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古代诗歌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2 16:30: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古代诗歌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古代诗歌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古筝;演奏技法;创新特点;表现意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加速发展,促使了古筝艺术的空前繁荣,时代的发展需要古筝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促使古筝演奏技法进入一个多元化创新的时代,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趋势,从而为音乐表现服务。现将其革新特点略述如下。

1 演奏长音新技术的出现

从演奏方式看,由于古筝属于弹拨类乐器,其特有的乐器属性决定了其演奏短音容易而长音较难,八十年代之前的古筝演奏技法中,长音效果的出现主要是通过调整短音出现的频率即摇指和托劈来实现,但这两种长音技术各有弊端,使用摇指技术时,由于古筝的面板是弧形的长方体,所以在演奏不同音区的长音时,需要及时调整手腕的高度与指甲触弦的角度,从而避免频率不均或者断音的情况。而在使用快速托劈技术时,对演奏者的大指的控制能力和耐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则就会出现“断”和“卡”的情况,音色也比较高亢硬朗,极易出现杂音,不易奏出婉转的旋律。而轮指技术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些弊端,由于轮指是通过几个手指之间的快速协调的弹奏而产生长音效果,这就使其频率能够任意的调节,演奏长音的耐力更加的持久,并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古筝长音的音色问题,使其更加趋于饱满,圆润,自然和松弛。

2 单手分离弹奏能力的增强

所谓单手分离弹奏能力,即是将一些两只手同时协作配合才能完成的古筝演奏技法用一只手独立完成。例如,轮弹和摇勾技术,轮弹是低声部持续长音高声部单音,摇勾则是高声部持续长音而低声部单音,使在一只手演奏的情况下,能够演奏出两个声部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另外一只手,为其取音与做韵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为音乐的多声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例如王中山创作的《云岭音画》第三段“恋歌”中最后的一部分左手轮弹新技法的使用。三个声部的同时进行,有两个声部长音轮指技术的完美呈现,将苗家少女少男们对歌时缠绵的依恋之情刻画的入木三分。再如,单手独立演奏泛音技术,是用同一只手的小指轻触泛音点的同时大指或者食指弹弦,改变了以往双手协作才能完成泛音技法的状况,同样为另外一只手进行取音和作韵提供了条件。使得以往演奏泛音的时不能弹奏其他任何技巧的状态得以改变。如王中山创作的古筝曲《云岭音画》第一部分“晨曲”中.对该技法的使用,增强了乐曲的整体画面感,给听众呈现出一幅苗家山寨清晨特有的美丽景象。

3 参与发音部位的增多

所谓参与发音部位可以分为演奏者和古筝两个方面去解释,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演奏技法中,无论是左右手的弹弦技法,做韵技法,还是特殊音响方面,其发音主要是通过演奏者的手指与古筝的琴弦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音与韵,而进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参与发音部位大大增多,从演奏者的角度来看,不仅仅用手指来参与发音,而且用手的各个部位的各种不同状态来参与发音,包括手掌,手背,手臂,手肘等,从被演奏的古筝的角度来看,琴弦不再是古筝参与发音的唯一部位,古筝的筝首,面板,背板,扳手也参与其中,例如在乐曲《幻想曲》中,作者巧妙设计的两段用手拍击琴盒和琴弦等一系列特殊音响的段落,刻画出湘西少数民族载歌载舞欢腾的场景。作曲家与演奏者极尽可能的通过古筝的各个部位与手以及外物的相互结合创造出符合其创作意图的各种声音,促使了新的演奏技法不断涌现,为其作品服务,出现了借助外物参与发音的特殊奏法,如利用琴弓拉奏筝弦等,甚至还有古筝本身就不参与发声的演奏技法,例如:拍手等,这些都大大的丰富了古筝的特殊音响效果。

