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05: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风险分析及评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策略审计风险
ComparingontheTacticsofRiskAssessmentofTraditionalRisk-basedAuditandModernRisk-basedAudit
Abstract:TraditionalRisk-basedAuditandModernRisk-basedAuditarethetwophasesthatRisk-basedAudithasevolved.tacticsofriskassessmentofTraditionalRisk-basedAuditandModernRisk-basedAuditdifferfromeachotherwhiletheystillhavesomesimilarities.ThispaperdoestheComparionontheTacticsofRiskAssessment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orientationofriskassessment,extentofriskassessment,proceduresofriskassessmentandmethodsofriskassessment.
Keywords:TraditionalRisk-basedAuditModernRisk-basedAudit
TacticsofRiskAssessmentAuditrisk
一、引言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均以风险评估为起点,同时都将风险与控制方法贯穿运用于审计全过程,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因此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两种审计模式在风险评估策略上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同时更多地体现出了差异。鉴于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较易被混淆,本文拟对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作一比较,对两者差异加以初步探讨。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涵义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控制风险导向审计[1]。审计模式发展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标志性事件是AICPA在1983年了第47号《审计准则公告》(SASNo.47)——“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首次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程序并没有脱离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但它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针对制度导向审计不直接处理审计风险,不能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的缺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审计风险模型,通过该模型将从各种渠道所收集的证据联系了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审计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将审计资源相对合理的分配到高风险领域。(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经营(商业)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1997年,Bell和Frank发表了名为《通过战略系统的视角对组织进行审计》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毕马威的BMP审计模式,这标志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它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了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针对传统风险导向审
计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的缺点,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做到了以风险评估中心,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国际审计准则第315号(ISA315)“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这就导致了实务中普遍运用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风险模型和审计具体风险导向等上和准则规定产生了一定的差异。鉴于这一点,特别指出本文所称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实务中运用的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策略比较
风险评估是指对审计风险的评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意见的风险[3]。风险评估的目标就是确定
高风险环节,从而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并进一步确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的证据,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审计效果及审计效率。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方法。借鉴中注协(1997)对审计策略的定义,笔者将风险评估策略定义为审计人员根据确定的风险评估范围,选择能够达到风险评估目标而应当实施的最有效风险评估程序的基本思路、组织方式和具体方法。在本文中,笔者从风险评估导向、风险评估范围、风险评估程序、以及风险评估具体方法四个方面来比较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
(一)风险评估导向
虽然国际审计准则规定,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首先应当对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交易类别、账户余额认定层次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但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内外部环境的,两者很难区分,因此审计人员通常难以对固有风险单独做出准确评估。又鉴于稳健性原则的考虑,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从而将风险评估重点锁定在控制风险上。因此在实务中,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际上是以对控制风险进行的评估为切入点的,所以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i]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而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则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风险和经营活动风险[4]。所以要充
分理解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就必须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充分识别企业内、外部风险并理解内外部风险对财务报表认定的影响。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并不直接从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入手,而是间接地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综合评估战略经营风险从而确定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并进一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二)风险评估范围
在实务中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而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如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对企业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5],而只关注企业的内部
控制。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审计人员实际上只仅仅依赖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直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水平。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企业了解得更透。它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系统中,认为有效的审计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战略目标和措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主要业务活动和关键经营环节以及剩余风险进行深入的了解。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风险仍然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审计人员也同样要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估。但是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固有风险”的内涵扩大了,除了包括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外,更多地考虑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内部控制已经发展到内部控制框架阶段,并有被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取代的趋势,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内部控制结构概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时考虑的因素则更加全面了。
(三)风险评估程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可表示为:固有风险评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结构控制风险初步评估控制测试(可选)控制风险综合评估确定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在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管理人员的品行、能力、变动情况和遭受异常压力的情况;客户业务特征;关联方;非常规交易;以前审计结果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通常的做法是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而将风险评估的重点放在控制风险上。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时,首先从控制环境入手,再对制度和控制程序进行分析。分析控制环境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管理和经营作风;组织机构;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职能;人事政策和程序;确定职权和责任的等。然后审计人员基于当前对内控的了解对控制风险水平进行初步评估(计划估计水平)。如果审计人员将某一控制的控制风险初步评估为最高值,则对该控制不需执行控制测试而直接进入实质性测试阶段;但如果审计人员将某一控制的控制风险评估为低于最高值时,则就需要对该控制执行控制测试,从而来获取证据以支持低于最高值的风险水平。控制测试完成以后,审计人员对被测试控制的控制风险进行再次评估(最终估计水平),并根据最终估计水平来决定相应的检查风险水平。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可用下图表示。如图所示(由于不能粘贴,此处图略),审计人员首先需要对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分析时需要对客户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解,包括客户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宏观环境等);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面临的经营风险;对威胁企业战略的风险做出的反应等。对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后即可对战略风险做出评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内部控制被分为管理控制(战略控制、高层控制)和流程控制(一般控制、员工控制)[6],在对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时同时要对战略控制进行了解并进行评价。然后审计人员对客户的流程进行分析,分析时可从流程目标、投入、作业、交易类型、威胁流程目标的风险等八个维度来了解流程情况[7]。通过流程分析可
