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05: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电子产品开发综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选择一个适合的产品开发过程对于成功完成产品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定义良好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指导和监控产品开发实践活动,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质量和可预测性。但是,如果过程定义不合理,却会反过来制约我们的工作,导致挫折、低效、低质量甚至失败。
产品开发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过程。以消费电子产品为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软件、硬件、结构件和定制件等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互相依赖、交叉并行。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往往采用串行、离散、重量级的方法,存在着以下问题:
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不能有效支持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项目的风险往往在后期集中爆发,导致项目进度失控或产品草率交付。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把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视为一系列静态的、离散的过程,对于多学科交叉并行活动缺少有效综合与协调。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采用的重量级方法导致大量的文档工作和漫长的开发周期,难以快速交付高质量的产品。
随着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功能和结构日趋复杂,其开发难度也不断增大。同时,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飞速提高,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加频繁,也使得开发时间日益缩短。在开发难度提高和开发时间缩短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已经不能满足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产品开发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国内外现状分析
为了解决传统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导致的产品设计改动量大、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质量差等问题,人们提出了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与集成产品和过程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IPPD)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建立产品开发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并行工程与IPPD本身并没给出具体的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尤其是对于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和多学科交叉并行特性缺乏具体的过程方法予以支持。
在产品开发中,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起着统领全局,综合、协调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关键作用。对于产品开发过程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是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工程领域,现有的各种系统生命周期模型和系统工程过程模型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了描述,现有的重量级的产品开发过程大多数正是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这些模型本身比较抽象化和一般化,不足以作为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同时,由于系统工程长期以来主要应用于大型/超大型系统(如武器系统、航天飞机等),在应用这些模型进行产品过程定义时必须非常小心,否则容易产生过于重量级的过程。
反观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领域,对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研究和实践近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迭代开发正取代传统的瀑布模型逐渐成为软件过程方法的主流。基于迭代开发的产品化的软件开发过程——RUP的出现,标志着迭代开发方法的成熟。以迭代开发为核心的一批敏捷方法(Agile Methods),代表着软件开发过程研究和实践中极为活跃的部分。但是这些过程和方法主要关注于软件开发过程,对于其他学科的活动通常只是作为软件开发过程的外部环境加以考虑,而不是从全局上予以综合和协调。
产品开发、系统工程、软件工程3个领域的过程方法各有所长,但都满足不了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要求,尤其对于多学科综合的迭代开发方法都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为消费电子产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支持产品开发迭代本质、有效综合与协调多学科交叉并行活动、轻量级的产品开发过程。
由于现有的过程方法都满足不了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要求,尤其对于多学科综合的迭代开发方法都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在综合产品开发、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等领域先进的过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合于消费电子产品的、基于迭代开发方法的、多学科综合的开发过程——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Iterative Process, MIIP)。在这里:
“多学科”是指MIIP能够有效综合与协调多学科交叉并行的开发活动;
“集成”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MIIP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集成了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二是MIIP在过程方法上集成了RUP、敏捷方法、系统工程、并行工程、IPPD等多种过程方法的先进思想和经典实践;
“迭代”是指MIIP基于迭代开发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 分析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多学科集成迭代特征,并为之建立合适的过程;
2. 研究迭代过程在多学科交叉并行情况下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3. 将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到具体的项目中,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4. 总结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的经验教训,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过程改进提供经典实践。
[注:一般研究内容3-6个,每个研究内容要展开来陈述一下]
四、关键技术研究
[注:关键技术研究是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是要使用的主要技术]
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MIIP)以软件工程领域的RUP和敏捷方法为基础,将其扩展到系统工程领域,同时吸收了并行工程与IPPD的思想。MIIP的研究需要深入分析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具备什么样的过程特征?
2. 如何为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建立合适的过程?
3. 对于消费电子产品,产品开发过程应具备什么程度的敏捷性?
4. 软件开发的迭代过程是否同样适用于硬件、结构件和定制件等其他学科的产品组件的开发?
5. 在多学科交叉并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迭代?
6. 各个学科如何在迭代之间进行协同?
7. 各个学科在独立并行和同步协调之间如何进行权衡?
8. 在实践中,产品开发如何实现从传统的串行过程到迭代过程的转变?
[注:关键问题3个以上,并建议每个问题要展开来陈述一下]
五、研究方案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 文献阅读:大量阅读文献,了解业界成熟的过程理论、经典实践和最新研究进展,建立充实的理论基础。
2. 过程资产分析:分析Z公司(一个大型的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商)过程资产库中的现有过程定义文档,并将其与实际执行结果相比较。
3. 项目历史数据分析:分析Z公司项目历史数据,特别是项目计划、监控、度量结果和技术类工作产品,了解项目的实际执行过程。
4. 人员访谈:访谈Z公司项目经理、开发人员和过程改进人员,了解现有过程模型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和人们的期望。
5. 过程定义:在分析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特征之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
6. 讨论和评审:在新过程的设计过程中定期与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和评审,集思广益。
7. 过程试点:在Z公司选择一个现有项目进行试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过程定义。
8. 试点总结:总结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的经验教训,为Z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过程改进提供经典实践。
1. 基于复用定义软件总线架构
2. 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拟包括以下子过程:
a) 需求与组件池的匹配过程
b) 派生组件的开发过程
c) 需求的验证过程
d) 快速服务交付过程
e) 组件反馈维护过程
3. 借鉴CMMI和PSP来建立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能力成熟度模型,并进行评估
[注:如果是开发系统,则可画个系统结构图,并说明开发语言、工具、框架等]
本课题的研究经费来自Z公司的过程改进费用,Z公司有一支专职的过程改进队伍,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过程资产和项目历史数据,过程的试点项目已经选定,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的核心思想已经开始在该项目中应用。课题研究各方面的资源已基本具备,可以支持研究工作的开展。
六、计划进度
[注:一般从开题到答辩是一年时间]
2019.10 开题
2019.12 定义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
2019.03 定义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中个人能力成熟程度
2019.04 选择2-3个专业服务项目进行推广试点
2019.06 对试点专业服务项目进行评估与改进
2019.07 撰写学术论文
2019.08 部门内部推广
2019.10 学位论文定稿和答辩准备
参考文献
[2] 熊光楞,徐文胜,张和明,范文慧。并行工程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19
[3] 傅立丰,张耀宗,刘长红。并行工程的发展及应用。机械加工与自动化,2019(9)
[4] R. Winner, J. PenneU, H. Bertrand, M. Slusarczuk. The Role of Concurrent Engineering iWeapons System Acquisition. IDA Report R-338, 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 1988
[5] 朱焕立,刘玉宾。并行工程的产生、应用及研究现状。中州大学学报,2019(4)
[6] 万立,郑霞,刘清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的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实现研究。计算机辅助工程,2019(6)
[7] International Council o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Engineering Handbook, Versio2a. INCOSE, 2019
[9] International Council oSystems Engineering. Guide to the Systems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
[10] Alexander Kossiakoff, William N. Sweet. Systems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Wiley-Interscience, 2019
[11] Systems Thinking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12] Watts S. Humphrey. Managing the software process. Addison-Wesley, 1989
[13] WintoRoyce. Man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Software Systems. Proceedings of IEEE Westcon, 1970
[14] Frederich P. Brooks Jr.. The Mythical Man-Month. AddisoWesley Longman, 1995
[15] Roger S. Pressman. Software Engineering: A Practitioner’s Approach, Fifth Edi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19
[16] Steve McConnell. Rapid Development: Taming Wild Software Schedules. Micosoft Press, 1996
[17] Walker Royce.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A Unified Framework. AddisoWesley Longman, 1998
[18] Barry W. Boehm. A Spiral Model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Enhancement. IEEE computer, 1988(5): 61~72
[19] Craig Larman. Agile & Iterative Development: A Manager’s Guide. PearsoEducation, Inc., 2019
[20] Barry W. Boehm. Anchoring the software process. IEEE computer, 1996(7): 73~82
[21] Philippe Kruchten. The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A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Addison-Wesley, 2019
[22] Ivar Jacobson, Grady Booch, James Rumbaugh. The Unified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AddisoWesley Longman, Inc., 1999
