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6:59: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股票投资思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会计信息;股票投资;投资者
[中图分类号]F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073-01
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基本保障,也是投资者作出最理性的股票投资决策重要依据。虽然,我国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基于股票投资视角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1 当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对股票投资的影响
在资本市场不断迅速发展的今天,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和来源。然而,有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
第一,会计信息可靠性较差。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危害就是动摇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危害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上市公司披露其会计信息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人,包括股东、债权人、潜在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都会根据这些信息来作出自己的决策。这样,它不但会严重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危害了广大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使社会公众对会计诚信基础产生怀疑,也会从根本上动摇了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削弱和扭曲了证券资本市场的资金筹集和资源调配功能,危害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
第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几年来,我国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规定尽管不断完善,监管也有所加强,但仍不能令人感到满意。按照市场有效性理论的要求,上市公司所有与证券发行、交易有关的信息资料包括历史数据、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管理状况、赢利机会等应尽可能详细地公开,不得故意隐瞒、遗漏。而实际上,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报喜不报忧,只公布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使投资者无法获得全面的信息,难以作出正确的投资,因而降低了市场效率。
第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存在信息披露缓慢和延迟的现象,极大影响了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的有效性。因此,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上市公司应尽的职责。从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以及定期报告来看,上市公司披露的及时性一般都能保证,但从临时报告的披露来看,则及时性就存在很大问题。由于股票市场监管机构往往难以准确确定一些重大事件在何时发生,因此监管的有效性不足。上市公司往往根据自身利益需要而决定何时披露重大事件,甚至与庄家勾结,配合庄家操纵市场而择机披露,从而降低了相关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的及时性,直接影响到众多股票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2 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措施
纵观西方国家资本市场的历史,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没有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资本市场就不可能长期健康发展。可靠、充分、及时、对称地向广大投资者披露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上市公司必须履行的义务。
第一,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作为上市公司,应该意识到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上市公司应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制度,坚决杜绝出现经济交易失真、会计核算失真、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等现象。此外,在市场上建立完善约束机制或监督机制,就能有效防止此类行为的发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监督力度,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并加紧相关法律的制定、颁布和实施。
第二,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在披露真实信息的前提下,信息的充分披露会增加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一方面,应鼓励企业自愿披露有关企业价值的信息和预测性的信息。例如,上市公司聘请专业人士,提高信息开发的效率;对所披露的财务报告作出补充说明,使其通俗易懂;不断进行信息反馈,了解投资者的需求,以便更好地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另一方面,市场监管机构和准则制定机构应当有效地引导企业进行充分披露,并给予一些政策来鼓励企业进行自愿披露。
第三,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首先,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虽然会计信息是一种历史的财务信息,但是主要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决策是与企业的未来相关,所以必须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其次,上市公司必须加强对临时重大事项变更的披露。作为上市公司,有责任第一时间向股票投资者任何信息,不得故意拖延。再次,提高股市对信息的反应速度。作为股票投资者应时刻关注上市公司的动向,尤其是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时,投资者必须迅速反应、及时判断,作出合理的决策。
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力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充分性、及时性及对称性是健全会计信息与股票投资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秦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9:1-2.
[2]郑海玲.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反映行为相关分析[J].财会研究.2008(12):211-212.
[3]何春.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变动和资本市场效率的关系[J].法治与社会,2008(12):115-116.
[4]王保林,梁淑勋.浅谈企业会计信息对股票投资的影响[N].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9.6.
