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内部审计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3 16:18: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内部审计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内部审计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审计人员;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也是推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它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指: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相关审计手段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及文件资料的真实性所进行的全过程监督。它对规范经济行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最终确保单位稳步发展。一、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区域即使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因管理者的不重视,执行者错误的理解控制指示而失效,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促进良好控制环境的建立,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发现不足之处并予以纠正。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区域应包括:是否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制度有无违反《会计法》和有关的财经法规、是否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执行者是否能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等。以此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内部审计未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

一是任命制的约束。我国一直实行任命管理体制,这种利益制约机制的存在使单位与主管部门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依存关系。在开展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对违纪负责人提供的鉴证、评价及处理意见,还没有主管部门的一纸调令重要。这种现象的存在削弱了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作用,制约了审计人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提高。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的引导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审计人员认为审计工作是得罪人的差事,因碍于人情面子,加之有较高的工作难度,就产生了畏难情绪,缺乏工作积极性。想要做好审计工作,首先需要得到领导的支持,营造一种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工作氛围。其次要注重宣传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导向性。三是内部审计职能发挥不够。内部审计具有较强的鉴证、评价、服务职能,在开展审计监督的同时,应不断强化预警、监督、决策、协调、促进职能。帮助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树立审计人员的工作威望,提高审计工作的认可度。

三、完善内部审计的措施

1.提高对内部审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9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企事业组织,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这一规定是我国实行内部审计的法律依据。如何使《审计法》这一规定得到贯彻落实,提高对内部审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是当下管理层急需解决的问题。

2.完善内部审计的设想

各单位应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为各单位提供法律法规咨询、提供审计技术方法咨询、搞好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内部审计交流探讨,充分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领导带头作用。

3.加大理论研究与宣传力度,为内部审计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理论研究与宣传不到位,是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重视内部审计理论研究,重视内部审计成果的报道工作。各级审计机关,应重视辖区范围内审计机构订阅审计报刊及相关审计法规的征订情况,作为审计机关指导审计人员的一项基础工作,改变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理论上、认识上、工作上的封闭现状,为提高广大内审人员的理论素养,拓宽视野创造条件。要重视内审成果的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利用审计报刊,及时报道内部审计查处的案件情况,及时交流内部审计监督的新方法、新经验,及时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先进典型,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促使单位部门领导提高认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主动将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决策管理的有效手段,及时解决内部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上级机关负有内部审计工作监督与指导的责任,应将内审理论研讨,先进经验、技术的推广,典型案例报道,内部审计相关法规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创办各类刊物,及时反映和宣传内审工作,为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提升内审人员业务水平做出贡献。

4.切实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

就审计结果而言,并不在于审查出了多少问题,最重要的是针对查出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效果。只有把审计建议落到实处,加强管理,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这样的审计才有深度、有力度、有实效。要做好审计意见的落实工作,就要定期进行回访和跟踪,检查落实情况,做到条条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内部审计应在于帮,目的在改。一方面应该从政策和法规上进行引导;另一方面从业务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其规范会计核算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有效利用审计成果,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

5.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第2篇

内部审计是一种控制,是在单位内部按照既定的政策和程序,通过对各种业务活动的独立评价,来确定资源的利用情况,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提供内部控制改进意见。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是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一种自我评价,它是通过对业务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来审查和评价组织目标的实现,通过对政府内部控制环境、经营风险及控制活动等的审查,来评价政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此来完善政府的内部控制,推动政府高效运作。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政府部门提供改进意见并为政府部门增加价值。随着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目标中心也由查错防弊转向了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

加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增强领导的守法意识,减少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可以及时查找财务工作中的问题,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可以通过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降低财务风险,实现政府内部的自我评价。

二、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

目前,虽然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发展迅速,但受历史、政治、管理体制、法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在法规制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审计方法等方面,都明显的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近年来我国审计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反映出我国政府内部控制急需完善,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急需强化。