4 演奏手指间技法趋向平衡

在八十年代之前的演奏技法中,主要用大指、食指及中指完成各种技法的演奏,且手指的组合也不外乎中指与大指,食指与大指等的组合,无名指除在琶音的演奏中被用到外,很少发挥作用,因而使得古筝演奏手指间技法发展不平衡。这在演奏很多新创作乐曲的快速乐段时,传统的演奏技法中的指序的组合方式己无法满足演奏要求,而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被广泛运用到现代筝曲演奏的“快速指序”技法使无名指的演奏地位得以质的飞跃和提高,进而促使手指的组合也打破了原先的传统,各个手指间的组合被充分利用起来了。使得指序的组合方式及数量产生了质的飞跃和迅猛的裂变,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众多指序组合形式为我们的演奏提供了宽松的选择余地。在一些乐曲中,更出现了小指也参与取音,完成复杂的演奏技巧,从而使手指的潜能进一步挖掘,手指间技法趋向平衡。

5 双手取音技术趋向平衡

在八十年代前的演奏技法中,左手的演奏技巧虽然从仅在琴码的左侧“作韵”发展到可以在琴码的右侧取音,左手的演奏地位不断的提升,但依然处在“右主左辅”的地位,但是到了八十年代后,由于左手带上了义甲,不仅使双手的音色达到了平衡和统一,而且为右手技术的左手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左手的快速分指,快速勾托抹托以及左手摇指轮指,左手的快速指序,左手的独立演奏泛音,左手的音型化伴奏等,使左手的技术表现有了质的飞跃,从而使左右手在取音方面的演奏技巧趋于平衡。例如王中山创作的《溟山》中大篇幅的运用快速指序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左手的演奏当中去,使左手的快速演奏技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双手取音技巧趋向平衡的典范。

6 左手做韵技法的缓慢发展

八十年代以来的左手做韵技法的创新和突破是比较缓慢的,但是在技法上还是有所变化,左手揉按弦技法改变了原来的“一音一揉”“一音一按”的传统,出现了同时揉按双音甚至多音的演奏技法。在八十年代后创作的现代筝曲中,借鉴了传统筝派的做韵技法,出现了突破十二律体系的做韵技法,这种观念无疑也是一种创新。

由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古筝演奏技法朝着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篇幅所限,以上只是比较粗浅的总结了革新演奏技法的主要特点,并不能涵盖全部。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演奏技法的创新是为不断创新和适应时展的现代筝曲创作而服务的,而不断创新的现代筝曲又为演奏技法的革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创新演奏技法的出现,增强和丰富了现代筝乐的表现空间,为现代筝乐的创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和动力。由以上六点创新特点可以看出,革新演奏技法带来了现代筝曲音乐表现的优势,即旋律织体的丰富化,特殊音响的多样化,取音能力运指速度的提高和视觉效果的新颖化,但在演奏技法日益创新的同时,也使现代筝乐在表现音乐中出现了有声无韵,有快无慢,有动无静的弊端,并出现了一些无视音乐表现内容的“炫技”筝乐作品,如何能够将古筝的传统音韵与日益革新的现代技法完美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古筝的演奏者和创作者权衡利弊,扬长避短,使现代的革新技法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为古筝的演奏和创作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古筝艺术能够健康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丘霁.论筝技法的分类及其演变[J].中国音乐,2004(04).

[2] 李晗.谈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方向[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04).

[3] 乔荞.当代古筝演奏左手新技法一瞥[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2(04).

[4] 闫爱华.简论古筝的模拟音响效果及演奏手法[J].人民音乐,1996(04).

第2篇

其次,查阅古代文论资料进一步感受曹操作品的艺术风格。

再次,查阅曹操的生平资料,联系曹操生活的时代、曹操的生平思想,深入理解曹操诗歌古直悲涼的基本内涵。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曹操政治家的身份使得他有关注民生的天然情怀,因此他的诗多写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民生的苦难、自己渴慕人才及自己的雄心壮志。曹操本人不喜浮华,语言多不修饰,喜用四言、乐府体,因此显得古直。由此可见,在曹操作品的分析中,通过文献检索法,检索与曹操有关的所有资料,在研究其文学作品的时候,通过文学与文论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明确曹操诗歌的基本特点,之后又通过文史结合的方法,联系曹操的生平思想、时代文学思潮深入理解曹操诗歌特点的内涵与成因。

最后,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进行比较。如曹操与曹丕、曹植的比较能进一步凸显他的诗歌特色。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都有共同点:文学风格都有慷慨悲凉的时代特征。但是也有不同: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有英雄气;曹丕的诗偏娟婉约,有文人气;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有才子气。这与他们的作品内容、生平思想密不可分。

