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语文教学札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6 10:46: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语文教学札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语文教学札记

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9―0068―01

长久以来,农村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备受冷落的境地,让教师和学生苦不堪言。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本文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现状及其成因作了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脱离实际,尤其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学生生活,一切为着应付升学考试,重背诵记忆、轻思维训练的现象比较普遍,比较严重。

2.语文课堂上合作时间不够充分,讨论不够深入

在农村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由于合作时间不够充分,受每堂课45分钟及教学进度的限制,许多小组合作活动还是局限于分角色朗诵、情境表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合作学习活动注重形式的居多,关注内容的偏少,注重结果的居多,关注过程的偏少。

3.教学条件落后,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

当多媒体、网络走进越来越多的学校时,农村学校采取的依然是黑板加粉笔的最原始的教学方式,课件、投影仪对教师来说只能是奢侈品。教学条件极为简陋,上课只凭借教师的一张嘴。教学条件的落后、教学手段的单一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

1.制订农村高中学生学习语文规范

①预习常规――上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细看注释,参考“思考和练习”,勤查字典;预习课文要做到读懂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并提出疑难问题;预习要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把生字新词、疑难问题等记在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②上课常规一一上课要准备好课本、笔记本和工具书等;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积极思考,不懂要问;养成独立阅读以及默读、快读的习惯,要仔细听同学的朗读,并能提出意见;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踊跃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上课要记笔记,记要点,记得准确。③作业常规――作业必须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做作业要明确要求,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本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书写,字要写得规规矩矩,题目和引文必须认真核对;做完作业以后,要认真检查、修改;作业本发还后,要仔细看看,认真领会老师的批改意见,并及时订正错误。

2.完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积极互赖、直面互动、责任到人、人际技能和小组建设”。每个学习共同体有4~6人,每学期调整一次,重新划分学习共同体,形成一种互动和交流,以便让成员有更广泛的交流空间。同时为了体现竞争的公平性,各个学习共同体总体实力应基本保持一致,而不是根据学生在教室的座位前后4人简单地组合。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责任”先于“权利”,“共存”先于“竞争”,“享受”先于“所有”,“团结”先于“自由”,“异质”先于“划一”,“尊严”先于“救赎”。

选用的设组办法照顾到以下几方面:(1)协调设组。教师应综合多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应与其他学科老师进行沟通,让形成的合作小组具有一定的协调性,每门学科基本可以通用,每个学生能与自己的小组同伴很容易地在一起活动。这样不会出现每节课都有变化的现象。(2)交友设组。分组时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此前提下适当照顾自愿并兼顾互补,使进入同一个组的学生都成为朋友,和睦共处,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互帮互学,共同进步,能够把小组的成绩和进步看做自己的成长与光荣。

3.结合实际,就地取材

农村学生生活区域很广。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议论。针对这一情况,如果创设条件,让他们反映情况,发表看法,就能逐渐消除畏惧心理,畅所欲言。有的教师为此安排“农村情况反映课”,分四步:①只要求如实叙述――把所见所闻的人与事在头脑里或书面上整理好,然后在课堂上举手依次发言;②先叙后议一一叙述一件事后,如有所感,可尽情表达;③议后加评――某一学生对所叙之事加以议论之后,其他学生可据此加以评论;④评后成文――把反映的事情记录下来,或就某一事例写议论札记,或把本节课的实况写成报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反映问题要相对集中,发言学生要面广,教师要疏解、引导。

第2篇

文学作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放手让学生在阅读天地里自由徜徉。通过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来刺激学生大量接收信息,促使他们与文本及作者形成对话,逐步增强阅读兴趣。文学阅读对青少年心灵,人格的培育有特殊功效。文学作品的容量,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丰富而深刻,文学作品阅读对于本身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对建构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灵,人格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阅读教学能使学生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必须将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语文教学引向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有量的积累,文学作品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训练思维品质的最好范本,同时阅读还有助于解决工具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矛盾。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当作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生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中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

