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6 10:46: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德育;思想政治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道:“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都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这是因为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德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高低。所以,作为21世纪的新型学校,应该站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把德育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以一种全新的、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使德育融入教学工作的一切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定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凸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整体性、针对性,以中小学德育创新发展为主线,重视学生基础道德教育。

笔者对中小学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思考良久,在这里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校长是关键

办好一所学校,关键在校长,一所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提高也在于校长。管理学家曾言:管理就是自己干,和别人一起干,指挥别人去干。要当好一名校长,这三种“干”法值得琢磨。学校的核心目标在于育人,校长必须明确办学的方向。

首先,要创设一种育人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优化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在明确道德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形式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自觉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创造优良的校园道德教育环境,确立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提倡优良的学风、教风,从而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其次,要有突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核心,认真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再次,要树立全员德育意识,建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新格局。教育工作者的政治观点、治学态度、工作作风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对德育工作做出长期的规划和具体的计划,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员德育意识。从德育队伍建设入手,提高德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根据学校不断发展的需 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实行德育精细化管理。

然后,要建立健全一套全新精细化的德育管理制度。学校实行德育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要建立健全一套精细化的德育管理制度,大到宏观管理,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例如,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像《学生礼仪规范》《学生宿舍量化管理细则》《学生会管理制度》《班委会的管理制度》《后进生转化工作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等制度。

最后,要加强自管自律,促进校风建设。学校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1.注重管理细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目前德育工作效能较低,对于未成年人来讲,思想道德建设应从小事抓起,从普通的行为抓起,从养成教育抓起。从小事着眼,小到物品摆放,大到校园环境都要求整齐一致,将学生的一日行为纳入规范化、秩序化的轨道,使学生在校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事事有标准。这样通过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来培养他们的情操,进而促进校风建设。

2.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树立自信意识

当前,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学生是单亲家庭或父母经常忙着自己的事业,很少同孩子沟通交流,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为此,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老师,定期开放,对单个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治,同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会学生处理问题;开展赏识教育,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重树信心。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从情感困境中解脱出来,以确立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力重拾信心。

3.强化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自管自律能力

开展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口。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包办或干涉,这样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空间,如果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学习意识增强了,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二、班主任是核心

在校长的有力领导下,学生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还在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的立足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处理大量具体业务工作和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有目的地塑造学生的灵魂。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得力助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引路人。所以,班主任应创新德育活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德育活动。

1.召开独具特色的主题班会

围绕各年级德育工作主线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题班会活动。

2.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

为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专题讲座。

3.召开精彩的“家长会”

学校召开的家长会意在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架构家校“连心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三、思想政治课是催化剂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它是品德教育的催化剂,教师应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首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变注入式为启发诱导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其次,要深入挖掘教学中德育的培养点,将课本中的有关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明确在某一方面,怎样做是道德的,怎样做是不道德的。

再次,要注重学生的行为训练,达到知与行的统一。通过开设活动课、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统一,并最终落实到行动中。

第2篇

有的老师说德育是细活儿,小活儿,长期的活儿,我很认同,因为这一语道出了德育工作的艰辛,繁杂琐碎,不易出成绩。我想这也是那位老师自谦的词,其实德育是大活儿,而且是难干的活。说德育大,是因为教育的根本在育,育什么?育德。德行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德育是大活儿。说德育难干,是因为德育的隐性、广泛性和迟效性。智育可以用分数来衡量,是显性的,但德育工作做好了,用什么衡量,恐怕不好说,一个学生的品德好往往是隐性的,是模糊的,没法量化。德育又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学生一进门就处处是德育,见人问好,不随地扔垃圾,乐于助人……时时是德育,在家里家长的言传身教,在学校老师的榜样……如此广泛,就不容易把握,你尽心竭力地有意教育会在不知不觉间被那些无意的教育消磨掉。德育是迟效的,立竿见影的,但更多的是在成长过程中一步步显现出来的,甚至在成人后才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忙了半天,自己也许享受不到成果。其中一位德育主任的统计让人不寒而栗。他算了一笔帐,十年来,从该中学毕业的学生有近百人违法犯罪,其中被判死刑的有两个,无期的有五个。现在的德育就是多年以后的社会风气,就是多年以后的社会治安,就是中华民族的素质,我们站在这个高度做德育工作了吗?

