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30: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区建设的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发展现状 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1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现状
1.1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入,目前我国越来越注重城市化建设,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社区居民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随着我国实施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生活条件和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心理健康状况,并且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中,根据某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心理健康服务,大多数人们在接受心理健康服务之后,心中的不愉快和压力、焦虑以及抑郁等心理情愫都得到很好的缓解。这充分说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对调节社区居民心理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努力,居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普遍提高,使得我国社区居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健康意识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心理健康建设和发展工作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很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还不够完善,这种现状主要是由于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正处于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并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很多方面需要自己不断摸索,才能找到具有自身特色,符合我国社区发展特点的服务模式,真正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我国当前社区服务状况整体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状态,,心理服务工作不够深入,很多都是日常工作中附带进行的,服务停留在心理健康宣传资料的发放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上面,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服务。
1.2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现状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德国国内居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相比我国,其居民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人数已经达到千分之二点二,百分率高达40%,这种数据在很多国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已经处于一种比较高的水平和状态。反映了德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效果明显,人民群众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都非常高,面向很多心理社会问题的学前儿童的父母亲提供咨询和服务,帮助居民解决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过低,工作覆盖面和工作质量以及效率等都比不上其它欧洲发达国家,但是与非洲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还在前进状态,具有前进的空间。目前非洲一些国家由于只有17%的人们能接受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很多非洲国家人们生活水平非常低,很多人更加关注温饱问题,根本无法不需要一些服务性的需求。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每一个国家发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并且深受国家国情影响,尤其是国家社会体制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研究和分析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特点要从国家基本国情出发,因此,必须要充分考虑基本国情和国家经济状况等进行分析。
2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特点
国外社区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将重点放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欧洲资本主义世界国家中,国家发展重点就是不断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在国家发展早期就非常重视。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研究和实践探讨,最终能够形成自己一套完美的发展模式,服务水平非常之高,并且覆盖面非常之广。这种特点主要是由于西欧国家注重社区发展,城市化进程比我国要早很多。而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比较晚,在早期我国注重发展国家经济和科技,对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方面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不断加快而逐渐发展起来,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影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还不够,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基础服务机构,完善基础健康服务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体检机会,通过实际行动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心中和身体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良情绪。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差异,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体制不一样。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社区机构和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未来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改变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误区。同事还要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切实可行的基层社区服务机构。所以,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帮助部门工作人员全面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完善基础机构,构建我国和谐友好社会。
参考文献
[1] 姚鲲鹏,张庭辉.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综述[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11).
一、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定义
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依托区域内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这类集团大部分是松散型的,一般由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将区域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一定整合后形成的。区域型职教集团有两个优势:一是建立与区域产业对口的精品专业,培养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同时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制订更为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有可能建立与区域内企业联合发展的机制。二是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区域生源共享,联合开发双证教育。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基地,企业向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企业向学校投资可望得到直接回报,投资积极性将会得到很大提高。学校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等优势互补。
二、区域型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特点
(1)服务范围的地域性。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必须植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了解和掌握地方政府关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及具体任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技术咨询、成果推广等全方位服务。
(2)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决定区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规划切合区域实际的专业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紧密联系区域实际的教学内容。并积极主动地与区域内用工单位、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沟通,培养用得着、留得住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用型人才。
(3)类型层次的多样性。职业教育类型的多样性,源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多样性的需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多样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区域职业教育在服务对象上远远超出了职校学生就业预备教育的范围,而要承担本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多项任务。二是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同一区域内往往同时有政府主办、企业主办、社会主办及校企联办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即在区域内形成以初职教育为基础,以中职教育为主体,以高职教育为重点的体系完备、层次递进的职业教育体系。
(4)办学体制的开放性。一是对外链接上,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应该建立起面向市场、实现与区域经济零距离对接,而不是关门办学、与市场脱节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职业教育本身要彻底破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无力,学校等职业教育机构之间互相掣肘、恶性竞争的职业教育管理的弊端,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的互通、互补和共享,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
(5)运行机制的灵活性。运行机制的灵活性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机动灵活的办学机制要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分析就业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不断增强自己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6)职教体系的融通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开通普教与职教的渠道,架设中职与高职的桥梁,实现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形式相互渗透,融汇贯通。