一、阅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1.阅读教学的地位

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而且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阅读教学地位的重要。阅读教学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教学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既通过阅读训练,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具有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阅读本领。

2.阅读教学的作用

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阅读,首先是人们由感觉器官感知语言文字符号;这些符号通过神经系统反映到大脑,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为复杂的思维活动,产生感情上的冲动,产生对人与事的联想、想象、评价等。阅读是人的大脑的高级功能,大脑不仅有接受语言文字符号信息的功能,而且有识别、校正、改造、重组、联想、储存信息的功能。这就是说,人们在阅读中总是按照已有的经验和当时的情感来理解文字信息、选择文字信息、储存文字信息的。因此,阅读又包括一系列的兴趣、情感交流等心理活动。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阅读教学的作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尽量发挥大脑的阅读功能,教会他们如何迅速、准确地接受和理解文字信息、选择文字信息、存储文字信息(记忆)、加工和整理文字信息(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审美情趣和健康的情感、意志等。阅读教学活动不仅诉诸于理智,而且常常诉诸于情感,因而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进入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当时写作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二、如何指导高中生阅读文学作品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师有必要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突出和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对高中生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中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

1.多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让学生多读书,读经典,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多想,填补“空白”,以想象激活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读者的想象力是鉴赏力中的主要元素,文学阅读的创造性是读者对文本感受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

3.多比较,感受作品的深度

通过比较可以看清不同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点,用横向比较可以对不同作家,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鉴别;用纵向比较可以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剖析。

4.多动笔,以动笔促进、深化鉴赏,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第3篇

目前的初高中之间,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信任,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误解。高中教师多埋怨初中教师的不负责任,很多知识没有讲或没讲透,自己必须再花上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弥补;初中教师也慨叹高中教师的不够理解,认为有些知识是不需在初中阶段讲解的,那本来就该是高中教师的职责。

譬如语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如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便气不打一处来,自然数落起初中教师来。

我觉得除了初高中教师多相互沟通、合作之外,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每个学龄段的不同特点,让这些操作策略得以正确归位,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有哪些,高中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又有哪些?区别清楚之后,教师拿来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点之一,循序渐进,实施有效教学,必能使初高中教学各得其所,相互促进。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已经在补做程序性操作策略知识,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趋实在,更趋理性,使人文性有厚重的土地可以植根,也使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达成顺畅的过渡与提升。比如我自己,就忍痛牺牲了人教版中的部分选读课文,挤出时间恶补必要的语法知识,且基本参照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中的体系,从汉字讲起,到词、短语、句子、语病,使弱化了的语法重新重视起来。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个普遍的问题。很多地区,很多学校的高中语言教学都面临这个问题。多年来,我们感到高一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课时由规定的5节增加到每周6节,但效果仍不理想,不少同学中考语文成绩不错,但到高一考试,分数总是在60分左右徘徊。为此,近年来,我们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所谓“初高中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一步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一、研究初高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1.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理解主要内容”,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2.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由此看来,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二、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

我们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要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步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改进高一语文课堂教学

为探索适合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一方面调整课时结构,我们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了调整,在高一年级试开阅读课,周课时5节,4节课完成必修本、选修本的教学任务。1节课用于学生到阅览室自由阅读,学校为此订阅各类杂志130余种,坚持了一年之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学生学习的阅读视野开阔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大家把自己对高一学生进行教育的理解融进课堂教学。归纳总结出:重在诵读、涵泳,重积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

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则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尽力做到“老生常读不读,人云亦云不云”。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引导学生听课时重视能力的提高。课堂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提高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高效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高一学生难点在古文阅读,因此,教师授课时注意传授规律,如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殊句式的辨析与翻译等,学生练习时进一步强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4.指导学生学会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尤其在指导学生用好“语文读本”与上好“青春读书课”的同时,作读书札记,写读书心得。为此,我们编辑了“晴窗——青春读书课专辑”,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第4篇

