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6:59: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轻松;开放式;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三年,对于新课程改革教师要理性地看待,既要从中学习新的、适合我们课堂的教学理念,又要对一些不适合我们课堂的思想进行摒弃,同时,还要及时对我们的教学活动做出反思。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再是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更重要的应该是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价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放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逐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有人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的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充满兴趣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事半功倍了。比如,在学习口语交际《春天是我们的朋友》时,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外活动,去寻找春天。学生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春天,从花草树木中寻找春的痕迹,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
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以前的语文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适当的交流。开放式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同时能增强师生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我们在学习《风姑娘的照片》时,就可以给学生们观看不同风级带来的不同效果,可以有微风拂面的温柔,可以有秋风的萧瑟,也可以有冬风的凛冽,也可以有暴风及龙卷风的破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风,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快乐学习。
三、注重教学实践
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不能使学生们更好地学到知识,应当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学习《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时,可以鼓励学生们阅读课外材料,了解关于太空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太空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课上朗读课文,配上音乐及图片,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想。
四、鼓励式教学
鼓励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爱上学习,而且能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在这种得到肯定后的成功喜悦中,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兴趣更加浓烈,为更好地教学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放弃后进生;批改作业时,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在课余与学生聊天时,要适当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鼓励、肯定性的话语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良好心理,还能使学生逐渐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的几点理解和认识,在这里将我的想法抛出,希望能为各位教学同仁在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上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总之,在我们教学中,按照新课标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让学生们拥有快乐学习的时光。
参考文献:
[1]陈洁.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3(14).
关键词 语文语言民族性工具性人文性
“语文是什么”是一直以来困扰很多人的大难题,叶圣陶先生虽确立了语文的本体是语言,但是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偏误,语文的性质之争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对“语文”概念和性质的厘清与重申显得非常必要。
一、从语文教育教学的两种偏颇谈起
当今的语文教育和教学有两种偏颇,一是明确了语文的本体是语言,但是对语言的崇尚到达迷失于语言文字训练中不可自拔的地步,另一种是伴随着新课改的潮流,高举人文大旗,无视语言本体的存在或者置语言本体于不顾,自顾自地表演或者带着学生唱戏。
1.语文教育教学的“工具性”偏颇
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在《课程知识论》序言中强调:“技术理性对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宰制是极具破坏性的。”“技术理性强化了课程与教学的工具价值,漠视其内在价值。”[1]这种“工具性”偏颇倾向的产生,本质上是因为对语文实质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陷入了这样一种叙事模式:自叶圣陶就确定了语文是语言,所以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体,以语文的方式上出“语文味”,这种语文味突出表现在对文本的崇尚,尤其是对语文知识的迷恋。这种叙事模式导致了语文教学重视对文本的读写训练,而忽视听说训练,重视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却忽视了能力的养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加之标准化考试的助推,语文就不自觉地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这种偏向的课堂是人文性失落的课堂,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马拉松式’的识字教学,‘只见教材不见人’的阅读教学和‘画地为牢、重抑轻扬’的作文教学”[2]。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极力反对这种见文不见人的课堂,她认为这样的课堂“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进行肢解,枝枝节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闪光的启迪智慧的思想不见了,吸引人、凝聚人、感人肺腑的情感被肢解得无踪影了,留下的只是鸡零狗碎的符号”[3]。
2.语文教育教学的“人文性”偏颇
“人文性”偏颇倾向则是对语文本体的悖离,把“人”提到了前所未有高度,认为语文工具论是学生精神发展的桎梏,这种对工具性的消解是语文本身的裂变和异化。所以语文课堂中有不少解放手脚甩开书本的所谓体现新课程的人文课,或架空分析,或思想教育,或游戏表演。笔者就观摩过一个讲课大赛,讲课篇目是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师大谈爱国主义,播放爱国歌曲《五星红旗》,放映反映中国自信力提升的图片,最后让学生振臂大声呼喊“中国人具有自信力”三遍,课下不少人疾呼:“这是语文课吗?”这俨然是传递中国正能量的思想教育课,在这种华丽的包装下是语文本体的失落。
