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生辅导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1 17:05: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生辅导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学生辅导教育

第1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中学生;心理辅导

2015年七月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6.68亿,网民中初中学历占比为36.5%,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占比为30.5%,大学本科占11.8%,总体上中学生占比最高。打开中国知网输入网络、中学生、心理健康等关键词搜索发现80%以上的文章都是关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中学生上网人数很多,但使用网络的现状却并不乐观。我们都知道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它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如果我们这些教育者也能与时俱进,利用网络自主、隐蔽、安全、快捷等优势,搭建网络心理健康平台,就能改善或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如果又能与传统的学校、家庭、朋辈互助等辅导方式结合,建立一个完善的线上线下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教育、心理测量与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那我们的心理辅导工作是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鉴于此,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发完善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课程

应国家教育政策和纲领的要求,中学都配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一个学校1、2名教师满足不了几百学生的需求。尽管学生的需求不一样,但是处于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身心发展阶段,心理问题往往也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情绪情感,人际关系、自我成长、性心理、学习等问题。如果我们针对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网络课程开发,把一个个问题做成微型课程或者主题课程,配以图片和动画视频。例如性心理问题,课堂教学有些时候学生不好意思问,老师也不好意思讲,但是做成课程就可以在大家都能接受的范围内深入客观的讲明白。同时学生还可以匿名留言就自己关心的问题提问。课程放到学校网站心理健康教育板块,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自主学习。当然也要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和增添内容以满足学生心理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二、结合网络课程健全心理测量与评估系统

很多高校心理中心已经具备完善的心理测量和评估系统,这种模式也可以应用到中学阶段。我们可以筛选适合中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心理测评内容放到学校网站心理健康板块。如中学生智力测验量表,各种情绪状况量表、爱情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等量表。还可以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针对课程内容有相应的测量分析。未来这种模式做的更好的话甚至可以针对学生的分析报告再给出合理的建议以及改进策略,网络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过的课程和做过的测验,一定时间后,自动提醒他们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测验,让他们看自己有没有进步或改变。当然,我们的测评系统内容可以更为广泛,不仅仅只局限于和心理健康课程对应。所有目前国内外科学规范的适合中学生应用的量表和问卷都可以涵盖,让处于自我意识飞跃发展,情绪情感变化剧烈阶段的青少年们能通过科学的方法了解和认识自己。

三、建立动态的网络互动交流模式

学生遇到问题,需要专业的老师进行咨询,但不是所有学生有的有勇气接受咨询。承接网络测评系统的内容,有些学生做了测评,感觉内容不够深入,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话就可以找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因此可以开发一款既可以一对一和心理辅导教师交流,也可以就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群体讨论的APP。老师在线工作时间内,可以和有需要帮助的学生一对一的进行咨询,一般问题在线就能解决,如果老师感觉得有必要当面约谈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改为面谈。如果学生主动要求线下咨询的话可以进行传统心理辅导。对大家都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例如大考前的焦虑、厌学、早恋等我们可以有几十人同时提问、分享、参与讨论的群,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传统的朋辈心理辅导,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但是更为安全和自由,对于内向型的学生来说,这种形式更利于他畅所欲言,同龄人的观点和建议也更容易被接受。需要强调的是每个群里需要有至少一个心理辅导人员的参与,对大家讨论的内容起一个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保证内容是健康的、科学的、可行的。

四、开通学校与家庭的网络沟通互助渠道

很多学校有自己网站,网站上分门别类的有很多板块,各种信息。家长可以及时查阅,了解学校动态。教师也常常利用社交软件建立自己的学生家长联系群,班里的一些动态会及时的传递给家长。传统的学校---家庭合作心理辅导模式在网络环境下也可以实现,甚至会更为有效和便捷。教师都具有心理学的知识,学校也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但家长在这方面就比较弱。所以心理健康网络课程的开发,不仅学生可以学习,家长也可以学习。学校不定期的心理专家讲座也可以邀请家长参加,现场互动提问。不能参加的家长,学校可以录制视频放到学校的网站,家长自行观看学习。建议家长经常上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各种活动,可以增加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话题。班主任对于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出现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直接提供给心理辅导老师,让辅导老师开展相应的辅导活动,或制作微课视频帮助孩子们。对于个别孩子较为严重的问题,可以征求孩子意见网上和老师交流或进行面谈,与此同时和孩子家长联系,提醒他们注意孩子的表现,以及给他们一些如何应对以及怎样沟通的建议。班级孩子多,教师照顾不到所有的孩子,所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反常表现,或者家里有什么事情发生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也要及时的跟老师沟通,让老师在学校给予更多的关心或帮助。在班主任建立的家长群里,老师可以经常放一些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和辅导的材料供家长们学习,家长们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问,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和进步。网络的普及使身在不同时空的人有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也为我们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人研究网络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主要集中在负面的影响上,可是这么多的研究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研究网络成瘾的文章数据显示孩子成瘾的人数、比例,列举成瘾的原因,可是那些成瘾的孩子依旧在成瘾。网络是把双刃剑,中学生使用网络有诸多的危害,但这不是网络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监管和引导的问题。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好的一面去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去帮助家庭,帮助学校。希望有一天再打开知网输入中学生、网络、心理等关键词搜索,出来的文章大部分是如何利用网络造福孩子、家庭和学校的。

参考文献:

[1]黄发森.试分析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新课程导学,2016(6).