[23] 沈备军,陈诚,居德华。敏捷软件过程的研究。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9(11)
关键词:铝电解;电容器技术;技术发展;
随着社会现代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电子正极的组装密度还有集成化程度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同样的对于铝电解电容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铝电解电容器目前的发展方向是容量更大、体积更小、成本更低而且高频低阻抗。近些年来我国的铝电解电容器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片石化技术、高比熔点制造技术还有电解质固体化技术这三个方面,一下我们就来重点介绍一下这三种技术的进展情况。
一、铝电解电容器技术分析
1.片式化技术
片式化技术是我国铝电解电容器发展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在铝电解电容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中比较活跃。针对不同的片式化电子元件中进行技术开发,难度比较大的就是吕布电解电容器的片石化技术,但是跟其他的技术相比较来说,片式化铝电解电容器具有容量大、电容量温度比较稳定、价格低廉、适合表面安装等优点,目前片式化技术正在逐渐取代原有的传统铝电解电容器,被市场认可和使用。人们对于计算几何数码电子产品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地增大,片式铝电解电容器逐渐成为了市场上最值得开发的产品项目之一,片式技g的发展空间也在逐渐上升。目前国外日本的片式换技术处于国际上的额高端水平,例如说三样产品、松下产品等都是用的是铝电解电容器片式技术,都属于他们国家的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目前的铝电解电容器片式化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存在生产厂家较少、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
2.电解质固体化技术
电解质固体化技术属于铝电解电容器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固体电解质的有点事稳定性比较高、高频低阻抗特性比较好、寿命比较长、温度特性好,同时固体华电介质的工作范围比较广,买反向电压力的能力比较强,因此在铝电解电容器技术开发过程中,电解质固体化技术被认为是最能够帮助实现大幅度提升铝电解电容器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的铝电解电容器普遍使用的是液体电解质,能够矮星修复AL203氧化膜介质,也容易在工作过程中导致液体电解质的铝电解电容器处于失效的状态。如果铝电解电容器发生失效现象,常见的问题是短路失效,该模式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回答至整个机组电性能的稳定性有所下降。目前日本已经开发出了新技术来利用高分子材料作为电解质,制作出了质量较高的固体电解材料,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开发,电解质固体化技术也会被开发的越来越深入。
3.高比容电机的制造技术
在进一步提升铝电解电容器的电容量比率、缩小电容器的体积开发研究上,高比容电极属于关键技术,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高比容点至制造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高比容、高效能化成工艺的开发工作,还有高比容电蚀工艺的开发以及低容量衰减率的工艺开发方向。由于中低压铝电解电容器使用的阳极箔纸理论的扩面倍率和实际中遇到的扩面倍率差别较大,所以工艺技术的提升空间也比较大,目前一部分国家都在使用电化学腐蚀的方式来利用纳米技术开发铝箔的扩面工程,但是目前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二、铝电解电容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1.我国铝电解电容器技术跟国外技术的差距
目前来说我国跟国外发达国家的铝电解电解电容器技术相比较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主要表现在材料和零部件上还有市场方面,我国的铝电解电容器的使用零部件和材料的制造技术跟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跟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来说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说稳定性比较差、一致性不够强并且其中的各项性能参数离散性较大等问题,导致我国的铝电解电容器技术和制造出来的产品档次一直无法提升。同时我国的大部分铝电解电容器生产企业主要是以显示器、电话、电子玩具、DVD、TV等中低档的电器为主,在不同的销售时间段都会存在较大的价格竞争,导致铝电解电容器技术行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下滑。而汽车电子胚胎、通讯、IT、工业开关电源灯高档市场都被国外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所占据,这也是我国铝电解电容器制造行业发展过慢的重要原因。留白电解电容器行业受到了有关材料生产设备的支援,例如说铝箔的化成设备,都是电容器生产企业自行设计的,企业之间缺乏交流,很难达成电子产品的精度和集成的高要求。
2.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铝电解电容器的未来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铝电解电容器制造厂商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加大对于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争取能够在关键技术上取得更大的发展和突破。在家打新产品开发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铝箔电解电容器制造过程的相关管理工作,确保电容器产品能够在制造过程中得到质量控制,可以先从产品质量这一基础性工作要求入手,在保证我国铝电解电容器产品质量的同时,减少我国跟其他发达国家铝电解电容器技术的差距。要在生产中不断地扩大配套高档市场的份额,提升我国留白电解电容器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铝电解电容器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零部件和材料生产企业要积极配合
我国相关企业要加强跟国外高端技术企业的合作力度,提升国内铝电解电容器零部件还有材料的技术要求和标准,通过自主开发来生产祝符合国际线及技术水平的零部件和材料,确保提升我国铝电解电容器产品的生产质量。通过提升零部件和材料的相关技术还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加强我国在铝电解电容器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
4.拓展国外市场
我国的铝电解电容器制造企业要利用我国劳动力较多并且具有一定制造经验的优势,大力发展国外市场,增加产品出口比例,让铝电解电容器制造行业能够在全球化的经济竞争和发展中不断壮大。
结语:
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铝电解电容器属于附加值比较强的电子产品,目前虽然我国的铝电解电容器总产量比较高,但是其中高端的产品使用的额零部件和材料主要还是依靠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铝电解电容器的发展。因此必须要提升我国铝电解电容器技术,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缩小跟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参考文献:
[1]冯莉. 浅谈铝电解电容器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 电子制作,2016,(07):78-79+81.
[2]李瑞梅. 石墨烯在电解电容器领域的应用专利技术综述[J]. 科技展望,2016,(06):29-30.
[3]吴楠,姜德志,白文涛. 基于铝电解电容器的技术详解及应用原则[J]. 国外电子元器件,2008,(08):71-73.
【关键字】竹材;生态化设计;环保耐用;创新
竹,自古在中国以及周边国家作为一种建筑、家具及其他制品中常用的材料又着极广泛的应用。用现代设计观念来衡量,它是一种可大量开发利用却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环保原材料。竹材, 具有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等特点。竹材强度高, 弹性好, 硬度大, 吸热性能高, 用竹材制作的竹材家具冬暖夏凉、结实耐用, 不易变形、质地光洁、生态环保。竹材的研究和开发对倡导环保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在全球社会经济背景及现代生活形态语境下,竹制产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及人文价值被现代人再度挖掘和重新诠释。竹子的自然属性、生长周期以及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外延和内涵与现代经济转变方式及生活理念相契合,竹制产业也逐渐为我国各地产竹区提供了新的经济发展点。
1 竹材家具产品的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指产品在设计、原材料获取、生产、运销、使用和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 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等), 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 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 保生态设计观是对传统自然观和发展观的积极扬弃, 从关注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因素的设计原则和方法。生态设计是多种现代设计方法的集成, 如为了使家具产品具有良好的拆卸性能, 产品结构应采用模块化设计, 具有简单的连接方式; 为了使产品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减少资源消耗, 产品零部件必须进行长寿命设计等。现在的竹材产品已非传统意义上的竹材产品,而是融入了全新的生态设计理念的竹质材料产品。要实现竹材产品的生态设计, 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观念生态化
在设计、加工、销售的全过程中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有机性、和谐性和可持续性。竹材家具产品在设计的初期阶段就必须牢固树立生态设计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遵循污染预防的原则, 把生态保护的观念融入到整个设计与制造过程中, 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减少对人身心健康的危害和对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 最终实现产品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1.2 设计现代化
设计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同时社会的发展又反作用于设计的发展。现代社会处于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 要求设计风格和手法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和主题。竹材家具产品设计亦应采用融入了生态设计理念的现代设计风格和手法( 如简约设计、多功能组合等) , 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性化需求。
1.3 材料本色化
生长的竹子具有天然的绿色, 刮青后竹材表现出淡黄色, 清新、淡雅, 给人以视觉的享受。竹材具有自然的清香和通直的纹理, 可以平静躁动的情绪、释放生活的压力, 使人身心放松。在设计竹材家具时, 应充分发挥竹材材质的特色, 把质感与肌理及色泽和谐地统一起来, 将自然气息融入设计之中。
2 竹材家具产品开发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竹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开发使用竹子历史最悠久的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竹制产品开发、销售迅猛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产业链。然而,从新型战略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角度而言,目前的竹产品开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1 传统竹制手工艺的衰落
大多数传统手工竹制品在款式及功能方面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及生活方式,即使是赢得市场欢迎的产品,其生产效率也不能满足批量生产的需求。因此,原本蕴含较高附加价值的手工竹制品市场生存困难,传统竹制手工艺也濒临失传。
2.2 产品创新的不足
现代竹制产品虽然能利用先进技术实现大规模生产,但产业结构单一、产品款式雷同、缺乏差异性,且设计价值较低的产品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在整个产品市场竞争中整体处于劣势。
3 竹材家具产品的设计创新方法
3.1 以现代造型设计语言改进竹材家具产品款式
产品的流行款式与所处时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传统竹制产品的视觉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在借鉴传统竹制家具工艺的基础上,应该导入现代造型设计方法,可以实现竹材家具产品的视觉创新。
3.2 以现代设计理念提升竹材家具产品价值
竹材产品曾广泛地运用于衣、食、住、行、娱乐等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在需求多样化的今天,传统产品的功能已经很难满足复杂多变的生活方式。因此在竹材家具产品设计中,可以以消费者为导向,研究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重新定义和诠释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竹材家具产品的新功能和新内涵,形成具有差异性的产品族群,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
3.3 以现代制造技术融合竹材料特性
3.3.1 现代制造技术的运用
在对竹材进行切割、成型的工序中,利用现代制造工艺,对原料及半成品进行批量化加工,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运用压制、拼合等机械技术可以制造出许多传统手工艺难以达到的复杂形态,这为开发新的创意家具产品提供了便利。
3.3.2 表面处理技术的借鉴
现代电子产品的魅力很大程度来源于丰富的表面处理工艺。喷涂、电镀、丝网印刷、激光雕刻、水转印等工艺的结合让产品呈现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虽然这些技术主要针对塑料或金属材料而言,但是类似的质感效果可以应用于竹材家具生产中,使产品的视觉感受更为丰富。
3.3.3 连接结构的运用
单一的材料在设计中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限制产品的使用功能,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不同材料的拼接设计可以大大扩展产品的运用领域,并提升产品的视觉品质。巧妙地利用不同的连接技术,将竹材与陶瓷、金属、塑料、玻璃等现代材料进行连接,通过不同材质间的相互衬托,凸显竹子的特性和魅力,突破竹子单一的表现力。
4 结论
20 世纪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引起了人类的极大关注, 生态问题已成为21 世纪发展的主题之一, 生态设计也成为产品设计的发展方向。在家具设计领域, 生态家具设计将引领家具产品设计的发展方向。作为家具生产主要原材料之一的竹材, 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之一。竹材家具在视觉上富有天然的纹理质感和清新悦目的颜色, 给人以质朴、典雅、脱俗、自然的视觉享受, 满足了现代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因而竹材家具将成为家具市场的一支主力军。
参考文献
[1]李吉庆.新型竹集成材家具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5-31.
[2]唐开军. 竹家具的结构特征[J]. 林产工业,2005,25-40.