三、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配套的法律法规的支持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持、执行的强制性较差。我国涉及到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很少,《会计法》、《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对内部审计的规定也是以“应当”为要求标准,而不是“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的“国家规定”又很难找到,因此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持,执行的强制性很低。同时,由于配套的实施细则和准则的缺失,使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常常会面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独立性较低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从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有关的法律条文中都没有规定政府部门必须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法律地位无法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没有落实。因此,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权威性,开展工作时会受到各方面的干预、阻挠,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三)内部审计职能无法实现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审计目标不明确,在客观上制约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履行。工作实践中,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更多的是开展财务收支审计、资产管理审计,而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则刚刚起步,与现代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要求差距很大,因而内部审计的控制职能和监督职能作用得到部分发挥,而评价职能和咨询职能的作用很少。

(四)内部审计的依据、方法和技术有待改变和提高

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依据不多,主要包括《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内部审计准则》,但《内部审计准则》是针对企业制定的,不符合政府部门的特点,针对性不强、指导性不强。

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技术落后,有的还在用手工查账、通过随意抽样、凭内审人员的职业判断,很少使用统计抽样,很少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而在发达国家里开发并运用了多种审计抽样、选样的技术方法,大量采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技术急需提高。

(五)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也需提高

内部审计工作是专业性极强的一项工作,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很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现有的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岗位上的从业人员,年龄大、学历低、只有财务工作经验而无审计工作经验的人多,真正能胜任此项工作的人很少,所以,为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审计人员的配备和素质的提高都是当务之急。

四、完善和加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思考

(一)加强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配套的法律法规,因此,加强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建设是完善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首要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法规体系,利用相关法律法规修改机会强化内部审计的强制性;其次要完善与《审计法》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不同的角度督促内部审计工作意识的提高;最后,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由国家审计机关来完成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建设的推动工作。

(二)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

首先要坚持独立性、权威性和专业性原则建立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其次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组织体系的类型。目前有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组织模式、单位正职领导下的组织模式和双重领导下的组织模式三种,各有利弊,因此,政府部门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单位实际情况的组织模式,但不管怎样选择,都要保障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三)履行内部审计的的各种职能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主要有控制、监督、评价和咨询职能。

控制职能源自内部审计的本质,是政府内部控制的手段,通过对政府部门的评价,来促使政府部门的人员履行职责。监督职能就是要对政府管理活动的全程进行监督,尤其是事前监督,起到预防的作用。评价职能就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效率、受托人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情况进行评价,贯穿始终。咨询职能就是在评价之后给出改进的建议,便于管理者及时纠错、防范风险,体现了内部审计的服务性。

总之,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四项基本职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控制和监督职能是基础,评价和咨询职能是为组织增值的必然要求,他们共同组成了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职能体系,

(四)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改进审计方法和技术

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审计经验,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并进行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服务。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新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五)尽快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了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政府部门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招聘新人的过程中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内部审计人员。

2.对已在内部审计岗位的工作人员,做好继续教育工作,加强培训,尽快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3.提倡内部审计人员树立自我提升的竞争意识,通过竞聘上岗等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3篇

1.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由于我国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比较落后,一些企业的经营权和管理权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分离,使得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都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使得审计工作难以有效地得以开展。一些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的企业,由于企业领导层的忽视,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成为摆设,内部控制难以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得企业的审计控制风险大大增加。另外,很多企业对会计财务工作仍然不够重视,企业缺乏专业的财务会计人员,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不够规范,使得各种舞弊及造假行为时有发生,使得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并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2.企业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随着我国很多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经营业务的多元化,使得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例如,企业经营活动中新出现的租赁、并购及重组业务,企业资产中的金融资产比例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得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远远的超越了传统财务审计的范围。企业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使得企业很多原有的审计手段及方法早已不适应新的审计业务的要求,企业的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也难以达到要求,使得企业内部审计的效率比较低下,无法达到应有的功效。

3.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比较差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独立性,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只有真正具有独立的自力,不受企业领导层及其他部门的干涉,才能发挥出内部审计工作应有的独立监督作用,及时地发现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都是由其他人员代为完成,导致审计工作的效率比较低下。一些建立了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的企业,由于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企业领导层往往对审计工作进行干涉,导致审计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4.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我国的很多企业缺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导致内部审计的方法与手段比较落后,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审计要求。现代审计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抽样技术,通过抽取样本分析特征,从而推断出总体特征。我国很多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往往采用比较简单和落后的方法手段,在审计方法与模式的确定中往往忽视了审计风险因素。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内部审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很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通过先进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才能有效地配合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

