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6:59: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攀比心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创设良好气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40-01
一、个人主义,攀比奢侈心理
青少年中存在自私、内向、孤僻、自尊过分强烈,挫折承受力极低等现象。在校园里,学生的异常行为也时有发生,一句话不投机或一件小事有矛盾便恶言相向甚至拳打脚踢,遇到困难便畏缩不前。唯我独尊,攀比奢侈心理:由于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种家庭塑出许多畸型心理的学生,表现在只是片面强调自我,忽略了“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不到自我的价值正是通过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来确定的,从而使自我意识得不到键康的发展。由此而出现的任性、依赖、脆弱、无视他人与社会的自我中心等心理倾向。许多学生不懂得节约,乱花钱,浪费很严重,学生攀吃攀穿心理严重。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只有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才能使素质教育全面有效的得以提高。
二、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1、教师应将心理素质教育当作学生成长的第一需求
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接班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核心目标。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革命接班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目标。要实现以上两个目标无疑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处于尝试阶段,在师范院校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等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还有待于教师在工作中去进一步学习、探索、归纳、总结出一套对现实工作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知识、方法和技巧。
2、家庭教育应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
按照传统观念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一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孩子上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家庭教育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可能和特点,要求在具体实施家庭教育时,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尊敬长辈,文明礼貌,培养良好意志和性格;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进取、朝气蓬勃,与他人建立正常友谊,做事有条理,适应环境变化,并能采取相应措施去对待各种问题;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多种兴趣、爱好和能力。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懂得社会规范,追求社会目标。学会社会生活方式;会学习,会劳动,会生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新时期国家公民的素质要求,是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家庭教育基本的、总的目标和任务,该目标在教育方针统一下与学校教育相一致的。因此,学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的良好配合,就会徒劳无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错位和反差会使学校教育辛辛苦苦得来的教育效果得不到巩固,甚至会被冲销。只有优化家庭教育实现双向配合,教师克服追求分数的“功利”心态,将心理素质教育当作学生成长的第一需求,家长重视孩子的做人培养,使家庭教育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
三、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培养,而且更应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向上;同时要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善于解决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心理疾病,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育应以育人,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做好他自己的事情,逐渐改变传统教育片面的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供更多一点的时间和机会去鼓励和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思维和独立操作过程中对自己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自信,逐步消除我不如人的自卑感,从而对自己完成任务,取得更好的成绩有足够的信心,并乐于自我表现,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和处理问题潜力的目的。
四、创设良好的和谐气氛,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每个班级会由于集体目标和集体领导的影响,以及集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班级集体自身的气氛。这种气氛对于小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的班集体,会促使其成员奋发上进、不甘落后;而如果班上多数人都消极怠惰,那么即使少数同学想要好好学习,也会因为难以抗拒压力和诱惑而最终陷于“同流合污”境地。
关键词:孝文化;传承;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思想领域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合使得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之下,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家庭教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得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的话题。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现象表明:在我国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其带来的诸多难题影响家庭和谐的建设;家庭生活之中尊老不足的现象增多;各种利益的争夺冲淡浓浓的亲情关系;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偏移问题突出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最为基础的家庭教育入手。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活动,也包括家庭中各成员间发生的各种互动。人的一生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家庭生活,家是社会的最小最基本单位,而家庭教育在人生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非正式的同时又是终身式的,从始至终不断地影响着教育着人的各方面。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传承之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优秀资源。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传承就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孝文化的传承。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孝文化无疑是最传统的,最古老的也是最为根本的,几千年来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把孝文化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思想教育,孝文化是我们必须吸取和借鉴使用的根本内容,其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当教给青少年孝文化的精髓内容,使孝的中国传统深埋于心。
