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18: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高校二级部门 办公室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Strengthen and Standardize Management of the Secondary Sector Office
WANG Guixia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evel 2 department office functio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college secondary branch office management, a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and standardize management of the office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secondary sector; office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1 正确认识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的职能
1.1 参谋助手职能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是部门信息输出和反馈的枢纽,高校二级部门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工作繁杂且涉及方方面面。办公室管理人员要熟悉党和国家关于学校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时了解学校、部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掌握部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要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当好部门领导的助手和参谋。
1.2 沟通协调职能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是沟通学校与部门的桥梁,是集人事、行政、文字、信息、后勤等为一体的部门,是部门综合事务的协调沟通及处理部门,管理者必须要在沟通、协调上下功夫,做好工作协调、矛盾协调和内外关系协调,在部门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1.3 督促检查职能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也是学校和部门决策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机构,督查是学校决策正确与否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部门规章制度的重要方法。在督查过程中,对于学校的方针政策,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予以纠正,避免重大问题的发生。
1.4 服务窗口职能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是一个为部门领导服务和为广大师生服务的窗口。要体现超前服务意识,为领导和师生提供耐心、细致、周到的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达到为教学、科研等工作服务的目的。
2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岗位职责不清,工作积极性不高
高校二级部门包括各学院、各职能部门、教辅部门等,对于一些学院和职能部门办公室人员岗位职责相对明确。但对于一些教辅部门,由于人员不多,办公室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导致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中存在互相推诿、“踢皮球”等现象。
2.2 规章制度不完善,督查力度不大
高校办公室有从整个高校宏观管理出发的管理制度,但是,各职能部门、各学院、教辅部门等二级部门特点不一样,学校规章制度不能一一适用。因此,各二级部门办公室必须完善本部门规章制度。另一方面,由于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学校的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情况悬殊很大。同一个制度,在各二级部门的执行效果明显不同,决策执行的随意性造成管理不规范现象屡见不鲜。
2.3 工作技能不强,业务素质不高
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作为高校联系领导和师生员工的基层管理单位,管理人员的专业、学历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作为一名办公室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应用写作、行政管理等专业知识,规范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必须加强和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2.4 思想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学校的管理权限不断下移,高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各教辅部门等二级部门承担的工作和任务日益繁重和艰巨。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工作面临新挑战和新情况,但一些办公室管理人员还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还固守着原有的管理思维和思想观念。工作中,不能转变思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
2.5 服务意识差,服务水平低
目前在很多高校一些部门,如人事处、教务处等二级职能部门的办公室管理人员还存在严重的,认为自己是发号施令的权力者,没有为师生的服务义务,服务态度也极差,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发展。
3 加强与规范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的对策
3.1 明确职责,建立激励机制
(1)建立岗位责任制,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各尽其职。明确每个岗位的具体工作范围是什么,达到事事有人负责的目标,改变以往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局面。(2)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根据办公室的工作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热情,调动办公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 完善制度,加强监督检查
(1)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和完善本部门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如建立考勤制度,会议制度,办文制度等,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2)建立督查机制,加强督查。学校和部门目标的实现和计划的完成,关键在于落实,因此,必须加大督查力度,对于学校的方针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建议高校建立专门的督查机制来加强对二级部门监督检查,规范管理。
3.3 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1)建立培训制度,建议高校办公室加强对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知识的培训,比如:定期组织办公室人员进行公文写作培训,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定期组织windows、word、excel等知识培训,提高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软件使用能力;及时组织学习国家、省出台的新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提高政策性水平。(2)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办公室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成为“通才”,努力学习系统文化知识、管理科学知识、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以及外语知识等等,建立起层级性的知识储备和开放性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3.4 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办公室管理人员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日常工作中要敢于打破旧框框,革除陈规陋习,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勇于思考,敢于探索,大胆地推进工作创新,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如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开展校内外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的交流和学习,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办公室管理。
3.5 改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办公室工作就是服务工作,办公室管理人员要把服务作为办公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办公室就是通过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师生员工提供服务来实现管理目标的。所以,要改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如通过经常听取师生对办公室服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服务为全面服务,变一般为优质服务,实现领导满意、部门满意、师生满意的目标。
参考文献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 400000)
摘要:家校合作是新时代的发展呼吁下的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探索家校合作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家校合作的角色定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家校合作的反思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家校合作的进展及其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家校合作;现状调查;文献综述;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02-02
苏霍姆林斯基说:“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的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1]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以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参考了1999年至2051年校园CNKI中的30篇期刊论文及万方数据中的20篇学位论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
1.家校合作的概念
“家校合作”目前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对此,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校合作进行了解释。
徐锦俊从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意义上指出,“家校合作指学校与家庭在认识一致、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双向互动地共同促进学习型家庭的生成和发展。”[2]刘衍玲,臧源,张大均,在其论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中指出“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3]周丹认为“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他指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4]岳瑛在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时指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指教师与家长通过交往实现的教育原则,教育要求,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一致互补。[5]杨俊认为"家校合作"即家庭与学校已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6]我国家校合作研究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机构--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地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7]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领域。
家校合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综合以上几位教育专家,学者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他们对家校合作概念的理解中,我们对家校合作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1)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要对家庭教育做出指导,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2)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最终目的。(3)家校合作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
2.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国内关于国内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有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其中苗建玲在其论文《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中对各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总结:[9]
对家校合作的认识。
在这一问题上,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在儿童教育方面家校之间要保持一致进行合作,强调共同发挥家校“合力”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互补。
许多教育人士从家庭、学校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以达到两者的功能互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目标。
在德育方面强调家庭的作用。
有的学者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和家庭环境的不同类型角度,阐述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有的研究者从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和角色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家庭与学校在德育方面存在的对立与冲突。
3.家校合作中各参与人员的角色定位
家校合作中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家长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因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的不同,在不同的实践,不同的地点,充任的角色就有所不同。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也是这样。他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所担任的不同角色,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1]
3.1 家校合作中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学校管理人员在家校合作中具有四种角色.首先,他们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员"和组织者。他要通过对家校合作的大力宣传、指导,使教职员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使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对家长参与的欢迎,营造出学校与家庭合作,通力共育人才的新气象。
其次,他是家校合作活动的策划人和支持者。要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校长必须明确家、校、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并努力建设这样一个合作关系。
再次,学校管理人员的第三个角色就是他自身,“学校管理者”。他必须在家长与管理人员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他除了影响学校的整体气氛和精神外,还要使学校保持"门户"开放政策,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家长教育活动等。
最后,学校管理人员是活动的协调人。缺乏对家校合作活动的有效协调与管理,家校合作就无法实现连续性。
3.2 教师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角色。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教师本身外,还包括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开发人、家长的朋友、交流的对象等。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许多教师除以上角色外,还与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家长”。教师也会为人父母,也是一代儿童的抚育者。当他们从家长的角色再回到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时,他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家长的想法和需要。
4.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家校合作的问题上,许多家长,学校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和在实践中的偏差两方面进行论述这一问题。
4.1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
马忠虎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包括以下两点:[12]
1.从家长方面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意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孩子的一切都应该学校负责,因而将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的全推给学校,认为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自己只提供钱,供穿,从思想上放松了孩子的教育。在这种思想下,如果不是学校“请”,他们是不会主动与学校联系的。
2.从学校方面看,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忽视了家长的教育。
许多教师往往认为家长不懂教育,他们不能也无法参与孩子的教育,请他们来反而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因此,学校单方面教学生,使家长不能全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无法进行针对性教育;老师说教流于一般化,变成空洞的说教,泛泛而起不到相应作用。
(二)任学兵指出家校合作的问题出在政策上支持的力度不够[14]
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订家长参与教育的政策或法律,明确家长参与教育的合法权益,使家长在监督、参加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时有法可依,合法的行使自己的权力。同时,强化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参与,加强家长自我教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
(三)合作欠深度
关于这一问题任学兵在家校合作与素质教育一文中进行了讨论,他认为目前常用的合作方式是开家长会,让家长签字,家访和个别交流等。这些活动以了解通报情况为主,至于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各自的事情,缺少有计划,有深度的共育层面上的合作,更缺少对合作活动的检查,监督等措施。[15]
五、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家校合作前人已经从概念,各参与者的角色定位,理论基础,家校合作活动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是我国在家校合作研究领域中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水平较低,家校合作的研究比较分散、不成体系,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本研究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家校合作相关理论和经验,通过研究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并对学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探寻和发现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当前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一系列具有实践价值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 徐锦俊.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5,(9):100-105.
