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2 16:30: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健康教育的理解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健康教育的理解

第1篇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健康教育;护理对策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左心衰竭[1],防止和延缓心衰的发生,缓解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目的,但慢性心力衰竭病程长且易反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与生活,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本文对河南省许昌市人民医院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讨了针对健康教育需求进行有效护理的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7±4.7)岁,常规检查后确定40例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具体心功能分级为:Ⅱ级15例,Ⅲ级8例,Ⅳ级17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内容及效果等进行调查,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降解问卷的内容及真实回答的重要性,在患者及家属理解后自行填写,务必保证问卷的有效,填写问卷后当场收回,发卷40份,收回40份,答卷有效率为100%,问卷题目多为多项选择的方式,对最后数据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 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32例选择了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80%),医学专家讲座指导30例(75%),健康教育手册学习21例(52.5%),相关书籍学习19例(47.5%)。

2.2 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 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37例选择需对疾病知识进行了解(92.5%),33例选择治疗效果(82.5%),31例患者选择治疗方法(77.5%),21例患者选择饮食指导(52.5%),35例选择服药注意事项(87.5%),20例选择运动指导(50%),34例选择复诊时间(85%),18例患者选择疾病的预防措施(45%)。

2.3 出院后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 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36例患者选择入院检查(90%),37例患者选择电话垂询(92.5%),34例患者选择护士家访(85%),31例选择免费疾病知识手册(77.5%)。

3 讨论

3.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家属对健康需求的特点 本次问卷调查选择内容多样,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更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选择中对医护人员的指导和专家讲座占了比较大的比例,这说明患者还是比较容易接受讲与听的模式,对于有着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保持着信任,也都希望多多了解疾病知识;在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及效果、复诊时间和服药注意事项有着较高的要求,对饮食和运动指导等要求较低,这说明大部分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关注还在治疗方法和效果上,对预防与保健的意识不足;大部分患者出院后对健康方式的选择为入院检查和电话垂询,这表明患者对于自身病情及治疗情况的了解方式倾向于直接实用。

3.2 根据健康教育需求提出的护理干预对策

3.2.1 健康教育

观察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术后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心理状态制定术后健康教育路径,并在接下来的护理中严格执行健康教育路径,并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相应调整,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路径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3.2.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住院患者的情绪普遍不稳定,对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恐惧和排斥,对于治疗结果以及未来的生活没有信心,情绪起伏过大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因此护理人员需根据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耐心向患者解释其疾病的现状,并列举本院成功案例,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也可以与病患家属沟通,嘱咐他们对患者多加鼓励与关心,让患者感受到亲人的期望与关心,积极配合治疗[3]。

3.2.3 运动指导 作为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的运动一直是患者及其家属忽视或不能长期坚持的,针对这种情况和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选择制定相应的运动指导,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和乐意接受的情况下进行简单有效的运动,注意初期运动需随身携带药物并有家属的陪同。

3.2.4 饮食指导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血容量增加,因此进食时需注意对盐分和水分的控制,尽量减少对心脏的负荷,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制定多样化菜谱,主要食物以低热量、低脂肪、低钠为主,辅助以新鲜的果蔬,定期检查记录患者的体重和24 h内的液体出入量,保证肠道通畅,防止便秘的发生,减少钠水潴留发生的可能。

3.2.5 用药指导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给药过程中注意向患者解释用药的目的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患者的恐慌,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按时服药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院治疗。

综上所述,事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有助于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能够指导护理人员按照既定计划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使整个护理过程清晰简单起来,患者对于自身疾病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于患者的预后和减少复发都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黄莺.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及护理对策.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73.

第2篇

一、两者间的共性是结合的基础

1.两者的基本职能和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

职业学校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可塑性极强的中职生,二者属于“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都是通过教育来影响中职学生的意识,从而改变其行为,可以说两者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虽然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塑造健全的人格,都是为了实现“成人”和“成才”两大基本目标。因此两者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现代技术型劳动人才。

2.两者在学生问题及教育方法上具有互融性

品德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环境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以及青春期特有的心理问题等。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品德行为的缺失表现出来,而很多思想品德问题的根源在于心理问题,在教育实践中也发现很多学生问题不单单是心理问题或是品德问题,而是心理和品德共同的问题。所以说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很多问题都具有互融性,正因为如此,两者在教育方法上可以互相借鉴。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学生的某些品德问题,如在德育的理论说服、环境陶冶、榜样示范等方法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可以加强个体的道德内化,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疏导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如以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行为,并借助“灌、渗、导、管、评”德育手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3.教育内容、原则要求和师资队伍具有交叉性

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虽然有很大区别,但它们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人生价值等教育问题上有着共同的话题。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加上之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视,致使我国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薄弱,具有相应心理健康资质的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心理健康教师总体水平不够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很多学校迫于无奈,只好让班主任、德育课教师等教育管理经验相对丰富的老师充当心理健康教师,这就导致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交叉现象。同时,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树立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注重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发展,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等方面有共同的教育原则和要求。

4.教育渠道、途径具有相同性

虽然两种教育在操作具体要求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品德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几乎都是通过课程开设、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团队活动、宣传橱窗、广播、黑板报、网络、多媒体、专题讲座、专题教育活动、家校共育、校本管理的优化、相关隐性课程的建设等方式开展实施的。

