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健康教育基础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4 16:59: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健康教育基础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健康教育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性健康;知识;初中生;性烦恼;教育

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青春期,当遇到性问题而得不到诠释时,就容易产生困惑、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而引发性烦恼。对初中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关爱生命、呵护青春、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了解初中生性健康认知度及在成长过程中产生性烦恼的相关因素,为探讨初中生性健康教育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长春市8所全日制初级中学,每所初中选取三年级各1个班,发放调查问卷共460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为87%。调查问卷采用自行编制的《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社会人口学特征;(2)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及获取途径;(3)性烦恼及程度。学生独立填写问卷,不记名,当场收回问卷,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生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的初中生均为三年级学生,其中男生186名,女生214名,平均年龄15.71岁。调查的女生均有月经来潮,平均初潮年龄为12.24岁,最早者11岁,最晚者13岁。男生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为13.36岁,最早者为12岁,最晚者为15岁,均有遗精体验。女生初潮和男生首次遗精年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初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度现状与获取途径

参加调查的400名初中生性健康知识及格率仅为32.75%,此结果显著低于研究者2010年以高中生为对象所作的调查中性健康知识及格率58.8%,说明初中生的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偏低。性健康知识及格率在不同学校之间、男女生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性健康知识获取途径多选项目中,由多到少分别为通过书本获取(62%)、通过同伴获取(61%)、通过网络获取(41%)、通过影视获取(27.5%)、通过父母获取(18.5%),而通过学校获取性健康知识的学生仅占13.0%。46.5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未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无性健康教材、无性健康主讲教师”。61%的初中生认为有必要在初中阶段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而74.5%的初中生迫切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学习有关性解剖生理、性心理和等方面的知识。

2.3 性烦恼相关因素

性心理项目中,在性别取向上“不喜欢自己性别”的男生占男生总数的11.82%,而“不喜欢自己性别”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24.29%,说明“不喜欢自己性别”的女生明显多于男生(P

3 讨论与建议

3.1 初中生青春期性烦恼分析

3.1.1 性别取向异常引起的性烦恼大多数“不喜欢自己性别”的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因性健康知识认知度低,不清楚“我是谁”、不明白“我将走向何方”等基本的性别属性和自我概念问题,导致其性心理发育出现偏差并滞后于性生理发育。加之社会上的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不得当,使其在学习、生活当中遇到自认为不公正性别待遇时,感到压抑、忧郁、苦闷等,引发自卑心理或孤僻个性,甚至表现出强烈的嫉妒或反叛心理,陷入性烦恼泥潭之中而难以自拔。

3.1.2 异往引起的性烦恼随着青春期的发展,初中生不仅在身体发育发生明显生理变化,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对性的好奇、困惑、尝试和对异性向往等性心理活动。但是,既往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初中生性健康教育的不足和缺乏,造成初中生对自身的性和异性了解甚少,不清楚性别角色、性别关系,弄不清性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在异往过程中因产生困惑而迷茫,当遇到挫折时就不知所措,愿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超过心理承受力时就会产生压抑、焦虑、忧郁等心理问题,引发程度不同的性烦恼。

3.1.3 带来的性烦恼近半数初中生由于性健康知识缺乏造成的对问题的无知和不理解,不知道是自然而然的、自由自在的释放性能量的。更不清楚的害处并不是在于本身,而在于对的自责、犯罪感和恐惧心理。再加上家庭、学校没有及时对初中生进行问题的解释和指导,造成初中生对的误解和负罪感,当日积月累达到一定程度又得不到正确解决时,就会片面相信“有害论”,认为是很不光彩的行为,逐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强迫、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而引发性烦恼。

3.2 初中生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教育对策

3.2.1 初中生性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本次调查表明初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偏低,而且初中生性成熟时间与相关文献相比提早了近一岁,男女初三学生均已有遗精和月经;初中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性健康知识的只占13.5%,大多数是通过书本、同伴、网络以及非正规渠道获取相关性健康知识的,这与研究者曾经以高中生为对象的性健康知识认知度调查结果一致。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对初中生性健康教育和缺乏适合初中生性健康教育教材等因素是初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度低的主要原因。初中生性生理发育到一定程度时会受本能的驱使和好奇心理,将通过不同途径获取“性信息”,结果造成初中生性健康知识水平良莠不齐,甚至有许多是不科学、不健康的信息。在性心理发育明显滞后于性生理发育的情况下,遇到性问题时难于辨别“是”与“非”,无法判断“对”与“错”而迷茫在“性困惑”当中,感到压抑、焦虑、忧郁甚至苦闷,引起各种性烦恼,影响其性心理、性观念、性道德和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早恋、婚前等越轨行为,极少数还引发性犯罪。因此,初中生性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是学校、社会及家庭的义务和责任,更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和重要环节。通过性健康教育,不仅要促使初中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而且还能有效地帮助初中生诠释性困惑,摆脱性烦恼,形成健康的性意识,提高对不良性信息的识别和抵制能力。

