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6:59: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病原生物学实验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重新编写课程标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本研究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了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课程标准,新编写的课程标准,突出专业导向,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定,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所需知识和相应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实验教学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实验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学懂学透;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职业相关的实验技能,同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本门课程实验课安排24学时,每次课8学时。第一次课是细菌培养技术与消毒灭菌,实验内容跟护理岗位联系密切,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的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第二次课是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病原生物形态观察,是基本的实验技术,也是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的重要辅助手段。第三次课是免疫学试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免疫学理论,同时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应用,使实验教学与护理岗位很好地融合。本次课程标准将原有零散的小实验内容和技术,进行归类整合,整合后的大实验更能突出体现专业导向及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次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专业的需要循序渐进,与理论课相辅相成,满足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到课堂教学,并且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例如微课视频,多种辅助教学的录像、动画及学生的实验结果照片、精品课程网站资源等,其应用于实验教学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以往的实验教学,枯燥乏味,因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限,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而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地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优化了教学资源[2]。例如,原来是老师示教后,学生即开始实验操作,但示教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学生较多,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仔细观察到老师的操作,并且有些实验操作,不是观察一次就能掌握的,而老师受时间等因素限制,不能重复多次示教,所以学生照猫画虎式的操作在所难免,很难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引入微课小视频示教[3],可以就某些操作详细示教,并且可根据需要重复多次,当然这不能代替教师的实际操作示教,而是要将微课视频恰当地应用于教师示教前后播放,使学生真正掌握本次实验的操作程序,从而完成正确操作,掌握了操作技能。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教学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随意滥用,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特点进行选择,并合理安排应用时间和顺序[2],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内容涉及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因此不仅理论内容繁杂抽象,难以理解,而且实验课类型也不是单一的,包括形态型、技能型、验证性、设计型等多种类型[2],对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实验教学程序过于机械,教师讲解、教师示教、学生操作、教师总结四位一体,缺乏互动,学生被动地完成实验。本次改革打破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细化教学设计,首先导入新课以护理岗位相关的生物安全事件、与临床工作相关技术等,示教环节改变单一的由老师示教,而是辅以微课视频,示教结束后不是马上开始实验,而是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总结汇报标准操作程序和实验注意事项,教师和同学认为无误,再开始分组实验,实验过程由老师指导,学生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最后的实验总结也由学生来完成。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引领、小组协作、讨论式和案例教学法等[4]。经过这样设计的实验教学,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能力,其中每一步都涉及学生的能力培养,如护理专业学生所必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5]。教师也通过教学设计,在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观念、求真务实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并将生物安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始终。通过实验课教学不仅培养了护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提升了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实验教学目标。
4考核方式理实结合,客观实效
以往实验考核以出勤、实验报告为主。根据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次改革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加入了实验理论(笔试)和实验操作考核,进行理实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的实验项目包括革兰染色、显微镜油镜使用、细菌分离培养等基本操作,以及临床检验项目的实验设计理论。操作考核分两部分,在实验课中对每个同学每次实验的操作要有评价,同时在期末要以抽签的方式进行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为操作是否正确,结果是否正确,实验过程是否严格无菌操作等[6]。上述考核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无疑对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实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本次实验教学改革在2015和2016级护理专业开展,课程结束后,随机抽取200名学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教学反馈。学生对实验教学效果的总体满意率较高,达到97.6%,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认可率达到96.3%,对实验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满意率也较高,达到95.3%-97.6%,调查所开设的实验课内容中哪些实验项目感兴趣,发现对于护理岗位技能相关的项目感兴趣率达到90.3%-97.3%。同学们对实验教学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肯定率分别为97.7%和96.3%。通过实验课成绩分析,改革后的成绩也比以往高,各项考核成绩的分布也更合理,可见本次实验教学的改革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6小结
本文探讨了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在调研的基础上,编写新的课程标准,基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筛选与整合,整合后的实验更贴近护理岗位要求,在时间和内容分配上更加合理。并且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始终,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对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苗英慧.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5):17.
[2]杨朝晔.现代教育技术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47.
[3]卢英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中应用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11(3):290.
[4]贾淑平.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护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中的教学效果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6):1199.
[5]周密,李哲,王艳艳.以专业为导向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7):1234.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 开放 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The Preliminary Study about Opening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ZHANG Qiong
(Department of Pathogen Biology, Changsha Medicine School, Changsha, Hu'nan 410219)
Abstract Pathogen biology has strong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experimental methods, the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open laboratory building.