二、基于公司治理的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对策

1.构建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保证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能够按照规章制度运行的重要保障。企业的管理层一定要重视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为企业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企业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的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将内部控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落实下来。另外,对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企业的领导层一定要发挥带头作用,积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

2.要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位置企业一定要加大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通过内部审计章程等形式明确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一定要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并引入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并通过内部审计章程将内部审计的地位确定下来。企业一定要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积极地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监督作用能够有效的发挥,从而使得企业的审计风险能够有效的得以防范和控制,并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组织基础。

3.明确审计目标,创新内部审计的方法手段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业务开展及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审计环境进行充分的评估,并明确企业的审计目标,从而将审计风险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企业一定要根据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企业难以控制或者无法控制的审计风险要采取策略,积极的予以回避。另外,企业要根据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及可能面临的审计风险,积极的改进和创新内部审计方法和手段,提高企业审计工作的效率。

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记 风险现状 对策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现状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与外部审计同行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国家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在地位、认识与人员素质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审计方面的法律与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审计人员素质还不够高,审计的控制制度也不健全,这就给审计中风险的存在提供了安全隐患;而实际审计工作由于法律制度存在漏洞,更加剧了内部审计的风险。据某调查表明,执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的“应有的职业谨慎”与“适当的职业关注”已经成为审计案件里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审计法律的这种不完善性既增加审计诉讼案件数量,又加大了审计工作的工作难度与未来的风险系数。

(二)内部审计的人员素质偏低

众所周知,审计工作是一种专业性与技术性兼具的职业,随着新事物地不断涌现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工作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与技术要求。而我国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审计人员在责任心、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与职业道德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不可避免地影给内部审计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一定程度地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风险系数。

(三)内部审计技术因素方面的影响

内部审计工作自身的风险性使得审计工作允许存在风险,这也要求工作人员对审计风险与审计成本要持有相对均衡状态的观点,既在审计效果与效率之间达到平衡。然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实践过程中,审计人员常常将工作的关注点放在每个重要组成项目,并采取抽样的审查方式,从而造成客观事实、整体主观结论与抽取样本之间一定的差距性,存在一定可能的偏离,从而为审计风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电算化技术被企业普遍采用,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财务工作的科学化,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企业财务管理存在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防范,首先要全面了解内部审计的自身特点,并熟练掌握其规律,在实施风险管理,既要考虑具体审计项目,又要考虑到内部审计各环境因素,形成科学合理的防范机制,以达到最大程度降低风险系数,完成企业经营目标的目的。

(一)加强风险管理,进行内部审计环境分析

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必然是其风险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就是对内外环境进行针对性分析,首先识别风险根源,然后估测与评价内部审计风险,最后采取应对措施降低固有职业风险与避免不必要其它风险;搜集与分析内外环境涉及的风险因素方面的信息,内部审计人员对其进行合理地识别、估测与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方法并做出应对决策。

(二)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其地位

使内部审计部门地位高于其它职能部门一级,其经理的任免由董事会直接决定;保障董事会与内审部门之间沟通渠道顺畅,内部审计经理有权出席与参加企业举行的和内审职责相关的会议;内审经理如果遇到重大问题,可直接向负责内审工作的权威负责人请示与汇报,以保障问题或风险得到及时解决。明确保证内部审计职责,使审计人员开展业务时拥有实质的独立性,从而使其能够自主完成审计项目选择、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重点确定、审计计划编制、审计程序实施与审计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审计工作的高质量性。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企业内部审计作为综合性与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工作,具备很强的技术性与专业性。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政治思想素质要过硬、责任心强、工作作风严谨、审计理论知识与审计技能扎实,判断能力准确、分析能力敏锐、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强等;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对财政经济法规与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有一定程度了解[2]。所以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势在必行;通过实践工作,锻炼出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既能推动企业内部审计的快速发展,也能最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概括来讲,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首先,改革现有的用人机制,选派那些具备高业务能力与技术职称的员工充实到审计队伍中;其次,在审计人员廉洁奉公、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培养上狠下功夫;最后,还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学习与后续教育,使其能够适应新形势下不断发展的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四)注重科学分析与评价,改善内审方法

