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18: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乐理教学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乐理教学 课堂有效性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里面是以多种方向全面发展,涉及的内容以及培训都是多样化的形式,具有稳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中,乐理课程的开展已成为课程中的主要核心部分,与学生的发展和培训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学习过任何音乐的基本知识,几乎是零基础教学。对于其他类型的音乐课程还没有开展的情况下,学生在乐理学习中的任务显得非常重要,乐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学习其他音乐课程中最为基本的知识,是传递音乐提高学生对音乐素养的主要前提。因此,必须加强乐理课程的进度,将乐理教学落在实处,使得实现乐理有效教学的需求。
一、目前乐理课堂存在的问题
1 大量难懂的专业术语
在学生开始学习乐理知识的前期,乐理课程最先带来的是乐理中不易懂的专业术语。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此前没有接触过音乐相关基本知识以及技能技巧,所以在最初接触乐理知识的时候的会相对较难,在乐理教学中含有多种理论内容,与其他的音乐学科作比较的话,乐理知识中的概念和其内容都比其他的音乐学科更容易产生枯燥、难懂的心理,这使得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等方面都造成困难。
2 教学方式过于专业化,不创新
根据现有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现象来观察,音乐教学方面在整体上没有得到较高的重视。在学前教育中,乐理课程的教师无论是在技能上,还是对音乐教育的专业知识上都是非常通晓的。但是就针对在学前教育专业这方面却缺乏基本的教育知识,不够了解乐理教学的教学要领,没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得教师都是按照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导致缺乏创新和趣味,难以让不学产生枯燥心理,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3 学习基础不统一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只有少数的学生学习了解过音乐的基本相关知识,而大多数的学生是零基础,没有了解过相关音乐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这部分的学生对学习乐理知识上的理解都会显得较吃力。因为学习乐理知识前的音乐基础不统一,所以在乐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零基础的状况会影响到其学习效果。
4 重技术轻理论
乐理教学作为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备技能,因而在该专业中,乐器的使用技术占有较高比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过量轻视,往往会导致学生在毕业以后可以操作相关乐器,但是在进行教学是不能对处于启蒙状态的幼儿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指导,这会导致后期的发展受限,没有理论知识的引导和铺垫,在进行相关技术处理能力上不能独立实现。
二、怎样提高教育方法
1 加强和重视乐理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乐理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从音乐教学的整体来看,很多的地方都没有对其重视,都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不重视,还有教师对教学上的不重视。要想实现学前教率得到提升,那么,首先需要使教师的重视程度提高,其次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逐渐对乐理知识的学习产生重视。然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时,不能单单只对音乐上技巧方面产生重视,要充分的是其认识到学号乐理知识,是学习好其他音乐学科的主要前提。教师在乐理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掌握的内容,尽可能让其他音乐课程的教师去补救,对乐理课程教学的重视必须是所有的音乐课程教师共同的认识,让主要担任乐理教学的教师,还有其他音乐学科的教师都要起到重视程度。在学习乐理知识中,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巩固乐理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乐理知识的途中,正确对待当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理解乐理课程中的重要意义。例如,课后适当的小练习,以及趣味作业,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等等。
2 重视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一门课程的成败很大程度在于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在这里,教师的个人魅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学生对教师没有基本的情感,在进行声乐学习中,学生拥有的将是更多地抵触,而不是欣赏,因而在进行乐理教学中,要抛弃纯粹的理论知识,要更多地加入情感教学。首先要构建一个充满音乐元素,愉快学习的环境。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专注于课堂,避免受到外来环境的影响。其次,要更多地更学生用心交流,以朋友的心态来对待学生,教学设计更多的从团队出发,不是从师生关系出发,这样设置的教学情境,学生容易接受,与学生之间有了情感因素,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简单的多,学前教育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情感教学,逐渐培育自己的情感教学方法,感同身受,对毕业以后的幼儿教学使用情感教学,将会取到更大的帮助。
3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的方法
教师们在乐理教学前足够的了解学生的兴趣是什么、还有学生心中的自身想法。他们有自己看法和理解,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一般对于学生来讲怎样的学习方式更有效就是适合的教学方式,那么我们就从中采取措施,根据教学的变化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尽可能多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乐理知识和音乐素养上得到提高。将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融入到乐理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乐理知识中更加认识、更加掌握其知识。
4 加强乐理基本知识
学习乐理知识是音乐技能的重要基础,对乐理知识的掌握不能只是依靠书本来学习,还要通过其他的实践音乐课程才能足够的掌握,例如琴法、声乐等等。要求学生加强巩固乐理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多些实践应用,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更高的效率。
5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众多的教学过程中都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所带来的教学方式不仅达到视觉上的效果还有听觉效果,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对于音乐课程上来讲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在乐理教学中通过引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演奏会的方式来感受音乐的奇妙之处,将动听的歌声和画面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兴趣,轻松解决问题。这就是多媒体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好处。
6 乐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作用乐理教学与其他音乐学科都是有联系的。在乐理教学中可以连着其他学科一起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拓宽学生对其他音乐学科的认识,还可以充分的为其他学科做好相应铺垫,降低课程的重复性,学好了乐理知识,不仅对音乐学科的学习上也是一种帮助,也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结语
为了提高学生的乐理知识和学习兴趣,需要老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更形象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为学习音乐打好基础。综以上所述,本文主要以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进行了简单阐述。
【参考文献】
[1]张莉,夏艳萍.关于提升音乐课堂有效性的方法--以学前教育乐理教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12):161-161.
