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30: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风险评估与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企业风险管理有八个组成要素: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内部环境.下面对其前四个方面的因素着重进行阐述:
[1]目标设定,即是在1960年之际,有国外的代洛克发现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它的内容是叙述具有一个向前的目标是完成某个事情的源泉和动力,所以可知,倘若确定了目标,就会增加靠近成功的几率,当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被大众认可并完成以后,取得的价值是非常可观的。
[2]风险识别是指在企业发生亏损,出现差错之前,企业的管理人员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以及相应的设备等辨识出对企业的威胁的因素以此来协助和维护企业达到既定目标的安全。这主要包括感知以及分析风险两个方面。
[3]风险评估
从企业的相关资源的安全角度来分析可知,风险评估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评估风险的来源和对企业的危害度,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风险评估是企业保证其内部资源具有高的安全系数的主要措施,它将归类于资源的安全管理这一企业经营体系中。
二、企业开展风险评估的过程分析
国家政府部门在2006年之际就已经出版了《企业全中央面风险管理指引》这一条款,其中的一条项目《指引》里面的主要内容就指出了,每个企业或者公司都应该对保存关于风险管理方面的一些相关资料以及企业不同的项目管理业务过程开展一些针对实际情况的风险评估。对于这些方面的风险评估,企业就采取了三个方面的阶段和内容,首先是风险辨识,其内容主要是包含了和辨清企业开展什么项目或者进行什么措施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从而产生风险。话句话说的就是对于企业的各个生产流程,部门管理流程和相关的业务流程以及公司的一些日常事务活动进行认真地检查和评估,辨别其中是否具有风险性以及具有的这些风险内容的症状在哪里,其次,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这主要就是为了确定企业能否产生风险以及分清风险的特点。换句话说就是根据相关的风险具有的特征对这些风险进行分门别类的定义,并且辨别其相关的风险度和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和条件。最后,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即是预测企业的某个流程产生了风险之后会对企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风险评价对企业来讲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能会了解到风险在企业实现其自身的目标方案中的影响程度等。
三、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任何企业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并且企业的风险性也是不可避免的,风险评估是事实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所以就要加强企业的风险评估,让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化,另外,在企业内进行风险评估还可以加强企业的管理人员与上级领导和企业员工之间的警惕风险的意识,而且还能够让全体员工能够懂得各司其职,加强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其影响企业的既定目标,造成企业的正常营运处于瘫痪状态,由此企业加强风险评估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提高企业的经济的途径。
四、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策略
3.1控制活动策略
在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在察觉这种风险,并且将这种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了了解和清晰的分析之后,就可以对企业存在的这种风险着手加派人手研究相应的解决措施。这里的控制活动主要是针对管理阶层而言,主要就是为了让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发现企业有了某些风险之后能够及时的发出响应的指令,防止一些人员不停派遣和调岗的情况出现,相当于是授予管理人员的某种权利,这就包括了“核准、授权、验证、调节”等等一系列的过程,控制活动的最大的作用就在于保障企业的既定目标能够不够风险的影响,并且能够顺利的完成或者达到企业的既定目标。
3.2完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对企业实施全方位的整体风险管理不仅可以使企业的整体员工合作协调起来,让企业内部数据之间deep收集、测量、处理三者有机的站在一条水平线上,能够更好的协助企业的内部的审计以及监督。并且企业的相关上级领导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务必分清从整个企业的发展出发,分清其中的利与弊,使得各部门的领导安排的相关程序都能够及时的落到实处,其次有效、及时、准确的报告制度对于企业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尽快恢复其现有的报告缺陷,保证企业的内部信息畅通,即当企业的内部环境方面出现了某一方面的风险和错误时,就应该及时的上级领导挥或者部门报告,以便让其能够尽快得到解决,恢复正常的运营秩序。
3.3建立健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系统是为防止企业偏离正常经营轨道而建立的报警和控制系统,它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利用数据化管理方式,通过对各种财务数据资料的分析,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财务危机及早警示,对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对财务运营过程进行监控、预测,及早发现财务危机信号,在其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情况恶化造成更大的损失。
3.4设计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
1、在机构内部广泛开展“深化内控理念,落实内控措施”的创建活动,结合自身情况及上级单位的要求,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设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为管理者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指引也是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要在内部相应的部门实施相应的个人评估策略,即在企业实施的长时间的监督过程中,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最好是聘请相应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评估,以此来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有效性,这些是对长效监督控制的一系列评估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which causes the travel difficult of peopl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nvenience of urban transport, many cities use the way to build the subway to alleviate the traffic pressure and ensure smooth traffic. However,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subway,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assengers, there will be some security risks, which have a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o we need to mak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safety risk in subway operations to avoid the security threats faced during subway oper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subway operational safety.