第2篇

为进一步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了解产妇的健康教育需求,探索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水平和效果,我们对120例产妇进行了调查,并就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5年1~5月在我院分娩的正常新生儿产妇。正常新生儿指:(1)胎龄在37~42周;(2)出生体重>2 500 g;(3)单胎;(4)住院期间未发现异常。120例产妇年龄20~37岁,平均27.3岁;本科以上学历27例,大专36例,高中(含中专)34例,初中及以下23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3例,剖宫产85例,产钳助产2例;初产妇109例,第二胎11例。

1.2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调查表,由主管护士在出院前对产妇进行一对一访谈,无记名方式填写。发放调查表120份,收回120份,回收率100%。其中需求内容调查表填写完整、符合要求的119份,占99.2%;出院指导中健康教育方式调查表填写完整、符合要求的116份,占96.7%;希望出院后获取健康教育知识途径调查表填写完整、符合要求的117份,占97.5%。对有效表格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119例产妇在育儿方式上,85例(71.4%)计划在父母帮助下抚养,16例(13.4%)计划雇保姆帮助抚养,另有16例(13.4%)计划独自抚养,2例计划完全由保姆抚养。

2.2 产妇出院前健康教育需求内容:见表1。

2.4产妇出院后希望进一步得到健康知识的途径:见表3。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需求的内容:母乳喂养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其优点也是目前产妇出院前健康教育要求的内容。然而本调查发现产妇对母乳喂养优点的需求度并不高,仅占20.2%,与最近发表的资料相似[1]。而与婴儿喂养有关的问题,如何正确母乳喂养、母亲用药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在哪些情况下不宜母乳喂养等问题有50%以上的需求度,如何正确添加辅食有70%的需求度。说明应继续加强母乳喂养的宣传,产妇出院前宣教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帮助做好母乳喂养上。

由于缺乏育儿经验,多数产妇计划请有经验的父母(71.4%)或保姆(13.4%)帮助抚养,同时如何判断新生儿是否正常以及常见异常的护理问题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如婴儿疾病的征兆、吐奶和呛奶的预防和处理、小孩沐浴注意事项等均达70%。提示有关内容应作为产妇出院前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最好能让产妇更多地参与新生儿住院期间的护理,增强其对正常和异常的感性判断能力及应变能力,减少出院后照顾新生宝宝的忧虑。

多数家长对如何进行早期教育的关注度达64.7%。对疫苗接种知识、出院后用药指导、产后复查的时间和内容等问题的关注度也较高,这些也应是出院前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3.2 健康教育的方式:在健康教育的方式上,选择阅读健康教育手册或材料的产妇占首位,达76.7%,高于其他的资料[2]。这可能与产妇受教育的程度逐步提高、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力增强有关。同时手册和材料便于携带,阅读受时间和条件限制少,重要的内容便于查找,可反复参阅也是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采用护士个别指导进行健康教育也受到较多产妇的欢迎,居于第二位。护士应该是健康教育的最重要力量,健康教育是每个护士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然而,产妇并不欢迎目前流行的护士集体辅导,他们要求的是个体化的交流,尤其是手把手的传授,如婴儿沐浴方法、常用护理技巧等。个体化的辅导尤其鼓励产妇和护士一起对孩子进行护理,在实践中进行健康教育是大势所趋。

专家讲课、观看录像和收听录音也受到部分家长的欢迎,尤其是部分家长希望购买录像或磁带收看和收听,进一步显示出目前社会对健康教育方式需求的多样性,值得在今后进行健康教育时参考,提供多样化服务,从而使绝大多数家属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

3.3 出院后希望进一步得到健康知识的途径: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内容不可能覆盖新生儿的所有问题。同时住院时间较短,住院期间的教育只能针对最重要和最常见的问题,因此如何在产妇出院后遇到问题时继续提供有力的支持是很重要的。产妇回家后遇到问题时首选拨打医院热线电话者比例远远高于选择其他方式者。选择护士家访、返院和向有经验的医生和朋友请教、希望成立科学育儿联谊会的母亲也有一定比例,提示医院在设立热线电话的同时,可发展多种服务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家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克莲,周 耘,赵莉华,等.产妇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9(3):218.

第3篇

此套丛书共六本: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校展示》(珍藏卷)

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图片展示为主,全彩页印制。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各地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与各项规章制度;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性文章;各地区、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总结等。

3.《活动型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集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4.《渗透型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选编》

班级工作渗透,团、队工作渗透,学科渗透,环境渗透等。

5.《自助型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自助活动精选》

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校园心理剧,心理社团,心理协会,心理委员工作,心理超市,心理报刊,心理网站等。

6.《咨询型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案例选集》

心理辅导、咨询案例。

此套丛书于2008年初启动,2009年7月之前出版。届时向交纳资料及制作费的学校赠送图书,并颁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名校证书。

欢迎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出成绩的学校积极参与此套丛书的编辑工作。

联系人:吴为 吴文庆 王策

联系电话:010-82563556,13311396959

文图资料请发电子版至:。邮件主题:×××学校丛书资料。

邮局汇款: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大厦2512室,邮编100089,吴文庆收

(汇款单请注明寄发票地址、邮编、联系人及电话)