[2]赵艳琼.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设计优化策略[J].大众文艺,2016,(15):234.
[3]张琼辉.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的有效性[J].科学中国人,2015,(7):213-214.
关键词:基本乐理教学 理解 记忆 方法
众所周知,基本乐理课程是音乐理论学科的基础课程,也是音乐入门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作为一门系统讲授音乐理论的课程,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形成阶段,具有丰富的课程内容。而面对这样一门音乐基础课程,很多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却并不是那么乐观,通常表现为对乐理的记忆困难、思维混乱以及容易遗忘等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是困扰很多乐理教师的问题。因此,如何才能在基本的乐理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不必花费太大的精力,而又能够获得丰富的乐理知识,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以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正是本文即将探讨的内容。
一、基本乐理教学中常见的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
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学校中接受音乐教育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而随着学生之间基本乐理知识水平的差异化进一步提高,就更需要教师在基本乐理教学课堂中运用有效的方法使其快速理解。当然,不同的教师都有着不同的基本乐理理解与记忆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笔者通过对多个基本乐理课堂教学中的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进行调研后发现,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无外乎是口诀方法、游戏方法以及图表方法三种。首先,口诀法即是把理解和记忆基本乐理的方法编成口诀,利用押韵等特点来达到快速理解和记忆的效果。游戏法在基本乐理教学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其能够通过在教学中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学习者快速理解和记忆基本乐理知识。而图表法就是利用图表来快速理解和记忆基本乐理,该种方法有着清晰、直观的感觉,目前在基本乐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范围也是比较广泛的。
二、基本乐理教学中常见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的运用
(一)口诀方法的运用
对于基本乐理教学中运用的口诀方法来说,其主要是将基本乐理内容编成押韵的口诀,这些口诀的编制和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从实践中进行提取,在提取归纳时还需要找到贴切的字词准确表达意思并达到押韵。可见,该种方法对归纳者的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在学习《音程、和弦基本乐理教学记忆术――乐理教学记忆秘笈之二》时,有学者就将介绍音程及和弦协和性规律时其归纳为“纯一纯八极协和,纯四纯五全融合;大小三六能凑合,大小二七动干戈。”明显可以看出,通过该种总结,仅仅需要简短的几句话,便让我们很轻易地对极完全协和、完全协和、不完全协和与不协和音程进行了牢固的记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时刻留意对基本乐理知识的口诀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快速理解还能快速记忆。
(二)游戏方法的运用
在上文中已经论述,游戏方法在基本乐理教学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能够将枯燥的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耍中掌握学习知识,并能牢牢地记住。比如:在学习基本乐理课程中“音名与唱名”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做出14张卡片,并将选出来的14名学生按照每组7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人手拿着一个音名,另一组人手拿着一个唱名,让他们通过某种游戏的方式找到各自对应的音名或唱名。通过一通游戏玩下来之后,学生也能够充分掌握了同一音级有音名和唱名两种记法,从而让他们能够真正在游戏中快速理解和记忆乐理知识。
(三)图表方法的运用
在基本乐理课程教学中运用图表的方法,最为直接的效果便是清晰、直观,而且学生最为容易接受,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而且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最为明显的。比如在对基本乐理教学中的“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的内容进行讲解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可以快速理解和记忆度数相同而音数不同的各种音程相互关系,可以向他们展示下图:
可见,通过把这些音程简要列出后只要将图中括号内的文字提醒学生,也即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明白了相邻两种音程间的关系为半音,向左为减少半音,向右为增加半音,就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的,取得了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能够在基本乐理课程教学这门基本的音乐理论课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有效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的运用,再加上教师的总结、引领,一定能够使学生的声乐知识得到不断的丰富,并在日常学习中形成一种理念和思维上的正确导向。
参考文献:
[1]姜秦丰.谈乐理教学中的“举一反三”[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
[2]李金玲.浅论基本乐理教学中调式调性的分析方法[J].音乐时空,2013,(08).
