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05: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包含极为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基于实践的经验的总结,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学课堂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哲学素养,就必须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科学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一、深度剖析哲学中的重难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反复的讲解,进行深度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哲学知识理论体系,即哲学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别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并对三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其中唯物论和认识论相对于辩证法的知识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的重难点就集中在辩证法这一大块知识点上,这一知识点包含有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以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以及内因与外因这几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重难点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这一哲学知识点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矛盾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在了解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对引导学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导学生从内涵上进行区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复杂事务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两面;其次,从作用来看,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认清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哲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学习哲学知识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指导实践,在课堂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将哲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选用生活中的小故事进行讲解,也可以选用一些寓言故事进行相关理论的分析,或者是联系形势与政策中相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知识点。如教师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刊载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绍到的我国科研人员首先在自然界中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对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自然界没有金属铀,最新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惯常认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时政信息,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认识论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我国提出的要打造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创新是关键,质量是根基。这一时政新闻让学生掌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同时,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知识,如,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买了一只猫来解决鼠患,但是鼠患缓解的同时,猫也偷吃了鸡,他的儿子很生气,父亲告诉他,没有鸡我们不会挨饿受冻但是没有猫却会,他的儿子就不再抱怨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矛盾的相关知识。
三、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观点解决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不是学习哲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学到的哲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能够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政治哲学课堂中进行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起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尤其是要以分析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对材料或者问题用哲学的观点进行科学地分析,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如鼓励学生观察学校的布局,班级规章制度的设置,学校整体的管理制度等这些生活中的事物,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地方,说出理由,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高中政治哲学课堂的高效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深度的讲解,同时要注意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灵活地运用。要明白,哲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的,只有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合理地运用,才是真正高效课堂的体现。
作者:宝力高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满顿.政治哲学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8:46-47.
[2]郭强.以哲学思想引领高中政治体验式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2:5-8.
关键词: 认知规律 教学难点 实践性
所谓教学难点就是教学中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处理教学难点对教师来说能顺利展开教学,实现有效教学;对学生来说能顺利接受新知识,提升对知识价值的理解能力,引感、价值观的共鸣,实现健康成长。可以说如何突破教学难点是高效课堂的永恒追求,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突破教学难点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适时适度补充和调整相关知识――突破知识衔接之“难”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更新或重建知识体系的过程,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碰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逻辑的意义观念或相关背景观念,不能将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意义关联,就会出现所谓的知识衔接之“难”。应该说这种情形在所有学科教学中都会出现,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点的关联而出现知识衔接之难。
知识的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这一环节处理不当,直接影响以后各环节的教学质量,所以一定要在教学中适时适度补充和调整必要的知识点,即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帮助学生突破知识衔接之难。高中政治学科教材由于篇幅有限等原因,很多理论只是点到为止,学生学起来确实会产生不少困难,如《经济生活》教材在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对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没有提及,我认为要讲清市场经济使学生理解我国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必须对计划经济有个简要的交代,所以我通过课堂教学中先展示搜集到的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票证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与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比较,同时补充计划经济的相关知识,从而增进学生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再如,高中政治教材必修共有四个模块。其中必修三和必修四的联系较多,必修三的很多概念和原理的把握需要必修四中一定的哲学知识,可以说没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必修三的教学任务就很难顺利完成。高二学生第一学期还没学过《生活与哲学》,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必修三和四的教学顺序,这样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实现新旧知识的顺利衔接。由此可见,通过补充必要的知识和教学顺序的小微调就会带来大改变,帮助学生突破知识衔接之难,真正实现便教利学。