一、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实践中,我们将教学设计为这么几个部分:

第一阶段:“放羊式阅读”。这是第一节正式的阅读课,是学生第一次进阅览室。一是考察学生的阅读习惯(如是否遵守规章制度,是否能主动整理书本,不乱动),如果有不足老师会马上予以制止,并进行适时的总结;二是考察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学生的笔记,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以后的对症下药提供参考。

第二阶段:主题性阅读。在这阶段我们让学生明白选择性阅读的重要性。同时给学生规定,一要“不动笔墨不读书”,准备笔记本,边读边记,每节课都要有读书札记。二要严格按照老师的规定主题进行阅读。

第三阶段:研讨并确定阅读成果展示课。

二、阅读教学展示课的教学实施

2009年12月10日,青羊区“实施教学改进,构建现代课堂”高中语文研讨会在树德协进中学多功能教室举行。针对学生们学习和领悟到的新东西,教师也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开始了新的探索。一场名为《突围》的研究性阅读教学展示课在学校多媒体教室进行,学校高2012级五班的同学们在课堂上纷纷展示自己的读书心得和阅读成果。

课后收到的五十余份《现代课堂听课观察反思表》记录了老师们在听课过程中的收获和反思,有老师这样写到:“平和安宁的课堂更让人感觉冬日阳光的温暖,虽然它也许不如夏日阳光的热烈,但我更喜欢这样的课堂:深邃,有意义;互动,不仅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更是学生自主的学习;开放,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脑子互相交接,然后反复集成的智慧,让每个人拥有十种思想”。

这一节课让学生体会书本交流的乐趣、与作品对话的感动、与同学分享的喜悦,从而为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陶冶高尚情操打下坚实的基础。树德协进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牟佳与认为,“新课改”重在突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将逐渐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语文阅读课进行的积极探索,求新求变,完全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成都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程一凡老师指出,树德协进中学的语文阅读课注重了学生的思维参与,不仅有思维的宽度,更有思维的厚度。对学校新课改理念以及“实施教学改进,构建现代课堂”的探索表示肯定。

展示课结束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年级各班则开展了多种主题式的阅读,分别给学生规定阅读的主题,在完成任务后才同意学生看自己爱看的内容。比如,为配合议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摘抄相关的论据;为加深对细节描写的认识,要求学生摘细节描写;为迎接考试,让学生摘录复习方法等。

同时,年级备课组还经常根据需要,让阅览室阅读和教室阅读交叉进行,但主要还是以阅览室阅读为主。各班都在教室里建立了读书角,各类书目由教师开出,同学自己从家里带来放在教室书架上,教室的阅读以一些短篇的文章为主,侧重于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希望在交流中撞击学生个性阅读的火花,培养学生用心读书的意识。

三、阅读课实践中的一些反思和启示

阅读课的开设不是应付新课改的权宜之计,更不是教师偷懒的表现,在阅读课中我们体会到:

1.教师对阅读课的认识必须正确,要将阅读课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语文理念的一种实践,是语文走出课堂的尝试。

2.教师要作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正确的阅读兴趣。所以,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必须及时指正学生存在的不足,要从最简单的行规抓起,告诉学生阅读的规矩。

3.教师还要及时地作一个评价者。在批改阅读札记中,如果发现学生的札记是非常有价值的,那么就应适当地进行表彰、展示,让学生体会到被承认的快乐。而不能随意地打个分数就草草了事,这样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及时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劳动的尊重,更是对学生阅读积极性的一种激发。同时,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通过评价给学生的个性阅读以充分的肯定。教学中,年级组除了复印张贴优秀札记外,还组织学生刊出优秀札记的手抄报。

