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传奇时代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04 12:57: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奇时代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传奇时代

第1篇

国内理论界有个奇妙的现象:对一些复杂而纠缠的理论问题,最简便痛快的解决办法,就是声明:“这是拾西人牙慧,我们中国有自己的学术传统,你们有的我们也有”。这个说法和做法对不对呢?应当说是对的。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有许多成果尚未总结。例如在符号学研究中,不仅先秦名学至今总结得不够,而且玄奘带回来的唯识宗,以及唯识宗的基础因明学,至今还没有得到总结。这笔巨大的思想财富,将对符号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贡献,但是至今我们身居宝山而两手空空。

但如果把这个办法当作一包万灵药,能给我们足够的骄傲,让我们可以称为“我们的”理论,无需再纠缠于任何一个学科。这就是“黄金时代传奇”(Golden Legend)。此语原为13世纪一本圣徒传的标题,现在泛指“过去年代的辉煌”。

于是我们看到一本本《中国的XXX学》煌煌大作。如果这些书仅仅是谈中国学术传统,那就太需要,它们丰富了世界学术的宝库。但是这些著作的目的是“取西人而代之”,是建立“以中国传统学术为中心的XXX学”并推广到全世界。至今这目的达到了没有,没有达到。今后会达到吗?也不会。为什么呢?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点:我们的黄金时代,任何民族的黄金时代,绝不可能延续到19世纪之后:19世纪之后世界的文化信息交流就相当有效,尤其是学术,先于各种其他事物开始全球化过程。就中国而言,严复、王国维之后,黄金时代就结束了,不是说中国学者没有新的贡献,恰恰相反,现代中国学术空前活跃,中国学者对20世纪这个“理论世纪”贡献极多。中国传统学术作为学术史,绝对重要。但是独立而绝缘的,不受任何国外影响的中国学术,已经不可能了:我们从小开始的学习,已经使我们的知识构成多元化了:我们从思想构筑上,已经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传统中国人”。认为靠整理19世纪之前的本土思想语汇,学术的民族自豪感能得到满足,就能解决当前文化面临的种种难题,任务就太简单了。

第二点:我们如果依靠传统的黄金时代,就能发展出独立的XXX学,其他民族能不能呢?也能够,他们也有传统的不受外界干扰独立发展出来的学术。我在伦敦大学教比较文学理论时,很希望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中国材料,尤其是一向让西方人着迷,而且与后现代非常对接的禅宗美学。但是学生和老师们就意见纷纷了:为什么不能加入印度吠陀诗学?为什么不能加入阿拉伯苏菲主义?为什么不能加入撒哈拉之南艺术观?能,当然能,每个民族有自己骄傲,自己的黄金时代传奇。但是这课程就不成体系,成了一个拼盘。如果我们能把“中国的XXX学”传向全世界,我们也是为拼盘加一道菜。为什么?因为每一门学术的体系可以受拼盘启发,却不可能被拼盘代替。各民族“关门自言语”并不是出路,而各民族融合,也就不再是黄金时代传说。

第三点:凭什么我们要接受西方理论体系呢?难道这不是向西方文化殖民主义投降吗?这里应当说有一个非常令人苦恼的感情纠结。但是有一点应当明白,世界批评理论体系,并不是西方“黄金时代传说”的延续。既然19世纪之前的西方,没有产生体系化的现代批评理论,那么19世纪前的古典中国,或古典印度,或古典阿拉伯,没有产生系统的批评理论,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西方批评理论是20世纪初在欧美的许多国家,没有任何人际族际协调地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不了解马克思,胡塞尔不了解索绪尔,雅克布森不知道瑞恰慈或艾略特,皮尔斯不知道索绪尔:批评理论第一代奠基者,没有可能作有意识的应和。20世纪初,这些思想者都发现有必要从现象后面寻找深层控制原因:葛兰西在阶级斗争后面找到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弗洛伊德从人的行为方式后面找到无意识中里比多的力量,胡塞尔从经验与事物的关联中找到意向性这纽带,而索绪尔与皮尔斯分别看到人类意义表达与理解的符号规律。这个不约而同的“星座爆发”,是文化气候催生的产物。正因为它们是对同一个文化发展进程的思想应对,它们对表面现象共同的不信任。这种共同立场,也为它们日后的融合打下了基础。

只要受到现代性的压力,就不得不寻找现象与底蕴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不能绝对地说:中国学术回到隔绝状态,也不可能产生纯粹中国的学术。这是个伪命题,因为已经不可能。我们只能说:对于那些率先批评现代性的理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它们当作“西方理论”,批评理论各学派首先出现于20世纪初的欧洲,这并不奇怪:欧洲思想者普遍感到了现代性的压力,那时在世界其他地方,尚未出现这种历史对思想的压力。它们本来就是世界性的应对现代化的理论,当我们也走上了现代化之路,我们就不可能不参与这种应对。

二、批评理论的基本体系

批评理论从20世纪初发展到现在,已经极为丰富,以致20世纪往往被人们称为“批评的世纪”。不管发展到何种形态,批评理论始终依赖于四个支柱体系:文化批评、现象学一存在主义一解释学、心理分析、形式论。在20世纪初,这四种理论不约而同同时出现,互相之间并不存在影响关系,但是它们共同的取向是试图透过现象看底蕴,看本质,看深层的规律。

20世纪批评理论的最重要思想体系,是。从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卢卡契(GeorgLukacs)开始,到法兰克福学派,基本上完成了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使当代批评理论保持批判锋芒。当代著名批评理论家很多是者;而20世纪大多数者,也主要从文化批判角度进入政治经济批判。

批评理论的第二个思想体系,是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Phenomenology/Existentialism/Herme―neuties)。这个体系,它是典型欧洲传统的哲学之延续。从胡塞尔(Edmond Husserl)开始的现象学,与从狄尔泰(Wilhelm Dilthey)开始的现代解释学,本来是两支,却在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利科(Paul Rocoeur)等人手中结合了起来。加德默尔(Hans―Georg Gadamer)与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80年代的著名“德法论争”显示了较严谨的哲学思辨,与解放的理论姿态之间的差别。

批评理论的另一个支柱思想,是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这一支的发展,一直陷入争议,但是其发展势头一直不减。只是这一派的“性力”(libi-do)出发点,与中国人传统观念过于对立。拉康(Jacques Lacan)的理论对西方当代批评理论影响巨大,其陈意多变,表达方式复杂,在中国的影响也一直不够充分。

而形式论(Formalism)体系,是批评理论中最重要的方法论。这一潮流似乎是“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m)的产物,至今已深深锲入当代批评理

论。符号学原本是形式论的一个派别,由于其理论视野开阔,又不尚空谈且具有可操作性,60年代之后却成为形式论的集大成者。符号学从结构主义推进到后结构主义,从文本研究推进到文化研究,如今符号学与形式论几乎同义(叙述学,认知语义学等,是符号学普遍原则在特殊领域中的扩展)。当代全球文化的迅速蜕变,使形式研究超越了自身:一方面形式论保持其分析立场,另一方面它超越了形式,批判锋芒越来越锐利,称为批评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在当代,流派结合成为开拓新阵地的主要方式:对当代批评理论作出重大贡献者,无不得益于这四个体系中几种的结合,此时符号学作为人文社科的总方法论,作用就非常清楚:70年代前,两个体系的结合已经常见,例如巴赫金(Mikhail Bakhtin)的理论被称为“符号学”;拉康的心理分析应用了大量符号学概念;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人用结合体系方式推进到新的领域:克里斯蒂娃用符号学研究精神分析,展开了性别研究的新局面;博德利亚则以符号学与结合对当代资本主义作出尖锐的剖析;利科等人的工作重点是把解释学与形式论结合起来。至于符号学与解释学,更是一个学说的两种称呼。福柯说:“我们可以把使符号‘说话’,发展其意义的全部知识,称为解释学;把鉴别符号,确定为什么符号成为符号,了解连接规律的全部知识,称为符号学”。的确,凡是涉及意义,就进入了符号学,因而也就会用符号学作为基本的方法论。

近四十年批评理论的新发展,往往都以“后”的形态出现。但是后结构主义者原来都是结构主义者,这证明结构主义有自行突破的潜质;后现代主义研究当代社会文化正在发生的重大转折;后殖民主义则反映当代世界各民族之间――尤其是西方与东方国家之间――文化政治关系的巨大变化,以及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新形式;如果我们把女性主义与性别研究看作“后男性宰制”的学说,可以说,60年代之后的批评理论,都是上述四个支柱理论的延伸产物。

把现代批评理论分成“四个支柱,若干延伸”,自然是过于整齐的切割。笔者只是想指出:现代批评理论,已经覆盖了整个人类社会文化触及的所有课题。只要我们能时时回顾四个基础理论,我们就完全不必跟着西方“最时髦理论”奔跑,我们就能走出“不是跟着说,就是自言语”的两难之境。

整个批评理论是现代性压力的产物,今天批评理论在中国的兴起,正是这种压力的体现。只要我们掌握了四个支柱理论,我们就能与各国学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世界批评理论作出中国独特的贡献。

