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46: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资产经营的效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张先治东北财经大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心主任
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今天,研究企业价值创造的途径是关键。实际上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与价值创造相关:生产经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创造价值;商品经营通过市场营销创造价值;资产经营通过资产配置与使用创造价值;资本经营通过资本运营创造价值。我国企业经营方式从总体上经历了由产品经营向商品经营的转变,再由商品经营向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转变。然而,在企业经营方式转变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将企业的资本经营、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协调一致或融为一体,从而严重影响企业价值创造。企业经营方式之间的不协调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偏重商品经营,在产品成本、价格上做文章;另一种是偏重资本经营,在企业资本扩张,并购重组企业上做文章。这两种倾向从某种程度上都忽视了企业资产经营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与作用。
资产的价值决定着企业的价值,商品经营的价值创造只有体现资产价值增长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试想,如果一个企业一方面产品成本降低、价格增长,另一方面资产闲置、浪费严重,其结果必然影响企业价值创造。同样,资本经营只有通过资产经营的价值创造才能真正实现资本的增值。因此,提升企业资产经营理念,重视资产经营是当前企业经营和价值创造的关键。企业通过资产经营进行价值创造主要可运用资产存量经营、资产增量经营和资产配置经营几种方式。
资产存量经营是企业资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存量是指企业现存的全部资产资源,包括各项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资产存量经营就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现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与效益,使现有资产创造更大企业价值。在企业存量资产中,有使用中的资产,也有未使用或闲置资产;在使用资产中,有使用效率高的资产,也有使用效率低的资产;在资产使用效率一定情况下,由于资产投向不同,有资本增值率高的资产,也有资本增值率低的资产。因此,进行资产存量经营,从广义上说包括:第一,盘活资产存量,使闲置资产充分发挥作用;第二,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使效率低的资产提高利用率;第三,重组或重新配置存量资产,使低增值率资产向高增值率转移。
会计界普遍认为现金比利润重要,那是因为很多企业亏损还能生存;企业界也普遍认为现金比利润重要,那是因为造成企业停止经营的原因是缺少现金。这两种观点都没有错,但这两种观点都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看到现金和利润的本质,不能解释现金、利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现金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资产负债表的现金余额;二是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三是营运资本。正确理解现金的含义对理解现金与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第一,现金余额是一种持有现金。持有现金主要出于谨慎之考虑,对营运周转没有直接帮助。严格地说,高效率的企业无需持有现金,就像零库存一样,因此现金余额与可持续发展无关。第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现金持续不断的循环,通俗理解就是现金的流入与流出。当现金入不敷出的时候,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尽管如此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入不敷出是企业停止经营的原因,那些造成入不敷出的原因才是导致企业停止经营的真正原因。第三,入不敷出与经营效率以及权益资本、债务资本的变化有关。经营效率以及权益资本、债务资本实际上就是保持持续经营的营运资本,也就是第三种理解的现金。只有说清楚上述问题才能弄清现金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任何企业都是通过营运资产(存货与应收账款)带动销售,而且营运资产与销售存在着持续经营的倍数关系,只要这种倍数关系不被恶性破坏,企业就能持续经营,反之,企业持续经营就受到威胁。这种比例关系财务管理称之为周转率,即本文所说的经营效率。经营效率高低不同,或许同样得以生存,但是付出的代价不一样,这个代价就是营运资产对营运资本的需求。只要营运资产与营运资本保持一种平衡关系,企业就能持续经营,当这种平衡关系被恶性破坏(营运资本少于营运资产),企业现金必然减少,直至死亡。
二、效率与风险
现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效率与风险问题,研究企业的现金与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准企业的效率与风险所在。
关于效率,国际著名电脑厂商DELL堪称高效率的典范,高明之处在于营运管理,也就是库存、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周转管理。高效率企业表明相同的经营规模需要的营运现金更少。有资料显示,DELL的库存周转只有5天,应收账款周转10天,应付账款周转却高达75天,整个营运现金周期为--60天。这样,DELL的营运现金不但不因经营而流出,反而因经营而流入,并且经营规模越大,营运现金流入也越大。毫无疑问,这样的企业现金很充足,持续经营能力很强,这是企业经营效率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企业存在两个风险:一是经营风险,二是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实际上就是经营损益风险,是毛利贡献与固定成本的较量。经营风险表现在外部市场,却源于内部成本,是外部市场的不确定与内部成本相对固定矛盾造成的。通常情况下,当市场增长的时候,固定成本也随之增长;但是,当市场下降的时候,固定成本却很难降下来,出现了亏损,而且短期内很难扭转,经营风险随之而至,SARS期间的航空行业最为明显。
财务风险实际上就是资本风险,是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较量。财务风险表现在债务市场,却源于权益资本,两者共生共灭。不论是银行向企业贷款,还是供货商对企业的赊账,它们对企业的考察,一看股东出了多少钱,二看企业能赚多少钱,也就是企业的股本与利润。股本与利润都是企业内部权益资本,它们共同决定债务资本。当企业内部权益资本增加,外部债务资本也随之增加,可谓锦上添花,风光无限;当企业内部权益资本减少,外部债务资本也随之减少,可谓雪上加霜,风险无限。
效率与风险是此长彼消的关系,效率高风险小,效率低风险大。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又是互为因果。经营风险决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表现为债务现金流减少,造成营运周转不畅,营运周转不畅造成市场流失,市场流失导致经营风险全面爆发,企业陷入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恶性循环之中,使企业的现金从萎缩到枯竭,直至企业死亡。
三、会计平衡与经营平衡
企业如飞机,资产与资本好比飞机的两翼,两翼失去平衡,飞机必然坠毁,资产与资本失去平衡,企业必然死亡。
从会计而言,资产与资本是永远平衡的,那是会计平衡,是一种假象;对经营来说,资产与资本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是永远不平衡的,持续经营本质上就是保持这种平衡,即经营平衡。
为便于分析,我们可以将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与损益表的销售项目变化成为如下经营平衡式:
1.(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经营效率=销售
2.现金+存货+应收账款=(股本-固定类资产)+应付账款+银行借款+利润
第一个经营平衡式表明,企业的持续经营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营运资产;二是企业的经营效率。保持持续经营销售水平可以通过两者互相调节,只要两者的乘积等于或大于保持持续经营的销售水平,企业就能持续经营;相反企业就不能持续经营。
第二个平衡式表明,企业的营运资产决定于四个方面:一是企业股本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也就是长期资金与长期投资的配比关系;二是供应商赊账;三是金融负债;四是经营损益。以上四个方面是营运资产的现金供给者,是企业的营运现金,营运现金大于或等于保持持续经营营运资产的需求,企业就能持续经营;反之企业就不能持续经营。
我们还可以将以上两个经营平衡式变化如下:
3.营运现金Х经营效率=销售
4.营运现金=(股本-固定类资产)+应付账款+银行借款+利润
第三平衡式表明营运现金与经营效率共同决定企业的持续经营,更清楚地说明了现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经营效率高对营运现金的需求小,经营效率低对营运现金的需求大。
第四个平衡式表明营运现金受四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它们共同决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股本与固定资产类投入比例关系。股本是企业第一道现金来源,首先用于企业固定及长期资产的支出,剩余的才是营运现金。股本是一项永欠性资金,同时也有风险。风险之一是股本与固定及长期资产投入的配比关系,过大的固定及长期资产投入使营运现金减少,造成营运现金天生不足;风险之二是股东违规变相抽资。变相抽资或股东占用资金实际上也是一项固定及长期资产的投入,缺少长期资金匹配,潜在巨大风险,这样的案例在中国上市公司不胜枚举。
第二,供应商赊账。供应商赊账是继企业股本之后的第二道现金来源,主要决定于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营运现金来源,基本上随正常的存货而变化,相对来说,风险较小,但是,它通常是企业终结者。供应商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其他三个方面营运现金减少,如经营亏损、金融负债的减少,必然造成供应商赊账的超期,通过拖延付款加大供应商赊账。当供应商无法忍受超期赊账,企业又无力偿付的时候,风险就暴发,超市的倒闭大多如此。二是企业销售不均衡的时候也会造成供应商赊账的间歇性减少,使经营休克。如长期假日期间停止销售,但供应商赊账陆续到期,造成销售收款与供应商赊账到期付款脱节。
第三,金融负债。银行只会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炭,银行负债是企业最大的风险。银行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现金越好,银行越给予现金,现金越多,被掩盖的经营问题会越多。企业没有现金不行,但现金多了也是有害的。很多上市公司就是在现金多余的时候出了问题。现金就像湖水,湖水深时淹没了所有暗礁,湖水浅时所有暗礁都暴露出来。二是企业现金越差,银行越抽回现金。使企业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最终将企业逼上绝路。这样的案例在上市公司中也是不胜枚举。
一、资本经营的概念
