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05: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影视文学的综合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的弹性空间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内容安排上给学生设置了较大的弹性学习空间。为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综合性学习都设计了若干个活动,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任选其一。这样,学生既有选择的余地,又有创造的机会,这给语文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提供的弹性空间,对综合性学习进行二次创造,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处理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的关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因此,语文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开放型的引导者。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过多参与学生活动,搞包办代替,则会泯灭学生的主体探索精神。教师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及时给学生提供建设性意见,指出学生的偏差和错误,控制学生活动的节奏。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还要及时、谨慎、有效的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
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因此,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应给每一位同学提供活动探究的机会,特别要给“弱势群体“以鼓励和支持,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和大家共享探究的成果和成功的喜悦。对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在适当的时机给予他们特殊学习任务。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张扬学习个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到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语文综合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许多跨学科的内容,如“黄河,母亲河”涉及的地理常识,“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涉及的历史知识, “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涉及的思想政治常识和价值观等。这些其它学科知识介入的根本目的是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不同内容的交叉中开阔学习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它所指向的仍是语文课程本身,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重点,而不能本末倒置,过分强调其他学科的知识的完整性。把语文课上成地理课、历史课、政治课都是不正确的。
五、紧扣活动主题,给学生客观、民主的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习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设计了多个活动课题。由于学生选择活动的不同,教师不能按同一标准去要求,而要跟据具体情况给予客观的评价。语文教师要在综合性学习中保护学生行为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促使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六、注意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概念图;综合性学习;学习工具;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84-01
1.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1]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们对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把握不准,往往把此类课与平时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课、作文课、知识传授课混淆,现实中也不乏教师对综合课无所作为,使综合性学习成为学生的自由学习课的现象。对于以上发现的问题和现状,研究者认为教师应正确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教学建议:"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2.念图是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学习工具
概念图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创造的工具、合作的工具、评价的工具,最早由美国康奈尔(Cornell)大学的诺瓦克(D.Novak)等人基于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的学习理论开发的,他们在《学会学习》一书中使用图形组织结构,称之为"概念图"[2]。概念图模拟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层次性,并以层级结构组织知识,有利于学习者把握新知识的"同化点",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概念图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用有其理论的基础。"概念图/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还可以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3]"故此,把概念图引进语文综合性学习之中,以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准实验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
3.念图支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的构建
概念图是知识可视化的重要工具,具有激发右脑潜能、提升思维品质、实现高效学习和工作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克服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不足,研究人员在借鉴概念图理论和研究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教学实践,探索出概念图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该套策略包括了四个环节。
第一,自主选题。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一单元主题,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先梳理知识脉络,完成单元结构的概念图;接着,学生通过对课本中汉字资料的学习内化知识;然后,让学生由课内资料学习延伸到课外的拓展阅读。
第二,精心策划。学生自主选题后,自主分为"汉字之源"、"汉字之变"、"汉字之美"、"汉字之趣"、"汉字之误"等小组,一起填好活动设计的概念图,避免了形式主义。
第三,有效实施。"实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最总要的环节,学生按计划利用网络及在图书馆、书店等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实践探究。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分工协作,绘制概念图,准备进行成果汇报。