关键词:物理教学;阅读方法;阅读理解;物理学史;教育功能
强化能力的培养是当代教育格外注重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能力=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方法和训练技能是培养能力的重要内容。打个比方,知识好像种子,要让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获得一次丰收,方法就如对土壤的选择,水、肥的调控以及各种管理,从这种意义上看,掌握获取及应用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科学研究常用的300多种方法,物理学科就包含了其中的170多种,如分析综合、演绎归纳、联想类比、猜测试探、定性定量、科学抽象等等。物理是从方法角度开发学生能力且无可取代的学科。
方法不像知识那样有形、具体,它是人们正确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方式和科学方法,它虽属意识的范畴,却与要获取的知识密切相关。只有把方法与掌握知识的过程联系起来,方法才有意义,即所谓知识是方法的载体。因此方法教育必须体现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个人针对中学物理教学中阅读方法的教育谈一些体会:
一、读课本要重在理解,特别是理解关键字、词、句
记忆固然重要,但只有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是牢固的。阅读教育中,教师要身体力行,自己首先花大力气去阅读课本,吃透重点内容的内涵,准确把握编写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影响于学生,逐步让他们学会通过阅读,找出并理解课本中的诸多关键性的重点内容。
二、指导学生读懂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比如物理教材中关于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有这样一段论述:“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了自然规律。”这段论述中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地想象,而是和上下文及插图有着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并不是一般学生都能主动发现这一联系,需要一定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才可能准确地找出这一逻辑关系。
三、引导学生既要读文,又要读图,只有图文结合并真正读懂它们,理解才是深刻的
如关于绳子波形过程的插图,其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它深刻地揭示了由于介质质点有先有后地依次在做与波源同频率、同振幅的振动,从而形成了波源振动这一运动形式和具有的能量。学生要理解沿波传播方向,由近及远地在介质中平移,进而理解波的本质。
四、把阅读课文和阅读课后练习结合起来,让学生领会课文与练习的辅成关系
练习不仅是对课文中知识和方法掌握程度的检测,反过来又能加深读者对课文的理解。
五、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能量是各种不同形式的运动联系的桥梁,运动形式的转化是通过能量的转化而实现的。又如,如何确定一个质点的运动过程,不是通过一章一节就能得出一般性结论的,只有通过认真阅读才能发现,尽管质点受力确定,但其运动过程不尽相同:质点所受外力为零,既可以静止,又可做匀速直线运动;质点仅在重力作用下,既可以做自由落体运动,又可做抛体运动,轨迹可直可曲。显然,质点做什么运动,不仅和所受合外力有关,还与它的初始状态有关。只要经过一段努力,学生通过阅读会逐步分析许多知识的内在联系。
六、完成一章或一个单元,应回头过来读目录,这样有利于学生突出知识框架、网络
目录是这一部分知识的框架和网络的主线,但学生往往不注意这些。启发他们阅读、归纳、总结,不仅可使知识条理,帮助记忆,更可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七、通过读书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培养他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困难、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物理学史与物理学家的科学活动密不可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教师应掌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通过阅读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这一生动的思想教育方式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整体素质,对激发他们立志献身祖国的科技事业有着潜移默化的意义。
八、读书的过程,也是学习方法的过程
课文中渗透的抓住主要因素、化繁为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思维方式,本身就是科学方法,教师不仅要把握住这一点,还应积极地把它传感给学生。
中学物理教学既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让学生重视读书、培养阅读能力、掌握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使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学生熟练地使用字典
查字典是自学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常用字三千个左右,学到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与表达的语言基础。怎样干进一步扩大识字量,丰富词汇,靠别人一个个教是不行的,只有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养成翻阅字典的习惯,才有自学的可能。
教查字典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能认为教了音序和部首的查字法,学生就能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使用字典。二年级时,在课堂上用一定时间教会基本查法。到了三年级,我着重在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字义下下功夫。先指导学生知道生字词在课文的哪句话里,这句话大概是什么意思,上下文是什么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合适的字义,不能瞎猜。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能力逐渐提高,到了五年级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了。我就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字典的"凡例",进一步了解字典的编法,内容以及各种符号等等。以增加对字典的知识。
学会查字典是比较容易的,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更难。我要求学生看书、作文,作业时都要充分利用字典,养成先自己查,不能解决时再向人请教的好习惯。每讲新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实事求是地查出自己不会的生字词。课上进行字词教学时,再根据学生查字典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使他们查字典能力不断提高。
