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2 16:29: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一语文教学课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

第1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存在问题 创新途径

一、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创新素质水平不高

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然而在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的做法是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背道而驰的。比如,在布置好作文题后,有的教师接着大讲特讲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甚至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讲得滴水不漏。有的教师觉得这样讲还不够,于是又找出优秀范文来念。作文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少而精的点拨,有时是必要的,但像这样的细心指导就给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学生就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写,全班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具铸造出来的,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从何而来呢?

(二)重形式创新而轻内容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重视结构和文体技巧,比如,结构上形式题记式、后记式、小标题式、日记式、书信式等;文体形式有戏剧、访谈、启事、处方、广告、小品、庭审笔录等,这都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写作形式的新颖是相对而言的,像结构上的各种形式早就不新鲜了,至于文体上的形式因为写的人少而显得较为新颖,如果叫大家一窝蜂都去写,也就显得平淡无奇了。

(三)重华美语言而轻创造性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没有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也就不可能有语言。因而,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作文,离不开学生的思维。作文要创新,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似乎只强调语言美,教学生如何做到“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而对看不见的思维却无意去培养,致使有的学生刻意追求辞藻华丽,而整篇文章结构混乱,选材失当,立意模糊。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

写作过程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作文就应该是学生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的瞬间的记录,是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和见解。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不同,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记的事情很多。观察的过程就是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而获得具体、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观察的主要对象是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与人和事有关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将所见所闻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就是一种很好的积累形式,这样长期积累,就不但可以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还可以提高写作的领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再现生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写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展现个性,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精髓,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先进理念,在作文教学中,应尽可能朝这个方向努力。

(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它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说,互补优缺,互相借鉴,但不要雷同。收集资料,自由讨论,相互指点,互相借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讲演能力、听讲能力、互助能力、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必将有大的提高,作文自然“有的写”,一定能使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立意新颖,富有创新精神。这样多次练习,也为以后的写作指明了方向:加大阅读量、勤做笔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分析,勇于创新,一定能写出优秀的富有创新性的佳作。这样做,完全符合语文知识长期积累、能力长期培养锻炼的规律。

第2篇

袁永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纲,总括了语文教学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明确语文了教学的方向,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据可依,有律可循。这里我主要从新《课标》的修订来谈谈看法:

一、新《课标》性质的认识

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上都表述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表述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将“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分割开来。其实,“理解”和“运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理解”是“运用”的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形成。从“运用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理解”,它首先是读懂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其次,从理解到的中心思想出发,回看作者是怎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选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不同学段、不同文本的表达特点来看待“运用”,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恰当的语言材料;其次,能运用从文本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只有将“理解”和“运用”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走在路上     听到琴声     惊喜

走近茅屋     听到对话     感动

走进茅屋     弹奏一曲     激动

再奏一曲     陶醉

离开茅屋     记录下来     创作

在这个文章线索中,地点的变化是学生阅读之初获得的,事件的发展是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情感的线索则是在深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之后获得的,他们在横向上形成了一种关联,在纵向上呈现渐次深化。以情感的深化发展来反观文章事件的安排,可以发现,作者每一个阶段性事件的描述,都是围绕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进行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上板书的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感悟到“如何根据情感发展的表达需要,选择相应的事件,安排叙述的顺序。”

而这,正是叙事性文章典型的结构规律之一。

二、新《课标》增加的新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基本方法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了学生学习语文基本方法的训练,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在解读新《课标》时说:任何方法没变成习惯就没用,成习惯、成自动化才能有收获。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2、适当减轻学生负担,对学生的识字量有所减少,提倡“多认少写”.多认就是要求学生多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认知更多的字词。少写则意味着讲究书写质量。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一、二、三学段,每天语文课都要安排10分钟的写字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注重写字姿势、练字效果。

3、更加注重写字练习与书法的学习。

关于识字、写字要求的调整,是为了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滕春友老师在解读这次课标的调整里指出:近些年来,关于识字写字和汉字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不光是中小学教育,社会用字情况也很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的字不行,很多老师的字也不行。三是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目前我们高段的书写情况也不够理想,涂改、书写浮躁、错别字等现象较为突出,需要引起重视。

4、阅读教学有了新理念。倡导: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特别要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

