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1 16:43: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设计类专业技术工作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等教育 艺术设计专业 “工作室制” 探索与实践
文化创意产值的增速是传统服务业的近两倍,是传统制造业的4倍,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极。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都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比如杭州市提出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要求。经济的繁荣与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带动了社会对艺术设计创意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行业占有文化创意产业很大份额,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市场前景的巨大产业,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已经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使得相关的设计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不断蹿升,行业的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与行业密切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艺术设计工学结合研究及实训基地建设尤为重要,关系着设计类人才的培养是否能适应岗位职业的新需求和新变化。
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迅猛发展起来的,尤其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设计领域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国民对设计形式的需求扩大,艺术设计专业人员也在增加,艺术设计类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是,我们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艺术设计在有些方面还存在着观念上与方法上的差距,整体水平亟待提高。对于以工学结合为主的艺术设计应用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澳大利亚、德国等都已相当成熟,在国内尚处在摸索研究阶段。我们应在这方面着力探索,以期规模化培养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人才,“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切实可行且起效的方式。
一、基于任务引领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开发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尚处在摸索研究阶段。结合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将艺术教育同工艺技术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思想与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积极开发和拓展“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途径。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艺术设计专业的不同方向划分为诸多个工作室(如网络艺术设计工作室、室外景观设计工作室、室内环境设计工作室等),各个工作室以项目引导的个案教学为特征,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可选择性、开放性、互动性的特征。这种“工艺作坊”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场教学与模拟创业的教学特点,以各个工作室为基本框架构建学习领域,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网络状分布的教学平台。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实行教学内容模块与项目任务模块相结合的形式,教学项目模块的设置要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原则。项目与课程的融合方式主要有“一项一课”“一项多课”和“多项一课”等形式,但不管哪种形式都要以课程体系的螺旋线为纲,以螺旋环为循环单元,充分体现典型性、完整性和覆盖面。由于课时和学分等客观情况,螺旋环仅靠各门课程实现覆盖一个制作流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课程内容知识点就要承担连接“环”上的能力断裂带,保证能力结构的连续性与延续性,完成相对完整的制作流程,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结构由学科结构到工作结构的转变。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为了更好发挥教师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中的作用,我们实行工作室小组制。由不同职称、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工作室小组,形成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创作实践,教师各尽其能、各显所长,不但弥补了单个教师往往学术方向单一、艺术与技术无法都精通的局限,又优化了教师的学术结构,提高了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较好地实现了优势互补。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动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我们把课程体系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并实施课程学分标准化。以“理论教学——实验实习——岗位实训”的培养周期安排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按学习基础分层次教学,按学科打基础,按专业方向强化定向培养;增加应用性内容和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岗位适应能力。除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外的实践性环节不少于一定比例。探索“3+1”的培养模式,最后一年的教学安排尽量与实际应用接轨。建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以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机制。
二、基于设计制作流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开发
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必须按设计行业企业对设计类人才规格的需求构建。以设计制作流程为导向,以设计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构建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开发建设课程模块。构筑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有机结合的新型立体实践能力培养系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破课堂与课外的界线、学校与社会的界线、学术研究与教学的界线,进而将这些界线模糊化,通过“课堂——实验室——工作室——校内实习单位——校外实习基地——课堂”的环节,实现产学研的深度结合。
依据设计企业(行业)设计制作流程的特点与实际,建立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基础,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
课程体系一旦构建,就要对课程进行建制。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构建是以动画制作流程为逻辑起点。总体思路为一个“解构”和“重构”过程;从制作流程开始,然后回归到设计流程。具体路径为:首先,解构制作流程。深入动画企业广泛调研艺术设计制作流程,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归纳梳理出内部逻辑构架;其次,升华设计流程。对归纳出的构架进行理论升华与重整,形成课程体系结构框架;最后,重构设计流程。依据课程体系框架,按照课程点布局,用项目内容建构不同学习阶段的三个艺术设计制作子流程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三个子流程共同演绎成为一个总设计流程所需的能力体系,最终形成立体螺旋上升式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专业设置设计一个共同的教学计划,学生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二是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不管是理论课的考试、考查,实践课的结业考核,还是大型作业、社会实践及毕业设计,均提出艺术和技术方面的双重要求。在考核内容中,既要有艺术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又要有技术方面的内容和要求,特别是在毕业设计环节要求论文与作品有机统一、缺一不可,这就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各个环节当中。
针对人才培养要求和教育对象的特点,修订完成相对稳定的适应学年学分制要求的培养方案,在重视艺术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养成、训练的基础上,注重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技能培养。该方案集中体现了“双系列、多模块”的特点。即艺术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双系列交叉配置;以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构建基础模块,确保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设置相同学分的多个方向模块,由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修读。
三、“工作室制”模式下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操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包括增加现有实践实训基地接收顶岗训练学生的数量,细化顶岗实习方案等。同时积极与本地优秀的艺术设计企业合作,建立新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运行管理要尽力做好实践实习基地的训练管理,实习方面、经费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为“工作室制”工学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提供体制与制度保障。