4.教师还应作一个参与者,要参与学生的阅读过程,要给学生做出榜样。在阅览室里,教师除了及时督导学生,防止学生不按要求阅读外,还要自己认真阅读做笔记,并将自己的阅读笔记和学生一起展示,给学生一个示范。在教室阅读中,教师要参与阅读,参与评价,也要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告诉学生。

5.阅读课的开展也遇到一些实际的困难,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图书资料不足;阅读学习的课堂管理有待进一步深化;阅读课学习的评价有待改进。但这毕竟是一个积累、交流、分享的过程,在取得经验的同时,我们需要有试错的勇气和敢于担当的坚毅。

6.阅读课的开设对学校规定课时的完成似乎有一定的冲击,但从一个学期的教学情况反馈来看,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较快,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高,语文成绩的提升较快,所以我们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大巧若拙的事情,在下期我们将继续开展,并通过一至两次大型的活动,集中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第5篇

写作能力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写作能力也已成为困扰高中生的一大难题,做到创新更是难上加难。本文从平时的写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注意多方向思维,运用逆向和侧向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捕捉写作的灵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写作能力 发散思维 想象思维 直觉思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占了半壁江山的作用。而写作能力也是现在困扰高中生的一大难题,提到创新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高中一线语文教师一定要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点拨学生,开启学生的新思路,激发其写作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创新写作的习惯。

一、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写作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思维方式,它要求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从多个方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脱一些传统习惯的限制,走出常规的思维路子,提出新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方向思维,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很多学生往往按照常规去审题,这样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于落入窠臼。这时,教师就要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思考,深挖题目的含义,从而提炼新思路、新方法和给出新的写作方案。

2.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反弹琵琶” ,从结果反向来推理,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这样往往会出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3.运用侧向思维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避开众人关注和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从而寻求突破口,解决作文创新构思的问题。实际上,很多俗语、成语可能只强调约定俗成的思维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地创新,进行反面立意,想别人未想到的结论,从而写出既不合常理但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知足但不常乐”“开卷未必有益”等等。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挖掘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一种开明、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明辩是非的前提下破旧立新,写出创新类型的文章来。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思维能力是学生写创新类作文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也是可以学会的,但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行,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翅膀。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新。要想创新,就一定要善于想象。想象一般指的在知觉的材料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使学生的作文生机盎然,才气横溢。所以,在高中写作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着重于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结合有关课文内容来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运用。课本是学校的教学之本,教师可以通过利用课文资源来让学生进行创新方面的能力训练,如《诗经》扩写、《项链》续写…… 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再造想象。笔者经常给学生练习一些想象力作文,如 《五十年后的相逢》《假如我是市长》……还会有意识地给学生推荐一些科幻方面的书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假设、推测、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给学生多创设一些情境,通过精心地设计,步步深入地引导,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进行大胆的想象,拓宽其思路,大大发挥其创造性。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抓住写作灵感进行习作

直觉是心理学范畴,即通过下意识的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找到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常常表现为“顿悟”或“突现”。一般来说,直觉思维在语文学科的表现就是写作灵感。一般有成就的作家在写作方面都有很好的直觉思维力。在中外文学史上,这类事例举不胜数。很多作家都是在苦思冥想中不经意间突现灵感,抓住之后文思泉涌,一气呵成。

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直觉,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灵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需要我们去追求它。如果你不追求它,它肯定不会主动找上门来。因为它是在实际基础上,认识所产生的直接飞跃。灵感离不开积累和培养。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积累大量的材料,存储大量的信息。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有可能把头脑中积累的材料拿出来,进行灵活地运用,也才会产生灵感。另外,要想培养学生的灵感,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一方面是直接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间接知识的积累。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让学生真正地走出小小的语文课堂的限制,走入社会,走进书的海洋,去拓宽自己阅读的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诗文满腹,才有可能在写作时,洋洋洒洒叙事,淋漓尽致抒情,从而一气呵成。若是学生积累得少,在写作时,一定会言之无物,成无米之炊。笔者学校坚持办校报,把每一期学生写出的美文佳作都印发给学生,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获得可贵的经验。长期的坚持换来了累累硕果。