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而小学阶段不少于170万字。小学低段因识字量的限制,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5万字。中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40万字。而高段,学生的习惯已经养成,阅读的速度也有所提高,阅读总量则要不少于100万字。高段的阅读量是低中两段总和的两倍。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我们高段引导学生阅读应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按照当前我班学生的阅读速度,每天晚读30分钟,平均可以阅读5000字左右,高段两年,完全可以达到新《课标》要求,如果老师有时间,还可以指导学生做些摘抄,写点读后感。所以老师应加强对每天晚读的重视和指导。

“少做题,多读书。”看似学生训练少了,但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固本培元,学生自然提高。韩兴娥老师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佐证。

“读好书”,则是要求学生多读些有用的书,特别是文学类的书。目前,我在班上发现很多学生会看《爆笑校园》(主要内容是如何整蛊老师、和老师斗心思)、《斗罗大陆》(充满玄幻、迷离色彩)等书籍,当下各类图书满天飞,特别是一些作者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甚至会将一些成人类的笑话写进青少年图书里,比如我班学生的一本书里就有“猪八戒向嫦娥求婚,嫦娥向猪八戒索要金银的打油诗。”很势利、很庸俗。这就是部分家长给孩子买书,没经过把关的缘故。这也值得我们重视。

“读整本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观。作为小学生是没有太多整合能力的,读书、学习课文只知晓只字片言,眼中只有单篇,没有整本书的概念,会影响到学生长远的发展的。读整本书不只是一个观念问题,它更是一个可操作的实践问题,我们在指导过程中至少要注意:

[L](1)保证阅读时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晚读时间。[/L]

[L]  (2)学生要有兴趣,要重视交流。我们五年级本学期的必读书目中,有曹文轩的作品,我就利用周二至周四,每天下午口算课前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读我精选的片段,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有提高。我要求学生每两天摘抄一次,然后两周抽出一节课时间进行一次交流,来加深学生对所读书籍的认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L]

5、写作教学方面,要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其实,大量的识字、阅读也是在为写作铺平道路。人们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欲望,小学生的表达欲望更强烈。如何让学生内心的表达转化为丰富的书面习作,关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构思,学会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经历的、看到的、想到的真实、自由地表达。从而使学生明白该怎么写、有内容写。在指导写作时,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以便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写作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写作教学还应抓住取材、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还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

三、新《课标》中几个值得关注的点

1、默读。阅读教学常常是朗读与默读交互使用,双管齐下。默读、默思对文字的意义才能做到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默读与默思相互结合。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同时学生还要学会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学写常见应用文。从张主任那里得知,有一些步入初中的学生到现在连个留言条都写不好,可见学生平时的训练不够。这些应用文,是日常生活中必要具备的一种技能,应当将这种练习融入日常生活中去。迟到了,自己写一张规范的请假条,有事写张留言条,同学之间借东西,写张借条。只要我们老师重视到了,平时多进行这方面鼓励、提示,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3、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双方的。

教师方面: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学生方面: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关于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先学后教”,学生先进行自学,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合作过程,是学生展示自己自学成果的过程,有了展示,就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探究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突破教学重难点、催发新认知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层次性,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得,既能保证差生的提高,又能促进优生的发展。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就低不就高。整个过程,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教学中忌讳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不操作、不实践一味地听。张彬福教授说:“懒教师培养出勤奋的学生,勤快的教师培养出懒学生。”的确有一定的道理。课堂教学中,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防止逐字逐句过度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第3篇

【关键词】语文素养;美感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011-01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写作文是错字连篇,词汇贫乏想象力不丰富,就连那些思路清晰,智商较高的学生也存在视野狭窄,文章空洞,而美情欠缺的问题。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低。由此观之,语文素养之于语文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语文素养的认识层面

1、会么是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人们看法不一;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是人教版“实验修订本”的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的观点。巢宗祺教授曾在由苏教版小学教材编辑部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召开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总结研讨会上说:“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言能力,如识字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应当说这种提法与著名教育家华特所说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但又是对语文素养的更深层次的微观的思考。