采取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将审计风险观念全面地应用到审计过程之中,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并最终确定审计风险能否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不仅能够进行客户控制风险的评价,更能进行风险产生的各要素分析与评价,从而为实质性测试确定范围与重点。这就使得整个审计过程与审计风险紧密相连,以审计质量的保证为前提,以分析、控制风险为出发点,将实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分析性检查等方法进行统筹运用,综合审计证据,最终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三、结束语

当今国际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剧,各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就使得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防范风险、改善管理的重要途径;做好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与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 要 笔者分析了我国内部审计在执行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内部审计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内部审计 现状 改进措施

内部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管理制度的合规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审核的独立评价系统,该系统用来确定既定的政策和程序的贯彻执行程度,资源利用的效率,最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但是,从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看,内部审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和完善。

一、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1.内部审计理念落后

我国许多企业中,上至领导干部,下至财务部门,甚至内部审计部门本身都认为内部审计师会计部门的附属机构,内部审计只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所设置的一个名义上的部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仅是定期对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进行例行的审核,出具一个不得不出具的形式上的内部审计报告,以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企业内部审计的观念是被动的、缺乏积极主动的,而不是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进行的一项活动。

2.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1)公司组织机构不完善。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董事”不懂事,经常只有一个“职”,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同时还有一人肩负数职的现象。

(2)内控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差。许多企业虽然制定了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但由于没有人去考核、去检查或者说没有认真的去考核、去检查,而只是搞形式,走过场,其执行效果往往很差。

3.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

(1)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较差。我国内部审计实行单一行政管理模式,是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行使审计监督权。但无法对单位领导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在审计过程中,往往存在问题未经查清就停止审计,查出的问题未经处理就不了了之,这种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体制,使审计人员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独立行使审计职能。

(2)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人员是在本单位主要领导直接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工资考核,直接由其领导决定。这种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客观上造成了内部审计人员仅为为本单位利益甚至个别领导的利益服务,无法做到客观、公正。

二、我国内部审计的改进措施

1.根本上改变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是一项为了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所进行的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通过上述认识,我国需要把内部审计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阶段,促使内部审计由管理审计向风险评估审计转变,由被动的审计问题向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内部控制制度应不断适应经营环境在变化和企业的发展。在这种不断的调整过程中,内部审计对于内控执行程度的审核,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司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诸如内部审计参与合同的审计、工程预决算的审计、费用支出报销前的审计等,就是其例证。此外,在公司内部执行分权分层管理的情况下,伴随公司内部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公司的董事会下也应设立相对独立的职能审计机构对经营者进行管理与监督。

3.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建设

第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企业应该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在审计委员会下设了直接向其负责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委员会这种内部监督机制,在公司高级管理层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建立一种相对独立的监督力量,可以避免由高级管理层直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和决定审计费用的现象,从而强化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功能。在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受公司董事长的直接领导,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工作范围不受管理部门的限制。对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发现重大问题可以提交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研究解决,确保审计结果受到足够的重视,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审计委员会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机构的资源优势,因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对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了解,可以弥补一些审计委员不了解公司经营管理和财务筹资的复杂性以及对会计标准和审计准则知之甚少的缺陷,更好地履行其应有的职责。第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首先,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经济利益与其他相关部门分离,例如,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可以直接外聘专职的审计人员。只有将审计人员的经济利益与相关被审计部门分离,才能从实质上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其次,转变内部审计人员的内部审计理念。内部审计人员要明白自己不是仅对财务活动的监督与评价,审计活动还是一项管理活动,它还要关注企业的风险,为企业的价值增值达到企业的目标服务。最后,还要注意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教育。不断向内部审计人员传授有关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

第6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对策

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身的“免疫系统”,其职能己经从对日常经营活动的合规性监督向提高整体组织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转变,而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程度主要取决于内部审计的质量水平。我们只有在整体分析目前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探究出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对策,才能在今后更好地参与到日益激烈的世界市场经济竞争中去。

一、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产生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制定了关于内部审计的原则性条款,如审计署出台《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内审协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但是不全面,可操作性不强,在实践过程中各行其是,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当内审人员碰到具体问题时感到无据可依,无法可依。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境改善不到位

企业内部经营环境之所以产生了去多改变,是应为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之迅速。第一,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体系效用不高。上市公司中存在着“一股独大”的问题,使得大股东在股东大会中拥有多数表决权从而能够对监事会人选进行控制,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第二,人事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还有不少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内部审计机构对本单位的财务和领导的经济责任进行独立的监督和评价。