二、两者结合可以发挥互补优势

1.共享设施条件,节省经费开支

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档案室等教育专业设施不能共用外,在教育教学场地、宣传阵地、活动场所、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都有共用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使用,比如宣传窗、黑板报、广播、音响设备、投影仪器、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和设备都可以共享,也可以共用校外实践基地,共争校内的经费扶持。这样不仅有利于达到教育效果,还可以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节省学校经费,毕竟学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问题。

2.整合师资队伍,利于相互配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师资上存在着重合与交叉,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两支队伍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做法:第一,对专职政工干部、年段长、班主任和德育任课教师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给予帮助。第二,鼓励部分德育工作者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师资质等级证考试,以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第三,通过组织专家讲座、教学观摩、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两支队伍的交流、沟通,共同分析学生的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并找出共性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实效。

3.互补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1)学会倾听。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交谈。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往往以“说”为主,强调摆事实,讲道理,注重灌输。但这种模式有时给学生的感受是教师只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致使他们很难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不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首先是以“听”为主,教师会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诉说,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想法,对下一步教师的教育起到有的放矢的效果,同时通过诉说还能让学生的情绪得到宣泄。

(2)学会理解。在品德教育中,教师有时不太理解学生的想法,甚至对其行为、想法深恶痛绝,继而对其严肃批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这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设身处地了解并理解自己,让学生产生一种温暖、被接纳的感受,这种感受有利于彼此的进一步沟通,也可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使学生愿意袒露自己的心扉,并能欣然接受教育者的意见和建议。

第3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作者简介:常会斌,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说到思想政治,相信很多学生都能够侃侃而谈,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陪伴学生们长大的一门课程。但是心理健康,却是在大学时期才开始被大家理解。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复杂难懂,只是因为,在大学期间,学生们的心理才趋向于成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大学生一直受到外界的关注,他们走进校园读书,被赋予了很高的期待。虽然可以说,他们是被大家认可的优秀群体,但实际上,他们的心理状态,却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健康。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很容易会转变为不健康的负面情绪。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给予了学生满腔的抱负,却不能够解决学生们生活中的烦恼。这也就是说,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才能够更好的为学生们解决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点

1.基本理论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虽然课程有时候会让学生们觉得枯燥乏味,但却是能给大家带来正能量的重要思想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从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入手,让他们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素质。二者从基本理论上来说,是不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总体上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通过学生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从生活小事入手,帮助学生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走出心理误区,还能够开发学生们的内在潜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教学主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有着自己的独特意义。作为一门严谨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绝对的理论知识观念,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够加强学生们思想上的进步。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育心”为主要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相比,思想政治的教学方式更加严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树立正确思想观念进行教学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帮助学生们走出心理误区为主旨,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虽然二者都有积极方面的意义,但从教学主旨上来说,二者还是不大相同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同点

1.思想政治为心理健康的前提。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许多不同,但实际上,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首先,大学生想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才能够更有效的进行。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秀品德为基本教学方针,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拥有健康的意志,还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们带去的都是正面、积极、向上的态度,二者只是在表达方面有所不同。思想政治偏理性,心理健康偏感性,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培养学生们的优秀素质为前提,这也可以认为,二者的目的性是一样的。

2.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互渗透。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方向不同,但从教学内容来看,二者还是有一些相通之处的。在实际生活中,人的思想和心理常常是同步的,也可以说是互相影响,不能分割的两个部分。而在教育中,这两部分,也不能够彻底的分割开来。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学生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拥有优秀的思想品格,还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这一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可以互相渗透的。

3.工作上的互。从教学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于提高学生们的思想品德,而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于完善学生的心理发展。虽然二者所侧重的方面不同,但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基础,也是拥有良好社会行为的前提,只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够让他们更加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这一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各自的工作中有一定的互。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单一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全面的发展,在这一点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想要学生们健康的成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一起,也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想要更好的迎合时展,课程的创新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之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二者才有整合的必要。

思想政治的教学宗旨是提高学生们的思想品格,这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而心理健康则是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辅导,让他们拥有更加良好的心理素质。将二者整合到一起,不仅可以弥补双方课程上的不足,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不仅需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也应该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现阶段,很多大学生还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在大学生活中之盲目的追求专业知识,而忘了思想上的进步。这样的发展下去,学生们不仅不能够为社会提供帮助,反而会让自己的发展受到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政治教育的相结合,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希望二者可以取长补短,将学生们指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方法

(一)心理教育代入法

众所周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很容易就会遇到矛盾。作为人生的重要时期,在大学期间,更应该重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据的,虽然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实际上,带来的帮助微乎其微。在这样的条件下,将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知识,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将心理健康教育代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们心理健康的发展,也能够加深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可谓是两全其美的办法。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一定的不同,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二者才有整合的必要。