三、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原则
(1)坚持准确定位、正确导向原则。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要以提高本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水平为导向,围绕产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以专业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重大创新,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在办学模式上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2)坚持示范带动、逐步推进原则。选择办学定位准确、工学结合紧密、办学质量好、辐射能力较强的职业学校进行重点支持,建设有较强示范作用的专业集群,强化实践成果的积累和有效经验的总结,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梯度差异的专业簇群,带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3)坚持充实内涵、提高质量原则。充实内涵、提高质量是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制胜之本,充分利用企业、行业专家力量,科学规划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提升专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传统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加强专业内涵的提升和改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努力拓宽专业方向,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
(4)坚持科学布局、动态调整原则。区域内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既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专业集群布局,妥善处理好近期与长远、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统一,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策略
(1)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首先要推进专业集群建设。深化校企全面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约发展。在新的专业布局基础上,选择一家或两家职业院校为龙头、以专业对应产业集群内的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纽带进行建设。增强职教集团牵头单位“领航”能力和服务能力,发挥职教集团的品牌优势。通过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创建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品牌、特色和优势,促进校企信息共享,做大做强优质资源。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深化校企融合与产学合作,推动校企科技研发,缩短校企人才供求距离,推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企业的人才资源开发,形成集团的品牌优势。
(2)推进集团内职业教育专业整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整合区域职教集团职业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专业集群建设方案。完成以对接当地产业集群建设的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方案的制订,形成适应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预测服务机制,制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整合方案。通过专业整合,形成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职业学校在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并实现以专业调整为核心的院校布局调整,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3)加强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在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培育和建设品牌专业,以品牌专业带动学校特色化建设,全面提升区域职教集团整体服务功能和竞争力。集团内各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品牌专业建设要依据统筹的原则,针对区域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形成合理分布; 加强集团内专业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校本教材建设,使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树立起品牌意识,以品牌专业带动一般专业,形成专业集合优势,提高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结合度,以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品牌化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4)实施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通过统筹规划,调动区域职教集团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加强校际间联合,打造集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推广、展示产业示范功能的基础平台,实行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对接区域主导产业,面向社会开放设施先进、管理先进的实训基地。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利用区域职教集团资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开展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扩大服务功能。通过建设,使之成为区域职教集团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也成为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建筑设计建筑特点 建筑发展趋势
污水处理厂建筑的总体规划
参照污水处理总体步骤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的地质条件、气象条件、厂址的地形、地质、地貌以及城区的污水来向,处理后的出水方向等各方面的因素,污水处理厂通常会划分为三个功能区(污水处理区、污泥处理区以及生产辅助区)。
1、污水处理区
污水处理区时整个污水处理厂的核心区,这个区主要包括粗格栅、进水泵房、细格栅、旋流沉砂池、配水井、污泥泵池、奥贝尔氧化沟、二沉池、接触池、加氯间、高密度澄清池、二次加压泵房、虹吸滤池等建构筑物。
2、污泥处理区
污泥处理区时厂区中相对重污染区,主要由污泥缓冲池、污泥浓缩脱水机房和泥棚组成。为保持厂区内的环境卫生以及运渣方便,在厂区的西北角设一次要入口,避免运砂、运渣和污泥对厂区产生的污染。
3、生产辅助区
这个区设有综合办公楼、汽车库、维修间及备品库等建筑物。按照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污水处理区构筑物从厂区的一侧依次布置,循环进水出水,就形成顺畅、紧凑,管路短,经济合理。考虑到该地区的主导风,将生产辅助区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避开污水气味对办公区的影响;同时,生产辅助区与污水处理区之间要以道路和绿化带来进行划分,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水处理区对于生产辅助区的不利影响。将接触消毒池布置在厂区靠近河流方向,排水方便;将污泥脱水机房布置在厂区另一侧,远离厂前区,能最大限度减少风向对生产辅助区的影响,同时靠近厂区另一出入口,尽量减少运输剩余污泥车辆对厂区造成的恶臭。
二、污水处理厂建筑物设计的特点
1、基础工程的设计
大主要构筑物如提升泵房、臭氧接触池、鼓风机房、臭氧发生器 室等基础一般采用φ50 0预应力薄壁管桩基础,有效桩长1 2 m,根 数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注意预应力管桩施工时采用静压法,打桩 施工时先打试桩。。
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并从自我意识的调节入手
管廊及滤池底板、壁板、走道板等主体结构一般采用现浇 C 2 5 补偿收缩防水混凝土, 混凝土抗渗等级 S 6 ;砖砌体用 MU1 0 烧结多孔砖 ,地面以下用 M10水泥砂浆砌筑, 地面以上用 M5混 合砂浆;垫层用 C 10混凝土, 预制板用 C 3 0混凝土;铁梯栏杆均采 用不锈钢栏杆。
3、提升泵房、 臭氧接触池设计
实提升泵房、 臭氧接触池构筑物的设计等级、基础与结构的施工方法同其他建筑物, 但面层则有不同的做法:外立面用水泥砂 浆分层抹平,白色长条外墙面砖贴面。水池非露天顶板采用抛光 玻化砖面层; 内壁采用清水混凝土, 清水混凝土表面修整后, 采用 I P N 8 7 1 0 -2 B两地两面防腐涂层。
4、废水池设计
一般面层做法为地板面用 C 2 0素混凝土找坡;壁板内外壁及顶板底面采用清水混凝土; 由于水池全部埋入土中, 水池顶板顶 面和水池壁板外侧均要求刷冷底子油二道。
污泥浓缩池设计
地基一般采用换土垫层法施工,挖去淤泥质黏土层至粉质黏土层,并换成中粗砂垫层至池底。面层做法为:底板面、壁板及毛石混凝土锥壁内壁采用 1 : 2水泥砂浆分层抹平; 外壁地面以下刷冷底子油二道, 地面以上外壁用水泥砂浆抹光, 中高档外墙用涂料刷面。走道板面采用广场地面砖。
鼓风机房、 臭氧发生器室设计
建筑耐火等级、屋面防水等级按要求设计,一般为现浇钢筋 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为φ50 0预应力薄壁管桩基础。(1)砌体工 程:通常室内设计地面以下采用 MU1 0页岩多孔砖,M1 0水泥砂 浆砌筑; 室内设计地面以上采用 MU1 0页岩多孔砖,M5混合砂浆 砌筑。(2)屋面工程: 通常建筑找坡材料为膨胀珍珠岩,保温材料 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保温板 4 0厚, 防水涂料采用 1 . 5厚 J S高分子防水涂料, 防水卷材采用氯化聚乙烯橡胶共混卷材。(3)顶棚工程:通常采用轻钢龙骨穿孔金属板 吊顶, 纸筋灰抹面。(4)墙面装 修工程: 墙面基层水泥砂浆均加抗渗王一Ⅱ型,内墙面用白色乳 胶漆面或瓷砖饰面; 外墙面用面砖面。(5)门窗工程:通常采用铝 合金门窗或木门窗。6 ) 油漆防腐工程: 一般木制预埋件冷底子油 两度防腐, 金属预埋件及明露铁件刷P N 8 7 1 0防腐涂料防腐; 木门 满刮腻子。
污水处理厂建筑设计的问题
目前, 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原有的一套设计习惯所创造的生活环境, 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这就要求对以前不受建筑设计重视的污水处理建筑设计来一个较大的改革, 以适应日趋变化的市场。长期以来, 在传统污水处理建筑设计的理念指导下, 污水处理建筑设计采用的是一种封闭静止的方法,就工艺而工艺, 就生产而生产, 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单一的一种功能, 没有综合地考虑各种要素及建筑之间的相关性, 只是单单的把建筑的存在看为单一孤立的来设计, 没有考虑到建筑之间的统筹关系。因此工程的最终结果必然不能全方位地满足建设单位的各方面要求, 同时也更加不能满足日趋重要的环境要求。所以目前传统的污水处理建筑设计理念和建设单位的要求产生了冲突, 创新迫在眉睫。
污水处理厂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
建筑的节能环保趋势
由于污水、污泥本身的臭气在工艺流程中释放出来,给周边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为此对臭气的处理,要污水处理厂消 除自身污染。采用鼓风曝气的污水处理厂要选择低噪声的鼓风系统,污泥采用填埋处置工艺, 要防止污泥废液污染地下水,并将 废液进行处理后方可排放。采用污泥干燥焚烧工艺的污泥处置 厂,要将有毒害气体进行处理, 防止有毒害气体污染大气。
污水处理厂建筑的多元化趋势
污水处理厂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建设场地地域文化的多元化、企业品牌的多元化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设计事务所的参与等, 极大地促进了污水处理厂建筑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国内设计师们在接受全球性的同时, 也开始承认各民族、地 区和地方文化的价值, 在平等合作、 竞争的同时, 正在努力创造丰富多彩的跨文化的特色建筑。
结语:
在污水处理厂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要把建筑学上的审美观和污水处理建筑的实用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把设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不断开放的、经常变化的动态体系, 因地制宜, 不断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确保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工程来。
参考文献:
[1]张海洋,陈维.污水处理厂中建筑设计的协调统一[J].山西建筑.2010,04:41-42.