何为孝文化?清代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提出:“百行孝为先”。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里将孝字从结构上分析开来,“孝”是由“老”与“子”组合成的,意思就是下面的“子”侍奉上面的“老”人。孝文化是指包括古今关于孝的所由概念、观念、法律、规范以及行孝的行为方式的社会内容存在的总结。在传统的孝文化中,其指孝道以及它所涉及的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问题。孝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内容大体分为几方面。首先,尊亲敬亲的思想。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次,养亲的思想。对父母的侍奉,使父母在物质生活上满足的最基本的孝行要求。最后,贵生博爱的思想。珍惜生命,爱护身体,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对孝文化加以取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孝文化加以弘扬和传承,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德育、道德、精神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孝文化的传承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形成感恩意识。孝文化的核心是有感于恩,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形成感恩意识。由感恩父母而推广至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由感恩小家而至感恩大家。孝文化的传承使得他们理解感恩、学会感恩、诚信感恩他人。
第二、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解决养老问题。作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情况最严重最特殊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问题高度。中国养老体制运行十多年,对深化改革开放,稳固社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积极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养老制度实施时间不长,不是很成熟,快速的老龄化又使我国的养老问题雪上加霜。孝文化的传承。基本要求善事父母,对父母的物质供养是基础,为父母提供生活帮助,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进而对父母的精神照顾是关键部分。尊亲、敬亲、养亲的孝文化使青少年心系父母,为父母做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品质,有利于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
第三、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社会和谐建设。孝文化中的平等、互敬、互爱原则,可以使自己与父母平等的交流沟通,使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历程,与孩子一同成长,彼此尊重;平日对父母的电话问候,节假日的探望,回家的真心交谈等,有利于代际间的隔阂疏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孝文化中将爱推及他人,教会青少年做人的基本准则,尊重自己,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尊重生活,有利于解决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建设和谐健康的人际关机,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
第四、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形成责任意识。自古以来,孝与责任相辅相成,总是相伴而生。孝几乎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责任的发源点,孝的精髓既是培育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现在的青少年只关心玩乐享受,对父母对家庭淡漠,不对自己负责,不对家人负责,更不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孝文化中的贵生博爱思想,要求对自己的身体负责,爱惜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守护自身的品质和节操;对父母家庭负责,承担起子女应尽的义务;对社会负责最后对国家负责,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领悟,以责任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第五、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着许多优良传统,孝文化正是这些优良传统的集合体,孝文化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不断传播这华夏文明的精神世界。
家庭教育伴随一生一世,人离不开家庭教育,我国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应当是孝文化,孝文化以其尊亲、敬亲、养亲、谏亲、贵生博爱等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思想屹立于华夏几千年文明传承长河中,对于自身,家人,社会,国家都有莫大的有利影响。孝文化的精髓精华需要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断传承和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家庭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缺失;班主任工作
一、由一则家访案例说起
1.家访背景
某周四,一早到班,又没看到小韩,算算小韩已有三天没来上学了。周一一早打电话与小韩家长联系了解到:周末不知什么原因,小韩坚持要买电摩,若不买则不上学;父亲明确态度肯定不买,不去上学随他便。家长要求让孩子在家“冷”几天再说。我到周四中午又与小韩家长联系,了解小韩在家情况,得知他或睡觉或闲逛或上网吧,纯属一个“无业游民”。我认为我该行动了——家访。
2.家访过程
我用什么方法劝小韩上学呢?我在进入小韩外婆家前(为缓解小韩父子关系,小韩妈让小韩暂住外婆家)还在思考,可抓住这几点劝他上学:四天不来上学,已违反校纪校规;买电摩不适合,原因有二:安全考虑,面临中考现实考虑,回校读书不揭老底,给其面子。老待在家里的感觉肯定不好受,老师尽力来协调父子关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家访,小韩答应中考前不买电摩并好好上学。
3.家访感慨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爷俩脾气一模一样,家访过程中,小韩两次对他父亲大吼:你别拿这语气来讲!你只会要成绩!作为父亲,不分析儿子存在哪些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引导,一味地责骂加铁拳,教育效果极差。皮艺军教授说:“道德不是靠灌输的,是靠家长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为教给孩子的。孩子世界的暴力倾向很大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投影。”言教不如身教,问题少年缘于家庭教育缺失,这个家庭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二、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已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发展,其主要表现为:
1.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是学校
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我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的成长就是学校的事情了。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现代化是城市的发展目标,其中就包括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又包括现代化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若家长观念陈旧,一味地把自身的责任推卸给学校,那这样的家庭教育对现代家庭的基本要求相差太远。本可通过家庭教育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不得不靠学校、靠班主任来完成,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和进程。
2.家庭结构存在形式造成家庭教育缺失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预示着此类孩子的成长将经历孤独与排斥、苦涩与不平、艰难和坎坷。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危机家庭的经济来源堪忧、“战争”氛围浓烈,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班主任的有限关怀实在无法弥补这一巨大的创伤。
以上这些主要家庭教育缺失现象,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但作为班主任是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家长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家庭教育缺失下的班主任工作策略
1.积极教育,引导“重点学生”
“重点学生”重点关爱。对学习成绩差,学习兴趣不浓,贪玩好动的学生,不能不闻不问,认为父母都不管他们,自己也无这个必要,听任他们放任自己的行为,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对已形成一定恶习的学生,要立足于拉、帮、爱、教,要使他们明白,家长和老师不是不管他们,只是家长不能经常、及时地关心他们;对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的学生,让他们在年龄相近的同学中结交朋友,参加集体活动,感受到置身大家庭之中的温暖,以增强他们的团结、友爱、乐观、勇敢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2.积极架构家校沟通的立交桥
一般来说,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了如指掌,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在家情况;学生也喜欢把班主任、任课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学和班级情况等毫无保留地向家长反馈。家长观察自己的孩子及其他孩子的各种表现,常常比老师还要深入、细致、具体。在家访、家长会和同家长联系时,班主任通过与家长双向传递信息,全面了解学生,赢得家长的尊重、理解和合作,在工作中占取先机、获得主动。同时要重视与家长的个别指导和交流,会更具针对性。
3.积极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技能和策略
(1)要让家长了解教育现代化对家庭教育的要求
家长或监护人能够了解并认同现代人的基本素养。研究表明现代人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思维的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自主性、进取心和创造性;对社会的信任感,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
为了让家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的现代化素养值得关注:能够了解并认同现代人的基本素养;能够依据现代人的素质创设家庭教育环境,实施对子女的教育;能够以人的现代性确立自己的基本生活态度,具有积极、健康、向上、进取的价值观。
(2)要让班主任学会对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①智力、经验资源:提供孩子相关的教育资料;成功的教育经验;对相关教育问题的讨论和建议;参与各种亲子活动等等。
②技能、特长资源:提供学校特色;创建学校和学生发展中的各种家长特长。如兴趣活动的指导教师;德育和社会实践的校外辅导员;新科技的宣传者等等。
③社会关系资源:可以使学校教育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如宣传学校的办学成果,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各种社会支持等等。
(3)要让家庭教育指导在细节上产生效益
(一)家庭教育态度决定了青少年的行为取向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方向、手段和方式行为,并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方面,需要有共同的理念,注意因为父母自身性格差异、态度定位不同等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教育过程中的一致性,促使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其次,父母需要在家庭教育上营造良好的氛围,需要,做好沟通,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子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及时调整,保证青少年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方式决定了青少年的行为模式在各种家庭因素中,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最大的便是家庭教育方式,而父母通过具体的教育方式传达具有父母自身个性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甚至道德规范,将家庭环境演变成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因此,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的行为习惯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国内外针对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都证明,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各种不良的行为方式,并逐渐养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行为习惯,从而成为阻碍自身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二、家庭教育在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环节的重视程度,突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对家庭结构因素的重视家庭结构因素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多代人家庭等,这些家庭结构的出现,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
(二)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家庭情感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态度,是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的综合体现,如果孩子处在和谐、欢快的家庭环境中,则比较容易获得安全感,反之则容易引发各类不良的行为问题。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应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冲突,让青少年在家庭学习生活中有和谐温馨的环境,在家长有利的教育引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注重发挥青少年在家庭互动中的作用随着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入和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青少年在家庭中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其与父母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互动关系,在父母引导教育的同时,也被子女影响着。因此,家庭教育中,要能够及早认识到这一点,避免在教育过程中采取强制性的态度和措施,限制了青少年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价值观的养成,在束缚的环境下,也容易引起亲子关系的紧张,从而不利于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提高了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可能性,从而出现恶性循环。