2.教会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或段落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教会学生这种方法,是培养学生自觉地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的能力。作者往往用一些重点词语和重点段落,突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我注意教学生分析重点词句或段落,指导他们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词句和段落的含义,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逐字逐句逐段地学习,既有力于培养分析能力,以能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有些课文,我采用"划重点,写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划重点"就是在文中重点词句下面划上横线;"写体会"就是在书页旁边的空白处写上自己对这些重点词句的理解。我先根据课文提出一些思考题,再围绕题目指导学生"划"和"写"。一般由我示范,然后带领学生以例共同讨论下一段应怎样"划"和怎样"写";再让学生独立分析下边的文章。如《爱迪生》一课,我提出"从第一段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爱迪生喜欢科学,爱作科学实验的"为题。我划出课文的"常常把钱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一句为重点。因为这一句说明爱迪生非常爱科学爱作科学实验。我以画下面一句:"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子。"这说明爱迪生克服种种困难做实验。我在这两句旁边写:"爱迪生克服种种困难学科学、做实验"的体会。在读第二段时,就让学生根据"爱迪生做实验遇到哪些困难"一题共同讨论。先由学生个人阅读,提出重点词语和自己的理解,再由大家分析、补充,不是之处我再指导。学生找出只能在车上"占用一个角落",说明做实验有困难,又找出"读完了报"才能做实验,是时间上有困难。学生慢慢懂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主要内容了。在读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根据"从哪些地方看出爱迪生顽强做科学实验"一题,自己动手"划"和"写"。他们自学时,我总是在学生座位的行间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答,并注意帮助基础差的学生。他们自学后,我就组织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有的学生划了"他省吃俭用,重新搞起化学实验来。"我启发他进一步思考,这句话哪个词最重要,他找出"重新"一词。有的学生在这句话旁边写了体会是"不动摇",我表扬他理解得正确。学生通过重点词句去理解文章,容易独立地去找词,我就要求他们先理解词意,再分析内容,还让他们思考文章有这个重点词与没有这个重点词有区别?重点词句与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就能把重点词句和全文中心联系起来分析,从而提高了阅读能力。因此,"划"和"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效的方法。
3.教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步骤
学生是想学好课文的,但是不知怎样才能学好。往往读了一遍课文,知道了大概内容,就认为学好了。指导学生自学,就要教他们有步骤地学。这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步骤。教学时,在一般情况下,我先教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地学习,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思想内容,最后再细读全文,思考怎样分段,怎样总结中心思想。这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能"钻"进去学,又能"跳"出来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
我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如《鲸》一课,内容是介绍鲸的有关知识,各小段的内容都很清楚,不难懂,而知识涉及的方面却较多,不易扼要抓住主要内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遇到这样的课文不会归纳。根据这种情况,我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归纳课文内容上,采用提纲的办法。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他们先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然后再列出各部分中的项目,由粗到细,由整体到部分,使思维条理化。接着学习《太阳》一课,也列出提纲,让学生自学后填提纲。学生积极性提高,作业完成得很好。
总之,教师因势利导,逐步培养学生步步深入学习的方法,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同时,使学生认识事物,既看到全面,又看到一般,为以后的自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传统弊端 阅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10-01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要素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关于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要理解具体事实细节,也要理解抽象的含义;既要理解字面意思,又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观点、意图等;既要求理解文章中某句、某段的含义及全文的逻辑关系,又要求根据其含义及逻辑关系进行判断和推理。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很重要,且阅读理解题在高考中的占分比例也很大,阅读理解对于学生成功应考也就十分重要。因此成功的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明确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语言信息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融入阅读情境,设定阅读任务,培养学生识别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有很多弊端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内容教学而忽视了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老师多注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不符的。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要教学生理解所学的阅读材料,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阅读材料,及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技巧。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知识性的教学,缺乏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利用阅读材料将所要讲解的语法知识、词汇知识一一灌输给学生,占用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将完整的文章肢解,这就让学生失去了对文章意义探究的兴趣,从而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更谈不上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和提高了。再者,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味追求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目标单一,这样使学生养成了一种懒惰、模式化的一种阅读习惯,疏于思索文正更深层的涵义,这绝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阅读能力。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应该转变、方法应该灵活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探究、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为此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进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自己的理念,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老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正是以人为本, 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主旨, 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的主人, 从而全面有效地发展学生素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而提供。