(二) 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从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熟稳定的时期。在这样的前提下,加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就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会有抵触心理。因为太过理论化的教学,让课堂枯燥无趣,所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也十分有必要。基础的思想政治课程固然重要,但也需要适当的加入新观念,及时的更换教育重心,也是发展前提下的必然选择。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健康的成长,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 教育队伍相互配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队伍。想要二者更好的结合在一起,队伍间的相互配合也显得十分重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想要两支队伍配合在一起,指导培训老师们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对老师们进行心理辅导的培训,也是必然的选择。尤其是管理班级的辅导员、班主任,更应该有一定的认知,以便及时帮助学生们走出思想误区。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将课程,有针对性的整合在一起,达到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目的。

(四) 优势互补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5-0130-02

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业等方面的进步明显,成才愿望强烈。高素质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决定作用。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1)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当前,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现实与教育理念的冲突,认知与实践的不协调,目标与理想的缺失,自我与社会认知能力的欠缺等问题,在社会适应、处理人际关系、应付压力和挫折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

(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阶段性教育,它具有导向、激励、评价、凝聚、调节与转换等多方面的功能。它能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将国家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希望融入学习过程中,内化为大学生们的精神内核,塑造他们的理想,健全他们的心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提高他们的人生哲学境界。

(3)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完整人格的塑造与社会伦理的互动为主要方向,又要有体现民族特质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和完善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培养他们的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建设,关注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自我认知失调

大学生面对的是新的起点、新的生活方式。到大学里才发现人才济济,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从优越感、自豪感、自傲到自卑、自信心下降,意志消沉、压抑、焦虑、精神压力大,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的现象。这样的同学,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正确的思想引导,到了工作岗位也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优秀,嫉贤妒能,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发现,缺乏应有的理智,形成不健全的心理。

2.2 情绪不稳定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不少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经常莫名其妙地焦虑、烦恼、浮躁不安。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沟通不良,形成性格缺陷,人际关系障碍,对一些小的得失耿耿于怀。

2.3 意志力脆弱

意志力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的,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体现了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能动性,是成才者必备的优秀心理品质。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成长顺利,很少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在意志坚韧性上表现较差,无法承担较大的挫折和考验。

2.4 心理上自我调适能力差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市场一方面带来较多的择业机遇和较大的自由,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一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适应能力弱,缺乏自我调适能力。面对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打破了心理平衡,对前途无望,认为生存没有意义。这些同学,有很严重的依赖性和惰性,遇到问题和困难不能妥善解决,心理上陷入苦闷、不安、焦虑、紧张状态。人生难免苦与痛,人生在世,会遇到学习、成才、择业、交友、恋爱、疾病、死亡等种种挫折与打击,只有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

3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问题是心理界、教育界长期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对象是人,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学科研究对象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区别的,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交叉存在的实践表明:大学生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诸如恋爱、学习、交友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某些偏差和困扰,有些看似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其实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若能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做工作,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密切相连的,在分析和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时,要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3.2 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高校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具有比较独立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等,而这些都是学生从小就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为塑造健康心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入,还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为许多产生心理障碍的深层原因往往涉及品德修养、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心理指导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 开展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大学生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分析和集体咨询,把理论与学生实际问题相联系,以实例支持理论,以理论分析实例,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硬性的理论灌输,而是真正满足学生知识的渴求。要使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4.2 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在我国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些看似是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上的问题,其实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用坚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关心国家大事,对国际、国内形势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接受系统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知识与技术的专业培训。

4.3 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咨询门诊外,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较多,在现实中,如果大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的萌芽出现,最先发现的常常是辅导员。而且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知识背景相似、经历接近,在大学生心目中,辅导员既是老师也是朋友,容易与学生沟通。同时,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其心理特点不同,问题不一。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共同心理特点及他们随年级高低发生的心理变化都应予以掌握,便于及时调动工作的方法和手段。

4.4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给每一个新生发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手册,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采用大学生健康调查表对新生进行心理调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等工作。可利用各种量表,通过测量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登记备案,并主动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坚持追踪调查。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从一入学起就树立注重心理健康的意识,又可以了解学生过去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起到一定的防范和干预作用。

4.5 网络在线咨询

传统的心理咨询方法是用信箱和电话咨询,可以解除有的同学不愿当面咨询的顾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引进了网络咨询的新方式。现在许多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都开设了自己的主页,一方面在网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则设有在线心理咨询。在网上在线心理咨询具有匿名性,同时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可以自在清楚地表达心中的烦闷和抑郁。

4.6 创设积极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载体,它用无声的话语传递大量的信息,对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意识有很大的隐性教育功能。对那些不愿去找心理咨询机构而又有需求的同学可以为他们多开展一些科普性的讲座等措施外,还要扩大校园宣传力度,比如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日等系列活动。或通过学校的校报、校广播站、校电台、校心理卫生协会、校园广告等校园媒介营造气氛,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人人追求心理健康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向真.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3(2):176-178.

[2]叶湘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病理学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3(1):89-90.