[3] 雷达, 吴良玉, 陈斗斗等. 现代原竹家具[J]. 世界竹藤通讯,2004,41-43.
[4] 杨红旗.社会生活方式对家具设计思潮的影响[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57.
[5] 吕天娥, 李赐生.竹材集成材家具生产现状综述[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5,24-25.
[6] 杨晓丹,王沂蒙. 竹材再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1,52-55.
关键词:创新管理 创新经济 研究体系
创新是科学技术的市场化,作为学术概念,自从熊彼特教授提出以来,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广泛的研究,这其中英国的freeman教授、美国的nelson教授、Hippel教授研究成果比较突出,在世界范围内对具有广泛的影响。我国学者对创新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相对来说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研究者主要有:李京文院士(2012)、许庆瑞院士(2010)、傅家骥教授(2001)、周寄中(2011)、陈劲(2012)、雷家(2005)、吴贵生(2010)、柳卸林(2010)、王春法(2008)等。
我国也自有一套独特的创新研究体系,这其中包括技术经济、工程经济、软科学、科学学等,目前情况下又有创新经济、创新管理、科技管理、技术管理、科技政策等。目前研究内容比较丰富的在于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本文对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探讨。
创新研究学科体系
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研究比较如表1所示。上述从四个层面五个维度对创新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容易引起混淆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论述主要集中在具体研究方面的区分。如果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可以认为四个层面既然都是研究科技、创新问题,一定具有联系,这就涉及到创新学科体系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从更宏观的方面来看,四个层面之间的区分是什么,相互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逻辑体系,这就是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问题。从以上四个层面相互联系交叉比较明显,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在于四者研究的都是关于科学技术、创新领域的问题,总体来说就是研究科学技术领域的经济管理问题,包括这些内容的研究开发、实施运行、效果评价,以及在这个过程发生的人的因素的考虑,例如激励、管理、组织方面的问题。这是造成以上四个主要层面相互联系的最重要的原因,从这个共同的理论前提出发,能够大致理出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科学学、软科学更加偏重学术方面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加关注科技哲学、科技史方面的问题,这是这个创新研究的哲学基础研究。因此考虑底层是学科研究基础,中部是四者之间的关系,技术经济、工程经济和创新经济、创新管理的研究,二者互有交叉与联系,而科技管理、技术管理、科技政策可以作为具体研究内容。整个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如图1所示。
图1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学科基础,这其中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笔者主要学科基础,可能还有其他的学科,其中哲学主要解决科学的认识问题,如何判断科学本身能够反映出现实世界,这其中牵涉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不同认识问题,前者主要的代表如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等,后者主要的代表包括洛克、贝克莱、休谟等,这是哲学基础解决的问题。经济学解决学科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方法问题,其中重要的方面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等;历史学主要给予学科应用中的历史经验借鉴和判断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包括科技史、人文历史,特别是经济史的研究;心理学主要给予学科研究的人的行为解释的支撑作用。当然这只是主要的考虑方面,创新研究作为综合交叉学科应该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文明成果,这样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结论。
中层是主要的学科领域,这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四者的共同指向科技与创新问题。笔者认为创新是科技的市场化,创新不仅是科技问题。四者之间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借鉴,研究进程可以相互促进。上层是学科动力问题,本文认为最重要的学科动力来源于现实的需要,从前面四个研究领域的历史中可以看出,现实需要是促进这几门学科发展的最重要动力。这四个研究领域共同的大力发展开始于改革开放时期,即20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历史时期,当时正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现实需要促进了创新研究的快速发展。
我国目前创新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
(一)基于创新本身相关问题的研究
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多层次、多环节、多因素、多类别的复杂系统过程,就多主体来说设计到的创新主体包括个人、企业、产业、国家、社会等不同的主体,与多主体相互耦合交叉的是多层次,比如企业、产业、国家等就是不同的研究层次,创新过程环节众多,一般包括知识创造、研究开发、生产设计、市场推广等,最后送达消费者手中,实现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这其中包括复杂的反馈及各环节的交互作用。创新过程的多因素包括不同的影响因素,经过研究发现创新不仅是简单的设计开发过程,创新包含复杂的人文社会文化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明显的影响因素有相应的激励、不同的社会资本体系、主体所处的社会网络内容等。创新的种类不同,也有众多的内容,比较突出的有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战略创新、价格体系创新、新产品开发过程的营销创新等。就这些不同的主体、层次、环节、因素、类别目前国际国内开展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基于社会学研究理论基础上的创新体系研究
从当前国际和国内的论文研究范围和研究数量来看,应用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创新研究较多。学科交叉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现象,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学科交叉应该是学术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现实问题的复杂特征决定了现实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只用一门学问能够完成,因此需要多种学科的交叉。社会学理论在创新研究中的应用就是明显的例子,其中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应用的较多。其他用到的社会学理论包括社会交换理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应用)、符号互动理论(在创新交流过程中应用)、社会学习理论(在创新扩散中应用)等。在所有这些理论中,基于网络理论的应用最多,社会越来越体现出网络化的特征,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化的特征更加明显,网络理论中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规则网络、小世界、随机网络、自相似网络等都在现实世界中得到了验证,因此各主体进行创新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当前所处的网络以及在社会网络中存在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本。这是创新研究中网络理论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在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设计的研究内容较多
在创新研究所有研究类别中,新产品开发研究数量最多,研究质量较高,新工艺的研究内容居于其次。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客观现实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新市场或者在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技术路线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开发为主,真正的自主创新相应较少,因此市场需要新的产品和新的工艺。表现比较明显的在电子领域我国代工生产了很多电子产品,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与能力,但是设计到高精尖的芯片设计、生产与研发我国一直没能实现重大突破,而国外已经掌握芯片技术的企业或者相关主体设置层层技术壁垒对我国的研究开发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但是,芯片开发一定要掌握,况且这种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只能靠自主研发。另外在钢铁生产工艺上,目前世界上正在进行非高炉炼铁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并且已经有了可以实行的商品化产品,我国目前处于落后的位置,但是落后的水平不是太多,在此种位置,我国应该努力抓住这次钢铁工艺进步的机会,争取我国钢铁技术水平的升级。
结论
第一,从历史发展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创新的程度,因此研究科技、创新领域的经济管理问题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时期更为迫切。我国的学者和科学家对这一问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老一辈的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三强、李京文、许庆瑞等院士,也做出了有价值的成果,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年轻的研究者沿着老一辈开创的道路进行前进,在目前的整个经济态势的发展过程中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第二,创新研究是一门具备明显综合交叉特征的学科,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成思危教授(2000)提到的要具备宽广扎实的研究基础,在上述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构造中,本文也着重对创新研究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特别是哲学进行了论述,这对于创新研究的指导意义重大。
第三,从学科动力来看,创新研究应该更加关注现实需要,走出象牙塔,这样才能得到更有价值的成果,这不仅是创新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其他学科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正如郭重庆院士多次提到的“学者的天职就是透过纷繁芜杂的事实找出规律,满足现实需要”,这在创新研究领域表现的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探究[M].叶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英]弗里曼.工业创新经济学[M].华宏勋,华宏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尼尔森.国家(地区)创新体系比较分析[M].曾国屏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4.[美]希普尔.民主化创新:用户创新如何提升公司的创新效率[M].陈劲,朱朝晖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5.李京文.李京文文集:技术经济研究卷[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6.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傅家骥,仝允桓.工业技术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8.周寄中.科学技术创新管理(第2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9.陈劲.协同创新[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0.雷家,程源,杨湘玉.技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吴贵生.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12.柳卸林.构建均衡的区域创新体系[M].科学出版社,2010
13.王春法.科技全球化与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4.[法]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9
15.[德]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2002
16.[荷]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
17.[英]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
18.[英]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10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设计;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162-03
1 引言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绿色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1]。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实施以低能耗、低污染与低排放为实质的绿色经济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突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的有效途径。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和“十三五”规划中均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生态设计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在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生产和消费系统更具可持续性[2],是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美国、欧盟等大多数发达国家均把实施生态设计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异常、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3]。《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2 我国生态设计现状
2.1 生态设计政策法规
为应对国外生态设计要求和提高产品环境性能,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产品生态设计。2011年10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就将“推行工业产品生态设计”作为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2012年1月,工信部了《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把“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作为推行工业清洁生产的三大主要任务之一。2012年5月和6月,科技部和国务院先后了《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要开展和推进产品的生态设计。从2012年8月起,工信部在家电领域启动“能效之星”评比活动,在活动的评比细则中,首次将产品生态设计评价纳入家电产品领域的国家级评比活动(在15分的环保评比总分中占据5分),要求企业对产品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并编制产品生态报告。2013年1月,工信部、发改委和环保部联合了《关于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引导企业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促进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并正在陆续推出相关配套政策。