银行汇款:户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苏州桥支行

账号:11001079800056009860(汇款后将汇款单传真至010-82562023)

投诉电话:010-82562023

投诉邮箱:

第4篇

[关键词] 门诊;基础胰岛素;健康教育;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outpatient use of basal insulin therapy patients. Methods Choose 108 cases of patients who Use of basal insulin therapy in Our outpatient from May 2000 to May 2010, they had been six months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Using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alysis of 108 cases investigated in the health education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ituation, Compared many of the differences, such as: health education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drug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self-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diet control, exercise therapy, disease status, complications and prevention knowledge so on. Results Health education, diabetes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control, diet control, exercise therapy, the disease status of knowledge of comparison (P

[Keywords] Outpatient; insulin; health education; effect

糖尿病(DM)是一种可以累及全身多个脏器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通过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更好地坚持执行各种治疗措施,建立科学的生活模式,达到有效控制疾病,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我们对108例接受门诊治疗使用基础胰岛素的病人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符合WHO(1999年)诊断标准的门诊就诊诊断为糖尿病病人108例,其中78例是口服降糖药已失效的病人,30例是初诊断为糖尿病的病人,男66例,女42例。年龄18岁一86岁,平均52岁。

1.2健康教育方法

均先用一对一的教育,其次是健康讲座与看图对话教育工具相结合,具体内容如下:

1.2.1心理指导

糖尿病病人普遍对长期的胰岛素治疗及多次胰岛素注射,常会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护士要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用真诚的心去关心和支持病人[2]。基础胰岛素一天只注射一次,根据患者方便的时间注射,患者愿意尝试治疗,当血糖控制比以前口服降糖药效果好,治疗更容易达标时,患者很容易坚持,108例患者中,只三例患者因为药价高而选用混合胰岛素治疗。

1.2.2饮食指导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病人的一项治疗措施,帮助病人制订均衡饮食计划。根据病人的身高、体重,计算出体重指数,评估病人体重是正常、消瘦、超重及肥胖。根据体重及劳动强度计算出病人每日总能量的摄入量[3],见表1

三餐按1/5、2/5、2/5分配,其中蛋白质占10%~20%,脂肪占20%~30%,碳水化合物占50%~60。

1.2.3运动指导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促进肌肉组织对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糖尿病病人的运动负荷要适度,教会病人正确的运动方法。避免运动过量等情况,嘱病人不要空腹及单独进行运动,要随身携带糖类食品,若感觉血糖过低时可立即进食,以防止发生意外。

1.2.4用药指导

向病人介绍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向其讲解使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强调剂量的准确性和操作的无菌原则,强调胰岛素注射针头一次一用的重要性及必须性,并指导其正确保存和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告知病人在口服降糖药物不能达标时尽早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好处。

1.2.5自我监测

教会病人正确掌握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监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告知病人每三个月要到医院校正血糖仪,每三个月要到医院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让病人养成记录血糖监测日记的习惯,便于病人及时发现问题,为治疗提供依据。

1.2.6并发症预防

糖尿病极易并发各种感染,常见有皮肤、足部、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感染等,尤其对足部的护理要加强教育,早期自我足部护理是预防糖尿病足坏死的关键。

1.3评价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糖尿病病人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测试,于首诊时发放调查问卷,内容为病情现状、运动疗法、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6个方面,以发现他们知识面缺陷,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实施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同时为每位病人建立档案资料,以便联系和随访。健康教育6个月后再次向病人发放调查问卷。个别无书写能力及视力不好的病人由护士代为填写,发放问卷108份。回收108份,回收有效率100%。

1.4评价指标

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1周的病人建议复诊,2周给予电话咨询病人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控制情况。糖尿病病人空腹血糖理想控制目标为4.4-6.1mmol/L,如>7.0mmal/L为差;餐后2h血糖理想控制目标为4.4-7.8nmlol/L,如>10mmol/L为差。对提问内容能回答出要点的为“掌握”,否则为“未掌握”。

1.5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P

2 结果

2 1108例病人健康教育前后掌握糖尿病知识情况比较(表2)

结果显示:本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掌握糖尿病知识情况,6项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80%的患者血糖控制良好,门诊使用基础胰岛素注射的病人遵义行为提高[4],患者得到了跟住院病人相同的待遇和指导,健康教育后糖尿病病人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P

2.2 108例病人健康教育前与健康教育2周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健康教育2周后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控制情况均优于健康教育前(P

3 小结

经过健康宣教,调查问卷显示病人认识到饮食重要性的比例从就诊前35%上升到治疗后89%,血糖控制较理想。健康教育后,掌握运动方法的病人比例由37%上升至教育后的90%。掌握足部护理知识的病人比例由22%上升至教育后的85%,本组糖尿病病人没有出现糖尿病足感染而引起病情加重者。

参考文献:

[1]王玉华.健康教育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2):217-218.

[2]孟利平,肖凌风,史晓红.2型糖尿病患者压力源管理与综合干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8):6.