(二)古代文献课上的训练

如上所述,撰写古代文学硕士毕业论文,搜集文献资料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其中有电子文献的搜索,也有纸质文献的搜索。古代文献教师在讲述文献课时,有理论讲述,也有课堂实践。

比如教师以“欧阳修的词”为题进行课堂练习,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查阅馆藏目录,指导学生写欧阳修的词的版本源流,辨别欧阳修词集的最佳版本,为撰写欧阳修词准备了最核心、最基本的研究资料。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与有关文集,指导学生写交游考,为理解作者的思想与部分作品内涵打下基础。

如上所说,除了纸质文献还有电子文献,指导学生查阅电子文献也是必要的。

(三)古代文论课上的训练

古代文学的研究离不开古代文论的辅助,因此教师在古代文论课上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写作技巧也是必要的。古代文论课上有关宏观的文学观点、文学思潮体现对于具体的文学研究有一定意义,但有关文章写作构思的方法更值得借鉴。《文心雕龙》在论写作方法和技巧时提出“三准”的原则:

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为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

设情:是指根据所表现的情志来安排确定通篇的体制。酌事取类:指根据所要体现的事物来选取有关的材料。撮辞举要:运用精要的语言树立文骨。“三准”确定后,再敷设文采,运用骈偶、比喻、夸张等手段做文章。

在古代文论的讲析中可以以硕士毕业论文为例。如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柳宗元的贬谪诗》,根据设情的原则,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判断文章所要体现的内容,并得出其体制是学术论文,明白学术论文的特点。其次就是酌事取类,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用讨论的方法搜集有关的资料,得出结论搜集的有关资料,包括柳宗元诗的研究现状、柳宗元的贬谪诗、柳宗元的生平资料、柳宗元诗歌的古今文论评价、柳宗元风格相近的诗人诗歌资料等。最后就是措辞举要,明确使学生知道措辞举要就是列提纲。

通过这个例子的讲解,学生不但理解了什么是“三准”,还初步理解了硕士毕业论文的体制特点、资料搜集的方法、列提纲与运用材料佐证论点的方法,对于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课堂教学有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的特点,这同样可以运用到论文中。论文也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如果把这个难点集中到四年级解决,无形之中增加了论文的写作难度。因此,建议在硕士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撰写学期论文。其方式是按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进程,学期末布置需要撰写的学期论文。

第一学期学生刚刚接触古代文学,能力有限,可以布置单篇篇目,让学生围绕有关作家的作品、某类文学体裁或某个作品集的特点分析作品,进行鉴赏。如以《山鬼》为例,分析屈原《九歌》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一般是就篇章而谈篇章,不涉及其他资料的引用与论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篇章分析能力。

第二学期仍然是单篇篇目分析的练习,只不过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有关该篇目的评析、论证资料,并学会在分析单篇篇目时,综合利用这些材料并对之加以简单的评价。如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要求学生在分析单篇的基础上,搜集关于该篇的所有资料,甄别之后,并加以利用以论证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第三學期就是命题论文。这种命题论文一般给出明确的角度,让学生围绕命题,搜集与命题有关的所有资料,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论文观点。如“论欧阳修对南唐词的接受”,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南唐词风的资料、欧阳修学习南唐词风的资料、接受美学资料等,使学生能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文章观点。

第3篇

关键词:小学 古诗 诵读 教学

诵读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充分重视这一方法的运用。

一、诵读是对小学生诗歌启蒙教育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最早的诗歌是人们口头吟唱的,诗歌中的音乐因素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音乐性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音乐美又被称为韵律美、声韵美,表现为押韵、平仄、句数、字数、停顿节奏、双声、叠韵、叠字等语音特征的有规律的反复所形成的听觉上的审美感受。

