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18: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采购的控制要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DOI]10.13939/ki.zgsc.2017.15.279
1 构建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环境
毋庸置疑,环境关系企业的发展与进步,且对环境加以控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员工的道德素养、改善管理观念、创新人力资源等,因此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积极构建完善的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需要加强重视企业员工的素养与价值观。众所周知,企业氛围往往对采购业务有着决定性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是企业员工需要将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还需要避免出现私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其二是企业需要严格遵循诚信为本的基本理念,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三是如果出现各种违规现象,需要及时检举,并且企业员工需要做好自身定位工作,如果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要及时向监督部T报告,且企业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给予奖惩;其四是企业需要进一步明确所有的员工都遵守相关的道德准则,对于严重违纪的人员要免职;其五是企业还需要避免员工利用资源以及企业财产为自己谋取利益,或者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保护机密信息,尤其在进行采购的时候要避免泄露。
第二,需要提高胜任能力。[1]在新形势下,企业员工需要提高自身的胜任能力,并且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需求,相应的管理层要设定合适的工作岗位,尤其在选拔与招聘员工的时候制定条件。其中在设定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时,需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加以判断,还需要从现实角度出发对人力资源成本加以考虑与探究。还有一点是采购部门在发展中,需要保证采购人员具有良好的市场敏感性以及收集市场信息的能力。
第三,需要从组织结构角度分析。从基本属性分析,组织结构是权责分工的主要架构,不管是哪一种组织结构,均需要按照企业的业务性质加以集中与分散,从根本上保证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如此才能真正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当然也只有这样其采购活动运行才会具有高效率。[2]
2 对企业采购业务内部控制风险进行评估
一般而言,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了四方面的要求,分别是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对应,从整体角度分析,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发展因素。其一是在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需要积极设立目标,且企业还需要严格按照对应的战略目标制定各项经营目标、采购目标等。要清楚了解到只有确定目标才能保证采购业务的有序性,才能保证采购业务从内到外、各个环节的通畅性,当然设定目标之后还会减少、肆意挪用资金的现象,可以准确地提供采购的会计信息,真正满足企业的生产要求,减少各种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3]其二是在进行风险识别的时候需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考虑与分析,还需要对企业与外界的影响性进行概述,从属性分析,风险识别是不断重复的,还会根据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在采购中主要存在的风险非常多,比如像欺上瞒下、盲目采购、验收不严格、以次充好等,因此在风险识别的时候需要加强控制,或采取相关的措施,如座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其三是在风险识别之后要对风险加以分析,需要分析的内容有风险的重要性程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等,其中风险应对策略也是十分重要的,企业需要对风险进行权衡,根据不同的风险选择不同的策略,还需不定期地进行风险评估。
3 设计企业采购业务控制活动
第一是需要积极设定采购业务内部职责分离制度,尤其是在企业采购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职务分离,主要内容包括:实现采购执行的相分离、货物采购人在采购之后不可对货物进行验收、采购货款需要与执行职务相互分离、货款记录者不可担任付款的职责。[4]
第二是需要加强对采购计划的编制,其中需要严格按照企业的年度计划加以分析,保证其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并且采购计划需要按照市场的外部环境加以分析,如此才能真正保证计划的可行性,还能够减少计划的随意性。
第三是做好订购环节控制策略。其一是要做好采购价格的控制,企业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供应商档案,并且不断更新其信息与档案,与广大供应商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在采购的过程中买到质量价廉的材料。企业还可以在市场中收集各个供应商的信息,并对优秀的供应商发出招标邀请,公开竞标。其二是需要控制采购合同,企业需要加强合同管理,积极制定完善的采购合同,在整个采购计划与合同签订的时候要增加财务部的时间,保证对每一项合同进行登记,并且还需要由专门的人员进行最后审核。
第四是做好采购管理制度计划,该内容主要面对的是对采购领导制度与经济责任制度加以设计,其中采购领导制度主要采取的是分散制,简而言之,便是将采购的权利分散到各个部门。[5]经济责任制度则是由岗位责任制与采购费用承包制所组成的,在采购部门中需要加以明确,保证采购中能够各司其职。
第五是做好入库验收的程序。从全局出发分析,入库验收不仅要对货物进行检验,而且还需要对供货方的发货单进行检查,只有经过检查才能保证货物是在合作的供货方那里所发出的。还有一点是在入库验收的时候要对验收的人员与职责加以明确,验收的过程中积极编写验收报告,并要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核,这样才能将货物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与解决。
第六是要做好采购业务中付款的控制。通常情况下,企业只有检查货物且保证没有任何漏洞之后才会支付货款,但是在支付货款的时候同样需要加强分析与考虑,比如要对发票的价格、税费等进行核对,了解是否与合同一致,只有等到所有的凭证全部办齐之后才能支付货款。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对于购货发票之外的成本,在进行支付之前需要由会计部门对其凭证加以审查,从根本上保证合法性。
4 做好采购中的信息沟通工作
在整个采购的过程中要想控制成本需要做好信息沟通工作,企业的采购部门需要加强分析原材料的价格、市场的供求关系、国家的宏观经济与政策等。为保证采购的科学性,企业还可以针对实际的发展情况与监督部门进行沟通,或者采取多媒体的方式获得需要的信息。[6]在企业采购中,其信息沟通会集中在多个方面,企业的财务部门需要与采购部门进行沟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账账核实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减少各类贪污犯罪现象的发生。企业的采购部门还需要加强同生产销售部门进行信息交流,真正实现采购、生产、销售的同步,在交流、沟通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短时间内解决。信息沟通的方式非常多,比如采取网络、政策手段、录像、口头传达等。在新形势下笔者认为还需要采取协同采购的方式,如此可以实现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甚至还可以解决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在无形中将采购问题解决。但是这种模式往往需要对信息、沟通有着非常多的要求。
5 做好采购业务中的监督工作
监督工作推动了企业采购的可行性,且监督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其中内部O督包括两点:其一是企业监督部门,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审计委员会,企业的监督部门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采购流程加以监督,规避采购风险。其二是采购负责人需要加强对采购部门以及采购人员的监督与检查,可以由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实施联合检查与个人检查。而对于外部监督,则主要是企业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对其内部控制有效性加以评价,还需要对采购业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起到良好的监督管理作用。
6 结 论
综上所述,企业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关系企业的发展,尤其在当前新形势下,需要积极做好采购业务内部控制设计工作。在本文中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分别是构建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环境、对企业采购业务内部控制风险进行评估、设计企业采购业务控制活动、做好采购中的信息沟通工作、做好采购业务中的监督工作,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分析,可以将采购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与解决,才可以真正提高企业采购能力,真正推动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全玲,高松林.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24):68-69.