当然在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中补充必要的知识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有一定的度,即要适时适度补充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缩小学生拥有的知识和所学新知识之间的差距,以此突破知识衔接之难。
二、合理巧妙创设认知冲突――突破知识理解之“难”
知识的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它涉及知识对象的本质与意义。知识的理解是指了解传递知识的媒体的含义,使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在头脑中唤起相应认知内容,从而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简而言之,理解就是“言之”,理解就是“懂”。高中政治学科中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有些概念、观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而《生活与哲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概括性与抽象性,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认知有一定难度,难免出现知识的理解之“难”。
认知冲突就是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的矛盾。通俗讲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认知不平衡。认知心理学认为,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入一个旧知和新知之间产生冲突的情境之中。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背景,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如果教师过多地为学生铺设台阶,使学习道路过于平缓,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不会有深刻体验,所学知识容易遗忘,就难以真正实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突破知识理解之难。如在《生活与哲学》中,教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框中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设置认知冲突来突破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不是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矛盾,如同学之间的矛盾呢?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进而教师点拨归纳。通过设置概念的冲突和差异,学生懂得哲学上的矛盾与生活领域的矛盾是不同的,哲学矛盾是对生活领域矛盾的概括和抽象,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可以说教师只要设计的冲突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引发的,就能为学生创造新的教学环境,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实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标。再如在学习《文化生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时,也可以通过设置认知冲突的方式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课前了解美国电影《功夫熊猫》的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这样的问题:有专家学者认为《功夫熊猫》在中国的热映是文化入侵,你认为是文化交流还是文化入侵?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原有认知已经不能全面地回答这一问题,认知冲突已经形成,通过交流讨论,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应辩证看待这一文化现象,学习外国的优势与长处,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打造中国的“功夫熊猫”,进一步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及我国应有的正确态度。
当然,认知冲突的设置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需要教师对教材有细致解读,精心预设,以及对学情的精确分析。实践证明,巧妙设置认知冲突,是突破知识理解之难的有效途径。
三、多维度设置情境体验――突破情感体验之“难”
情感与价值观同处于个体意识最深层,与前面所谈的知识理解相比,情感体验属于较高层级的学习领域。可以说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实现教育的后一个功能为主要任务的。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位于三维目标之首。2014政治学科《考试说明》命题指导思想提出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对于学生而言,情感体验之难常发生于正向价值观的迷失。高中政治教材中的部分图片、数字、事例等有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又由于我们今天处在一个开放的价值多元化的日新月异的时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对教材知识产生情感体验之难在所难免。
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认识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与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胡云琬先生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教育,不可硬性灌输,也不可独立传授。情感的形成,需要经历感知――内化――升华――实践复杂的过程,必须采用科学的情感教育方法予以渗透和熏陶。”因此,高中政治课堂若要突破情感体验之难,可行的方法是通过多维度解决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冲突,从而实现学生正能量的情感体验。《生活与哲学》作为引导中学生成长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教学质量对中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学习《价值和价值观》一课时,如单从知识和理论角度讲,无需作深入的挖掘或逻辑的推演,但难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因而难以让学生信服,更难以让学生付诸实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体验和价值冲突突破学生的情感体验之难。在教学中我先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最美人物的视频和照片,如白芳礼老人骑三轮车的画面,并配有相关文字,文字是画面本身的描述和网友给白芳礼老人写的颁奖词等。展示情境材料后,设置相应的思考题,如思考题一:从白芳礼老人等的壮举和社会给他们的荣誉,谈谈人生价值的含义和评价标准。思考题二:爱往往意味着付出,甚至牺牲,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像白芳礼这样的人的壮举?当画面上老人那瘦弱的身躯费力地踏上三轮车,我看到学生肃然起敬与感动之情,我想这时学生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和人性之美有更深刻的感悟,比起知识的讲解,这种情感对哲理的理解感悟更有效,情感体验之难也就迎刃而解。
当然,通过设置情境进行教学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或新颖,教师选择设置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具有生活性,是学生在现实中看到、听到甚至是亲身经历过的,做到从生活逻辑出发,让学生获得体验的历程,在体验中感悟,获取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从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真正突破情感体验之难。
总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老师授课的核心,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正确选择。在教学中老师对认知规律的尊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是对学生茁壮成长及真正成才的最大关怀,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袁维新.认知建构论[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179-182.