目前在关资本经营的讨论中存在多种观点,不论在提法上还是在界定相关内容上都有所差异。有的称谓“资本运营”,强调“存量资产”的流动与重组;有的称谓“资产经营”强调“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的优化配置;有的称谓“资本营运”,强调“可支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谋划与配置。我们主张采用“资本经营”这一术语。首先从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的关系看,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资产=资本”,如果从产权关系的角度看,这一平衡式还可描绘成“企业法人财产=债务资本+股权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资产与资本也是分离的,即资产以物权的形式由企业的经营者掌握,而资本则以股权或债权的形式由出资人或债权人拥有。从狭义的角度讲,资产经营的对象是企业法人财产,强调的是资产物权的交换或转让,即通过改变资产的实物组合形态或存在方式,通过吸收、集聚资产的方式实现资产经营规模的扩张和增值;资本经营的对象是资本,强调的是股权、债权的交换或转让,即通过资本的流动、重组、转让(兼并与收购)等方式实现资本的扩张和增值。从广义的角度讲,资产是资本的载体,资产是实物形态,资本是价值形态。资产与资本是从两个不同方面说明同一事物。事实上,在资产经营中就可能包含股权的形成或转让,而在资本经营中也可能会涉及到资产的重组、置换或转让等。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但两者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资产经营强调的是资产经营的物质流,资本经营强调的是资本经营的价值流,不但包括实物资产的价值变化,而且包括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的优化配置。由于资产实物形态的流动和重组必须借助于价值形式进行,即资产只有资本化、证券化才能进行交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经营”比“资产经营”的概念更宽泛些。至于“资本经营”、“资本运营”、“资本营运”,我们认为这些提法并无内涵上的区别,只是人们习惯上不同而已。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资本经营是以实现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和资本结构的优化配置,对企业全部资产或资本进行综合运营的一种经营活动。
二、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
资本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时所要采取的一种战略措施,它以生产经营为基础和起点,经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最终又回到生产经营,为生产经营服务。但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在经营对象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经营对象不同。生产经营的对象是各种产品或劳务,经营的核心问题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及变化趋势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资本经营的对象是价值化、证券化了的物化资本,或者说是资本化了的企业资源,其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确保资本保值增值。前者经营的是实物形态,后者经营的是价值形态。
(二)市场条件不同。生产经营面临的市场主要是商品市场,经营者关心的主要是原料和产品的市场价格、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资本经营面临的不仅是商品市场,更主要的是资本市场,经营者更关心各种证券的价格、金融市场的动态、资金的流向等。
(三)发展战略不同。生产经营是一种内部管理型战略或称产品扩张型战略,即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调整内部资源,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调整组织结构、提高管理能力等维持并发展企业竞争优势。资本经营是一种外部交易型战略或称资本扩张型战略,即通过吸纳外部资源,包括兼并、收购、联合等活动迅速扩张企业可控制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方式下,企业不仅可视为某一生产部门,也可以看作是价值增值的载体,通过企业的“买卖”实现资本扩张和价值增值。
(四)资本循环不同。生产经营中的资本循环一般依次经过供、产、销三个阶段,顺序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资本经营中的资本循环,从广义的角度说,不但包括了生产经营的三个阶段,而且还包括资本的筹措和投放,其资本形态包括虚拟资本(产权凭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等;从狭义的角度说,资本经营可越过产品这一中介,以资本的直接运作方式(购并、融资、资产重组)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其资本形态表现为虚拟资本和货币资本两种形态。
(五)收益来源不同。生产经营的收益主要来自向市场提品和劳务所取得的利润,并以此实现原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来自于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后生产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经营收益的增量,或生产效率提高后资本价值的增加,在某种情况下也直接表现为购售活动的资本利得收益。
三、资本经营的基本方式
资本经营的方式在不同的论著中有不同的表述,从资本价值总额变动观察,资本经营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做加法,即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发展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二是做减法,即淘汰一批长线产品和亏损企业,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为经济发展减亏解困;三是做乘法,即走联合、并购、控股、参股之路,在启动存量资产,缩短建设周期,促进存量资产优化组合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
从具体运作实践分析,企业资本经营的方式主要有五种:
(一)股权转让式。股权转让式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发生频率最高的资本经营方式。它又可细分为协议转让与无偿划拨两种方式。股权转让的对象一般是国家股和法人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形成的,且国有股、法人股在企业中占绝对比重,通过国有股权的转让与集中,成为上市公司重组过程中最迅速、最经济的一种方式。上市公司股权无偿划拨是指上市公司的所有者(一般是指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将上市公司产权(通常指国家股)无偿划拨给有关公司的重组行为。
(二)并购、联合式。并购与联合是企业资本经营中最为活跃的运作方式。并购方式一般有购买式,即并购方出资购买目标公司的资产以获得其产权,并购后,被并购公司的法人主体地位随之消失;承债式,即并购方以承担目标公司债务为条件接受其资产并取得产权,这种形式在我国现实中应用最为广泛;控股式,即一个企业通过购买目标公司一定比例的股票或股权达到控股以实现并购的目的;吸收股份式,即并购企业通过吸收目标公司的资产或股权入股,使目标公司原所有者或股东成为并购企业的新股东的一种并购手段;杠杆式,即指并购方以目标公司的资产为抵押,通过举债融资对目
标公司进行并购的一种方式。据统计,1997年全球企业购并总额达12023亿美元。世界范围内并购浪潮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强联合,继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出资126亿美元收购麦考移动通信公司后,波音公司购进拥有世界民用客机15%市场占有率的麦道公司,并引发了欧洲航空公司的联合。在我国,继1997年8月广东TCL电子集团实现了与年销售额10亿元的河南新乡美乐电子集团的联合后:9月北京西单市场集团与北京友谊商业集团结束单体经营合二为一,组建了北京最大的商业企业集团,总投资15亿元;11月由江苏南京地区四家特大企业金陵石化公司、扬子石化公司、仪征化纤集团公司、南化集团公司及江苏省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成中国东联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三)资产剥离式。资产剥离是指将非经营性闲置资产、无利可图资产以及已经达到预定目的的资产从公司资产中分离出来。从表面上看是公司规模的收缩,但其实质是收缩后更大幅度更高效率的扩张。资产剥离使公司选择适合自己经营的资产,剔除自己不善于管理的资产,可大大提高公司资产运作效率。资产剥离的方式一般包括减资、置换、出售等。国外一项研究表明,与同业兼并相比,无关联行业兼并的成功率很低,这种兼并后的低效率往往使公司在兼并后重新剥离资产,出售分支机构和其他经营单位。如赛格集团在资本经营中,采取激活有效资产与流动无效资产并重的策略,在盘活有效资产的同时,采取种种方式,让无效资产也流动起来。在1993年至1996年4年间,对那些产品不适应市场需要,资产回报率低,且不符合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的26家企业,果断地进行清理和解散。对一些承担无限责任、经济效益低下的6家租赁企业宣布终止经营,对部分严重亏损的12家国内外销售网点予以撤消。对一些参股比例小、经营无前途的企业和虽然处于盈利状态,但从整体上看对集团发展帮助不大的企业进行股权转让,到1997年初,已转让股权10家,还有17家在洽谈之中。对一些因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宣告破产。在4年间,赛格集团成功地调整了50多家企业,收回资金2亿多元,使资本在运动中得到了增值。4年间,集团不仅消化了历史上2亿元的潜在亏损,而且实现税后利润11.85亿元,其中1996年实现税后利润3.5亿元,比1992年增长了3.5倍。
(四)租赁、托管经营式。租赁和托管这种方式能够在不改变或暂时不改变原有产权归属的前提下,直接开展企业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从而有效地回避了企业破产、购并过程中某些问题和操作难点,是现有条件下大规模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方式之一。如江苏大地集团租赁了停产半年多的黑龙江安达植物油厂、租赁了亏损的徐州利康尔食品厂,既解决了自己的生产线短缺问题,又盘活了闲置的资产。又如,1996年,南京金箔集团公司托管经营南京起重电机厂;鞍山一工采用期权方式托管辽工集团的三家合资企业等。由于租赁与托管并没有引起产权变更或资本易位,因此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本经营。但与破产兼并相比,租赁和托管可以避免破产、兼并等某些敏感性问题,引起社会震动小,操作成本低,且能起到稳定社会、减轻政府负担的社会效应。因此有人把租赁与托管经营称为“承包的有效延伸,兼并的温和过渡”。
(五)品牌经营式。品牌经营主要是利用名牌效应进行低成本扩张。名牌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具有强大的市场开拓力、文化内蓄力、信誉辐射力、资产扩张力和超常获利力。如无锡小天鹅集团利用“小天鹅”商标与武汉荷花洗衣机厂联姻,既实现了小天鹅的品牌价值,又盘活了荷花洗衣机厂闲置的生产线。双方战略合作3年之后,到1997年底,荷花洗衣机厂向小天鹅集团赠送3410万元固定资产的51%的产权,从此正式成为小天鹅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这是小天鹅集团由品牌经营迈入资本联合的新举措,也是国内企业重组方面的一个新动向。
在实务操作中,不同形式的资本经营方式可单独运作,也可结合在一起共同使用。
四、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