第2篇

一、深入挖掘教材,做好课堂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在教材和心理上架起一座金桥,让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具有健康心理。

讲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时,结合到我校是“无烟学校”,并针对个别学生认为吸烟是“成熟的标志”、“潇洒的表现”等幼稚心理进行剖析,重点讲述吸烟的危害和禁烟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对烟草有正确的认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学业。

讲《生殖系统》时,端正教态,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的疑惑。首先让学生有正确认识,性知识是一类科学知识,不应该回避。可通过个别谈心等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得适合自己发育水平的性知识,从而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身心变化,求得心理平衡。引导学生在男女同学相处时,互勉互助,共同进步,建立真诚的友谊,在人际交往中做到自尊自爱。

二、调查分析个案,加强具体指导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较强,心理发病较快,但也容易治疗,只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合理指导,可解除他们的困惑。

懒惰是惰性心理的表现。这样的学生图安逸,怕吃苦,追求享受。他们在家中多是“小皇帝”“小公主”,随年龄的增长,惰性、任性日益显现。学习怕动脑筋,作业靠抄袭,考试靠作弊,学习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利用“生物钟”知识树立时间观念,学习和生活要有计划性。

有的学生因家庭生活关系紧张,有的家庭教育不当,有的受不良外界刺激等,使他们疑虑重重,忧郁苦闷,性格孤僻,与人不合群,从而对教师、家长、同学有一种排斥力,为此及时指导他们认清事实,并开展班级、校际间的交往活动,增强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如开展生物夏令营活动,让他们在集体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氛围中克服心理缺陷。

嫉妒是在与别人相比较中产生的一种狭窄的自私的心理现象。这样的学生气量狭小,心胸狭窄。他们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轻则藐视,重则仇视,甚至攻击报复对方。对这样的学生采取亲近大自然,组织野外生物考察活动,有条件的可进行生物野外实习。让森林、高山、大海之伟大衬托出个人的狭隘渺小,把他们的心灵创伤抚慰平复。

自卑的主观原因是意志薄弱和性格软弱,客观原因是现实与自身的需要出现矛盾时得不到应有尊重。这样的学生性格孤僻,做事畏缩,不敢冲在前头,生怕别人耻笑。生物教学中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卑心理的根源,同时用温柔、谨慎、灵活的方式接近他们,掏出心里话,找出原因,再创设特定情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性心理变态,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有生理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如不健康文化传播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比较微妙,尤其对情爱方面的信息更为敏感,稍受暗示,就会有所发展。他们所处的环境则时时诱导他们:有的从网络、影视、剧照、人体摄影、人体画像中寻求刺激;有的从文学作品,医学书刊中寻找有关性知识的文字图象;有的丧失理智,走上犯罪之路。对于他们首先进行性知识教育,让他们从生理的角度去理解,并引导他们远离不健康的环境,同时开展各种积极有意义的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介绍成功事迹,激发进取心理

科学家是科学成果的创造者,他们取得成功,除了正常的智力外,在理想、情操、胆识、毅力、勤奋等方面也具有优良的品质,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楷模。达尔文智力并不超常,却凭着顽强的毅力,经五年环球生物科学考察,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孟德尔八年苦战,从一粒粒豌豆种子中数出了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袁隆平也突破重重困难先后培育出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目前中国、美国等国家联合进行的“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将在基因水平上揭示人体的奥秘,从而使人类的遗传病、癌症和心血管等疾病可能在基因水平上得到治疗。为此我们开设《生物科技园》,专门介绍生物学家及其成果,使那些有自卑心理和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同时激发学生的进取心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实施挫折教育,提高应变能力

第3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方式------考试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作为数学学科,变化则更为明显,考察的内容也由原来的简单的知识记忆演算和初步运用演化为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生活的紧密结合,由重知识的记忆变为重知识的实际运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者、发问者理应也是学生。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教师总是提出问题的主角。有数据表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际90%来自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10%来自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回答。这种严重的问答错位现象表明,在中学数学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很薄弱。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怎样来辅导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呢?我想,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宽松的数学教学环境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大多迷信书本、迷信老师,学什么和怎样学总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几乎不会主动提出问题,更不敢大胆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学生的提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自由发言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说、敢问。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需要教师的呵护。对于能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不论提出的问题质量如何,教师首先要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二、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当前数学课教学中,许多学生既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旺盛的求知欲,缺乏思考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成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的木乃伊。”这说明旺盛的求知欲是学生主动提问的重要心理条件。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引起他们的探究要求,从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努力地去探求,去发现。

(二)要使学生注重存疑

爱因斯坦曾竭力反对某些好心的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马上给与解答。他说:“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他在自学中碰到疑难向人请教时,也总是先说:“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存疑,将“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进而让数学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

三、积极创造条件

如果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都能意识到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努力让“问题意识”培养成为数学教学中的常规,那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强化。

(一)带着数学问题预习

每节数学课,我们都要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进入课堂。这些问题怎样来?我们在课前预习时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提出2~4个自己认为很重要的问题。

(二)通过问题授课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问题有深有浅,也有很多学生问题相交。对于多数学生有兴趣且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全班共同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群体心理沟通和信息共享,也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对学生的数学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处理。对于部分学生有兴趣且有一定讨论价值的数学问题,以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讨论题目,讨论完毕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每个小组分别讨论不同的数学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指导学生自设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应用练习

指导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自设一些数学问题进行练习,可以是老师设计的拓展性数学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命题,请其他同学回答,使学生逐步养成勤学多思善问多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