2.2 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标准
为建立产品生态设计评价的指标体系和促进企业有效实施产品生态设计,我国陆续了一系列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标准。2009年9月1日,GB/T 23109-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生态设计电冰箱的特殊要求》正式实施,规定了冰箱生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特殊要求,适用于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冰箱等产品的生态设计。2015年10月1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和国家标准委分别提出和批准了共6项生态设计相关标准,包括《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生态设计产品标识》以及家用洗涤剂、可降解塑料、杀虫剂、无机轻质板材4种产品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规范》。《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规定生态设计产品应同时满足基本环境管理要求、评价指标要求并提品生命周期评价报告,为具体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指标选取参考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学基础。2016年3月22日,国家工信部了覆盖4类产品、7家企业、11种产品的首批绿色设计产品名录。
2.3 生态设计重点行业与示范企业创建
在重点行业中选取典型企业开展生态设计试点先行是我国现阶段推行产品生态设计的主要行动之一,有利于总结生态设计的相关推进模式和有益经验,引导更多工业行业和企业开展生态设计。《关于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首先在汽车、电子电气等类产品中开展工业产品的生态设计试点。2014年7月,工信部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组织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的通知》,选择钢铁、有色、石化、建材、机械、电子电气、汽车、纺织等8个行业进行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第一批确定了41家工业产品生态设计试点企业,并在2016年3月了58家第二批生态设计示范企业。2015年3月,工信部推出了《2015年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工业绿色发展。2015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厅关于推荐2015~2016年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重点项目的通知》,重点支持包括生态设计在内的5大领域10个方向的项目,支持生态设计试点企业按照《生态设计示范企业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2.4 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将环境因素融入整个供应链管理,使产品从原料获取、生产、使用、消耗、报废直至在回收利用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同时利用协同机制使供应链上的每个成员都负有环境责任和义务[4]。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促进企业适应国际贸易绿色壁垒要求和利用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绿色供应链最早在美国开始发展,至今已得到许多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的广泛接受和重视[5]。近年来,绿色供应链在国内也逐步引起关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于2012年向国务院提出了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政策建议,并在2013年启动了天津和上海绿色供应链政策示范项目,上海通用汽车、宜家家居贸易等大型企业均开展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2015年10月,东莞也启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
3 我国推行产品生态设计面临的挑战
实施生态设计对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目前采取的生态设计措施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国持续推进生态设计仍面临诸多障碍,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较大挑战。
3.1 技术基础薄弱
生命周期评价作为产品生态设计的重要工具,可在设计阶段对产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有助于企业识别环境影响大的环节和因素,为产品的绿色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欧盟的能源相关产品生态设计指令(ErP)和美国的电子产品环境影响评估标准(EPEAT)都将开展生命周期评价作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的重要指标。评价范围界定、清单数据收集和建模计算等是开展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主要技术难点。相对于国外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数据库,国内的生命周期数据库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科院生态中心、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环境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和四川大学亿科环境科技公司均分别建立了综合性的生命周期清单数据库,但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缺乏实地调研,数据量总体上仍较少,且尚未完全公开[6]。此外,可使用专业软件进行产品生命周期建模计算的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和少数大型企业,可见国内企业开展产品生命周期的技术基础仍较薄弱。
3.2 评价指标体系可操作性不足
一系列生态设计相关标准的和实施为企业开展产品生态设计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及要求。但从目前的产品标准来看,一方面某些产品标准缺乏量化要求,例如GB/T 23109-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生态设计电冰箱的特殊要求》均为定性的指标要求,缺乏量化的指标和要求;另一方面部分量化评价指标缺乏可操作性,家用洗涤剂、可降解塑料、无机轻质板材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规范》中均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单位产品能耗和排放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价。然而工业产品通常为批量生产,一个生产工序或设备可能生产多类产品,例如家用洗涤剂产品范围涵盖织物洗护、餐具洗涤、消杀、家居清洁等多个品种,计量措施很难统计出生产某一类产品的能耗和排放。
3.3 相关财税扶持政策缺乏
我国开展产品生态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政策支持对于推动企业实施产品生态设计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对于生态设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但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则相对不足,国家工信部在《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方案》中也仅提出对完成各项试点工作任务和达到生态设计示范创建要求的试点企业经验收合格后授予“工业生态设计示范企业”称号,缺乏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企业实施产品生态设计的积极性。尽管我国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政府采购法》,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环保总局先后建立了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优先或强制采购的制度,但目前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占公共采购比例仍相对较低。
3.4 绿色供应链促进机制亟需完善
绿色供应链需要通过带动上下游企业采取环保、节能和降耗等措施,并通过绿色采购的市场机制,实现产业向绿色的转变,这可能会使企业成本在短期内上升。通过绿色供应链示范项目实施,初步建立了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为进一步推动绿色供应链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体而言绿色供应链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参与绿色供应链的企业仍较少,示范效应仍不足,绿色供应链促进机制亟需完善。此外,绿色供应链相关法规与标准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供应链上企业生态设计相关信息的披露与互相监督。
4 促进我国生态设计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实施生态设计面临的以上障碍与存在的不足,为建立推进生态设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和完善生态设计产品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合理引导企业实施产品生态设计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具备可操作性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是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标准有效实施的关键。针对某些产品标准缺乏量化要求和部分评价指标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应继续加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同时应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及未来发展趋势,逐步实现国内评价指标构成和要求与国际接轨,从而有助于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此外应在完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大标准的产品覆盖度,加紧制定生态设计产品标识的实施细则。
4.2 开发生态设计基础数据库
数据库缺乏是企业开展生命周期评价和实施生态设计的主要难点之一,综合性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所包含的行业和产品众多,数据库开发工作量巨大,建议我国产品生命周期数据库的开发可结合目前国家开展生态设计的重点行业和产品,选取典型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围绕重点行业涉及的零部件、原辅材料和能源输入情况,依托供应商,对相关生产过程的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等数据进行收集,优先开发和建立重点行业的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同时鼓励开发生态设计的技术服务平台,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已有生命周期评价软件的基础上,简化评价模型,从而减少企业开展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建模计算的技术难度。
4.3 搭建绿色供应链促进平台
我国绿色供应链推进工作亟需政府的引导,建议首先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地区继续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搭建绿色供应链促进平台,以点带面,在试点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同时应加紧出台在全国促进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指导意见,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办法,建立有利于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工作机制,通过开展绿色金融、绿色信息公开等制度建设,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评价认证体系,逐渐完善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制度,切实推动供给侧产业结构提升和绿色生态产品供给。
4.4 建立生态设计激励机制和推行模式
财税政策对于生态设计技术发展与生态设计产品的推广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与支持作用,我国应加大财税方面的扶持力度,增加生态设计的财政支出,建立生态设计专项基金,灵活运用基金、补贴、奖励、贴息、担保等多种形式鼓励生态设计,充分发挥有利于生态设计的各种财税政策的组合引导效应,研究建立生态设计激励机制和长效推进模式。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构筑绿色消费模式的重要措施和推动生态设计发展突破口,对企业和消费者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应优先考虑将生态设计产品列入政府采购名录,明确采购规则和比例,为绿色产品和服务开拓市场。
5 结论
推行生态设计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措施。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通过系列生态设计政策、制定生态设计相关标准、开展重点行业生态设计示范和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等多项措施推进生态设计,取得了积极成效,对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相对于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设计推进机制而言,我国实施生态设计的技术基础仍较薄弱,评价指标体系可操作性不足,相关的财政扶持政策缺乏,绿色供应链促进机制也亟需完善,给生态设计的持续推进带来较大挑战,中国必须抓住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机遇,针对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存在的不足之处,加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加大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充分引导与加强监管,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设计的长效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转变。
参考文献:
[1]Yi H, Liu Y. Green economy in China: Regional variations and policy driver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5(31):11~19.
[2]Lofthouse V. Ecodesign tools for designers: defining the requirement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6(14):1386~1395.
[3]郑德凤,臧 正,孙才志. 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及绿色转型研究综述[J]. 生态经济,2015,31(2):64~68
[4]王义琛,王 远,朱晓东,等.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评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9~12.
关键词:语音交互,人机接口,报警响应,VoiceXML
Abstract: this paper reveals a kind of brand-new alarm response method-speech interactive, manipulate member can through the speech interactive system in power plant to know the alarm the causes and alarm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guidance to the current control member gradually happened on the reasonable alarm and orderly response; At the same time support to the voice navigation way will alarm the display pictures show response in operating site. This paper tries to use VoiceXML markup language and speech interactive platform preliminarily constructed the integrated voice recognition and speech synthesis technology alarm speech information query system.
