的生活状态,像走路、开门、上楼、骑马、坐轿、喝酒和睡觉等等,也有婚丧嫁娶、祭奠亲人等等的仪式和礼仪。它们全部都是从生活中而来,却又不完全拘泥于生活的日常状态,在提炼与“蜕变”的过程中,戏曲大胆地使用了艺术的夸张、变形、虚构和比拟等一系列的手法,令舞台上所呈现的表演,达到“有法之极,归于无法”的最高境界。

戏曲表演的程式,并不单单局限于某一个角色;根据人物的不同行当与角色的分配,他们各自在舞台上,都有属于自己独立的规定性的表演形态。而他们彼此之间还有一种互动性,即人物与人物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或交锋形成的舞台场面。例如,一个老生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其行当所特有的脚步,以及“理髯”、“亮相”等规定的动作。除了不同角色行当的人物表演,人物之间及群体之间的互动互衬,有主有宾,呼应顾盼等,也是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俗称“一棵菜”,由此达到“满堂彩”。所有这些在戏曲中都有“一定之规”,故称“程式”。

特征之三,是戏曲表演的集中性与省略性。

戏曲如同中国的诗、书、画一样,具有详略、虚实、浓淡的艺术分配之法则。这就是说,中国戏曲的表演,一般绝不穷追其符合生活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而是留出闲暇之地,集中主要力量,解决矛盾的主要纠葛。像戏曲表演中的喝酒,从来都是以一声“酒宴摆下……”来替代主人宴请宾朋的盛大生活场景;一夜五更,也是以五声更鼓的敲响,来表示天色已明,真可谓:以一当十。即便是规模浩大的两军对垒的战争场面,敌对双方也只是各自扛上一杆大旗,极其简洁的三三两两的士兵厮杀而过。

但是,倘若戏在节关紧要处,场上角色手里的一杯酒,却可以连做带舞再加上唱,一气儿表演十分钟;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主要角色都可以大段地表演抒情,展示内心的情感。如京剧《挑滑车》中的高宠,面临敌人的强大攻势,却不慌不忙地竟自在舞台上表演马失前蹄之后的少年英雄气概。以此类推,戏曲的表演可谓是“疏能跑马,密不插针”。

特征之四,是戏曲表演虚实相间的灵动性。

戏曲的表演从来都是以虚拟动作为主要轴心的。这种风格和样式与戏曲整个舞台自由开放的无限程度密不可分。戏中之马,可用一声嘶鸣及一杆鞭子替代;千里万里的遥遥之旅,也可以为一个旦角的圆场、碎步及“遮风避雨状”的表演所取代。但是,虚拟的表演动作一定要追求神似,体会到人物的内心真性情,并且还要在“度”的把握上体现出“虚实相间”。

例如,京剧《拾玉镯》中的少女孙玉娇在院中喂鸡、撒米、轰鸡,以及刺绣女红的飞针走线,描龙绣凤,都可以是虚拟的,而唯独那一支玉镯是构成全剧主要事件的核心,则玉镯非真不可。京剧《铁弓缘》中能够引发全剧人物的对峙形态,又实现突转的那一张宝弓,也必须是真的,才能形象地在舞台上展现出三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女儿、母亲和公子。这三个人对于宝弓,所持有的各自态度,及其通过各自的行动线索所表现出的不同张力,才能令观众们在一张宝弓为缘由的具象物面前,产生出对人物角色内心情感理解的一股强烈认同感。当然,也因此加快了溶解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陌生感”,使他们产生没有距离的亲切感。

特征之五,是戏曲表演的综合性。

戏曲表演的综合性,是指在戏曲表演的过程不断积累、不断打磨、不断提升,进而约定俗成地将“代表性表演动作”综合为一体的特殊形态。这些歌舞并重,唱念俱佳,文武带打的成套表演动作,都源自于生活那五光十色的多棱镜,可又不仅仅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照相录影。

在维持生活本真模样的基础之上,戏曲表演的这座“熔炉”依然在永续不断地添加着“美”的基因,锻造着“美”的胚体,并坚持不懈地将诸种艺术表现手段整合为一,并将其牢不可破地融为一体,打造“美”的戏曲艺术经典。无论是极度的夸张变形也好,还是妙曼的抒情浪漫也好,或者兼而有之,无数地方戏曲品种对自身艺术的期待、追求与试验,都是立足于维护与保持戏曲的歌舞化、韵律化、通俗化的水融,保持戏曲舞台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艺术为一体。

总而言之,中国蚯表演所具备的艺术技巧与技能,无疑是戏曲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构成了戏曲审美的内核、意蕴及其全部的精神追求。在戏曲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中,这个艺术的客观规定性一直没有改变,并由此构成了中国戏曲艺术丰富多彩的特殊性和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陈阵.如何做好戏曲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戏剧之家,2016(24).

