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辩论常用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4 16:59: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辩论常用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辩论常用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变频调速;发电厂;大型电动机;节能

一、前言

我国工业生产中风机和泵类分布面广,数量大,耗电量惊人。据统计,全国风机和泵类电动机装机总容量约35000MW,耗电量相当于全国电力消耗总量的40%。据估计,提高风机和泵的运行效率的节能潜力可达300-500亿KWh/a,相当于610个装机容量为1000MW的大型发电厂的年发电总量。

我国风机和泵基本上采用定速驱动,在机组变负荷运行时,由于风机和泵运行偏离高效点,效率大大降低,我国很多风机和泵处于50%-70%的运行效率,有的甚至仅为30%。造成风机和泵运行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很难准确地计算出管网的阻力及运行过程中的工况变化,通常把系统的最大流量及相应的富裕量(通常为20%-30%)作为选择风机和泵的型号的设计值,而且,风机和泵的型号是有限的,在选用不到合适的型号时只好往大型号上靠,这样,势必出现大量的大马拉小车的现象。

二、风机节能的研究

风机是发电厂的重要辅机,是高电压大电流的大功率设备,也是影响发电效率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器件、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压变频器的价格不断下降,可靠性不断增强,高压大容量变频器已经在发电厂辅机设备中逐渐得到应用。理论上分析风机流量与转速的一次方成正比,压力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轴功率与转速的三次方成正比,所以风机转速降低后,其轴功率随转速的三次方降低,相应的驱动电机所需的电功率亦可相应大大降低,可见调速是风机节能的重要途径。变频调速装置可以优化电动机的运行状态,大大提高其运行效率,达到节能目的。

电厂风机大多采用高效离心式风机。但是由于单台风机运行具备带75%的负荷运行的能力,加上机组调峰运行,常常不会满负荷运行,所以需要采用入口风门调节流量,风门开度一般在50%-80%,存在严重的节流损耗,所以风机并没有工作在最高效率点,实际运行效率较低。按照我国现行的火电设计规程,设计时以系统最大风量和风压作为参考选型电动机,一般风量裕量在5%-10%,风压裕量在10%,再加上电动机选型时风机型号不能完全匹配,只能往大机号上靠,所以冗余量特别大。

送风机给锅炉燃烧提供空气,引风机则是将燃烧后的高温尾气排向烟道。送、引风机都需要调整入口风门,满足不同负荷的风量要求,同时互相配合控制风煤配比并保证炉膛负压的稳定。所以改变风量的调节方式是提高风机效率,降低风机能耗的最有效途径。

锅炉引风机、一次风机、送风机的单机功率大,长时间运行,节能潜力最大。其他如排粉风机、再循环风机等也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三、水泵节能分析

由于变频调速具有调速范围大、精度高、性能指标优良的特点,实现变频调速后,水泵可以很方便地构成闭环控制,进行自动调节。调节器输出的4-20mA信号输到变频器,通过变频器调节电机转速,可以平滑稳定地调整流量,使机组在更经济的状态下安全自动运行,克服了调门线性度不好,调节品质差,自动投入率低等缺陷。

发电机组必须配备大量的水泵。锅炉给水泵、循环水泵、凝结水泵、灰渣泵等设备单机功率较大,流量调节频繁,节能效果最为明显。其他如射水泵、低压加热器疏水泵、热网水泵、冷却水泵、轴封水泵、除盐水泵、清水泵、过滤器反洗泵、生活水泵、消防水泵和补给水泵等等都可以使用相应电压等级的变频器进行调速运行。

现在电厂锅炉给水多采用母管制给水系统,给水泵采用定速运行。锅炉气包水位靠自动给水调节阀调节,属节流调节,存在较大的节流损耗。如果对母管制给水系统中一部分水泵进行变频改造,工频泵、变频泵并联运行,工频泵对应最佳工作点提供固定流量,变频泵对应工作点调节给水量。最终在实现给水母管恒压运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水泵的单耗。

循环水泵为汽轮机组凝结器提供冷却水。一个机组一般配置三台循环水泵,为“一用一备一检修”或是“两用一备”。随着机组负荷的变化,为了保证机组在合理的经济真空值运行,需要的冷水值是变化的,所以采用变频调节循环水泵既可节能降耗,又可以实现高精度控制。考虑到循环水泵的工作特性,可以采用“一台变频器拖动二台水泵”或是“一台变频器拖动三台水泵”的方案,达到最大的投资收益比。

凝结水泵的设计一般为“一用一备”或“两用一备”。现在的水量调节方式为阀门调节,造成出口压力大、调节性能差、设备损坏快等问题,同时运行人员操作频繁,影响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而采用变频调节,除了可以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外,还可以改善控制工艺、提高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灰浆泵将煤在锅炉中燃烧后冲到灰浆池中的灰浆、灰渣排到储灰厂。如果灰浆泵全速运行,容易将灰浆池抽干,泵空转引起气蚀;停泵时间过长灰浆池又会溢出;灰浆泵停机后很快再启动容易因为过热损坏电动机;灰浆泵长期不用,出口会被灰浆堵死,再次开泵会造成电动机过载烧毁。所以灰浆泵需要轮流间断运行,操作非常频繁,泵和电动机损坏严重。故此,灰浆泵是电厂中最需要变频改造的设备,可以改善工艺条件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李青,赵元胜.高压变频器在火力发电厂的节能应用[J].广西电力技术m2000(4).

