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6 10:46: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师职业倦怠策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

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防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38-02

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让同事之间产生矛盾,与学园领导关系不和谐,还会经常让教师产生焦虑、恐慌、郁闷等不良情绪;甚至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严重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将给幼儿的身心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本文探索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是指幼儿教师在长期、过度与连续的心理状态影响下,很难获得相应的解决与释放,进而对教师这个行业的理想和信念产生了心理上的迷失,致使其教书育人的价值感和满足感很低,进而出现师幼教学交往的兴趣和热情枯竭以及教学方法和教育的简单粗略等现象。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种消极因素,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们必须明确教师的职责,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用爱心与责任心呵护每个孩子健康的成长。因此,这一现象的改善势在必行。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1.生理和心理方面可能出现的亚健康。产生职业倦怠的幼儿教师在身心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亚健康的状态,如疲倦、易怒、紧张、急躁、焦虑、恐惧等。教育专家对450位幼儿教师进行职业倦怠调查发现:86.7%的教师总是感觉有什么事情还没做完;88.5%的教师感觉自己很疲倦,想睡觉休息;65.6%的教师则时常感到急躁,不想多说话。长期如此,许多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都出现疲惫不堪的现象。可见,拥有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当你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一份愉快的心情,工作质量也将随之上升。

2.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有职业倦怠的幼儿教师对待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降低。有的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草草了事,有的甚至选择辞职。调查发现:65.6%的教师反映自己上班时很压抑,经常想出去走走,放松下,缓解紧张情绪;71%的教师表示回到家后不想再多做幼儿园的工作,也不想再说起幼儿园的事情;48.4%的教师想辞职;26.9%的教师则表明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不适合自己。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兴趣度不高,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那么,孩子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3.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产生职业倦怠的老师,无法亲近幼儿,不愿意听取幼儿的意见,无法耐心对待幼儿;与同事无法深交,难以融洽,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教育理念与研究;与家人的关系变得不和谐、紧张。

那么,职业素质也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样的教师不是国家所需要的,他们将会被社会淘汰。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由职业倦怠所引发的教师厌教和教师流失现象已经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职业因素导致工作量大、压力强。幼儿教师教育与保育兼顾,幼儿的生活习惯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提醒,才能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同时,幼儿教师要面临各类教学任务,撰写教学文字资料,还有家长工作需求和社会的期望。能力差异的幼儿所应接受的教育也是不同的,这让教师的工作变得困难。面对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支持与肯定,那么,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将逐渐减弱,导致职业倦怠。

2.组织管理因素的不健全导致教师角色冲突。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本职业的发展机会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教育学者梁慧娟在调查研究中指出,在组织因素里,职业倦怠受专业发展机会的影响最大、最直接。相对来说,幼教老师享有的发展机会越多的话,其对职业的倦怠感也就越低。这一方面是因为能让教师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着相对好一些发展;另一方面也能让老师感受到管理组织者的重视和期待。

3.社会因素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热情和自信心。社会的发展极快,对幼儿教师的专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一旦幼儿教师某一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就会得到社会的批判甚至谩骂。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幼儿教师必须谨慎工作,压抑情绪努力工作,因而也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四、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防治策略

在我国,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摒弃倦怠心理,用我们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用我们的期望和支持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这些柔软的透明的生物,灿烂地在阳光下绽放童年的色彩。

1.调整自我心态,培养职业兴趣。幼儿教师时常要面临各种差异和变化,如教育对象、内容等。因此,幼儿教师要想把工作做好,应找到自己的专业特长,并充分发挥好。一般看来,能找到自己专业特长的老师,对工作能较为主动并充满热情;而对幼教工作缺乏热情的教师中则有部分人觉得工作有点力不从心,甚至觉得工作很吃力。因此,幼儿教师要自觉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积极调整心态,适应并热爱幼教工作。

2.合理的民主制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在幼儿园内,负责人应该为幼儿教师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工作氛围,让幼儿教师知道幼儿园内一些重要的决策,并让教师有参与讨论的权利。幼儿教师感觉到自己是幼儿园里的重要一份子,就能调动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充分考虑教师的职责范畴、能力的前提下,负责人应该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和工作量,同时应该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尽可能地提供信息、进修等方面的资料。

3.合理回报,保障幼儿教师权利。我们应对幼儿教师的工作给予一定的认可,多对教师进行表扬与肯定,并提供相应的外出培训机会。这能提高幼儿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避免职业倦怠。其次,幼儿教师的工作要受到平等的待遇和社会的重视,使幼儿教师整体地位提高。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适应幼儿的需求,起到榜样的作用。总而言之,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需要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同时也需要教师自身踏踏实实地努力做好分内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体红.幼教的职业倦怠与心理保健[J].中国民办教育(幼教版),2005,(9).