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健康基础知识;现状;调查;秦巴地区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110-03

秦巴地区位于陕西的汉水流域,盆地,峡谷相间,地貌特征复杂,受自然条件及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等多方面影响。该区中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容乐观。体育与健康基本常识是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实践,培养文明行为和形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提高体育和卫生保健的文化素养,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渗透,贴近生活,并加以拓宽,促进学生激情而富有理性的健康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形成,是当前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研究课题,为了使这一改革更具有针对性,为学校体育制定措施提供依据,有必要对当今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情况作一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4 012名秦巴地区在校高中生进行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运动常识,卫生知识,营养知识,自我保健知识,运动损伤预防常识,心理健康知识。共计118道题。注(问卷中涉及的知识全部围绕10―12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材而设计)

1.2研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秦巴地区8个县的在校高中生中抽取426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此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 4012 份,其中,男生 2183 份,女生 1829 份,有效回收率为94%。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情况

表1统计显示,有85.71%的学校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而14.29%的学校还未开设这一课程。说明在国家教育部颁布并实施新课标后,大多学校都开设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对该区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54所高中,近300多名体育教师对该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34%的学校没有开设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理论课;55%的学校因雨天不能上室外课的情况下,在室内要求学生自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还有11%的学校直接受升学率的影响,体育健康课改为其他“主干课”随时换用的“机动课”。由此说明该区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纯粹是“虚设”,没有明确的教学课时安排,教学随意性太强。

2.2《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的师资状况健康教育的师资配备不足。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只占26.3%的体育教师接受过健康教育课程学习,73.7%的体育教师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并且,占68%的教师不喜欢给学生上健康教育课,28.7%的教师抱无所谓的态度,仅有3.3%的教师喜欢上健康教育课。这说明秦巴地区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对健康教育的态度是消极的。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不足。这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新课标的宣传力度,尽快改变这些教师的思想观念,以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

对于“你能胜任健康教育课教学吗”回答中,有26.6%的教师回答“完全能”;8.3%的教师回答“有点力不从心”;占65.1%的教师回答“不能”。对于“教材上的健康知识与内容的理解”回答中,33.6%的教师回答“能完全理解”,66.4%的教师回答“勉强能”。被访谈教师反映,由于教师本人缺少健康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自己也不理解,又没有参考资料,只能照本宣科,讲的不透彻,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高。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能够实施体育与健康的整合教育,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渗透。那么,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中实施健康教育的状况是如何呢?调查表明,仅有18.9%的教师实施落实过,81.1%的教师从未实施落实。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有效地贯彻与实施健康教育内容及健康教育课,大部分教师的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了解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兴趣情况,我们采用随机的方法抽取了部分高中学生进行了座谈访问,除了占13.4%的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不感兴外,占86.6%的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非常感兴趣,认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有益,同时也想了解和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面对以上现况,我们对秦巴地区63所高中的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3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答题情况

3.1卫生知识统计显示,在学生所回答的41道卫生知识题中,平均答对16.1道,标准差为4.0,答对率为57.43%。总体上看,学生具有较好的卫生知识,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卫生习惯提供了可能。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答错率超过60%的有5题(表2)。上述情况表明,尽管学生掌握了相对较好的卫生知识,但由于卫生科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人的一切活动都设计卫生与健康的问题,以此要满足学生学习与健康的需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任重而道远。

3.2运动常识从调查的16道题看,学生平均答对6.8道题,标准差为1.5,回答的正确率为57.1%,表明学生对运动的认识一般,改善和提高的余地较大。进一步从回答错误率超过60%以下的4道题目来分析(表3),更说明学生运动知识方面的学习和运动意识的渗透与培养必须加以改善,同时,显现出传统体育教学在相关知识传授方面的人为疏漏和体系缺陷。

3.3运动损伤预防知识纵观所调查的12道题,学生平均答对6.8道题,标准差为1.7,答对率为55%。答错率超过50%的有5题(表4)。显然,学生这方面的基本知识水平较低,还不能满足学生锻炼的实际需要,这对学生安全而富有成效地进行体育锻炼或健身活动,从中获益并同时参与体育锻炼的身心皆乐是非常不利的,而且还往往容易使锻炼者的身心都受到损害。因此,懂得预防运动损伤就显得特别重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知识的传授和普及理当得到重视。

3.4营养知识从统计数据看,在学生所回答的22道题中,平均答对11.6道题,标准差为2.9,答对率仅为42.7%。其中,学生答错率超过50%的竟有17道题,占65.4%,答错率超过70%的有11道题之多,答错率排序在前5的题见(表5)。可以看出,学生不但对于营养缺乏与疾病的有关问题答对率低,而且对营养素来源、分类问题答对率也低,说明学生对有关饮食与健康的一些常识问题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这对培养青少年健康的饮食观和饮食习惯是极为不利的(尽管这与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习惯有一定的关系),这也间接解释了为什么“结构性的营养不平衡和肥胖”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学生健康的主要问题。

3.5自我保健知识问卷从自我急救、事故保护、减少心脏病诱发因素和家庭护理4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考察,在学生回答的13道题中,平均答对5.5道题,标准差是2.3,答对率只有38%。其中,答错率超过70%的题有8道,占53.3%,答错率最高的5道题见(表6)可以看出,学生自我保健知识是非常欠缺的,其程度完全可以用“糟糕”来描述,反映出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或理性认识到保健的重要性。

