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数学问题导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1 17:05: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学问题导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数学问题导学

第1篇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问题式导入的教学设计工作,有利于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针对性,显著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在问题导学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能力短板,并且对学生的专项知识进行能力加强型训练。从问题导学教学策略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有利于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策略;应用研究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教学策略内涵分析

在高中数学问题导学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课程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对专项板块的课程知识进行深度研究。在小组式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核心应用能力。在问题导学式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的能力短板,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应该凸出重点,促使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为了确保学生对于专项知识弄清、弄懂,教师应该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特定的知识领域进行深度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的课程知识应用能力。逐渐增加高中数学习题的训练频次,让学生能够对某一板块的知识彻底弄清弄懂,从而逐步消化这一板块的知识,做好易错题,不再出错。

二、问题导学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优化问题教学切入点,提升课程教育生动性

在问题式教学活动中,为了提升课程教育的生动性,教师应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选择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从而不断地引领学生思考与深入探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认识这种紧密联系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从而显著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解题方法的过程中,获取更为成功的体验,这也将会成为学生继续独立思考,在深入探究中获取更大进步的动力。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经常性地安排学生参加小组讨论活动,在开放式的讨论活动中,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探究分为,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科目学习的积极情感,鼓励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设置具有较强可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和分析。

(二)明确问题设置的动机,提升问题探究的实际效能

教师应该积极对问题导学的任务条件进行分析,明确问题设置的动机,从而提升问题探究的实际效能。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和自主思考的潜力,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参与到课程学习活动中去。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具有较强的联系,在层次递进的问题解答活动中,学生应该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初中数学中数据的表示与分析板块,学生需要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差异。但是,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会用样本的平均数、众数和中数,准确估计总体的数据情况。在问题导学式教学方法中,学生应该使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呈现出数据和实例中的各类数据,并且综合以往所学到的内容,对新的题型解答方法进行推导。在问题导入式的教学策略应用活动中,重点是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自主学习的实质,了解自主学习的全过程。

(三)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强化数学学习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互评,并且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达到举一反三、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在问题导学式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深入贯彻积极思考的意识,让学生通过广泛的独立思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型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一些问题的解答由老师进行讲授,虽然解题过程清楚无误,但是这种这种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采用正确的思路解决问题,而是要求助于教师的指点。高中数学的传统教学法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并且这种对于答案的死记硬背也比较容易忘记。在问题导学式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解决难题的应用能力,从而加深对于该题型关键因素保握的正确度,加深对于习题解答的印象,提升解题的熟练程度。在这种有分析、有交流、有总结的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学时间分配得更加合理。

(四)建立良性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专项板块知识进行深究

在问题导向型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建立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高效开展的模式。根据学生的知识获取的特征进行分析,如讨论之前学习的经验,并且根据当前对于题目的理解,找到解答同类型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形成解答某一特定习题的固定思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解题效率。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学生有益的观感,重点将教学中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思想上,而不是放在解答众多类型题目上。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小组式探究中形成一种良性的同伴关系。高中教师应该努力打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出一种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积极思考,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高中数学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应该安排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入,分析问题中每一个关键信息背后蕴含的知识点,从而彻底将难题弄通、弄懂,掌握解决难题的核心方法。引导学生在问题导向的学习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认真对学习结果进行总结。

三、开展情景导入式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内涵分析

建立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师应该积极强化情景导入的课题设计工作。采用先学后导的方法,引领学生在问题导学式的教学活动中,一步步深入探究,先自主学习,形成解答问题的自主思想,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在综合研究中形成贯穿于解答问题整个思路的评价。在展示交流环节中,教师应该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并且科学分配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锁定问题的疑难点,从众多的题目要素中跳出来,以解决问题中的复杂疑点为突破方向,重构思维模型,提升问题导学教学活动的附加价值性。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解题的思路,而不是直接为学生提供答案。在习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大致的解题方向,并且将详细解题步骤中的关键环节摘选出来,让学生根据有限的信息进行自主探究,在一步一步深入推导的过程中,根据内容来验证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确。学生只有自己进行了独立思考,并且在综合分析问题中寻求答案,才能够实现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在问题导学教学策略应用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分析。在课程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该积极分析问题探究课程教学的难点。在分析部分中列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等重点内容。学生应该分析知识点的联系程度,并且根据题目中所有条件的交互效果,对课程教学的重点进行评价,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作者:唐兆合 陈义叶 单位:山东省沂源县第一中学 山东省沂源县南麻镇西台小学

参考文献:

[1]霍吉智.浅议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71-72.