[2]牛顺德.污水处理建筑设计的几个问题[J].建筑工程.2007,04:39-40.
[3]张荣祥.分散建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J].山西建筑.2009,08:206-207.
关键词:高层建筑 建筑结构 特点
世界各城市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莫不积极致力于提高城市建筑的层数。实践证明,高层建筑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当高层建筑的层数和高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它的功能适用性、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都将发生质的变化。与低层建筑相比,在设计上、技术上都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加以考虑和解决。
1. 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
高层建筑结构与低层建筑结构以受竖向载荷为主不同,需同时承受水平和竖向的荷载或作用,例如在遇到巨大风力和地震力时所产生的水平侧向力。在低层建筑结构中,竖向荷载往往就是设计的控制因素,但在高层建筑结构中,较大的建筑高度造成了完全不同的受力情况,水平荷载不仅是主要荷载的一种,跟竖向荷载共同起作用,而且往往还成为设计中的控制因素。因此,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若高层建筑结构的抵抗侧向变形能力或侧向刚度不足,将会产生过大的侧向变形,不仅使人产生不舒服感觉,而且会使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附加内力,会使填充墙、建筑装修和电梯轨道等服务设施出现裂缝、变形,甚至会导致结构性的损伤或裂缝,从而危及结构的正常使用和耐久性。因此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时,不仅要求结构有足够的强度,而且要求结构有合理的刚度,使水平荷载所产生的侧向变形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同时,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高层建筑还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使结构在可能的强震作用下当构件进入屈服阶段后,仍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即具有良好的延性性能。
高层建筑还具有建筑功用上的特点。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优美的高层建筑犹如艺术品,成为城市的标志景观。建筑同时是时代跳动的脉搏,高层建筑占地面积小,符合了地价昂贵时代的需求,它可以节约建设用地或获得史多的空闲地面,以作为绿化等环境用地,并因向高空方向发展而缩短了城市道路和各种管线的长度,减少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当然,大量高层建筑的建设,也会给城市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人口会密集化而造成交通拥挤问题;城市局部热场发生不利的变化以及地质的沉陷、消防的复杂化等问题。综合高层建筑的上述受力特点可知,与低层结构不同,高层建筑结构在强度、刚度和延性三方面要满足更多的设计要求、抗侧力结构的设计成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
2.高层建筑结构发展特点及趋势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所需承担的载荷和倾覆力矩将越来越大,在确保高层建筑物具有足够可靠度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节约材料和降低造价,高层建筑结构构件将不断的更新,设计理念也将不断发展。
2.1结构材料高强度化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结构面积占建筑使用面积的比例越来越大,为了改善这一不合理状况,采用高强度钢和高强度混凝土势在必行。随着高强混凝土材料的研制和不断发展,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韧性性能也不断得到改善。C80和C10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已经在超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使用。可以减少结构构件的尺寸,减少构件的自重,必将对高层建筑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高强度且具有良好可焊性的厚钢板将成为今后高层建筑结构的主要用刚,而耐火钢材FR钢的出现为钢结构的抗火设计提供了方便。采用FR钢材制作高层钢结构时,其防火保护层的厚度可大大减不,从而降低钢结构的造价,使钢结构更具竞争力。
2.2结构形体多样化
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建筑的功能需求更加深入,对建筑的体型要求也逐渐呈现多样化。高层建筑结构的复杂度和不规则度将会不断的呈现,例如建筑结构的平面形状会出现:矩形、方形、八角形、扇形、圆形、菱形弧形、Y 形、L 形等各种吸引人们眼球的形状,立面出现各种类型转换、外挑、内敛、大底盘多塔楼、连体建筑、立开大洞等复杂体型的建筑。
2.3建筑结构综合化
经合理设计的组合结构可取得经济合理、技术性能(如抗震性能)优良的效果,且易满足高层建筑的侧向刚度的需求,可建造比钢筋混凝土结构更高的建筑。因此在较高的建筑中,混合结构往往仍是合理、可行的结构方案,今后建造混合结构的比率将会越来越大。在强震国家日本,组合结构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其数量已超过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外包混凝土组合柱、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以及外包混凝土的钢管混凝土双重组合柱等多种组合结构。特别是由于钢管内混凝土处于三轴受压状态,能提高构件的竖向承载能力,从而可以节约大量钢材。巨型组合桩首次在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中应用,获得成功并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上海金茂大厦构中也成功地应用了巨型组合结构。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以及结构构造施工和施工技术上的改进创新,组合结构在高层建筑中应用将进一步扩大。巨型框架结构柱体体系以其刚度大,在内部便于设置大空间等优点,也将得到更多的应用。例如,上海证券大厦和香港的汇丰银行大厦。多束筒结构体系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已表明该结构体系在适应建筑场地、丰富建筑造型、满足多种功能和减不剪力滞后效应等诸多方面的优点,多束筒结构体系也将在超高层建筑结构实际工程中扩大应用。在钢筋混凝结构基础上,充分发挥钢结构优良的抗拉性能以及混凝土结构的抗压性能,进一步减轻结构重量,提高结构延展性。
2.4结构减震控制智能化
高层建筑结构必须妥善处理因风力、地震、温度变化和基础沉降带来的变形节点,而构造建筑结构的减震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高层建筑中的被动耗能减震有耗能支撑、带竖缝耗能剪力墙,被动调谐质量阻尼器以及安装各种被动耗能阻尼器等;主动减震则是计算机控制的,由各种驱动器驱动的调谐质量阻尼器对结构进行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的各种作用过程。结构主动减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安装在结构上的各种驱动装置和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接,计算机系统对震动和结构反应进行实时分析,向驱动装置发出信号,使驱动装置对结构不断地施加各种与结构反应相反的作用,以达到在地震或风的作用下减小结构反应的目的。目前,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各种耗能减震控制装置已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得以应用。在中国有部分高层建筑工程中应用了这种技术。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通讯设备以及各类办公电子设备不受震动干扰而安全平稳地运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结束语
现代建筑功能趋于多样性,高层建筑的体形和结构体系趋向复杂多变,趋向立体化,应运而生新的设计概念和结构技术的深化。高层建筑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对其建筑结构及结构设计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强轻质材料的出现以及机械化、电气化在建筑中的实现等,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可以想见,未来的高层建筑结构不仅在可靠度与安全性能上大大增强,其科技含量也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焦维,秦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7)
[2]沈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资讯.2007(21)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儿童游戏空间;设计特点
一、城市居住区儿童游戏空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游戏就是食物和水一样重要,是儿童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但是,我国的儿童游戏空间的发展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远远没有国外成熟。即便是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的今天,儿童游戏空间在居住区设计中的位置在多数时候也是很有限的,开发商和设计者都忽略了儿童游戏的需求,为了节省用地挤占了儿童游戏的空间,导致了大多数儿童只能在居住区的道路上玩耍和嬉戏,剥夺了儿童游戏的空间。游戏在儿童的世界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无法体会的,由于缺少游戏时间更缺少了儿童和同龄的小伙伴们交流和相处的时间,使我们的儿童变得越来越自我和沉闷,不懂得与人分享。现实是即便是有的居住区有儿童游戏的空间,然而设计有十分不尽如人意,设计师没有严格按照设计的步骤设计;缺乏对场地的分析和细部的考虑和安全性的考虑;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尊重儿童的心里和行为方式特点,去了解他们的需求。而作为设计师应该真正站在儿童的角度上去设计和考虑儿童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儿童游戏空间功能单一、设施陈旧、布局混乱的问题,只有一些单调的滑梯、秋千、沙坑等设施。与国外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符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游戏空间很少。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还有相关政策的完善,居住区设计和环境的日趋成熟,居住区中儿童游戏空间设计已经有了很多的改善。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将儿童游戏空间的规划设计纳入了居住区的统建内容内,政策上规定了居住区儿童人均占游戏空间面积,相信居住区儿童游戏空间设计会越来越好。
二、城市居住区的儿童游戏特点