3.6心理健康知识由于民族特性和社会观念使然,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己都比较忽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学与传授基本上没有开展,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匮乏也就可想而知,这也反映在统计数据中。在14道题中,答对率仅有40.8%,而且标准差相对偏大,达到3.7,不但显现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低,而且个体之间差异大。答错率超过60%的常识题有5题(表7),大部分学生甚至连是否有心理疾病、引起心理问题的因素、心理应付、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等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4结论

在本研究所涉及的学生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6个方面看,学生掌握较好的是卫生知识,其次是运动常识,而营养知识、运动损伤预防知识比较缺乏,最为欠缺的是自我保健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参考文献:

[1] 李祥,梁俊雄.学校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3-130.

[2] 邓树勋,王崇喜,黄超文.体育与健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18-46.

[3] 王峰.陕南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3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雷雳,冯金华.心理健康自测与咨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4-20.

[6] 张钦,雷雳.大脑生理自测与咨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91-174.

[7] 谢佩娜.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学校健康教育的认识[J].2006,22(1):76-77.

第6篇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性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6-0497-02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传染病,呈全球性的蔓延与流行,青少年是目前受害最大的群体[1]。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正处于此年龄段,在生理、心理与性观念等方面处于明显变化时期,改革开放受西方性开放的影响比较大,相当多的大学生对婚前持赞同态度[2-3],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提高这个特殊群体的艾滋病预防知识。而众多研究表明,健康教育能够起到显著的干预效果[4-5]。笔者于2008年对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艾滋病预防知识进行调查,研究不同专业在校大学生的艾滋病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并对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某高校的一、二年级在校大学生442名,其中男生292名,女生150名,通过以班级为单位发放宣传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1.2 方法 针对本研究自行编制宣传册,内容包括艾滋病的流行形势、危害及基本知识等。干预前后分别采用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以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基础知识等。其中58个问题计算得分,满分100分。关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19个问题,满分33分;关于艾滋病预防措施的15个问题,满分26分;关于艾滋病基础知识的24个问题,满分41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得分均以换算成百分制的60分为合格。

现场调查采用匿名自填问卷方式,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负责,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进行,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班级管理人员不在现场,保证调查的保密性和真实性,答卷结束当场收回。问卷收回后,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检查,筛除废卷,对合格问卷进行编码,统一格式,输入Excel程序,采用SPSS 12.0统计分析系统进行数据的处理。

2 结果

干预前,文科得分明显低于理科、工科和医科(P值均

各项得分比较如表2所示。在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基础知识的得分方面,理科、医科、工科学生在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P值均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干预前4类学科大学生的总平均分在70分左右,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总体水平不高。医科学生得分最高,为74.82分;理、工科次之,分别为70.62与70.49分;而文科最低,为65.47分。学科间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差异推测是由不同学科教育背景差异所引起。医科大学生在专业教材中能接触到HIV和AIDS的相关知识,故得分最高。但是仅比其他学科的平均分高5分左右,提示有些艾滋病知识并未在医科专业教材中得到讲解或未得到重点阐述。而与理工科相比,许多地区的文科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减少了生物课程的学习,成为文科学生得分比理工科低的原因。因此,应该切实加强高校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特别应重点加强艾滋病教育背景较薄弱的文科类学生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干预后艾滋病全部知识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艾滋病知识得分有了大幅度地提高。显示干预活动效果显著,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不同专业学生干预效果有很大差别,理、工、医科学生的得分均有显著提高,而文科干预后和干预前学生得分差别却没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干预后,医、理、工科学生得分均高于文科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显示文科学生通过发放阅读宣传册的形式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收效不大。

调查结果还显示,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基础知识的合格率分别从79.88%,67.44%,64.62%提高到90.26%,80.80%,80.47%,传播途径方面的合格率最高。理、工、医科学生在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基础知识3个方面知识得分均有显著提高,而文科学生则在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2个方面的知识得分没有显著提高。再次证实发放宣传册并不是文科学生有效的教育途径,推测可能与文科学生依从性较差有关。提示在对文科类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时,不仅要加大宣讲的力度,采取多种教育方式,还要让干预对象充分了解掌握艾滋病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才能让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最好的效果。

本文结果提示,针对大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应从入学开始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接受取向,采用不同的重点宣传手段,通过校报、校园广播、校内专题网站、发放宣传手册、展板展览、举行专题讲座等多种宣传手段,在校内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利用大学生在同学、朋友中宣传,以便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要结合性教育课程的开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采取严肃而负责的态度,改变不良习惯,抵御不良行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遏制艾滋病在青少年中的传播。

4 参考文献

[1] SELDA H, CIHAT S, MERYEM A, et al. KAP survey of Turkish University students on sexuality,reproductive health, drug addiction and violence . J Reprod Contrac, 2006, 17(4): 315-326.