[2]张玲玲.ERP环境下企业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探析[J].经济师,2014(3):267-268.
[3]钟健梅.浅析网络销售业务的内部控制――基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几点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1):156-158.
[4]刘雪丽.新时期国有企业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及业务流程设计[J].现代商业,2014(27):130-131.
摘要随着企业财务风险的不断提高,如何控制财务风险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可以从控制会计要素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监督控制企业的经营过程,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关键词会计控制要素结构财务风险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要素
企业的资金运动包含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和资金的退出三方面。资金投入分企业所有者投入和企业债权人投入两类。从一定日期相对静止的状态来看,资产总额减去负债的差额为所有者权益,由此划分出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三项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企业各项资产经过一定时期的营运,在获得一定收入的同时必将发生一定的耗费,收支相抵后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由此分离出资金运动显著运动状态下的三项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及利润。
二、企业会计要素的结构。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项会计要素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反映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资产来源于权益,两者相互依存,在数量上必然相等,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为:收入-费用=利润。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扣减该时期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余额。
三、会计要素及其结构与企业财务风险的关系
企业一定期间内资产的形成来源于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的投入,两者之间的任何变化都会使得企业资本或资本结构发生变动。以企业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资产为基础,收入或费用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企业利润的变化,根据企业这六种会计要素的联动传导关系,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可以得到这六种会计要素及其结构比例关系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一)资产与资产结构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将使企业的收益变得不确定。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及周转快慢可将企业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两类资产的比例构成企业的资产结构,所有不合理的资产结构都会削弱企业获得收益的能力,而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前兆之一就表现为企业收益能力的降低。
(二)负债与负债结构
负债指企业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企业负债的增加必将会增大其偿债风险。按照企业债务偿还期限的长短可将企业负债划分为流动性负债和非流动性负债,两者的比例构成了企业的负债结构。企业的资产结构一般将决定企业负债结构的比例范围,如果两者不相适应,那么必将会加大企业的偿债风险。
(三)所有者权益与所有者权益结构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所享有的经济利益,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企业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清偿债务的基础。按照投资者类型的不同,企业权益被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等,其各自拥有股份的份额结构便构成了企业的权益结构,企业不同的权益结构将会决定企业的治理结构,影响企业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效率,进而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创造价值的能力,使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增大。
(四)收入与收入结构
收入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或资本经营活动以及其他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收益,表现为企业一定时间内现金的流入、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偿还,获得收入是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企业收入结构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与从事资本经营活动获取的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收入结构的非预期变化预示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将会增大。
(五)费用与费用结构
费用是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或资本经营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表现为企业一定期间现金的流出、其他资产的减少或是负债的增加,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必然产生一定费用,作为企业经营成果的扣减因素,费用数额增减的不确定性必将会对企业收益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企业的费用结构包含能够予以对象化的制造成本和不能予以对象化的期间费用,企业的费用结构变动的不确定性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率,进而能够影响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和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六)利润与利润结构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收入与费用相抵后的差额,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会直接表现为财务风险。企业利润结构既可以指利润形成结构,又可以指利润分配结构,利润形成结构反映企业各类经营活动获取利益能力的高低情况,利润的分配结构反映企业各类经济利益主体对企业利润的占有和控制程度,企业利润结构的特征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动力和约束条件,其结构的不确定性势必会影响企业持续发展,增大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由企业各类会计要素及其结构的不确定性与财务风险之间的作用关系可知,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从控制会计要素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在分析影响企业会计要素及其结构变动的所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预警分析,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灵敏地检测企业财务状况并传递给利益相关者,从而有效地防范和规避企业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物资采购 内部控制 控制环境 控制活动
一、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值得重点关注的是美国COSO委员会1992年提交的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有五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成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虽然在2004年9月,COSO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八个组成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将内部控制上升到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认识。但就目前来说,影响最大、应用最广泛的还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相比之前的内部控制概念有三点发展:风险评估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信息与沟通是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对内部控制系统本身的监控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本文下面首先介绍这五要素,然后基于这五要素框架进行分析。