虽然从投资品的角度来看,期货与股票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两类产品的基本理念是不同的。期货是一种有到期期限的合约,而股票则表示了对一家公司的所有权。
股票指数期货是一种把股票与期货两种产品属性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投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有20年的发展历史。投资者不妨把它理解成股票指数的一种新的交易方式。举例来说,当前我国股票市场的普通投资者可以卖买指数现货产品,即上证50ETF,一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开放性基金,它复制了上证50指数。投资者买入一份ETF,表示你就拥有了一份由50只股票按一定比例构成的组合。它是指数的一种现货交易方式。在当前我国股票市场交易制度下,假设投资者要买入10万元的ETF,就必须交付10万元资金,并且不能卖空。而如果市场上有上证50指数期货交易,投资者可以以指数期货金额的一定比例,如10%的保证金,买入一个月后到期同样标的的指数期货。也就是说投资者用了1万元,在一个月内就拥有了与10万元买入相同数量ETF同样的效果。既做到了投资股票,又享受了期货交易成本低的好处。
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要投资股指期货产品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第一,区分两类品种不同的交易与结算机制。两类品种交易机制的最大不同是,股指期货采用了保证金交易,并且做多与做空同样方便。而股票是全额交易,只能做多不能做空。在结算机制上,股指期货采用每日无负债结算方式,而股票是采用T+1交收。
第二,摒弃只做多不做空思路。与股票市场的投资者谈起投资股指期货时,他们常常会说,等市场跌下来,他们就全部杀入。由于长期从事股票市场投资,股票投资者没有建立卖空投资思路。在股指期货市场上,卖空与买多同样方便。
一、制约我国保险资金积极入市的主要因素
从国外的经验可以看出,股票是保险公司资产配置中的一个重要投资品种,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利合作关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由于分业经营长期处于割裂状态。随着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发展,这种政策障碍已经逐渐消除,管理层甚至给了保险公司相当多的优惠措施,希望能够给中国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十分迅猛,理论上将有600亿左右的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投资股票,但我们认为保险公司短期内将以试探性投资为主,而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且他们对一级市场的兴趣远高于二级市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中国股市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合理的收益。作为风险程度较高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主要以较高的收益率吸引投资者,国外成熟金融市场的经验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经合组织的统计,美国在1970年——2000年间股市的平均回报率为10.3%,债券市场为5%,货币市场为3.7%,而德国这些数据分别为14.4%、7.9%和3.5%。由于股市风险相对较大,投资者的入市积极性往往和股市的收益密切相关。我们将1981年——2003年美国股市的涨跌幅与美国寿险公司股票投资增长率作了对比,发现两者的走势惊人的相似,通过统计软件分析得知,他们的相关系数在90%以上。由此可见,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参与股市的程度与股市的收益率成正比。
中国保险公司从1999年开始通过投资基金间接参与中国资本市场,著名的5.19行情让保险公司尝到了甜头,1999年和2000年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的收益率普遍在10%以上。但好景不长,随着股市投机泡沫的破灭和违规资金的退出,中国股市陷入了长时间熊市,保险公司在基金投资上陷入亏损的被动境地。受此影响,从2001年到2003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3%、3.14%和2.68%,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事实上,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多数都在亏损,包括部分券商在内的许多机构投资者已经淘汰出局,面对这样的市况,向来经营稳健的保险公司自然不会轻易大规模直接入市。
2、中国股市的制度建设还亟待完善。中国资本市场是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诞生与成长起来的,由于定位在为国有企业提供融资而不是资源配置上,其制度设计存在先天的缺陷。这种市场功能的错位,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加上监管力量的薄弱和法制建设的滞后,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诸如上市公司的诚信危机、投资者利益缺乏保护、证券中介机构失职、暗箱操作和市场投机盛行等突出问题。
国九条的颁布,标志着管理层的思路已经从以前的救市转变到治市上。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管理层陆续推出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券商治理整顿、分类表决制度等一系列旨在解决资本市场制度缺陷的创新措施,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解决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积累的问题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保险资金作为稳健理性的长期投资资金就不会大规模入市。