[2] 林丹,高源,杨洋,等.成都市某重点高校大学生的婚前和相关认识. 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5): 717-719.

[3] 赵英, 蒋小纬,熊伟.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与的调查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7, 21(6): 56-57.

[4] 徐哲鼓. 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项目的研究. 中国健康教育, 2006, 22(7): 538-539.

第7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学龄儿童;口腔保健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7.199

口腔健康教育是现阶段临床广泛开展的一项教育服务措施, 对于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防范各类口腔疾病的发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 2012年10月, 作者对本市某小学80例学龄儿童展开进行了口腔健康教育, 并通过对实施前后的口腔卫生习惯合格率及牙菌斑指数进行对比与分析, 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市某小学80例学龄儿童及其相关资料, 其中男42例, 女38例, 年龄7~12岁, 平均年龄(8.2±2.5)岁。纳入测试牙齿无缺损、无染色剂过敏体质以及能够配合研究者, 排除患有全身系统疾病、重度牙龈炎及其他口腔疾患儿[1], 所有入组儿童均接受口腔健康教育, 且其家属均已完成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1. 2 方法 对80例儿童的龋齿病、牙菌斑指数及口腔卫生习惯等进行详细记录, 以完成健康档案的建立。再给予所有入组儿童1个月的口腔健康教育, 具体包括:①普及口腔保健基础知识。由1名具备多年经验的口腔医师对儿童授课, 通过为儿童讲解相关的口腔知识, 诸如乳牙概念、恒牙结构以及牙齿类型和功能等, 加深儿童对口腔基础知识的掌握, 此外, 还需对牙菌斑、龋齿病因及其好发部位等进行着重介绍, 以便儿童在刷牙时注意保持这些部位的清洁。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淀粉、糖类等食物能够与牙菌斑发生酸性反应, 损害牙釉质, 并最终导致龋齿病。因此, 教育时应告知儿童不过量食用薯片、糖果等食物, 尤其是临睡前最好不要食用。日常食用这类食物或餐后应注意用温开水或盐水漱口, 以防淀粉或糖分等残留在牙齿上, 诱发龋齿病。此外, 高纤维食物能够与牙齿相互摩擦, 对于清洁牙齿有一定效果[2]。为此, 教育时还需告知儿童平时多进食蔬菜、瘦肉等富含纤维的食物。③学会正确刷牙。告知儿童正确刷牙对于清除牙菌斑、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性, 并教会儿童选择适合自己口腔的小头软毛牙刷, 以便在避免不适感的同时, 对其牙齿及牙周组织等加以清洁, 同时告知儿童应至少刷牙2次/d, 刷牙时尽量选择“竖刷法”, 以便有效的清洁牙齿。④定期口腔体检。告知儿童及其家属定期(6个月左右)到口腔医院体检1次, 以尽早发现并治疗口腔疾病, 进一步确保儿童牙齿能够健康发育。

1. 3 观察指标 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口腔检测指南为参考, 对本组80例儿童进行口腔体检, 同时记录好餐后牙菌斑指数以及教育前后各项口腔卫生习惯的合格例数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健康教育前后口腔卫生习惯合格率比较 经教育后, 本组80例学龄儿童各项卫生习惯的合格率均较其教育前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80例学龄儿童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数比较 经口腔健康教育后, 本组80例儿童牙菌斑指数均降至(1.63±0.42)%, 与健康教育前的(3.14±0.53)%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学龄儿童的牙齿正处于发育阶段, 此期间儿童的日常饮食又多为软食和甜食, 加之不少儿童有饮食不良习惯存在, 很容易导致其发生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2]。据最新一项数据统计, 目前我国学龄儿童中, 有超过76.55的儿童患有龋齿病, 且每1例儿童有接近4.5颗龋齿存在。可见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对于减少龋齿病发生率、提高儿童口腔保健意识有其重要意义。彭彩燕[3]研究对100例学龄儿童实行口腔健康教育, 发现教育前后学龄儿童对各项口腔保健知识的掌握率有了很大提高, 且在牙石检出率、龋齿病及牙龈炎发病率等方面, 均有很大改善。在本次研究中, 作者通过为80例学龄儿童实施普及口腔保健基础知识、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学会正确刷牙及定期口腔体检等一系列口腔健康教育, 结果发现, 80例儿童教育后的各项卫生习惯合格率均较其教育前有明显提高(P

综上所述, 在学龄儿童的口腔保健中实施健康教育有确切效果, 能够在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的同时, 尽量避免牙菌斑的产生, 适合在今后的临床上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少萍, 张斌, 杨蓉, 等. 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7):972-973.

[2] Hofer S, Doering, Rumpold G. Determinants of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lifc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 2006, 13(3):398-406.