Keywords: speech interactive, man-machine interface, alarm response, VoiceXML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人机接口是确保核电厂安全而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操纵员通过人机接口监视、分析和控制电厂各个系统和设备的运行状态[4]。而未来人机接口将朝着“动用人类各种感官,实现人和计算机的全面沟通”的方向发展,这也符合计算机领域对人机交互自然性越来越重视的理念[8]。同时,随着核电厂全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相比常规核电厂控制室,全数字化电厂的操纵员需要监控更多的信息和设备,从而使操纵员的工作负荷随之加重。因此,如何继续提高人机交互效率也是发展的重点。现有人机接口输入端的鼠标/键盘组合虽能够以很优化的方式互相配合,但若要进一步提高操纵员的工作效率和交互自然性,则有必要引进新的交互方式。
最新的人机交互方式主要有语音识别、手势识别、视线跟踪等,其中以语音识别的研究时间最长且最为成熟,目前已经在很多领域达到了实用化的程度。语言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交流方式,有着良好的自然性;而直接的输入方式也决定了其具有很高的效率[2][4]。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用语言下达命令无疑更加快捷。
1.1语音交互技术
近年来,语音交互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面向特殊应用的中小词汇量语音识别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产生了诸如车载导航系统[9]、手机语音拨号系统、电话查询系统等实际应用(见图1-1)。
2002年美国核管会的NUREG0700 Rev.2核电厂人机接口评审导则中对采用语音交互技术的人机接口提出了详细的性能要求,并明确了使用语音交互技术可有效的减轻操纵员工作负荷和提高工作效率[1[4]。2005年,IEEE Does speech technology have a place in the control room对语音交互技术在控制室内的应用进行阐述和分析[2]。为了实现语音交互的目的,本文采用VoiceXML标记语言(语音扩展标记语言Voice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实现人机交互。
图1-1 车载语音交互(左)和手机智能语音交互(右)
Fig.1-1 Human-machine Speech Interaction in Vehicle Navigation (left) and in Mobile Phone (right)
1.2VoiceXML
VoiceXML是万维网联盟(W3C)的基于XML语言规范基础之上的网络标记语言,通过VoiceXML可创建声音、语音的XML应用程序,以此来描述语音对话的整个过程。[3]本文采用C/S架构来集成语音服务和数据服务。文档和数据服务器处理来自客户应用(VoiceXML 解释器环境中的解释器)发来的数据请求,并以VoiceXML 文档作为回应,返回给解释器来解释执行。VoiceXML解释器环境可以和解释器协作并行地监视处理用户的输入,语音交互平台接受解释环境和解释器的控制。VoiceXML的基本结构见图1-2。
图1-2 VoiceXML基本结构图[3]
Fig.1-2 Fundamental Structure for VoiceXML
2报警系统
2.1报警系统的功能特性
报警系统是核电厂控制室的重要人机接口之一,它及时提醒操纵人员有关核电厂运行状态的变化或运行状态偏离要求的工况,从而使操纵人员有时间采取有效的动作与纠正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限制设施或安全设施驱动,如紧急停堆等[5]。
随着数字化仪控系统引入核电站,一方面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和图形化显示技术的提高使得报警系统的智能化从技术上成为可能,呈现在操纵员面前的是与其它人机接口资源高度集成的报警系统。另一方面,报警数量的增加、报警信息的丰富和多样化的人机界面也会给操纵员增加额外的工作负荷。尤其是在瞬态和事故发生时,大量的报警信息将操纵员“淹没”,致使操纵员无法从报警系统立即获取有效信息来采取响应行动,容易发生误操作事件。
2.2语音报警响应的优越性
由于语音报警响应采用了最为自然和高效的人机交互方式进行报警相关信息查询以及工艺流程显示画面的快速导航,因此可有效地减少操纵员的工作负荷,提高报警响应动作的执行效率。同时,考虑到语音交互技术现阶段可能存在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本文在原有数字化电厂报警系统功能和特性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基于语音交互技术对次要或优先级较低且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报警信息进行响应的应用探索。
3报警语音响应系统功能
3.1显示画面的快速导航
通过分析语音交互技术目前的进展情况,确认其完全具备在人机界面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与其他输入工具(键盘和鼠标)进行比较,在自然性和操作效率上的优势证实其具有实用价值[2][4]。操纵员可使用语音交互系统获取与当前报警有关的显示画面(包括工艺流程显示画面、软操显示画面、功能/任务画面等),通过语音输入报警点的点名或描述,系统将自动在控制室某一显示终端或大屏幕显示与该报警有关的显示画面,处理流程如下图3-1所示:
图3-1显示画面语音导航处理流程
Fig.3-1 Speech Navigation Workflow for Process Display
3.2 报警信息的语音查询
为了使操纵员能够及时对产生的报警进行响应,应为操纵员或就地/现场运行人员提供以下与当前报警发生报警有关的信息:
报警发生的时间
报警名称和类型
报警整定值和当前值
报警相关的描述
当前报警的重要性(优先级)
允许的报警响应时间
系统或设备产生报警潜在原因
需要执行的纠正动作
为了将上述内容及时提供报警响应人员,本文建立报警语音查询的处理流程如下所述:操纵员通过语音交互系统访问响应报警所需信息,语音交互系统识别操纵员的“人声”通过图1-3中给出解释环境中语音识别模块将语音转换文本,并将文本信息转换计算机命令获取报警系统服务器中电厂数据和报警响应信息;报警系统服务器负责从电厂数据网获取报警有关的信息,最终,语音交互系统根据人机接口层的要求将报警系统提供的一系列信息通过语音合成模块合成“人声”有选择的反馈至人机接口层。
4报警语音响应系统的应用
根据第3章节提出报警语音响应的功能要求,本章尝试使用VoiceXML(以下简称VXML)语言并结合Voxeo语音交互平台(Voxeo是交互式语音应答领域的产品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搭建了集成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的报警语音响应信息查询的初步应用。
4.1系统架构
平台以C/S三层结构框架设计,前端是操纵员(用户),中间端为VXML处理服务器,后端是报警响应所需数据和文本信息。1)与位于工作站上的操纵员直接通过键盘或鼠标输入相类似的,VXML用户通过语音输入终端(话筒或电话)呼叫报警语音响应系统来访问该应用程序(见图4-1);2)在VXML服务器收到用户的呼叫后,通过HTTP请求把文件发送和下载到本机进行执行,根据特定应用的需要,VXML服务器可能会发出多个HTTP请求获取和应用有关的其他数据或文本信息,例如操纵员手动操作步骤等。3)然后由VoiceXML解释器组件(图1-3)解释和执行VXML脚本语言并把结果转换成语音传送给用户。
在执行过程中,操纵员可能需要通过语音和VXML服务器进行交互,比如报警类型的选择(选择High或Low的报警响应信息)或者对查询结果进行筛选等。本文给出的VXML服务器通过呼叫控制组件(CCXML Browser),自动语音识别组件(ASR),语音合成组件(TTS)来实现操纵员与电厂报警响应信息的交互。CCXML、ASR和TTS组件功能如下:
ASR (自动语音识别):是指计算机把用户的语音自动识别成文字信息,便于计算机的进一步处理,从而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来控制计算机的执行。
TTS(语音合成):是由计算机把文本转换为数字语音格式,这种声音听起来会感觉有些机械和不自然,但是输出内容灵活,不受任何限制。
CCXML(呼叫控制XML):定义了一种提供接收呼入呼叫(包括中间呼叫处理事件)、拨打呼出呼叫(包括呼叫处理分析)以及创建会议呼叫的XML方案。
图4-1 基于VoiceXML的报警语音响应系统的基本架构
Fig.4-1 The Infrastructure for Alarm Speech Response System based on VXML
5总结和展望
本文通过采用VoiceXML语言方便地在现有报警系统的基础上快速而简洁的搭建报警的语音交互应用,通过快速查询与当前报警有关的所有信息,使操纵员根据语音交互系统给出的报警响应提示内容,逐步确认和纠正电厂系统和设备异常工作状态,从而确保电厂的安全而平稳的运行。此外,为了满足报警及时响应、减少操纵员工作负荷的要求,本文还探讨了针对人机接口显示画面快速导航功能的语音应用。通过该功能使用户可以方便和快速的访问报警有关的任意显示画面信息而无需执行过多操作步骤,进而减少了操纵员的工作负荷。
6参考文献
Bill Hollifield and Eddie Habibi, Alarm Management Handbook: A Comprehensive Guide, PAS,2006
Kenneth Huber, Does Speech Technology Have a Place in the Control Room[C], IEEE, 2005
W3C, Voice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VoiceXML v2.1) [EB/O], 省略/TR /2007/ REC- voicexml21-20070619/
NUREG0700 Rev.2, Human-System Interface Design Review Guidelines,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2002
IEC 62241, Nuclear power plants Main control room Alarm Functions and Presentation, 2004
ANSI/ISA 18.2, Management of Alarm Systems for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09
庾锡昌,基于VoiceXML的语音交互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
朱全胜等,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于EMS人机交互初探[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
刘旺,车载导航人机语音交互系统的实现[J],电子产品世界,2007
摘要:金融市场营销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所必需的现代管理理念,农村金融机构的成功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指导和运用。文章从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客户关系、顾客价值和满意度等方面概括了学者们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方面的成果,以期能够提高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认识,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运用,推进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深入研究。
市场营销理论在金融业中应用方面的研究,国内最早的成果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胡树鲜(1990)最早提出了市场营销理论在银行经营中的应用问题。范钦建(1991)介绍了西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李汀(1991)是国内第一个使用“银行营销”概念的。郝子文(1994)是国内最早使用“金融营销”概念的。由此开启了我国金融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研究。
而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成果则出现的相对更晚一些。杨兴东(1998)在对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村信用社运用营销技术开拓业务问题,重点介绍了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这是国内最早的关于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成果。此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这些成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研究
营销观念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处理自身、客户和社会三者利益时的态度、思想和意识。有什么样的营销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就营销意识而言,黄胜(2000)认为金融市场营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信用社的现实选择,继而探讨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提出了制定人才战略、区域战略、服务形象战略的建议。朱清(2007)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认为农村信用社要在开放的新的农村金融领域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全面实施金融营销。魏明、马基民(2007)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市场营销所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建立新的市场营销观念;重新调整市场定位;创新营销手段等构建有效的市场营销机制。邹璐(2007)以银行营销理论、“五种力量”模型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加强营销管理的必然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特色的业务营销管理。
就营销理念而言,周志太(2003)认为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是农民实现小康的必要条件。实施贷款营销要增资减息减债减税,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再造股份制农村信用社,建立农村金融市场,实行客户经理制度,构建激励和约束机制。袁军(2003)提出农村信用社要以小额信贷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贷款营销,找准市场定位,制定战略规划,开展调查研究,树立营销品牌,创新产品营销等问题。赵祺(2006)分析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营销,认为农村信用社要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取向,树立信贷营销的全新理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信贷营销战略,稳固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实现农村信用社良好的经济效益。张小荣(2007)提出农村金融机构要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营销,要通过转变观念,培养营销意识、准确市场定位、严格控制信贷风险、发挥营销合力来获得竞争优势。唐锦虹(2009)认为应将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领域,并针对客户群特点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模式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益,还必须解决贷款产品如何抵达目标客户群、如何评估控制风险以及如何形成规模效益等问题。必须根据成本效益观念,对销售渠道、风险评估和审批操作整个信贷业务流程进行重整优化。湖北经济学院村镇银行调研课题组(2009)以湖北省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职员意识、资金、产品、营销渠道、营销效果等方面总结了当前营销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全员服务意识,拓展融资渠道;加强金融创新,凸显村镇银行特色;拓展营销渠道,更新业务推广方式;坚持市场定位,提升银行良好形象等对策建议。