城市居住区的儿童游戏空间区别于其他的儿童游戏空间,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首先,需要根据整个居住区内的规划来进行设计,需要利用一些原有的空间和地形。而且,儿童和成人不同,儿童喜欢从自己的喜好和兴趣还有好奇心的引领下来探索未知环境;还喜欢和其他的儿童嬉戏、玩耍,因为儿童们希望被关注,喜欢人多的地方,因此他们喜欢在居住区内人员活动较多的场所进行游戏,但是由于他们的注意力较难集中很长的时间,所以需要一个能不断发现新奇事物和挑战还有冒险的空间,显然,我们现在居住区内的儿童游戏空间达不到儿童的实际需求。所以,我们的儿童总是在居住区的草地边,小区道路旁逗留,作为设计师应该尊重儿童的这一天性,在设计中加以考虑,设计出符合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的游戏空间。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都不成熟,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时更多的考虑和关怀。他们对冷暖、季节、图案、色彩、形状、尺度等和成人的感受不同。因此,设计师应该去进行广泛的调研,去体会他们的视角和感受设计出符合儿童要求和特点活动空间。
1、符合儿童的尺度。儿童由于身高和体能的限制,不能像成人一样具有完全和自主能力和对危险的预判,所以尺度是十分重要的因素。首先,我们应了解儿童的人体工程学,新生儿出生时,身高平均是50cm左右,一周岁约为75cm,以后每年大约增长5―7cm,不同身体情况的儿童可能会有一些差别。设计师在设计儿童游戏空间师还要考虑儿童在运动中的尺度,例如:走动、奔跑、爬行时的目光视线。还有儿童的视线高度。
2、符合儿童审美的特点。据研究,儿童对色彩的感知相当敏锐,比较喜欢鲜艳和奇特的颜色。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一特性,为儿童提供一个色彩丰富的游戏环境。由于居住区内环境的限制,今天的儿童很少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所以可以通过居住区内儿童游戏空间的绿化配置,让儿童在游戏的同时增加接触大自然机会。
3、符合儿童游戏的心理特点。儿童虽然外外界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但同时也需要相当高的安全感,所以儿童游戏的空间需要让儿童感到安全和放松,既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需要让儿童感到安全。
三、城市居住区的儿童游戏空间设计特点
一切行为的产生都离不开环境,游戏也需要在一定空间当中开展和进行,要想创造出儿童喜欢的游戏空间,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来思考什么是他们喜欢的,需要的。而且目标要明确,在设计时除考虑儿童的年龄和心理还有游戏行为方式外,重要的就是要确定自己要为儿童创造什么样的空间氛围。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实地考察我们会发现:由于儿童希望被关注,所以单一的、固定的游戏空间的使用频率并不高,而一些小区道路和宅间绿地是儿童经常玩耍和逗留的地方。因为,每天有很多人会聚集在哪遛弯、休闲,儿童可以和熟悉的小朋友一起玩,利于儿童的交往。而且心里上会有一种安全感和领域感,宅间绿地也在家长的视野之内,便于看护和照顾。但是由于宅间绿地的面积较小,不能固定和大型的游戏设施,容易有噪音打扰周围业主,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设施,例如:经济实用安全的沙坑,面积不要过大,7平方米左右以内即可。沙坑的边框尽量采用一些软质材料,也可以在沙坑旁边设置一些小座椅,供大人和儿童休息。居住区的道路旁也是儿童喜欢嬉戏的空间,因为那也十分热闹,儿童也会感觉受到关注,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事情,但居住区道路附近也是人员出入量较大的地方,安全隐患比较多,安全性是设计这部分空间需要考虑的因素。居住区中心广场的绿地也是儿童喜欢游戏的空间,但是中心广场是居住区的活动中心,是人员活动较为多的地方也具有较多的功能区域,一般有儿童游戏、成人社交、闲谈、老年活动锻炼等。在设计是应注意将各功能空间进行划分避免干扰,不能硬性的划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空间,加强活动的流动性和渗透性。使各功能空间既有区分有想联系。还要增加安全性因素的考虑。
大部分居住区儿童游戏空间的使用率不高,儿童们喜欢在游戏场以外的地方玩耍,但毕竟统一设置游戏空间能把儿童聚集在一起,开始其他的游戏活动。所以在居住区规划游戏空间时可以结合中心广场去设置或在周围相对独立的空间中设置。这样可以提高使用的效率,在这样空间内儿童既可以游戏有可以受到关注和看到有趣的事情。
安全性是儿童游戏空间设计最重要的问题,一切设计都应以绝对的安全为标准,儿童身心发育并不成熟,对危险的感知力较差,所以需要设计师去特别的注意,例如:采用一些质地柔软的材料,减少硬质铺装等方式,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游戏环境。
四、结语
儿童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寄托了我们的希望,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儿童时期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影响了以后的性格和人生。游戏是童年时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居住区的儿童游戏空间设计十分重要,设计师应该为儿童设计适合的游戏环境。儿童的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游戏空间,具有安全性和冒险性还有创造性游戏空间。
一切都应在尊重儿童生理尺度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以提高儿童与游戏空间与游戏设施的互动性,提高可参与性,创造出受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爱好的儿童喜爱的游戏空间,例如:群体游戏空间、独处空间等。设计师应为儿童营造一个既有趣味性又有安全性的游戏空间,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陈妍.基于游戏发生原理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2]白晶.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
[3]胡惠琴.仙田满的儿童设施设计思想[J].建筑知识,2002(6).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营造林
1 喀斯特地貌的含义和特点
1.1 喀斯特地貌的具体含义
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可溶侵蚀能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后所形成的地表以及地下形态的总称。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分布比较广泛,主要集中在降水比较充沛,气候湿润而且流水作用显著的西南地区。
1.2 喀斯特生态环境的特点
喀斯特生态环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功能系统,它的特点是稳定性比较差、抗干扰能力弱、环境容量低、生态敏感度高以及生产力低等。如果该地区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就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旱灾和涝灾的发生也会十分频繁。
2 喀斯特地区营业林建设的重要性
营造林建设在喀斯特生态环境的重建和恢复中,具有一定的生态调节作用。森林系统可以解决水源涵养问题,能够防止土地进一步的退化。因为森林植被相对于其它植被,其结构更加复杂,生物层次也更为的丰富,涵蓄和对于水分的保持、抵挡能力都要优于很多其它的植被。国内的很多实践都证明,营造林是防止喀斯特地区生态退化和进行重建工作的最有效的途径。这也充分说明了营造林建设对于喀斯特地区的重要性。
3 喀斯特地区营造林建设的可行性
下面将分析几组表格数据来充分说明喀斯特地区营造林建设的可行性。以下为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生物种类分布:
如此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重建和恢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又例如,贵州省普定县,之前喀斯特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5%,进行营造林建设之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了75% 以上,森林覆盖率不足10%。从1983年起,进行了营造林计划,开始对该地区进行林业生态建设,到近2年为止,森林覆盖率恢复到将近35%,水土流失面积也缩减到近60%,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改善。
由此可见,喀斯特地区的营造林建设还是十分具有可行性的。
4 喀斯特地区营造林建设的主要措施
4.1 规范相关的法律政策,切实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林
国家政府的相关部门要严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现有的天然林资源。对破坏天然林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并且要提前做好宣传工作,防止这样的行为发生。
4.2 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
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喀斯特这样经济一般比较落后的地区,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质量,发挥生态效益。进行封山育林,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阻止人类对森林植被的破坏行为。
4.3 加快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防护林是为了减少污染、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所经营的人工林和天然林。它是以维护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防御自然灾害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在喀斯特地区的防护林体系的工程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才能满足森林植被的多功能需求,使得经济开发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4.4 做好水土流失的治理以及退耕还林的工作
森林面积和耕地面积一定要按照严格的比例,根据当地的时间情况进行分配,坡度比较大的耕地一般都需要退耕还林。因为坡度大的耕地比较容易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而且不易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对于退耕的土地,也要发挥其最好的生态效益。
4.5 要建立一种生态补偿制度
经济补偿制度对于如此庞大的营造林工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喀斯特的生态环境关系重大,国家和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同时,也要按照林业分类管理和经营的理念,向喀斯特地区生产行业受益者收取一定比例的生态补偿费用,来缓解国家和政府资金方面的压力,也可维持整个管理经营费用。
另外,可以用生物科学技术来攻克喀斯特地区营造林建设中所遇到的疑难点,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质量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游涛.浅谈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苗族传统植树技能[J].贵州民族研究,2003
2 王智慧.浅谈贵州喀斯特地区脆弱生态现状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学术,2005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品牌建设;对策
1.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品牌建设特点
1.1 产业集聚区的内涵