[2]韩安荣.通用变频器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李遵基.变频控制原理及应用[M].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出版社,2001.

[4]冷增祥.中、高压变频器概述[J].江苏电机工程,2002(4):32.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表达;训练

引言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强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实际的口语表达训练教学对教学与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当具有课程意识、生成意识、课程资源意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中能够合理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训练教学质量。新课标要求学生摆脱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脑,创造性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一、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的类型

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主要有三种类型。首先,利用零散时间开展的口语表达训练。利用零散时间开展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有着多种活动形式,例如,“日有所讲”、“诗意早点”、“模拟面试”等。日有所讲就是教师利用教学空余时间,随机选择学生让其进行一分钟的话题演讲,并组织学生进行即时点评,给予合理的方法指导。其次,“全员性比赛”形式的口语表达训练。“话题演讲赛”、“诗文朗诵赛”、“辩论赛”等是“全员性比赛”常用的活动类型。第三,借助特长选修课程开展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辩手训练营”、“演讲口才班”等是常用的借助特长选修课程开展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活动形式。

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高年级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和一般的教学活动有着一定的区别,其具有多层次、多渠道、多系列等特点。首先,多层次。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可以在学校、班级、小组、个人诗歌不同层次上开展。学校、班集体的活动有演讲赛、辩论赛等,小组的活动有模拟面试、小组讨论等,个人的活动有日有所讲、诗意早点等。其次,多渠道。开展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渠道较多,从宏观方面可以分为社会、家庭、学校三条渠道。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中,应当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全方位的训练体系。最后,多系列。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系列的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辩论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当注重发挥不同系列活动的特点,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开展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的策略

1.师生互动法

言语交流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实现交往目的的主要途径,交往主体之间的互动性是言语交流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要想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就应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小型的辩论或演讲比赛时,不可以只让学生说,在恰当的时候教师应当参与到活动当中,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以身示范在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训练学生的发音、气息、眼神、体态语时,教师应当能够随时亲自上阵,用满腔的热情、大方的风度以及专业技巧感染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中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带动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积极地与学生互动,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赏析观摩法

赏析观摩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高水平口语表达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口语表达能力的热情。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欣赏丁建华朗诵的《一棵开花的树》,乔榛朗诵的《雨巷》等优秀的名家朗诵,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掌握相应的口语表达技巧。辩论是目前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常用的口语表达训练活动,为了提高学生辩论活动的质量,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经典的辩论赛视频。教师在选取辩论赛的视频时,应当注意辩论赛的辩题与对抗程度,辩题应当使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对抗应当激烈并且引起学生的共鸣。在组织学生观摩赏析名家的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内省,反观自己的口语表达,发觉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予以改进。

3.日积月累法

口语表达能力可以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有赖于持之以恒的积累和学习。要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就应当多读书多训练。没有人天生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艰辛的汗水是博闻强记的基础。在口语表达能力教学训练中,教师不但应当给予学生口语表达技巧的指导,还应当要求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多记忆、背诵经典的诗词歌赋、哲理名言、幽默风趣的笑话以及动人的故事等,以扩充自身的知识积累。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多多练笔,练好笔头功夫,在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稿子写好后再背,熟记后进行脱稿演讲,久而久之达到即兴演讲的最高境界。

第3篇

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把握好课堂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严谨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主要需注意以下几点:

1.搞好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的。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面容,和蔼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叙述,更有涓涓细流描绘。

2.培养学生能力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有人说教给学生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启导思维深刻性、培养思维独立性、拓展思维广阔性、激发思维批判性、训练思维灵活性。将学生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轨道,与教师思维同步。

3.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应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教法。教无定法,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群体将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

1.讲授法。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问题深度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2.讨论法。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辩论法。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结论,目前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如上选修④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课时,在小结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在教授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创始人孔子》一课时,可以举行一个辩论会,辩一辩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通过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4篇

关键词:辩论教学法;高职教育;护士人文修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02-02

一、辩论教学法概述

辩论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有争议的内容归纳为问题,分配给学生,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研究分析问题,最后把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有效表达的一种训练过程。辩论赛是一场训练,不仅仅是表达的训练,还是自我不断进行整合的过程,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辩论流程不是一个直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过程,就像护理质量管理中的PDCA方式。从准备阶段开始,到比赛中与对方辩友辩述过程中都会有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学生再次搜集资料,进而分析判断,再进行有效表达的过程。而这样的一个循环往返的过程,事实上也是我们常用于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只要是长期接受正确的辩论赛训练的同学,大部分都具备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具备相当高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对问题的研究分析能力。

