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4 16:59: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

第1篇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一、新常态解析 

我国首次用“新常态”描述我国经济的是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的,并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做出来表述,主要有以三方面下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首先,从经济增速来看,中国经济从1978-2011年一直维持在9.87%的高速增长,2012年开始经济增速呈现出回稳的状态,并且将呈现一种持续状态,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其次,从结构来看,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开始了第三产业的增速持续高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最后,从增创新驱动来看,面对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企业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加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逐渐转入创新驱动型的新常态经济。经过4万亿元刺激的消化,2013年就已经进入到中速增长且相对稳定的新常态阶段。 

二、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为研究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本文对银行资产负债的数量、结构、质量分别进行了解。 

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总量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均达到一定规模,我国银行业的资产和负债规模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虽然规模依旧在不断扩大,但是从2009年之后存贷款加速度增长趋势有所缓解,经过几年4万亿元刺激的消化阶段,从2013年资产负债规模由高速向中速新常态发展。 

2.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结构现状分析 

本文所涉及的资产负债结构,主要指来自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各资产占总资产的百分比。 

从资产资产结构来看,银行的资产结构主要由贷款、证券投资以及现金资产构成,这三者大约占总资产90%左右。负债构成来看,大部分负债来源于存款,其中存款负债是一种被动型负债,银行对被动型负债不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 

从中间业务来看,虽然净利息差收入还是银行的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是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率大于净利息收入增长率。发达国家的非利息收入及表外业务占银行总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并且其业务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外银行盈利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依旧占我国商业银行总收入的很大比重,中间业务收入增速较缓,尤其是国有银行,各商业银行发行的金融产品大同小异,业务创新能力不足。 

从资产负债管理效益来看,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各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均在1.5%以下,与国外银行盈利能力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动力不足,如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具有显著优势,金融危机以前平均资产利润率为5.49%,即使收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资产利润率也有3%左右,由此可见我国银行资产盈利能力与国际上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3.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质量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总体下降,但是从2010年开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每年有小幅度的增长,整体来看,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低,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高,并且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要低于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截至2014年底,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低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最低水平,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在1%,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2.03%,并且还具有上升的潜力,随着2015各大商业银行年报相继出炉,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已成为我国各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国在银行资产质量管理方面还有待提升。 

四、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对策研究 

1.在资产方面,是做好资产管理、资产托管、资产证券化、盘活资产存量工作,保持资产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把信贷重点投放在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重新定位,重新认识小微和三农市场的重要性;增加创业机会,将带动小微经济发展,拓展小额信贷需求空间;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2.在负债方面,通过主动负债管理实现具有自主、稳定、可控的资金来源渠道,切实解决资金、资产的期限和结构错配问题;如以同业存放、票据融资、资产回购、债券承销等方式主动进行负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在创新能力方面,全面拓展中间业务,如探索创新金融工具,创新担保方式,发展融资租赁、收益权转让融资等经济资本占用低的业务,对理财产品服务要量身定制、突出特色、使用方便、易于推广。使得同质化向差异转变实现粗放型增长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战略转变,以适应新常态发展。 

4.在风险控制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构建内部监管、外部监管、市场约束等共同作用来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监管效率,同时,运用电子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依靠大数据以及不同的机构上监管数据的共享可以提高金融监管效率,降低金融监管成本。随着金融产品、以及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金融监管应及时的进行创新更新,扩大监管范围来确保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曾刚.经济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转型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01:7-11.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负债 管理会计

商业银行是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中经营货币的企业和资金供需方的媒介,但仅靠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远远不能满足其资产活动的需要,这个资金缺口的弥补有赖于银行的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提供了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资金来源,因此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负债管理方面明显较为薄弱,加强其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刻不容缓。

早在2005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就“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问题已达成了五项共识:以降低资本占用为中心,大力调整资产结构;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调整负债结构;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基点,主动调整客户结构;以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重点,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以扩大非利息收入为基础,逐步调整收入结构。自此,负债管理被重新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近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人民币对公存款业务面临发展困境,“季末效应”异常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银行客户的信贷投放,牵制了商业银行业务新产品推广的精力,也削弱了公司业务在商业银行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可以讲,负债管理理念的科学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客户结构的合理性,也影响着资产业务的发展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先进的负债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历史数据的分析,并借鉴国际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理念,初步构建了一个适合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体系,以期建立负债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念

(一)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主要从当地市场筹集,与购买的资金相比对利率敏感性弱、利息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强,核心存款的拥有量是衡量商业银行价值的标准之一。核心存款主要包括四部分:

活期存款账户(ddas)。在国外,该类存款指不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银行只承担处理成本,为弥补处理成本,可以根据账户的使用频率或余额收取费用,比如对“不足量资金”的收费;其他可签发支票余额。该类存款指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称为“可转让支付命令”或now账户;储蓄账户。主要指存折储蓄账户和卡储蓄账户;小额定期存款。在美国,定期存款(cds)根据面额或规模分类,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上限(10万美元)为临界点,10万美元以下为小额定期存款,以上为大额定期存款。

核心存款管理的意义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且利息成本较低。假定其他条件相同,核心存款较多的银行具有较强的付息成本优势。

(二)管理负债

管理负债(或“购买的资金”),是银行资金来源中的“热钱”。与核心存款相比,管理负债是在国际国内市场筹集的、对利率相对敏感的不稳定资金,主要包括在国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在国内分支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购买的联邦基金等。

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回顾与管理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

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其核心存款与管理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相差较大,并且银行资产规模和核心存款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规模越大核心存款所占比重越小。除活期存款(ddas)外,这一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类银行。美国1985年到1995年11年间四类规模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基本验证了这一规律(表1所示)。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的回顾

1.第一阶段(1989-1996年):企业存款为主、储蓄存款为辅的“二元模式”。在这一阶段,由于网点覆盖面有限、客户认知度不高,储蓄存款规模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成立初期,迫于扩张规模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积极拓展公司业务、吸收企业存款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营销策略。