[2]陈明立.教师职业倦怠成因解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

第2篇

一、教师职业倦怠概述

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1.情绪衰竭感。处于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情绪上缺乏活力与热情,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2.人格解体。教师人格解体的表现之一是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动物;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学生;用标签式的语言来描述学生。不仅如此,对同事也常常持有多疑妄想的态度。3.低成就感。当教师感觉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金钱、学生赞同、社会认可等很少时,无法产生教师的职业成就感,甚至产生较强的自卑感。

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以西站小学全体教师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62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61份。其中女性48人,男性13人,班主任23人。2.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选用了《教师职业倦怠自测问卷》。

三、研究结果:1.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倦怠度很低2人,占调查人数的3.28%;倦怠度较低35人,占调查人数的57.38%;轻度倦怠20人,占调查人数的32.79%;倦怠度高4人,占调查人数的6.56%。其中职业倦怠总人数为24人,占调查人数的39.34%。2.性别的职业倦怠差异。在性别方面,接受调查教师中男教师占21.31%;女教师占78.69%。职业倦怠男教师占职业倦怠总人数的16.67%,职业倦怠女教师占职业倦怠总人数的83.33%。女教师的职业倦怠高于男教师。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女教师既要教育学生,在家庭中还承担着大部分的育儿、家务等任务。二是接受调查的女教师总体上比男教师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任务。3.是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差异。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率为43.48%,显著高于教师总体倦怠率。原因在于小学班主任除了担任课程任务外,在班级管理、和家长沟通、处理学生问题等方面承担的责任和压力要大于一般科任教师。国外有研究表明,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重要因素。4.教龄的职业倦怠差异。教龄在10—20年的教师职业倦怠率最高,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职业倦怠率居中,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职业倦怠率最低。教龄在10—20年的教师往往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虽然已经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但其知识的输出速度远远大于自身的学习速度,加上家庭负担比较重,因此他们的职业倦怠率最高。而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并取得了学校、家长、学生的认可,所以倦怠程度最轻。

第3篇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在助人行业的从业者身上,教师职业作为助人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行业之一。幼儿教师由于独特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类型绝大多数属于精疲力竭型,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对他人情感的疏远和冷漠。[1]严重的可能还表现出某些过激行为,如谩骂甚至体罚幼儿体。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无论是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还是对幼儿的保教工作质量都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源于以下三对矛盾:

1.高工作量与低待遇的矛盾。幼儿教师承担着教育与保育的双重任务。除了上课以外,幼儿教师每天有做不完的案头工作,课余时间还要应付各种培训和考试。其工作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精力和能力范围。然而,幼儿教师所获得的职业报酬和他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工作量是远远不成比例的。他们的工作量大,而工资却很低。据调查,幼儿教师的收入水平一般比小学教师低20%左右。很多私立幼儿园未将聘任的幼儿教师的各项保险福利纳入工资体系,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合法保障。幼儿教师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从而产生了职业倦怠感。

2.高期望与低认可的矛盾。随着市场化因素融入学前教育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造成家长对幼儿教师工作不切实际的要求,不能容忍教师犯错,忽视幼儿教师也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过高的社会期望值和苛刻的标准很容易使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然而,对幼儿教师高期望的同时,对幼儿教师的尊重却不够,表现为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可度低。家长、管理者和社会没有把幼儿教师当作专业人员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家长和社会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就是哄孩子,正是由于公众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不理解和不尊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3.高要求与低适应的矛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进步。虽然这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但也给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与此同时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能力、学识、和水平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的要求有时会和国家教育政策、教育规律相违背,常使幼儿教师陷入两难境地。可以说,国家、社会和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抛开其合理性不说,单从幼师自身上来说,其适应能力却并不高,表现在心理承受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差、自我效能感低等方面。这种情况下也极易导致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综上,幼儿教师挣扎在这三对矛盾中,陷入的价值失落的困境,由此产生职业倦怠自然不可避免。

二、利用斯金纳强化理论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在对有意识行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当行为结果对他们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有利的行为结果作为强化,能增加反应的概率。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和维持希望的行为,使不希望的行为得到矫正或消退。

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通过分析可知幼儿教师在高工作量与低待遇、高要求与低适应、高期望与低认可的矛盾中陷入价值失落的困境。要解决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就必须让他们发现自身的职业价值,而这一价值的外在体现为幼儿教师所获得的报酬和评价。所以,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评价体系,必将有利于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此,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作为借鉴。

根据斯金纳的理论,我们就把幼儿教师热爱职业作为希望塑造和维持的行为,把职业倦怠作为希望其消退或得到矫正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探求对幼儿教师的强化策略。

(一)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

薪酬对幼儿教师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强化因素,这里把薪酬作为对幼儿教师热爱职业行为的强化物,如何发挥其强化作用,就需要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