1、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其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是所有控制方式与方法赖以生存与运行的环境。它对于塑造企业文化、提供纪律约束机制和影响员工控制意识有重要作用。影响控制环境的因素有四个方面:企业人员的操作、价值观及能力;管理阶层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险;管理阶层的授权方式及组织人事管理制度;最高当局及董事会对单位管理关注的焦点及指引的方向等。
2、风险评估
每个单位均应评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不同风险。评估风险的先决条件是制定目标,各不同阶层的目标必须保持一致性。风险评估是指辨认并分析影响目标达成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是决定应如何管理的基础。由于经济、业务、主管机关和营运环境不断变化,风险也随变化而来,因此辨认并处理这些风险自然就有必要。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指确保管理阶层指令实现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单位各阶层和各种职能均参与不同的控制活动,如核准、授权、调节、审核营业绩效、保证资产安全、职能分工等等。由于单位性质、规模、组织方式等不同,其控制也有所不同。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5、监督
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而评估内控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持续监督、个别评估及综合监督来完成的。持续监督发生在经营过程中,包括例行管理、监督活动以及职工为履行其职务所采取的行为。个别评估的范围和频率取决于风险的评估和持续监督程序的有效性。持续监督和个别评估一起进行,称为综合监督。内控缺陷应向上汇报,而且重大事件要报告给最高管理层或董事会。
二、案例公司物资采购内部控制情况
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五要素,我们来分析下案例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绩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供完善建议。
1、案例公司物资内控现状
目前案例公司采购业务流程完全采用SEM系统,应用内容包括设计、生产、现场管理、物资采购、物流配送、安全、质量及售后服务、外协外包、财务、资金管理和组织人事管理等主营业务,还包括档案、文控、法务、企业标准、知识产权等其他支撑业务。具体从设计研究院采购指令的下达,到生产管理部采购计划和订货清单的完成,系统电子传递到配套部业务员,由其制定订货方案,经过分管领导审核之后,再将订货方案报企划部组织的计划与价格审查小组进行审查。通过审价后,业务员根据订货方案进行系统电子审批。按照审批权限,各级领导完成电子审批。完成电子审批后,合同管理员根据合同性质和金额不同,将合同提交相关人员签字。法律顾问室接到提交的合同文本后进行审查,通过后加盖合同印章。合同生效后,业务员做好采购物资的验收入库。业务员按照合同条款及公司规定履行付款申请,经过分管领导对付款项目进行审批,再由业务员提交付款单,办理付款事项。然后业务员持续跟踪落实合同执行情况,更新合同台账,确保采购物资按计划到货。物资采购过程完全实现电子化信息传递。
2、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在物资采购流程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按照《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五要素框架,这些问题主要是“控制活动”方面的。
(1)配套部统管原材料采购和仓储业务,违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2)订货申请单由物资采购电子系统自动编号,保持编号的连续性,但是订货单即采购指令(POR)由SEM系统作电子存放,不打印成纸质文档。入库单由业务员自行归档,二年以内存放在配套部,二年以上存放在集配中心仓库中,缺乏集中管理。(3)质量检验由品质保证部把关,在入库验收及建造过程中对质量问题进行认定,但并没有全面地将入库检验质量结果与相应的供应商评价相联系,而且没有统计质检数据。(4)入库单有连续编号(由物资采购电子系统自动生成),质检单却没有与之对应的编号,只是按照整个项目完成后,由品质保证部按照检验项目归档,只有项目序号,没有验收单的统一编号。(5)合格与不合格产品的验收记录都只填写《采购产品进厂进箱验收记录》。表格中有采购员、编号项目,但抽查中发现有未填写的情况。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只在配套部、供应商、品质保证部三方之间解决,缺乏逐级上报的规定机制。(6)供应商只按年限分为临时、正式的客户,临时供应商的考察期为一年。分类标准没有更加细致,因而尚未编制明确的制度规定或说明,以对各类供应商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预付款比例政策。(7)资财部很少不定期抽查仓库在库物资。盘点制度中缺乏对账及核对差异调整的会计程序和实物处理程序的规定。(8)没有建立全面的对采购后评估程序及发现问题的责任追究制度。
3、改进物资采购内控的措施
针对案例公司的上述问题,主要有这些方面的改进建议。(1)明确划分采购部内原材料采购和仓储业务的职责,以避免资产管理失控的风险。(2)订货单即采购指令(POR)按照规定打印成纸质文档,集中归档。采购管理部综合管理员应当监督各采购业务负责人,按照归档制度确定归档频率,将相关单据连续归档。(3)结合质检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生成的供应商入库检验质量结果方面的资料,纳入到采购后评价体系中。(4)建立和入库单相对应的连续编号的入库质检单。(5)严格按照记录要求每项填写。按是否合格分开记录,并且建立按照问题大小逐级上报各个管理部门的规定。(6)预付款比例应与供应商评估结果相对应,对各类供应商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预付款政策。(7)财务要加强和各仓库进行对账,年中盘点的时间应由资财部进行不定期抽查。盘点中对于原因清楚的差异,由财务出具账务处理意见,由采购部出具实务处理意见,根据重要性水平,分别报相关副总及总经理审批。(8)公司应当根据评估及检查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缺陷和改进建议,并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讨论,然后按照编号逐条督办落实。
三、进一步改进企业物资内部控制的建议
根据《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五要素框架,本文认为,企业加强物资采购内部控制,至少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改善控制环境
(1)要通过提升人员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来强化控制环境的安全性。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否则制定科学合理、严谨有序的内控制度就成了一句空话。而制定了内控制度就需要具有相应素质的员工来执行,如果人员素质不符合要求,控制措施就会失效。所以,企业应按照不同岗位的要求,招聘不同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竞聘上岗,科学合理地安排,使每个职员所担任的职务与其所具备的素质、能力相称,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把所担任的工作做到最好。(2)要强化全员对内控的认识。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企业较多地强调业务发展,一味追求经济目标的实现,不同程度地放松了内部管理。
2、完善组织控制
(1)使不相容职务分离,即经营业务的授权者与执行者要分离,执行者与记录者、监督者要分离。但要注重把握两点:一是在决策层内部应有的明确的透明度、合理的权利分割与牵制。二是决策过程中应有的科学程序以及决策与管理体系中应有的结构层次。(2)决策一旦作出,其执行过程也必须由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相互监督和制约。比如采购决策和具体执行采购的人要分离。
3、加强企业内部稽核
物资采购内部控制是否能做好,持续监督非常重要。必须切实加强考核、监督、制约机制,避免有制度不执行的问题。很多案例表明,一些问题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没有制度,而是没有严格执行制度。
反过来,监督过程也能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指出方向。事实上,各行业以及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各企业要切实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的内控制度,否则制度与执行实际情况的矛盾会影响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 周天雪: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 钱屹俊: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探析[J].现代商业,2009(1).