2、语文素养是如何逐步被人们重视的?应当说,社会对语文素养的重视,董艳荣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语文素养”最早见于2000年版的初中、高中大纲,但是在这两大纲中,只各出现一次,而且与“语文素质”、“人文素质”、“语文能力”并列使用,意义不明确,地位不突出。这应是人们所说的大纲的过渡性的一个体现。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的刘贞福老师说:真正在语文教学思想上起革命性变化的,是200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它对语文素养的认识,在初中、高中新大纲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那就是将语文素养视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第一理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二、语文素养的操作层面

1.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和《祝福》,这些文章也都是作者对生活事件敏感而义巧于为文的结果。这些生活事件,往往会成为“触发作家作意的激活点”,也是我所说的关于“对生活事件的敏感”的例子。在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这个问题上,我主张,第一,要教育学生注意自己亲身经历的。注意亲身经历,就是关注自我。第二,要教育学生注意自己读书时看到、想到的。注意所读、所想,就是关注社会。也就是说,要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再两方面。

2、培养学生对心灵涟漪的敏感。我们都有过感激、冲动、悔悟等复杂的心理情感变化,我把它们总结命名为“心灵的涟漪”。大家还记得的《沁园春―长沙》吧?我揣测,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很可能是结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的认识,在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自然现象的同时,对这种生活的自然事件产生了心灵的涟漪,一下子勾起了他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想。于是,便有了这篇大气磅礴的诗文。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开篇不就写出了“这几天,心里很不颇不宁静”这句被人们视为“文眼”。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仅写诗歌、写散文需要这种敏感的触发,写小说、即兴演讲等很多语文活动都需要这种对心灵的涟漪的敏感。在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及时反思和深刻体验,并要有理性的思考,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感知的层面。正如古人讲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这个意思。

第4篇

关键词:语文素养 美感 课堂教学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写作文是错字连篇,词汇贫乏想象力不丰富,就连那些思路清晰,智商较高的学生也存在视野狭窄,文章空洞,而美情欠缺的问题。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低。由此观之,语文素养之于语文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语文素养的认识层面

1.会么是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人们看法不一。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是人教版“实验修订本”的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的观点。巢宗祺教授曾在由苏教版小学教材编辑部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召开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总结研讨会上说:“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言能力,如识字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应当说,这种提法与著名教育家华特所说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但又是对语文素养的更深层次的微观的思考。

2.语文素养是如何逐步被人们重视的?应当说,社会对语文素养的重视,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语文素养”最早见于2000年版的初中、高中大纲,但是在这两大纲中,只各出现一次,而且与“语文素质”、“人文素质”、“语文能力”并列使用,意义不明确,地位不突出。这应是人们所说的大纲的。过渡性”的一个体现。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的刘贞福老师说:真正在语文教学思想上起革命性变化的,是200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它对语文素养的认识,在初中、高中新大纲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那就是将语文素养视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第一理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二、语文素养的操作层面

1.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和《祝福》,这些文章也都是作者对生活事件敏感而义巧于为文的结果。这些生活事件,往往会成为“触发作家作意的激活点”,也是我所说的关于“对生活事件的敏感”的例子。在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这个问题上,我主张,第一,要教育学生注意自己亲身经历的。注意亲身经历,就是关注自我。第二,要教育学生注意自己读书时看到、想到的。注意所读、所想,就是关注社会。也就是说,要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再两方面。

2.培养学生对心灵涟漪的敏感。我们都有过感激、冲动、悔悟等复杂的心理情感变化,我把它们总结命名为。心灵的涟漪”。大家还记得的《沁园春.长沙》吧?我揣测,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很可能是结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的认识,在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自然现象的同时,对这种生活的自然事件产生了心灵的涟漪,一下子勾起了他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想。于是,便有了这篇大气磅礴的诗文。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开篇不就写出了“这几天,心里很不颇不宁静”这句被人们视为“文眼”。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仅写诗歌、写散文需要这种敏感的触发,写小说、即兴演讲等很多语文活动都需要这种对心灵的涟漪的敏感。在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及时反思和深刻体验,并且要有理性的思考,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感知的层面。正如古人讲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这个意思。