二、在高职教育中开展辩论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相对较晚,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从师资队伍薄弱、实验、实训条件差的中职学校或者多所学校整合后发展而来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高专办学理念的更改,资金的注入,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大批量的初高中学生涌进高职院校,渐渐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庞大,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管理难度大。高职学生也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一是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高职院校属于专科层次,录取分数低,加之社会舆论对高职院校还存在部分偏见,导致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和认知存在误区。二是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文化基础较差。大部分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高中时候的后进生或者是问题学生,总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习没有常规方法,整体文化素质低。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急需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曾经一贯推崇的“填鸭式”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了,所以更多新型的教学模式浮出水面。

三、辩论教学法的实施

1.预先安排。为了保证辩论教学法的顺利实施,首先由老师简单介绍辩论赛的整个流程及要求。其次在班级里选取6名学生作为本次辩论赛的评委,最后对班级学生进行随机分成2组,每组确定1名组长,每组再自由推荐3名学生分别作为第一辩手、第二辩手和第三辩手,学生将各持正反辩题进行辩论。

2.辩论准备。在辩论赛开始前2周,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作为辩论的题目,比如在讲述《护士人文修养》中,关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医学带的利与弊。每组同学派出1名学生抽题,一方作为正方,另一方成反方。在每组组长的组织领导下,针对自己方所持的观点,到学校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整理等。

3.辩论阶段。整个辩论过程中由老师作为主持人并公布评分标准(可参附表),评分标准应包括立论陈词、攻辩环节、自由辩论、总结陈词、评委提问、团体配合以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双方辩手开始辩论,包括立体陈词、攻辩、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严格计时并适时提醒辩手。最后由评委组给出每组的分数,计算最终辩论赛成绩并公布。

4.点评。老师根据评委们按照评分标准所给分数总结本次辩论,双方的辩论成绩是由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其余求平均数得出。教师首先对每组的团体精神进行点评,其次是对每组四位辩手的协调一致和观点统一进行点评,最后对每位辩手的综合表现逐一进行表扬,比如普通话,立题明确、巧妙处理问题的技能、创造和谐的比赛氛围、仪容仪表的展示等,纠正个别辩手存在的问题,如语速太快、逻辑不够严密、层次感不强等。

四、开展辩论教学法的意义

通过一段时间辩论教学法在《护士人文修养》课程中的应用,发现辩论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意识。学生们的学习由被动从属的接受者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满足了教学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附表:

参考文献:

[1]周文琼.辩论教学法的运用与探索[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04):78-79.

[2]马楚凡,吴江,李冬梅,田敏,黄静,张少锋,陈吉华.临床辩论模式联合病例教学法在口腔修复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5,(04):594-597.

第5篇

关键词:法律课;有效教学;技工院校

技校生走上社会后要更好地适应职场工作需求,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因此,在技工院校开展法律课教学已经成为技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技工院校法律课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为:不仅要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更要培养学生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一、探究法律课有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在技工院校中,学生基础普遍薄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也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任课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以外,更应该教会学生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传统法律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讲授法,以教师为主体,直接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与法律理论,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难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运用,大多数学生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将来毕业后也难以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因此,法律教师应该探究有效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强化师生之间的交互性,提高法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法律课有效教学模式类型

1.讲解传授法

在法律课教学模式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讲解传授法。不过,法律教师在讲解传授法律知识时,不能满堂灌、照本宣科。技校生虽然基础较差,但是他们思维敏捷、灵活性强。教师在讲解传授过程中,基于技校生实际情况,要尽量避免深奥的法律理论,而是选择一些浅显易懂、实践性强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法律教师在向技校生传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法律知识的读物,向学生推荐优秀法律著作,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改善法律课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辩论学习法

辩论学习法是法律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在自由辩论的氛围下,教师提出辩论题目,学生在自由辩论过程中充分发表个人观点和想法。学生一方面可以在激烈辩论中突破难点,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设定辩论主题时,要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教师在指导辩论的过程中,要适度引导、控制辩论进程,防止辩论严重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三、法律实践课的教学方法

提高法律实践课教学效果的着重点在于实际案例的应用,法律教师应该更多选择启发式教学模式,而不是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

1.模拟法庭教学方式

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方式时,给学生分配不同的法庭角色,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的技巧与能力。(1)精选案件。模拟法庭训练围绕案件展开,因此选择热门性案件或者争议性案件,能够提高模拟法庭的教学效果。另外,尽量使模拟法庭丰富多彩,将不同法律专业知识融合于一次模拟法庭训练中,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整的模拟法庭可以划分为多个环节,每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完成庭审任务,学生集体讨论,共同决定各自的扮演角色以及职责。另外,在整个模拟法庭审查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辅助作用。

2.课外活动模式

课外活动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寒暑假社会实践、参与法律讲座、组织学生观摩庭审等。下面对其进行详细说明。(1)寒暑假社会实践。在寒假和暑假期间,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自己将法律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不断拓展社会视野。(2)参与法律讲座。应该定期邀请优秀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学者到学校来做法律讲座。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超的案例分析能力,必然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以及案件分析能力。(3)组织学生观摩庭审。法庭审判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让学生近距离感觉庭审全过程,能够使枯燥乏味的法律知识变得鲜活起来,给学生带来震撼。