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00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406-02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其病程长、治疗时间长、症状多变等,常使患者身心均受到影响。数据统计,每年因结核病致死患者多达13万人,是各类传染病致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由于结核病起病慢、病程长、感染率、耐药率、死亡率较高,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我院通过在针对结核病的护理程序中应用健康教育模式,探讨健康教育对防治结核病的重要性,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共选择57例结核病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中心结核病防治所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2.5±5.8)岁;患者中大专及以上文化11例,高中及中专29例,初中及小学以下文化17例。采用数字表报取法随机分组,就常规护理(对照组,n=28)与护理程序中应用健康教育(观察组,n=29)效果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方面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护理程序中应用健康教育模式,重点加强对患者健康知识的讲解,具体方法如下:

患者来院治疗时,与患者进行初步沟通,了解患者对结核病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患者的文化程度,给予一对一病情等方面的讲解,介绍病情发生、发展及传染性,告知患者早期、规律用药对疾病痊愈的作用;配合印刷宣传单、小册子、光盘及院内宣传海报,讲解结核病菌的危害性及防治方法,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配合讲座、患者间沟通等形式,向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讲,提高患者的顺从性及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心,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争取痰菌早日转阴,减少社会传播性。

与患者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积极给予心理疏导,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心理障碍,稳定情绪,增加治疗的信心,促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医生及护士的治疗、护理工作。

用药指导。向患者讲解早期、规律用药对治疗的重要性,且由于治疗疗程长、不良反应多,用药指导非常重要,要向患者讲解药物治疗的作用、用药时间、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要给予及时告知,叮嘱患者服药进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护理或医师,以给予适当调整,不要擅自停药或改药。

对伴咳嗽并咯血患者要给予及时抢救治疗,叮嘱患者不可用力咳嗽,咯血时应保持情绪稳定,不可惊慌失措,以免加重咯血。嘱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将血轻轻咯出,不可憋气,勿吞下,不宜坐起,防止窒息。咯血时发生窒息的,若无急救设备应使患者处于头低脚高俯卧位,头稍后仰,轻叩背以便将血咯出。痰、血吐入容器内,给予来苏浸泡3-12h,或吐于纸上置于可耐高温容器内,点火焚烧处理。这种方法也可用于患者家庭护理时痰的处理。

对具有传染性的结核患者应给予呼吸道隔离。出入公共场所须戴口罩,待痰转阴后可在家里接受治疗。

给予讲解营养知识,给予饮食健康指导,应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及维生素,单独使用餐具,餐具应煮沸消毒;忌烟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防止加重患者肝肾负担而影响治疗。非活动期可进行适当户外活动,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与患者家属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向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预防方法,向患者家属讲解规律用药的重要性,使家属协助患者积极配合护理。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向患者讲解出院后的自我护理要点,做好消毒隔离措施,有痰者要将痰吐在纸上集中焚烧,使用固定餐具并给予消毒,有条件的患者可独居一室,无条件患者可采用与家人分头睡,不可对他人咳嗽或打喷嚏,房间内保持通风,衣物经常给予日晒,定期到院复查。

1.3疗效判定标准采用调查问卷法及观察法,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及遵医依从率进行对比。结核病知识指标包括病因、传播途径、常见症状、治疗方法、常见的副作用、消毒隔离方法等,采用百分制,知晓率=得分90分以上/例数×100%。

遵医依从率分别从定时完成检查、正确服药、心理状态、合理饮食、休息与运动、适度戒烟酒等行为进行对比。完成上述项目即为良好。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转归情况及复发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采用t检验,P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5.0%(21/28),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31.%(27/29),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

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其治愈率在53.9%,如何有效提高结核病的治愈率,减少传染性是当前结核病防治的重点。研究指出,要彻底根治结核病,不仅需要医生正确诊断及合理用药,更需要结核病患者规律用药,按时完成完整的疗程,这就需要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在护理程度中采用加强患者健康教育的方式对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遵医依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肺结核病患者病程长,治疗时间长,患者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我院通过在护理程度中应用健康教育的方式,加强对结核病患者的教育,一方面提高患者对结核病的正确认识,了解如何防治结核病,加强自我监督、管理,减少传染性与社会危害;另一方面,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治疗的信心,配合医生及护士的治疗、护理工作,提高临床疗效。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症结 对策

[作者简介]郭玉江(1979- ),男,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心理学、养生文化。(河南 郑州 450044)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88-02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使他们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复杂的情况,因此他们所要承受压力、遭遇的困难和挫折要大得多,加之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从小在两代人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无论是抗压能力还是社会适应能力上都显得相对薄弱,所以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和障碍较为严重。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心理素质将影响他们未来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如何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增加他们抗击压力和处理危机的能力是大学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门直接培养学生生活和生存技能的课程,其针对的是大学生的心灵,着眼的是他们的长远发展。自1986年全国高校心理咨询委员会成立至今,心理健康教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在各高校落地生根并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迄今为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科学和高效的教育体系,工作中仍旧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造成这种现状的症结,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症结

1.对心理健康普遍认识不足。当前,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个高校都有相应开设,但是并没有引起高校教育者的真正重视,甚至有些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只为应付评估检查而被动和临时设立,因而常处于一无专门教师、二无专门机构、三无管理人员、四无教学方案的状态。另有一些学校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和技能课程等而视之,并没有予以特别重视,更有忽视其特殊性的倾向,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思政课、德育课或者学生的自我疏导完成。教学条件较好的高校虽然意识到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但并无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完整的心理干预体系,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往往羞于启齿或者求告无门。这种情况从本质上来看是由于高校教育者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