[2]孙艳芳.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

第2篇

摘 要: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确立和生成需要师生在课堂多维互动,推进学生在自主和合作学习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成课堂教学目标。高中数学课堂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互动问题,组织推进问题探究的运行。文章就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问题设计的意义、原则和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导学;问题设计;运行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27-01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激起学生学习与探究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应该以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为手段、点拨互动为抓手,让学生发现、探寻,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数学思维水平的提升。因此,如何设计问题、如何恰当引导、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和合作中解决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而问题导学中问题设计则体现教师的业务水平、指导能力。

一、问题导学教学模式问题设计原因及原则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是落实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学习、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教学思想结合的产物。高中数学课堂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核心,力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数学思维运行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围绕哪些问题学习与探讨,在问题解决中获得哪些知识和能力,怎样有兴趣和动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因此,教师为了课堂的高效,就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设计问题,并巧妙地安排好问题串、问题链;预设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出现的状况和引导方法,深层次挖掘和拓展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设计和运行中,引导学生在不断地生疑、质疑、研讨、释疑、再生疑的认知循环中获得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素养的提升。

在问题导学模式的运行中,教师要关注学情和教学内容,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冲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遇到阻碍时,教师要通过追问、点拨和启发,使学生找到突破瓶颈的办法。在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要通过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运用与迁移的方法。因此,数学教师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运行的问题设计方面就要注重以生为本原则、螺旋上升推进原则,重视数学思维提升原则,设计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探索过程的乐趣,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与动力,获得课堂学习的高效。

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及运行

教无定法,但不是不讲究方法和策略。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时,也要注意设计方法和运行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设计问题导学。问题导学需要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要学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建立联系,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质疑生问,让他们有兴趣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如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就以生活中超市促销的降价活动为教学情境。超市有某种商品采用降价促销策略:问该种商品第一次打x折销售,第二次打y折销售,还是都打(m+n)/2折销售优惠?这一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能够激起学生思考和解决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并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由现象到本质,激起联想、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质量。

(2)趣味故事游戏,生成导入问题。教师设计问题要水到渠成,要让学生有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用趣味故事和具有游戏色彩的情境呈现问题。如学习“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r,以李咏主持的栏目“非常6+1”中“价格竞猜”环节切入,教师拿出自己的手机,告诉学生:这款手机价格为1500元~2000元,且是整数,老师只给出偏高、偏低或正确的提示,同学们如何快速猜出它的价格呢?如此,游戏导入生成问题,会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提高,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对要学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同时,这样的问题还能激发学生寻找新的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另外,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注意对问题的深入挖掘,以追问和加深问题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知识掌握的质量。如在“导数与单调性定义”的学习中,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本中关于导数与单调性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这个命题是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充分不必要条件,还是非充要条件、等价条件?如何证明?引导学生在典型的例题中解决问题。接着,教师追问学生:函数在单调递增(减)的过程中存在有限个孤立的点会不会影响函数的单调性?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使自己的数学思维严密起来。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运行中,教师要有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要通过问题的分解和深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研究

问题导学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问题”讲解、讨论、发现、探索解决办法,同时提出新问题并尝试解决的一种新的教学。在问题教学中,教师以优质的问题作为导学的纽带,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新课改下高中数学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全新认识

新课改下,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已成为全社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毫无疑问,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课改下,我们对问题导学式教学必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问题导学式教学是建立在问题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诸多教学理论专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不断补充完善,逐步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导学的教学就是根据新课程理念,应用问题教学法原理,构建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更有学习效率的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的今天,“问题式教学”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探究式教学。他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能够通过自我发现来激发其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新意识。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在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我们的教学要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同时,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新课改下问题导学式教学的主要策略

新课改下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课堂教学的目标主要指向“问题解决”。也就是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上来。当代思维科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指向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表象是直接的问题解决,更深层次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课堂教学的过程以问题为纽带。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讲解或传递过程,而是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即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围绕“问题”展开双边活动,但教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问题研究的组织者、问题解决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学生是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动参与者,问题解决的积极主体。

实施“问题导学”的主要策略包括:引出新问题,根据新知与旧知的内在联系,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问题导入、情景导入、生活导入、探究导入。激发迫切要求学习的需要,吸引学生高度注意。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知识联系,探索认知结构,又能使学生学会研究新事物的方法,理解学习新知的意义,强化继续学习的动力。