周振甫在《论诵读》中总结了诵读的种种好处,他说:“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清代程廷祚认为:“古者之于诗,有诵有歌,诵可以尽人而学,歌不可以尽人而能也。”近人黄仲苏认为:“诵就字义言,则为读之而有音节者……”朱光潜说:“歌重音乐的节奏而诵重语言的节奏。”综合各家的理解,我认为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方智范分析到:“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当适当提倡。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用于优秀诗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象朗诵那样具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位、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二、诵读的作用是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20世纪30年代初,夏丐尊等专家说:“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多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工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近来学生们大家虽说在学校里“读书”或“念书”,其实读和念的时候很少,一般学生只做到“看”而已。我认为语言学科,不该只用眼和心,须于眼和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萧涤非说:“律诗本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诗体,诗人完成一首律诗,往往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口吟出来的。对于一首律诗特别是象《秋兴八首》这样的七律的鉴赏,更需要下一点吟咏的工夫。这倒不是单纯为了欣赏诗的音节的铿锵,而是为了通过抑扬亢堕的音节来更好地感受作者那种沉雄勃郁的心情。前人评《秋兴八首》谓‘浑浑吟讽,佳趣当自得之’”这虽然是针对律诗的特点而言,其实何尝不可以看作诵读古代诗歌的共同特色。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到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而才可能对它们耳熟能详,而理解得十分透彻。

三、展开诵读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诗歌特点予以指导

首先,诵读强调实践性,注重读的过程,遍数多是其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从“过程和方法”的维度出发,强调古代诗歌的启蒙教育应突出实践性,在反复的诵读实践中模仿、尝试诵读方法的不同变化,再积累诵读的经验。这个过程不同于以会背为目标的检测。南宋朱熹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所以他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转贴于其次,诵读还要强调诵读的目的性。诵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在了每个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一条。朗读是指放声读。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诗歌特点予以指导,使学生明白读的目的和要求,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注重对具体读法的指导,注重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之间的微妙关系,即课程标准所说的“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第4篇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练习仿写现代诗。

3.积累有关诗歌的名言。

一、回顾所学,导入新课。

1.同学们,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什么?(现代诗)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想一想:现代诗有什么特点?(有节奏感;蕴含丰富的想象;饱含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交流平台”。

结合本单元的诗歌,归纳现代诗的特点。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这些古代文人你都认识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看看你对他们了解多少。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屈、渊、孟、甫、韩、愈、禹、锡、仲、龚。)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1.(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分析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如何描写颜色。

(2)找一找其他描写颜色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2.读一读,注意节选诗歌的加点部分,说说加点的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1)请你在学过的课文中再找出几处运用排比手法的句子,并与同学们交流、品味,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2)仿写练习:请你运用排比手法写一首小诗。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描写诗歌特点的。

(1)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谈诗美)

(2)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朱光潜(谈诗的节奏)

(3)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英国]华兹华斯(谈诗歌创作)

3.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诗歌的名言?请在全班交流。

(1)诗歌是一团火,在人的灵魂里燃烧。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2)和谐是诗的语言的生命。——郭沫若

4.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确诗歌的特点了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诗,了解了现代诗的特点,认识了八位古代文人,并尝试仿写现代诗,积累了有关诗歌的名言。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多多积累和摘抄现代诗,体会现代诗优美、简练、富有节奏的语言艺术特色。

第5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 目标 切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0-0030-02

作者简介:李平贵(1977―),湖南长沙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长沙市优秀班主任、优秀语文教研工作者、邓志刚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当前诗歌教学较普遍存在目标模糊不清、教法老套、找不好切入点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真进行反思,认为应该关注以下两大方面:

一、明确目标,纲举目张

高中诗歌教学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具体到每首诗重点教什么?笔者认为教高中诗歌时,教师要知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诗歌教学的要求除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外,还要求学生拥有完备的诗歌知识储备、较高的诵读水平和赏析能力。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的联系与区别:课程目标是从宏观角度提出的,是诗歌教学之“纲”;单元目标是从微观角度提出的,是诗歌教学之“目”。“纲举”方能“目张”!作为教师,在教学诗歌之前一定要认真钻研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具体学情制定相应的课时目标。目标明确,纲举目张,胸中有成竹,挥洒方自如。

下面结合笔者在选修课程中的诗歌教学实践加以解说:

《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部分对于选修课程中的诗歌教学提出了以下目标:

1.对鉴赏诗歌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4.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创作,乐于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体会。

