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6:59: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学历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河北开放大学; 教务管理; 系统;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44-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1]
《河北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我省具体实际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广覆盖、多形式、更便捷的继续教育阵地。发挥广播电视、数字传媒等技术优势,整合各类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大学,实施远程教育,充分发挥电大教育的作用。推进宽门类、多样化、灵活性的社区教育、职工教育、老年教育。[2]
在上述背景指引下,承担筹建河北“全民终身学平台”的广播电视大学,必将承担着前所未有的重大职责。目前河北电大系统正结合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与重点,围绕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与京津地区的教育合作,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现实需求,并借鉴国内外开放大学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创设河北开放大学。
一、河北开放大学的职能定位
河北开放大学并不是河北电大的简单“翻牌”,一方面它继承了电大辉煌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另一方面作为一所新型的大学,又具有时代赋予的新职能:
1.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两者并举,协调发展
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趋势,满足更多国民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积极、稳妥地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合作,大力开展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以及社区教育、特殊教育、干部在线培训工作,使未来的河北开放大学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2.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探索建设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促进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形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省属高校间实现共建共享,为各类学习者搭建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3.为河北省终身教育及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服务
定位于服务河北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构建,促进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面向基层、社区、行业以及边远山区、弱势群体,提供丰富、全面、实用的各类教育资源和服务。
二、开放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教务管理是开放大学管理的核心。在开放大学创建中,建立一个技术先进、高效实用、功能完善的综合性远程开放大学教务管理系统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河北电大目前各类办学形式以及未来河北开放大学办学需要,设计教务管理系统各项功能,使之成为河北开放大学教务管理的核心系统。
1.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河北开放大学的教务管理系统应该建立在学校“数字校园网”建设总体框架之内,它是集网页制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处理、网络通信等多种信息技术于一体,不但能满足当前需要,更能保持长远的规划使用。随着开放大学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及新业务的拓展,大教务管理系统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一方面保证协调发展,防止重复建设,避免人财物的浪费,另一方面确保良好的可扩展性,应用上兼容并包,实现新需求的无限对接。
2.多系统、多平台、多用户融合
电大当前教育类型比较多,主要有远程网络教育、普通高职教育、成人教育、中专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等,使用的管理系统和平台也多,如:招生系统、教务管理系统(CPS1.0)、电大在线、形成性测评系统、中央电大考务系统、无纸化考试系统等,这些系统不但复杂,而且数据无法实现共享,在操作过程中造成诸多不便。各式各样的非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同样需要一个功能强大的管理系统作为技术支撑。新的开放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就是将这些平台与系统实现全部融合,形成多位一体的大教务管理系统。
3.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设置格局
开放大学是面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综合性大学,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层次设置方面应该有所突破。创建多层次的办学结构,涵盖中专、中职到研究生各个阶段。教务管理应彻底改变以“教学计划”为龙头的管理模式,以“课程超市”和“学分银行”为核心,真正体现开放理念。学习者从“课程超市”所选的任何课程考核合格后,认定学分,建立学习者个人“学分银行”,通过学习成果认证机制,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促进“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4.操作简单,以用户为中心
教务管理系统是服务工具,各类用户才是使用者,主要包括: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学生等。用户通过互联网,无需安装任何软件就可以登录系统,实现操作、查询等功能。只要一台可以上网的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办公和远程办公。开发者可以设计各类用户“快速入门操作手册”,减少大量系统培训,方便用户使用。
5.构建多层级安全策略,保证数据和使用安全
网路化管理是把双刃剑,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各式各样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来运行。因为教务管理中的数据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一旦数据出现问题,后果难以估料。其次,实行严格的权限管理机制,根据不同的角色分配不同的用户,用户的访问记录要定期备份保存。
三、教务管理系统框架结构
根据当前电大系统结构特点以及未来工作流程和业务需求,教务管理系统实施模块化设计和流程化管理。以学期为周期,贯穿从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图1为河北开放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1)系统管理模块:主要针对系统管理员权限设置。数据字典维护、各级用户管理、管理权限组、定制教育类型(学历、非学历及各种短期培训)、操作日志查询等。
(2)教学机构:创建并维护各级学习中心及合作单位,实现隶属和授权合作结构关系;学习中心硬件管理(固定资产、网络计算机及机房、双向视频等);师资管理(维护全系统内教师信息、外聘教师信息、客座教授、业内专家);教学点专业(开设和停止)。
(3)招生模块:它主要完成招生计划信息设置,包括招生专业管理、计划分配、招生数据的授权申请、审核,入学测试设置,录取等功能,并将最终数据生成学籍数据,学生相片管理(新华图片社提供,伴随入学到毕业证发放)。招生花名册管理。
(4)课程管理:主要推行课程平台搭建工程,为学生积累学分获取学历与非学历证书提供通道,最终实现建立“课程超市”和“学分银行”。主要包括:课程信息(名称、代码、学分等),课程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提供学生自主选课,选课方式分为专业内课程选课和自由开放选课。
(5)规则管理:包括学历教育规则管理和非学历教育规则管理。以学分制为基础,可自由灵活选课。真正体现面向课程为核心。学历教育包括:培养方案和规格,专业名称、专业层次及学习年限和毕业学分,学位管理。非学历项目内容包括:培训机构、证书名称、发证机构、证书课程设计等。
(6)学籍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学生姓名、身份证号、学历信息等),学籍异动(奖惩信息、转学、休学、退学和复学等),毕业审核(毕业申请和学位申请、电子注册号、证件管理和毕业成绩)。
(7)考务管理:为学生提供报考、考试和考核服务。考试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终结性考试,二是形成性测评,三是自开课考试。终结性考试主要内容有考试文件管理、考试定义、考试总表维护、考试科目维护、考试时间单元、考场编排、订单管理、考点管理等。对于机考课程提供预约考试功能,题库建设、组卷、试卷评阅等。形成性测评学生可以通过题库选择试题组成作业,在线完成提交,或者是教师自主定义作业内容,学生以附件形式提交。自开课考试,省校提供样题或者考点命题,通过在线传输到省校备案。
(8)成绩管理:对考试成绩进行统一管理,成绩包括形考成绩和终考成绩。功能包括:成绩录入、成绩导入、成绩合成、成绩、成绩更动、成绩统计、成绩查询、打印管理等功能。另外成绩还包括教育部网络统考成绩、北京地区学位外语考试成绩等其他社会成绩管理。
(9)认证管理:为体现开放大学办学理念,对各类学习者的学习经历依据相关规定进行认证。包括系统内课程学分转换、课程替代、免修免考、证书认证、学历认证、科研成果、进修培训和与其他合作单位及培训机构的学习成果认证。
(10)费用管理:定义收费项目、标准及结算方式。课程注册费、考试及补考费、免修免考费、学分认证费、毕业审核费等。支持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实现学生自主缴费、学习中心代收、退费等多种支持方式。
(11)公共服务平台:学术交流(网络孔子学院)、系统内新闻、通知公告、校友管理等。以及其他辅助功能:系统提供站内信息互动交流、咨询热线、投诉建议、BBS论坛、网络存储、文件共享、讨论管理、博客等。同时还可以设置相关单位和部门链接。
四、结论
河北开放大学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学历继续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及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为充分体现上述目标,未来的河北开放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将是一个技术先进的,集教务教学管理、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管理平台;是一个可以实现师生交流、教学互动的网络平台;是一个可以实现自主化学习,随时认证学习成果的,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基金项目:2013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虚拟化技术在河北开放大学教务管理系统中应用研究》(SQ131017)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2011-09-07