以了解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竞争优势及劣势、威胁,从而来评估流程经营风险。在对客户的流程进行分析时同时要对流程控制进行了解并进行评价。在对战略经营风险和流程经营风险进行评估时特别要注重对舞弊风险的评估。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对固有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在评估时除了要重点考虑经营风险可能引起的重大错报之外,还要考虑其他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因素(管理当局遭受的异常压力等)。审计人员在对客户的战略和流程进行分析时已经从企业整体层次对内部控制进行了了解(战略控制和流程控制)并做了评价,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对内部控制的其他方面进行了解并给予评价,特别是要关注有关交易重要类别的控制。基于对内部控制充分的了解,审计人员然后对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审计人员在单独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的基础上还须对两者进行综合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对联合风险的评估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因为接下来其余的审计工作都要围绕联合风险来进行,联合风险的评估结果是审计人员决定实质性程序性质、时间以及范围的基础[8]。然后审计人员对值得信赖的控制进一步执行控制测试,从而来获取支持其较低控制风险水平的证据。最后根据控制测试结果并结合联合风险评估水平,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来确定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即检查风险),并进一步决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四)风险评估具体方法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检查、函证、询问、穿行测试、分析性程序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虽然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客观上要求大量使用分析性程序来进行风险评估,但由于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因此限制了分析性程序的运用范围。而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急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性程序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9]。而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风险评估以分析性程序为中心,分析性程序成为最重要的程序。而且随着分析性程序功能的不断扩大,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审计人员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分析性程序的多样化运用,大量的分析工具以及现代管理方法被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如在战略分析时审计人员运用了PSET分析和POPTER分析方法;在流程分析时运用到了价值链分析(VCA))和波士顿矩阵(BCG)以及SWOT分析方法;绩效分析时运用到了平衡积分卡(BSC)和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分析技术[10]。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使得风险因素不再独立,而且风险评估不再是一元评估,而是多元评估,因此风险评估的结果将更加可靠。
三、结论
1.风险评估导向不同:
虽然国际审计准则规定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应以固有风险为切入点,但在实务中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际上是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是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
2.风险评估范围不同:
审计人员在实务中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往往会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只通过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除了要对传统的固有风险,即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进行评估之外,更多地是要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特别是注重对舞弊风险的评估[11]。同时由于内部控制概念内涵的扩
大,审计人员在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时考虑的因素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更加全面了。
3.风险评估程序不同: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增加了对企业战略和经营流程的分析,以及对经营风险的评估,而且最后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联合起来进行评估,因此在评估程序方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更完善。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风险考虑的更全面了,所以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能够更好的将会计报表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4.风险评估具体方法重点不一样:两种审计模式在风险评估时都运用了观察、检查、函证、询问、穿行测试等风险评估方法,但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注重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做到了以分析性程序为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审计风险应该是广义的,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而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风险,还包括客户经营失败而导致审计主体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
:
[1]王泽霞.论风险导向审计创新[J].会计,2004(12):49-54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14):47-51
[3]AICPA:professionalStandardsAsofJune1,1992,AU.31
[4]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分析[J].审计研究,2004(05):26-30
[5]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14):58-63
[6]郑朝晖.战略系统审计:财务数据之合理预期[J/OL].会计视野,2004[2006-4-17]/showdoc.asp?docid=448&uchecked=true
[7]王义华.BMP审计模式介绍[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06):69-70
[8]Ernst&YoungGlobalAuditPlanningToolkit2004[M],2004:65-67
[9]马贤明,郑朝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01):9-13
关键词:风险分析 风险评估 机械安全 危险源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182-02
1 机械产品的风险分析
机械产品进行安全检测前,进行风险分析是很重要的环节。危险识别是分析存在的各种危险,包括使用限值(可能的误用)、时间限值(可能的寿命)、空间限值(安装、人机界面等);确定危险及危险状况,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制造、运输、服役、组装、安装、正常使用、退役、拆卸、处理)进行分析,剖析操作人员与产品的关系,判断可能的误用。
1.1 机械产品的危险源
确定危险源对进行风险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危险源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风险分析。机械产品及其配套设施或系统中的危险源有:(1)电击伤;(2)机械危险包括能量的意外释放(动能、势能、压力等);(3)过热或过冷的工作环境;(4)电磁和有害射线的辐射;(5)噪声强度过高的环境;(6)激光、电焊弧光等辐射;(7)暴露于无防护设施的操作过程;(8)人员意外暴露在危险环境中;(9)跌落(从工作台、扶梯、塔架等高处跌落);(10)不符合人类工效学的设计而产生的危险;(11)振动;(12)照明;(13)粉尘与油雾;(14)使用的物质与材料(包括各种材料、产品、废弃物的收集与排放等);(15)火灾或爆炸;(16)综合危险;(17)残余风险。
其中机械危险分为:缠绕、摩擦或磨损带来的危险、挤压、喷射、剪切、稳定性带来的危险、刺伤或刺穿、吸入或卷入、冲击、设备形状带来的危险等。
1.2 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
1.2.1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该理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该理论用于验证产品是否有效防止了能量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接触;是否采用安全能源代替不安全能源;是否有效地限制了能量,防止能量的蓄积;是否在作业过程中实现了缓慢地释放能量;是否设置了有效的屏蔽来约束人体与能量隔离。
1.2.2 轨迹交叉理论
轨迹交叉理论指人的运动轨迹与物的运动轨迹发生意外交叉――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导致发生事故。该理论用于确认产品采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在运行过程中尽量减少或避免人与物接触导致的危险。
1.2.3 系统安全理论
系统安全指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系统安全理论是基于控制论中的负反馈概念发展起来的,把人、机械、环境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发现事故的致因,揭示预防事故的途径。
2 风险评估
对每种风险或危险状况进行估计。通常用表1来进行风险估计和风险指数。
2.1 风险指数
评定风险及确定是否需进一步减小风险:
评定,尽可能地定量风险;
风险指数是伤害的概率和严重程度的积,能够定量分析;
风险指数作为反映风险大小的具体指标,也是目前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技术指标,因此在评价机械设备安全质量时应用了该指标(见表1)。
风险指数(R)=危险状态的概率/频率(P)×伤害严重程度(S)。
2.2 风险指数的含义
从表2可以看出,应根据机械的具体特点,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相应等级的措施。
2.3 举例说明
对动力驱动的车床尾部顶尖,防护罩打开时,要求点动且速度不大于20 mm/s,据表1所示,P应取5,S应取3,据表2所示R为15,属于较高风险部件。这表明当防护罩打开时,顶尖速度大于20 mm/s,或非点动控制,都可能造成较严重的伤害。