二、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营销战略是从总体上对市场营销活动进行规划、指导、约束。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战略是农村金融机构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就营销战略和策略而言,丁全喜(2000)在阐述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及职能定位的基础上,推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营销战略选择,剖析农村信用合作社服务营销管理的理论依据,分析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市场经营环境分析和目标市场选择,提出加强和改善农村信用合作社服务营销管理的措施。陈卫东(2000)阐述了中国农业银行开展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国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活动发展过程,概述了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归纳了中国农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的七个组成部分,并描述了目标市场策略。庞灵久(2002)简单介绍了农村信用社的营销概念,以及搞好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进而分析了产品策略、价格策略、竞争战略的运用。雷新宇(2002)分析了湖南农业银行进行市场营销的必要性,通过对国外商业银行营销发展阶段和经验的介绍,以及国内外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比较,对湖南农业银行的总体营销战略和具体营销策略进行了探讨,并围绕营销战略和市场定位,对营销制度体系、组织机构体系和营销人员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通过对产品、定价、渠道、促销和公共关系等营销组合策略的研究,从整体上对市场营销进行规划,提出了设想和建议。冯冬梅(2003)、陈汉源,熊少美(2003).袁军(2006)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的市场细分、市场定位等营销战略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制定了相应的营销策略,以实现其战略目标。
就市场定位而言,张丽明(2006)认为农村信用社自身实力先天不足,要想拓展生存空间必须优化市场细分,科学界定目标市场,正确进行市场定位。吴建亚(2008)认为农村商业银行应与其他商业银行进行差别化定位和差别化经营,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在分析现有金融格局和农村商业银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牛艳梅(2009)在对市场定位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基于西部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从市场定位的视角阐述了农村合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即提出了区位定位、客户定位、功能定位的定位策略。葛君(2009)分析了我国农村合作银行市场定位存在的缺陷,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实践经验,提出农村合作银行要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理念和市场定位,认清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面临的经营困难、存在的不足等,扬长避短,为自己拓展出一片独特的发展空间。李秀茹,郭庆海(2009)从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绩效水平的因素入手,分析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以实现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有序竞争与协调发展。四川银监局课题组(2009)针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定位不明、支农职能不强、运行效率不高、资金循环不畅等问题,尝试借鉴国际政策性银行发展经验与国内的有益探索,从我国农牛水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中央政府的政策出发,提出应进一步强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职能,并据此研究确定业务定位和发展战略,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措施。
围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市场定位方面的研究成果最近两年较多。郭艳艳(2008)运用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进行了分析,提出对资金互助社的市场定位的建议。刘宛晨,段泽宇(2008)认为内生于农村经济的小型合作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在一定的支持下能够满足农户信贷需求。熊玉军(2008)提出我国村镇银行应明确自身定位,重点营销自己的目标客户群;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零售服务;深入农村群众,与客户形成良好的互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形象;大胆创新信贷决策、利率定价、风险控制机制。章芳芳(2008)、伍昆(2008)、阮勇(2009)、张笑尘(2009)、程昆,吴倩(2009)等对村镇银行市场定位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金融研究处(2008)提出了小额贷款公司应明确市场定位,服务农户、个体经营户、微型企业等目标客户。陈玉娟,孙利荣,吴伟中(2009)提到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定位问题。
三、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营销策略是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手段,是市场营销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因素。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战略是农村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具体运用的营销技巧。李树彬(2002)针对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现状,提出了农村信用社营销策略。汪腾(2006).黎玲英(2008)进一步阐述了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及市场营销策略。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策略、品牌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方面。
(一)、农村金融产品策略
姚胜(2001)认为金融产品开发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农业银行腻得市场、吸引客户的前提。应加大创新力度,改进营销方式,采取有竞争性的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抓好超前开发、整体运作、批量营销、捆绑服务四个环节。谢磊,田柳(2005)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和推广创新的信贷产品是发展的关键。梁婉霞(2006)对中国农业银行外汇理财交易类产品市场的战略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外汇理财产品市场营销策略问题。彭健(2008)、朱灵芝(2008)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卡产品特点,探讨了银行卡产品的创新策略。张洪刚(2008)从农村信用社产品开发与创新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产品创新不足的根源,提出了产品开发与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彭思敏,余香东等(2009)介绍江西省星子县农村信用社推出农户联保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收费权抵押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分析了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制度缺失、市场缺失、产品缺失、监管缺失等问题,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大力开发有本土特色的信贷产品,建立与农村信用社发展相匹配的监管体系,着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对策与建议。张秀倩,张锦等(2009)介绍了河北省唐县农村信用联社与唐县南店头乡政府、合作社联合创新担保方式,创新农村金融信贷产品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剖析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王波(2007)简要介绍了网上银行等金融电子产品的发展、特点以及风险控制程序,对扬州市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环境特征、市场营销机制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存在弊端。根据网上银行的产品特点,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建立新的市场营销综合管理模型,制定出新的市场营销方案,并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其中的流程改造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简要介绍了实施营销方案的配套措施。王艳晖(2009)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网上支付业务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网上支付业务7PS策略组合及具体实施方法。强调运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组合,以可盈利的网上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最终实现网上支付的经营目标。
(二)、品牌策略
盐城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2001)认为通过发现和评价品牌市场机会,实施品牌目标市场营销,开展品牌营销组合策略,执行和控制品牌营销计划等才能建立起中国农业银行自身特色。李和平,马恩利,黄新涸(2002)认为农村信用社应该策划、打造、经营好小额信贷品牌,要加强宣传策划、营销和服务。涂印平(2003).骆颖(2008)提出塑造中国农业银行品牌问题。王德平(2005)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品牌形象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提高小额农贷品牌认识,强化小额农贷品牌优势,拓展小额农贷服务功能,加大小额农贷品牌营销,强化小额农贷风险管理,加大小额农贷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品牌效应。
(三)、分梢梁道策略
崔健(2002)认为发展功能完善、手段多样的“金融超市”已成为中国农业银行更新经营理念、拓展业务空间的必然。这就需要引进“自助式”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自由、舒适的服务;发展“在线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理财服务;提供“套餐配送”服务,使客户真正体会实惠的服务感受;创建“仓储式”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采取“网络式”经营方式,消除区域、条块分割固有的掣肘。王瑞华(2005)从商业银行分销渠道的迅猛变革着手,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有形网点形状,提出通过对传统营业网点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对现有网点功能进行全面整合、对现有网点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米加快分销渠道的变革。
(四)、促梢策略
赵兰(2003)认为中国农业银行创新促销策略主要是对促销组合四种主要方式的整合与再造,即把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四种基本促销方式组合为一个策略系统,达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果,从而顺利实现促销目标。李高帆,马先国(2007)对中国农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广告策略、人员促销、公共关系等促销策略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广告主题的确定、广告媒介的选择方面确定广告策略;在人员促销中注重新式柜台服务、差异化个别服务;在公共关系中通过新闻媒介,宣传银行形象。主动与客户保持联系,定期做好回访。
四、农村金融市场客户关系研究
客户关系是指围绕客户生命周期发生、发展的信息归集。客户关系管理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维护好自己的客户资源,保证客户的满意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满足不同价值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客户价值持续贡献,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羞金泉(2002)以郑州市农村信用社为研究对象,运用企业流程再造理论、整合营销理论、激励理论等对如何推行客户经理制进行了研究。王春生(2003)概括了农村信用社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客户信息管理、客户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管理。提出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要求:设置理财业务的“值班经理”和咨询专柜;进行“农村信用社再造工程”,整合内部流程;开展金融信息咨询、信用评估和专项顾问服务业务;努力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立健全客户经理制度;制定可行的绩效考核办法。陆宇明(2005)从客户关系营销的角度,对农村信用社公司业务客户关系营销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促进公司业务发展的新营销策略:明确营销战略目标,找准正确市场定位;加强服务质量控制,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加强品牌形象的策划宣传,密切与客户的接触和沟通。乔颖慧(2006)在对客户关系营销理论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农村信用社推行客户经理制中实施关系营销策略的实际,提出加强客户关系营销及管理的改进措施。高云(2007)在系统地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客户经理制度的基本理论出发,阐述了客户经理制的内涵、理论基础、组织模式及组织架构等,针对电子化建设设计了一个辅助信用社客户经理进行客户管理的软件系统。同时,通过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制度现状的分析,找出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制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陈飞(2004)、王娟(2009)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实施客户经理制以及客户经理管理问题。
卢德勇(2004)对国内外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状况进行了阐述,从多方面分析了重庆农业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在思想认识层面,应该解决领导重视、唯技术论、分步实施问题;从具体工作方面,应成立相应机构,着重分析业务流程、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加强电子渠道的建设,配备相应人员,加快机构扁平化和服务特色化,注重人员素质的提高等。薛玮(2005)从客户管理的角度对中国农业银行常州分行内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介绍了相关技术的实现手段,对系统实现的各种功能做了详尽描述和应用说明。谢晓林(2006)结合连云港农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重点论述了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构建高层次市场营销体系,再造业务办理流程,实施完善的客户经理。邢松(2004).陶景慧(2006)、钱旭潮(2007)对中国农业银行客户经理制问题进行了简单探讨。