[3]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30(2): 400-402.
[4] 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4-36.
[5] 岳瑛.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家校指导,班主任.2003,2:34-36.
[6] 杨俊.关于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9:29-31.
[7]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5.
[8] 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科学院学报.2002,6(3):50-53.
[9] 苗建玲.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济南市棋盘街小学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8,10:7.
[10] 张丽竞.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50,(3):158-159.
[11] 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6-39.
[12] 马忠虎.影响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25-32.
[13] 历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48-350.
[14]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8-95.
[15] 徐金贵,颜辉荣.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6-38.
[16] 岳瑛.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班主任之友.2002,(2):14-15.
关键词:中职学校;中职学生;对口升学
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激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这一决定把发展职业教育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正确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进而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连续几年参加升学班的课业辅导,感触颇多,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中职升学通道解读
近年来,中职升学通道越来越广,有“对口升学专业考试(也称三校生高考)”、“五年一贯制”、“单招”、“推免”等多种形式。对口升学是中职升学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对口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的重点。
二、中职对口升学现状分析
(一)对口升学与普通高考对比分析。“对口升学”有别于以理论为主的“普通高考”,由专业基础、文化基础和技能三部分构成。文化课难度相对较低,这对于动手能力强,而文化课成绩一般的中职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优势。
(二)中职对口升学人数分析。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打通了中职学校学生升学路,职教学生可从中职读到硕士,中职升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我校近几年升学学生人数看。由12级3个升学班100多人,到现在15级15个升学班500多人,人数翻了5倍,且升学学生人数仍在逐年增加。其原因包含以下几点:(1)用人单位门槛逐年提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2)中考成绩无望进入普通高中后,家长都希望孩子通过中职升学实现大学梦,学生迫于家庭压力选择升学;(3)学校为扩大现有规模,大力宣传中职升学政策,逐年增加对口升学招生人数。
(三)中职学生本科录取情况分析。以我校近几年对口升学情况为例。2013年我校对口升学,共参考123人,本科录取共11人。2014年我校对口升学,共参考155人,本科录取共13人。2015年我校对口升学,共参考172人,本科录取共42人。2016年我校对口升学,共参考207人,本科上线共57人。尽管对口升学相对普通高考难度较低,但本科上线情况仍不容乐观。
三、升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1.很多中职学校中是以技能就业为主,对理论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理论教学师资力量不强;2.中职学校专业较多,每个专业升学与就业学生因人数、教室及教师情况,很难合理分班,不利于管理。
(二)招生形势
1.中职学校为了发展扩大学校规模,招生无门槛,学生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2.普通高中学校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中考录取人数逐年增加,录取分数线逐年走低,中职招生难,且生源差。3.现阶段省内本科及高职院校参与对口升学考试录取的学校少,录取名额有限。
(三)学生整体素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普遍偏低,主要体现在厌学,理论文化基础较差。中职学校重视了技能及专业课的设置,而忽略了文化基础课,造成了严重的偏科现象。此外,中职学生自律意识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浪费了大量时间。
(四)时间冲突。对口升学考试一般都在每年的5月底。在每年的1-3月中职学生往往需要参加技能大赛前的培训和辅导,以取得更高的技能成绩,这一阶段同时也是高考复习冲刺的关键阶段,所以很多学生精力分散,难以两头兼顾,最后反而一事无成。
四、对策分析及建议
(一)急需国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步调。现阶段国家虽然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但发展转型的步调过缓,很多的高等学府还没有完成进一步的转型,对口升学录取的本科院校较少,而且仅限于省内招生,还不能像普通高考一样实现全国性的招生,对中职对口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还有待拓宽和伸展。
(二)学校应根据学生情况严格分班管理。学校往往按照专业和人数来进行分班。升学和就业学生往往混合在一起,很难兼顾到升学和就业两方面。所以应根据学生情况严格分班管理,并对有升学意愿的学生进行考核和选拔。这样既保证了升学班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合理的课程设置;也保证了就业学生能够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课程,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技能训练。
(三)学校合理统筹技能大赛及理论课时间。在最关键的复习阶段,学生往往因为技能大赛和理论课程难以两头兼顾,最后反而一事无成。因此建议有梯度的培养各年级学生的技能,争取对口升学学生能在第二年参加技能大赛,在第三年关键阶段用最少的时间巩固技能,取得好的技能成绩,并有更多的时间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四)系统合理的开设安排升学班课程。学校应当细致分析高考大纲,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系统合理的开设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并兼顾技能训练。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对口升学为中职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相信通过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步伐的加快,学校的细致安排和管理,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顺利进入梦想的大学,相信职业教育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计算机组装;QC小组;优秀率
一、前言
2012年3月,计算机教研组成立QC小组,6月注册QC项目《提高计算机组装实训成绩优秀率》。本次活动选取计算机硬件维修、计算机网络专业3个班级共78名学生为课题对象。
二、小组概况
1.小组概括
小组名称:计算机教研QC小组;成立时间:2012.3;课题名称:提高计算机组装实训成绩优秀率;课堂类型:管理型;日期:2012.11
2.成员分工
(1)、付建超,负责全面工作;(2)、于延华,组织策划;(3)、刘京,活动实施;(4)、严今,完成报告
三、活动计划(负责人:付建超,制定日期:2012.6.11)
6月选择课题;7月现状调查;8月设定目标;9月分析原因、确定要因;10月制定对策、实施对策;11月效果检查;12月巩固措施、总结评价
四、选题理由(负责人:付建超,实施日期:2012.6.11—6.25)
1.从学校方面来说:首先学校要求进行课程改革,其次学校的微机可以由学生来维护,选择计算机组装维修实训成绩优秀的学生,共需要20余人课余时间完成。
2.教师方面:教师的职责是把学生培养的更优秀。
3.学生方面:90后独生子女承载着4位老人和父母的殷切期望,承担着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与重托,所以要让更多的学生成为优秀人才。
五、现状调查(负责人:付建超,实施日期:2012.6.26---7.6)
1.实训成绩(负责人:付建超,实施日期:2012.6.26),根据上学期实训成绩,优秀人数为:78*14%=11人。优秀率低。
2.开座谈会(负责人:于延华,实施日期:2012.6.26---7.2),小组共召开学生座谈会6次。
3.现场听课(负责人:吴国楼,实施日期:2012.6.26---7.2),小组6人共组织听课24学时,结果如下:教学态度严谨认真、课堂纪律较好,但只有2成学生和老师呼应、5成学生一般状态、3成学生状态差。由此对教学方法产生质疑。
4.问卷调查(负责人:杨焕珍,实施日期:2012.6.28),针对学生课堂内外学习表现,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堂内,20%的学生主动学习,31%的学生被动学习,课外时间,仅有34%的学生想学习,而由于自制力差没做到。可以想办法使这些学生实训成绩提高。
六、设定目标
根据上述现状调查,设定目标为:实训成绩优秀率由14%提高到32%。即培养了人才,又能满足学校微机设备维护及保养需要。
七、分析原因
我们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对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用头脑风暴法产生观点,分析原因时小组成员相互启发,产生了鱼刺图。人的原因是:学生基础差,教师教学理念需要更新;机:就是教学设备,教学设备落后,数量不足;料:就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部分不实用;法:就是教育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恰当,家庭教育欠缺;环:就是教学环境,学生业余时间不主动学习,学校周围有网吧。以上原因造成了学生实训成绩优秀率低。
八、确定要因