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第一,企业(项目)集中布局。空间集聚是产业集聚区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同类和相关联的企业、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二,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区区内企业关联、产业集群发展,这是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集聚区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调效应,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
第三,资源集约利用。促进节约集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产业集聚区的本质要求。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提供示范。
第四,功能集合构建。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是产业集聚区的功能特征。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1.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品牌建设的特点
产业集聚区品牌即区域品牌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指区域性产业的品牌,即区域性的产业内的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一种介于产品之上的一种消费感受,被消费者所认可,是区域中的各类同行企业的综合行为的体现,作为一群同类企业的公共产品,消费者可以由该区域联想到区域中企业的产品,比单独的企业品牌更模糊、更有号召力。它包含两个要素:首先是品牌效应,区域品牌归根结底是一种品牌,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的产品魅力,对本地区的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该地区内同类产业产品的美誉度、吸引度和忠诚度;其次是区域性,一般限定在某一特定的地区或区域的范围内,带有很浓厚的地域特色。其特点有:
1.2.1 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从2009年开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开始谋划产业集聚区建设,全省规划建设了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据河南省统计局2013年7月28日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45.0%,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9.8%。同时,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的投资规模已达5460.88亿元,占全省投资规模的50.3%。
1.2.2 主导产业规模扩大
据河南省统计局2013年11月18日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势头强劲,今年1至10月份,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10131.05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高于全省投资增速5.1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50.4%。其中,工业投资7323.79亿元,同比增长27.2%,高于全省工业投资增速8.5个百分点,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比重为72.3%;基础设施投资1592.51亿元,同比增长32.1%,高于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速9.3个百分点,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比重为15.7%,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
前10个月,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7651个,占全省在建项目个数的36.3%。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5232个,占全省亿元及以上项目个数的55.2%,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2621个,占全省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个数的56.4%。全省产业集聚区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8660.18亿元,同比增长38.0%,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比重为85.5%。
1.2.3 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各地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开展针对性招商引资,推动同类和关联项目集中布局,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2012年底,河南省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已达到100家,其中,超500亿元的达到10家,郑州航空港区超过1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达到55个,比上年增加21个。
1.2.4 产业配套能力增强
河南各地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一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标准化厂,房、道路、水电气暖等,为企业入驻提供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抓配套服务,包括企业急需的金融、物流、信息、人才引进培训、生活服务等方面,为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提供便利,降低生产成本和商务成本,并围绕龙头企业集中引进更多的配套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实现配套生产本地化。截止2012年底,全省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超过350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1589平方公里,道路总长1.5万公里、标准厂房1.3亿平方米。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50个,博士后研发基地44个。建成研发设计、职工培训、检验检测、仓储物流、产品展示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340个。
1.2.5 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卓有成效
围绕产业集聚区内的龙头企业建设,各地政府一是盘活存量,二是扩大增量。2010年以来,河南省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通过实施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等系列措施,结合各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的步伐,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电子信息、印刷包装等多个行业,一批龙头企业加速成长起来。同时,富士康、嘉里集团、华晨汽车、福建恒安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纷纷入驻产业集聚区。
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各地产业集聚区建设不平衡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如火如荼,成效显著,但是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一些产业集聚区依托原有的产业园区,基础较好,发展较快,而一些新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则由于起步晚,缺乏产业基础、配套不完善,开工项目和完成投资偏少,个别园区甚至尚未入驻项目。18个省辖市中,一些地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市,其中,洛阳、安阳、鹤壁、新乡、三门峡、商丘、信阳和周口8个省辖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快于全省。在同一地市,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也不尽平衡。以南阳市为例,2012年内乡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02亿元,而南召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只有35亿元,工业项目完成投资最多的西峡县完成80亿元,而南召县只有30亿元。
2.2 产业集聚区缺乏品牌竞争力
在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内,尚未有吸引国内外投资的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集聚区内也缺乏足以吸引投资的品牌产品。如我省马寨产业集聚区占70%的食品企业中,大都是传统性食品,很少有河南特色的品牌产品,在省内外市场缺乏竞争力,除了康师傅等少数品牌产品外,从总体上还缺乏品牌竞争力。我省是农业大省,长期发展的是传统产业,在企业资本、技术、品牌等高端生产要素积累方面比较薄弱,大多属于传统中低端食品加工,缺乏知名度和特色品牌,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选择的变换要及时反映在集聚区定位的方向上,这样才能使产业集聚区持续稳步发展。
2.3 创新驱动力不足
由于河南省大多数产业集聚区处于筹建阶段,产业发展起点低、规模小,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实力不足。产业集聚区大多没有与科技服务产业相关联,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网络,缺乏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缺乏各方面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用于科技创新的费用比重低,产业治理结构落后、缺乏交流和互动,没有形成地区创新机制,产业集群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一些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在企业实力不足和外部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有能力斥巨资进行高科技项目开发和投产的企业寥寥无几。因此,总体上看,研发投入强度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3.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品牌建设的对策
3.1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企业品牌带动园区品牌
园区品牌的强弱体现在产业规模竞争力的强弱上,而产业规模竞争力的强弱则表现为龙头企业群的大小和强弱上。在园区企业集群内部,需要有一些强势企业重新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同时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整个园区内的企业群才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出和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必须吸引和培育国内外著名企业,借助其品牌、网络、技术等优势拓展市场,寻求新的突破。此外,还应采取“扶大扶强”战略,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打造支柱产业、培育名牌产品,形成工业园区的强势品牌。