关键词: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Key words: subway operation safety;risk assessment;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54-03
0 引言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巨大的交通压力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在许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都将地铁建设作为重点内容。近几年,我国地铁事故发生率逐渐升高,这些事故不仅为地铁运营部门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地铁运营过程中,必须对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与管理,提高地铁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确保地铁的作用能够得以发挥。
1 地铁运营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运营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及风控技术的一门科学,具有前瞻性、目标性、计划性、经济性和管理性等特点。一般来说,地铁运营风险管理过程不外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划分和风险控制四个关键环节:
1.1 风险识别
地铁运营风险识别就是找出地铁运营过程中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风险管理流程中的第一个步骤。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必须确定地铁运营系统的组成、特点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并全面检查这些环节中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还要分析不同种类风险对地铁正常运营造成的威胁,并确定风险作用范围,以便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
1.2 风险分析
地铁运营风险分析就是对地铁运营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全面分析。风险分析需要对个别的风险元素进行分析,并量化这些元素,形成一个风险清单,以便针对这些风险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地铁运营分析的难度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高风险分析水平,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
1.3 风险评估
地铁运营风险评估就是对地铁运营风险能够导致的后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这些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排序,同时考虑与其对应的处理措施,去顶风险、成本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关键在于考虑风险对整体目标的影响。综合评估地铁运营风险时,首先应该充分预测管理决策在实施期间所伴生的后果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是否可以被接受等等。风险的严重程度不同,就会造成优先处理的顺序不同。
1.4 风险决策
地铁运营风险决策就是以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的结果为基础,针对风险制定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对地铁运营的影响。一般来讲,风险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采取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影与危害,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二,采取适当的措施转移风险,降低风险对运营主体的危害,但是,不是所有风险都能够被转移。在风险决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确保风险决策成为最佳效益方案。
此外,在地铁运营风险中,一些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对这些风险进行跟踪,才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风险决策。
关键词:地铁运营;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U23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城市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加,城市交通越发紧张,公共安全形势却也越发严峻起来。而国内地铁事故的不断发生更是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随地铁发展的广泛性,地铁事故更是影响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为避免地铁安全事故的发生,地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则刻不容缓。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根据地铁运营安全的各方各面,明确风险管理在地铁日常运营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地铁运营安全的现状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应对管理措施,从而保证地铁交通的安全运营。
地铁运营安全的风险评估及评估目的
我国地铁安全理论系统的构建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且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系统。因此,在地铁运营中便出现了具有以下特点的安全风险:
1.运营安全对管理的依赖性。地铁运营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人类操控机械的动态系统,因此,地铁的运营离不开人类管理的协调,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的有效性。
2.地铁运营的反复性。因地铁运营系统是多工种联合作业,昼夜不断、周而复始,因此各种不安全事件和事故大多数是重复发生的。
3.受环境影响的特殊性。地铁运营即受内部人为操作失误和机械故障的影响,也受自然环境条件或社会环境的影响。
4.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地铁运行列车处于半封闭单向高速运行状态,由于其通风、照明及救援困难,所以,一旦出现意外,必将引起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5.社会影响的恶劣性。地铁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直接造成城市交通瘫痪,大量人员拥挤、社会影响恶劣,甚至可能引发部分乘客的骚乱,影响城市政府的信用,造成无法估量的危机。
由于地铁运营涉及到大量不确定和不确知性,因此只有针对地铁运营中风险的特点,通过对风险特点的深入研究,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事故发生的隐患,并将其事故对社会或城市的损伤率将至最低。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的管理概念及现状
概念: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指的是对地铁运营阶段存在的潜在性安全风险进行的界定、辨别、分析、控制和管理的综合过程,实现以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发现、控制和处理解决地铁运营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尽可能的减轻和消除风险的不利影响因素,并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地铁运营安全效益,最终保障地铁运营的正常进行。
现状:
国内相关地铁运营管理单位通过对多年来地铁事故实际案例的累积、分析和归纳,从而形成比较成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总结出管理体系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及特点: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有的地铁运营公司没有对运营安全设立针对性的安全应对管理部门,没有对安全风险做出系统性,全面性的的应对策略。更甚至,部分地铁运营部门没有对安全风险及风险管理概念形成意识,更不会积极主动,系统性的进行风险管理,而事故发生后,管理方案的应对也形成了一定的随意性。
2.有的地铁运营公司安全风险的管理基本采用旧的、被动管理手段来应对地铁运营中出现的新的问题,而这样的思路虽然对重复出现的事故管理有相对作用,但却不能适用于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需求,从而达不到对地铁安全进行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
3.地铁运营风险管理活动多数是间断或瞬间性,只有意识到才去管理,目前国内有的地铁运营公司不能做到未雨绸缪,缺乏长效实施机制。
4.有的地铁运营公司的安全风险管理部门缺乏定期对风险的复核性检查和评估,降低了风险管理体系适应环境变化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5.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部门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缺乏科研项目的引入。
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的策略不同。有些地铁运营公司的风险管理产生基于某类安全事故,属于被动管理模式,其虽能避免事故的重复性发生却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运营安全风险的产生。而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可能性,而这类的管理体系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并将管理的主动权抓在手里。
2.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的管理系统程度不同。随城市地铁建设的不断发展,地铁运营的管理方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且随科学管理技术化在我国地铁运营中的普遍性,在风险评价和分析中便相继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方式。虽然得到了相应的应用。但是相对分散,系统性和局域性的缺乏也使得管理没有显著的效果。
3.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不同。国内部分地铁运营公司安全风险管理系统多侧重于以设备和技术为主导方式来达到管理目的,其具有直接、见效快的特点;但也有部分公司侧重于人为管理因素,他关注的便是运营过程中人的行为、人的技术素质和技术要求。本质从人的安全性出发。对人的安全、健康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控制,从而达到整体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
三、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的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的评估与现状分析,结合国内地铁运营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比国内各地铁运营公司的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得出实行地铁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运营工作的严谨设计和监督执行是值得国内各运营公司借鉴和学习的。
2.从根本上增强国内城市地铁建设运营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并将风险管理纳入地铁运营公司的日常管理之中,做到各方各面的防安全风险意识。
3.我国地铁运营部门科学性的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即以较低的投资成本取得对地铁运营安全保障的有效性,最终保障地铁运营的正常运行。
4.国内地铁建设部门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理论和管理方式,建设更加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
5.创建高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指挥体系。
建议:
1.在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的管理中,相关部门考虑的目标不应只是一个,例如在地铁运营管理中,往往要考虑到的成本、风险、时间等多个因素,而实际过程中,多个目标矛盾具有不可协调性,一个目标的优化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另一个目标的退化。因此,结合效应理论,提出多属性决策方法。
2.通常的风险管理方案就是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计划。其主要途径就包括预防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回避风险和自留风险等。因为实际情况的限制,任何一种策略的实施更需要安全风险的分析和评估,最后在采取风险管理中的一项或几项措施进行实施。
3.地铁运营部门设立应急预案。因为地铁安全事故的发生均为突发事故,因此,地铁运营部门应设立相对情况的应急方案措施。在事故发生之后,及时采用预备安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急救,将事故发生后的损失降到最低。
4.地铁运营公司针对地铁运营安全风险定期做出紧急事故疏散程序的演练,各部门配合协调能力需要不断检查,提高对地铁安全风险的响应和应急能力。
5.地铁运营公司要对地铁运营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对于重点设施部位,要及时检查和登记,保障各种设施工作的安全性,使电器设备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
不断完善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的管理体系,实现保障地铁运营的正常进行的管理目标。
[1] 罗俊鹏,何勇.道路交通安全统计生命价值的条件价值评估[J].公路交通科技.2009(06).
[2] 钱七虎,戎晓力.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相关建议[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04).
[3] 李彤.论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管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3).
[4] 周华杰.我国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09(01).