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习,不能满足于简单地记住对知识的言语陈述,而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冗余性和可解释性两个特点。所谓冗余性,就是通过理解的学习获取的知识具有一种以上的不同表达方式;所谓可解释性,就是指在利用通过理解的学习获取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不仅能正确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且能详细地解释他得到答案的具体步骤。

问题导学式教学不仅在新课讲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复习课和习题讲评课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将“问题导学法”的课堂教学应用在复习课和讲评课中,是我们将进一步研究的课题。问题导学法以学生的“自学”为目标,提倡“以问导学,以学代讲,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使能课堂教学过程更科学、教学结构更优化,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

G623.5

一、а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能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明确教学目标,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好的导入则阻碍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教学取得成功的障碍。因此,新课导入越来越被教育者重视,学习和研究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具有重要意义。而问题导入属导课的一种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强调问题情境下的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设计恰当的问题,设计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设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的研究过程中,我大胆实践,对于如何有效、高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问题导学”,即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发展其学习主动性和主动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问题导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是一个先“悟”后“学”的过程。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二、“问题导课”例谈

1.旧知――问题导入为授新课铺路

前期问题是指和本课教学相关的前期学习中的旧知,教师可以创设复习旧知的情境,内容可以是口算、笔算等,也可运用讲故事、做游戏、小实验等活动的进行对旧知进行回顾。前期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服务。

在连除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设计的前期问题是复习口算:48÷2;750÷5;45÷3÷5;280÷(7×4);3600÷9÷2;400÷(10×4)。

通过对前期的旧知回顾,复习了一位数除多位数、连除及乘除混合运算,为新授内容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2.问题引领――教会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创设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的计算量较小、理解较容易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引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目的。引领问题的设计要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教学重、又决起到铺垫作用,是较浅显的核心问题的简单呈现。学生通过问题的引领,能够初步掌握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连除应用题时,我设计了一个起点较低但又和教学重难点密切联系的引领问题:

庆祝“六一”儿童节,学校买来600个气球,分给3个年级,平均每个年级分得几个气球?

通过这个引领问题,学生基本掌握了已知总数和份数或每份数,求每份数或份数用除法计算的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核心问题――生生互动

核心问题是突出教学重、难点设计的核心问题,可以是教材中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教师的专利,因此,我们更希望教师通过有效地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创造性地学习。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那么导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可以充分地发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连除应用题时,核心问题是我出示了例题的数学信息:

庆祝“六一”儿童节,学校买来600个气球,分给3个年级,每个年级有2个班。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先进行了独立思考,然后经过小组合作交流,提出了“每个年级分得几个气球?”、“两个年级共有几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得几个气球?”的数学问题。在问题的共享中,形成了生生互动的局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4.巧妙设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课堂提问是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设疑”作为教学活动的先导,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关键途径。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时,学生才会产生问题意识,并去积极地思考。教师在设计问题导入时,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问题,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并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解决突发的状况。但问题导入不适用

于所有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例如,《小数除以小数》导入片段。

(上课后,老师出示本课例题:0.459÷0.09)

师:同学们,你能又快又准确地得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生1:可以将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小数同时扩大1000倍,这个算式就变成整数除法。

我们知道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因此,可以得出答案。

生2:我直接模仿整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并得出答案。这里除数有3位,就先看被除数的前三位……

生3:我给两个数加上单位,就变为0.459米÷0.09米,再将它们转化成单位是“毫米”的算式进行计算,即459毫米÷90毫米,这样的情况我们已经学习过。

师:同学们的想法可真多。下面我们就共同探讨这道算式是怎样计算的。

在这里,老师有意识地提出了一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学生积极地思考并产生各种想法。课堂气氛较活跃,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5.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体现学生探究、研讨和创造的过程,在留有自主探究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汇报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问题导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三要”:

一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便于学生由旧的知识发现新知识;二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自主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三要做到让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保持大脑的兴奋状态,维持着兴趣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在充满学习兴趣和快乐的心境中进行学习,在兴奋的激情中融化吸收新知识,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在非智力因素的推动下得到发展,从而改变了生硬、呆板地强制学习的教学方式,使教与学在“兴趣促学”中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应用到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会导,而且要善导。虽然导入只是课堂教学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作用还没有以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它是整个教学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与其他部分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达到教学目标。成功的新课导入可以引起学生不由自主地关注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并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对于初中数学教是来说,教学任务并不仅仅是教授数学知识,还重在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提升他们数学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因此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问题导学法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备受推崇,它可以打破传统的固有教学模式,创造数学教学的新思路。