第四,交流评价。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学生们绘制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概念图,按照既定的方案向大家展示成果,并进行有效的小组评价。
4.实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4.1 被试。为了验证概念图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的实际效果,我们在广东省广州市LDX小学选择了五年级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并相应选定同年级中水平最为接近的两个班作为对比班。本研究的准实验假设:概念图是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学习工具,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4.2 材料。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
4.3 准实验过程。实验研究持续进行了一个月。实验班以概念图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平均每周一次,每次一个课时(40分钟)。实验班与对比班的综合性学习课时完全一致。在实验班,每次运用概念图支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让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和探究活动。而在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期间不做其他无关干预。
4.4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在实验后期,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74%的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时画概念图的学习方法感兴趣;56%的学生喜欢画概念图;79%的学生喜欢一起讨论,并用概念图来记录收获的学习形式;67%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会主动说出来,并添加到集体完成的概念图中;96%的学生认为概念图能提高自己对综合性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绘制概念图的体会和习惯方面,88%的学生觉得绘制概念图容易;87%的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时,会使用概念图的方法;97%的学生认为概念图会帮助解决一些综合性学习方面的困难;87%的学生喜欢在概念图上画图形;56%的学生经常运用概念图帮助综合性学习;53%的学生希望老师还采用概念图教学。
从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可以看出,概念图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5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运用概念图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概念图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学习工具。
【关键词】影视艺术 ; 综合性 ;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82-01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影视艺术还深受文学的影响,电影与电视从文学中汲取并借鉴了许多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影专题片深厚的文学底基。影视艺术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剧本在整个影视艺术创作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继而,文学的各种体裁都对电影与电视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影视艺术向诗歌学习,产生了抒情性的诗电影,如美国的《金色池塘》,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我国的《黄土地》、《我们的田野》等。影视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电影、电视向小说学习,产生了小说电影和小说电视,如苏联的《战争与和平》,我国的电视连续剧《围城》、《雍正王朝》等。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1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是人们现代生活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就是因为影视具有吸引人们眼球和情感的艺术感和文学性,贴近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情感的需要。影视文学是电影和电视文学的统称,再现的是源于生活和社会的现实描述,反应的是人类原生态的社会写照和情感的表达。无论是电影或者是电视,文学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在影视艺术里文学是必备的核心因素,影视离不开文学,文学也因为影视而繁荣和更具可读性。
一、影视艺术的内涵分析
所谓影视艺术就是电影和电视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展现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曾说:“在作为电影世界支架的空间――时间复合体(或空间――时间连续)中,只有时间才是电影故事的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构件,空间始终是一种次要的、附属的参考范围。”[1] 苏联的瓦斯菲尔德说:“电影艺术作品中的时间――无论是天文学的时间或形象的、蒙 太奇的时间――总是在空间里,在一定的纪实性的或假定的环境里实现的,影片的结构便是一个空间――时间的范畴。”[2]从上述两位权威学者论中可以看出,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表现,在时间的延续过程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屏影像,在空间的表现过程中展开画面形象,让作品在多角度和多方位得到表现,得到平面式和立体式艺术效果。这门艺术主要反应的是电影、电视和网络视频等流动媒体的艺术效果。电视艺术来源于电影艺术的启发和创新,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广的新生视觉与听觉的艺术,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和繁荣昌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影视文学的内涵分析
所谓影视文学就是电影文学和电视文学的统称。它们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不断把传统的语言文字、历史记载、传奇故事、小说、舞蹈、歌剧、诗歌、戏剧、散文等进行二度创作和形式创新,并以“声”、“画”形式展现文学内涵。影视文学虽然不及传统的文学形式历史悠久,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且影视文学是一个迅猛向前发展的新生事物,将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一个崭新的纪元。人类已经离不开这一样个现代化的、富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型文学形式。
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一样,它把音乐与雕塑、建筑与舞蹈、戏剧与绘画、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听觉体验、有声语言与动态画面构成影视文学的重要素材和创作对象,有机地形成影视文学,并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和综合艺术的展现,来充分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培养人们的审美感知、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的审美意识。
