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6:59: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旅游发展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首先,太行山地质地貌非常独特,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山水以及生态旅游资源使其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与此同时太行山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且众所周知太行山是古老的人类文明地。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农业旅游,对太行山区的研究就显得意义重大了。因此,培育、增加旅游供给,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一方面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农业旅游使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起来。农业旅游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一是提供观赏、采购、娱、度假等一系列服务游客活动,农民可以获得比较高的收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二是以农业为基础,发挥媒体作用,带来更多的游客,不仅给当地带来巨额收入,同时也带来了科学和信息技术交流合作的机会。促进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扩大农产品营销手段,增加农产品营销渠道,提高当地产品的知名度。
三是农业旅游将有更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一个转折点,从温饱到小康既富裕老百姓,还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作为旅游的客人,通过参与农业生产项目,不仅获得生活的乐趣和学习农业、农村知识,还可以帮扶贫困,在参与中获取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特色旅游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同时由于它注重环保,注重科学,在施肥过程中很大程度的避免了过度使用农药,减少了农药残留,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食品和旅游环境。
二、太行山区农业特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呈现了很多初级阶段的特点,也出现了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农业旅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盲目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低。
2)自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有限,难以形成具有全国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3)人文旅游资源虽然数量多,但知名度低,特色不突出,旅游价值低对当前占市场主体的大众游客吸引力太小,因而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4)民俗风情特色不够突出,农业旅游产品单一,没有形成农业旅游的品牌。许多地区农业旅游乡土味不浓,城市化倾向严重。
5)农业旅游季节性明显,旺季过旺,淡季过淡。这样就很难达到收入平衡。
三、结语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 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 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5 结论
[关键词]工业;农业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41-01
一、个旧市基本情况概述
个旧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红河北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处于北回归线上的城市,该地矿产资源丰富,因为海拔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故个旧市还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个旧市还是世界最大的锡生产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锡化工中心和锡材中心,相较于其它资源型城市而言,个旧市不论是在区位特点,还是在资源状况以及社会发展方面都比较典型。对个旧市可持续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不仅对个旧市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有利,而且还能探索出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从而为不同类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二、工业主导、促进农业生态旅游业深度融合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环境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现如今,随着个旧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日益加大,资源枯竭的威胁已经日益明显,地表植被覆盖面积锐减,水土流失现象、石漠化现象日益加剧,导致个旧市生态环境自我补偿和可再生能力不断下降。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资源环境不仅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制约,因此,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考虑,那么要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将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经济结构缺乏合理性,城乡统筹面临巨大难题
个旧市产业主要是依靠有色金属采选冶,尽管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步,但发展还不够的合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支柱产业单一、服务产业比重小的经济格局。2014年,个旧市产业结构比为17.2:45.6:37.2,其中,服务业占比37.2%,在云南省处于较低水平,同时服务业内部投资结构还存在不合理性,对现代服务业的资金投入偏低。
城乡统筹面临巨大难题,个旧市乡镇自主发展能力有限,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同时区域性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也有待进一步发展,受生产资料价格日益上涨影响,使得农民增收渠压力加大,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农村劳动力可转移剩余空间不断减小。
(三)发展方式有待转变,体制机制对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存在严重制约
当前,个旧市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不大。企业缺乏较强的自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足够的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在资源合理利用、产业升级改造以及社会全面进步中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体制机制对个旧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存在一定制约,尤其是在深化改革、管理创新上拓展不足,地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还未有效地转化成竞争优势。
三、发展模式推广适合区域分析
从云南全省发展角度考虑,云南曲靖、昭通(含寻甸和东川)州市都是工业主导,促进农业生态旅游业深度融合可持续发展模式适合实施的区域(如图1所示),这些地方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特征。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些地区都分别与贵州、广西和四川毗邻,是通向省外的必经通道,有著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山岭河谷相间交错。从气候条件看,昭通境内群山林立,具有高原季风立体气候特征,四季变化差异小,但在不同海拔高度上,气候差异性明显。在同一海拔上,昭通南部温度要高于北部,湿度也比较低。而曲靖主要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从资源禀赋上看,首先,各地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昭通市有高等植物151科,457属,1025种(不含苔藓植物),草场植被资源有174科1604种。曲靖有野生动物4纲、24目、45科、249种,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20余种,有野生食用植物178种、工业用植物236种、天然草本植物465种、花卉观赏植物285种。其次,水资源丰富。曲靖境内江河纵横,境内分布着南盘江、北盘江、珠江源牛栏江、小江等众多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06.28万千瓦。昭通境内水能蕴藏量为2080万千瓦。
四、发展模式总结