一、问题导学法

问题导学法是以问题来做导向,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探究主线的原则,通过问题来引导教学,通过围绕问题而开展教学,最后通过问题来指引学生自主探究并解决,最后以新的问题结束教学。

问题在问题导学法中是贯穿课堂的主导线。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来开始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预习学习及其对问题的探究思考;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来展示预习学习的结果,学生对问题通过协作或自主探究来找寻答案;教师在最后对学生的意见做总结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度层次的思考,使得学生的数学思路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问题导学法对数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问题均是围绕教学目标形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问题而获得教学知识理论及技能实践,有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思索中潜移默化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去探究数学之间的内在规律,并在探究中培养对数学教学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及思维。这种数学思维的运用并不仅仅限于数学教学的知识学习,还可以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对初中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预习思考

教师要合理利用问题来切合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得全体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对问题的思考。比如在图形平移的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预习,设计基础性问题来引导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图形平移所需要的前提与条件,结合书本的图形平移概念加深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其次,教师在基础问题上再提出启发性思考的问题,使得学生可以自主想象图形平移的过程,在想象中结合问题来探究教学,使得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创设情境课堂时,教师要注意:第一,问题的创设要切合教学目标,重点突出理论知识的重难点;第二,问题的设点要明确具体,使得学生可以有思路可循;第三,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及延展性,切合实际的初中生数学基础水平来设置问题,才能起到全体学生参与思考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展示交流

课堂的教学提问环节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初中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多媒体技术是其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比如在进行一次性函数图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开展,通过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形象图表播放,来引导学生对图象直观性的思考,结合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通过对比及分析来引导出结论。这一过程不仅使得初中生对教学问题自主探索思考,还使得初中生在思考中激发对数学探究的兴趣。

除此之外,游戏也是运用提问的有效形式。将问题与游戏结合,促使学生在一边游戏一边思考,给数学课堂增加趣味性,调动数学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可以自主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素养。

(三)知识生成,共同总结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阶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提示,帮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在此探究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形式来引发对教学问题的讨论。

问题导学法的最终目标不是教授学生通过书本找到答案,也不是通过教师讲解来获知答案,而是经过学生自主探究来求取答案。如果学生不经历探究的过程,就不能对教学知识有着良好的把握,也不能真正去理解并自主运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探究教学阶段,必要时通过恰当的提示或方法来引导学生运用思考得出结论,切忌一讲了之,失去问题导学法教学的意义。

最后的教师总结,要根据学生所探索的结论基础来引导,一来增加学生对问题的层次性思考,二来在于启迪初中生在数学探究的思维,使得初中生在课堂中自始而终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对数学梳理清晰的脉络,便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问题导学法是切合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新兴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课堂问题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在问题探究阶段,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使得学生可以经过自主思考来探索出结论。问题导学法最大的优势在于既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教学的知识理解层面,也引发学生的自主数学思维的拓展。

【参考文献】

[1]邹金贵.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运用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109

[2]柴影.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271-272

第6篇

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将起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其属于情境教学中的内容,在整个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后探索出问题的结果,从而达到整堂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法的应用可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培养其逻辑思维的独立性。且整体教学设计较为巧妙,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方式简单且能够在问题的探究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针对问题的设计要恰到好处

整个情境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学法的全面应用对问题的设置要求最为严格,其问题的设计要贯穿到整个教学课堂中,其问题的提出要根据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及对学生综合特点的分析,巧妙地提出。不能说是随便提出一个问题,便草草了事,在对问题的设计中一定要加以重视。在问题提出之前,首先要确定的是在教材的范围之内,其次要考虑的是学生的接受范围及能力,这样才能够将教学效果有效地发挥出来。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完成教学所设置的目标。如果说教师的问题设置与教学学目标相背离,或者提出的问题较难,不在学生的接收范围之内,那么问题的设计也就没有了意义。综合来说,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能否真正做到将问题与学生特点良好地结合,并能够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二、问题导学的教学法需要考虑到前后呼应