资本经营作为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手段,曾被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成功地应用,并创造了企业超常发展的经营业绩。但是,由于资本经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时间较短,加之资本经营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尚不完全,以至于在资本经营的理念和操作中存在着不少误区,从而使一些实施资本经营的企业未达到预期目的。
误区一,认为资本经营高于生产经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资本经营是一种高级的经营形式,企业要从生产经营转向资本经营;而一些企业抓住资本经营题材,在行业内外、地区内外大举扩张,忽视了自己的主营业务。这种观念上的错误极有可能把资本经营引入歧途。
从理论上说,资本经营属于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业务,与生产企业有关的主要是并购、融资、股权重组、资产重组等项业务。这些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脱离生产经营而单独运作并获得一定的资本收益,但本质上资本经营最终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这是因为,第一,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都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的手段,只是经营方式不同,前者侧重于产品扩张,属于内部管理型,后者侧重于资本扩张,属于外部交易型,两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并无高低之分。第二,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的起点和归属,也是资本经营存在和效能发挥的基础。从经济学意义上说,能够创造市场需求的物质产品的生产经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资本增值的源泉。作为建立在生产经营基础上的一种经营手段,资本经营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条件,诸如要有名牌产品、要有过硬的核心技术、要有相应的管理优势、要有完善的销售网络等。也就是说,只是具备良好的生产经营基础的企业才能有效地实施资本经营,很难设想一个生产经营境况较差的企业能够成功地进行兼并或收购活动。
误区二,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有些人认为兼并、收购某些与自己主业无关的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会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稳定的经营利润。但实际上,如果企业实行无关联多元化经营战略,不太熟悉所进入的行业,反而会加大风险。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越多。无关联多元化使企业所有者与高层经理进入全新的领域,对并购对象所在行业不甚了解,往往难以作出明智的决策。同时,这些并购还使企业分支机构迅速增多,链条拉长,使总部很难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迅速作出反应和决策,单纯追求投资领域多元化经营是资本经营的最大误区,它使主性业不精,副业不旺。无关联多元化扩张的结果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跳跃性发展和机遇,反而使本充满活力的企业走向衰退或破产。有的企业本无良好的基础和业绩支撑,由于收购项目与企业原先所具有的核心产品、技术缺乏内在的联系,又未能在新产品中培育出新的核心产品,最终把自己原有的竞争优势也丧失了。
误区三,过分强调低成本扩张。在目前的资本经营中,有一些比较流行的方式,诸如无偿划拨式、自愿联合式、无形资产控股式、企业托管式、承债并购式、租赁式、产权置换式、联合参股式、股票发行上市式、定金收购式等。所有这些方式,
相对于全额并购方式来说,直接动用的现金较少,甚至“一分不动”就可以实现并购目的。这种看似低成本的扩张方式很为一些企业界人士所看好。事实上,许多并购案例,看起来直接投入很少,其实背上了巨额债务和无底的开支负担。这些成本或费用主要包括:
第一,并购前期费用,主要包括:(1)交易成本,即并购过程中所发生的搜寻、策划、谈判、文本拟定、资产评估、法律鉴定、公证等中介费用;发行股票时支付的申请费、承销费等。(2)改组改制成本,在并购或资产置换或托管方式下,并购方还要派遣人员进驻,要安置原有领导班子和富余人员,要剥离非经营性资产,要淘汰无效设备,要进行人员培训,要建立新的董事会和经理班子,这些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3)更名成本,并购成功后,还要发生重新注册费、工商管理费、土地转让费、公告费等。
第二,并购后费用。为使并购企业立即运行起来,还需要支付:(1)启动资金或开办费;(2)为新企业打开市场,必须支付的市场调研费、广告费、网点设置费等;(3)管理费,既包括与新企业有关的生产、技术、人员的费用,也包括因公司总部管理链条拉长而加大的管理费用;(4)财务费用,既包括承债式并购或租赁式经营所需支付的原有的债务本息或租金,还包括为新企业发生债券、取得银行借款所需支付的债务本息。
第三,机会成本。一项并购活动所发生的机会成本不仅包括并购活动中的实际费用,还包括因这些费用支出所放弃其他投资而减少的收益,即“机会成本=并购实际费用+投资于其他项目的收益”。
1997年6月,湖北康赛集团有限公司为填补真丝类产品生产空白,实现低成本扩张,决定兼并浙江亚马丝调集团有限公司。双方签订初步兼并协议后,康赛就借给亚马200万元资金,让其先行启动生产。随后花费了近百万元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对亚马公司进行资产评估和审计。随着审计和评估前期工作的开展,亚马内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使康赛面对无数的“黑匣子”而无法解决,兼并终于陷入僵局。康赛兼并亚马计划搁浅,其原因之一就是康赛在没有弄清亚马公司真实情况下就匆忙与之签订兼并协议,结果不但没有吃到“馅饼”,反面濒临“陷阱”。
误区四,把资本经营等同于股票上市和企业改制的妙方。资本经营作为企业的一种外部交易战略,不仅在微观上具有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效应的作用,而且在宏观上具有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盘活存量资产的效能。正是资本经营这一特殊作用,引起了我国经济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与关注,以至于以此相关的话题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和热点。但在资本经营的实务操作中,许多企业把它等同于股票上市或股票炒作。于是一些经营状况不佳、本身不够上市条件的企业,却通过母体裂变,将企业中效益好的部分组成股份公司,企图上市“圈钱”。另外一些小型企业为达到上市目的,通过各种方法寻求与其他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一旦取得上市资格,企业内部又各自为政,经营分散,既谈不上主业,也未形成规模,使企业成为一个个“独联体”。甚至一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为实现扭亏,不是在主营业务上努力,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盘活土地存量资产,通过土地评估和置换取得级差收益,仅在账面上作文章。
资本经营与股票上市有一定的联系,如股票交易可为企业兼并、收购和重组提供一些便利。但股票交易并不是资本经营的唯一的形式,事实上大多数企业是非上市公司,股票不上市,则很难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资本经营活动。资本经营也不等于股票交易,很多企业有意无意将其当成一回事,放弃主业于不顾,从事股票、证券的炒买炒卖,不但有悖于资本经营的初衷与本质,而且可能使企业陷入更糟的境地。
事实上,资本经营作为企业外部扩张的有效机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企业的净资产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资本经营中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或产权流动实质上就是资本关系的重新界定,企业的并购、分拆都依赖于一定资本规模这一基础,没有一定规模的主营业务,没有一定规模的净资产,企业的融资和投资策略都会受到限制。因此,资本经营不是也不应该是任一企业随时都可进行的,不是也不可能是所有企业都能引用的灵丹妙药。
误区五,把资本经营异化为政府行政推动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经营主体必须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而不是政府。但由于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及企业产权改革不到位,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对企业资本经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介入是必要的,它对于解决国有企业资产配置中的“凝固性”和“偏置性”,促使资源流向资产运营效率高的行业或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不是从效率效益原则出发,而是从政绩出发,把资本经营搞成“群众运动”。1998年初,少数地方在国有小企业改制中,出现了一股出售小企业成风的倾向,某些地区甚至召开动员大会,定进度,压指标,实行“一卖了之”的政策。有的地区借助政府力量,组建了一批并未形成规模效益和集团优势的“企业集团”,甚至把一些效益很差陷入困境的企业依靠行政力量硬性搭配效益好的企业,大搞“拉郎配”,结果坏的企业没变好,好的企业被拖垮。政府对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如减免债务等,转移不良资产),不仅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培育,而且也使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灵。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在企业资本经营过程中,任何资产的转让、交换、分离、合并都意味着企业产权和产权关系的改变。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企业产权主要包括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出资者一旦把资产变为资本金注入企业,就以价值形态存在于企业,从而与出资者的其他财产相分离,变成了企业法人财产;出资者不能再直接支配这一价值形态的财产,并且除依法转让外,不得从企业中抽回;出资者依法享有财产收益权和产权转让收益权,依法约束和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出资者不能随意直接干预企业法人财产权,只能运用其所有权的让渡去影响企业的行为和资产的重组。企业法人财产权一般由董事会代为行使,并得以自主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企业资本经营的主体应是具有法人财产权的企业,政府的责任只是为企业实施资本经营提供外部条件,制定经济规则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资本经营必须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必须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督下进行,但有效监督决不是包办代替。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出资者应该多元化,不能只有一个国家股东,且国家股东不宜占绝对控股地位,否则企业永远不能改变政府的附属地位,也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资本经营自。