作者:周维 单位: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

第6篇

一、“活动”激活

一年来,我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不少活动,其中激活效果比较好的是“学习苦多、学习乐多”的辩论赛。

在“学习苦多、学习乐多”辩论赛活动前,我和学生一起欣赏了一场精彩的“国际大专辩论赛”,激发了学生参与辩论的热情。我趁热打铁地提出我们也搞一次辩论赛的想法,学生自是欢喜应允。这时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辩题“学习苦多、学习乐多”拿出来,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经学生推荐选出了八名表现活跃的学生,组成正方、反方两队,分头准备。两周后,辩论赛举行了,辩手们个个激情澎湃地完成了辩论。坦白地说,这场辩论赛并不精彩,但富有激情,让我们班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生机盎然。一段时间里,“苦”与“乐”成为班上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二、“鲶鱼”激活

在北欧,沙丁鱼深受人们的青睐,但这种鱼极易死亡,一旦死去,卖价立跌。于是,人们想出一个好办法,在船舱里放进几条鲶鱼。鲶鱼生性好动,进入船舱后便四处游动,到处冲撞,使得原来不动的沙丁鱼立刻紧张起来,加速游动,从而增强了机体活力。这种利用鲶鱼激发沙丁鱼活动和活力的方法,被称为“鲶鱼效应”。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班内的“鲶鱼”,利用“鲶鱼”的那些活泼、积极因素来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我们班有个学生梁某,生性聪颖好动,并且特别喜欢在班上女生面前表现,是条不错的“鲶鱼”。我在编座位时,总会安排几个比较文静的女生和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在他周围,既给他表现的空间来激发“沙丁鱼”的活力,又不至于使他过于嚣张、盲目自信。

发现、挖掘“鲶鱼”,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便可以由点到面地带动全班。注重“鲶鱼”的带动性、帮、感染力、鼓动性,便有利于形成一个活泼、向上的班级氛围。

三、“奖励”激活

高中生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望得到赞扬,而奖励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在学习生活中,我会经常赞美学生,会经常用“放大镜”去找他们的优点,然后给予物质的、精神的奖励。比如,我特别设了个座位奖,就是把中间靠前的位置,奖给那些课上敢于回答老师提问,课后又敢于向老师求教的学生,以此鼓励那些活泼聪颖、勤学好问的同学。这对激活一些有上进心的学生效果很好。

第7篇

什么是辩论?

定义:辩论是人们持不同立场对同一对象展开争论的过程。

辩论常常是一个批驳谬误,探求真理的过程。因此,辩论的意义在于:明理即辩。

辩论的作用:

1.探求真知真理,弘扬价值观;

2.关注社会生活,激发社会责任心;

3.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

4.吸收和郑和多元化的知识和信息;

5.展示语言风采,弘扬口才魅力;

6.提升人际关系的能力,扩大人际交流的范围,培养公众情感。

一、辩论思维:辩论的灵魂和基础

辩论中,对辩题的分析是否透彻,思路是否清晰,反应是否敏捷,想象是否丰富,推理是否缜密,引据是否合理,配合是否默契等等,都是以思维为基础的。

辩论过程是一个充满逻辑推理、演绎论证的过程,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因此,辩论不但带有浓厚的学术色彩,而且是一种滴水不可漏的思辨之战。

1.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

是在思维过程中,通过知识、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方案、设想和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是能够从不同起点、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标准而得出结论,

再由这些不同方式得出的结论交织融合成一个思维体系。

又叫扩散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三个主要特征

1).表现为流畅、变通、独特;

2).流畅是指反应迅速而丰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信息;

3).变通是指思维方式不落俗套,能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去创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独特是指对事物有独到见解。

层次:流畅——变通——独特(最高层)

2.思维方式:收敛性思维

定义:将得到的素材在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的过程中重新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唯一正确的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过程。即“收得拢”。

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配合运用

1).“散得开,收得拢”;

2).发散性思维为收敛性思维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广阔的依据。

3.逻辑推理:常用方法

(1).三段论

(2).归纳法

(3).类比法

(4).反证法

(5).两难法

逻辑推理:典型错误

(1).偷换概念(主动而为之)

(2).概念混淆(被动而为之)

(3).偷换辩题

(4).循环论证

(5).断章取义

(6).以偏盖全或以全盖偏

二、辩论语言

~汉语是辩论的血肉,辩论是汉语语言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辩论者要将自己的思想用语言完美地表达出来

1.辩论语言的特点

(1).精确性

要忠实于信息传递

(举例:《恐韩·韩乔生语录》)

(2).艺术性

#文采中运理,妙用修辞。(比喻、引用、夸张、排比)

#语美中含力,语言要有美感。

*语言秀

过分夸大了语言的作用,辩手成为语言秀的表演者。

缺乏朴实语言。

(3).攻击性

辩论语言是具有挑战性的攻势语言

(4).逻辑性

(5).简洁性

语言精练,清晰明了。

(6).多样性

有声语言+无声语言(人体语言、姿态语言、实物语言等)