[2]《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2011-03/01/content_1688747.htm
[3]周杰,刘超球,等.广东开放大学教务管理系统设计探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4]李春英.开放大学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复旦大学,2011
[关键词]开放大学 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管理
[作者简介]唐丽霞(1970-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吉林 长春 13002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国家开放大学是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组建的,是电大系统的整体战略转型,其目的是提高质量,促进发展。开放大学采用一种全新的开放式教育管理模式,具有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突破封闭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等基本特征。开放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更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开放。在开放教育环境下,远程教育、各种职业教育、全民的终身教育成为可能。目前开放大学的教育手段主要依托网络来实现。开放大学拥有自己专门的网上教育平台,有可以共享的国家开放大学资源中心。资源中心里汇集了很多有经验、有名望的教师主讲的课程,有专门团队制作的网络课件、多媒体课件等供学习者学习使用。学习者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利用这些资源存储知识,并进行知识创新,知识管理是有效的途径。
一、知识管理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本质上来说,属于认知的范畴。1958年,波兰尼(M.Polanyi)首先提出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对知识进行了分类。目前,对知识最权威的分类是经合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一书中,对知识进行的分类。将知识分为Know-What(知道是什么,事实知识),Know-Why(知道为什么,原理知识),Know-How(知道怎么做,技能知识),Know-Who(知道是谁,认知知识)。前二类属于显性知识,后二类属于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语言表述的系统的、正规的知识。表述的方法可以用语言、文字、图表、图画、数字、声音、影像等。显性知识能够比较容易地在人们之间传承和交流。隐性知识是存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的非正式的难以表述及沟通的知识,是一种及其个性化的东西,很难与他人分享,隐性知识往往与个人的成长环境、认知能力、经历、信仰、直觉、洞察力、价值观有直接的联系。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因此,开放大学教育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两类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特别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知识80%是隐性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存在于大脑中,难以被管理、度量。要更加重视隐性知识管理。开放大学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充分发掘教师、学生及开放大学各下属分校的隐性知识,创造有利于隐性知识转化的外部环境,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及国家开放大学资源中心的平台,有效地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提高个人及各学校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开放大学的创造力及生命力。
二、开放大学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教育知识管理
1.教育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应用在教育中,便产生了教育知识管理。教育知识管理是利用信息技术捕获教育或与教育相关的信息然后进行加工、处理、组织、创造,进而转化为知识和智慧,并通过网络传播以促进全球教育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理论与技术。开放大学已经建成了国家开放大学资源中心。在这里,既有学历教育所需的学习资源,也有非学历教育所需的学习资源,既有文字教材,更有音像教材、网络课程、CAI课件等。开放大学的教育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的支持,更为学习者供了学习过程的支持。如课程讨论区、BBS论坛,随时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的、非实时的学习过程支持。学习者可以在这里交流想法,讨论问题,更会有教师参与进来,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开放大学已经建立了一个动态的知识库系统,对这个动态的知识库的维护和有效利用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
2.开放教育环境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螺旋式模式,即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在化(Externalization)、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在化 (Internalization)及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组合化(Combination)等。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传递的社会化阶段,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这里涉及知识传递的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知识传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开放大学的教师队伍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不乏很多优秀人才。开放大学的教学平台为更广范围的教师自我知识管理、自我知识更新提供了便利,借助开放大学平台,教师可以分享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心得。教学平台同时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更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指导学习提供了便利。通过参与学生论坛,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需求,便于选择最佳时间以最佳方式把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学生。但是,开放大学这种时间与空间相对分离的“非面对面”沟通方式也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传递带来了一定的问题。首先是陌生人之间的陌生感,这使人们不愿意参与别人的讨论中。即使参与进来,也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就需要管理员或论坛主经常组织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活动,让大家先熟悉起来,参与进来,彼此之间有了充分的信任,才能实现知识与经验的共享,获得最大限度的收效,实现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传递的社会化。
3.开放大学的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充分挖掘个人或组织的隐性知识,创造有利于隐性知识外化的环境,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进而提高整个学校的管理及知识创新能力。国家开放大学的知识创新首先要重视技术的创新,开放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前者完全依赖网络实施,所以时时保持技术的领先,注重技术的开发,并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至关重要。其次是教学过程的创新,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管理与教学过程评价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支持者与服务者,每个人都在树立服务的意识,但如何对服务的质量及服务的结果进行客观评价,是加强教师的服务效果、提高开放大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再次是学科建设的创新,开放大学的学生来源、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定位都与普通高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其专业设置与学科设置都应该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与学科设置是开放大学未来发展的基石。
三、结束语
知识管理无论其理论还是其方法,对于开放大学来说,都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待我们去研究。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开放大学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机遇。把知识管理的内涵应用于开放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学生知识的更新与共享,提高开放大学的教育质量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耿骞,Charles T.Townley,黄昆.知识管理在中美教育机构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欧兆虎.知识管理与知识评价[J].图书情报知识,2006 (5).
[3]刘名卓,张琴珠.知识管理的理念对教育知识管理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3(12).