2.第二阶段(1997年至今):企业存款存量占优、储蓄存款增势良好、管理负债增速明显的“三元结构”。随着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企业存款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由于网点的增加,银行负债业务呈现出了新的形式:企业存款在负债业务中占比逐步下降,储蓄存款稳步上升,以同业存款为主的管理负债也明显增加;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在震荡中呈增长趋势,基本保持在60%以上,定期存款则呈下降趋势;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呈增长趋势;若以对公存款和对私存款划分负债(将管理负债计入对公存款),则对公存款仍占负债总额的60%,但呈下降趋势,对私存款稳步增长,达到负债总额的40%。

(三)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现状

从业绩考核角度来看,银行对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剔除同业存款后,主要分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两大类,以日均增量考核为主,时点余额增量考核为参考,并没有根据各类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进行分类,也就无法计量和考核各类负债的成本。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体系构建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积极吸收储蓄类存款、着力优化企业存款结构,降低负债业务成本、增强负债业务稳定性;同时灵活运用管理负债、发挥资金蓄水池功能”的思路,并初步构建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新体系。

(一)基本原则

1.负债成本最小化原则。每一项资金的总成本包括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其中非利息成本包括分摊到该项负债资金的全部营业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成本及营销费用的分摊等,总之,要将吸收该项负债资金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归集并分摊到该项负债。实务中,可以根据负债资金对利率的敏感性将其分为核心存款、管理负债两大类,再依据其所承担的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的不同进行细分,最终通过计量、控制全行加权资金成本,实现负债成本的最小化。

2.客户关系最优化原则。本文认为,评价负债结构合理性的标准是:能否与资产业务结构相匹配并创造最佳的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基于这一标准,商业银行总是试图通过“交叉销售”让现有客户接受其更多的服务,以便用其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抵消净利差的收窄。为此,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议满足客户信用要求,如贷款承诺、信用额度,在核心存款不足时,为了维持最优的客户关系,将更多的考虑吸收管理负债。

3.合理规避监管的原则。和其他形式的价格控制类似,存款利率上限监管造成了资金供求关系的扭曲和低效。因为存款利率上限虽然监督了商业银行所支付的显性利息成本,但是却迫使银行通过支付相同甚至更多的隐性利息或者寻求利率市场化的负债资金以抵消监管的影响。

4.灵活性原则。进入负债业务发展的“三元结构”时期,灵活掌握管理负债在全行负债业务中的比例、适度调控高成本的企业大额定期存款、积极发展储蓄存款将成为负债管理的有效办法。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占比,降低定期存款占比、严格限制高成本的协议存款,实现负债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初步框架构建

核心存款。一般包括:储蓄存款、企业存款(扣除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具体金额标准需进一步测算)、机关团体存款、农业存款以及其他存款;管理负债。一般包括:企业大额定期存款、财政性存款、金融债券、应付及暂收款、卖出回购证券、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往来、委托及投资基金存款、金融机构贷款基金以及各项准备。

应当说明的是,核心存款和管理负债的比例及其内部各项负债的比例应当结合其银行的规模和在同业中的地位而定,核心存款是基础,而管理负债具有一定的“蓄水池”功能。

(三)技术支撑

数据集中后以及管理会计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其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1.区别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套横向的、模拟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以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和以资产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在功能定位时可区别对待,前者更适合为成本中心,而后者更适合为利润中心。若不做区别,在目前以净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策略下,必然会导致更多经营部门“为利是图”,用更多的资源去竞争有限的资产业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在于为具有成本中心性质或具有利润中心性质的不同部门建立一个价格协商、自由交易、利益分成的市场化机制。简单讲,办理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的部门可以根据业务的成本收益自行选择、自由交易,分行的职能在于提供和规范这一机制。若客户经理由分行集中管理,这种交易的主体则由部门演变为客户经理。

2.将成本核算到具体的产品,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个纵向的、以条线考核为主的管理会计考核体系。事实上,办理资产业务的部门(资金需求方)和办理负债业务的部门(资金供给方)在交易时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项业务,而非某一个部门,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负债业务还是资产业务,其成本必须核算到具体的某一项或某一类业务。也就是说,必须为每一项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定价,而不是粗略地为一个部门定价。

3.全面计量利息成本与非利息成本,在银行内构建一个各类负债的管理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与以往财务会计成本概念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成本蕴涵的不仅仅是显性的利息成本,更重要的是非利息成本,其中包括正常的营业性费用分摊以及该项业务所隐含的超额服务及营销管理费用。现实的例子是:频繁交易的账户理应承担较多的服务成本;存款余额大户往往意味着须承担更高的营销维护成本。

(四)配套措施

1.建立以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为交易对象,以客户经理为交易主体的市场交易机制。须注意的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存款低利率、零利率化及管理负债利率上限的市场化,决定了资产业务引导负债业务、负债业务必须满足和匹配于资产业务;从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的角度分析,资产业务是负债业务的成本动因,相应负债业务所产生的付息成本与非付息成本应该通过其所匹配的资产业务得以补偿。

2.建立以产品创新为手段、以“交叉销售”为模式的负债业务营销机制。管理负债由于对利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吸收管理负债更多的是借助于较高的利息支出。不同的是,核心存款由于利率上限管制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将更多地借助于非利息成本支付或产品创新、“交叉销售”来吸收。显然,后两者为上策。

参考文献:

1.葛奇著.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李杨勇等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彭建刚.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会计

商业银行是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中经营货币的企业和资金供需方的媒介,但仅靠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远远不能满足其资产活动的需要,这个资金缺口的弥补有赖于银行的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提供了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资金来源,因此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负债管理方面明显较为薄弱,加强其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刻不容缓。