三、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关系
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二者虽然名称不同、含义不同,但是它们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存在着艺术的共性,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是一对姊妹关系。
(一)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的共性。
从内容的表现上看,影视文学总是以人为创作对象,人的思想活动为创作主线,把各种关系有机结合,创作出完整而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声、画”形式来感染人们的情绪,这就要求文学剧本的形成需要极强的艺术性。影视艺术亦是如此,必须以人为中心,以情感为链条,通过时间的或者空间的手段来表现和烘托文学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从创作手法上来看,它们都是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属性进行文学剧本原创作,以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展开等复杂的现代化手段来叙述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生动性和视觉与听觉的愉悦性。
从审美角度上来看,它们都是通过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描绘真实的社会生活和真挚的思想情感表达,来唤起人们对影视文学和影视艺术的审美情趣,带给人们视觉的赏心悦目,情感的跌宕起伏,故事的起始与终止,剧情的喜怒哀乐等等,都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美好人性的唤醒与批判。
(二)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姊妹关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中国的影视动漫产业也在迅速的发展,转眼间,中国动画片年总产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然而,在这种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却发现,中国目前的动漫产业在形式、内容、技法上大都缺乏文学的积淀。面对今天喧嚣的动漫,作为产业前沿的经济价值和大众的关注度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基石,但要真正作为具有艺术的作品形式,影视动漫就必须以文化的标准来重新打量它在纵的历史与横的比较中的优劣。然而今天中国的影视动漫,其作品大有泡沫多于内容的意思,大有动漫人缺乏灵魂观照的窘境。回顾中国的影视动漫,曾经经历过辉煌期,比如熟悉的《大闹天宫》、《阿凡提的故事》、《哪吒闹海》等等都是世界动画史上数得着的动画片,(如图1)这些由水墨动画以及民间剪纸、皮影、木偶等作为美术表现的动画片曾经构成了“中国动画学派”,是至今令世界动画人所称道的对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拥有清晰的中国动漫观,我们首先就会发现目前中国动漫在文学上的素养其实并不是很好。从宏观讲,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以及新世界知识体系的衔接有关,即中国动漫同中国的文学、哲学、绘画等一样,遭遇着旧文化不深入、新文化少创造的阶段,我们目前阶段有的恐怕也就是如何拉动经济,而不是文化话语权的优势。从创作者的小环境来讲,我们则可发现中国大量的动漫人对经典文学是不阅读、不熟悉,多从纯粹的绘画和计算机专业出身,专业空间比较狭隘,兴趣上也比较难博采众长。此外,动漫编剧人才的匮乏造成了中国动漫不会讲故事,讲了也不生动、缺乏文学性的原因。所以,要完成一部优秀的影视动漫,只有动漫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动漫创作人员具有综合的素质,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很高的文学功底,具有每个动漫人都是导演的想法。例如当年万籁鸣先生制作《大闹天宫》时曾经说过“我在这部《大闹天宫》中是总导演,你们每个做原画动漫的都是小导演。我出题目你们做文章,来丰富我的想象力”,于是关于每一个人物的相貌特征、表情特征和动作细节被不断地细化、夸张,从而富有了故事性、戏剧性,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导演和原画作者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编剧团队的关系,它对导演和原画作者的要求其实是溢出于美术之外的良好的文学感悟力和想象力。这也说明了动漫是一门交叉学科和交叉艺术,制作人员需要复合型人才和具备团队协作能力的特点。图1中国早期影视动漫作品由此可见,影视动漫是一门真正的艺术,而非愉悦大众的影片,影视动漫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观看人群也逐渐由以往的儿童发展为成年甚至中老年。当人们习惯于直接去阅读屏幕上出现的东西时,我们对文学内涵和作品真正的内容是否有所冷落;影视动漫艺术与文学艺术到底应该呈现出哪种关系才较为合理;影视动漫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能否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的道路,这些都是我们所应该关注的内容。
二、影视动漫艺术与文学的关系
影视动漫和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而存在的同时都会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影视动漫直白的表现情感和故事发展情况,带来的情感共鸣可能是一时的悲哀或者恐惧或者欢乐,但是时间久了人们便会发觉那种快餐式的文学累积会使情感变得苍白无力。文学的抽象而发人思考,只有真正地把心境投入其中,才能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在观众集体式的欣赏上,影视动漫艺术有时不能把作者的倾向性赋于形象性,不能把大段的议论的文字对冲突双方的或对生活的评价表现出来。影视动漫艺术必须在短时间内用具体的,塑造性的原画主角和各种镜头的转换给观众视听的综合性审美。(如图2)影视动漫比文学拥有更多的群众性,是任何文学作品不能比拟的。文学的表现工具是文字,有相对的限制性;影视动漫艺术有无比的精确性和敏锐性,能较好的反应一切复杂的生活现象。对观众直接诉之于形象,使观众得到的是完全逼真的感受。另外,影视动漫艺术具有空间和时间的魔力,我们可以看到同代人的生活景象,也可以看见一切动人心弦的历史的重演,因此影视动漫它必须具有震撼力和表现力。图2动漫原画镜头转换诚然,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影视动漫从艺术手段、表现内容等多方面受到了文学的滋补;反过来,影视动画也在无声无息之间补给了文学,影视动漫的视觉性表现方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包括一般电影的表现手法——蒙太奇,也大量于无意之间进入了文学创作。文学,这一艺术领域里的文字王国,面对今天的读图时代,多少有些落寞了。然而,影视业的发展在“挤兑”文学的同时,也为文学添上了新的翅膀,受其滋养,甚或依赖于它提升着自我。所以,影视动漫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在当今信息时代彼此促进、彼此发展。
三、中国影视动漫作品需要文学性构建
人们看影视动漫作品,有时是怀着一种期待和被感染的心态,但一部影视动漫作品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性和传承性,是很难打动观众的心灵的。这就需要文学影视动漫的诞生。所谓文学影视动漫,指的是富有文学性的影视动漫,是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影视动漫。这标志着此类影视动画更加注重品位、创造力、艺术感和有质地的动漫美学以及其实验性探索。影视动漫应该向艺术电影学习,向更多的文学作品靠拢,使影视动漫编剧接触古今的经典故事和小说,不断锻造好的故事和深厚的内涵,使好玩的故事和有创意的想法进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中国动漫的层次差异,这种层次差异指的是“生态观”。坚持生态观对任何环境包括文化构建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回顾中国影视动漫,目前缺乏多彩斑斓以快乐为本的商业动漫佳作,更缺乏独树一帜以创造力为标志的艺术动漫佳作。作为信息时代的前沿产业,从这个角度来说,动漫在这个时代正是我们文化整体实力的一个呈现,而发展具有文学性的影视动漫也是中国影视动漫的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换言之,无论技术如何变迁并呼唤我们紧紧跟随,但人性的应对和满足依旧是所有艺术要回答的主题,动漫与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必须紧密合作与交融,求其在中国动漫产业中的贡献。