[4]张屹,祝智庭.知识管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远教论坛,2002(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技术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都非常强的全方位实用型人才,这与目前高等教育的学历教育高于一切的理念相冲突。由于长期受到学历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认为凭着大学学历就能够得到应有的待遇,这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相对立的。用人单位认为,学生需要凭着自己的能力来证明自己的知识水平,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素质都应该能够为单位服务,能够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到单位之后就能够直接派上用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与学生相应的待遇,这种能力才是用人单位所购买的。学生与用人单位这种观念上的冲突导致了学生的就业观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观的冲突,导致了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不符合,导致了学生的择业观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的冲突。而这也是导致高校就业率较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当今社会上许多用工荒与找工作难的矛盾也是这样产生的。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下,社会对大学教育培养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就是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依照市场的要求,来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准职业人”培养理念
准职业人是指即将进入企业的人,依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具有职业人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可以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简单来说,准职业人就是职业人的前身。
“大学生”和“职业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首先,大学生看重的是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职业人要求拥有实践经验和操作技术。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的学历教育,但是职业人培养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方面的知识以及素质。
准职业人培养理念要求大学教育转变教育理念,面向社会,按照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来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准职业人培养理念要求大学教育回到职业教育轨道上来,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人培养规划,把以注重学术研究的专业划分转变成按照行业岗位的要求来划分专业。
三、当前大学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
(一)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要存在脱节
很多高校长时间以来对大学教育的培养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培养人才时具有片面化和功利化的倾向。片面化的把大学教育理解成岗前教育和技术教育,同时,也功利化的把大学教育的作用看成是单纯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将大学教育片面化地看成解决就业问题,大学教育过程中只看重课堂教授行为,造成了“重技能而轻素质”的畸形现象,没有看到大学教育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培养方法的选择确有浮躁与低效现象
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具有独特性的,这就决定了职业素质是一种可以践行的知识。所谓践行,是一种可以按照职业的要求来进行的东西。但是,当今社会,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通常是经过灌输行为和教授行为来向学生输出职业素质方面的知识的,忽略了践行,没有运用职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这种违背人的行为的培养方法,使得大学的职业素质培养效率较低。有关职业素质的培养只是单纯地通过教师不断的重复进行,没有获得学生心理上的认可,必然会加大了大学教育的难度。
(三)学生毕业后从校园到职场环境转变不适应
大学生离开校园之后,走进了新的工作岗位,这时候大学生就有了另一个新的身份――职业人。大学生面临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工作环境与学校生活的差距比较大,使得很多大学生进入职场后,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离职业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大学生在承担责任和探讨问题方面的角度都与职业人存在差距。
三、大学教育“准职业人”的培养
我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准职业人”的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树立“准职业人”意识
对于刚进校的学生来说,辅导员成为他们在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指引人。同时,辅导员和大学生年龄相差不大,并且他们拥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和对学生的责任感,大学生非常乐意从辅导员那里获知学校的各方面的情况。
按照我校的培养目标,安排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宣讲大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准职业人培养的意义,让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准职业人培养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
在专业学习上,我校按照专业和班级给每个班配备了导师,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的跟踪,从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开始一直到修满学分毕业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导师通过自己的师德风范,把学生对准职业人的感性认知深化成理性认识,让学生把本专业的准职业人意识逐渐融入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社会实践过程中去。让学生尽快的建立一种准职业人意识,将准职业人培养贯穿到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
(二)建立适应培养准职业人的课程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准职业人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在准职业人培养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仅是依葫芦画瓢,更重要的是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掌握到位。准职业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自我发掘潜能的素养,这不单单要依靠准职业人培养方案,跟需要对准职业人的培养课程进行改革。根据准职业人的培养要求,需要大学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社会需求实际出发,对教学老套路进行改革,培养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企业所需的优秀员工。在此基础上,对大学教育进行改革,大力推行各种项目课程,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建立满足大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课程体系。
(三)创设适应培养准职业人的育人环境
准职业人的培养需要有准职业人的育人环境,大学毫无疑问成为了熏陶大学生成为准职业人的重要阵地。因此,大学需要建立一种满足准职业人培养需求的管理方式,培育适宜的准职业人发展环境。这对大学教职工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关键词:加拿大 百年理工学院 高职教育 国情 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B
前几年,笔者有幸前往加拿大安大略省参加了百年理工学院组织的职业学院教学法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加拿大职业教育体系的介绍、教育教学技术的学习和讨论以及百年理工学院(Centennial College)、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的参观等活动。此次培训使我对加拿大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特别是百年理工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方式、师资队伍、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组织有了较为深切的认识,对其职业教育特色印象深刻,深受启发。
一、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基本概况
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共设有44所公立学院和大学,大学有皇后大学、多伦多大学等,百年理工学院属于社区学院类。
百年理工学院是于1966年建立的加拿大安大略省第一所社区学院,坐落于安省的第一大城市多伦多,学院主要服务于社区,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随着地方经济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学院共有4个校区(Ashtonbee校区、Progress校区、影视艺术校区、科技中心),8个学院(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酒店旅游及烹饪艺术学院、社区卫生研究学院、通讯传媒及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和企业培训学院、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学院、基础学科及提高学院),240个专业,1300个继续教育课程,400个远程教学课程,其中商学院设有8个专业,专注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整合,人力资源管理就设立于此学院。学院共有约16000名全日制学生,5500名国际学生,2000名学徒工,22000名继续教育学生,1500多名教职员工。学院颁发的证书包括资格证(1年)、文凭(2年)、高等文凭(3年)、学位(4年)、毕业证书(1年的Postgraduate Diploma)、学徒资质。学院由12位通过选举产生的社区外志愿者构成的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制定学院政策,设有1名院长(President),3名副院长(Vice President),5名助理副院长(Associate Vice President),全面负责学院财政、学术、学生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合作服务、应用研究等方面的事务。下设8个学院分设院长(Deans)、系主任(Chairs)、部门主任(Directors),负责学院的各种利益,包括信息技术、专业发展、基金筹集、合作教育、学生服务、招生服务、图书馆、业务发展和国际教育等事务。
二、加拿大百年理工的职业教育特色
百年理工学院是一所社区学院,其教育特色带有社区学院的特点,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职业成功提供教育,服务于社区,服务于地方经济。课程设计更切合企业的现实需求,学院诸多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其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其职业教育特色如下:
(一)学院管理团队成员多元化
加拿大联邦政府不专门设定统一的教育管理职能部门进行具体管理,而是由省级政府承担了主要的管理职责,省政府成立职能部门通过教育立法、规划、审核和经费等对社区学院进行宏观管理。安大略省职业学校与大学部(MTCU)掌管安省高校专业,不对课程大纲进行详细指导,对专业的开发进行监督和审核,确保高校间的教学一致性。
