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常规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2 16:30: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常规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常规教育

第1篇

一、确立常规教育的目标要求

小班常规的内容可以分为:社会交往规则、群体性规则和个体性规则,社会交往规则是指幼儿适应社会生活必须遵守的品德行为规范,是幼儿社会化的最直接的内容,群体性规则主要用以保证集体生活,游戏和教学的顺利进行、形成幼儿的集体观念。个体性规则主要是维系个体健康发展的行为要求。通过常规教育可以逐渐形成幼儿正确的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体系与相应的行为方式。

二、采取正确的、恰当的教育方法

初入园的幼儿对幼儿园的环境,活动都不熟悉、不适应,也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经常出现违反规则的现象。因此。就需要老师进行耐心教育。我们针对各项活动中的常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实施教育,并注意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要求,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如示范、模仿法、语言指导法、情境教育法、游戏练习法、表扬、激励法等。

三、遵守一定的教育原则

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一方面有些怯生,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进行幼儿生活习惯培养。要循序渐进地指导。使他们逐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切不可操之过急,要讲求方式方法。生活常规培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的原则。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常规的数量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常规的要求由简到繁,逐步提高。如刚开学我们要求幼儿先学会自己穿鞋。然后学会穿裤子,过一段时间要求他们会穿单衣,逐渐要求会穿毛衣,外套,能力强的要求他会塞衣服。

2、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由于先天的和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集体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个别教育。有的幼儿不会拿勺吃饭;有的不吃这、不吃那:有的自控能力差;有的理解能力跟不上;有的口齿不清。都要老师耐心地去教,使这些幼儿逐步统一、融入在集体之中。

3、家园一致的原则。幼儿园的教育效果,往往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在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中,离园这个环节是与家长充分接触的有利时机。我们根据幼儿在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同时也从家长中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还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充分交谈、交流,要求家长配合教师,共同努力,改掉幼儿的不良习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下一代。

四、适时地讲解、示范给幼儿以正确的概念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确概念,有一个可效仿的榜样。

五、善于抓住时机,注重随机教育

有许多良好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习得的。因此,教师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在一次饭前洗手时,我发现几名幼儿在盥洗室里玩水,满身、满脸湿淋淋。在口头教育后,我请幼儿观看了我的示范。幼儿通过观察知道洗手时不把水龙头开得太大,洗手后再把水龙头关严,轻轻把手上的水甩到水池里。这样不仅使孩子懂得节约用水,也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

六、重视表扬与鼓励在良好生活习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幼儿入园不久,我发现绝大多数幼儿玩具玩后随手丢在一边,我常常为收拾玩具而发愁,当我发现吴婉璐小朋友每次玩完玩具后都能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齐齐,而且能帮助别的小朋友收拾玩具时,我及时表扬了她。每天游戏后许多幼儿纷纷效仿她的样子认真地收起玩具,我及时表扬了他们,为了巩固这一习惯。还用红花表扬他们,同时通过送玩具回家这一做法,培养了幼儿的良好活动习惯。

七、重视家长工作。使良好的习惯在家庭中得以强化

第2篇

关键词:德育;分层;常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277-02

我校是新昆山人子女指定学校,外地学生在我校的比例为三分之二强,好多学生小学是在民办学校或老家学校上的,养成教育与行为习惯参差不齐,德育教育难度很大。要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德育进行分层分类教育?

一、初一年级的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净”“静”

1.静,首先指的是身要静。初一的孩子好动,这不是坏事,但他们大多好乱动,无节制。因此,我要求学生能坐得下来,能坐得住,这样才能去学习、去思考;其次指的是口要静。初一的孩子喜欢说话,这也不是坏事,但他们好乱讲话,好喧闹。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保持安静,在课间不吵闹,在自习课上不讲话,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思考氛围;第三指的是人要静。学习要想有好的效果,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它需要人静得下来,心无旁骜。因此,我要求学生心要静,学的时候不能想着吃、喝、玩、乐,不能总去看着别人在做什么事,而是要静下心去做自己的事。