2.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把握不清。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模式呈现出“三重两轻”的状态,即“重诊治、重障碍咨询、重事后处理,轻心理预警、轻发展咨询”。时至今日,全国约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类似咨询服务机构,不可不谓重视。然而,在此表象下,事实却不容乐观。古之上医者擅治病于未发,心理预警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理测试和跟踪关注,预防大学生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心理疾病产生前就予以消除,是心理上治病的良方。而等到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再去应对,则为时已晚,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导致教育者从根本上忽略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发展恰恰是大学生心理成长中最重要的阶段,他们不断与外界交互,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忽视这个阶段就是从根本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把握不清。

3.教育课程和内容设置不合理。心理健康问题受到教育界广泛重视以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事实上,大多数开设该类课程的高等院校都没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计划,大多只作为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择,也不列入教学计划,还有的学校将其列入思想道德课程中。虽然也有学校开设了一定课时量的心理教育必修课,但常常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内容单调无趣,考查方法单一,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在很多西方国家,高校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人员有很高的要求,评审制度也非常严格,这其中包括要求教师必须拥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必须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心理学训练,包括基本心理知识的课程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在我国,目前承担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从业人员主要由普通的心理辅导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高校辅导员和其他兼职人员组成。这些从业者中,很大一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和心理咨询的学习,甚至对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对心理测试方法和辅导方式不甚熟悉,往往不能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准确的归因。事实上,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学人员并不一定能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他们没有接受过心理学训练,容易受到德育工作方法的影响,做出违背心理咨询规律、原则和方法的决断。即便是普通的心理辅导教师,由于对教育理论和大学生个性了解不深,也不能完全承担心理教育工作。有些本科毕业后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从业人员,由于只懂理论、实践经验不足、专业基础不扎实导致教育效果不如人意。所以在当下的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教育资源不足和师资力量不强、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现象。

5.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触及心灵、感染心灵甚至震撼心灵,应当说,这门课程对其教学人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是我国高校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大多是知识灌输式、理论说教式、课堂教学式,这些方法枯燥乏味、缺乏感染性,难以适应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征。虽然现在某些高校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例如强调使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但在案例选取时没有注意其感染性、生动性和故事性,使得教学内容仍旧比较呆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方法

1.科学评估,认真对待。在心理教育实施过程当中,首先应当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作为参照系,对大学生的各项心理指标予以科学的评估和诊断。参照系的科学性会直接关系到测试的准确性,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标准是首要的任务。笔者认为一个合理和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具备三大基本特性。第一,普遍适用性。该测试标准应具有普遍性,能够反映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使其能够通过自我调整和外界干预较为轻易达到,不能盲目按照高标准、高要求进行指定。第二,时代性。该标准应当符合当前社会和人性的基本现实,一切标准都是一个社会时期的特殊产物,大学生处于这个时代,就要按照时代性来制定标准。第三,针对性。该标准应当考虑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包括其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网络环境、学习空间等,根据差异性原则进行编制。

2.认清实质,防患未然。高校领导层和教育者应当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摒弃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错误认识,改变消极和被动的事后处理策略,重新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对全体大学生实施普遍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认识到教书育人的本质,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问题的发生,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建立制度,优化环境。高校应设置专门的心理教育委员会和教研室,定期召开大学生心理教育研讨会议,负责组织和协调全校心理健康教学和咨询工作。设立相应的监督主管部门,对教研活动实施监督和审查,确保教学、科研和咨询工作的有序运行。为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其他从业人员制定严格的认定和审查制度,同时创造更多的专业进修和学习机会。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宣传板、校刊、校内网络等宣传媒介和各种媒体形式(拍摄校园励志短剧、话剧演出、放电影等活动),宣传同学之间的真善美,提倡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公平竞争,潜移默化地把良好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植入大学生内心深处,让学生学会感知人间真情、集体温暖,在熏陶和感染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4.建立师资队伍并提升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门简单的课程,其复杂性、多元性、多层次性决定了心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对从业者的个人素养、责任感和事业心有着很高的要求。因而,必须建立一支具备相当专业素质和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具有较高专业水准和职业素质的教师为骨干,德育教师、高校辅导员为辅,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上形成专业互补、教学生活相结合的综合立体系统。这支队伍除了具有高专业水平、高责任心、高素质等特性以外,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让相应教育方法、政策得以持久性进步。首先需要扩充心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数量,逐渐达到每百名学生有一名专业心理教育教师,每千名学生有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水平,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其次要加强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密度和强度,把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教师纳入高校重点师资培养计划中,通过培训不断提升从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职业责任感。

5.改变方式,灵活教学。摈弃灌输式和理论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实践体验”“情境融入”等。对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问题,也不是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能否切身体验的问题。因而在教学设计上应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内容,而不能把他们作为一个纯粹教学对象或客体,并且要设计和营造一定的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性和体验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冲突中觉醒,如此不断地唤醒增强他们的心理体验感和真实感,以达到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目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应当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置,教师应注意发现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心理困惑,通过开展各种心理训练活动将生活中典型的情境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

6.自我引导与自我调适。从本质上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自我的回归,使他们学会调控和把握自己,使他们在面对人生抉择或遇到心理困惑和冲突时能够用更加积极冷静的态度去应对。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正面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导,只有学会主动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才能做到有效控制自我,逐渐形成自知、自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生活观。良好的校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学校可利用各种契机开展色彩纷呈的文体活动、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体验,在实践中增强心智和才智,从而获得健康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

[1]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2]金鑫,甘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6).