例如在学习完直角三角形这一课后,我让学生再次反复理解、阅读、练习直角三角形一课,与文本再度交流、对话,发现问题。对有一定深度、广度的问题,我不急于解决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自己去探究。

四、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善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学生无疑可问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发现问题,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理解本课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是理论武器,是发现问题的基础。其次,要求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要他们多关注社会现象,然后尝试用数学课本上学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来分析、解释这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看看所学数学知识与社会实践应用是否矛盾,为什么会不一致?第三,要教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一题多解,理论联系实际。进而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4篇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 102617)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Beijing 102617,China)

摘要: 随着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日益严峻,在广大高校内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刻不容缓。作为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力军和引导者,辅导员在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可见辅导员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主要指导者。本文将针对当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进而探讨辅导员在高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Abstract: With the growing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sur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mperative. As the main force and guider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ork and mental health work, counsel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ir vocational ideal. So counselors are the major director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work.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 and then discusses the guiding role of counselor in the process of career plan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 : 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作用

Key words: counselors;career planning;guiding role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278-02

0 引言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化教育,而是开始趋向于大众化的教育,大学生队伍不断庞大,加之众多高校实施与社会需求脱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还处在“象牙塔”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理想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也不曾认真地尝试职业生涯规划,在自己职业生涯方面一切都还只是出于探索阶段。部分大学生因为对自己的情况不了解而盲目择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者,辅导员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较为充分,因而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知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

1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以课堂为主战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内容与普通的知识传授不同,其实践性更强。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辅导课多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于此同时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低年级学生刚实现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身份转变,面临大学中的新环境新现象会有所不适,再加之大学的教育模式不同于高中,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接受必然会有所影响[2]。另外,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在大学前多是按照父母的安排而生活,为了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考上父母给设定的大学而努力,很少会自己去规划。如果在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不提供实践机会的话,学生就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1.2 欠缺专业性,针对性不强 大学生的专业与之后的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细的来说,大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还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完成不同的任务,在专业课上去的不同的成绩,才能最终达到自己职业方面的目标。但是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是全校统一辅导进行,并没有针对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如此一来便很难使专业不同的学生产生有效的共鸣,加之辅导老师多不是专业课程的老师,很难对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的指导[3]。

1.3 规划的辅导过程欠缺延续性 当前,多数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安排在大一,让新生一踏入大学校园,便有规划自己生活学习的意识,在此层面上,这样的措施具有较重要的作用,如它可以令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大学并不是可以松懈的阶段,这反而是需要努力的新的开始。但是如若将课程仅仅设立在大学初是很难有成效的,大学生活总共四年,在这四年中,学生的认识、心理方面都会产生变化,因而对自己的规划和认识也应有所改变,但是在这一逐渐调整的过程中,如果不提供相应的规划辅导,那么学生的规划执行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往往会有所欠缺。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有分阶段执行和分内容执行的必要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安排个性化的辅导内容,并将其贯彻到大学四年整个学习生活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能力[4]。反观目前高校实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安排在入学初就是安排在毕业前,对学生中间的成长过程弃之不理,很难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的目的。

1.4 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很少有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兴趣长处和爱好,也很少有机会可以接触社会和职业生涯的信息。从职业生涯辅导专业词汇上来讲,就是欠缺生涯责任感。因而在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应当增强学生的这种责任感,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去寻找就业信息,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去了解掌握就业政策,并能自觉有效地适应各种职业环境,与此同时,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降低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度。

2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题,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指导者,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者队伍中最直接最基层的群体,是高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不二人选。

2.1 辅导员对唤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使学生能够更自觉主动地去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就得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入手,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中。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因为他们认识和了解社会的来源主要是辅导员。可见,辅导员对于学生的人生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辅导员就应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不遗余力地辅导帮助学生,教会他们正确地做人、做事。在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并能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不仅对他们未来的职业道路影响甚远也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辅导员应当与学生简历良好和谐的关系,以开放与时俱进的思想,人性化的态度,专业化的能力,多样化的方法,因材施教地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个性化的辅导,是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增强学生对自己和未来的关心程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成功有效的规划下逐步走向成功。可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是一个人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职业历程中应有强烈的自主性和满足感快乐感。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流指导中应有意加强对学生有关生命紧迫感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目标,领会生命真正的意义,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认识并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重要内容,要想职业规划教育取得成效,就应将这一内容有力地贯穿到学生的大学生活的整个过程,增强学生了解相关职业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自己的专业就业前景相结合,并能有效将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和过程实施的灵活性结合。

2.2 辅导员能帮助学生对“内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在从事一种职业时,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和生理状况以及内心体验都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过程就是所谓的内职业生涯。由于个人个性不同,其所合适的职业也有所不同,因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个性化,即不同的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不同。职业生涯规划是从自我认识开始的,这也是整个过程中的关键性工作。对自我的认识是多方面的,包括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高低、价值观、个人需求目标、身体健康状况、工作经验资历、受教育程度、心理负担能力、情商智商以及思维方式多方面的内容。

2.3 明确规划各项因素,引导社会实践的积极开展 通常我们所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涵括了社会环境因素、职业方向及定位因素、职业行动评估等等方面。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因不同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根据社会环境、自身条件的改变,需要不断的调整其规划,进行一定的调整与评定。作为辅导员,需要不断的发现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做出反应,不断的调整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的最主要目标,是让其提高整体质素,从而提升综合职业竞争力。所以,辅导员在帮助高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期间,可以积极的开展课余的活动,建立一个规划的平台,通过场景模拟,职业实习等等方式,实现规划目标。

上述内容的进行与开展,不只是为了让高校学生在学生的生活有更积极的空间与成长的方向,同时也让其不断的了解所处的环境变化,对自我有更深刻的了解,建立科学性的未来目标,增加高校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与心理应对能力,对整体质素的提升也有较大的帮助。让高校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职业中所运用的岗位技能所结合。另外,辅导员可以运用假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生产要素等等,对职业后所需要面临的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通过对内、外部环境变化,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定位,做出正确、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有针对性的、实效性的进行高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还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失的部分。作为辅导员,应当在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指引高校学生了解职业状况,认识就业观念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增强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各个环节理解与把握,为高校学生毕业后开展顺利、准确的就业生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与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顾岱泉.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规划的视角[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2]高晓琴.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2(8).