早在2005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就“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问题已达成了五项共识:以降低资本占用为中心,大力调整资产结构;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调整负债结构;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基点,主动调整客户结构;以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重点,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以扩大非利息收入为基础,逐步调整收入结构。论文百事通自此,负债管理被重新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近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人民币对公存款业务面临发展困境,“季末效应”异常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银行客户的信贷投放,牵制了商业银行业务新产品推广的精力,也削弱了公司业务在商业银行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可以讲,负债管理理念的科学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客户结构的合理性,也影响着资产业务的发展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先进的负债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历史数据的分析,并借鉴国际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理念,初步构建了一个适合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体系,以期建立负债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念

(一)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主要从当地市场筹集,与购买的资金相比对利率敏感性弱、利息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强,核心存款的拥有量是衡量商业银行价值的标准之一。核心存款主要包括四部分:

活期存款账户(DDAs)。在国外,该类存款指不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银行只承担处理成本,为弥补处理成本,可以根据账户的使用频率或余额收取费用,比如对“不足量资金”的收费;其他可签发支票余额。该类存款指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称为“可转让支付命令”或NOW账户;储蓄账户。主要指存折储蓄账户和卡储蓄账户;小额定期存款。在美国,定期存款(CDs)根据面额或规模分类,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上限(10万美元)为临界点,10万美元以下为小额定期存款,以上为大额定期存款。

核心存款管理的意义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且利息成本较低。假定其他条件相同,核心存款较多的银行具有较强的付息成本优势。

(二)管理负债

管理负债(或“购买的资金”),是银行资金来源中的“热钱”。与核心存款相比,管理负债是在国际国内市场筹集的、对利率相对敏感的不稳定资金,主要包括在国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在国内分支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购买的联邦基金等。

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回顾与管理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

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其核心存款与管理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相差较大,并且银行资产规模和核心存款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规模越大核心存款所占比重越小。除活期存款(DDAs)外,这一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类银行。美国1985年到1995年11年间四类规模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基本验证了这一规律(表1所示)。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的回顾

1.第一阶段(1989-1996年):企业存款为主、储蓄存款为辅的“二元模式”。在这一阶段,由于网点覆盖面有限、客户认知度不高,储蓄存款规模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成立初期,迫于扩张规模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积极拓展公司业务、吸收企业存款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营销策略。

2.第二阶段(1997年至今):企业存款存量占优、储蓄存款增势良好、管理负债增速明显的“三元结构”。随着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企业存款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由于网点的增加,银行负债业务呈现出了新的形式:企业存款在负债业务中占比逐步下降,储蓄存款稳步上升,以同业存款为主的管理负债也明显增加;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在震荡中呈增长趋势,基本保持在60%以上,定期存款则呈下降趋势;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呈增长趋势;若以对公存款和对私存款划分负债(将管理负债计入对公存款),则对公存款仍占负债总额的60%,但呈下降趋势,对私存款稳步增长,达到负债总额的40%。

(三)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现状

从业绩考核角度来看,银行对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剔除同业存款后,主要分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两大类,以日均增量考核为主,时点余额增量考核为参考,并没有根据各类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进行分类,也就无法计量和考核各类负债的成本。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体系构建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积极吸收储蓄类存款、着力优化企业存款结构,降低负债业务成本、增强负债业务稳定性;同时灵活运用管理负债、发挥资金蓄水池功能”的思路,并初步构建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新体系。

(一)基本原则

1.负债成本最小化原则。每一项资金的总成本包括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其中非利息成本包括分摊到该项负债资金的全部营业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成本及营销费用的分摊等,总之,要将吸收该项负债资金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归集并分摊到该项负债。实务中,可以根据负债资金对利率的敏感性将其分为核心存款、管理负债两大类,再依据其所承担的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的不同进行细分,最终通过计量、控制全行加权资金成本,实现负债成本的最小化。

2.客户关系最优化原则。本文认为,评价负债结构合理性的标准是:能否与资产业务结构相匹配并创造最佳的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基于这一标准,商业银行总是试图通过“交叉销售”让现有客户接受其更多的服务,以便用其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抵消净利差的收窄。为此,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议满足客户信用要求,如贷款承诺、信用额度,在核心存款不足时,为了维持最优的客户关系,将更多的考虑吸收管理负债。

3.合理规避监管的原则。和其他形式的价格控制类似,存款利率上限监管造成了资金供求关系的扭曲和低效。因为存款利率上限虽然监督了商业银行所支付的显性利息成本,但是却迫使银行通过支付相同甚至更多的隐性利息或者寻求利率市场化的负债资金以抵消监管的影响。

4.灵活性原则。进入负债业务发展的“三元结构”时期,灵活掌握管理负债在全行负债业务中的比例、适度调控高成本的企业大额定期存款、积极发展储蓄存款将成为负债管理的有效办法。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占比,降低定期存款占比、严格限制高成本的协议存款,实现负债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初步框架构建

核心存款。一般包括:储蓄存款、企业存款(扣除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具体金额标准需进一步测算)、机关团体存款、农业存款以及其他存款;管理负债。一般包括:企业大额定期存款、财政性存款、金融债券、应付及暂收款、卖出回购证券、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往来、委托及投资基金存款、金融机构贷款基金以及各项准备。

应当说明的是,核心存款和管理负债的比例及其内部各项负债的比例应当结合其银行的规模和在同业中的地位而定,核心存款是基础,而管理负债具有一定的“蓄水池”功能。

(三)技术支撑

数据集中后以及管理会计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其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1.区别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套横向的、模拟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以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和以资产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在功能定位时可区别对待,前者更适合为成本中心,而后者更适合为利润中心。若不做区别,在目前以净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策略下,必然会导致更多经营部门“为利是图”,用更多的资源去竞争有限的资产业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在于为具有成本中心性质或具有利润中心性质的不同部门建立一个价格协商、自由交易、利益分成的市场化机制。简单讲,办理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的部门可以根据业务的成本收益自行选择、自由交易,分行的职能在于提供和规范这一机制。若客户经理由分行集中管理,这种交易的主体则由部门演变为客户经理。