在诸多原因中,找出了6个末端原因,其中,1.家庭教育缺失、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3.教学设备陈旧对于小组成员来说是不可抗力,确定为非要因;4.教学方法不恰当,确定为要因;5.部分教学内容实践性不强,确定为非要因;6.学生课下及自习时间不主动学习,确定为要因。
九、制定对策
针对两个要因,制定了相应对策表。实训课堂内,实训教学方法不恰当,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课余时间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一些想学习,而自制力差的学生在小组里,采用师带徒教学法。
十、对策实施
(一)课内采用项目教学法。
1.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是:首先把整个教材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教学项目,每次课完成一个教学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如:电脑不加电故障检修项目,把学生按3人一组分组,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检修思路,并为每一组准备一台设置成不加电故障的微机,让学生根据检修思路检修好,学生为完成这个项目,就会思考,会遇到问题,会问同学、问老师,直到将问题解决。把课堂上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实训课的成绩。项目教学法,在使学生水平提高的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二)课外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
学校成立兴趣小组,是为有兴趣学生创造更多、更直接的学习机会,对于未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有很好的带动作用,跨专业,跨年级,采用师带徒的方式,手把手、一对一教学生,使得更多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学生业余时间学习,不再去网吧了,有了组织,就有了约束,对于一些自制力差,而又想好好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兴趣小组的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受到老师的表扬。
学生能熟练操作后,安排独立为学校、老师的电脑解决问题,可以为老师修笔记本、为机房设备除尘、修理办公用电脑。在维修中遇到问题,再向老师同学请教商量。
十一、检查效果
经过两个对策的实施,学生的优秀率由14%提高到了33%,同时还有意外收获,不及格率也由原来的40%下降到了17%。两个对策使学生变得越来越优秀,优秀的学生又可以为学校节约成本。
十二、总结展望
经过QC小组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训成绩优秀率、是课改的一个途径 、小组成员加强了团结、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继续探讨项目教学法,师带徒计算机兴趣小组的相关问题;探讨工学结合教学法,继续制定添加对策;形成教学管理标准,制定执行,巩固成果。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李源.浅析QC小组活动的激励----以QC小组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6).
[3]张雪辉.计算机职业培训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考试周刊,2013(12).
[4]史家银.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探析[J].考试周刊,2013(1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育策略;有效性研究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众多文献,提出很多对策。但这些对策的有效性如何,就鲜有后续研究成果。为了更为有效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课题组成员在阅读大量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遴选出较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共20条措施,编制成问卷,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有效性评价的调查研究。
1 调查对象
1.1 对象概况
随机抽取陆河县农村两所中学、两所小学,共向初一、初二和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发出问卷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7份,问卷有效率83.72%。其中:留守儿童897人,占样本学生数59.52%;小学留守儿童145人,占留守儿童数16.16%;初中留守儿童752人,占留守儿童数83.84%;男留守儿童391人,占留守儿童数43.59%;女留守儿童506人,占留守儿童数56.41%。
向四所学校教师共计发出问卷222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问卷有效率98.65%。其中:小学教师37人,占样本教师数16.9%;初中教师182人,占样本教师数83.11%;学校或部门领导16人,占样本教师数7.31%;班主任88人,占样本教师数40.18%;一般专任教师115人,占样本教师数52.51%。
1.2 对象界定
本研究所指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一年中,半年以上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2 调查方法与工具
2.1 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心理健康测验和访谈为辅。
2.2 工具
2.2.1 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等五个问题,每个问题呈现A、B、C、D四项备选措施,要求被试针对每个问题就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项“最有效的措施”。
2.2.2 心理健康测验。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折半信度为0.91,结构效度大于0.516),适用于小学四年级直到高中三年级学生。本测验共有100个项目。除总量表分外,还包括8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和1个效度量表(即说谎量表)。心理测验采用整群抽样、集中施测的方法进行,测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学校和部门领导选择人数最多的是A(具体措施的四个选项依次为A、B、C、D,下同),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则为C。(见表1):
表1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有特别要好同学或同伴”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发现,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n=797)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内容量表分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4.65,P=0.000)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差异显著:p
3.2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前两位的都依次是C、B,并且超过31%的领导还选择了D。(见表2):
表2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心理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n=244)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4个内容量表分得分较非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t=-3.96,P=0.000)差异极其显著。
3.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36%班主任选择A;有44%留守儿童选择D。(见表3):
表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3.4 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分布较分散:超过56%的领导选择A,超过42%的班主任和留守儿童以及超过31%的领导选择了D,超过27%的班主任选择了B,超过25%的留守儿童则选择了C。(见表4):
表4 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和未与父母双方一起生活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经验发现,在总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6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但未达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3.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调查对象都有超过53%的人认为A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最为有效的措施,同时,还有超过28%的班主任选择了C。(见表5):
表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2.83,P=0.005)、身体症状(t=-2.39,P=0.017)因子上差异达到显著以上水平。
4 讨论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教师)――客体(教育内容)――主体(学生)”交往实践关系[2]。学生的主体间性具有交互性,师生在相互作用、影响、认可、理解的关系中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观点与行为。师生或基于以往经验、或基于理性思考、或基于情境诱发,面对备选策略四选一,如果更多的领导和班主任与更多的留守儿童作出的策略选择一致,我们就可以据此认为该策略有可能是最为有效的策略。
4.1 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领导认为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队伍加强管理最为有效,且31.25%领导认为配备专职教师和专业设施最为有效,这与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普遍未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援助机制,缺乏必要设施与专业教师,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援助工作必须做、愿意做,但力不从心的困难现状有关。