[2]江苏《考试说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中政治;德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17-01
高中政治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其课程知识大多数偏向抽象性和理论性,有些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放弃学习。针对这种现状,教师需要构建开放并且具有活力的政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能将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有效融合,使学生在生动的场景中加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实现抽象知识的具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本文以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为例,研究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构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脱离生活情境的政治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因此,要想实现有效的政治教学,就必须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促使政治课堂面向生活、走向社会。在将日常生活引入课堂时,教师应当抛开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视野从课本扩展到更加宽广的时空,注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学习热情。倘若教师讲解某一政治知识点时,引入的是学生完全不了解的事情,那么让学生理解就非常困难,甚至将学生带往困惑的境地。因此,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哪怕是学生感兴趣的小说故事情境,都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真正落实抽象问题具体化,为学生深入理解政治知识打下基础。例如,学习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观点,教师引入金庸的武侠小说,立刻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将学生对金庸小说特点的回答进行总结与归纳,得出金庸武侠小说具有哲理性质的结论。究竟具有怎样的哲理性质呢?教师让学生仔细回想《倚天屠龙记》文中的主人公张无忌的一生:本是武当派张五侠的儿子,“根红苗正”,后来却成为“魔教”教主。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哲学中“矛盾”的含义。这种注重生活导入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快地融入政治课堂学习之中。
二、巧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一直都是教师掌控课堂的常用手段,但倘若大多数是围绕教材内容的单一的检查式提问,则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难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需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和探索性,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能够将学生对知识的表面理解引向深入探究。例如,在讲解“矛盾具有对立统一性”这一知识时,教师可利用金庸小说将学生带入课堂,然后向学生提出“明教被称作什么”“它与名门正派有什么关系”“这种现象说明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引起学生激烈讨论。随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由此引发学生对此现象进行哲学上的思考,得出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结论。接着,教师又向学生提出“没有正、邪势力的江湖存在吗”等问题,促使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明白“正、邪两派虽然水火不容,但相互存在才能构成江湖”,由此得出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依赖的结论。这种将知识一分为二的讲解方式,能使学生对问题的内容有全面认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通过图文声像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深奥转为浅显,使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特别是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研究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哲学知识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部分片段,让学生对视频里的故事情节l展进行分析。“今天华山论剑、明天决战京城,今年你是天王、明年我是至尊”,在金庸武侠小说里,江湖恩怨、是非多吗?这一个个是非与这些江湖恩怨是什么关系?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激烈讨论,并列举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几个桥段进行分析。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一个个是非与江湖恩怨之间有着特殊矛盾与普遍矛盾、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可见,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还原,能够促使学生畅谈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分享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情境教学法和政治学科知识的讲解、情感的互动有效结合,对政治教学非常有利。它能够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政治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促使学生情感与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丽君.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5(06).
[2]罗娴.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8.