问题导学教学法中对问题的设计会有两种,一是按照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提问,而不是根据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设计。当然,问题的设置不一样,教学的方式也会不同。如,在进行两数之和与两数之差的乘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教材中的例题: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现在要将它的长缩短3米,宽伸长4米,然后它的面积是多少?教师可以按照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进行提问,如何得到改变后的面积呢?就是需要算出改变之后的长和宽,那么就会引导出两数之和与两数之差的乘法的计算,最后将计算的公式和结果再带到实际问题中,学生就可以充分地理解这样的计算方式了。

实际问题的提出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尽管教学的过程有一点难度。根据实际问题提出的方法,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通常都是先根据实际的例子来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转变成数学知识的问题去解决,在数学问题解答之后,再将答案引回到实际的例子中。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能够良好地掌握,但是还会有一小部分的教师在解答完问题后,将实际的教学内容而忽略掉。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更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掌握,使学生游离在解答问题之外,教师所缺乏的代入感不能够使理论与实际巧妙的结合到一起,而后的课堂练习与课堂总结便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在针对这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加以改正,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问题导学法中问题的提出与引导,实现课堂教学的上下呼应。将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地发挥出来。

三、针对导学形式的关注

针对此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起到良好的辅助引导作用。在问题导学法中,导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式教学,其关键点便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加以正确的引导,问题的设计作为引导教学的铺垫,在短时间内问题提出后,整个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对数学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解决。在整个学习方法的应用中,教学的知识点也将完全地融入到这个部分并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获取解答其他问题的能力。问题与导学二者之间缺一不可,如果没有了问题的设置,那么导学将无法实施,只设置了问题,而没有导学加以辅助,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也不肯能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有效地整合,立足于实际,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再到循序渐进的导学研究,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分析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问题解答中的应用。

第7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问题导学”模式是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综合体,它不仅改变了原来教师为课堂主体而学生主动性不高的情况,又改变了过分强调学生为主体而缺失教师指导的情况。它顺应了现代教学特点,能灵活地结合了“讲授”教学模式和“探究”教学模式的优点。既能够体现教师的“引导、辅助”作用,又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来阐述“问题导学”式教学的过程,供各位同仁参考与借鉴。

一、设置趣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具有趣味性,要让学生在新鲜刺激、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变枯燥为兴趣。

在教学“算法的概念”时,由于算法的概念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以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无法深入探究,这时,课堂学习氛围将会陷入僵局。而问题导学,就要求教师正视学生的知识基础,将算法的概念同学生的兴趣联系起来。为此,我设计:“一个人带着三只狼和三只羊过河,可是,只有一条船,这只船只能容下一个人和两只动物,如果没有人在的时候,如果狼的数量不比羊少,这时狼就会把羊吃掉,这个人怎样才能把这些动物带过河呢?”这个问题巧妙地将算法的概念融合到情境中,学生如果想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深入研究分析,这样枯燥的逻辑知识在教师的引领下就变得生动了。但是,如果教师简单地将课堂定义为趣味性问题导学,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肤浅的阶段。当学生的兴趣被问题所吸引后,教师就要逐渐将形象的知识化为抽象的知识,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使学生真正深入学习算法概念,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设置质疑式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质疑式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建构的整个过程,并且在质疑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质疑式问题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导学就要求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的思维点进行巧妙引导。

在数学 “柱、椎、台、球的结构特征”这部分内容,由于几何体相对比较抽象,虽然高中生已学过不少这方面的知识,但对于柱、椎、台、球的结构特征,还是存在较为抽象的状态。课堂上,如果教师一直以问题提问学生,而学生的思维还是无法突破,有的还有可能被问题所吓倒。在课堂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这个知识感觉比较抽象时,想到了转换自己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质疑:“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突破知识的关键点,他们为了释疑就要抓住其中的原因进行思考,而空间图形比较抽象,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动手操作或想象,最终对柱、椎、台、球的结构特征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性进行理解。可以说,问题导学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准质疑的最佳时期,提升问题的品质,把数学问题向更深的地方延伸。

三、设置层次问题,降低学习难度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如果在课堂提问时教师直接就问题的结果进行提问,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可根据教学重难点把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分为几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复杂到简单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使问题逐渐明朗化,逐渐被学生所接受,能有效地降低教学的难度。

在教学“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得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提问:“(1)平面β内有一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那么α、β平行吗?(2)平面β内有两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那么α、β平行吗?”在这种分层次问题提出下,学生们经过观察、思考、交流、验证,进而得出了平面c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层次式提问可以使教学的难点部分得到分化解决,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