误区六,把资本经营作为逃债废债的渠道与途径。在当前的现实中,许多企业热衷于资本经营的内在动机是为了逃避债务。自1995年以来,按照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我国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组建企业集团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及“抓大放小”、“三改一加强”等工作,对企业实施资本经营,包括资产重组、业务重组、债权债务重组等。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借重组之机,采取各种形式逃避银行债务,如搞假破产、合资嫁接、母体裂变、国有民营、化整为零、金蝉脱壳等方式逃避和架
空对银行的债务。同时,政府的一些政策,又助长了这种逃债废债行为,如实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和相应冲销呆账坏账准备金政策,的确助长了“假破产、真废债”行为。如现行政策允许银行将呆账坏账准备金支付那些经营困难的企业,给予它们免息减息的好处,这无疑为企业的逃债废债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契机。
西方人说,马克思把“资本”留在了西方,把“论”留在了东方。而今,东方不仅在谈论“资本”,而且在实实在在地经营“资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权制度的变革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以资本导向为中心的资本经营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方式,而在资本经营的背后,又隐含着资本权力和利益的较量和重新分配。风险与机遇并存,只有真正把握资本经营的内涵和运作方式,才能有效实施资本经营,获得企业资本价值最大化。
__________
参考资料:
1.葛兆强:《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及其矫正对策》,《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第16期。
2.邵勋:《试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资本运营》,(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第16期。
3.徐元旦:《试论资本运营中的若干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8年第8期。
4.刘红灿、江时强:《康赛兼并亚马未果另有隐情》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8年第8期。
5.兰发钦:《论企业资本经营的若干问题》,《审计与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一、资本经营的概念
目前在关资本经营的讨论中存在多种观点,不论在提法上还是在界定相关内容上都有所差异。有的称谓“资本运营”,强调“存量资产”的流动与重组;有的称谓“资产经营”强调“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的优化配置;有的称谓“资本营运”,强调“可支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谋划与配置。我们主张采用“资本经营”这一术语。首先从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的关系看,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资产=资本”,如果从产权关系的角度看,这一平衡式还可描绘成“企业法人财产=债务资本+股权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资产与资本也是分离的,即资产以物权的形式由企业的经营者掌握,而资本则以股权或债权的形式由出资人或债权人拥有。从狭义的角度讲,资产经营的对象是企业法人财产,强调的是资产物权的交换或转让,即通过改变资产的实物组合形态或存在方式,通过吸收、集聚资产的方式实现资产经营规模的扩张和增值;资本经营的对象是资本,强调的是股权、债权的交换或转让,即通过资本的流动、重组、转让(兼并与收购)等方式实现资本的扩张和增值。从广义的角度讲,资产是资本的载体,资产是实物形态,资本是价值形态。资产与资本是从两个不同方面说明同一事物。事实上,在资产经营中就可能包含股权的形成或转让,而在资本经营中也可能会涉及到资产的重组、置换或转让等。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但两者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资产经营强调的是资产经营的物质流,资本经营强调的是资本经营的价值流,不但包括实物资产的价值变化,而且包括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的优化配置。由于资产实物形态的流动和重组必须借助于价值形式进行,即资产只有资本化、证券化才能进行交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经营”比“资产经营”的概念更宽泛些。至于“资本经营”、“资本运营”、“资本营运”,我们认为这些提法并无内涵上的区别,只是人们习惯上不同而已。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资本经营是以实现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和资本结构的优化配置,对企业全部资产或资本进行综合运营的一种经营活动。
二、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
资本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时所要采取的一种战略措施,它以生产经营为基础和起点,经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最终又回到生产经营,为生产经营服务。但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在经营对象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经营对象不同。生产经营的对象是各种产品或劳务,经营的核心问题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及变化趋势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资本经营的对象是价值化、证券化了的物化资本,或者说是资本化了的企业资源,其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确保资本保值增值。前者经营的是实物形态,后者经营的是价值形态。
(二)市场条件不同。生产经营面临的市场主要是商品市场,经营者关心的主要是原料和产品的市场价格、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资本经营面临的不仅是商品市场,更主要的是资本市场,经营者更关心各种证券的价格、金融市场的动态、资金的流向等。
(三)发展战略不同。生产经营是一种内部管理型战略或称产品扩张型战略,即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调整内部资源,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调整组织结构、提高管理能力等维持并发展企业竞争优势。资本经营是一种外部交易型战略或称资本扩张型战略,即通过吸纳外部资源,包括兼并、收购、联合等活动迅速扩张企业可控制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方式下,企业不仅可视为某一生产部门,也可以看作是价值增值的载体,通过企业的“买卖”实现资本扩张和价值增值。
(四)资本循环不同。生产经营中的资本循环一般依次经过供、产、销三个阶段,顺序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资本经营中的资本循环,从广义的角度说,不但包括了生产经营的三个阶段,而且还包括资本的筹措和投放,其资本形态包括虚拟资本(产权凭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等;从狭义的角度说,资本经营可越过产品这一中介,以资本的直接运作方式(购并、融资、资产重组)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其资本形态表现为虚拟资本和货币资本两种形态。
(五)收益来源不同。生产经营的收益主要来自向市场提品和劳务所取得的利润,并以此实现原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来自于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后生产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经营收益的增量,或生产效率提高后资本价值的增加,在某种情况下也直接表现为购售活动的资本利得收益。
三、资本经营的基本方式
资本经营的方式在不同的论著中有不同的表述,从资本价值总额变动观察,资本经营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做加法,即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发展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二是做减法,即淘汰一批长线产品和亏损企业,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为经济发展减亏解困;三是做乘法,即走联合、并购、控股、参股之路,在启动存量资产,缩短建设周期,促进存量资产优化组合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
从具体运作实践分析,企业资本经营的方式主要有五种:
(一)股权转让式。股权转让式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发生频率最高的资本经营方式。它又可细分为协议转让与无偿划拨两种方式。股权转让的对象一般是国家股和法人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形成的,且国有股、法人股在企业中占绝对比重,通过国有股权的转让与集中,成为上市公司重组过程中最迅速、最经济的一种方式。上市公司股权无偿划拨是指上市公司的所有者(一般是指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将上市公司产权(通常指国家股)无偿划拨给有关公司的重组行为。
(二)并购、联合式。并购与联合是企业资本经营中最为活跃的运作方式。并购方式一般有购买式,即并购方出资购买目标公司的资产以获得其产权,并购后,被并购公司的法人主体地位随之消失;承债式,即并购方以承担目标公司债务为条件接受其资产并取得产权,这种形式在我国现实中应用最为广泛;控股式,即一个企业通过购买目标公司一定比例的股票或股权达到控股以实现并购的目的;吸收股份式,即并购企业通过吸收目标公司的资产或股权入股,使目标公司原所有者或股东成为并购企业的新股东的一种并购手段;杠杆式,即指并购方以目标公司的资产为抵押,通过举债融资对目
标公司进行并购的一种方式。据统计,1997年全球企业购并总额达12023亿美元。世界范围内并购浪潮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强联合,继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出资126亿美元收购麦考移动通信公司后,波音公司购进拥有世界民用客机15%市场占有率的麦道公司,并引发了欧洲航空公司的联合。在我国,继1997年8月广东TCL电子集团实现了与年销售额10亿元的河南新乡美乐电子集团的联合后:9月北京西单市场集团与北京友谊商业集团结束单体经营合二为一,组建了北京最大的商业企业集团,总投资15亿元;11月由江苏南京地区四家特大企业金陵石化公司、扬子石化公司、仪征化纤集团公司、南化集团公司及江苏省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成中国东联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三)资产剥离式。资产剥离是指将非经营性闲置资产、无利可图资产以及已经达到预定目的的资产从公司资产中分离出来。从表面上看是公司规模的收缩,但其实质是收缩后更大幅度更高效率的扩张。资产剥离使公司选择适合自己经营的资产,剔除自己不善于管理的资产,可大大提高公司资产运作效率。资产剥离的方式一般包括减资、置换、出售等。国外一项研究表明,与同业兼并相比,无关联行业兼并的成功率很低,这种兼并后的低效率往往使公司在兼并后重新剥离资产,出售分支机构和其他经营单位。如赛格集团在资本经营中,采取激活有效资产与流动无效资产并重的策略,在盘活有效资产的同时,采取种种方式,让无效资产也流动起来。在1993年至1996年4年间,对那些产品不适应市场需要,资产回报率低,且不符合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的26家企业,果断地进行清理和解散。对一些承担无限责任、经济效益低下的6家租赁企业宣布终止经营,对部分严重亏损的12家国内外销售网点予以撤消。对一些参股比例小、经营无前途的企业和虽然处于盈利状态,但从整体上看对集团发展帮助不大的企业进行股权转让,到1997年初,已转让股权10家,还有17家在洽谈之中。对一些因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宣告破产。在4年间,赛格集团成功地调整了50多家企业,收回资金2亿多元,使资本在运动中得到了增值。4年间,集团不仅消化了历史上2亿元的潜在亏损,而且实现税后利润11.85亿元,其中1996年实现税后利润3.5亿元,比1992年增长了3.5倍。