Key words pathogen biology; open; laboratory
病原生物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实践性与应用性都非常强,尤其是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我们以前的实验内容绝大多数都是些独立的、验证性实验,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按教师所示,依葫芦画瓢,这样的实验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理念。①为了进一步提高病原微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我们利用现有实验室的有限条件,如:仪器设备、试验场地、实验材料和师资队伍等资源,向学生、老师,甚至是广大科研爱好者开放实验室,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1 实验室开放情况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目前,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共有实验室7个,实验指导老师10位,尝试性的开放两个实验室。开放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开放;学生模拟实验训练开放;学生科学研究开放;教学科研人员开放;学生第二课堂开放;小型研究项目和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研究内容的开放等。开放的学习原则: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性、探索性、思维能力、创新性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进行引导式、互助式和自主式学习原则。
就实验室开放整体情况而言,由于实验场地、时间限制、实验指导老师时间不足等原因,我们学校实验室的开放只能是有选择性、有组织、有计划性的由点向面逐步开放,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具体情况再调整,做到时间、空间、实验内容、实验手段等的真正完全开放。
2 病原生物学实验开放的必要性
传统实验教学形式单一、乏味,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少。如:口腔中微生物“革兰染色”实验,老师先讲解示范操作步骤,学生根据演示过程简单完成实验,从而机械性的得到实验结果。至于结果之外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采用,学生经常根据理论所学的知识得出简单的答案。因此,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很难有独到性的见解,学习主动性也很难提高,相应的,依据实验得出的结论也很难运用到理论课去。此外,微生物实验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如培养基配制、灭菌、接种、培养、生化性能测定等实验本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但由于教学场地的有限、教学安排不合理、教辅人员的不足等原因,原本连贯的实验脱节了,使学生在实验技术路线上失去联系而缺少了整体实验的把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这样学生就很难完成从“被动性”实验转为“主动探索性”的学习模式的转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再次,传统实验存在一个最为严重的不足:实验大多以单门课程设置,很少有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实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很难跟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实验室建设上的突破显得必不可少。
3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开放的效果
自从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开展开放性实验以来,共有五十多位学生先后完成了几项课题及十几项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究,撰写论文十几篇。具体包括学生毕业论文、4项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及老师的5项省、院教育基金课题,如:“特异性噬菌体介导的食源性致病菌生物发光法检测技术研究”“ 松生拟层孔菌菌丝乙醇提取物内抑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等。这种教学模式的运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程度提高 ,也有助于教师科研事业的开展。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又促进了老师本身的学习,为产、学、研基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为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开放有以下几个优点:(1)对于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有极大帮助。(2)有利于病原实验的系统性掌握,培养了科研思维能力。(3)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以“松生拟层孔菌菌丝乙醇提取物内抑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为例,老师在上课中提到灵芝、云芝有抑瘤作用,理论课过后学生心里存在疑问,既然都是真菌,那么松生拟层孔菌菌体内有没有抑瘤作用?通过前期的资料查询,学生设计出一套完整切实可行的科研方案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就脱离了机械重复实验过程,自己在摸索中锻炼了思维能力,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综合应用,真正是“会学”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了。
4 进一步完善开放性实验室的几点建议
开放实验室是一项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既有场地、器材等硬件的问题,也有师生的认识、精力、能力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更加严重。如:(1)实验开放受到场地、人员等问题限制。我们学校一个年级有十几个临床班,一个临床班又有100多个学生,场地才刚刚满足基本教学的需求,加上师资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开放性实验的开展。(2)实验室活动耗时长、见效慢,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效。开放成本与开放率不成正比问题影响实验室经费投入,甚至关系到实验室开放能否持续的问题。(3)实验室缺乏一套完整有序的管理制度,设备损坏、试剂杂乱等问题滞阻开放性实验室的顺利开展。(4)实验时间的延长,实验内容的增加,实际上增加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无形中降低了学校教师的待遇,挫伤了教师积极性。(5)综合、交叉性设计实验出现后,开放性实验室对指导老师专业知识水平要求更高,但进修学习、业务培训计划相对滞后,最新学科见解难以融汇到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 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4.1 学校应该大力支持实验室工作
开放性实验室的运行需要大量资金支撑,比如:学生所用实验耗材、设备维护、实验试剂及实验过程用到的大型贵重仪器等,需要学校相关部门重视,加大经费投入比例。对于民办学校而言,由于开放实验效果很难短时间判断以至于影响实验开放作用的体现,故学校应专门成立指导小组,定期对实验效果正确判断后做出实验开放所需基金的整体规划,制定出经费管理办法,实行专项基金管理,如:每年需要的经费使用预算,具体经费用途等交由相关部分监管,达到经费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同时,开放性实验室负责管理人应积极寻求资金来源,如:有偿开放实验室、科研课题管理费、工厂、医院合作费等,以维持实验室工作的正常开展。
4.2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针对实验室开放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试剂订购和污染等问题,作为实验室必须制定一套成熟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应该包括学生来实验室做实验使用记录、使用情况、卫生情况、仪器使用记录及水电情况的登记等,责任到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安全隐患问题问题也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重点注意的问题。如:病原菌株感染实验者、高压灭菌锅的爆炸等安全问题,这就要求管理者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基本措施有:制定一系列符合本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加强各类安全知识的学习,针对性的举办知识讲座。组织模拟训练让学生学习应对紧急情况等。对于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尤其要注意菌种的保存和使用都需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做到双人双锁,交叉管理,及时归位,指导操作。实验结束后还要重点清点,不要遗忘、漏掉,同时,还要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以防大面积的感染。
4.3 把实验开放的工作双倍纳入正常工作量的统计
开展开放性实验以来,教师除了安排正常教学工作以外,还要牺牲休息时间参与开放性实验的仪器安排和管理工作。繁重、琐碎、紧张的实验室工作使教师经常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其教学工作量未能按公共课教学工作量的管理方式核算 ,还不能纳入教师岗位津贴考核 ,严重影响实验工作人员和指导老师的积极性。 因此,这种工作量的计算应该以双倍的形式出现在年终考核过程中。
4.4 改变管理观念
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群精英管理队伍,除了做技术指导和教育指导外,还要依靠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因此,作为开放性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转变观念,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充分自,让学生帮助管理实验室工作。这种管理模式既有助于学生不生活在老师“灌输式”教学方法中,又让“保姆式”管理形式在实验室教学中消失,同时,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处理问题的能力上提供了用武之地。实验室还应该进行成本核算,有偿对放。这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实验室开放后资金紧张的问题,做到了资金自筹,提高了自身造血功能。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借鉴国外开放性实验室管理成功的一些经验,分析国内外实验室管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做到取长补短,稳健发展。
4.5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结构合理、素质高、创新意识强和奉献精神强的实验室教学队伍的形成有助于实验开放的顺利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选用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超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强的指导老师,最好是有科研基金来源的老师,这样的指导老师既有经验,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部分经费问题。(2)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人员的考核。为调动积极性,实验主管要需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重点考核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科研成果等。结果与岗位津贴、年度奖金和评优、评先等挂钩,做到奖勤罚懒。(3)加强实验教改课程的研究,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一系列的实验课改心得、经验的交流会,通过相互的学习,可以找到更多的适合本学科实验教改的方法。(4)经常给老师一些进修学习、业务培训的一些机会,做到信息的及时更新。
5 结束语