关键词:
设备;招标采购;影响要素
中图分类号:
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16901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经济体制与结构不断深化改革,企业的组织与结构发生了调整,企业用于生产和发展的资金来源也更加的多元化,因此,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用于设备采购的经费较以往比重也有所增加了,招标采购是用于成本与设备管理最科学有效的一种管理方式,此种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广泛的使用,成为了一种购买设备的新型模式。然而,我国企业的设备招标采购模式起步较晚,缺乏完整的科学采购制度,并且采购市场不规范,更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就以上招标采购问题,本文针对设备采购的影响要素以及全过程的管理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1设备招标采购的影响要素
第一,影响我国企业设备采购的要素之人员要素。社会经济活动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其中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对经济社会活动是否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招标采购过程中起着关键的核心作用人员就是评标专家,评标专家必须是一些经过专业培训且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的工作人员担当,这些评标专家必须选择对所购设备产品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并且深入认识和了解投标厂商设备的型号与配置;招标采购的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将招标工作组织、供应商和客户之间进行有效联系,从而高效准确的完成采购程序等。第二,影响我国企业设备采购的要素之技术要素。技术要素主要指的是发标、评标程序中对招标书进行编写、比较方案设计以及评标指标的制定等。招标书的内容一般包括资质、投标以及开标的方式、购买合同条款的要求等。技术比较方案的有效制定能降低订购双方谈判内容,从而显著提高招标采购活动效率。第三,影响我国企业设备采购的要素之信息要素。信息要素指的主要是供应商以及采购方的基础信息,供应商的信息在包含公司名称、地址以及法人代表等基本内容之外,必须包含企业的组织结构、实力评定、专业优势以及产品与技术的基本信息等。需求方的信息是指提供所需采购的设备其品种、数量、资金来源、预算等基本信息。只有将各个采购要素准备充分,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招标采购功能与意义。
2设备招标采购的全过程管理
一方面要在招标采购的过程中做好规范运作,降低采购过程中的成本。在采购过程中,招标的过程一定要按照规范进行,招标的原则是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特别是在设备的采购中,对招标成本的控制就显得更加重要,招标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质优价廉的产品,实现对采购成本的最低控制。设备采购招标要确立首要的目标,在开展招标活动时,要实现招标的目标,就对企业的招标采购工作要求更高,而符合要求的企业要实行招标采购,就要按照规范,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尽可能的做到集中采购,也就是企业在采购时要批量采购,将集中采购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购成本。企业在进行设备采购时,招标过程的成本降低了,那么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得到提升。在设备招标采购中,应实行比质比价采购,其把握的准则就是确定设备的型号规格、配置标准,这些内容要保持一致,其价格考虑到综合的因素,包括质量标准、付款条件、能耗、运输等,综合起来考虑才会真正的降低采购成本。
另一方面企业在采购招标前,一定要制定好招标的方案。招标方案要合理制定,企业在招标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主要是对设备的选型、设备的适用性以及方案的可行性做好成分的调查和研究,具体工作:首先要调查设备的质量是否合格,以及相关设备厂商的信誉信息,最好是到厂商进行实地考察,并将这些资料妥善的保管;其次就是要选好设备的机型及其配置,要根据企业的财力确定不同价位的机型和配置,同时要结合市场的状况和企业的长远利益,优先考虑技术性能先进、质量可靠的设备。
综上所述,设备招标采购作为采购活动的重要形式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采购模式应用类型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只有针对影响招标采购的具体因素进行准确分析,才能在招标采购全过程中提高管理效率,最大限度的减少采购成本的应用,从而发挥设备招标采购活动的最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玉坤,刑文荣.构建医疗设备招标采购新机制——访医疗设备网上招标采购评标[J].中心医疗卫生装备,2008,(2).