二、德育是什么

以前多次参加培训聆听专家讲座时,我都会对着自己的工作来想象,一说到智育大家都能明晰,可德育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德育首先是种子,然后才是阳光、空气和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人在童年时的所听所见所感如刀刻般深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用同等力度去刻,大脑对此事的记忆也不如童年时深刻。所以,德育的首要任务是播种,播下善良的种子,播下感恩的种子,播下责任的种子……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应当怎么做,让孩子在成人后,有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即使迫不得已没有按照原则做也心灵不安,心存畏惧,这是我对德育最朴实的认识。同时,德育也是阳光、空气和水,创造适合种子成长的环境。比如良好的校风,教师的榜样力量,适时的德育活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政教处干什么

有时和同行闲聊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认为政教处是专门负责个别学生的处置问题,比如打架了,比如上课跟老师犟嘴了……如果政教处管这些,那么再配上几个政教干事恐怕也干不过来。政教处应当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定位,不能总被个别学生和临时问题牵着鼻子走,要有计划,要防患于未然,要做老师的后盾,而不能总是救火、补缺、包办代替。我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德育工作存在思路想法太笼统与工作随意过乱过细包办代替的问题。

为什么说思路想法太笼统?比如几乎所有的校长老师在讲养成良好习惯的问题,但小学低、中、高年级应当培养哪些习惯,通过什么方式培养,一个习惯的养成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却很少有人思考与研究,究竟如何使得教师认识到这是一项功在历代千秋的事业,无需考核无需检查发自内心地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小有一个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呢?使得培养习惯成了一句空话。

为什么说工作随意过乱过细包办代替?比如在课堂上一个学生和老师顶嘴,本应当由老师自己解决,政教处却包办代替老师解决,所谓解决其实就是给老师撑腰,给学生一个批评,对师生关系毫无益处。因为这样的事太多,致使工作随意性很大,大家还会感觉忙忙碌碌。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出了问题必须由老师来处理或由老师拿出初步处理意见,然后由政教处核实落实即可,这样全员德育的想法才能实现。

四、德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德育的内容是广博的,小到见面问好,大到爱国主义,都是德育教育的内容,那么我们应以哪些内容为核心呢?我以为,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是非观、荣辱观,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荣,哪些是辱,如果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是模糊的,那么他成人后是很可怕的。其次是利他和责任教育。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以自我为中心,胸中无他人,难与人合作,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利他的精神,所谓道德就是利他,要让利他成为孩子们的一种思维习惯。责任感也是要着力培养的,因此要从小让孩子单独承担工作任务,承担应当承担的责任,培养责任意识。最后就是理想和信念。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活着就没有目标。在理想的问题上要求不要过高,要教育孩子脚踏实地,胸怀理想,要以区间的方式呈现给孩子一个有血有肉的理想,区间的最低点要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区间的最高点要让孩子有自己对人生的向往与追求。理想是在人生历程中不断累积的,自己感悟的,大人告诉的不叫理想,叫灌输,灌输的理想让孩子自己没有实现的动力。

我们所有的德育活动,都应当围绕这些主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来开展,应当由学校所有成员达成共识,共同来培育。

第3篇

一、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是德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从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振兴的需要出发,从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需要出发,我们的教育观、德育理念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更新。

学会做人是学生最基础、最坚实和最重要的任务,德育工作者务必把这一项放在学生教育的首位。

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学生主体这一层面上,要全面育人,特别是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应该高于对智育的要求,这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要求的集中体现。总之树立新型现代化人才建设所对应的德育观——以人为本理念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首先要更新观念。

二、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学校德育的工作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富有实效性。润物细无声,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抓住教育的契机,适应学生身心健康,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和学科教学活动为载体,寓德育工作于其中,结合学校特点,德育活动载体的创新重点可以围绕:以创建活动为抓手,开展一系列的创建活动,培养优良的班风、学风、教风、校风;艺术欣赏、审美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青少年文明礼仪常规活动,培养学生文明道德素养、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学校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及一系列重大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利用国庆、元旦、五一、七一、八一、教师节以及九一八、一二·九等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德育的空间,而且每一个主题教育活动只要我们组织好,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设计好,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推动作用相当大,影响深远。

三、提升校园文化道德品位,优化德育环境

学校的德育内容和内涵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功能作用,所谓润物细无声,学校德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之中的作用务必重视,所以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不可小瞧,环境的美育功能影响重大。“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能说话。”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告诉我们,学校教育要注重环境、氛围对人的作用。真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应该是“目中有人”的环境。如充分利用好墙壁、走廊、黑板报、宣传画廊、校史校情荣誉室、团委的校广播站、校报、心理咨询室以及网络、电视、图书、资料室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校园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校风灯箱被放在学校主干道上和各个班级的教室正前方;伟人的诗词作品、生平简介、事迹图片在校园随处可见;各班级精心张挂的名人画语、励志名言以及校园走廊、橱窗展出的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图片,不仅彰显着学校特色,而且积极向上,文明优雅、健康活泼的校同文化内容无一不陶冶着学生情操,提高着学生的人生修养和审美追求。这些无声的教育手段对德育的作用绝非说教灌输所能达到。此外校园德育环境的优化还凸现于教育者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的从教行为,服务、质量意识,进取、创新、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对学生的真心关爱等无不对学生耳濡目染,对学校进行的学生德育工作影响很大,所以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好师表引领作用,这是环境育人的又一重要方面,让校园处处是教育,让学生时时受熏染,为学生创造一方健康向上的沃土,给学生擎起一片施展个性的蓝天,让校园的一处处个性化的景点成为校园文化的亮点,成为无声的教育。