3.内部审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的学识、从业经验、职业道德等尚不令人满意,首先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对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十分精通,但是不一定具有很好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且处理复杂的审计工作能力较弱。其次是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不够高,进行审计评价时不能持谨慎、客观的态度,对已经查出的问题大事化小,主观随意性比较大。最后是在实际工作中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安排随意性较大。在招聘新人时,对其知识结构和胜任能力的考核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安排的闲置人员比较多。

4.内部审计机构设计不太规范,导致内审独立性不强

内部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受独立性的影响,独立性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的基本条件,内部审计组织形式是独立性的基本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决定着内部审计机构难以像社会审计一样独立于被审单位之外。就内部审计的实质而言,它仅仅是局限于本单位领导的管理工具,是领导主观意志的体现。基于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一定的局限,其客观性和公正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足成因分析

1.人员配备不合理,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第一,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是财务专业出身,其他专业人员配备较少,复合型人才少,无法完全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第二,个别内部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不主动发现问题和风险;个别审计人员未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与被审计单位发生经济利益往来,影响其独立性、客观性。

2.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落后

受人员专业限制,目前的审计模式仍以财务审计为主,分析性复核法、统训抽样法、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风险评估基本上很少被采用,审计技方法落后。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比较欠缺。

3.内审质量标准要求不够明确,质量控制的手段不够全面

从目前的内审机构工作现状看,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观念还不够强烈,主要体现在:缺少必须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重视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编制针对性不强;内部复核制度未能有效落实,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组内部沟通不够,审计报告复核时,复核人员疏忽重大问题和风险,导致审计结论不恰当甚至违背事实;尚未建立和落实责任追究制。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内部审计而对新的发展机遇,要把握机会,充分发挥其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首先需要找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而的解决途径。

(一)国家应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应当树立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一种控制体系而非检查体系的科学审计理念,根据《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内部审计业务规范和具体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衡量标准,做到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开展。

(二)优化内部审计环境

行业协会要发挥其监管作用对内部审计环境进行优化: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以及企业自力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国内审工作向社团型的行业转变。这就需要完善内审行业的管理制度,来通过行业自律管理进行内审质量控制的优化。还要加强内审工作的上下沟通,积极改善审计内环境,内审人员应该通过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真正意义上理解内审工作。

(三)构建内部审计机构的合理地位,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方式应该是由公司的董事会直接领导,使得内部审计机构与别的部门相对级别较高,这样能从一定程度上保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实践也进一步表明,内部审计部门所隶属层级的权威性提高了,其独立性也会相应提高,但并不表示其审计的范围不会受到限制,还要合理设置内部审计部门以保障其有效运行,这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

(四)建立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

作为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两大重要因素之一,建立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是保障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聘用审计人员时,要重点考察其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录用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适当配备具有计算机、金融、工程和统计方面专业背景人才。二是注重审计人员的业务锻炼和能力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轮岗的方式,让内部审计人员突破专业分工界限。三是要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构建学习型组织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在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五)综合使用多种审计工具,不断探索审计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内部审计人员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结合日常审计工作着力开发和运用新的审计工具和方法。

1.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技术

2.大力开展信息系统审计

信息系统审计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内容。内部审计人员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尤其是在信息系统审计知识的基础上,掌握COBIT审计框架,加大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加深审计的深度。

3.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联动机制

通过开展内部审计,能够检查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程度,及时指出内控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善。