高中语文教师要给学生灵活诱发的条件,要培养灵感产生的土壤。笔者在激发学生灵感方面,一方面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出发,把文题拟得颇为灵活,以此来激发其写作的欲望。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插上联想的翅膀,让其思路通畅。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读本比较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真所谓读本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第7篇

(一)教学现状。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普遍处于无序状态,高耗低效现象极其严重,且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与无序性是导致学生写作能力不如人愿,直至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教材现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阅读与写作分开编写。写作教材将高中的写作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第一册),按照写作心理的几个方面编排,力图使学生掌握写作规律,提高写作能力。第二阶段(第二至五册),主要培养写作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能力,培养写作几种常用文体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尝试文学小创作。第三阶段(第六册),按照写作过程的几个方面编排,力求使学生把握书面语言表达的规律,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第一阶段编排的序列为:感受与思考、想象与联想、再现与表现、个性与创新。第二阶段编排的序列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其他各种文体(散文、诗歌等)。第三阶段编排的序列为:立意与选材、思路与结构、文体与文风、本色与文采。很显然,教材编排是从写作的三个角度来体现其序列性的。但教材序列的不合理性也是显然的:第一,教材中三个阶段的划分是按时间的线性来进行的,而在写作实践中这三个序列不是线性发展的。尤其是第一、第三两个阶段的安排,各用一学期时间且是第一学期和最后一个学期,分别从写作心理与写作过程来要求学生掌握写作规律和表达规律,其不可操作性是显而易见的。第一阶段目标难以达成。第二,写作教材内容与阅读教学内容错位。如第三册阅读教材是诗歌与散文,而写作教材却是两个单元的议论文。读与写相背离是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形成的。第三,写作技巧的指导没有得到重视。这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写作技巧指导无本可依,进而盲目随意。目前作文教学较多地以高考为指挥棒,师生都急功近利,更使写作指导忽略了学生写作能力的逐步建构过程,写作学习偏离了方向,甚至于在压题虚构上耗费精力,这不仅本末倒置,而且也扼杀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结果当然是事与愿违。

二、重建高中作文教学序列的构想

(一)目标定位

高中作文教学应遵循定向原则,即高中三年有明确的总目标,每学年、每学期乃至每单元都要有明确的分目标,这些目标环环相扣,形成合理梯度。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写作部分要求“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力求有创意”;“理清思路,确定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根据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要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养成观察、积累、思考和多写多改的习惯”;“作文每学期一般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根据这两份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要求,我认为高中作文教学的目标可以理解为:

1.培养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并能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在真切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激发写作欲望。学会各种搜索写作素材的方法。

2.掌握相应的写作知识,能根据思想与情感的表达需要恰当地选用文体,自如地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如地运用写作技巧。

3.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发现其中的本质。能辩证地思考,力争能创造性思考。

4.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自由地、有个性地表达,并且能进行创造性表达。

(二)教学序列

1.高中作文教学四项目标分解内容及其序列:

(1)积累生活素材:观察与感受生活(观察方法、积累素材的方法)――思考生活(思考身边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

(2)写作知识:第一,文体知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其他文体(散文、小小说、随笔、寓言故事等)。第二,章法技巧:立意、选材、思路、结构。

(3)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4)表达能力:表现、再现、文采。

2.各学期作文教学内容及序列:

(1)高一上学期:熟练驾驭记叙文文体;积累生活素材,学会观察与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正确地选材与立意;表达上恰当地运用再现与表现。序列安排:五次记叙文训练的内容:①了解观察生活的途径,训练挖掘生活素材的能力。养成积累的习惯。以写人为主,恰当地运用各种写人的技巧,力求写出人物的个性。②正确处理材料与中心的关系,训练学生思考生活,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以叙事为主,力求叙事完整流畅。③熟练地运用再现与表现,叙述清晰流畅,描写绘声绘色,说明简明扼要,抒情议论能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揭示与升华作品的主题。④再现与表现做到能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⑤写出有个性的记叙文。重点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初步训练创新思维。散文写作训练一次,训练目标为写景抒情,学会借景抒情,托物抒怀。