2.净,这个字对学生的要求就是穿着打扮。要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干净、整洁、朴素大方,要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不攀比、不铺张浪费的习惯。教室卫生要洁净,只有在洁净的环境里,人的身体才会健康,心情才会舒畅。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要求班主任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组,班级、包干区的劳动值日,包干到人,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净,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心灵要纯洁。初中生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我通过班级两侧墙壁文化布置,学习园地、荣誉栏的张贴利用用名言警句来熏陶,通过每周评选主题不相同的每周之星的评选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荣辱观,再加上早晨的每日点评,每周的主题班会,我要求班主任利用众多方式来培养学生纯洁的心灵。

二、初二年级德育工作的重点是“进”“敬”

1.进,要求学生要有上进心,即使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困难也要知难而进。进入初二大多数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成绩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都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而在初二同学心中,自己像是学校的老大,刚刚入学的初一没本事,初三的又要进入中考备战阶段,自然最后剩下的就是初二的同学们,许多原来听话守纪的学生,这时开始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抑郁自卑等心理障碍以及说谎、破坏等不良行为。因此在初二特定的阶段,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学生个体所显现的相对比例偏高的不良心理、情感和行为特征,就是一种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初二现象”。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适应了学校环境,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我放松的表现。所以我要求班主任加强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学习常规教育,制定了《陆家中学学生一日行为量化考核方案》,要求班主任每天一考核、每星期一汇总,做好汇总表,每周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学生贴上五角星,汇总表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内,通过此项工作培养学生争先进位的意识。

2.敬,我在选择班级文化标语中给班主任推荐了这样一句话——“成人成才,崇德崇美”,我认为中学生到校学习,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怎样做人,也就是成人、成才。而且是先成人,再成才。敬,就是孝敬,听父母的话、理解父母的用心;敬,也是尊敬师长、尊敬老师、敬重长辈;敬,还是同学之间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敬,还是男女同学相互尊重,合理交往,健康成长;敬,更是敬畏之心、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珍惜光阴、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不留遗憾。我通过一个“敬”字,把中华民族的这些优秀传统、美好道德情操融入其中,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言会来书写好“人”字,做一个真正的人。

三、初三年级德育工作的重点是“竞”“精”

1.竞,“物竞无择,适着生存”,人生就像是赛场,学校就像是跑道。我们的学生就是跑道上的运动员,初三是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是学生成长道路的分水岭,是走向社会的第一道关卡。我相信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能力成就未来”,因此,我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引入“竞争”意识,用“竞”这个词来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所谓竞,就是要有聪明的头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有擅长的技能。我要求班主任通过“竞”来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还要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通过读书、朗诵比赛、书法、绘画、摄影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竞争能力。竞,是一面好的镜子,它能清晰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自己今后努力的目标与方向,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真正含义。

第3篇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其它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1.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学习经验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秋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一个粘纸宝宝!”。然而,让A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的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就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了;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常规要求,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

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2.1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制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2.1.1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有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措施,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2.1.2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2.1.3抓住冲突情境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境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幼儿提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3.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例: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了午睡教室。老师因为正在招呼活动室里的孩子,还没有进午睡室,那些先进去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大声地嬉笑打闹起来,有的拿毯子当披风装扮奥特曼、有的把脱下来的衣服抛来扔去、也有的小朋友故意以怪声怪腔引逗别人……老师闻声进来后大声地训斥道“哪个小朋友还想闹?等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让他再补睡,而且我也不会带他到外面玩游戏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那么这种依靠教师权威和惩罚威胁的常规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从短期看,这种常规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常明显,老师训斥后,没有一个小朋友敢胡闹了。那么,其长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种暂时的秩序和即时的纪律都不是真实的。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静的规则,是为了让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扰地入睡,他们就不会认识到在午睡室里大声吵闹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当,因此也就不会有遵守这些午睡纪律的内在动力。他之所以做到不做声和守纪律,只是因为害怕老师和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其行为自身给集体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而当遵守纪律的动力不是来自幼儿自身时,一旦没有人监督,幼儿就特别会违反纪律。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的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对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更听话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和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懂事”的孩子。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反思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4.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第4篇

关键词:幼儿;常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82-01

所谓常规,是指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规矩”即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是在幼儿园保教工作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长期以来,由于在教育理念、方法和途径上的偏差,常规教育凸显了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幼儿教师深思,更需要深入实际探究,认真细致地思考,以便提出更多的解决措施。