说这样一个理论体系是“西方”的,从至今为止的主要参与者来说,应当说是的:四个支柱理论体系和四个“后”体系,创始人和主要发展者,甚至今日的主角人物,都是西方学者。

其实说“西方”是笼统的。在英语世界,整个批评理论体系常常被称为“欧洲大陆理论”(Continen,tal European Theory)。在主要的批评理论家中,德语(德国、奥国)和法语(法国、瑞士、比利时)的思想家占了一大半,还有一部分东欧及南欧的思想家。英语国家贡献比较少,与其幅员版图和高校数量正好相反。受经验主义传统之累,英美高校再发达,也只能起鼓风作浪的传播作用。欧美之外的人,对批评理论扮演过重大作用的,主要是“后殖民主义者”。这一派的几个领军人物都是在英美受教育,并且在英美大学执教的阿拉伯人和印巴人。无论如何,这个批评理论,并不是一种“西方理论”。

批评理论需要一个体制作为批评对象,现在批评理论的对象是西方社会文化和政治体制。但是这个体制正在向全世界扩展,因此这个批评理论,也就是针对正在向全球延展的西方式体制(例如符号经济,例如社会泛艺术化)的批评理论;这从反面证明它不是一个西方理论。

批评理论的前景是必将世界化,原因是东方民族的文化遗产,已经开始进入批评理论的大体系。近三十年,在全球范围内,人们渐渐认同一套新的价值观:例如多元文化,地方全球化,弱势群体利益,环境保护意识,动物保护意识,反无限制科技等等。很多新价值提倡者声称他们是在回向东方智慧:对生态主义的西方信徒,道家经典是他们的圣经,道法自然是他们的响亮口号;反对“科技无”的人,一再重提老子关于过分智巧的警告;动物保护主义,与佛教的众生有灵有显然的相应;对残废人、智弱者的关怀,更是佛教式的悲悯;至于老年人权利,当然与中国儒家传统一致。至少,因为本是我们的固有思想。东方人应当对这些新价值并不感到陌生,甚至应当有自然的亲和。

第2篇

他们,是驼队,是边防部队不可或缺的力量,在这饱含着家国深情的热土上。他们手握钢枪,用青春戍守着共和国的安宁。

在有“铁骑部队”之称的新疆军区某步兵团,来自维吾尔、哈萨克、裕固、回、蒙等少数民族的战士们组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连队。他们矫健的身影、质朴的笑容、悠扬的民歌、喷香的美食,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就像远处若隐若现的雪山,他们把美丽的影子投在边关的天地间……

闻战则喜,有我无敌

――他们的血脉里留存着英雄的基因

“咱六连的战士,最大的特点就是作风彪悍。”在民族六连采访时,指导员陈洪喜并没有用报纸上常见的诸如“作风过硬”、“意志顽强”这类的词语。随着时间推移,当我走到这群和我们说着不同语言,却肩负相同使命的年轻士兵中时,我发现,正如指导员所说,马背民族的基因早已深深地嵌在他们的记忆中。

前不久,团里组织军事体能技能运动会,报名时我发现,这些平日里或许不爱说话的民族战士,面对比武竟是如此“疯狂”。消息刚刚传到连队,战士们便开始了“较量”,在宿舍、走廊、花园,到处都可以看到涨红的脸庞、紧绷的肌肉,听到获胜后的口哨与欢呼。真正比赛那天,这些深眼窝、高鼻梁的战士们更是成为赛场上的焦点,领奖台上时常会出现由民族战士“包揽”前三名的情形。

平日里,六连的战士们最喜欢比武。挽起袖子,露出强壮的手臂,一次普普通通的土工作业课目练习就这样变成了整个连队的“集体竞赛”。战士面前的土地,有的是松软的沙土,有的则布满石块,可并没有一个战士因为场地的不一而有什么怨言。“这有啥的,就是水泥我也能挖开!”战士阿布都娃力一边说着一边甩开膀子抡起铁锹。比武中,一位战士因为用力过猛将一把老旧的工兵锹折断。他二话没说,用手攥着铁锹头继续作业。到了最后,嫌速度慢的他甚至直接用双手开挖……铁锹与地面的撞击声冲破了耳膜,他们眼中最光荣的事情,就是在训练场上流血流汗。

还记得那次夜间射击,轮到民族六连打靶已是凌晨3点。野外一片漆黑,战士们完全可以在黑暗中背靠背小憩。然而,当营长打着手电到等待区域叫六连上场的时候,看到六连的官兵们仍然保持着最标准的坐姿,任沙石砸在脸上、任寒风灌进衣领。在这无人监督的黑夜,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令行禁止,他们的剪影就如一组雕塑,勾勒出军人山一样的誓言。

歌舞曼妙,美食飘香

――他们的歌谣中徜徉着醉人的才华

要说才华,没有谁能比得上六连的兵。他们爱唱歌、爱跳舞,也爱用红彤彤的炭火烤出诱人的羊肉,但他们最爱的,还是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的感觉。

第一次领教民族战士的能歌善舞竟然是在澡堂。由于条件所限,每周一次的洗澡几乎成了全团官兵的集体“点名”。那天,笔者和战士们一起在澡堂外排队,澡堂里忽然传来了悠扬的维吾尔语歌声。渐渐地,几个人的歌声汇成了整个澡堂此起彼伏的轮唱,还夹杂着动感十足的敲击。隔着门帘我们依然可以听出,那是塑料脸盆、金属牙缸、铁皮柜和木板凳汇成的“民族交响乐”。掀开门帘,还哼着小曲的民族战士伴着洗发水的香气鱼贯而出,门外等待的汉族战士则发自内心地为这些天生的“歌唱家”鼓掌叫好。

和民族战士们熟悉之后我发现,唱歌、跳舞对于他们而言就像是本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空气和水。高兴时,他们把喜悦融入舞步;伤心时,他们把心事写进歌词。在他们看来,有手鼓和“都塔尔”的地方就是家,能跟他们唱在一起、跳在一起的就是兄弟。

除了歌舞,民族战士们的厨艺更是一流。烤馕、烤包子、羊肉串、手抓饭……凡是在网上可以“百度”到的新疆美食基本都可以在这里吃到。

文化夜市上,六连战士的食品摊位绝对被“点赞”最多。围上白围裙,戴上小花帽,吆喝声里都散发着美食的香味。从宰杀到烹饪全都由战士一手完成的烤全羊滴着油,还有些烫手的烤馕上满是芝麻,冰柜里拿出的“奶疙瘩”配上甜到心里的葡萄干,烤架上翻转的羊肉串撒上火红的辣椒面。唱一曲民谣、跳一段舞蹈,拿着各色美食的各民族战士早已分不出彼此,民族战士们的才情伴着美食融进大家的胃里,更留在每个人的心底……

悬梁刺股,笔耕不辍

――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求知的渴望

“大家跟我一起念……”每天饭前,六连食堂门口,战士们都会跟着连队翻译一起学习汉语词句。战士们的发音也许还不那么标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热情,一双双专注的眼睛像极了初入校园、求知若渴的小学生。

“我最怕别人说话我听不懂,我说了别人不明白,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感觉很难受。”列兵卡哈尔说。实际上,对渴望融入、渴望被理解的民族战士而言,语言文化的差异是个普遍的难题。

“勤能补拙!”六连俱乐部,四个红色的大字就像一封无言的挑战书。在训练场上争强好胜的他们又怎么甘心在文化学习中落后?

团、营组织学习的时候,听得最认真、记录最多的,绝对是民族战士。他们把句子记下来,回到宿舍后再把句子拆分成短语和词汇,加上注音抄到小卡片上。训练间隙,满手泥土汗水的他们从口袋里拿出自制的汉语单词卡,围在一起开始了“露天自习”。

看《新闻联播》的时候,拿着录音笔的六连战士绝对是一景。他们把新闻里标准的发音录下来,每天午休和晚上睡前插上耳机,跟着里面的声音一遍遍朗读。这个时候,人最多的地方是水房的镜子前,训练了一天的战士们挤在一起,对着镜子练习发音口形,直到熄灯号声响起才离开。

第3篇

而对于这块生养自己的土地,黄若礼先生亦是满怀深情。澳门的发展、澳门文化的传播,在他的心中始终重千钧。这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的企业家,在推动澳门品牌文化提升的道路上,他与他的咀香园义不容辞……

齿颊留香七十五载

提起咀香园,就一定会想到杏仁饼。七十五载的光阴流转,咀香园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始终未变的,是它那驰名中外的炭烧杏仁饼,这也是咀香园的经典招牌产品。据黄若礼先生介绍,咀香园杏仁饼采取的是祖传的古法木桶炭烧技术,这样出品的杏仁饼甘香又松化,使人一试难忘。十几年前,黄若礼先生的母亲在研究中开始将杏仁炒香、磨成碎粒加入原料中,这样做出的杏仁饼不仅香气四溢,味道也更加好。从这开始,咀香园的杏仁饼越来越受市场的欢迎,名气提升很快,并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工艺改良。可见,小小的一块杏仁饼,凝聚了澳门咀香园历代人的经验和智慧。

黄若礼先生说,自己的父亲虽然是一个传统的人,但是对新兴科技亦是兼收并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父亲曾到国外考察,发现澳门的食品生产技术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包装应用上。执着于食品卫生的父亲不久就从日本引进澳门行业内第一台包装机器。聪慧的母亲将机器放置在屋前运作,令大家大开眼界,咀香园由此走在了潮流的前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咀香园的经营模式也和大多手信企业一样,采取的是前铺后居的家庭作坊式生产。1990年,在政府规范监管食品行业这一契机下,咀香园开始办生产工厂,设立店铺专门经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获得快速发展。如今,咀香园在澳门已拥有了12间分店,店铺进驻到澳门规模最大的威尼斯人酒店及旅游胜地澳门大三巴,别具特色的店面、始终如一的品质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传统美食文化在坚守中薪火相传。