4.发挥风险导向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风险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货币经营企业,自有资金比例较低,风险聚集性较其他行业更强,但同时也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社会和经济稳健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逐步脱离了国家保护,业务不断丰富和复杂化,经营风险逐步加大,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公正的客观评价体系,引入科学系统的方法对企业内部进行评价,及时有效的揪出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并采取各种防范对策来避免风险损失,从而改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所以它是商业银行系统运转正常的重要保障。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相继进行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以企业整个业务运行系统为核心、以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但与当今金融业的整体发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仍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针对商业银行自身特有的运行模式,如何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审计机制成为所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管理体系不合理,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部审计中两项最重要的原则。独立性在于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主要指银行的内部审计要独立于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当内部审计部门被赋予一定地位,拥有相应的职权时,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对银行的经营状况作出真实合理的评价。然而,我国商业银行仍停留在内部审计“形式的高地位”阶段,实际的管理设置模式是层级管理。内审部门由总行和各级支行行长管理,审计人员的组织关系、工资报酬、晋升由管辖的行长决定。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不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混乱的隶属关系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缺乏权威性,甚至丧失了独立性。银行是自主盈亏的特殊企业,行长的决策很可能因注重盈利而忽略高风险,董事会得到的信息经过了管理层的过滤,及时性和真实性自然得不到保证。而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对象同属银行的组成部分,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避免的利益关系。二者的地位不相上下,内部审计机构权限受到限制,无法以客观的“第三者”身份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监督指导,从而流于形式。

(二)审计风险得不到重视,防范范围过窄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主要包括:银行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漏报或重要的金融业务活动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其合法公允或健全有效,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以及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日后暴露而产生了不良后果。这两方面都会使被审计对象蒙受损失,引起内部审计部门承担责任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风险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从而使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率无法得到明显改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核心仍然是检查会计凭证、报表等材料的真实完整,和业务操作流程的合规合法性,风险业务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注重事后审计,不注重事前控制和事中监督的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审计,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往往只是采取“亡羊补牢”式的补救措施。内部审计的风险预警模型的设置尚不完善,风险管理监督和控制职能缺乏。

3、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拓展,业务更新十分迅速,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而审计内容却反应过慢,跟不上业务变化的需要,无法及时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和风险评估。

(三)审计手段单一,方法技术陈旧落后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还普遍停留在原始的账目基础上,采用详细审计或抽样审计的方法,与国际先进的风险导向审计相比,差距还很大。陈旧的审计方法和单一的审计手段势必导致审计期长、成本高、效率低下,并使得内部审计风险增加,审计结果过于主观,科学性变差。另外,金融电子化建设的飞快发展带动几乎所有被审计对象,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业务处理和管理系统。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其审计手段的信息化仍处在“摸石头过河”的阶段。系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致使内部审计人员在监督控制上无所适从,风险防范举步维艰,严重约束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四)审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综合素

质不高

内部审计队伍整体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至关重要。商业银行业务越来越复杂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企业需要的是一批能够适应现代银行业发展要求,拥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丰富的审计工作经验,同时具备法律、计算机和国际贸易等相关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很多内部审计人员都来自基层岗位,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使得工作衔接不利,业务开展起来困难重重,极大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改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商业银行的发展迫切要求其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就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全面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手段,明确定位管理职能边界,增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对重要经营活动实施专项审计,同时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内部控制模式,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发挥内部控制的整合优势。为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适应银行治理结构,我们还应主动调整和改革现行的“层级管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式。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的平行地位是影响独立性的关键因素,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实行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垂直组织管理机制。

(二)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拓展内部审计范围

将风险管理引入内部审计,旨在帮助银行建立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风险控制机制,保证内部审计的监督质量,依靠紧密的检查程序把风险降低至设定范围之内。首先,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模型,通过对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找出高风险部分或环节,确定审计重点,分析其产生高风险的原因,制定科学有效的审计计划,集中力量实施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控制风险的职能。最后,商业银行还不应忘记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传统的内部审计通常是以已经发生的损失或者错报漏报造成的不良后果为基础进行的事后审计。而对于正要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被审计对象,我们更应予以关注,把内部审计范围的切入点逐步前移,同时进行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预测潜在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及时监督和防范,推动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深层次发展。因此商业银行既要搞好风险评估工作,又要努力预防风险。

(三)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

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尽力开发高技术含量的审计软件,以计算机软件作为审计工具,将实际应用的专业技术和审计经验转化为数据分析模型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然后,利用银行内联网,对会计凭证到报表逐项检查、复核,同时对银行各项业务实行不定期经常性的监测。最后,运用数学模型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得出风险评估报告。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改进审计质量。

(四)加快内部审计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人员素质

银行业务的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单一的财会型审计人员已无法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综合实力的审计人才,是强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银行应该建立一套有效健全的聘用制度,实行竟聘上岗,择优聘任,选择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吸引并激励其加入,妥善安排工资薪酬,设法调动其积极性,确保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和作用。另外还要搞好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拓展他们的知识层面,完善人员的科学配备,尽力建立一支新型的内审精英队伍。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职能 现状 改进建议

