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46: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物理提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注重问题的递进性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的由旧知学习新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递进过程。在学习新知时,我们要加强新知与旧知的联系,通过富有递进性的问题由旧知引入新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旧知,同时可以让学生认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避免了直接进入新知讲述的突兀性,降低了学生的紧张与陌生感,更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如在学习“串联电路的特点”这一内容时,我将学生前面所学过的、与此有关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递进性的问题来导入新知的学习。(1)台灯亮度的调节与什么有关?(电流强度)(2)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改变电流的大小。(改变电压或电阻)(3)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改变电阻的大小?(改变导体的材质、截面积、长度等)(4)可以调节电流大小的仪器是什么?(滑动变阻器)(5)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串联)(6)将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当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发生变化时,这个电路中电压、电流如何变化?这样通过一系列递进性问题,顺利地由学生已掌握的旧知导入了新知的学习,起到了有效复习与巩固的作用,同时激起了学生对新知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问题的生活性
物理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学科,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的影子。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提出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入手来进行教学。教师由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导入新知的学习,可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与熟悉感,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物理教学间找准最佳结合点,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物与生活事例来导入新知的学习,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高涨的学习热情。
三、注重问题的应用性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高准则。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更多地掌握书本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能够自觉地用所学书本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达到知行统一,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会以更大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参与到今后的物理学习中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了热传递的相关知识后,我提出了这样具有应用性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用的热水瓶,当外层玻璃破碎后是否还保温?为什么不保温了?新买的热水瓶保温效果不好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生活现象极为常见,教师通过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的物理应用意识。
四、注重问题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年龄小,他们对直观有趣的事物更为感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问题本身的趣味性。如果问题本身枯燥无味,学生就会对问题产生疲倦与厌烦感,会应付了事。问题本身只有具有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与学习的能动性。在设计问题时,一是要考虑到本身的语言,教师以不变的语气语调来提问会使问题更枯燥更无趣。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问用语,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学会运用抑扬的语调、舒缓的语气、幽默的用语来增强问题的趣味性。二是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除了用语言来提出问题,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呈现问题。多媒体图文并茂,可以逼真的画面、动听的声音与动态的效果来展现问题,这样的问题更有吸引力与趣味性,更符合初中生的特点,能够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三是实验呈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在整个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于问题我们可以实验来呈现,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惊人的实验现象,这些都可以很好地展现问题,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关注。
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
初中生不是标准的机器,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特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他们在学习、认知、兴趣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物理学习中具体表现为知识基础、学习方式与接受水平的不同,而在学习成绩上有好中差之分。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尊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要兼顾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如对于差生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识记,对于中等生侧重于知识的理解,而对于优秀生侧重于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新。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不同设计不同的问题,才能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使各层次学生能够基于自身基础知识与能力顺利地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进而会鼓起更大的勇气、信心参与到今后的学习中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与进步。相反,教师如果采用一刀切,忽视学生间的差异,采用同一问题,往往会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尴尬局面,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甚至会使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52-01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与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了变化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课堂提问就像一种催化剂,不断推动着教学活动的起承转合,其意义不言自明。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令学生入情入境,其中他们精彩迭出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巧问”进行细致阐述。