其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应具有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新的英语阅读涉及广泛的科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必须对科学、知识等的本质有清楚的了解,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明了的系统把握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明白在教学中,自己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依靠本门学科知识就能解答的问题,知识的整合性要求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才能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还该明白学习活动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 在高中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
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改变学生拘泥于一词一句的习惯,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更高的语言层次上,学会从客观上把握阅读教学的方法。新的时代,新的教学要求,不同的学习主题要求老师必须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加强学习。改变过去传统的看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合不同主体的受教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化的,一个高明的读者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调整自己的阅读技巧和速度。
阅读方法常提到的有预读、略读、浏览、依上下文猜测、推测等等。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策略,而且要使学生自如地进行策略的切换和综合运用。
2.注重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
将背景知识融合到阅读教学中去,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由老师来介绍,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本身给出。背景知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专业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介绍相关专业、文化知识以外,社会背景也不能忽视,因为阅读中造成误解的往往就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3.设身处地融入情感、融入社会因素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相互竞争等,同时,老师也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比如,告诉学生遇到生词或难句时不要慌张,保持冷静,并采取恰当的猜测技巧解决困难;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记录自己的学习成绩,适时地鼓励自己等等。鼓励学生深入到所读的文章中去,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等,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俯视文章,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
总之,阅读技巧的练习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方面,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提供可供学生自己从本文中提取意义的策略和方法。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如地运用各种策略,阅读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和学生在学习阅读过程中相互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按照《普通高中英语教学标准》的要求,圆满地完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任务,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素质。
参考文献:
在阅读中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有些课文层次丰富、头绪众多,不易快速把握,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如《拿来主义》一文,根据议论文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结构模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明确:作者先破后立,批驳“送去主义”的弊端,即抱残守缺、落后挨打,一味“送去”实为求荣,必将亡国。这解决了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的问题。接着解决“拿来主义”是什么的问题: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最后是怎么办,即如何拿来,方法是批判三种错误态度(不敢进、放火烧、欣欣然接受一切),提出要占有、选择、创新。学生因此对议论文说理逻辑严密、层次丰富、针对性强的特点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二、引入比较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时,单凭教师讲解,学生的体会只能停留在表层。为了强化学生体验,提高其阅读思考能力,可以引入比较,将课文重点、精彩点抽出来,换上另一种内容或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还可以课外找文句,与课文配合,求同比异。如《故都的秋》第一段,原文如下:“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初读文章第一段,大多数学生觉得平淡无奇,体会不出其中的语气、情感。这时,教师可以抛出对第一段的改写,引导学生诵读比较,体会语气情感。改写如下:“秋天,总是好的,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我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通过诵读、比较,学生很快发现原文多处用了反复,如三个“来得”“,要从”“更要从”“,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这使文章有了一种一唱三叹之感,舒缓了语气,同时也为全文笼上了淡淡的感伤基调。再如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在学习课文后,可指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古诗、古文中,找出用词精练准确的例子,把它设置成题目,由其他同学揣摩回答,然后由出题者评判,在评判中和答题者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加深对用字用词精练、准确、严密的体会。如:选择:1.半篙流水夜来雨,早梅何处春。A、几点B、一枝2.地湿厌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A、闻B、看分析:第1题应选A。句中点明是“早梅”,“几点”说明少而分散,符合“早”的特征;“一枝”表明枝上的花较繁密,和“早”不吻合。第2题应选B。如果选A“,闻”和“听”是同义重复,在对偶句中显得不和谐;选“看”,可以通过抬头看雨的动态,形象地把人厌恶连天阴雨的心情和盘托出,感情强烈而自然。学生通过阅读、体会、设题、解答、评判、交流,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应用有了较深的体会。为了进一步激发兴趣,还可以由学生评选出最佳题目设计,张贴并予以表扬。四、延展表达语文特级教师李元功说过:“有阅读就要有表达,无论口头还是书面,不把自己的阅读收获表达出来就不算真正完成阅读任务。”阅读是为了表达,阅读之后的表达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有两种办法:
(一)联系课内进行延展表达
如学完史铁生《合欢树》一课,可要求学生写一段表现母爱的细节,学完《埃菲尔铁塔沉思》一文,可要求学生抓住自己对事物的主观感受进行描写,并在班级进行交流。
(二)课外选文并要求学生批注
教师可在课外选一些和课文相联系的文章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后作批注、写感受,并在班级进行交流,最后把较好的批注及感悟文章印发给学生看。如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五后,笔者选了相关文章给学生阅读批注。所选文章有《庄子,会飞翔的人》《流泪的滕王阁》《遥想苏武在匈奴》《司马迁,关于生死的话题》《想起范仲淹》《天才徐志摩》《千载心香域外烧》《2008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等。
三、总结
一、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
二、巧设桥梁品味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关键词】调查 分析 教学方法 分析矛盾 批注 表演
关注学生的心理,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众多的研究讨论中,大家对学生的心理在学习和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达成共识。甚至研究已经细化到与具体的学科、具体的年级相结合,例如有董蓓非教授的《语文教育心理学》,把学生的心理与语文的教学规律结合,对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发展问题提出全新的解释。厦门的刘美兰老师还针对高三学生写了《高三学生学习心理问答》一书。在翻阅大家的研究成果发现,对心理在教学中的影响,大家提出的建议和策略更多倾向于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在教学中的心理引导作用,强调对学生渗透美学、情感等方面的心理教育;二是注重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观念的转变,要求注重以“生”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在大家的启示下,我更希望能找到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的“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调查和尝试,我将以阅读教学为切口,谈谈在探求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方法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调查先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教学中通过与个别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很暧昧。基于语文的学科特点他们认同语文很重要,但认为阅读、文言、写作三大块是“硬骨头”,导致他们害怕甚至放弃语文的学习。但语文在高考中的大分值比重,又让他们弃之不得。出于此原因我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展开了对“高中生语文阅读现状与心理”的调查。调查主要从“识记内容”“课内外阅读情况”“课堂阅读教学情况”“阅读兴趣与方法”四个方面展开,在本校的高中三个年段进行,共投出700份,收回698份。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一些令人欣喜的“积极因素”,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消极因素”。积极因素:有87%的同学认为“阅读很重要”, 认为阅读让他们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生活中离不开阅读,在这一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希望参与生活、主动学习;学生认为“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50%以上的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自觉主动地记诵经典名著,诗词名作,可见他们在心理上有接受语文知识的可贵欲望;学生渴望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追求阅读的个性化。消极因素:学生依赖性、惰性强。在高中众多学科的压力下,部分学生对语文兴趣不高,不够主动,在调查中回答“经典名著、诗词、精彩文学作品等方面,你如何对待”这一问题时,一半以上的同学回答“喜欢”或“比较喜欢”,但能自觉自发背诵的达不到20%,对于经典名著阅读结果则更为惨烈,只有10%的同学读过原著,大多数同学只通过读故事梗概或看电视来了解内容,应付考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系统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喜欢网络阅读,不愿意纸质阅读;逆反心理较严重,对课内知识,老师要求的内容不爱读,但课外的新闻、随笔,网络小说等却能自觉阅读了解,对阅读内容有偏爱,侧重关注娱乐和体育等。
分析思考
调查研究涉及到学生的“阅读动机”“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和方法”等心理学内容。在调查中我发现了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的学生有自己的主见,能自主选择符合他们成长阶段的内容的心理特点;他们并不是完全不喜欢阅读,只是他们爱阅读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而且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进行;但是他们的阅读动机不是来自课堂,他们的阅读兴趣有时还受到课堂的负面影响;同时他们有自己喜欢的阅读习惯,但并不科学合理,需要老师的引导;他们的阅读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课堂阅读效果不佳,需要方法指导。
情绪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动机取向,更多地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否有趣的情绪角度对之进行评估,并据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中这样论述:“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这两条重要的理论都告诉我们得对这次调查结果好好思考,应该通过反思让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寻求改进。首先要想想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怎样才能触发他们自发自学的学习动机;其次还得考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兼顾课程要求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最主要的是老师需要给学生他们能够掌握的有效阅读方法,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探求方法
孙绍振教授对当前的语文课堂弊端的批判一针见血,他指出“现实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如果只是囤于作品表面的简单滑行,抓取几个字眼来求证一、两个简单的结论是容易的,但也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不仅指出问题所在,更希望教师能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语文课堂阅读的可操作性”,来帮助学生啃动阅读这块“硬骨头”。