结果显示: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分别有44.32%和46.6%认为“建立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最为有效。心理学研究证明:同伴关系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到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3]。对儿童人格健全发展影响深远。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有利于促进积极同伴关系的形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也证实“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在总体水平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方面好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2 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领导、班主任、留守儿童以认为“丰富有益心理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最为有效的人数最多,分别达到37.5%、56.82%和46.6%。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交流、增进友谊、培养归属感,有益于缓解焦虑。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内容量表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3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和36.36%的班主任选择了“通过家访”这种直接的方式,但44.37%的留守儿童却选择了“通过社区”的间接方式。访谈发现,现在的农村中小学,家访已经很少了,教师“无事不登三宝殿”,找上门来,就是学生出问题了。
4.4 关于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的领导认为家长主动寻求学校支持以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最有效;42.05%的班主任和43.03%的留守儿童认为,家长多与孩子团聚最有利于加强家庭亲情教育。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至少“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差异虽不显著,但也表明跟父母在一起,有利于缓解留守儿童心理焦虑。
4.5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75%的领导、53.41%的班主任和59.31%的留守儿童认为“主动与父母交流,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最为有效。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那些为留守儿童所认同、接受并愿意努力付诸实践的教育影响,才有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预期的观念与行为变化。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身体症状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5 结论
建立实施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机制,丰富课外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家长争取更多时间与子女共同生活,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联系、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育”联动共育机制等,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心理测评系统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华夏赛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88~107
[关键词] 学生影像;创作局限;发展对策;创新培养;实践教学
近年来国内影视教育的规模不断壮大,在全国742所普通本科院校中,开设影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共计268所,①来自这些高校具备专业影视制作知识的学生,构成了强大的校园创作队伍。以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原创影片大赛单元为例,除传统艺术院校,获奖学生还来自浙江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综合性院校。笔者所在的陕西科技大学亦开设有影视类专业,经过数年发展,由专业学生创作的作品《梨园来客》获第六届香港华语大学生电影节入围奖,作品《悦历》获第八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视频类佳作奖;纪录片《油滴》获第六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像节二等奖;作品《虚拟人生》入围2011年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实验片,同时入围2011年度澳门国际大学生电影节等。虽然不乏优秀作品,但总体而言,学生创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从学生影视创作实践入手,分析其创作现状和创作局限,寻找解决与发展的对策。
一、题材单一:以观察和实践深入生活
受生活阅历的影响,学生作品的题材较为单一,多数为拍摄自己身边的人或者事,集中表现青春情感、校园生活,题材同质化严重,缺少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并不缺少表现的题材,每天各种社会事件和生活讯息通过微博、手机、网络社区等多种渠道扑面而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创作目光投向象牙塔外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
在学者的研究中,提到过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日本电影学校,这所学校成立于1975年,致力于培养影视专业人才。为了加强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学校在影视制作系一年级开设了名为“人间研究”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此门课程内完成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探究人的生存方式,从而拓宽学生关注的视野。②我们可以将类似的调研工作融入教学环节中,比方说新闻采访课,可以布置学生以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为对象,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完成调研报告。
除此之外,现有培养体系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很好的借助对象。每年寒暑假各高校都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2011年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涉及玉树灾区重建、重走路、留守儿童调查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接触社会的机会,我们可以鼓励影视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寻找拍摄题材,记录社会生活。如2010年由学生拍摄的《北川纪事》,即为当年暑假跟随学校社会实践团队到四川绵阳市北川县马槽乡支教期间拍摄的作品,作品记录了受重创两年后北川地区人们的生活现状,非常真切感人。
二、思维平面:以阅读提高认识力
思维平面化是学生作品的另一个特征,大多数学生影像都是对身边人或者事物表象的纯粹记录,缺少对题材的挖掘,欠缺内涵和意蕴。以学生青睐的爱情题材为例,多数作品停留于用镜头语言表现两情相悦时的欢乐或者失去恋情时的感伤,很少在作品中看到对爱情的思考。爱情是什么?它是怎么发生的?它是短暂的还是持久的?它和自由孰轻孰重,是要多一点的爱情,还是要多一点的自由?当出现与责任相悖的爱情时,是遵从理智,还是遵从情感?类似深入一点的思索很少出现在学生影像中。思考的缺失可能与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关,比较中西方教育系统,西方更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性精神的培养,中方相对薄弱,这种缺失反映到学生影像创作上表现为作品主题浅白或者无主题,只有对生活的记录,没有对生活的探究。
独立思考和理性精神需要实践经验与理论依据的双向支持,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认识能力。阅读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它能提供常识,除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文学艺术类书籍外,社会科学各个门类的著作有助于我们认识生存的社会和世界。以《南方周末》2008年暑期推荐大学生阅读书目为例,③涵盖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各个社会学科,这些学科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分析世界所必需的知识建制。近年来不少治学名家都建议读读西方社会科学的经典译著,如北大温儒敏先生为大学生开出的20本经典阅读书目中,13本为西方经典名著,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汤因比的《人类与大地母亲》等。④这些西方经典提供了比较的视野,并有助于现代价值的普及。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方法。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有其研究方法,如建立在实地调查、访问、文献梳理等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定性研究以及收集相关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数学模型等手段提炼规律,揭示本质的定量研究等。阅读社会科学的相关著作,读者不但能汲取前人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思想成果,增强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洞察能力,同时通过了解作者用以推导结论的研究方法和思辨过程,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读书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不要被专业教育束缚,用开放的眼光去阅读、去思考,再回归到实践中分析具体问题,丰富思考的维度,提高思考的层次,增强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