谁不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呢,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哲学大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哲学大题答题技巧高中政治哲学答题注意事项
①(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观与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②哲学道理(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原理(世界观)、哲学依据(世界观)、哲学启示(方法论)的区别。
1、是什么:
①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或运用哲学道理分析上述材料: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②运用具体哲学道理分析: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③哲学启示型:方法论+原理名称+联系材料。
2、为什么:①哲学依据(哲学原理);
②书本中的含义、地位和现实意义;③归纳材料,提炼要点。
3、怎么办:①含义;
②书本要点;③提炼材料,作为要点。
4、谈认识、谈看法(辨析题):①下判断(正确、错误和不科学);
②正确的部分要论证(运用正确的哲学道理);③错误的部分要纠正(a、摆出正确的道理内容;b、指出错误的实质及危害);④总结一个正确的结论。
政治哲学的答题技巧总结明晰设问,不仅有利于考生明确试题立意与正确理解情境,也有助于考生正确把握主旨,有的放矢地答题。考生可以利用“三定法”即“定知识”“定题型”“定材料”来研读设问,把握设问主旨,清晰试题“用什么材料来考”“考什么知识”“出什么题型”等指向性。
政治哲学主观题的材料往往是对来自生活的时鲜素材的凝练,具有内在的逻辑层次,通常用叙事方式进行描述。考生可通过“句读+分层+关键词”研读材料的句读,把握材料的逻辑层次及其关系,通过抓“关键词”等方法明确“用什么(哪些)材料来考”,从材料中筛选、提取、整合有效信息,提升材料阅读能力。
知识犹如粮食需要颗粒归仓、仓储到位,不能散乱一地、混杂一堆。考生可从宏观上照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目标题的“目录体系法”进行纲举目张式的知识建模,明确知识条目所在的目录层级,把握内在关联,准确定位知识,灵活调取知识。从微观上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W追问法”精读框(目)题及相应考点,精细仓储知识,这才能更大的解答出政治哲学的原理。
虽然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设问方式多样,总体可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常见题型。考生在遵循政治主观题的“有理有据、理据对应、分点作答”答题普适套路的同时,还要注重图表题、措施类、关系类、认识类、原因依据类等题型的一般思路的归纳与梳理。
高中政治哲学具体的答题方法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抓住这几点,高中政治轻松学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课本中的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关键词:高中 政治教学 思维方式
高中政治与初中政治相比,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内涵上都有很大区别,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政治的时候仍然按照初中的方法,结果事倍功半。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转变思维方式,使学生真正理解高中政治学习,从而提高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本文将对政治教学活动中两种常见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
一、思辨思维的应用
1.在课堂上进行辩论
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学习活动,它使人的思想在一个高层次上实现交流和碰撞,辩论能够对大脑思维进行积极引导和启发,能够让我们增长知识和见识,还能够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授“人民币升值”这一问题时,可以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各执辩题来进行辩论,可以将正方辩题设置成“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反方的辩题设置为“人民币升值的弊端”。在辩论开始之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到图书馆或是网上去收集有关资料,并将它们整理出来。通过收集资料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其沟通交流水平,并能够让学生对时政更加关注,另外,能够让学生对该知识点加深印象。在进行辩论的时候,辩论会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对辩论中的精彩部分要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经过辩论,能够让学生明白,人民币升值有利也有弊,这样能够对这一知识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且也能够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这一哲学原理,提升其政治水平。
2.构建思辨思维教学体系
学习过程有两种模式存在,一种是简单学习,另外一种是系统学习。简单学习在单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就是根据“理解、记忆、训练”这一过程来进行的。系统学习是对有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和整理,从而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比如在讲授“多变的价格”这一课时,教师在讲完课之后,可以让学生将这节课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络图,并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网络图,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学习其长处,指出其不足。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各个知识点之间都不是孤立的,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同时,让学生互相指出各自的不足,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够让学生明白掌握知识要全面,这对于高中政治的学习十分重要。
二、启发式思维的应用
1.启发式思维方式
(1)提问启发方式
在政治教学活动中利用启发式教学要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作为其主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从学习目的性方面对学生加以教育,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爱好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强引导,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情况设置出相应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问启发方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方面是十分有效的,它是以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状态为依据,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从而将问题结果找出来。
(2)反问启发方式