百年理工学院属于安大略省职业学校与大学部(MTCU)掌管,但具体管理与运营由各学院的管理委员会和专业顾问委员会负责。管理委员会由院长和学院内部选举产生(分别代表管理层员工、后勤员工、教学员工、学生)的志愿者,以及其他社区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代表社区的利益和需求。各专业有自己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学科的专家、企业经理和高级技工以及协调员,主要职能是负责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改革等重大决策。学院管理委员会和专业顾问委员会各司其职,共同管理学院运营。正是社区代表的参与,学院的发展以及专业的开设符合社会的需要,多元化的管理成员组成有利于学院发展决策的科学化。
(二)专业设置市场化
百年理工学院的专业和课程制定根据市场的需求。随着产业、行业的发展变化,市场也发生变化,专业的设置也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当市场扩展,学院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设立新专业,而当市场萎缩,学院则考虑调整专业或者停止招生。这样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市场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省级政府教育部门仅对专业有框架性的设定,如标准学制、入学要求、文凭种类等等,新专业的设置由各学院根据市场以及其他院校同类专业设置情况自行决定。学院成立专业顾问委员会来开展新专业设计,拟定专业标准,设定课程体系。
(三)师资业绩考核多样化
学院对教师素质有严格要求。一是企业背景和经验,要求教师不仅仅具备研究生学历,而且要有五年以上的企业背景和经验。二是新任教师采用试用期制,新任教师设立两年的试用期,在用期内接受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及内容的培训,并由系主任亲自进行教学指导和考核。三是多层次的评价考核,教师评价包括学生评价、系主任评价、院长评价、委员会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以及课程大纲和考试评价,多方位、多层次考评教师教学质量。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考察学院的整体水平。
(四)专职教师培训常态化
百年理工学院对专职教师定期开展培训,并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培训与进修,帮助他们了解技术前沿,跟上专业领域的新发展,更新专业知识,并鼓励教师每五年到相关企业实习三个月,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在参观百年理工学院校园时,就是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为了保证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加强专业知识的即时性,学院图书馆提供此类服务,我们亲眼目睹了正在开展的教师培训活动。
(五)学生培养实践化
百年理工学院的宗旨是通过学习改变生活和社区,为学生职业成功提供教育,特别看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力本位的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他们的课程超过70%安排在实验室完成,而理论课只占到30%。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培养实践化的特点,百年理工专职教师不超过教师队伍的50%,其他都是兼职教师。而兼职教师大都来自企业,他们是具备一定理论水平、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他们担任学生的实验实习工作指导,及时传递实际工作中运用到的知识。
(六)企业合作项目化
百年理工学院相当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学院为学生联系接洽带薪实习,这种带薪实习就是加拿大社区学院与企业合作的Co―operative教育项目。学院提供实习岗位,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申请加入Co-op项目,这类带薪实习通常每隔一个学期进行。百年理工商学院的领导与管理、会计、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都设有Co-op项目。学院为了更好的管理和协调,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Co-op项目管理。
带薪实习期间由企业和学院互相配合,共同考核学生,学生只有考核合格才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Co-op教育项目为学生提供机会检验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为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创造了条件,锻炼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了敬业精神,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学生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工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筹措资金付学费,不至于失学。对于企业来说,解决了短期用工的劳动力问题,减少了企业用工成本,也有助于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考察学生,从中选取合适的员工,增强了学院与企业的相互了解。
(七)学制和学分弹性化
在百年理工学院,学生只要修满专业规定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在规定学制期间,未能修满学分的,也可以延长学习时间。因此在百年理工,没有我们习以为常的班级的概念。学历教育没有严格的年限限制,可以是两年,也可四年。加拿大的职业院校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和方案,供学生选择。
三、百年理工职业教育的启示
学习和借鉴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经验,我们更应该坚定当前高职教育以能力为目标、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思路,怎样结合我国国情,使我们的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
(一)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加拿大百年理工的教学活动中。灵活的学制、学分,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课程设计时也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如性别、学习经历、家庭背景、学生的学习预期以及其职业期望,围绕学生的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学校的图书馆、教室、食堂等场所,也随处可见人性化的设施,可以满足各种学生的各种需求,处处体现环境育人、服务育人重要。图书馆设有舒适的座椅、学习讨论场地等等,学校也为残疾学生专门设置了自动开门按钮,提供了专门的通道等。
(二)运用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百年理工学院的课程设置适应各种人员需求,包含了成人的补习、学徒的培训、上岗证书的认证培训、短期培训、学历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学院涵盖了多种办学形式,形成了多元化、多格、多文化的办学体系,学员有多种成长通道。不仅承担教育功能,还体现服务社区功能。我们的学校也需要进一步开放,开通终身教育、学徒教育、上岗培训等多种服务。
参考文献:
一、对教学情境概念的初步探索
教学情境是与教学内容相对的一个概念,它特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中,通过主客观的综合筹措所营造的、与教学内容直接关连的、外在客观境况与内在心理境况相融合的、教学生活的当下在场状态。
教学情境区别于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可能影响教学的外在的、客观的周围境况,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关系,不同内容的教学可以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情境中包含教学环境因素,但是它所包含的环境因素是指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并影响教学效果的那部分。比如说,教室里窗明几净、空气清新,窗外绿树成荫、一片宁静,这些物质性的境况属于教学环境。高校相关的鼓励性政策、教师教学工作的愉快心情、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非物质性的教学境况也都属于教学环境,但是,它们并不一定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只有当大学生在接受并反思相关教学内容过程中,感受到这些环境,并由此引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心理反应时,这些教学环境才能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成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
教学情境也不同于教学条件。教学条件不仅指教学环境的优劣,更多地是指教学设施和教学工具的完善程度。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用相同的教学条件来讲解不同的教学内容,并非一定引起教学效果的差异。教学情境依赖某些教学条件,但相同的教学条件并不决定相同的教学情境。教学条件是营造教学情境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比如,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应用,既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分析法学案例,也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使社会学分析感性化。因此,教学条件只是营造某种教学情境的客观前提。
教学情境亦区别于教学气氛。教学气氛是指教学过程中在环境的烘托下师生主体所呈现的情绪状态,它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是对教学内容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的外在表现,这种情绪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和激发师生主体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习。但是,教学气氛只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因素的外显,它不能置换和取代教学情境对于教学效果的综合影响。比如,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给大学生分析法学案例时,该案例的疑点颇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疑惑,于是举坐哗然,形成了此争彼议的教学气氛。如果该教师能够准确地掌握这种气氛下的学生心理,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条件,营造一种外在的教学情境,利用声音和图像显现案例的关键性陈词,用夸张性的符号——“问号”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上来,同时,教师主体以合适的语气、声调、体态、动作、表情和语言,衔接了学生内在的心理情境和外在的客观情境,从而便会形成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综合性教学情境。
二、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必要性
1.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
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有很多,以往的教学理论研究较多地注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侧面、某一角度。我们承认,这些不同方面或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教学理论研究,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于教学问题的理解。但是,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并不是单方面地起作用的,而是综合性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单就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气氛、教学语言、教学体态、教学情感等方面的单向度研究,其实质是把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片面地抽取出来,以相对脱离现实教学生活的抽象的单方面教学关系进行考查。这种研究教学问题的方式,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真实的现实教学活动的全貌。
作为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