第5篇

职业生涯辅导是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和载体,使思想教育融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而职业生涯辅导恰恰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可以说,职业生涯辅导的开展,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毕业之际如何确定职业目标、如何求职择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如何适应社会等等,都是他们极为关心的热点问题。职业生涯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让他们正确择业、有效就业。在职业生涯辅导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人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每一次就业指导活动中艺术地体现出来,可以避免理论上的空洞说教。从而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乐于并易于接受,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职业生涯辅导的全过程

生涯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展开。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过程中,内容需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如大一阶段,主要进行心理指导,使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并接受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的教育,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适应的职业。可以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测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划大学生涯。大二阶段,主要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在今后就业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危机感和紧迫感,巩固学生的成才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锻炼其成才素养,培养其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进一步确认职业目标。大三阶段,应主要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对照自己,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培养学生自觉成才的意识,锻炼学生各种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毕业阶段,择业、就业问题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思想和情绪极不稳定,必须对他们进行集中强化教育,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做好相应的就业准备,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树立学生感激母校,回报社会的信念。

2.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职业生涯辅导把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使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将就业形势教育、自我认知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融入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设计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的过程,使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使教育的内容更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

3.职业生涯辅导的体验活动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应用方式

职业生涯辅导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职业生涯辅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相应地也是多种多样的。著名教育家鲁洁就曾指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识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因此,职业生涯辅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应在做好知识传播和价值引导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专题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回归真实的生活,缩短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预演,可以缩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职业需求,认识自我,发展个性,增长才干。同时检验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学生是职业生涯辅导的对象和主体。职业生涯辅导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想使职业生涯辅导中的思想教育富有成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把外部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择业能力。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多采取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其中,亲身体验。

职业生涯辅导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失败导致了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道德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的职业理想、健康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1.有效实施职业理想教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200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7.29%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但是其中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从数字来看,大约只有34%的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与此相对应,大学校园里被迷茫和困惑占据大部分时光的学生大有人在。因此,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树立职业理想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

2.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

目前,在大学生中因自我认识教育的缺乏,在择业时不能结合自身特长、专业、个性等自身条件,或盲目攀比,择业期望较高,缺乏现实性;或对社会的了解不多,认识较浅,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把社会上传统的观念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依据,贪图享受,缺乏艰苦创业的准备等,这些表现均表明加强大学生的认知教育十分必要。大学生应在充分认识自己,全面分析、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找准自己在择业中的适当位置,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以避免择业方向和择业目标的盲目性。高校也只有在职业生涯辅导过程中强化认知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加强学习、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并以积极的心态正视社会现实、学会主动适应社会,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实现自身价值。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在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期望值过高等情况影响到大学生在社会主流中的发展。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如何发展,方向如何,他的一生要稳定从事哪类职业,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作出规划。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做好择业的前提工作。个体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各个方面的特征,才能够有依据地进行职业选择。同时自我认识又是职业概念形成的基础。职业生涯辅导以心理测试为基础,广泛应用各种心理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对个人未来职业的影响,更好地设定和不断完善职业生涯目标,逐步明确和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路线,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全面开发个人的潜能,树立健康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4.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的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只是社会各阶层的一个普通成员。就业的双向选择代替以前的包分配。虽然就业市场机制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但也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提出新的挑战。以择业观和从业观为主要内容、以职业价值观为核心的职业观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职业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择业观既对大学生的就业的方向、领域和具体业务具有指导意义,也直接关系到其求职的成功率:从业观则决定着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表现以及他们走向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而职业价值观则对一个人的择业观和从业观起着核心和统率作用。职业生涯辅导应当引导学生树立这样的职业价值观:选择并从事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相适应的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和工作岗位,在这一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完整地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5.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适应能力

职业体验训练鼓励发展个人的才能及更复杂的行为和生活技巧,通过生涯体验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适应能力。培养敢于接受挑战、具有领导才能的社会精英和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社会通才。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生涯发展教育之中,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6.加强创业意识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创业意识教育逐步引起广大高校的关注,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模式、新趋势,对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辅导注重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流畅性练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将学业、择业、就业等实例,分步交给学生进行讨论与总结,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体直接参与思想教育,发挥受教育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受教育的自觉性,强化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高校一方面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不靠岗位维持,要靠岗位创新”的观念,扩大就业视野,使毕业生在择业中,能对三资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给予必要关注,鼓励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1.日常辅导与毕业教育相结合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职业规划教育已不再是针对高校毕业生的阶段性工作,所以,我们应该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平台,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从入学教育开始,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去,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习当中去,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日常辅导中要分阶段有侧重点地进行教育。把日常辅导和毕业教育结合起来,确保思政教育的全程性。