[2]回春,舒文义.浅谈对高校基建项目物资设备招标采购的监督检查[J].中国林业教育,2003,(5).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评价体系 构建
我国的事业单位设置一般面向社会公共资源和社会公共服务,有着一定权力和资金分配与使用权,存在着腐败、公款私用等诸如此类的现象,需要内部控制制度来予以防范和规制。而为了更好地达到内控目标,需要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体系进行构建。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模式选择
当前,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模式主要存在两种,即要素导向评价模式和目标导向评价模式。显而易见,前者是根据内控要素(即COSO报告中的五项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来构建,适用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后者是根据内控目标(一般指向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四个主要目标)来构建,适用于外部监管者或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两种评价模式各有千秋,以下列表进行比较分析:
适用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出于完善管理目的\&一是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对单位内控执行效果的跟踪有据可循
二是有助内控制度查漏补缺
三是操作简便,易于推广\&一是主观评价,易受评价人员的影响波动
二是指标繁琐而会增加评价成本\&
目标导向式\&适用于外部监管者或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出于披露监督目的\&一是具有综合衡量性,能够满足不同需求
二是评价结果具有客观可比性
三是具有高效性和经济性\&一是单位内部自身管理功能不利于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量化评价片面,适用范围狭窄\&]
由上可见,现有的要素导向评价模式和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各有优缺点,可以有效地整合两者的优点,而去除两者所具有的缺点,使得内控评价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在整合导向模式下(见图一),要素导向结合目标导向,即以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为视角,实现同步满足内外要求和同步激发内外动力的内控评价。
图一:整合观下的内控制度评价模式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构建逻辑与思路
(一)评价体系总体构建逻辑
2014年1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开创性地提出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大治理层级。为此,整合模式下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也分为单位层级和业务层级,单位层级主要包括组织架构、与工作机制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关键岗位设置、风险评估情况、信息技术应用,业务层级主要包括预算业务控制、收支活动控制、采购业务控制、合同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通过风险评估、控制方法、系统评价和外部监督,来达到运营目标、预防腐败目标、财务信息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法合规目标。
(二)评价体系评价范围与思路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范围:事业单位各个主体注重关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有效性分为内控设计有效性和内控执行有效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若无设计有效就不会有执行的有效性。设计有效性主要是用以检验内控构成要素是否存在和是否全面,并探究其适用性如何,执行有效性主要是用以检验内控构成要素是否持续有效运行、内控执行人员的权限与能力。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思路:在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范围的基础之上,再接着予以评估实现内控目标的风险,并检验内控制度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与不足,如果存在重大缺陷与不足,则表明内控无效,如果不存在重大缺陷与不足,则表明内控有效。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指标体系
(一)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一是指标构建需要充分考虑风险。如单位层级风险有腐败、滥用公共权力等,业务层级风险有资产控制风险等。二是指标构建需要具备层次性。整合导向内控评价模式分为两个层次,即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并各自下辖有多个不同层次。三是指标构建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的标准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需要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四是指标构建需要遵循系统性。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指标必须切合实际,且各个指标相辅相成而又不重复设计。
(二)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指标设计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计思路:整合观的评价模式要求分为单位层级内控评价指标和业务层级内控评价指标,前者从具体指标具体含义及内容入手,根据重点呢环节设置观测重点,后者从具体指标的具体内容与流程入手,根据高风险点观测重点,最后两者集中汇总于对内控目标的实现程度。
单位组织层面内控评价指标设计:第一步将其分为一级评价纲目、二级评价科目、制度设计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第二步将一级评价纲目分为组织架构、内控制度与工作机制、关键岗位设置、风险评估情况和信息技术应用;第三步将二级评价科目进行划分,即组织架构分为内控机构设置、单位负责人任职情况、内部监督部门设置,内控制度与工作机制分为三权分离、决策制度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和内部监督制度建设,关键岗位设置分为关键岗位责任制建设、关键岗位人员考评,风险评估情况分为风险评估组织机制和风险评估实施机制,信息技术应用分为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和内控管理系信息系统;第四步将制度设计情况分为尚未建立、基本建立和完整建立,第五步将制度执行情况分为未能执行、基本执行和完全执行。
单位业务层面内控评价指标设计:第一步将其分为一级评价纲目、二级评价科目、制度设计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第二步将一级评价纲目分为预算控制、收支控制、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和合同控制;第三步将将二级评价科目进行划分,即预算控制分为预算编审、批复、执行、决算与考评,收支控制分为收入预算、登记、到账确认、支出事项分类、支出事项的执行方式和支出过程控制,采购控制分为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的编制与审核、采购组织方式确定、政府采购机构确定、政府采购计划实施、自行采购计划实施、合同签订与备案、组织验收、采购支付,资产控制分为资产配置、新购、更新和处置,工程项目控制分为工程立项、设计与预算、工程招标、工程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和工程项目核算,合同控制分为合同控制职责分工、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后续管理和合同特殊事项管理;第四步与第五步与单位组织层面内控评价指标设计中的第四步与第五步一样。
四、结束语
对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立足于对定性指标的设计上,而缺少对量化指标的设计,有待以后进一步完善;同时,对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并未经过实践经验来予以证明该定性指标是否合理和合适,有待以后予以验证。
参考文献:
[1]宋良荣,张金悦,铁重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探讨[J].财务与金融,2013;05
【关键词】内部控制;B2C;价值链
一、引言
从19世纪30年代产生内部控制思想以来,理论界和企业界都不断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三要素、内部控制五要素和企业风险管理五个过程。这些理论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审计的角度,并将其作为一种审计方法对待,更多关注的是它在保障会计信息可靠性和准确性及防错防弊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了企业的存在在于创造价值的本质。