[3]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8).

第7篇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慢性心衰竭患者,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护理前后患者对心力衰竭知识的认知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健康教育后患者对心力衰竭疾病知识的认知情况明显优于教育前(P

结论:给予慢性心衰竭患者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有效的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情况,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慢性心衰竭 健康教育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58-01

我院为探讨慢性心衰竭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对策,提高慢性心衰竭的治疗效果,对我院收治的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慢性心衰竭患者,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50例,女36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85岁,平均年龄64.3岁;患者心功能分级为2-3级;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16人,高中25人,初中20人,小学15人,文盲10人。

1.2 方法。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伴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加之患者对疾病认知的缺乏,因而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患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患者的实际需求等为依据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并且可向患者例举成功案例,从而逐渐增强患者对抗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第二,运动指导。适当的运动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因此,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为其制定针对性的运动计划,指导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进行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嘱咐患者及其家属在初期进行运动时应随身携带药物,且要有家属陪同,一旦有异常现象发生应立即就诊。

第三,饮食护理。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血容量较高,因而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其饮食护理的重视。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进食时应严格控制水分及盐分的摄入量,从而尽可能减少患者心脏负荷;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喜好为依据为其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且饮食应以低脂肪、低钠、低热量为主,且要嘱咐患者食用适量的新鲜水果蔬菜;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嘱咐患者定期进行体量及24小时内液体出入量进行检查及记录,从而确保患者肠道通畅,。避免便秘及钠水潴留现象发生。

第四,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使患者认识到正确服药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增强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告知患者服药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从而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恐慌感,使患者积极主动的和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2 结果

患者健康教育后对心力衰竭基本知识、用药常识、心理因素、诱发因素、生活方式等疾病知识的认知情况均明显优于健康教育前(P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是由心肌梗死、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心肌病、炎症等因素引起的心肌损伤,使得心肌结构及功能发生变化,进而使得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现象[1,2]。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该病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3]。因此,临床上通常将改善患者心力衰症状,降低患者病死率作为治疗该病关键。然而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较长,且极易发作,因而往往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有效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给予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给予其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逐渐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患者及其家属更好的各医护人员进行配合;同时给予患者及其家属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还可有效的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且有助于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融洽的家庭关系,使患者家属积极主动的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及帮助,从而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从而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总而言之,给予慢性心衰竭患者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有效的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情况,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赖宇明.氟伐他汀与心血管药物联用治疗慢性心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3,(02Z):122-122

第8篇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对在2003年1月―2005年7月反复住院的心力衰竭恶化患者共44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4例,汉族18例,哈萨克族26例,平均年龄59±8(38―75)岁, 心力衰竭的具体病因为:风心病8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冠心病17例, 扩张性心肌病3例,多病因6例。

2.研究方法

对反复住院的心力衰竭恶化患者的原因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结果

心力衰竭恶化的原因包括:呼吸道感染9例,其它感染3例,药物减量或停药8例,饮食过咸5例,饮酒3例,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3例,快速性心律失常2例, 过度劳累2例,多原因3例,原因不明6例。

护理体会

主要是针对心力衰竭恶化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1.介绍心力衰竭的基本知识

要让患者知道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心力衰竭是心脏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心力衰竭常呈慢性进行性发展,一般情况下不能彻底根治;

(2)导致心力衰竭恶化的很多原因是可以预防的;

(3)心力衰竭的治疗往往是终生的,没有特别的原因,患者不能轻易减药或停药。

2.减少钠盐的摄入量[3]

食入过多的钠盐是导致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原因.限制钠盐可以减少心力衰竭恶化的可能,同时可以减少利尿剂的用量.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估计食盐的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瓷勺一平勺食盐约为18克,瓷勺一平勺酱油相当于食盐3克,咖啡勺一平勺食盐约为3克,一小撮(用三个手指尖)食盐约为2-3克,患者可根据需要和可能情况进行应用。

3.戒酒

酒精对心脏有毒害作用,酒精能直接造成心肌细胞的坏死和纤维化,进而导致酒精性心肌病或使心功能恶化.很多哈萨克人喜欢饮酒, 甚至酗酒。对于喜饮酒的心力衰竭患者,应该劝其戒酒。实在不能戒酒者,主张饮用少量黄酒,因为少量黄酒可以扩张血管

4.每周测体重

如果出现可凹性水肿,机体内已有大量的液体滞留在体内, 每周测体重可以及时发现隐性水肿,从而调整利尿剂的用法。

5.避免过度劳累[4]

根据心功能状态决定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心功能一级仅需避免剧烈活动,心功能二级应限制日常活动,可短时间散步,作家务,做操等.心功能三级应以休息为主,心功能四级应完全休息,日常生活应有人照顾。