实践实习基地运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而非以学科发展为本位,这为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而非孤立无援,空穴来风;通过基地实践实习可以立体式、多循环地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螺旋式的培养,而非单线式培养,该方式以真情实境的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非以知识理论灌输为主。做好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工作人员的管控工作,在经费上给予充分保证,以确保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和实践实习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另外,通过面向企业提供项目化技能培训、合作教育与技术服务等途径,提高深度、扩大层面,形成校外实践实习管理与基地运行长效机制,充分满足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工作室制”运行管理。艺术和技术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没有想象力的教育培养的是工匠,而没有动手能力的教育培养的是纸上谈兵的书生,“拿作品说话”是新型传媒艺术人才的重要成才理念,它用能不能将现代数字技术手段用于作品创作之中,并创作出优秀作品作为学生是否成才、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从而倡导以作品来反映教学效果。“拿作品说话”不但促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过大量的实践练习,训练了艺术创意思维和作品制作水平,树立了牢固的实践意识并沉淀出过硬的能力,检验了学习效果。工作室以外的学生,在修完该工作室所开设的两门以上同类型专业课程的最高级且考试成绩平均达到 80 分以上者,也可选择该工作室作为毕业设计的教学站点。
四、服务机制的构建
为了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力量和先进实训设备的资源优势,艺术设计类专业将向企业与社会提供培训、技术咨询、资格认证等各种社会服务,切实发挥专业的辐射功能。
向企业与社会提供培训与技术服务。艺术设计专业将构建企业服务公共平台,面向行业企业提供相关职业岗位能力培训和技术服务,同时向社会提供培训服务。
提供职业技能鉴定与考试论证服务。成立职业技能鉴定与考试论证中心,建成后的中心将提供广告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电脑软件设计师、景观设计师、会展设计师等工种的技能鉴定、培训与考核,资质鉴定项目等服务;同时,继续保持100%“双证书”率的目标,并带动浙江省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为相关院校与地区提供对口支援。艺术设计类专业将通过对口支援、技术服务等方式服务于经济欠发达区域的院校与中小企业。
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进行对口支援。3年内,从本专业选派骨干教师到对口学校进行短期支援,帮助这些学校进行网络开发、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等项目,并提供设备和教学资源的援助。同时,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成果推广到这些院校。
加强与区域内高等学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对口招生、教学合作、办学理念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帮助提升中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为周边区域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专业的优势,为学校周边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资质认证等方面的服务,将本区域的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到周边地区。
(注:本文为重庆邮电大学“动画专业提升计划项目”、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动画概论》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工作室制 高职院校 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51-01
1 引言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源自于作坊教学模式,即在工作岗位上传授知识和工艺,如此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了技术。这与当前教育提倡的“理论结合实践”相吻合,对于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艺术类院校而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对社会实践、综合能力更为重视,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值得思考借鉴。
2 建立工作室,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
工作室具有模拟真实工作情境的作用,可以根据实际岗位要求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尽快熟悉工作环境,积累经验。所以,建立实训工作室尤为重要。为保证教学质量,其硬件条件首先要满足教学要求,包括场地规划、内部格局、区域划分等。一般来说,艺术类高职院校都开设有服装、书画、陶艺、摄影等专业,都应建立起专用工作室。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在当前备受关注,不妨与当地企业协作,在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在校外建立起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相关资源,所用设备器材可由企业提供,或社会捐赠获得。软件设施也不容忽视,随着科技发展,很多高职院校为节省成本,提高已有资源利用率,常会出现一室多用的情况。这就要求加强信息化管理,确保软件设施能够满足硬件条件。比如建立摄录系统,能够实现课堂的全程高清拍摄,作为教学资源分享。工作室的人数要有严格控制,在35―40人左右,以保证教学效率。除了实训和操作用,工作室还应担负起科研的作用,因此还应专门建立起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室。
3 以学生为本,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
在实训工作室建设完成后,还应制定健全可行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由于院校学生人数众多,而人才培养又涉及诸多方面,首先需要有专门负责人进行管理,既要形成竞争,又要相互制衡,适宜采取学校、院系、工作室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划分各自职责,做好岗位工作。建立工作室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需实行开放制,但考虑到可能会出现混乱,还应采用企业管理方式,完善进驻准入制度,融合企业管理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都能有实训机会。工作室内的各类设备器材不仅是一大笔经济消耗,还关系到实训效果,必须有专人保管,制定严谨简洁的使用流程。现代基本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学生的借出、使用、运转、归还都有详细记录,以此规范学生的使用行为,维护器材设备的完整,避免丢失。在具体管理上,实行自主管理,学校起领导作用,院系负责专业方向的研究和规划,由教学团队负责具体落实。同时还要完善经济管理运作机制,做好商业项目,支持工作室能够正常运作。
4 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有了管理制度,便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所有资源,制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要突出成立工作室的特点和目的,即以岗位职业能力为要求,以企业商业化项目为载体,在工作室这个平台上进行课程设置。以建筑动漫设计专业为例,实际岗位对设计师有着极高要求,既要有熟练的计算机能力,还要对建筑行业有深入了解。所以,课程中必须包括建筑构造、建筑虚拟设计、室内装潢、园林景观设计等相关知识。具体课程安排上,增加实训课比重,学生必须熟练掌握PS、CAD等软件,每学期至少有2-3周的独立实训期。毕业设计阶段则主要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进入工作室,完全按照企业岗位流程进行实训,完成商业化项目。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有所创新,比如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定位,其间应多多沟通,拉近彼此距离,互相了解,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改正。同时,教学内容要和市场、职位接近,真正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法、行为导向法、项目合作法等。
5 改革考评方式,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教师的引导,而越来越高的教学要求对教师无疑是一个挑战,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操作计算机,具有极强的操作能力和足够的经验。此外,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要不断提高。因此,需对教师展开专业培训,巩固其理论知识,每年至少有一个月参加企业实践,体验工作岗位,积累实践经验。平时还应多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当前动态,了解行业最新消息,才能对教材内容和重点加以调整。积极参加相关活动和比赛,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心得,学习经验。此外,改革考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项目结合紧密的课程,将学生实战操作效果纳入课程学习效果考核和评价,综合评定课程成绩;以小组形式完成的项目还要经过答辩、展示项目成果。
6 结语
随着招生门槛降低,艺术类高职院校生源不断增多,但真正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毕业生只占少数,很多人都存在操作能力较弱、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则重视课程与工作岗位相联系,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对提高教学水平大有裨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立武.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0(2):250.