3、保险公司自身的因素。目前几个大型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主要通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由于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各保险公司要么用基金投资团队兼做股票投资,要么通过招聘等手段重新组建股票投资部门,总体上相关业务人员还需要较长的时间磨合及适应新的投资业务。同时,各公司股票投资的相关规章制度、风险控制、托管清算等其他准备工作完成时间也都不长,还须在今后的投资工作不断检验和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9月,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的数额达到744亿元的高点,在有关部门公布了保险公司直接入市的相关文件之后,保险公司对基金采取了减持的策略,到2004年底基金投资额降至673亿元,锐减71亿元。2004年四季度股市一直处于调整之中,在这个时候选择减持基金,保险公司的态度值得玩味。一个可能的理由是,保险公司一方面希望通过直接入市丰富资产配置品种,努力提高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在基金投资(特别是封闭式基金投资)的伤痕还没有愈合的时候,保险公司不会轻易忘记资本市场的风险之痛,他们在准备直接入市的同时减少基金投资的比例,以避免权益类投资在资产配置中占有过高的比重,以减少股市波动对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的影响。特别是三家境外上市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不断下降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在大规模直接入市的条件没有成熟之前,他们不会轻易冒进。而这三家保险公司的资产占全国保险总资产的70%以上,因此保险公司直接入市的规模就不容过分乐观了。
二、推动保险资金积极入市主要措施
经历了近四年的持续调整,中国股市只有通过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创新,重构一个规范、透明、公平、有效的市场,才能吸引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各类合规资金源源不断地为股市输送新鲜血液,使中国的资本市场逐步恢复活力,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快速发展。而同时,保险公司等广大投资者才能通过资本市场真正享受到投资中国的丰硕果实。为扫除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无形障碍,促进保险资金积极入市,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几项改革措施:
1、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各项深层次改革。2004年以来的各项政策表明,管理层已经下决心要根治困扰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各类问题,并逐步将国九条的各项精神落到实处。目前,社会各方都盼望管理层能够在全流通问题上有实质性突破,因为这已成为中国股市脱胎换骨的最大障碍。全流通问题由来已久,且越拖越难解决。管理层各方应尽快达成共识,在不损害投资者合法利益的前提下拿出原则性或框架性解决方案,使投资者对全流通问题的解决和中国股市未来发展动向有清晰的预期,促进场外观望的合规资金积极入市,为顺利完成资本市场的改革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除此之外,管理层还应加大对市场上各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努力构建一个健康透明的市场氛围。如:加强上市公司诚信建设,加大对弄虚作假行为的处罚;完善上市公司融资体制和淘汰机制,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相关部门配合,规范包括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媒体在内的各中介的行为;加大对注重投资者回报的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真正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上市公司群体等等。
2、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涉及到两个金融市场和两个监管部门,这种跨市场的经营活动必然牵涉到两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早在2004年7月,为应对愈演愈烈的混业经营趋势,避免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达成金融监管分工合作的备忘录,将建立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对监管活动中出现的不同意见,通过及时协调来解决。同时,三方还将与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密切合作,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信心。
从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看,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是积极有效的,去年建立的联席会议机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今后,保险资金在入市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突发事件或新的问题,这都需要通过监管部门之间的配合加以解决。同时,监管部门还应鼓励保险公司等机构积极开发跨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紧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
3、保护机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中国股市具有明显的资金推动的特点,几乎每次行情都活跃着各路不同性质的资金。随着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违规资金已陆续撤出股市,这也是造成近几年股市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鼓励合规资金积极入市是管理层稳定市场和投资者信心,推动股市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管理层在打击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维护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代表了市场主流的机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在处理闽发、汉唐等问题券商的时候,就需要管理层保护机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失,从而保护广大机构投资者对股市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