二、语文:一体二维三性
语文教学的偏颇在根本上是对“语文”本质理解的不到位。笔者对“语文”的理解可以简要概括为“一体二维三性”。
1.语文的一个本体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工作,将“国语”和“国文”统称为“语文”,自此“语文”作为课程教材名称确立。那么什么叫语文?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4]由此可见语文的本体即语言。徐林祥教授肯定了这一观点,在多篇论文中强调“语文就是语言”[5],并论证了这里的“语文”实际上已经包容了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的意思。实际上,当今语文教育教学的工具性偏颇或多或少地将语文窄化理解为语言文字或文章,而人文性偏颇则更多地将语文泛化理解为语言文学和文化,其操作失误缘于对语文的语言本体认识上的不足。
2.语文的两个维度
语文本体(语言)有两个意义指向,一是索绪尔所谓的整体语言和个体语言,前者是被动和集体固有的社会符码,其本质是“概念和符号的联想结合”[6],即所谓的狭义的语言,主要是一些语法规则;而后者是主动和个体的“依照个体观点的整体语言符码的个体运用”[6],即所谓的言语。另一个指向是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以一定的形式传达一定的信息,如特定的思想和文化内容。第一个指向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读写训练,还要重视听说发表,第二个指向要求语文教学双管齐下,文道合一。
3.语文的三个属性
关于语文的性质之争由来已久,历史上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表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受到了不少论者的质疑,因为没有揭示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实际上,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的属性,除此之外还有民族性,因为语文本体中的语言主要是指中华民族通用语,但是这三个属性并不在一个层面上,语文性质之争主要是集中在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的争论上。确定一个事物的本质关键在于揭示出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所以语文课程性质应该在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中来探讨。语文和政治、历史、数学同属于课程,但是之所以不同于政治、历史和数学,是因为语文是学习数学等学科的工具,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更侧重于对语言形式的把握。语文和英语、法语等都是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课程,英语和法语可看作“外国语文”,而且这些课程的学习也侧重于形式,但语文又不同于外国的英语和法语等课程,因为语文是中国的语文,它是学习中华民族通用语的一门课程,具有民族性,有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有特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所以笔者认为,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其根本特性在于民族性(本土性)和工具性(形式性),前者是中华民族赋予语文学科的独特个性,而后者则是语文学科内在的规定性。那么如何理解语文的人文性呢?数学、政治和历史等学科同样具有人文性,所以这个属性不能将语文和其他课程区别开来,不能作为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用屠锦红的话说:“人文性是工具性进行中的‘副产品’。”“人文性不是语文学科和语文教育的‘独生子’。”[7]
另外,“人文性”也不应该作为“工具性”的对等概念出现,因为“人文”对应的概念是“科学”,这里的人文性笔者倾向于理解为“思想性”和“诗性”。
从语文课程的角度讲,语文具有民族性和工具性的特性,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为本体学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性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所在,但是对应于语文教育,人文性却不能不提。语文课程是母语学习的课程,汉语言文字有着特定的民族文化内蕴,中国传统文化有人文教育的传统,这要求语文教育应该提升学生的文化力、思维力和审美力,培养学生学习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但是“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8],“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文化心理特征……符号因意义而存在……”[9],所以语文教育不应该囿于形式训练而置思想文化内容于不顾,也不应该局限于对语言工具的掌握而无法自拔。总之,语文课程虽然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但是它具有人文教育的优势,语文教育要求语文课程负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人文教育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这是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而不是语文学科的“本分”,所以反对给语文学科和课程以沉重的人文负荷,反对脱离语文本体的纯人文教学,但是提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一定的人文教育。
同样,语文教育也具有民族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徐林祥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性质是民族性,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教育,其特殊性就在于语文教育要遵循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的规律,此外语文教育还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民族性”将中国语文教育与外国语文教育区分开来,“工具性”将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区分开来,而“人文性”则是语文教育和其他教育的共同属性。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人文性则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共同价值追求,语文教育首先应完成语文学科基本的教学任务,即以语言为本体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思想和涵育情感,追求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全面发展,此为处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度和层次所在,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以下两个困惑:
1997年《北京文学》发起语文教学大讨论将叶圣陶作为“纯工具论者”来批判,叶圣陶和张志公先生真的是“纯工具论者”吗?
笔者认为叶圣陶和张志公先生将语文本体确定为语言,同时突出语文的工具特性让语文学科有根有底,他们实际上确立了语文学科和课程的本质属性,同时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最基本的学科要求,但是并未否认语文的人文性。叶圣陶在《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里说:“就学习语文来说,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学习语文,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10]另外,叶圣陶极力主张为人生的教育,可见他并非否认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为何于漪、魏书生等语文教育家均将“育人”放在首位?