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启”是关键因素,“发”是要点。若在“启”这一方面能够做到合理安排,就能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处于迷茫状态时,可以将反问启发进行适当应用,可以使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反问式启发就是利用旁敲侧击的方法,从问题的多个角度来进行发问,使学生能够在思维上消除障碍,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举例启发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难点以及重点,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具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比如说举例或者试验等。在启发式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就是“举例”。这是因为有很多政治教学中的素材存在于学生周围,将其作为教学切入点,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合,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2.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启发式教学所具有的引导性对落实教学任务是有利的。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被广泛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以学习经验为主的,将语言作为中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应用启发式教学,能够让教师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量多的知识。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理解、巩固与应用。
启发式教学所具有的主动性对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有重要帮助。启发式教学能够使课堂秩序得到保证。启发并不是进行“注入式”的灌输,它是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利用启发式教学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及审美性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及审美素质,将高中政治中的情感及价值观目标发挥出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能够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启发式教学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利的。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将课堂中的矛盾揭示出来;设置疑难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根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对遇到的问题及矛盾独立分析解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智力及创造力得到发展。
三、结语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引导学生思维。本文所阐述的仅仅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两种常见思维方式,另外还有很多有效方法可以进行利用。作为教师要不断进行探索,找出最合理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从而使政治教学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高中政治 主观题 失分原因 答题技巧
高中政治教学中,主观题一直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所在,很多学生在遇到主观题时都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因此,研究考试中学生失分的原因,并给出恰当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就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本人通过总结日常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希望给予大家一些帮助和指导。
本课题组针对高中政治教学中主观题失分原因与答题方法存在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在了研究,现将收获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政治主观题失分原因分析:
1.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能具体领会和全面把握情景材料的基本内容,不善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更不能将书中所学的理论语言转化为材料语言,一旦题目中换一种说法,就读不懂题了。二是把握不住试题的基本意图和设问的指向,即答错答题的范围,答非所问。。
2.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导致张冠李戴,答案前后不对应或者没话说。这在哲学试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后面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与之对应;前面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面却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与之对应;甚至于有的学生明明知道问什么,但不知如何下笔或者下笔时没话说。究其根源,还是源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理解不到位。
3.回答问题时,思维混乱,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及专业性。例如,有些学生只是把相关的书本知识点罗列起来,缺乏概括和思考,只是死记硬套基本理论,没有真正落实理论和材料的结合;有些学生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而是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例如,有些学生在回答通货膨胀时不是说国家发行的纸币量多了,而是说国家把钱发多了;物质决定意识说成物质决定想法;经济效益的提高写成利润的提高等等。
二、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分析:
1.必须过好基础关。政治主观题的特点是材料的时代性强,选材多是国内外发生的最新事件,但是答案始终来源于教材,因此熟练地掌握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才算真正掌握了教材呢?这里有三个要求:第一,具体知识的记忆全面准确,不能丢三落四,缺字少字。第二,教材体系要清楚,每一部分包括哪些知识要了然于胸。第三,特别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记忆,我们所学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我们需要用理论解决的却是生活中多变的实际问题,这时,如果我们只是记住知识点而不理解,那就根本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经济生活中关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这个概念,计算题中通常不是直接说社会劳动生产率,而是说某国的(某商品生产部门或某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其实就是指社会劳动生产率;哲学生活中关于意识这个概念,主观题里通常用国家的政策,措施,人们的观念等来说明意识这个概念,老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多举实例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答题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读材料,要舍得在读材料审题时用时间。很多学生认为审题时间长会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写两条答案。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做题更是这样,在做题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经常出现,很多同学答案写的非常多,结果多是无效的。因此,审题就成为我们作答的关键。审题时应遵循先审设问后审材料的原则,带着问题进入材料,我们的材料理解就更有针对性。具体审题应做到:
第一,通过审设问弄清命题的限定性:知识范围限定(是经济常识还是哲学常识,具体到课题、节题、框题)、方向限定(是回答“是什么”还是回答“为什么”、“怎么样”,辨明该题属于何种题型)、材料限定(是否要求结合材料、结合哪个材料)、对象限定(要求我们对什么现象具体分析)、主体限定(是从党的角度回答,还是从政府、企业、个人角度回答),最后,审题时,观察分值,确定答题的要点大概有几个,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审材料时要结合设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应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归纳中心,明确主题。尽量用最简短的语句归纳出材料的中心,明确材料围绕的主题;其次,划分层次,找联系。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归纳层意,并弄清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最后,抓住关键,理要点。挖掘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联系设问中所限定的课本知识进行推理,梳理出答题要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表格材料,要全面解读表题、表头、数据、尾注,不可遗漏。
(2)发现并建立知识与试题有效信息之间的联系,运用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
这一步非常关键,是知识运用的起点。学生通过审题,明确回答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后,应立即回顾和调动书本知识,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对试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建立知识点与各个信息点之间正确联系。为此,考生必须熟谙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明了这一知识所包含的要点,并构建起完整的要点体系。没有这一前提,就谈不上知识的运用了。这是一个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就可以把试题所提供的全新的材料(信息)转化成答题所需要的“已知条件”了。
(3)规范书写,组织答案
组织出的答案,是学生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结果,也是判定学生试卷得分多少的唯一依据。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按试题题型的基本模式组织答案时,要做到观点与分析有机结合,观点要表达准确,分析要全面到位,做到逻辑合理、思维严密、层次清晰;第二,书写要工整、文字要精练。具体来说,应该注意:答案应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
总之,要想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答案必须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外在美”就是表述清晰整洁、层次分明、格式规范、美观大方;“内在美”就是政治术语表述准确、完整、严谨、思路清晰,做到知识性与逻辑性、思想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锦聪.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失误的原因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年05期
关键词:心理疏导;生活与哲学;社会阅历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其实质在于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基础上,改变过去一味的、高高在上的训诫式的工作方法,通过贴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实际,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诉求,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高中思想教育工作中,就是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了解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引导他们摆正认知,实现良好情绪管理和自我调适机制,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充分挖掘生活与哲学教学资源,渗透心理疏导,引导高中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找准群体共性,将心理疏导目标融入教学目标
心理疏导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明确目标。教师只有找准学生群体的共性需求,将这种需求融入教学目标,才能让心理疏导真正发挥作用。生活与哲学面对的是高二学生群体。没有高一的新鲜也没有高三的紧迫,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节奏,不会因为成绩引起情绪的剧烈波动。但也正因如此,学校、家长给予的关注也相对较少;加之高二文理科分班,让这一时期的学生特别容易出现莫名焦虑和孤独感,分班带来的人际关系问题也困扰着他们。笔者认为,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挖掘心理冲突的根源,学会管理情绪,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二、巧设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挖掘冲突根源,实现情绪宣泄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知识点也最为抽象,难理解。在处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在课堂做了一个互动环节――我和我的对话。用PPT投影“过去的一年,我 ,因为 ;现在,我 ,因为 ”。请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横线上相应地填入表达情感的形容词和原因,并请大家写好后客观真诚地向一位同学(可自选)倾诉。最后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写一封信给进入高三的自己。
很明显,在这里的情感表达是意识的表现,而且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则是客观的物质表现,物质决定了意识。这个互动环节的设计,在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挖掘无故低落、烦躁背后的真实因素,正视心理冲突的根源。在与人倾诉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情绪的宣泄,减轻心理压力也能拉近双方关系,加深进一步的了解。最后的课后作业,更是启发了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鼓励进入高三之后的自己,实现自我状态的调整。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与换位思考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这一课的处理上,借助社会上热议的青年与老年人让座之争的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后,启发学生: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矛盾是哲学矛盾的具体体现,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必然的,在我们体验到矛盾斗争性带来的困扰时,也要提醒自己矛盾具有同一性。何不创造条件,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呢?