3.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我们或许还记得小时候听到的关于“对牛弹琴”的故事。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变被动为主动,不就靠的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吗?若没有这么敏感,我们很难想象,所谓的知识会起什么作用。我觉得这种敏感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智慧。还有,大大小小的语文考试,前几个题基本上都是注重对字词的考查。我倒不是说这些考试所考的就一定都是符合新大纲的精神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些内容都是平日里经常见到或听到或用到的词语,可就是有些人,拿不准它。说白了,还是对语言文字不敏感所致。像“现金收讫”的“讫”字,到底是言字旁的,还是走之旁的?对文字敏感的人,很可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就能注意到。这些都是关于“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的例子。

4.培养学生对生活之美的敏感。我们还记得《冬天之美》这篇文章吧?这篇文章流露出的就是对生活之美的敏感。前文是对自然环境之美的敏感,后文是对人文环境这美的敏感,最终,作者为描绘了冬天的美。乔治‘桑就应算是对生活之美敏感的人。那么,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第一,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也就是要善于发现生活之美,培养对生活之美的敏感。第二,就是要引导学生注意美的多层次性。不要将美简单的理解为壮观、漂亮等。自然景物是美的,人文景物也是美的。第三,就是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悲剧美。不要将生活之美理解得太狭隘了,要放到文学和美学的角度来审视生活。应当说,高层次的美应该是丰富的。留心生活,处处皆有美,处处皆

第5篇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是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诗歌与散文”这一系列中,有五项具体的课程目标。下面笔者就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进行比较分析。

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一目标提出了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总体要求。从中可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被放在目标核心的位置。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肩负着“德育”“美育”的目标,而对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长时间的引导与熏陶。审美情趣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出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从儿童趣味向成人趣味发展,因此,此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资源如偶像剧、网络小说、娱乐节目往往带有通俗、浅薄、娱乐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对选修课本中优秀诗歌与散文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自觉选择更有营养和美感的资源,在阅读中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教学建议。这项建议将“诵读”作为核心概念,通过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体味蕴含在诗文中的深刻意蕴。

二、开阔阅读视野,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一目标表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重点体会诗歌和散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必修课本中,由于课时的要求,收录的课文是很有限的,学生的阅读范围较小;而选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选取古今中外大量名家名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在这一小段话中,两次提到了“思想”。可见,课标对理解诗文的思想还是有很高要求的。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散文较小说、戏剧更为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重视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对学生的道德陶冶与教化。

在教学建议中这样写道:“应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这一建议突出了“点面结合”的策略。“一定的阅读量”对应了该课程目标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就是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阅读内容。

三、精选重点诗文,研习传统文化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一目标提出了对古诗文阅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它对古诗文阅读有两个层级的要求,一是读懂,二是背诵。要“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课标将古代诗文单独提出来阐述,体现出课标对古代诗文学习的重视。“读懂”就是要在翻译时做到“文从字顺”;而“背诵”则是倡导“熟读成诵”。古代诗文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的阅读理解其中的精髓,在西方文化符号泛滥的今天,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和身份的认同。

教学建议中的“精选重点,鉴赏研读”主要对应了该课程目标中的“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就是指对于不同难易程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阅读上要有一定的区分,挑选出一部分富有价值、难度适中的作品进行重点学习,精读细读,而对其他作品可以进行泛读。

四、学习鉴赏方法,发现多维意蕴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一目标主要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诗歌与散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还需要借助理论和方法对诗歌散文进行理性的认识。由于诗歌和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因此,鉴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诗歌来说,可从格律和意境两方面赏析,而散文则可从语言、意境、艺术构思、表现技巧等方面赏析。

本课程目标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一教学建议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作品的多维阐释。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侧重于鉴赏实践,边阅读边鉴赏,而不是一味讲授理论知识。

五、尝试诗文创作,鼓励学生实践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一目标是对创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对诗歌、散文学习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将所学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值得注意的是课标要求的只是“尝试”,因此,更强调的是学写诗歌、散文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外报刊投稿。”这两项建议主要对应上述课程目标,表明了教师应有的态度——鼓励与提倡。刚开始创作的学生,文笔难免会生涩稚嫩,要多鼓励多支持,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不断创作的动力。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里形成热爱文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大力提倡。

六、利用媒体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这项建议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通过ppt展示、朗诵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这项建议要求教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而资料的搜集也需要教师学会利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利用媒体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七、小结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程 课堂教学 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28-02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特点,明确提出要在学生语文的审美能力、应用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上加大教育力度,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按照高中新课程的要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强化以下几个意识。