2.将成本核算到具体的产品,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个纵向的、以条线考核为主的管理会计考核体系。事实上,办理资产业务的部门(资金需求方)和办理负债业务的部门(资金供给方)在交易时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项业务,而非某一个部门,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负债业务还是资产业务,其成本必须核算到具体的某一项或某一类业务。也就是说,必须为每一项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定价,而不是粗略地为一个部门定价。

3.全面计量利息成本与非利息成本,在银行内构建一个各类负债的管理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与以往财务会计成本概念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成本蕴涵的不仅仅是显性的利息成本,更重要的是非利息成本,其中包括正常的营业性费用分摊以及该项业务所隐含的超额服务及营销管理费用。现实的例子是:频繁交易的账户理应承担较多的服务成本;存款余额大户往往意味着须承担更高的营销维护成本。

(四)配套措施

1.建立以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为交易对象,以客户经理为交易主体的市场交易机制。须注意的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存款低利率、零利率化及管理负债利率上限的市场化,决定了资产业务引导负债业务、负债业务必须满足和匹配于资产业务;从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的角度分析,资产业务是负债业务的成本动因,相应负债业务所产生的付息成本与非付息成本应该通过其所匹配的资产业务得以补偿。

2.建立以产品创新为手段、以“交叉销售”为模式的负债业务营销机制。管理负债由于对利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吸收管理负债更多的是借助于较高的利息支出。不同的是,核心存款由于利率上限管制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将更多地借助于非利息成本支付或产品创新、“交叉销售”来吸收。显然,后两者为上策。

参考文献:

1.葛奇著.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李杨勇等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彭建刚.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业务 供给侧改革 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方向

目前,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已经对我国企业等各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供给侧改革同样对其运行情况产生了影响,其中以资产业务的变化为主要体现。为充分适应改革环境,有效应对由改革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必须对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进行研究,并找准具体的发展方向。

一、供给侧改革概述

供给侧改革又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s),指的是以改革为主要手段,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关系,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使其能够与时代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一种改革手段。供给侧改革于2015年被所提出,自实施以来,对中国市场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商业银行受供给侧改革的影响较大,以资产业务为主的一系列业务均不同程度的收到了改革的波及。

二、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贷政策、融资服务模式与产业信息化水平三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贷政策有待创新

供给侧改革对信贷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抵押担保方面。在过去,商业银行针对抵押担保的问题有着明确的规定,其对于真正的有形资产量要求较高,因此实物抵押的方式一直是商业银行在抵押担保方面的主要要求。与之相比,一部分企业的资产往往以技术以及信息为主,这一部分企业在抵押担保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抵押担保必须坚持轻资产的原则,银行的信贷政策与之相违背,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的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首先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

(二)新型融资服务模式存在漏洞

随着金融领域的发展以及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融资模式的丰富程度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以产业基金项目为主的各大融资模式的涌现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以及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商业银行现行的政策根本无法充分的满足各领域融资需求,由此所导致的新型融资服务模式漏洞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此,商业银行对漏洞的忽视是阻碍其服务模式完善的主要因素,商业银行目前尚未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仍以陈旧的信贷模式应对融资业务,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会对商业银行的成长造成极大的阻碍。

(三)产业信息化水平不足

线上产品更新创新升级慢是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产业信息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改革环境下,商业银行本身存在的线上产品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升级,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除此之外,针对线上本不存在的产品,还要加大创新力度,以使新的产品能够及时产生。但就目前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看,其在上述两方面均存在问题,这对于其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完成会产生极大的阻碍。

三、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在供给侧改革下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在供给侧改革下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发展方向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新信贷政策

信贷政策无法得到创新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信贷政策存在的不足出发来实现,以抵押担保问题为例,改变重资产的抵押担保特点十分重要。商业银行要将技术以及信息作为抵押担保的条件,进而为以上述资产为主的企业提供抵押担保途径,这对于其客户量的扩大具有重要价值,客户量的扩大代表需求量的扩大,在供给侧改革下,这一点能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重要价值。另外,由于信息以及技术两种资产的抵押担保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以为自身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二)解决融资模式的漏洞

鉴于融资模式存在的漏洞,对其进行完善十分重要。针对目前融资丰富程度增加的问题,商业银行必须改变自身观念,要提高融资模式的综合程度,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加入新型的模式,以使漏洞能够被弥补。除此之外,为了对银行客户进行统一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平台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在平台上,客户能够实现信息以及资源的共享,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利润的分成,这又进一步的使融资服务模式得到了改善,对于商业银行在供给侧改革环境下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

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应从线上产品的升级与创新两个角度出发来实现。要针对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及时更新,以时代的发展现状为依据,对产品进行调整。另外,商业银行还必须深入分析供给侧改革环境下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并根据该趋势对线上产品进行创新,以达到吸引更多客户的目的,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看,上述措施的实施能够使供给与需求情况得到平衡,最终使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的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更好的实现。

四、结束语

综上,供给侧改革的实施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造成影响,为有效应对改革,银行必须从多角度出发,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以调整结构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优化信贷业务流程、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解决融资模式的漏洞,以使银行的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可能,最终达到明确银行发展方向,增强其发展动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金融改革发展建言录――两会经济金融界部分代表委员谈金融[J]. 中国金融,2015