[2]徐玉娟.艺术类高职院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4(20):109-110.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工作室”(studio)一词最早源于西方艺术创作领域的“作坊”,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从事艺术创作、组织艺术品生产和销售以及培养未来艺术家的中心。后来,以“作坊”为雏形,“工作室”这种更加适合潜心创作和研究、将艺术创作与技艺传授有机结合的特色教育形式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工作室制”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其“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至今都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在欧洲的设计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中非常注重与实践项目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室。近年来,部分高校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上开始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的“上海大师设计工作室”、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徐晓东设计工作室”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博雅广告设计工作室”、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艾锐思产品设计工作室”等。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其丰富的内涵。
(1)从培养目标和规格来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学生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以达到设计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
(2)从整个培养过程来看,是以“工作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平台,由企业一线设计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实践共同体” 以企业的设计项目为主进行合作育人、合作培养、设计开发(社会服务)、技能传授、技术交流、技术成果推广、职业素养养成等,采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学、研究与实践三位一体,要求把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以及职业素养培养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3)从管理和评价体系来看,是以企业管理模式、以项目团队方式进行,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按企业需求和评价标准校企共同参与评价。
(4)从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来看,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先进性。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双师型教学团队为核心,以工作室为平台,以完成实际项目为主线,学生在教学团队的带领下,通过参与项目和社会服务获得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成为企业一线设计技术人员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的高职教学教学理念进行探索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仅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还使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职业岗位(群)需求达到一致。因此,它是一个创新性的尝试,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导向。它不仅能够很好地引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发展,而且对于高职其它类专业同样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目前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类型
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主要有二个特征:一是工作室就是“公司”,同时是校企合作、对外承揽设计事务的窗口,有完备的设施和实践项目设计能力;二是在工作室中实施项目教学和工作情境体验,形成教学做一体。实施中的工作室并不是一种单一而固定的表现,它能够依据地区行业的实际、教学的需要而变化,形式多样且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室、教师设计工作室(工作坊)、公司设计工作室(项目工作室,设计公司的分支机构)等。
·教学工作室
教学工作室由专用设计桌、多个电源插孔、网线、讨论区等设施组成,一般可供30名左右学生学习,学生自带手提电脑。教学工作室是教学的主要场所,主要针对学生专项技能培养,大多采用虚拟项目或将公司成功实施的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一般由学院教师或外聘企业设计师进行教学开展。
·教师设计工作室
教师设计工作室是由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或专业带头人通过向院、系申请成立的设计工作室。面积一般在50平米左右,一般可以容纳10名左右学生。教师设计工作室由工作室负责教师对外承接项目,然后组织工作室学生成员完成项目。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使学生达到能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公司设计工作室
公司设计工作室(项目工作室,设计公司的分支机构)主要承担项目承揽、项目教学,设计研究等任务,目的是实行学习场所就是工作场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公司设计工作室(项目工作室,设计公司的分支机构)是一种由学校提供场所,企业出资建设,具有独立经营权,能够承接校内外业务,同时长期承担项目教学任务的校内设计公司模式。目前我院“艾锐思产品设计工作室”就是采用此模式。
公司设计工作室有四大特色:一是通过项目引进和项目开发,把真实的设计任务引入教学和研究,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为师生提供实战训练的机会。二是项目工作室公司化的环境和配套的设施, 实现了学生学习与职业的零距离。在工作室中, 指导老师(教师或企业的设计总监、设计师与一线设计技术人员)既是项目负责人又是师傅,学生既是徒弟又是企业员工。三是项目工作室采取企业化的运行规则进行运作、管理、考核,要求学生紧紧跟随项目进程而调整自己的角色。四是公司设计工作室是学院与企业合作平台,是课程开发、教师聘用、社会服务的纽带。
教师设计工作室和公司设计工作室(项目工作室,设计公司的分支机构)主要针对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大多采用教师或公司接单的实际项目,但对学生参与人数及学生能力要求有一定限制,所以教学工作室与教师设计工作室和公司设计工作室相互补充、相互依托发挥作用,缺一不可。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才 通道建设 人才开发
受到行业条件、企业内部机制等因素的影响,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数量与企业发展需求相比尚显不足,对主干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同时也需要大量能与之配套的通用专业人才,如电子、财务、法律等。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效果不够理想。针对专业技术干部发展需求设计和开展的培训数量不多、效果不明显、长效机制缺乏,延长了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周期。三是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比较普遍。遇到生产与培训的时间冲突时,往往在使用和培养的关系上处理不当,忽视了对专业技术人才素质的再培养、再提高。四是专业技术人才思想波动大。受一线工作环境、国企薪酬分配制度、人才成长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影响较大。
虽然影响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观念问题,是思想问题;尤其是面对油田提出“再创十年黄金发展期”的新目标,如何更好地解决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问题,更好地规划、开发和使用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促进地质测井处实现新跨越的重要课题。
一、以人为本,加强组织引导,不断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的内动力
一是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日常管理,签订《年度绩效目标责任书》,把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进一步细化和量化,便于管理部门和所在单位加强过程监督、检查和考核。利用开展大学生转段考核、导师制阶段检查等管理工作的契机,关心专业技术人才的思想动态,及时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积极引导他们端正态度、摆正自身位置,增强主动性和责任心。二是在制度上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围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所需,分层分类制定出台了《地质测井处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导师制”管理细则》、《地质测井处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细则》等一系列围绕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专业技术人才的制度和工作方法,力求在制度上为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提高、教育培训、岗位成才提供依据和支持。三是在管理上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从处、基层中心两个层面出发,开展专业技术工作专题调研和座谈会,不断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规划建设,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对技术干部的正面引导,同时,把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使用等内容纳入到领导班子年度考核范围。
二、以学为本,制定培养计划,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力
一是培养岗位匹配型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新员工从入厂教育到转正考核期间的专业技术学习和日常管理,重点抓好新员工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操作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青年夜校”、配备博士后助手、基层技术讲座等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加强对主专业知识的初步理解和认识。二是培养综合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结合“导师制”工作,重点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和科研中坚力量;开展多岗联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通过轮岗交流学习,为他们今后能够在专业技术工作中独挡一面,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培养技术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举办了针对具有高级职称人员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提升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创造性开展专业技术工作的水平,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承办油田测录井技术培训班,为更好地开展和推广测录井专业技术工作创造条件。