作为老师,心中一定要牢记这些宏观的课程目标,在具体教学中,要认真去落实具体的单元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具体学情制定相应的课时目标。

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都”部分就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单元目标。三个单元都有李白的诗,但在教学时应该有所侧重,区别对待。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重点学习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教《行路难(其一)》时,就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要对李白的人生经历、政治理想以及写作这首诗时的心境作全面而深入的探究,才能充分理解此诗。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点学习通过把握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就要依据单元要求重点赏析梦游一段,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歌诗韵”,重在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特点,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教《将进酒》时,就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要让学生先掌握诗歌节拍、用韵等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韵脚转换的疏密,更要引导学生细心揣摩诗中词句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出来的愤激之情。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可能只用一种方法教学,但还是要侧重单元目标进行教学。

二、找好切点,抛砖引玉

诗歌教学定好目标后,还需要找好切入点。诗歌教学的切入点不太易找,但找不好会让诗歌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切入点要根据课堂不同的需要来恰当地选择。课前导入、课中突破、课后拓展,目的不同,选择的切点也有所不同。下面以杜甫的《蜀相》为例具体分析。

在导入《蜀相》一诗时,既可以由评价诸葛亮的对联或成语导入,也可以由易中天的“品三国”导入,还可以从初中所学的《出师表》导入。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知道《蜀相》一诗是凭吊诸葛亮的。在课堂中突破单元目标和本诗难点时,要根据单元目标来确立切入点,本诗处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一章,那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杜甫为何在众多英雄之中独独钟情于诸葛亮,弄清写作目的。在突破时可以如此切入:诗人明明是在凭吊武侯祠,为什么不直接以“游武侯祠”为题而以“蜀相”为题?从此处切入,再联系杜甫的生平遭遇,最后引导学生从结句中“英雄”二字切入,就能让学生明白杜甫为何会对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就能明白杜甫的情感为何是深沉和悲伤的。

切入点也要根据诗词本身的特点来恰当地选择。

例如《归园田居》就可以从标题中最能够引人思考的字眼入手分析,抓住题目中的“归”字,以问引思,依次设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然后再层层释疑,就能够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情感了。

《书愤》一诗就要紧扣标题中的“愤” 字,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跌宕起伏的复杂感情。首联在激愤中怀有豪情壮志;颔联沉痛伤感;尾联在悲怆之中又抱有期待,表明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愿望。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全诗基调虽是写壮志未酬带来的悲愤,但并不是绝望。这样切入,就可以让学生明白:诗歌表面是写自己无用武之地的“愤”,实质上是表达作者对国家深沉不渝的爱。

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若能抓住承上启下的过渡性语句,就很容易理清词的脉络层次。词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既承上又启下,“江山如画”照应前面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壮阔之景;“一时多少豪杰”既回应了“千古风流人物”,又引出“遥想公瑾当年”,点怀古之题,抒豪迈之情。鉴赏时把握住了这一点,对诗词的脉络层次就理清楚了,从而能快速地掌握诗的内容与结构,便于背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须得法。“法”从学习中来!从摸索中来!从反思中来!身为教师,一定要养成勤奋学习、反复摸索、勤于反思的习惯,才能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其一,欣赏古代诗歌首先应该熟悉诗歌特点,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教师应在具体作品欣赏之前让学生了解把握诗歌知识,了解唐诗、宋词、元曲的类别和形式上的特点;能正确区分诗、词、曲及诗中的古体诗与近体诗,词中的小令、中调、长调,元散曲中的小令、散套等等。其次要全面思考,品味诗情画意。品诗,要借助想象、联想。诗人描绘生活图景并非目的,而是要通过“所见”传出“所感”,表达自己的情意。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依据诗歌所提供的画面,借助想象、联想,再加上情感的积极参与,才能再现画面,接触诗人“所见”,感受诗人的情志,进而产生共鸣,得到一种审美愉悦。教师在引导学生全面思考、品味诗情画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不要把自己的鉴赏强加给学生,用自己的鉴赏取代学生的鉴赏。②要注意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倡导学生自由想象、张扬个性,用自己的眼和心去再现诗人提供的生活图景。③引导学生将目光透过生活图景,体味作者情感。④鉴赏作为个人的审美活动,许多的感受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宜少讲精讲,让学生多读,且应是个人吟诵。只有在个人的吟诵回味之中,才能真正感悟“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诗情画意。