品质坚守下的持续创新

1993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黄若礼先生开始参与企业工作,他说前几年自己都是在学习经营知识,慢慢于中发现趣味。当然,接受外国文化熏陶的他,也意识到了企业经营中的局限。但对于祖业,他并不是一回来就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在与日中逐渐推进。黄若礼先生说:“在我们这样老字号的企业中,很多都是工作了二三十年的老员工,年龄也比较大了,所以要改变不容易,需要花时间将他们的思想慢慢转变过来。”这也是老牌企业保持长青发展的重要因素。

1997年,黄若礼先生的父母与朋友合作在澳门新马路买下一间物业。“父亲打算在此开设一家分店,问我有没有兴趣接手。那时我已经在咀香园工作四年,强烈感觉到咀香园不能长期局限在一家门店,所以觉得如果要改变的话,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我答应父亲,抓住这个机会,开设了咀香园在澳门的第一家分店,这也成为咀香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并且,第一间分店创新的运营模式,也是给了后面每个分店的系统化管理吹响了前奏。”由此,在系统化的标准管理模式下,咀香园在澳门发展了十二家分店,其完善的管理模式称誉行业。

对于咀香园来说,品质是始终的坚守。在品质保证下,紧抓潮流,不断创新,亦是其保持长青的武器。据黄若礼先生介绍,咀香园目前经营的品类极其丰富,除了杏仁饼,还拥有超过两百多个佳品,如深受顾客欢迎的凤凰卷、外脆内松的合桃酥、弹牙的烤肉干等等。几年前,咀香园还推出全新的紫菜凤凰卷,其销售迅速超过传统品类。

不仅是在品类上,在制作工艺上,咀香园也注重引入现代生产方法。黄若礼先生说:“父母和我一直都很执着于产品的味道和卫生,我们会积极在现代与传统中间取一个平衡,如果新技术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能带来生产的提升,我们会接受;如果品质要求做不到,那我们宁愿放弃。”他讲起,之前一个工程师在参观了工厂的蛋卷制作过程后,花两年时间制作出了一台凤凰卷生产机器,并且是全世界第一台,在与手工制作的对比后,黄若礼先生他们发现机器生产出的具有更加规范、统一的优势,并且口感也更佳,于是花重金购入此台机器,成为全澳门第一个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大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前,市场经济比较低迷,受此影响,咀香园的销售也出现下降。为了解决困境,黄若礼先生将眼光投向了外部市场。在美国姐姐的帮助下,他开始积极寻找商,但此时黄若礼先生亦发现,咀香园的品牌标识和包装比较杂乱,容易引起市场混淆。为了提升品牌规范度,他决心下大力气投资,聘请香港著名的资深设计团队设计新的logo和新一代包装礼盒,对店面的装潢进行统一装修,使得整个企业的VI形象系统获得规范与提升,很快就得到市场的良好反映,许多商的邮件也纷至沓来。如今,咀香园的产品远销至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多地,成为澳门食品文化的典型代表。

澳门文化旅游品牌的推广大使

在咀香园的广告片中,宣传的不仅是咀香园的产品,更有对澳门旅游文化的推广,其实,这也一直是黄若礼先生坚持的方向。他常说:“澳门是我们的根,整个澳门名声和旅游地位的提升与我们都是息息相关的。特别是我们做食品行业的,首先一定要保持食品品质,以获得游客认同,帮助锻造澳门的美誉。此外,我们还要利用这个行业推广我们澳门的文化品牌,这也是澳门企业的责任。”

黄若礼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责任感的企业家,他的经营理念也是一直围绕责任而行――对员工负责,对顾客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黄若礼先生感慨地说:“对于员工我们要提供合适的环境,让他们在这里发挥才能,这样才会做的开心。对于客人,我们要尽量做到最好让他选择你,并表示满意。无论是品牌推广、品质还是购物环境、服务上,都要让他们在其中享受愉悦。对于企业,这是父辈们辛勤创业打下的,父母培养我们七个孩子也是以此为基础,所以我们都希望它能有更好的发展。”而对于社会,对于澳门,黄若礼先生带领咀香园一直定位于澳门特产,在所有的包装设计、广告推广等方面无一例外将澳门元素加入其中,希望能够在推广产品的同时,向外界介绍澳门,让世界了解澳门。

2003年,时任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亲自颁发了“2002年度澳门旅游功绩勋章”予澳门咀香园的第三代掌舵人黄若礼先生,以赞扬咀香园对澳门旅游业发展的贡献,这是澳门手信业第一次获此勋章。黄若礼先生表示,这个勋章对自己来说既是认可,也是鞭策。“能为澳门知名度提高和旅游发展尽一份力,我觉得十分荣幸和自豪,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坚持这个方向,发挥独有的特色,面向世界各地的华人市场,让全世界都能方便地品尝到澳门特色的咀香园。”

责任企业家的无私情怀

企业经营成功,黄若礼先生亦不忘回馈社会。他非常关心青年工作,担任了澳门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深圳市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等职,为推动青年工作的发展而积极付出。

2005年,黄若礼先生获邀担任山东青岛市政协委员,参与到当地的参政议政工作中。他表示自己在青岛暂时还没有投资,之前不太了解青岛,但尽职的他抽出时间亲自考察。

一边忙碌于企业事务,一边奉献于社会服务,黄若礼先生表示自己在尽量寻求平衡。对于咀香园的未来发展,他信心满怀。这位具有浓烈责任感的企业家,面对咀香园富有特色的包装在游客手中汇集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杏仁香气凝聚的时光中,着力打造的,是一个跨时代的品牌传奇!

第4篇

“不务正业” ,

他本是医生却向往商场

1975年,王作飞出生于贵州省兴义市册亨县的一个医生家庭。

王作飞的父亲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亏本医生”,把“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给经济困难的乡亲们看病基本不收取费用,父亲做医生不仅没能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还把自己每个月的工资都贴了进去,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母亲做布匹生意来维持。

父亲的侠骨仁心深深地影响了王作飞。从小,他就把父亲作为自己的楷模,为人处事均以父亲为榜样。在姐姐做了老师后,父亲很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衣钵”。可王作飞虽然佩服父亲,却志不在医。读书之余经常跟着母亲做生意的他对经商更感兴趣。然而,高考时王作飞没有考取自己所喜欢的专业,反而被原本是为安慰父亲而报考的中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录取了。从小个人主见就极强的王作飞不想读这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专业,可在父母“农村孩子考取个大学不容易”的苦苦劝阻下,为了不让父母伤心,他不得不放弃复读高三重新参加高考的想法。

1998年7月,大学毕业时,兴义南江医院的院长亲自来到中医学院,将在学校经常逃课却经常考第一的王作飞点名要到了南江医院。

然而,在南江医院工作才两年,一直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王作飞按捺不住了,既然对从医毫无兴趣,继续做下去,对自己和医院及患者都是不责任的。王作飞跑到院长的办公室辞职,一直都很器重他的院长很诧异:“医院正准备派你去北京深造,还准备分一套房子给你呢。”院长把辞职书还给了他。“你没有能说服我的理由,我是不会批准你辞职的。”家人和朋友也都觉得,如此优厚的条件和光明的前途,他们实在想不出王作飞有什么令人信服的理由要丢掉西瓜捡芝麻,放弃前途无量的工作从零开始。除了自己之外,所有的人都反对王作飞弃医从商。在强大的阻力下,王作飞的辞职计划被迫“流产”。

谁知,三个月后,因经商创业欲望而躁动不安的王作飞又一次决定辞职。这一次,他把辞职书交给院长后就不再去上班。最终,医院和家人不得不无奈地接受他的选择。

“我斩断了自己的退路,让自己置身于命运的悬崖绝壁之上。”王作飞说。“人只有在面临没有退路的境地时,才会集中精力奋勇向前,从生活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位置。”

做业务不仅要用脚和嘴,

更要用“脑”

辞职回到家后,王作飞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来读书和思考,那些成功人士传奇般的创业故事深深地激励了他。“李嘉诚最初不也只是一个塑胶花推销员吗?可他最终建立了世界闻名的商业帝国。我也可以呀!”