(2)高一下学期:训练记叙文和说明文。记叙文三次,说明文两次,创新作文一次。记叙文训练目标为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说明文的目标为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创新作文的目标为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序列安排为:①训练记叙文,写出人的个性,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传神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肖像、言行或细节,自如地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等手段,写活人物。②训练记叙文,叙述出事件的波澜,学会运用悬念、倒叙、巧合等手段。③训练记叙文,合理安排文章结构。掌握开头、结尾与过渡的技巧,巧妙地运用叙述、描写、抒情与议论。④训练说明文,抓住事物特征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合理地安排好说明顺序,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⑤训练说明文,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恰当地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描写的表达方式。⑥创新作文训练,力求写出学生的个性。

(3)高二上学期:训练散文

四次,诗歌一次,个性作文一次。学期目标为:掌握散文写作方法与技巧。训练想象与联想能力、再现与表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序列为:①散文,训练联想能力。运用各种联想方法,拓宽文章的思路,丰富和加深文章的内容。②散文,训练想象能力,运用想象开拓思路,丰富表现内容,塑造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③散文,训练形散神聚、开合收放的技巧。④散文,训练“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化理为事等构思技巧。⑤诗歌写作,训练选择典型意象用简洁且富有韵味的语言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⑥个性作文,训练创新思维。

(4)高二下学期:掌握议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尝试小小说写作和寓言故事写作。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了解常见的作文题型及审题方法。写作训练六次。议论文三次,小小说、寓言故事各一次,个性作文一次。序列为:①议论文,训练有理有据地说理。积累相应的事理论据和典型的事实论据。②议论文,训练有条有理地论证,掌握议论文常用的几种思路。③议论文,训练辩证地分析事物。④小小说,尝试选择恰当的角度虚构人物和故事情节来反映生活。⑤尝试寓言写作,学会寓理于事。⑥话题作文,学会话题作文的审题,尝试以寓言故事言理。

(5)高三上学期:自如地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文体,尝试札记、随笔和社会生活评论的写作,掌握文章的修改,写升格作文。全面提高写作能力。写作训练八次,序列为:①记叙文,较为自如地运用写人叙事的技巧,力求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动人。②说明文、议论文,训练图画作文的题型。针对一幅漫画或一幅哲理性图画写作说明文和议论文。训练联想或想象能力,条理清楚的说明能力,对生活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说理能力。③散文,处理立意与选材、构思与结构的能力。④针对上次写作的散文进行修改,写作升级作文。训练作文修改能力。⑤札记、随笔写作,训练学生用这种写作方式提炼思想,积累素材。⑥尝试社会生活评论写作。⑦材料作文,区别材料作文与读后感、话题作文的不同,掌握这种题型的审题与写作方法。⑧个性写作。

(6)高三下学期:训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应试能力。按照高考大纲中写作能力的要求,前五个学期的目标是基础等级,本学期则力求达到发展等级。即: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写作训练八次。①话题作文,训练审题、拟题以及文体选择。②话题作文的变化类型,训练此类作文的写法,在文体形式上尝试创新。有文采地表达。③训练图画作文,了解图画作文的不同形式及应试措施。④训练材料作文,训练准确审题,在内容上尝试创新。⑤训练续写与改写,训练想像能力与创造能力。⑥训练话题作文,重点训练辩证思维与有文采地表达。⑦升级作文,训练考场作文修改能力。⑧话题作文,训练结构艺术与语言艺术,讲究巧妙的开头与结尾及恰当地选择表达方式。