(四)租赁、托管经营式。租赁和托管这种方式能够在不改变或暂时不改变原有产权归属的前提下,直接开展企业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从而有效地回避了企业破产、购并过程中某些问题和操作难点,是现有条件下大规模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方式之一。如江苏大地集团租赁了停产半年多的黑龙江安达植物油厂、租赁了亏损的徐州利康尔食品厂,既解决了自己的生产线短缺问题,又盘活了闲置的资产。又如,1996年,南京金箔集团公司托管经营南京起重电机厂;鞍山一工采用期权方式托管辽工集团的三家合资企业等。由于租赁与托管并没有引起产权变更或资本易位,因此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本经营。但与破产兼并相比,租赁和托管可以避免破产、兼并等某些敏感性问题,引起社会震动小,操作成本低,且能起到稳定社会、减轻政府负担的社会效应。因此有人把租赁与托管经营称为“承包的有效延伸,兼并的温和过渡”。
(五)品牌经营式。品牌经营主要是利用名牌效应进行低成本扩张。名牌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具有强大的市场开拓力、文化内蓄力、信誉辐射力、资产扩张力和超常获利力。如无锡小天鹅集团利用“小天鹅”商标与武汉荷花洗衣机厂联姻,既实现了小天鹅的品牌价值,又盘活了荷花洗衣机厂闲置的生产线。双方战略合作3年之后,到1997年底,荷花洗衣机厂向小天鹅集团赠送3410万元固定资产的51%的产权,从此正式成为小天鹅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这是小天鹅集团由品牌经营迈入资本联合的新举措,也是国内企业重组方面的一个新动向。
在实务操作中,不同形式的资本经营方式可单独运作,也可结合在一起共同使用。
四、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
资本经营作为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手段,曾被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成功地应用,并创造了企业超常发展的经营业绩。但是,由于资本经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时间较短,加之资本经营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尚不完全,以至于在资本经营的理念和操作中存在着不少误区,从而使一些实施资本经营的企业未达到预期目的。
误区一,认为资本经营高于生产经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资本经营是一种高级的经营形式,企业要从生产经营转向资本经营;而一些企业抓住资本经营题材,在行业内外、地区内外大举扩张,忽视了自己的主营业务。这种观念上的错误极有可能把资本经营引入歧途。
从理论上说,资本经营属于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业务,与生产企业有关的主要是并购、融资、股权重组、资产重组等项业务。这些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脱离生产经营而单独运作并获得一定的资本收益,但本质上资本经营最终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这是因为,第一,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都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的手段,只是经营方式不同,前者侧重于产品扩张,属于内部管理型,后者侧重于资本扩张,属于外部交易型,两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并无高低之分。第二,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的起点和归属,也是资本经营存在和效能发挥的基础。从经济学意义上说,能够创造市场需求的物质产品的生产经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资本增值的源泉。作为建立在生产经营基础上的一种经营手段,资本经营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条件,诸如要有名牌产品、要有过硬的核心技术、要有相应的管理优势、要有完善的销售网络等。也就是说,只是具备良好的生产经营基础的企业才能有效地实施资本经营,很难设想一个生产经营境况较差的企业能够成功地进行兼并或收购活动。
误区二,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有些人认为兼并、收购某些与自己主业无关的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会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稳定的经营利润。但实际上,如果企业实行无关联多元化经营战略,不太熟悉所进入的行业,反而会加大风险。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越多。无关联多元化使企业所有者与高层经理进入全新的领域,对并购对象所在行业不甚了解,往往难以作出明智的决策。同时,这些并购还使企业分支机构迅速增多,链条拉长,使总部很难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迅速作出反应和决策,单纯追求投资领域多元化经营是资本经营的最大误区,它使主性业不精,副业不旺。无关联多元化扩张的结果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跳跃性发展和机遇,反而使本充满活力的企业走向衰退或破产。有的企业本无良好的基础和业绩支撑,由于收购项目与企业原先所具有的核心产品、技术缺乏内在的联系,又未能在新产品中培育出新的核心产品,最终把自己原有的竞争优势也丧失了。
误区三,过分强调低成本扩张。在目前的资本经营中,有一些比较流行的方式,诸如无偿划拨式、自愿联合式、无形资产控股式、企业托管式、承债并购式、租赁式、产权置换式、联合参股式、股票发行上市式、定金收购式等。所有这些方式,
相对于全额并购方式来说,直接动用的现金较少,甚至“一分不动”就可以实现并购目的。这种看似低成本的扩张方式很为一些企业界人士所看好。事实上,许多并购案例,看起来直接投入很少,其实背上了巨额债务和无底的开支负担。这些成本或费用主要包括:
第一,并购前期费用,主要包括:(1)交易成本,即并购过程中所发生的搜寻、策划、谈判、文本拟定、资产评估、法律鉴定、公证等中介费用;发行股票时支付的申请费、承销费等。(2)改组改制成本,在并购或资产置换或托管方式下,并购方还要派遣人员进驻,要安置原有领导班子和富余人员,要剥离非经营性资产,要淘汰无效设备,要进行人员培训,要建立新的董事会和经理班子,这些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3)更名成本,并购成功后,还要发生重新注册费、工商管理费、土地转让费、公告费等。
第二,并购后费用。为使并购企业立即运行起来,还需要支付:(1)启动资金或开办费;(2)为新企业打开市场,必须支付的市场调研费、广告费、网点设置费等;(3)管理费,既包括与新企业有关的生产、技术、人员的费用,也包括因公司总部管理链条拉长而加大的管理费用;(4)财务费用,既包括承债式并购或租赁式经营所需支付的原有的债务本息或租金,还包括为新企业发生债券、取得银行借款所需支付的债务本息。
第三,机会成本。一项并购活动所发生的机会成本不仅包括并购活动中的实际费用,还包括因这些费用支出所放弃其他投资而减少的收益,即“机会成本=并购实际费用+投资于其他项目的收益”。
1997年6月,湖北康赛集团有限公司为填补真丝类产品生产空白,实现低成本扩张,决定兼并浙江亚马丝调集团有限公司。双方签订初步兼并协议后,康赛就借给亚马200万元资金,让其先行启动生产。随后花费了近百万元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对亚马公司进行资产评估和审计。随着审计和评估前期工作的开展,亚马内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使康赛面对无数的“黑匣子”而无法解决,兼并终于陷入僵局。康赛兼并亚马计划搁浅,其原因之一就是康赛在没有弄清亚马公司真实情况下就匆忙与之签订兼并协议,结果不但没有吃到“馅饼”,反面濒临“陷阱”。
误区四,把资本经营等同于股票上市和企业改制的妙方。资本经营作为企业的一种外部交易战略,不仅在微观上具有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效应的作用,而且在宏观上具有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盘活存量资产的效能。正是资本经营这一特殊作用,引起了我国经济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与关注,以至于以此相关的话题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和热点。但在资本经营的实务操作中,许多企业把它等同于股票上市或股票炒作。于是一些经营状况不佳、本身不够上市条件的企业,却通过母体裂变,将企业中效益好的部分组成股份公司,企图上市“圈钱”。另外一些小型企业为达到上市目的,通过各种方法寻求与其他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一旦取得上市资格,企业内部又各自为政,经营分散,既谈不上主业,也未形成规模,使企业成为一个个“独联体”。甚至一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为实现扭亏,不是在主营业务上努力,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盘活土地存量资产,通过土地评估和置换取得级差收益,仅在账面上作文章。
资本经营与股票上市有一定的联系,如股票交易可为企业兼并、收购和重组提供一些便利。但股票交易并不是资本经营的唯一的形式,事实上大多数企业是非上市公司,股票不上市,则很难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资本经营活动。资本经营也不等于股票交易,很多企业有意无意将其当成一回事,放弃主业于不顾,从事股票、证券的炒买炒卖,不但有悖于资本经营的初衷与本质,而且可能使企业陷入更糟的境地。
事实上,资本经营作为企业外部扩张的有效机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企业的净资产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资本经营中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或产权流动实质上就是资本关系的重新界定,企业的并购、分拆都依赖于一定资本规模这一基础,没有一定规模的主营业务,没有一定规模的净资产,企业的融资和投资策略都会受到限制。因此,资本经营不是也不应该是任一企业随时都可进行的,不是也不可能是所有企业都能引用的灵丹妙药。