四、齐抓共管,全员参与,树立整体观念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28―01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和保障。学校要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多数学校依然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效果,有些学校虽然做了大量的德育工作,有时甚至搞得轰轰烈烈,但效果不佳,其中原因,值得思考。

一、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 “五育并举, 智育为首”仍是教育主流。虽然各校高举“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旗帜,但实际上仍然是“智育为首”;虽然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的,德育工作被大多数人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

2. 德育工作重形式,轻过程,无结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是现在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真实写照。学校只重视方案、制度等形式上的内容,轻视德育过程,结果根本就无从谈起,一系列德育方案、计划都是纸上谈兵,德育工作被边缘化。

3.德育目标定位过高,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方法陈旧简单。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高、大、空、远”,远离学校与学生实际,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人为地被拔高,造成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不能真正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德育内容政治色彩过浓,总是跟着社会政治形势在转,学校经常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发文突击开展热点政治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的长期性、系统性规律;德育方法陈旧简单,有些教师仍然采用防范、压制的教育方法,缺少必要的疏导与沟通。

4.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有名无实。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一致、与社会教育内容的不相符,一些家庭“封建家长制”的意识仍然十分严重,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不足;社会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也明显不够。

5.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学校最棘手的问题。在农村学校,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他们平时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个性、心理发展异常,有的甚至会违法犯罪。学校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力不从心,老师就是使出浑身解数,有时也感觉无可奈何。

6.德育评价机制不完善。现阶段德育工作实效难以评估,德育工作考核难度大,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科学化的德育工作评估制度。在教师岗位责任制考核方案中虽有德育工作的考核项目,但在具体评估操作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操作可行性小,致使德育工作再次被边缘化。

二、解决策略

1. 以人为本,确立学校德育工作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与充实,但对人的发展将始终成为德育工作的永恒追求。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内心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是非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心态融入飞速发展的新社会。

2. 因人而异,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来开展教育,尤其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创新德育工作载体,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既要加强课堂内的政治、文化、专业课的教学活动和课堂外的文体活动,还要加强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社会考察、团队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外部因素;内部问题;德育形式;德育评价

德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国传统教育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以道德伦理教育为本位的。道德,就是指“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1】但是,特别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也随之崩溃。面对我们当今的社会现实:道德滑坡、丑恶现象泛滥、腐败禁而不止,网吧游戏厅比比皆是,学校四面楚歌,我们的德育工作队伍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不得不为我们的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而担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工作该如何进行?这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影响学校道德教育的外部因素

学校道德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外部影响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家庭、社会和网络。

(一)、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其一言一行对其子女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可是,有的家长忙于生意,忽视对孩子的管教;有的“望子成龙”心切,使得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不加强自身修养,无形之中使孩子沾上了不良习气;还有的家长过于娇惯孩子;特别是现实中存在的较多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所有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走向多元化,社会风气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个时期正处于道德“可塑”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思想极不稳定,易产生逆反心理,对家长、教师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并形成自己的“亚文化”。特别是处于目前这种经济转型时期,各行各业的管理难免存在疏忽和漏洞,而中学生分辩是非的能力较差,他们用自己的观点去审视社会时,往往不能区分善恶对错,但天生的好奇性格和强烈的模仿欲望,使得他们容易形成是非不分和善恶不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丧失了求知的信心与毅力,走上社会的对立面。

(三)、计算机网络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信息交流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很积极的方面。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对学校德育工作所带来的冲击。网络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各种思潮在这个载体上可以“不受限制”地传播,而人只是作为“一种虚拟的符号”存在,他们可以“为所欲为”,隐藏自己的身份,却不用负法律责任。这种情况是传统德育中所没有面临过的,传统的德育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要求。笔者曾在2006年组织过一次针对本校84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卷中问:“你班是否有同学常去网吧上网?”回答“有多数人”的占40.09%;问“你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答“聊天交友”的占43.87%;问“你认为网络对人们有什么影响?”答“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的只占4.01%。可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迷恋网络,看不到负面影响。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部问题

通过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对德育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道德教育包括三个要素, 即道德认识(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2】随着经济发展,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现代学校德育工作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有关德育工作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德育形式问题

学生反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上德育课时老是板着面孔,照本宣科,毫无生动性可言,使得学生一上课就觉得索然无味。

学生在回答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反映,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是教学互动(情景模拟辩论演讲案例讨论)和多媒体,占了总人数的79.95%,而喜欢传统讲解的只占6.37%。最愿意接受的德育活动形式的有82.07%的学生填写的是“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在这些问题上,学生的倾向的正确的。可是我们现在的德育教育方法下好相反。问卷中有“你的德育老师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等)进行德育活动”一题:学生的回答“偶尔”和“从不”的占了73.82%。问“你认为中职校德育教学中存在的最大不足是什么?”100%的学生回答的是“手段单一方法简单”、“内容枯燥”、“效果不明显”。