此外,作为机构投资者集中的投资品种,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迭创新高也给机构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1月21日,在54只封闭式基金中,28只小盘基金(5亿——15亿份)平均折价率为21.89%,26只大盘基金(20——30亿份)平均折价率更是高达37.65%,其中有4只基金折价率已经超过了40%。作为最大封闭式基金投资者,保险公司在2004年中期的封闭式基金投资已经超过300亿份,高折价率是其基金投资蒙受巨额亏损的重要原因。为保护机构投资者,管理层应着手解决封闭式基金的高折价困境,特别是在ETFs、LOFs等新产品成功上市之后,通过制度创新寻找封转开的新思路,彻底解决高折价率给机构投资者带来的各种问题。
4、保险公司应为积极入市做好充分准备。2004年底是我国入世三周年的日子,也是我国保险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分水岭。面对国外保险巨头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中国保险业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而努力提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就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国外保险市场的发展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资本市场是保险公司重要的投资渠道之一,尽管目前我国股市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我们的保险公司应该用战略眼光审视自己的入市策略,为保险资金长期积极入市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当前股市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的时候,保险公司应积极介入一级市场、可转债等相对安全的投资领域,通过实战快速磨合投资队伍,提高股票投资部门的研究能力、市场敏锐力及风险控制能力,为今后保险资金更大规模的长期投资奠定组织基础。同时,保险公司还应加紧组织体系、管理制度、财务清算、技术支持、风险控制、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环节的建设与完善,为保险公司顺利实施资金多元化运作、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投资收益率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国外保险公司股票投资概况
1、股票投资是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主要渠道
国外保险公司投资渠道较多,主要有国债、企业债、股票、房地产、抵押贷款等,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断调整,股票投资已成为各国保险公司最重要的投资渠道之一。以美国寿险公司为例,最初股票投资在其投资组合中仅占有微不足道的比例,随着监管的放松和华尔街股市的蓬勃发展,股票投资的比例也节节攀升,到1970年代就稳定在10%左右,到1990年代更是快速增长到30%以上,进入21世纪,股票投资的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25%左右的较高水平。相对于股票投资,抵押贷款、房地产等投资品种出现明显萎缩,如抵押贷款比例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30%——40%的水平一路下滑到2003年的6.86%。而企业债、国债等债券投资则基本保持稳定,如企业债的投资比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就一直在40%的水平上下窄幅波动。
统计资料显示,欧洲国家股票投资比例相对较高,例如:英国在1960年代以前股票投资比例为20%左右,而到了90年代,就上升到50%左右,并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近年来的股票投资比例基本在20%——30%之间波动。统计还显示,不同险种的股票投资比例也略有差别:在九十年代末期,美国寿险与财险资金投资股票的比例分别为27.42%和17.83%,英国为60.4%和31.98%,日本为26.6%和20.37%。
2、股票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
随着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饱和度不断增加,保险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保费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和费率的下跌,多数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实际上已经处于亏损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收益成为保险公司净利润的主要来源,股票投资不仅是保险资金运用的一个重要投资渠道,也成为保险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
美国寿险公司协会2001年到200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寿险公司投资收益中债券贡献的比例最大,平均为63.61%,股票高居第二位,为15.03%,随后是抵押贷款、保单贷款、房地产等其他投资品种。由此可见,股票投资是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重要来源,考虑到2000年以后美国股市在科技股泡沫破灭之后表现不尽如人意,股票投资对保险公司的利润贡献还有很大的潜力。
3、保险公司已成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美国资本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投资者结构已经出现明显的机构化特征。1950年美国机构投资持有股票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仅为7.2%,而根据最新的美联储资金流动报告,截止到2004年三季度,美国资本市场上约有58.57%的股票市值为机构投资者持有。从报告披露的数据看,美国个人持有的股票比例在这几年依然保持了明显的下降势头,从1999年的46.96%减少到2004年三季度的39.24%,平均每年下降1.29个百分点。