1.物质薪金与精神报酬相结合。强化物本身要对被强化者有意义,二级强化(条件强化物,如社会的接纳、奖品、带薪休假)是在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的基础上产生的。据此合理组织强化物(薪酬)的结构,一方面,基本工资和物质福利一定要与幼儿教师付出的劳动和生活需要相匹配,为幼儿教师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满足幼儿教师的精神要求,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进修机会、带薪休假制度、人性化的家园管理和温暖的人际关爱等等,这样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才能逐渐消退,爱职行为才得以重塑并持久维持。

2.定时工资与随时奖励相结合。在塑造幼师行为时要特别注意,反应后应立及强化,这样可以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同时也增加了反馈信息的价值。间隔强化(随时奖励)要比连续强化(定时工资),使行为(爱职行为)具有较高的反应率和较低的消退率。所以除了实行月工资制外,对幼儿教师的出色表现和特殊奉献要给予随时的奖励。这样,定时工资使幼师有保障感,随时奖励使幼师更加有干劲。

3.福利待遇要因人而异。斯金纳的理论揭示出,强化物要对被强化者本身有意义,才能起到强化作用。所以针对不同幼儿教师施以适当的福利待遇,要考虑幼儿教师的喜好和年龄特征。例如,为年轻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多走出去学习.满足其专业成长的需要;为中年教师提供带薪休假的机会,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为老教师提供自愿换岗的机会,满足老教师调整身心的需要等。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1.他评与自评相结合。长期以来幼儿教师工作的好坏往往都取决于幼儿园的管理人员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等他人的评价,而缺乏教师的自我评价,这使强化流于外部强化的表浅层次,强化得不到内化,不能真正并持久地发挥效力。所以我们要在他评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自我评价体系,树立幼儿教师的自我强化意识。

2.阶段评价与随时评价相结合。这一点与上面我们谈到的定时工资和随时奖励的原理一样,也是应用及时强化与强化程式的理论,除了建立周评、月评、季评、年终评价制度外,还要建立随时评价的制度,使教师的爱职行为随时得到记录,一方面爱职行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强化,另一方面也为阶段评价积累资料依据。

3.评价结果要慎重使用。与强化相反,惩罚是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概率下降。斯金纳通过实验证实:通过奖赏,行为可以被铭记;但是通过惩罚,行为并不能被根除。在控制其他有机体方面,强化能起很好的作用,但惩罚对被惩罚的有机体和惩罚的执行者都很不利。同时,积极强化(呈现愉快刺激,如表扬)比消极强化(消除厌恶刺激,如免除处分)更有效。所以在使用评价结果时要慎重,对于评价中幼师的积极成果要公开表扬,对于评价中反应的缺点和不足,要单独谈话指出,用建设性的意见取代一味的批评和指责,用增加奖励取代减少惩罚的方式,来鼓励幼儿教师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巫秋云.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J].文教资料,2008(4).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曹能秀,王凌.外国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理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4]张玉敏.对一则BBS贴的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4(4).

[5]关少化.焦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管窥[J].学前教育研究.2004(2).

[6]林明珠.三关注三解决缓解教师职业倦怠[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4).

[7]成静.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1).

[8]赵娜,秦金亮.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职业倦怠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19(3).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成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023-02

教师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就会作用于工作,影响人的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于是教师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继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工作状态,导致进一步的工作效率低下,如此形成一种非良性循环。这种非良性循环不但对工作有极强的感染力,而且能导致当事人发生多种生理疾病,如失眠、头痛、头晕、内分泌失调等。

1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可能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表明,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

1.1 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

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我国也不例外。"教师节"的设立,《教师法》的颁布和教师待遇的提高以及学校教学设施、教师办公条件的改善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轻视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种种偏见,对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关心不够,轻视教师的劳动,甚至还有殴打、谩骂教师的现象。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的尊严。但是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处理不当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动机。

1.2 当前教师的工作缺乏创造性。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繁杂纷乱的教育内容,瞬间即变的教育环境,他们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挥,才能胜任教育这一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较封闭性的教育系统、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教育失去了内在的原动力,也使教师们日渐疲惫。

1.3 教师对劳动报酬产生攀比心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近几年一直保持增长。但与一些行业和部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教师认为工作辛苦,待遇理应要高一些。一旦期望值与现实不相符,就会产生心理矛盾,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1.4 角色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无论从角色职责,还是从社会文化的继承而言,教师一直是社会提倡的价值模范,且被作为一种价值传播的工具。但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的价值观念在不断改变,人的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许多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于是就产生了角色价值观与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另外,一些个人因素也在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倦怠,例如,研究发现,男教师较女教师更易产生倦怠,初中及高中教师较小学教师压力更大,单身教师比已婚教师的倦怠程度更高,任教于较大城市学校的教师比中小城市的教师倦怠程度高。