6.预防感染

呼吸道感染和其它感染是诱发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增强集体抵抗力是预防感染的最好方法,平时应根据身体情况和心功能,选择合适的运动;冷天或换季时,注意防寒,避免着凉;注意室内通风;在感冒流行季节,避免去公共场所。在冬季易感季节,可酌情应用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丙种球蛋白等,情况容许时,可以注射流感疫苗。

7. 提高药物依从性

很多患者出院后即自行减药或停药,从而导致心力衰竭恶化,因而,提高心力衰竭患者药物依从性对预防心力衰竭恶化有重要意义.心力衰竭患者药物依从性的高低对心力衰竭的控制好坏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药物依从性好坏与医师和患者均有关。与医师有关的因素有:医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告诉患者应连续服药;患者就诊看病不方便或对医疗不满意。与患者有关的因素有:患者没有心力衰竭的症状, 患者认为即不需服药;原来长期服用的药物更换;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不经意的遗忘;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不少患者认为治疗心脏病的药物的副作用很严重,服药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药物费用太贵;生活质量下降。

提高心力衰竭患者药物依从性的方法有:

(1)对患者进行有关心力衰竭及其治疗方法的健康教育。

(2)确定治疗目标,将药物副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或完全不出现副作用。

(3)和患者保持接触,鼓励患者定期看病或打电话咨询。

(4)根据患者目前情况,对药物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

(5)注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影响药物依从性的重要因素。生活质量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健康感 ,躯体症状,睡眠功能障碍,障碍,工作效率及满意程度,情感状态,认识功能,社会参与及生活满意度。 生活质量的下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医疗不关心,一般活动水平及记忆力下降。

(6)努力减少诊治费用。包括和治疗有关的直接花费及间接花费,或由疾病造成的经济后果如收入损失。应用需要的最低的药物剂量。如果两种药物治疗效果相同,应先选择药物价格低者。但当一种药物优于另一种药物时,应优先考虑药物的疗效,其次才是药物的价格。

8.心理指导

不少患者在患心力衰竭之后,情绪低落,悲观失望,这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和预后都有严重影响。

(1)尽快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务人员要对其病情、性格、心理状态、行为特征以及家庭进行较细了解,与患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再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整,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2)针对患者各种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安慰。患者因年龄、资历、文化素质和工作环境、家庭生活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 应有针对性的给予个体指导,重点要提高患者的适应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提高适应意识,要让患者不是消极地接受心力衰竭的现实,而是积极乐观地适应现实。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不但要注意饮食、锻炼、定期到医院复查的重要性,而且要注意把精神生活,情绪稳定,心理平稳列为自我保健内容。过强过长的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应使患者学会有意识地训练自我控制情绪,调节自身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王文志,方向华,吴升平等.北京崇文区开展社区人群健康教育方法与效果评价.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7,5(6):268―271.

2 顾东风,吴锡贵,李景周等.北京房山社区人群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4):105―107.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5(a)-0171-04

Influence analysis of family follow up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pressure ulcer and emotion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ZHU Fang JIANG Ting BAI Qian WEN Yinting LI Ruihua

Department of Burn, Central Hospital of Nancho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Nanchong 63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follow up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pressure ulcer and emo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to provide data support for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care model of this special group. Methods 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in Central Hospital of Nancho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from February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3 cases in each group. Traditional nursing care was used in control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family follow up health education was applied in study group. The pressure ulcer was recorded at the end of the fourth week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he pressure ulcer was graded. Patients of two groups were received an assessment of anxiety self-rating (SAS) and 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SDS) by Zung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at the end of the fourth week after intervention. Patients of two groups were received a self-made nursing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from a responsible nurse at the end of the fourth week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pressure ulcer in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of SAS and SDS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SAS and SDS in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study group was 95.3% (41/43),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76.7%, 33/4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Family follow up health education applied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can help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pressure ulcer, and can improve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the individual.

[Key words] Family follow up health education; Heart failure; Pressure ulcer; Emotional state