三、以用为本,建立考评机制,不断增强专业技术人才的行动力
一是抓好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等基础台账建立,为人才开发提供依据。结合人才成长通道建设要求,对专业技术序列进一步梳理和分类,分门别类地纳入到相应位置予以聘任。对取得资质或证书的专业技术人才,及时做好备案和更新信息等工作,并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导师制”工作、外出授课或交流、取得科研成果等基础台账。二是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各类考评体系修订完善,为人才评价提供标准。量化专业技术人才参与专业技术工作的考评内容,多角度考查培养内容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多方位考查培养协议的履行情况,多层次考查业务技能的提升情况等。三是抓好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及配套工作的落实,为人才使用提供渠道。立足人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把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与地测业务的发展统筹考虑,形成规范统一的职位序列和层级,完善各级职位的竞争性选拔聘任制度,深化和完善绩效计划、执行、考核、沟通、改进的全流程机制,推进绩效管理与任职资格评价、职位晋升、薪酬增长的结合,真正体现“绩效优先”。
四、结束语
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不懈地真抓实干:
1.要强化新认识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实现处“十二五”发展目标,还要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通过创新制度、规范管理、优化环境,积极构建与地质测井处又好又快发展相适应、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科学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不断抓好专业技术人才整体规划的落实,努力营造尊重专业技术人才的浓厚氛围,不断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积极引导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做出更多更优的工作业绩。
2.要开辟新途径
人才培养非一日之功,要充分发挥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在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培养载体的选择上更加重视灵活性,在培养对象的选择上更加强调针对性,在培养内容的选择上更加突出适应性,同时,认真抓好培养工作的效果评估,把取得成效作为专业技术人才聘任岗位、年度考核、岗位调整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电气信息类;培养模式
一、以实际办学条件为基础,确立专业定位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1]。首先,我们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工作情况调查:长期以来,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作,渗透到电力建设、电气设备和电气自动化各个方面,需要扎实的技术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其次,对马寨经济开发区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进行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以民营资本为主、以市场需求为生的各种食品类大中小型企业在马寨经济开发区蓬勃发展,需要大量具备电气信息类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第三,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用人机制将会朝着更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方向发展。
二、以办学目标为导向,构建培养模式
专业定位采用了“三点一线”,三点即理论基础、工程素质、动手能力,一线即工程应用[2-3]。根据这一培育目标,从2011 级开始,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学生从两个方面实施了培养方案。
2.1.教育模式
坚持以基本理论素质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拟定“3+0.5+0.5”素质- 能力并行教育模式。即在本科前三年中,学生从入校到毕业需要经过“通识教育、技术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专业应用教育“四环节”所构成的科学知识学习过程,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质,同时又经过认知、综合、应用、创新“四阶段”所形成的学科实践培养过程,具备相应的工程应用能力,并遵循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学习特点,在最后一年中将实践训练放于实验与实习、实习与设计、设计与工程实际“三结合”中,这样真正培养出“一个”受企业欢迎的工程技术型大学生。
2.2.教学模式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教育式教学为学习式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师传授知识的活动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式教学首先由教师将要讲授的内容设计成问题,并在课前交给学生;课堂教学分答问、讲授、讨论三个时间段进行;课后留习题和学习资料。这样“三管”齐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这一教学过程,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也提高了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
三、以创新学习为重点,优化实践教学
按照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思路,一方面,我们对实践教学的各环节进行了有机整合,将实践教学分为工程认知、技术综合、技术应用、技术创新四大模块,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任务由相应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来承担。按照上述思想,重点承担基础综合与技术应用教学模块的校内实验室在场地和任务上进行了优化重组,将原来按课程单独开设的实验课整合为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术应用实验三大类,并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各类实验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形成以工程技术应用为主线递进式(基本技能训练、工程素质综合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充分发挥电气工程学院校企合作的优势,加大与苏州瑞仪光电和北京尚承的合作,进一步在实践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四、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特色
在准备本科合格教学评估以来,通过对近几届学生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有效实践,逐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联手,素质与能力并重的旨在工程技术应用的学科特色。
4.1 一个体系
树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所经历的培养和训练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理论素质和技术应用这一根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只是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区别,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因此,所有的专业教师都在理论课群和实践教学模块中承担了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素质培养和实践训练。
4.2 两个并行
一方面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分层次以理论和实践“两条腿”走路,四个理论教学课群和四个实践教学模块既相互对应,又各自独立,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到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学习、实践,在工程环境中验证、应用所W的理论知识,逐步形成工程意识,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是学校培养和企业培养并行。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加快了学生适应企业生产、建设、管理等实际工作需要的脚步,缩短了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成熟时间,也给企业发现、聘用人才提供了机会。
4.3 三个结合
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反复地分析与思考,提出了“三结合”的优化整合思路,即:实验与实习相结合、实习与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结合、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实验与实习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环节,为达到实验与实习的结合,采用了内容上的整合、场地的结合。在内容上,一方面,通过建立实践教学新体系,明确各环节的作用,避免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逐步调整实验与实习的比例,实验项目逐步形成向综合性设计性实习项目转化。
五、结束语
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既要重基础、强素质,又要讲应用、图创新,即“学以致用”。为达此目标,以工程基础理论和工程基本概念为课程核心,培养基本的工程素质;对电气信息类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基本动手能力的训练,搭建专业学习平台;对电气信息类专业技术结构理论的学习和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培养工程技术素质;对电气信息类专业领域的内容进行综合学习和训练,实现工程应用和创新。只有继续对教学改革和实践进行改革,不断探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昌明.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切实增强工程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究,2000,(4).
300余所大学有物流本科
高军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300余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及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北京开设物流类专业的学校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和北京工商大学等,不同学校开设的物流相关专业研究各有侧重,各有特色。
北京物资学院是教育部最先恢复批准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该校物流类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及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围绕物流领域强调多学科、多角度互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实战和创新能力。北京工商大学重点定位为“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的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下设有国际运输与物流系,主要侧重于国际物流操作,培养学生精通海、陆、空运和多式联运等具体操作环节。