寮婕(2006)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客户资源状况,提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积极稳妥地培植新生客户;建立客户征信体系;优质客户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科学的客户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公祥旭(2006)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条件和基本构架,剖析了目前实行客户经理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农业发展银行推行客户经理制的具体措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课题组(2006)分析了客户战略的含义、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施客户战略的目标、原则、途径以及配套措施。赛婕,孙大旺(2006)、郑承枝,傅智勇(2007)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客户营销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客户营销的建议。刘海(2007)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面临的机遇及职能定位,提出了补缺者营销战略。其服务营销管理的策略包括:以客户为展服务,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建立和完善客户经理制,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
五、农村金融市场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研究
营销的根本目的是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满足客户需要并使顾客满意。顾客满意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盈亏。许斌(2004)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及其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湖南省农业银行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指标体系,采用面谈调查法和留置问卷调查法,经统计、计算,测算了湖南省农业银行顾客满意度指数,并提出了提升顾客满意度的途径。沙永红(2005)对中国农业银行顾客让渡价值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顾客让渡价值管理中的不足,然后提出了提升顾客让渡价值的策略和原则,最后对提升策略进行了实施评价。鲍胜龙,田彬(2005)对中国农业银行徐州市分行营业环境、服务设施、服务水平、金融产品、品牌形象、客户建议栏等方面进行调研,进而分析了客户满意度情况,提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对策。程祯(2006)认为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存在很强的关联性,高顾客满意度来自于提供高的顾客价值。金融企业通过不断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获取竞争优势。分析了如何提高顾客价值,减少顾客成本。李广海,陈通,王磊(2006)建立了农村信用社满意度的模型,以此来检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建设和满足农民信贷需求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为改善绩效提出了理论指导。
林昌华,吴肇光(2007)根据服务营销中“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分析农村金融服务顾客差距的产生,以及如何弥合。农村金融合作组织需要逐渐培养服务营销管理的理念,领会顾客差距的原理和本质,不断改进金融服务的质量,通过提供一系列服务促进顾客关系,使组织实现差别化,增加对客户的附加值。把战略思考和管理决策的重心放在服务上,从影响顾客差距的内在因素入手,利用服务设计的准确传递实现金融组织之间的差别化,增加顾客的附加价值,从而维系与顾客的牢固关系,才能确立长期的竞争优势。
总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一些学者和实践者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了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客户关系、顾客价值和满意度等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这对于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对市场营销问题的认识,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运用,推进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赵佳颖(1982-),女,山东济南人,讲师,山东科技大学财经系,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摘要:以各种方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的地方产业集群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空间等级体系,要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的链条控制力不断增加的升级,必须最终完成地方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高度融合与相互促进制约关系的形成。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受到全球价值链驱动机制、治理模式与集群类型等多维因素的影响,是个复杂过程,研究其升级问题必须立足地方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升级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00504
当前,地方产业集群越来越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发展地方和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后来者”,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如何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和不断升级来提高自身竞争力水平、发展本国经济显得尤为重要。传统产业集群理论中,包括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商业研究(business studies)、区域科学(regional science)和创新研究(innovation studies)在内的几个学派,强调了集群内部联系对升级的重要作用:如,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企业与当地机构的相互作用、地方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治理等。然而,纵观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地方产业集群往往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属于低成本型产业集群:往往凭借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自主创新升级的能力很低;如我国浙江的一些传统产业集群,由于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面临衰退的问题。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大型制造商和采购商对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大,跨国公司通过同集群内企业的各种联系不断影响着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特别对于外源型产业集群而言,其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嵌入了全球价值链。如我国珠江三角洲贸易加工区的地方产业集群,虽然在刚刚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可以获得快速的升级机会,但是由于对跨国公司过渡的依赖,其进一步升级受到阻碍。这样一来,传统的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显然无法很好的解释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升级的问题,更无法对于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给出适合的战略指导。而全球价值链理论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升级这一问题,它强调了全球生产和分配体系中企业之间跨境联系(crossborder linkages)对升级的重要性。这一新兴理论为我国研究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使得我们可以把产业集群放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的背景下去分析和研究它升级的影响因素。
1全球价值链中地方产业集群等级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UNIO,2002)全球价值链中各价值链环节在形式上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但在全球化过程中这一连续的价值链条实际上是被一段段片断化的,在空间上一般离散性地分布在全球各地。外包、离岸、对外直接投资是全球价值链在全球空间垂直分离的主要表现形式。Arndt and Kierzkowski研究认为(2001),虽然全球价值链的片断化导致各个价值环节在全球空间上呈现离散分布格局,但是分离出去的各个价值片段一般都具有高度的地理集聚特征。也就是说,全球价值链的地理分布特征就是“大区域离散小地域集聚”。正是各个价值链环节的地理集聚特性使得很多地方产业集群就成了全球价值链条中的一个从属部分。伴随者全球范围内全球价值链活动的离散与整合加速进行,各国的地方产业集群正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中(Humphrey and Schmitz,2002)。正如Sturgeon T.J.(2001)指出的:“在这种框架下,可以认为一些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成为了把各种专业产业集群联结在一起,并形成集群网络的重要机制。”
价值链各环节的附加值和进入壁垒不同决定了在全球价值链片断化后,各个价值链环节之间是有着严格的价值等级体系的。因此,占据不同价值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无论在全球还是在区域内也相应的形成了严格的空间等级体系。Sturgeon,T.J.和Lester,R.(2004)指出当低附加值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十分成熟和分布较广的时候,激烈的竞争就会导致该环节产品和服务性价比越来越高。由此就会刺激更多的占据高附加值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将那些对它们来说附加值很低的环节以外包形式分离出去,这时随着需求的上升就会使得那些竞争力偏弱的中小企业有机会进入全球价值链的底端。Milberg,W.(2003)指出,全球价值链无论从地理空间,还是企业层面来看都具有附加值越高的环节对应的集群集中度也越高;同样,附加值越低,片断化或集群分散程度也越高。这样就意味着一个高附加值环节所在的地方产业集群所对应的下面的低附加值供应环节将是多个地方产业集群。这就行成立了正三角形的金子塔式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有合作关系的各个地方产业集群之间就形成了严格的空间等级体系,塔尖的高端地方产业集群就控制着处于塔底的众多的低端的地方产业集群。2全球价值链中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重新界定
从全球价值链全球离散和集聚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使其更具有了“地方”的特征。因此,在全球价值链理论中研究产业集群的发展时,更多的把它称之为“地方产业集群”,以突出“全球”和“地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使得产业集群的发展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强调外部联系对产业集群的升级的影响。
“升级”(Upgrading)这一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末被引入全球价值链这一理论框架(Dolan,Humphrey et al.1999; Gereffi 1999; Kaplinsky 1998; Schmitz and Knorringa 1999)。Gereffi (1999)认为升级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在产品层次上的升级;二是在经济活动层次上的升级;三是在部门内层次上的升级;四是在部门间层次上的升级。为了具体分析不同价值链治理对升级的影响,Humphrey and Schmitz(2002)对升级也进行了分类: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过程升级是通过提高价值链条中某环节的生产加工工艺流程的效益。产品升级是提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已有产品的效率;功能升级是通过重新组合价值链中的环节。价值链条升级是从一产业链转换到另外一条产业链的升级,这一分类方式提出后很快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
但对于“升级”的内涵仍然没有统一的界定,对于它的应用也存在一些含糊不清。在有的文章中,“升级”被表述为产业升级(industrial upgrading),如:Gereffi (1999)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提高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而有的称其为地方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升级(upgrading in local industrial cluster),如:Humphrey and Schmitz(2002)指出,升级是指企业提过自身活动的技术含量,或者进入存在进入壁垒的细分市场;还有的文章用地方产业集群升级(local cluster upgrading)或者简单的用升级(upgrading)这一词汇。而且也存在这些表述方式在同一便文章中的混用。
全球价值链理论对升级的问题的研究,多选择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产业集群作为依托,但对升级的分析却具局限在微观即企业的层面。这一局限性和其分析的角度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是从治理对升级的影响这一着眼点展开分析的,而治理的概念本身就是基于企业层面的,在建立治理与升级关系时,使得对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分析多数局限在对集群内与领导企业发生联系的地方企业的升级。地方产业集群是由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机构组成的互动有机体,因此界定其升级的内涵不应局限在集群内部单个企业的创新活动,而是关注集群整体利益相关者的集体行为。笔者认为,基于发展中国家地方产业集群往往存在“集而不群”、以“堆”代“群”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的特点,对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内涵的界定更应该着眼于集群整体升级这个层次,而企业升级是集群整体升级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就表现为整个集群在金字塔式的空间等级体系中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的链条控制力不断增加的创新过程。具体体现为,集群中企业能力的升级、配套供应商能力的升级、生产商能力升级、公共机构与政府服务能力的升级,乃至完整地方价值链的整合与升级,最终完成地方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高度融合与相互促进制约关系的形成。因此,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进程是企业、产业及其中间性组织等多方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其升级过程是个复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3影响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因素