一、当前幼儿常规教育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1.注重常规教育形式,忽视幼儿个性发展。在幼儿一日常规教育中,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又缺乏对知识之间整体性的统筹考虑,片面地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宣讲规则,使规则流于形式,导致幼儿的认知和行为脱节。在现实教学中,幼儿教师常常是牢牢把握自己是传授者的角色,要将知识"灌输"给幼儿,幼儿被动地吸收知识成了一种惯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幼儿个性的发展,容易使得幼儿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利于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强调常规教育他律作用,忽视幼儿自律培养。教师和父母甚至是幼儿身边的其他年长者进行常规教育时,通常喜欢通过运用他们的权力来强制儿童遵守他们所制定的规则。这种强制一般不会遭到儿童的反抗。因为幼儿对成人的权威具有单方面的服从。但由于认知的局限,儿童并不能真正理解成人制定规则的意图,也不能理解道德规则的发生和它们的运用。因此,常规教育容晶陷入过分强调他律作用的泥潭而忽视了幼儿自律的培养。其实,幼儿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适应、内化、形成规则意识,而只是以教师的裁判和纪律的约束来训练孩子,导孜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容易造成孩子对规则的无所适从,更甚者还引起了孩子的抵触情绪。

3.强调常规教育有序性,忽视了幼儿的自主性。我们的常规要求一舷与幼儿的安全、礼貌和行为规范等直接相关的,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在教师里要轻声讲话、不吵闹、打架、奔跑、不乱扔玩具等。此外还有许多涉及爱护环境等要求,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我们常常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如在区城活动中有意地限制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形式及合作伙伴,虽然区域活动开展得非常有序,但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利被剥夺了。

4.强调常规教育共性,忽视幼儿本身的差异性。在常规教育中,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向全体幼儿提出一种规则和要求,这种集体性的要求可以有效地保障各教育活动之间的转换,但是统一的要求往往会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例如:在很多幼儿园,幼儿在吃饭前教师都会强调吃饭的纪律,吃饭不准说话,不要把饭掉在桌子上,吃饭不能太慢等,甚至有的老师为了能维持好吃饭的纪律,却利用竞赛的方式激励孩子快速吃饭,本来愉快的进餐却变成了紧张的竞赛。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及生活习惯,他们吃饭的速度、方式及对饭的喜好都会有很大差异,老师一味地对不同幼儿采用同一方式,显然是忽视了幼儿之间的差异性。

二、加强幼儿常规教育工作的几点对策

为了切实管理好幼儿的一日生活,真正体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给孩子提供充分自由的机会,充分协调自由与约束的关系,既为教师在组织活动中提供捷径,又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有效地学习的科学方法,结合我园幼儿实际,笔者提出了如下对策:

1.尊重幼儿个性,加强自我管理。首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在环境的创设上应着重体现幼儿的参与,如玩具摆放的常规,教师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只有在他们参与下建立的常规要求才能真正的被其接受。其次,要加强幼儿的自我管理。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可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的简单管理。救师要摒弃以前那种将幼儿视为成人的客观附属物或"小大人"的观念,即儿童身心各方面都需要合理地照顾和保护,儿童应有主动、自由和充分活动的权力,各方面应该协调发展。

2.创设良好环境,为幼儿自由活动提供条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规,更要创设良好环境,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规,为幼儿自由活动提供条件。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常规,教师都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在制定和执行常规的过程中了解并尊重幼儿合理的需要以及个性特征,让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并且学会讨论制定规则。总之,教师要因时、困地、因材制宜创设环堤,为幼儿的自由活动创造条件。

3.合理分配时间,给幼儿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把握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的时间比例,安排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教师可充分利用各项活动之间的间隙,让幼儿自由的活动。例如在幼儿做完游戏后与吃午饭之间的一段时间,吃完点心后与开展教育活动前之间的一段时间,便可安排幼儿自主自愿的进行相互谈话、交往等活动。还可在一日活动中安排固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如入园后和离园前等,使幼儿每天的自由活动时间得到充分的保证。在自由活动中,教师既要懂得对个别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但也应注意面向全体,使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受教育的面更广,扩大教育的效果和影响。

三、结语

我们培养的儿童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因此,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形成极极主动的纪律意识。幼儿园阶段是孩子进入“小社会”的初级阶段,作为教师,一定要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去认识常规救育,并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使之收到实质性的效果,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孩子,幼儿常规管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5篇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第6篇

1、班级生活常规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所以制定幼儿班级生活常规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学会自我管理。