开放实验室是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一个先决条件。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初步开放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如: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等,但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做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如何进一步完善开放实验室建设是我们迫切着手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6763(2016)02-0063-02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6.02.041
为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当今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首都医科大学进行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尝试,开设了独立的《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实验》课程。该课程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以临床感染性疾病为主线,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实验内容有机融合,形成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三个教学模块。通过实验教学这一高校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1],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临床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和免疫学诊断方法,对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关系有较为完整的综合认识。现就《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1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热情
实验教学是为医学生开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承担着学生学习医学实验技术与技能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目前学校通过有机整合多学科实验教学内容,开展了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例如:利用病原生物学科和免疫学科密不可分的交叉联系设立与腹泻相关的病原分离与鉴定的综合性实验等。因此,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不但学习了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教学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全方位地利用这一平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2],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能有效完成甚至超越教学实践的既定目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近距离接触,比较利于教师“全息化”(人格、内涵、气质的综合体)的影响学生[3]。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并且进一步地授之以“欲”,激发学生潜能、唤醒学生内心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热情,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实验教学的小阵地达到通识教育和培养医学人才的大效果。
2强化生物安全理念,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某些病原体的试验操作,如:肠道致病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的观察、培养与鉴定;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物观察等。在配备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设备、建立规范的《病原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必须在实验教学全程贯穿生物安全意识的强化和生物安全操作的严格执行[4-5]。我校医学生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上已初步学习了有关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实验室感染事件,归纳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内和未来临床实践中可能会引起生物安全隐患的实验操作程序及相应处理手段。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要遵守病原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学习无菌操作技术,试验完成后对操作台面进行消毒处理,对生物垃圾和生活垃圾严格分类。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与安排,学生进一步强化了生物安全的意识,掌握了生物安全的操作要点,熟悉了有关生物安全的规范化程序,为学生未来的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的职业生涯奠定下良好基础。
3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创新
实验课程中无论是形态学观察、还是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学生除动手操作外,还需应用已学习过的多学科理论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分析实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不但需要对实验教学实施全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还需积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解释临床上遇到的具体问题。以不同类别实验为载体,使学生通过规范操作、自主学习、整合知识、认真思考,逐步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在病原生物学实验课里,借助显微镜观察形态结构各异的细菌和寄生虫是最基本也是重要的内容。实际上在理论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菌大小的计量单位是微米;而在实验课上,学生将通过显微镜的放大,在油镜头下独立观察细菌的形态和一些特殊结构。当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并建立必要的联系时,就能通过直观体验充分认识和理解了需要放大倍数更高的电子显微镜才能对纳米级的病毒颗粒进行观察,也能自行判断出镜头里看到的巨大影像不可能是细菌,而是杂质。在完成设计性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特别是融合相关的学科知识,根据实验目的形成实验思路、然后合理选择实验方法、自主完成实验设计和具体操作等一系列步骤。为获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具体实验操作前,教师需明确提出任务要求和思考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试验操作,只有经过仔细观察和多角度分析才能对实验结果得出比较合理的推断和解释。通过教师的充分启发、师生的活跃互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培养;善于观察、多角度分析总结能力得以锻炼,创新性思维也得以逐步建立。真正使学生体验到,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可以分析、解决实验中和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4增强团队意识,充分认识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21世纪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只有组成团队,个体间充分协作才能增强整体的竞争力。同理,实验课程上,除要求提高每个同学的自身素质外,还要求同学们学会资源共享、协作共赢。实验课教学通常是分组进行,小则2人一组、大则4人一组。分组试验一方面可以节省资源,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实验内容比较繁杂,只有团队成员充分协商、合理安排和分配工作内容并且有序进行时,整个团队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利用有限的实验资源顺利圆满地完成任务。例如:一次实验课中包括“模拟脓标本和咽拭子标本的分离培养”、“肠道细菌的培养和鉴定”和“R因子传递实验”三项试验内容。这三项试验均需无菌操作技术进行接种、但又涉及不同标本和不同类型的培养基,而且完成每个试验所需时间长短也有不同。因此4人团队需要明确分工、安排好试验的先后顺序,各负其责,互相协作,才能保证高效无误的完成实验任务。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设计和病例讨论也经常以小组形式集体完成。在讨论和展示过程中,不同组别间的病例分析、不同试验方案的执行效果一目了然。同学们在一次次的实践合作和一次次的讨论分析中学会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团队合作和协作的意识得以逐步增强和巩固。学生们也在实践中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快乐和成长的愉悦,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在集体中与他人有效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奠定基础。
5总结与建议
以学生为本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在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容。通过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和进行“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的教育,强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每年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教,深切感受到不同学生的素质和汲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差异很大,因此有必要因才施教、因需施教。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和要求有针对性的安排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内容可进一步优化。除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外,可适当增加精选的可视化教学内容。例如:可通过微视频介绍一些需要专业设备、而基础教学阶段无法安排的临床检测新方法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与学生后续的临床实践接轨并可在课程考核中予以体现。考核模式存在改进和调整的空间。不鼓励以求分为目的的学习,而是尽可能创造环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享受学习过程,乐于参与并最终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坚持寓教于考、寓学于考的理念选择考核内容与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鼓励、督促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平台,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建设高等教育大国的辉煌历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8,44(20):4-10.
[2]杨继文,黄诗寓.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4):2218-2221.
[3]朱俊萍,陈辉,安静.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融汇素质教育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11):25-27.