四、设置复习问题,温故而知新

在数学学习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紧密,数学教学中的新知大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挖掘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提问,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逐渐过渡到新知识上,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以及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我主要通过复习式问题“谁能说说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分别能解决哪种类型的三角形?”的提出,使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在学生回答完问题的基础上,我结合月球探测等相关实际生活情况,使学生明白了许多知识光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是无法解决的,要认真学习正弦、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再如在学习“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时可以提问:“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尤其是在高三的数学教学中,复习式提问的运用比较广泛,它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一次小结,又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复习式提问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能真正称得上合理、有效。

总而言之,“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能大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对优化课堂氛围也起到较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须不断研究“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争取发挥出这种模式的最大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林瑞玲.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学园,2014(13)

第8篇

关键词:问题导学学习主动性引导

近年来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许多不足进行了探讨。特别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大多数学者最后都达成了一致意见,即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而应该是主动、自主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为此在新课程标准下,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方式。以下是笔者对这一方法尝试后的一些看法。

一、问题导学教学方法的定义

问题导学的教学是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数学知识)问题化,以”问题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问题解决”获得知识与技能,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重在“问”“导”“学”三个字。 “问”,是指问题,即数学问题。包括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布置的巩固深化知识的问题。“导”,是指教师的引导,要求“三导”:导趣,导思,导法。 “学”,是指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学会解决问题。“问”、“导”、“学”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该方法的基本观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引导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问题导学教学方法的实施

1、恰当合理地设置问题。在问题导学法中,如果没有问题,这个方法也就成了空谈。只有在所设置的问题恰当合理的情况下,这个方法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因此,问题的设置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问题设置一定要注意现教学任务,紧扣教学目标,解决了问题就等同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问题的难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笔者认为在初中课堂中使用问题导学法的时候还应与学生的学情相符合。比如在浙教版“分式的乘除“中,例2是分式及其乘除的应用。题目如下:

如图,一个长宽高分别为l ,b ,h 的长方体纸箱装满了一层高为 h 的圆柱形易拉罐,求纸箱空间的利用率(易拉罐总体积与纸箱容积的比,结果精确到1%)?

这个题目涉及到参数的设置与使用,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这个问题过难了,有一部分同学读完题目后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因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下列问题:①一个易拉罐相当于什么几何体?体积怎么计算?

②假设易拉罐底面半径为,每一横排易拉罐有几个?竖排呢?

③根据排列情况,易拉罐总个数是多少?

④纸箱的容积是多少?空间利用率怎么求?

这四个问题简单易懂,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独立回答,基础差的同学也在合作交流中完全理解了。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解决了例2这个难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分式的乘除知识,体验了参数的应用,还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还可以设置前后呼应的问题。问题根据其出发点不同,提出的方式也不同。比如学习”菱形“时,课题引入时可以提出问题:请你用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不等边)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几种拼法?这两个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点?目的是为了引出菱形这一概念。而在课堂最后提出:这节课刚开始时提出的另一种拼法为什么不是菱形?怎样拼才能成为菱形?说明理由。目的是为了巩固菱形的性质。问题的提前后呼应,呈现出整个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2、问题导学法要关注导的重要作用。导是问题式导学法最关键的一部分。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加高效地学习。对于任何一节课,教师提出问题的时间都不会很长,但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却往往要花上几倍的时间。在学生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掌握大部分基础知识,但仍然有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组织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的方式,如还不能解决的,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引导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教材,引导其用正确的思路进行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尤其在问题导学法的实施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首先,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数学最强调人的理性思维,如果没有静下心来独立思考,数学思维将很难得到发展。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展示成果,分析思路的原因和过程,还要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学习。最后还要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归纳。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练习反馈来实现。

三、“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原则

“导学式”教学应遵循自主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得学生的自我觉醒与完善。又要遵循兴趣性原则,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觉学习。还应遵循常识性原则,让学生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去领悟方法,在尝试和主动建构中形成能力。同时,还应该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使数学回归到生活,回归到生活的普通常识上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总之,问题导学法的使用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能够起到许多积极的作用,但是,这需要广大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合理、科学的把握,不能够把此法当做提高课堂教学的唯一法宝,而忽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以便达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爱菊 .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使用――打造和谐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13)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探究

“问题导学法”近年来在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中,被普遍地应用及推广,且问题导学法对初中数学教育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的影响. 另外,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会丰富数学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问题导学的重要性

1. 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弊端

长期以来,初中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独角戏的角色,学生在课下往往被动接受. 在课堂中,学生无论是听懂还是未听懂,教师都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忽视课堂教学互动性及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因此,在课堂中实施问题导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从问题到知识,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 这样一来,可充分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与我国相比,相对较灵活,往往学生在初中时期都能获得轻松的学习,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及成长,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强. 因此,我国应摒弃传统教学观点,通过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方法,使教师充分发挥讨论作用及集体智慧,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客观地学习. 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真正地学好数学.