对于主轴,防护装置打开时,不应动作或在点动方式下运动且转速不大于50 r/min,据表1所示,P应取5,S应取6,据表2所示R为30,属于高风险部件。
2.4 安全控制电路的等级划分
在机械设备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机械设备(或其部件)的危险等级。根据欧洲机械安全标准ENISO 13849-1,危险等级分为a,b,c,d,e五个等级,危险等级依次增高,等级e为最高。危险等级的划分和确定,通常用S代表伤害程度,F代表面临危险的时间和频率,P代表避免危险的可能性。
3 减少、消除风险的策略
机械安全标准都是为了消除或减小风险,使机械产品达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
3.1 通过设计采取保护措施
这包括:(1)本质设计措施;(2)通过安全防护装置采取保护;(3)对遗留或不可避免的危险源通过完善使用信息进行保护。
①本质设计措施(即本质安全)。
对高速运动的部件或类似危险源可以通过降低运动部件速度,或改变运动部件的形状、材料进行保护。
②安全防护装置措施。
对不能降低运动速度或材料强度的危险源,在产品上或其周围设立固定式防护、可移式保护罩、联锁保护或其他措施进行保护。
③完善使用信息。
对于无法安装防护的部位、有可能残留危U的部位:
首先,在产品上或其配件上施加:警告标志、标记或警告装置;其次,说明书中描述危险源,提出保护装置的维护和保养方法。
通过随机文件向用户通报遗留风险,告知用户采取保护措施,如建立或提供:安全工作程序;监督制度;工作许可证系统;附加防护装置的规定和使用;个人的防护装置的使用;培训等。
另外,影响到安全的参数应由专业技术人员或由设计者设定,非专业人员不能进行此类操作,并增加钥匙或密码由专业人员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资产评估法律责任 资产评估风险 风险意识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提出,资产评估的发展也越来越受重视,由财政部印发的《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给资产评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使得资产评估执业范围从传统的资产类业务扩展到文化、林权、海岛、玉石等相关特殊产业,并延伸到财政资金绩效的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税基评估等业务领域。业务范围的扩大,会给资产评估执业带来相应的风险,这就必然要求对资产评估的法律责任进行细化,对资产评估风险进行分析,从而控制防范评估风险。
一、资产评估法律责任
资产评估法律责任是指资产评估机构或者资产评估人员在接受委托方委托之后,对评估标的进行估价过程中,因自身的过错行为而导致委托方或者第三方利益受损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1、资产评估法律责任的主体
在资产评估业务中,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人员、委托方或资产的占有方、评估的主管部门、评估行业协会以及评估报告使用人等都可能成为资产评估法律的主体。但涉及资产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仅规定了评估机构或者资产评估人员的法律责任,而对评估各方应该承担责任的程度和方式却没有明确。因此应该全面考虑其他主体的相关法律责任,使得资产评估的效果能够更有效。
2、资产评估法律责任的形式
资产评估的法律责任依照传统的法律责任划分体系,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民事责任是指责任主体违反资产评估相关法律法规给他人利益带来损害应该负担的一种财产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责任主体违反资产评估相关法律法规给他人利益带来损害应该负担的包括警告、暂停执业、吊销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禁入评估行业、撤销资产评估机构资格等行政处罚。刑事责任主要是评估人员违反有关法律程序达到犯罪的程度,承受一定期限的徒刑。
二、鉴定资产评估法律责任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法律责任主体
在确定评估法律责任时,首先应该确定法律责任的主体。在评估之前,由委托方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客观性所造成,其法律责任应有委托方承当,属于会计责任,而由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的公正客观性造成的法律责任,应有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承担,属于评估责任。只有分清这两个责任,才能在评估中做到最大可能的公正。
2、对评估的过错进行层次分析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资产评估法律,但是可以根据资产评估相关的法律及法规进行界定,其中可以通过重要性水平来区分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如以总资产的0.5%-1%,权益的1%,收入的0.5%-1%等为标准。另外,指标的大小也可以根据资产评估的规模大小进行调整。而且评估人员的动机使得重大过失与欺骗难以区分。因此可以引入“推定欺诈”概念,欺诈和推定欺诈行为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确定评估人员法律责任时,不但要区分重大过失和一般过失,还应当借鉴西方法律中“共同过失”和“比较过失”的概念。所谓“共同过失”,是指原告的过失不仅与自身有关,而且也与被告有关。所谓“比较过失”,是指根据各过失者犯有过失的程度,而分配其所应负担的损失赔偿额。这些概念对于合理确定法律责任都是有益的。
3、评估报告的使用对象
资产评估报告针对的是特定主体,对评估报告的适用范围有所限制,因此不适用于特定主体之外的社会公众。所以特定主体之外的其他报告使用者,如果是因为使用了评估报告而产生了经济损失,则评估机构或者评估人员不应该承担以此造成的法律责任。
4、资产评估的法律责任的免除。
资产评估过程中如果有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进行免除其责任。第一,由利益受害者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过错,例如委托人自身未指示清楚或不遵循评估报告使用注意事项,而使其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第二,评估人员执行业务时,被评估单位不予配合评估工作,而评估机构又不能拒绝该资产评估业务,最终致使评估机构或者评估人员不能按期按质完成评估业务所造成的损失;第三,受到政府或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的非正当的行政干预,而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又没有办法消除此项干预,从而导致发生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事项。
三、资产评估风险分析
资产评估风险是指资产评估机构或者资产评估人员对资产进行评估时,因主观或客观原因使得评估标的价值偏离客观值,给相关利益方造成的经济损失,由此引起的被相关利益方进行法律诉讼的风险。
1、资产评估风险产生原因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资产评估风险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法制不健全
资产评估行业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仍然算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因此其法律规范还不是很完善,至今没有专门的资产评估法律来规范资产评估的行为,而其评估涉及的范围又比较广泛,所以容易造成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执业标准不统一的局面,从而造成评估市场的混乱。
(2)资产评估专业化要求高
资产评估对专业的要求比较高,但是我国高校资产评估专业发展较晚,硕士招生起始于2011年,因此,目前从业人员大多是其他相关专业毕业,专业化水平层次不一,所以在比较重大的项目或者对专业要求比较高时,评估人员有限的技术水平会对评估带来极大的风险。
(3)资产评估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
随着市场的激烈的竞争,在有限的业务范围内,为了抢占业务,使得一些评估人员为了提高效益,违反职业道德、违规操作、不顾评估质量、粗放评估、低价取费、迎合委托方等行为。
(4)评估机构自身缺陷
评估机构自身管理制度不完善,对评估质量及进度等缺乏有效的控制也会造成风险。
2、资产评估风险表现形式
资产评估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因此它的风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具体有不同的分类。
(1)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依据法律责任主体可以将资产评估风险分为外部与内部风险。如果其造成的风险是评估机构本身不能控制的,可能是由评估法律体制、委托方、评估行政管理体制等造成的风险,是外部风险。相反地,由于机构内部管理不善、评估人员的素质水平和自身专业水平等原因造成的风险归为内部风险。
(2)立法风险,管理风险、执业风险和使用风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当前相关的资产评估法律及其相关内容与实际不相符,这样造成了立法风险;资产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其管理职能时带来的风险为管理风险;由其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限制导致的风险为执业风险;资产评估委托方因为不正当的使用资产评估报告书及结果带来的风险为使用风险。
四、风险控制对策
1、建立健全资产评估法律体系
目前资产评估还没有专业的法律,判断法律责任都是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使得我国资产评估管理出现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因此,应加快资产评估立法工作,首先积极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草案,保障制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并将此作为资产评估全行业管理的法律规范,使得资产评估的管理更具权威性。
2、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宣传,提高风险意识
资产评估机构应该注重企业长远的发展,从企业长期利益的角度出发,防范资产评估风险。企业首先从员工入手,着手培养评估人员的职业素质,招收已经考取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的人员上岗;同时加强项目团队建设,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力量;定期开展专业业务培训,加强评估人员的专业知识,并对评估人员的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从而提高评估人员的职业素质修养。同时可以聘请资产评估业界专家作为机构顾问。设立资产评估顾问,有助于提高评估工作质量、防范评估风险。通过对评估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宣传来加以控制。
3、加强资产评估机构职业规范和内部管理
资产评估机构应该统一职业规范,以出台的资产评估准作为职业规范,对项目进行组织与管理、对资产评估人员执业进行规范。在实践中, 资产评估机构严格按照资产评估准则进行执业,建立从开始受理评估业务、评估前期准备、具体业务评估过程、最后的评估报告以及后期的评估档案管理阶段在内的整个评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每个阶段都应该遵循资产评估准则,规定出进行评估时的必要工作,从而加强评估机构的内部管理,从而防范评估人员执业风险。
4、建立评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评估人员在进行评估时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信息,因此为防止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评估机构则应该建立评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已有信息资源归类整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为评估人员所用,从而保障评估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5、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保险制度
注册资产评估师投保职业责任保险,不仅可以防范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职业风险,而且也可以保障评估委托方的利益。
6、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注重诚实信用
企业的发展应该是树立质量竞争意识,克服短期利益驱动,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而诚信对于为社会中介服务的资产评估行业尤其重要。因此应该加强信用的意识来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健.资产评估风险及其防范[J].商业经济,2012(01)