[4]沈弢,彭宜红,庄辉,等.面对特殊挑战,建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新体系[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2,7(12):957-958,960.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病原生物学实验是病原生物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忽视了实验教学的固有规律及在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需要。为不断提高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在我校全面实行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推动下,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
实验前准备实际上是对课堂理论学习内容的再构造。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只知道按部就班做实验,验证相关理论知识,实验准备都是教师预先做好的,其结果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验准备工作,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获取知识信息,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1.1师生角色的转变 ①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改变以往实验中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②"提高"学生地位,"降低"教师身份。在以往的实验中,学生害怕做实验,不敢操作,担心教师的批评,束缚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与学生以"同学"、"朋友"的身份,提醒、讨论实验中的问题,使他们乐于接受、敢于动手,快乐心态的学习,有利于挖掘其创新潜力[1];同时,学生对教师的反作用又促进了教学相长。
1.2通过参加实验准备,学生不仅巩固了以往所学的实验技术,同时加深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例如,革兰氏染色乙醇脱色这一步是染色成败的关键,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准备,认识到染液的配制、菌龄等也是染色成败的重要因素。
2调整实验课内容及时间安排,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病原生物学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2],安排实验内容少,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和准备,使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的做法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内容体系、不同着重点,对实验课内容及开课时间做适当的调整,如细菌总论结束再进行实验,将细菌的培养、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染色等内容相联系的实验集中做。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不浪费资源,实验效果非常理想。
3自主设计实验
让学生根据病原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理论,结合每个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个与病原生物学有关的实验方案,写出小论文,使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得到展示。
3.1对病原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理解更深入。如通过"牙垢中微生物的检查",学生不仅懂得了微生物在人体中的分布,同时进一步理解了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
3.2掌握了病原生物学实验的研究方法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学生掌握了一些病原生物学研究方法,并对病原生物学实验的全过程比较熟悉。如通过对"肠道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熟悉了微生物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
3.3实验技能得到提高 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强化了病原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技术,这是规定内容实验课上无法达到的。在规定内容实验课上,学生每次学到的是一项或几项实验技术,而在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中,学生要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并且要反复实践。如对微生物实验中的取样、菌种分离、纯化、初步鉴定等病原生物学基本技术非常熟悉;对一些具体技术如培养基配制、无菌操作、细胞染色配制、简单发酵技术等就更加熟悉了。
3.4查阅文献、论文写作、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实验过程及论文写作过程中,每个实验小组都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3],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查阅文献的能力。实验完成后每个实验小组都按正式格式完成论文写作,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的训练,学生对如何从事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如何选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实验总结等环节进行了初步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为今后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自主设计实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检测、修改同学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要查阅相关文献,这样才能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判断和修改,对促进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
4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4.1加强对实验教学的指导、监督、考核和管理,建立了适应新课程的实验教学指导体系,强化对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和监督考核,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活动。
4.2建立和完善学生实验操作考核、评价制度。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了适合实际的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考核办法及相应的评价标准,促使实验教学得到有效落实。①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考核纳入考试范围。②学生毕业实习前实践技能操作不合格不得参加临床实习。
虽然我们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如何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并加强科学管理,我们将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学,2000,3:40-41.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 创新能力 设计性实验 素质 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思维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内容之一。李政道博士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是个人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试验或实践,在某些研究中找到新答案、开创新领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新活动是一个累积性的过程,通过“干中学”和“用中学”的努力和积累,逐步走向更为复杂、高级的自主创新阶段。
以往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就是“讲――听――做”实验教学模式,即是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演示操作方法,学生按实验指导一步一步操作,最后观察实验结果。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其他多方面的能力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应该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方式向知识传授与学生自行探索学习,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转变。如何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融入日常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在实验教学常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在03~07级中医七年制病原生物学实验课中加入了自主设计性实验,参加学生496人,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 自主设计性实验开展方法
1.1实验项目的拟定
在第一次实验课开始前的理论教学中,老师先宣布最后一次实验课为自行设计性实验,学生可根据已学过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自拟实验项目或参考老师列出几个实验方向拟定实验项目,3~5人自行分组,在自主设计性实验开始前一个月提交设计书,设计书内容参照课题标书的方法,包括实验项目负责人,实验组成员名单及具体分工,实验设计依据,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及分析等内容。指导老师对学生提交的设计书进行审阅,分析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实验室的现有资源及技术力量,对学生的设计书进行修改完善后便可开展实验。
1.2实验项目的实验操作
各实验项目组学生在设计性实验课前1~2周,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到实验室与技术指导老师联系,由实验室提供相关的试剂、玻璃器皿、仪器及实验场地等,学生根据实验设计书里实验方案做实验前的各种准备,根据实验时间的长短,学生可在实验课期间完成实验,第二天观察结果,也可在实验课前后几天完成整个实验过程。
1.3实验项目的结果及分析
学生根据观察纪录到的结果进行讨论,对本次实验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写出实验报告,并且附上实验心得体会。
2 对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的几点体会
2.1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相比较,我们发现自主设计性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实验设计书的撰写,没有现成的实验指导,从题目的确定、项目内容的选择,到设计的依据及方案的设计,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这就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中学生被动做实验的局面。有同学在实验感想中写到,为了写好设计书,我们去图书馆、上网查阅了许多相关文献资料,参考各种实验书籍,结合所学过的理论和实验知识,才得以完成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处于“跃跃欲试”阶段的时候,才能使他们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就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