3.2 加强品牌报道,提升品牌知名度
要打造品牌,必须加强产业集聚区的形象宣传:通过媒体、网站、工业旅游、宣传区内企业发展典型等各种途径传播良好形象。由于企业集聚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集聚效益,因此有必要减少园区数量,扩大园区的集聚规模,以规模影响与提高知名度,并着力强化园区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各工业园区重点产业的选择,应着眼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发展某类主导产业甚至是某一类产业的某几个环节,形成差异优势。
3.3 创新品牌推介方式,丰富品牌推介体系
随着各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竞争日趋激烈,原有的关系招商、人情招商等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政府应积极创新园区品牌的推介方式。实践证明,活动推介、关系推介、人员推介、中介机构推介、网站推介、传统媒体推介、以商引商、政府推介等方式都是有效的手段,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品牌推介方式的组合与创新,让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了解园区。
3.4 促进集聚区品牌的区域延伸扩张
地区品牌的区域延伸是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所必需的。地区品牌的区域延伸策略是指在同一品牌下导入不同地区的相同产品或新产品。利用已树立起来的品牌,将品牌资产扩展到新的区域,可节省大量的品牌建立费用,提升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超额利润。由于地区产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大多局限于一定的地理区域或文化风俗群体,只有通过区域延伸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形成中国名牌乃至国际名牌。对于一些具有国际比较优势或国际影响力的地区品牌可实行跨国延伸,使产业区域优势转化为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宋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企业活力,2011,6.
[2]吕玉辉.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政府决策、定位与管理创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1.
[3]兰荣娟.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及政府作用定位研究[J].经济论坛,2012,11.
[4]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2011,4.
[5]冯伟.基于本地市场效应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1,3.
[6]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34号.
关键词:地方特色;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81-02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1-3]。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背景
惠州学院电子系根据广东省人才培养战略需求和自身的发展战略特点,2010年起系统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以点带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思路与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思路。惠州是全国著名的电子工业城,为电气信息类毕业生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也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大量契机。根据惠州地方经济发展和电子信息行业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组建由6位教授8位博士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团队,有8位教师被聘为广东省部企业的科技特派员,他们从事大量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产学研相结合的地方特色,同时又将教研、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目标。基于“教学培养人才,科研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人才市场调查为依据,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新路子。服务惠州,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致力于培养具有产学研相结合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三、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内容与成果
2011年,“具有产学研结合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惠州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2012年,“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研究”成为惠州学院教研教改项目,2012年,“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研究”成为广东省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
1.2012年,“天宝集团、惠州学院电子系科技创新合作双平台”签约。天宝电子(惠州)有限公司属于天宝国际兴业有限公司,公司位于惠州市东江工业园区,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生产厂家,总部在香港。“天宝集团、惠州学院电子系科技创新合作双平台”签约,依托2012年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平台和2011惠州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项目经验,双方共同建设产学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制定天宝电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搭建天宝电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平台。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组建校企双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授课技巧的范基地教师队伍,形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双方达成的合作意向包括:①根据企业的研究课题、产品研发方向确定“天宝杯”LED电源电子设计竞赛题目和毕业论文题目;②安排企业技术骨干对我院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专业指导;③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④企业在学校设立研发平台,将企业的部分研发课题放在学校,由我院师生共同参与研究。
3.大力推动产学合作,启动“天宝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2012年12月21日,惠州学院电子科学系与天宝电子(惠州)有限公司开展“天宝杯”大学生LED驱动电源设计与节能减排科技竞赛正式启动。
4.2013年,成功举办第一届“天宝杯”大学生LED驱动电源设计及节能减排科技大赛成果展示和颁奖仪式。2013年6月14日,天宝电子(惠州)有限公司冠名赞助的首届“天宝杯”大学生LED驱动电源设计及节能减排科技竞赛总决赛在旭日大楼学术报告厅圆满落下帷幕。成功举办第一届“天宝杯”大学生LED驱动电源设计及节能减排科技大赛颁奖仪式和成果展示。
此次大赛作为电子科学系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双平台”工程项目的一部分,也是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成果之一,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作品主要围绕智能小汽车制作、节能LED产品设计开发等展开。建设“天宝集团、惠州学院电子系科技创新合作双平台”产学研合作基地,为推进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提出“教学培养人才,科研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惠州学院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质量。
四、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创新。创新实验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了“教学培养人才,科研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明确了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注重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革效果与研究水平并重,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创新。基于“教学培养人才,科研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具有产学研相结合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服务惠州,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致力于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3.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创新。依托广东省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教学实验室和广东省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天宝集团、惠州学院电子系科技创新合作双平台”,构建具有产学研地方特色的校内外研究基地,将产学研等科研平台有效融入实验教学体系,实现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满足学生分流培养需要。
4.产学研相结合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6位教授8位博士,有8位教师被聘为广东省部企业的科技特派员,他们从事大量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产学研相结合的地方特色,同时又将教研、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一方面,高水平的教研、科研教师给学生讲授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并将最新教研、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又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装置,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特色创新[4]。
参考文献:
[1]陈贞丰.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7):253-254.