学术界对股票投资母国偏好的成因解释
对冲母国特有风险。对股票投资母国偏好的一个潜在解释是,国内资产通常与母国市场有更大的联系性,因而国内资产能更好地对冲母国的特有风险。在这里,母国的特有风险主要是指通货膨胀风险和诸如人力资本之类的非交易性财富风险。然而,已有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国内股票收益与国内通货膨胀之间以及国内股票收益与非交易性财富之间并不存在普遍的强烈联系。因而,用对冲母国特有风险来解释股票投资母国偏好并不令人信服。
对外投资的障碍和成本。对外投资障碍可能导致股票投资母国偏好。通常,对外投资障碍主要体现为对外国资产的罚没、对资本流动的直接控制、对银行存款的储备要求以及对公司外国持有者的占比限制。在20世纪80年代,假定投资障碍会导致母国偏好是与现实情况相当吻合的。对很多投资者而言,由于母国的限制,获得外币并进行对外投资是相当困难的。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国家一定程度上都开始开放其金融市场。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以及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均对外国投资者开放。然而,股票投资母国偏好在这一环境改变下仍然盛行。这说明,投资障碍难以解释股票投资母国偏好。交易成本也可能导致股票投资母国偏好。通常,跨国股票投资的交易成本包括银行交易费用、汇率交易成本和信息收集成本。如果外国资产的交易更为昂贵,则可以预计外国资产交易量要小于国内资产交易量。但实证研究发现,外国股票的换手率往往要高于国内股票的换手率;由此看来,交易成本也难以解释股票投资母国偏好。
信息不对称。对股票投资母国偏好的一个流行解释是,国内和外国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驱动了对本国资产的偏好。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存在信息差异,风险厌恶的投资者会偏好那些能更容易获得相关信息的股票,显然,国内股票更符合这一特点。在相关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将两国间的地理距离或者是两国间的语言文化共享程度作为信息不对称的代表。结果显示,信息不对称在国际资产组合选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信息不对称能相当程度解释股票投资母国偏好。然而,仍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首先,从理论上讲,信息不对称不仅对风险评估有影响,它还同时影响预期收益,这一点不能忽略;其次,国际市场存在很多股票指数,利用它们能一定程度避免信息不对称;此外,利用信息交易也能一定程度避免信息不对称。
公司治理和国家风险。公司层面的治理缺陷以及国家层面的政治风险,也可能导致股票投资母国偏好。公司层面的治理缺陷以及国家层面的政治风险会导致两类问题。一方面,存在公司内部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实际控制公司的内部投资者可以通过对外部投资者的剥夺来获得私人利益。另一方面,存在国家的问题;也就是说,国家条例制定者可以通过监管与税收政策来剥夺投资者利益。这两类问题会影响国际资产组合选择:由于内部投资者在公司治理较差的环境下能通过剥夺外国投资者获得实质性好处,因而公司治理差的国家外国投资比重小;由于高剥夺风险会损害外国投资者利益,因而高剥夺风险的国家外国投资比重小。实证研究表明,在那些缺乏投资者保护或者具有高剥夺风险的国家,国内股权集中度更高;这说明,公司治理和国家风险对股票投资母国偏好具有一定解释力。
行为偏好。关于股票投资母国偏好的理论解释大多是基于传统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假定个人行为是完全理性的。但试验经济学已经发现,人们在经济决策时面临愿望思考偏差和控制问题。为了解释股票投资母国偏好,研究者发展了一些行为偏好模型。有学者用懊悔理论解释了非分散化的国际投资,其基本观点是,投资者用国内资产组合作为基准并对其外国投资的不良表现感到懊悔。还有学者提出,不仅仅在国内投资者相对于外国投资者拥有实际的信息优势时,甚至在国内投资者相对于外国投资者拥有某种信息优势感知时,股票投资母国偏好都会发生。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向所有投资者提供相同信息,则任何类型的群体并不拥有实际的信息优势;此时,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其熟悉的投资领域会感觉有信息优势,这种感觉上的竞争优势深刻影响了预期形成;相对于那些感觉有判断竞争优势的领域,主观概率在那些感觉没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分布更分散;进一步说,对国内股票形势的判断平均要比对外国股票形势的判断更为乐观,这一感觉会导致投资偏向国内股票。对股票投资母国偏好的行为偏好解释开拓了研究思路,但这类研究面临实证检验方面的困难。
关注中国的股票投资母国偏好要求
应当说,对股票投资母国偏好的各种理论解释都不尽完善,因而学术界将这一领域称为股票投资母国偏好之谜。股票投资母国偏好这一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特别强调某一因素的决定性影响可能有失偏颇。
对于当前中国而言,实践发展已经提出要关注股票投资母国偏好的要求。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回归有管理浮动;此后,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外汇管理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放松资本流出管制,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过热压力。从前期QDII的实践表现看,放松管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长期受到流出抑制的资本似乎对“自由”不感兴趣。这实质上就是一种股票投资母国偏好。
有分析人士将这一现象的成因归结为缺乏有激励的市场环境,即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和国内资本市场的价格飙升导致资本流出没有获利优势。这一解释并不令人信服。日本的历史经验一定程度印证了这一看法。在广场协议签订以后,日元经历了大幅升值,日本资本市场泡沫也急剧膨胀。而几乎在同一时期,日本放松了对外资本流出的限制,其对外证券投资开始急剧扩大;1986年,日本的对外证券投资为597亿美元,而到1989年,日本的对外证券投资就跃升为1131亿美元。日本的经验说明,要从更广泛的视角来找寻QDII发展不利的原因。