2.2有利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合作性学习是教育改革倡导的崭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是未来社会人材必备的素质。21世纪需要更多的是综合性人才,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需要和他人合作,好的合作者都是动力,否则可能还会有反效果。所以我们要求每个实验小组的成员为3~5人,自定负责人,其他组内学生明确分工,出现问题互相协商,最后共同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比如在“日常清洁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这个实验小组中,组员根据各人所长进行分工,有负责查找相关资料文献并设计实验报告的,有负责准备物品及写心得体会的,还有同学负责资料归纳整理、总结并写实验报告的,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出现问题互相讨论解决,整组合作可以将动手能力较强的人与文字写作较好的人结合起来,从而使实验能顺利进行。大部分实验小组在心得体会中写到,通过这种形式的实验方式,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精神,只有分工明确,勤快团结,沟通良好的团队才能合作愉快,顺利完成任务。
2.3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此之前的实验课都是验证性实验,所有实验的相关材料都是由实验室相关人员准备好的,而在自主设计性实验中,指导老师及实验室技术员只是协助及给予相关的技术指导,每组学生都要自己准备相关材料、自己安排实验时间、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一些基本的材料都由学生自行准备及配制,如生理盐水和各种培养基的制备,以及实验中各种浓度试液的稀释等,通过这些操作,使学生的动手能力都有所提高。
2.4有利于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需要学生自选题目,自已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法,自己观察实验结果并分析结果,所有的一切都是没有现成的答案,都要靠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的理论及实验知识完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之前没有进行过相关训练,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同学们都会认真分析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其解决,如在生理盐水的配制过程中,有一组同学在实验分析中写到: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可单位是什么?组员经过讨论认为是mol/L,于是将生理盐水配浓了6倍,幸好及时发现重配才使实验得以完成。虽然实验结果并不都是与实验设计时设想的一样,但在实验分析中,各组学生都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反思实验结果与预想不一致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法。由于传统实验教学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往往草草了事,而在自主设计性实验中,学生可以自主操作,自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这无疑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3 结束语
通过自主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力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得到学生的肯定。有同学在心得体会中写到,通过实验让我们从中学到比一般实验更多的知识,实验设计的范围很广,有这样一次机会,大家可以尝试做自己喜欢的实验,兴致当然很高;也有同学反映这次实验是一学期下来,把学习到的知识概括整理后,应用于实践操作的一次考察。同学们普遍认为通过这次实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许多额外知识和动手操作经验,虽然付出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不仅做了他们很愿意做的事情,而且做了过去想做而没机会做的事情。虽然实验结果不一定理想,但享受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培养对学科的兴趣才是设计实验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64-02
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打破以前学科过细的课程设置,教育部对高等医学的教育倡导建立“基础学科群”教学体系以加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校2005年在原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基础上组建新的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如何把两门课程的内容有机整合,使之系统、科学地成为“病原生物学”专业,并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传授给学生,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其中,实验教学作为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主战场,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学校整合病原免疫实验室、形态与解剖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室等各科室资源组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学生采用贯通式的培养,为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就近年病原生物学实验内容的融合、学习场所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带教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实践与创新进行整理,以期为实验教学更好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实验内容的调整与优化
1.精简基础实验内容,增加实践操作机会。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以前作为独立的学科,在生物分类上存在差异,但都是能感染人体、引起致病的病原体,以研究其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与防治内容为主,整合后新的实验教学大纲设计为三部分:人体寄生虫学基础实验、微生物学基础实验以及病原综合性实验[1,2];且合并后实验由32缩至26学时,据以下原则对其调整:①根据必需、应用的原则,保留每一生物类别中典型代表性的形态标本,对于当前少见或消失的病原,如丝虫、黑热病原虫等进行删除或仅作为了解内容;②增加实践操作能力的项目,在原先寄生虫卵粪便涂片、细菌革兰氏染色、药物敏感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旋毛虫压片、人体蠕形螨的检查、培养基的制作、细菌的分布与培养等操作。
2.开设病原综合设计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每组4~5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定研究题目,设计实验步骤、选择材料、记录整理数据、撰写报告等。教师可先拟定一些题目作参考,比如痰液中病原体的检测,分析可能含有哪些病原体(寄生虫或细菌)及其检测方法;粪便中病原体的检测与培养,需做哪一些肠道生化实验进行鉴定;通过观察免疫动物体内的抗体产生规律来加深对感染免疫的理解;通过动物感染模型进行病原体与免疫检查、感染前后免疫指标的检测分析等等,学生设计完成后上交实验方案,由老师根据实验的可行性选取部分或全部进行操作,最后师生对结果进行讨论。
二、教学场地多样化,采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模式培育学生
1.强化传统的实验课堂。实验课堂是学生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实验室逐步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加大购置、更换标本与显微镜、孵育温箱、无菌操作净化台等基础设备,提升实验环境,学生可在此顺利完成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
2.分批组织学生到病原技术室、准备室参观学习。学校根据病原生物安全管理的要求,对实验室衣帽间、高压准备消毒室、普通技术室、生物安全技术室、动物饲养室等进行了改造,形成规范、有序的操作环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批进行参观学习,跟着技术人员进行实验的准备:比如玻璃器皿的洗刷包装、药品称量、消毒与高压、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培养、废弃物品的处理,掌握常用设备的功能及病原生物安全规范的操作规程。体会到寄生虫、微生物都是“病原生物”,皆可引起感染性疾病或感染相关性疾病,从根本上促进了两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
3.形态标本室的建立与开放。针对寄生虫、微生物相似标本多、学生反映易混淆、难以辨认的问题,学校整合各实验室资源,把寄生虫、微生物、组织胚胎与病理学的一些典型大体标本、几套玻片标本集中存放,建立了形态标本室,定时开放,并安排一名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相似的标本或看似有些散乱的形态知识进行比较、巩固,易于掌握。
4.社会实践教学。利用周末或暑假,鼓励学生对当前寄生虫病和微生物感染的流行情况、感染方式及行为习惯等进行参观调查:到幼儿园进行蛲虫病感染的调查;到农贸市场采集肉类进行旋毛虫、弓形虫镜检,对小鱼进行肝吸虫囊蚴的检查等。这些现场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学会自身保护、防感染等措施,增加了学生实践动手机会与同学间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
1.充分利用电教、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当前,随着了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将图象、动画、声音等素材用于课堂,难点和抽象内容会变得直观、形象。本实验室在原来观看录像细菌的培养、药敏、病毒培养技术等基础上,随着疾病流行的变化及时引进新的资源,如由于食用福寿螺引起的广州管圆线虫病,起到了很好的补充。
2.重视案例式教学。实验开始前引入案例讨论,比如血吸虫实验前,为学生准备血吸虫的典型病例,对学生启发、讨论、解答的过程中导引出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观察血吸虫各时期的成虫及成虫寄居肠系膜静脉、尾蚴、虫卵及虫卵寄居肝脏标本,主要的病原检查诊断方法、血吸虫的感染方式与防治等。学生在模拟为患者诊断检查的过程中可体会到医学的责任与使命,激发求知、求真的欲望。案例教学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形成以临床观念为基础的病原思维模式,有利于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
3.注重平时的考核与评价。对学生课程的成绩不能仅凭最后的实验、理论考核,而侧重于平时课堂的学习态度、参与能力、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的撰写等形成性评价,还可组织灵活的测试并记录。比如每次实验课结束前,教师让一位同学把本次实验找过的玻片在显微镜下现场寻找,显微镜视野可直接投射到屏幕让大家观察,找到后让一位同学点评,如果正确就指出标本的特征,如果不正确需要他重新寻找,这种即时的小测验营造了紧张有趣的课堂气氛,督促学生认真练习显微镜的操作及对标本特征的掌握,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鼓励教师参加临床锻炼、攻读学位、研修以促进教师全方面的成长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学校采取各种方法促进教师的培养:①原两门课程的教师互相听取理论、实验课,先参与对方实验课的带教,再逐步承担理论课的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学习。②鼓励教师到附属医院临床检验科锻炼,参与临床病例的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在临床实践中体会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对病原知识重新梳理融合并精选、储备案例。③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和技术人员参加研究生学习、攻读学位,或是到国内知名大学、研究所研修,与时俱进、逐步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现教师队伍中已近七成人员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建立了一支能胜任新学科教学、科研的师资队伍。