现代内部审计是基于验证和报告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监督治理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从审计的定义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分析、评价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促进企业整体效益提高。在我国,如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内部控制、促进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舞弊和浪费,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积极应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做出及时调整,以使我国的内部审计最大限度地适应我国目前特殊经济形势的需要。

一、我国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状况

第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在动力不足。内部审计机构应该遵循按需自愿的设置原则。我国的内部审计基础较薄弱。许多企业对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心理上存在排斥内部审计的观念,积极性不够,抵触情绪较大, 表现在内审机构人员东拼西凑或随意撤并、精简,许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极不稳定,力量单薄,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第二,内部审计监督权低置。经济监督是内部审计的一项基本职能,而该职能要有效发挥,主要取决于内部审计的隶属关系是否恰当。一般内部审计机构隶属的层次越高,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越强,职能发挥得也越充分,反之则越低。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要么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要么与其他部门合并设置,内部审计只被作为经理人员对下级单位财务、经营的监督手段,仅对经理人员负责,即使直属于董事会,也因董事与经理人员的高度重合而使董事会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内部审计部门发现企业管理层蓄意操纵财务报告,在企业内部控制权被扭曲的情况下也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因此,监督与确认的职能难以有效地发挥。

第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差。监督机构要发挥作用,高地位和高独立性相当重要。现实中,我国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都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工作,内部审计人员既受经营者领导,又受聘、受雇于经营者,不可避免地为经营者意志所左右。这样内部审计很难对经理层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监督和评价,很少对企业本级职能部门的业务进行监督。因此,评价确认职能的作用领域非常有限。

第四,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向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其内在功能也随之增强。 但是我国多数企业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与西方国家成熟的经营管理内部审计模式有一定差距。这种审计的目标是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内部经营管理、 加强法制观念、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符合现代内部审计特征的要求。

二、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应采取的策略

第一,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内部审计工作。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 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在运作规范的企业,可以建立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体制,使内部审计不受管理层的制约,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也使管理者认识到内部审计机构不是制约管理,而是帮助其进行更好的管理。 对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备实行专职化, 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保持其稳定性。

第二,为了使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必须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设置在审计委员会下。Moeller(2005)指出,内部审计已经不再是管理层的“耳目”,而是组织中的独立耳目,其对内部控制等事项的评估有利于审计委员会履行其对董事会全体、股东、公众的责任。因此,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再设置在董事会下,而应该设置在监事会下,这样设置不仅使监事会有了实施监督职能的信息资源,而且提升了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关键是合理界定其权利和职责, 这是关乎内部审计控制和治理过程是否充分、 运行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第三,不断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内审人员需要具有全面的财务管理知识、 系统的组织管理知识、物资采购和管理知识、工程管理知识、 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公共关系知识,同时有较高的学习能力、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等。此外,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方法都在不断地发展, 内审人员应注重内部审计理论的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确保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

三、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内部审计不管从制度设计还是从具体实践上都还是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必须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在制度上的支持和指导,保持内部审计高度的独立性以及客观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真正做到利用内部审计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降低风险。

(林淑君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叶美婷单位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

(1):69-75.

[2] 程业炳.关于内部管理审计若干问题的研究[J].技术经济,2005(02):36-37.

[3] 王光h,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

[J].审计研究,2006(2):29-37.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风险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货币经营企业,自有资金比例较低,风险聚集性较其他行业更强,但同时也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社会和经济稳健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逐步脱离了国家保护,业务不断丰富和复杂化,经营风险逐步加大,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公正的客观评价体系,引入科学系统的方法对企业内部进行评价,及时有效的揪出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并采取各种防范对策来避免风险损失,从而改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所以它是商业银行系统运转正常的重要保障。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相继进行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以企业整个业务运行系统为核心、以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但与当今金融业的整体发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仍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针对商业银行自身特有的运行模式,如何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审计机制成为所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管理体系不合理,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部审计中两项最重要的原则。独立性在于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主要指银行的内部审计要独立于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当内部审计部门被赋予一定地位,拥有相应的职权时,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对银行的经营状况作出真实合理的评价。然而,我国商业银行仍停留在内部审计“形式的高地位”阶段,实际的管理设置模式是层级管理。内审部门由总行和各级支行行长管理,审计人员的组织关系、工资报酬、晋升由管辖的行长决定。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不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混乱的隶属关系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缺乏权威性,甚至丧失了独立性。银行是自主盈亏的特殊企业,行长的决策很可能因注重盈利而忽略高风险,董事会得到的信息经过了管理层的过滤,及时性和真实性自然得不到保证。而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对象同属银行的组成部分,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避免的利益关系。二者的地位不相上下,内部审计机构权限受到限制,无法以客观的“第三者”身份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监督指导,从而流于形式。