(二)、德育评价方式问题

调查问卷中有“你赞成的德育课评价方法是什么?”一题,有50.12%的学生回答“实践活动后写调查报告”和“考查平时学习态度和表现”;要求“开卷考试”的13.68%、“闭卷考试”的4.25%。但是,目前,各类学校的德育模式主要是教师写评语与考试。这些方式的消极作用很明显。很多学生对德育课反应泛淡,原因在于德育并不是升学考试、用工考试的科目。即便考试也是把德育课的条条框框死记硬背。另外一些学生则对教师评语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总之,我们有必要对德育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三、德育滑坡在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一)、自私自利,同学与同学之间缺乏真挚友谊。

(二)、弄虚作假,在心灵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一些学生,该掩饰的东西不想掩饰,该展现的禀性觉得羞愧,是非倒置,观念模糊,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往往也采用弄虚作假的方式,欺骗人心。

(三)、好逸恶劳,将创造与享受根本对立起来。学生受社会上有些不良观念的影响,学习吃不得苦,但希望有一个好成绩,找到一个轻松工作;生活上向高标准看齐,喜好打扮,厌恶劳动等等。

(四)、纪律涣散,在渴望自由解放中放纵自己。对目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大加效仿,纪律观念淡薄,甚至有的学生不服从管理,打骂老师,离家出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不懂礼貌,把追求个性演化为孤芳自赏。学生追求个性解放,富于民主思想和开拓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尊重师长、乱扔果皮纸屑、满口脏话、江湖义气等不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然而,我们有些学生却认为这是个性,富有时代气息,有派头,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然抛于脑后。

四、改革德育教育的方法、环境和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学校德育的任务就“在于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3】德育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这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在综合分析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后,笔者认为,要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的构建,建立规范的道德评价体系基础。变只重智育,忽视德智体美劳的综合考核为全校教职工和家长参与考核,采用学生自评和同学、教职工、家长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真正对学生在校的思想表现作一个客观的鉴定。在内容上,可分为道德基础(包括遵守纪律、生活规律、保健卫生、诚实性、同情心等)、人格基础(包括自主性、自省性、协调性、开拓性、公德心、责任感等)和情绪适应(包括团体协作、环境适应、社会关系等),从而对学生的求知欲望、劳动观念、纪律因素、聚合力等进行综合考虑,

第二,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教学改革,以社会实践为契机,强化创业和职业道德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积极性、创造性、主体性。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要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育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

第三,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氛围 这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社会环境。学校的内外文化环境是道德培养的基本条件,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学校成员所认同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它是学校历史传统、工作作风、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4】所以要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育人氛围,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实施渗透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建立起积极向上、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乐于奉献、团结守纪的校园文化环境,并以此影响家庭文化氛围,整治社区文化秩序,尽量减少不良风气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冲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第2l6页。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190―192页。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教学秘书教学管理

高校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档案资料的规整与建设者、又作为教务处与院(系)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纽带和中枢,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传递作用。高校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做好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是每一个从事教学秘书工作的教师不断探寻的问题,本文分三方面谈谈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1高校教学秘书的主要工作

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中最基层的管理者,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其和虽为繁杂,但及其重要。下面从开学初、期中、期末三阶段简单介绍教学秘书的工作。

在开学初,要提前领取办公室所需用品及教学用品,提前发放教师所用教材,备课教案本、授课计划本等,编写本学期的教学活动安排,整理上学期刚考完的试卷及成绩单并及时上交到教务处,对于成绩有误的同学帮其查明原因。还要组织外语四六级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缴费工作等。

期中检查阶段要协助系部领导撰写期中检查方案和总结。分别组织教师、学生座谈会和学生评教工作,了解师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为系领导了解本系工作提供材料并做好领导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工作。期末阶段要组织专业课的印卷、考试及监考安排工作,并提醒阅卷老师在阅卷和登录学生成绩时应注意的事项,核实本学期教师工作量等。一个学期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学期的工作即将开始,因此在期末阶段还要协助系部领导制定下一学期的教学计划、落实教学任务、教材征订等一系列工作。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较为繁杂,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又要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如调课、停课、串课;其他行政部门需要的一些报表;上级部门下发的通知、文件要及时的传达给本系部领导和师生;本系部的一些问题及情况也要及时上报给有关部门,对于本系部的重要材料和上级下发的文件分类存档;还要完成系部领导和教务处交办的其他临时性的工作等。