理科生更有优势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邬跃认为,物流管理要应用大量的工具方法,会涉及很多数理化知识。物流类专业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知识建立并优化数学模型,还要学习一定的建筑学知识,学习物流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很好的数学基础,理科学生更有优势。
物流是一门综合学科,是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的集成。
物流管理专业一般开设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还要学习交通运输规划、物流系统分析、物流建模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物流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管理类专业,需要培养学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性格外向活泼的学生更适合。此外,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及各国间贸易日益密切,从事物流行业的人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还要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
动手实践要求高
物流类专业侧重培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和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的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因此,物流类专业的学生既要懂理论,还要重实践。
北京市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建在北京物资学院,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个物流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学生在这个实验室里能形象生动地学习、消化书本上的理论,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商品的拣选、路线设计、下订单,到商品的出库、保管,学生可以在这个实验室里亲身体验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全过程。
物流类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动手能力,强化实践环节训练。该校利用假期派出部分学生到相关物流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尝试请企业的职业经理进课堂,讲授当前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 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国际资格框架;专业认证;技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1-0021-06
一、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
如何认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即如何认识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如果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理论[1],以及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实践看,已被普遍认为应该遵循工作(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工作(行动)领域的逻辑路线。这一人才培养逻辑在本质上是工作逻辑,对于中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来说,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要义。然而,高等技术(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是“科学知识与技术”[2]。按照应用型人才概念辨析,“应用”的关键在“应”和“用”,“应”即技术工作的实际,是逻辑起点,“用”是技术工作的目标(问题解决),是逻辑终点。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高等技术(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是工作领域――技术领域――学习领域――实践领域,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是技术工作领域,而逻辑终点是与工作相关的实践领域。与中等技术与职业教育不同的是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之间需要技术领域的过渡,这是在进入学习领域之前,需要对工作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领域进行分析,这是与中等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最大区别,因为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不仅仅是劳动过程(工作过程),更是一个与技术领域相关的“技术过程”[3]。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也应该是相同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毫无疑问是技术工作的实际,但其学习领域并不能直接由工作领域转换而来,必须对技术工作所依存的技术领域(技术系统)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并在其中区分关于技能的技术和关于知识的技术,这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与一般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区别。首先,关于技能的技术和关于知识的技g符合米切姆关于技术的哲学认识,技能的技术表现为对“技术客体”的“做”和“意志”,知识的技术包括所有技术原理知识、必要的科学知识、经验知识。其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是解决问题能力,即技术思维能力,这一能力将取决于技术系统中技术单元、技术关系,以及技术原理、技术价值观与技术思想。由于产品生产取决于技术流程及流程中的所有技术要素,任何生产岗位的技术工作都需要在技术流程中得到技术描述和解读,每一个岗位上的技术工作都要与诸技术要素发生各种关联。技术应用型人才面对的不只是工作岗位,而是岗位工作背后的整个技术系统。所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习领域确定并不能仅仅用岗位的工作描述,而是需要通过岗位技术工作,描述出所有相关的技术要素,及其背后的技术知识,而关键在于对技术核心概念(包括系统、资源、制约条件、优化和权衡、过程、控制等)的理解和认识[4]。
从认识逻辑学看,上述人才培养认识逻辑包含了两个认识论的重要概念――“知识与信念”,其中,逻辑起点的工作(行动)领域以及逻辑路线中的技术领域对人才培养的知识做出了规定,而逻辑终点的实践领域则表明了对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信念”。按照认识逻辑的理论,“当知识是完全时,信念就转换为知识,此时知识和信念是等价的”[5],显然上面对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描述中,关于工作领域和技术领域,事实上组成了学习领域的全部知识基础,而实践不仅作为教育的信念,同时也通过实践让实践本身转化为学习者的经验知识。这样的人才培养认识逻辑梳理是必要的,由此可以将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知性和理性连接起来[6]。
这里还需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上述讨论的人才培养认识逻辑及其路线问题,不等于人才培养逻辑,即不等于人才培养的实践路线,在实践层面,人才培养必然需要通过课程来具体实现,而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将有助于我们在课程实践层面讨论相应的课程逻辑[7]。二是关于教育的认识逻辑问题。由于在教育的实践层面会涉及更多、更复杂的非学术问题,包括文化、历史传统、国家政策等,很难有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逻辑解读。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当以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看待技术与职业教育时,应该更加容易理解我国关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政策。
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工作――基于IET的认识
(一)工作领域――工程技术活动范围
我国目前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从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技术活动出发,对其主要的职业技术工作进行表述,其特点是直观、直接、易表达、易理解。但是这样的表述对于相应的技术领域和学习领域缺乏定性的认识和描述,相应地对技术能力的特征和本质,缺乏理性的认识,对技术实践训练的设计,缺乏技术思维能力和技术文化能力要求的指引。引用国际工程联盟IET对工程技术教育毕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一般性和通用性标准的相关描述,将有助于我们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工作领域和能力要求的理解和认识。IET是按照工作的难度来区分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工程师、技术师、技术员)所对应的工作领域(活动范围):复杂的工程技术活动领域、广义的工程技术活动领域、定义清晰的技术活动领域。具体地,不同层次的工程或技术活动领域(范围)的描述,是通过对工程技术活动领域的技术或非技术特征来描述的,见表1[8]。这些特征属性分别是:工作所涉及到的资源(人员、资金、设备、材料、信息和技术);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所涉及的诸因素之间的作用水平;工作对创新的要求;工作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水平;工作所涉及的经验范围。正是上述特征的技术或非技术属性,对不同活动领域的工程技术工作者所需的能力、知识、态度,需要提出相应的特别要求。另外,上述特征的属性描述与《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所界定的技术核心概念一致,即对技术活动的认识应该是基于技术核心概念的认识:系统、资源、制约条件、优化与权衡、过程、控制。
作为国际普遍认同的工程技术教育标准,IET关于工程技术工作领域(范围)的属性特征描述是定性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作用。对于我国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制定来说,除了应该有工作岗位(群)的描述以外,还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透过职业技术工作的表象,对工程技术活动涉及的技术或非技术要素(因素)有一个基本的属性特征认识,进而对相应工作领域的技术领域和学习领域有质性的认识及描述。
(二)技术应用能力
到目前为止,我们要对技术应用能力作出定义似乎是困难的,原因是我国并没有对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给出确定的定义,学术界也没有对技术应用本身作出过普遍认可的界定。为此,我们在这里仍然要引用IET对专业工程师(Professional Engineer)、技术师(Engineering Technologist)和技术员(Engineering Technician)专业技术能力的相关描述,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技术应用能力。IET对技术师的专业能力界定包括以下13条[9]:理解和运用体现在广泛接受并且被运用的程序、流程、系统或方法知识;理解和运用他(她)特定工作范围内的程序、流程、系统或方法知识;识别、明确和分析广义的问题;对广泛定义的问题设计和开发解决方案;评估广泛定义的技术活动的成果和影响;确认广泛定义的技术活动对社会、文化和环境产生的合理并可预见的一般性影响,并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承担参加这些技术活动的责任,以避免对公众产生危险;在技术活动的过程中,应能够符合所有法律和法规要求,保护公众健康和安全;从事遵循道德的活动;在一种或多种广泛定义的技术活动中,能够承担一部分或全部的管理;与他人的活动过程中能够清楚地沟通;有足够的维护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以确保自身的职业持续发展;选择合适的技术来处理宽泛定义的问题,并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判断力;能够在一种或多种被广泛定义的活动中作出决定,并承担一部分或全部责任。