心力衰竭是心内科常见病种,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肌血供不足的心血管系统疾病[1-4]。由于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病情一旦急性发作,将会使心肌的氧耗量明显增加,使个体出现强烈的心前区疼痛,更有甚者,会诱发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导致心搏骤停事件的发生[5-6]。由于当前针对冠心病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措施,导致患者对自身病情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担忧情绪,这均不利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整体化预后及转归[7-9]。这类患者的病情一旦得到控制,将面临着从医院回归到家庭的情况,而因患者本身所存在的认知偏差,将会践行出既往不佳的行为习惯,导致心力衰竭的再发,这也是大多数患者对出院表现出恐惧情绪的来源[10]。另外,心力衰竭患者由于活动耐受力受损,将会导致其长期卧床的可能,而若患者自我照护的方法不当,这将大大增加压疮的发生率。所以,帮助这类患者构建科学及系统的认知框架,则能帮助他们内化相关理论知识体验,使其能自觉践行正确的行为及调理自身情绪,这对其病情的康复及获得满意的身心体验均大有裨益[11]。但是,传统的护理照护策略,则更侧重于患者在躯体层面的护理干预,而即使开展健康宣教,亦未充分调动护士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仅给予患者提供填鸭式的认知宣教,没有考虑到患者与护士之间存在的认知不对等性,最终无法帮助患者构建良好的认知模式[12]。基于此,有学者从人性化的视角着手,旨在从健康宣教领域研发出一条高效且合理的认知干预方案,使患者能在院内及院外,借助正确的认知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13]。故此,家庭跟进式健康教育则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基于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策略,能有效调动患者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家属的帮扶力量,强化患者院外生活的后盾力量。但是,由于该项干预策策略较为新颖,尚未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及普及,所以,笔者拟设计本次调研,旨在验证及剖析其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所产生的临床效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2015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6例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50例,女36例,年龄为36~80岁,平均为(49.8±5.7)岁。所有纳入对象均经心肌辅酶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再结合其呈现出的症状体征,确诊为心力衰竭,诊断依据则参照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第7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该病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患者的心脏、肝脏、肾脏等实质性脏器无严重疾患;小儿无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无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对本次调研内容知悉并签订同意书。所有的纳入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文化层次以及伴发基础疾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开展传统的护理照护模式:由责任护士以发放材料结合口述的方式,向患者介绍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体系;由责任护士为患者作好基本的心理干预,帮助其缓解内心的紧张与焦虑;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饮食爱好,为其提供富含高蛋白、低脂以及维生素的食物,从而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家庭跟进式健康教育模式。①家属共同参与式的认知干预:由患者自行提供家属清单,要求家属为患者的直系亲属,并在今后至少与患者共同生活达4个月时间之久;由责任护士为双方提供一个安静、舒适以及无人打扰的环境,以预先告知的口吻让双方将本堂课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记录,并于宣教结束后,让双方彼此复述;护士以通俗的口吻作为引导式用语,借助多媒体以及手绘动画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疾病以及自我护理等理论知识体系方面的内容、相关技巧,以此帮助双方掌握系统以及核心的知识内容;宣教时间控制在30 min,待宣教结束后,给患者及家属各5 min的时间回顾堂课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体系,并以口吻复述的形式阐述相关知识点,将时间控制在10 min以内;在双方彼此复述的间隔时间内,护士则用手机录制下双方的复述内容,同时认真聆听其相关介绍,指出双方各自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待结束后,护士将视频分别拷贝给双方,要求双方于当晚入睡前20 min,按照双方复述的方式重新阐释有关内容;次日,要求双方于8:00~10:00,按照同样的方式,将自己在昨天中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点予以阐述,每人的时间则控制在10 min以内。②家庭共同参与式的情境扮演:护士根据患者及家属近日来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能,拟订相关情境,以让双方有代入感,并将相应的技能给以有效的呈现;具体的情景,可以是:你因症状加重,而只能被迫卧床休息,由于休息时间需要较长,这将引起局部骨突隆部位出现压迫,引起压疮的发生;那么根据该情景,请你和家属作为相关的角色扮演者,在扮演之前,请再次回归到该情景所规定的具体场景中,用心去深刻地感受及体会相关的情绪感知,并充分调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使自己能全方位地应用到情境扮演中来;当双方准备妥当后,护士用手机录制下双方的角色扮演情况,并于录制后,回放视频,指出双方仍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帮助其强化相关技能认知;同样地,护士将录制的视频拷贝给患者及其家属,要求其于当晚入睡前30 min,再次重复该项角色扮演情境。

1.3 观察项目

①记录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第4周末的压疮情况,并对压疮进行分级。其中,压疮的分级标准实施由NPUAP小组所拟订的《压疮严重程度分级标准》[14],共将压疮评定为4个级别,分别为淤血红润期、炎性浸润期、浅度溃疡期及坏死溃疡期。②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接受由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u量表(SDS)测评[15]。③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第4周末接受由责任护士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测评,问卷采取封闭式答案的形式,即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压疮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感状况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心内科常见病种,是一类较为危重的心血管疾病,一般是由于心功能下降所致心排血量减少,而引起心脏起搏功能障碍,最终会影响身体全身脏器的血液供给。循证医学指出,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非常有必要,而且是治疗措施中的重要一个部分。但是,由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全身皮肤血供本身较差,这会引起局部皮肤免疫力削弱,易出现皮肤破溃的情况。所以,卧床所致的骨隆突处会受到重力的垂直性作用,会加重皮肤受损的程度与进度,进而诱发压疮。压疮是临床上常见并发症,而一旦发生压疮,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强烈的躯体痛苦,更是会增加疾病的整体治疗难度[16]。所以,针对这类特殊群体,应从特殊层面和角度出发,拟订相应降低压疮发生率的措施,进而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适度体验。分析导致压疮的原因:①皮肤血供不足,主要是通过药物以及物理措施来对皮肤状况进行改善;②患者持续而强烈的精神紧张状态,因为不良的情绪刺激会引起交感神经张力增强,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骤升,这会进一步削弱患者对情感认知的有效体验,最终出现恶性循环[17],所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感状况,对患者自身的情绪感知体验以及压疮的预防,至关重要。传统的护理措施,更多的是强调护士个体在照护流程中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患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这往往无法充分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从而引起自护行为状态不佳,使疾病反复出现迁延不愈的临床态势。所以,在本次调研中,笔者寻求进一步的护理模式突破,拟从患者的精神心理层面视角出发,并发动家属的帮扶力量,以验证及剖析该项新型护理模式所产生的临床成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