2现阶段教学秘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工作未受到充分重视,人员流动性大。由于工作不能受到充分重视,事务又繁杂,教学秘书普遍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较低,多数人不愿意继续从事教学秘书工作,有转岗的倾向,说明教学秘书人员的心态不够稳定。从教学秘书对工作不满意原因以及转岗原因调查情况看,工作没前途、工作量大,事务繁杂、待遇低是主要原因,教学秘书普遍不太喜欢本职工作,不少多年从事教学秘书工作、素质较高的人员想方设法转向其他岗位,造成了教学秘书流动性大。

2.2教育教学管理知识匮乏,缺少进修机会。绝大多数上岗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学管理基本知识。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岗位培训,缺乏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仅凭经验或感觉办事,管理缺少规范化,在实际开展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教学管理停留在“外行”管理水平,难以实现“内行”管理。另外教学秘书学历偏低,教学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普遍不足,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视野不够宽阔,关于前沿教育教学方面的动态不能及时了解,难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2.3科研、创新能力不强。教学秘书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人没有科研成果,且创新的形式较为单一,科研成果集中于一般学术论文,学术水平不高;有少数人虽然参加过科研项目,研究课题也仅限于校级,层次较低。教学秘书在科研创新方面受到课题申请难、缺少科研时间、自身能力以及政策方面一系列的制约,严重影响了教学秘书的科研创新的能力。

3对如何做好教学秘书工作的几点思考

3.1高校应重视教学秘书工作,加强对教学秘书的培养。高校管理者应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高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在于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学管理也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两个方面谈谈高校对教学秘书的培养。

3.1.1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教学秘书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从业意识。学校管理者应通过各种媒介,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形势、科研创新成果、模范人物等内容进行大力的宣传,更新教学秘书的教学管理理念,培养教学秘书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充分发挥模范人物的榜样作用,使教学秘书看到在教学管理岗位上一样可以做出卓越的成绩,从而激发教学秘书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积极性。

3.1.2重视教学秘书工作,为其寻找进修培训机会。高校管理者要给予教学秘书充分的重视和尊重。为教学秘书提供教学改革规划项目或科研项目选题。有意识地为教学秘书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规划项目或科研项目选题,提供一定的课题研究经费,鼓励他们从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教学管理工作经验,撰写教育教学管理研究论文,将教学管理的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为其消除后顾之忧、指明前进道路,才能充分调动教学秘书的积极性和创造激情,并为吸纳人才做好铺垫。

3.2教学秘书自身应重视本职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3.2.1教学秘书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正确定位。管理即服务,教学秘书作为基层管理人员同时又为教学服务人员和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领导与领导、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工作,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麻烦,有时甚至会被人误解,整天默默无闻地从事着繁琐而复杂的基层管理工作,这些都需要教学秘书在处理具体事务过程中时刻明确肩上的重任,绝不可放松对教学管理质量的要求,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

3.2.2教学秘书在能力上要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和沟通协调能力。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要充分认识到提高业务素质的紧迫感。教学秘书应不断提高知识理论水平和相应专业的知识结构,针对教学秘书工作繁杂的特点教学秘书要把工作当作提高自己的课堂,多实践、勤积累、善总结。使自己对本院系教学计划和教学规律能有更深层次的掌握,形成良性循环,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作为教务处与院(系)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纽带和中枢,必须学会有效的沟通,提高交际能力。教学秘书在工作中应不断的学习研究,勇于探索新办法、新途径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自己,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3.2.3教学秘书在态度上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教学秘书所承担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是以服务为性质的,主要是为院系领导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也间接为机关行政服务。必须把服务作为基本职能,充分认识和理解服务的崇高伟大,树立自觉服务的角色意识,在教学活动中甘当绿叶,爱岗敬业,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服务活动中去,确保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教学秘书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任何工作都要认真负责,工作的繁杂性难免会在工作中出现疏忽,这就需要教学秘书要做到一事一记,把每件事都记到记事本上,经常浏览,避免因疏忽造成教学事故。严谨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更是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前题。

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是具体的、繁杂的,是教学管理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高校不仅要加强对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视和对教学秘书的培养,教学秘书更应该在充分理解教学秘书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提高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维护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胡晓萍.论新时期高校教学秘书的素质要求[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9)

第7篇

任工作中的责任和意义深有体会。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幼师教育 职业中学

一、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班主任想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这关系到班主任权威的树立,要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值得信赖的,是学生的榜样。其中,提升自身素质又分为两个部分:

(一)文化知识的提升

班主任首先是一个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通过提高自身专业学科的知识水平,建立老师的基本权威,在学生有问题时积极主动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

(二)精神素质的提升

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起到很大的示范作用,在细微处树立自己的形象,令学生觉得老师是有素质有修养的人,并在潜移默化中向班主任学习,这样班主任就能在学生的素质修养上起到一个积极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发展。幼师是幼儿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力量,幼师的素质是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心成长,而我教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幼师,我的学生也将会是别人的老师,而且还是教育祖国幼苗的老师,因此老师不但要教授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精神素质的培养则尤为重要。