在上述专业能力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专业能力包括技术应用能力(知识理解与运用、问题分析、技术判断、设计和解决问题、技术评价、技术管理)、文化能力(社会责任、伦理责任、法律责任)、通用职业能力(^续学习、沟通)等。上述IET的专业能力标准是原则性的基本表述,对于具体的能力要素内涵,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更为细致的说明,对于不同的专业还需要给出特别的要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IET关于知识能力的表述是理解与运用,所有能力的表述体现了个体的素养要求。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基于国际资格框架和专业认证的认识
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认定,包括学历、学位、证书等有着严格规定,同时对高职教育还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则制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由此构成了国家教育和职业资格体系。但是由于两种体系只是在纵向各自形成,在横向却没有相互对比和依照,而且各自在纵向是分别按照学术标准和职业标准所建立,缺乏一种能够反映教育的学术标准和职业的资格标准相互对应的规格要求。另一方面,即使是在统一的教育体系下,对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没有可以比较培养规格的基本毕业要求(学业标准)体系。而国际上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不仅有许多成熟的国家高等教育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还有近几年来形成的国际资格框架和高等教育认证协议,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统一性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对上述国际上通行的资格框架和专业认证标准的深入了解,更加清晰地认识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
(一)英国的资格与学分框架(QCF)[10]
英国的资格与学分框架(QCF)是为推进全民终身学习,以有利于学习者的学分转换及对先前学习的认可,而将原有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NQF)和高等教育资格框架(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FHEQ)进行对比后,所作出的学业比对性测量框架。这里我们只就相应于我国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专科)的层级,来认识QCF的相关等级描述,进而形成对我国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认识。表2是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中4~6级的资格(规格)标准描述,其中4级相当于我国的专科(高职),6级相当于我国的大学本科,5级在专科与本科之间。从该表对不同等级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描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人才规格的差异性,这样的差异性可以是范围或程度性的。例如:在认知和理解力维度上,4级的知识表述是“实用性、程序性”,5级的表述是“实用性、技术性”,解决问题表述分别是“明确又较复杂非日常的问题”和“较复杂环境”,理解力的表述分别是“解释和评价”和“分析、解释、评价”;在应用和实践维度上,4级需解决的问题的表述是“明确又较复杂”,5级的表述是“明确但复杂”,6级的表述是“有限解释但涉及因素复杂”,而相应的问题解决要求分别是“运用适当的调查”“运用相关的研究”“运用和设计研究”。
(二)欧洲资格框架(EQF)[11]
欧洲资格框架(EQF)通过涵盖各教育阶段8个级别的资格标准,用以认证各种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学习结果,该资格标准是用知识、技能、能力来表述的,按照对能力与技能概念的理解,欧洲资格框架中的“技能”一词应该是专业技术能力,而“能力”一词属于通用职业能力。表3列出了欧洲资格框架4~6级的资格(规格)表述,同样相当于我国的专科(高职)到本科教育。该标准在知识维度对4~6级的描述分别是:“广泛背景的事实和理论知识”;“全面的、专业化、事实性的理论知识,以及某些跨学科的认识”;“高级知识,包括对理论和原则进行批判性理解”;对专业技术能力的描述分别是解决“具体问题”、“抽象问题”、“复杂和不可预测问题”,等等。
(三)美国ABET工程技术教育专业认证标准[12]
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 and Technology,ABET),是美国著名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专业认证机构,对全美高等教育的工程类专业(EAC)和技术类专业(ETAC)进行评估认证工作。ABET也是《华盛顿协议》和《悉尼协议》的正式签约会员。ABET认证的技术类专业并不是按照学科分类,而是按照技术领域分类,比如空调/制冷/采暖/通风工程技术、汽车工程技术、化工/工艺/设备工程技术、土木工程技术、制图/设计工程技术、机电工程技术等专业类。专业认证标准包括一般性标准和具体专业的专门性标准,其中一般性标准是所有专业都必须遵照的基本标准,包括:学生、专业教育目标(教育机构向社会公布的)、学业标准(副学士、学士学习成果)、持续改进、课程、教师、设备、学校支持等共八项。表4是技术类专业本、专科学业标准的一般性规格要求。从表4中可以看出,本、专科学业规格的主要差异在于:职业技术工作领域的一般性和广泛性;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一般性或广泛性;技术原理应用要求,专科更多依赖于经验性知识,本科更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流程和系统性;本科还要求社会和全球视野下的知识。
(四)认识与启示
1.培养目标的素养导向和技术应用性
从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欧洲资格框架和美国ABET专业认证标准来看,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技术应用型,例如在标准中使用了以下表述:“选用相关的方法、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运用调查、研究、设计方法”;“在某个工作和学习领域内解决具体问题,或抽象问题,或复杂、不可预测问题”;“应用知识、技术、技能和使用现代工具”,“应用数学、科学、工程的知识和技术”。特别是ABET要求课程体系的技术内容“着眼于科学和工程必须的应用方面”。另外,从英国资格学分框架、欧洲资格框架和美国ABET专业认证标准的内涵,以及《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的表述看[13],与技术素养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是一致的。例如:
技术文化――“了解、理解工作或学习领域的各种观点、方法和学派思想”,“知晓工程技术解决方案对社会和全球性范围内的影响”;“在复杂工程问题解决的实践中,应能够合理分析评价其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技术思维――“能够识别、分析、解决广义(广泛性)的工程技术问题”,“分析、解释和评价相关的信息、概念和理念”,“用包括实验的方法分析、解释问题,……对复杂问题的预测、建模,并理解其局限性”。
技术行为――“能够进行标准测试和测量、实验分析和解释,并应用试验结果改进流程”,“评述方法、行动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技术态度――“在可能发生不可预知变化的工作和学习情境下,进行自我管理”,“理解和承诺职业(专业工作)道德的责任,包括对多样性的尊重”。
从上述具体并可理解的表述中可以看到,技术素养并不是不可具化和不可测量的概念目标,而是可以表达为可具体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关于态度目标表述为“理解”“承诺”与“责任”,这是与我们现行的专业标准和培养方案中素质(态度)表述的最大差异,尽管这是专业教育目标的一般性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达成评价中,“理解”与“责任”是可以被测量的。
2.学业要求的规格差异性
从上述英国资格学分框架、欧盟的国家资格框架和美国ABET专业认证标准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是通过知识、能力的规格性要求来予以区别,这样的规格区别仍然是定性、原则性和框架性的,但却是带有根本性的核心描述,对于我们在制定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本科与专科层次的规格性要求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上述资格和学业标准的表述看,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本、专科规格差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区别。
知识领域:广泛的、事实性的/全面的、专门化、跨学科/特定的、高级的;实用性、程序性、理论性/实用性、技术性、概念性、原创性。
认识、认知水平:了解/理解/批判性理解;解释、评价/分析、解释、评价/批判性分析、解释、评价。
问题解决领域:狭义的(有限性)/广义的(广泛性);熟悉的问题/不常发生的问题;技术规范之内/技术规范之外。
题解决难度:具体问题/抽象问题/复杂而不可预测问题;明确但较复杂/明确但复杂/有限解释并复杂;基于经验的分析/需要抽象、独创的分析。
应用性:技术应用/原理应用;经验的程序和方法/理论出发超越经验的。
3.课程体系
美国ABET技术教育认证标准除了对技术类专业的副学士、学士课程提出应用性原则外,还要求:技术课程的学分应该在总学分的1/3至2/3之间,包括一门为以后逐渐复杂的技术课程学习做准备的技术核心课,技术训练课程应该能够发展学生使用技术设备和工具的能力;专业课程的基础科学内容应该包括物理和自然科学实验训练的课程;本科还需要提供综合性或一体化经验课程,以便能够让学生具有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技术和非技术的能力;需要通过企业实习和校企合作的形式提供学生的经验性课程学习;课程设置及学习目标设计须由来自企业的专家和毕业生代表共同参与[14]。上述ABET对课程体系要求的描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原则:一是技术教育的课程应该以技术课程为主;二是技术设备、工具的使用、维护能力训练课程是重要的技术实践;三是技术教育应该有实践性的科学训练课程(如实验课),这样的训练是观察、分析、研究的思维训练;四是解决问题(技术或非技术)的综合性训练课程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中非技术性能力应该包括文化能力、管理能力等。显然这样的课程原则与我们提出的技术素养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认识是一致的,并且可以成为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决策和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或依据。
四、结语
提出高等技术(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问题,对于正确定位专科和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是必要的,其关键是对于技术领域和工作领域的认识。对此,欧美工程技术教育资格框架和专业认证体系所描述的工程技术教育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认识视角,并且对于我国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完善与实践探索具有借鉴意义,对于实现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素养转向,建立我国不同层次工程技术教育标准,以及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对应的统一资格w系,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姜大源.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2-33.