戏剧与诗歌、小说等文体一样,都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种文体的重要性在某些文化或某些时代,如希腊文化中的悲剧、元代的杂剧,甚至超过其它文体。在这个意义上,文学与戏剧正如小说与长篇小说的关系一样,是整体与分支的关系,对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完全是一个假命题。然而,当我们这样运用戏剧这一概念的时候,指的仅仅是作为剧本的戏剧文学,而非融音乐、歌唱、表演、武术、舞蹈与造型艺术于一身的戏剧。因此,戏剧作为综合性艺术,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个是在文学内部的意义上的,一个是在文学与艺术的跨学科意义上的。
从文学内部文体关系的意义上来反省戏剧这门综合性艺术,就会看到戏剧是对诗歌与小说的一种综合。当然,这种理论对于希腊文化就不合适,因为希腊的悲剧产生较早,小说倒是后起的文体;但是对于中国文化而言这种理论却是很适用的。中国的戏剧起源较晚,自然可以把萌芽上溯到诗、乐、舞混沌未分的上古以及唐代的全能戏、歌舞戏、参军戏、傀儡戏,然而实际上直到宋代南戏才有剧本创作,现存最早的剧本就是南宋时期的《张协状元》。中国戏剧的真正成型与发展,是在元明二代,而小说早在六朝志人志怪、唐代传奇以及宋代话本那里就已经很发达。一方面,元代杂剧中的唱词,是对唐诗、宋词等诗歌文体的一种变革,使很多方言俚语以及与白话相近的韵文纳入曲中;另一方面,杂剧不像短诗(中国很少长诗)那样将时间艺术空间化(诗中有画),而是有情节的时间展开,杂剧的故事又与小说可以相互印证,元代的三国戏与水浒戏,正是在宋代勾栏瓦舍中说话人的“说三分”、说“扑刀”的、说“杆棒”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正如鲁迅在《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中所说的:“我们国民的学问,大多数却实在靠着小说,甚至于还靠着从小说编出来的戏文。”
如果说诗歌偏于抒情表现,小说偏于叙事再现,那么,戏剧就是抒情与叙事、表现与再现的综合。而尼采正是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希腊悲剧的。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认为酒神精神是感性的沉醉与放纵,是生命最原始最根本的痛苦的表现,它的表现形式是音乐;而日神精神是梦,是以美丽的幻想抚慰生命的痛苦,它呈现在史诗、雕塑等艺术形式中。而悲剧的故事展开是日神的呈现,其中的歌队却是酒神的表现,因而悲剧是对酒神与日神、表现与再现、音乐与史诗、造型艺术的一种综合。这与中国戏曲是对诗歌与小说、音乐与文学的综合是一致的。
事实上,尼采在论悲剧的时候已经超出文学,而是以人类表现生命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立论的。如果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审视文学与戏剧艺术的关系,那么就可以发现,各种不同的戏剧形式与文学的关系也是有所差异的。仅仅西方的戏剧形式就有话剧、歌剧和舞剧等文体。舞剧与歌剧原来是合一的歌舞剧,在浪漫主义之后,逐渐独立成为一种演员不说不唱而是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的芭蕾舞剧,这种戏剧形式与文学的关系最为疏离。即使是话剧与文学的关系也不能一概而论,莎士比亚之前的话剧富有浓重的诗意,而狄德罗之后的话剧则愈趋散文化。虽然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已没有希腊悲剧中的歌队,但与萧伯纳的戏剧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到仍然充满着诗情。因此,当西方历时性产生的话剧在20世纪初共时性地传入中国的时候,不但在中国的戏曲文体之外增加一种戏剧形式,而不是新文学对旧文学的取代;而且还产生了不同戏剧精神的话剧。的话剧《雷雨》明显具有古典的悲剧精神,而其话剧《日出》则更像狄德罗之后的戏剧。后来歌剧与舞剧也传入了中国,产生了歌剧与芭蕾舞剧《白毛女》等作品。
比较而言,中国的戏曲与西方的歌剧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这就是为什么昆曲与京剧意译成英文一般为Kun Opera与Peking Opera。由于西方文化的分化特点,西方戏剧演变到现代也在向着片面分化的方向发展,话剧是从头至尾的对话与独白,舞剧是从头至尾的舞蹈,歌剧是从头至尾的歌唱。而中国的戏曲,从昆曲、京剧到粤剧、越剧、黄梅戏、吕剧、河北梆子、秦腔等地方戏曲,有全国与地方之分,却没有片面分化。以昆曲为例,这是一种比西方戏剧综合性更强也更加精致的戏剧文体。昆曲有唱腔(类似歌剧)、有道白(类似话剧)、有武术、杂技(类似舞剧),可以说是综合了西方各种戏剧形式的要素。昆曲中的唱腔虽然比西方的歌剧阴柔,不那么热情奔放,却典雅、幽玄、婉转、九曲回肠,并且昆曲的曲牌总数达到1500个,常用的也有200个,避免了后来从京剧到地方戏越来越程式化的唱腔。昆曲的道白虽然不像话剧那样类似日常生活般的对话,但这也是中国的戏剧观念使然,在中国人看来做戏就是做戏,与真实生活总是要有“间离效果”的,这也是中国戏曲始终没有破除脸谱化的原因。事实上,中西戏剧的差异与中西诗画关系的差异是一致的,就是西方追求的是写实与形似,中国追求的是写意与神似。昆曲演员的虚拟表演与西方话剧演员的自然表演不同,其做戏的技法介乎话剧与舞剧之间,而武生的武术与杂技表演要比西方的舞剧还要夸张。在昆曲中,不但表演关羽、林冲、武松的《单刀会》、《宝剑记》、《义侠记》等剧中有武术与杂技的表演,而且表演爱情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剧中也穿插了武术与杂技表演。虽然昆曲在正视人生的痛苦上不如西方的古典悲剧,但是,昆曲比西方古典悲剧的诗意更浓,比西方歌剧的表情更幽婉玄妙。唯其如此,才能吸引中国第一流的文人如汤显祖、孔尚任、洪升等投身其中,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不朽的文学剧本,为文学与戏剧的密切关系留下了千古佳话。
昆曲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如此精致优雅的戏剧,再也没有第一流的文人为京剧与其它地方戏撰写出如此名垂史册的文学剧本。这种“一代不如一代”的艺术现象,正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指出的文学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再也没有产生希腊神话与莎士比亚的艺术土壤,使得希腊神话成为不可企及的艺术范本。
当然,在工业文明发达的现代产生了表现新时代的艺术文体,电影与电视艺术[1]就是在工业文明发达阶段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影视与所有其它艺术形式都有所不同,诗歌、音乐、绘画都是开启人类文明的文体,戏剧、小说虽然在不同文明中产生的时间有差异,然而其萌芽都很早;只有影视是属于现代特有的文体。因此,根据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以及相关文本的理论逻辑,结合人类艺术的发生与发展,如果要在几个不同的文明阶段选择代表性文体的话,那么,神话传说与讲故事的口传文学与诗歌是游牧文明、农业文明以及商业文明的早期阶段的代表性文体,也就是世界古典时代的代表性文体,那个时代的戏剧也具有诗的性质。小说是从商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代表性文体,也就是世界近代的代表性文体;而且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小说的繁盛与造纸与印刷术的发达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紧密联系在一起。影视则是工业文明发展到较高阶段以及后工业文明的代表性文体,也就是世界现当代的代表性文体。电影在19世纪末产生,在20世纪上半叶已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流衍;电视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到下半叶已经走入千家万户。20世纪后半叶随着数码技术的使用,图像的处理更加大众化,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是摄影师与图像剪辑者。进入21世纪,影视已成为压倒其它一切文体的艺术形式,吟诵诗歌早就穷途末路,阅读小说也进入黄昏,只有光芒万丈的影视图像,在夜幕中吸引着大大小小的眼球。多数人回家就是看电视,看完电视休息。而网络的兴起更激起图像的狂欢,使上网者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影视文本,并且可以即时在网上交流审美体验。其实在电影出现不久,列宁就敏感到这种艺术形式的重要性,认为在所有艺术中对我们最重要的乃是电影。