迈克尔・波特教授在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和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两类,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近年来基于价值链的内部控制受到了重视,如李心合(2007)认为与财务报告导向的内部控制所不同的是,作为管理方法的内部控制在功能上是服从价值创造的;赵保卿(2005)认为价值链管理理论应作为一种确定企业竞争优势及寻找竞争方法以增强企业实力的基本工具,可以为内部控制目标定位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并提出了包括控制目标、控制环境、控制机制、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的内部控制模型;田中禾,周云(2009)在《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系统框架及运作研究》中以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框架为基础,从企业价值创造的角度提出了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基本框架,并对该系统的运作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从内部控制操作层面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战略目标。这些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对我们研究B2C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本文将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B2C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模型及其关键点。
二、B2C企业的价值链
电子商务从广义上说,是指以电子设备为媒介进行的商务活动;从狭义上说,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所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包括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广告商、消费者、中介商等有关各方行为的总和。电子商务根据的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电子商务可划分为三种典型的模式:B2B(企业对企业)模式、B2C(企业对消费者)模式和C2C(消费者对消费者)模式。B2C的典型应用是网上购物,它随着WWW网的出现迅速发展起来,依靠因特网提供从书籍、电子产品、服装等各种产品的消费信息和购买服务,使得企业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消费者销售商品,这和传统具有地域限制的零售企业有很大的不同。
电子商务特别是B2C模式在经历了2007年的金融危机后迅速发展,据易观国际的电子商务报告:2010年中国B2C网上零售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000亿元,达到1040亿元,环比增长373%,而到201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500亿元。像易趣、当当、京东商城等B2C的电子商务企业或平台也快速发展。这些B2C企业的价值链模型如图2-1所示:企业的基础活动主要包括:商品的采购,信息的(一般是通过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物流的配送(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物流系统以及和物流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货物的配送),客户服务(主要包括在线解决客户对商品的疑问、货物的调换、商品的售后服务);支持活动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活动(根据公司的需要进行招聘、员工培训等),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企业的网络设备、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对企业的现金,应付货款以及应收账款的管理),合作企业管理(主要对公司的供货商、物流合作企业以及金融合作企业的管理),仓储管理。
三、B2C企业内部控制分析
1.内部控制的目标
(1)采购有正确的授权:根据产品的销售状况、库存状况等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采购企业应该经过公司严格的筛选,采购活动必须得到管理者的授权;(2)确保资产没有未授权的使用:主要是企业的现金、企业的通信设备以及企业商品的使用应该符合公司的规定;(3)交易被准确、完整、合理的记录和披露:主要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不被企业内部和外部人员破坏篡改,同时及时的向企业各个部门公布;(4)保证客户良好的购物体验:主要包括企业网站的建设符合客户需求,配送人员对客户良好的服务态度等。
2.内控制的要素
根据COSO框架,内部控制划分为五个重要的关联要素,它们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每个要素均承载了内部控制的目标。(1)控制环境: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为内部控制提供了前提和结构。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公司合规部,主要确保公司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为公司提供合规方面的法律建议等;建立了内部审计委员会,其成员包括监事会主席、股东代表和非管理层员工代表;制定了企业员工行为指导,指导应该涵盖对上至管理层下至员工的基本行为要求,主要包括如何避免利益冲突、如何处理公司财产、信息处理的方法、如何对不公平的待遇进行投诉、怎样对公司的发展提出建议意见等等。(2)风险评估:企业经营存在风险,风险评估就是识别、分析企业的相关风险以实现其既定目标,是风险管理的基础。B2C企业可以根据风险出现的概率和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程度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然后根据风险的大小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3)控制活动:是针对企业既定目标采取的政策和流程的控制。电子商务企业应该制定严格的采购和财务制度,要对接触消费者的一线快递人员实行严格的考核评估淘汰制度,同时控制活动是合理控制风险的手段,对企业面临的风险特别是高风险要采取合理的控制手段。(4)信息与沟通:建立以订单为中心的从客户下单到订单的接受处理、出货、配送、收款和库存的信息系统,同时该系统要和采购部门、售后服务部门以及客户调换货物部门等建立畅通的衔接系统,使得各个部门能够共享这些基础的信息。(5)监督:要定期对订单和客户签收进行核对,对记录资料和实物资产进行核对;根据客户对企业网站、配货人员等的评价对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配货人员进行监督,同时还可以利用外部资讯来验证内部产生资讯的正确性或识别问题所在。
3.基于价值链的内部控制关键点
根据电子商务的价值链模型分析B2C企业内部控制的键控制点有:(1)采购和应付账款的控制:B2C企业是新型的零售企业,其采购活动特点是采购量大、种类多,是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一。采购与应付账款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五点:1)保证购采购货物与销售的要求相一致,防止盲目采购和超储积压的发生。2)保证资金支付后获得相应的货物,并对采购货物做好相应的记录,防止发生采购付款过程欺诈行为。3)合理揭示采购业务中所享有的折扣,防止有人将企业享有的各种折扣据为己有。4)保证应计负债的合理计算。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流程对采购活动进行控制:决定应购入产品的种类及数量、最适宜的采购时间与采购方式,办理订购手续,签订购买合同,验收到货并填制验收单,处理购货退回及折扣事项;根据购买合同规定如期结算货款,采购凭证送交会计部门入账,同时要将采购工作与验收记录及付款结算分开进行,通过设置不同岗位和人员负责。(2)配送、客户签单和库存的控制:该过程的主要目标是保证。1)客户订单和客户签单相一致,保证货物能够按照订单的要求准确完整的送达客户。2)货物的记录库存和实际库存相一致,保证企业资产的完全。为了达到这两个目标,其控制过程如下图所示:客户下单仓储部要按客户的订单的要求打包给配送部门,配送人员要准确的把货物送给消费者并要求消费者签单,配货人员再把客户签收单反馈给仓储部门,仓储部门再根据反馈的签收单据修改存货的记录。
(3)货币资金和应收账款的控制:B2C企业和传统的零售企业应收账款的方式有所不同,B2C企业主要有两种收款途径:客户利用网络银行等电子方式付款给第三方然后由客户收货确认后第三方付款和由配送人员收款两种。控制要达到以下目标。1)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及货币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包括第三方代收的货款和配送人员代收的货款,防止收到现金不入账的现象发生;2)确保现金和银行存款记录的真实可靠;3)确保销售与收款业务的真实与合法,对收款等有关的会计记录要真实完整;4)保证销售退回和折扣手续齐备,记录真实完整。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手段:(1)IT信息控制:根据仓储部门的存货、配送部门的客户签单等建立企业完整资金流量信息系统,做到企业的每一笔资金都有清晰完整的记录;(2)不相容职责岗位、人员分离控制:如由不负责应付账款与现金支付职能的员工调节银行对账单与现金账户,及调查长期未兑现的支票等。(3)定期对资金流量中的现存资金和实际的企业留存现金以及银行存款进行比较,看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应该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及时进行校队。
参考文献:
[1]李心合.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J].会计研究,2007(4).