[2]王香珠.论资产评估风险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10(08)
[3]李明媛.资产评估风险防范的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
[4]贾宝和.试论我国资产评估风险的防范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7(10)
[5]江琴,黄丽娜.资产评估风险的规避[J].金融与经济,2007(02)
[6]刘勇.资产评估的法律责任及风险控制[J].中国资产评估,2006(09)
[7]史新浩.资产评估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通讯,2006(12)
[9]程阳春.资产评估执业风险及其防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表现抢眼,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然而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却不得不面对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下降和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庞大等困境,依赖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缓速调整期,且在较长时间内经济增速将难以回到危机前水平。受上述负面因素影响,中国银行业贷款风险将出现上升,而由于地区差异原因,各地区贷款风险变化的特征又不尽相同,地区风险定价成为当前各商业银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将构建地区风险评分体系以期对地区风险进行分析。
地区风险评分相关研究
我国地区风险评分研究起步较晚,风险分析技术尚不成熟,而国际评级机构制定的国家信用风险评级系统起步较早,与地区风险评级互通之处较多,值得借鉴。全球各大评级机构对于国家信用风险的定价主要依赖基于指标加权打分法的地区评级方法。
在指标选择方面,标普、穆迪和大公国际均采用了多层次的指标体系搭建方式。以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开发的国家信用风险评级方法为例,其指标体系选取了国家管理能力、经济实力、金融实力、财政实力和外汇实力五大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并在其下分设二、三级指标,对三级指标打分后进行层层加权得到对一国中央政府偿债能力的评分。
在指标打分方面,各大评级机构各有特色。以标普为例,其指标值域被分为数段区间,每个区间对应一个分值。而大公则以由指数函数构造的“S”形曲线映射到0~1之间的分值。
本文将以上述方法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构建地区风险评分体系。
地区风险评分方法
我们认为,地区风险评分的最终目的——采用有预见性的打分方法得到与未来实际损失率呈高度负相关的地区得分作为地区风险定价的基础。
尽管每个企业的风险特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自身的能力,但其所处的地区也会对其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对某一地区的任何一家企业来讲,当地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均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前者可直接影响该企业的经营方式;后者则主要作用于该企业上下游企业或消费者的经济表现,从而影响该企业的风险水平。此外,当地的金融环境和财政状况均将透过当地的经济环境间接影响该企业的风险特征。因此,同一地区的企业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相似的风险特征,这也构成了地区风险评分方法的逻辑基础。
地区风险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制度环境、金融环境、财政环境、经济环境,下面我们对其进行逐一解读。
制度环境是地区风险分析中最基础的要素,主要从政府发展战略和政府治理水平两个角度加以解读。在我国,政策差异是各地区企业经营环境差异的最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相继推出了“东部率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央奉行了“先试点、再铺开”的渐进式改革思路,由此也为先行先试的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制度优势。虽然国家发展战略对地区制度环境影响重大,但地方政府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以浙江为例,虽然相对广东和江苏来讲,浙江并未获得太多的国家政策优惠,但当地各级政府为民营企业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浙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于2008年实现了人均GDP省域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金融环境主要考虑的是当地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稳定性。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撑,当地金融系统能否为企业提供充足、稳定的融资来源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意愿。然而,从另一角度而言,如果缺乏有效监管,纵容企业过度负债,则将出现企业盲目扩张或挪用资金从事比主营业务更高风险的行业,增加金融隐患。同时,一旦金融风险爆发,金融机构收紧资金投放,将会进一步波及更多企业,进而引发链式反应。
财政环境主要考虑政府的收支状况。一方面,收支状况良好的地方政府通常更有财力进行公共设施投资和施行财税减免、财政补贴政策,其产生的溢出效应将惠及当地企业。另一方面,政府债务负担过重的地区往往存在金融资源被政府过度挤占、金融系统稳健性差等问题。
经济环境是对地区风险影响最直接的要素,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度、经济发展环境三个方面予以评价。通常来讲,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经济体制较健全,经济基础较雄厚,企业抗风险能力也较强。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地区,由于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更高,无论是政府治理水平还是企业主经营理念均较为先进,企业经营战略总体较灵活。经济发展环境考虑的则是地区经济安全、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等较为深层次的要素。一般来讲,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地区对外部冲击较为敏感,其他地区的冲击反应则相对滞后;所有制结构中民营经济占比较高的地区经济活力较强,毕竟从长期来看,产业升级的主体仍然是民营企业;而产业结构越高端的地区,其产业附加值也越高,企业利润也越丰厚,信用风险就越小。
指标打分方法
地区风险评分指标的特点是地区数量少(全国共31个省市),分位点稳定性不足,因此依赖两端分位点确定曲线形状的“S”形曲线法适用性偏低。而区间打分法中区间段的划分过于依赖主观判断,且该方法对于指标打分的区分能力不及连续函数的打分方法。
因此,我们采用了反正切函数族作为定量指标的得分映射函数。令xi代表某指标x在第i个省市的数值,其得分为f(xi):
f(xi)=arctan[a·(xi/M-1)]/π+0.5
其中,M为该指标在所有地区取值的中值,作用在于对xi进行标准化处理,a为参数。
指标取值很低或很高时,得分区别不大,有利于降低单个指标离群点对于某一地区得分的过度影响。同时,不同的参数取值会产生不同的得分分布,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来优化指标得分与不良贷款率的相关性。
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2010年和2011年相关历史数据对2012年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八个东南部沿海省市的地区风险进行打分,利用2012年商业银行地区不良贷款率与之进行比对验证,并用同样方法对2013年地区风险状况作出预测。
由于定性指标打分的客观性需要依赖更为复杂的评分体系,不属于本文研究范畴,因此在本文实证分析中,我们仅采用定量指标对地区风险进行打分。评分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其中,滞后期为目标评价年份滞后风险评分指标的年数。如:当对2012年地区风险进行评分时,采用2010年的“技术市场成交额/GDP”统计数据。滞后期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指标的可获得性。权重设定采用了专家打分法。我们采用本文提出的指标打分方法对上述指标进行打分后得出表3。
利用表2中设定的权重对上述指标得分进行加权得出2012年各省市风险评分:
计算可得,上述地区风险评分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相关系数为-0.6,基本实现了“得分越高、风险越低”的预定目标。
将评分期定为2013年,本文针对上述八个省市进一步采集了相关历史数据:
用同样的方式计算得出2013年各地区的风险评分:
由表6可见,上海、江苏的地区风险仍将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而福建、海南地区风险则相对较低。
结论与后续研究
论文关键词:信息安全 风险评估 风险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设计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辅助系统是一个多专家评估系统,主要模块分为风险评估管理端、系统评估端、信息库管理端和知识库管理端,严格按照《指南》的风险评估流程进行评估,使评估结果更全面更客观。
一、前言
电力系统越来越依赖电力信息网络来保障其安全、可靠、高效的运行,该数据信息网络出现的任何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都可能波及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因此电力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刻不容缓[1,2]。风险评估具体的评估方法从早期简单的纯技术操作,逐渐过渡到目前普遍采用BS7799、OCTAVE、ISO13335、NIST SP800-30等相关标准的方法,充分体现以资产为出发点,以威胁为触发,以技术、管理、运行等方面存在的脆弱性为诱因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合方法及操作模型[3]。
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在我国,风险评估工作已经完成了调查研究阶段、标准草案编制阶段和全国试点工作阶段,国信办制定的标准草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4](简称《指南》)得到了较好地实践。本文设计的工具是基于《指南》的,涉及内容包括:
(一)风险要素关系。围绕着资产、威胁、脆弱性和安全措施这些基本要素展开,在对基本要素的评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业务战略、资产价值、安全需求、安全事件、残余风险等与基本要素相关的各类属性。
(二)风险分析原理。资产的属性是资产价值;威胁的属性可以是威胁主体、影响对象、出现频率、动机等;脆弱性的属性是资产弱点的严重程度。
(三)风险评估流程。包括风险评估准备、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已有安全措施确认、风险分析、风险消减[5]。
三、电力信息网风险评估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文设计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辅助系统是基于《指南》的标准,设计阶段参考了Nipc-RiskAssessTool-V2.0,Microsoft Security Risk Self-Assessment Tool等风险评估工具。系统采用C/S结构,是一个多专家共同评估的风险评估工具。分为知识库管理端、信息库管理端、系统评估端、评估管理端。其中前两个工具用于更新知识库和信息库。后两个工具是风险评估的主体。下面对系统各部分的功能模块进行详细介绍:
(一)评估管理端。评估管理端控制风险评估的进度,综合管理系统评估端的评估结果。具体表现在:开启评估任务;分配风险评估专家;对准备阶段、资产识别阶段、威胁识别阶段、脆弱性识别阶段、已有控制措施识别阶段、风险分析阶段、选择控制措施阶段这七个阶段多个专家的评估进行确认,对多个专家的评估数据进行综合,得到综合评估结果。
(二)系统评估端。系统评估端由多个专家操作,同时开展评估。系统评估端要经历如下阶段:a.准备阶段:评估系统中CIA的相对重要性;b.资产识别阶段;c.威胁识别阶段;d.脆弱性识别阶段;e.已有控制措施识别阶段;f.风险分析阶段;g.控制措施选择阶段。在完成了风险评估的所有阶段之后,和评估管理端一样,可以浏览、导出、打印评估的结果—风险评估报表系列。
(三)信息库管理端。信息库管理端由资产管理,威胁管理,脆弱点管理,控制措施管理四部分组成。具体功能是:对资产大类、小类进行管理;对威胁列表进行管理;对脆弱点大类、列表进行管理;对控制措施列表进行管理。