这时,恰逢一家药厂招聘推销员推销武汉健民的一种新药,应聘的人很多,竞争很激烈。应聘的条件之一是要会写营销方案。为了取得自己从医院辞职后的第一份工作,连“营销“的概念都不懂的王作飞买了几本有关营销的书回家“临时抱佛脚”,挑灯夜战,照猫画虎洋洋洒洒地写了四千多字的方案。这一“急就章”的方案竟得到了经理的赞赏,他被聘用了。

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像一个推销员,王作飞用口袋里仅剩的10元钱买来一个皮包,开始了推销员的生涯。在经历了白眼、冷遇甚至被轰出门、劳命奔波到晚上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似的各种辛苦后,王作飞才发现,想做“李嘉诚”,没那么容易。

成功者的经验告诉王作飞,做业务不仅要用脚和嘴,更要用“脑”。他决定每天只跑10家客户,其余的时间用来充实和提高自己。于是,每天跑完10家客户后,别人还在挥汗如雨王作飞就“收工”了。回到家,他用四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书,再用四个小时的时间来对着镜子反复琢磨用什么样的谈话技巧,用什么样的眼神表情,用什么样的身体语言才能取得顾客的信任。第二天,他则把头天晚上琢磨出来的心得体会运用到推销工作中去。这样,原本计划第一个月只要挣得600元钱就算首战成功的王作飞第一个月就赚了1700元钱,是所有推销员中成绩最好的。

2000年3月10日,王作飞从电视上看到哈尔滨的一家制药厂研制出了一种新药,向全国招商,西南地区的办事处设在云南省昆明市。王作飞敏锐的直觉告诉他:望眼欲穿的“创业”机会来了!他火速辞去推销员的工作,拿出自己积攒的2700元钱,再向朋友借了2000元,连夜乘火车赶到了昆明。

“才四千多块钱就想做?你不是开玩笑吧老弟!”办事处的梁经理一副惊诧莫名的表情。“绝对不是开玩笑!我希望您能给我一个机会。”最终,王作飞的勇气、诚恳和闯劲打动了梁经理,他以最优惠的价格批发给了王作飞一批药品。恨不得一分钱掰作两分来用的王作飞只留下运费和车费,饿着肚子将药运回了兴义。

回到兴义,王作飞调查后发现,兴义的商家一般都是代销,卖完产品后才结帐付款。已经没钱进货的王作飞必须说服顾客用现金结算的方式即时结算货款。

王作飞决定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顾客。在充分掌握了兴义市医院、药店和诊所的具体情况和负责人的个人信息后,他开始实施“感动计划”。他决定从业内人士均认为最难打交道、从来都是直接从厂家进货、讨厌推销的田医生诊所开始入手。

3月16日中午,已经在公路对面观察了一早上的王作飞趁田医师午休时,走进了诊所。田医师一见王作飞不像是来求医问药的患者,立刻警惕地问他:“你有什么事?”王作飞绝口不提代销药品的事,笑容可掬地说:“田老师您好,我在州医院工作的时候常听同事们说起过您,大家对您的医术赞不绝口。我对您老仰慕已久,今天特意来拜访您老人家,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忙的事您尽管说。作为您的学生,我早就想向您老求教,还望您老多多指教我这个后生晚辈。”一番言辞恳切赞誉有加的开场白说得田医生眉开眼笑,解除了对他的戒备心理。一个小时的交流中,王作飞与田医师聊得很投缘,见时间差不多了,他感谢了田医师的指教后起身告辞。还没走到门边,田医师叫住了他:“你小子这次来不单单是拜访我这么简单吧?说吧,想打我什么主意?”王作飞喜上心头!他向田医师简洁地剖白了自己的创业理想,介绍了自己的药品的优势,以及自己资金缺乏的困境,并坦诚地将自己想请田医师用现金结算方式代销药品的想法说了出来,承诺如果卖不完所有损失他来承担。“我就欣赏你这种有想法敢作为的年轻人!要把事情做好,首先要学会做人。你感动了我!凭你的这番诚意和用心,我实在找不出拒绝你的理由!”

“感动计划”对田医师的成功实施起了指标性的作用,其他商家一看连软硬不吃的田医师都破例了,也都爽快地答应了王作飞。这样,王作飞一次又一次成功地收回了周转资金。

在那段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里,王作飞既是经理,又是业务员,还是搬运工,每天走街串巷地扛着货从东家走到西家,一个月要穿烂两双皮鞋。通过这种良性循环方式,王作飞的4700元钱滚雪球般地迅速膨胀,到2001年6月,最初的4700元钱已经增值为100万元!

有了足够的资金后,王作飞扩大了药品的种类。这时,恰逢一种新型儿童感冒药在全国寻找商,但由于该药品的定价过高,贵州的商家都不敢冒险,经过详细了解,王作飞决定做该药品在贵州的总。他的这一大胆想法遭到了包括合作伙伴在内的所有人的反对,当时贵州市场上的儿童感冒药价格均在4元左右,而该药品的价格却比这些药高出了整整4倍,在价格上没有任何竞争优势。而且,作为新产品,要与市场上那些已经成熟的产品竞争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其中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大家一致认为风险太大,最好的竞争是避开竞争。

“我所理解的‘最好的竞争是避开竞争’不是消极地逃避竞争,而是在准确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主动出击,人无我有,做成独家甚至垄断,这才是真正的避开竞争。我们要敢于改变常态的思维方式,敢于出奇招、险招。”王作飞拿出他的分析数据耐心地说服大家。最后,他力排众议,坚持了该药品。事实证明王作飞的判断和决策是准确的,通过精心运作和经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之前不被人们看好的这一新型儿童感冒药就抢占了儿童感冒市场,做成了同类产品的第一名。

王作飞乘胜进军,将他的营销部搬到了省城贵阳,再由贵阳向全省各地辐射开去,到2002年底,他的个人资产已经达到600多万元。这时,王作飞酝酿已久并一直在着手准备的创立自己公司的计划摆上了他的案头。

“一贴”通天下

包括王作飞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他创业的速度如此迅猛。然而欣喜的同时,王作飞的危机感也与日俱增:公司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做商虽然也能赚钱,但那毕竟是帮别人“养”孩子,“养”得再好也是别人的。因此,王作飞做梦都想“生”一个自己的“孩子”。

2003年10月的一天,王作飞手下的经理小吴回兴义办事,在客车上闲聊时,一位乘客向小吴诉说了自己长年受脖子酸痛折磨的痛苦,一旁的司机插话道:“兴义有一位姓岑的老先生家有一味祖传秘方对治疗风湿骨痛方面的病有奇效,我的风湿病就是他治好的。”

商业嗅觉敏锐的小吴一听,舟车劳顿带来的疲惫一扫而空,当他了解到这家祖传秘方仍只限于给找上门的患者治疗,还不为外界广知时,立即打电话将这一信息向王作飞作了通报。王作飞当机立断,指示小吴停止手上所有工作,先去落实这一信息。得到情况属实的回话后,王作飞马上赶回兴义,与岑先生谈合作的事宜。经过多次交流,王作飞的真诚和言之有信打动了岑先生,经过周密细致的反复协商后,二人达成了合作的协议,并将他们尚未出世的孩子取名为“一贴通”。

与此同时的2003年12月30日,个人资产达到800多万元的王作飞创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实业公司――贵州山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此时,他还未满28岁。紧接着,兴奋不已的王作飞立即投巨资在位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并盛产中药材兴义市国家地质公园万峰林旁迅速建起了生产部。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王作飞发现,布依族由于习惯依山傍水而居,在长年累月潮湿阴冷的山区居住,使这个民族在治疗风湿骨痛方面,拥有非常神奇的治疗手段。另外,贵州药材天然无污染,民族草药神秘、疗效好的特点也深受消费者青睐。据此,王作飞决定抓住这些独有的品牌元素,将一贴通的品牌利益点提炼为:“贵州布依族传统神秘的膏药”、“来自山里的健康文化”、“山君一贴通、一贴好轻松”,然后多管齐下,立体打造“山君一贴通”品牌在全国影响力的传播策略。

2004年5月,山君公司的第一个“儿子”――“一贴通”呱呱坠地了,捧着第一盒成品药,王作飞幸福得无以复加,毕竟,他终于“生”出了做梦都在想的“孩子”――山君公司第一个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通过准确的品牌定位、独特的销售测略、精准有效的广告投放、巧妙的社会公关以及山君公司在渠道建设、终端销售中所付出的努力,“一贴通”,一入市场就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仅2004年市场营销额就达到了800万元。2005年,作为全民参与的“多彩贵州”大型歌唱比赛特约赞助,“一贴通”的品牌形象、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市场占有面积扩张到了全国十多个省、市,销售额突破2000万,2006年突破了3000万并成功打入了港澳台及东南亚市场。在未来的8年里,山君的目标是销售产值突破10个亿!

随着“一贴通”的成功,山君公司又相继推出了以百年苗族处方为配剂的“中华苗通”体痛贴、治疗儿童感冒的革命性产品――贴贴佳儿童感冒贴,同时,还推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养生系列健康产品。这些产品,山君公司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孩子’多了,未来的风险就小了,希望就大了!”一身立领中山装的王作飞儒雅而风趣。

第5篇

在美国乐坛上的重要影响力无人能及

鲍勃・迪伦出生于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有重要影响力的美国唱作人、民谣歌手、音乐家、诗人,获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实如果你想,你甚至还可以在Bob的名字前加上思想家、画家等更多的称谓,也几乎所有形容“伟大”的词都能放在他的名字前面。

鲍勃・迪伦的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民谣歌手,并被视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代言人。鲍勃・迪伦对音乐的最主要的贡献是他将歌词的深刻寓意与音乐成为同等重要的一部分,不止影响了列侬和麦卡特尼之后的很多歌手,更是对工业国家整整一代人的敏感性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鲍勃・迪伦在音乐上最大的成就在于他音乐作品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鲍勃・迪伦的音乐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同时代和后来的音乐人,例如尼尔・杨、大卫・波维、娄・里得、约翰・列侬等人,曾被《时代》杂志选为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人的名单。如果没有他的影响,摇滚乐的发展无疑将走一段弯路:将不会有“披头士”的《佩珀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不会有“滚石”的《乞丐的宴会》,也不会有“乐队”的《来自大平克的音乐》。纵观其音乐生涯,Bob Dylan真正赋予了摇滚乐以灵魂。可以说,他的音乐对理解和分析60年代是至关重要的。