影视之所以能够压倒其它一切文体,就在于这种艺术形式比戏剧的综合性更强,而且影视也能展示在其它时空中产生的艺术形式。美国的类型片之一歌舞片《雨中曲》,伴着诗意的歌唱把踢踏舞表现得淋漓尽致。话剧、戏曲、歌剧、舞剧等都受舞台时空的局限,而这些艺术形式通过摄影的艺术处理搬上银屏或放在网站上,就可以与更广大时空中的观众见面。在美国乡下演出的剧目在中国的城市可以欣赏,已逝世多年的梅兰芳的戏剧表演今天的观众可以看到。而抛开这种类型片与戏剧舞台摄影,典型的影视艺术文本是对语言艺术、表演艺术、音乐艺术、戏剧艺术、造型艺术、绘画艺术的全面综合与扬弃。但是,影视中的音乐不能像纯粹音乐那样完全按照心灵的意蕴发展,而是要与银幕上的人物情感与故事发展密切配合,所以电影《莫扎特》中的音乐几乎没有将莫扎特的任何一首乐曲演奏完毕,而是根据剧情的发展与莫扎特的语境配上不同的乐曲片段。美国电影《毕业生》中的音乐优美婉转,尤其是将汽车运行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融为一体,是工业时代的一种艺术创造。影视中的画面更是不同于一般的绘画,除了摄影技术将画面拍得更加逼真外,蒙太奇的技法不但使绘画这种空间艺术时间化,可以通过不同画面的剪辑表现很长的历史画卷,后起的电视连续剧展示的时间长度一点不比长篇小说差。而且蒙太奇的技法可以把不同时空中的画面并置,这又与戏剧艺术区别开来,戏剧往往通过分幕分场转换时空,而影视则要自由得多。因此,影视艺术是比戏剧艺术更为自由的综合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艺术形式。在这样一个影视爆炸而传统文体萎缩的图像时代,再执着于精英文学研究就不合时宜,于是伯明翰学派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文化研究兴盛起来。而影视的制作具有与创作诗歌和小说不同的综合性与群体性,甚至传统的剧团与剧院也无法与规模宏大的影视制作相提并论;而影视制作面对的又是一个消费社会,因而从影视将其它文体从中心驱逐到边缘之后,以影视制造与消费为特征的文化工业与文化产业便开始形成了。
尽管影视在压缩文学的生存空间,但是影视与文学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当然,影视与文学的不同文体关系也不一样。除非抒情诗变成电影插曲进入银屏,像香港电影《屈原》那样将《橘颂》变成电影插曲,一般而言抒情诗与影视的关系较远。而戏剧与影视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戏剧剧本与电影文学剧本也是很相近的文体,而且二者都是以表演为主导的综合性艺术,北京“人艺”的话剧演员经常客串成电影明星,也就毫不奇怪。为了让名剧不受时空的局限而被世界上更广大的观众欣赏,从1948年劳伦斯・奥立弗的电影改编,到1996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出品的四小时巨片,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已五度搬上银幕。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话剧也都被搬上了银幕。上述的影视改编基本上都是力求忠实于原著的,但问题就在于,戏剧虽然与影视是相近的文体,但毕竟是不同的文体,过多的对话会妨害电影的艺术表现,音乐配音也无所适从,而删削对话(话剧)与唱词(戏曲),又会失去原作的旨趣与诗意,出现一个不同于原作的艺术文本。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巨片《哈姆莱特》一方面追求对莎士比亚原著的忠实,一方面却又把故事发生的时间下移到19世纪,然而以科学理性著称的19世纪有悲剧赖以存在的命运与天意吗?因此,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就抛开对戏剧原著的忠实,在电影《乱》中以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为由头,随意点染成日本古代征战中家族伦理的矛盾与人性的残酷,不以背离原作的细节为意,而在情节框架与表现神韵上又让人想到原作。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与的悲剧《雷雨》,冯小刚的电影《夜宴》与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都是这一路数的叛逆性创造。这种电影文本充分尊重电影的表现特性,完全拉开了与原剧的距离。
影视与小说的密切关系并不在影视与戏剧之下,原因就在于小说与影视都有时间艺术的特性,又不像戏剧那样因与影视文体太近而妨害影视的自由表现。而且现代小说的发展在影视中也能得到印证,法国电影从诗意现实主义发展到现代主义的“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意大利电影从新现实主义发展到以安东尼奥尼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电影,与小说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发展基本上也是平行的。当然,现代主义文学的深度模式,如乔伊斯和卡夫卡的小说文本很难用影视加以表现;然而在瑞典导演伯格曼的《野草莓》等影片中,还是可以看到意识流在银屏上的卓越表现。而文学上以荒诞与戏仿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在中国的电影文本中已经有所表现,在张建亚的电影《三毛从军记》与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中,就不难发现荒诞与戏仿技巧的运用。在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中,不但有荒诞与戏仿的艺术成分,而且还有中国写意画的影响。小说是以语言为中介的想象性的时间艺术,没有确定的感性画面,但是小说为影视提供了在时间流动中的情节展开以及世界观与情感方式。因此,将小说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屏,就是一种世界性的热门文化活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的《红与黑》、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和《雾都孤儿》、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都被搬上了银幕,有的是被改编了数次。在中国也不例外,鲁迅、茅盾、巴金、老舍、钱钟书、沈从文、张爱玲、李劫人、莫言、余华等现当代作家的主要小说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封神演义》、《金瓶梅》等古典小说也被影视改编了一个遍。有些作家直接投入到电影的改编与制作中,如法国新小说作家罗伯-格里耶、杜拉斯等。
关于小说与影视的关系,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在影视的冲击下,小说仅仅局限于一个狭小的阅读圈子,有些作品甚至仅仅供大学中文系的师生研读,但是这些作品一旦被改编成影视,反过来又会激起影视观众对文学文本的阅读欲望。于是,当《三国演义》的电视连续剧热播的时候,尘封在书店里的《三国演义》也会被抢购一空。这种文化现象甚至是中外皆然。当莫言、余华等作家的小说文本被翻译成其它语种的时候,国外的广告往往是打着张艺谋的旗号来做宣传,因为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活着》比莫言、余华的同名小说在世界上有更大的影响力。而且影视的画面与音乐也不需要翻译,需要翻译的仅仅是演员的话语,这只需在画面下打上观赏者本国的语言即可。这也是影视在世界上比小说更易于传播的原因。第二,影视对小说的改编增加了影视文本的文化品味。从《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到《秋菊打官司》、《活着》,张艺谋的优秀电影几乎全部来自对小说的改编。而影视对古典名著的改编,一方面提高了影视的文化品味,另一方面也便于向普通民众普及民族优秀文化。第三,影视对小说文本的改编,确实有成功与失败之分。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本是一部以生命的温情反抗机械文明的异化的具有深刻哲理的象征作品,却被电影改编成一个普通的通奸故事。《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小说文本有生动细腻与粗疏勾勒的艺术分野,但是在电视连续剧中,这种分野消失了,令人感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更加生动形象。然而,无论改编得成功还是失败,影视与小说已经是两个不同的艺术文本,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后,理性思考的内容明显减少,而抒情的成分则明显增多。即使不是由别人改编而是由作家本人来改编、写作并制作,小说与影视文本仍然差异很大,新小说作家罗伯-格里耶的《橡皮》等小说作品对现象世界的琐碎描写,令人感受不到一点情感的介入,但是他的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却具有相当的抒情品格。