第5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FTP;风险管理;成本管理;决策优化

一、 引言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已经建立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即FTP),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实践证明,FTP机制是实现全额资金管理模式的有效工具(许一览,2012)。此外,FTP机制的运用范围与调节范围也非常广,Kawano(2005)在其研究中指出FTP的柔性机制可以为所有类型的商业银行所使用;王平和肖军(2012)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机制设计和内部收益率曲线建设的影响;在模式上,吴沭林(2016)则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运用FTP的现状,对比分析商业银行对于FTP管理系统运用的现状及不足,探索提出适用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商业银行FTP模式,此外针对FTP模式的研究还有Dimitriu(2010)和Pendse(2012)。针对FTP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现有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的风险共担与负债业务中的成本管理两个具体的问题,现有研究较少,且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以上述两个问题为切入点,探讨其在实践过程中决策优化的可行性与具体途径。

二、 背景描述与参数假设

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涉及到一些参数,解释如下:rd>0表示存款利率,是关于存款期限的非减函数,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制定存款利率时多以存款期限为主要依据,没有与存款额度挂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市场的竞争加剧,由于大额存款的议价能力较强,根据存款期限与额度制定存款利率是一种市场趋势。rl>0表示贷款利率。贷款利率不但与期限、额度相关,还与风险相关,同时考虑三种因素的贷款利率差别定价是一种未来趋势。针对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大小关系,我们有以下考虑,虽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存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但本文研究的背景为长周期利率市场均衡化的状态,由于利差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设rl>rd。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差别定价虽然给予了商业银行很多自主定价权,但是,闫肃仙(2009)通过对日本银行业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资金定价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发现经过长期的价格博弈,利率会回归,最终达到一种均衡态,在此情形下,存贷款利率主要决定因素是市场外生的。这是因为过于激烈竞争对所有竞争者的成本压力都会很大,是一个不可持续的竞争状态。在本文中,为了更好的聚焦研究问题,我们认为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均是由市场决定的,是一种经过长期市场竞争达到均衡状态的外生变量。此外,ri>0表示同业拆借利率。用pd>0表示存款业务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pl>0表示贷款业务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在本文中我们假设银行总行制定具体的FTP机制,在此机制下,总行与分行根据自己的决策变量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文中以符号?仔h表示总行的期望利润,符号?仔b表示分行的期望利润。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绘制了一个银行资产负债流程简图(见图1),图中红色线条构成的部分为银行的负债业务流程,绿色线条为资产业务流程。此外,我们认为,银行总行可以通过同业拆借业务来调节其资金池的盈余与缺口。

三、 FTP中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转型

1、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主要推行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对中国商业银行而言,目前的非利息收入或中间业务收入,多数是在支付结算、银行卡业务中发生的手续费。反观国际银行,已经脱离了传统的结算手续费或银行卡佣金收入,转而延伸到共同基金、保险和投资银行业务领域。所以,商业银行未来非利息收入的来源,将会转变到金融创新、共同基金、保险等其他业务领域。

2、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资本约束的强化

资本监管一直是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内容。《巴塞尔协议Ⅲ》体现了对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结合的精神。宏观审慎监管方面,不仅强调了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缓冲资本的重要性,而且明确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额外资本要求。该标准已经于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并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分别于2013年底与2016年底前达到新资本监管标准。

2.2、同业竞争的加剧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行业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竞争、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四种类型,其市场竞争程度依次增强。银行业市场结构指银行业中银行的数量、规模和份额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的总和,集中体现了银行体系的竞争和垄断程度。一般而言,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其竞争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

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以及我国银行业的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改革,使得我国银行业同业竞争程度明显增加。从2003―2010年,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同业竞争的加剧必然促使我国银行业必须改变现有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使其收入来源多元化。

2.3、利率市场化推进

自从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及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接着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十二五”规划亦明确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周小川也指出目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速推进,从而必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3、商业银行转型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一直习惯依赖于存贷款业务,但在面临我国信贷政策收紧、《巴塞尔协议III》实施临近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环境下,商业银行转型已经日益紧迫。我国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利润增长方式已经受到种种挑战,因此积极推动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必然成为银行业转型的重要选择和方向。

3.1、不断深化资产管理业务范围和内涵

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及银行相关制度建设进程尚滞后于国际资本市场,难以在短期内推出相关金融衍生产品,但金融产品创新必须及时跟进,保持与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步水平。商业银行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只有立足于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同时摆脱目前对银行资产管理条条框框的约束,才能拓宽思路开拓产品创新领域,尤其是在资产管理业务中探索证券(债券)资产借贷等衍生业务可行性。在产业基金的资产管理业务中,我国商业银行应重点探索和总结产业基金投资项目管理与一般证券资产管理上的区别,以及相关的特殊要求;在信托资产的资产管理业务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将重点放在合格信托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同时理顺资产管理业务理财与银行自有资产管理业务间的关系;在银行私募基金的资产管理业务中,我国商业银行应严格监管市场准入与退出,同时慎重选择私募基金投资管理人和基金经理;在证券(债券)借贷业务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相关融资融券业务的信息和规定,探索作为金融中介机构进行证券(债券)借入与借出业务申请、交易撮合、借入方抵押担保监管、结算、盯市、到期证券(债券)返还等业务的可行性。

3.2、资产管理技术系统必须切合客户需求的实际

在我国,虽然很多商业银行拥有全功能银行系统,但实际上这只是银行交易系统,而不是客户服务管理系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尚需设计更实用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群要有不同的服务模式:对有特殊业务需求的银行高端客户,可以采用点对点服务IT技术联接模式;对大众化客户,我国银行可借鉴纽约梅隆银行WEB服务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应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服务,推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处理的标准化与高效化。

3.3、在资产管理业务引入受托人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要尽早引入受托人制度,学习纽约梅隆银行的经验改善资产管理治理结构。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中引入受托人模式,有利于促进对现有业务治理结构的改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可参照企业年金业务模式建立受托人制度,帮助资产委托人设计选择、更换投资管理人或资产管理人的条件与机制,建立业绩评定标准,依托受托人的系统监控其投资行为,并对其投资业绩进行定期评价。我国商业银行要对委托资产的风险管理,保护资产委托人的权益。商业银行作为资产管理人,应积极建立日常的资产管理风险监控系统。银行要制定风险防范与预警措施,提高对委托资产应急处理的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银行要根据国家政策法规与金融市场情况,及时跟踪潜在风险,并根据风险程度变化适时调整,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点。银行要适当提取管理资产的风险准备金,以防在极端情况发生时可抵偿资产的损失。

3.4、健全考核机制

当前存在的“息转费”现象不仅给银行提供了收入结构调节的空间,造成收入结构不真实,还变相降低了信贷准入门槛,逃避信贷规模的总量调控,可能引发声誉风险。因此,建议各银行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市场成熟程度、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的竞争力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考核指标,合理调整利润、中间业务收入等指标考核权重,从而形成与业务发展、客户需求相适应的中间业务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同业规范引导,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金融,2012(6).