第5篇

关键词:京剧表演;艺术特征;表现手法

京剧艺术凝聚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积淀的美学品质和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作为京剧表演者,掌握“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的同时,也应该对京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有一定的把握,如此才能更好地演绎和塑造人物。

一、京剧的表现手法

京剧表演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唱”“念”“做”“打”,这四种表现手法是每一名京剧表演者都需要牢牢掌握的,也就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所谓的“唱”,乃是指歌唱;所谓的“念”,乃是指音乐性念白。“唱”和“念”构成了京剧表演中的“歌”的部分。所谓的“做”,乃指京剧表演者的舞台形体动作。所谓的“打”,乃是指京剧表演者所展示的武打技艺。“做”与“打”构成了京剧表演中的“舞”的部分。作为一名京剧表演者来说,其必须在幼年时期便开始打磨自己的技艺,也就是苦练唱、念、做、打这四项基本功。尽管在日后登上舞台开始表演生涯之后,一些京剧表演者因长于唱功而担纲老生,一些京剧表演者因长于做功而担纲旦角,一些京剧表演者因长于武打而担纲武生,不过不论担纲何种角色,基本功都是必须具备的。唯有这样,方才能够确保京剧表演者在登台演出时,让京剧艺术的魅力彰显得淋漓尽致,为台下的观众栩栩如生地演绎剧中的角色形象。

二、京剧表演的艺术特征

京剧表演具有程式化特征、虚拟性特征和个性化特征。下面我们将对这三个层次的特征展开分析。

1.程式化特征

作为京剧艺术这门国粹而言,其表演程式并非是最初就被规定下来的,而是历代京剧表演者在日常的排练过程当中,为了实现对特定角色的塑造以及为了实现对日常行为的模拟,由此创造的舞蹈化动作。在这些动作被创造出来之后,众人均觉得不错,便将这些动作套用到其它角色上,发现也十分匹配,在这样不断对动作加工、完善的过程之中,让这套动作得以固定下来。由此能够看出,京剧表演程式经历过由特定动作逐渐发展演变为规范化的表现方式的过程。比如,在京剧表演中,当表演到骑马、坐轿等动作时,都有一定的规范的艺术表演程式。当然,京剧表演的程式化并非是完全僵化的,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表演者在不同的人物塑造过程中,应该根据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加以灵活运用,切不可一成不变。比如,在京剧作品《失街亭》与《逍遥津》中,前者中孔明升帐以及后者的中的汉献帝打朝,在角色登场时均应当打“引子”,其作用为自报家门,为定场白,表演形式是唱念结合。为了彰显出孔明的沉稳与雄才,因此,在这一角色登场时,所打的为完整的“双引子”,由此便让整个舞台气氛徒然间变得庄严;汉献帝为人懦弱,当一脸杀气的曹操出现在面前时,他非常胆怯,此时,为了表现出这一角色此刻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波动,在引子没有打完时,便让这一角色在惊慌失措当中跌坐在龙椅之上。另一方面,由于京剧艺术是按行当划分的,所以不同行当的程式也各有千秋。京剧艺术丰富的程式化动作在舞台上变幻莫测,使舞台上的人物更加生动,魅力无限。

2.虚拟性特征

对比于话剧表演可以发现,在话剧表演中,当幕布在观众眼前拉开,观众便能够对剧中的场景、地点、时间等尽收眼底。原因在于,话剧舞台上的布景向台下的观众揭晓了前述要素。而在京剧表演中,当幕布在观众眼前拉开,出现在观众眼中的,只有摆放在舞台上的桌子和椅子,此外别无他物。唯有在京剧表演者登台之后,观众通过表演者的表演活动,方才能够洞悉舞台中的场景为何处,情节发生在什么时间。这样一来,使得京剧表演者在登台演出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在京剧艺术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即通常所说的虚拟性表演。这种表演形式最初源自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乃是由歌舞、史诗以及抒情诗所构成的,其表演场景通常为露天圆形剧场。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依次穿插了进场歌、合唱歌以及退场歌,其作用为分幕以及代表时空变换。这便是西方戏剧“分幕制”所遵循的时空观念设置方式。同时,西方戏剧对于舞台布景有着较高的要求,强调表演者的表演活动应当同布景产生联系,在表演过程中要遵循三个一致的要求,即:时间一致,地点一致,情节一致,并要求事件的经过不可以超过12小时。作为最初产生在庙会以及瓦肆勾栏之中中国传统戏曲而言,其对叙事文学所展现的时空变换自由有着高度的重视,故而习惯于突破舞台对时空变换的限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东方审美文化十分重视“意象”的效用,突出“情为主,景为客”。这种审美观在诸多艺术领域都有体现,如西方美术作品中重视写实,我国的美术作品中是写意。这种重视写意的思想,在京剧表演中也得到了体现。

3.个性化特征

就京剧表演艺术来说,其中一些共性的程式化内容,但也并非均是程式化内容,其实则也展现出一些个性化美感。举例来说,“麒派”与“马派”在《四进士》的相同唱段中,行腔旋律融入了个性化的创作。可以说,两派塑造的艺术形象在戏曲艺术的基本表现方式(唱腔、念白)上,已经在个性的美学特征指导下有了深层次的改变,唱腔与念白作为京剧艺术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音乐旋律走向、嗓音音色、节奏的运用、念白的吐字归音上都有鲜明的差异性,使得在刻画戏剧人物形象上更加风格迥异。

第6篇

 

一、表演艺术产品的服务特性

 