当然,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问卷的调查是以网络形式进行的,调查的题目有限,不能挖掘出所有决策影响因素;此外,因为网络统计只有简单的计数结果,无法对其中的一些因素进行相关分析,说明的问题也就只能是现实存在的状况,无法做更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行为金融 个体股票投资者 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研究对于金融理论的发展、资本市场政策法规的制定、市场监管、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股票市场属于新兴的股票市场,在政府监管、市场微观结构、股权结构及投资者构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通过对中国股票市场构成主体的个体投资者行为特征的研究,对丰富、验证行为金融理论,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及其启示
行为金融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有限理性理论、前景理论、价值理论、羊群效应、有限套利理论、投资者认知有限理论等。
这些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股票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受到各种客观的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存在一定偏好。通过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我们总结出投资者行为的偏好及主要影响因素。个体可以了解自己决策偏好,有意识地对投资策略进行适度调整,尽可能避免因决策错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政府和股票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这些主要影响因素预测、分析、判断股票投资者的行为,必要时进行有效引导,以维护股票市场的正常秩序,使我国股市稳健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角度
本文以行为金融学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法,以608名有投资经验的社会个体投资者为样本,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入手,对影响他们投资决策的因素的进行调查,从投资者的基本财务状况、外部环境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信息披露情况调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以及投资者本身的认知偏差五个方面对股票投资者的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个体股票投资者在证券投资决策时更倾向于购买蓝筹股、低价大盘股和科技股。而选择购买这几种类型股票的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市盈率低,并且业绩好。
个体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主要受到外界宏观环境和个体生活的社交环境,以及个体主观因素三方面信息的影响。
外界环境的信息,如国家宏观政治、股市法律法规及政策信息、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行情走热的专家分析,以及个股或专家的小道消息等因素中,国家宏观政治的变更是被45.3%的投资者认为是投资决策的首要影响因素。而且72.4%的人在不同程度上相信经济发展能够支持股市上升。这也说明了宏观经济因素对股民的股市预期颇具参考价值。
由于人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的个体,所以在决策时难免会接收到来自社交圈里他人给的建议或意见,此时有28.9%的股票投资者会听从他人意见、放弃自己的想法,27.6%的股票投资者会综合考虑他人建议进行决策,还有43.4%的人不理会他人意见,坚持自己的想法。可见,超过一半的股票投资者会在一定程度上会采纳他人意见。
当然,除了外界因素的作用以外,投资者自身的技术知识、认知习惯和个性,也会对股票买卖行为带来影响。个体知识和获取的市场信息是有限的(例如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能读懂并利用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他们就不可能从公司详细的财务状况这方面对股票进行评估),加上自身的对损失的厌恶、害怕后悔,以及把一部分希望寄托于政府行为的偏好,致使股票投资者的决策难免带有主观判断。
(二)建议
根据上述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股票个体投资者提出建议:
1.在进行决策时,投资者应当尽量做到以下几点。准确理解新出台政策意图为基础,把握政策的发展方向,预测变化趋势;同时,广泛搜集信息结合所处的市场背景,分析管理层的监管思路,把握监管焦点,立足管理层的监管立场上换位思考,推测监管政策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此外,关注国民经济状况,据以判断国家宏观经济工作重点。努力实现自身投资水平的提高。
前十大基金公司在一季度的上述排名依次为:易方达、中银、华夏、嘉实、华安、富国、广发、南方、工银瑞信、博时。
此外,一季度虽然A股市场收盘告负,但基金公司主动股票投资整体仍获得正收益。70家基金公司中,统计加权平均收益率,超过九成、64家基金公司都获得了正收益。至记者截稿,目前小幅的上涨中依然可以发现投资思路清晰的基金公司占据着主动地位。
一季度末表现较好的基金中,易方达科讯、景顺增长、汇丰低碳先锋、汇丰2026等基金的排名上升较多,而原来在前十之列的几只医药行业基金等排名有所下降。从一季报披露的基金持股情况对比,4月以来表现较好的基金依然踏准近期热点并在一季度就提前布局,所以净值上涨突出。
一季度绩优公司多重仓医药生物
从前述排名寻找绩优公司一季度重仓思路可以发现,前十大公司第一名易方达基金一季度重仓了中药、食品、家电、元器件等行业,分别占目前纳入统计基金净值比例的6.8%、6.57%、5.31%、1.96%。结合2012年四季报来看,易方达在去年年底就较早布局了“大众消费品”、“医药生物”和“传媒电子”等一季度热门概念的相关板块,并且在一季度整体保持了较多仓位,自然是抓到了不少收益。
从单只基金来看,易方达今年以来表现最好的主动偏股基金是易方达科讯,在328只标准股票型基金中排名前十,超越比较基准19个百分点。其选股思路在公司整体风格基础上更有独到之处,一季报显示其重仓行业为元器件、传媒、化工等,结合对应重仓股看,都抓住了本轮热点。
基金公司谁能命中全年热点