三、家庭教育中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应遵循的原则
家庭教育原则的制定,是指导家长正确实施家庭教育过程的基本要求和准则,为了使得家庭教育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在基于各家庭各自特点的基础上,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原则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顺序性,不能忽视各阶段特点,“揠苗助长”,每一个阶段有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活动形式。因此,在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时候,必须依据其不同阶段的特点,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量力而行,不可盲目求成。
(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原则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就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内容,运用适当的方法,开展家庭教育活动。通过寓教于乐、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启发式教育和引导,善于运用激励机制,逐渐使其建立起自信心,养成独立创造能力,推动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教育统一、协调一致原则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家庭成员需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使得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按照统一的要求向前发展,同时确保发展过程的完整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避免“中心”化教育模式,减少矛盾,遇到分歧,需要配合,不断完善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从而在家庭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实现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1、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课外校上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
(2)学科活动
(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
(5)文娱体育活动
(6)社会公益劳动
(7)课外阅读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自愿性
(2)灵活性
(3)实践性
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经,要富于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1、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内容的生活化;②教育方式的情感化;③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2)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①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②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统一;③要理解和尊重孩子;④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2、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途径和形式:①社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②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③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其方式主要有:①互相访问;②建立通讯联系;③举行家长会;④组织家长委员会;⑤举办家长学校。
关键词 民族地区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一、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的误区
1 缺乏共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不统一。
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的今天,国家的用人制度虽有改变,但对人才的需求量并不减少,质量并不降低。作为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和为本地区培养劳动后备军双重任务的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应得到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可是不少家长对子女读书却失去信心,认为国家不包分配而读书考学是无用的,这样既花钱又费时,不如多少懂点文化就外出打工还能为家里挣钱,于是,对孩子的教育也就不抱什么目的和希望,而是放任自流,导致学生流失严重。这与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协调的。
2 缺乏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宽严尺度不统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文化知识过硬,而且要求思想道德、为人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达标。而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仅靠学校教育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得到家庭的积极配合,而现在的家庭教育,由于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子女是无原则的爱。在满足子女物质需要方面存在盲目性,子女想吃什么。想穿什么,想用什么,想玩什么,父母总是千方百计予以满足,这不仅使孩子娇生惯养,更会使孩子养成过高的物质厚望,甚至会导致以错误的手段来满足自己对物质的追求。对子女的学习、纪律要求却缺乏远见,一般只重智育,重知识,重考分,认为只要孩子能考高分就心满意足了,至于能力高低,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的养成,思想品德的优劣却无关紧要,这与学校教育的尺度也是不协调的。
3 缺少方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步调不统一。
由于家庭的环境,经济状况和人际交往的不同,家长的思想品德、文化程度,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少数家庭能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但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对子女的教育效果是不理想的。部分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时的态度是以自己的情绪为转移的,教育的语言和方法随心所欲,有的甚至常在酒后教育子女。不能掌握分寸,轻则唠唠叨叨没完没了,重则拳头棍棒,不分青红皂白。这种随意、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只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教唆和纵容子女违法犯罪的也不乏其人,袒护包庇子女做坏事的也屡见不鲜。这岂不是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吗?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严重失调,因而导致当教育效果不令人满意时。家长埋怨老师不负责任,老师埋怨家长不配合工作。