关键词:风险控制理论;风险评估;电力安全管理;电力风险;电网运行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1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5-0180-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5.089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愈加依赖于电力系统,当今社会,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正常运行,在电力产业规模不断增加、电网结构日趋复杂的形势下,对电力系统自身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电力系统安全管理具体涉及到电网安全、电力设备安全与员工及其他人员人身安全三方面,从事电力系统研究的学者专家与实际生产中的一线工作管理人员也多从以上三个角度来优化管理工作。在当今电力企业中,建立更为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新技术的引入、更加规范企业内部人员操作技能与规程、员工定期培训等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性,保证电网更加安全稳定运行。而随着信息化与智能化时代的来临,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电网运行环境,深入了解与掌握当前电网所可能面临的风险,对风险的概率进行评估,并针对潜在风险提前采取一些有效防控与管理措施,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对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性与降低人身事故概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当今国内电网安全风险原因及识别、电网风险管理工作重点及风险评估引入等方面,探究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管理中日趋重要的作用,对相关领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电力系统风险成因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特点鲜明,故不同地域下电网表现出的风险隐患可能不尽相同,而通过对我国南网及国网某些重要区域电网安全运行的分析,认识到其中一些共通的潜在问题,具体有:
1.1 电网结构问题
由于地市传统建设及规划并不均衡,且没有考虑到城市发展与电力负荷分布及增长特点的关联性,使许多地区电网结构布局及负荷分布不科学,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地区极易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
1.2 电力设备自身风险
电力设备在设计、制造、原材料或生产安装等环节都有可能出现质量问题。而受负荷、外部环境及器件老化的影响,设备都可能出现问题,进而影响电网整体运行。
1.3 外部环境风险
外部的环境问题现已成为电力系统安全管理的重要侧重点,其防控与治理难度都相对更大。近年来全国极端天气增多,暴雪、暴雨、雷击、大风、雾霾等严重影响着输电线路的可靠运行。而类似于电缆隧道等基础性电力设施,由于部分建设年代较为久远、标准较低等问题,造成现在结构产生了保护层脱落、钢筋漏出甚至部分坍塌等现象,都严重影响了线路安全。
1.4 电力系统体制机制建立不完善
从系统整体看,首先,有些职能的划分并不清晰,尤其是一些行业管理机构与监管部门在一些领域存在交叉监管问题与遗漏管理问题;各部门间往往仅落实自己单方面的职能,虽然使其工作能高效有序进行,但缺少了内部联动机制,使需要协调配合的区域有一定的发展限值,从而构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其次,随着电网结构的扩张,使电力企业的巡线护线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困难,全范围、全时段的不间断巡视机制并没有执行到位,间断性的巡视工作加重了部分地区的安全隐患。最后,电力企业的职能效力有限,对某些运行隐患只能进行提醒与告诫,并没有真正的执法权,从而并不能有效保证电力安全。故电网企业与市区政府的联动机制应继续加强,使治理工作更加深入与高效。
1.5 外力破坏电网设施问题
电力系统遭到人为等原因破坏的现象至今仍十分普遍。首先,类似在电力设施保护区进行施工作业、占地建房置物、汽车撞杆、偷窃电缆等电力设施及进行其他活动等现象屡见不鲜,其是引发电力运行故障及引发停电等问题的主因。其次,类似老鼠等动物啃咬及攻击电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针对此类问题的防控是电网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
1.6 电力应急预案操作性有待提高
我国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且近年来的大规模停电现象发生次数较少,电网运行也较为稳定。故电力应急等预案仍处于常态的应急处置模式,操作性过于简单与理想化,并无较强的针对性,使在真正发生问题时的风险性增强。类似于2008年冰灾导致的大停电,海南大停电及近年的深圳市发生的较为严重的停电之后的处理办法,都不同程度地说明电力企业对应急预案的规划有待提高。
2 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的工作重点
加强供电公司风险管理工作,对电力企业及社会整体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针对风险管理工作,电网已经开展并逐步深入多项工作,并在实施中已突显成效,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
2.1 对电力系统运行进行风险评估
电力系统风险评估在近年的电网安全管理工作中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其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分析与评估,并借此掌握电网运行的安全隐患,进而给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其主要围绕电力系统设备运行状态、电网外部环境及内部员工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给出风险级别,并结合保电范围及特点给出相应的治理保障措施。其对消除电网隐患、保证电力系统正常可靠运行都有着重要价值。
2.2 优化电力系统运行方式
电力系统负荷不断变化,当负荷超载时,需要更加做好电力调度工作,合理分配疏解负荷,尽量防止因电网过载超载而造成的电网解裂甚至更大规模的垮网现象。故随着各地区负荷特性及电网运行状态,合理优化调度方式,仍是电网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2.3 对运行隐患进行排查治理
针对运行隐患的排查,其一,在调度侧利用高新技术,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在线动态监测,通过对实时数据的分析判断安全隐患;其二,通过视频监控、电子脉冲围栏等技防监控装置对电力设施进行全天候远程安全防护监控;其三,加强电网运行外部排查力度,利用专业巡线及执法人员对运行外部环境进行监督,重点排查违章机械作业及施工等现象;其四,利用互联服务联系广大电力用户及群众,对其反映的电网问题及隐患引起重视并及时处理;其五,加强与地市政府之间的联动关系,借助其行政与执法力量,进一步加强对安全隐患的快速治理。
2.4 对相关管理制度与规范的进一步完善
电力企业需要结合自己的地域特点及功能性质,以专业化管理的角度,依据国家与地区的政策法规,不断探索,完善、规范与细化适用于自身的管理规定与管理方法。类似于风险评估规范、技防安防规范、安全生产规范、工作操作规范、隐患排查规范等制度,需要在专业的研究与实际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与落实,并不断加强执行力,杜绝违规操作等行为的发生。
2.5 进一步落实及完善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电力企业需要对人防、物防、技防“三防”措施进一步落实,加大资金与人力的投入,构造更为严密的安防体系,进一步预防电网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大型的突发事故,继续从专业角度及地区特点完善应急预案,并在企业及系统内部进行针对性的模拟实操,提升应急队伍的事故反应及处置能力。
2.6 加强对电力用户进行安全教育及落实风险防控措施
对电力用户,尤其是对大型重要电力用户的内部安全教育与安全隐患检查,是新一阶段的重要工作任务。通过对其进行电气设施定期检查、安全试验及编制预案等工作,将电力用户所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以报告形式进行反馈,并督促其整改工作,对电力系统的整体安全都有着重要作用。
4 结语
电力系统的风险理论对深入了解与掌握当前电网所可能面临的风险并针对潜在风险提前采取措施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当今风险评估工作,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也需要今后电力企业不断加大投资与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 罗凌霄.浅谈电网安全风险管理[J].电源技术应用,2013,(8).
[2] 张勇.完善电力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2).
[3] 万有胜.新形势下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思考[J].通讯世界,2015,(9).
[4] 高萍,于克栋.电网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的构筑
[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月报,2012,(1).