(四)知识库管理端。知识库的管理分为系统CIA问卷管理,脆弱点问卷管理,威胁问卷管理,资产属性问卷管理,控制措施问卷管理,控制措施损益问卷管理六部分。
四、总结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本文在介绍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意义的基础之上,详细阐述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辅助工具的结构设计和系统主要部分的功能描述。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对已有的控制措施进行识别,分析出已有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为风险处理计划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Huisheng Gao,Yiqun Sun,Research on Indices System of Security Risk Evaluation for Electric Power.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Network,IEEE,2007.
[2]Masami Hasegawa,Toshiki Ogawa,Security Measures for the Manufacture and Control System,SICE Annual Conference 2007.
[3]左晓栋等.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J].计算机安全,2004,7:64-66
关键词:抵押评估;成本效益;风险监管;信用风险;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1-0090-006
抵押价值评估作为银行衡量和评估抵押贷款风险的关键环节,对于保护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和维护金融市场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风险防火墙作用,已成为银行贷前审查及贷后监管的至关重要的步骤。然而现实银行信贷业务中,商业银行往往不注重抵押价值评估的监管,仅将其作为信贷审查的一个程序化环节,抵押价值评估防范信用风险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同时,由于抵押评估参与方信息的不对称,银行对外部评估审核监管及借款人委托评估环节的缺陷等因素,致使抵押评估失范行为较为普遍。一旦抵押贷款发生不良,抵押品受偿率并不理想,贷前看似充足的抵押价值处置时往往发生明显的价值衰减现象。因此,对抵押资产价值实施全程动态监管,即从贷前抵押价值认定,到贷后抵押价值动态监控将是提高抵押贷款质量、保障银行债权安全和化解信用风险的有效途径。
然而,抵押评估监管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并非监管越多越好。因为任何监管行为都会产生成本和效益,银行必须充分衡量监管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均衡关系,寻求一个合理的监管边界,以便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帕累托最优,这已成为商业银行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文献评述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抵押评估风险已成为国内外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抵押价值作为银行授信发放的决策依据,其估值的准确与否直接关乎银行抵押信贷风险的补偿保障效果,是银行缓释信用风险的第二还款来源。目前国内外对于抵押资产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抵押价值类型研究
《国际评估准则》[1]是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评估专业准则,其中对抵押贷款评估业务作了专门规定,对于抵押资产价值类型仍旧采用市场价值,并未考虑抵押资产价值评估的特殊性。Bienert and Rehkugler [2]指出抵押贷款价值相对市场价值而言与抵押目的匹配的适当性。Crosby,French and Oughton [3]则反对在进行抵押评估时采用抵押贷款价值类型。《欧洲评估准则》[4]指出抵押贷款价值应结合正常市场条件,在目前用途下考虑资产的长期存续性等因素。张文锋和张志军[5]提出商业银行不动产抵押价值类型选择原则,指出当前适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求的抵押价值类型应为市场价值类型。崔宏[6]则认为与抵押评估目的相适应的价值类型是抵押贷款价值,而不是市场价值。
2.抵押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常见的抵押评估方法是成本法、市场法及收益法。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一些前沿经济理论工具大量在评估领域应用,抵押评估方法也在不断创新。Hilliard,Kau and Slawson[7]将抵押视为一种期权并对抵押期权的定价问题进行了研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8]提出了合格金融抵押品的认可标准,特别强调了抵押贷款价值。刘桂良和招平[9]提出到期价值估算法和即期价值修正法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决策有用性。崔宏[10]认为抵押资产评估理论体系包括四个层次,评估方法应以“折现现金流法”为核心,以“期权定价法”为补充。
3.抵押价值高估研究
Fraser和Worzala[11]及Smolen[12]等人指出评估机构在抵押评估过程中由于承受着来自客户的压力,当客户以后续业务合作为前提对评估机构提出要求时,将会导致评估机构为了满足客户信贷需求而高估房产价值的可能。Martin[13]指出由于评估师高估资产价值而导致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金融风险发生,同时分析了产生高估的几种原因。Mera和Renaud[14]及Fischer[15]则分别从信誉管理系统和互利商业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在亚洲通过高估抵押价值获得贷款的原因。韩冰[16]利用博弈论与理性预期理论对高估行为进行了分析。王直民[17]指出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估价机构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的理性选择并不会自发导致估价市场整体帕累托最优结果的出现。姜丽宁和崔文田[18]提出存在一种激励的悖论,从而设计了评估担保机制。笔者[19]也曾从三方博弈的视角分析了抵押价值高估的成因。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现有文献对抵押价值评估研究在价值类型、评估方法及高估风险分析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就,但从银行视角对抵押价值评估监管的研究较少涉猎,鲜有的研究也仅是研究银行在什么样的约束条件下会采取或者不采取抵押评估监管措施的行为决策,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但现实中毫无疑问每个银行或多或少都会采取一定监管措施,真正的问题是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银行作为抵押评估报告的最终使用者,对评估机构的监管如何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均衡,寻求最佳的监管点,达到自身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帕累托最优。本文将运用成本收益与动态博弈的分析方法,从银行视角寻求建立一个合理的监管边界,并通过引入抵押评估保证金机制来实现对评估机构的均衡监管,以便实现银行抵押评估监管效率的最大化,并指出建立适度监管的策略选择。
二、抵押评估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
抵押价值的风险缓释作用已越来越引起各国商业银行的重点关注,各家银行正在不同程度地将其作为信贷风险监管的重要内容。然而任何一项制度安排都必须遵从成本收益原则,只有当制度产生收益大于实施成本时,该项制度才是有效的。因此,银行在追求最佳评估监管目标时也不例外。
(一)监管成本函数分析
监管成本是指实施监管行为所产生的一切合理资源消耗,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双方因监管行为而产生的一切合理支出,主要包括银行监管外部评估的组织成本、实施成本及后续支出。间接成本即为银行实施监管引起的间接效率损失,主要包括负外部效用,即对外部评估审核不实而带来的银行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损失;合规成本,即评估机构为遵守银行及外部监管机构相关规定而额外承担的费用支出;社会经济效益损失,即银行过度监管引起评估市场的低效率造成社会总体经济损失。
由于银行实施抵押评估监管的成本与监管频率、监管强度以及时间因素相关,所以,假定银行抵押评估监管成本函数为: 其中分别代表不同参数,代表监管频率、监管强度,代表时间。根据微观经济学中成本收益分析原理,通过数学推导,可以得出:一方面监管成本与监管频率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监管频率的增加而监管成本相应增加,但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管成本有所降低,并趋于稳定。另一方面随着监管强度的提高而监管成本不断上升。具体监管成本收益如表1所示。
(二)监管收益函数分析
对于监管所取得的收益,同样与监管频率、监管强度以及时间因素相关,由于银行抵押评估监管收益除了增加自身贷款收益外,在一定程度上是增加社会效益,无法将其准确量化衡量,但通过定性分析可以得出:一方面对抵押评估采取一定监管措施后能够有效地降低抵押风险,提升监管效益与社会效益。比如,抵押贷款违约损失率降低,审核评估质量的提高,信息不对称的改善,虚假评估信息减少等。另一方面监管收益随着监管频率的提高也会有所提高,但存在一个适度监管区间,当监管频率及监管强度过高时,不仅会耗费过多的成本,而且会影响银行正常经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稀释银行监管收益。
犹如施蒂格勒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规制时所指出的那样,任何监管都会导致经济效益损失。如图1,假定银行抵押监管供给曲线为S,抵押监管需求曲线为D,原始的均衡点为B,当银行对抵押评估实施监管后,抵押监管的有效供给曲线S上升到S′,均衡点由B上升到A,造成效益损失C。可见,实施抵押监管也不例外会造成一定损失,如图1所示,监管的经济效益损失不仅包括评估机构为遵守相关规定而额外承担的合规成本E,还包括经济效益损失C,即监管引起总损失为C+E。然而由于抵押评估业务的激烈竞争与信息不对称导致抵押评估市场“道德风险”较为严重,那么,银行作为评估报告的使用者,如何最大限度降低监管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建立合理的监管边界尤为重要。
(三)成本收益模型分析
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银行对抵押评估实施监管的总成本直接与监管强度及监管频率相关,在一定时期内监管强度可以正比例监管成本。因此,假定银行实施抵押评估监管强度及频率与监管成本呈正相关关系,即银行监管成本随着监管强度及频率的增加而增加,那么在理论逻辑上将存在一个最优的监管强度及频率。
从图2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对抵押评估机构不监管时,抵押评估市场存在较大“道德风险”,市场失灵带来的成本损失无穷大,相反收益趋于无穷小。随着商业银行对抵押评估机构监管强度的逐步提升,促使抵押评估质量不断提高,基于规模效应而监管成本则开始逐步下降,与此同时监管收益则逐渐上升。当监管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成本曲线又开始逐步上升,而收益曲线则逐渐下降,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监管成本曲线呈U形,收益曲线呈倒U形。由于商业银行对抵押评估实施监管的成本和收益与监管强度存在一定相关性,所以适度的监管不但能使银行收益实现最大化,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评估市场效率。图中A点为最佳监管强度,不管是A点左方或右方都不能使评估市场资源实现最优配置;B点为银行监管临界点,即银行监管效益与成本相等,当监管强度越过B点时,加强评估监管是有效的,监管成本不断下降,当监管强度达到A点时,银行实现监管效益最大化。当监管强度越过A点时,由于监管边际成本的上升及边际收益的下降,银行监管收益会逐步减少直至为0,即当成本效益曲线再次相交C点时,监管所带来的效益与其增加的成本相等。当监管强度超过C点时,监管成本趋于无穷大,而监管效益则趋于无穷小,不断加强监管强度只会一味的提升监管成本,而带来的监管收益则是微乎其微,即抵押监管失灵。总之,为提高抵押评估质量,银行对评估机构实行必要的监管对于控制信贷风险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实施监管过程中应遵循成本收益原则,只有当监管收益大于监管成本时,监管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才是最有效的。如图2所示,即Ⅱ区为抵押评估监管适度区域,Ⅰ区为抵押评估监管不足区域,Ⅲ区为抵押评估监管过度区域。