2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2.1 以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为基础,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

教师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的历程。研究表明,教师的挫折阶段常发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即大约是任教后15年左右,这时教师可能会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或工作满足程度逐级下降,在教学上常表现出无力感、倦怠感。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非常需要帮助。在这一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间的研讨会,使教师之间彼此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消除教师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可以邀请著名学者、教师讲学,开阔教师视野,提高科研意识,激发教师重新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为教师切实提供时间与教育资源使其参加进修培训,提高教学能力与技巧,增强教学效能感等。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帮助与支援会有助于教师摆脱倦怠,走出低谷,提高与完善自己。

2.2 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他自己也更多地感到自豪和优越。无疑,他们也会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2.3 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

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情绪,既是预防教师出现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也是预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2.3.1 教师个人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满腔热忱,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才能热爱学生,并从这种爱中得到极大的职业享受。教师要想做到"乐而为之",必须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来源于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认定,是一个教师避免职业倦怠、保持最佳心境的思想基础。

2.3.2 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职业倦怠信念源于挫折,挫折是在目标行为受阻时产生的。为防止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学校领导者要积极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目标,并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获得成功。

2.3.3 注意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教师健康心理状态是由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熏陶而成的,要想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必须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学校领导者首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为教师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榜样。同时还要对教师付出同志式的爱心、诚心、细心与耐心。主动了解教师思想动态、业务能力,及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积极分担教师生活中的忧虑与艰辛,并时常为教职工之间的业务交往与情感交流铺路搭桥等。

2.3.4 教师要努力发挥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教师要增强理智感,克服主观臆断;增强自制力,克服激情性冲动;增强信心,克服自暴自弃等。教师还应注意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健康情绪,做到不多愁善感,不暴怒暴喜等。

2.3.5 完善教育领域内部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

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则。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生活中,完善的竞争机制能激发人无穷无尽的活力。当然,教育领域内的竞争不同于商品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它不是简单的商品生产,而是培养人才的竞争,是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竞争。

总之,在教育领域内部,要确立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必须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和筛选制等配套措施,并且要做到公正、公开。当这些配套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涂苏琴,林芝雅-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探析-[J]-《教育界》-2013年4期.

第5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表现 成因 调节策略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病”。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教师职业倦怠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教师自身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我谈谈个人工作倦怠的实际情况,以及听了有关专题讲座后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来设法减低教师的工作倦怠程度,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一、个人职业倦怠的表现

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日益更新的专业知识,完成各种教学任务,面对越来越个性化的学生,还需要满足社会、家长、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的改革与变化,适应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变化。如果教师不能够有效地适应变化,释放心理压力,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会造成教师的心理障碍,产生职业倦怠。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热情、兴趣消失,消极应付工作

教师一出现职业倦怠后,就会产生厌教心理,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于教学工作得过且过,不认真备课,不仔细专研业务,教学方法简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

2、职业兴趣转移

对于教学工作的倦怠,教师往往会将兴趣转移到自己所爱好的事情上去。比如:交朋友、娱乐、吃吃喝喝等,从中获得满足感,丧失职业自豪感。

二、个人职业倦怠的成因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不是由某一件事情造成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在情绪上产生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映过程。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除了有教师本身的内部原因外,还有社会的、学校的工作任务、教学对象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原因。

1、个人本身性格与工作态度、动机方面的原因

本人的性格方面有缺陷,急躁、孤僻、缺乏自信心在工作中容易感到有压力,易产生职业倦怠;从事教学工作目标不明确,如果一旦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地位不高,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将自己的工作投入及回报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人员进行比较,发现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就会感到压抑与疲劳、挫折与失败,就容易产生不满、消极、悲观、失望等职业倦怠现象,丧失工作动机,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2、社会压力的影响

全世界各国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也十分重视教师,但是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各级教师必须有教师资格证,而且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懂的教学规律,并且受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培训,各级教师还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同时,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在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比如,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的末位淘汰、按绩取酬、在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篇数等等,都使每一位教师感受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家与社会都普遍认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旦出现教育质量下降,学生问题增多,人们就会将责任归咎于教师,认为是教师教育不当造成的。虽然一部分教师能够迎难而上,化压力为动力。但是也有一些教师会感到压力过大,产生失落感,不能够适应新的要求而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从而出现职业倦怠心理。

3、学校环境对于教师的影响

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学校的制度规定、学校的领导风格、学校的学术气氛、学校教师的角色规定等都会对教师产生影响。学校对于教师的重视程度,学校对于教师的工作安排与评价,学校领导是民主型、放任型还是专制型的,干群关系的和谐程度等都将对于教师有不同的影响。再就是学校对于教师的工作安排与使用是否恰当,能否做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保证调级、评优、晋升的客观公正性。教师在这种学校环境中,由于要适应这些要求,就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教师、下属、良师、益友、父母、心理咨询师等等,角色太多就会使人感到力不从心。如果领导、朋友、同事、家人没有恰当地给予安慰、帮助的话,就渐渐地产生职业倦怠。