[2]王平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01):34-37.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 委托代建 回购
近年来,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投融资领域的改革,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借鉴国外的融资经验和模式,涌现了很多新型的融资模式,为加快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国家鼓励社会投资,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同时,为了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标准,采取各项措施加强了政府投资项目的中介服务管理。
委托代建制(以下简称代建制)与回购(以下简称BT)模式就是在这样的技术背景和政策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但二者有一定的区别。
1、代建制
1.1 代建制产生依据
针对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弊端,以及由此导致的各方行为主体责任不明确、过程无法有效控制等问题,2004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明确指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进代建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已组织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代建制的试点,各级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进代建制,北京、深圳、宁波等地纷纷出台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
1.2 代建制的概念
代建制是指政府投资项目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代建单位),投资人或建设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实施的组织工作,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交付使用单位的制度。
1.3 代建制的实施对象
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例如:政府的办公用房、环境保护、市政工程、水利设施、科教文卫体。社会福利及其他公用事业等项目。
1.4 代建制的运作模式及特点
1.4.1 代建制的运作模式
目前,代建制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两种。
(1)“委托代建合同”模式。由“项目法人”(或“项目业主”)采用招标投标方式选定一个工程管理单位作为“代建单位”,与“代建单位”(受托方)签订“代建合同”。由代建人代行项目业主的职能,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理有关审批手续,自主选择工程服务商和承包商。项目建成后协助委托人组织项目的验收。
(2) 以常设性事业单位为主,实行相对集中的专业化管理。即成立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机构,全权负责公益性项目的建设实施,建成后移交使用单位。如深圳市借鉴香港做法,成立工务局,作为负责政府投资的市政工程和其他重要公共工程建设专门管理机构,代表政府行驶业主职能。
1.4.2 代建制的特点
(1) 业主的组织协调工作量小,但合同管理难度较大。
(2) 有利于控制工程质量。
(3) 有利于缩短建设工期。
(4) 对代建商而言,责任重、工作量大,不仅需要外部环境协调,还需要做好项目参与单位之间的协调,因此需要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 由于代建模式中采取的是成本加酬金合同,在这类合同中,业主需承担建设中实际发生的一切费用,也就承担了项目的全部风险,而代建商由于无风险,其报酬往往也较低,因此,这种模式的最大缺点是业主对工程总造价不易控制,代建商也往往不注意降低建设成本。
1.5 项目使用单位的主要职责
(1) 根据项目建议书批准的建设性质、建设规模和总投资额,提出项目使用功能配置和建设标准;
(2) 协助代建单位办理规划、土地、施工、环保、市政接用等审批手续;
(3) 参与项目设计的审查工作及施工、监理招标的监督工作;
(4) 监督代建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参与工程验收;
(5) 监督代建单位对政府资金使用情况;
(6) 负责政府差额拨款投资项目中的自筹资金的筹措,建立项目专门帐户,按合同约定拨款。
1.6 代建制的作用
(1) 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代建制界定了出资者、建设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了三者之间的约束机制,即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2)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代建制选择项目管理公司全权负责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实现了项目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从而有效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有效控制质量、工期和造价,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3) 克服“三超”现象。代建制改变了政府工程原有的由建设单位自建自用建设模式,实现了建设管理者与使用者的责任和利益的分离,避免使用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钓鱼”方式争项目,克服了过去普遍存在的建设项目“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的“三超”现象。
(4) 遏制违法违规行为。代建制建立了投资者、建设管理者和使用者三者之间的相互监督约束机制,使得工程建设中的许多重要环节,诸于设计、施工、招标、材料设备采购、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制止了违规行为,也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2、BT模式
2.1 BT模式的概念
BT(Build-Transfer,建设-移交)模式是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运营-移交)融资模式的一种演变。BT是指项目所在地方政府或所属机构(简称业主)与投资人和经营者或其组成的项目公司(即项目投资建设方,简称BT方)签订特许协议(授予一定期限的特许权),将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项目交由投资人成立的项目公司融资建设。特许期满后,按照特许协议的约定,BT方将BT项目移交给业主方,业主方以股权回购的方式分期分批支付投资人的投资额及合理收益。
2.2 BT模式的主体
BT模式中有三个主体:
(1) 项目业主。是指项目所在地政府及所属部门指定的机构或公司,也称项目发起人,负责项目建设特许权的招标。在项目融资建设期间,业主在法律上不拥有项目,而是通过给予项目一定数额的从属性贷款或贷款担保作为项目建设、开发和融资的支持,在项目建设完成和移交后,才拥有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2) BT投资建设方。BT方通过投标方式从项目所在地政府获得项目建设的特许权,负责提供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安排融资和组织项目的建设,并承担相应的项目风险。通过招投标方式产生相应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备、原材料供应商等。
(3) 贷款银行或其他相关单位。融资渠道在BT模式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项目的融资渠道一般是投资方自有资产、银团贷款、政府政策性贷款等。而贷款的条件一般取决于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BT方的管理能力和资金状况,以及政府为项目投资方提供的优惠政策。
2.3 BT模式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2.3.1 BT模式的运作方式
BT模式没有固定的运作方式,由项目的特点、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各参与主体的实际情况所决定。根据已实施的BT项目的实际运作特征,主要划分为四种方式。