日常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大一学生,应注意他们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很迷惘,或者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而没有长远的人生目标,究其原因有两条:一是制订目标的意识不强,跟着感觉走;二是自主性差,缺乏独立制订目标的能力。在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职业生涯辅导,主要内容是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国情教育、职业认识等,指导学生进行切合自身实际的科学设计。第二阶段,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个阶段,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其主要内容就是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和培养职业素质,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含的内容非常广,如:终身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能力、演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确立职业素质的培养计划,计划内容应包括职业素质的总体目标是什么,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对个人计划实施的监督力量是什么等内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比较有效的手段:一是合理开发各种文化载体,比如说图书馆、校园网等;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一些对抗性的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进取精神,演讲比赛能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自信心等。

毕业教育主要是指针对毕业班学生的抉择教育。指导毕业班应侧重于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的抉择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目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质养成,在前两个阶段已基本完成,这一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为毕业生提供报考硕士研究生、报考公务员等方面的政策指导,并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

2.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融合

职业生涯辅导应凸现教育个性化,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凸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效融合起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共性教育覆盖面广,对解决大多数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行之有效。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模拟招聘等形式,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对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教育。个性教育就是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问题和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单独进行教育的方法。在教育中,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差异性,也要注意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同时在教育中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摆事实,讲道理,论危害,指方向,要满腔热情,诚恳坦率,以理论事,并善于抓住时机,确保教育效果。

第6篇

关键词:团体辅导;性别角色;双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489-02

性别角色是指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态度和情感。1974年Sandra Bem编制了第一个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的测量工具-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将人的性别角色类型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以及未分化四种。此概念一经引入便引起了国内研究者的重视,当前普遍认为双性化比例会随着个体的年龄,也即社会经验的丰富而增多,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调和不同社会角色,顺应社会发展要求[1]。而未分化是最差的性别角色类型,心理健康水平不高[2]。

依据精神分析原型理论来看,人格发展上出现的双性化其实就是潜意识自性对意识自我逐渐统一和整合的过程。具体到性别角色发展方面,就是不断整合各种原型,形成适合的内在需要,又适合外部要求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过程[3]。如"阿尼玛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是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补偿因素,也是男性心目中一个集体的女性形象。"这种雌雄同体的现象在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着。只不过由于人格面具的作用,每个人身上的异性倾向潜藏在集体无意识之中而已。但是当人格面具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之间平衡的状态被打破时,可能会引起两者的反叛,如男人会变得过于阴柔,女人会显得极为反叛[4]。顺应或者说达到原有的平衡需要推进个体积极处理二者关系,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促进个体的双性化,外界要注重性别的自然发展,尊重个体差异,不给予太多限制,内在要引导无意识的异性特征在意识和行为中显现而非单纯的压抑、抵触,促进性别心理健康发展。

反观当前的中学生群体,中性化、异性化及性别倒错心理现象如暗流涌动,为青少年形成健康的性别角色观带来不利影响。当前对青少年性别角色的研究多为综述、普查、相关分析等,虽然有学者注意到性别角色对中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却从未以实证的角度探讨是否有恰当的培养方法来完善个体性别角色。鉴于此,在教学中使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帮助中学生澄清误解或偏见,了解性别差异及优势,发展双性化特点,做到接纳自身与他人性别角色。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根据初调结果课题组在思明区某中学,筛选不同性别角色类型高中生各12人,进一步通过面谈,确定知情同意及参与团体辅导的意向,确定11位研究对象。仅有一例在后期的团体辅导中流失。其中男6人,女4人,平均年龄16岁。

1.2研究方法

1.2.1测评工具。采用由刘电芝编制的性别角色量表CSRI-50,由三个分量表组成:男性量表(16项),女性量表(16项),中性量表(18项),中性量表不计分,起干扰作用。施测时被试在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7个等级上评定量表中形容词符合自己的程度,依次计1分至7分。男性和女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0.89和0.86,重测信度分别为0.82和0.80。以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为效标,得到的效标效度分别为0.84、0.83。表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按男性化分量表得分(M)和女性分量表得分(F)的中位数(男性4.8分,女性5.0分)将性别角色分为四类:未分化,M

1.2.2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与实施。第一阶段以建立团体、明确目标为主题,具体目标:(1)引发成员参与团体的兴趣,消除陌生感、焦虑情绪;(2)探索并交流成员对团体目标的看法、期待,订立团体规范;(3)创造开放的团体气氛,建立初层次的团体互动关系。活动步骤:第一步、热身游戏"大风吹",活跃气氛,消减陌生男女生间的约束感;第二步、名字"叠罗汉",促进相互了解;第三步、自我拼盘,初步引入涉及性别角色的话题,如最希望和异性说的一句话、与异性相处的最愉快经历等内容帮助成员明确问题视野,形成探索期待;第四步、协议团队工作方式、讨论形成团体规范。

第二阶段主题为深化团体关系,促进对自我性别角色的了解,具体目标:(1)成员认识自己、了解异性角色特征。(2)协助成员澄清非理性的异往期待,改变性别刻板印象。(3)促进团体成员间敞开心扉,体悟自身性别角色。活动步骤:第一步、热身活动"松鼠与大树",活跃气氛、敞开自我;第二步、最佳男女生,探讨受欢迎的男生、女生特质;第三步,男生、女生上黑榜,讨论不喜欢的异性特质,并提出如何接触;第四步,男女有别,成员自评与反思,协助成员认识自身性别特质中的不足,说明两性之间存在的差异;第五步、难分胜负,以变化拔河比赛规则暗喻男女性别角色的界定也有后天性、社会性的特点。