一、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注重层次
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而要突显这种主体地位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也成为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的一个重要背景。为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进行提问时要给予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展现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
然而,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何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呢?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注重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让中、下层次的学生回答;稍难的问题,让中等的学生回答;如回答有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必要时可展开讨论。
例如,在讲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四节《力》时,可以设置这样几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力是怎样表现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力是怎样表现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为什么必须有两个力才能产生力的作用?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影响?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有什么影响?与此同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如案例中的前两项,以及对力的一些基本形态的描述,可让中、下层次的学生回答;稍难的题目,诸如力的构成分析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等,让中等的学生回答,如回答有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必要时可展开讨论。这样既面向了全体又保留了层次,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堂提问要难易有度、把握节奏
物理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多元过程,知识的传递也需要运用课堂提问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较好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提问节奏。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考查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把握问题的难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问题的设置要在教学状态的掌控下依托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把握其难易程度。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第六章《变阻器》的教学时,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把握教学节奏,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风速可调节的风扇的速度和什么有直接关系?那么改变电流的手段有哪些呢?如何改变电阻大小?如何使用仪器测量电阻的大小呢?滑动电阻器是怎么连接的?经过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难易知识的调和,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有节奏的课堂提问。
三、课堂提问要充满情趣、新颖别致
初中物理是青少年以专注认知的视角去探索自然界中的奥妙的起点,他们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与想象,而传统教学简单、呆板、枯燥的提问,只能使其丧失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学气氛和营造教学环境,教师需要精心设置一些充满情趣、新颖别致的问题,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要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热传递》时,为了引发大家的兴趣,笔者在多媒体上设计了一个动画:“同样是包着纸张的小木棍、铁棒,放在火上烤,谁会先燃烧起来呢?”这个问题虽看似普通却以其悬念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平静如水的课堂氛围是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这就需要学生去思考、抢答甚至争论,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状态,有效的提问引导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内能》时,笔者突然提了一个问题:“水烧开时,从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气体吗?”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问;针对性
有个学者曾经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力,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物理学科的起始阶段,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有效地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就显得更加重要。校际间教学交流的日益扩大和频繁,使笔者得以观摩了不少青年物理教师的公开教学。坦率地说,很多青年教师的课上得挺不错,但是,不少青年教师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使课堂教学效果减弱,实在可惜。青年教师较常见的课堂提问误区主要有以下一些。
1.提问随心所欲,无目的性和针对性
某初中物理教师在讲“欧姆定律”的应用时,兴趣所至,中途突然话锋一转:“对了,请问同学们,还记得电阻的单位吗?”学生答:“欧姆。”“对,就是这个发现欧姆定律的人的名字;同学们想想,欧姆是哪个国家的人?他发现欧姆定律期间是从事什么职业的?”这一与此时所讲教学内容并无十分密切联系的提问,使学生思维突然转轨,打乱了原有教学进程,致使课堂教学不和谐,影响教学效果。
2.提问不断,提问内容简单,追求有问有答、课堂热闹
某教师在讲授完惯性定律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课堂中有如下一段提问:师:一切物体都具有什么?生:惯性;师: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生:不需要;师:要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必须施加什么?生:力;师: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用什么物理量?生:质量。我们看到,该教师的提问,学生几乎都不用通过思考就立即回答了,整堂课表面看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肤浅,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
3.提问过于笼统或虚无缥缈,琢磨不定
某教师在复习牛顿三大定律时,提问: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三定律谁的作用更大?没有牛顿第二定律行不行?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难以展开,他们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回答就很困难。显然,这样的提问教学效果是不会理想的。
4.提问后没有停顿,立即点名学生回答
有些青年教师这样做的本意,可能是为了节约时间。但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回答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必须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对问题作深层探究和多向判断,并选择比较准确的语言,尽可能对问题作出完满的富有创造性的答复,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有经验的教师,根据自己所提问题的难易度,提问后都要作适当时间的停顿,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才要求学生回答。可见,问后停顿是必要和值得的,绝不是浪费时间。没有问后停顿,学生仓促回答也就难以做到准确和全面,当然也很难达到提问的目的。