[5] 曹云,徐卫亚.系统工程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J].中国工程科学,2005,(6).
[6] 侯慧,尹项根,游大海.基于风险分析矩阵的电力系统风险评估[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电气工程论文集[C].2008.
[7] 陈永进,任霞,黄雯莹.考虑天气变化的可靠性评估模型与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21).
[8] 陈曦.基于风险理论的电力系统静态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9] 张丽英.基于风险管理理念的电网安全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4.
关键词:测量设备 分类管理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测量设备是指实施测量过程所必需的计量器具、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自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9 年3 月9 日公告第6 号《关于企业使用的非强检计量器具由企业依法自主管理的公告》后,企业对测量设备分类管理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为此我单位制定了《测量设备分类管理规定》来明确测量设备的分类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在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又要简单易行,能为企业事业一定的经济效益。目前大部分企业对计量器具实施A、B、C三类分类管理。本文结合我公司测量设备分类管理方法,对A、B、C的分类和管理提出新的创新,并对此进行分析和风险评估。
测量设备分类管理介绍
我单位在制定测量设备的分类管理办法时,依据“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区别管理、全面管控”的管理原则,既考虑要满足国家计量法律法规要求,又要符合本单位利益,且灵活有效、切实可行。经过近半年的实施,得到了使用单位的认可,其主要内容如下:
2.1 测量设备的分类:
我单位测量设备的分类是根据测量过程中被测对象的精度要求和重要程度来确定的,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注重检定/校准的可操作性和计量管理的可持续性,类别由高到低,管理要求从严到松,区别要明显。按上述要求首先制定测量设备分类管理目录,作为测量设备归类的依据,其中:
A类测量设备包括:1)检定校准用最高标准器;2)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授权的社会公用(测量)标准器;3)列入《国家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目录》的,是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检测的测量设备。
B类测量设备包括:1)最高标准器和社会公用标准器的配套测量设备;2)生产工艺控制、质量检测中,有计量数据要求的测量设备;3)内部核算、物料检测管理用的测量设备,专用测量设备(本专业使用的专用验具);
C类测量设备包括:1) 固定安装在生产线、生产设备上或随设备引进的测量设备,不易拆卸的仅起到功能性监视作用的测量设备;2) 低值易耗使用或准确度要求不高的测量设备;3)无国家检定规程、无条件检定、未列入国家检定目录且上级计量行政部门允许企业实行有效管理的测量设备。
2.2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
根据“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区别管理、全面管控”的管理原则,和实际工作需要,为了确保重点,A类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按《检定规程》规定的时间间隔采取周期检定管理,建立周期检定台帐,严格按计量确认间隔制定周检计划,提前安排检定,确保计量确认时间之前周检完成,保证标准传递工作的顺利进行。B类测量设备也采取周期检定或校准管理,建立周期检定(校准)台帐,但是B类的重要性要低于A类,为区别对待,在可控的前提下可根据测量设备的使用范围实施区间校准;并可根据使用环境及测量设备的稳定性进行确认间隔的调整。
为了兼顾一般,C类采取非周期校准管理,可不建立周期校准台帐,由于我单位C类测量设备数量很大,采取以下两种管理方式:
第一:对于有计量要求,而在使用中性能不易变化、或测量精度要求较低的低值易耗测量设备,采取入厂验收时进行一次性校准,使用中末出现问题即不再校准的方式。
第二:对于安装在工艺、试验、验收等设备中,仅起功能性监视作用的测量设备,采取在验收设备时进行功能性检查,使用中未出现问题即不再校准的方式。
同时规定,对于使用过程出现问题的C类测量设备,使用单位有责任和义务通过更换、维修及校准,恢复其计量确认的完好状态。
同时为了分类管理的有效性和计量确认的适时性,我们还根据测量设备分类和计量确认状态的不同,设计制定了相应的标识,粘贴在测量设备的醒目位置,便于现场识别和管理。
分类管理创新尝试要点:
1分类管理区别明显:
我单位测量设备的分类是根据测量过程中被测对象的精度要求和重要程度来确定的,不看重测量设备的价格高低,管理方式和管理力度也随着分类不同而区别对待,从A类到B类到C类逐渐放开,既符合国家有关计量法律、法规对强制检定和周期校准的不同要求,又在B类管理和C类管理上进行了创新,较好的体现了该管的不放过,该放的能放手的现代管理理念,此外,该管理方法有易于操作、便于管理、宽严适度、经济合理的特点,真正满足了我单位对计量管理的实际利益和需求。
2 B类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灵活掌握:
B类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时间间隔灵活掌握确实是一种新的改进,尤其是对于一些周期性生产施工的企业,有些工作用计量器具周期性使用明显,一个项目可能集中使用一段时间,然后大部分时间就是闲置使用,或者在检定周期内使用不是很频繁,设备稳定性较好,这类设备可适当延长期检定或校准周期,这也是长期困扰施工企业单位计量管理的一个问题,如果仍延用计量确认周期检定的规定,必然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浪费,测量设备采用根据使用频率和使用状态适当调整计量确认间隔在有效保证测量准确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送检单位的检定费用。
3 C类不建立校准台帐,非周期校准
由于我单位C类测量设备有数千件,数量很多,有些测量设备稳定性好且计量要求不高的比如:量筒、量杯,设备上的压力表、氧气表、温度计等的作用只是对其某些功能进行监视,没有测量数据要求的,如果也建立校准台帐,进行周期检定,将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因此,我们对C类测量设备在全面监督的前提下适当放松管理,不建立管理台帐,正常时由使用部门监管,有问题由计量部门及时处理,既可控,又节约了大量的计量资源,真正做到保证重点,兼顾一般,使测量设备管理上升到一种新的高度。经过半年来的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合法性和风险评估
1 确认间隔灵活掌握的合法性分析
根据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7.6a条款要求:“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和(或)检定(验证)。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检定(验证)的依据”。且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7.1.2条款要求“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从国家标准中来看,对测量设备要求在规定的间隔内,间隔多少并未进行硬性规定,且计量确认间隔以过评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只要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即可。再依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9 年3 月9 日公告第6 号《关于企业使用的非强检计量器具由企业依法自主管理的公告》要求,这就为企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测量设备使用情况以及自身利益对确认间隔通过有效的评审后进行适当的调整。