关键词:中职 职业精神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185-01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代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现状,笔者对萍乡市6所中职学校600名中职学生、180名中职教师、实习生代表200人及10家企业的100名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精神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期找到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合理途径。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一是对中职学生的调查,主要对6所中职学校600名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有效率为95.2%。所调查的中职学校涵盖了国家级示范学校、国家重点中专、一般中职学校,学生涵盖毕业生、2016级新生、2015级老师、专业包括机电工程类、市场营销类、幼师、护理、检验、影像等专业。因此,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是对中职学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主要对6所中职学校的180名教师进行随机性问卷调查,有效率为99%。所调查中职教师涵盖了国家级示范学校、国家重点中专、一般中职学校,教师包括双型教师、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辅导教员、教学管理人员,等等。因此,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是对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六所学校的实习生就职业精神在实习阶段的认识和具体实践进行了解,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9份,有效率99.5%。
四是对萍乡市共10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8%,所调查对象涵盖企业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技术工人等等。
2.调查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2.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对中职学生的问卷调查,主要从高职学生对职业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对职业精神内容的了解、自己是如何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培养职业精神这几方面进行调查,经过预试,反复斟酌,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二是对中职学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主要从中职学校对职业精神的重视程度、学校职业精神的培养的实效和方式,中职学生是否具备职业精神的内容等几个方面的设置内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三是对企业人员的问卷调查,主要了解企业招聘新员工的德育标准,中职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在工作中是否具备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精神,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
2.2访谈法。分别对中职学生、企业人员、实习生和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当前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企业对中职学生的德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以及学生的自律情况。
二、调查分析结果
在校生职业精神的调查分析。通过对579名在校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在校生对职业精神的认识与评价,在校生的职业精神现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探寻培育职业精神的对策与措施。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在校生对职业精神的概念有一定了解,只有21%的在校生初步了解职业精神的内容,只有5%的在校生能说出构成职业精神的多种要素,如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态度等,72%的在校生认为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具备较强的职业精神,能认同行业的价值规范,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认真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1.实习生职业精神的调查分析
本研究,设定实习生的职业精神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责任、沟通交往、诚信、团队协作等方面,对200名实习生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5%的实习生认为职业精神与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关系重大,78%的实习生认为保持良好的职业精神可以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有10.5%的学生缺乏沟通交往与团队协作的正确认识。
2.教师对学生职业精神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萍乡卫校、萍乡工校、武功山职业中专、湘东职业中专等等专业学校教职工的问卷调查,结果一致认为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可以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认为学校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力度不够,开设职业精神培育类课程的情况并不理想。有15%的教师表示:目前学校对职业精神的关注则不够,也没有将其纳入到素质课程体系中。
三、影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泛滥,人们变得急功近利,缺乏理想,信念,激情,敬业,奉献,责任等职业精神。学校的不重视也使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缺乏应有的环境,以市场为导向的精神贯彻不彻底,没有将职业精神培育列入高职教育的内涵,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地位。从学生主体来说,职业精神教育不同于技能教育,它不能短期见效,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职业精神教育成果不同于职业技能教育成果,它没有一本有效证书来证明,容易导致学生不重视,认识不到位,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对策与措施
1.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必须l挥全社会的作用,营造积极的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将隐形的德育资源和显性的德育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如可根据学生特点,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专题讲座等等。
2.引进用人单位职业的教育和示范
一是可以实施校企对接,打造具有企业特色的职教文化,加强学生对今后从事工作需具备的职业精神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二是采用企业进校园的方式,开办专题讲座,邀请成功企业家来校进行创业、就业宣讲,组织学生观看创业、职场类的节目,通过生动的职业精神示范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校园内时时能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和方向感,企业的职业精神深深感染一位师生。
参考文献
争 鸣
表扬、批评、奖励、惩罚,孰是孰非
――从“三好学生”评选说起……………… 1―4
“冷”与“热”:由学生“情感冷漠”引发的思考
………………………………………………… 2―4
读经:继承传统还是适应时代
――社会变迁背景下对读经问题的重新审视
………………………………………………… 3―4
蒙尘的爱:在历史和记忆之间
――一位英国青年和六十多个中国孩子的故事
………………………………………………… 4―4
在理想与现实、绚烂与平淡之间
――关于人生追求的思索
………………………………………………… 5―4
死,还是不死,这是一个问题
――对哈尔威船长、项羽、谭嗣同三人生死抉择的探讨……………………………………………… 6―4
评 论
“慢生活”运动背后的反思………………………… 7―4
再读“五四”
――爆发90周年纪念笔谈………… 8―4
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时代追问…………………… 9―4
当负责任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10―4
活着就是爱
――对特蕾莎修女的怀念与思慕…………… 11―4
网络时代:一句话的能量………………………… 12―4
明德讲堂
朴素的情感………………………………… 黄 宏1―9
企业文化对人生的启示…………………… 徐井宏2―8
在蓝天白云间书写忠诚…………………… 陈 俨3―9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一位外交官的成长历程…………孙玉玺4―10
用相机点亮希望
――我和希望工程的不解之……… 解海龙5―9
藏书•读书•品书…………………………… 熊光楷6―9
历史的天空
――一位历史老师与学生们的心灵对话
………………………………………… 纪连海7―8
评足球•品人生………………………………刘建宏8―8
飞天:一个民族的崛起之路……………… 杨利伟9―8
我的漫画情结………………………………蔡志忠10―9
母语的消退与认同危机………………… 陈家琪11―10
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 袁振国12―10
学术•研究
理论经纬
当前英国国家课程体系中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及特点……………………………………………楚 琳1―23
美国的“社会―情感教育”及启示………刘桂秋1―27
对话:德育课程改革三十年……蓝 维 高德胜4―14
哲学释义学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释义
…………………………………………王 杰4―20
道德与人之间关系的现代转向……………杨 超4―23
面向身体关照的道德教育…………………陈丽娜4―27
不同情绪唤醒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肖前国 李征澜 余 林4―31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郑 航5―14
论个体道德理性价值及其培养……………冉亚辉5―19
理性主义与道德……………………………朱忠良5―22
当代德育的知行性反思……………………王少敏5―28
经济学意义上情感性道德教育的学理分析
…………………………………………钟晓琳5―31
道德、教育科技与人类学习………………但昭伟6―14
谈以人为本的集体主义……………………王黎静6―19