2、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

3、常规教育保证幼儿健康和良好的情绪,使幼儿学会适应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常规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日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它是幼儿从家庭融入社会集体这一阶段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和方法中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问题,从学前教育改革中幼儿发展为本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幼儿常规教育的创新举措。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往往是由教育者决定,但各种因素常常导致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意向,反而造成幼儿的不情愿。比如某些教育者认为幼儿不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在常规教育中只要以服从教师的管理为主,长时间后,幼儿的常规行为便失去了发自内心需要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

2.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的幼儿常规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在幼儿常规教育中经常教导幼儿说“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孩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不许动来动去”等话语,这是因为许多教育者对幼儿的评价只用“好”与“坏”两个角度。所以常规教育内容也比较刻板,意在将幼儿打造成为教师言听计从的规规矩矩的人,抹杀了幼儿的灵性。

3.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性,这样才能多方位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者常用的日常教育方法便是让幼儿玩游戏,首先讲解游戏规则和提醒注意事项,对违反规则的要求表演节目或讲故事。这种默守常规式的游戏特点不利于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忽视了幼儿其它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常规教育创新举措

1.让幼儿参与常规教育内容构建

常规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也参与内容的构建中,以幼儿需要为导向,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我是解放军的游戏中,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做才能使动作更加标准,形象更接近解放军,让幼儿自己表达这一游戏需要注意的要点,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加以修正。

2.教育方法要多样性

幼儿常规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游戏,还要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幼儿发展,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情趣,增长他们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方面的启发、以及情感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方法让幼儿融入角色中,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去感知社会和体验生活。

3.加强教育者在常规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第8篇

1. 教师对班级常规教育的认识不够

由于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滞后,还固守传统教育的经验,从而使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在内容上,要求上都显得十分的僵化。例如:在我们幼儿园经常看到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孩子围坐在一起,上课时,不许孩子随便讲话,有的孩子因为积极发言或抢断别人的话,就会遭到教师的批评。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心灵,而不是利用强势压迫使人服从。我们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这种传统的班级常规教育的危害。

2. 班级常规教育的途径和形式单一

班级常规教育应该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一日活动的许多环节,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把握常规教育的契机,但有时我们教师却不能发现和不会把握教育契机,即使发现了,在进行常规教育时也只会用批评、命令、说教、甚至惩罚的方法,比如:幼儿午餐时,总会把饭粒撒在地上、桌上,有的教师只是一味斥责。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积极向上的环境,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的提醒幼儿不要浪费粮食,有的等吃完饭后自己清理一遍。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活动让幼儿了解农民的辛苦劳作,只有幼儿真正了解某些行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结果,才会将规则内化为自觉的要求。

3. 过度强调常规教育,教师工作精力分散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特别是上公开课前,我们会发现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条条框框,例如:发言之前要举手,操作材料不能乱拿,按事先安排的,到相应的小组中活动等。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一个塑造人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常规教育的过程中把孩子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幼儿的身心个性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收获了许多,现在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

在班级的常规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成为活动实施制定的小主人。按照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孩子对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所在环境的创设应着重体现幼儿的参与,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如:区域活动阅读时光中,孩子们对图书角中的五彩缤纷的书籍及里面形象生动的画面十分感兴趣,时常里面挤满了来光临的顾客,可是里面的吵声、说笑声影响到其他区域中的孩子,乃至于过一段时间里面的书籍不是边角被撕掉就是封面不知去向,甚是可惜。面对这一现象,我把问题抛给了幼儿,让他们去解决。在常规教育中有许多规则是要幼儿记住并执行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规则的受益者,感到规则是他们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的。

三、发挥环境的指引作用

《纲要》中强调了无论各种环境应是满足孩子多方面需求的,能使他们获得经验的。对于班级常规教育,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点。例如:我们发现孩子们喜欢在宽敞的教室里横冲直撞,跑来跑去,于是我就考虑是不是教室的空间太过宽阔?于是我便把教室环境做一些改变。穿插不同的区域环境,让教室不显得太空旷,孩子们在教室跑步的机会自然就少了。在不同的区域的地板上贴上小脚,在角色区内挂适量的工作牌,不同的教育内容摆放不同样子的座位。环境的暗示,还可以提醒、指导幼儿的行为,久而久之幼儿受环境的影响。