一、文本解读意识

解读文本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和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鉴赏作品的价值取向、表现手法以及构思和语言,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也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对此,语文教师必须要从人文角度出发,以开放的教学思想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来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这样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带给学生对语文的独特感悟与个性化体验。同时,语文教师还必须对教材内容的用意与价值导向作细致、深入的分析与理解,用发展的教育眼光去对教材内容进行透析,做好应对一切教学事件的准备工作,最大限度挖掘教材中体现的人文价值与教学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和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完成对文本的解读。要注重语言运用训练,将语言运用的训练提升到一个人文的高度,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略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积累必要的知识,获得审美的愉悦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课堂互动意识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说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学生与文本内容、作者以及教师间的多方对话,要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心灵和思想的活动。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起学生与其他各方,尤其是与作者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联系,并形成一种思想层面的交流。语文教师在这个关系网中,应该作为一个中间人,让学生和文本内容通过教师展开实质性的对话。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作为学生的激励者、点拨者、引导者与启发者。开展学生和教师以及文本内容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能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教师作为主体,要立足一个“导”字,而学生作为主体,则体现为一个“动”字。这样全方位的有效“互动”才能实现,互动面越广,互动层次越深,课堂教学就越有效,课堂教学就越有生命力。

语文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不是简单地追求活动的频繁,也不能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判断尺度,而要充分考虑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构建课堂上的有效互动,关键在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各种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及个人见解。

三、拓展延伸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要在“应用、拓展”能力上有所发展。课堂拓展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最具生命力的部分。语文不仅是读书、识字,所以对语文教学进行拓展十分必要,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让他们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与发展。

教学中应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立足于课本,联系对比,由此及彼,化有限为无限;要有充足的背景材料,适时引用;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总而言之,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注重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和重组。

四、质疑探究意识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在注重学生判断、感受、观察以及分析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同时,发展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以使他们对语文学习、问题思考的兴趣与探究意识得到增强。不要否定学生对于事物的质疑,相反要给予相应的鼓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文中不合常理、常情、常态的地方,让学生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质疑、释疑中的曲折、反复、失败与成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首先要求教师结合阅读文本,设计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内容的“钥匙”性质的问题,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探究,为学生提供探究阅读的空间;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再次,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同时,探究能力的培养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评价意识

高中语文《课标》还指出,对于语文课程评价不应当只是作为反应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标尺,更应当将其作为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对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进行完善的一个重要参考,以此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了语文教学评价是多向的师生互动评价的性质,注重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作出评价;鼓励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学会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地对其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要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把对自我的判断和评价以及改进课堂教学的措施反馈给学生,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六、生活应用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多以“读书识字”为主,这在一方面的确使学生的某些能力得到了培养,但另一方面却使学生对于语文的实践与应用受到了阻碍。要改变这样的教学局限性,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这就需要将教学场所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地方,让学生面对社会、面对自然,加强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实践与应用,增强自身对生活的感悟,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学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转机与挑战,要想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必须要转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思想,以新《课标》为指导,更新教学意识,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文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使命[J].青海教育,2012,(1-2):51.

第7篇

英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51-02

伴随着中学英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浩荡春风,教纲在变,教材在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在变,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许许多多的英语教师大胆改革,成效显著,但是,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不能说就完美无缺、没有问题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师生主体错位

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环节的基本矛盾。我们虽然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毋庸置疑,但是从实际的、常规的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至今,课堂教学中尚未真正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课堂上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忽略了学生的学(自主学习能力)。虽然有些教师利用新教材组织了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但是也只能说它是一种表象而已(突出地表现在公开课上),“花拳秀腿”,没有实际的意义。有的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要么出几个问题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试讲,要么搞些同步导练,就算“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这两种做法都是片面的。

2滥用教学媒体和教具

新教材突出了英语语言的交际功能,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时代感强。因此,若能合理使用教学媒体,就能改变传统的“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至尾一言堂”的局面;若能将媒体使用恰当,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准确模仿与交际,而且,能够很好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显示其直观性与化繁难为简易的最优功能。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频繁地使用教学媒体,以机代人,该用的地方使用,不该使用的地方也使用,该用的教具用,不该用的教具也“闪亮登场”,结果,整节课鼓声、钟声、歌声、欢笑声与吵闹声不绝于耳,仿佛来到了金戈铁马、喊杀声一片的“古代战场”。因此,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滥用教学媒体和教具的现象,是当今从教者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3只构“别墅”,不建“难民营”