教学生活的知性化,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在可感知的范围内,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以可“证实”或“证伪”为依据,借助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对教学内容作出有效与否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知性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知性的教学生活观缺乏人文旨趣,导致僵硬的形式逻辑的不可僭越和纯粹经验的当下性,其实质是以非生命本性的理性教学遮蔽了非理性教学,它只认可可验证、无矛盾、确定性的教学生活的真实性,把现实的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格式化为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存在被了。它割断了超验的纽带,套上了经验的绳索,驯化大学生固守陈规,抑制了师生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生活的意义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影响和作用于教学生活,凭借直觉、顿悟、玄想、体验、审美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超越。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意义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意义的教学生活观,失去了标准和规则的束缚,以其无逻辑的体验性僭越了形式逻辑,导致超经验的无向度的神秘玄想。其实质是以生命本性的非理性遮蔽了理性的教学生活,抽离了教学生活中应有的科学尺度和知性规则,它挣脱了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知性框架,却撞进了漫无边际的意义森林,使师生主体在丰富的想象中迷茫,找不到与现实确定性教学生活的切合点。
现实的真实的教学生活,既不是纯粹知性的教学生活,也不是纯粹意义的教学生活,而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总是以知性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同时,又以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生命活动去参与知性思维的过程。例如,当我们谈到一个教师或学生在教学生活中感受到逻辑之美,并由此而领悟或升华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之时,我们是在讲这位教师或学生是在以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教学内容。应该强调的是,知性和意义只是相对的抽象和分类,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教学生活中的知性因素与意义因素也不是一对一地发生作用,而是以立体网状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是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要想揭示这其中的奥妙,需要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当然,这种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教学研究的处女地。但是,这些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的连锁反应的效果和质量,则需要教学情境作为背景和依托。还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生活这一概念的使用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批评人们对属于人的生命本性的意义性教学活动的遗忘,还力图克服思想意识上的偏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度信息流动过程。所谓“填鸭式”注人性质的教学传统,就是这一思想意识偏见的结果。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在师生主体间的双向流动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教学生为主,但是,教师教学生的过程也是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在教学中不断超越和升华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质量之所以能够提高,根源就在这里。而教学情景理论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受益而言的,它包括了教师这一特定的教学主体受益,而教师主体受益的反作用,则又会使学生受益,因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教学中的师生主体相得益彰。只有当师生主体共同进入教学情境时,才能真正地体验到自己在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中的角色。
2.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信息技术和电脑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的兴起,正像品牌产品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一样,知名教师将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受众群体的增多和膨胀势必造成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时空分离,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正是这种时空分离的产物。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当代高等教育方式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学生群体实现了自主选择受教育方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对大学课堂教学情境起到了摧毁和解体的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当展背景下,强调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和暴露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弊端,能克服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盲目性,为在特定时空中师生共享教学情境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争得合理性地盘,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远程教育和师生直接照面的教育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同时,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还能够不断地引导和校正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使其不断提升和突显教学情境的功能。反过来,现代教学手段也为营造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现代化的基础,尤其是使不同时空的切割和重组成为可能。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也决定了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从个体发展的历程来看,人一生中的创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倒U型,大约20岁~50岁之间是人的创造能力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大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育业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旺盛的精力和对事物的新鲜感,使其大脑的左右半球能够较准确地接受来自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并相互配合,作出逻辑的、语言的、分析的、形象的、认识的、韵律的、色调的、方位的等等一系列链式反应。如果大学课堂上能够营造出适合特定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那么,这些链式反应就能够引起最多的脑细胞活动并参与找到接收信息的联结点。“爱因斯坦躺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的时候,透过徽闭的跟睑,凝视着太阳,玩味着通过睫毛而来的光线。当时他开始想知道沿着光束行进会是什么样子。他就像进入梦境一样,躺在那里。让他的思想随意邀游,幻想着他自己正沿着光束行进。突然他意识到(应当说—闪念之间)这正是刚才所求的问题的答案。”爱因斯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就是找到了信息的联结点。可以说,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支持大学生动用全部感觉器官进行七宫并茂的创造性的学习“战争”,这正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新时期大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
三、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对当代大学教师提出的挑战
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和运用,要求当代大学教师必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CLIL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听力课 语言与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在纯粹为了语言学习而学习语言的教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人才已不能满足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尽管众多的大学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试图通过丰富课堂活动,加强课堂交际来改善这种局面,但由于教学内容,学生水平等局限性,大学英语的课堂仍普遍存在“老师讲得累,学生学不到”的尴尬境地。CLIL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的语言教学模式,采用语言、知识、能力并重的方法,将学科知识和语言学习联系起来,实现了语言教育的多元化。
一.CLIL教学模式的特点
CLIL教学法源于欧洲中小学课堂,90年代开始在欧盟非英语国家教育领域广泛流行,在欧洲各国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CLIL取代了原来的ELT(Coyle,2006)。CLIL教学模式是以一门外语为媒介学习非语言内容,以学科内容为资源习得语言。其重点是内容,而不是语言本身。它可以用4个词来概括:Communication(交流)、Content (内容)、Culture(文化)、Cognition (认知)。以内容为基础、文化为导向,交流为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CLIL教学模式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既不是用外语对课目内容翻译后再教学,也不是将英语的系统语法知识改头换面之后嵌入到非语言知识的学习当中。它是通过语言与内容的动态结合产生协同效应,使其整体的教学效果超越语言学习和知识教学的简单相加(Coyle,D.2010)。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交流和运用,将语言作为媒介在运用中学习语言,无疑能将语言的运用能力发挥到极致。
二.大学英语听力课的现状
在大部分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其课堂设计和教学模式仍然是以学生为中心,意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所听内容更是不抱有任何兴趣。在课堂中,学生感到焦虑,缺乏自信,容易产生挫败感,失去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动性和学习的自主性。提倡以意义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旨在发展学生捕捉信息、理解信息和掌握信息,最后运用信息的能力(刘媛媛,2013)的CLIL教学模式无疑是改变这一现状的良方。
三.CLIL教学模式在听力课中的运用
1.选取听力材料。在选材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尽量将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世界前沿资讯、重大事件或者和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引入听力课堂。例如现在风靡的选秀节目、草根英雄都是可利用的材料。这些材料充分反映了与时俱进的精神,贴近生活的原生态,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2.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听力主题一旦设定,教师即可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获得相关信息,以便对主题有系统的了解。例如讲到sports可先搜集各类体育活动的名称及其英文、现今比较流行的运动有哪些等。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并以小组为单位对听力主题进行预测和讨论,为迅速掌握听力内容做好准备。