第7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外汇风险;来源;现状

中图分类号:F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35-01

一、外汇及外汇风险的概念

外汇具有动态和静态两方面的含义。外汇的动态含义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国际汇兑行为和过程,即藉以清偿国际债权和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经营活动。外汇的静态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对外支付的金融资产。

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波动而使以外币计值的资产、负债、盈利或预期未来现金流量(不管是否确定)的本币价值发生变动而给外汇交易主体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变动可能是损失,也可能是额外的收益。广义的外汇风险是指既有损失可能性又有盈利可能性的风险;狭义的外汇风险仅指给经济主体带来损失可能性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主要来源

外汇风险是存在于各个与外币有关的业务中的,所以应当先把外汇风险放到具体的业务中,再来探讨如何管理外汇风险。从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角度考虑外汇风险的类型,主要存在负债业务风险、资产业务风险、交易风险。

(一)负债业务中的外汇风险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是由存款业务和借款业务构成。在外汇的存款业务中,我国商业银行外币存款业务的可以选择币种有美元、日元、英镑、欧元等,其他外币则需选择上述货币中的一种按存入日的外汇牌价存入,而不能直接存入。如果人民币相对于外币缩水,在不考虑采取了转移风险的措施的情况下,银行于到期日不仅要支付因存款而带来的利息,而且承担外币升水带来的损失。在借款业务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人民币相对于外币缩水,则商业银行要承担借款利息和外币升水的损失。

(二)资产业务中的外汇风险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的外汇风险存在于外汇贷款和对国外债权的投资两方面。银行资产业务中最重要的是贷款,贷款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运用。汇率的波动不仅会直接通过其敞口头寸进行影响,而且会间接通过影响银行客户的财务状况,进而对银行贷款的资产质量产生影响。汇率波动的程度提高后,会使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客户的外汇风险增加,例如,人民币升值能够导致国内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利润减少,从而影响企业的偿贷能力,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增加。此外,我国商业银行也将大笔资金用于债券投资,以便获得资金的盈利性和流动性。在外国债券投资计外币贷款中,如果外币相对于本币贬值,则银行将收到的利息就会受到损失。

(三)商业银行外汇交易风险

在外汇市场上,商业银行的敞口头寸通常是由以下四种交易业务所形成的:商业银行为国际贸易提供的中介交易;商业银行为国际投资提供的中介交易;平衡性外汇交易,即商业银行自身买卖货币,通过消除其敞口头寸,进行套期保值来防范外汇风险;投机性外汇交易,即商业银行预测外汇走势,并以此买卖外币进行投机。

在前两类外汇交易活动中,商业银行不承担太多的外汇风险,仅是作为中介机构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在第三种外汇交易活动中,商业银行是防御性的,即通过对冲交易来减少外汇风险。以投机为目的第四种外汇交易活动则是商业银行主动承担的外汇风险。商业银行的大部分外汇交易风险都来自于其外汇风险敞口及投机性外汇交易。在汇率波动频繁而且幅度扩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控制其交易风险的同时,也利用机会来赚取额外的利润。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负债现状

在汇率有变动时,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取决于外汇资产负债敞口头寸的大小和币种是否匹配。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存贷比不得超过85%。但在2008年至2011年三年中,国内金融机构的外汇存贷比完全超过了85%的警戒线,甚至在2011年高达203.94%,反映出我国银行外汇资金供应相当紧张。

2005年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把所有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3%,但通过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贷款扩张的效应并不明显。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外汇资金需求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刺激着企业和居民的外汇贷款需求,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并没有显著增加。外汇存款增长速度较低,特别是储蓄存款变动较弱,仅存在微弱的变动。

第8篇

abstract: the intermediary business, because of its low operating costs, small risk, high income,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and glob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will face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so develop intermediary business of china’s banks becomes the inevitable choice. in this paper, author analysis the problems exist in intermediary busines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blems.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对策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intermediary business;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在我国,银行业界历来重存贷款业务而轻中间业务,因此,一般习惯性地把前两项业务称为传统业务,而把中间业务看作新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人行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为九类: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其他类中间业务[1]。

        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研究

        1.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分析[2]

        ①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分析。

        随着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发展的日益重视,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14家上市银行2007年和2008年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占比

        14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体上增长较快,但表现出增长比例不协调情况,而工行、中行、招行、兴业银行甚至出现比例下降的情况。

        ②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分析。

        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增长,但增幅差异显著。2008年, 14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536·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1.97亿元,平均增幅为20.55%。

        从增幅来看,2008年各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幅不等。其中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的增幅超过了100%。从增幅差异程度来看,大型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低于中小银行,增幅最高的南京银行比

        3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发展 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以上部分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构造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基本上三足鼎立的局面,确保中间业务的长久发展,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