道德教育的功利性及其启示………………张洪华6―23
对道德可教的辩护及道德教学的限度……王 囡6―26
论美育的心育功能…………………………顾 颉6―31
信托责任与德育…………………汪昱雯 张 成6―34
伦理型学校呼唤道德领导…………………程 勇8―13
走出德育量化管理的误区…………………刘 彦8―17
学校空间的德育特征和影响………………徐敏娜8―20
基于课堂情境的价值观教学……姚林群 陈丽华8―25
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探析
………………………………傅建明 冯玲丽8―28
学校诚信教育:内涵、视域与路径………钱明明8―31
“道德”与“更道德”的区分之辩
――与陆有铨教授商榷……………但昭伟10―13
从价值澄清到品格教育:个人的历程
…… [美]霍华德•柯申鲍姆 郭 冰 译10―17
全球化进程中青少年理想人格的培育
……………………………………… 刘国强10―25
论网络传媒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从“国货回潮”谈起………… 梁明月10―31
影响青少年文化自觉的困境及其对策
……………………………………… 芮彭年10―35
重心与起点
――关于当代中国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新思考
……………………………………… 孙抱弘11―16
美德观与德育范式转换………………… 范树成11―20
反思制度化学校生活对学校教育的异化
…………………………… 杜 洁 屈 陆11―25
教学方式变革与直接德育课程的有效性
……………………………………… 孙智昌11―29
国内外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 刘 慧 曲 悦11―35
“贾君鹏事件”透射出网络时代教育的使命
……………………………………… 张杰夫12―14
浅谈媒体暴力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刘桂芹 等12―17
对60年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认识
……………………………………… 卓晴君12―20
浅说“儿童读经”的教育责任………… 杨启亮12―24
中小学学生生活方式的探讨…………… 冯建军12―2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思考
…………………………… 杨韶刚 刘 鹄12―33
学校德育“三要”……………………… 龙迪辉12―36
师道与师德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
――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的视角………杨启华1―13
论师德规范建设中的问题与出路…………张宁娟1―19
公民教育
文化传统的预制性与公民教育
………………………………李 萍 童建军2―12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探微
………………………………邹双武 潘洪建2―19
从志愿者行动看公民教育…………………刘晋芳2―23
论批判力教学………………………………单文经2―26
培养公民的教育:关于课程与教学法的问题与争议
…………… [英] Alex Moore 林子斌 译2―31
东方道德传统
《新三字经》旋风之反思……… 李荣安 何志恒3―13
儒家民本观…………………………………周桂钿3―17
对新时代儒家道德教育合法性的思考……严从根3―20
“和”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
…………………………………………汪凤炎3―25
传统童蒙教育对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启示
…………………………………………许瑞芳3―31
高校德育
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时代征候及其教化……唐爱民7―13
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内容、目标与原则
…………………………………………蒋保国7―19
大学生志愿文化及其德育功能……………余 蓝7―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志愿服务…肖 浩7―27
高校短信文化流行现象的德育探究………张 琳7―29
广告对消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逆反心理的启示
…………………………………………谭颖华7―32
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笔谈
关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责任主体性……郑富兴9―14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朱西周9―16
关于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性……章 乐9―17
雷锋精神的现代意蕴………………………扈中平9―19
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优势、困境和对策…席书旗9―25
教育中的惩罚
浅议教育中的惩罚…………………………董吉贺9―30
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合理性探析
…………………………………… 李 戬 等9―35
“惩罚大师”马卡连柯…………………… 李 昆9―38
学校•行动
课程教材
谈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道德价值导向的落实
…………………………………………郭 林1―32
文化生活课“五步教学法”探讨…………王 苹1―35
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杨 灵2―52
凸显思想性 强调实践性 突出基础性
――2008年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修订对教学的启示…………………………………………张云平2―55
巧用古诗文化解生活与哲学课教学难题
………………………………赵 昆 侍 青3―46
谈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杨政文3―48
简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综合探究活动的推进
…………………………………………杜文艳4―39
简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许子林4―4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正确认识和处理三大矛盾
…………………………………………胡志桥5―34
谈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试题的设计…………郭瑞芬5―38
《思想品德》新教材的特点及应对……… 万 佳6―41
教师的哲学品质与高中课改………………唐良平6―43
教师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式学习………王 林7―46
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开放性评价初探…高 波7―49
《经济生活》“体验式学习”中学习主题优化初探
…………………………………………戴 颖8―38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变化与不足
…………………………………………翁文珠8―40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政治生活》的主线
……………………………………… 吴少荣10―58
如果这样教学《经济生活》…………… 吴国英10―61
班主任论坛
让不同方言共奏班级和谐乐章……… 王忠文 等1―52
举轻若重与举重若轻………………… 梁 明 等2―58
以情育情 率先垂范………………… 桂贤娣 等3―58
这事儿得问问孩子…………………… 何 捷 等4―54
给初中生讲故事的艺术……………… 韦继恒 等5―53
班级管理艺术漫谈…………………… 张永锐 等6―52
我教孩子向“钱”看………………… 温志旺 等7―62
让生命之花在班级建设的天地间绽放……李家成7―70
一句话的风波………………………… 杜 欣 等8―53
故事中的班级管理智慧……………… 胡元华 等9―57
班主任撰写综合素质评语“三法”
……………………………………周建平 等10―47
做真实的班主任………………………马彩云 等11―56
我的一天班主任生活…………………马 岚 等12―50
专题报道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正式开课
――访北京市教委德育处关国珍处长
………………………………………本刊记者2―37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刘 玲 陶礼光2―40
“社会大课堂”在区县………… 孙 陆 刘 烨2―44
北京十二中:走进博物馆来考古…………杨冬梅2―48
汽车尾气治理情况调研…………北京市京源学校2―50
“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虞蓉蓉3―34
培养积极心理之“阳光教育金点子”
…………………………………… 吴友红 等3―39
平实:德育的追求
――对浙江省长兴职教中心德育工作的真实感受
………………………………………本刊记者4―34
探寻“生”的意义
――就“三生教育”采访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本刊记者6―37
抓住时机,大力推进中职德育工作
――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德育处刘宝民处长………………………………………刘 烨7―34
解读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访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研究所俞国良教授
…………………………………………孙 陆7―37
让每一个学生“精神成人”………………刘新成7―40
锤炼心灵的工程
――武汉市汉阳区教育局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掠影…………………………………赵 煦 谢铭德8―33
“批评”出来的问题………………………刘 烨10―39
解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10―44
学科德育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课堂亲历者……………于世华1―40
“走向成熟”选修课育德活动方案……… 葛立慈1―43
当学生的实验数据“准确无误”时………权广仁1―46
勾股定理:数学学科德育的重要载体……张维忠8―46
让学生心中绽放人文关怀之花
――以《一碗阳春面》教学为例……周来宏8―49
班级建设与语文课程的融合………………周玉敏8―51
杏坛巡礼
南开校风建设揭秘…………………………项红专1―48
苏州中学的中国文化教育传统……………周 勇5―41
百年澄衷的民族精神教育…………………李 琰9―42
在绿色中飞翔
――探访深圳市南油小学的绿色发展之路
…………………………………………李 辉9―45
为了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长…………陈 音 等10―54
追寻梅韵 涵养“梅德”……………… 李保明11―46
“六个一”德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牛怀德11―49
“为时养器”的探索之路…………………唐洪波11―50
教研之窗
思想政治学业水平测试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探析………………………………………顾润生3―50