(一)表演艺术属于“高接触度”服务产品作为文化产品的一个类别,表演艺术无疑属于非物质产品,表演艺术部门属于精神生产部门,是服务型行业的一种,服务的特点是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劳动的形式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它与有形产品的根本区别是服务的结果不导致任何所有权的产生,它可能与某种有形产品联系在一起,也可能毫无关联。

 

服务离不开过程,服务的过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如果按照服务过程中与顾客接触的程度不同,可将服务过程分为“高接触度服务”和“低接触度服务”。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蔡斯(Chase)提出,在低接触服务中,因顾客在服务体系中的时间很短或者相互交往很少发生,因而顾客对服务体系不会产生直接影响,这类服务可以应用工厂运作模式。而在高接触服务中,顾客往往成为服务过程中的一种投人,顾客直接参与服务过程,会直接影响服务的时间、服务的性质和服务的质量。m(pm42)根据蔡斯教授的分析,高接触度服务有两项基本特征,一是顾客出现在服务活动中的时间较长,二是顾客与服务企业之间存在较多的相互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作者认为表演艺术属于“高接触度”产品。首先,消费者全程参与,生产的时间与消费的时间相同。此外,双方交往程度高,这种交往虽然不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但是它要比直面接触更加深人,演员在用“心”表演,实实在在地融人到表演的场景中去,观众不但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受表演过程,而且也在用“心”与演员沟通与交流,观众的情绪情感与演员共起伏。在现场观看表演艺术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演员带动观众一同人戏并产生共鸣的现象,演员忘记了“自我”,而观众也忘记了自己作为观赏者的角色,双方共同完成艺术创作。当然,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一些不协调的现象,演员聚精会神在表演,但是观众不专心、不投人、不人戏,不能进人演出者所欲呈现的世界,导致表演的效果大打折扣。这类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观众的文化素质、艺术素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节目的表演者有关,演员在表演中除了要演好角色,还要努力寻求观众的认可,让观众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被团体和心灵所需要的娱乐,不但无法提供心灵永恒的滋养,也无法提供全方位的愉悦。”[2](K18)因而在表演艺术的营销中,我们不能把消费者简单视为产品的接收方,而应当视为产品的共同制作者,如果没有优秀的观众体验,表演艺术的质量会大打折扣。

 

(二)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模糊且难以控制

 

服务牵涉的社会生产部门众多,服务产品的类型与特点各异,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服务即使是在顾客已经接受之后也无法公正评价其质量。有学者研究表明,不同的产品,消费者对其质量的评价特点是不同的。下图把各种不同的产品按照对其评估的困难程度加以排列。

 

高度搜索质量(search quality)的产品,这一类产品大多是有形产品,产品的技术质量比较容易判断,因而消费者购前就能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中间是高度体验质量(experience quality)的产品,这一类产品消费者在购前无法判断质量,消费以后才能大致评价,即便是事后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右边是高度信用质量(credence quality)的产品,该类产品的消费者即便在消费以后通常也难以评价其质量。[3]服务产品通常更侧重于体验和信用程度,质量标准的评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这是由于服务过程的人员因素造成的。一般来说,服务活动的两端及整个递送过程均包含人员因素,服务过程中人员双方的观念、行为及其相互作用都会对服务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由于人的行为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使得服务产品难以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加以量度。

 

表演艺术也是这样,有关服务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服务营销的核心是满足需求,追求顾客满意,而顾客满意取决于顾客在接受服务之后对感知服务和预期服务的比较。如果感知服务达不到预期的服务水平,顾客就会失去对提供者的兴趣,会感到不满意。如果感知服务得到满足或者超过他们的预期,他们就有可能再次光顾该提供者,顾客就会感到满意。而不同顾客的感知服务与预期服务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不同的消费者由于自身文化素养、艺术欣赏能力等不同,他们对同一表演艺术服务的消费预期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消费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或者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他们对同一表演艺术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并会因此影响他们的消费预期。消费者的感知服务除了受到文化、艺术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观赏情绪、观赏环境以及其他消费者的直接影响,这就导致对同一产品,不同的消费者的感知服务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此外,表演艺术的供给方事先无法准确预知消费预期,表演艺术的服务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如演员的选择、票价、演出场所、促销手段等,有些因素是不可控制的,包括政治、文化、法律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等,甚至包括表演过程中的一些偶发事件都可能对表演的效果产生影响。以上分析说明,由于服务产品质量标准的判断差异较大,无论是表演艺术的供给方还是需求方,他们对产品是否能满足需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需求没有充分的把握。有时尽管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表演艺术最终呈现的效果也未必能让观众完全满意。

 

尽管如此,表演艺术服务供给方仍然必须高度重视质量控制,他们首先应该尽一切可能把握好他们能控制的影响质量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加强对内部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如敬业意识、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服务提供者;在组织内部将服务实施过程标准化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特别要加强细节管理,对容易出错的环节制定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重视观众的建议与投诉,通过多种形式对观众进行调查,追踪他们的满意情况,努力使他们成为忠诚顾客,有条件的演出公司可以开发客户信息数据库和系统以保证更加人性化、用户化的服务。

 

(三)表演艺术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

 