4.2 确认间隔调整后的风险评估
关键词:职业危害;风险评估;职业卫生;分类;管理
1 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的方法
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是以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为目的,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判断建设项目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实际工作中可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大类,定性方法主要有经验法、类比法、现场调查法、检查表法等,定量方法是运用数学模型对一些定量指标进行计算,得出评价结论,包括概率风险评价法、破坏范围评价法、风险指数评价法等等。
1.1传统的单项评价法常用定性法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程度进行描述性的分析,有时也可对危害程度进行半定量的分析。单项评价法主要以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调查资料和统计工具为基础,得出风险评价结论。国家对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并明确要求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进行分类。
1.2 “格雷厄姆―金尼”评价方法也叫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是以危险性等级为评价目的的一种定性、半定量的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它简单易行,对于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评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根据实际经验对相关的自变量进行赋值,从而计算出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环境中作业危险性的分数值,依此判别其危险程度等级。
1.3 风险矩阵半定量分析方法是将决定危险事件的风险的两种因素为危险严重性和危险可能性,按其特点划分为相对的等级,形成一种风险评价矩阵。主要程序:①进行危害等级(HR)及暴露等级(ER)的评价;②通过公式Risk= 计算风险水平。
1.4 数学扩散模式是急性职业中毒事故风险分析的重要方法,是利用半球扩散理论模型,分析毒气扩散规律。半球扩散模型是一种有毒气体泄漏危害区域简单估算方法,闪蒸液体或加压气体瞬时泄漏后,有一段快速扩散时间,泄漏气体(或液体闪蒸形成的气)的气团呈半球形向外扩散。可根据有毒气体的泄漏量、蒸气体积等参数计算危险性。
1.5 风险指数评估法该方法是参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对健康影响的严重性、危害的可能性以及工作场所中的作业环境条件,按一定的步骤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风险进行评估,计算风险指数,确定职业危害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存在问题及探讨定量风险分析方法与类比法及检查表法等传统的定性评价方法相比较,其突出的作用是可以给出较清晰的定量或半定量的结果,其意义在于通过风险识别找出职业病危害风险源,是对职业暴露健康风险等级及突发性事故风险概率、事故发生后果的预测和评价,并为采取何种对策以便减少危害影响提供依据。
2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模式应该采取的措施
2.1加强职业卫生基础建设
针对企业职业卫生基础建设不到位的问题,企业应该做到如下两点:①企业应该不断学习,引进国外先进企业的职业卫生的专业技术,建立合法科学的企业职业卫生的专业机构,②企业虽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但是也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企业工作人员负责,不能为了一点利益赔上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2.2加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极其重要,不可忽视。多设立检测机构,并且科学的选址。让检测机构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强监测力度。对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不为了节省一点生产成本而忽略对某些环节的检测。企业要加大对设备的资金投入,提高χ耙挡∥:σ蛩丶觳獾闹柿亢退俣龋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提高企业的效益。
2.3加强对企业职业卫生人员的管理
企业职业卫生人员是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主体,要做好对企业职业卫生人员的管理工作。第一,尽量保持岗位工作人员的稳定性。不要频繁的换人,有利于对工作人员管理工作的展开。第二,企业要对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有所保障,比如为其定制保险,定期发福利,让工作人员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 结语
目前整体来说,我国企业单位在职业卫生管理以及职业病危害方面的控制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虽然在设定管理体制与机器设备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大方向的发展趋势是好的。当然在这些问题之间,单位企业有一定的责任,不过这也推动了企业单位需要在职业卫生和职业危害风险这方面加上措施管理。
参考文献:
[1]杨爱萍,张钰.乡镇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状况调查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0(4):62-63.
[2]邱丽,井夫华,李军,等.职业卫生职能再认识与劳动者健康保障关系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9(4):101-102.
[3]刘素香.我国职业卫生形势严峻原因浅析及对策[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1,29(1):17-18.
关键词:VaR;证券投资组合;风险评估;管理;体系
一、VaR模型综合评述
(一)VaR模型简介
VaR模型建立在统计学方法基础之上,是在某个置信区间,衡量投资组合未来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的可能性。VaR方法是基于一些传统方法无法满足现资风险管理目标而产生的。传统计算方法例如ALM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存在对报表过分依赖的问题,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又无法融合金融衍生品,由于这些方法的局限性,G30集团提出了VaR风险价值方法,随着该方法的应用推广和不断改进,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控制市场风险的主要方法。VaR方法的特点在于用一个简单的市场风险来对投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该方法直观明了,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投资者都可以通过对此值的观察做出判断;其次与传统风险测评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VaR风险指标可以衡量在事前对风险进行预测;再者该指标既可以对单一金融产品或工具进行风险评估,还能够对投资组合风险进行评估,而传统金融风险评估工具则无法对投资组合进行评估。VaR方法还有一个优点在于为监管机构提供监管依据,将多种风险因素包含到模型设计当中,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和商品价格风险等多种市场风险,为金融监管机构提供了科学统一公平的标准,为各机构提供风险信息交流渠道,也有利于最高层管理机构随时掌握风险状况,制定可参考的风险资本充足率标准对证券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二)VaR的计算方法