于漪强调“教文育人”,魏书生回忆自己的教改之路,最满意的是将“育人”放在首位,这些语文教育观并非无视语文学科的工具特性而走入人文性的偏颇,而是从语文教育的角度对语文学科提出的价值要求,正如于漪所说:“认识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的内涵。”[11]从他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于漪在品读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注重情感熏陶,而魏书生在语文自学训练中渗透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三、基于“语文”理解的教育教学观
要规避语文教育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偏颇,必须正确理解语文的内涵和性质,把握好语文的“一体二维三性”,同时树立新的语文教育教学观。
1.以本色语文为基础
语文的本体是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所以本色语文就是回归语文本体的语文,是姓“语”的语文。这要求语文教育和教学以语言为本体,既注重语言规律的把握,又注重口语交际的训练,既探究语言的形式,又关照语言的内容,要求语文教育和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育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和要求,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
2.以诗意语文为追求
语文以语言为本体,可是语言不是枯燥无味的的符号,它包含丰富多彩的文化思想内涵,所以语文课应该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应该是富有民族风味的。不少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上的是本色语文,可是学生为何没有兴趣去听呢?因为课堂太沉闷,陷入语言文字符号的纠扯中无法自拔,而学生的心理被忽略。语文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恰当调控语文课堂的节奏,所以语文课要上出“诗意”,即思想性、人文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语文教育要以诗意语文为追求。
3.以素养提高为目标
本色语文也好,诗意语文也好,最终要为提高学生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服务。这里的“素养”含义很丰富,既包括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层面,也包括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层面。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其智德。”黎锦熙也阐释了国语要旨包括语文方面的理解发表和语意方面的扩充智识、启发想象和涵养德性,这些都很好地规定了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
四、结语
语文可以理解为“一体二维三性”,语文的本体为语言,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为本体学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性课程,其根本性质在于民族性和工具性,所以要上出本色语文;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教育的优势,语文教育有着更高的人文价值追求,所以要上出诗意语文;语文教学反对绝对化的人文性或工具性偏颇,其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素养。
――――――――
参考文献
[1] 李召存.课程知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黄晓.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性的失落与回归.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9][11] 于漪.我和语文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8][10] 叶圣陶.语文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7.
[5] 徐林祥.语言・语文・语文教育.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6] 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语文教育学的教材是学生获得语文教育学知识的重要物质载体,阎立钦教授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引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材用书中影响较大的一部。本书是由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组织部分语文教学法专家、学者编写的一本语文教育学教材,覆盖面广、分析面全,较为完整地涵盖了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本书总体特点
(一)专业的语言文字
“文字简明扼要、表述严谨科学”这一基本要求对语文教育学课程的每一本著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本书条理清晰,行文自然流畅,语言通俗质朴,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专业学术气息。首先,书中对理论问题的论述,简明扼要,精准到位。比如说,编者在论述“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时,先给学生详细阐述“教学”和“教学过程”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接着再逐一论述“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知识点,做到了理论知识的细化和深化。其次,在本书中,每章节伊始,编者用一段简短的文字作为本章节的内容摘要,使学生对该章节的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增加了整本书的可读性。同时,编者还巧用图表图示,形象可观,语言简洁但含义丰富,便于各要素的分析、比较、研究。
(二)严密的逻辑结构
语文教育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有众多的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教材的编者需要对语文教育现象做出全面的描述,并阐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顺序来架构的,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个方面来构建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从而凸显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系统、连贯、全面地陈述和统摄了几乎所有的教学知识、方法和理论。编者首先要求对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有一个在理论层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熟悉了解教学操作过程当中具体的活动方法。具体到每一章节,从概念的解释到具体内容的分析建构,无不体现着编者逻辑结构的严密性。
(三)开放的学术视野
本书在强调对我国悠久的语文教育经验继承的同时,也强调对国外母语教育教学传统的借鉴与发展,具有开放的学术视野。编者采取“古今中外法”来研究与概括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揭示出学科发展的规律。编者学术视野的开放性突出表现:
1.语文学科教育的纵向比较
编者论述一个专题,能从历史出发,追溯其发展过程,注重历史地看待涉及到的理论问题。同时,编者并不是生搬硬套现有的学科研究成果,而是用动态的过程准确地概括出理论一步步发展的状态,体现了学科历史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比如在论述“语文教育的本质”这一章节时,编者从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产生介绍起,接着介绍我国近代语文教育的演进,坚持在历史的发展中考察其变化,谈古论今。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教育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够避免学生只知“果”而不知“因”带来的片面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视野。