一般来说,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时进行的,这与有形商品不同,后者是被事先制造出来后,先投入存储,随后销售,最后消费。如果服务是由人提供的,那么个人就是服务的一部分。因为当服务正在生产时客户也在场,所以提供者和客户的相互作用是服务营销的一个特征。

 

表演艺术也是这样,表演艺术是以人员为基础的服务,观众欣赏表演艺术,专业演员提供表演服务,这两者是在同一个时空中完成的。演员与观众相互作用也是表演艺术服务营销的特征。就表演艺术而论,观众对演员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一场让观众翘首以盼的音乐晚会,突然有人宣布某位重要的明星演员不能前来或者有另一位不知名的演员来代替,这将会对观众的情感产生很大的冲击,观众对此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表演艺术的观众对一些演员或节目有强烈的偏好,但是这些资源的供给是不可能无限增加的。在这种情况下,表演艺术服务提供者要满足观众的需求,除了增加演出场次扩大观众数量以外,通过价格提升抑制需求也是一种选择,后一种选择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高水平的表演艺术的门票价格始终居高不下的原因。

 

由于服务过程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表演艺术的提供者要尽可能在规定的时间与空间内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尽量减少观众的不确定感,增加观众的愉悦感。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以及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许多人可以借助于电视或网络的实况转播来观看表演艺术,还有一些人事后通过录像来消费,有人据此提出表演艺术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发生了变化,甚至认为可分性也是表演艺术的特征。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其实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现场观看与通过其它媒介观看表演艺术是两类不同的服务类型,前者是以人为基础的服务,后者是以设备为基础的服务,两种服务产品的需求方可能是同一类群体,但是产品的供给方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从事表演艺术的演员提供的表演服务,是人对人的面对面服务,后者是媒介提供的直播或转播服务,是人借助于设备提供的服务,这两种不同的服务其实在时空上都是不可分的,所不同的是,后者的不可分性是指电视台或其它媒体借助于媒介终端提供的直播与转播服务与媒体消费者的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不可分,而不是表演艺术产品的生产与观众的欣赏活动不可分。上述观点的错误在于,把两类不同服务产品混淆了,把两种不同服务产品的供给主体混淆了。

 

此外,由于两种服务产品的质量评价标准不一样,所以现场观看表演艺术与通过电视、网络等其它媒体观看的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一场精彩的现场表演活动中,观众与演员共同入戏,一起共鸣,他们之间是高度互动的。而借助于其它媒介观看表演节目,观众的实际感受除了受到节目内容自身的质量影响之外,还要受到媒介因素的影响,节目的制作方不论是谁,不论采用何种高科技手段,都无法真实还原现场的演出,都不可能达到与观众现场观赏同样的效果。正是由于现场及其对人们带来的感染力,大多数消费者还是倾向于到现场观赏,特别是一些髙水平的表演,一票难求,许多人为了一张门票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有的“戏迷”、“粉丝”的行为近乎“狂热”与“痴迷”,正是由于这些忠诚顾客的积极参与,表演艺术市场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了适应表演艺术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创作者与管理者就应当在如何实现产品与接受的更紧密结合上下大的气力。

 

二、表演艺术产品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较小

 

表演艺术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是指表演艺术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化以后,它与另外一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变动率。表演艺术从参加人员的数量来分,可以分为个体表演艺术和群体表演艺术,前者如音乐舞蹈中的独唱、独奏、独舞等,后者如合唱、合奏、群舞等。个体表演艺术的生产要素替代弹性几乎为零,因为任何一个表演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的替换都意味着产品的改变,都有可能直接影响表演的效果,特别是一些知名艺术家的表演更是如此,他们往往有固定的欣赏和消费群体,不论他们的市场价格多高,都不能用其它的演员代替它们。群体表演艺术牵涉的生产要素更多,但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搭配、组合的比例是高度固定的,不能轻易改变,否则便不能正常完成一次表演艺术品的生产过程,比如,一场完整的交响音乐会的演奏人员、乐器、时间是固定的,拿乐器来说,一般来说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这五个乐器组的组合有其特有的规律,为了保持声部音响的平衡,各组乐器之间数量的比例必须合理,如木管乐器发生增减,弦乐器及其它乐器的数量也要随之变化,一场高水平的交响音乐会依赖各位演奏人员的高水平的演奏技艺,我们不能因为某些演员的市场价格较高而替换成市场价格不高的演员,因为这样做可能减少了成本但是却损伤了艺术的质量,会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再比如,一场精彩的话剧演出,演员的构成、舞台的设计、道具的选择都是高度固定的,特别是一些关键要素,如某些著名演员,他们是舞台的核心与灵魂,无论他们的出场费多么昂贵,都不能以其他要素替代他们,他们具有唯一性。一些传统的表演艺术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如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们依据既有的审美习惯和共同的意趣,逐渐创立了一些需要共同恪守的表演规则,这些规则田川流先生在其论著中概括为中国戏曲的程式化特征,包括戏曲演员的角色行当、演员的表演动作、戏曲音乐等,这些程式化特征是中国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也是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戏曲改革和更新不能改变这些特征,否则将会直接影响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从市场层面也很难获得观众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分析,表演艺术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较小。

 