5.提问的程序颠倒,先点名后提问
有的青年教师提问的程序是这样的:下面我请同学们回答问题,被叫到的站起来。这时学生大都心理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等待提问。但当教师一叫出某学生的名字时,其他学生就大松一口气,对教师接着提出的问题和被点名同学的回答就不很专心地听了。这样的提问,实际上只有那一个被点了名的同学在认真地思考和回答。
经验丰富的教师提问程序一般是:“下面我提一些问题,看谁能回答。问题是这样的:此时全体学生都会集中精力听,积极思考。在学生思考了一定时间后,教师也不急于指定谁回答,而是先说:"被叫到的同学请站起来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说得对不对,稍后请大家评价或补充。”这样,被指名的同学回答时,其他同学都会专心听。被指名的同学答完后,有些同学就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提问程序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6.提问只注意结论,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
有的青年教师设计的提问往往偏重于结论,如问“对不对?”“答案是什么?”“哪一个错了?”而很少问“为什么这个是对的?”“你为什么这样答?”“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其实后面的问法更可以起到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学会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理科教学中,尤其应扭转偏重答题结果,轻视解题思路的教学思想。教学实践中常发现这样的情况,答题的结果虽然一样,但学生思考过程的优劣却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注意对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那些思路简捷巧妙,概括水平高,有独到见解的思考方法应给予积极的肯定,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目的。
7.课堂提问设计注意点
7.1要有一定的难度,即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促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
7.2应有主次、轻重这分,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选题恰当,切勿随心所欲,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
7.3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7.4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7.5在保证一定难度的同时还要兼顾广度,即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8.具体提问时的注意点
8.1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问题具体而不笼统,浅显而不晦涩,使学生易回忆、易归纳、易口头表达。
8.2要讲求过程,不仅要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要知道结论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8.3提问应疏密有间,有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和心理特点,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
8.4要注意时机,提问时间要得当,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8.5随机应变,切勿过早定音,学生思维瞬息万变,一时答不上来时要随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式,把学生思维引上路。
1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误区
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满堂灌”,整节课只管自己讲,基本上不提问;有的教师所提问题多而碎,什么都要问,机械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或所提问题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联系不紧密;也有的教师提问时缺乏平等,偏爱好学生,冷落后进生,或对后进生进行惩戒性提问,使其难堪;还有的教师问题设计难易无阶梯,提问语言不准确,表达不简洁,学生不知所云很难回答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厌倦和反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2.1提问要有趣味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往往从对所探究问题产生兴趣开始.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诱人思考,耐人寻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
2.2提问要有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必须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针对性强,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重点在思维关键处、理解疑难处、知识内涵处和规律探求处设问.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 时,我们发现学生头脑中有类似“物体受力才会运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念,这一观念似乎也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相吻合,导致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也很难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为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中的乘客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该物体下落时,是落在后面?还是落在原地?为什么?”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重点提问,重点讲解:物体被竖直向上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先向上运动,后向下运动,但在水平方向上,还将与汽车保持一起向前运动的状态,当学生真正认识了这一规律以后,头脑中的错误观念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2.3提问要有层递性
有些物理问题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如果把这些难点设计成一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通过一层套一层、一环扣一环的分层次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那么学习就会变得轻松一些,也容易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层递性的设问可以从大入手,也可以从小入手,一堂课往往就是由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使学生获得知识,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电阻和欧姆定律后,学生理解了电流I和电压U成正比,与电阻R成反比的关系,但对公式R=U/I常常产生错误认识,机械地认为电阻R的大小与电压U、电流I均有关系,而这又与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不符,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某导体接在电路中,当它两端的电压为3 V时,通过的电流为0.6 A,该导体的电阻是多少 ?若加在该导体两端的电压为6 V,则通过它的电流又是多少?此时该导体的电阻是不是原来电阻的两倍?根据公式R=U/I,电阻R与电压U成正比,与电流I成反比成立吗?这样设计的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记忆未知的知识,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正确结论的印象.