2.语文学科教育的横向比较
为大力推动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本书还注重参考借鉴国外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在多层次、多方位的叙述中给学生深入思考和全面掌握的空间。虽然各国的母语教育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但是作为语言教育的研究,必然有其共通之处。编者在阐述“作文教学的一般程序”时,打破了国内传统作文“四环节作文训练模式”,明确指出“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四环节作文训练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只立足于教师的教,并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编者通过对国内外作文教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同时在结合我国实际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教师写前指导――学生准备、教师写中指导――学生写作、教师写后指导――学生总结”。这种作文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在作文教学程序中处于对应关系,“对应平等”的师生观,迎合了时展要求。
(四)具体内容上的新颖性
教材不仅是课程内容的物质载体,也集中反映了该学科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具有学术专著的意味。如今,有关语文教育教材的编写并没有明确的框架结构或学g体系,编者一般根据社会时代的发展、学科自身研究实践的特点,通过相关教材来阐述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阅读比较,我们发现本书在某些专题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1.“大语文、终身教育思想”
20世纪80年代最先有教材将语文教学过程独立成章,进行相关的论述研究。语文教学是学校开展语文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正确认识语文教学过程,对于搞好语文教学、办好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在本书中,编者首先对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进行了历史脉络梳理,在追溯历史脉络过后,编者提出了自己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再认识。编者用“大语文、终身教育”的观念来诠释语文教学过程,他认为不应该把语文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单一模式。“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放系统,从多层次来说,存在着一个阶段教学的全过程、学年教学过程、学期教学过程、单元教学过程、课题教学过程、课时教学过程等等;从多类型来说,有阅读教学过程、作文教学过程、听说教学过程及课堂教学中不同课型的教学过程”。编者并没有将语文教学过程局限于简单的课堂实施过程中,而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系统的知识作为引导,用“大语文、终身教育”的思想来阐述语文教学过程,从宏观角度着手,揭示出语文教学过程的全貌及诸多关系,切入点巧妙,观点新颖,视野开阔,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2.“以文为主,文、语合一”
本书在介绍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基础知识、阅读、作文、听话、说话五种课程形态的实施和评价)的时候按照“读、写、听、说”的顺序排位,避免了“听、说、读、写”的言语自然生成论。编者始终贯彻以读写训练带动听说训练的训练方法,坚持“以文为主,文、语合一”的自然科学生成论,同时也证明了阅读能力在语文能力训练中的重要地位。在重视“阅读、作文能力”训练的同时,编者也并没有忽视听话、说话能力的训练,坚持“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早在1924年叶圣陶先生就已经在当时的《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说话训练――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一文,提倡当时的语文研究要正视说话教学,其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育思想就已露端倪。本书也坚持贯彻“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听话教学、说话教学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与其他教学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偏废,更不可割裂,它们共同促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
3.“真、善、美”统一
本书把“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放在整个语文教育的首要位置,体现了语文智育是德育、美育的基础。编者用“美学”的独特视角来审视语文教育,只有先具备“真”,再具备“善”,最后才能具备高层次的“美”,遵循“真――善――美”逐级发展的规律。编者对三大功能论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释,从特点、内容、途径与方法等方面着手,深入探讨各功能论的形成与发展。比如说,编者在对“德育论”的阐述中,首先提出了语文学科德育的四大突出特点,接着介绍语文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最后详细论述实现中学语文学科德育功能的方式与途径。编者充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开展语文智育、德育、美育的培养,由表及里,深入剖析。
结语
阎立钦教授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引论》是一本通论性质的教材,系统地阐述了语文教育学的产生、原则、测量和评价等各方面的内容,从传统的最基本的语文教育学知识出发,使学生对语文教育的理论系统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围绕中学语文实际教学的一系列过程,进行深层次的阐述,是一本对语文教育进行全方位探索研究的“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顾黄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话[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4.
[7]杜少凡.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发凡[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8]晴.近十年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9]华生.一本有开拓意义的语文教学法新著――《语文教育学》评介[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8,(4).
[10]曾祥芹.甘当出色的语文教育学学科的“法师”――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序言[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1).
[11]齐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的新成果――钱加清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评介[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教学课程版),2009,(11).
[12]何华珍.简评《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文教随笔版),2013,(20).