[关键词]质量指数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400-01
质量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要素之一,采购管理的质量控制将决定企业能否成功地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所谓采购质量管理,是指对采购质量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通过对供应商质量评估和认证,从而建立采购管理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企业的物资供应活动。[1~2]
采购质量主要取决于供应商的质保能力和管理水平,这里讨论的采购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如何有效的减少采购的不良品进入企业。为此,本文提出了质量指数(PQI)指标,以反映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并且根据产品质量数据动态的评价供应商的质量控制能力,为企业选择和评价供应商提供有力的依据。
1.统计指标
质量指数(PQI)的计算公式为:
质量指数(PQI)的计算周期一般为一个月和一年两种。
2.采购质量控制流程
在采购产品时,最重要的是定义需求,决定需要什么及为什么需要,并且按照一定的描述方法来定义这种需求。然后由工程技术、生产、采购部门和质量部门要共同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水平进行供应能力评定。审核的主要方面包括[3]:
1) 供应商的设备、实施、人员情况;
2) 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
3) 供应商和其供货者之间遵循质量标准方面的情况;
采购方在对供应商资格认证后也要保证自身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同时帮助供应商设计、实施和监控质量改进项目[4]。运用统计质量控制方法来确保生产工序能够连续达到质量要求的能力,可用本文提出的质量指数来表示。
2.1 质量检验
产品检验是物品入库的最后一道关口,在此之前尽管企业做了各种工作来确保采购物品的质量,但还是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会影响采购物品的质量。为了使采购方确信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有必要进行质量检验。质量检验包括样本抽检和采购物料的质量检验。采购方安装合约规定的抽样程序、检验性质和检验方法进行。同时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里推荐优先使用动态检验规则。
采购商应充分利用进货检验信息,随时了解供应商的供货质量的变化情况,掌握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动态,同时可以对同一种外购零件的不同供应商的供货质量进行经济分析[5]。采用质量指数(PQI)工具来进行量化。
3. 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采购质量控制的方法,并介绍了定量衡量供应商供货质量的手法,为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采购质量检测要与供应商的质量控制结合起来,使检验的方式多样化,有侧重,提高检验的经济性。
参考文献
[1] 魏国辰.对加强采购质量的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3(11).
[2] 王银书.企业外购件质量评价分析[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1, 9:12-14.
摘要采购付款业务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随着转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其采购业务量剧增、管理模式和管理要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希望通过对该项业务的风险进行梳理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对识别出的风险加以有效控制。
关键词采购付款循环内部控制风险识别控制措施科研转制
1999年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家科研机构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改革方案,其中,131家进入企业;40家变为科技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经过11年的转制经历,大部分科研转制企业“产业化收入明显增长、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对行业的技术辐射带动突出”①。伴随着转制成果的显现,科研转制企业在经营内容、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转制后科研成果转化的职能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小批量试制、中试、产品生产、组建公司甚至公司上市在11年后的转制企业中成为经营的常态。面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科研转制企业急需对其各项业务进行风险梳理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方案。
采购付款业务是转制企业的传统业务,但是随着转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其业务量剧增、管理模式和管理要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采购业务的价格风险、供货风险、库存占用风险、货款支付风险等内部控制风险也随之而来。因此需要对转制企业采购付款业务的特点及流程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识别面临的各项风险并加以有效控制。
一、科研转制企业在采购付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即便经历了11年企业化的改革,科研转制企业在业务类型和经营上还是存在着不同于通常企业的特点。例如,研发工作仍然在经营中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对于技术成果及工艺等的保密要求相对更高;企业化经营时间较短,业务流程未得到充分的改造等。因此,科研转制企业在采购付款业务内部控制中尚有不足需要改进:
(一)采购权相对分散
由于科研采购、小批量试制采购的大量存在,科研转制企业的原辅材料采购并不能如通常企业那样确定相对准确的采购批量和频率。同时由于长达数十年的科研事业单位分散采购的管理传统,科研转制企业在研发过程、小批量试制过程,甚至中试过程中采购权往往比较分散。物资需求部门往往根据生产和实验进度不定期进行采购业务。
(二)岗位职责设置不尽合理
科研转制企业的采购付款业务中一人多岗、缺少牵制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科研转制企业往往是行业内高端产品的孵化器,其试制和生产的产品品种繁杂,规模却相对较小。因此其在岗位设置上也相对简化,有时难免出现一人多岗的现象。
(三)信息沟通不畅,缺少先进管理工具的引入
按照岗位制衡的原则,合同审批、执行、库存管理、付款审核等各个环节应该由不相容的岗位或部门负责。但是科研转制企业往往缺少先进管理工具的引入,如ERP等。往往合同进度信息全部掌握在一两个采购人员手中,而缺少监督和检查,这种信息沟通的不及时和不准确现象容易带来货款支付和货物管理上的风险。
(四)保密要求增加采购付款业务的工作难度
对于需要进行商业或技术保密的工艺和产品,其在采购
业务中尤其存在采购权分散、岗位制衡缺失等现象。有些的项目需要从采购的种类、规格、数量、价格等多方面进行信息保密,这极大地制约了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二、采购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根据COSO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可以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要素。利用这五要素对采购付款流程进行逐步梳理,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识别和有效控制相应的风险。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也以COSO五要素为基础制定并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成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普遍适用的管理规定。