一是保存原有特色产业,利用比较优势,以建立特色工业园区为抓手,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扶优扶强为切入点,以精深加工为重点,鼓励技术改造,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改造,延伸与扩展原有产业链,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发展接替产业,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通过机制创新,有效植入新兴产业,注重生产业配套,以围绕市场、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思路,以建设特色农业园区为抓手,以“优质化、生态化”为主题,以“高科技、高效率”为重点,鼓励生态农业的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优势再造,培育新增长点,使其成为接替产业。三是集聚资源、产业、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综合实力等优势,发展组合型城市群,实现工业、商贸、物流有机组合,开拓创新,联动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市场运作的机制,构筑特色工业园区产业承载体系,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集约化产业发展格局。扭住特色工业园区,加强招商引资,建设轻工产业园,以利于个旧市工业转型升级。同时继续把南、北选矿园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事项来抓,注重重金属污染治理,并以此为切入点,建设成为循环型和科技型选矿园区。积极推进实施“七彩云南,精品个旧”保护行动,对“两高一资”建设项目加以严格控制,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管理,对废矿、尾矿以及废弃物进行合理控制,从而实现循环利用。
(二)强化科技支撑引领,推进创新型个旧发展
大力推进创新型个旧建设,针对性地发展个旧市全市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核心技术,建设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创新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化科技支撑引领。紧紧围绕个旧地方产业,加快产业化创新基地培育与建设,重点建设锡、铜等有色属新材料、农副产品、药材深加工等产业化创新基地;同时,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研发机构加强技术创新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科技中介服务;不断促进个旧市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加大科技领军人才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三)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个旧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发挥“锡文化”的地域特色,打造集休闲、康体为一体的旅游产业,推进“个锡之花”锡工艺鉴赏、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旅游项目建设,创造公平公开且规范的市场环境,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并以个旧及其周边城市的服务经济为纽带,形成产业城市群。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及其相关服务业;二是发展开发、建筑、装饰、物业、交易等房地产业;三是开展咨询、教育培训、会议展览、现代物流及仓储等新型服务业。
参考文献
[1] 丁善生. 谈濮阳市华龙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推进措施[C]// 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 2011.
[2] 张进伟. 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 农业经济, 2016(2):101-102.
[3] 胡建团.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 中外企业家, 2013(14):13-14.
[关键词] 农业 生态旅游 问题 建议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 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将“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对农村从业者、旅游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双赢的结合,现已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获得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新经济增长点。
二、平顶山市金牛山石榴园景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概况
平顶山市金牛山石榴园景区,总面积110.2公顷。为适应扩大开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地政府组织开发了“金牛山风景石榴园”景区。经过十几年的投入与建设,景区已初见规模,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石榴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1万亩,年产石榴2000多吨, 2004年亩产石榴超千斤,亩产值5000余元,2007年亩产值猛增到6000多元。金牛山石榴园景区于2001年率先开展了无公害果品生产试验示范工作。截至2006年,平顶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已制定完成石榴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技术标准29项。同时以金牛山石榴协会为依托,组织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对标准进行宣传贯彻,对果农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近几年来,中科院武汉分院生物导弹技术在景区大面积推广使用,利用培育、放置害虫天敌的虫卵方法杀死害虫,达到了《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规定的合格要求,符合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标准。2004年,金牛山石榴在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果品的基础上,又被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005年,上徐村万亩石榴园申请注册了“中国上徐鑫牛山”商标。2007年,金牛山风景石榴园正式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中原地区面积较大的石榴种植基地。
三、金牛山石榴园景区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金牛山石榴园景区农业生态旅游的框架已初具规模,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还存在一些限制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引起管理部门足够的重视。
1.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层次
目前金牛山景区主要的旅游产品就是石榴园及山顶游览区,产品品种单一,挂果时间短暂,九、十月份挂果期游人如织,收获季节一过就人烟稀少,过分依赖时令与自然景观,景点也过于分散,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浪费。当地的生态旅游还停留在“采摘农产品,品尝土菜,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只注重自然景观建设,忽视发掘人文景观的价值,缺乏文化、文物与旅游的有机结合,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2.产品缺乏知名度,品牌效应不明显
尽管金牛山在区域范围内已成为示范品牌,但在全省、全国范围内知名度欠缺,高层次、高科技的特色产品并不多,产品包装、储运,市场宣传、销售等服务也没有形成体系,与雁鸣湖大闸蟹、新郑红枣、开封西瓜等地方特色品牌的运作相比,效应不明显,企业化程度低,生产成本过高,尚未形成规模效益。
3.生产标准模糊,产品缺乏深加工
尽管这几年金牛山景区果品、畜牧等产值不断增加,但旅游产品仅仅停留在初级状态,缺乏专业机构的认证,生产标准不一,产品花色品种单一,没有形成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产品附加值低。
4.景区管理粗放,软硬件配套设施不健全,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差
目前景区交通等硬件设施已基本具备,但卫生设施缺乏,卫生观念落后,“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景点的通达性较差,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亟待建设。景区管理粗放,景区内一些设施损坏严重,缺乏必要的维护与更新。
5.景区管理与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景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存在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经营形式,果农既是从业者,又是管理者。通过笔者对果农的访谈,发现许多果农只知道自己的产品是绿色产品,无污染,具体对于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概念就含糊不清,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更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生态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不清楚,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四、对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