        3.1 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创新

        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其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创新,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7]。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经营战略转型,应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应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应加快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步伐,尽早改变中间业务过分集中在一些诸如结算类、一般类、银行卡类等为数不多的传统项目上的现状。产品开发创新要坚持市场有需求、银行有能力、业务有效益的原则。各级商业银行应根据主要服务区域的 经济 发展状况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避免产品同质化,细分客户群体,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要大力开展针对公司和个人的理财、信用评估、咨询、融通及债务互换等盈利能力强的中间业务。同时,商业银行要摆正在市场中的位置,努力改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培育和发展新的客户群体,实现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

        3.2 明确中间业务战略地位,完善其组织体系

        要完善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就要:首先,真正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是今后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对中间业务组织机构的建设和领导,真正确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三者齐头并进的战略,形成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以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支持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的思路,切实将中间业务发展起来。其次,要成立专门的高层中间业务协调组织以及专门的中间业务日常主管机构,强化对中间业务规划、开发和统一协调职责,并在各业务单元建立相应的机构、主管部门和专门人员,形成上下一体、协调统一的组织体系。再次,可以结合市场特点、业务发展和客户需要,成立某些中间业务产品专营的机构。此外,根据客户的具体特征,灵活运用任务型团队、专门的大客户小组等组织形式,提高包括中间业务产品在内的各类产品的综合销售能力。

第9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发展策略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causes of investment banking business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and points out the rel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investment banking,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3-0074-04

随着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完成上市进程的国有商业银行竞相开展了多元化尝试。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经验、产品组合与创新能力、人才储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但自身也具备发展投行业务的相对优势。因此,借鉴国外投行业务发展的经验、发挥自身优势,是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根本立足点。

一、国有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经过近十年的大力推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各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强力增长点,有效地支持了收入的快速增长,也为各行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投行业务品牌。

(一)工商银行

该行适应金融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变化,加快调整投行产品结构,以支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行业资源整合为契机,围绕客户整体需求,提供并购融资和顾问等综合金融服务;通过境内外分行联动,为中资企业“走出去”项目提供跨境并购金融支持;创新推出股权投资基金主理银行业务,拓宽企业股权融资渠道,提升投融资顾问、常年财务顾问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投行业务品牌影响力,蝉联《证券时报》“最佳银行投行”称号。2010年度实现投行业务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企业信息服务、投融资顾问、银团贷款服务等收入稳定增长,重组并购、资产转让与交易、股权投资基金等新业务收入也增长较快;对公理财业务实现收入68.86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对公理财产品销量增长带动产品推介费、投资管理费以及销售手续费收入大幅增加。

(二)建设银行

该行自2002年启动投行业务以来,已形成了包括短期融资券、国际债券、信托受益凭证、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境内外IPO及再融资、股权投资、财务顾问和财富管理等在内的九大类产品和服务体系。2010年实现投行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41.9%,通过理财产品、债务融资、财务顾问等多种方式为客户实现直接融资4600亿元。并购重组、债务重组、上市及再融资顾问等新型财务顾问业务收入占比大幅提高,同比增长154%;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全面解决方案(FITS)成效显著,有力满足了客户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保持竞争优势,连续五年保持累计承销量市场首位;产业基金业务稳步推进,完成了医疗、文化、航空、环保等基金的募集设立;加大理财产品创新力度,在同业率先推出“乾元一号―城乡通”股权投资类系列理财产品,推动“建行财富”外币类理财产品对高端客户的常规化发行,大力发展“乾元―中小企业信托贷款集合型理财产品”,推出上市公司股票增发类、结构化精选投资类、“乾元―日鑫月溢”高收益开放型理财产品,支持国家城乡一体化进程,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满足客户多样化投资需求。

(三)农业银行

该行注重投行业务的结构优化和层次提升,通过健全制度机制、规范业务运作、加强市场营销、加快产品创新等措施,发挥资产负债业务的带动作用,促进财务顾问、资产管理和融资策划业务为核心的投行业务快速发展。2010年度实现投行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69%。期间大力发展并购贷款、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改制上市财务顾问、投融资财务顾问等专业性更强、附加值更高的投行业务,累计审批并购贷款248亿元,新增上市财务顾问业务签约客户17户,主承销发行债务融资工具1159亿元,联席主承销了国内首支租赁公司金融债,签约的山东金源生物质发电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已通过联合国指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现场检查,国际先进型投行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中国银行

该行通过集团内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直接投资等多平台专业机构合作,积极拓展投融资顾问服务,不断加强业务及产品创新,重点推广海外红筹重组上市结构化融资、上市发债顾问、私募股权融资顾问、租赁及结构化融资安排等新型投行产品,成功为四川省政府、珠海横琴新区和上海普陀区等提供政府财务顾问服务,2010年度荣获《证券时报》“最佳并购服务银行”、“最佳并购项目”奖项。中国银行全资控股的中银国际成为其投行业务的旗舰,涵盖了企业融资及财务顾问、证券销售、资产管理、直接投资等全业务领域,2010年实现净利润13.65亿元。

二、国有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投行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这些差距若长期存在并得不到有效弥补,将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速度和质量。

(一)业务种类单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已普遍开展的成熟投行产品主要有咨询顾问、债券承销、理财等,业务发展还处于“围绕信贷客户需求、解决融资问题”阶段。国外投行广泛开展的证券承销与经纪、并购重组、资产管理、直接投资等产品受国内监管政策所限,还不能直接涉足;在业务开展中受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业务上“靠天吃饭”,产品创新上受监管政策约束,无法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形势灵活开展产品创新,业务发展比较被动。国际先进银行在分业限制取消后,加强了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各领域的广泛参与和联动,如美国银行在收购美国信托和美林证券后,打造了集信托、投资、银行及特殊资产管理为一体的全功能平台,大大提升了客户服务能力,2010年度仅投资及经纪业务就占整个中间业务收入的19.48%。

(二)收入占比不高,在中间业务中尚未发挥支柱作用

从三家国有商业银行2010年年报中的收入结构看(见表1):工行的投行收入占中间业务的19.88%,建行占比达到18.8%,农行占比达到23.08%。总体而言,目前国内银行的财务顾问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贷业务,靠信贷联动衍生带来的收入占一半左右,若扣除此类收入,则投行业务收入在中间业务收入中占比最高为10%。