二、热爱班主任工作,理解、关心学生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热爱这份工作或培养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热情,不要因为觉得做班主任工作量很大、工作很繁琐,而产生抵触情绪,要想到这是一份崇高的工作,因为它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这样才有动力去做好班主任工作。

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是16—18岁的孩子,这个年龄还处于叛逆期,假如经常严厉地苛责对他们,或是三令五申地要求他们,很有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适得其反。其实我们只要把自己放到学生中去,尊重、理解他们,和他们平等地交谈,学习上热心帮助,生活上关怀体贴,努力和他们做朋友、知己。其次要从学生的身上发现闪光点,多给予鼓励,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把班主任当做朋友,愿意和班主任交流。

特别是在学生成绩下降、情绪低落、自暴自弃时,班主任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心理的障碍和冲突,除了给予他们必要的理解和安慰,帮助他们去建立自我的信心,同时也要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人与人的差别并不在于成功和失败,而在于失败之后能否用心去寻求成功之路”。

三、建立良好的班风,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身为班主任,理应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会出现很多的教育契机,比方说新学期或新学年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心里都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希望有一个好的新开始,因此他们会在学期初分外努力,老师要善于把握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发现他们的新变化、肯定他们的变化,增强他们的信心,也不失时机地向他们提出要求、制定目标,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还有考试后可以开分析总结会,促进学生的进步;每当看完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后及时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等等。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思维习惯等等,各有不同,所以作为班主任,是不可能拿着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的好坏,即是是差生,也有别人比不上的优点,不能存有偏心,引起学生的反感。没有学生会喜欢偏心的老师。不偏袒优等生,漠视差生,这是班主任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学生犯错,要心平气和地说服教育,不要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要有耐心地引导他们;学生有了进步,则要大力表扬,给予他们信心,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千万不要用成绩去区分学生,差异对待。

四、言行身教,不断进取

首先要加强自学,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使得教学业务、授课技能、班级管理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充实,去获取领导的认可与师生们的好评。其次,在日常的班级管理里,要以身作则,言出必行。例如在班级的大型活动时,班主任要热情地带动学生投入其中,和学生们一起努力取得佳绩,或是在班级受损时,要勇于承担责任,首先反省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不能一味地责备学生做不好;还有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也许在你不留意的时候就已经给学生带来影响了,因此老师应该慎言慎行,约束自己,也培养学生的自身约束力,这样就能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结语:老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是祖国花园里的园丁,这是一份光荣的崇高的职业。老师不只需要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而作为班主任,就更要有一颗奉献的、真诚的爱心

去关怀学生、爱护学生。老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者,也是教会学生怎么做人的人生导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做好班级的各项工作,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优秀幼儿教师。

第8篇

关键词:学生管理 现实背景 人文关怀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市场尤其是高等教育市场逐步开放。西方高等教育的强势挑战,给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而管理工作的改革与突破,首先是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的革新。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结合我国的国情,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和管理理念。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还是以 “管”、“堵” 为主,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这种学生管理的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这种形势下,对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重新认识,改变工作思路至关重要。

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现实背景

1、 管理的对象正在发生着变化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主要是“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身上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是在一个物质丰富、 家庭优越、 社会相对复杂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他们喜欢创新,追求时尚,敢于挑战,无所畏惧,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并乐于接受。他们主体积极向上,但是他们是备受社会、家庭关爱的新生代,有其自私、冷漠、任性的特点。

2、管理的工作机制急需变化

为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必须成长为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学好本专业的功课。他们追求创新,思维实际。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共同追求。而以往的管理机制往往侧重于单纯的“教育”和“管理”,忽略了“以人为本”。这样,在工作中与学生追求的 “享受生活”相冲突,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为:

(1)在工作中,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缺乏引导

如果学生管理只重视规章制度的约束,而不考虑如何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那么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会受到阻碍,严重的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危害。

(2)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关爱和 “服务” 。

在学生管理中,只注重如何管住学生,而没有去考虑如何关爱、尊重和服务好学生,使得“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成为了一句空话。

(3)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忽视

学生的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 自尊心、好胜心、坚持性、自制性和独立性等非智力因素对于其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管理者却忽略对其培养,使学生厌学情绪浓,自控能力差,挫折容忍力差,缺乏自信。

3、管理工作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的学生工作更注重传统的经验教育,给学生很多指令性的要求。这种教育方式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格格不入。他们更注重被承认,被肯定,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同时,他们追求的是实际的成效,注重的是能够被社会所需要和重视。而以往的工作方法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对学校的各种活动失去兴趣。

二、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加强人文关怀,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何谓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中国,其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要进一步肯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对自由、对个性的追求、促进其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强化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要建立建立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分层次、分群体、分年级、分时点的学生工作体系,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从而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走向人性化服务。