表演艺术生产要素缺乏替代弹性给我们很多启示。一方面,它告诉我们,任何的艺术营销活动都必须首先将艺术家及其创造的艺术作品置于营销战略中的突出位置,艺术领域关注的是先创造产品,然后再去寻求其合适的消费者群体,艺术营销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艺术而非盈利性的,因而艺术营销工作者也必须了解、熟悉艺术规律。另一方面,表演艺术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较小甚至为零是否意味着我们不能有任何的创新?不是这样,艺术只有创新才有价值,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创造,但是这种创新和创造必须建立在遵循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艺术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之上。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高科技的元素进人了表演艺术领域之中,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的效果很好,增强了表演艺术的感染力,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而有的却起了相反的作用,有的表演艺术团体为了迎合市场,片面追求市场利益,哗众取宠、喧宾夺主,结果既伤害了艺术,也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效益。因而,任何的创新活动都不能以损害艺术的质量为基本前提。

 

三、表演艺术产品的劳动边际效益递减

 

经济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投人量资本一定和技术水平不变时,欲增加产量,应该用较多的劳动替代资本,此时劳动的边际效益呈递减的趋势。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有形物品的生产活动,但是也可以用来借鉴分析表演艺术服务产品的产出。表演艺术生产过程中有物质资本的投人,如表演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表演过程应用的高科技因素越来越多,如各种现代的声、光、电技术、舞台美术、设计的因素,他们的介人提高了表演艺术的效果,对艺术活动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决定表演艺术活动整体水平的主要因素仍是演员的表演技艺。在资本和技术水平维持不变的情况下,要提高表演艺术服务的质量,只能依靠演员的表演技艺,但是表演技艺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技艺水平的初级阶段,通过勤学苦练可以使表演能力迅速提高,但是随着表演技艺水平的提高,付出同样的努力而提高的速度会越来越慢,收益越来越小,增加的效果也会越来越不明显,这可以理解为边际收益呈递减的趋势。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演员的表演技艺达到一定的高度后会停滞不前,出现“高原现象”,甚至出现不继续努力表演技艺水平下降的现象。

 

这一原理反过来表明,在表演技艺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如果想取得突破,仅靠一般性的劳动或训练还不够,有时是收效甚微的。在这时,实施技术改良与创新,通过劳动资本以外诸多要素作用的显现,不仅可以改善演出条件与环境,还将有助于表演技艺的提高,实现艺术活动整体效果的提升,同时也会带来丰厚的市场收益。

 

四、表演艺术产品的供给弹性具有特殊性

 

供给规律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供给弹性也称为供给价格弹性,它用于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小,可以说这种物品的供给是缺乏弹性的。

 

影响商品供给弹性的因素很多,就一般产品而言,主要有生产周期的长短、生产的技术状况、产品生产所需要的规模等。一般而言,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比生产周期较短的产品供给弹性要小,生产的技术状况是指产品生产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前者要比后者的供给弹性要小,生产所需要的规模越小,产品的供给弹性就越大。

 

表演艺术具有自身的生产特殊性,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有不同的特点。首先,表演艺术一般属于技术密集型生产,演员都是经受过长期专门训练的,并且水平越高,专业性就越强,可替代性就越弱,供给量的增加就越难,此时供给对市场价格的变动不敏感,供给弹性较小。其次,表演艺术是复杂产品,表演艺术的生产是复杂劳动,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般较长,无论是专业演员的成长过程,还是组织一场现场演出活动,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供给量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因为市场价格的上涨而大幅度增加,由此导致供给弹性较小。第三,表演艺术生产的规模表现出多重性,有些规模较大,而有些规模则较小,如固定的小规模巡回演出,他们可能对价格的变化比较敏感,因而供给有一定的弹性,而大多数演出,对演员、舞台的专业性要求较髙,演出的场次有较多的限制,因而这一类的演出,供给对价格的变动不够敏感。

 

综上所述,由于表演艺术的特殊性,表演艺术产品的供给总体上是缺乏弹性的。因此,在表演艺术的运作中,应当关注由于环境及大众接受心理的变化对艺术可能产生的影响,注重艺术质量的稳定与不断提高。

 

五、表演艺术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有特殊性

 

需求规律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会导致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用于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小,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该商品替代品数目多寡以及相近的程度、该商品在消费者预算中的重要性等因素。

 

我们先来看表演艺术产品的替代品数目。表演艺术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性较强的产品,所谓的“阳春白雪”之类的演出,它们属于表演艺术的高端产品,包括经典的传统戏剧(戏曲)、歌剧、舞蹈、交响乐等等,该类产品的消费者对表演艺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消费者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欣赏能力,他们消费的目的除了愉悦生活以外还兼有研究与学习的需要,这一类产品的消费群体相对固定,细分市场比较稳定,消费者的产品忠诚度较高,欣赏高端演出已经成为他们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并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减少消费或转向别的休闲娱乐项目,因而替代品数量较少,需求缺乏弹性。还有一类产品,它们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老少皆宜,消费者并不需要具有太多的专业知识,他们主要的目的是获得休闲时间的娱乐与放松,这类产品的消费人群具有一定的漂移性,消费者是否消费、消费多少取决于一些即时的、偶然的因素。根据经验判断,价格可能会成为影响需求的一个因素,但是价格究竟在最终影响选择的因素中处于什么地位,其所占权重如何并没有确凿研究加以证明。因而并不能据此判断该类表演艺术产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英国曾经对1298名定期出席艺术活动的人群做了一项研究。研究发现,对于非出席者是否决定出席而言,价格并非是一项重要的理由,因为其他因素的考虑通常比基于价格因素的考虑来得更为重要。只有4%的受访者提到,价格是他们出席与否的一个障碍。研究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客观上确实有票价上涨的潜在空间存在。[4](?255)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表演艺术产品的价格始终居高不下而仍然有那么多的人趋之若鹜。