这里的“别墅”指代班级中的优等生,“难民营”指代后进生。我们承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等生是班级学生的楷模,是引领班级前进的一股积极力量,教师重视对他们的培养本无可厚非,但是,后进生与优等生一样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潜能。课堂上,教师应考虑到后进生实际情况而因材施教,生活与学习中,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心理上,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上不断进步,追逐并且尽快赶上优等生。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新教材教学任务繁重,加之应试教学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课堂上便以自我为中心,搞纯粹的个人才艺展示,忽略了教育是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可塑“资源”的白白浪费。

4满堂问现象十分严重

提问的艺术表现在课堂上主要是合理运用设问,设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合理使用设问,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设问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它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创造性地设问、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如今的高中英语课堂上,有的教师满堂问、浮浅问、简单问和一节课反复不停地问,依靠问多而统领整节课,这种课堂教学方法给人的感觉是教师口若悬河、累得要命,而学生听得疲惫不堪、极度紧张,课堂教学并无新意,一问一哄,形式热闹,实则无效。

5唯书而教,照本宣科

该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待新教材单元材料的合理处理上,因为新教材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坚持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更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词汇量大,教学任务重。而且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编排打破了以往的对话课、阅读课、语法课及练习课等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教学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内容,因此,不少英语教师对于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套教材。在没有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指导下,硬套用英语的“五步教学法”,结果,在备课中只是重视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不考虑学生与课堂教学的实际,自己课前没有充分备课,没有完全消化以后再创新的教学劳动过程,将新教材当作“圣书”来教,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按部就班,照猫画虎,人云亦云,最终,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教学效果甚微。

6“穿新鞋,走老路”,忽视教学效果

第8篇

1. 高效利用教材渗透文化意识

在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选用的英语教材更加重视文化因素,涉及到了西方国家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些文化内容,提升文化意识。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西方国家的文化,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教学的创新和尝试。首先教师要从英语教材着手,不断寻求教材中渗透的文化信息。新课程高中英语教材中充满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西方文化,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教材中包含了大量关于西方国家风俗习惯、民族宗教、饮食习惯等文化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学习和理解,教师就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培养自身良好的文化意识。例如,在许多国家,red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比如:a red letter day意思是“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blue一般表示不快乐、忧郁的情绪,比如:in a blue mood情绪低沉;在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的意思,例如:a yellow livered 胆小鬼。其次,教师要在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师在对一些语法结构进行讲解时,也要向学生介绍该语法在西方国家的应用。例如,What a nice day, isn’t it?以及You need to wear a coat, don’t you?等在英美人眼中这句话只是引起话题常用的方式。最后,教师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知文化。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应该选择文化内容丰富的材料,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

2. 重视第二课堂渗透文化意识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是不能够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应该重视第二课堂,从而使自身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和延伸。为了帮助学生拓展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饮食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第二课堂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西方文化氛围中,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为了更好地强化,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讲师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第一,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加强文化意识渗透。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背景,提高学生主动提升文化传播意识的积极性。第二,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更大程度地增加学生的文化语言意识,鼓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积累。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要提高题材的多样性,广泛涉猎人文、风俗、生活、人生观、科技等内容,提高培养自身文化意识的自觉性。例如,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读读英文寓言,从中汲取营养,完善自己的人生观。Once there was a king. He likes to write stories, but his stories were not good. As people were afraid of him, they all said his stories were good. One day the king showed his stories to a famous writer. He waited the writer to praise these stories. But the writer said his stories were so bad that he should throw them into fire. The king got very angry with him and sent him to prison. After some time, the king set him free. Again he showed him some of his new stories and asked what he thought of them. After reading them, the writer at once turned to the soldiers and said: “ Take me back to prison, please.”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举办关于外国文化的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文化意识。