无声语言要给人们的感觉:精神饱满、从容不迫、成竹在胸、正气凛然、气势磅礴······

(7).新奇性

指语言的内容要有新意,表达要让人觉得新奇。

(吸引评委注意,活跃赛场,一新制胜,给对手一个意外。)

(8).感染性:幽默

一是鲜明地表达观点;

二是营造场上的气氛;

三是给对方造成压力。

2.辩论语言的要求(有理、有力、有节)

1).口齿清晰

2).言简意赅

3).言之有别

4).言之有物

5).言而有序

6).言之有理

3.语音、语速、语调关系

三、审题与立论

审题

需要掌握的三个要点:

一是判别辩题类型:

1.矛盾型辩题

只需要论证本方的观点即可。

2.对立型辩题

双方的观点都需要论证。

3.比较型辩题

比较标准。

二是界定包括关键词在内的概念

(1).必要性

(2).基本方式

(3).注意事项

(4).关键词的界定:题眼

三是对辩题的价值判断

求真求实、抑恶扬善是基本价值。

立论

~立论的策略

(1).以哲学的眼光审视、分析命题;

(2).立足点高,超凡脱俗,纵揽全局;

(3).认识到双方立论的薄弱点;

(4).立论要做到严、新、奇。

论据

~特点:

(1).准确性(来源也要准确)

(2).典型性

(3).充分性

(4).新颖性和复杂性

(5).简洁性

变向论据

论证

(1).了解和把握论证因果关系;

(2).善于归纳论证的内容。

最佳立论

#能得到队员感情认同,引发观众共鸣,评委得到认可的立论。

#特点:

(1).逻辑性

(2).创新性

(3).攻击性

变向论点

定义:服务对方论点的论点。

出现的原因:对论点分析的不透彻、不到位。

纠正和拯救:再变向。

框架

底线

底线是一方必须坚守的基本立场,是不能更改的防线。

底线特点:(1).精练;(2).易懂易记。

底线一般以二至四条为宜。

寻找对方底线:观点证明。

检验底线: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攻。

其他所有的观点都是由底线衍生并为之服务。

四、反驳与攻辩

反驳是必须进行的阶段。

反驳是反映辩手是否具有快速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迅速的语言归纳本领。

1.直接反驳

2.间接反驳

反驳的原则:服从真理。怀疑一切的反驳可能适得其反。

攻辩

注意事项:

(1).目的明确

(2).言简意赅

(3).击中要害

回答:

(1).设定条件回答法

(2).更换条件回答法

攻辩小结

五、自由辩论:核心

核心:形散而神不散。

自由辩论的准备

自由辩论的施行

六、辩论技巧

1.攻其要害

2.穷追不舍

3.利用矛盾

4.引蛇出洞

5.巧设圈套

6.李代桃疆

7.善用逻辑

8.慎用诡辩

七、仪态仪表

仪态:

1.头部

头部表现要沉稳庄重,频频点头或摇头都不适宜。

不能因表现不好而摇头:自我否定。

2.眼神、眼光

辩手目光要亲切、庄重、坚毅,表现出友好、沉稳、自信的风度。

3.笑容

辩手的笑容只能是微笑。

4.手势

原则:贵精不贵多,要适中得体,干脆利落,自然大方,表意确切。

通病:(1).生硬;(2).繁多;

(3).松散;(4).随意。

5.站姿、坐姿

仪表:着装与化妆

~着装

(1).庄重、统一,有特色。

(2).色彩上一冷色为主。

化妆

~效果:养眼(不是作秀)

八、辩风

1.队伍辩风:

1).雄辩: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2).花辩:复旦大学;

3).戏辩:新南威尔士大学;

4).儒辩:武汉大学;

5).正辩:山西大学;

6).文辩:中山大学;

7).整辩:马来亚大学。

2.队员辩风

1).感情型和理智型;

2).权威型和非权威型。

3.培养辩风的途径:

1).端正人生观;

2).博览群书;

3).有意识地进行。

4.有益辩风的整体配合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在不失个性的情况下,优编队伍,分享亮点,而不是让一颗星“灼伤”观众的眼睛。

九、辩德

(1).要树立正确的辩论价值观;

(2).要树立正确的辩论道德观。

十、辩论心理

1.适于辩论的心理素质:

(1).成熟的自信;

(2).强烈表现欲;

(3).求胜心强;

(4).从容;

(5).自然的平常心。

2.心理层次

三个层次:

(1).要我辩;

(2).我能辩;

(3).我要辩。

3.心理环境

解决方法:主动了解,提前适应。

(1).宏观环境:比赛大环境;

(2).微观环境:辩手对赛场的心理适应。

4.心理调动

5.心理压力

~印象整饬

~怯场

6.辩论中的自我心理控制

(1).控制紧张

(2).摆脱冲动

(3).控制急噪

(4).避免压抑

(5).摆脱心理障碍

(6).适度控制同情心

对方心理控制

最佳效果:逆认反应

控制对方心理以攻心为主。

观众的心理控制

观众的心理特点:

(1).对信息的棘手具有选择性;

(2).对辩手的态度受自身的影响。

控制观众心理:

(1).以真情打动观众;

(2).用真心理解和尊重观众;

(3).以真本事赢得观众赞赏。

评委的心理控制

辩论中的心理干扰:

(1).用眼神和表情;

第8篇

1基础英语精读课的教学现状

英语专业精读课又称作综合英语课程,是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英语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但是一直以来,精读课程以学生被动听课、老师占主导的模式进行,使得教学相对沉闷,学生缺乏主动性。以上问题使得精读课程不怎么受学生欢迎,但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由于沉闷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自身造成的。通常来讲,精读课程以教师的灌输为主,从而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逐渐降低甚至消失。教师习惯于讲座式教学,对课本中的语法挖掘过深,同时也靠翻译成汉语来让学生有更好的理解。但这样的做法减弱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学生则过多依靠教师,不去思考,只知道听和写。而且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会认为老师越有水平。这样的教法和学法从本质上磨灭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而应该具有的交际性。具体来讲有如下问题:(1)教师处理精读课过细导致学生知识面变窄;(2)过多的语法讲解使得学生只知道抠语法,而忽略了英语是交流工具的作用;(3)长期的教学也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4)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使得课堂教学沉闷;(5)精读课想要照顾到英语学习的所有面,如口语、阅读、听力、词汇等,结果力量分散,收效不大。以上问题使得教育者对精读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加以重新考虑。有的学者认为精读课就是一门综合课,理应涉及到所有方面。还有人认为精读课不培养学生某个方面的能力,应予以取缔。

2任务型教学法的介绍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英籍印度语言学家勃雷泊提出来的,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其理念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所掌握的语言技能来完成任务。其特点是: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任务型教学法有两大特点:(1)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目的,而不是单纯地练习某种语言(;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语言中的交际问题,任务的设置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社会背景且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学的活动,而且要有连贯性。在完成老师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兴趣加强,参与性加深,对知识和语言也进行了应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无形中也帮助了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提高。

3任务型教学法在精读课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英语精读课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英语精读课堂中的任务型教学可以细化为:比较型任务、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下面笔者将对常用的一些任务教学类型进行阐述。(1)比较型任务顾名思义,比较型任务是指使用比较即对比和类比的方法对一些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的方法。例如,在讲到“ChineseFood”(何兆熊版,第三册)这一单元时,可让学生对中西文化中的饮食习惯和礼仪进行对比,同时为了加深印象可以让学生做一个PPT,使中西饮食文化以画面和声音以及视频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中西饮食文化的理解。学生在过程中也学会了如何用英语介绍饮食文化。比较型教学法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查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根据需要模拟真实的语言情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在精读课上,学生可以依据课文指示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来还原课文内容,更好地对课文进行理解。例如,讲到“FreshStart”(何兆熊版,第三册)时,教师可以在课上采用角色扮演的活动任务:找一些同学扮演文章中遭遇尴尬的大一新生,一些同学担当旁观的学生。当然,活动地点不同,背景不同,有的发生在学校食堂,有的发生在上课的教室。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表演欲得到满足,深刻体会到作者遭遇尴尬的心情,能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对课文的理解。(3)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利于学生开展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更好地理解问题。讨论可以是学生参与讨论,发表不同意见,使各种思想得以体现;也可以是学生讨论后做出选择,达成一致意见。无论哪种讨论,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讲到“AlienationandtheInternet”(何兆熊版,第四册)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围绕“因特网的利与弊进行讨论。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交际能力。(4)课堂辩论辩论是思想碰撞的最佳方式,是体现学生智慧的最好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训练。除了结合精读课的文章进行锻炼,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行其他主题的辩论活动。比如,笔者在讲到“OnBecomingaBetterStudent(”何兆熊版,第三册)这一单元时,会讲到中国教育体制下对好学生的评判标准,进而拓展到现在国内大学生面临最大的就业问题。于是笔者便组织了一场辩论,主题是“Unemployment Comes with Graduation”意即毕业就是失业。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积极参与,分工明确,辩论前做了积极的准备,辩论中也兴趣盎然,信心满满。课堂辩论不仅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4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育研究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论式教学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设计艺术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只会通过设计技术来解决现有问题的设计艺术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前,社会更需要能够利用研究性思维整合现有信息与数据,发现新的生态模式,探索并创造出新的理念、产品、服务和模式的新型设计艺术人才。在我国现行的设计艺术教育中,有关设计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完善,有关创新创意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也初步建立起来,但关于如何培养设计艺术类学生研究性思维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本文从研究性思维的核心——逻辑思维入手,探索如何培养设计艺术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设计艺术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早期的设计专业在学科属性上与艺术专业有许多相似点,因此在学习方式和授课方式上除了采用基于赫尔巴特(Herbart)四段教学法的传统授课方式外,更多倾向于使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工作室(Studio)模式和研习班(Workshop)模式。工作室模式是一种最早出现在欧洲美术类院校的在专业艺术家工作室中进行艺术培训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的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可以在兴趣或任务的驱使下自由开展学习活动或是艺术创作[1]。研习班模式是另一种常用的艺术教学方式,20世纪初这个概念被包豪斯学院应用到设计艺术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以研习班为模式的教学形式。该模式通过提供学习过程中必要的工具、设备和场地,将学生聚集在一起,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分工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如今,工作室模式和研习班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到我国的设计与艺术教学活动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这两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学生的个性,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轻松、灵动的学习氛围,创建了一种自然的交流与学习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工作室模式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时间非常灵活,因而其对应的学习效果和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很难控制,且学生的团队合作较少;在研习班模式教学中,学生的团队合作可能只是一种假象,并没有真正做到各尽所长、思维碰撞、协同创新,也可能出现关注设计方案本身重于关注隐藏在设计过程中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这两种方式虽然在改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关系、学习氛围和学习模式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建构知识环节上是不明确、不全面的,存在部分重要能力培养如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缺失的可能。近年来,由于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如慕课(MOOC)的兴起,新教学理念如“以学生为中心”“研究性学习”“体验式教学”的出现,以及社会环境发展引擎的变化,设计艺术教育内部也发生了改变。部分院校开始尝试采用这些新的理念和手段来培养学生,如在设计艺术领域开展项目式教学[2][3]、研究型教学[4][5]。这些尝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巩固了他们已学的知识与技能,激活了他们参与社会创新的意识,而且让整个设计艺术教育紧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但笔者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设计逻辑能力上的不足并没有被这些新的教学技术、方式和理念所修补。例如,在交互设计中,学生依然不知道如何按照目标用户的认知规律、习惯和需求进行产品信息架构的搭建。