3.设置课堂活动。在学生对听力主题有了系统了解之后,教师课根据听力内容循序渐进地设置听力练习。例如一段较长的听力内容,可先帮助学生捕捉重要词汇,然后拓展到句子理解和段落理解。这样由浅入深,适度控制题目的难度,可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和不安的情绪,有兴趣来参与学习,从而学到新的表达方式和用法。听的目的是理解含义,但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因此才听力活动完成之后应适当加入“说”的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捕捉到的新信息的印象,从而巩固学习,加强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训练。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应注重多样性。比如:小组讨论、课前展示、演讲、辩论等形式。加强对主题知识的运用、概括和总结,从而使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掌握学习的内容和意义。
4.课后巩固。上课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课后的梳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课后教师应安排学生之间围绕本单元主题交流,布置口头作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
四.结语
CAI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高等教育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是教育资源,尤其是英语师资严重不足(师生比为1 ∶100) ,而师资在短期内又无法充分补给。在这种形势下,采用以大班教学的CAI 及条件成熟下的网络教学,有助于缓解师资短缺问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指出:“鉴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和可利用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CAI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也是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成绩显著,但面临许多问题。这主要有教学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不高,重知识,轻能力, “聋哑英语”已成不争事实。“面对试卷,英语成绩是高分,面对外国朋友,依然无法沟通。”现状迫切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CAI 理应成为这一改革的利剑。教育部已宣布将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于去年2 月全面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一改革正是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构建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同时,对这一次改革的试点高校,教育部特别强调了申报高校应建有满足教学需要的电子阅览室、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大学英语总课时的60%。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其课堂的应用也是箭在弦上。
CAI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适应时展的需要,培养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把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中解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他们作为后备人才的竞争力。而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赖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提高,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学尧指出:要想提高人才的竞争力,首先要解决交流工具问题。结合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与高等教育的办学力量,推广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解决该“交流工具问题”的一种可行方法。
二、CAI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优势
1.大信息的视听说直观教学方式增强记忆,克服心理障碍,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在人脑的记忆过程中,记忆形象信息比语言文字信息牢固得多。当语言符号的视觉及听觉因素同时输入大脑,在大脑中积累了足够的主体模式,就能形成相应的语言模式。在胡春洞主编的《英语教学法》一书中也谈及了这一问题,他在谈到学生听力方面困难时,是这么说的:“我国学生在听力英语时,由于不太熟悉英美人生活习惯、文化特色、兴趣、爱好等,常感到所听的材料虽无具体新词句,但却不能听懂内容。为此,听力练习可配合一定情景,并在教学中注重文化背景。”CAI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传统听力教学,它能很好地运用声音、色彩、动画效果的配合而融汇为一种科学性、艺术性和兴趣性相结合的整体。由于画面生动、形象,录像引人入胜。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大大的改观,通过听觉器官、视觉器官的综合配合,积极发挥脑的作用,并通过适当口头模仿及动作模仿。较形象地完成了某一语言点的学习。CAI课件的另一优势是信息量大,为此,可不失时机地通过动画式电影片断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知识的补充,使枯燥的人文地理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增强学生记忆力,扫除听力障碍。
2.人机交流,解决个体差异性
这一优势是其他的电教手段无法代替的,由于CAI的独特性,即它可以通过微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使人机交流变为现实。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你不必担心是否有学生跟不上,也不必再害怕浪费优生的宝贵时间,学习不再是教师毫无目标的灌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他可以通过按钮的窗口的切换来选择项目,如词语解释、同步知识点,他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题目的难易及数目。同时,每做完一部分,微机就会告诉你,那些题对了,哪些题错了,正确答案是多少,你得了多少分。做对了的,还有一个praise给你,这样,你就可以根据情况自己选择内容学习了。同时,由于CAI课件的重复性优势,差生还可根据自身情况反复学习,不至于因为没听懂而耽误后面的学习,巩固了知识,克服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
3.设计新颖,便于学习者灵活机动操纵控制学习
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在利用CAI进行辅助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的操纵控制学习。这可通过CAI所提供的图形、声音、和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互操作来实现。例如,在利用由清华大学出版的《Family Album U. S. A 》光碟进行教学时,你可根据需要选择句法语言点学习或focus in的学习,非常简便,你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上课的过程由深至浅,由浅至深都可。你还可以通过主机监控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况。同时利用CAI,短时间内即可检查完学生学习情况,可以节省教师劳动的重复性。既然CAI课件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克服影响学生听力障碍的因素,那么精心选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自制CAI课件就有了其重大的意义。
三、多媒体CAI课件在外语听力训练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发展较成熟的信息技术,它包括有传播语言、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文字等多种信息载体。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尤其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即CAI。光学投影类媒体提供静态特征,便于长时间观察思考,教学过程的可控性强;电声类媒体提供的音响信息,有利辨音和优化音响效果,便于语言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营造;视听类媒体展现声画结合,充分体现事物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有利于对多种感官功能产生同时刺激,增强认知形成的功效。计算机类媒体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交互性,尤其是连上网络的多媒体计算机,人们可以远程充分调动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协调认知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组合人的学习能动性,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
1.充分利用英语新闻和原版电影等资源
一般的教学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是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的。但是笔者认为听说教学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前面也涉及到:学生在基本上不具备听懂口头英语的情况下,已经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单词,并具备了基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力。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大学里,第一阶段的英语听说训练,具有某种“补课”的性质。在进行听说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具备不错的书面语言理解力这一特点,在依照课本循序渐进进行训练的同时,补充一些具备较高难度的材料,并给学生充分的指导(包括提供听说内容的文本),往往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达到能利用听和说两种技能,获取信息,学习新知,形成以听说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学生那方面,也能够有效地转化为以听说为主导的学习模式。这无疑是一种更接近语言学习常规的(如母语学习)方式。比较合适的“高难度听说材料”一般包括国外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和类似节目、原版影片等。将这些节目引入课堂,需要掌握合适的方式方法,以起到预期的效果。
2.巧妙使用字幕和对白
有了视频资料的对白或文本,还必须能灵活使用。随着技术的进步,获取影片的对白越来越容易。现在,一种比VCD和VHS录像带更为先进的视听技术是DVD。在一张DVD光碟上,一般可以存储整部影片的高清晰度动态图像,以及多种语言的对白和多种文字的字幕供放映时选择,且一般都具备英文字幕。但是,这并不是说,在听说课上使用DVD影片,直接调出英文字幕进行放映,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便利,设计出更活泼的课堂练习形式。比如,可以节选出某个电影片断,布置学生做“配音练习”。根据学生的水平,可以要求是进行纯粹的模仿并配音,或者是先翻译对白再配音。做课堂展示的时候,教师可以配合学生,放映抹除了字幕和伴音的影片片段。
3.用精到的讲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文化素养
【摘要】大班教学是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形式。研究大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改进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提高课堂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对英语大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班级分组、口语对练、作业互批、感情投入四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策略。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策略