4、工作任务方面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教师工作清闲,收入稳定,假期多,每天就只上几节课,而没有看到教师为了上好每一节课而在上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比如,找资料、写教案等。而且许多教师长年累月站在讲台上,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单调的教学环境,比较容易使人产生倦怠。教师的工作还具有长期性、连续性与周期性。教师将学生一批又一批送走,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自己就像一个船夫一样回到起点,会感到单调寂寞,没有鲜花与掌声,学生留下的只有成绩。所以教师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理准备与心理承受能力。除了教学工作之外,教师们还面临提升学历、出科研成果、、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评优等一系列压力,如果这些硬件指标你没有达到的话,即使你上的再好也不会被提级评职称,从而使教师产生焦虑感,引起职业倦怠。

5、教学对象的原因

现在许多教师都有一种同样的感觉就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这种不良的局面。由于近几年来全国各级学校大量扩招,学生的质量明显下降,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许多学生缺乏学习新趣与热情,不肯付出艰辛的劳动,耐不住长期的寂寞进行学习的付出,反而对立竿见影的东西趋之若鹜,因此我们对于许多学生为什么如此追捧超级女声之类的选秀节目也就不难理解了。教师对于其教育的回报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体现在教师的经济回报上,而是体现在其精神上的回报,教师需要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是学生的行为表现要符合教师的期望值。也许教师可以容忍没有較好的经济收入待遇,但是绝不能容忍自己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而学生没有一点进步,没有一点反应。

6、人际关系的紧张

教师的职业倦怠使得人际关系变得疏远、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如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对待学生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来打骂孩子、出口伤人等。这实际上是一种身心疲倦。对待同事不愿理睬,经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对待家人也是漠不关心,动不动爱发脾气,这种不良的心理表现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在学生心理上造成负面影响,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同时也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疏远,工作表现越来越差。

三、个人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

如何改变自己让自己的身心摆脱倦怠感、疲惫感,重新找回工作的愉快呢?

1、正视工作倦怠

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有的正常心理现象。不要过于责备自己,有时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原动力,正是有了压力才会使工作充满了刺激与干劲,压力是毒药还是良药都在我们自己的一念之间,不妨将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大转变,化消极回避为积极运用,相信压力反而是胜利成功的特效药。

2、锻炼和放松

第6篇

论文摘 要:本文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不断增大,情绪低落、性格变异、缺乏个人成就感已不再是个别现象。突破仅讨论教师素质问题的藩篱,探究隐含其中的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在1974年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概念,用来说明个体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综合症。随后,许多学者陆续重视对它的研究。1974年,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将“职业倦怠”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al)的人们由于每日工作时间太长、工作量过于大、工作强度过于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不能够顺利应付长期的工作压力,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反映。

2 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

教师职业倦怠,并不是由具体的某一件事造成的,而是由于不能有效缓解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导致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映过程。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

2.1 教师本身的原因

教师工作目标定位失准,在现实中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从而产生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再加上本人的性格缺陷,如内向、孤僻、暴躁、不和群、缺乏自信心,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职业倦怠。

2.2 社会压力的影响

合格的中学教师不仅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懂得科学的教学规律,师德高尚、爱岗敬业,还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现行的职称晋升、职务聘任、岗位末尾淘汰等制度,必然给每一位教师巨大的压力。许多人认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反之,教育质量下降,人们自然就会将责任归咎于教师。这些因素形成的巨大压力超过了部分教师的承受极限,出现职业倦怠心理。

2.3 学校环境的影响

长期应试教育,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定老师高下的唯一依据,许多中学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学校的制度丝毫不考虑教师个人的需求、不惜以剥夺教师的节假日为代价,以各种手段强制教师补课,借继续教育无限度强制业务进修。学校的领导观念陈旧,急功近利,不惜牺牲教师切身利益。并不能从实际上关心教师。在评优、晋升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都会对教师产生影响从而出现职业倦怠心理。

2.4 工作方面的原因

学历提升、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使许多中小学教师产生焦虑感,再加单一的教学方法与单调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环境,使教师感到“雄关漫漫真如铁”,如今迈步无法越。从而引起职业倦怠。

2.5 教学对象的原因

当今许多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与热情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优裕的生活条件使他们不肯付出艰辛的劳动,各种社会诱惑使他们耐不住长期进行学习的寂寞,盲目追捧歌星影星、金钱至上,享乐至上。学生的行为表现背离了教师的期望,教师对学生崇高而远大的期望无法实现,职业信念动摇,精神回报缺失。