2.4提问要有科学性
物理课堂提问讲究科学性,当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而要停顿一会儿,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促使每个学生开动脑筋,在心里都拟出答案.在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不同层次的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思维敏捷的同学会很快举手,表明他已经有了答案并很想回答这个问题,有的学生抬头微笑或目光炯炯有神,可能表明他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而且还在积极的思考之中,还有的学生在问题提出后一直低头并躲避教师的目光,则可能表明他对这一问题还没有头绪,心中没有答案.有经验的教师常会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环顾全班,寻找这些表现,确定回答问题的最佳人选,从而发挥出所提问题的最大效益.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或出现思维方法上的混乱时,教师则要善于运用追问、解释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运用微笑的面容、温暖的神态、期待的目光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3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方式
3.1设疑式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常新课引入时要寻找恰当的切入点,而设疑式提问常常会轻易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打开学生灵感的大门,激起学生较大的学习兴趣,有“一石击起千层浪”之效.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而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恰当的提问,使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这样一来就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迫切要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
3.2引发争论式提问
争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初中物理容易引起学生争论的内容,往往是他们平时形成的常识性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或是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物理现象与所学物理规律表面上相“矛盾”.如“力是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要使物体运动一定需要力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否需要力?”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辩论.通过引发争论解决的问题,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学生印象深刻,久久不忘,其效果是教师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3.3对比式提问
有些初中物理知识联系紧密,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式提问引导学生总结共性、发现个性、强化理解.如学习汽化时,要求学生从温度条件、发生部位、剧烈程度等方面进行展示比较,从而得出蒸发和沸腾的异同,学生很容易接受.又如在学习电压表和电流表之后,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将两表的量程、分度值、构造和注意事项等进行罗列并比较,总结异同,进而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学生学的有好又快.
3.4列举式提问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提问 问题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54-01
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好的课堂提问是一堂课的关键,有助于学生探求知识的真谛。在初中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尤为重要,可以说教师的课堂提问质量有时会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和效果。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问中要注意常见的问题以及策略的运用。
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课堂提问过于简单,激发不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新n改的背景下,很多教师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然而由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固化到教师自身的教学习惯上,导致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仍然是以简单问题为主,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有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过于标准化,而不是发散性的,这样也不利于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这课时,教师在上课前为了导入新课,提出了一个问题:显微镜和望远镜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根据经验都能回答出来,对于导入来说仅仅是小问题。接下来通过简单的学习,教师又问: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这样的问题就属于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主要目的仅仅是总结这两个镜面的定义,书上也有标准的答案,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物理探究欲望。
2.教师是提问的主体,建立不起师生互动平台
新课改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固定内容,而是要从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经验,从而使师生共同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达到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和老师能平等交流,不仅是教师会提问,学生也要学会如何提问。
例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课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如:为什么几十吨重的飞机可以飞上天?这时估计会有很多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人说因为飞机有翅膀,有人说是飞机上的能源强,有人说是机翼上下的气压差导致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因为压力差的原因才使飞机上升。这种提问方式,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有一些学生不思考问题,仅是部分学生参与其中,未能完全构建与学生的互动平台。
二、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
1.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要保障问题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问题,并且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问。通过问题的探索研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课时,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提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并对噪声进行防治。教师的提问:下面哪些声音是噪声:音乐、工地施工的声音、翻书声。大部分同学都觉得工地施工的声音是噪声。然后教师再问:既然音乐不是噪声,为什么广场舞大妈们播放的音乐会引起周围市民的反感?这样设置问题,可以否定学生之前的答案,然后去探究新的问题,促进学生多方面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提问,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
在物理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都去动脑思考问题,从而使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然而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就应该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课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同时提出两三个问题,这两三个问题要有一个难易区分度,争取每个学生都能至少回答出一个问题。如: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什么是惯性?刹车时,乘客为什么会向前倾?前两个问题根据课本就能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是需要动脑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这样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水平低的学生有信心,水平高的学生发展思维。