现实抵押风险控制中适度的抵押评估监管并非一个精确的值,而是一个动态区域变量,只要该变量不超过一定幅度,就符合适度监管要求。正如图3所示,横轴代表抵押评估监管强度及频率,纵轴代表抵押评估监管边际成本。MC作为抵押评估监管边际成本曲线,随着监管强度及频率的增加而增加。MR作为抵押评估监管边际效益曲线,随着监管强度及频率的增加而递减。O点监管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是银行监管最佳强度或频率。在O点右侧,银行对抵押评估监管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效益,银行出现监管过度;在O点左侧,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表示银行监管不足。然而这只是一个理论化的最优监管强度,实际工作中银行只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均衡监管强度边界。
三、抵押评估监管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抵押评估监管的均衡边界
按照经济学标准的分析工具,抵押评估监管的均衡边界应该是银行实施监管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即Mr(X)=Mc(X),其中, Mr(X)为抵押评估监管的边际收益,Mc(X)为抵押评估监管的边际成本,X为监管强度。假定监管收益r(X,F)、监管成本c(X,F)分别具有通常的收益函数、成本函数的基本性质,即抵押评估监管收益随监管强度的提高而以递减的速度在增加,即有dr(X,F)/d(X,F)?酆0,d2r(X,F)/d(X,F)2?刍0;成本随监管强度的提高而以递增的速度在增加,即有,dc(X,F)/d(X,F)?酆0,d2c(X,F)/d(X,F)2?酆0。正如图2所示收益曲线呈凸形,而成本曲线呈凹形。
在成本收益分析法下,抵押评估监管的效率以n(X,F)表示,则n(X,F)=r(X,F)-c(X,F)。当n′(X,F)=r′(X,F)-c′(X,F)=0时,n(X,F)可取到其极值,其含义是此时抵押评估监管的效率到达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n(X,F)max,即此时对应的抵押评估监管强度达到了约束条件下的最佳值,故而使抵押评估监管呈现出最优效率状态。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背景下,“求抵押评估监管均衡边界的问题”可以转化为“求抵押评估监管效率的最大值n(X,F)max的问题”,其转化机制如下:
抵押评估监管均衡边界, 即Mr(X,F)=r′(X,F),Mc(X,F)=c′(X,F),当Mr(X)=Mc(X)时,抵押评估监管效率实现最优n(X,F)max,此时的监管强度就是最佳的理论监管强度。事实上现实中商业银行对于抵押评估监管的预期收益成本曲线随宏观经济环境的变换而变化,因而理想的监管均衡强度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抵押评估监管强度的均衡过程就是银行依据自身抵押评估运行情况,通过对各种影响抵押评估行为监管成本收益的因素进行调整和改善,以寻求抵押评估监管均衡边界的动态“帕累托优化过程”。
(二)抵押评估监管的激励约束机制
如何在满足以上分析结果的前提下,实现对评估机构的最佳监管,下面将通过引入抵押评估保证金机制来实现对评估机构的均衡监管。即针对每笔抵押评估业务,在抵押信贷时银行向评估机构收取一笔保证金M,并将评估报告对外公示,如若发现存在虚假评估行为,则没收该笔保证金的同时对其另行处罚,并对举报人进行相应奖励C′。若评估机构客观公正作业,则一年期后退还该保证金。因为经过公示的评估报告透明度大幅提高,且只要举报就有奖励收入C′,所以举报人有进行举报的动机,从而只要评估机构存在虚假高估行为,就肯定会被发现。假定M=?琢(RH+Y-RL),其中?琢为保证金系数,且?琢?酆1,RL为评估机构正常评估收益、RH为评估机构高估收益、Y为高估隐性收益、Ca为高估的惩罚成本、Cb为银行的监督成本。则银行与评估机构的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
对表2分析可知,由于M=?琢(RH+Y-RL),且?琢?酆1,所以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正常,不监督)。
通过前文假定可知,借款人欺骗贷款的收益及损失分别为R和-L,而评估机构高估所能带来的额外收益及损失为W和-E,且W=RH+Y-RL。所以对于评估机构与借款人而言,其额外收益的得益矩阵如表3所示。
对表3分析可知,由于W=RH+Y-RL,M=?琢(RH+Y-RL),且?琢?酆1,所以W-M?刍0,则此时存在唯一的纯策略纳什均衡(诚实,正常)。
可见,引入抵押评估保证金担保机制符合激励相容原则,不仅能节省银行的监督费用,规范抵押评估市场环境,还能消除借款人的“道德风险”,激励评估机构选择正常评估,所以这一机制设计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抵押评估监管效率。
四、建立抵押评估适度监管的策略选择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抵押价值评估整体缺乏监管或监管不力,致使抵押风险在整个授信过程中不断扩大,抵押贷款一旦形成不良,抵押资产对抵押贷款的风险保障缓释效果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尤其是次贷危机的爆发进一步突显了银行内部建立评估监管机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对此,笔者建议我国银行可以将抵押资产价值评估作为贷款审查中的一个必要程序及重要环节,在满足成本收益原则的前提下实现抵押评估监管的最佳效果。
1.推进银行抵押评估委托机制,有效降低抵押评估风险监管成本。
目前抵押贷款业务操作中一般借款人为评估委托人,因为“谁委托、谁付费”,则受托评估机构为了尽可能多的承揽业务,经常不顾银行信贷风险而一味迎合委托人的信贷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道德风险”。因此,为了从根本上降低抵押风险管理成本,消除信贷评估管理风险,将借款人委托抵押评估改为银行直接进行抵押评估委托机制,由银行先行付费,然后在抵押贷款发放时向借款人收取一定信贷管理费或财务顾问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强化抵押评估业务的独立性。
2.实施抵押评估机构备选库制度,引进评估机构入库风险保证金机制,有效降低银行监管成本及评估机构“道德风险”。
为进一步激励评估机构立足银行视角为其服务,避免评估行为发生不正当竞争现象,根据激励相容原则,银行应该本着公正、公开的原则选定一批资质较好的评估机构作为备选库,以备在长期业务合作中较好地为其服务,如果在后续抵押评估中存在虚假评估,银行直接将其从备选库剔除出局。同时,银行建立评估机构业务合作备选库时,可以适当对评估机构收取一定风险保证金,激励其在业务合作中诚实守信,遵从职业道德。如果合作期结束后未发现高估行为即退还风险保证金,并在后期业务合作中留存备选库,且后评价时给予一定考核激励;否则将没收风险保证金,立即与其中断业务合作,并在银行业协会予以通报。由此可见,引进评估机构入库风险保证金机制不仅能有效降低银行监管费用,还能进一步规范抵押评估市场,从而降低评估机构的“道德风险”。
3.建立专门的抵押评估监管部门,实施抵押价值全程动态监控机制。
由于抵押资产的价值不断波动,如果在合同期间,抵押资产价值小于贷款合同价值,借款人的理性选择便是违约。因此,商业银行应尽快成立专门的抵押评估管理部门,负责抵押品的实物及价值管理。同时,在信贷审批系统中应尽快引入抵押资产估值系统,实时监测抵押品价值实况,实现对抵押价值的全过程动态监控,为信贷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
4.启动金融资产评估资格认证制度,培养银行内部专业评估队伍。
金融资产评估与一般资产评估不同,该项业务对评估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应掌握一定的评估理论,还应具备相当的金融知识。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逐步推进金融资产评估资格认证制度,尽快培养专业的内部评估管理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抵押价值精细化监管的要求,才能切实发挥抵押价值的风险保障功效。
总之,抵押价值作为抵押评估监管的目标,其价值随宏观经济环境及时间变化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因而,为及时掌握抵押评估的动态信息,有效提升抵押价值的风险缓释效果,在今后信贷管理中对其进行全程动态监管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The 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 Committee.[S].The l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2001:1-165.
[2]Bienert.Sand Rehkugler.H.The mortgage Lending Value-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with Europe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within Europe[EB/OL].2005.
[3]Crosby.N,French.N , Oughton.M.Bank lending valuations on commercial property——DoesEuropean Mortgage Lending Value add anything to the process[J].Journal of Property Investment andFinance, 2000,18(1):66-83.
[4]European Valuation Standards[Z].
[5]张文锋,张志军.商业银行不动产抵押价值类型选择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8):24-29.
[6]崔宏.基于银行贷款安全的抵押贷款价值评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7,(6): 54-56.
[7]Hilliard,J.E.,Kau,J.B.and Slawson,VC,Jr.Valuing prepayment and default in a fixed rate mortgage:a bivariate binomial options pricing chnique[J].Journal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1998,26(3):431-468.
[8]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mision.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Standards:A Revised Framework[EB/OL].2004.
[9]刘桂良,招平.抵押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创新[J].系统工程,2004,(9):104-106.
[10]崔宏.基于银行贷款安全目的的抵押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创新[J].金融论坛,2007,(1):42-46.
[11]Fraser.R.R ,Worzal.E.M.An insight into the ideas of Professor James Grasskamp on practice and reform in appraisal [J].Real Estate Issues,1994: 237-256.
[12]Smolen,G.E.,Hambleton,D.C.,Is the real estate appraiser role too much to expect [J.The Appraisal Journal,1997,65 (l):9-17.
[13]Martin VⅢ.Appraising the profession [J]. Mortgage Banking, 1991,51(8):61-66.
[14]Mara,Renaud.Asia’s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role of real estate[M]. New York: M.E.Sharpe, 2000: 255-277.
[15]Fischer. The Asian crisis: a view from the IMF[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1998, 9(2): 67-176.
[16]韩冰.房地产评估机构高估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及防范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7, (2):144-147.
[17]王直民.房地产抵押评估中高估问题的博弈分析与防范[J].预测,2010,(8):15-18.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isks of ERP project a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n classify ris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finally risk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the enterprise’s execution of ERP project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isk management model of the enterprise’ execution of ERP, and the index weight of index system is researched empirically using AHP.