金牛山景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对平顶山地区发展特色区域经济有示范及辐射的作用,尽管存在不足,但景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发展思路符合休闲、消费潮流,发展潜力突出,应在反思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借鉴经验,将市场这块蛋糕做大做强。
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适当倾斜政策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当地政府要起主导作用,要加强利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政府要制定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创造一个具有激励性和较强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减免,使农民有能力加大对农业的高投入高产出,走出一条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新路子。硬环境建设是指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所必需的基础配套设施,特别是作为旅游村落的村庄,政府要对其道路、交通线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进行投资,整合资源,合理布局。
2.发展与保护并重,人文与自然景观并重
针对景区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层次的问题,在加强景区自然景观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掘景区的人文景观,可以拓宽生态旅游的范围与深度。生态环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舒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吸引乡村旅游者的源泉,发展旅游经济首先要确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尽可能地保留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的多元性。
3.突出鲜明乡村、地域特色
乡村旅游发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特色,如果农村特色丧失了也就失去了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前景。要在追求特色的基础上,力争形成数量众多、类型互补的旅游产品系列,才能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和规模效益。金牛山景区地域广阔,应充分利用山林、石榴景观资源、乡土风情、故事传说和临近城市、交通方便的优越地理条件,大力发展经济林,体现出山林野趣,朴实自然、 雅俗致野的自然风貌,形成春可赏花、夏能纳凉、秋可尝果、冬能游乐的集旅游、品果、美食、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场所。
4.为景区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走产业化、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
金牛山景区的农业生态旅游规模化效益已初见端倪。政府对景区要加强指导和管理,搞好对外宣传,可以借鉴成功的农产品营销经验,尝试通过“石榴节”、“赏榴花”等活动搭建平台,借助媒体造势扩大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招商引资,建立大规模的种植、养殖基地。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链条,认真落实财政补贴、贷款担保等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这些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的农户,带动农业结构优化,拉长产业链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创造更大的规模效益,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5.规范企业标准、创品牌产品
创名牌是工业企业经营的重要战略之一,而对于农产品是否创出知名品牌,特别是国际名牌,同样是其能否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景区已有自己的品牌,但知名度远远不够。因此,景区的发展要从高、精、尖、优上下功夫,规范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靠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将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同时要依托现代信息网络资源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的旅游市场营销。
6.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针对景区管理与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的现状,要注重农村的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定期组织农业科普知识推广,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乡村生态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使乡村生态旅游适应市场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为旅游服务,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
金牛山正在逐渐成为城乡居民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农业生态旅游的兴起,发展了区域经济,使农户由原来单一的农耕生产发展到今天的集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多元化的经济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文化素养。相信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政策扶持,规范化管理,其成功经验必将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起到借鉴和辐射作用,成为当地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素质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刘 颖: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旅游研究.经济论坛,2007.10
1.1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1.2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4]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索.西南师大学报,2002,35(8).
[5]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8.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向,早已在我国出现,并发展的有声有色,但也存在着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谈起,就开发的意义、条件、市场特点和需求发展趋势、规划与设计进行了讨论,并且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预测了它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 试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 对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的探讨 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关于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工程发展趋势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 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视野下旅游经济发展对策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浅谈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与甘肃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试论低碳经济发展对林业的影响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浅谈低碳经济发展与建筑设计 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方法 林业与低碳经济发展关系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何建坤,周剑,刘滨,孙振清.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04):18-35.