相较之下,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等以“全能银行”模式发展的欧洲银行,仅来自投行业务的佣金和手续费收入就占每年营业收入的1/3。即使不以投行业务见长的美国银行,作为全球领先的零售银行,2010年其投行业务收入在全部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也达到了42.03%(见表2)。

(三)尚未建立完善的业务发展和人才培养机制

国际先进银行对投行业务多采用事业部模式,实行单独的业务拓展、绩效考核、资源配置、人才储备等政策,能充分发挥各层级的积极性。而国有商业银行在传统思维影响下,将投行业务与传统业务实行统一的激励考核机制,忽视了投行业务的差异性,不利于调动各级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尚未建立产品经理、客户经理等营销队伍,也未根据业务需要,选拔、储备合适人才,为业务发展储备力量。

三、国有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滞后的根源

(一)金融市场不发达、经济货币化水平低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相对割裂,未能建立规范的债券市场,且参与主体少,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信贷,金融需求被长期压抑,金融市场缺乏活力;经济货币化水平低,对现代金融服务手段的需求和使用远低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效果不明显、动力不足,业务重点也局限于寻找优质高端客户来提高贷款资金收益。

(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

分业经营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产品创新空间有限,陈旧的产品功能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再者,分业监管模式下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机制,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的创新产品审批效率低,审批风险的存在使得分业监管变成无人管理,增加了产品创新的成本与风险,影响了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积极性。

(三)职能定位抑制了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动机

长期以来把商业银行的职能定位于资金融通的中介,而非金融服务的中介,忽视了商业银行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内在需求;国外先进银行都是金融集团化经营,将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行业务融合为一体,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既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又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四、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策略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重点,应该是立足自身基础优势,明确产品发展重点与营销措施,健全业务发展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投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对现有信贷客户的梳理,挖掘营销契机

与国内外投行相比,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优势是拥有众多的信贷客户。当前国内投行业务的发展还是基于信贷业务的替代,缓释金融风险在银行信贷领域的过度集中。所以应加强对现有信贷客户的梳理与分析,根据客户属性与行业特点,重点推介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投行产品,将投行业务与信贷业务相结合:(1)通过现有的信贷业务,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客户的资产负债变化、以往的信用状况等信息,最大程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客户违约风险。(2)通过投行业务产品可以降低客户融资成本、满足客户的其他非信贷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支持,从而建立稳固的银企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根据营销学观点,由于以往的合作(服务)基础,对已有客户的持续营销成功率要高于新客户的拓展营销,客户也更容易接受所推介的新产品(服务)。

(二)了解宏观经济环境或政策的变化,把握市场先机

投行业务的发展必须与宏观经济形势、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及战略部署相适应,根据阶段性任务目标,适时推介相应产品,在同业中取得市场先发优势和领先地位。针对“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围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中出现的企业兼并重组机遇,大力推动并购重组及融资顾问,为优势企业兼并落后企业、淘汰低效产能提供顾问服务及资金支持,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引进产业投资基金,或以私募财务顾问形式大力支持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尤其要加大对优势企业、产业集聚区的支持力度,发挥资源、信息、技术的集聚作用,通过业务切入,打造投行业务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总之,投行业务深植于资本市场各个领域,具有无限的创造性与发展空间,只有早准备早筹划,才能走在市场前列。

(三)突出产品特点,实施差别化营销

金融中介的优势不是资金而是信息、知识和技术。生产型企业由于长期关注工业生产领域,对新型金融产品缺乏深入了解,不利于投行业金融产品的营销。但从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业务拓展提供思路,即根据客户需求,突出产品特点,使客户真正了解金融产品的便利性。比如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根据相关管理规定,对发行人的条件要求较为宽松,但出于控制风险、维护市场声誉考虑,营销对象应围绕AAA及实力较强的AA级客户,营销时突出产品卖点:(1)发行采用备案制,无须行政审批;允许滚动发行,企业可以灵活选择融资期限和进行再融资安排;(2)融资成本低,即使考虑各种发行费用,融资成本比银行贷款至少低2个百分点。以10亿元的发行额度计算,意味着企业可以节省2000万元的财务费用。

此外,还应区分客户层次,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对有良好增长潜力、主营业务明确、行业背景良好的中小企业,可联合境内外合作机构对其进行直接股权投资,并进行上市辅导和包装,通过帮助其在境内或境外公开上市变现收回投资,获取投资回报。

(四)强化产品创新,突出品牌特色

投行业务的发展重在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以新颖、独特的产品设计(服务方案)成为市场的领导者而非跟随者。要在现有投行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不断进行累进型创新和拓展型创新。比如可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将其延伸发展成为国外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中常见的票据发行便利(NIFs),从而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随着资产证券化的成功试点,应逐步将证券化标的由住房贷款抵押债权扩大到租赁债权、汽车抵押债权、信用卡应收债权及商业抵押贷款等。根据美国1995年统计数据,以信用卡债权及汽车贷款为标的的证券化发行额占资产担保证券发行余额的67.2%。

(五)加强人才储备与培训

分业经营容易导致商业银行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对资本市场、企业财务、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行业务的发展。而投行业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重视人才的储备与团队建设,是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可以通过外部市场化招聘的方式,招贤纳士,促进业务的短期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同业的培训生计划,如汇丰、花旗等每年都开展“银行家培训”计划招聘大量人才,通过1―3年的重点培训,为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储备。

总之,国际经验缺乏与国内环境不完善注定了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发展任重而道远。只有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才能做强做大投行业务,为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拓展空间,缩小与国外同业的差距,实现进入国际先进银行之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晟.投行业务: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J].浙江金融,2011,(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