关键词:ERP;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Key words: ERP;risk assessment;index system;AHP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096-02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系统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ERP系统的建设中,然而ERP实施本身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因此,为保证ERP系统的成功实施,企业应在全面识别和分析系统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取控制措施,以消除风险因素或减少风险因素的危险性。可见,对我国企业实施ERP进行风险分析及控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ERP项目及其风险
1.1 ERP简介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提出,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的范围去优化企业资源,是基于网络经济时代的新一代信息管理系统。ERP系统的实施是对企业管理的根本变革。
1.2 ERP项目管理风险ERP项目管理风险定义为:在ERP项目管理活动或事件中,项目管理人员不希望的某种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ERP项目风险具有以下特点[2]:①风险存在客观性和普遍性。风险无处无时不存在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②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任何一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③风险的可变性。在ERP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都是变化的。④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大型开发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可见,建设ERP不仅意味着高收益,,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企业ERP的成功实施,需要企业在建设ERP前充分估计实施风险因素的大小,以便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1.3 ERP项目管理风险分析模型鉴于ERP项目风险普遍性,多样性及可变性的特点,我们建立风险分析模型来帮助企业更清晰地了解风险的结构,以便企业管理者可以在ERP实施中做出更有效的风险管理。
对于企业来讲,实施ERP项目的管理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影响企业ERP项目的外部风险主要是社会环境风险和外部资源环境风险。而ERP系统作为企业组织管理、信息技术以及企业中人事的集成系统,来自企业内部的管理风险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企业的组织管理、企业人事管理、软件系统(信息技术)的管理及三者结合的管理[3]。根据以上描述,建立我国企业实施ERP的管理风险分析模型。
2ERP项目风险评估
2.1 ERP项目风险评估定义ERP风险评估:也称为ERP项目风险分析,是组织使用适当的风险评估工具,对ERP实施过程中的威胁、影响和薄弱点及其发生的可能性的评估,也就是确认安全风险及其大小的过程。ERP项目风险评估可将有限的项目安全预算应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它是风险管理的前提。
2.2 ERP项目实施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表结合上面提出的企业实施ERP项目的管理风险分析模型,我们现在来考虑可能导致项目失败风险因素,主要从企业实施ERP项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风险来分析和评估。该指标体系有三级,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5个,各二级指标相互独立反映了前一项指标属性内涵。评价指标体系的风险影响因素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这些风险指标度量属性,其最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实施ERP项目风险评估研究
3.1 层次分析法简介企业管理者对于经常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决策,往往要考虑很多重要性难以量化的因素,这就难以用一般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T.L,Saa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处理这类问题的实用方法,即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AHP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通过构造一定的递阶层次结构将复杂的决策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逐层建立判断矩阵并形成同层中的各个元素对其上层中某一准则所占的权重,最后计算合成待选方案的综合权重值并形成最终决策[4]。可见,AHP是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
3.2 应用AHP对企业实施ERP项目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①确立层次结构模型。对企业实施ERP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将有关因素自上而下分解成若干层次,同层诸因素从属于其上层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支配其下层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而同层因素间应尽量相互独立。最上层为目标层A;接下来为指标层B,下一层为子指标层C,如指标社会环境风险B1 含子指标宏观环境风险C11及行业环境风险C12。②构造成对比较矩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对从属于其上层各因素的同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直到最下层。③计算权向量并做好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即为权向量;若未通过,则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5-6]。由专家和用户对几个企业实施ERP项目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权向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含指标层B对目标层A的权向量ω(2)及一致性指标CI(2),子指标层C对Bi(i=1,2,…,6)的权向量及一致性指标分别为ω(3i)、CI(3i)(i=1,2,…,6);方案层D对子指标层C的权向量及一致性指标分别为ω、CI(k=1,2,…15)列表,其中C 对A 的权向量ω(3)=W(3)×ω(2),而W(3)是以 , , , , , 为列向量的15× 6矩阵,其中 =(ω(31),0,0,0,0,0,0,0,0,0,0,0,0,0)T, =(0,0,ω(32),0,0,0,0,0,0,0,0,0,0)T, =(0,0,0,0,0,ω(33),0,0,0,0,0,0,0,0)T, =(0,0,0,0,0,0,0,ω(34),0,0,0,0,0)T, =(0,0,0,0,0,0,0,0,0,0,ω(35),0,0,0)T, =(0,0,0,0,0,0,0,0,0,0,0,0,ω(36))T。④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以表中的15个权向量ω为列向量构成6 × 15 矩阵W(4),则方案层D 对目标层A 的组合权向量为ω(4)=W(4)×ω(3),利用我们得到的最下层对最上层的组合权向量ω(4)=W(4)×W(3)×ω(2),并酌情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即考虑ω(4)中哪个系统所占权重最大,为我们所选;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CR较大的成对比较矩阵。
3.3 应用AHP方法对企业实施ERP项目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的优点及问题从我们应用AHP方法对企业实施ERP项目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不难看出AHP方法的一系列优点:①科学性强,对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问题,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与政策经验导入模型,并加以量化处理;②系统性强,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③实用性强,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决策者与决策分析者相互沟通,甚至直接应用,增加了决策的有效性;④简洁性好,AHP方法基本原理易了解,基本步骤易掌握,计算及结果简单明确,易为决策者了解和掌握。但也不难看出这种方法从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到给出成对比较矩阵,人的主观因素作用较大,这就使得决策结果可能难以为众人接受。当然,采取专家群体判断可以很好的克服这个缺点。
4结论
企业实施ERP系统的过程就是效益与风险并存的过程。因此,企业ERP的成功实施需要切实有效的风险评估作保证。本文打破常规,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并确立了企业实施ERP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用AHP方法对其指标权重进行了实证研究,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对企业ERP实施风险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尹涛.企业实施ERP 的风险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8).
[2]梁巨平.ERP项目管理的风险分析及控制[Master’s Thesis].华中师范大学,2006.5
[3]熊膺.我国企业实施ERP管理风险的识别与控制.[Master’s Thesis].重庆大学,2005.5.
[4]王莲芬,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关键词]商业房地产 投资风险 AHP
一、引言
项目投资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因为其具有改善和提高项目经济强度及项目债务承受能力、减少项目投资者的自有资金投入、提高项目投资收益率等诸多优势,所以自出现以来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目前,许多投资者投资于大型工程项目来获得收益。但由于项目投资跨度长、涉及面广,往往伴随着较大的风险。
因此,企业在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估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EXCEL工具来评估投资房地产项目风险的方案选择方法。
二、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的类型
项目投资的风险一般可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两大类。内部风险是指项目实体可自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外部风险是指与市场客观环境有关,超出项目自身范围的风险。
1.外部风险
(1)政治风险
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的政治风险主要由于各种政治因素如战争、国际形势变幻而导致项目资产的收益受到损害的风险。政治风险的大小也与一国政府的政策的稳定性有关。政治因素的变化往往是难以预料的,其造成的风险也是难于避免的。由于商业房地产与国家经济形式紧密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的控制。
(2)法律风险
商业房地产项目的法律风险是指东道国的法律变动或不健全给项目带来的风险。我国当前的商业房地产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商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房地产中的法律也会逐步改进。法律一旦变动,投资人就必须面对和自已原来投资时点所不同的法律条款,就可能会受到某些方面的损害。
(3)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指项目发起人不能控制的金融市场的可能变化对项目产生的负面影响。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及通货膨胀风险。由于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回报时间长,所以汇率波动带来的债务负担的加重,利率上升导致融资成本的增加,通货膨胀影响项目的现金流量的变化。
(4)不可抗力风险
商业房地产项目从设计到建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自然灾害天气,如地震、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房屋的建造过程中出现给商业房地产的建设造成破坏的自然天气,会对项目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但这种自然灾害是人们无法预测的,所以不可抗力风险是不可以避免的。