3.1嵌入的全球价值链的驱动机制
Gereffi(1997)指出全球价值链框架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同该产业中重要的领导企业(lead firms)进行联系。他认为许多价值链都有一个或几个主导者,它们决定着链条的整体性质,领导厂商负责价值环节的升级并协调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领导企业的性质的不同,全球价值链可分为:采购者驱动型(Buyer-driven)与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在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中,起主导作用的领导厂商通常是大型的跨国制造商,主要出现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如汽车、飞机、计算机、半导体和重型机械等产业。在采购商驱动型价值链中,起主导作用的领导厂商通常是那些大型零售商、品牌制造商,这些产业通常是如服装、鞋袜、玩具、家庭用品、消费性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他进一步指出生产者驱动型的价值链更趋向于采取FDI的形式,而采购商驱动型的价值链通常是由订货的大型零售商制定商品的规格,而由发展中国家的合同商进行加工制造。
由于采购者和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有着显著不同的核心增值环节和驱动力规则,那么嵌入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就有着不同的升级的机会和方向,从而采取不同的升级策略。如果集群嵌入的是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那么合乎全球竞争规则的正确路径就是向研发环节的拓展,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核心技术能力。而嵌入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就更应强调向营销渠道环节建立的拓展,获取品牌效应带来的竞争优势。
3.2嵌入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治理”(Governance)是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的核心,Gereffi(1994)指出全球价值链的治理结构是:决定资金、原料和人力资源如何在价值链中配置和流动的权威和权利关系。John Humphrey 和 Hubert Schmitz(2000)把治理定义为,经济活动的非市场关系的协调。他们用治理一词来描述在价值链上一些企业(即领导企业)制定参数,而另一些企业执行这些参数的关系。这些参数包括:生产什么,即商品的界定;如何生产,涉及生产过程定义,包括使用的技术、质量体系、劳动标准、环境标准等元素;何时生产;以何种价格生产。(Humphrey and Schmitz,2001)
Gereffi等人(Gary,John Humphrey,Timothy Sturgeon,2003)认为许多因素如历史、惯例、地理和社会环境、行业规则和路径依赖都会影响治理模式的选择,从众多影响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因素中Gereffi等人明确指出决定价值链治理模式的三种决定性变量:交易的复杂性(complexity of transactions)、信息的规范性(codifiability of information)和供应商的能力(capability of suppliers)。如果每一个变量都只有两个值——高和低,那么就有八种可能的组合,其中只有五种模式在现实中存在,即市场(Market)、模块型(Modular Value Chains)、关系型(Relational Value Chains)、领导型(Captive Value Chains)和等级制(Hierarchy)。
三种变量应有八种可能的组合,其中有五种产生了价值链治理模式。因为,交易的低复杂性和低编码能力的组合不可能发生,这样排除了两种组合。而交易的复杂性低,编码的能力高,供应商的能力低将不会产生价值链。
不同价值链治理对嵌入其中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Humphrey and Schmitz(2002)提出了关于价值链治理和升级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区别的命题假设。命题1:在准等级制(即领导型)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经历快速的产品和过程升级,而在功能升级方面进展不大。命题2:发达国家地方产业集群的当地企业不会出现在准等级制(即领导型)价值链中。命题3:网络型的价值链(包括模块型与关系型)提供了开放式的升级道路,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很少能嵌入这种价值链。命题4:在市场型价值链中,企业既不会得到升级的支持也不会受到升级的阻碍。这组命题为分析价值链治理和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又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产业集群多数嵌入领导型(或准等级制)。多数学者都认为,当地企业经历了重大的产品和过程升级。当地的企业从全球采购商那里获得了很多诸如如何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质量和保持一致性,提高对客户的反应速度的知识。这种升级效应对新进入全球市场的当地企业尤其显著。国外公司通常提供培训,技术规格和有关工程与资本产品的指导,建立示范工厂提供技术支持并进行现场质量检验这使得新兴工业国家的很多小公司成功地克服了进入壁垒。但对于嵌入到领导型的全球价值链是否有助于功能升级则存在很多争议的结论。在领导型全球价值链中,功能升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首先这种阻碍来自治理者,即领导企业对全球价值链核心环节的控制。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越来越多的集中在非生产活动,尤其是品牌、营销、产品开发和公司间关系的协调。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集中投资于这些被视为核心能力的活动,并通过制定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的手段将这些核心环节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产业集群就很难有机会与治理者分享这些核心能力。当地方产业集群有升级意愿时,为了保持自身对价值链的核心控制力,治理者就会增加这些核心环节的进入壁垒,从而阻碍了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其次阻碍还来自与核心环节对高级要素投入的要求,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产业集群而言,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或在国外市场拓展自有品牌产品都需要有大规模的投资,而且还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嵌入领导型全球价值链中,功能升级往往会受到阻碍。但是,Humphrey和Schmitz(2002)认为,在领导型全球价值链中,功能升级的可能性在某些条件下也会提高,如发达国家的主导企业可能会转移在全球价值链上的非战略能力,或是重新界定其自身能力并放弃某些环节。美国的许多品牌制造商就已经开始外包制造功能和部分设计功能,甚至把它们直接转移给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可见,升级结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价值链治理者的战略决策。
网络型(包括模块型与关系型)作为另一种典型的价值链治理模式,其参与集群主体的地位则要均衡得多,这使得价值链治理者对价值链中其他企业和集群升级的控制力减弱。例如制造业价值链的模块化趋势正是网络型的一种典型形态。分布于各国、且掌握一个或若干个价值模块的合同制造商与设计模块规则并掌握部分核心模块的主导厂商成了参与分工的主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国际分工的高级化形态。虽然品牌商仍然控制着产品最终价值的形成,但品牌商不仅在模块制造环节需要合同制造商的稳定及时供应,在技术标准确立和升级上也需要取得更多合同制造商的支持和配合。这样,合同制造商与品牌商之间在能力上就呈现出互补式、分享式关系结构,从而给合同制造商以及所在集群的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虽然发展中国家的集群很少能嵌入这种价值链,但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适静止的,也不是严格的与特定的产业相联系。它取决于价值链中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如何管理,取决于技术如何应用于设计、生产,也取决于价值链治理本身。价值链治理模式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即使在一个特定的产业,一个特定的地点和时间,治理模式也会随价值链的环节不同而不同。这种变化和多样性归因于前面所述的三个解释变量的变化。当前的一些研究表明,不断增长的供应商的能力推动着价值链治理模式从等级制、领导型向关系型、模块型和市场方式转化。随着标准化、信息技术和供应商能力的提高,模块型治理模式在全球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Gary Gereffi,John Humphrey,Timothy Sturgeon,2003)
3.3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的类型
地方产业集群根据其形成机制与特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外源型集群和内源型集群。外源型集群的形成是在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也就是一些跨国公司或国际采购商等外部资源移入的情况下完成的,很大程度上是与以FDI方式进入的外资企业以及其所具有的以人力资本转移为主的外溢和扩散效应密不可分的。这种地方产业集群主要依靠外商投资,缺乏研发和营销等战略性环节,地方价值链结构不完整;同时,与当地关联企业的合作相对欠缺,企业地方根植性较弱。因此,基于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较差,集群的整体创新能力薄弱。内源型集群以本地资源为基础,通过本地企业网络的扩展而逐渐形成,也就是说,在没有嵌入全球价值链之前,这类集群已经形成。因此,地内源型集群方根植性很强,知识共享程度高,但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这些集群中有的企业有自主品牌,产品内销或外销;有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按照跨国公司的订单和设计图纸进行简单的OEM的制造加工,产品以外销为主。
总结这两种地方产业集群存在很大的不同:(1)产业分布不同。内源型集群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资源禀赋,讲究历史传统,多数集中在有着悠久工业传统的地区,产业以传统行业为主;外源型集群由于初期是借助外力来发展的,自身的工业传统因素少,故主要分布在新兴地区,涉及行业比较广泛。(2)根植性不同。内源型集群自发产生,对本地的根植性强,但是由于集群内企业规模偏小,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时,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外源型集群初期就定位于外向型经济,而且多以工业园区的形式存在,规划与控制使企业规模布局比较合理,但是对内根植性弱,易发生迁移。正是基于这些不同点,不同类型的地方产业集群以不同的方式嵌入到不同的全球价值链中。因此,不同的地方产业集群也应该有不同升级路径与策略。外源型集群的升级更应该注重地方价值链的构建,增强其地方根植性,提高与全球价值链主导者的合作力量,以实现整体升级。而内源型集群的升级更应该注重利用现有地方价值链的优势,从与全球价值链的深化互动中吸取升级所需的技术、资本、市场等资源。
4结论
以各种方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的地方产业集群处在金字塔式的空间等级体系中,要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的链条控制力不断增加的升级,必须经历企业能力的升级、配套供应商能力的升级、生产商能力升级、公共机构与政府服务能力的升级,乃至完整地方价值链的整合与升级,最终完成地方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高度融合与相互促进制约关系的形成的过程。地方产业集群所嵌入的全球价值链的驱动机制与治理模式深刻的影响着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方向与可能性,而且地方产业集群自身的类型特点也影响着其沿着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动力与方向。因此,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是个复杂过程,研究其升级问题必须针对地方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进行多重因素的具体分析,得出不同的升级路径与对策。
参考文献
[1]Gereffi,G.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 what can Mexico learn from East Asia ? [R].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Transformations and Social Change in East Asia,1999.
[2]Gereffi,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
[3]Gereffi G,Humphrey J,Sturgeon T.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 : an analytic framework[ EB] http :/ /www1ids1 ac1 uk/ globalvaluechains/,2003
[4]Humphrey,J and Schmitz,H. Chain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taking stock [A] in Schmitz,H(ed). 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issues of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 C].Cheltenham: Elgar,2004 : 349 381.
[5]Humphrey,J and Schmitz,H.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 rial clusters [ J ].Regional Studies,2002,9 (36) : 1017 1027.
[6]Humphrey,J and Memedovic,O.The global automotive industry value chain : what prospects for upgrading by developing count ries [ R ].Sectoral Studies Series,United Nations Indust 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http :/ /,2003.
[7]Schmitz,H and Knorringa,P.Learning from global buyer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7 (2) : 177 205.
[8]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02/ 2003[ R].http :/ / .
[9]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10]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以浙江平湖光机电产业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2004,(6):13.
[11]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12]谭力文,赵鸿洲,刘林青.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2009,(1).
[13]康志勇.全球代工体系下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基于GVC 与NVC 的比较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