(1) 施工二次招标型BT模式。政府通过法定程序选定仅承担投资职能的投资人(联合体),由投资人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项目公司并由项目公司作为建设单位对BT项目进行融资、建设组织和管理。项目公司自行融资、办理工程建设有关审批手续、通过公开的招投标程序选择施工承包商、监理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商等。
(2) 直接施工型BT模式。政府通过法定程序选定能够承担项目主体部分施工的投资人(联合体),投资人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项目公司对BT项目进行融资、建设和管理。
(3) 施工同体型BT模式。政府通过法定程序选定同时直接承担投资、建设管理和施工职能的项目投资人(联合体),投资人设立项目管理机构对BT项目进行建设管理。
(4) 垫资施工型BT模式。政府通过法定程序选定同时承担投资和施工职能的项目投资方(联合体),投资人直接承担项目融资和施工职能,项目的建设管理职责由政府承担。
2.3.2 BT模式的特点
由于BT模式的项目的特许权不具有获得特定经济效益的能力,BT方的投资成本和回报来源于项目收益以外、超出了项目本身的现金流的范围,不具有有限追索特点。其投资回报来源于政府部门的分期偿还,构成了业主实质上的债务,而BT方由于投资而获得债权。BT模式的风险实行有限分担,BT方在项目建设期内承担了融资、投资、支付、管理等建设风险,而其他的项目决策风险,建设期后的其他风险将由业主方来承担。
2.4 BT模式的融资过程
合作银团与BT方签订BT项目合作意向书。该意向书包括:BT方聘请合作银团为财务顾问,而银行对该BT项目提供全面的财务支持;银行承诺对BT方的流动资金提供补充贷款,在BT方提供担保的前提下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贷款以补充因BT项目而造成的其他项目的可能流动资金的需求;银团承诺对BT方提供贷款,贷款担保为业主的全额付款保证。签订BT投资建设合同,业主对BT方出具全额付款保证。BT方与银团签订财务顾问协议。银团以业主的全额付款保证为担保与BT方签订贷款协议。
2.5 BT模式的作用
BT模式的作用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 通过BT,使未来的财政性收入即期化,扩大内需,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而通过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引导了民间资本的合理投向,提高了资本利用效率。
(2) 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转变政府职能。BT模式可将大量非政府资金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使政府规划建设资金不到位的项目尽早实施,提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规模效益。
(3) 为企业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政府强大的资信能力,为投资者、金融机构、工程承包公司等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收益预期。BT模式使众多企业通过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剩余资本找到投资途径,改变其投资渠道单一的局面;企业降低了投资的盲目性,减小了风险,保证其资本的增值。
(4)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分散风险,BT项目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引入社会资本,多方共同承担风险,获取收益。
(5)改善了基础设施硬件环境,有利于构建社会信用体系。BT模式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将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引入基础设施建设中,保证了项目的质量和效率,能够优化和改善城市整体环境。BT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政府和企业信用的考验,通过实施BT模式,有助于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平台。
3、代建制与BT模式的区别
分别从代建制和BT模式的概念、实施对象及主体、运作模式、特点及作用等可以看出代建制与BT模式有如下区别:
(1) 项目产权归属不同
对于代建制而言,代建单位始终没有项目的拥有权,而仅仅从该项目得到与项目总投资成正比例关系的代建管理费(一般为总投资的2-5%)。对于BT模式而言,在项目的建设期BT方拥有对项目的所有权;在完全正式移交项目前,按照政府支付的回购款比例BT方与政府共同拥有项目的产权。
(2) 资本金出资方式不同
代建制一般来说资本金出资是由业主(地方政府)承担,银行融资可由业主(地方政府)或建设单位负责。对于BT模式,资本金和银行融资一般均由建设单位负责。
(3) 关系复杂程度不同
对于代建制而言,关系相对较简单,主要是业主和代建单位之间的关系,靠代建合同约束对方,责权利关系明晰。另外部分地市政府已就“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和“投资建设项目委托代建合同”正式出文,个别发达城市更是针对具体类型项目制定了专门的代建管理办法或代建监管实施细则。
BT模式涉及的关系复杂,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BT 模式项目涉及投资、融资、工程建设(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移交付款等一系列的安排和众多的参与当事人。各参与当事人在项目建设中的权利义务关系需通过一系列合同确定,所以BT模式是多个合同的组合,涉及纷繁复杂的多重法律关系。
(4) 风险程度不同
代建制有较多的法律条文约束,使得实施起来风险较小,且国内已有较多成功案例。
BT模式缺乏相应的统一法律规范,风险大,风险分担复杂,而且BT模式项目大多投资额巨大、技术复杂且建设和资金回收时间长,相关风险较大;由于BT模式运行涉及主办方、投资方、项目公司、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材料设备供应商等众多主体,因此其风险分担也非常复杂,风险边界大。
(5) 融资主体不同
项目采用代建制时,业主方负责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在我国业主方往往指的是项目所在地政府,政府相对来说信誉较好,融资渠道多。
BT项目则是由项目公司和BT方共同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尽管投资人组建BT项目公司后仅以BT项目公司的名义进行投资、融资和建设,但由于投资方必须对BT项目公司筹集建设资金提供担保且向业主承担建成BT项目的最终责任,因此实际上BT项目公司和投资方必须共同承担项目融资建设责任。
(6) 作用不同
代建制突破了旧有的管理方式,使现行的“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各环节彼此分离,互相制约”的模式。实现了项目管理的社会化、职业化、商业化,具有突破性的变革。能够起到克服“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的“三超”现象。竭制违规违法行为。BT模式主要是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开辟企业新的投资渠道。BT模式主要是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开辟企业新的投资渠道。
参考文献:
[1] 赵文义. 委托代建制运营特征及其法律关系分析.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55-62.
[2] 兰定筠,李世蓉,何万钟. 业主工程项目采购模式与代建制制度创新的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2008,41(7):82-86.
[3] 陈关聚,张鹏. 扩大内需项目实施代建制委托模式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10,4:167-169.
[4] 邓曦,刘幸. 政府投资工程代建制模式下的委托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4):148-151.
[5] 张泽颖.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人法律地位探讨.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5(6):322-324.
[6] 毛云婷,李汉华.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中的委托风险与防范.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5:28-63.
[7] 黄喜兵,苏文乾. 基于委托的代建风险规避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9):44-47.
[8] 席敏, 张婉君.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BT 模式研究.经济纵横,2005,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