2.内部风险
(1)预测风险
预测风险是指项目的制定人在项目规划时面临的项目完成所发生的项目收益变化的风险。由于商业房地产项目在一开始规划时预测其可能会给投资人带来的收益的大小,所以项目的收益是无法预测的。从项目到一开始规划到建成有一定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规划人所预测的商机就可能发生变化。如果在投产后没有达到投资人预想的收益,投资人就会不可避免的承担预测风险。
(2)完工风险
项目的完工风险是指项目无法完工、延期完工或完工后无法达到预期运行标准的风险。商业房地产项目融资是以项目为导向,在项目建设阶段,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如果项目不能按预定计划建设投产,将导致项目建设成本的增加,项目贷款利息的加重,项目不能按计划取得收益。
(3)生产风险
项目的生产风险是指在项目的试和生产经营阶段存在的技术、资源储量、能源和料供应、生产经营和劳动力状况等风险因素的总称。它是项目融资的另一个主要的核心风险。生产风险主要表现在: 技术风险; 资源风险; 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风险; 经营管理风险。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资商业房地产是指用于各种零售、餐饮、娱乐、健身服务、休闲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
(4)市场和经营风险
商业房地产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首先,由于位置的固定性,致使其必须面临并承担因项目所处位置的地理条件变化而带来的项目风险;其次,由于商业房地产投资额大,开发周期长、销售经营持续的时间也很长,各种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都会对收益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三,商业房地产的发展与整个城市经济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商业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依托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减;最后,商业房地产经营过渡期的存在使开发商在这期间内随时可能面临调整和亏损。所以,商业房地产面临的市场和经营风险相当大。
因此,在实际进行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中要考虑多方面的风险。不同的项目面临的风险表现在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对于项目的投资人来说,能够有效的评估其要投资的项目的各类风险的权重对其决策有重要的意义。
三、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的风险评价
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对投资决策风险进行综合的度量。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运筹学家萨迪(A.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该方法把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该方法目前在许多决策规划中得到应用,评价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也采用此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采用AHP法求出指标权重。它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系统,对定性问题做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简洁的方法。用层次分析法求权重的计算步骤:
1. 对问题所涉及的因素进行分类,建立指标体系。在商业房地产的投资中,面临各种各样的不同的风险。其中包括政治风险、金融风险、完工风险等。在进行层次分析法时必须先把所有涉及到的风险进行分类。
2. 根据指标体系构造各因素相互联系的层次模型。根据对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的分析,作者构造了如下图的层次模型,如图。投资者可以利用这个体系评价几个相似的投资方案的投资风险。
3. 根据专家的意见,构造关于各个风险的判断矩阵从而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判断矩阵的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认识,一般采用数字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专家通过相互比较,当相互比较因素的重要性能够说明实际情况时,判断矩阵相应的值可以取这个比值。
4. 通过判断矩阵的特征根的求解得到特征向量,把判断矩阵经过归一化后几位同一层次相关因素对于上一层次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在层次分析法中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两种方法:方根法和和积法。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I=。一致性指标CI的值越大,表明判断矩阵偏离完全一致性的程度越大,CI的值越小,表明判断矩阵越接近于完全一致性。对于多阶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CR=。当CR.< 0.10 时,便认为判断矩阵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当CR.≥0.10时,即不满足一致性的要求,则将信息反馈给专家,就需要调整和修正判断矩阵,使其满足CR.< 0.10,从而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5. 根据各方案的情况构造每个方案对各个因素判断矩阵,计算各方案对于各个因素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6. 把第四步所得的各个因素权重和第五步所得的各个方案对因素的权重,求其加权总和。按照所得的百分比情况得到方案的风险综合排序。投资人尽量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投资,这个综合排序为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人的决策提供依据。
四、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的分险评价实例分析
在项目投资之前,投资人会面临多种复杂的风险。本文试图从运用AHP法定量分析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的风险,可以在安排项目投资前为投资人提供参考,为投资人进行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下面我们以和积法为例说明如何用EXCEL解AHP问题。若某投资人决定投资,经过初步调查研究,确定了三个投资方案A、B、C。从以上分析的商业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分析这三个方案的风险的大小,从而帮助投资者确定一个合适的方案。本文运用EXCEL来计算A、B、C三种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方案的风险,然后根据计算出的风险大小的排序,来有助于投资者进行科学的决策,从而有利于提高项目的投资成功率。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欲投资一个商业房地产项目,计划通过项目融资方式获取资金,经风险辨识后,其风险因素主要有政治风险、市场经营风险、金融风险和完工风险。并建立了如图一的商业房地产项目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专家群体咨询意见,对该项目的融资风险进行了评估。根据专家的意见,列出了判断矩阵,然后运用EXCEL对此矩阵列求和并列规范化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各个因素的权重和A、B、C方案对各个因素的权重如表2所示。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A、B、C三个投资方案,就其投资风险来说,方案C的风险权重最大为35.64%,其次是方案A为33.68%,相对来说,方案B 的风险最小为30.68%。
五、结论
以层次分析法为数学工具对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评价,可以为投资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促进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有利于提高项目的投资成功率,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本文仅从投资决策的角度对投资风险加以研究,但在现实生活中,投资风险对项目的作用是全过程的,因此,对投资全过程的风险控制与防范将是更具有现实意义的。通过论文所提供的决策期的风险分析方法,可以类似地进行投资全过程的风险研究,但毕竟投资决策是整个投资行为的第一步,只有顺利地通过第一关,才有可能达到投资者获取收效的目的。另外,对于投资决策来说,不仅仅要考虑项目的风险,还必须同时兼顾项目的效益。科学的投资决策是在综合考虑风险和效益两方面的因素后做出的。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成功需要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共同努力,并需要投资决策者与投资项目的管理者等方方面面的人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更加理解投资行为的内在规律,掌握它、运用它为经济发展造福。
参考文献:
[1]陈琳 潘蜀健:房地产项目投资[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42-246
熵理论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经济学、社会科学、管理学等学科,其优越性日益凸显。本文对熵理论应用的进行了综述,并重点探讨熵理论在系统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机理。
【关键词】
熵;熵权分析法;风险评估
1 熵的涵义
科学家爱因斯坦将“熵定律”誉为“自然界定律中的最高定律”。在希腊语言中,熵的原本含义是变化的容量。1850 年,德国科学家科劳修思首先将热力学熵的概念引入,后来人们将熵的理论应用到艺术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经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熵理论领域的代表人物有波尔兹曼、普利高津、克劳修斯、香农等,并发展出了不同的学派。
2 熵权分析法
风险是指事件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在信息熵中,概率测度熵用来测度系统的不确定性程度。对某个项目决策或多目标决策进行分析,构建项目决策的风险体系,进而利用熵权分析法度量项目的系统风险。
“熵权分析法”就是基于熵理论,对项目决策或多目标决策赋权重。就是根据各个指标承载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权重的方法。在项目决策或多目标决策中,决策者需要评估每一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评估相对重要性的方式就是对各指标赋权重。风险评估就是要考量每个评估指标影响总目标实施的相对重要程度,即通过数学模型给各指标赋予权重。在信息论的概念中,指标变异度是用来衡量某一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的标准。指标的变异度的值越大,其承载的信息量越大,鉴别作用也就越强。
3 熵权分析法在风险评估中的运用
3.1 构造评估矩阵
对于一个具有个评估指标、个评估专家的方案的风险评估问题(称之为评估问题)。运用客观赋值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而得出多个专家对于多个指标的评估数据,得到风险评估矩阵X。其中为第个专家,对第个指标的赋值。
3.2 评估矩阵的无量纲化
在利用熵值进行赋值之前,对评估矩阵进行无量纲化以消除量纲和量纲单位的存在所导致的不可共度性。
对于正指标的处理方式如下:
对于负指标的处理方式如下:
其中,分别表示第个评价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用上述方法进行处理,可以得到一个新的矩阵,此时,。
3.3 计算熵值
对于矩阵,利用函数分别对每一指标进行评估,其中:表示熵,表示熵权,表示风险。熵值可以测度指标所承载的有用信息量的大小,正的熵值代表有用信息的减少或者不良信息的增加,反之,则代表有用信息的增加或者不良信息的减少。
在评估问题中,对于第个评估指标,定义其熵值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这是因为的最大值是,值的确定在于使得。
3.4 计算熵权
在评估问题中,第个指标的熵权的计算方法为:
熵权的大小可以代表该指标在评价风险时所起的作用。熵值越大,则熵权越小,该指标越不重要;指标的熵值越接近,则熵权越接近;。
3.5 风险值的确定
定义为第个评估指标的专家权数,即,则该指标的风险值为,其中,表示第个准则层的风险值,(为准则层数)
由于,因此。越小,表明该评估问题的确定性越大,风险越小;当很小甚至接近“0”时,说明该评估问题接近确定,几乎没有风险。反之,当接近“1”时,表明该评估拥有很少的信息量,这时所有对象的指标值相似,做出任何的决策都均存在很大的风险。
3.6 总风险的确定
根据以上各指标的风险评估值,可得出具有b个的目标层的风险向量为,其中,表示第个目标层的风险值。为具有个问题的风险向量,相应个目标层指标的熵权向量为,其中,。
对个目标层指标的风险向量和熵权向量求内积,即可得到关于个评估问题的总的风险值:,其中,
。
【参考文献】
[1]李彩良.基于熵理论的和谐社会评价与优化研究 [D][D].天津大学, 2009.
[2]李夏怡.基于熵理论的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