2.6 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信任感缺失,消极情绪表现明显,更有甚者自我封闭,很难听从别人的建议。

3 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管理策略

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阻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发展,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已经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

3.1 指导教师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鼓励教师遭受挫折时不能失去信心,不屈服于眼前的困难,放眼未来,要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自古英雄多磨难”的豁达从容应对,指导教师理性地分析所遇到的困难,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组织教师通过阅读古今中外成功人士创业的书籍、观看励志影视材料等活动增强工作信心。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

举行丰富的文娱活动,增强生活的信心与勇气。指导教师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健康的爱好和情趣,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组织教师学习书画、组建校园乐队、积极参与职工娱乐活动,释放压力,保持开朗愉快的心境。培养更多的爱好与兴趣,通过欣赏艺术,拥抱大自然使他们的抑郁心情变得开朗。

指导教师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及朋友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3.2 创建民主和谐的环境,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学校着力创建公平合理、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在教师竞争上岗、晋升职务、评审职称、进修深造、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 公正对待,一视同人。

学校管理者要关心、尊重教师,虚心听取广大教师合理的建议和意见,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提供更多的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加强学习和借鉴,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学校,建立一套现代化的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团队意识。适当使用经济奖励、荣誉奖励、感情投资、榜样作用等手段,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举行一些活动,如文体活动、参观研讨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加归属感。

3.3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十七大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加大投入,有效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大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切实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全民对发展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创建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切实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使教师职业逐渐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让每一位教师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去

总之,为了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要努力消除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春艳.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5(15).

第7篇

【关键词】教师;职校;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自从1974 年美国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教师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之一,教师担当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角色,其素质水平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神圣的历史使命所赋予我们的重任。而职业学校的教师又存在它的特殊性,在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方面有别于普通教师,研究职校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因素,并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及其症状

1.1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是指那些供职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r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981年,Maslach等人进一步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即情绪衰竭、人格的解体及低个人成就感。而Byrne.B.M.则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能力的衰竭。

1.2 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

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划分为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1.2.1 职业倦怠症心理表现

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没有竞争热情;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长期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很大,逆境下容易焦躁;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1.2.2 职业倦怠症生理表现

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饭甚至是呕吐的情况;已经出现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疾病征兆;工作效率降低,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甚至出现机能性工作障碍。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头晕,以致全身酸疼,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多种生理现象出现。女教师还会出现生理紊乱、月经失调等。在认知方面,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将其看作是枯燥的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在情感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厌倦、情绪波动大、经常感觉抑郁、焦虑和烦恼等;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

1.2.3 职业倦怠症行为方面

心理上的转变直接在行为上有所反映,表现为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普遍对工作缺乏进取心,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

2 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

2.1 社会因素

2.1.1 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让教师感到有压力。教师被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整个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较高,所以教师承载的压力也就越大。

2.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超前于学生,教师不得不占用个人时间来钻研学习、进修培训。这使教师不堪重负,并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而情绪衰竭恰恰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开始和最典型的特点。

2.1.3 工资待遇不高、工作条件不好、社会地位不高等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2.2 组织因素

2.2.1 学生因素

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FA)的一项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3/4的人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这方面受到影响更大,在国内职业学校学生素质较高中、高校来说,普遍偏低,学生更难管理。教学效率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成就感降低。

2.2.2 教师内部竞争

教师群体内部竞争加剧,表现在职称的评定、优秀教师评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授课之余,还要进行大量的论文撰写,课件、教案的制作评比工作。

2.2.3 角色定位

教师承载着较高的社会期望,教师群体一方面努力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使自己复合社会的期望;另一方面,教师群体从心理上希望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的相应提高。而这两者的偏差也使教师产生倦怠心理。

2.2.4 工作量

教师很多时候在学校中不仅承担教学工作,很多教师还担任班主任等职,在职业学校中,许多教师身兼数职(授课教师、班主任及行政职务),每个部门都要求教师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无形当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2.2.5 教学压力

教师工作枯燥乏味,教学内容重复交替,工作内容的重复单一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因素。

2.3 个人因素

个人的性格、情绪因素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我个人为例,本人属于典型多血质类型的人,比较活泼、外向,善交际,但稳定性较差,所以我比较缺乏耐心,而教师是一份需要耐心、细心的工作。而身兼班主任和教学工作的我,这是我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重复单一的工作对于稳定性较差的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所以我为了逃避担任班主任,选择进修来改变我周而复始的生活。

3 应对策略

3.1 正确理解职业倦怠

了解职业倦怠的普遍性,教师应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职业倦怠,正确认识倦怠的各种症状,以便及早解决问题。