VaR方法的通用公式为P(ΔPΔt≤VaR)=a,其中,P代表的是资产价值损失比可以承受的损失上限还低的概率,ΔP表示的是某种金融资产一定时期的价值损失,Δt表示的就是这个时间期限,VaR(ValueatRisk)就是在某个置信水平下可能的损失上限。从这个定义出发,VaR模型的确定必须确定投资资产组合的时间期限、置信区间范围以及观察期。持有期的确定,需要参考投资资产的特点和状况作为计算依据,持有期确定之后能够帮助计算投资组合产生最大损失的时间段,对于流动性较大的交易头寸,需要以日为单位计算风险收益,对于流动性较弱,或者是风险暴露程度较低的资产则采用保守稳健的态度以两周或4个工作日为期限。置信水平的确定依据的是风险厌恶程度,如果是对风险比较厌恶,预测结果将会是较大的数值,从而将提高对突发时间的预测准确性。如果是风险厌恶程度低,那么置信区间范围可以放宽,但是预测准确性将降低。各个机构或者是不同的项目会依据其对风险的厌恶程度来确定置信度,巴塞尔委员会采用99%的置信区间,该参考值趋于稳健。观察期用于考察某个特定时间段,投资回报的波动性以及产生波动的关联因素。例如选择半年作为观察期,来考察风险回报波动性。观察期数值的确定应当依据历史数据的变化以及市场结构的变化来相互权衡,通常可参考的历史数据越多越有利于参考值的设定。
(三)VaR方法在金融体系中的应用
VaR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在信息披露、资源分配、金融监管、控制风险、评估业绩以及估算风险性价值等多个领域。具体而言,未上市企业可以采用VaR方法来控制和管理内部风险,使每个单位或员工能够明确其金融交易项目的风险性,并通过设置VaR上限来控制风险,防止交易员或机构出现过度投机行为,从而辅助金融机构避免重大损失。在业绩评估和资源分配中,对不同的投资领域应用VaR系统可以为公司提供竞争优势,例如通过该方法评估资源配置效率高的部门,并增加对该部门的收益值分配。金融监管中,通常采用资本充足性作为风险指标来建立基础监管框架,方便监管机构的管理。近年来VaR被广泛接受并用于监管,因为更加适应监管机构的要求,但是其缺点在于计算模型复杂且成本高,其中有很多自主设定的参考值,对于一些目的不在于控制风险的机构而言反而有可能增加其经营危机和管理难度。信息披露方面,VaR方法以盯时报告为基础为机构提供信息的充分披露,并且简单明了,增加了金融机构操作的透明度,有利于各方机构对金融机构加强纪律约束,促进他们在交易管理中谨慎行事。除了金融机构外,非金融类企业也可以采用VaR方法来分散资产风险,例如对利率、汇率、石油天然气等因素价格变化的评估等。
二、证券投资组合风险评估及管理
(一)风险类别
通常情况下,证券投资组合风险按照风险分散标准划分为系统性风险(市场风险)以及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主要由市场相关因素引起,这部分风险对投资组合来说是外部风险,无法在投资组合中分散。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包含了政策风险、自然灾害、经济运行周期、经济开放程度、利率波动等,政策性风险是由于政策变动而引发市场波动,对投资收益产生影响的风险,例如当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市场资金流通少将影响到投资市场整体资金规模从而投资减值。经济周期波动是随市场或者行业周期性变动而产生的收益变动,经济周期由社会经济阶段性的循环和波动决定。还有购买力风险,包括由于通胀、货币贬值等问题带来的实际收益水平的下降。而非系统性风险则是风险的发生并不具有全局性,包括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可以通过机构内部采取防范治理措施进行预防和化解。举例来说,证券公司所投资的基金受到上市公司股票价值的影响,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受到经营管理状况、行业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发展周期等因素的影响,而其中经营管理是可以控制的。
(二)风险度量指标
证券投资组合风险度量的指标传统上采用的有标准差、夏普指数。标准差指实际报酬率和期望报酬率之间的差异,用来反映投资报酬率的波动水平,标准差越大意味着风险越大。夏普指数是风险报酬率与投资组合标准差之间的比值,夏普指数能够反映单位标准差变动情况下的风险回报,夏普指数越大,说明管理者的能力越强。还有用平均绝对差来度量,平均绝对差是随机变量和均值之差的绝对值的均值,由于方差在度量时的敏感度较高,因此采用平均绝对差能够有效避免这个问题。除了上述方法之外,VaR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VaR为现代企业提供了一种现代风险控制思考方式,正常情况下的市场波动以及一定的利率水平下某个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未来发生的风险用VaR来衡量和评估。VaR的计算方法依据模型设计因素的不同有多种,例如历史模拟法、Riskmetrics方法、完全参数法等。随着这种方法的应用和发展,逐渐衍生出APARCH以及RAROC等方法。
三、运用VaR方法对证券投资组合风险管理的作用
(一)调整资产组合
VaR模型被广泛应用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以及金融监管中,尤其对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运用该方法有利于帮助调整资产组合。用于为交易者确定资金头寸的上限以及配置这些资源的时间和地点,在应用过程中VaR方法能够帮助机构在多样化市场中创立一个与各种风险相比较得到的公分母,从机构总风险中分解不同VaR增加值,使用资金头寸进行交易来分散交易风险。VaR在传统马克维兹资产配置模型基础上增加了约束条件,也就是置信水平为C的情况下能够承担的最大损失,在资产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况下,有大数定理可以将VaR值转化为以期望收益率表示的函数值。在VaR构建的资产模型结构中,可以画出一条基于VaR约束条件的投资组合有效边界,边界线截距为市场风险边界,在该直线上的投资组合都能够保证在C概率下满足风险约束条件,因此投资组合可性。VaR资产配置模型结合了VaR技术和投资组合思想,相比较传统方法更直观有效,具有较好的灵活度和敏感性。
(二)评估绩效
在绩效评估中,VaR能够辅助机构依据投资交易风险来调整绩效,其基础风险资本付出是交易者提供一种纠正后的激励。证券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因此业绩测度含义除了计算平均值外,还需要依据风险状况进行调整。VaR依据客观概率,分析资产组合不考虑传统业绩评价方法,高层管理比较不同基金风险暴露,对投资操作人员的业绩进行科学评估,如果交易员从事高风险投资项目让VaR值增高,其业绩评价也不会高,这样有利于有效控制风险。运用VaR方法进行业绩评估为证券投资组合机构高层管理者提供基于业务部门资本状况和风险暴露是否超过其承受能力的预测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基于VaR的证券组合风险评估方法RiskAdjustedReturnonCapital,经过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价方法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描述基础收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风险资本的效率。
(三)交易风险限额设置