提高思品课实效性的六个“注重”………韩秀梅3―53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关系………廖光华3―55
故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傅志红6―46
别样的德育…………………………………班建武6―48
小学品德课有效性教学……………………邓正平6―48
故事《小山的手表》提示的心理学问题…张晓春6―50
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周晓英7―52
品德课堂及时评价的问题………刘艳玲 宋 璐8―42
让无痕德育走进课堂………………………楼江红8―44
也谈无痕德育
――读楼江红《让无痕德育走进课堂》
……………………………………… 陈桂生11―39
小学品德课堂交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谢林燕11―42
教材序列≠教学流程
――一节品德与社会公开课的反思
……………………………………… 黄元虎12―40
品德课因寓情于境而生动……………… 姜 勇12―43
教师成长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十大心理偏差及其预防
…………………………………………李 涛4―43
优化学生对班主任的第一印象
………………………………王志洲 程 逊4―46
“儿童心目中的好教师”及其启示………张铁道10―62
都是表扬惹的祸………………………… 袁先全10―65
主题活动
山区小学生活化德育的实践………………刘勇武4―49
推进农村学校温馨教室建设……胡 诚 徐晖4―52
“毛衫文化”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张国佩 陆伯良7―54
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系列活动……………郭玉琴7―57
架设“心灵之桥”,构建和谐家园
………………………………刘筱青 沈小雯7―60
节假日:学生生命成长的节点……………许嫣娜9―49
“以礼立人”的思考与实践……………… 赵辛辰9―52
课例精选
“商品的故事”课堂实录………………… 彭燕芬5―47
“让我走进您,爷爷奶奶”课堂实录…… 周小娟5―52
立足机制目标 突破情感障碍 创设美丽德育
――“商品的故事”“让我走进您,爷爷奶奶”有感……………………………………………班建武5―50
心理健康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举隅
生命线上的成功/非言语的感情交流/家庭乐趣
………………………………………………… 9―54
浅析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德育功能…… 陈尔财12―45
一位“酗烟”学生的治疗……………… 缪仁票12―46
三种不良性格的成因及心理调适策略… 顾利华12―48
师说心语
你们应当有一颗不同反响的心………… 王 涌11―53
把美好留给母校,让回忆成为自豪…… 丁泽岩11―54
三载寒窗苦读,今朝雄鹰展翅………… 柳瑞华11―55
社会•视角
教子有方
初中:网瘾的高发期与亲子关系的危机期
…………………………………………孟育群1―60
少年网瘾的家庭行动对策
…………………………………………李书华1―66
抚育者说……………………………………梅仲孙2―73
卢梭谈父母职责……………………………袁传明2―74
我和女儿的故事……………………………姚霞珠5―66
和孩子一起成长……………………………芮彭年7―76
婴儿依恋感的形成和抚育者的关注………梅仲孙9―69
道德观察
青少年郁闷谈………………………………罗伽禄1―69
有点佛家想法也许是好事…………………张志坤1―71
后思想时代:用“表演实践”证明自己是人
――“行为艺术”与“天问”………毕世响4―69
良华家教
家庭教育的一百个信条……………………刘良华2―66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刘良华3―67
家庭教育中的“性格―身体本位”………刘良华4―62
父母如何陪伴自己的孩子…………………刘良华5―61
儿童的秘密…………………………………刘良华6―61
站在孩子这边………………………………刘良华7―71
早期智力开发越早越好吗…………………刘良华8―61
如何培育九岁前后的孩子…………………刘良华9―65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刘良华10―67
把“自食其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
……………………………………… 刘良华11―64
给中国家长的阅读建议………………… 刘良华12―62
古风今谈
漫谈春节中的道德意蕴……………………熊坤新2―76
和谐身心 道德清明
――清明节传统道德内涵赏析
………………………………柯 玲 高倩艺4―73
端午钩沉话道德……………………………刘新成5―71
月圆人圆 天地同圆
――中秋节道德意蕴漫谈………… 王 颖10―75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
――重阳节道德意蕴漫谈………… 丁 波11―75
一家之言
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条建议…………吴康宁3―72
我的班规谁做主?…………………………刘次林3―73
我看抗震精神………………………………钱 逊5―68
生命的最高价值之我见
――从残疾人的价值说起……………张正江5―69
风物长宜放眼量……………………………杨叔子7―78
本分与境界…………………………………张文质7―79
文化自觉与中国教育………………………王殿卿8―71
中西方道德教育差异之我见………………魏贤超8―74
教师惩戒之“恶”源于何处
――也谈教师惩戒的失控与规制……刘继萍9―75
“榜样”:被修饰了的校园模具………… 武秀霞9―78
广告新闻:违法失德谁之责
…………………………… 陈力丹 周宇博11―69
传媒,你的责任感哪里去了
――从传媒娱乐化谈起…………… 傅守祥11―71
教育不能太功利………………………… 张志坤12―69
学校管理无信不立……………………… 薛 强12―72
成长密码
夫妻关系和为贵……………………………刘长海4―66
做父母不当家长/结同盟不做对头………刘长海6―66
品德培养要抓住关键期/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刘长海8―65
让孩子亲近读书/让孩子远离电视…… 刘长海10―71
培养孩子的“野心”/ 给予孩子适度的爱
……………………………………… 刘长海12―65
社区驿站
论社区德育活动的开展……………………吉成名3―76
社区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秦 钠3―79
论社区德育功能的发挥……… 刘爱霞 周嘉方11―72
思想空间
谁来教育我们?
――道德涅与人类的眼睛…………毕世响6―68
道德是幽灵
――兼论“德育”的吊诡……………毕世响8―67
在道德中死,在道德教育中重生
――人的轮回……………………… 毕世响10―78
道德与教育的祭坛意义………………… 毕世响12―76
人物•读书
道德人生
王孝文的雷锋情结……… 史 群 汪 琪 诸 琳1―72
草原之子
――记“希望旅程”公益组织创始人塔林夫
…………………………………………姜海燕4―78
用生命影响生命
――记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吴
………………………………………本刊记者5―76
留美往事
――访著名经济学家黄范章………本刊记者6―73
捡瓶子的母亲………………………………闫 涛6―78
小米山之光
――记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健康村小学代课教师彭绍贵………………………………………陈开心7―80
创建文化校园,演绎感动人生
――访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校长徐建平
…………………………………………吴晓燕8―76
怀念昆明小英雄刘清莲……………………付亚丁9―82
拿什么回报你,我的恩师?…………… 辛晓明10―83
特蕾莎嬷嬷,一盏点亮穷人生命的灯
……………………………………… 吴晓燕11―77
真情季羡林……………………………… 蔡德贵12―79
共读时光
和艾伯斯坦一起感受呼吸的美丽
――《善待自己》读后感……………王碧蓉1―75
有一种感动在生命里流淌
――读《生活在痴迷之中》有感……刘海燕2―80
心有多大,孩子们的舞台就有多大
――读《梨一样的苹果》有感………尚海涛3―84
接纳孩子的情绪,走进孩子的心灵………吴海燕4―83
论《礼记》的德育思想……………………吴点明5―80
谈尊重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现………………吴海丽6―79
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儿子的信》有感
………………………………程彩娟 程立海7―86
如何使每个人都享受教育
――读罗伯特•哈钦斯的《学习社会》有感
…………………………………………乔卫丽9―83
让德育走向自然
――来自《爱弥儿》的启示……… 许瑞芳11―85
床头之书――《菜根谭》……………… 陈开心11―89
经典导读
浅说《礼记》师表论
――《坊记》解读……………………毕 诚8―81
浅说《礼记》师表论
――《表记》解读(之一)……… 毕 诚10―85
浅说《礼记》师表论
――《表记》解读(之二)……… 毕 诚12―82
随笔感怀
城里的孩子和山里的孩子…………………付亚丁1―77
对生命的爱和思索…………………………程玉明1―78
学校社会化行为对德育的消极影响………夏玉钦1―79
论立志………………………………………王海明2―84
学生能在微笑中接受惩罚吗………………章 乐2―88
尊重,从记住他人姓名做起………………马志响2―90
“菜鸟老师”携时尚走进学生的多彩天地
…………………………………………高雪鸥3―86
师生无恩却有情……………………………林 奇3―88
帮学生把快乐找回来………………………向3―89
村学里的青涩岁月…………………………冯秀兰4―85
教育中的“宝塔糖”………………………吴友智4―86
我们应该留给孩子什么样的财富…………吕 4―88
15元的教育和29元的教育……………… 庞捷敏5―84
又见姜飞……………………………………郑清建5―86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从晏子进谏看教师批评的艺术
…………………………………………毛志高5―88
从《种树郭橐驼传》看育人之术…………存少辉6―82
老师,莫让比赛变了味…………徐化美 孔 波6―84
那天早晨,我学会了宽容…………………杨冬雨7―88
闲话读书、写作和好人……………………刘铁芳7―89
“寻找”三位教师………………………… 何 杰8―85
责任是天……………………………………张树文8―86
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宫凤华8―88
凡人的读书乐………………………………刘炳艳8―89
惩罚的艺术…………………………………葛延芬9―86
永远放你在心上
――写给我的高三(6)…………… 毛志高9―87
久违了,红“言”颂…………………… 达 度10―89
“挽救桌”和“禁闭房”
――从美国惩罚学生手段谈起…… 王有鹏10―90
你以为你是谁?………………………… 刘思明10―91
成果•动态
课题推介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结构分析与测评系统开发
…………………………………………蔡圣刚1―81
教师心理健康及其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
…………………………………………金东贤1―82
公民教育的民族性研究……………………臧 宏2―92
北京奥运会对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张翠苹2―93
以核心价值观反思为基础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刘长海3―91
全球化、文化变革与学校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
…………………………………………唐汉卫3―92
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傅守祥4―90