3.2 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道德理想

3.3 寻找工作中的新目标

以我为例,四年的教龄,在工作一年以后担任班主任,这是一个新的职务,也给我带来了新的体验,找到了工作的新目标。任何的工作都应该不断寻找新的目标和期望。

3.4 丰富生活,学会放松自己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尽量少利用自己的私人时间工作。坚持锻炼身体。

3.5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控制不良情绪

自我调节,学会控制情绪;不能把不良情绪带到生活中。

3.6 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应当改善评价机制

学校和社会应该改变评价机制,正确看待教师这一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和评价;教育管理机构应当改变考评机制,减少教师群体之间的不良竞争。

【参考文献】

[1]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

[2]朱晓颖.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

[3]贾素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影响因素

在越来越注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课改”政策的压力下,作为高职教师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加上一些社会、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本身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少的高职院校中,已经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出现也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的关注。诚如上述所言,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重视,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1)情绪耗竭。高职教师情绪耗竭主要体现在情感上,如在工作之际常常会出现疲劳感,对原本感兴趣的人或事也慢慢开始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更有甚者会在一件原本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大动肝火。这些情绪上出现耗竭的表现都会不同程度的降低高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激情。

(2)去人格化。所谓的去人格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提出调度申请等行为。作为高职教师,这种去人格化主要表现在对待学生或同事的态度上。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会刻意的减少或拒绝与学生过密的接触,只是单纯的将自己的教学任务“塞”给学生,忽略与学生之间应有的沟通与交流。而更为严重的,教师会刻意的远离同事,甚至有时候会对同事持多疑不满的态度。

(3)成就感降低。当高职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之时,他们会感觉到自己现在的工作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可言;同时处于职业倦怠的教师会将自己的教学工作视为一种简单乏味的机械劳动,感觉工作毫无创新。当一名高职教师不再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之时,便会出现工作效率的降低,不愿面对新的教学任务,甚至会找借口旷班等严重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会有一定的触发因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也是由于一定的内外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

1.外因

(1)社会因素。人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其一生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在探究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时,社会因素是需要最先考虑的问题。首先,随着“新课标”的改革,高职教师原本的授课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需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创建一种新的,“因材施教”的,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模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师需要“苦思冥想”:运用什么方式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下,无形中带给了高职英语教师不小的工作压力。其次,受社会风气影响,送红包、收回扣的事件在各个行业频有发生。于是许多家长对教师角色的定义也由“师如父”转变成“工资教学”,在这种认识下,社会上对教师的尊重度有所下降。当教师这一职业成就感被降低时,教师会对其职业逐渐产生不满感,最终导致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

(2)工作环境因素。现下大多数的学校特别是高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采用一种“家长式”作风。主要体现在一下两点:第一,学校领导硬性的下达教学任务,而完全不顾及教师的意见与想法。例如三大主科之一的“英语”,学校要求的英语教学任务相比其他学科要更“严苛”。这种缺乏民主的环境下,容易使教师产生一种压迫感,从而更加不满于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第二,许多学校特别是职业高中,仍然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师的奖惩依据。特别作为主科的英语,学校尤为看重。因此,这种制度之下教师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

(3)工作本身因素。教师这个职业与学生接触较多,并且长期处于一个封闭的校园环境中,这使得教师对于外界的事物缺少了本该有的敏感度。久而久之,当教师对新鲜事物兴趣开始缺失时,他们也会慢慢产生对事物的厌烦感,最终导致教师对职业感到倦怠。

2.内因

(1)身体健康程度。实验调查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易患“颈椎病和腰椎疾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青光眼和白内障、慢性咽炎静脉曲张”等疾病。作为高职教师自然难逃其害。上述这些疾病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着教师的精力与体力,引发职业倦怠。

(2)个人承压能力。当高职教师受到社会、工作环境、工作本身的多重压力的打击时,即使是原本抗压能力较强的教师也会在这种情境下陷入困境。当教师的个人承压能力低于环境所带来的压力时,教师也就会表现出对职业的倦怠。

(3)其它因素。外界本已压力重重,当一名教师的家庭事务,如与孩子的相处、子女的教育等问题也无法处理好的时时候,就会使教师敏感的神经接近“崩溃”,从而加速了教师对职业的倦怠。

三、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整策略

1.学校方面

(1)减轻教师压力。学校对于减轻教师的压力的承诺不应是一张“空头支票”,而应当将办法实施到实际中,这就需要校方在给教师下达任务指标之时,能够多与教师进行沟通,在“校与师”之间达成一种共识。以高职英语教师为例,针对高职英语本身所具有的“任务重、灵活性强、教授较难”的特点,校方在为高职英语教师制定教学指标时,可以适当的给他们较多的时间来完成指标。这样,充足的时间使高职英语教师不再“焦头烂额”,不至于对教学指标速手无策。从而减轻高职英语教师的压力。