1、实施“分层次” 教育

(1)对党员学生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对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全方位彰显,使其思想更加先进、学习更加刻苦、生活更加模范。在学生党员中可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活力,树立其旗帜作用。

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加大其教育和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考察其在重大事件上的态度和表现,为他们创造各种实践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同时设立考核选优制度,促进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对学生干部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是形成良好校风、院风、班风的领头雁。对学生干部要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更要通过考核等方式进行敦促。学生干部只有给自己准确的定位,遵循“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 的宗旨,才能自我提高,提、实现自身价值,树立学生干部的形象。

(3)对于学生群众加大培养教育力度

学生群众是我们关心的焦点和主要群体。对学生群众,采取因人而异,个别学生个别对待,要认真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心态,关心、爱护、帮助他们。使他们融入到班集体中,有意识地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2、“分群体” 的教育

(1)为学生社团提供个性化培养的舞台

对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成立的社团,学生工作者要加强管理和支持。依托学生社团组织,给学生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和张扬个性、挥洒激情的舞台。

(2)对打工族等群体加强教育引导和关心服务。

“打工族”、“创业族”有着经验和辨别能力的“先天不足”。对这个群体既要肯定他们具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又要教育他们不能为了挣钱而丧失人格尊严。

(3)对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与帮扶

对于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在思想上有一种被其他同学冷落的感觉,从而逐渐脱离群体。心理上他们自尊心很强,有改变自身现状的强烈愿望;关注弱势群体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者长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3、“分年级” 的教育

高校要根据学生成长的年级特点,学生教育体系。各年级入学时间不同,成长心理也会不同。根据学生的这方面特点分门别类的教育,符合其心理特点,从而能更好的促进其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军校学员队;教学管理;人性化管理;鼓励手段

作者简介:施书(1982-),男,江台人,中国人民军事交通学院学员旅。(天津30016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44-02

一、当今军队院校基层学员队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指出,为适应世界军革的趋势,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军队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也必然要求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因此,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在我军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在新军革的时代背景下,增强学员的学习动力,使之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军队院校的学员队教学管理,在某些方面还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顺应军队现代化树立的要求,不能顺应新时期院校教育革新和开展的要求。我们的教学管理任务,效果不一。片面追求显性成果的多少,不讲究学员素质提升的程度。也就是说,在学员队教学管理进程中,对学员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等都没有过多关注。

在军校里,很多学员在军校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失去了奋斗目标。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学习状况不够理想,出现了不刻苦学习、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倦学习、逃避学习等一系列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还有一部分人想着进入了军校就像进入了保险柜,毕业以后有工作,待遇还不错,就认为学习不重要,只要顺利毕业就行。因此,如何建立新形势下新的教学管理机制,改变学员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采取有效的策略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已成为当前基层学员队建设工作中需研究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二、教学管理中学员是主体,机制是关键

管理和教学的统一与交融是我党我军管理工作的优良传统,揭示了对人实施管理的本质和特点。分析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学员自身未发挥主体作用

都说学习是自己的事,军校学员也不例外。但如今许多学员出现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厌学逃学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多样化的价值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多元化,各种积极的、消极的价值观不断产生,强烈冲击着以往的价值观。尤其是来源于地方高中的军校学员,受这些价值观的影响更为严重,军校的严格治理并不能完全阻隔社会给军校内部带来的影响。积极的价值观固然会对学员的学习动力起到促进作用,但消极的价值观更能导致学员的认知偏差,使他们的爱好集中于一些无聊的甚至消极负面的事物上。

(2)复杂的情感。社会的发展已经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快节奏的生活和巨大的社会压力导致了人们的精神日益紧张,情绪更加复杂,患心理疾病的人数日渐增多。军校学员本身已经历十二年的学习,经受了各种小考大考的压力,如此长久的紧张状态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情感,情绪往往易波动,甚至产生巨大的起伏。这其中既有理想中的军校生活与现实的差距,也有人际交往中的问题,还有日常生活中各种琐事对心情的影响,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军校本身的治理制度,使得很多好学的学员不能很好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使他们产生怨言以及消极、排斥的心理,这种状况也对他们的情绪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认知水平。认识偏差可能导致负面影响。当军校学员对自身的评价是积极的时候,他的学习动力就会增强,反之则减弱。尽管这种判定是主观方面的,但是积极的自我评价往往会鼓励学员为了一个目标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完成可能在消极自我评价下无法完成的任务。若学员的认知水平不高,对自身的评价不客观、不准确,则容易出现要么将自己评价过低,最终丧失学习的动力,要么总是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但总是由于自己的好高骛远处处受挫,反过来也会打消学习的积极性,这两个方面的影响最终会使学员的学习动力下降。