误区五,把资本经营异化为政府行政推动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经营主体必须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而不是政府。但由于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及企业产权改革不到位,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对企业资本经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介入是必要的,它对于解决国有企业资产配置中的“凝固性”和“偏置性”,促使资源流向资产运营效率高的行业或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不是从效率效益原则出发,而是从政绩出发,把资本经营搞成“群众运动”。1998年初,少数地方在国有小企业改制中,出现了一股出售小企业成风的倾向,某些地区甚至召开动员大会,定进度,压指标,实行“一卖了之”的政策。有的地区借助政府力量,组建了一批并未形成规模效益和集团优势的“企业集团”,甚至把一些效益很差陷入困境的企业依靠行政力量硬性搭配效益好的企业,大搞“拉郎配”,结果坏的企业没变好,好的企业被拖垮。政府对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如减免债务等,转移不良资产),不仅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培育,而且也使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灵。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在企业资本经营过程中,任何资产的转让、交换、分离、合并都意味着企业产权和产权关系的改变。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企业产权主要包括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出资者一旦把资产变为资本金注入企业,就以价值形态存在于企业,从而与出资者的其他财产相分离,变成了企业法人财产;出资者不能再直接支配这一价值形态的财产,并且除依法转让外,不得从企业中抽回;出资者依法享有财产收益权和产权转让收益权,依法约束和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出资者不能随意直接干预企业法人财产权,只能运用其所有权的让渡去影响企业的行为和资产的重组。企业法人财产权一般由董事会代为行使,并得以自主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企业资本经营的主体应是具有法人财产权的企业,政府的责任只是为企业实施资本经营提供外部条件,制定经济规则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资本经营必须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必须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督下进行,但有效监督决不是包办代替。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出资者应该多元化,不能只有一个国家股东,且国家股东不宜占绝对控股地位,否则企业永远不能改变政府的附属地位,也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资本经营自。
误区六,把资本经营作为逃债废债的渠道与途径。在当前的现实中,许多企业热衷于资本经营的内在动机是为了逃避债务。自1995年以来,按照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我国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组建企业集团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及“抓大放小”、“三改一加强”等工作,对企业实施资本经营,包括资产重组、业务重组、债权债务重组等。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借重组之机,采取各种形式逃避银行债务,如搞假破产、合资嫁接、母体裂变、国有民营、化整为零、金蝉脱壳等方式逃避和架
空对银行的债务。同时,政府的一些政策,又助长了这种逃债废债行为,如实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和相应冲销呆账坏账准备金政策,的确助长了“假破产、真废债”行为。如现行政策允许银行将呆账坏账准备金支付那些经营困难的企业,给予它们免息减息的好处,这无疑为企业的逃债废债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契机。
西方人说,马克思把“资本”留在了西方,把“论”留在了东方。而今,东方不仅在谈论“资本”,而且在实实在在地经营“资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权制度的变革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以资本导向为中心的资本经营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方式,而在资本经营的背后,又隐含着资本权力和利益的较量和重新分配。风险与机遇并存,只有真正把握资本经营的内涵和运作方式,才能有效实施资本经营,获得企业资本价值最大化。
参考资料:
1.葛兆强:《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及其矫正对策》,《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第16期。
2.邵勋:《试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资本运营》,(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第16期。
3.徐元旦:《试论资本运营中的若干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8年第8期。
4.刘红灿、江时强:《康赛兼并亚马未果另有隐情》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8年第8期。
5.兰发钦:《论企业资本经营的若干问题》,《审计与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目前,TCL已形成多媒体、通讯、家电和泰科立部品四大产业集团,以及房地产与投资业务群、物流与服务业务群。1999年,公司开始了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在新兴市场开拓推广自主品牌,在欧美市场并购成熟品牌,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领头羊。2009年TCL全球营业收入442.95亿元人民币,6万多名员工遍布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销售机构,销售旗下TCL、Thomson、RCA等品牌彩电及TCL、Alcatel品牌手机。2009年TCL在全球各地销售超过839万台液晶电视,1612万部手机。2010年TCL集团营业收入达518.70亿元,其中销售收入502.53亿元,同比增长17.09%;实现净利润4.33亿元,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入7.96亿元。
近几年,TCL集团面对较大的负债经营财务风险,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有效地优化了负债结构,控制了负债风险,其经验值得借鉴。
一、TCL集团近年来面临的负债经营财务风险度量
TCL集团的大规模国际化扩张,一方面扩展了全球市场,使集团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翘楚,另一方面也给TCL集团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仅仅在并购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中TCL集团就支付了近10亿美元。而处于快速扩张中的TCL集团仅靠企业经营的利润积累难以支撑如此大规模扩张步伐,如同一个人发育得太快,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足而必须依靠体外输血一样,TCL集团在经营中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筹措资金。在筹措资金的方式中,除了股票增发补充资本金之外,通过银行贷款就成为了TCL集团扩张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我们可以通过TCL集团最近几年的主要财务指标的变化来考察和度量集团负债经营所带来的的财务风险。
从TCL集团负债经营的主要财务指标来看,集团经营状况欠佳,尤其是2005至2006财年,企业出现巨额亏损,资产负债率一度高达近80%,在证券市场上面临退市,企业的负债经营面临巨大的风险,但经过集团采取一系列的资本运作等风险控制措施,自2007年之后,企业的经营状况逐渐好转,负债经营财务风险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
二、TCL集团负债经营财务风险分析
根据TCL集团近年来的主要财务指标表总结来看,TCL集团的负债经营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负债比率过高
企业资产负债比率的计算公式为:企业资产负债比率=企业负债总额/企业资产总额。从上表中可以看出,TCL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在较高位置,在2006年甚至达到80%,远高于行业公认的70%的临界点。在2004年并购汤姆逊之后,由于整合不利,TCL集团的欧洲区业务出现巨额亏损,受此影响TCL集团在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巨额亏损,亏损金额分别为14.6亿和35.7亿元。连年的亏损是造成在2006年集团资产负债率高达80%的原因,随着集团对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的剥离,经过艰难的资源整合、提升经营效率,在2007年TCL集团终于实现了扭亏为盈,并且伴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集团得以通过配股、增发等资本市场融资手段来改善负债状况,资产负债率也随之不断下降,至2010年底已降至66%,低于70%的临界点,负债经营财务风险得以缓解。
(二)负债结构不合理
企业负债结构是否合理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指标来判断: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流动负债与负债及权益总额的比率、负债经营率。其中资产负债率和负债经营率两项指标尤其重要。资产负债率,也叫债权人投资安全系数,用来衡量企业资产对负债偿还的保障程度。TCL集团近年来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在70%上下,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1.企业经营受债务资金的制约增强,独立性降低;2.企业偿债压力增大;3.企业结构稳定性下降,财务安全系数降低。另外,从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来看,企业的年经营现金净流量远远低于企业的流动负债总量,可见在TCL集团的负债结构中,短期负债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在2005年短期负债比率甚至达到99%。集团过高的短期负债比率与企业经营的快速扩张有关,TCL近年来不仅大举进军海外市场,还在全国各地建立近十个工业园区,这些举措背后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集团资产负债比率过高,难以从银行获取长期借款,因此其不得不借助于抵押和质押借款等各种短期筹资手段。但是,过高的短期负债比率使得TCL集团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一旦债务无法偿还,集团的现金流将陷入枯竭状态,正常的企业经营将难以为继。
(三)资产运营效率较低
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主要通过总资产周转率来衡量,也可以从资产报酬率和每股现金流等指标得到反映。总资产周转率能够反映企业资产运用的有效性,也就是企业运用资产创造销售收入的能力。2006至2010年,TCL集团的总资产周转率徘徊在1.2至1.8之间,显示出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资产运营效率较低。从资产报酬率和每股现金流来看,TCL集团在同行业的43家上市公司中仅排在中下位置,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集团的每股现金流量在2006年和2007年均为负值,显示集团属于现金净流出状态。集团的总体资产运营效率欠佳,使得企业难以承担较高的负债比率,只有在企业经营业绩良好,并且企业未来快速发展可以期待的情况下,企业才能承担较高的负债比率。