五、讨论与体会
1.通过病原综合设计性实验及多种场所、教学方法的联合运用,加强了学科的融合。在综合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涉及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病原”概念的理解,认识到感染性疾病的根源,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的责任感,为知识的拓展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创造了很大空间。
2.有利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以病原课程整合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授课能力,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实验技术人员在实践教学中也由幕后转到台前,既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熟练、严谨的操作技能,还需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言传身教、时时育人。
3.存在的问题。①教学的改革需要各教学单位的批准及人员、时间的协调,所有代课教师均需集体备课和沟通,在指导设计性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需要教师大量时间、精力的付出,但目前在教师业绩考核中只有几个学时的工作量补助,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偏少,有些方面想得到但做不到,比如学生参观技术室的过程中希望对仪器使用、细菌的培养分离等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但目前鉴于安全、材料、时间的限制,给同学提供的机会太少。
参考文献:
[1]杨春,何永林,徐蕾.病原生物学学科整合新思路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12(8).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管理;生物安全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b)-0172-02
为了适应医学院校的发展特点,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实验教学观,构建实验教学和科研可持续发展,发挥实验室的整体功能,川北医学院于2003年成立相对独立的病原生物学实验中心,同时这也是该院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一大重点。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平台,实验室要有高效有力的管理机制才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热带病研究所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多元融合、学用兼善”作为实验教学的基本理念[1],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科研和实验教学活动。在体制上,实验室同教研室处于同等重要位置,研究所人员即为教研室教师,教学与实践的严密结合;在资金投入上,申请课题获得科研基金,并且实行立项拨款、专款专用的经费使用办法;在人员管理上,根据科研实验课题内容优化组合,相同方向的实验人员编成一组,资源共享,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在仪器设备管理上,实行个人托管、负责制,使用预约制等。从资源优化配置、经费使用、实验仪器配置、实验室人员的管理措施等方面都能促进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的有效使用,提高科研实验的创新性。借鉴以上管理方法与经验,便于其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在管理建设上更加高效与人性化。
1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建设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机制,才能保障实验室的正常安全运作,保证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正常开展。热带病研究所(即寄生虫学实验室)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预防医学和诊断治疗研究基地、培养众多优秀科研创新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仪器设备购买制度”、“仪器操作使用制度”、“仪器使用预约登记制度”、“实验材料申购制度”、“病原生物安全制度”、“学生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和清洁卫生管理制度等,这些都加强了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实验室人员人手一册“实验室管理规范手册”和“实验室常规操作手册”,就将各项制度归纳其中,便于随时学习参考。同时还创建各种档案,如“实验仪器设备档案”、“实验仪器维修档案”、“实验室人员出入档案”和“实验资金使用档案”以及“实验技术操作流程档案”等。实验室各项档案的建立,真实记录和反映了实验室科研教学活动,可对以往的工作做出具体的总结和分析,及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实验室管理和科研工作的进行。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逐步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2 合理布局,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实验室内部的合理布局是做好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前提,实验室资源的开放共享是今后应用型科研院校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方向[3]。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因其专业特点,经常与病原微生物接触,故分区严谨、标识鲜明。实验室内有专门放置电泳仪、离心机、水浴槽的实验台等;还有放置常用药品、染料瓶、试管架、接种器具等的壁柜;专区专用,如学生清洗器皿专用区、公用试剂区、实验员准备台专用区及特殊操作区等。学生的实验分组进行,有相应所需试剂配套使用;同时,实行组长负责制,实验完后,负责卫生及实验器材、试剂的清点。中山医学院热带病研究所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之间,比较大型先进、精密、贵重设备进行共享,实验技术和相关材料分析技术也不断进行交流学习。实验室设计布局合理,实验流程完善,实验资源共享,并且通过实验室之间的开放学习,使实验室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提高科研水平的作用。
3 加强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指用基因修饰生物、病原微生物、外来有害生物等生物体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或现实危害的防范和控制[4]。病原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目标[5]在于最大限度地避免病原微生物对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危害;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危险生物因子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并且最大限度地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保证实验顺利开展。并且要求实验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监督实验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避免实验室内感染的事件的发生。在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时必须戴口罩、手套等,用完后及时放回指定存放地点,并将漏出的试剂擦干净,并作相应处理。如实验室常用的微生物是大肠杆菌,虽不是强致病型,但沾此菌的试管和平皿应放在指定位置,由值日生统一灭菌清洗。对于化学危险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作业区域,不仅设有防护隔离措施,还用区域名称(如“剧毒危险”等)的标牌配合警示图形来表示该区域的危险性,提醒大家注意。
4 实验室日常事务管理和监督制度
日常事务管理有序、有节是体现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指标之一。中山医学院热带病研究所在这方面体现尤为突出,也制订出多项管理和监督制度,把实验室管理的井井有条。如:①考勤管理制度:实验人员到实验室后应先签到,分为早中晚三次,按照实际到达时间进行签到。这样便于导师了解研究生做实验情况以及大致了解实验进程情况。②实验器材仪器管理:对实验器材仪器进行托管形式,即“个人负责制”,就是把实验室的重要仪器设备如离心机、冰箱、PCR仪分给个人托管,使用者要预约登记在册,便于托管者查询和维护。③杂物管理:实验室日常需要的文具、物品及其他实验的小物件等由实验室主管统一购买、保存,需要时在网上实验器材申购系统登记后,找主管领取。如要外借,需在《实验室试剂及物品外借登记本》登记,便于清楚物品的流向。④实行值日制度:每周安排两名研究生值日,主要是负责实验室的卫生清洁、常用的实验物品的清洗消毒、实验常用试剂的配置以及实验材料的补充准备等。⑤外来实验人员管理:非本实验室或本课题组人员来做实验时,需提前与导师或课题组负责人联系,经同意后,填写《外来人员实验登记表》交与负责人方可进行实验,并且要遵守实验室的管理规定。这些日常事务管理和监督制度的有力执行,大大提高了科研实验的效率。
5 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力,优化实验队伍
提高实验室人员素质,调动实验室人员积极性是保障实验室良好运行的关键点[6]。实验室人员队伍,不仅包括在职教师,还有实验准备人员,最重要的是有各个年级的研究生,他们是实验室的主体。这只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高,但是管理能力有所不同。故因人而异、因个性特点不同分配不同的管理任务,这种方式对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尤为重要。如有的研究生对仪器操作流程很熟练,导师就分配实验仪器让之管理;如有的研究生对实验材料和试剂很熟悉,尤其对不同公司生物制品的优缺点了解自如,就可以让他(她)负责相关材料或试剂的购买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做到人人懂管理,个个会管理。实验室管理者不仅要有管理能力,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药品等有详尽掌握。如了解到某些仪器使用期限到了,必须停止使用,更换新仪器,否则超期使用会带来巨大隐患或危险;经常检测实验仪器的灵敏度,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感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培养时,严密监测,防止感染物的泄漏。实验室选配德才兼备的实验人员,集管理能力和责任心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具有科研创新和教学服务的精神,就能做到实验室管理高效与人性化。
6 建立科学评估与考核制度