最后还应扩大阅读量,提高鉴赏水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见多自然识广,文章读得多了,自然会明白文章的规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举”课文之“一”,“反”课外阅读诗歌之“三”,学生的审美鉴赏及审美创造力将会大大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举一反三的基础上,依据具体作品,准确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

对于不同的作家作品,当然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对于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应具体作品具体分析,不能以共性代个性,或以个性代共性以致混淆风格,误谈手法。

其二,关于诗歌的欣赏的方法,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孙清武在《古代诗歌教学八法》中将诗歌的欣赏分为:溯源法、形象法、比较法、描摹法、入境法、玩味法、游戏法、美读法。周啸天认为:诗词欣赏活动,大致上可以分为七个层面,可以统称为“七法”,它们依次为:①识字——诗词语汇的知识;②知人——对于作家的了解;③论世——必要的历史知识;④诗法——基本的诗学常识;⑤会意——相应的生活体验;⑥吟诵——因声求气的咏味;⑦比较——大量的赏析实践。这些论述多是从欣赏过程的角度来探讨。如周啸天的“七法”中的“识字”、“知人”、“论世”、“诗法”是实证性质,属于文学外部范畴,是欣赏更好进行的准备;“吟诵”、“会意”和“比较”偏重于文学本身的感悟是从欣赏的较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提高。 欣赏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去着手进行?欣赏应在整体上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进行,即文质兼美,大致可以从

第7篇

一、狄兰•托马斯与现代主义诗歌

狄兰•托马斯生活于动荡的年代,当时社会矛盾较为突出,简单的语言已经无法有效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这就是西方现代语言的危机。人们的思想情感不能通过语言得到有效的表达,这加剧了社会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主义诗人开始探索新的语言形式,狄兰•托马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诗人的创作过程中,文字直接决定了诗人的风格特点。就如同画家作画,同样的对象在不同的画家眼中有所不同,能画成不同的作品,诗人也是如此,诗人的语言风格体现于文字中,如何有效组合普通的文字,在其中选择更为贴切的词句尤为重要。对于超现实主义诗人而言,其语言特色就是打破传统逻辑思维和道德约束,将人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新颖的语言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奇特的语言魅力。狄兰•托马斯的诗歌在节奏把握方面十分到位,人们在读他的诗歌时能够感受到氛围及语调的变化。狄兰•托马斯也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他将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情感通过诗歌形式表现出来。狄兰•托马斯主要采取重复性诗歌表达技巧,以此将所要表达的内容不断推向。例如在诗歌《穿过绿色茎管催动花朵的力》中,狄兰•托马斯就采用这种表达技巧,将生命循环的规律以及凄怆的生死别离表现出来。