三、TCL集团负债经营风险控制措施及经验介绍
面对如此之高的负债经营风险,TCL集团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产运营效率,全面控制成本,并且不断自主创新,使集团的盈利能力大大提高,负债结构得以优化,负债风险得以控制。下面简要介绍和分析TCL集团控制负债经营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及其效果,希望能为同类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TCL集团通过配股、增发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公司于2008年6月通过向TCL集团全资子公司TCL实业、TCL多媒体管理层,以及独立第三方投资者在内的投资者,定向发行1.55亿美元新股,用以赎回2007年向德意志银行定向发行的1.4亿美元可转换债券。通过可转换债券的赎回,有效降低了集团财务成本、优化了负债结构,并且可以终止其可转债项下之财务承诺,抵消可转债公允价值对其财务数据的影响,并可促进其融资活动,同时可通过对其内部资产的整合大幅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并且在2009年在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支持下,集团获得了近20亿元的银行长期贷款,使得企业短期负债比率达到近89%,负债的结构得到很大改善,流动性风险得到控制。
(二)改进企业管理策略,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TCL集团除了优化资产结构之外还通过各种手段提升了资产的运营效率,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集团总部职能实现了由经营管理型向战略管理和风险控制转变,新模式强化了产业协同效率,提升了业务群的经营管理效率。同时,公司实施了聚焦主业和贴近市场的策略,通过全球供应链关键流程再造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提升了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进入2009年之后,TCL集团经营状况大幅好转,公司通过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了公司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和未来的增值空间;并且多年的全球化扩张也初见成效,公司在中国、欧洲、北美、广义新兴市场全球四个主要区域完成了全球产业链布局,海外业务开始盈利,海外销售额占总体销售额比例接近40%。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提高,使得企业抗负债经营风险的能力大幅提高。
(三)改善产业结构模式,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TCL集团于2007年结束了亏损的原多媒体欧洲业务中心,启动了集中力量开发和维护大客户的新欧洲业务模式并逐步显现积极效果,海外市场的盈利能力及整体经营状况得到实质性改善。通讯业务在海外市场凭借ALCATEL品牌清晰的产品定位及与运营商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了理想的市场认同度。2009年和2010年TCL主要围绕多媒体和通讯两大核心业务,加快产业模式的升级转型,在核心技术创新和主要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2010年TCL通讯业务经营业绩持续保持增长,产品销量和营业利润均创出近年来新高;多媒体业务由于自有品牌发展策略调整及库存清理等影响,经营业绩出现亏损,但随着库存清理完毕以及产品线调整到位,四季度以来TCL的液晶电视销售量逐步回升,并取得第四季度经营性盈利。进入2011年,TCL集团继续加强与全球主要电讯运营商的战略性合作关系,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得到持续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得到提升,负债经营风险承受能力得以提高。
(四)减少企业的财务支出,提高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益
在企业的负债经营活动中,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较高,企业经营风险较大,因此,资金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减少企业的财务支出,提高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益,控制财务风险,是企业负债经营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TCL集团由于进行大规模国际化扩张,企业的财务支出大幅度增加,例如,在并购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中TCL集团就支付了近10亿美元。类似财务支出的急剧增加使得TCL集团的资金周转举步维艰,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TCL集团实行的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财务政策,但从2007年起,企业管理者采取了加强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措施,通过清理亏损业务,拓展海外市场,开发新业务等举措,节流、开源并重,有效地减少了企业的财务支出,健全和完善了财务管理策略,提高了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益,由高风险、高回报财务政策逐步转向较为稳健的财务政策,提高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2009年,TCL集团的产权比率水平还比较高,这意味着如果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不能实现盈利,企业仍将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由于TCL集团在2009年成功地转变了财务管理策略和经营战略,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得到提升,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益明显增加。而到了2010年,企业的产权比率下降了37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的负债水平降低,利息支出也相应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得以降低。
股权投资,包括对金融企业的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
证券投资,包括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
资产委托管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7月份全国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企业存款已达4024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6%。而同时期我国GDP的增长为8.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增长,企业的现金资产不断上升,且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率。同时表明,大部分企业将现金资产都存入了银行,反映出投资渠道的单一。企业存款中,又有相当大部分(约60%以上)是属于企业集团的闲置资金,这部分资金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生产领域,而是在银行获取较低的收益,无论从资源配置还是企业资产保值增殖的角度,都是低效率和不利的。因此,对于企业集团来说,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资产经营,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 企业集团进行资产经营的必要性
1、 进行资产经营是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企业集团在多年的经营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现金资产,这部分资产能否合理运用,实现保值增值,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现金资产是企业的活血,是保障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仅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由于我国的利率尚未市场化,银行利率难于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迅速变化作出及时调整,因此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同时,银行存款的收益率较低,不能满足企业集团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资产结构多元化是企业抵御风险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许多行业已进入成熟期(例如能源、电力和钢铁)甚至衰退期(例如煤炭行业),表现为技术落后、市场趋于饱和,追加投入的边际收益不断下降,因此处于这些行业的企业都面临着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先前的积累如何进一步保值增值的问题,二是所处的行业本身生命周期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因此,资产结构多元化,进行资产的有效组合,是企业集团实现存量资产保值增值、抵御市场风险和实现部分甚至全面转型进入新兴行业的必要手段。
3、 产融结合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然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这是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这种融合,宏观上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微观层面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因此产业资本进入金融业,资本的相互转化和融合,是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的交叉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集团的一部分资产进入金融业,成为金融资本的一部分,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这种趋势也为企业集团资产经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
二、 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的原则和宗旨。
企业集团的现金资产具有数量巨大、对安全性要求高的特点,因此资产经营策略必然的原则之一是安全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之上,获取稳定的收益,而不追求过高的超额收益,因为那样必然是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的。同时,投资立足于长线,对流动性要求不高。