《投资者报》记者了解到,华夏回报A致力于通过正确判断市场走势,合理配置股票和债券等投资工具的比例,准确选择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债券品种进行投资,在尽量避免基金资产损失的前提下实现较高的回报。
无疑,鉴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较大,唯有专业人士管理、资产配置能力突出、长期业绩稳健的基金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成为投资者更为信赖的选择。
能赚钱愿分红
通过对规模、中长期业绩、基金公司重视度、机构投资者青睐等多个维度的筛选,《投资者报》筛选出30只旗舰基金,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当前最受认可的30只基金。其中,华夏回报A截至2016年年末的规模是70.24亿元,排名第一。
《投资者报》统计的30只旗舰基金的规模均较大,平均规模是35.37亿元,远超行业平均值,且多数都是各公司旗下规模居前的产品。
业内人士指出,不考虑委外基金,基金规模往往与市场的认可度成正比,规模越大,市场认可度也越高;同时,规模越大也愈发考验着公司的投研能力,能够将中大规模基金管理好,说明基金经理水平更高。
2016年华夏回报A由4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他们中最长的证券从业年限是12年,并且这些基金经理还分别担任着股票投资部高级副总裁、股票投资部执行总经理、股票投资部总监等职务。该基金由股票投资部的核心投研人士亲自操刀,既说明公司很重视,同时也能将公司的投资思路贯彻得最直接、最彻底。
公开资料显示,华夏回报A成立于2003年,至今已有近14年历史,在只有18年的公募基金历史上可谓是“一员老将”,这位“老将”的表现在任何年龄段的基金中都堪称一流。
Wind统计显示,截至3月3日,华夏回报A今年以来收益率为6.26%,在同类24只基金中排名第一;同时,该基金作为华夏旗下价值投资的旗舰产品,成立14年来历经多轮牛熊市场考验,业绩斐然,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持续的业绩回报。统计显示,成立至今14年来为投资人带来回报826.87%,年化回报高达17.93%,在同类7只基金中排名第一。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华夏回报A不仅是长跑冠军,同样也是“分红王”。Wind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华夏回报A累计分红总额达到111.6亿元,在全部可统计的1000多只基金中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华夏红利,累计分红总额14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分红总额排名前十的基金中,有4只来自于华夏基金。
基金分红的多寡,一方面体现了基金的赚钱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基金公司将收益及时兑现的举措,背后是站在持有人层面为其利益考量的意愿较为强烈。
“分红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基金的长期历史业绩表现优异;另一方面因为该基金的规模领先。”业内人士分析道。
注重安全边际
公开资料显示,华夏回报A的属性为中等风险的品种,其长期平均的预期收益和风险高于债券基金,但低于股票基金。
《投资者报》注意到,华夏回报A的股票仓位通常不会超过六成,有三成仓位用来配置债券。以去年第四季度末数据为例,华夏回报A权益类资产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是46.78%,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比例是37.6%,另外还有12.28%的仓位用于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等现金类资产。
本报获悉,华夏回报A的思路是,通过选择价值型股票品种和债券品种进行投资,重点选择价值相对低估、有较高升值潜力的股票品种和债券品种,从而能够实现基金的较高回报。
也就是说,不同于股票型基金或者说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华夏回报A是一只股债平衡混合型基金。这也意味着,若股票短期行情不好,而债券的收益相对稳定,通过合理配置股票和债券的投资比例,可以尽量避免基金资产损失,实现每年较高的回报。在这种模式下该基金的收益会高于债券、而风险低于股票,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本罅私獾剑多年来华夏回报A形成了“重点关注性价比高的个股,‘自下而上’精选个股”的投资风格,并且这种风格始终贯穿下来。
同时,随着大盘在存量博弈格局里持续挣扎,“看淡指数、深挖个股”也逐步成为投资者的共识。作为华夏旗下传统明星基金,华夏回报A致力于在经济结构转型和消费升级的当下,投资具有品牌优势的蓝筹企业和品牌公司,挖掘品牌的投资价值,通过主动管理最大化地为持有人实现资产增值的思路也赢得投资者的认可。
华夏回报A 的做法是,在坚持安全边际的前提下,精选个股进行投资,并坚持以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入并持有相关领域的核心成长股以及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蓝筹股,并在价值兑现后坚决卖出。
本报注意到,华夏回报A更偏重于医药、环保、家电等行业。这也意味着,华夏回报A主要通过精选个股获得收益,稳定成长类和价值类个股构成了主力仓位,结构上属于稳健类型。
连续4个季度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华夏回报A第一大重仓股始终是中工国际,连续三个季度持有恒瑞医药、神雾环保、华东医药。
近3个月,华夏回报A重仓的这些股票涨势喜人,其中中工国际上涨5.75%,华东医药上涨8.21%,美的集团上涨13.92%,神雾环保更是大涨23.26%。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华夏回报A并非不善于择时。去年第一季度,华夏回报A的期初仓位较低,其在下跌过程中逐渐提升了仓位,精选了具有较好性价比的公司进行投资,主要配置在银行、建筑、医疗、消费等领域。
2007是中国理财投资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它不仅造就一批“股神”“基神”,还教育了一大批希望通过投资获取财富的人,更让金融业界迎来了全民理财的春天。
2007年11月,搜狐财经与数字100市场咨询有限公司携手,进行一项“金融理财网络调查”,旨在客观反映投资者理财现状及发展趋势,为金融业界的改革带来更多的思路。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国内大众理财人群,主要方式为在线调查,共收回有效样本671份。由于是在专业理财网站上进行的调查的,因此,调查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理财人群,具有很高的可信性。