[3]周杰,李金叶.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策略选择[J],世界农业,2015(02):1-4.
[4]周杰,李金叶.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经验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探讨[J],世界农业,2015(06):155-159.
[5]纪玉山,纪明.李金叶.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02):83-89.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一、结构合理,框架清晰,案例充实
本书共有5个章节,第一个章节中作者简要介绍了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第二章在讲解农业生产文化的开发时,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地方特色农产品(特产)文化,作者进行了多次举例:沅江芦笋系列产品的开发、湘西腊肉的开发、富硒农产品的开发、豆制品的开发以及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发养蜂业等。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特色产品,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农业生活文化的开发,这其中包括乡村民俗生活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民居(民宿)生活文化的开发。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农业娱乐文化的开发,在这一章节中作者不仅介绍了以庙会、节庆、集市为纽带的乡村旅游开发,还介绍了农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开发以及农业专题的嘉年华活动介绍。第五章是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着重阐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可以说,本书逻辑框架清晰、结构合理且案例充实,有利于帮助相关人员科学合理地开发乡村农业旅游,更有利于保护地方文化资源。
二、转变观念,强调边开发边保护地方文化资源
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发展体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等。针对这些问题,本书创新性地提出边开发边保护的建议,不仅保护地方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更要保护好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不仅如此,书中还提到,在地理位置邻近、文化同源和资源同质的状况之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性和超前性则凸显出其重要性。河南是旅游资源颇为丰富之地,在古都洛阳周边有一重要文化瑰宝——龙门石窟,它是我国雕塑艺术之杰作,通过相关管理人员的保护与开发,吸引了无数游客,给当地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乡村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即边开发边保护,有利于发挥地方文化资源实现由单一价值向复合价值的转变。
三、突出“互联网+”时代特色,重视体验
乡村旅游的出现距今已有较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其初始形式。进入20世纪80年代,欧洲国家的学者对乡村旅游进行大量的学术研究,并指导乡村旅游实践的发展,乡村旅游大规模地开展[1]。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随后不久,在农村脱贫致富政策的指引下,乡村旅游人数、乡村旅游地个数都得到大规模的发展。
1 面对日渐发达的工业文明,枯燥乏味的城市生活,以及旅游者日益成熟和理性的需求特点,乡村旅游不断地突破原有的发展水平,日益显示自身的个性和发展趋势。
1.1 乡村旅游发展呈现类型多样化的趋势[2]。即:①从中国乡村现有的旅游资源来看,具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为发展多种特色旅游产品提供了可能。②从旅游者日渐多样化和专业化需求趋势来看,也需要乡村旅游突破以观光为特征的局限性。③从旅游活动的综合性来看,旅游者对于旅游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吃、住、行、游、购、娱都有所涉及。④从环境容量及生态环保的角度去理解,发展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多区域的联合开发,有利于实现旅游客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分流,更有利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
1.2 乡村旅游地游客市场广阔 。乡村旅游在我国一直是以周边发达城市的居民为主要的客源市场,同时以短途、短时、低价、重复性为主要特点。其原因一是由于都市人长期处在时间与空间的压迫下,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61%分布在距城市50km 的范围内,国内旅游目前突出特点是:短程旅游急剧升温[3]。另外,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与农村的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加之过去“上山下乡”的历史经历,寻找昔日情怀的潜意识驱使他们钟爱于这种旅游方式,[4]。
1.3 乡村旅游重视旅游配套设施完善程度、服务水平及社会环境。由于乡村旅游具有休闲性特征,这就注定它在今后发展中并不注重旅游景点的等级规模和知名度,而比较重视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服务水平以及社会环境。
1.4 乡村旅游发展的大空间,大范围[2]。这就意味着乡村旅游不再是限于一村一镇的小范围的旅游,它要求各村、各镇、各县之间的大联合。这一方面不光涉及到基本交通问题,更要涉及到各乡镇县之间的行政划分的问题。
1.5 乡村旅游越来越重视对当地文化的发掘与体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5]。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质”,要想使旅游区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随着城乡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同化现象的产生和旅游者文化素质和旅游需求的日益提高的这一趋势,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色彩,用一定的文化差异来满足游客高层次的旅游需求就迫在眉睫。