很明显,宿舍、班级人际关系冲突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借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冲突的时候可以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对立面的观点去看问题,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模式,和谐人际关系。
三、丰富社会阅历,优化语言艺术性
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用语言的艺术、语速的节奏、语气的轻重缓急表达不同的情感,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坦诚地剖析自己的内心需求,挖掘冲突根源,实现自我心理调适。所以,教师应当尽量优化语言表达,丰富社会阅历,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调整语言表达,语音、语调和语速。只有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才能真正地敞开心扉开展互动,心理疏导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心理疏导是我国明确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得很多,但是以它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并不算多。心理疏导对于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挖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渗透心理疏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眼球
高一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性和表现欲,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但辩证思维仍处于形成期。一堂有趣的课堂更能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吸引他们的眼球。教师要给他们提供一些有趣的话题,比如:在讲“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时,我就引用了中国的背景,让学生知道财政的重要性及充足的财政可以实现国家职能。教师还应利用教学评价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提倡赏识性教学。学生的发言既是其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也是其学习过程评价确定的依据之一。为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发言,要对发言精彩的学生给予奖励加分,使发言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同时,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在新课程改革评价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改变了由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建立了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评价模式,加强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将评价变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积极、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
二、实施有效的提问和复习
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的提问和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就我所了解和学生向我反映的情况看,面对课堂提问,绝大多数学生是害怕和排斥的,就怕老师问到自己。有的学生反映,如果是严肃又爱提问的老师下午有课,他中午都不敢睡午觉,抓紧时间背可能要提问的内容。有的学生胆子小、心理素质差,平时记得还行,可是一被提问到,紧张得说话磕磕巴巴,脑子一片空白。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在备课过程中,就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想到以下几个基本问题:我所设计的问题难度如何?由什么程度的学生来回答?你想让学生注意的是什么?你要以怎样的方式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你要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综合能力?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尝试,我认为课堂提问应该尽量避免直问直答的问题,要给学生提供背景材料,设问上要有些灵活性,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回归教材的能力。例如在讲完新授《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后,就这一部分重难点知识的提问,我不是直接问“什么是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等,而是给出这样一段材料:“总的看,当前经济形势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如猪肉、油价上涨过快等。因而我们的一切工作仍然应该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让学生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有关矛盾的原理有哪些。学生经过认真分析后,条理非常清晰地回答道:“总的看经济形势是好的,同时也应看到问题,这反映了矛盾普遍性原理及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一切工作仍然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反映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突出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抓重点。”在此基础上,我找学生把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说一下,然后再让其他同学对这位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指出不足,最后再请一位学生总结一下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与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的主要区别。
三、优化教学环节,使政治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之一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生命教育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在高中政治哲学课中,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能使他们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断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因此,笔者在高中政治哲学课中,注重探索生命教育开展的途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高中哲学与生活教材的特点是紧扣社会生活。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紧扣学生的生活来开展教学,这样才能通过生命教育来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来展开生命教育,将理论知识和社会生活、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从而对学生开展系统的生命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珍惜生命。如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借这节课的知识点向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根据生命起源的物质性,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神圣和可贵。生命是在几亿分之一的偶然机会中诞生的,所以人应怀着感恩之心来对待生命。同时借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既然生命是有限和短暂的,那么人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树立理想和人生的奋斗目标,活出人生的价值和最大意义。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教材资源,向学生开展关于如何经营人生,为人生目标奋斗的生命教育。如在教学《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人教版生活与哲学)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根据教材中“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这个知识点,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是有运动规律的,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可能获得成功。这样学生才会懂得尊重生命规律,学会挖掘生命潜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做一个对生命有责任感的人。
二、借用名言警句开展生命教育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名言警句,它们是先人智慧和思想的结晶,部分名言警句蕴藏着先人对生命活动的体验,所以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资源。读这些名言警句,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心灵上的震撼。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在哲学课上有效利用这些名言警句开展生命教育,这样不仅能充实哲学课上的生命教育资源,也能达到提升生命教育高度的效果。如在讲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人教版生活与哲学)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讲述“生与死”这对矛盾,并借此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学会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同时还可以借用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柏拉图“人没有思想,如同形尸走肉”等来向学生讲述如何辩证看待生命中的安乐与忧患、生与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生命中的生与死,以及生命的脆弱、有限和无常,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使学生意识到,身体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应该有精神需要。通过这些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在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内涵,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等。这是很好的生命教育开展方式。教师还可以借用名言警句来教会学生生活智慧。如在教学《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人教版生活与哲学)这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教师可以讲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句古诗,让学生认识到人生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坚定走曲折道路的信心,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从而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坚强的品质。这也是生命教育开展的一种很好方式。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