二、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
1 适时召开家长会,提高家长的认识。
家长会是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民族地区学生家长绝大多数是农民,他们与学校教育思想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与部分家长不是专职教育工作者,没受过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对青少年思想和智能发展规律了解得很少;第二,大部分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道德水准偏低,因而对国家的方针政策缺乏正确认识,对子女教育缺乏正确的指导;第三,由于生产、工作及生活琐事缠身,在教育子女上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教育也不到实处。为此,学校和班主任应根据需要适时召开全校或班级家长会,首先组织家长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通报有关信息,向他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使他们明确方向,而不至于对子女教育产生错误的导向・其次,向家长介绍学校工作情况及办学方向,争取家庭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再次,向家长提出有关要求和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双方产生共识,达成协议,形成教育合力。
2 经常进行家庭访问,帮助家长解决教育疑难问题。
家庭访问是学校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使之相互协调配合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般问题,通过家长会可以解决,但要解决个别家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只有通过家庭访问才能实现。在进行家庭访问时。班主任要根据学生在校表现、家庭教育情况、经济状况来研究解决新矛盾和新问题,以指导帮助家长改变落后、粗野的家庭教育方式。家访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访问后进生家庭,也要访问优秀生家庭,从中探索家庭教育的经验和规律。家访时要注意尊重学生及家长的自尊心。切忌“告状式”的家访或“指责训斥式”的谈话,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建立家长委员会,制订家庭教育常规。
《弟子规》作为蒙以养正的儿童读物,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对其内容与精神的学习与践行有利于促进儿童责任感的形成、家庭规范意识的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学习方法的正确掌握。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因而,在家庭教育中将《弟子规》的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对儿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弟子规;家庭教育;价值
1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剖析
1.1错过教育的“关键期”
幼年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人生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会得到快速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心理机能也开始发展,早期产生的一些不正确言行此间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改正,一旦错失这个时期或遭到不良侵袭,那么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将不堪设想。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压力,父母忙于工作,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对孩子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重视不足,往往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这是家庭教育的突出表现。从古至今,对蒙童智慧的开发都显得极其重要。儿童在幼小阶段天真懵懂,思维发展活跃,可塑性强,是人各方面素质的形成期。抓住这个时机对儿童进行教育尤其是《弟子规》思想的深入挖掘无疑会促进学生情感、品德、智力等方面快速发展。
1.2忽视对儿童的道德启蒙教育
当今社会,大多数家长将重心放在了学习成绩上,忽略德行的培养,这势必会给孩子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孩子被沉重的课业负担所压迫,失去了活泼好动的习性,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否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他们的人生价值能否实现?这种现象的产生不得不引起高度关注,孩子人生最初的学校来自家庭,家长则是孩子生命中首先接触到的老师,早期教育不容轻视。家长应转变观念,加强对儿童道德教育,就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关注孩子身心的发展状况,不给孩子太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顺应自身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成长,适当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得到滋养,达到身心的和谐一致。要形成对人对物的责任心与责任感,健康的身心为基础,只有心中有他人,才会为了服务大众而不断修身养性,良好的道德品质才会逐渐产生。
1.3教育方式不合理
受信息网络的影响,儿童从小就接触电子产品,身心受到不小的冲击。家长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引导,任其自由生长,等到出现问题的时候再来教育已经来不及了,这时候的严加管教只会徒增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样不科学的教养方法很难让孩子心中产生崇德向善的思想,更不容易形成良好的自律习惯,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现在的孩子,成长环境缺乏参照性,大部分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氛围里,从小备受长辈的宠爱、称赞,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不足,更难虚心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加之受社会不良导向的影响,对成功的理解有些片面,以追求金钱与物质来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这势必会引发严重后果。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想取得显著成效,必须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使传统文化的美德扎根于他们幼小心灵的最深处,只有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修养自己的道德、学问,这样的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才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4家庭教育环境欠佳