二、狄兰•托马斯诗歌的语言特征

1.词语实体化狄兰•托马斯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技巧,形成了新颖的诗歌体式。他像艺术家一样通过语言创造艺术,寻找表达的新途径,他通常组合没有逻辑关联的词语,在词语跳跃的过程中将读者带入唯美的境界。狄兰•托马斯在诗歌创作中运用非理性的方式,颠覆了传统语言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界限,用语言取代实物,表达出超越实物的境界。他笔下诗歌不是单一的语言形式,而是语言与旋律的结合体。例如诗歌《我折断的这片面包》充分利用了神话传说中的诗歌特色,将神话故事融入诗歌中,不仅表现出了诗歌的魅力,还赋予诗歌以故事性和生命力,使原本单一的诗歌生动起来。语言不仅是一种媒介、一种传播工具,它也有自己的灵魂、生命力。通过狄兰•托马斯式的诗歌,人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诗歌文字的与众不同,语言表达不再软弱无力,不再像玻璃一样透明,反而成了彰显人性的镜子,能够反射世间的美好,让人们看到镜子中美丽的自己,看到自己心中内在的美。2.注重语言修辞形式修辞只是语言表达的方式之一,在所有文学作品中都可以运用,在诗歌中运用修辞手法能让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增强诗歌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因此在诗歌创作中需要注意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方面,狄兰•托马斯同著名诗人庞德一样,他们不会通过理性的思维评判事物本身,更注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他认为诗歌应该具有多彩性,将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旋律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诗歌的动态魅力,通过色彩、音响、旋律将诗歌表达出来,而不是以单一的逻辑思维,情感因素是诗歌语言的根本。为了表现出诗歌的文学色彩,狄兰•托马斯在《我切开的面包》中同样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例如排比、拟人、重复、尾韵等。这些都成为辅助元素,使他的诗歌更加生动迷人。例如他在诗歌《致你及他人》中写道“窗户倾如他们的心扉”,在诗歌《你的痛苦》中写道“你的痛苦是弦上的音乐”,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诗人美妙的想象力以及丰富的情感。3.个性化语言个性化语言是语言创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诗歌特色的基础。个性化语言是狄兰•托马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之处。诗歌语言实体化也是狄兰•托马斯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想要将诗歌语言实体化就需要充分了解语言的形式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客观实物的约束,打破客观存在物体的界限,让诗歌不再受语言规律的束缚,拓展语言的空间和表现方式,让读者产生共鸣。注重运用诗歌的形式因素是狄兰•托马斯在创作诗歌时一贯强调的,只有强化形式因素才能淡化语言的单一性和指示。形式化的表现方式能让诗歌表达更加直接,同时消弭对客观现实的冒犯以及由其导致的争议。在诗歌创作中,狄兰•托马斯还通过语法变异等形式表现出反逻辑、反理性等思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诗歌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使诗歌表现形式趋于单一,大部分诗歌不再像先前那样优雅,更多偏向直观的描述。正如著名诗人巴赫金所说,想要建立乌托邦式的诗歌风格,需要摒弃事物的本身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诞生新型的诗歌。

三、狄兰•托马斯诗歌中的语言张力

第8篇

(一)知识与能力

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学习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关于诗歌特征等问题的独特论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文艺随笔。本单元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把握作者缜密的构思,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解读本课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作者思路的过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找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高一阶段。已学习过一定量的议论文,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学习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有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有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离骚》;有汉乐府的双壁《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也有文人五言诗的冠冕《古诗十九首》;有“唐诗”,有“宋词”,也有“元曲”。然而当这些诗歌走进我们的生活时,大家是否想过他们的特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了解中国诗的特征。

(板书:谈中国诗 钱钟书)

(二)作者介绍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现代文学家,被誉为“文学大家”。作品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

(三)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后用原文填空,梳理文脉,抓中国诗的特征。

1.从诗的发展史上看,中国最好的( ),产生远在最完美的( )之后,其精髓和峰极出现得异常之早。

2.诗的外在形式上,艾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国诗是( )。长诗也只是( )。

3.从诗的表达方式上,用一位中国诗人的话说,(“ ”)也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歌的特征。中国诗里也会用所谓“何处是”的公式,如( )。

4.中国诗的笔力( )、词气( )。我们也有( )的诗。

5.在内容上,中国诗跟西洋诗无甚差异:中国( )特别多,( )几乎没有。中国诗里有所谓( )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 )成分。

(四)合作探究

1.作者谈诗歌的特征,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示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你喜欢的比喻,说说他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示例: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明确: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的说明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自主探究(学生有可能自主探究的比喻句)

(1)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2)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3)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总结: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

(五)延伸拓展

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

2.课外作业

了解了中国诗的特征,你怎样看作者的观点,课后请写300字的随笔。

(六)结束语

当我们轻轻合上文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由使我们惊叹,感谢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我国的古代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9篇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诗歌教学既有知识积累、鉴赏能力的要求,又有感性体悟、审美素质的要求,还有尝试创作的高标。但从近些年我市高考语文学生对诗歌鉴赏题的作答情况分析来看,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甚至十二年的熏陶,并没有形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理解思想内涵、探索丰富意蕴、领悟艺术魅力、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的鉴赏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连“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的表现手法”都没有掌握。我曾做过一次“高中三个年级语文素质差异调查报告”,从调查分析的数据来看,三个年级诗歌鉴赏得分率差别也不大,这也说明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诗歌教学效果如此难尽人意,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学者无趣,二是教者失法。