问题导学的实施途径

1.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问题

恰当的问题设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方式恰恰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解决知识难点. 这样的教学方式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将对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但是,问题的设置是关系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以下三点:(1)保证问题的设置不超过教材范围,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要在问题设置中充分体现. (2)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因素,在问题设置上,保障学生有能力理解并解决. (3)问题要有针对性、代表性,问题的设置要最大限度地反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三点的充分运用及严格遵守,才能使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如,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可设置问题:“已知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要使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怎样安排条件?”对于这一问题,还可以进一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可设计两个问题:“根据已知条件画出满足题意的三角形,可发现什么?”“如果要画出唯一的三角形,则需改变题中三个条件中几个量的值?”第一个问题面向全班学生,对于成绩较好、愿意挑战的学生,则可让其探究第二个问题,结合学情,使问题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更好地发挥问题作用.

2. 问题的设置要前后呼应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把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找出彼此之间的规律,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将问题转化成生活中自己容易解决的问题,这样就能比较轻松地解决数学难题了. 但是,在问题的设置上,要特别注意前后呼应,因为前后呼应能使教学内容连贯,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 如学习“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时,可设计问题:“某学校有一片正方形草地,边长为a米(a>3),现需要进行改造,在南北方向缩短3米,东西方向加长3米,则经改造后,这片草地的面积为多少?”改造后的草地为长方形,学生根据面积公式可列出改造后草地的面积为(a+3)(a-3),接着可进一步提出问题:“有没有快捷的方法求出这个公式的结果呢?”根据面积公式,所要计算的实际上是(a+b)(a-b),因此,可引导学生回顾多项式乘多项式的知识,让学生对列出的面积公式进行展开,再利用多项式加法法则对展开的式子进行合并同类项,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得出最终结论,即(a+b)(a-b)=a2-b2. 再让学生将这一规律运用到上述应用题中,得出(a+3)(a-3)=a2-32. 通过“利用实例引出问题―转换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连贯性过程,前后呼应,发挥问题导学的作用,同时培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如果不能起到承前启后、前后呼应的作用,就丧失了问题导学法的实质内涵,且没有前后呼应的问题设置,也谈不上是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3. 问题的设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导学的实质: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的教育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设置问题、解决问题. 导学过程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者、指引者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设计全面的问题供学生分析,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进行及时指引,但问题的解决还是由学生自己自主完成. 这样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也可以看出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问题导学中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探索性,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探索. 如学习“数轴”时,可先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询问学生是否会读温度计,并出示温度计的实物或图片,提出问题“温度计上的刻度有什么特点?你能读出图中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吗”等问题,还可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如“某东西向公路上有一个车站,车站东4 m处有一棵柳树、东8.5 m处有一个电线杆,车站西5 m处有一棵槐树,请作图准确地表示出题目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可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究,在问题中进行实践探索,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对于成绩较差、探究时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设计启发性问题,如在上述“车站问题”的探究中,可提出问题“作图时是否不能以一种物体作为其他物体的参照物”,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使知识结构欠缺、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探索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此类问题的设计,能加强教师在数学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即导学为中心的教育特色价值.

4. 问题的设置要以知识拓展为原则

所谓知识拓展,可在课内或课外实行. 课堂内的知识拓展是反馈训练,可充分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于所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纠正. 对于学生而言,知识拓展较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堂课将要结束时,应根据教学目标、近期学生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题目,将题目数量与训练强度有效结合,进而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 当然,拓展训练中的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所提的问题难度应适中. 尤其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所出的训练题难度应适合此类学生,否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内容时,可在教学案件中设置关于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运用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扩展此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对该知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扩展本节课的内容,进而灵活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调动和深化学生思维. 在学习法则aman=am+n后,可设置am+n=?及amanap=?等练习题. 再如,还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1)已知2x+3y-2=0,求a2x+3y的值;

(2)已知am=3,an=5,求a3m+2n的值;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