21世纪,儿童启蒙阶段的家长主要是80、90后。他们有着新潮的思想观念,受西方主流价值观影响颇深,接触传统文化熏习的时间较少。加之互联网的全球普及,父母下班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刷微信、微博等,与孩子交流互动的时间很少。家庭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展开,其不良影响显而易见。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情况会越演越烈,引发不良后果。找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策略是现阶段家长需要思索的问题。隔代老人照顾孩子的现象同样值得关注。由于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思想观念与当今社会发展存在很大偏差,过度的溺爱或者放任不管都将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很大危害。优质的家教环境会无形中濡养着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对他们智力与情感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2在家庭教育中运用《弟子规》的基本方略
一本只有360句,计1080字的薄薄《弟子规》竟然在新时代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不禁引发人们对《弟子规》思想价值的深度思索。在家庭教育中运用《弟子规》,的确有利于引导儿童掌握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探寻《弟子规》蕴藏的思想内蕴,并与当今社会现实相结合,可以解决当代父母与儿童在相处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惑与问题。[1]
2.1要加强对孩子“孝悌之心”的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弟子规》告诫父母要教导儿童尽“孝悌”之道。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顺父母,那么这个人一定有一颗宽厚仁爱之心,具备这份善良慈悲的心,就会有利于他人。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以孝为基础,《弟子规》也以“入则孝,出则悌”讲起,足见孝的重要分量。“孝”首先要对父母时时恭敬,不仅言语上有分寸,态度要柔和,而且在行为上也要谨慎;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父母的意见,更要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懂得及时规劝父母的过失;最后,要关注父母的饮食起居,做到《弟子规》中“亲有疾,药先尝”等。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儿童“孝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便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德行基础。如果儿童在幼年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对他们未来发展将造成很大阻碍。因此,在家庭教育之始就要注重儿童“孝悌”道德品行的培养。[2]在家庭教育中,为了达此目的,父母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践行《弟子规》中的行为规范,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断修正自身的言行,因为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所谓“身教大于言教”。其次,父母可以给儿童讲解《弟子规》中蕴藏的德育故事,使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里面的中华孝悌故事是古圣先贤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最后,父母要引导儿童将学习到的行为规范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做到学以致用。儿童不仅要学会爱护、尊敬父母,也要学会爱护尊敬他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言传身教地引导儿童扎下深厚的德行基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教导孩子树立诚信谨严的为人处世态度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教育中,从小教导儿童树立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培养谨言慎行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更好地践行《弟子规》所传播的理念。父母可以将《弟子规》中优秀的中华诚信故事讲给孩子听,比如《弟子规》中“凡出言,信为先”,可以列举“一诺千金”这个著名的典故,这句话最好地诠释了诚实守信的中华传统美德。[3]家长将这个故事以栩栩如生的语言讲述给孩子并鼓励他们把这些故事讲给其他人,这样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将诚信思想深深融入心中。也可以引导儿童通过视频网络接触《弟子规》,并将其中的思想内涵在生活中落实。当今社会交通堵塞,这就为许多人不守时提供了借口,要强调诚信,最好是自己首先做到。所以,家长要让孩子从小树立时间观念,懂得时间就是生命,让他们珍惜时间,热爱生命。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告诉孩子要讲信用,不能巧言欺骗或者胡言乱语,更不能夸大其词。《弟子规》倡导要讲实话、不撒谎,做个实诚人。言语是一门艺术,家长要要求孩子从小谨言慎行。
2.3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才能培养儿童严谨的生活态度。儿童只有从小养成谨慎小心、规矩低调、有自我尊严的生活习惯才能有所作为。儿童如果不懂规矩,在成长的道路上将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麻烦。我们一直强调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可是孩子还小,对好习惯的理解不深,不能很好地辨别清楚。这就需要家长把某个好习惯的具体标准给孩子讲清楚,或者给孩子做好示范。比如《弟子规》中“出必告,反必面。”意思就是:孩子在出门的时候,最起码要告诉父母一声,与父母打个招呼;在回来的时候,也要面禀父母,让父母知道自己回来了,以免他们担心。这就是清晰的标准,父母有责任把这些行为规范告诉孩子。家长要以《弟子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要求孩子,如果做不到就不能吃东西,让孩子慢慢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穿衣戴帽也要符合日常规范。[4]《弟子规》为了让儿童养成言行慎重的好习惯,也专门对儿童的行走站立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弟子规》还特别关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这些言谈举止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影响到个人未来的发展。
2.4引导孩子掌握知识积累的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引导儿童掌握知识积累的方法。《弟子规》在《余力学文》篇中写道:“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告诫儿童读书要循序渐进,要将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并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弟子规》所传授的读书方法:“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个读书方法不仅对读书有益,而且能借读书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处事习惯。知识的积累需要时间,从而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懂得珍惜时间,抓紧时间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智慧。[5]家长一定要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在日常生活的洒扫庭除中养成他们勤劳的态度,在学习中磨炼他们刻苦求学的意志品质。而这一切就需要对儿童从小进行培养,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5创造有利于《弟子规》践行的家庭情景