以上是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及自身特点所总结的乡村旅游五个发展趋势。
2.1 阳朔乡村旅游发展产品多样性,丰富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阳朔山水固然重要,但阳朔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观光型的旅游活动。目前阳朔乡村旅游模式可分为乡村田园风光型、农事体验型、地域风情文化型、探险旅游四种主要类型。①阳朔的月亮山、大榕树、黄布倒影、九马画山都是驰名中外的景点,阳朔平均每年接待慕名前来游览观光的中外游客达200多万人次,人均接待游客在全国名列前茅。②以农庄、民居旅馆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传统的农耕、插秧活动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乡村旅游。③阳朔民风独特,集各地民风之大成,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主要有汉、壮族、瑶族、回族、侗、苗、满、黎、仫佬、毛南、朝鲜、高山、白族等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有自己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④以攀岩为主的探险旅游:月亮山,蝴蝶泉,金猫出洞山等为著名。总而言之,阳朔乡村旅游的旅游产品开发注重多层次性,丰富了旅游活动,满足了不同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2.2 符合大区域的旅游发展趋势。县政府还引进国债项目,建了遇龙河电瓶车道,月亮山自行车道,新修通村道路60多公里,把示范带沿途180多公里长的乡村道路进行维修。各镇各乡凭借自身独有的民风民俗,并依托阳朔县旅游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符合了大区域发展的趋势要求[6]。
3 阳朔作为我国最早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地之一,它的一些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
3.1 乡村卫生及服务条件有待改善。对阳朔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进行统计调查发现,游客对该地的卫生状况不太满意,调查中游客认为其卫生差或很差的人数比例占调查总人数的46.6%[1],主要表现在农村卫生间、饮食卫生、住宿卫生等方面。虽然人们所持的不同卫生标准而多少影响数据统计,但这也足以说明阳朔乡村旅游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从而严重影响了旅游者对乡村及自然的体验。
3.2 道路问题不容乐观。虽然道路现已由阳朔县连接到各个乡镇,但是各乡镇内部的道路情况较差。道路颠簸不平,天晴灰尘四起,阴雨天则泥泞难行。在阳朔乡村旅游调查表中表明,旅游者认为道路差或很差的占23.3%[1],可进入性较差。
3.3 旅游地分流问题尚待近一步解决。西街游人如织,商业性太强,没有了那种和谐安宁的气氛。过多的游客,过浓的商业环境使得一些外国游客不想再来。
3.3.1 乡村旅游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7],根据区域旅游总体发展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合理开发,重新布置旅游地的功能分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考虑自然环境对游客的承载能力,以及游客的心理感知因素,保证乡村旅游向着可持续方向健康发展。
3.3.2提高该地,尤其是家庭旅馆的卫生及服务质量水平。虽然乡村旅游以及家庭旅馆以自身特色来吸引人,不可管得过紧过死。但这种特色是建立在规范卫生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及卫生的环境为基础,那么特色就无法很好地表现出来。对于较为集中的家庭旅馆区域,成立家庭旅馆协会,颁布统一的卫生和服务标准。农户在申请开办家庭旅馆时,必须四证齐全(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经营许可证),提高市场准入条件[8]。
3.3.3加大道路建设的力度,提高阳朔乡村旅游各个景点的可进入性。对于乡村内部小道要急于改进,并适当增加绿化面积,增设照明设施。对于路边的照明设施也要加以解决,从而方便游人夜晚出行。
3.3.4要适度控制西街游人数,做好分流工作。只有丰富旅游活动项目,使游客到了晚上,有地方可去,有活动可参加,才能做好分流工作。对于家庭旅馆周边地区,要开发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如篝火晚会或农村特有文艺表演。对于目前阳朔县举行的“印象・刘三姐”的大型演出,对于丰富阳朔县旅游文化内涵、分流旅游人数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这一宏观角度来看,阳朔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其值得借鉴之处,同时也存在问题和不足,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和规律。只有认真对待这些问题,集思广益,才能使阳朔的乡村旅游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程道品,李丰生,吴郭泉等. 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阳朔乡村旅游个案研究[J]. 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04第1版
[2] 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90-94
[3] 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年第5期:41-43
[4] 尹少华,邓德胜,文建林.乡村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5期:264-267
[5] 高云,李燕兰.内向型旅游产业的必然发展空间障碍[J].旅游管理.2003 第3期:16-19
[6] 阳朔旅游网省略
[7] 赵赞,李丰生,章怡.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的互动关系[J].凉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