文学虽然已被主流的影视驱逐到边缘,然而却不必妄自菲薄。电影编导已经把世界上最优秀的小说挖地三尺地改编了一遍又一遍,却很少发现作家把影视作品改编成小说。这就把文学的原创性与影视的机械复制的优劣揭示得淋漓尽致。迄今为止的电影史不能不涉及文学文本,然而文学史却几乎没有必要涉及电影文本,除非是涉及文学的普及与接受。从柏格森、海德格尔之后,对技术统治的抗议就愈益激烈,而对技术统治的抗议与对审美的向往又往往是一致的。而且阿多诺与本雅明等批评家发现,影视的机械复制已与现代的技术统治握手言欢,使得以影视为主导的审美也被异化了。在文化工业与消费社会的大旗下,生活已完全平面化、精致化、机械化,而且无懈可击,人的棱角已被磨得光滑,就连人之为人的最可贵的批判反省能力也丧失了。其实,当以影视为主导的文化变成工业或产业的时候,文学的完满性与气韵生动的灵性就已经荡然无存。文化工业就像大型的养鸡场,从这里产出的鸡蛋再也不如自然生长的鸡蛋好吃。而影视艺术的图像化、平面化,使得深度思考愈益成为不可能,歌德《浮士德》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的艺术深度,显然在影视艺术中很难发现。这也是为什么从的经典作家到西方者,从马克思到本雅明,对现代艺术评价较低而具有浓厚的古典艺术情结的原因。
注释:
影视是综合性艺术,它汲取着各个学科的知识。作为影视资源,它有着其他资源不可比拟的综合性特点。很多影视作品都是根据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拍摄的,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在叙事手法、结构方式、塑造人物以及题材特色等方面体现了丰富的语文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影视资源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影视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生事物感受力也较强,对影视文化也更为敏感和关注。把影视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去,可以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影视可以用它独有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景情并茂的立体式影视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和记忆能力。也有人说过,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影视艺术,正是人体视觉、听觉的延伸,它能活动、立体地再现课文的场景,通过视觉、听觉综合形象,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吸收与课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改变“一潭死水”的语文课状况。
二、补充空白,帮助理解文本
比如《蜡烛》这篇课文,作品描写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相去甚远,中外社会风物人情习俗的不同,学生深感艰涩难懂,加上文章采用的是象征的表现手法,作品内容、人物形象等对仅有十多年阅历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准确把握的,特别是对文学修养不高的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让学生通读全文之后,放映和背景相关的影视短片,将课文的学习同影视资料结合,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将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几个小片段巧妙地引入课堂,如英子去医院探望生命垂危的爸爸的情景,英子听了爸爸的话之后的情景等,整个课堂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又有着隐隐的希望的氛围,然后再让学生交流体会。特别是在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欣赏《送别》这个片段,在歌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中,将这种氛围渲染到极点,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领悟到这首歌在电影中的作用。这样整个课堂就有了较为强烈的审美效应。学生对文本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寓形于笔,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将影视引入课堂,可以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泛的实践机会,由于它能利用视听综合形象将学生引入具体的写作意境之中,所以它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不少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不会深入地观察生活,更无法准确地把握物象特征,表述语言空洞呆板,简单说,就是缺乏描写的本领。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声情并茂、立体化展现生活画面的特点,让学生观察相关的影视镜头,启发学生思考该镜头的特点,诸如人物肖像、言行、神态及环境等,之后进行写生练习。在观看了电影《孔乙己》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人物描写的作文训练,可以学习电影中叙事的方法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电影的介入,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法可写,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议论文的写作也是一大难题,学生往往语言空洞、素材单调、观点与材料相割裂,在议论中很难就论点旁征博引,更不能深入分析论点。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可以有效促进这种状况的改变。现在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新闻透视”“社会关注”等栏目,或就重大事件进行议论,或就热点问题进行评述。由于栏目中的材料大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主持人的评论又富有时代气息,学生议论起来自然大有兴趣。
关键词 影视艺术 教育 现状 创新 策略
21世纪的头十年,影视艺术教育依托高科技的翅膀和社会的需求迅猛发展,成为社会教育梯队中的后起之秀,为影视娱乐和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教育产业化的趋势,尤其是裸的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弊端问题相继暴露,促使我们去寻求解决之道,思考她的创新之路。
一、现状思考
影视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它的昌盛和时展、文化潮流与社会经济进步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高水准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对开拓广泛的经济市场有益,而且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水平、对提高该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是当下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现状却是陷于尴尬,一方面是正规办学偏离科学现代教育轨道,保守有余,创新不足,难以与国际教育比肩;另一方面是欠缺专业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硬件条件,硬性上马,仓促招生,乱办学的趋势愈演愈烈。综观目前中国大江南北各大高校的影视教育,其显现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师资的薄弱