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说明环境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为了更好地践行《弟子规》,父母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与孩子共同学习,逐渐将《弟子规》中的思想理念渗透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并引导孩子在家中身体力行。家长要提醒孩子反躬自省,审视自己是否做到《弟子规》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做到了,家长要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如果没有做到,父母要有充分的耐心教诲他们改进。家里如果有亲戚朋友来做客,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帮助孩子更好地践行《弟子规》。有礼貌地待人接物,会让孩子很有成就感,在无形中会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作者:李晓丹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文.传统家庭伦理思想与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兼论《弟子规》与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潘磊.浅析《弟子规》对幼儿养成教育的影响[J].现代教育,2013,(5).
关键词:城镇化;初中;德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我国正大力推行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的农民却面临着子女德育教育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心智变化的敏感期,因而应该关注这些学生的德育问题。鉴于此,引出本文。
1家庭教育体系科学合理化
1.1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亲子互动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造成学生厌烦学习,出现逆反心理。家庭的完整及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良好家庭环境的基本要求,这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性格、习惯、品行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家中的初中生来说,城镇化的农民父母想要担负起对期家庭教育的责任就必须调整好自身的转型情况。父母要认清自身教养行为对孩子影响程度,同时还要提高教养方式的科学性。
近年来,外出务工已是许多家庭的必然选择,但为了保证孩子最佳教育时期-初中期(青春敏感期)不被耽误,应尽量保证父母有一方留在家中或者到离家较近的城市务工,最大限度的保障家庭的完整性,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1.2应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做好家长职责
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会受到父母观念的直接影响,而子女的心理负担直接来源于其父母的期望。如果父母的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子女会产生消极心理,长此以往,最坏的情况则是其失去信心不求上进。同时,家长期望过高,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以来,不但会让家长失去耐心,也对亲子关系有极为不好的影响,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由此可知,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家长或监护人而言至关重要。首先摆正心态,不以成绩衡量子女,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树立合理可行的家庭教育目标,充分观察孩子的综合能力,给孩子制定有能力实现的目标,从而提高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最后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说服教育、贪心沟通、体贴谅解及鼓励表扬等,让子女能够很快理解和接受。总而言之,父母将对子女的爱与其教育方式相结合,就是对子女最佳的教育。
2进一步优化管理过程
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在其能够受到良好教育的时期而有所获,感知人生幸福。所以,在对城镇化进程下初中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教育不能单一的以升学为目的,而是要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健康成长。
2.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学校作为孩子离开家庭后的主要社会化场所,就需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和优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相结合,设置适宜的课程安排,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从而不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生存技能和相关技术知识,还能提高其思想意识。
其次,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教育计划,通过建立这部分子女的信息卡(档案),充分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同时,完善学校的寄宿制度,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教师的教育与管理职能,让留守学生的寄宿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学校要关注城镇化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动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动态,从而实现孩子们学习与心理的并驾齐驱。
再次,要平衡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课程安排,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对城镇化农民子女开展教育,着重针对这部分子女的品德、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心理老师的进一步增加,心理辅导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开设,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此外,学校需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这些学生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能力、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增加与其他人的联系,融入新集体。
当前,城镇化农民家庭存在较多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角色。因而学校应该多给家长提供培训的机会,从而给教师和家长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进而更好的了解学生,帮助家长在家庭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并积极与学校的安排做好配合,从而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学校影响家庭的教育管理机制,进而帮助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教育氛围。