对中国来说或许还有些陌生

鲍勃・迪伦从1961年4月11日第一次在纽约登上舞台,此次鲍勃・迪伦在国内的演出恰逢五十周年的重磅纪念,再加上他本人特意要求不得提高门票价格,此次的演唱会无疑将会吸引一票资深乐迷前去观看。

然而不得不承认,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对鲍勃・迪伦的了解,还仅仅限于“听说”。乐评人郝舫早在几年前的《像一块滚石》中文版出版之际就对媒体表示:“据我所知,鲍勃・迪伦的CD在内地销量并不高。”

在内地,由于音乐历史巨大的时间差,很多人接触鲍勃・迪伦,都是从他那一首《答案在风中飘荡》开始的。其实鲍勃・迪伦最早是以文字而不是音乐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的,当时刚刚经历了“”的噩梦,很多音乐形式还不像现在这样能大张旗鼓的宣传,也不被人广为所知,于是,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和莫里斯・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就成了那时热爱音乐的年轻人的启蒙之作。他们从书中看到关于鲍勃・迪伦的诸多介绍,却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第一次听到了他的《答案在风中飘荡》,因此这首歌也是他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首。2009年,歌手汪峰甚至出过一张专辑叫《信仰在空中飘扬》,也可以看出受他的影响之深。

魅力是成长酝酿后的安定

14岁时,他在戏院里看到了《Blackboard Jungle》中的摇滚狂热, 从此他发现了摇流乐的歌词使人振奋,反映着青少年的个性、野心与叛逆,自此以后,他所住的希宾小镇再也拴不住他的心了;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辍学,开始专心致力于歌唱工作,并来到纽约的表演场所演出,早期鲍勃・迪伦的一些作品是以传统旋律为基础的,后来逐渐吸取了乡村音乐和黑人音乐元素并加以创新,他的抗议歌曲对当时青年人的心灵起了巨大的震撼作用,因而促使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大觉醒,正是在这一时期,鲍勃・迪伦成为民歌界和激进分子的英雄;六十年代后期,鲍勃・迪伦的创作开始自我回归,具有宗教式的超脱感,1965年,他的专辑《Highway 61 Revisited》发表并获得好评,此时他的身价已跃升到了流行音乐的顶点,并正式确立了摇滚音乐家的地位;七十年代,他的作品吸收了Jazz 和Blues的元素,歌词充满了哲理性,带动了那时的美国青年,也不再是反抗的狂热者,而是逐渐安定下来,出现了哲理性的趋向。进入九十年代,鲍勃・迪伦出版唱片的速度开始变得缓慢,其中在1992年的《As I Been to You》和1993年的《World Gone Wrong》中,他重新拾起早期的民谣,翻唱许多并不广为人知的歌曲。

可是,曾经有人问过鲍勃・迪伦,问他最不愿承认的一件事是什么,他给的答案却是:“民间摇滚乐奠基人”称号。也许他在音乐上的发展,早已不仅仅是“民谣”这一个简单的符号就能代替的了,他追求的一直也是更全面的发展,他冲动过、激进过、震撼过、哲理过,现在将慢慢地安定下来。

第6篇

听说过发生在重庆市江津区中上镇的“爱情天梯”故事的人,都会为故事当中那对互称“老妈子”和“小伙子”的姐弟恋人徐朝清、刘国江隐居深山50年的相濡以沫,尤其是“小伙子”刘国江倾尽一己之力、花费50年时间修成的“爱情天梯”所感动。而2007年12月12日“小伙子”刘国江的去世,使得这个延续了50年的爱情故事戛然而止。50年,在感情维持不了5年,甚至是5个月的现代人看来,简直是像一生那么漫长。在这漫长的50年当中,难道他们不觉得苦?不觉得闷?会不会吵架?会不会有一方曾经坚持不住,要放弃?要得到解答,就得到这个爱情故事的现场去,亲自爬一遍“爱情天梯”,也许能有所体会。

一个爱情经典的诞生

经过媒体的轮番宣传,关于“爱情天梯”的各种细节已经被挖掘出来。首先是它的被发现:2001年中秋,重庆市渝北区一队户外旅行者赴四面山探险,在准备攀爬一座名叫“半坡头”的大山时,发现有一条显然是人工修筑的石阶通向山顶,石阶上有新鲜的打凿痕迹,还撒有防滑的泥沙,好奇的探险队员们顺着石阶爬上山,被从密林中突然钻出来的一对老人吓着了,还以为是野人。这对老人,就是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徐朝清和刘国江,他们问队员们,“他老人家还好?”探险队将这个故事带下了山,并给刘国江修建的6000级阶梯起了一个煽情的名字:爱情天梯。

2002年,《重庆晨报》记者张娓率先以《躲进深山46年……》为题,报道了这个故事。2006年1月《重庆晚报》记者周立以《姐弟恋人隐居探山半个世纪:可好?》为题做了报道,使得这个故事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媒体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他们的爱情传奇上,也就在这一年,刘国江徐朝清夫妇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他们的故事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爱情故事,刘国江还第一次出了远门,到南京去参加江苏卫视的活动。

再就是他们相爱、私奔的经过:1942年,徐朝清16岁,刘国江6岁,徐朝清嫁到了高滩村的吴家。当地的风俗,让新娘子摸一下断了牙的孩子的牙床,新牙就会长出来,于是刘国江被带到了徐朝清面前,并且很不合礼数地咬住了新娘子的手指,久久不松开。“当时他才这么一点大”,徐朝清事后回忆起他们的第一次相遇。10年后的1952年,徐朝清26岁,刘国江16岁,徐朝清的丈夫去世,留下了4个孩子,徐朝清因为“克夫”、成了为大家不容的寡妇。刘国江救了徐朝清落水的儿子,徐朝清对这个本来没有多少印象的少年充满了感激。之后,情愫暗生,“他还是多稀奇(喜欢)我的,不稀奇的话他走那里过他就不会看我。”徐朝清说。反对自然是激烈的,刘国江家人反对的理由是“人家岁数大,娃儿多”,徐朝清面对的闲言碎语就更多了。1956年2月,19岁的刘国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带着29岁的徐朝清和1个孩子躲到深山里去。

关于他们上山的经过,《渭南日报》记者宗公平在报告文学《打望爱情天梯》中有这样一段演绎:他们是在山脚下的菩萨庙拜的天地,宣告从此“要光明正大地生活了”,刘国江更发下这样的誓言:“从今天开始,我要让她和孩子有饭吃。有我吃的,我就要让她和孩子吃得更好。如果只有一口饭,我宁肯饿着也要让她和孩子吃,我如果没有做到或者变心,请菩萨惩罚我,让我刘国江不得好……”“死”字没出口,就被徐朝清捂住了口。日后徐朝清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他都不嫌弃我,我怎么会嫌弃他?他都不嫌我大,我就不嫌他小。”

他们之后50年的相濡以沫,则被浓缩在“爱情天梯”这个闪光点上。6000级阶梯,上山第二年就开始修,历时50年,按刘国江生前接受采访时说的,“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这个路,是逐步逐步修出来的”,“每年每年就这样修”。即便到了古稀之年,他每年还要去修两次。难怪媒体会抓住这个闪光点不放,这确实表现了一个男人对,个女人的最大关怀和爱意。

亲历“爱情天梯”

虽然“爱情天梯”的故事仅凭言语的描述就足以感人,但如果不亲历现场,就不能休会到刘国江的伟大。是的,必须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他。1月10日,由《重庆晨报》的记者带路,记者奔赴江津中山镇,去探访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徐朝清以及男主人公刘国江为她留下的6000级天梯。

在山脚下两位老人的三儿子刘明生的家里,我们见到了徐朝清老人。开始并没能马上认出她来,因为据同去的《重庆晨报》记者说,老伴刚去世时,老人伤心至极,不吃不睡,状态极差;但眼前所见的徐婆婆,神情安详,以82岁的高龄来说,皮肤状态属于极好,可以想见年轻时的神韵。当天刘明生家接待了两拨游客,有一拨是专程从重庆来爬爱情天梯的,有一个女游客问起“小伙子”去世的经过,婆婆已经能平静地跟他们讲述“小伙子”是如何半夜起来解手,如何一头栽在地上,她自己又如何赶下山找儿子。但是,在面对记者“爷爷对你好不好?”“想爷爷吗?”的问题时,婆婆的眼泪还是立刻夺眶而山。“我是想他呀,想得都过不得了。”而之前问她“和爷爷吵下吵嘴”时,婆婆还脸带娇羞神情地说:“有时候也闹,都是我不理他。”“我们从来不打架。”他们的儿子刘明生也说,他亲眼看到过父母最亲密的时候,就是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两个人好得不得了。

在这个爱情故事中,感觉“小伙子”应该是付出更多的一个。这种感觉在攀爬“爱情天梯”时更为强烈。6000级阶梯,并不都是石阶,有些是在山崖上、土坡上顺势凿出来的:有些则是用碎石块、用石头凿出来的石条石片垒成;还有些是用几棵树木搭成,木头上都长满了厚厚的青苔。石阶凿得并不规整,有些只能容下一只脚,还有些是生生在近90度的峭壁上凿出,要手脚并用才能攀上去。在一段天梯边的峭壁上,刘国江还细心地凿出了可以扶手的浅窝,叫“手把窝”。开始攀爬时还想数数到底有多少级阶梯,但没多久就宣告放弃,因为需要专心攀爬,否则就会有危险。爬在这样的天梯上,可以想见,仅凭一把铁钎和锤子的刘国江当年该多么艰辛。