3. 应用拓展教材培养文化意识

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充分利用之外,还要重视拓展性教材,重视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这样就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拓展性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日常用语。日常用语在教学中往往得不到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只是作为口头掌握要求。但是必须要意识到的是这些常用语,如Excuse me.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 the park? Could you please speak slowly?Good job, congratulations. 这些较为常用的礼貌和问候语可以作为提高学生文明素养,也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文化交流环境。第二,俗语、歇后语、谚语等,这些内容是一国通过日常的经验积累,而不断总结概括出的具有深刻寓意和感染力的语言,从中能够对这个国家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起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作用。第三,英美作家及其作品的介绍。丰富的英美文学知识会让学生在文化层面对国外文化内涵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4. 总结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课堂有效性

教学资源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只有得到教学资源的有力支持,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教学资源的创意性开发和兴趣引导

(一)教学资源取材范围的创意性扩展

以往的教学观念过分强调“以本为本”的理念,一切以课本为主,错误地将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资源与途径。教学资源的创意性开发和兴趣的积极引导必不可少。可以说,走出传统的书本,教学资源还拥有着一片广阔的天空,只有不拘一格遴选取材,才能走出以往的老路,开辟一条语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贴近自然,取材于生活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教育的资源应更多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语文教学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瞰学生。过去,语文教学资源总是以严肃的说教姿态冰冷地面对学生,使活泼自由的学生思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禁锢。教师可以更多地开发与利用生活或自然中的资源,启发学生拥抱自然、观察生活,在自然中收集最真实的素材,并运用于阅读和写作,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更培养了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放飞。

(三)教师应注重课程创新,培养学生兴趣

每一位优秀的老师都是一本“活动的教科书”,是学生最鲜活的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主体,只有老师不断创新和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创意得到开发,兴趣得到引导。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老师就是最具生命力的设计者和创新主体。因此,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和新颖度,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教师应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成为学生的兴趣老师,而不是“课本老师”。在设置课程与安排活动时,老师除了利用书本和课堂引导等方式开发校内的资源外,还应该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课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语文教学不应是单一、短时的“被动接纳”,而应该是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二、课堂与课外课程资源的有机融合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环境包罗万象,除了常规的课堂教育,还包含校园文化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甚至社会教育,正是复杂多样的环境构成了孩子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资源的环境。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并将这些与课内资源有机融合,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成长做好铺垫,将可利用的资源物尽其用。

(一)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

巧妙地连接课堂与社区文化,让学生寓学于乐。长期以来,我们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课堂中,而周围这些独具特色、极易影响学生的社区资源却被忽视和荒置,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转化,将会极大地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要适当利用这些资源,根据其特点,寻找连接的桥梁,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源中自由穿梭。图书馆、博物馆和地方公园等蕴含丰富文化的课外场合,应该更多地被老师们利用于正常教学中,让学生不再“纸上谈兵”。课本中的知识与生活实景的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将资源的效益开发至最大,让学生真正热爱自己的土地,热爱我们的文化。

(二)家教与师教的合理衔接

优秀的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教育资源,而父母也是学生的老师。学生从父母身上获知的不仅是生活常识,更多的是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而这一切都深深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态度。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精华文化的认同、对前沿思想的接纳,从先哲的思维里探索到自己的思路,认识自我、解读自我、完善自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家长的及时引导和督促。学校应定期举办家长会,建立家长与老师、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平台,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向,同时积极参与其中,与老师共同合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家长也应该定期与老师主动进行沟通,共同探讨适合学生进步发展的方式,让家庭资源与师资资源合二为一,携手共进,让父母的关爱化作无声的教育,暖人心田,让亲情的引导带领孩子学会尊敬长者、爱护同伴。

三、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信息化

在我们以前的语文课堂教育中,课本是重中之重,一切的学习方针和计划都是围绕课本进行的。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最大程度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表明我们需要对语文教材资源的利用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积极寻找其他更好的、更合适的、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例子”。而我国教育资源中比较缺乏信息化教育资源,虽然如今许多学校的课堂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并且部分学校还可以进行远程网络教学,但这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现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转移到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只是形式变了,而真正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传达给学生与课本相关的外延知识与内容,为学生创建生动的课堂情境,让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丰富而生动。由于现在网络信息繁多且各式各样,在进行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时,一定要进行认真而严苛的筛选。

(二)善用远程教学,汲取有效教学资源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