一、分析矛盾法
在《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中孙教授指出“我们能够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找寻出文本中的‘矛盾’,我们就找到了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具体从操作方法上说,就是从作品与现实的矛盾、不统一的方面入手”,这指的就是“分析矛盾法”。 它主要是指寻找在作品中所出现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包括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等。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这些看来“矛盾的东西”,细细品读之,可以有力地把握作品的核心内容,从而实现对作品深层次的解读,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解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把握住文章中“我的主观情感”是文章的根本核心。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我的主观情感”,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解读文本,才能使阅读难题迎刃而解。在我的引导和指导下细心地同学发现了文中的几处“矛盾”:1. “幽僻、阴深深”的路与“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是相矛盾的;2. 在“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段,平常的“我”与现在的“我”有矛盾;3.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此处中的感受与前文的独处之景的美妙是大相径庭的,为什么身处热闹之境,“我”却什么也没有?这与客观事实不符;4.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段的描写与前面对“荷塘月色”和“月色荷塘”的描写是很不统一的。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四处矛盾,思考讨论后同学逐个解决,就能清晰地把握文中“我的主观情绪”,其实它是一个环形的变化:作者经过了“心里颇不宁静――寻找宁静――又不宁静” 的心理历程。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不会只局限于“分析文章的精美比喻,注重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描写景物”的层面,这样解读文本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回到分析文本的正确道路上来,而不会让学生不明就里地认为朱自清写这篇文章只是想教他们如何写景。
这样的阅读方法是让学生受益的,既能让学生找到探究问题、思考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又掌握了科学且符合文本阅读根本的方法。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只是在句段、词语上动手术,那样不仅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又让学生把阅读当作是机械无味的训练,找不到阅读的根本,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动机疲乏,自然在心理上排斥阅读,特别是课内阅读。
二、批注阅读法
应该说我是很幸运的,在对名著教学苦于吃力不讨好的情况下,有幸听了许鹄翔老师的讲座。作为一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又善于思考的老教师,他给我指明了一个教学的方向:教书不是与学生做对,而是要迎合学生的喜好与需求,努力去寻找符合他们青春特点的教学方法。批注式教学法就是利用学生喜欢简短评论的特点,让学生针对某个篇章、某个片段甚至某个人物或者某个字词发表自己的看法,公开客观地展开讨论、评价,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自发地阅读。这种方法它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长篇大论,只要能触及一点加以发表看法就好。它的这一特点正好可以吻合学生喜欢上网发表评论的习惯,把名著阅读与他们的生活习惯、阅读方式结合起来,是件美妙的事。
我尝试着在名著阅读上运用此方法,小规模的尝试,却也尝到甜头。我通过开设班级QQ群、班级论坛,每天名著中的某个精彩片段,还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贴”的形式在群上,先有个别学生跟随,在课堂上我及时展示并给予鼓励评价,渐渐地学生对这种新鲜的阅读方式表现出兴趣,在参与度和文章的评价面上都有大大的改观。随着学生的兴趣的提高,还可以利用班级黑板报、宣传栏等对发帖积极、表现优秀的同学及时鼓励和奖励。激励机制在学生的学习中有很大的作用,反馈效应告诉我们“只有当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了了解,同时这种结果又能起到强化作用,就能促进学习者更加努力的学习。”
我们学生课业压力大,每科都有巨大的作业量,所以他们学会了选择。要求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语文上,这是不现实的,但采用这种“网络论坛”的形式非常迎合他们的口味,时间可以零散利用,名著阅读又能化整为零,只要利用课余饭后的时间都能进行,同时使用手机这快捷方便的工具,评论发帖时尚又有成就。把课堂里要求的内容转移到课外,在心理上他们容易接受,这诸多的好处让学生认同这种阅读方式,阅读积极性顺其自然地充分调动。
三、表演法
“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学”一直都是语文课堂倡导的模式。但我们往往因为赶时间、赶课程、应付高考把一切都模式化,都简单化了。“太多的老师掉进应试的陷阱”,雷夫・艾斯奎斯如是说。作为享誉世界的美国传奇教师,他找到了语文课堂的原点。“我们必须重新向课堂注入快乐的元素,表演《莎士比亚》剧,在表演中学生学会了很多。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学生学会了阅读,阅读没有捷径”。
当在校园艺术节上看到我们年段的同学为了表演课本剧,他们要学习把文章改成剧本,还要试着去选择符合人物性格的学生演员,作为表演者要努力让角色出彩。这些让他们学会去细细揣摩文章,品读人物的性格,斟酌人物的一言一行。此时教师,你还用得着追着他、逼着他去阅读文本吗?当我看到舞台上同学独特鲜活的表演时,我已经领略到了表演在阅读引导上的魅力。
青春需要表演,青春渴望张扬。因为高中正是青春焕发的时刻,他们渴望展现自我,如果我们给他提供施展的舞台,通过开展朗读、演讲、辩论、课本剧等表演方式,语文课的形式多了,花样齐了,语文课的魅力就加分了。学生们在展现自我的时候,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充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表演中他们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充分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体验到“思维舞蹈的快乐”。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部分特别强调:“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好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才会认真听课。”学生并不是讨厌学习,只是他们希望能更有益更高效地学习,但学校整齐划一的要求与安排,高考独木桥的挤压,让他们又面临着沉重的学业压力和成长压力,因此学生们的学习心理容易出现矛盾而奇妙的变化。通过走近学生心理,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给予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破沉闷的课堂模式,阅读课甚至语文课堂会更受学生的欢迎。所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孙绍振. 直谏中学语文教学. 南方日报社出版, 2004.
[2]董蓓非. 语文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刘美兰. 高三学生学习心理问答.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9.