1 引言
独立学院是近十几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的紧张,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学英语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十分普遍。本文首先分析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然后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提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2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近年来独立学院的蓬勃发展,学生数也在不断增加,因而很多学校出现了师资力量紧张,教学硬件设施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的大班教学也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对于大学英语这一门课程,一个班的学生数甚至会超过100人。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于刚刚从走进大学的大一学生,在大学课堂中老师一个学期都不一定能叫出他或她的名字,如何在大班课堂中找到归属感?同时,由于人数众多,课堂时间有限,只有少部分同学有机会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如何让大家每堂课都有机会开口说英语?对于老师来说,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大班作业如何批改?全部批改不太现实,因为一个老师可能要教好几个班,部分批改又不能了解全部情况,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以上这些情况无疑给大学英语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3.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策略研究
根据自己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的经验,本文拟从班级分组、口语对练、作业互批、感情投入四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策略。
(1)班级分组
针对人数众多的大学英语大班课堂,对班级进行分组是很重要的一步。在分组过程中,首先通过了解大家的英语高考成绩来确定分组依据,做到以强带弱,分配均匀。然后,明确小组长职责,组员轮流担任小组长,以增加责任感。同时要求组员们坐在一起,这样方便讨论问题,完成课堂任务。通过分组,可以让同学们在大课堂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也方便与组员交流,共同进步。在分组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每组人数控制在8人以内,人数太多也不利于组内活动效果。同时,在小组完成课堂任务时,每次的发言代表要轮流替换,以避免一个小组只有一两个成绩较好的同学在实际做任务,而其他同学都不参与的情况。
(2)口语对练
在大班情况下,每位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是进行角色扮演等练习口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有些同学可能一个学期也没有机会回答一次问题。这对于语言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现象。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增加同学们说的机会,这在众多的人数和有限的时间面前确实是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尝试在每堂课前3分钟让同学们跟自己的搭档进行自由对话,我会把会话主题和相关句型、单词放在PPT上,一般会给出3个主题供同学们选,同时走到同学们中间监督和检查对话情况。最后会抽取两组在班上演练。通过这种方式,每堂课同学们都有了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主题和相关句型、单词是很关键的,否则同学们会一下子找不到主题,或是由于不会说一些句型、单词就不开口,这样容易使这种口语练习流于形式。但同时也要鼓励基础较好的同学自己寻找主题,使用一些新的句型。对于搭档也应定时轮换,不能每次都与同一位同学对话,轮换有利于大家接触到不同的知识点。
(3)作业互批
大班的作业批改是件费时耗力的工作。如果一个班的作业全部批改,老师在时间和精力上承受不了,如果部分批改,很多同学就会有侥幸心理,应付完成甚至不做作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班级尝试进行作业互批。例如,在每次听写完单词和短语后,由3至4名班干负责收集作业,收完之后再互相交换发到其他区域,以确保每位同学所批改的作业都不是自己本人或周边同学的。同时,也要给同学们提供批改答案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批改规则。组织学生批改判定分数后,再由班干负责收上来,在课间一一登记成绩,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样能促进同学生认真对待每次的作业。同时,即时表扬作业得高分的同学,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同学们互批作业不仅仅是节约了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批改的过程中又一次强化了对知识点的了解。
(4)感情投入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里,老师可以尝试加入到同学们的班级群,这样可以参与他们的讨论,提醒他们按时完成作业,提前预习等,并给他们推荐一些学习英语的网站,或是在群共享定时为他们提供一些学习资料,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另外,大部分同学在高中时是有很强烈的存在感的,老师基本上能叫出每位同学的名字。进入到大学后,每门课程的老师在课后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是较少的,学生可能会有些失落感。如果能在课后跟同学们多沟通交流,既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学习上的帮助,增进与同学们的感情,又能了解到他们课堂上的一些需求,有利于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尝试记住每位同学的名字,在课堂上能随口叫出同学们的名字,这对他们是种很大的鼓励。
4 结语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所做的一些探索和思考。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是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的一个普通现象。这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我们不能逃避问题,更要积极迎接挑战,深入洞察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现状和特点,针对独立学院英语大班教学的特殊性,努力思考,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开拓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英语大班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这样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听力障碍;教学模式;听力技能
一、引言
听力理解一直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方面比较头痛的一个问题。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听力理解题目在大学英语测试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35%。然而学生的听力课时仍然极其有限,通常平均每周为1-2节。无疑,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有效的听力教学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中,教师很少去教学生怎样听,而更多的只是将大量的视听材料“灌”给学生,认为学生在接触过大量的听力内容之后便会自然而然地获得听力方面的技能,无需向学生讲授如何去听。教学中,多数教师遵循着同一种固定的模式 ——打开课本,讲解生词,播放磁带或光盘,提问/回答问题,给出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会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远远没有解决自己听力上的问题,进而对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失去兴趣,而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丧失便成为了英语听力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因此,作为教师很有必要在如何讲授听力课程方面寻找新的思路。
二、英语学习者的听力障碍
在学生中多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听力理解成为学习者的头痛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1. 听力理解过程的认识
对于听力理解过程的认识多数学习者只停留在“听一段材料,然后能够知道材料里说的是什么,并能回答设置的相关题目”这一层面上,对于听力理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其实并不清楚。Howatt and Dakin 指出听力理解要求听者能够在接受说话者的语音、理解其语言中的词汇、语法的基础上判断和领会其所说的内容[1]。要实现这一过程,听者需要具备一系列的听力技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微技能。听力微技能包括:
(1)预想说话者会说什么;
(2)迅速猜测生词;
(3)利用已有的相关知识帮助理解听力内容;
(4)识别并抓住相关信息,忽略无关信息;
(5)记忆相关信息(做笔记或简述);
(6)识别话语标记,如:well, oh, another thing is,now, finally等;
(7)识别连接手段,如:such as,which等,也包括系动词、代词等 ;
(8)通过说话者使用的不同语调和重读方式判断说话者的意味和对话情景;
(9)推断相关信息,如:说话者的态度或意图等[2]。
总之,听力理解的目的在于测定学习者接受、理解、记忆音响信息的能力,要求学习者边听边理解,换句话说,就是要边听边预想、边捕捉信息边对其筛选、边阅读题目边猜测又边抉择,这几“边”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要求想象、积极而相互作用的过程[3]。
2. 听力材料的特点
听力材料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听力的难度:
(1)属于音响材料,在听者耳边稍纵即逝,不同于阅读材料,阅读者可以随时回头阅读;
(2)其内容涉及生活各个领域,包括街头闲聊、俗语谚语、新人新事以及不为学习者所熟知的情形,并且同一个对话中说话者时常改变话题;
(3)有的内容,比如新闻报道、采访、日常对话等缺乏条理性,听者无法预测说话者下一步将会说什么;
(4)连读、失爆的语音特征使得听者难以辨别语流中的单个词汇,尽管若其跃然纸上再熟之不过;
(5)日常对话性质的材料中会出现大量口语化的词汇和表达,比如,用stuff来表示material ,guy表示man 的含义等等,有时还会出现俚语或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表达,比如句子成分残缺或累赘,这些对于主要接触正式的书面语表达的学习者来说自然是陌生的。
3. 听力材料中说话者的言语特点
(1)累赘语言的穿插
Ur 指出:在一般的会话或者即兴演讲、讲座中我们为了表达主题实际上说了许多不必要的话,表现为重复、重新措辞、自我更正、详尽说明、同义反复和加入一些完全不具备任何实义的表达,比如,I mean,you know等[4]。这种累赘现象是言语表达的一种自然的特征,这既有可能帮助听者理解又有可能对其造成听力障碍,这取决于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对于初级学习者来说,这无疑为其听懂说话者所说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但对于高级学习者来说则为其适应说话者的语音和语言风格赢得了时间。
(2)RP和GA两种不同的语音体系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从小学到中学,基本上是遵循RP( Received Pronunciation)语音体系,即英式的语音教学系统。然而由于大学阶段所接触的语音材料多为GA(General American)即美式语音系统的发音,因而适应起来比较困难。
4. 学习者本身
(1)英语语音知识欠缺
问卷调查显示,65%的学习者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英语音标知识,73%的学习者对英语中的连读、失爆、重读、弱读这些朗读规则不了解,在自己的朗读中不会运用。因此,语音障碍成为其听力理解中的第一道“拦路虎”。
(2)英语语言知识不足
学习者对英语中的语言现象,比如一些惯用法和固定搭配往往不够熟知,积累不足。因而在听到这类表达的一部分信息后无法预测或猜测到另外一部分的表达。例如,在听到rosy这个词之后他们无法通过其习惯表达而直接预测到rosy后面会出现cheeks与其搭配;同样听到he flew into … 这样的表达之后不能凭借语感迅速判断结尾单词应该是rage这样的词。这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听力方面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3)有关背景知识匮乏