中山医学院热带病研究所对实验室人员实行定期考核、科学评估,将实验设备的有效使用和维护、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情况、新进研究生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值日期内卫生情况、课题进展过程等,作为对实验室管理评估和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定期考核与评估来督促实验室人员调整工作方向,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专业素养。同时采取奖励机制,如发放工资的形式奖励卫生值日优秀研究生;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SCI收录的论文,根据影响因子的点数不同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或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得到公开或者授权等,也给予较高金额的奖励。这些措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研究生和实验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发展的工作,实验室涉及到致病微生物与寄生虫,其感染性大,危险因素多,在基础医学中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因此科学化人性化管理尤为重要。实验室建设在制定具体政策时要参照了优秀实验室管理先进模式[7],但不能完全照搬这些模式,要开拓新的思路,站在巨人肩上秉承求是创新的精神,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来确定实验室建设,逐渐制定出一套适应本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的良性循环模式,使之能更好地为科研与实验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潘蕾.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14-117.
[2]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Z].2002,4:3.
[3]陶兴魁,钱玉梅,冯志敏.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8):105-107.
[4]汪宏良,骆明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8.
[5]李正凯.生物安全在临床实验室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J].当代医学,2011,17(12):36-37.
【摘要】: 病原生物学是基础医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结合病原生物学学科特点,对其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存在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并进行了有关的教学改革实践,以期帮助学习者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实践
一病原生物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病原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一门主要基础课。本课程由医学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学两部分组成。传统的教学因其研究范围广、知识点繁多、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许多学生反映该学科难学而失去兴趣。同时,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新医新药层出不穷,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手段简单,教学方法陈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赶上时代步伐,又使学生主动分析、处理问题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而且,团队合作意识、探索意识都得到了加强。
二、病原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1、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式改变的前提是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中国教育注重系统的知识学习,创新教育比较落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从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入手,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它激励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合,提出疑问,探索新的知识领域,鼓励学生应用各种不同方式去得到不同结论,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周密思考,选择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
2、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病原生物学课程偏重于对基本概念或理论的记忆,缺乏深层次的启迪,很难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具有预设性、封闭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课程偏重于实践性的专题的解决,具有生成性、开放性的特点,其内容要能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用与日常生活中紧密联系的一些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通过介绍近年重大爆发事件如2003年的非典、2006年的禽流感、2008年的手足口病及2009年的甲流等,以及生活中很好的素材如乙肝、狂犬病、口蹄疫、疯牛病、结核等。什么原因引起疾病,为什么这种疾病会爆发流行,如何确诊及防治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转化为主动地探索,并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先贤们崇高品德的熏陶。第二用学科的疾病的预防、健康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病原生物学知识虽然抽象、难理解,但每一章节的内容都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各种感染后的病理现象学生非常熟悉,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三用学科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运用课外科普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每年的全国科普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防治结核日等时间,可以安排学生在广场举办多项科普宣传活动,并鼓励有兴趣的学员参与进来,进行预防艾滋病、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诊、防、治的科普宣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以知识为基础的对开放世界的问题意识、大胆的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研究能力。现有三种模式能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Ⅰ临床病例式讨论模式:根据教学内容,每章节可设置一堂临床病例式讨论课,让学生对临床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并促使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理论知识。Ⅱ科研课题专研模式:安排适当内容的课外科研,让学生参加科室、小组的科研课题的申报、讨论、研究生答辩等活动,陪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室习惯和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Ⅲ课内、外结合专题研讨模式:采取“课上确定题目—课下研究—集中交流—问题解决”的路线,指导学生课外搜集文献资料、正确选择科学事例或探索事实的条件,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教师思想与知识准备不足,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指导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目前,由于学生在课题上很大程度可以自主性选择,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与传统知识相比有了根本性变化。但是,知识更新速度太快、学生研究课题涉及学科知识太多,大多数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存在知识准备上的不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从课堂走近生活。
2学生信息储备量不够,一时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模式
病原生物学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历来是医学专业学生最感困难的一门学科,学生学起来普遍感到抽象、枯燥,缺乏兴趣。随着教学时数的减少,这一矛盾尤现突出。因此,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感觉查找资料无从下手。选题没有思路,难度大,说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信息来源少,阅读涉足面不够广泛,对老师的依赖性强。师生交流没有一个平台,缺乏一个展示平台,学生的兴趣性和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让学生多接触和了解这门学科。
3学生选题中急功近利,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
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果有无价值及其价值大小,也关系到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但是,学生在实际选题过程中,不少学生对于选题的目的不太明确,急功近利,往往选择的问题是自己关心的、熟悉的和容易完成的内容,这样在培养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上达不到所需要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选题上要帮助学生克服急功近利思想,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沟通和分享,以增长学生的见识。
4片面理解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成为唯一的研究性学习形式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单纯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课题研究,容易造成研究性学习和学科课程学习相脱节。因此,要求教师把研究性学习向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5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现行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往往是以小组形式完成,每个组员的能力与贡献大小的评价是一个难题,实际过程中实施的情况不太明确。同时,学生选题的实际意义、难易程度、研究价值、研究结果并没有统一实施标准,因此,在目前的评价机制中,学生往往重视的自己最后的分数。这就要求学校及指导老师应该有多个阶段的评价,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6、社会缺乏研究性学习的浓厚氛围
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对研究性学习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孩子的考试成绩。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当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起素质教育理念,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索、探究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晓辉.浅谈分层次教学法在《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19:313-321.