 

商品在消费者预算中的重要性是指总支出中该商品所占的比重。一般来说,占家庭预算比重较小的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反之则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用于表演艺术的消费支出比重在不同的家庭显然是不同的,这与家庭的收人整体水平有关,同时也与家庭的消费偏好直接关联,假定社会对表演艺术消费的总体偏好相近,显然,收人较低的家庭会更加关注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动不会敏感,而对表演艺术等非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动会比较敏感,因此需求往往富有弹性。对于高收入家庭来说,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比例较低,家庭更多的支出用于发展性与享受性消费支出,价格不会成为影响该类商品消费的重要因素,因而表演艺术服务往往缺乏弹性。如果从社会家庭的平均水平来看,家庭对表演艺术的消费偏好则会成为影响需求弹性的重要因素,消费偏好强的家庭,表演艺术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消费偏好弱的家庭会比较关注价格的变化,对这部分家庭而言,表演艺术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

第7篇

古书画装裱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之一,是传统的生产物,当时的装裱师对选料、装裱技术保持了传统的风格。但是任何传统事物是不断前进发展的生产物,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书画装裱师,不仅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审美观点和绘画基础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努力了解现代文化潮流的发展趋势,融入现代人的审美范围,创造出与时俱进、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画艺术品”。

美学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创造美实践的产物。它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及文学艺术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美化生活,完善人性,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 装裱艺术特征的表现

(一)材料选择的艺术表现

古书装裱选材精湛,有千百年造纸文化的宣纸和各种材质优质、样式各异的绩料。还有锦料、绢料、墨、颜料、动物胶、明矾等一些药材为古书画装裱艺术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各种材料的精挑细选,使古书画完好保存至今。古书画装裱艺术中的选材美,是形成我国传统书画装裱艺术有特色的主要因素。

装裱材料最重要的是宣纸部分,宣纸具有“纸寿千年”的特性。因为中国宣纸优良的制造工艺,宣纸酸碱度为中性,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保存。而且,宣纸中含有杂质较少,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不会因为自身原因而导致变色。宣纸的这种优良特性,使书画作品经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仍然保持较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让更多的书画作品完好流传至今。

(二) 制作工艺的艺术表现

对于古书装裱艺术的艺术特征来说,工艺制作方法美也属于装裱艺术的范畴。古书装裱是个繁琐的工艺流程,在装裱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方法正确,还要熟练操作,要科学掌握浆糊制作与运用、绩料染色,才能达到古书画作品完整精致的效果。鬃扫功、方裁功、排笔功要熟练;托心、镶活、覆被、研装等各种环节操作要熟练正确得法,才会使古书画作品达到平、薄、齐、软、净的要求。整个装裱正确无误才能避免破、晕、皱、壳、瓦、崩、裂等技术故障问题。

装裱的工艺美,表现在精良的做工,这里需要装裱艺术家有过硬的基本功。一幅达标的作品要达到平、齐、薄、柔、净、匀、正、光、等标准。所以装裱艺术家必须技术过硬,才能达到这种完美的境界。

(三)装裱所烘托出的书画之美

在近千年历史里,书画作品随着年代的变换,流传至今。古人留下的书画作品饱经沧桑,价值不菲。但是如果存放的环境恶劣,则极容易出现鼠蚀虫腐、受潮发霉,使其破旧不堪不可观赏摆放。对于损坏的书画作品,装裱可以对其进行第二次“医救”,使书画作品再次流传,能体现出装裱的可逆性。

书画作品的装裱用料选材,能表现出本身书画的价值。如绩料选用手工真丝编织。轴头选用牛骨、象牙、玉石、玛瑙等。价值越高的作品,配料档次越应稀有、珍贵。

第8篇

【关键词】艺术;美学;特征;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75-01

一、艺术美学的特征

艺术美是艺术形象之美。艺术美能够显现美的千姿百态。经过艺术创造实践,艺术美相比较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具有更显著的形态美。现实美是相互分离的,即使它五彩斑斓、形态万千,不过它们相对自由,不能整合成一个具有某种联系的、和谐的整体。与之不同的是,艺术美比较聚集,虽然不如现实美灵动自然,但是,能表现出内部的连结与和谐,显现了人类的感情、现实的规则。因此,艺术美作为艺术形象的特殊潜能,拥有一定的代表性,是美的一个经典形象。所以,艺术美对于人类所表现的效果才具有影响性。现实中的丑通过艺术性的加工整理,引入艺术作品中就会变成艺术家们否认性格感情评定的艺术形象。此类的艺术形象并不能改变其本身丑的事实,不过相比较下能体现现实的美,确定了现实生活中人类的潜在能力。以下是现实生活中艺术美的几大特征。