3.训练形式。

第8篇

关键词:诗可以兴;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实践

我国的诗教传统源远流长,“诗可以兴”更是其中一个内涵深厚的理论。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诗可以兴”指教师可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课堂感染下自主体验诗歌之美、接受审美教育,它经历了由诗歌理论衍发成为教学实践的过程。

诗歌是语言艺术,因此,阅读欣赏诗歌,首先要熟悉诗人所运用的语言,对词语的音调、色彩、修辞以及联想效果有一定的敏感,即我们常说的语感。从外延上讲,纵观近年来高中语文课本的各个版本,古典诗歌无不包含着诗、词、曲三大部分,但仅就诗而言,根据题材、格律、风格等的不同,又有许多分类。所以我们的古典诗歌教学需要从文本本身入手,让学生将诗歌由文字转为一幅幅图景,而又回归为富有境界的语言文字,在诗歌的氤氲文字之中感受古典之美。

一、剖景析物发掘美

首先,美源于“美读”。古诗词曲大都可以用来歌唱。既可歌唱者,必有节奏音韵,必有其韵律之美。而作为语文教学和应考之举,我们更应该读得有技巧有目的,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其次,美源于“剖析”。中国古典诗歌向来崇尚含蓄典雅之美,因此,只有回归文本,从字词细节入手,了解其内涵、典故、背景、艺术特色,才能由局部到整体全面感受其韵味。再次,美源于“神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古人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感觉转化成形象的图景,用形象思维、抓住美感,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古典之美。

二、激情逸思欣赏美

我们说过,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作为最早起源的一种艺术形式,诗歌也具有最精纯的文学价值。

1.形式之美。古典诗歌中,无论表达什么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个载体,语言也是我们鉴赏诗歌、分析诗歌意象时的入口。此外,诗歌的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抒情叙事角度、风格流派、诗体格律句式等也不可忽视。

2.含蓄又称蕴藉。古典诗词用语含蓄,表情达意更是通过一些富有象征性意味的意象以及各种手段,如,象征、用典、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实现。

3.和谐的音律美。古代的诗、词、曲,它们或是以词配乐,或是按固定的曲调音律填词,无一不与音乐息息相关。

4.内涵之美。任何文学样式,诗、词、曲,任何文学题材,描写、议论、抒情、叙事,除了形式之美可以欣赏玩味外,其内在思想、情感及传达的哲理情思都会带给我们今人很多美感,超越时空的限制,激发出同样的所感所思。

5.人情美。文学即人学。好的文学作品必然由好的作者完成,包涵其个人思想、感情、经历、观念在里面,反映了人对于整个社会、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评价。

6.思想美。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思想感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而感情通常更重于感性直觉,思想则趋于理性思考。用诗教语言来说,感情与思想就是“诗缘情”与“诗言志”的具体阐述。

7.哲思美。中外学者通常认为中国无哲学,而且认为中国式的诗性思维无法容纳哲理,其实不然,中国古典诗歌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哲理诗的美,在于若隐若现,教师应让学生在明净澄澈的景物中,感悟蕴含其中的理性思考。

三、移情换景融入美

经历了发掘美、欣赏美,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便融入诗歌的优美意境中。

我们应该让语文课程中文本解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体会诗心,以求尽可能接近作者意愿,让学生调动自己的全部审美经验,重新组合自己的意中之境,让意境之美成为诗歌鉴赏之后最大的美的享受。

四、吟咏性情创造美

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欣赏美,得到一时的美感,而是要通过长期的美的熏陶,让学生形成自我独特的审美观念,养成独立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创造美的能力。

1.口头诵读。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使学生真正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增强鉴赏能力,熟读背诵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熟读背诵,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笔头书写。高考的诗歌鉴赏最终要形成文字。让学生对诗歌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并以书面形式表达出自己对古典诗歌之美的独特见解,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等等,养成欣赏美、鉴赏美的习惯。