上山需要近一个小时,山顶上的阳坡地有一处房子,那就是刘国江所说他人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之了。房前菜地分畦列亩,绿油油的蔬菜长得正好;屋后坡地上种着玉米,已经枯干了;门前一道溪水流过,溪边一棵柚子树,水流潺潺,使这里显得不那么寂静。门锁着,门上贴着看不出年代的年画,画着昭君出塞,从画风判断可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但是檐下堆着的柚子、木块,土墙上挂着的种子,以及门边磨得很光滑、用石块托着的木条凳,让人感觉主人还在,只是刚走远而已。溪边还有几个蜂箱,这是手巧的刘国江养的,听说蜜蜂在刘国江去世前开始死去,要是有蜜蜂飞舞的话,简直活脱脱小龙女的隐居之所――确实有人把他们誉为现代版“神雕侠侣”。

第7篇

关键词:唐代;省试诗;传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2-0143-05

在唐代科举考试中,诗歌是重要的应试文体之一,对于完善科举考试形式、改革选拔手段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提供了相对于“搏之弗得,聆之弗闻”①的“无形”之德与“不器”之才便于操作的判断标准。虽然在考试中时有反对之声,甚至曾遭遇两次停考,但最终又很快得到恢复,至有以诗登状元第者。究其原因,可用太和八年(834)十月礼部所呈《先试帖经奏》中“盖以成法可守,所取得人故也”②概括。由是,诗歌备受应试举子青睐,并形成了有别于日常诗作的专门体式,主要表现为五言六韵的律体,《文苑英华》集之为“省试”10卷。

关于唐代省试诗的研究,学界不乏其人。王群丽女士认为:“诗题字面大部分都富有诗意,用字简练精确;其思想内容多雅正庄肃。大多数题目要么具有政教上的意义,要么具有幽雅的美感;新异骇怪的题目在省试诗里基本看不到。”③就纯粹的科场留存作品而言,这一判断尚有可商榷之处,若统观《文苑英华》所收省试诗之全部,则更能发现并非“新异骇怪的题目在省试诗里基本看不到”,而是存在着命题的传奇化倾向。所谓传奇化即突破以经史为题的“雅正庄肃”的传统范式,出现以奇闻异事为题和相关作者传奇化经历影响其诗的现象。这是值得关注的新气象,本文试作简要考察。

一、传奇化类别与命题出处

据《文苑英华》所收诗歌题目并验之以出处,传奇化省试诗基本可以概括为三类:符瑞类、神仙类、异闻类。符瑞类在于通过天人感应所产生的符瑞现象歌颂升平,或寄寓某种期许。此类省试诗有:《文苑英华》卷一八二《青云干吕》,今存林藻、令狐楚、王履贞、彭伉四首,此题出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其“聚窟洲”云:

臣国去此三十万里,国有常占,东风入律,百旬不休,青云干吕,连月不散者。当知中国时有好道之君。④

其“当知中国时有好道之君”句使“青云干吕”有了明确的注脚,此借西胡、月支国使者之口以颂君也。林藻诗中有“作瑞来藩国,呈形表圣君”⑤,令狐楚诗云“远覆无人境,遥彰有德君”⑥,王履贞亦称“表圣兴中国,来王见六君”⑦,或称君圣,或赞君德,无不洋溢着对君王的歌颂。

《文苑英华》卷一八三《海水不扬波》,作者不详,此题当出晋王嘉《拾遗记》。其卷四云:“卢扶国来朝,渡玉河万里方至。云其国中山川无恶禽兽,水不扬波,风不折木。”⑧李林甫在《唐六典》中指出:“江河水五色,海水不扬波之类,皆为大瑞。”⑨既然如此,那么“海水不扬波”自是瑞兆。现存失名诗开篇即称“明朝崇大道,寰海免波扬”⑩,把明君、仁政与海水不扬波的自然现象进行对应,为以下歌颂升平并得出“化流率土,恩寝及殊方”埋下了伏笔。

神仙类主要描写神仙之事,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以神仙类为主题的省试诗有:《文苑英华》卷一八四张仲素《夜闻洛滨吹笙》,厉玄、钟辂《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卷一八五张仲素《缑山鹤》。三题同出汉刘向《列仙传》:

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高首焉。B11

王子乔是周灵王太子,名晋,“好吹笙作凤凰鸣”,得浮丘公点拨修道成仙,所以张仲素《夜闻洛滨吹笙》诗中有“王子千年后,笙音五夜闻。逶迤绕清洛,断续下仙云”B12,表现出了对王子乔本事的描写。

《文苑英华》卷一八四有范传正《范成君击洞阴磬》,题当出汉班固《汉武帝内传》:

(元封元年)七月七日,王母暂来也……于坐上酒觞数过,王母乃命诸侍女王子登弹八琅之H,又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之笙,石公子击昆庭之金,许飞琼鼓震灵之簧,婉凌华拊五灵之石,范成君击湘阴之磬,段安香作九天之钧。于是众声澈朗,灵音骇空。B13

众仙谐奏,成为美谈,范传正诗云:“历历闻金奏,微微下玉京”,“云霄如可托,借鹤向层城。”B14“玉京”本指天帝所居之所,“层城”指神话中昆仑山上的高城,这里均泛指仙境。因此,无论是王子乔得道升仙还是汉武帝受西王母之邀聆听仙乐,皆与道家神仙事密不可分,甚至有宣扬宗教的成分。此类事情本荒诞不经流于传奇,是唐传奇的重要素材来源,因此诗作者须充分发挥想象。

所谓异闻类即不同于常见之事的奇闻异事。此类省试诗主要有:《文苑英华》卷一八四《寒夜闻霜钟》,郑s、卢景亮诗存;又《听霜钟》,作者不详。二题同出《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B15失名《听霜钟》诗中道其奇云:“寥亮来丰岭,分明辨古钟。应霜如自击,中节每相从。”B16不仅交待古钟来自丰山,而且点出其应霜而鸣的神奇之处,更令人惊奇的是“中节”之妙。

《文苑英华》卷一八五康翊仁《鲛人潜织》,题出晋张华《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B17康翊仁诗云:

珠馆冯夷室,灵鲛信所潜。

幽闲云碧牖,暄水精帘。

机动龙梭跃,丝萦藕\添。

七襄牛女恨,三日大人嫌。

透手击吴练,凝冰笑越缣。

无因听札札,空想濯纤纤。B18

作者破题以水神所居“珠馆”引出题中鲛人,接下来描写灵鲛所居环境,从第三联至第五联具体写“织”,不仅龙梭飞动“丝萦”“\添”,而且作者还把织女和刘兰芝拉来帮忙说项,其中“三日大人嫌”化自《孔雀东南飞》“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显得奇趣横生;继之与“吴练”“越缣”对比,突出所织锦之“透手”“凝冰”奇效;最后又以《古诗十九首》中“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作结,通过“无因”“空想”暗示鲛人之“潜织”。全诗紧扣主题,想象丰富,化用前人诗句信手拈来,既显典重,又见作者学养。

《文苑英华》卷一八九《府试古镜》,作者失名;同卷复有《秦镜》,仲子陵、张佐诗存见。二题当出汉刘歆《西京杂记》:

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B19

秦镜不仅能照见人肝胆,而且能窥见人心思,这些神异之处自然成了诗歌表现的重点,如失名的《府试古镜》有“应祥知道泰,监物觉神通。肝胆诚难隐,妍媸信易穷”B20;仲子陵的《秦镜》中有“但见人窥胆,全胜响应声。妍媸定可识,何处更逃情”B21;张佐的《秦镜》中亦有“龙在形难掩,人来胆易呈”B22,均写到了古镜洞察人肝胆的神奇表现。

这些题目不仅有广义的省试诗,更有作为国家机构的尚书省所组织考试的科场留存作品即狭义的省试诗,这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终产物。据徐松《登科记考》及孟二冬先生《〈登科记考〉补正》可知,《青云干吕》诗为贞元七年(791)进士科试题,《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诗为太和二年(828)进士科试题,《寒夜闻霜钟》诗为大历六年(771)进士科试题,三题俱是真正意义上的省试诗。据《全唐诗》中诗人小传,《秦镜》诗的作者仲子陵、张佐俱是大历年间进士。又据《登科记考》卷十一所引权德舆《仲子陵墓志》可知其“大历十三年,举进士甲科”B23,但《登科记考》与《〈登科记考〉补正》于大历十三年(778)未列省试诗题。二人同登第于大历中,又有同题省试诗,《秦镜》或为是年应试诗题,附此俟考。

如果说“青云干吕”属正常自然天象的话,那么又何须以三十万里外之他国言中国之事呢?修仙本就是虚妄之事,所以曾经钟情于此事的汉武帝慨叹:“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B24韩愈《谁氏子》中亦称:“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B25如此,则周灵王太子修道成仙之事自是妖妄。此外,《府试古镜》及《秦镜》中之秦方镜能照人肝胆也无疑具有奇幻色彩。非科场作品的省试诗中,卢扶国的“水不扬波”,南海外“水居如鱼”的鲛人无不带有传奇成分。这是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经常关注的主题。这种以神仙故事、殊方异物为题的情形在整个唐代省试诗中虽然处于绝对少数派,但与出自儒家经典或正史的省试诗题相比,明显属于两种风格,客观上具有新变的意义。