第8篇

【关键词】小儿肠炎;健康教育;护理

小儿肠炎属于消化道疾病,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以及正常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临床上需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及合理的护理干预,以此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本文旨在研究在小儿肠炎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见下。

1对象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肠炎患儿。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2组,50例肠炎患儿组成一组。对照组:男患儿26例,女患儿24例;年龄7个月~6岁,平均年龄(3.81±0.32)岁;病程1~9d,平均病程(5.24±1.21)d。观察组:男患儿25例,女患儿25例;年龄8个月~7岁,平均年龄(3.79±0.28)岁;病程1~10d,平均病程(5.31±1.19)d。2组肠炎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别较小(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对照组肠炎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内容包括遵医嘱用药治疗、体征监测、饮食指导等基础性护理。1.2.2观察组——常规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如下。

1.2.1基础知识教育:为患儿家属耐心、详细讲解小儿肠炎的相关知识,例如临床治疗方法、用药方法、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此外,还需告知患儿家属相关检查项目及检查目的。

1.2.2临床症状教育:将小儿肠炎的主要临床症状告知患儿家属,使患儿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知程度得到提升,进而加强家属的监护效果。由于小儿肠炎具有呕吐、食欲下降、发热、大便次数增多等多种临床症状,导致患儿臀部容易受腐蚀而脱皮,因此,护理人员需叮嘱患儿家属保护患儿的皮肤。

1.2.3饮食教育:由于患儿会因腹泻等原因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若禁食会使患儿出现营养不良以及病程迁延等现象,因此,护理人员需将正确的喂食方法告知患儿家属,同时鼓励家属进行母乳喂养,叮嘱家属一旦发现患儿出现腹胀、严重脱水的症状要立即禁食,护理人员此时应给予补液处理,在患儿好转时立即喂食。

1.2.4疾病预防教育:将小儿肠炎的致病因素告知患儿家属,协助家属熟悉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家属培养患儿保持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提高疾病预防效果,叮嘱患儿家属要及时更换患儿尿布以及处理呕泻物。

1.3观察指标、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观察2组肠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平均住院时间、治疗依从性以及患儿家属的知识掌握程度,对患儿家属进行6个月的电话随访,统计患儿的疾病复发率。

1.3.2判定标准: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以护理人员的日常观察进行评定,总分为10分,治疗依从性与分值呈正相关。患儿家属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判定,总分为100分,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与分值成正比。

1.4统计学处理:本文数据均经SPSS18.0版处理,用(x-±s)表示平均住院时间、治疗依从性评分以及家属的知识掌握程度评分,采用t检验;用%表示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疾病复发率,使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2组患儿的各项指标差别明显,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肠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

2.2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治疗依从性评分以及家属的知识掌握程度评分:观察组肠炎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评分以及家属的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2.3患儿的疾病复况:观察组肠炎患儿6个月内复发1例,疾病复发率为2.00%。对照组肠炎患儿6个月内复发12例,疾病复发率为24.00%。2组肠炎患儿的疾病复发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小儿肠炎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之一,以往在我国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患儿的预后效果得到显著改善,但因小儿的各项身体功能发育尚未成熟以及抵抗力低下,同时小儿肠炎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2],导致小儿肠炎的发病率仍较高,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需对肠炎患儿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及合理的护理干预,达到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目的。传统的常规护理能够取得一定的干预效果,然而由于小儿肠炎疾病的治疗时间较长以及复发率较高[3],同时多数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极易延误诊治,从而引发不良后果。分析可得,在对肠炎患儿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应对患儿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本院采取的健康教育内容包含基础知识教育、临床症状教育、饮食教育以及疾病预防教育四项内容。基础知识教育能够使患儿家属掌握小儿肠炎的相关知识,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治疗及护理配合度;临床症状教育能够使患儿家属正确认识患儿发病期间出现的临床症状[4],叮嘱患儿家属保护患儿皮肤能够防止患儿皮肤出现脱皮现象,进而减轻患儿的痛苦;饮食教育可使家属掌握正确的喂养方式以及喂养时间,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5-13];疾病预防教育有助于增强家属对疾病的预防能力,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本院将收治的100例肠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一组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一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肠炎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治疗依从性、家属的知识掌握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疾病的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P值<0.05。综上分析可得,对肠炎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疾病的复发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颖.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急性小儿肠炎护理质量的影响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7):287-288.

[2]任文荣.小儿急性肠炎护理采取健康教育的临床探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22):112-113.

[3]冀敏.健康教育在急性小儿肠炎护理中的作用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4):3399-3400.

[4]尚软香.健康教育在小儿急性肠炎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1):148-149.

[5]张宪丽.健康教育在小儿急性肠炎护理中的作用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5):1994-1995.

[6]唐艳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急性小儿肠炎护理质量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28(16):101-102.

[7]王桃丽.健康教育在急性小儿肠炎护理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3):208-209.

[8]杨育慧.健康教育在急性小儿肠炎护理中的作用评价[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1):199.

[9]班敏.健康教育在小儿急性肠炎护理中的应用探析[J].健康前沿,2016(9):34.

[10]李如会,舒小凤.健康教育用于小儿急性肠炎护理中的价值探讨[J].医药前沿,2016,6(13):250-251.

[11]王月玲.健康教育在小儿急性肠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7):140.

[12]黄唯,周雄,刘佳.健康教育应用于小儿急性肠炎患者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10):1385-1386.