3.身体力行。新课改后,教师可以利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安排为爱诗歌的学生开拓一片自由学习和创作的天地,如开设唐诗选读、宋词研究等课程,为诗歌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诗可以兴,兴起了神思,兴起了古典,兴起了千百年来萦绕不落的诗心,兴起了学生与古人相通、相溶、相怜、相恋的诗境。诗歌鉴赏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出发,积极探索,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语文课堂的诗意空间,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诗可以兴”理论的运用,定会为今天的古典诗歌审美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重视阅读,尤其倡导“大语文阅读”

“大语文阅读”是一种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和兼容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和创新性的阅读方式。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进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一)影视激趣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对语文失去兴趣。所以,实施“大语文阅读”,必须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倡导实施大阅读。

影视欣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激趣”之法。具体做法是,在高一阶段,精选一批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片,如《三国演义》《窦娥冤》《钢琴师》《美丽人生》等;二是配以有关生命、环境、自然科学的科教片,如《帝企鹅日记》、《微观世界》等;三是穿插一些有关古迹名人的史料、纪录片,如《孔子》《孙膑》《》等。这种直观的欣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一种“大语文观”。

(二)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建构意义的过程,那么,阅读教学就不应是教师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读文本的过程。

“大语文阅读”要的不单纯是文学阅读,而是融合音乐美术,交织哲学历史,渗透自然科学等各方面深入社会生活。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一种真正的语文素质。为此,我们确立了一种策略:创设情境,边缘渗透。在各种文化的纵横交织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在讲授《短歌行》时用《三国演义》片头曲引出人物,沉雄苍凉又大气磅礴的音乐会迅速带学生走进那段历史;学习《孔雀东南飞》以《梁祝》为背景音乐渲染铺垫;学习《春江花月夜》中不时以音乐作品来引导启发学生的理解;有的古诗词还可以通过配唱,配画等形式引导学生研讨文本。

(三)自主阅读

在教学中,整体感知是我们必备的一个阅读环节,在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更注重其个性阅读。同时教学目标是随机应变的,尤其是阅读的体验和创造。变讲解为对话。

小说、散文、人物传记等教学以及名著体现“自主阅读”较为充分。比如《边城》《祝福》《荷塘月色》《赤壁赋》等的教学,大都遵从“自主阅读”理念。在每单元示例教学之后,通常都会安排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有的进行口头交流,有的进行书面交流,“读书报告”常常成为我们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学相长,师生互相启发,双方都是文本意义的发现者和教学意义的生成者,课堂不在是老师一人的“地盘”,而成为师生互相提升,一同探讨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场所。

二、专题拓展,引发思考

“大语文阅读”的一个目的便是要优化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为其创新能力的提高作辅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联想,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从联系、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为引导学生跳出课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专门设计了“专题突破”这一拓展模式。

如讲古诗词时,在分类学习了作品后,专门阅读一组解读这些诗人的文章,像梁衡的《读柳永》《把栏杆拍遍》《战乱中的美神》《柳侯祠》等,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走向诗人,体味诗人的精神世界,阅读理解互相生发,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更提供写作的借鉴。

再如,讲授孔子时,我设置了“孔子的三大弟子”,“孔子的仁”,“孔子的义”,“孔子的礼”,“孔子的友”等几种专题研读,虽说耗费了好几节课,但学生却在交流中扎实地领悟了孔子的思想及形象,同时也参悟了古典与自身生活的联系。

三、探究写作

探究写作是学生从自己面临的实际任务中提出问题,在探究中主动激活已知,获取新知,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的写作。它把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书面表达、丰富知识体验等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我们组织的探究写作活动有四种形态。第一种是课堂探究中的随堂写作。比如《赤壁赋》中的人物评传、《诗经》中爱情的比较等;第二种是专门性的作文训练,比如第一单元的“打动心灵的往事”主题作文,是在探究交流后的收获;第三种是解读类写作;第四是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比如读书小组合作完成的书评等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