二、辩论式教学对培养逻辑能力的作用

辩论式教学是一种以问与答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核心理念之一的教学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已然是一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当时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就经常用辩论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们也希望通过与他人辩论的方式来阐释自己的治国理念,以期走上政治仕途[6]。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及其弟子柏拉图,就将辩论式教学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通过质询辩论的方式,即通过共同讨论、问答、辩论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7]。辩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因为它是在正反观点被放大的环境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过程,以及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发现问题和论证问题。目前在欧美盛行的“奥瑞冈模式”辩论教育,就是一个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典范。它要求辩论双方紧密围绕需要性(Need)、根属性(Inherency)、解决力(Solvency)和损益比(Desirability)四个方面来进行观点阐述。其中,根属性是指改变问题的必要性,它可以是结构性根属,如改变政策法规的必要性;也可以是态度性根属,如改变观念的必要性。解决力是指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阻挠和利益三个内容。损益比是指新方法所引发的利弊关系和效果[8]。每一位辩手都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环节,围绕辩题进行“需、根、解、损”四个方面的论证。“奥瑞冈模式”辩论教育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且深化了他们的思维层次,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的辩论式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其他重要的逻辑思维训练方式。例如,采用设喻的方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应用典故、传说、名言等来佐证自己观点的“考之”[9];以自己切身经验和体会来论证问题的现身说法。不管是较为复杂、程序化的“奥瑞冈模式”,还是较为直接、简短的设喻、“考之”、现身说法等,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帮助学生建构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范式,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点正是辩论式教学带给学习者最大的福祉。正因如此,辩论式教学逐渐摆脱仅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的刻板印象,逐渐向医学、理学、农学等领域渗透。

三、基于辩论式教学的设计逻辑能力培养

在设计艺术领域,较少见到如何培养学生设计逻辑能力的文献,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者对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传统认知有关。但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使社会对设计艺术人才有了新的要求,设计师应该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胜任新的工作与研究领域,如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用户研究者、信息架构师,且这种需求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入、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普及会越来越大。这就迫使教师必须调整现有的教学理念与体系,尽早建立起培养学生设计逻辑能力的教学模块。鉴于此,笔者提出基于辩论式教学的设计逻辑能力培养模式,整个模式由4个依次递进的环节构成,分别是辩题选择、正反夹角设置、辩论及点评。

(一)辩题选择

辩论式教学中辩题的选择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课堂、专家或一线教师、专业领域。在以课堂为来源的通道中,辩题可以是课程开展中学生所提问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在授课中发现的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或问题。在以一线教师或专家为来源的通道中,辩题可以是他们认为的重要问题。在以专业领域为来源的通道中,辩题可以是当下热门的领域热点,也可以是领域内新兴的话题,或者边缘化的话题。由于大多数设计艺术教育采用的是小班制,因此一个班级的辩题最好是每种来源的题目都有涉及。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平时经历的问题,也可以使其了解专家或一线教师眼中的重要问题,还可以了解行业内的热点。