2.管理机制不科学

教学管理工作是基层学员队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管理工作在培养学员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组织纪律观念,创设和维护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以及在促进学员的个性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教学管理工作中亟待改善的问题,如学员队管理过严过死,气氛压抑;队干部对学员了解不够;队干部在对学员的违纪现象等问题的处理上方法过于简单;还有当前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方法与现实需要不太合拍等,归根到底,是管理机制的不科学,没能做到以人为本,没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当一种管理机制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时,结果往往不甚理想,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如何建立新形势下新的教学管理机制,改变学员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采取有效的策略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才是问题的关键。

三、建立人性化管理和军事化管理相结合的机制

1.人性化管理的科学内涵

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学员队管理者要想抓出实效,抓出特色,带出一流的学员队,就必须在管理的科学性上下功夫,要以管理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依法严格管理,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在管理的全过程中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把人的因素提升到主动性的位置,高度地发挥人的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人性化管理是管理学与伦理学的融合,是将“利用人”的工具理性与“为了人”的价值理性相结合,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尊重人的本性,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激发人的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我们讲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管理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爱护人、服务人、关心人、尊重人渗透于管理实践中,切实关心学员疾苦,关注学员利益。把“为学员服务”的理念始终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2.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

美国管理学大师孔茨认为,管理的职能就是在组织内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那么在学员队如何发挥好这一职能呢?关键是队干部要充分信任学员,确实把学员当作学员队建设的主人公,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员参与学员队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多组织学员联系自身实际进行一些倾向性问题的讨论,通过自我教育、典型教育达到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增强动力的目的,这样既加强了学员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又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要认识到人性化管理是对学员人格的尊重,有利于挖掘学员的潜在能量,实现主体精神的弘扬。管理的最高形式是注重素质教育,构建管理新形式,就是要以民主管理为突破口,充分发扬学员的民益,完成学员队全体的自我组织和管理。

同时,还要看到,人性化管理对学员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把自己由直接管理者转变为管理的组织者和引路人,为学员队的人性化管理定向、引路和提供必要的条件。许多基层学员队对学员实行机械化管理,忽略了和学员的情感沟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下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当代基层学员队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管理者深入到学员中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其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困难,通过各种类型的会议、集体活动等,和学员融合在一起,加强相互交流,形成一种双向主动的沟通机制。

3.正确处理人性化管理与军事化管理的关系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提倡人性化管理,尊重和关爱学员,讲平等、讲民主,关注他们的心理反应和需求。但人性化管理绝非放任自流、恣意妄为,军校学员不是普通的大学生,他们是未来的军官,祖国国防事业的继承人,按照军队院校的特点和学员毕业任职的需要,学员队还应坚持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使学员具备过硬的军事素质和指挥技能,培养他们令行禁止、顽强拼搏的作风。

四、采用积极的鼓励手段增强学员的学习动力

将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注入学员队教学管理之中,如活水冲开了阻石,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需要。但仅靠这个是不够的,还需具体而有效的方法来解放学员的思想,增强学员的学习动力。积极的鼓励手段就是个好的方法。

所谓鼓励是指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利用某些事务对于人的吸引力,调动人们的活动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过程。把鼓励概念引入教学管理中,就有了新的含义。在发扬人性化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军校学员队运用恰当的鼓励手段可以激起学员的内在动力,发挥更大的能动性,从而取得行之有效的任务效果。

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鼓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充分鼓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这说明充分运用鼓励机制是促进学员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举措。

在大学教育中采用鼓励机制,能使学员的智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最佳发挥。实施鼓励的方式多种多样,本文针对军校特点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方式。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环境进行鼓励

人是环境的产物,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环境与个人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良好的鼓励环境能促使一个人健康成长。古时候“孟母三迁”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2.在教学管理中,采用鼓励性语言对学员进行鼓励

不轻易否定学员的能力,这样会给学员的心理带来不安全感和怕受批判、紧张的情绪,容易抑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学员做得不够好,鼓励性的语言也无疑会增强学员的学习信心,有利于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对学员实施情感鼓励

学员的学习活动需要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学员正处于青春发育成熟期,对情感敏感并渴望得到情感,特别是真情和友情。在教育学员时,要抓住时机,巧妙鼓励学员。应和学员建立真诚的情意,把学员队建设成一个大家庭,温暖每一位学员,培养学员乐观、自信、善良和友好的品性,以及由此而点燃的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

4.利用榜样的作用进行鼓励

榜样是无声的教育,树立先进的榜样,对学员的鼓励作用不可低估。而榜样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学习标兵、优秀学员、好人好事等等,干部平时应多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因势利导,树立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这样就会大大地激发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5.合理利用归属鼓励

每个远离父母的学员都强烈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果能感受到在集体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加倍努力。要善于通过这种形式,使每一位学员都融入到集体之中,使他们在学员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尽量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6.充分利用竞争鼓励

有竞争才有发展,才能有所提高。培养学员强烈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寻找差距、寻找优势,确立新的标准,明确努力方向,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鼓励方式。

7.重视对学员进行挫折鼓励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