第三阶段,以透视自身具有的不同性别角色面、促成初步接纳为主题,具体目标:(1)成员进一步认识、了解自己及异性性别角色。(2)协助成员合理看待性别特质不明、倒错、混乱等现象。(3)了解、接纳自己的异性特质,并建立性别角色认同,逐步达到性格的"自性化"[6]。活动步骤:第一步,热身活动"三五成群";第二步、人格脸谱:制作脸谱将自己不同的男、女性特质写在对应一面,并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①你的男性特质有哪些,女性特质有哪些,哪种多,与你的性别角色相符吗?②令你满意的特质有哪些,带给你什么好处?③你认为自己欠缺的特质有哪些,它属于哪一类别,如何培养?第三步、心路探索,男女搭档完成"盲行",问题引导:如何有效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现实交往中如何打破性别角色界限自在交往?

第四阶段主题为正视异往的禁与欲,明辨各类情感,学会尊重与接纳,具体目标为:(1)协助成员以健康、理性的态度面对异往。(2)了解友情与爱情的分界,能尊重、接纳不同性别角色的个体。活动步骤:第一步、情感擂台,体验男女交往的舒适境界;第二步、说情论爱,通过心情故事,理清爱与喜欢的区别;发放友谊期待卡,写下对理想异性朋友的期待;第三步、距离男女,在"同舟共济游戏"中引导成员思考合宜的交往距离及向异性表达尊重的方法。

第五阶段以深化的性别角色自我认识与接纳为主题,具体目标是:(1)通过他人的角度认识自身性别角色;(2)肯定自我价值,深度启发处理与看待的方式。活动步骤:第一步、热身游戏"棒打薄情郎",温暖分离气氛;第二步、整容日记,以假设方式引导成员思考,跨越性别的先天局限,怎样更好的发挥不同性别角色的优势,塑造更好的自己。第三步、分离祝福,总结自己活动中所思所感所得。

2.研究结果

性别角色量表后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30%的被试性别角色类型发生了积极的改变,JT(女)从未分化转向双性化、YP(男)从男性化转向双性化、JQ(女)从双性化转向女性化。而未发生类型转化的个体在中位数对比分析中发现,有5人接近转变临界点,仅有2人未到临界点。进一步对自编的访谈问卷分析发现:对自己性别角色的喜好及认同度发生不同程度的提升;成员对异性化现象能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达到一个宽容开放的接纳态度能明确自己作为男性或女性所拥有的优势与不足;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促进自我的完善、参与到不同性别交往中。

3.讨论

通过对开放式问卷的整理发现:成员对本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并非常期待有后续的辅导跟进。有学员对第二单元的"最佳男女生"、"男女有别"、第三单元的"人格脸谱"、第四单元的"距离男女"、第五单元的"整容日记"等印象深刻,反响强烈。由于团体辅导方法本身具有的优势,可以为参与者提供安全、信任的环境[7],并在领导者对规则、习惯的阐释下营造出真诚直言、尊重友善的氛围,成员可以在畅所欲言的同时有效缓释误解与偏见,在不解与困惑中探索自我认识与接纳,在热身与分享中加强与异性的沟通和交往,有助于性别角色类型的修复与重塑。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化观察行为示范原型过程,树立学习的榜样,可以引起群体成员的认同和模仿[8]。在团辅活动中的榜样学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不仅行为举止可表现出与自身性别相符的气质特点,又能够根据情境、场合的变化适度调整出非自身性别所具有的角色特点,而且也能理解异性化[9]、性别倒错[10]等非常态化现象,对人的认识甚至可以跨越性别的局限直指性格、秉性等。这就给了这些有相似的年龄、爱好和教育背景的同龄人潜移默化的启示,他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异性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异性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异性对自我局限的了解,开拓了视野、强化了感受,以至更新了观念。

同时,有效的团体辅导离不开明确的理论支撑。之前对人格双性化现象的研究大多为量表检测范式,论证双性化个体客观存在,同时根据双性化人格与心理健康指数的分析论证其存在的意义,并提出影响因素及形成的一些途径、方法,却从未以理论验证或实践的方式加以研究探讨。本研究创造性的依循了荣格原型理论,充分发掘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的内涵与外延,有效结合在不同的游戏、活动、话题中,调集参与个体"自我"的高度参与,重新检视意识自我、人格面具以及自性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促进自我反思[11]、自我定位、自我验证[12]等功能在性别角色化过程中作用的发挥,进而达到了性别角色的修复或重塑。

总之,经过以荣格原型理论为核心的团体心理辅导后,部分成员的性别角色类型发生了质的转变,大部分成员的性别角色意识更清晰,削弱了性别角色偏见与误解,提升了自我性别角色的接纳水平。在高中生间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其性别角色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中小学开展性别教育的重要手段,建议多开展此类团体辅导或者具有相似效果的专题课程。

参考文献:

[1]李楠.性别角色的性化程度概念及研究[J].文史研究,2008,2,76-77.

[2]宋丽丽,邹萍.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综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3,87-88.

[3]李曙光,郑艳.荣格原型理论对儿童人格双性化研究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008,21(4):148-150.

[4]林超.用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18-20.

[5]龚茜.当代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社会心理学,2011,26(121):335-342.

[6]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93-197.

[7]周平,白涛涛.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2014,8,130-140.

[8]段雨吟,陈娟等.基于朋辈心理辅导看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2):110-114.

[9]王金生,刘电芝等.大学生性别角色异性化现象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3):228-232.