[13]曾祥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最新成果――评刘永康教授主编的《语文教育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建议
一、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自语文学科分化以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一直存有分歧。语文独立设科之初提出语文教育工具观,改革开放后提出语文教育人文观,还有诸如“认识论与存在观”“语文唤醒教育观”等,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语文教育的多重特性,促进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困惑,特别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非语文”“泛语文”等问题,都与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有关。与此同时,对语文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语文教育的内容与特点,同样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尤其是对语文教育内容的选择各执一词。
(2)中学与小学语文教育脱节问题突出。目前,中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在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方面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纵向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语文教育缺少统筹;二是横向上,语文教育诸环节未能有效贯通,课程、教材、教学及考试与评价等方面缺少相互照应;三是诸环节内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筹意识,表现为教育目标与内容不一、语文课程与相邻课程分离、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四是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与实践者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
(3)语文教师培养缺乏有效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语文教师选拨制度与合格语文教师标准缺失;二是缺乏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机制,目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整体偏低;三是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缺乏特色,实践课程少,专业训练针对性不强;四是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节,缺乏整体培养规划;五是缺乏专业发展的认同感与成就感,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职业情怀趋淡。
(4)语文教学没有很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一是语文教育目标与具体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三维目标”被任意分解;二是教学内容不够具体,语文知识学习、语文能力训练及人文素养熏陶未能有效体现;三是教学方法使用不够恰当,“教”的方式游离了语文教育本体,“学”的方法有违于“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课堂教学过度使用多媒体,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和表演课;四是课堂教学形式化较重,语文教育的审美鉴赏、情感熏染、思想启迪等作用被忽视,使极具诗意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削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考试与评价没有很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评价观念偏离学生;二是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手段与方法不够明确;三是考试与评价缺乏有效机制;四是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二、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建议
(1)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前提。针对语文教育观认识上的分歧,我们提出――从语文教育本体出发,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教育理念,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强调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必须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教学目的,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指向和基本立足点。
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语文教育目标:一是语用目标,即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二是素养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这两个构成要素是融于一体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这里所指的“语言文字素养”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的“语文素养”有重合,但又有区别。前者限定于“语言文字”,后者是没有限定内涵的泛语文概念,可有多种阐释。“语言文字素养”更适应于语文教育目标的核心指向,以避免语文教育目标的虚化和泛化。
(2)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科学安排各学段的教育目标与内容,使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统筹规划,整体设计,整合语文教育的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贯通语文学科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打通语文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其有效衔接、有序过渡。一是要以正确的语文观为指导,借鉴语文教育历史经验,遵循人的成长规律、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规律以及语言学习规律,对语文教育进行整体设计,使其形成纵横交叉、互为一体的语文学习体系。二是纵向上,从语言学习出发,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育目标与内容,使语文能力训练有序上升,阶段性目标清晰明确。小学阶段侧重语言的积累及其习惯的养成;初中阶段侧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及其能力的训练;高中阶段侧重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批判精神的培养。三是横向上,课程、教材、教学和评价之间相互协调与统筹。语文课程建设要科学、合理,课程内容要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和考试评价内容互为一体,语文教育实践诸环节之间有效贯通。四是创建协同机制,搭建语文交流平台。促使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和实践者之间有效沟通,确保语文教育观念相益、成果共享、步调相协,提升协同能力和教育效果。
(3)注重各学段教材编写的整体性,让语文教材成为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
语文教材必须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全面发展出发,系统安排语文教育的内容,使中小学语文教材一体化;协调与统筹教材中语文能力维度之间的关系,形成以“读”为中心,以“写”为出发点,使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一是关于选文。选文是语文教材编写的首要环节,也是评价教材质量最重要的标准。选文首先要文质兼美。其次,选文形式要丰富多样,兼顾各类文体,涉猎古今中外。再其次,选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特点。二是关于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知识和文学常识等,它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中小学语文教材要科学安排语文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分析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教师在我国有着崇高的地位。在我国相对完备的教育体制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其所肩负的教育责任也更大。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应对新课改的要求,强化专业素养,提高人文素养,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念,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一、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现在,我国大多数小学的语文教育只是按照课程安排,有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语文教育教学任务,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对语文教育的研究和深入分析,没有对语文教育做出科学、合理的定位,导致大多数的语文课堂氛围不够活跃,过于死板,缺乏活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甚良好,只是实施单纯的知识输出工程,没有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一些小学语文教育尚未完全扭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局面,语文知识的讲解与传输仍然以课本教材为主,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对语文教育缺乏整体性认知,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素质教育改革进展缓慢。小学语文教师自胜任教师岗位以来,尽管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增加知识储备,但部分教师的国学功底仍然薄弱,缺乏对国学的研究,无法很好地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措施
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是当今我国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必须转变语文教育功能的社会定位,提高对语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古板的语文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转变以往语文教育观念,形成新的语文教学认识