中国影视教育脱胎于文学,兼容了戏剧,更多地是在中文、新闻的基础上进行的嫁接或升华,所以她从出身起就披挂上文学的外衣,直接指向的是一种文学化的办学和教育思维。从一个层面上讲,文学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同样来源于文学班底的师资对培养具有开阔的视野、广泛的知识面、综合素质强、有创造性才能和创新性思维,能适应教学、研究乃至剧本创作等宽泛领域的泛影视传播工作的人才是不容质疑的。但毕竟“影视艺术教育和文科教育显然是有区别的。文科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影视艺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强调培养学生利用视听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创造能力,在学生的思维训练中更强调的是艺术想象的合理性而非逻辑性。”办学思路和教学思维的传统性。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产”与“学”之间严重脱节。
相当一部分高校影视教育师资匮乏严重,他们大都非专业影视专业出身,通常以学习中文为主,在文学院(或中文系)从事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新闻学或传播学教学,较少影视专业素养。缺乏影视专业知识。喜欢以文学的思维而非艺术的思维看待问题。因此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很多高校喜欢聘请一线的演员、导演、记者、编剧充实教师队伍,乍看起来似乎是个不错的方法,实际操作起来可能因为教学时间的不固定,教学模式的随意性,教师教学理论基础的不足而流于形式,部分高校的名誉专家、客坐教授犹如昙花一现即是明证。
(二)体系的弊端
近几年来,影视艺术和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不论是出自以培养专才为目标的艺术院校、影视研究人才教育的重点大学或是培养影视通识性人才的一般院校。其影视理论素养、影视策划和影视实践创作能力普遍隐含着下滑的危机和趋势。究其原因,恐怕我们还得从影视教育的体系上去寻觅根源。目前专业影视教育培养方案设置狭隘,学生以掌握一门技能为主,难以企及的“一专多能”极大地限制他们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可能。有学者已经指出:“欧美发达国家的影视教育没有像我们国家这样细地划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各个专业的专业课都要学习,至于将来做导演还是摄影,则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机遇来定。我们国家的影视教育沿袭了前苏联模式,这一模式的缺陷就是学生的专业过于单一,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_2_加之艺术学生先天文化知识欠缺,普遍表现为知识面较窄,考虑问题时缺乏思想深度,相对其他专业学生而言文化功底较差,思辩性不强,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的优秀文化遗产不能较好地继承和吸收。学生创新能力和理论修养的欠缺很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国内顶级专业影视院校,北京电影学院历经多次教学总结和改革,走在了国内电影教学的前沿,按照院长张会军的说法,现在北影的专业课程的内容更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电影制作应用技巧,课堂的教学更偏重于电影制作技巧的讲述,重视学生的创作技术、技巧、经验的锻炼与培养。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学生的“一专”――学生创作能力:同时,学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电影理论(包括电影创作、历史、批评理论)讲述,学习制作专业的各个系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扩展自身的知识技能:学习编剧的学生需要会摄影,掌握视听语言,学习如何用镜头去讲故事:摄影系的学生是技术的通才(录音、摄影、灯光技术的全能):导演系的同学要学会对时空的处理、对镜头的调度、对叙事与画面节奏的把握以及对后期处理的运用。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学生的“多能”――专业技能的扩展。北影的培养模式其实值得我们很多高校借鉴。
(三)规模的泛滥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风也同样影响影视教育领域,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某些欠缺专业师资、科研水平和硬件条件的大学、理工院校、师范类院校,纷纷上马与自己原学校教学背景不相关的艺术学科下的影视专业。“各级各类学校都借助各种形式介入影视教育的领地,不管原有学校基础如何,特性怎样,都似乎响应时代潮流建设影视专业。”这种仓促上马,自我膨胀的恶性循环,致使很多社会问题浮出水面,例如学校资源吃紧,学生质量下降,就业渠道狭窄,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现实却已经向我们敲响警钟:首先就业市场难以容纳如此庞大的影视专业学生群,尤其是表演专业严重饱和,大批学生毕业即等于失业,真正大浪淘沙从事本行业的凤毛麟角,大部分都改行做了别的工作。其次,如北京电影学院张会军院长所言,这是社会的悲剧,也是误人子弟的序幕。影视教育成为了高校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巨大的经济来源渠道,成为了众多高校争先恐后抢夺的“肥肉”。这些并不具备招生资格的院校,硬件、软件的欠缺就是招生硬伤。而各种资源的欠缺。和办学理念的偏差,将会埋葬很多学生的美好前途。
(四)创新的不足
诸如美国这样的电影大国对影视教育极为看重,他们一方面善于吸取高科技的变革和创新,一方面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使得他们的影视殿堂人才济济,比如被公认为世界银幕剧作教学第一大师的罗伯特・麦基,其“故事结构”讲座成为银幕剧作家和电影制作者的必修课,世 界巡回讲演,场场爆满,培育桃李多达25∞O人。主要在于罗伯特・麦基时时创新,又以生动的语言“向读者传授了一种银幕剧作的原理,……从概念讲到定稿。对电影中起作用的,应予以周密考虑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把写作从智力活动上升到情感活动的高度,将银幕剧作的手艺转变为一种艺术形式。”而中国影视教育学者比较偏向文艺学,文学理论,历史文化批评的角度来宏观研究影视,较少对影视本体,构图,光线,蒙太奇等细节的专业考量,这就客观上造成了我们和国外先进的影视教育的脱节,我们喜欢在自己的文化圈子中展开教学和科研,较少接受西方先进影视文化,因此显得理论有余,创新不足。然而影视产业所面临的多元文化的发展语境,要求我们要更加具有国际化的眼光和视野。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国际先进教学理念的冲击和洗礼,另一方面,我国影视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也迫切需要我们的影视传媒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来自于本土和国际的双重挑战要求我们的影视教育体系有机重构,在本土化氛围中优化教育资源。找到我们创新与发展的新坐标,即面向世界、面向大众。
二、创新建议
21世纪竞争愈加激烈,而人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如何提高我们国家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影视作品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影视格局中发挥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首要地看我们的影视艺术教育的成果,看我们培育出的人才如何?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纷纭复杂的影视教育体系中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创立影视艺术教学的特色,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首要探究的课题。