四、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

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每一个活动结束后过渡到下一个活动期间,总是会引起混乱的时候,比如:在吃早午点过渡到喝水这个环节,快的小朋友早就没事了,他们趁着老师照顾其他没有吃完的小朋友的时机,逗留在卫生间或其他隐蔽的地方打闹,秩序比较混乱。于是我在这些环节安排了一些小型的民间游戏,让幼儿自由结伴玩游戏,这样即减少了幼儿等待的时间,又使整个活动有条不紊,对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班级教师之间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如:每次区域活动结束后,我和配班老师一个负责提醒和协助幼儿收拾活动器材,一个提前在语言区的地毯上等待幼儿,这样避免了收拾好的幼儿无事可做、去别处玩或打闹。

五、引入游戏情境,将常规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游戏情境中

第9篇

近年来,我县各初中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及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切实加强学校常规管理,不断完善学科教学评估及评价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校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但是,个别学校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体罚学生、课程课时安排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等违规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规范初中教育教学行为,根据《义务教育法》及省教育厅教基[*]21号、[*]5号和市教育局教基[*]20号等文件精神,现提出以下意见,希各校认真贯彻落实:

一、切实加强招生管理,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

各校要认真学习、大力宣传、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依法保障学区内已完成初等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得以全部入学。学校不得采取考试、考查、测试等形式选拔学生,不得附加任何条件作为招生的依据。严禁学校依据学生成绩编排重点班、快慢班等。民办初中招生办法和招生广告必须报经县教育局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学校不得作虚假宣传,也不得对家长和学生作无原则的承诺,更不得有偿招揽生源。

严格控制班额。每班学生56人,政策照顾确需安排的,班额均不得超过60人。已超过规定班额标准的,不得招收和接收转学、借读(插班)学生。

各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籍管理(包括电子学籍),严格执行《*初中学籍管理意见(试行)》(泗教中[*]2号),完善档案资料建设,履行学生流动手续,做好控流保学工作。初中学生学籍是学生是否接受和完成初级中等义务教育的有效证明,各校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申报学籍,不得多报、少报学生学籍或办理重复学籍。

二、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各校要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安排表》(附后)规定的课程课时标准,安排教学活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合理安排地方与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还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心理健康活动等,由学校根据情况具体安排。七至九年级信息技术教育总量不得少于68课时。

三、统一规范教学时间和作息时间

初中每学年教学时间为39周,其中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第一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包括在九年级上课时间35周之内)。每周安排34课时。学校不得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提前安排期末考试和放假时间。学生寒暑假教师应推迟3-5天放假,做好学期结束工作。新学期开学前,学校要提前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一周。

初中走读生到校时间每天早晨不得早于7:30,下午到校时间按季节调整,分别不得早于14:00和14:30,放学时间不得迟于17:30和18:00。住校生可以上早读和晚自习,早读时间不超过45分钟,晚自习不超过2小时。学校要让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

四、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禁学校乱收费

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初中公用经费和事业发展的建设经费已全面纳入财政予以保障,各校要按照规定要求认真做好预算工作,合理安排经费支出,保证学校日常工作有序高效运转,校舍得到及时维修和改造。

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局的安排做好教学用书征订工作,规范教学用书管理,确保教材足额征订和使用到位,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印制作业(基础训练、寒暑假作业)要做好宣传推荐工作,并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征订。严禁学校使用盗版教学用书。各初中要严格执行收费政策,规范学校收费行为,严禁学校乱收费。

五、加强教育和管理,规范教师职业行为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关心教师的学习和工作,努力为教师的工作及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特别是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对教师本职工作提出明确的职业要求,坚决杜绝教师歧视差生、辱骂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坚决纠正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在校外收费补课的错误做法。教师在校内为学生补缺补差,不得收费,可计入工作量,作为年度量化考核内容之一。

六、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教育局将对学校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依法依纪给予处分,并取消其在各类评优评先中的资格:

1、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每班班额超过60人的。

2、在申报学籍中弄虚作假的。

3、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强行统一征订教辅资料和选用盗版教科书、教辅资料的。

4、要求和统一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辅导班或课外补习班和学科竞赛的。

5、不执行本意见规定的学生在校和作息时间的。

民办学校虚假招生广告,严重干扰和影响全县初中正常教育管理和教学秩序的,将责令限期改正,直至停止招生,取消办学许可证。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学校、教育局给予行政处分:

1、从事有偿家教,收费补课的。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