(一)虚拟性。虚拟与现实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意象如果通过物态化与物化加入到艺术作品中,就变成艺术意象。如古诗名句中的“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二)感性。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艺术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感性关照”的形式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因此,感性就是人类通过主体感官来体会生活,意识主体不需要通过理性的验证,仅仅依靠感觉就能感知到意象的存在。

(三)想象性。审美意象是通过一系列的意向与想象把“意”与“象”结合为一个整体,就是寓“意”之“象”,意象自身就是想象的结果,它与普遍直观表象、具有深远意义的人工表象或者是简单的回忆表象是不一样的。如马致远《秋思》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是依据作者的想象,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情感性。感性生活中情感和“意”具有紧密的联系,也是艺术融入想象的主要动力,并且跟随意象创造的整个流程。艺术意象总是掺杂着某些不固定的感性认知,这也使意象拥有超强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二、艺术美学的表现手法

艺术重视的本质是意象的生成,就是重建。一些人欣赏作品依旧是感知艺术意象,经过对意象的鉴赏,接受了才会赢得审美愉悦与艺术品位。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中,“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惨,夜长衾枕寒。”这表达出他接受了这个事实,艺术作品的符号与寓意具有直接的关联,这也使符号的解读更加顺畅与不同。艺术符号形式提供给接受者用来获得意象的诸多可能性或者是有迹可循的导向。

艺术形象是艺术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再次体现和主观表现的统一。虽然有些艺术形象重视客观存在的再现,有些艺术形象则重视主观表现,但是它们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例如在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中,主要再现了18世纪法国社会大环境,巴尔扎克运用真实的艺术形象,再现了法国资产阶级赢得胜利与封建阶级逐渐没落,无法规避的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走向。从另一个层面看,巴尔扎克也在艺术形象中表达了自身的感情与看法,展现了自身对衰落的贵族阶级的可惜,对资产阶级的深痛恶绝,对广大人民群众表示同情的感情倾向。他的一系列作品就是客观的再现与主体的表现的统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美也就出现于生活,艺术与现实世界存在紧密关联;在艺术活动中,艺术美是艺术家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展现。

因为艺术形象既是艺术活动中主观与客观存在的统一,又是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以艺术美事实上是构建艺术形象美的主要因素。现实生活中艺术美即能体现客观上的美学,又涵盖了艺术家所表达的主体环境的美,也就是艺术家所表述的情感、幻想、美好愿景的美。历史上人类无数的艺术活动中,不管是艺术的主体,还是艺术的方法,这些都是艺术家创新生活劳动的产物。艺术家不仅能从深层次反应社会实践主体的潜在能力,还能从艺术本身体现其潜在力量。艺术美是人类潜在能力在艺术品中的完美展现,经过艺术形象的感性认识表现出来。

艺术家想要在各种活动中展现自身的主观情感,就必须在艺术品中表达自己的感知认识,向人类传递自身对事物以及生活的主观看法。艺术形象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注重艺术和客观世界的紧密联系;二是注重艺术家的内心想法。艺术家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感性源自客观存在。存在决定意识,是我们所推崇的具有共性认识的马哲思想原理。客观世界的美学也决定了艺术家主观感性的美学。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清丰柳子戏 演技 角色分工 艺术特征

清丰柳子戏又称“北(百)调子”、“柳子腔”、“弦子戏”,是由宋代北曲衍变而来的诸宫调,在继承唐代宫廷音乐变文唱白相间的传统基础上,广泛吸收中原一带流行的俗曲、小令,如[锁南枝]、[山坡羊]、[耍孩儿]、[驻云飞]、[打枣杆]等,并承受了弋阳、青阳、高腔、昆曲、乱弹等剧种的曲牌和唱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拥有300余支曲牌,200多个剧目的弦索古老声腔剧种,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主要流行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它独特的演技以及艺术特征被历史永久地流传下来。

一、演技

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清丰柳子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技风格,它借鉴民间舞蹈、武术、杂技表演,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多种表现手段,创造出了各种形形,惟妙惟肖的舞台艺术形象,把该戏种表演细腻、情节完整、戏路宽阔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柳子戏在戏剧表演中善于用高难度的动作刻画人物,烘托气氛,动作绝妙,现场表演中不断把戏剧氛围推入。例如《窦公送子》中,窦公在风雨交加送子一节,窦公一手持伞,一手怀抱婴儿,步履先大后小,先慢后快,最后圆场越走越快,猛地失足跌倒,伞飞出手,迅速站起后,一个前斗科,运用滑伞步起身将飘在空中的伞接住又一亮相,显示出风之狂,雨之猛,同时也表现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接伞之后,风雨愈烈,吹得他忽东忽西,几个大幅度的拉闪动作,还不足以敌住猛烈的风雨,转身一个隔伞前斗科,摔倒在地。 此时窦公手颤头摇,苍髯抖动、气喘嘘嘘,表现古稀之年精疲力竭不敌狂风急雨和龙钟老态。再如《张大德游寺》一剧中的双上吊一节,张大德一双儿女分别在台口两角同时悬绳,一股烟后,舞台上空悬下两具死尸,台下观众瞠目结舌,惊诧轰鸣。