[10]李霞.大学生性别倒错成因探析[J].考试周刊,2014,4,201-201.

[11]孔明安,张羽佳.精神分析、自我反思与交往理性--哈贝马斯与精神分析的关系问题研究[J].江海学刊,2006,2,42-48.

[12]辜美惜.Swann自我验证理论及实证研究简介[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3):423-428.

第7篇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对其要求以及学生的自我期望值都很高,心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虽然从字面意思看主要任务是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当前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要求的现状并非仅仅限于思想政治方面,加上辅导员对学生比较了解,发现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便利条件,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被囊括在辅导员职责之中。

一、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掌握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心理素质的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感,要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接受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因为气质类型不同,其心理活动特征也就不同。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要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如果不了解不知道学生们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整体有一个全面把握,对一般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对前途的迷茫问题、对感情的困惑问题等。把握好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要重点排查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在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就要认真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学校体检结果、心理健康测试反馈、和学生逐一谈心、由学生干部及宿舍长介绍相关学生情况等,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实,不仅要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健康测试反馈为基础,还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跟踪观察。心理健康档案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完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好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工作,还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学生情况变化的关系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三、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同辈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些是属于共性的东西,如新生适应问题、大学生感情困惑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心理问题共性特征可以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挫折,防患于未然。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1.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件是和学生接触较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多,其中谈心尤为重要。和学生谈心,是一种了解,更是一种情感交流。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对学生的问题把握较为真实,并能立即感知谈心效果。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可以在办公室,也可以选择操场或公寓,要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亲近感。

2.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面对面的谈心,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些学生不愿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MSN、邮箱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老师在明处,学生在暗处,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可以咨询一些政策,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五、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现在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较多、日常事务多且杂,信息员制度必不可少。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可以利用同学之间一块儿上课,一块儿休息等便利条件,及时掌握有心理问题学生现状。信息员制度,不仅要做到每个班、每个宿舍都要有信息员,对个别特殊心理问题学生,还要具体到个人,一个信息员负责一个心理问题学生。该信息员要对该同学熟悉,在一个宿舍,热情、有爱心,如果发现该同学有异常表现,能立即报告辅导员。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注重方式与手段的有机结合,以健康心态面对学生管理和心理辅导工作,以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关心爱护学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影响带动学生,而且要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懂得学生管理业务和教育教学规律,在结合高校改革实际的基础上,联系青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不断与时俱进,广开思路,真正成为学生政治上的导师、德行上的贤师、心灵上的明师、能力上的高师,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把他们真正成培养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欢.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定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01).

[2]李桂兰.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

[3]田智、韩素贞.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职业圈,2007, (15).

第8篇

首先,辅导教师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寻找并熟悉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选择适合学生嗓音特点的歌曲,做到因人而异、扬长避短。如根据学生音色的特点确定选择美声还是民族唱法的歌曲。根据音域的大小、个人演唱能力选择不同难度的歌曲。其次,学前教育专业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工作,根据我国国情,从事幼教工作的大部分是女生,所以参赛学生也都是从优秀的女生中选拔,这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针对这个特点,辅导教师在选择、确定比赛曲目时,要考虑女生的嗓音特点,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女生演唱和发挥的旋律优美的独唱和艺术歌曲。推荐曲目:《珊瑚颂》《七月的草原》《芦花》《望月》《大森林的早晨》《思恋》《又唱浏阳河》《我和我的祖国》《祖国之恋》《我爱你,塞北的雪》《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等。

二、要根据学情,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

学前教育专业因其特殊性,比较注重技能技巧课的训练和学习,但大部分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因而入学时声乐基础起点较低,大部分学生属于零基础。参加比赛的学生一般从高二的学生中选拔,也就是学生从接触声乐学习到比赛中间只有两个学年的时间。我们都知道声乐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缓慢、不断探索和提高的过程,在两个学年时间里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怎样让学生达到参赛水平呢?我认为歌唱的基本功包括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辅导教师在前期的训练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从呼吸方法、基础发声开始练起,用平稳的气息、科学的发声方法,奠定坚实的声乐演唱基础。同时要结合多种类型的演唱曲目进行训练,及时找出学生的问题和不足。辅导教师切不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在短期的训练后就让学生尝试演唱一些高难度歌曲,结果会导致学生的嗓音受到损害。要让学生知道,声乐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耐住性子、稳扎稳打,勤奋努力地学习、科学地训练才能掌握演唱技巧。基础练声曲目推荐:《红豆词》《在银色的月光下》《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鼓浪屿之波》《康定情歌》《我亲爱的》《曲蔓地》《长江之歌》《赛吾里麦》《西班牙女郎》等。

三、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感受能力,从而更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一首歌曲只有经过人声的演绎才能达到完整、有灵魂的展现。怎样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呢?歌曲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提醒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生活和事物,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体验越丰富、越深刻,在演唱时就越真实,感染力也会增强。例如,《芦花》这首歌曲,主人公以芦花为媒定终身,看到芦花而触景生情,想到爱人不在身边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表达了主人公盼望心上人早日归来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就找到一些芦花的图片和资料,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画面和音乐。学生身在唯美的意境中感受歌曲、聆听歌曲,对《芦花》所表达的感情有了全新的、更细腻的感悟。学生在演唱时也注入了自己对爱情、对思念之情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感受到歌曲的魅力,更细腻、贴切地展现了一幅美好、温馨的画面。