(2)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现存的“学生成绩定教师优劣”的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的权限,校方应打破这种传统评价机制,在对高职教师的评定中,采用一种“历时评价”,即通过比较同一班级学生的成绩变化来进行评价。就是将各个班每次的各类学科成绩做一个统计,参照每次成绩的变化来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要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受学生爱戴情况等因素纳入到教师的评价机制中,进而从“全方面、多角度”对教师做出评定,缓解教师在学生学业上的压力。

(3)完善培训机制。教师只有个人职业技能过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得心应手的应对各方带来的压力。这就需要校方完善对教师的培训机制,例如校方可以定期派遣教师去其他兄弟学校,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在交流中不断完善个人的职业技能。

2.自身方面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普遍性。作为一名高职教师,首先应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普遍性。只有正视这个问题,才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尽量克制这种倦怠的“复发”。

(2)通过心理暗示调节倦怠压力。人的潜意识是相当强大的,当教师发觉自己有职业倦怠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来调节减缓压力。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可以在潜意识中提醒自己:“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通过上述方法,可以使教师的内心慢慢趋于平静,从而逐步改善职业倦怠问题。

(3)通过完善自身来抵制倦怠压力。通过完善自身抵制倦怠压力,这种策略的实施与笔者上文所述的校方完善培训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高职教师,当具有出差学习机会时,一定要抓住机会,在学术交流期间,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教师自主学习来实现,教师可以阅读与教育有关的书籍,上网查资料来对有关知识进行相应的学习。通过这些方法来提升自身能力,抵制倦怠压力。

在任何行业,职业倦怠都是一种常见现象。作为高职教师而言,只要能够正确对待工作上的压力,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策略地减轻或转移压力,便可以找到解决职业倦怠的方法,重新找回作为高职教师的自豪感,在教师这个职业上走的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谭红秀,郭潜深.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0(30)

第9篇

关键词:职业倦怠;矫正策略;高职教师

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job burnout),其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Freudenberger(1974)和Maslash(1976)等人。最初源于对从事人际服务职业,如护士、教师等的研究,他们往往在工作中寄予一种期望,觉得应该在工作中为他人提供热情优质的服务。而正是由于这种期望的存在,使他们在进入职业角色之后,不得不持续地投入大量的工作热情和精力来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长此以往,形成了身心俱疲的一组负性症状。Maslas等用三维模型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工作倦怠,即指一种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个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Iishment)的现象。有资料显示,有30%~35%的美国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强烈不满,而5%~20%的人已存在工作倦怠状态。而在国内,职业倦怠现象日益严重,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中国“职业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七成中国人出现职业倦怠,其中在15种职业的职业倦怠程度排名中,教师以50.34%列第三。而高职教师更是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

一、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透视

1999年起至今,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绝无先例的跨越式、超常规的规模扩张。如今大学生分为两种,即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而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已占半壁江山,有的省份已超过二分之一。它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为目标的教育类型。在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承载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而要发展好高等职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乃是重中之重。教师素质的优劣已成为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期望职业教育改革取得预期结果,就必须关注教师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反应和行动,以增强教师实际参与职教改革的动机和能力。

1.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从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看,重点保证“211工程”和中小学,对高职院校投入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往往靠自己“找米下锅”,影响了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

2.高职院校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国家希望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各行业急需的技术型应用人才,而另一方面,社会的用人制度又不规范,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或者不能学以致用,或者待遇偏低,或者发展前景不乐观。高职院校既要满足国家的需要,又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否则,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3.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角色不十分清晰。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办学既要体现职教特色,又要适应高校科研要求,而使得教师既要“双师型”,又要“科研型”,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钻研专业知识,又要探索教育方法,既要搞好教学,又要搞好科研。

面对压力大、冲突多、责任重、要求高、待遇低的复杂情况,高职院校有相当多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研究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帮助他们克服职业倦怠,有利于提高高职教师素质,有利于高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矫正策略

1.教育投入要加大。高职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对高职院校硬件的投入,美化校园环境,提高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高职教师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2.教师心态要调整。心态是人们的内心活动,是一个人思维的习惯态势,是人的情绪和意志的调控器,它决定人生的方向和质量。心态有两种:一种是积极心态,它和自信、快乐相伴,适应现实,勇于奋斗,它是心灵的良药,将吸引成功、快乐、健康和财富;另一种是消极心态,它和自卑、烦恼相伴,抱怨环境,消极懈怠,它是心灵的毒药,将排斥成功、快乐、健康和财富,甚至夺去人的生命。高职教师要消除攀比心理,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高职院校往往都是由中专校升格或合并而成,缺少科研意识。而进入高校行列后,教学、科研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高职教师必须认真补好这门课,学写、爱写、会写、写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使其教学、科研双丰收。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