(一)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强调师资力量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尤其是教学名师,更是教学的法宝。师资的欠缺在综合性艺术院校较为突显,建议学校一方面以现有师资为对象,加大培训力度,拓展培训形式,精选培训内容,建立健全培训制度。专业院校可以对口支援综合性院校,充分利用资源共享。一般来说,综合性院校教师的文化素养毫不含糊,差的只是技能,所以培训应该以强化动手训练为主,集中十天半个月,针对电影本体,和电影的结构,如何用光,现场如何录音这些问题下手。目前北京电影学院已经在办电影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精选本学院与电影制作有关的10门课程,进行系统培训。该做法对培训各个高校电影、电视专业的教师和电影、电视的从业人员大有裨益。另外,鼓励教师深造,到重点高校做访问学者,大力提倡学习之风也是可行之道。
(二)教学方法内容与时俱进,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体系。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时时更新,新闻资讯、大众传媒、艺术文化、产业经济和技术更新等都应纳入到影视教学内容中来。另外我们还应该树立一种“大影视”的传播教育观念,把影视传播教育看成是新的思维形态教育、新的文化方式教育、新的知识结构教育……,任何有关时代的观念、文化的观念、发展的观念、教育的观念,与影视传播教育多元运作体系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此理念下,整台教师拥有的传统学科知识与本学科前沿动态信息,重建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培育学生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全息视野与方法,创编或重组教学内容,教师要每3-5年更新教学大纲和教材、备课内容,除了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还强调面向社会。密切与业界联系,加强对业界的了解,增强与业界的互动,鼓励教师积极创作,多出精品。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影视教学体系,全面整合院校内部师资力量也同等重要,教学资源,教学创作,学术研究三位一体,积极为教师的艺术创作和科研搭建平台,实行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三结合。按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女士的话说:“教学,作为高校必列第一任务:科研。不仅是高校教师必须具有的实力,更是教学增长与提升的基础:而实践,则属于影视艺术学科不可缺少的独特环节。应该说,这三个支柱缺一不可:只有两个则属平面,难以支撑,有了第三个,便可构成立体锥形而稳固直立,持续进展。”
关键词:影视文学;儿童文学;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50-01
一、儿童影视文学创作的“寓教于乐”性
儿童影视文学有很强的教育和认识作用。它对于儿童的教育不仅包括思想层面的,而且包括审美层面的。由于儿童影视文学倾注了成人对儿童世界和儿童情怀的剖析,所以说儿童影视文学还具有深刻的认识作用,能有效帮助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事理,观察社会。许多的影视文学,比如在《白雪公主》《哪吒传奇》等一些优秀的动画片中通过塑造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利用简单的动画教育,启发了孩子,使儿童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同时在看动画片的同时积累了他们审美的涵养,因此,儿童影视文学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往往是相伴而生的。
“寓教于乐”也一向是中国动画片创作所秉承的宗旨,但作为文学承载体裁特殊的、综合性艺术,不应该使动画片变成“教条化”的替代表现,不能流于空洞,儿童影视文学讲究的是童真童趣,讲究生动,不能思想教条的味道太重。同时,说理也要适度,要结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不可过度理性。
二、儿童影视文学创作的视觉化与意象化追求
个性、优质、立体的画面感也是影视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重要原因。动态画面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承载形式,影视画面精美与否是儿童通过动态画面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第一印象。这也是为什么现在3D电影更受追捧的原因。就是因为视觉冲击和更加逼真。有人说,动感是儿童视听感官最好的说客,因此说,动作性对于一部动态画面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立意是一部作品的主体内容,要有连贯性和完整性,一步一步,步步深入,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因此,创作一部好的影视动画一定要设计好故事的情节,具有故事性,尽量的设置一些深刻、生动的戏剧性冲突,生动新奇的情节原本就是一部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如果没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就无法引儿童入境,无法产生对儿童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儿童影视文学创作的典型性特征
那么在创作儿童影视文学的实践中如何才能打造出新奇生动的情节呢?我个人认为,真谛就在于,要善于从平凡中发觉不平凡,从普通中发觉不普通,要带着发现的眼睛深入生活,解放我们的思想,大胆创作,敢于虚构,影视文学作为一种新型文学呈现形象,本身就注定文学要拥有丰富的、独特的想象力,创作者要把真实的或者可能的事物或情节,通过想象、幻化,巧妙的塑造一些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为儿童展示丰富、深刻的生活画卷,描绘出各色各样的人物,帮助他们明白生活的哲理,引导他们去认识人生。通过这种不拘束束缚的自由想象的文学影视的影响,也可以激发起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的发展也会产生巨大的有利影响。
在创作过程中,还要注重细节,注重典型的创作。如《西游记》中,重修养、轻劳动、斯文迂腐、理想化是唐僧的典型特征,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核心性格特征注定他总是被骗、被挟。有能力、会办事,也能出风头,但思想教育水平低,也有一些桀骜不驯,就是孙悟空的形象特点,也正是他这种典型人物的重彩塑造,激发起孩子强大的吸引力,孙悟空也成了一大批儿童崇拜、敬重的人物。同时,孙悟空也是片中的突出主要人物,剧中处处凸现孙悟空这个主要形象,一切以他为中心收场,这就给儿童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能从不同的程度烘托出故事的发展和走向。因此,典型性的创作也是不能小觑的重要工作。
四、儿童影视文学创作的情感追求
“情”是儿童影视文学打动人的地方,也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点,情真则事真,许多优秀的影视文学就是以其情感态度而打动甚至影响儿童,使之行为上产生共识,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创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一定要积极,人文,儿童的认知,分辨能力还尚待提高,思想道德观还不稳定,受外界因素影响会很大,正所谓“染于桑则桑,染于黄则黄”,因此在创作作品时一定要积极向上,健康人文。如幼儿园里,奥特曼这个角色,极受男幼儿的喜欢,甚至有一种崇拜的情怀,可是为什么现在《奥特曼》在幼儿园成为禁播影片了呢?原因就是幼儿教师和家长一致认为,奥特曼形象很勇猛,但是这种勇猛都是以武力博得的,稍显暴力了一些。然而幼儿正是爱,关怀,谦逊等一切积极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禁播此片也成了无可厚非,有因可循的必然了。
儿童影视文学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创作一部儿童影视作品是要相当慎重的,选择一部好的儿童影视文学作品更是要慎重又慎重。既要考虑作品的特点,又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水平和影响取向;既要应时代而生,不古板,新奇深刻,又要能发人深省,启人心智,相信儿童影视文学的长空一片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