第9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分析;培养目标;应对策略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区心理辅导站的引领作用,也为了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课题组设置问卷着手调查本区各中小学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75份,收回73份,其中有效问卷71份。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发现本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不甚理想,与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并制订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培养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F状分析

1.凸显的优势

第一,兼职教师学科来源丰富,有利于多学科融合。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除了13位专职教师外,其他教师任教心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信息等学科。丰富的学科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学科融合及心理课程的多样化提供了保障。

第二,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高,有利于阶梯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其中35岁以下教师35人,占总人数的49%,专职教师均为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的最大特点就是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接收力强,工作热情,愿意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我区74中学的校园心理剧,82中的校园绘画心理辅导,建新街小学的绘画与心理故事辅导等,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且这批教师均已选定主要发展方向,为梯阶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固然存在优势,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失衡。全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71人,其中专职教师13人,占总人数的18%,兼职教师58人,占总人数的82%。专职教师中10人为心理学专业硕士或本科毕业,3人在职进修了心理学本科学位,专业知识与技能较为扎实。兼职教师则无一人为心理学专业毕业,且没有任何专业培训和进修经历。专兼职教师比例严重失衡,教师的专业素养差别较大,这也是二七区提出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梯级培训小组的原因。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男女比例不均。在71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仅有11人,占总人数的15%。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目前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外,还与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有关。我国每年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人数不在少数,但受社会就业观念的影响,男性毕业生只有极少数会进入教育领域;从当前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来看,对本学科的误解和偏差认识也造成很多在职男教师不愿意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中来。这也提醒我们,做好全体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培训工作非常重要。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教区域不均衡。我区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硕士学历6人,本科学历56人(部分为在职进修),本科以下9人,这就形成了枣核型教师结构。其中大学所学专业为心理学的有10人,全部为专职教师,8人在城区中学任教,1人在农村任教,1人在城区小学任教。这样的教师分布形态造成了区域内城乡心理学科教育的失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中小学大多无法开展系统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应对策略

根据现状分析,在继续发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优势的基础上,我们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制订应对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筑造坚实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个地区和学校都应高度重视,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1)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我区各中小学都已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功能定位、工作量认定等方面的管理还有欠缺。学校应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出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合理计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量,对表现优秀且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动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2)固定岗位设置

调查发现,虽然各校均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岗位不够固定,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校的其他工作,甚至将这些工作作为重点,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学校要稳定专兼职教师的岗位设置,尽量保证专人专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持续性发展和专业提升,避免兼职教师的频繁更换,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研组,专职教师作为核心成员,具备一定心理学基础知识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主要组成人员,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组织和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

2.加强培训力度,提升队伍内涵

加强专业培训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提升的关键。

(1)专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依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将心理学专业毕业以及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划分为专职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具备比较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并接受过心理咨询技能的专业培训。因此,为专职教师队伍制订的培养目标是:不仅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多种心理咨询技能,能够将这些专业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参与到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动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培训与督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设置系统培训课程,组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国培计划等,同时邀请专家定期进行案例督导,以帮助教师解决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进一步提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专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以科研促发展的思路,及时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疑惑和问题形成课题,进行研究、探索,提炼成果,总结工作经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组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志愿者团队,开展志愿者沙龙活动,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由不同的教师带来不同主题的沙龙成长体验课程,一方面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深化培训效果,另一方面锻炼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能力,通过组织活动和体验者的反馈,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志愿者团体内部开发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同课程,通过不断研磨和修改,形成精品课,在全区推广。

(2)兼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我们将非心理学专业毕业、未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并在学校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划分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教师包括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他们没有经过心理学的系统培训,专业知识欠缺,但他们深处教学一线,与学生接触较多,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制订的培养目标是:实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班会及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和品质,有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区域层面与专职教师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全区开展心理学系列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课程理论与技能操作培训、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等。鼓励和支持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在区域层面培训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校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力量,开展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相关培训。在培养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讲座、课堂观摩、体验式沙龙、主题研讨、读书会等,内容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课的设计与操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成长、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以及个体咨询会谈技术等。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调技能训练的示范练习,让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体验和感悟中得到成长。

为了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心理辅导站应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作用,以专职教师为核心成立多个研究小组,引领教师进行专项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如组建校园心理剧、沙盘游戏、心理健康课、家庭心育、个体心理咨询等多个研究团队,制订详细的学习目标和研究计划,固定时间集中开展研究和学习活动。兼职教师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自我能力分析,选择专项技能进行学习提升,这种提升既是专业知识上的,又是个人心灵成长上的,使教师在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心理辅导基本技能以及自身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是科学化、规范化的过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刻不容缓。我们要将其作为一个区域、一个学校的重点工作去做,积极为全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努力打造一支区域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马惠霞,吴捷.对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情况的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220-222.

[2]叶小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研修范式的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教师版,2009(7):4-6.

[3]蔡海平.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四轮驱动”范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7):29-30.

[4]毛淑芳,李伟健.“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29-30.

[5]R晓晶.促进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18-20.

[6]康菁菁.在主题探究中引领小学兼职心理教师互动发展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7-10.

[7]王莉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

[8]罗世强,康钊.论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5(4):51-5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