运用VaR风阀能提高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除了准备重组资本金之外,适当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流动比率,其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于量化可能发生的亏损,从而真正实现风险上限控制。利用VaR方法进行风险控制让每个交易参与者能明确其正在进行的交易风险,防止过度投机行为,在交易风险限额设置中,需要首先设定一个机构整体可以承担的总风险,然后将风险额度向下分配到不同部门,再由不同部分下分到不同的交易员,交易员进而分配给其手下正在进行操作的不同交易品种。这种分层方式能够让各部门负责人对其管理额度做到了然于心,有利于控制风险,在部分之间可以预估哪个部门的风险大,从而进行不同比例的配置。风险额度的设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考虑过程中从一些应用问题,例如整个金融机构能够接受的VaR风险限额,可以超过限额的次数以及金额,还需要依据不同部门的不同情况和不容交易员的不同经验水平来确定其可承担的风险范围,在评估中交易员和各部门的历史业绩水平和盈利能力都成为评估的主要参考依据。
四、VaR在证券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测算
(一)确定置信区间和时间距
本章节基于案例研究来说明VaR在证券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测算,根据长城证券2015年年报给定置信区间值为95%,根据统计图的收益分布状况来看,该公司的日均收益为500万人民币,即E(ω)=500万人民币,如果给定α=95%,只需找一个ω*,使日收益率低于ω*的概率为5%,或者使日收益率低于ω*的ω出现的天数为254×5%=13天,ω*=-1000万美元。根据VAR=E(ω)-ω*=500-(-1000)=1500万美元。需要注意的是在过去历史数值中,依据过去来推算未来的准确性是建立在历史数据的准确性情况下,还需要结合各种因素条件和形势,判断这些因素的相关性或者在未来同样情况下数据是否具有同质性,如果过去未来发生情况不同程度较高,就需要对历史数据修正。因此,在选择置信区间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历史情况的分析,相关金融机构在对证券资产组合进行评先评估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重视非完全市场作用下得到的数据变动情况。
(二)计算收益率
根据2015年10月4日至2015年12月2日期间共93个交易日每日的收益率分布情况来看,由于我国两个证券市场的相关性高,因此本文以上证综合指数来计算。通过收益分布情况来看,上证综合指数的日平均分布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收益率在众数附近集中,尾部收窄,经过比对发现深圳指数有同样的特点。通过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得到2015年10月~12月期间的三种指数收益率分布情况的正态性检验结果如下:W(深证综指)=0.971562;W(深证成指)=0.977945;W(上证综指)=0.971983W表示的是正态假设检验统计量,当样本容量为50及以上的情况下,取α=0.05,表示允许出现偏差的错误概率为0.05,此时W0.05=0.94,只有当W时我们拒绝原假设。由此观察上述指数的检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以上指数的组合日收益率都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关于三个指数的描述性统计数值如下:1.日收益率均值深圳综合:0.001202;深圳成分:0.001102;上证综合:0.0013952.均值标准差深圳综合:0.013201;深圳成分:0.012618;上证综合:0.012492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判断三种指数的日均收益率总体上服从正态分布,且平均收益率接近等于0。
(三)计算VaR
基于日收益率正态分布的特点,众数集中在均值附近约1.53σ区间范围内的概率为90%,运用计算公式表示为:P(μ-1.53σ,再根据正态分布的对称性可知P(X<μ-1.53σ)=P(X>μ+1.53σ)=0.05;则有P(X>μ-1.53σ)=0.95。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可知在95%的置信度情况下VaR值=T日的收盘价×1.53σ。选择2015年10月4日至2015年12月2日期间共93个交易日的数据,然后根据上面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深证综指、深证成指、上证综指3种指数在2015年10月4日的VaR值分别为1.深证综合指数VaR=602.34×1.53×0.013201=12.982.深证成份指数VaR=4651.88×1.53×0.012618=97.163.上证综合指数VaR=1873.25×1.53×0.012492=38.25从现实意义上讲,根据该模型95%的置信区间,可以判断指数有95%的可能性在下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不会比前一日的收盘价和当日VaR值的数值低。计算结果如下1.深证综合指数≥602.34-12.98=590.362.深证成份指数≥4651.88-97.16=4554.723.上证综合指数≥1873.25-38.25=1835.00。
(四)可靠性检验
在确定模型之后需要检验该模型的可靠性,根据测算三种指数的VaR来预测下一个交易日的指数变动下限,并比较该下限和实际收盘价,看预测的结果与我们的期望值之间的差别。可以将该模型模拟的数值与实际数值进行趋势对比,并利用VaR进行预期下限来拟合图形,通过模拟值与实际值的比较得到数据如表1所示。通过计算对比可以判断VaR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度高,因此采用VaR方法来控制风险方法可行。VaR方法基于一些传统方法无法满足现资风险管理目标而产生,其用一个简单的市场风险来对投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该方法直观明了,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投资者都可以通过对此值的观察做出判断。VaR模型的确定必须要确定投资资产组合的时间期限、置信区间的大小以及观察期,其在我国证券投资风险计量管理中发挥了良好作用。随着我国金融投资市场的快速发展,风险控制是保证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目前众多方法中,VaR方法尤其特殊性也有实用性。我国证券市场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投资风险的控制成为另一项需要加强关注的内容,因此研究VaR方法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VaR是一种既能处理非线性问题又能概括证券组合市场风险的工具,中国金融市场正在不断发展,当前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控制成为各大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VaR作为被广泛采用的先进风险测评方法,引入我国证券投资组合风险评估将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测量风险、将风险定量化,进而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VaR本身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我国金融市场现阶段与VaR所要求的有关应用条件也还有一定距离。要认识到风险管理一方面需要科学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经验性和艺术性的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嫣资,王翰墨.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证券投资组合风险分析[J].港澳经济,2016(17).
[2]高婧.论证券投资组合风险衡量及防范[J].财经界,2016(33).
[3]马自龙.证券投资组合实证研究及绩效评价[J].西部金融,2015(07).
[4]叶金,谷秀娟.VaR模型及其在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基于创业板指数的实证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5]张佳妮.基于VAR-GARCH模型的股票市场风险实证分析[J].商业故事,2015(10).