[2]孙善学. 高校转型的语境整合与路径选择[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8):5-11.
[3]徐国庆.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1.
[4]国际技术教育协会. 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M].黄军英,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刘瑞胜, 等.认识逻辑(1)关于知识和信念的逻辑框架[J].计算机学报,1998(7):627-637.
[6]陈运贵.关于认识逻辑学的几个问题――兼评张盛彬教授的《认识逻辑学》[J].皖西学院学报,2009(4):40-42.
[7]程宜康.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逻辑简论[J]. 职业技术教育,2012(33):43-48.
[8][9][13]IEA. Graduate Attributes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Version 3: 21 June 2013)[EB/OL].[2016-06-07].http:///IEA-Grad-Attr-Prof-Competencies.pdf.
[10]董显辉. 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研究与汲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9):59-63.
[11]谷峪, 李玉静. 国际资格框架体系比较研究――基于对英国、欧盟、澳大利亚的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 2013(25):84-89.
[12][14]ABET. Criteria for Accredit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grams 2016-2017[EB/OL].[2016-06-03].http:///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criteria/criteria-for-accrediting-engineering-technology-programs-2016-2017.
Several Understandings on Nurturing and Training Talents with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Skills
Cheng Yikang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Higher 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ot just about labor process (overall process of work), but also about technological process. Therefore, the overall process of cultivating and training talents with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skills shall be 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sequence: work-technology-learning-practice. As descriptions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literacy requirements sta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an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education, training goals of talents with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skills at different levels are technological-literacy-oriented and the training standard shall depend on what fields of technology are concerned and what levels of technology are required.
一、目的和意义
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基础和前提,合理的确定考核等次,科学地使用考核结果,对保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可在激烈的改革浪潮中,提高竞争能力和忧患意识,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自觉地提高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局的服务三农质量和工作效益。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成绩也是对其进行奖惩、调薪、评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续聘、低聘及解聘的依据。
二、组织领导
1.全局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工作由局考核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局职称办负责安排日常工作。
2.单位要成立由党政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组成的5~7人考核小组,考核小组中专业技术人员应占2/3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由专业技术人员选举产生,应尽可能代表级类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考核工作。
3.考核小组由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任组长,负责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工作。
4.考核小组的职责:
(1)负责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的全面工作。
(2)对被考核人员逐个进行客观公正地评议,并按评分标准(见附表)量化打分。
(3)确定、公布被考核人员的考核打分结果及考核成绩。
(4)受理、调查并处理个人申诉及群众反映的情况和问题。
(5)认真总结,如实填写有关表格,并按时上报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的有关材料。
三、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基本项和加分项两部分。
1.基本项考核包括:
(1)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的综合评估。
(2)工作数量及质量。
(3)接受继续教育情况。
(4)出勤情况及工作纪律。
2.加分项考核包括:工作、科研获奖及鉴定、获专业技术工作荣誉称号、、出版著作、党政及社会兼职、超工作量等内容。
考核内容中有关项的评分标准详见附表一、二。
四、步骤和方法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度考核,采取定量考核和定性评议考核相结合,以定量考核为主的方法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1.安排部署。每年12月份由局职称办安排当年全局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时间及具体要求。
2.学习动员。单位在进行考核时,首先要认真组织学习有关政策规定及文件,明确考核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统一思想,增强参与考核的自觉性。同时选举成立考核小组。
3.个人总结、填表和提供原始材料。每位专业技术人员要认真全面、实事求是地总结本年度工作情况,写出述职报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指出不足。同时,认真填写《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提供本年度获奖、鉴定、论文、著作、专业技术荣誉称号等材料的原始证件,供考核小组核查。
4.个人述职。单位要组织召开专业技术人员述职会议,每位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向本单位领导、考核小组进行述职。与会人员应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5.定量考核打分。考核小组要在述职评议的基础上,对每位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评分标准打分。
(1)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综合评估:由单位考核小组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方法打分,然后取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算得出平均分。单位可自行设计表格进行打分。
(2)基本项、加分项中的定量考核打分:由单位考核小组全体成员按《基本项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表一)和《加分项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表二)自打分,然后取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算得出平均分数。
(3)最终得分的计算:最终得分=综合评估平均得分+基本项得分+加分项得分。
6.综合评估,确定考核等次。单位考核小组根据定量、评估计分考核结果,将同一职务人员按得分多少排出名次,确定考核等次。
7.接受监督和复议。单位要将考核结果公示7天,接受群众监督。凡对考核结果有异议者,可以直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反映。考核小组要对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复议处理,及时修改,形成最终考核结果。
8.总结上报和公布考核结果。单位要对年度考核认真总结,按要求填写《考核结果统计表》及《年度考核审核备案花名册》,按时将总结报告、表格和相关材料上报局职称办。局职称办审核后的结果要向全体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通报。
经局审核后,对考核等次确定为优秀的人员要进行公示,时间为一周。
五、考核等次确定
1.等次和比例。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等次确定为优秀、良好、称职、不称职四等。其中,优秀人员不得超过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10%,良好人员不得超过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20%。按比例计算时,小数点后数字可四舍五入。对于同级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的单位,可进行年度累计比例。
考核等次除受比例限制外,同时要符合最终得分要求。优秀人员最终得分不小于90分,良好人员最终得分不小于80分(得分不符合最低要求者不能按比例确定优秀和良好),称职人员最终得分不小于60分,最终得分小于60分者为不称职人员。
2.下列单位优秀、良好比例可上浮5%。
(1)获国家部委有关司(局)、省直厅(局)及地(州、市)以上党委(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的单位,获得先进集体称号的当年,优秀、良好比例可上浮5%。
(2)经中央或省业务主管部门评定先进单位,先进单位当年,优秀、良好比例可上浮5%。
3.下列人员年度考核等次可直接确定为优秀或良好。
(1)获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发明创造、科技进步、星火科技、优秀设计、农业丰收、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果、社会科学、“五个一”工程个人,其获奖当年的年度考核结果可不受本单位优秀比例的限制,直接确定为优秀。
(2)对因专业技术工作成绩突出,获得地(州、市)以上党委、政府授予的专业技术先进称号、省直部门授予的全省系统专业技术先进称号,其获先进称号当年的年度考核结果可不受本单位优秀比例的限制,直接确定为优秀。
(3)获得地厅级科技进步、农业技术推广、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奖项,以及获得县(市、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不含获得地、县级企、事业单位评选的上述奖项)的定额内人员,其获奖当年的年度考核结果可不受本单位良好比例的限制,直接确定为良好。