(二)正反夹角设置

在设计艺术中,很多问题或现象并非都是非黑即白,如“设计是大众化好,还是个性化好?”不能简单地或者跟风认为大众化好或是个性化好。外界影响因素或环境致使设计艺术中的问题变得复杂与难以判断,而厘清这种复杂关系正是锻炼学生逻辑能力的好机会。因此,当收集完问题后,笔者制定了“夹角策略”,以此来筛选用于正式辩论式教学的辩题。“夹角”是指一个问题中两个有取舍关系的内容在语义上的相差程度,依据这种程度,将夹角大致分为180°、120°和90°三种。如果一个问题中两个有取舍关系的内容在语义上的夹角为180°,那么这种辩题称为180°辩题。如“公共座椅的设计是简约好,还是复古好?”,这类辩题往往通过应用基本的理论和一定的分析、判断就能找到答案。从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角度而言,这种题目属于普通级别。如果一个问题中两个有取舍关系内容的夹角为120°,那么这种辩题称为120°辩题。如“常见的‘搜索’图标,‘搜索’和‘缩放’的语义哪个表达更准确?”它对训练设计艺术类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来建构知识,形成逻辑思维范式非常有帮助。如果一个问题中两个有取舍关系的内容在语义上的关联较弱,则将其定义为90°夹角。如“一个logo的色彩搭配最能吸引人还是形状最能吸引人?”当然,它更能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辨别、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如果说夹角策略是从知识的内容上设置了逻辑思维训练难度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互动与辩论环节便是从建构知识的过程上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辩论

当正反双方的辩题设置完成后,引导学生如何准备辩题论证是接下来的重点。大部分设计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擅长艺术性思维,如发散、联想,而不擅长研究性思维。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各自的辩题演化为2至3个递进或并列关系的子主题,并告知学生可以使用的论证范式和技巧,如推理、例证、设喻。这个过程看似很平淡,但它奠定了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基础,为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模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对立的角度去思考或探索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后果和解决方法。这些问题可能会出现在自由辩论的环节,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提前准备。在这一环节中,另一个需要说明的便是赛制问题。引入辩论赛到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非辩论本身。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安排。笔者采用了“3:15:2”的模式,即首先是正反双方一辩各3分钟的观点陈述,之后是15分钟的交替式自由辩论,最后是正反方末辩各2分钟的总结。正式开始辩论之前,教师应提醒双方辩论的规则,以及需要避免的问题,如辩手自顾自地辩说而忽略对方辩论中出现的问题、单次陈述太多等。在“3:15:2”的模式中,各自的陈述是辩论赛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准备的,这一部分初步建立起了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范式。自由辩论环节重点训练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分析、综合、辨别、比较、判断、推理这些思维形式来论证自己观点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深化对知识内容理解和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陈述环节是经过激辩后对各自观点的一次梳理和总结,也是对学生归纳能力的一次训练。

(四)点评

当整个课程的全部辩题辩论结束后,教师开始对整个辩论过程进行梳理与总结。首先,根据引入辩论式教学的初衷对辩题的夹角策略进行解读,引导学生解开“非黑即白”的刻板思维模式,使其认识到学习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复杂性。其次,对论述问题的逻辑性进行评价,指出思维中逻辑混乱或薄弱的地方,以及应该如何应用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方法去深入认识和思考辩题。最后,从论证的语言、团队合作等方面,对整个辩论进行点评。

四、培养实践

为了验证辩论式教学对设计艺术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笔者开展了一项为期四年的教学实践,每一年都会在同一门课程中进行辩论式教学活动。整个课程长32学时,教师会从第一节课开始,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与领域专家或一线教师进行学术交流,探讨、整理并筛选出可能的课程辩题。之后,会根据夹角策略筛选并生成正反辩题。通常来讲,在一个连续的课堂中,每种夹角的辩题至少应该出现一次。例如,辩题“网页端的信息架构简单,还是移动端的信息架构简单?”就是一个出现在辩论式教学中的180°辩题。因为如果针对同一产品而言,根据信息建构的基本理论,很容易判断出网页端和移动端的信息架构孰难孰易,这是一个典型的非黑即白式辩题。再如,辩题“移动端应用的信息架构是趋同好,还是各具特色好?”这是一个出现在辩论式教学过程中的120°辩题。这个辩题很难像前一个辩题那样容易地给出答案,因为它涉及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很大程度地影响着移动应用所采取的架构策略(趋同还是趋异)。也可以说,在这个辩题之外,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又如,“线框图的绘制,是高保真好,还是低保真好?”是笔者常用到的另一个典型90°辩题。因为决定绘制线框图保真程度的主要因素是设计的开发阶段和评估设计的对象两个因素,但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这两个因素,而单纯地思考保真程度,因此他们会经常纠结“线框图的绘制是高保真好还是低保真好”这一问题。当设置好辩题即设计中逻辑思维的复杂程度之后,就开始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式教学的前期准备。为了充分激活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队和辩题的选择均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当辩题和队友确定后,教师会给学生一些关于论证问题的思维方式建议,如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2至3个相互关联的小问题,然后采用例证的方式进行论证,或者应用基本理论进行推演,或者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来论证问题。当然,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也会给学生一些技巧上的建议,如尽可能简洁明了地回答问题。在正式开始辩论式教学活动之前,还会建议学生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辩题。一切准备就绪后,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式教学,辩论过程严格遵守“3:15:2”的规则。当所有辩题辩论结束后,教师首先对辩题的设置做了一个说明,消除了部分学生关于选题的困惑。之后,对整个辩论过程中出现的逻辑问题进行了分析,予以纠正,并对辩论技巧做了点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