工程项目管理者为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需从众多施工企业中挑选具有实力的一方,从某种作用上分析,选择了具有优势的施工企业,项目建设意味着成功50%,因此,项目经理的选择即决定了建设的最终结果。确定了施工企业后,建设方与施工方为各自权益的保障实行签订合同,然而,合同的签订若存在风险则极有可能日后引发法庭纠纷,促使我国建设项目面对经济损失,因此,规避工程合同管理存在的风险,评估风险并采取措施尤为重要。
2.分析合同签订过程
2.1准备
建设方于签约准备阶段需对施工方组织合法性作进一步确认,尽管施工单位的选择均以招投标形式决定,开展招投标前已对对方的实力、资质等作调查评估,但实行签订施工合同之前再一次对论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和应对工作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提供,转载请保留网址.施工方进行全面、科学的调查,确认其是否具备相应的施工能力,防范签订合同存在的一切风险仍然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内容[1]。而对于施工方而言,了解建设方的总体情况也是必要的,可确认对方是否已依照我国相关法令法规登记注册并成为正规企业,获悉是否已具备法人资格,如若是法人建设单位的子公司,则需调查其法人总公司确切位置及主要负责人的相关信息,同时仍需进一步了解该子公司与总公司间的关系是否属实。再者,如若建设方属于法人单位的商,需确认该建设方是否拥有相应资质条件满足项目正常施工的开展。
2.2协商
建设方与施工方经准备充分后,双方约定时间进行签约协商,协商简而言之就是双方为合同主要条款交换各自意见,在我国经济法中称为要约与承诺。为尽可能推动双方合同达成,建设方与施工法在协商阶段均需将各自的意愿真实并准确的阐述出来,同时需认真倾听对方的意愿,分析对方的意愿是否合理,勇于指出对方不合理的要点,并通过再次协商将风险制约最低,尽可能降低合同签约的风险,从而实现合同管理的作用。
2.3定条款
我国建设方与施工方签约的项目合同大多数采用书面形式,法定书面合同的运用首先需根据书面形式的类型及范围,后分析我国法律规定合同双方履行的职责,即合同中的条款。条款的确定是双方经协商后讨论概括出来的要点,条款需具有全面性及完整性,根据双方实际情况确定条款以便于达到各自预计的成效。因此,双方需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查,判断合同的完整性、全面性及自身风险分担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在自身风险承担能力范围之内,进而为下一步正式签约合同作保障。
2.4签字
这一阶段需审核签约协商及合同条款确定等内容,再一次检查双方协商与确定条款是否存在理由,及时发现及早修改能为双方是否具备能力履行条款奠定保障。通常情况下,双方于签字前需完整通读合同一次,以便于审查合同条文是否存在遗漏,及时通过协商后予以修订或添加,确保双方权益免受侵害。
3.分析双方合同履行过程
无论是建设方或是施工方,对于双方而言,合同履行旨在获取各自预计的成效。
3.1建设方。根据合同履行分析并建立切实可行、具有针对性的合同管理工作程序,同时为各管理环节落实主要负责人,督促其按照合同规定条款履行岗位职责[2]。此外,阐释论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和应对工作制定合同管理制度,为合同构建系统化管理模式,对合同进行密切跟踪管理,定期开展合同管理判断与评价交流会,为完善合同管理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及方案。
3.2施工方。主要负责人根据合同条款分析本单位施工能力现况,为施工顺利实施划分岗位人员,落实各岗位人员职责,实施岗位连锁实施模式,强调各岗位人员严把施工质量,履行合同规定事项,尽可能达到合同上条款的要求。定期开展施工座谈会,分析施工过程出现的理由,探讨解决策略,同时强调为降低施工质量风险,杜绝交叉作业。
4.合同注意事项
提及合同中的注意事项,可分阶段讨论,具体分为四方面。
4.1价款的细化。目前,在我国工程招投标中,通常采用可调价格作为价款细化的主要手段,即首先以中标价为招投标价款,然后根据工程实际施工变更价格以及我国工程建设政策性调整后的价格再决定价款。常规下,以中标价与工程施工变更价格或我国工程建设政策性调整后的价格之和作为价款。
4.2合同中应包含工程竣工验收时价款结算的相关内容,通常需注明工程竣工验收时扣除质保金之外将预留尾款通过审计的形式向施工方支付,从而确保施工方合理行使价款结算,以便于确定所支付的工程价款低于竣工时双方结算价,这也是降低合同风险的主要内容[3]。
4.3合同应同时具备公平性与公正性。合同是否能体现公平与公正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一份有效且合理、科学的合同是工程建设方与施工方均重视的理由。同时,一旦合同已确定并签约成功后,双方需依照我国法律履行各自职责,避开未依法履行合同而导致法庭纠纷,造成单方或双方经济损失。
4.4合同中需明确提出奖励与惩处。不同工程对施工质量等级有不同要求,如果项目负责人对该工程质量要求较高,则合同中必须明确提到该工程施工质量等级,同时为鼓励施工方达到这样的质量标准,可在合同中注明奖励的形式,如奖金。再者,对于于合同规定竣工期提前完成工程建设的施工方,建设方可在合同中列明予以奖励,如奖金。此外,对于逾期竣工的情况,合同中应注明相关处罚措施。
关键词:公众聚集;大型群众性活动;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应急管理对策
0 引言
在公众聚集的大型群众性活动中,所谓的公共安全主要是指参与者的安全,这是核心问题与主要矛盾。大型群众性活动(以下简称大型群众性活动)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活动,包括比赛、演唱会、展览展销、游园、招聘会等活动。据公安部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共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3.5万场,参与群众3.2亿人次。根据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公报第22号资料表明,从公安机关对大型群众性活动举行前进行的安全检查情况看,有62%的活动存在各种安全问题。2005年11月1日,北京市率先出台了《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条例》,该条例首次要求主办方在活动举办前进行风险评估,提交风险评估报告。随后,杭州、南宁等地也出台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规定。2007年9月14日,国务院公布《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并于2007年10月1日施行。该条例对大型群众性活动的范围,承办者、场所管理者的安全责任和公安机关的职责,安全许可的条件、程序、时限,安全管理措施以及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规定,有利于保证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顺利进行。目前,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工作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但仍然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风险评估加强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日常安全管理,将危险降到最低,通过应急管理加强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真正的保障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成功举行。
1 公众聚集的大型群众性活动特征及风险评估
公众聚集的大型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运营管理是一个庞大的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各部分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对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日常安全防范周密,有章可循,才能大大降低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开展大型群众性活动的风险评估工作。要从系统的每个层面识别和分析大型群众性活动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处置措施。
1.1 大型群众性活动特征
大型群众性活动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规模大。至于何谓“规模大”,大多都是从参加的人数、所占场所的面积、持续时间的长短等方面作出大致的判断,在司法实践中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2007年8月29日,国务院第19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其中规定:“本条例所称大型群众性活动,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下列活动?”由此看来,“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是判断规模大小的标准。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1000人并非实际参加的人数,而是在举办活动之前预测的可能参加的人数。如果根据经验和常识判断,可能会有超过1000人参与,但由于意外原因实际参加人数没有那么多,仍然不失为“大规模”。另外,该人数也不是整个活动的所有人数,而是“每场次”可能参加的人数。
(2)群众性。“群众性”是指参加的人员范围非常广泛,不具有特定性,是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虽然某一种活动可能是针对某些社会群体而举办的,比如篮球赛事的观众大都是篮球爱好者,人才招聘会的参加者大都是应聘人员,音乐会的参与者大都是音乐爱好者,但他们来自何方、年龄大小、民族种族、文化水平等都不具有确定性,也不排除其他人员的参加。特别是象焰火晚会这样的活动,没有任何的资格限制,无需任何入场票证,人员更为庞杂,更具有“群众性”的特点。
(3)随机性。大型群众性活动的组织往往具有随机性特点,在何时举行、何地举行、以何种方式举行都是不确定的,或简单地说不具有职业性的特点。在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那里,这是一种常态,而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公共秩序和管理模式,因此,不属于大型群众性活动。一所大学里往往有一两万学生在同时上课,但上课的时间、场所、方式、参加人员等都是较为固定的,因而也不属于大型群众性活动。
1.2 风险评估
通过对风险源的识别和风险水平的评估,确定现有预防措施是否充分,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风险控制,通过持续反馈和更新来不断降低风险,这就是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