[4]李海林,任玲. 语文课的本质规定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 绍兴市中学语文研修网,2010(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有关阅读教学的理念使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效果。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虽有重视学生的阅读,但填鸭式、满堂灌的提问讲解充斥着整个阅读教学,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没有思考,没有品味,更没有问题的质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形成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
一、什么是批注式阅读的涵义和特征
1.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以学生独立的思维为主导,以圈划、注解、评点为形式,以促进阅读能力提升,培养语文素养为目的的学习活动。
2.批注式阅读的特征。首先,批注式阅读具有“独一性”。一个人在接触一文本时,对内容的理解,对情感思想的感悟是不同的。批注式阅读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二,批注式阅读具有“创造性”。批注式阅读是对文章进行感悟、评判、反思,是带着探究、审视的目的去阅读文章。第三,批注式阅读具有“多面性”。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文章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看待作者的观点,不同角度,不同观点发生交流碰撞。
二、为什么小学语文教学要进行批注式阅读
1.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本质是个性体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批注方法,亲历阅读实践,把感悟体验流注笔端。同时,学生只有对整个文本阅读理解之后,才能进行圈点勾画,才能阐述观点,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学生理解感悟有所收获,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学习能力有所发展。
2.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传统的习作教学以小练笔或各种习作练习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小学生有畏难心理。“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整合了读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进行无缝链接,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3.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批注式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个性化感悟充得到体验,为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提供平台,让阅读不再被动,不再枯燥,不再乏味,而是大量的阅读,深层次的阅读,有个性见解的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小学语文教学怎样进行批注式阅读
1.画,批注式阅读的起步。所谓“画”,即利用符号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认为有用的、难点的、重要的字词句甚至段,用不同符号或不同颜色,进行圈点勾画。画一画还可以把较长篇幅,较多内容的文章,抓住每个部分的中心句,连缀成段,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案例1】教学《与象共舞》
教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划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师: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你们的笔,边读边想。
(学生反馈)
生1:在泰国,如果你在公路边或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生2:象是泰国的国宝。
生3: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生4: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生5: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师:大家再试一试,把你画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收获。
生6:在泰国,如果你在公路边或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象是泰国的国宝。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生7:我们画的都是段落的中心句,把中心句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读课文找中心句,画中心句,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这是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2.注,批注式阅读的印痕。所谓“注”,是指对文中的疑惑处、关键处和解释处,进行圈点勾画。要培养学生常翻工具书的习惯,对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注。
【案例2】教学《伯牙绝弦》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熟读了n文,下面请大家利用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疑惑的地方做上批注。
(生默读后交流)
师:大家还有什么疑惑吗?
生1:“善”是什么意思?是“善良”的意思吗?
师:大家翻开字典查一查。
生2:字典里“善”有6个解释。我觉得课文里应解释为“高明的,良好的”。
师:“善哉”什么意思?
生3:“善哉”的意思是“好啊!”
师问生1:你用什么符号进行批注?
生1:我在“善”的下面标了个“?”号。
师:对,学习就是一个“质疑”的过程。在你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批注是一个阅读的好方法。
3.批,批注式阅读的升华。所谓“批”,就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对有感悟之处,文章的奇妙之处进行评点,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写上自己的思维轨迹,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一)抓重点,边读边思边批。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小处着手,抓住重点的一个词或句,把所思所想所悟,批在课文旁边,留下思考的痕迹。
【案例3】教学《凡卡》
教师在教学《凡卡》第8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边默读边划出凡卡受虐待的动词,并根据这些动词,把所想到的写在边上,学生反馈交流,发言踊跃。
生1:我从老板的动作“揪、拖、揍”体会到了老板的凶恶,凡卡遭受着非人的待遇。
生2:“直戳”一词,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只“母老虎”,如果我是凡卡,我一定反抗。
师:凡卡敢反抗吗?我们从下文就可以得到答案。
生3:伙计们也没有同情心,同时他们还“捉弄”凡卡。
师:凡卡在莫斯科遭受非人的虐待,所以才哀求爷爷带他回家。
(二)注重细节,边揣摩边批注。
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精神。批注式阅读还要注重文章的细节,批注的范围可以就课文的某一个场景,某一个细节。细
(下转第37页)
(上接第36页)
节描写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我们要培养学生抓住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通过批注的形式品悟文字,感悟情感。
【案例4】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一个与众不同的神态,一串娴熟的动作,一处令人感动的语言,都是生动的细节描写。请同学们用心读这篇短文,看看哪些语句触动了你,在旁边写下批注。
(生默读后,交流批注)
生1:“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作者的神态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生2:“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这处描写最为精妙,有神态、有动作,特别是“滴溜圆、狠狠、越发”,我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一个垂死挣扎的吝啬鬼。他仿佛在说,你们怎么都不明白我的意思啊,费油、费油啊!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不仅把重点词圈上,而且旁批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生3:“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我体会到了吴敬梓笔下吝啬鬼的形象。@篇课文严监生没说一句话,但从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一个吝啬鬼形象跃然纸上。
师:“跃然纸上”这词用得好,我们平时阅读要有做批注的习惯,把重点词划出来,旁批上自己的体悟、心得以及所思所想,这样我们笔下的人物、景物也会跃然纸上。
批注式阅读是一个思维的过程。阅读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写上批注,注明自己的思维轨迹,与文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对话,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批注,让生本对话有痕有味。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
[2]孙立权.“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J].东疆学刊,2005(1)
[3]沈雪珍.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方法例谈[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