(二)审计风险得不到重视,防范范围过窄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主要包括:银行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漏报或重要的金融业务活动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其合法公允或健全有效,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以及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日后暴露而产生了不良后果。这两方面都会使被审计对象蒙受损失,引起内部审计部门承担责任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风险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从而使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率无法得到明显改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核心仍然是检查会计凭证、报表等材料的真实完整,和业务操作流程的合规合法性,风险业务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注重事后审计,不注重事前控制和事中监督的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审计,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往往只是采取“亡羊补牢”式的补救措施。内部审计的风险预警模型的设置尚不完善,风险管理监督和控制职能缺乏。

3、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拓展,业务更新十分迅速,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而审计内容却反应过慢,跟不上业务变化的需要,无法及时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和风险评估。

(三)审计手段单一,方法技术陈旧落后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还普遍停留在原始的账目基础上,采用详细审计或抽样审计的方法,与国际先进的风险导向审计相比,差距还很大。陈旧的审计方法和单一的审计手段势必导致审计期长、成本高、效率低下,并使得内部审计风险增加,审计结果过于主观,科学性变差。另外,金融电子化建设的飞快发展带动几乎所有被审计对象,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业务处理和管理系统。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其审计手段的信息化仍处在“摸石头过河”的阶段。系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致使内部审计人员在监督控制上无所适从,风险防范举步维艰,严重约束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四)审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综合素

质不高

内部审计队伍整体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至关重要。商业银行业务越来越复杂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企业需要的是一批能够适应现代银行业发展要求,拥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丰富的审计工作经验,同时具备法律、计算机和国际贸易等相关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很多内部审计人员都来自基层岗位,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使得工作衔接不利,业务开展起来困难重重,极大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改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商业银行的发展迫切要求其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就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全面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手段,明确定位管理职能边界,增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对重要经营活动实施专项审计,同时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内部控制模式,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发挥内部控制的整合优势。为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适应银行治理结构,我们还应主动调整和改革现行的“层级管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式。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的平行地位是影响独立性的关键因素,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实行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垂直组织管理机制。

(二)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拓展内部审计范围

将风险管理引入内部审计,旨在帮助银行建立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风险控制机制,保证内部审计的监督质量,依靠紧密的检查程序把风险降低至设定范围之内。首先,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模型,通过对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找出高风险部分或环节,确定审计重点,分析其产生高风险的原因,制定科学有效的审计计划,集中力量实施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控制风险的职能。最后,商业银行还不应忘记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传统的内部审计通常是以已经发生的损失或者错报漏报造成的不良后果为基础进行的事后审计。而对于正要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被审计对象,我们更应予以关注,把内部审计范围的切入点逐步前移,同时进行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预测潜在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及时监督和防范,推动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深层次发展。因此商业银行既要搞好风险评估工作,又要努力预防风险。

(三)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

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尽力开发高技术含量的审计软件,以计算机软件作为审计工具,将实际应用的专业技术和审计经验转化为数据分析模型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然后,利用银行内联网,对会计凭证到报表逐项检查、复核,同时对银行各项业务实行不定期经常性的监测。最后,运用数学模型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得出风险评估报告。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改进审计质量。

(四)加快内部审计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人员素质

银行业务的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单一的财会型审计人员已无法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综合实力的审计人才,是强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银行应该建立一套有效健全的聘用制度,实行竟聘上岗,择优聘任,选择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吸引并激励其加入,妥善安排工资薪酬,设法调动其积极性,确保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和作用。另外还要搞好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拓展他们的知识层面,完善人员的科学配备,尽力建立一支新型的内审精英队伍。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