新世纪,语文已经不只是小学教育的一个科目,它还肩负着提升国民素质,改善国学地位的重要作用。因而,必须转变传统的语文教育观念,形成新的语文教学认知。要着力提高小学教育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综合把握语文教学的种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要加强师生互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机会与途径越来越多,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传输的信息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因而,必须加强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探索师生共同进步的新方案。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单纯的师生授受理念,寻求新的师生平等关系,探索师生间的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的新方式。要改变过分倾向于知识的传授的思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态度,增加课堂互动。教师要努力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成为一名知识顾问,而不是单纯的教师,努力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树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育人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
要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和沟通,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员,生活中的朋友。小学生年龄太小,无法进行严格教育,因而,必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快乐成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增加故事类、活动类的课堂安排,把握好度,宽严相济,让学生在小故事、小游戏中体会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为了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与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一起玩魔方、一起跳绳,一起踢足球等,让学生在这些游戏活动中享受到乐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要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科目实施教学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重要的训练科目,它们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娴熟地运用语文这一交际工具。并且,为了有效应对考试,也必须加强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科目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加强其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提升与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的国学底蕴,探索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提升阅读与写作教学质量。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此时教师要扮演好学习顾问的角色,以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教学术语带领学生进入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中,挑出语文阅读与写作的重点,实施重点讲解,才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始终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实施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以简单的念、背诵作为主要课堂教学手段,而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加入到问答环节,在机智而充满童趣的问答训练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加强学生的演讲能力、表达能力,丰富知识体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刻把握其所在学校的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情况,提出解决策略,要做到转变以往语文教育观念,形成新的语文教学认识、加强师生互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科目实施教学创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实际应用能力,让自己具备更为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提升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档次。
参考文献:
[1]胡海洲.汉语文化视野中的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1(10).
[2]许书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周刊,2011(04).
[3]庞以贵.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素养.基础教育研究,2010(14).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培养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悠久,内容涉猎广泛。自独立社科以来,优秀语文工作者不断探索,以求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道路上有所建树。优秀优秀语文教师层出不穷,既有大家的名师之气,又不凡细节处的留心钻研。但无论怎样施教,教师所要面对的教学主体始终是学生,因而学生们对于语文学习是否感兴趣应该成为教师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当下学生对语文学习态度的思考
许多语文教师都存在着这样的困惑:语文教学怎样教才会更有效果,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高效课堂,何种教学方法才够创新?这些的确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更可以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探寻的关键点。作为语文课堂的主导,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引领者的角色,以往教师在引领语文课堂时往往把目光较多的集中在学生的理解力、感知力和能力的培养上,熟不知这些能力的养成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唤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学生中不乏有这样的说法:“语文还需要学吗,谁能不会语文。”亦或:“语文最简单了,上语文课就相当于自习课。”再或是“语文是这些学科里上起来最轻松的”。在学生心中语文究竟处于什么位置,他们对语文到底是否感兴趣,这些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态度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认为语文不需要用心学也能及格。第二类:不排斥语文,认为语文是众多科目中学起来最为轻松的,不需用太多精力也可以得个中高等分数。第三类:喜欢语文,乐于学习语文,赋予语文学习热情,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取得高分。
这三类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完全不同。第一类学生对语文课显然是不太感兴趣,语文学习激不起他们的好奇,带着对母语或者是对语文的错误认识在语文课堂上放纵自己,这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自然是少之又少,对于语文能力的运用更是不容乐观。第二类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态度可以用“放任自流”四个字来概括。如果语文课程的内容符合他们的兴趣点,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引起他们对“语文”的关注,这一节课他们就会选择认真听。如若不然,便会将这节课自动忽略。第三类学生,他们对语文的态度是常年如一日的喜欢,认真聆听、专注思考、积极配合。可想而知这类学生的语文课听课效果是最好的,成绩自然也是差不了,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学习亦是如此。学生能否学好语文最必要的前提是能否接受语文能否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三、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措施略谈
面对这样一种状况,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应该先抽取一部分精力致力于改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1.将学生带入语文的多彩世界
语文教师心中的语文必然是内涵丰富、韵味十足的。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应首先在学生心中树立语文光辉、高大的形象。这样学生怀着带着崇敬、渴望的心情走进语文多彩、灿烂的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结合课文展现中华语文的魅力无穷,将自己心中对于语文的价值观转化成具体的教学活动。
2.把握契机,适时引导
北京语文高考满分即将提升到180分,语文作为母语是时候应该得到重视,教师正好可以借这一契机向学生说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让学生的心扉为语文学习敞开。让学生们意识到语文不是他们之前认为的可有可无的辅助学科,而是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丰富他们只是的重要学科。
3.明确概念,区分内涵
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习仅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其实不然。语文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在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学生对语文认识不全面,只学相关知识而忽略能力的锻炼,素养的形成,多年来的语文学习结果应该不会很理想。
4.树立榜样身为先
教师教书育人,教书为育人服务。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为人师者,先束己,再束人。想要语文在学生心中分量沉甸,教师也应视语文为珍宝不断努力探求语文的真谛,热爱语文。多数语文工作者亦是这样做的。