二、传奇化事件与省试诗

在唐代省试诗中还存在一种“新异骇怪”的现象,即命题虽是当代之事,却明显存在着传奇成分。天宝四载(745)进士科试《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据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

高祖武德三年,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白衣老父,呼善行谓曰:“为吾语唐天子:吾是老君,即汝祖也。今年无贼,天下太平。”高祖即遣使致祭立庙于其地。B26

此题明显是依据这件事设置的。何以如此?封演在上引文字前给出了答案,“国朝以李氏出自老君,故崇道教”,所以吉善行明显是投其所好,因此被拜为朝散大夫。武德初年李唐政局仍不稳定,所以“天下太平”便成了极高的期待;至玄宗天宝初年,国家真正实现了太平,且玄宗对老庄之学极力推崇,这就促使主考官对道家文化青眼相加。

天宝十载(751)进士科试《湘灵鼓瑟》诗,是年钱起登第。据《旧唐书・钱徽传》载:

父起,天宝十年登进士第。起能五言诗。初从乡荐,寄家江湖,尝于客舍月夜独吟,遽闻人吟于庭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起愕然,摄衣视之,无所见矣,以为鬼怪,而志其一十字。起就试之年,李ニ试《湘灵鼓瑟诗》题中有“青”字,起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ド罴沃,称为绝唱。是岁登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B27

类似情形还出现在太和二年(828),是年进士科试《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诗,厉玄遇到了与钱起类似的经历。元人伊士珍《琅旨恰吩兀

唐厉玄度江,一妇人尸,收葬之。夜梦在一处,如深山中。明月初上,清风吹衣,遥闻有吹笙声,音韵缥缈。忽有美女在林下自咏云:“紫府参差曲,清宵次第闻。”及就试,得《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题,用梦中语作第三第四句,竟以是得赏,举进士。人以为葬妇人之报。B28

钱起、厉玄的传奇经历并非个案,在唐诗中多有类似事情发生。《全唐诗》卷八六三至八六七所收诗,作者非仙即神,抑或为鬼为怪,应该皆属此类。这种事情本身的荒诞增加了相关省试诗的传奇化色彩。

三、省试诗传奇化的意义

作为以选官为目的的省试诗,确实应当以雅正庄肃为准,即使是科场考试之外的习作亦应如此。唐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传奇化新变,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唐朝廷的文化导向。

首先,符瑞类命题表现出了继承与革新精神。符瑞的出现往往与仁君、仁政紧密相连,是古人心目中天人感应的呈现。所以班固《白虎通》称:“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允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B29在唐代省试诗中,多有以符瑞为题者,如《白云起封中》,指汉武帝封禅泰山时所出现的瑞相,事见《史记・孝武本纪》;又如《河出荣光》,指水中出现五色云气,事出沈约《宋书・符瑞志》;再如《洛出书》,指大禹治水时神龟出于洛水事,本于《周易・系辞上》。说明以符瑞为题在唐代省试诗中已演变成传统,《青云干吕》《海水不扬波》等无疑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符瑞多出正史、正经,如上举《史记》《汉书》《周易》是也,鲜有以僻书拟题者。但当经史元典成为必学教材后,以之为题基本对作者构不成审题难度,自然不利于考察作者尤其是应试者的知识面。所以刘知几《史通》指出:

然则刍荛之言,明王必择;葑菲之体,诗人不弃。故学者有博闻旧事,多识其物。若不窥别录,不讨异书,专治周、孔之章句,直守迁、固之纪传,亦何能自致于此乎?B30

所以,从《海内十洲记》和《拾遗记》中设置题目正体现了唐代文人“窥别录”“讨异书”的博闻精神。张鹏飞在《唐人试律诗诗题取用〈文选〉诗赋原句或李善注解比勘》中指出:“《十洲记》非唐人常见之书,故对于考生来说,要明白‘青云干吕’首先是借助李善注。”B31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因李善引《海内十洲记》“东风入律,十旬不休;青云干吕,连月不散”B32句注《文选》卷五六陆《刻新漏铭》“河海夷晏,风云律吕”。这种认识虽有一定道理,但忽略了学者博闻的需要。《海内十洲记》在魏征修《隋书》时尚见,见录于《隋书・经籍志》,列于史部之地理类,足见并非十分难见之书。即使于考生并非常见,但于主司未必难寻,相对的生僻正利于考察应试者的博闻强识。

其次,神仙类命题表现出了对道家文化的重视与对传统命题的开拓。因为李唐统治者追尊老子为远祖,所以道家文化在唐代受到极高礼遇。不仅高宗时代追封老子为“玄元皇帝”,至玄宗时更是以《老子》代《尔雅》,亲注《道德经》,甚至专设“四子科”,以《老子》《文子》《列子》《庄子》为科举考试内容。道家文化在省试诗中自然有所体现,如《春台晴望》《沉珠于渊》,前者出《老子》“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登春台”B33句,后者出《庄子》“捐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尚富贵也”B34,均明显出于被奉为经典的《老子》《庄子》之中。

如果说以道家经典为题是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丰富的话,那么从《列仙传》和《汉武帝内传》中设置题目则是对传统尊经重史命题范式的大胆突破。之所以如此说,在于以往以老庄等元典文献为本设置省试诗赋题目并非纯粹因为“道家养神气”B35,而是因为道家文化具有极强的政治意义,是《汉书・艺文志》中所言“君人南面之术”B36,具有玄宗所谓“可以理国,可以保身”B37之功能。省试诗中对道家文化的体现虽不及试赋那么侧重政治功能,但体现作者审美情趣却是一致的。如李程《春台晴望》以相当大的篇幅描写对春天的感受:

曲台送春日,景物丽新晴。

霭霭烟收翠,忻忻木向荣。

静看迟日上,闲爱野云平。

风慢游丝转,天开远水明。B38

作者通过总分关系和春日、新晴、翠烟、荣木、迟日、野云、游丝、远水构成了一幅晴日春景图,所以作者才有“登高尘虑息,观微道心清”的审美感受。以神仙之事入题却有浓郁的传奇志怪色彩,所以韩愈称“知者尽知其妄矣”,但是厉玄与钟辂在《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诗中,仍对神仙妙曲细致描写:

缑山明月夜,岑寂隔尘氛。

紫府参差曲,清宵次第闻。

韵流多入洞,声度半和云。

拂竹鸾惊侣,经松鹤舞群。

蟾光听处合,仙路望中分。

坐惜千岩曙,遗音过汝坟。B39

作者发挥想象,极力描写王子晋缑山月夜吹笙的美妙,笙音悠扬,“入洞”“和云”有同天籁,不仅使人有远离凡尘的愿望,更能使竹林里的鸾鸟和松林中的仙鹤随之起舞,因此作者在沉醉中迎来了“千岩曙”,一个“惜”字又显得遗憾多多,一句“遗音过汝坟”则留下回味无穷。明明是神仙传说,作者却能如身临其境,笔墨间给人信实的感觉,不能不说用意良苦。

不可否认,异闻类省试诗主题亦受到了唐传奇的影响。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多传奇闻异事。传奇一体在唐代的发展,学界普遍认为与科举行卷密切相关,不仅能够展示作者的史才、诗笔、议论,更能令人耳目一新,获得特效。据程千帆先生《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之《行卷风尚的盛行与唐代传奇小说的勃兴》,冯沅君先生有《唐代传奇作者身份的估计》一文,“据习见的唐人传奇单篇、专集及具有传奇风格的杂俎……统计其姓名可考的作者四十八人的出身”,统计结果不仅约半数应与科举有关,而且指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唐传奇的杰作与杂俎中的知名者多出进士之手。”B40可见唐代传奇在文人中的影响。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传奇化选题进入省试诗的命题范畴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以秦镜为例,隋王度有《古镜记》,自述古镜灵异,后收录于唐人陈翰《异闻集》,又被摘录于《太平广记》,可见其在唐代传播之广,省试诗《府试古镜》及《秦镜》很难说未受其影响。此外,传奇的流行在为读者带来奇闻异事的同时必然会激发创作者和阅读者尚奇的心理。韩愈诗《谁氏子》云:“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也正是针对省试诗这种尚奇而发的。

综上所述,唐代不仅广义的省试诗中存在着传奇化命题情形,即使在体现着国家意志的科场考试作品中同样出现了传奇化元素,神仙故事、传奇异闻均成了取材对象。虽然唐代省试诗的传奇化并未像以经史为题的文学作品形成主流传统,但传奇化诗歌的出现是对传统命题范式的拓展与突破,表现出了省试诗创作的开放心态和革新精神。

注释

①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第446页。

②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第7684页。

③王群丽:《论唐代省试诗命题的特点》,《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

④东方朔:《海内十洲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4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77页。

⑤⑥⑦⑩B12B14B16B18B20B21B22B38B39李P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第890、891、891、899、901、903、902、906、928、928、928、904、901页。

⑧王嘉:《拾遗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4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30页。

⑨李林甫等:《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第114页。

B11刘向:《列仙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5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95页。

B13班固:《汉武帝内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4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90页。

B15《山海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4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8页。

B17张华:《博物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4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82页。

B19刘歆:《西京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19页。

B23徐松:《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第398页。

B24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738页。

B25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第3810页。

B26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第2页。

B27刘d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4383页。

B28伊世珍:《琅旨恰罚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8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46页。