(4)获得县党委、政府授予的专业技术先进称号、地(州)直部门授予的全地(州、市)系统专业技术先进称号(不含获得地、县级企、事业单位授予的本单位先进称号),其获先进称号当年的年度考核结果可不受本单位良好比例的限制,直接确定为良好。
4.凡具有下列几种情况之一者,直接确定为不称职。
(1)受到党、政记过以上处分或刑事处罚者。
(2)出勤率低于50%(包括50%);旷工三天以上者(包括三天)。
(3)不能完成本人职务岗位职责中的工作任务,既无研究成果、论文著作、推广开发实绩,且工作效果和质量差、群众反映强烈者。
(4)不认真履行现职岗位职责,拒不接受组织上分配的任务,长期(三个月以上)没有实际承担和完成工作任务者或工作任务很轻,经多次动员仍然不愿意接受其他工作任务,私自另谋职业捞取外快,情节严重者。
(5)未按有关规定和程序任意迟到早退累计五次以上者。
(6)经工作督查或评估,工作质量不合格者。
(7)职业道德败坏、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影响恶劣者。
(8)工作极不负责,造成严重事故,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很坏者。
(9)因工作表现不好或不服从组织分配脱离工作岗位两个月;或因表现不好,长期(三个月以上)找不到接受单位者。
六、考核结果的使用:
1.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等次连续三年优秀的人员,允许提前两年(包括专业技术工作总年限和任低一级职务年限)申报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2.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等次达三次优秀或五次良好,可作为达到一项硬化评审条件。
3.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等次均在称职以上,并至少有一次优秀或二次良好,才允许申报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被评为省部级优秀专家、省部级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务院及我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和我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厅(局)、地(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或学科带头人(以正式文件为准)的人员,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不受优秀、良好次数的限制。
4.年度考核等次为不称职者,解聘其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低聘或不聘专业技术职务至少一年以上。年度考核等次不称职,当年及低聘、不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时间,不能计入其申报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所规定的任职年限(即任职年限延长二年)。并在低聘或不聘期间进行考察,若年度考核仍为不称职者,取消其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5.年度考核等次为不称职者,不能参加当年或两年一次的调薪,同时执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定。
七、其它事项
1.凡未进行年度考核或年度考核不符合规定的单位,下一年度不得进行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2.无故不参加一次年度考核的人员,其申报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在所规定的担任低一级职务年限的基础上增加一年。
3.出国或在国内进修、学习、交流、访问等一年以上的人员,不参加本年度的专业技术考核,本人也不计入本单位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基数。编制在而人不在本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同样落实。
4.科研获奖或授予专业技术荣誉称号考核等次直接确定为优秀或良好的人员不计入本单位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基数。
【关键词】人才;流失原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及人才流动市场的日渐活跃,石油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问题。造成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的原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人才自身因素,也有国有石油企业管理观念、模式等方面不相适应的因素。我们应该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人才竞争的赛场上,我们的国有石油企业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留住人才?
一、钻井工程技术人员流失现状
虽然企业人员有合理的流动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必要的,但当前人员流动也存在不合理性。一是流失率较高。我处从2001年至2008年招聘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98人,流出38人,占引进的19.2%,且呈高发态势。二是石油主专业技术人员流失较多。流失人员中有较大比例是具有中、初级职称的石油工程、油田应用化学、机械(电气)自动化等石油院校主体专业的技术人员,这些人有专长,有管理经验,大部分是所在单位的生产技术骨干。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向具有中、高级职称和管理人员扩展的趋势。从近三年外流人才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有一定现场实践经验而且也有国内外项目合作经验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身上,近三年总共流失的21人中,有5年及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约占62.0 %,有对外合作经验的约占60.0%。有人曾戏说:石油企业就像是一个大的“培训基地”,很多外资、民营石油企业里的高级技术人才,都是从国有石油企业里挖去或跳槽过去的。长此以往,企业的凝聚力和整体工作氛围也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些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将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二、钻井工程技术人员流失的对策
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应更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和经营,努力寻找稳定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系统科学地开发和培养人才,合理地设计岗位,让他们在工作中有施展拳脚的机会、有展现自己的舞台,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1、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良好的薪酬机制
薪资尽管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可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也是防止员工流失的必要条件之一。应尽快健全人才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参照的薪金标准。要用国有石油企业的美好发展前景吸引人,尤其是国有大企业稳定的制度环境、宏伟的发展蓝图、良好的工作空间更是我们的比较优势,着力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机制培养人才,用制度激励人才,用真情留住人才。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逐步拉开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从事高技术含量和一般性技术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以工作能力和贡献大小作为衡量报酬多少的标准,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更好的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进而激活员工的积极性。可探索建立钻井工程师、定向井工程师、钻井液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的分级管理、量化考核制度,使岗位业绩与薪酬挂钩,提高能力水平高、责任心强、贡献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收入,有效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还应该帮助员工合理度量其投入和收益,让员工不仅看到物质回报,而且看到企业为其提供的发展空间、工作氛围、提升机会以及地位、荣誉等精神回报。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为促进人才发展,可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制度建设上进行积极尝试。一是实行基层轮岗锻炼制度。有计划地安排员工到不同岗位进行锻练,采取老带新、师带徒、导师制的方式,使他们尽快熟悉本专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积累专业工作经验,塑造坚韧不拔的品质,为个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积极促进人才流动,量才适用。尽可能给大家创造选择岗位的机会。有计划地对优秀员工进行 域内、域外、海外项目的轮岗培训。通过轮岗,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丰富工作经历。三是将员工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贯穿全过程,使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训以本岗位专业知识培训为主,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为辅。培训采取脱产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力争形成培训——提高——再培训——再提高的良性循环。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员工参加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技术考察等活动,及时掌握国内外学术的发展动态,拓宽视野。
通过定期对员工职业规划进行评估,适时地调控,及时地建议,有目的地培养,为员工成才铺路搭桥,调动员工学习的自觉性,让他们更好地工作,顺利地成才。
3、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以强化技能操作、改善知识结构、注重技术创新为重点,采取短期培训、系统讲座、外派委托培训的方式,既有内部组织的一系列针对性岗位培训,也有外送高等学校深造、国际化学习考察,着力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使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经常化、正规化和制度化。严格执行《年轻干部岗位基本功训练实施办法》,举办各专业工程师季度培训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应用,还对当前技术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提示,同时结合培训内容进行岗位基本知识和基本功测试,测试结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内容之一。通过这些方法使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踏上了适应钻井发展的快车道。还鼓励员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需要,选择优秀员工参加与其业务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12年钻井专业业务竞赛中,我处六位选手组成的江苏油田代表队夺得佳绩,取得钻井专业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2名选手摘得金牌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