5.明确标准,师生共同努力
教师执教语文课程时会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事实上,课程标准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语文教学培养的是能够自主进行语文学习的人,能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语文的人。这些理解如果不是建立在对语文这一学科以及对语文学习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是无法完成的。
6.做好衔接,铺垫发展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较长,内容也较为宽泛,小学升至初中,初中升至高中,每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都会有不同的任务,当然对于语文学科的认识也应该有些许不同,此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刚刚上来的新学生做好衔接。以确保他们可以对语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树立明确的目标,选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以完美的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7.兴趣与意识同行
要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除了帮助学生在心中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念外,还要提高教师语文授课时的趣味性。创新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教师更好的引领语文课堂,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投入更多的经历,放飞更多的思绪。很多时候学生也会因为语文教师的自身魅力而向往语文,因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对于语文学科自身的认识,对于语文学习的认识,都对该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为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时也应将目光投放到改革“学生对于语文的态度”上,将这一根源问题解决,将会大大有益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有益于语文学科的改革,有益于学生的语文学习。随着教育的发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景将会更加辉煌,作为语文工作者为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尽力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诚然,发展一定是在前进与曲折中进行的,因此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势必历史较长,总而言之,语文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中德,浅谈初中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3(9)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09-01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语文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改变,为我国培养优秀语文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的深入研究学习,能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对我国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具有重要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在我国的教学实际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中老师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不能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地研究,使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缺乏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我国在语文教育中应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联系,实现二者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大学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为语文教育作出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不仅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研究,还能为语文教育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语文教育内容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基础,二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不高,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难以实现。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能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语文基础知识,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奠定基础。因此,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还能促进我国语文教师资源的丰富,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
在我国的教育中,语文教育贯穿始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语文教育都是重点内容,只是在大学中对语文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变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进一步探索。因此,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打下基础。
(二)语文教育中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由于语文知识内容复杂,老师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而教学,缺乏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忽视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语文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找到二者的相互联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巩固,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文学水平的提升。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增长见识。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搜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汉语言文学知识涉及比较少,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四)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语文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新课改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他们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综合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开展,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实现二者的对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参考文献:
1.我国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困境
1.1高职的语文教育定位不准,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高职院校存在对语文教育定位不准的现象,认为语文教育只是辅助的一门课程,把专业技能课程学好才是最重要的。这样就导致了语文教育大大落后于教学的目标要求。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从事语文教育人员的积极性下降,不去想深层次的考虑原因所在,继而产生“慢慢混”的思想,体现在教学的随意性上,这样就没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高职的语文教育久而停滞不前。
1.2传统教学模式考评办法限制了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当前,我国的高职语文教育绝大多是通过灌输性的教学为主,教学模式单一,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缺少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或者纯粹的课堂教学,使得教学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这一教学模式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对学生的考评机制也不健全,当前高职的语文考评大多是以传统的试卷考核,这一方式检测不了学习的实际学习水平,也就限制了高职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
1.3高职学生就业困难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是当前社会上的一大难题,这和我国整个就业环境有一定关系。就业率低就影响了生源,受这层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方面狠下功夫,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品味的培养。而语文教育就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最好途径,现行的大背景和现状大大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1.4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偏差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当前,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要求就是能培养出单位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用人才的多少来衡量高职院校的水平,这种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2011年4月,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100周年讲话中说到: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重专业课,轻人文教育是明显错误的,这一认识偏差也极大程度的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2.改变语文教育困境的对策