四、提高学生的临场发挥、应变能力

很多学生在比赛或演出过程中都会多少出现紧张的问题。紧张会造成很多不可弥补的后果,例如,忘词、跑调、失声、节奏错乱、高音上不去、喉咙打不开、共鸣位置偏低等状况。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发挥,从而严重地影响比赛成绩。学生在一项比赛中发挥不好,也会影响心情,使她们失去自信,从而影响其他项目的发挥,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因此,克服紧张心理、提高演唱发挥能力是辅导教师辅导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学生在比赛演唱过程中要全神贯注,投入音乐的情境当中

如果学生上台之后还左顾右盼,不能集中注意力,看到面前的评委和观众就更加不知所措,那势必会影响发挥。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辅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主角心理,让学生尽情发挥,逐渐化为一种潜在意识和能力,逐渐克服紧张的心理。

(二)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虽然我们在训练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克服紧张的心理,但并不代表绝不会出现状况。教师要告诉学生,允许出错,但不允许错上加错。一旦出现失误,不要再去想,而是镇定自若地继续往下唱,决不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影响到后面的演唱,得不偿失。麦金农说过:“在台上,表演者对于任何失误都应当置之不理。”兰帕尔也说过:“在出错的时候一定不要往后看。”这是每个参赛学生都应有的心理素质。可见,在比赛和演出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学生应具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

辅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表演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迎新生文艺演出、校园班级大合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逐渐适应各种舞台环境。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熟悉舞台、熟悉观众,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积累丰富的演出经验,进而使学生喜欢上登台表演并找到舞台表演的感觉。锻炼出在比赛中当环境改变时,学生也不会感到慌张的能力,应该能够游刃有余地表现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才有可能超常发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五、结语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后进生辅导 教学策略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形成英语后进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底子较差、学习兴趣较弱、对学习英语没有信心。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如何面对,是放纵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还是积极采取措施,尽力帮助他们提升英语成绩,显然,第二种做法是很多教师会选择的,但这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问题。

一、定分层学习目标,让后进生拾取自信

后进生的成绩一直无法提升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学习的自信心,很多学生从初中学英语时成绩就不是太理想,进入高中,对英语的学习信心逐渐丧失。加上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难以理解,导致很多后进生直接放弃对英语的学习。因此,要想提升后进生的英语成绩,教师就必须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后进生感受到教师制定的目标自己能够实现,这样他们才会重拾学习信心。

比如在讲授“School life in the UK”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并布置相关学习任务:“1.默读课文,将课文中不认识的单词画出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单词含义找出来;2.理解课文,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搞清楚文章讲了什么,作者在文章中持有什么样的态度;3.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很明显,这三个任务一个比一个难,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任务完成,这时很多后进生就会选择第一个任务:查单词,很多同学将课文中很多不认识的单词标了出来,比如“assembly,average,literature”等,标出来后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查字典,将这些单词含义记录下来,最后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一些记录单词最多的同学,这样后进生就会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事是值得的,英语学习信心才会提升。

二、提简单学习问题,让后进生巩固基础

后进生英语底子比较薄弱,很多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就已经掉队了,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本单元知识与初中英语知识的衔接问题,尽量多提一些基础英语问题让后进生回答,这样才能逐渐巩固后进生的英语基础。

比如在讲授定语从句这样一个语法知识点的时候,由于初中已经有所涉及,因此教师可以先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起来回答。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Who can tell me what the Attributive Clause is?If you don’t know,can you translate one simple sentence―The boy who you saw is my friend.”询问学生什么是定语从句,并暗示学生如果你不知道,能否翻译一个句子。问题提出后,班级中有一位后进生回答道:“这个男孩是我的朋友。”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因此只能看懂这几个单词,这时教师一定要给予鼓励:“Very good,but what does ‘who you saw’ mean?”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后回答:“你见到的。”“对,那你能否再把句子翻译一下?”老师说。“你见到的那个人是我的朋友。”一个非常简单的引导,也许不能让学生立刻理解定语从句的概念及用法,但能让他们对定语从句有一个初步认识,为后期英语成绩的打下较好基础。

三、开趣味学习活动,让后进生提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后进生尽管英语成绩不好,但每一位后进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特长,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特长组织开展一些趣味性活动,将其与英语学习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后进行感受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比如在讲授“Advertising”这一单元时,教师在第一节课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小组活动任务:“大家都知道广告吧,广告的形式非常多,且用途非常大,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广告,首先我们分组来完成一个任务――表现广告。表现手法不限,题材不限,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广告,也可以亲自绘制或者表演广告,但最后必须有人用英文为大家介绍这个广告。”这个教学任务布置给学生后,小组学生开始思考如何表现自己身边的广告,首先他们发表意见,描述自己最喜欢的广告内容,后进生尽管学习成绩不好,但平时接触的东西比较多,思维比较活,因此会为小组提供很多参考意见,当确定好意见后,有些后进生美术功底较好,小组成员可以让他们将广告绘制出来,或者有些后进生摄影能力较强,可以将广告拍摄下来。当每个小组实现活动目标后,教师提出最后一个目标,即让学生用英语解说广告,同时提出短板效应,即让本组英语实力最弱的学生描述英语,并根据描述和作品的水平打分,这样的目标对后进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但能帮助他们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后进生问题是一个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如何在照顾全班学生学习进度的前提下,尽力增强后进生的学习信心,巩固学生学习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后进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关键。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首先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提一些后进生自己认为能够完成的任务,其次要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巩固之前的学习内容,最后要开展一些以后进生为中心的趣味活动,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