B29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第283页。

B30刘知几:《史通》,中华书局,2014年,第471页。

B31张鹏飞:唐人试律诗诗题取用《文选》诗赋原句或李善注解比勘,《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B32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第776页。

B33魏源:《老子本义》,上海书店,1986年,第15页。

B3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298页。

B35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第1746页。

B36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732页。

第8篇

主要演员:王志飞、刘威葳、姜武、齐欢、冯雷

探班时间:2011年8月13日

探班地址:横店影视城

探班人物:刘威葳、王志飞、姜武

这是一部关于宁波商人近百年兴衰史的电视剧,该剧又名《宁波商帮》,但直到记者探班时,待播放的剧名还一直未商定。据安建导演介绍,《浮云年代》主要讲述宁波世家董家的打杂工周汉良创业的故事,在董家的支持下,周汉良转战钱庄、染料业、航运业、制造业、银行业等行业,直至时期,在与侵华日军的抗争中牺牲。

《浮云年代》的时间跨度是50年,剧中涉及的历史大事件都有根有据,从剧中第一场戏清末金融危机爆发,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倒闭,波及宁波,引发江厦街众多钱庄面临挤兑风潮,到宁波帮人士打破洋人垄断创办中国第一家华资银行,再到宁波人团结一心,抗击外辱的“四明公所血案”等,都在史料中有“影子”。安建导演坦言:“如此大的历史跨度对我们的拍摄要求很高。中国的有两个高峰,分别是清朝末年和民国20年代的黄金时代,这也是宁波商人发展的重大时期,我们之所以白找麻烦,就是为了更透彻地展现宁波商人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由于该剧所涉及的行业多而杂,剧组对于场景的搭建要求也很高,整个拍摄时间长达1 00天,取景地包括宁波钱业会馆、天一阁,横店的广州街以及上海车墩影视基地等。在安建导演看来,上世纪30年代的宁波帮商人充满了传奇性,为了让电视剧更好看、有趣,也为了让观众观赏起来更有新鲜感,剧组在横店单独搭建的内景棚,每一个场景都是拍完拆掉,再造新的,所有场景加起来,面积足有5000平方米。“这些场景不仅具有时尚感,还具有唯一性,绝不会和别的戏里的场景重复。”作为剧中最重要的江厦街,就是以横店的广州街为背景,剧组又花巨资对120多米长的街道进行全新装修,使它完全与历史中宁波的江厦街相符。据悉,整部电视剧投资4000多万元。

拍摄现场设在横店国防教育园的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机库内,机库内已经搭起了银行前台、董家大宅、警察局办公室等多个拍摄场景,每个场景的道具陈设都非常细致,如会计桌上1米多长的超级算盘、壁上挂的商行奖罚制度,都是来源于宁波商帮真实的历史资料。

现场

当天拍摄的是周汉良来到农场接董之葭回上海的戏份。在这之前,周汉良曾经做过一次抗争,他与母亲说要离婚,要娶董之葭,却遭到母亲的极力反对。不久之后,董之葭便消失在他的视线里,来到了现在这个农场里,一个人辛苦地带大与周汉良的孩子,她原打算就这样建立一个自己的理想王国,在那里,她收留了很多难民,她希望就这样靠着自己的一双手过完余下的一生。另一头的周汉良却不知道这个孩子的存在,几年没有了董之葭的音讯,虽然他也找过她,却未果。董之葭再次出现在周汉良面前时,源于她的孩子遭人绑架,没钱去赎孩子,她只好又去上海找周汉良。他们两人的命运总是交叉、重叠地反复进行着,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推动着他们。当周汉良来到农场接董之葭和孩子时,开始她是不愿去的,但为了他们俩的儿子,她还是答应去了。虽然在整个戏里,两人都没有把孩子的事情说破,但彼此心里已然明了。

要说起戏里戏外的活宝,非姜武莫属了,在戏外的镜头里总是会看到姜武的身影。演员们都说和他演戏一定会笑场,笑到疯了。姜武在剧中饰演一个戏痴,这个角色的发挥空间还是挺大的,有点女气,也因为他本人看上去五大三粗的,要演起那种娘的角色又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样子,所以就特别搞。

刘威葳尝尽世事奇女子

其实在拍摄以前,我对宁波商帮的事完全不了解,就听导演说,宁波曾经在中国的历史上,特别是在商业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是一个港口城市,虽然那个城市那么小。其实到现在宁波的贸易在全国也是排在第二的,而且出了很多历史名人。这都是在拍这个戏之前听导演介绍了一下,包括在上世纪30年代,咱们国家确实有很多的商人,像上海那些大亨都是宁波人。

董之葭身为大钱庄老板的女儿,一出场就比较传奇,她是胡雪岩的学生。在那个年代,念过洋学堂的女子就可以一个人女扮男装闯江湖。我在戏里面有十多个造型,因为本身这个剧跨度的年代比较多,人物比较传奇,她总是女扮男装,所以每个年代她都有好几套的男装和女装,旗袍是民国的部分,清朝的造型会更多一些,之前一直没有机会尝试男装扮相,这套清男装是我很喜欢的一套,穿在身上显得特别帅气。(图中左边正是导演安建,他在剧中客串董之葭的老师胡雪岩。)

第9篇

一直以来,由于信息资源的匮乏和广告时段的垄断,中国成了恶俗广告的重灾区。在广告界备受“推崇”的脑白金广告,一度霸占黄金时间,上演了把恶俗常换常新、将恶俗进行到底的广告奇迹。而十年前开创中国广告界三遍连播创意先河的恒源祥,更引领多年来中国广告界啰嗦传统。后来的十二生肖广告,硬是把十年前牛逼三下的功夫暴力升级,给受众带来彪悍而雷感十足的视听感受。这一阶段的广告,根本就没有满足客户需求的意识,除了对曝光率的偏激追求,广告主根本没有考虑让广告做到满足广大受众的视听喜好。广大受众一直处于被广告的水深火热之中。

草根媒体之春

当草根媒体开始发展,它作为一种新传播形式,蕴涵有大量的智慧和思想,它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补充,它的出现和繁荣,真正凸显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博客将成本降为零,使任何人都可以在10分钟之内注册成为一个博客。以往,传统媒体出版新闻,其决定权在编辑手中,而现在,博客也可以获得大量的读者。传媒和公众之间的分界线荡然无存,大众传媒的概念已经被颠覆,博客创造了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主流媒体的经济支柱是广告,其成功营运要通过稳定的业务量、赢利能力和严格的编辑标准的贯彻才能得以实现。而草根媒体则遵循着不同的价值理念。因此,一些被传统媒体抛弃的文章,可以在博客中变得炙手可热。另一方面,传媒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记者去发现重要的新闻线索,从异地发来报道,提供有关消息的各个方面的、均衡的背景材料,然而,草根媒体却不能无处不在,特别是当一些灾难、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也许无法亲临现场。因此,那些目击者的描述、照片、录像就成了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新闻来源。关于这一点,在2005年7月伦敦地铁爆炸案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在爆炸事件以后,BBC在其网站的显著位置刊登提示,鼓励市民将他们所目击到的情况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给BBC。24小时之内,BBC收到了大约20000份目击描述的电子邮件,1000张照片,20份录像带。除了BBC,还有《卫报》、MSNBC等主流媒体也都开设了专栏,鼓励毫无专业记者经验的普通市民上网他们身边的新闻。草根媒体如春风中的野草,蓬蓬勃勃的生长起来了。

碎片化下的微传播

文明的碎片化、知识的碎片化、营销的碎片化、时间的碎片化——当今社会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信息的碎片化。海量的信息让人的注意力越来越习惯于分散,而这样的分散,使得传播工作必然变得异常零碎。而碎片化的时代,赋予企业营销的是更多的含义,它给企业营销带来了更多的渠道和方法。以微博、百科、社交网站等为代表的“微传播”的兴起,成为新媒体的一项新的变化。这种向特定用户进行一对一信息传播的方式,受众明确、需求清晰、有较强针对性。与大众传播相比较,其传播的内容更有针对性,传播对象更加精准,传播渠道也更细分,其本质其实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口碑传播。直接面对消费者也成为微传播最大的好处。世博会期间,伊利通过微博与传统媒介进行整合策划,有效传播了其“绿色产业链”的公益营销理念;而从汽车厂商本田到连锁便利店7-11,从快餐品牌麦当劳到软件巨头微软,全球各大品牌也纷纷将目光投向微传播媒介进行营销推广,微传播的兴起,让世界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微传播的大效应

最先嗅到微传播巨大能量气息的是那些深谙传播规律的企业老板。在他们的某些行为中,微博已经被巧妙利用成为传播的利器。原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离职的时候,先用“再见,谷歌”这几个字证实离职的传言,接着开始用每分钟一条的频率在新浪微博里讲述“自己在谷歌的趣事”,为自己即将推出的“创新工厂”吸引了足够的关注。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工具,微博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而微博的人格化传播方式,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很容易让关注者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加上微博粉丝之间很多都是熟人,相互之间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和信任感,这成为口碑传播的基础。这些都是企业广告或媒体新闻报道所无法获得的优势。

微博整合了所有已经存在的互联网传播工具。它将企业的官方网页、新闻报道、网络论坛等所有内容轻松的链接在一起,让用户通过这一路径迅速地熟悉企业。

传播无界,信息即媒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