一、学者无趣

依据周围大多数一线教师多年来教学的体会和其他研究者对诗歌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的数据来看,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诗歌学习没有兴趣。大部分学生听读不会有感,自读不会有情;听师讲无精打采,自探究消极应付。少部分能跟着老师较积极地互动的学生,也多数是为了高考而学,由衷地喜欢诗歌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造成学生学习的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诗歌本质特征的客观原因,也有社会大环境积久而成的宿因。

(一)古诗新歌,深浅皆无味

诗是人性灵的最本能、最直接的抒写,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具有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情感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特点,暗示性、跳跃性、不确定性更是诗的特质。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诗的典范,诗的特质最为凸显。此外,中国古典诗歌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诗歌还有两个特点:意象丰富,内涵稳定又富于变化;时有用典,“据事”“援古”皆无所限定。正因如此,现代中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时常感到艰涩难懂,所以望而生畏,避而远之。

相对于古典诗歌,中国现代诗歌大都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情感表达坦白直率;“朦胧诗”融古今中外诗歌艺术于一体,带着时代的病痛和个人的创伤,最大限度地凸显了诗歌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后现代诗歌(也称“第三代诗歌”)回归语言本体,排斥所有艺术表达技巧,只剩最“干净”最简单的语言,平静地表达最强烈的主观意绪。但是在对诗歌艺术特点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中学生看来,现当代诗歌不是“通俗易懂”就是“不知所云”。“通俗易懂”的因为太“通俗”而觉得索然寡味,提不起神;“不知所云”的又觉得“雾里看花”“剥茧抽丝”,太劳心费神。

(二)少小无基,平地难起楼

现代社会大环境是,孩子的学前教育重英语早教,轻国语基础;重理科思维开发,轻文学积累熏陶。大部分学生除了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诗词以外,课外接触了解的很少,所以缺少必要的积累和熏陶。此外,由于没有涉猎丛书的习惯,大部分学生也缺少理解鉴赏古典诗词应有的综合文化知识。学习的乐趣源于看到自己不断获得新知或攻克难题的成就感,由于缺少诗歌鉴赏应有的基础,在诗歌学习中学生很难有成就感,因而不能获得乐趣。没有乐趣又怎能有兴趣?

二、教者失法

学生学习诗歌没有兴趣,诗歌阅读教学效率低,不仅有诗歌特点的客观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宿因,教师教学方式不得当也是重要的因素。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在高考棒的指挥下,大部分一线教师教学都是急功近利的。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教师对考试研究多,对教学研究少;抓学生落实基础耗力多,自我充实与时俱进用时少;设计教学只考虑教的问题,不考虑学生学的问题;只考虑自己要教授多少,不考虑学生能接受多少。因此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阅读教学重内容讲解,轻诵读品味;重理性分析,轻感性体悟;教师灌输成说多,学生个性解读少。这样的诗歌课堂不见思维的碰撞,鲜有情感的共鸣,缺少美的韵味和意境,怎么可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热情也就没有动力和效果。

另外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冷漠态度,也一次次打击着少数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力求创新、践行教育教学新理念的优秀教师的满腔热情,使这些教师也逐渐寒心无奈地退回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者无趣”与“教者失法”相互作用,恶性循环,必然使《课程标准》中的各项教学目标成为空中之月,不知“何时可掇”。

高中诗歌教学的效果如此堪忧,处境如此尴尬,所以如何改变诗歌教学的现状,实现诗歌阅读教学课堂高效性,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迫切需要作为重点课题来深入研究。

目前有关诗歌教学的研究对学生诗歌阅读学习现状和教师教学误区调查研究的总结都比较真实全面,对诗歌特有的体裁特征也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与阐述,但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研究,虽然也有以课题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研究的,但也是刚刚开始还没有成果呈现。

二、课堂教学方法仅从教师如何教的单一角度考虑,缺少对学生如何学和喜欢如何学的研究。

三、孤立地研究诗歌阅读教学,没有把它放在由其它学科共同构成的高中生任务繁重的大的学习环境中去。高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课下花费大量时间的预习准备和材料搜集为基础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