2.2城镇化农民子女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镇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农民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改变,而家庭教育这类传统约束力正在变弱,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和社会各界对这部分农子女问题的关注度也处于初级阶段。由此可见,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成长教育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探索。那么,怎么样将这一问题加以解决呢,思路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寻求新的办法和解决策略;另一点是从加强学生自律能力方面进行入手,通过各方的努力,为这些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然而,内因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根本。对于推动城镇化初中农民子女教育事业发展、改变现有教育现状的内因则是要通过树立其自我教育观念、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提高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首先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逐渐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发远离和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其次,德育工作者要维护学生自尊,鼓励学生参与德育过程,并促使学生形成自主、自教、自强、自治、自学、自理等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再者,德育工作者要对后进、叛逆学生进行疏导,给予较多的关心,用真情和行为给学生以人文的感化,提高城镇化农民子女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其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以来,我们制定的具有创新性的相关制度才会更加容易有力的实现,而对制定的政策法规实施起来也更加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当前情况下城镇化背景下的初中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因势利导地使用一些新的德育方法。此外,也要求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根据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德育内容,通过不断的实践丰富和完善德育方法。
参考文献
现代心理学表明: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然而,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孩子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同时,家长心理状况也不容乐观: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家长也不可避免地承受着许多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压力,有46%的家长感到工作很紧张:56%的家长感到在单位或社会上竞争比较激烈,32%的家长觉得有忧虑,由于新旧体制交替,生活节奏加快,使人普遍存在困惑、焦虑、无所适从,不可避免影响了家庭的心理环境。而且,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其子女的心理健康相关度很高。有调查表明,家长心理健康,其子女有心理问题的仅占11.7%,而家长有心理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高达60%。所有种种,无疑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家长,你的责任重大
每个为人父母者,在心理发展上都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努力发展自我,做一个心理健康、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又要时刻注意辅导、帮助子女,使下一代能克服发展中的障碍,适应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他既要注重自身的健康发展,又要在帮助子女心理健康发展上下功夫。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好了,才能称得上对子女的教育的成功。可见,心理健康的家长才能有效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社会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我们的家长应该充分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为教育孩子打好心理基础。所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关键是对家长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好坏与家长是否恪尽职守有关。因此,成人教育也不能够忽视家长———这一成人角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具有双重性。指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孩子的教育取得最佳的效果,但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对象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父母。对家长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具有双重性: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就应该把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家长们。其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传授品格的东西。家庭教育指导是通过家长教育其子女,因此,父母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格才能影响和教育孩子,在子女面前应当具有榜样和表率的作用,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成人教育应帮助家长们,先从摆正自身心理健康做起,做一个终身学习、热爱学习的好家长。当然,成人教育也应该引导成人家长如何使自己的子女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美满的家庭中成长。这将是成人教育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应尽义务,也是成人教育不仅对成人所具有的贡献,更可贵的是,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成人教育也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三、成人教育,应如何帮助家长进
行儿童心理教育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掌握教育孩子这门艺术并非每个父母都与身俱来,必须通过学习。这也是终身教育及成人教育所倡导的。终身教育大师保罗`郎格朗指出:“事实上,人永远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所以,“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还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
1、了解你的孩子
首先是应阅读孩子,读懂孩子这“书”。孩子这“书”,这是一本天天都在变化的书,一天一页,一年一章,天天都有新变化,年年都有新发展,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作父母的也许今天读懂了,但明天未必一定读懂。因此,作为父母,如果要当一名称职的父母应该一辈子读孩子这本书,一辈子学习,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一起发展。家庭中亲子沟通互动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家长与孩子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时机。应该鼓励家长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谈心、一起玩……这样,在增进感情的同时,家长才能更好的掌握孩子的品性及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