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研究
…………………………………………张茂聪4―91
民俗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研究……… 柯 玲 等5―90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 姜树卿 等6―86
大学生道德人格特点及其教育干预研究
…………………………………… 杨文华 等7―90
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机制与干预研究
…………………………………… 杨丽珠 等8―90
幼儿情绪能力培养研究……………… 王 芳 等9―89
地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
……………………………………舒敏勤 等10―92
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遗传学的分析
……………………………………王美萍 等11―90
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德育模式研究……匡 瑛 等12―86
信息广角
东南亚三国思想道德教育考察报告………刘惊铎1―83
《香港教育专业守则》的制定之路……… 冯婉桢1―85
公众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意见精选………………… 3―93
“校家同创”德育英才
――江西省抚州市实施中小学德育“校家同创”工程纪实……………………………顾胜和 邓高平4―92
特色办学 德育为本
――“中美高色办学研讨会”之德育研究述评…………………………………………本刊记者5―91
学术动态
香港政府公民教育政策的演变趋势
――从“疏离的子民”到“积极参与的公民”
………………………………王世伟 曹彦杰6―87
弘扬奉献精神 志愿服务社会
――北京四中青年志愿服务的思考与实践
…………………………………………马 越6―90
论杜威的学校道德教育目的观……………王洪明7―91
融心融力融智,共生共振共荣
――南京市鼓楼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
…………………………………………储 红8―91
闵行区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与模式的探索
…………………………………………龙一芝9―90
德育资讯
匈牙利开展环境教育/新加坡的国民教育……… 6―93
澳大利亚开展和平教育/新加坡明年试行“艺体陶冶计划”……………………………………………… 7―94
欧洲的消费者教育/欧洲的跨文化教育………… 8―94
香港教育局开设通识教育网上资源平台 等…… 9―93
区域经验
在“经历”中成长
――四平市实施“经历教育”纪实
……………………………………… 牛立坚10―93
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南京市教育局11―91
城市化进程中德育区域推进策略的探索
……………………………………… 韩园林12―87
观点集萃
德育人本化:理论基础的现实诉求
…………………………………… 杨 超 等1―87
从公民教育角度看公民文化培育…… 尹学朋 等2―94
西塞罗对希腊晚期三大伦理体系的批判
…………………………………… 王晓朝 等3―94
论休谟的德性效用价值论…………萨•巴特尔 等4―94
公德及其教育………………………… 刘次林 等5―95
教育的原点:育人…………………… 鲁 洁 等6―94
解读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 陈爱华 等8―95
民族精神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 丰子义 等9―94
以人为本的“道德资本”……………尹明涛 等10―95
生态文明:当代公民文化建构的重要领域
……………………………………黄湘莲 等11―94
论赛博空间的道德实践………………苏令银 等12―89
【关键词】孩子;农村;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孩子语文素养的形成不仅依赖于语文课堂教学,亦依赖于学生课外广泛的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就分阶段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农村小学的阅读状况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距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难养成。追根溯源,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呢?根据笔者本人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阅读现状分析
(一)不良的阅读环境
现在的农村孩子父母亲基本上都在外地打工挣钱,平时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熏陶了。还有少部分家长虽然在家附近打工,但由于自身的水平有限,再加上对读书的认识不够,自己也不能起示范引导作用。
(二)贫乏的阅读书籍
由于受教学条件的制约,农村学校的图书室里藏书量严重匮乏,生均拥有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差之甚远,且图书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很多图书都已经破旧不堪,内容也过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图书流通量也得不到保障。
(三)不当的阅读指导
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在围绕课外阅读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意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例如,我校就有许多老师每天都给学生布置了硬性的任务,要么阅读课外书,要么写读书笔记,要么写读后感。但这样做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反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把阅读当成了应付差事。
(四)不足的阅读时间
虽然教育部和有识之士都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家长、学校乃至有些教师还是把眼光盯在学生分数上,学生除了要上一天的课,还要完成大量的语文、数学、英语作业。有时孩子好不容易想看书,却招致家长批评。
二、提出应对策略
是任这样的现状自由发展,还是应该挺身而出为之做些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做语文教师的责任。也许个人的努力暂时不能改变什么,但我们不应该放弃,而应该为之去努力,让孩子能从书中寻找到乐趣,能从书中汲取营养。
(一)家校沟通,共同阅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父母亲在推动孩子阅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要让家长转变陈旧的观念,帮助家长树立“阅读对孩子的语文、其他学科乃至其终身的发展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思想。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名人,在回忆起他们的童年生活时,总会对读书的印象特别深刻。
其次,要让家长为孩子营造和谐的读书氛围,要求家长自身带头阅读健康有益的书报,防止对孩子产生负面效应。
再次,由学校或者语文教师牵头,带领家长和学生共同拟定读书规划,提倡家长和孩子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通过读书交流,让孩子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多么有趣、有益的事情。阅读的书籍可以涉及各个方面,可以是童话故事,可以是唐诗宋词,也可以是文学小说,诸如此类,这样的广泛阅读必定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为了激发家校共读的积极性,学校和班级还可以举办一些颁奖活动,每月或者每学期都要进行评比,评选出家校共读的优秀家庭,颁发奖状,从而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二)想方设法,科学引导
(1)利用故事引发兴趣。阅读兴趣是推动孩子主动阅读、认真阅读的最大动力,如果孩子对阅读失去了兴趣,那么他的阅读过程肯定不在状态,阅读的效果自然不佳。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对听故事情有独钟,只要一听说老师要讲故事,个个都小眼放光,精神百倍。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把课外书上的一些非常有趣、精彩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当讲到精彩处,学生正听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停下来。学生自然迫切地想知道后面故事的发展,教师顺势引出故事的出处,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阅读。例如,低年级教学《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中高年级教学《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可以推荐学生课外尝试阅读青少版的《西游记》。
(2)创造机会交流读书。上文已经提到小学生爱听故事,自然也喜欢讲故事给别人听。语文老师就可以每个星期在班级开展一次“故事大王”比赛,鼓励孩子们把平时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样的活动既利于孩子对课外阅读的内容进行巩固强化,又实现了阅读共享,增长了其他学生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语言整理和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弹性规定读书笔记。以往教师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都是一刀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严格把关,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学生自然提不起读书的兴趣。弹性规定学生写读书笔记,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读书的具体情况以及自身的实际水平来决定自己怎么写读书笔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感而发。
(4)树立榜样示范引导。教师在学生心中是神圣的,教师的一举一动常常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读书,这既是教师职业最基本的要求,又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也爱上读书。
(三)挤出时间,保障阅读
时间是保障学生阅读最基本的前提,离开了时间,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宝贵的读书时间,一是学校规定的阅读时间要不打折扣,不能总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被挤占,而是语文教师要与其他课程的老师共同商讨,统筹规划作业总量,确保学生有阅读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