三、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有部分教师的提问方式存在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的经验,对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点解决策略。如有不足,希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1课堂提问存在着一定的封闭性
在当前的教育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以后,许多的老师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一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因此,有些老师对于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但是还有一些老师停留在原来的教育阶段,依然在上课当中采取封闭性的提问方式,对于封闭性问题来讲,这些问题都是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而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则是多元化的,学生可以在课堂当中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见解。假设在课堂当中,老师使用封闭性的问题来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就需要将问题的诸多元素一一表达出来,并且还需要老师自身去领悟和了解。但是若老师在课堂当中采用开放性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提问,不局限于标准的答案,那么就会使得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索。由此可见,对于封闭性问题来讲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老师可以使用开放性的问题来对学生思维进行一个扩充,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当中使用开放性问题更加的具有效果。
1.2初中物理教学课堂达不到互动
在新课程的指标当中,有着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保持着学生和老师之间有着很好的互动渠道,只有当老师和学生有着很好的交流和互动,才能真正的把知识传达给学生。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提问当中,老师依然是整个教学当中的主体,并没有重视起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课堂的当中缺少互动的提问,那么就很难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从而使得教学效率会有所下降,并且缺少了一定互动的提问,无法进一步的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肯定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率,在课堂当中老师和学生应该保持同等地位,能够相互的进行知识辩论和交流,这样的方式会使得学生身心放松的学习,也为课堂当中形成了一个学习互动的气氛。
1.3物理教学课堂提问问题过于传统没有新意
在新课标的表述当中,可以知道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书面表达,也不是单方面的老师把知识强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那么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让老师来进行指导和沟通。因此,在初中物理的课堂当中,老师不应当单单的转述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应当把书本当成是一种载体传达给学生。在当前很多物理教学当中,老师的课堂提问缺少新意,并没有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单单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这会使得很多学生充满着恐惧性,并且这种方式的提问,只是简单的文成了一个被动提问的任务,并没有去主动的思考问题的本质。
2课堂提问的对策
2.1优化教育理念,改善单一的教师培训模式
在当前我国很多的地区都缺少专业的教师培训,都是采用单一的讲座式培训,教师仅仅是单一的听从专家的讲授,其他讲述的大多数内容都是缺少实践证明。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当需要改变那种传统的讲座式培训,按照各地区,各学校,各学科的不同进行有计划,有目地的培训,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当然,仅仅是通过这样的观点就把一种理论内化成为教师的自身素质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因此,对于教师的培训不应当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还应当进行具体的实际教学,让教师在具体的实际教学当中积累经验。
2.2增强课堂提问技巧
区别传统的课堂方式提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的提问能力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在课堂当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进行思考,所提出的问题水平是否具有探讨性。因此,这需要老师有着较强的专业技能,另外,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不能单单的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还应当开展一些有着操作意义的实验,所以教师有着稳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通过有水平的提问来提升教学目的。
2.3创新课堂教学方针,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
对于物理这一门学科来讲,它的知识内容相对来讲比较系统化,严谨化。因此,很多的初中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觉得比较乏味以及枯燥,这一些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的烦恼也是老师的负担,那么我们就需要端正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的态度,能够有效的帮助他们解决有学习当中出现的压力,这就意味着,老师需要面对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那么首先就需要老师对于课堂中需要传授的知识进行创新和丰富,改善原有的传统教学,不单单是进行课堂上的讲解和提问,还可以适当的增添一些同学间的互相提问,让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充满着兴趣和乐趣。
1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教学提问存在封闭性
(1)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部分教师或多或少的经历了一些专业培训,此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改革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但是仍有一些教师落后于教育的发展速度,自身的课堂提问技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依然采用传统的封闭性的提问方式,鲜少采取开放式的问题.对于封闭式的问题来讲其答案是单一、固定的,标准答案都是预定设计好的.开放式的问题则与封闭式的问题相反,其答案是多元化的、可供选择的,学生可以主观表达出对问题的合理见解.尽管这部分教师都以非常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新课程的改革,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若是采用封闭式的问题将有关液体蒸发影响的因素传达给学生,就会将液体蒸发各项影响因素一一展现出来供学生作出选择.若是教师采用相反的开放式提问,就会向学生提问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去主动思考、探寻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受到封闭式的问题的约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拓展.所以开放式的问题在物理课堂提问中更有效果.
1.2课堂教学提问达不到师生间的良好的交流与互动
(1)新课程改革有具体的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主动参与到课程当中来,学生与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交流互动.只有教师与学生有了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才能够真正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提问中,教师仍然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并没有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2)缺少互动的提问无法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肯定会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没有进行关于知识的辩论交流,导致了从以前的灌输式教学变成了全问式教学,学生也会因此而使自己松散下来,凡事都遵循老师的意愿,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在师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氛围.
1.3课堂教习提问过于传统没有创新
(1)在新课标的表述中,课程并不是单纯的书面工作,知识的传授也并不是单方面的灌输,教师要把学生组织起来参与整个教学学习过程.如果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合理的教学环境中通过教师来指导这个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转述教材的内容,而是把教材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教师的课堂提问要以传授学生知识为主.