[2]郭娜.研究性学习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5):2391-2392.
[3]杨如松.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3):60.
[4]尚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20:60-61.
【关键词】 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为了适应新的医学教学形势,体现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探索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川北医学院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中心(以下简称病原中心)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医学免疫学实验和人体寄生虫学实验重组成“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课程[1]。近10年来,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在此,对教学改革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进行交流和探讨。
1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编写配套教材
为了配合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和规范教学内容,病原学中心组织学科教师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及本科医学生培养目的,编写了一本新的《病原生物与免疫试验学》教材[2],约30万字,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该教材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3部分实验内容,分为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与开放性实验三个实验专题模块。
基本实验,对临床医本各专业学生都开设。主要由常见病原生物形态学观察、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与病原学基本技能训练组成。该部分重在验证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为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奠定理论和实验技能基础。
综合性实验,主要对各临床专业、检验专业学生开设。由病案讨论与实验设计、临床标本病原学检测组成。以临床病案为线索,以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基本技能为手段,学生自己实验设计,进行系统的临床标本的检测,依据实验结果进行病案的病原学诊断。强调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创新思维,有利于今后的临床与科研工作。
开放性实验,根据我校实际,主要对有条件的学生和相关专业选择性开设。由病原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组成。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微生物学或寄生虫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进行实验设计,综合利用各种检测技术,从临床标本中系统的、综合的检测出病原体。如学生选择饮用水、食堂餐具的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和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等课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3],还加强了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通过pcr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免疫标记技术的应用,将前沿性知识与技能结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
另外还配套编写了实验报告册,便于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报告和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的客观评价。
2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能力,能形象、生动、直接地展现知识内容,产生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效果[4],从而在各教学领域广泛采用。近年来,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也积极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创建了高质量的多媒体素材库,教学主控室采用自制的以基本技能录像、动画、图片为主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各学生实验室配备与主控室相连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实验教学中大量的信息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地传授给学生。比如,通过带有不同颜色的flash动画进行模拟演示双抗体夹心法,栩栩如生地将复杂抽象的免疫机制展现成直观的活动视觉影像,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用电子显微镜及数码照片直观地展示病原生物形态及机体感染后的临床表现,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既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实现普通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但由于它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提供太多信息,学生难以消化,不易接受,所以要合理的运用。
3 综合运用lbl、pbl、tbl和cbl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技能
lbl(lecture based learing),即传统的讲授法,该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系统地、全面地传授知识,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故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我们对基础性较强的基本技
仍采用这种模式,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应的基本技能后,再选择性地在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引入tbl(team based learning)、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和cbl(case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逐渐地将课堂交给学生。通过综合运用lbl、pbl、tbl和cbl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查阅资料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5]。
综合性实验由病案讨论课、实验设计课与相关病案临床标本的系列病原学检测实践构成,共15学时。由主讲教师课前一周提供临床病案,lbl法简要讲授相关临床知识与检测指标的意义。根据pbl、tbl和cbl法,将学生分组,学生课前根据提供的临床病案资料进行资料查阅,运用已知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结合临床知识和检测指标,对临床病案进行分析,作出初步诊断与初步实验设计,小组分析、讨论。然后以实验室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在小组总结性发言后由带习教师对各病案进行总结性发言。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各组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利用提供的实验条件和临床标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病案的病原学检测,做出该病案的病原学诊断及依据,如有必要还应提出下一步的检测设计。近10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由于lbl、pbl、tbl和cbl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综合性实验是认可的,满意的。但由于我校的教学经费、设备等的不足,学生独立操作全套实验的机会较少。今后应争取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进一步提高实验效果。
4 完善考核方式,客观评价考核成绩
该课程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制度,考核成绩总分100分,由平时成绩(30分)、期末操作考试成绩(30分)与期末笔试成绩[6](4分)三部分组成,在第一次实验课就公布详细的各评分原则。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发言、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完成来评定。
实验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能力。将无菌技能、接种技能、染色技能、镜检技能、免疫学基本技能、常用设备使用与病原生物基本形态等基本实验技能操作进行组合,建立考室。学生随机进入考室,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操作考试和评定。
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实验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内容有实验原理、基本技能操作的关键环节、注意事项等,期末进行考核评定。
另外每届还进行实验技能大赛。这种综合考核制度,不仅体现了对实验原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学生在实验方法、实验设计、操作技能、现象结果的观察和分析等的综合能力,可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成绩。该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三门课程,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使三门课程的兼职老师尽快胜任这门实验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病原中心坚持统一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集体备课,深入探讨教学内容,进行预实验,主控室多媒体集中教学和各实验室规范示教。带课教师相互听课,学习教学经验、教学技术和实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承担新内容的教师要进行试讲,合格后才准上课。青年教师,由教研室指定教师负责培养指导,考核合格后方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各任课教师认真听取教学督导组专家和带教老师的听课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我们一直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些可贵的教学经验,值得交流和探讨。但由于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存在着理论课与实验课各自独立,各自开课,出现了理论课与实验课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寄生虫形态观察先于相关理论课上课的现象,这大大降低了教学改革的效果,有待于教务部门进一步协调,从而进一步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宗琪,朱红,任碧清,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4:152.
[2] 杨宗琪.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1-203.
[3] 苏曼玲,张凯,高锦章.病原生物学
与免疫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2):153-154.
[4] 赵莉.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0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