Anderson and Lynch曾指出:对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史实、背景知识的缺乏会成为听力理解中的一个障碍,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用来传递文化的[5]。听力材料所展示的就是各方面文化、知识的缩影,如科技、风土人情、着名人物、历史地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各种社会问题等,而现在的英语学习者在这些方面的知识尤其匮乏。
(4)时间投入不够
英语学习者往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阅读上,用于听的时间很少,所接触的听力材料很有限。在问卷调查中,84%的学习者坦言除了听力课之外,每星期用于听力方面的时间不足2小时,11%的学习者用于听力的时间为4小时以上,5%的学习者每星期甚至不足1小时。
(5)情感因素的干扰
语言学习中的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6]。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听力效果;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听力障碍中有情感因素的成分。主要的消极情感有:1)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不爱听”。2)精神紧张,“害怕自己听不懂”。3)焦虑, “担心考试成绩不好”。4)沮丧,“听了一遍,啥也没听懂”,“总不见进步”。5)缺乏自信,“自己听力太差”。6)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听着听着就溜号了”。
三、听力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听力障碍
通过以上对学习者听力障碍的分析,我们已经不难得出结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模式应该是在有限的听力讲授中,立足于解决学生听力学习过程中的障碍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去听。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1. 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
传统的听力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制定四个学期间的教学计划的重要性,基本上只是局限于完成听力课本上几个单元的听力内容与练习,如有可能适时地添加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外材料。事实上,若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听力障碍,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为指导。教学计划的制定应着眼于连续四个学期间的听力教学,每个学期设置不同的教学重心:
(1)第一学期:侧重于解决学生语音方面的障碍。通过大量的示范与练习使学生熟知英语语言中的连读、失去爆破、重读、弱读、语调、英式美式英语的差异等,训练学生的模仿跟读能力。
(2)第二学期:侧重于解决学生听力过程中的语速障碍。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语言基础知识(如语法、句式、习语搭配等)迅速识别、捕捉语流中的意群,并指导学生利用对意群的掌握形成对整个听力内容的完整理解。
(3)第三学期:侧重于学生微技能的全面训练,尤其教会学生如何做到对听力信息进行处理、筛选和记忆,如何把握听力内容的主旨大意并能边听边猜测同时进行快速记录。
(4)第四学期:提高学生听力的综合技能,并加大听力材料在篇幅和语速上的难度。
2. 教师授课模式的转变
在这样的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教师的授课方式显然不能再同于以往,而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精听为主。听力课程的主旋律应该是精听,解决学生听的质量问题,不再仅仅是量的完成。教师应该以“慢镜头”方式向学生细致讲授听力过程的各个环节,并有针对性地跟进反复的实际操练。对于量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加以解决。
(2)增进师生间的及时反馈。教师除了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语言知识(比如复杂的句子结构、固定的口语表达、习语搭配等)以外,还要做到和学生共同融入到听力训练中,注重倾听个体学生的答案和解释,而不是全班的“合唱”,及时给与学生反馈,指出问题所在,及时纠正,并给与正确的肯定和鼓励,同时针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授课环节做及时调整。
3. 精选听力材料
听力材料应该确保它的原声特点,虽然这对学生来说很难适应,但至少也要从半原声的材料逐步过渡,做到循序渐进。材料的难度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当前水平,难度要有阶梯性,否则将直接扼杀学生在听力上的信心和兴趣。材料形式应多样化。提供学生各种听力材料,并结合学生的课下时间充分实现泛听,以此帮助学生熟悉各种语音和话题,比如:演讲、广播新闻、电影/电视剧片断、日常对话、采访、英语歌曲等。
4. 听力练习的设置要有针对性
Ur就指出:为完成某一听力任务而设置的听力练习是最有效的,即要求学生根据所听的内容完成某些指定的任务,以此检验学生是否真的听清、听懂了[7]。听力教师应针对训练内容设计有效的练习形式,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形中也教会学生各方面的听力技能,并能以此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听力技能解决问题。
(1)针对每学期教学计划中要完成的微技能训练内容,设计练习内容和形式。如:若解决学生语音方面的障碍,则可根据听力材料中说话者的语音特点以及学生在听该材料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语音障碍,就此设置练习,其宗旨是要学生熟知各种语音现象,并能在听力实践中从容应对。
(2)针对材料内容的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听力练习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多项选择的形式,应根据听力材料所涉及的内容特点以不同的形式检测学生对信息的捕捉和理解。比如:画示意图、填充图表/表格信息、对观点进行赞同或反对的表决、回答问题等等。
(3)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灵活机动的练习形式。比如,学生在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听力训练后,势必会出现短时的疲劳,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电影等视频材料感兴趣的特点,指导学生借助于视频、利用说话者的口型来帮助自己进行语音和信息的捕捉。这种形式对英语听力语感不强的学生来说应该很有效。
5. 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问题
学习者在听力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必须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否则无论有多么完整的教学计划、多么丰富的练习,学生从中受益的比重都会大打折扣。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利用已经掌握的资源, 而能否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学习者当时的情感状态。Stevick, E. W.指出,当学习者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进入思维混乱、尴尬、绝望甚至愤怒等消极情感状态时,就不能有效地利用已有资源[8]。另外,有效的听力过程需要充分调动记忆功能。根据Stevick, E. W.的理论,情感可能给记忆带来混乱——人脑在处理新信息时,长时间记忆与工作记忆之间形成双向交流,新信息与旧信息建立联系;由于情感信息也与其他信息一并储存,当新信息与旧信息建立联系,消极情感与学习过程建立联系时,就会给工作记忆造成混乱,导致工作记忆中可用于处理信息的空间减少,从而影响学习效果[9]。虽然学习者的情感问题有其自身的因素,比如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消极情绪、厌恶等不良因素,但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帮助他们消除情感因素对听力效果的影响。
(1)必须设置明确的训练目标。研究显示,强烈的意图和需要可以使学习者自主或不自主地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并在大脑中反复回忆。
(2)提供良好的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最优化教学理论的倡导者巴班斯基认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条件下,教师是否善于在课堂上建立精神上和心理上良好的气氛是起着巨大作用的,在良好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特别有成果,就会达到可能的最优效果,学生们在情感上就不会感到过分的紧张、惧怕、担心、委屈。” 因此,教师应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付出努力,比如:尽量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注重说话时的语气和措辞,把握好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的纠正尺度,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等因素。
(3)避免在学习者的学习环节中施加过多测试压力。有的教师认为增加测试环节能够对学生的听力学习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但从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过多的测试无形中造成了学习者的焦虑情绪。Eysenck指出,焦虑给语言学习造成恶性循环: 焦虑导致紧张和害怕,紧张和害怕浪费精力和注意力; 这样用于思考和记忆的能量就相对减少,语言储存和输出效果降低,从而进一步增加导致焦虑的可能性[10]。因此教师需要在这方面把握好尺度,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问题的设计、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免挫伤学生的信心,从而达到消除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障碍。
(4)正确使用评价效应。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以肯定与鼓励为主。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应用延迟评价,即对学生的回答暂时不做评论,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对结果的过早评价会捏断学生的思维脉络,引发学生的心理不安和烦躁,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发展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时机,最终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正如哲学家狄德罗所说: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此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
四、结论
有些教师认为听力是很容易讲授的一门课程,然而多数EFL学习者却认为听力是最难提高的一项技能。这种矛盾情形是不是表明在听力教学上存在一些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探索的方方面面呢?也许说“听力课程最好上”是指它不需要花费大力气备课,授课过程中只需播放语音材料、测试学生的听力理解就可以了。但真的是除了检验学生的听力理解之外,授课过程中就无事可做了吗?显然不是这样,作为听力教师真的应该懂得如何真正做到帮助学习者提高听力技能,懂得如何通过有效的具体活动达到此目的,并能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听力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Howatt, A. and J. Dakin. Language laboratory materials, ed[M]. J. P. B. Allen, S. P. B. Allen, and S. P. Corder, 1974.
[2]Willis, J. 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81.
[3]萧春麟,杨扬.实用听力教程[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7]Ur, P.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5]Anderson, A. and T. Lynch. Listening[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6]Jane Arnold.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