为了详细识别和有效控制采购付款循环的风险,按照《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下表首先对科研转制企业采购付款流程的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见表1)。
三、加强科研转制企业采购付款业务内部控制的建议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科研转制企业采购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从申购环节开始就需要进行有效地控制。控制的措施必须包括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信息的及时有效沟通、预算管理的应用、权限控制等基本内容。同时,针对科研转制企业业务发展比较迅速但总体规模较小、内部控制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建议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改善科研转制企业采购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工作,降低采购风险。
(一)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工具
全面开发和使用适用于本企业的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例如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开发的存货管理模块。由于科研转制企业目前总体规模较小可以暂时应用各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相应模块,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开发成本同时可以简便的实现与财务软件的对接。在利用信息化工具时应注意对信息进行处理,避免出现泄密事故。
(二)定期梳理并严格执行岗位职责
内部控制必须辅以完善的岗位体系建设,才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因此建议科研转制企业完善并定期梳理岗位职责体系,确保岗位体系的有效执行。再先进完善的管理工具都不能替代完善的管理,例如,一份游离在信息化工具之外的采购合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可想而知。因此,必须通过对岗位职责的执行进行监督管理,以达到加强对业务的控制的目的。
(三)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体系
与企业大量全面的规章制度相比,对制度的有效执行更加至关重要。为了达到对企业风险的有效控制,必须建立起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相对而言科研转制企业大多有着数十年的历史,甚至有相当部分的院所建立于建国之初,因此其在制度建设方面有比较好的基础。内部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制度的更新和系统化工作上,并重点加强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与检查。
注释:
①引自(2010年12月22日第2 版)文章:
参考文献:
[1]王春梅.ERP环境下采购模块的内部控制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5):2-3.
[2]史波.浅谈企业采购与付款环节内部控制.中国电子商务.2011(5):18.
[3]陈茹云.浅议采购与付款的内部会计控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9):131-132.
关键词:政府采购 内部控制 监督
0 引言
我国自实行政府采购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为国家节约了很多资金,采购规模每年不断扩大。1998年,全国实行政府采购的规模为31亿元,2009年扩大到6000亿元,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诸多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比如采购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采购货物或服务的质量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有所降低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采购的监督不到位使得采购人员发生寻租行为;由于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导致采购效率和效益偏低等。随着我国加入wto,即将加入wto的《政府采购协议》,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素质不高成了制约我国政府采购 发展 的关键因素之一。要促进我国的政府采购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政府采购的效率和效益,大力加强政府采购内控制度迫在眉睫。
1 建章健制,保证采购业务有章可循,事前监督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政府采购法》和各地区的政府采的特点和流程,制定《部门单位政府采购工作制度》,要求各部门单位成立政府采购办公室,依法监督和管理本单位政府采购活动,强化内部监督制约。其次,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相适应的政府采购 教育 制度,用制度保障对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教育。三是建立政府采购监督制度,以贯彻《
4 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构建采购内部管理和控制的优质化软环境
采购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采购内部制度的控制和法规的执行效果。有些采购人或集中采购机构及采购机构,通常只是详细规定岗位职责、权责分配、业务流程、信息沟通、履约措施等硬性控制内容,很少具体描述上述软性控制要素,也没有日常工作中意识到通过“高层的声音”倡导和培育软性控制环境的概念。特别是要强化决策层、具体管理者和直接操作机构的风险管理理念,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价值观念、胜任能力等软性控制要素的提升是做好采购工作的前提。一是从讲 政治 的高度提高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认识,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宣传 教育 活动,纳入政府采购的总体部署。二是以提高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群众意识、自律意识,开展专题教育,使政府采购工作人员在是非面前增强辨别能力;在诱惑面前增强自控能力;在警示面前增强悔过能力。三是抓好典型示范教育,评选和表彰那些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摆在头等位置的单位和个人,大力营造良好的政府采购环境。
5 重视成本效益原则,做好政府采购内部成本的控制
实施采购内部控制必然会发生控制成本,这就需要在设计采购内部控制体系时,以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率为出发点,评估采购风险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遵循成本效益原则,采取 经济 、有效风险对策和控制措施,寻求控制效果、控制成本和风险损失的最优组合。有些地区和基层采购机构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不辨析和评估本区域的现实和潜在风险,也不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及其损失规模决定可接受的控制成本,而是单纯追求减少控制程序、简化控制措施、提高控制效率,这种“偷工减料”的内部控制体系,既不能实现规避采购风险的控制效果,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固有涵义。把采购内部权力的约束和分配以及制衡当成一件大事来抓,保证所开展的采购活动独立性、廉洁型和高效益性。克服单方面权力过大和过于集中的弊端,解决好权、利、责的三方对称关系。
参考 文献 :
[1]高建华,王奇璋.加强政府采购领域制度建设.经济日报.2007.10.19.
[2]曲晶.政府采购制度研究《 交通 财会》,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