国内理财市场走向成熟
理财市场发展:大量投资者于2007年进入基金与股票市场,其他理财方式均有增加,理财方式日趋多样化。
大众现阶段理财方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70%的被访者是今年才开始是投资基金的。理财市场现状:基金理财已成为与储蓄平行的大众理财方式,投资者资金主要集中在房产、基金、储蓄、股票四个市场。
(注:人民币储蓄指作为长期储蓄用途的银行活期与定(注:人民币储蓄指作为长期储蓄用途的银行活期与定期存款,不包括用作短期消费准备的银行活期存款。)理财市场趋势:未来储蓄将大幅缩水,基金、股票投资增速将减缓,黄金和人民币理财产品将成为市场新宠。
未来可能增加或减少的投资
此次调查还发现,不一样的区域理财观念差异显著:
东北――不动产投资信心十足
有8.8%的投资者会继续投资不动产(相比总体5%)此外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空间巨大(25.7%与总体14.8%)
华北――基金浪潮中的第一方热土继续保持基金投资,此外增加股票投资
西北――风投冲锋,保险随后彩票、股票和商业保险的投资比例领先全国
华中――紧抓人民币,在保守中进取
华中地区人民币储蓄占绝对主导,预期降幅小于全国,黄金投资看好
华东――平稳避险唱主旋律
有11%的投资者表示要减少股票投资(对比总体7.7%),增加基金投资和商业保险。
西南――多样的投资,善变的策略
减少股票、彩票投资,转向新的投资领域:黄金、期货、不动产、商业保险
华南――抗风险能力强
有14.6%的投资者继续保持着股票投资热情(对比总体7.7%),此外会增加基金投资,储蓄较少。
基金、股票、房地产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储蓄面临缩水,能起到分散风险作用的新理财方式即将兴起,中国理财市场将渐渐成熟。
银行理财即将嬗变
银行人民币储蓄面临缩水,人民币理财业务、基金业务前景看好,银行业务重心需要有所侧重。
(注:人民币储蓄指作为长期储蓄用途的银行活期与定期存款,不包括用作短期消费准备的银行活期存款。)
便捷仍是是当前大众选择银行首要考虑,但理财业务的发展将使产品、服务、专业性等“软件”成为重要的决定因素
总结
未来银行业务将由普通储蓄向理财产品过渡,专业的重要性随之提升;国人理财方式的变革将导致银行竞争焦点的变革,未来银行的竞争由传统渠道的竞争转向服务与专业性的竞争。
基金呼唤投资者教育
在牛市的大环境下,多数基金投资者选择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
背景数据:在所有具备2006年全年投资记录的229只基金,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年回报是110.36%,债券基金的平均年回报是14.29%,货币基金平均不足2%。
基金专家建议投资者按“选公司-选产品-看业绩”的顺序选择基金产品;然而在现实中,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往往是反的,更多的把基金当成获利工具而非理财工具。
从上表能看出,基金投资者还是过于看重收益,依然不够成熟。
工资与活期存款是基金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基金公司的资金来源并不稳定。
年龄与风险承受成反比?!
此次调查发现:在较大年龄的投资者中风险较高的股票型仍有较大投资比例,对于收益的乐观预期使大部分投资者忽略了风险这一因素。
一旦市场出现大的波动,这些人是否还会留在基金市场?
大环境: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当道,投资者对未来市场看好。
存在问题:
1)暴富心理依然存在
2)基金的资金来源并不稳定
找对象,什么元素是最重要的?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人品。人品不好的人,心地必然好不到哪里去,对婚姻的忠贞度必然不高。缺少了这个要素的婚姻肯定是不牢靠的。
做股票投资也是这样的道理。股票名字再好听,题材不错,概念独特等等这些花哨东西再多,没有内在价值同样不值得我们去买。
投身A股十多年,我还真没买过一次钢铁、汽车股票。为什么不买这些股?因为我们国家这些行业的股票一上市就股本巨大,起码一点就不具备高送转能力;其次就是这些行业与国际同行有很大差距,缺乏竞争力。
当然,这些差距还存在于其他一些行业中,这些差距是由于技术上的差距所导致的。可是,我们国家的矿产资源有优势。因此,我把自己的投资重点放在了资源股。
资源股门类焱多,同样还是需要强调垄断性和稀缺性。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的东西,没有什么稀缺性可言,也没有什么竞争力可言,谁控制了垄断权,谁就掌握了话语权。比如,那些连一个矿井都没有的上市公司,说什么也不能够定义为资源股,投资者要具有起码的甄别能力。
还有一个就是能源、资源价格受政府限价影响的,也不能够带来暴利机会,这也是一个需要区别对待的问题。
炒股如同婚姻,选准了意中人,选准了心目里的具体对象,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守候,用专一、专心、专情的思想去守候,除非其彻底变坏或严重高估。生活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专心、专一、专情的人的。
2008年股市大跌里,套住了不少人,那时候,邮箱没有封闭,一位遇到股票套牢的博友同时也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婚姻生活,通过对其深套的股票进行分析,我鼓励她坚定信心持有。
一年来,这个科技类股票在两个年度里,连续推出了两次10送10的丰厚送转,目前这个股票的总股本仍然不大。大约一个月前,我特意去了她的博客鼓励其不要动摇持股信心,她也在随后的留言里表达了这样的决心。
可是,早两天,我很痛心地看到,她在博文里记录着她与同事追逐在其他类型股票上的乐不可支的喜阮……
“清油炒菜,各有所爱”。
做股票投资也是如此,每个人应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投资策略。
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投资者,把股票的买卖判断建立在对人家的评论和分析上,这是一个最危险的操作方式。很多人这里看,那里读,最后进入脑袋里的信息非常多,最终不知道如何取舍,形不成自己应该建立的思路。
很多人热衷追逐技术分析理论的学习研究,但是,很少有人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定力并口心态进行锤炼,这是很多人最终控制不住自己的根本原因。
从军之人,第一步的练习就是忍受住一切常人难以承受的锻炼。在野外训练、在敌人眼皮底下的潜伏过程中,即使有条毒蛇钻进你的裤脚,朝着你的心脏一带游弋,但为了保护自身目标不被敌人发现,都必须保持一动不动,甚至是付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