2.1高职教育要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高职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高职语文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阅读、理解、语言沟通、写作等展现基础素质的能力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语文教育被视为提高个人基础素质的原始鼻祖载体,在培养和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了语文教育,否则就像瘸腿的人一样不完美。高职院校要改变偏执和狭窄的思路,重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上下功夫,认识到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就业乃至一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成为全面综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充分的认清了这一点,才会从根本上保证语文教育的地位,从各个层面了保证语文教育的实效。
2.2制定准确教学的方向及明确的教学目标方向就是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准确的行动方向。对于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全面素质,通过学习语文来达到灵活掌握语文知识,并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的实践成效。只有制定了这样的目标,其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各种配合活动都会得到相应的丰富,良性的循环必将刺激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
2.3创新考核方式,建立适合高职语文教育评价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传统的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远远满足不了对语文教育的评价。要创新考核的方式,建立起一整套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语文教育评价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注重全面评价。要综合到学生的价值观、感情态度、交流和合作的方式等特点,突出评价的全面性,注意对平时的动态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评;二是要注重发展评价。要从学生的过去到将来制定一个长远的评价机制,而不只是靠一个分数来比较,更应该注重到学生的潜力和特长,通过发展机制评价来挖掘出他们的潜能;三是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技巧和得到的成绩进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继而调整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语文教育培养的要求。
2.4以配合活动为载体,加强语文和专业知识的融合高职在进行语文教育过程中,要开展多项配合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加强语文教育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比如开展征文演讲、诗词朗诵、辩论会、自办校报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于语文的驾驭能力和综合能力。开展活动时要注重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艺术性和专业性的结合,使学习语文更具实效性,继而带动语文教育目标的快速实现。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23-01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传承已有的科学文化,而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学科进行创新。因此,新时期要求我们在教育领域进行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回顾我们国家的语文教育,其实在古代,我国是没有“语文”这个学科的,而现代的语文教育多是为了传承我国千百年来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初中的语文教育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开始,小学语文教育过于幼稚,从初中的语文教育开始,便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所以,初中语文教育对高中乃至大学的语文教育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将语文教育与文章、文字、文学、人文等的关系,综合将他们运用于课堂的教学之上。
一、正确认识初中语文教育与文字的关系。
汉语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语言,是我们的母语,学好汉字的音、形、义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语文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语文的字词句段是语言的载体,是语文教学以及语言使用的基础。这个基础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进行积累的,到了初中,应该对此加以夯实。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师资力量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但是,我国农村的师资力量仍然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年龄偏大等种种难以解决的现象。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初中语文教育在字词句这个语文教学基础方面的薄弱,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主要关注的问题。
语文的字词句教学,在小学阶段已经开始了积累,所以到了初中阶段应该在这个方面加大力度,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练习与课堂的教学衔接起来。教育工作者应当教育学生,充分利用写字课、课前五分钟的说话时间、课文的字词教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以及语文的课外读本等各种途径进行锻炼、积累和提升。同时也应当在初中阶段大力推行普通话教育,提高母语的学习质量。
二、正确看待初中语文教育与文章的关系。
在初中阶段,除了要将字词句的使用功力加以夯实以外,还要注重对文章的理解和练习,因为文章与初中语文教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新时期的语文课本的编排,大多是以文学体裁为依据的。一般在语文课本当中会有记叙文、说明文、散文、新闻、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样式,而且在课本的最后会安排两篇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将语文中的各种文体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在这种要求下,语文教学的课堂便有了明确的责任,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便于更好的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更加灵活的运用和把握各种文学体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思维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同时也为高中和大学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认清初中语文教育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美好的汇集,汇集着自然、社会等各种领域的美好。只有运用文学的美好来拓宽初中语文教学的生存视野,只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才能让学生发现语文这门学科的真善美,才能深刻认识到语文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可供提升和实现的平台,是初中语文教学所必须要做到的。
认清初中语文教育与文学的关系,能够让学生更多的理解到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对语文课程也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学习,爱上语文。同时,也为学生的高中乃至大学当中的语文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四、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的本质。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育,应当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不应当保持传统的教育方法,一味的分数和升学率,而应该去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才是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看清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的本质,找到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一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开发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注重素质教育,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涯开启新的大门。
语文的学习是母语的学习,不仅仅是对文字,词语,句子的学习,更是学习一门语言,学习怎样运用这一门语言。而且,语文是我们母语的学习,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母语都学不好,那这个学生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人。正是这样的要求,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热情和努力,开发更完美的教学方法,带领我们的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学会语文,学会怎样运用母语。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育,承载着小学积累的字词句功底,启发了高中以及大学的学习思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