(2)在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的课堂提问缺乏创新,还是为提问而提问,并没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仅仅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回答问题.整个课堂提问过程,学生机械式的回答问题,只是在完成一个“被提问”的任务,并不是主动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没有创新的课堂提问必然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对策
2.1内化教育理念,改革单一的师资培训模式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缺乏多元化的师资培训模式,都是单一模式下的集中讲座式培训,教师仅仅是单纯的听从专家的讲授,其内容也大多数都是缺乏实践性的理论内容.所以在当前的形式下,必须要打破那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单一师资培训模式,师资培训必须要一切以实际情况出发,要按照各地区、各学校以及各种学科的不同要求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要融合多方面的培训,这更加有利于教师内化教育理念.当然,仅仅通过这种观点就把一种理论内化成为教师的自身素质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所以对教师的培训不单单只是在理论阶段,最重要的是需要具体的实际授课方法,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积累感受,并且能够在具体的现实活动中对其深刻理解.
2.2提高课堂提问技能,进行问题界定辅导
区别于以往的课堂提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提问能力的要求更为严格.在新课程中能够界定课堂提问的问题,但是要清楚知道所提问题水平是否具有可探讨性,因此对教师的培训不能缺少对提问技能的辅导.例如,辅导对于是否具有探讨性问题的不同类型认知;辅导理解不同水平问题的特征的能力;辅导问题的转换能力等等.当然在辅导过程中,不能仅仅进行单纯的理论培训,而是要开展一些具有操作意义的训练.教师在拥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够通过有水平的提问技能达到教学目的.
2.3创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你认为怎样”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提问的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初中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采用下述几种提问方法,获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采用设疑式提问
采用设疑式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通常在引入新课时,可多使用产这种提问方式。例如,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设疑,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又如学习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时提出液体压强与什么有关?这样可以直接提醒学生并引起学生注意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学会听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采用类比式提问
采用类比式提问,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学习电流,用水流作比;学习电压时比作水压。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水流是怎样流动的?什么导致了水的流动?这样,通过类比式提问,学生发挥想象,很容易理解电流和电压。对比较抽象的物理原理或物理现象采用类比式提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
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笔者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笔者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六、引起争论,激发思考式提问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的,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以及“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的效果比较理想。
七、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只提好学生,不提学困生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后进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一、趣味性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托尔斯泰提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只有对物理学习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才会把学习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情,以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积极的认知倾向。因此,我们要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所要讲授的问题中来,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如在做“纸锅烧开水”的实验时,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用铁锅来烧水做饭,你们见过纸锅烧水吗?用纸锅能将水烧开吗?如此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激疑性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欲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直接讲述,使教学平淡无奇,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致不高。初中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巧妙地设计激疑性提问,以问题激起学生追求真理的渴望和强烈的感彩,进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行积极的探索与主动的研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设计一系列能够引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来参与学习。如在学习浮力的相关知识时,其教学重点在于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木块浮于水面而铁块沉入水底?这种现象学生较为熟悉,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与物体的重量有关。接着再提出:那么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样的问题与前面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认知与思维上产生疑问,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了解决心中的困惑,学生会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探究性提问,诱发学生主动探究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靠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过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的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学地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次要地位,被动地接受着知识。这种单线传递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套用公式,机械地模仿与死记硬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的弊端日益显露。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使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更加关注。素质教育提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设计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让学生进行猜想、分析、论证,通过比较、分析、调查、实验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而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性问题,激起学生内心强大的学习动力。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
四、发散性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思维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思想,发挥物理学科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提问以对与错、是与非来回答的现象,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与基础知识为基础来提出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横向拓展,纵向深入。一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摆脱思维的盲从性,引导学生不受固有模式与思维的限制,在自己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二是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培养思维的创造性。通过条件的不完善与答案的不唯一,引导学生调动所有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三是超越常规,培养思维的求异性。教师要善于打破常规,打破以往提问的固有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来设疑启思,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