柳子戏也采用较多彩戏的特殊技巧,如《胡罗锅抢亲》一剧中就运用彩铡刀、尖刀、抓勾、剪刀等道具,鞭炮声中,喝令开铡,行刑官用力一按,接着一声惨叫,只见“血花”四溅,尸身一分为二,惊险、恐怖、刺激。又如《张大德游寺》拿和尚一节,所用兵刃全为真刀真枪,马叉、流星、捎子、三节棍等,表演与武打相结合,烘托降恶扶正气氛。

二、表演及练功程式

清丰柳子戏在表演程式中根据角色不同分别有不同要求,例如生、旦、净、丑都各有自己的表演程式。旦行讲究:“青衣两交手;武旦风摆柳,闺门目下瞧,丑旦手掐腰”。柳子戏练功喊嗓,讲究早晨对太阳升起方向,或迎风、或站河边。

柳子戏练功注重:顶、腿、腰。

主要练功程序:压腿踢腿搬腿劈叉下腰甩腰翻身定式耗功飞脚旋子毽子虎跳翻筋头跑圈推圈(单推、双推)拿顶(收功)。

三、角色分工

柳子戏班多由二、三十人组成,生、旦、净、丑行当齐全。生行分文武老生和小生;文老生,多扮地位较高的官宦人物,讲究气度和功架,重唱;武老生,多扮将帅;小生,扮青年男性人物;旦行分老旦、青衣、正旦、闺门旦、花旦和彩旦;老旦,扮年老的女性;青衣,扮已婚之中年妇女,温雅端庄;正旦,扮刚出阁之青年女性,既有青衣之文雅,又有花旦之活泼;闺门旦,扮未婚之大家闺秀,常带娇羞情态;花旦,扮性格活泼、机智、身段潇洒多姿的女性;彩旦,扮泼辣或憨傻的女性;净行,分大净、二净。大净:分黑脸、白脸和二白脸;二净,分大花、二花和小花;大花,扮有权势之武将,架子大,扎靠或箭衣;二花,多扮性格粗暴角色;小花,扮青年人物,不挂髯口,且具童雅气;丑行有文丑、武丑、老丑、小丑;文丑,亦称官丑。武丑:扮恶少,动作粗俗轻浮;老丑,扮心地善良的家院或丑员外;小丑,动作幽默、诙谐、滑稽。

清丰柳子戏历经几个世纪的成长、发展、改革、衍变,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逐渐成熟、完善,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特征。

(一)柳子戏在元代属北曲诸宫调说唱长篇故事的曲艺形式,明代形成传奇戏,用多场戏表演复杂的故事,由独具风格的唱腔形成剧种。因而,此剧种有其历史悠久、古老性的艺术特征。

(二)柳子戏虽经京都花部的宠爱,又有清朝中叶的鼎盛,还有党和政府戏曲政策关爱下的繁荣,但受现代传媒技术的强烈冲击,市场萎缩,观众骤减,全国保留下来的专业剧团,也仅有山东省柳子剧团和清丰县柳子剧团两家。因而,此剧种有其稀有性的艺术特征。

(三)柳子戏丰富的曲牌中既有宫廷味较浓的雅曲《锁南枝》,又有泥土气息浓郁的俗曲《柳子》;既有古朴苍劲,激昂挺拨的《调子》,又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嗨,活泼抒情的《一江风》;既有清雅细腻的细曲《二凡》,还有粗犷奔放的粗曲《赞子》。因而,此剧种有其雅俗共赏的特征。

(四)柳子戏音乐结构华丽,无论雅曲,还是俗曲;是高腔,还是小调,音乐节奏和旋律极有规律,曲子之间慢和快的速度差层次较多,构成复杂的音域。因而,此剧种有其音域复杂、不易传承的特征。

(五)柳子戏既有宫廷大曲,又有民间的俚曲和俗曲小令,还有其他兄弟剧种的合理养分,种类繁多,面貌各异。因而,此剧种有其曲牌复杂、剧目繁多的多源性特征。

(六)柳子戏的演出常伴随着民间的婚丧嫁娶、礼天祭祖等民俗活动,深受民间喜爱。演出范围遍及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地。因而,此剧种有其与民俗民间文化相融合的特征。

清丰柳子戏经历了元代的孕育,明代的成形,清代走向成熟兴盛。曾随花部乱弹压倒昆曲,并一时称盛,四大徽班进京之时,退出京师,解放前,柳子戏历经、的创伤,已奄奄一息。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为清丰县乃至河南省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清丰柳子戏生存形势极不乐观,一些颇有造诣的老演员,已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青年演员寥寥可数,后继乏人。抢救、保护清丰柳子戏已刻不容缓。

清丰柳子戏是我国古代宫廷音乐的缩影,是地方稀有剧种的典范,是研究北宋以来我国弦索声腔剧种早期历史的生态标本,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抢救保护清丰柳子戏对于新世纪、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中原地区文化交流,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注:

本文系濮阳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院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清丰柳子戏研究(项目编号2013PYZYZS08)。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