综合起来,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的原则是:长线投资、确保安全、稳健为本、力争收益,从而达到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目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对企业集团的资产经营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 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的手段分析及策略建议
企业集团资产经营手段,实际上就是企业集团合理运用闲置资金进行各种投资的方式和渠道。下面分为股权投资,证券投资和间接投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股权投资
一、如何认识资本经营
对资本经营的认识,既要搞清楚概念的内涵,又要搞清楚概念的外延。
首先,弄清什么是资本经营。从本质上讲,资本经营就是通过资本交易或使用获得利润,求得资本的增值或获得更大的收益。
其次,弄清资本经营的内容。概括地讲有三个方面:一是资本的直接运作,它是指在生产力要素资本化的基础上,在产权层次上间接配置生产力各要素;二是以资本运作为先导的资产重组和集中;三是将资本经营原则和方法运用于生产经营。
第三,弄清企业资本经营的特征。①资本经营的对象不是产品、设备、专利等物化资本,而是证券化了的物化资本,如股票;或是可以按证券化资本操作的物化资本,如股权及可转化为股权、股票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航天企业尤其要重视将无形资产当作资本来经营,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本的经营。人力资本中又以人才的创新意识最为珍贵。②资本经营的核心是如何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产运行效率,以确保资本不断增值。③资本经营的主要活动是投资,通常通过产权交易进行,也经常进行直接投资。④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来自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后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经营收益增量,或是生产率提高后其资本价值的增量。资本经营收益是产业利润的一部分,表现为较高投资回报与较低投资回报之间的差额。这在高技术企业特别是航天企业中尤为突出,投资高技术产业比投资传统产业的回报往往要高几十倍甚至更高,如太空船、航天飞机等。⑤资本经营的过程涉及企业内的所有方面,又涉及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
通过分析看出企业资本经营是一件具有深刻的内涵,又涉及多方面的经营工作,是企业的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经营工作。因此,我们应全面的认识,这是搞好航天企业资本经营的前提。
转贴于
二、航天企业的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
航天企业的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间的关系,既有一般企业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1.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是分层进行的。生产经营是指航天技术产品的生产经营,它主要关注产品市场、产品生命周期,注重技术创新,体现产品的个性;资本经营主要关注风险投资、企业整体价值、企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注重制度创新,体现企业的共性。资本经营是在生产经营基础之上的一种高层次的经营。
2.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互相联系并共同存在于企业之中。企业是一个运用资本进行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是资本生产、获取收益的载体,它对生产经营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本质上是对资本的组织和管理。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是资本经营的实现形式。航天企业也毫不例外。
3.生产经营要按资本经营原则组织和管理,航天企业尤其要树立资本经营观念。所谓资本经营观念是按资本经营原则进行生产经营,将资本经营原则揉进企业经营机制之中。航天产品所依存的高技术是一种变动速率极快的技术,作为企业一定要以资本为目的,以技术、产品为手段,不能为某一产品的生产而生产,为某一产品的经营而经营。
航天企业既要进行传统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抓好生产、成本、定价、市场、营销等工作,还必须进行资本经营管理,抓有关营运评价、筹资及投资决策、总体发展战略等。且资本经营工作中有一组至关重要的操作及考核指标,其核心是资本利税率(税后利润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和资本回报率(实分股息与股本的比率),前者反映资本增值情况,后者反映向股东还利情况,二者是影响企业资本市场价值的重要因素。这两个指标因素如低于事先确定的水平,或低于市场同行平均水平,企业的营运情况被认为不可接受。其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所有者会撤消或转移投资;二是所有者会考虑调整经营班子。显然这组指标高低与企业所有者的行为以及由此决定的经营者的收入和命运结合起来的时候,企业的经营活动会自然而然地以资本效益为转移。就是说,在企业内部形成通过优化配置现有的全部资产提高资本运行效率,最大限度实现资本增值并向股东还利的机制,即资本经营机制。对航天企业来说,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互相融合、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三、航天企业的资本经营是持续经营
航天企业有几个特征:投资强度要求高、竞争激烈、技术难度大、技术更新周期短、市场需求变化难测。作为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高技术企业,特别是航天企业更应该慎重对待经营风险,重视资本安全。要认识到资本经营是持续经营,不因某一产品或技术的终结而停止。
企业所有者必须充分重视资本的融合性,不能人为地制造出资本的排他性,允许由财产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利益的多元化。要求在航天企业中使各种投资主体的资本相互渗透变成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目标的整体。好处是:使资本的经营风险分散;使资本在企业经营性盈亏中的无限责任成为有限责任;可以促使出资者与经营者的分离,避免出资者去干预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事物。
[关键词]市场经济 学校经营 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
一、学校经营概述
经营是组织的一种有目性的活动,其目的就是组织通过对其控制或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运作的效益。其次,也可以认为经营是组织为实现目的而策划的一系列营销活动。经营的三个基本特征指经营活动基本形态、经营活动的层次性与类别性。
对于学校经营来说,它是现代经营在学校实践中的具体表现。由于学校一般为非企业组织,具有其特殊性,如多目标性、多公众性、专供服务性和公众监督性。因此可以对学校经营的概念加以修订,学校经营是指学校组织考虑到自身实际,为了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将学校的资源进行多层次优化配置和整合,分析学校的经营环境,确定学校的经营思想,确立学校的经营目标,选择学校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操作方式。
在学校经营中,既有形资源的经营,也必须充分重视学校无形资源的经营;既要重视经营的学校自身资源,也要重视经营的学校外部资源;既要善于使用传统方法经营学校,也要积极使用现代化手段经营学校。同时,学校经营是学校经营过程中各要素与经营环境相互耦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和功能体系,它是一种能够规范和推动学校行为,使其趋向学校经营目标的内在机理,具有引导、激励和约束学校行为,实现学校经营活动良性循环的基本功能。学校经营机制主要包括学校正常的运行机制、激发学校活力的动力机制和约束学校行为的监控机制。三是学校经营过程。这个指的就是学校为实现经营目的而优化配置资源进行经营活动的运行过程。学校的经营过程具有系统性、制约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其中,系统性指的就是学校的经营过程虽然由诸多环节构成,但是各个环节都不是独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作为一个统一体发生作用的。制约性指的就是学校在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过程的正常运行。连续性指的就是学校经营是个连续不断的运行过程。
二、 学校经营的市场观念
现在,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得到了逐步完善,,学校教育也已经开始走入市场。此时,学校经营就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虽然说学校作为一个非企业组织,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也要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学校经营活动的安排。学校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商品(学生等)的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商品生产离不开市场,没有用户的学校也肯定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破产,所以在学校经营过程中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具体来说,学校办学时,一定要根据社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同时根据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可以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产需结合。最后,市场经济条件下,肯定是充满竞争的,因此学校经营中,就必须始终具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在办学的过程中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也必须看到,学校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但是仍然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它们体现在:一是学校经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经营管理者还没有认真细致的研究学校经营理论,学校经营概念和学校经营的理论框架还不是很充分。二是对学校经营的认识还不到位。在认识观念上还没有确立学校经营的的。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它们混为一体,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操作方式,因此做好学校的经营,就必须真正从学校经营理论角度对学校经营现象进行认识。三是学校经营的实践还不成熟。由于现在关于学校经营的理论研究还不够透彻,还不能很好的指导学校经营的实践行为,因此学校经营的科学性、学校经营的效率和效益都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经营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经营主要包括学校有形资产的经营和学校无形资产的经营。
(1)学校有形资产经营
学校的有形资产是学校经营的物质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障,这样,学校经营才能得到顺利的开展。同时,学校经营规模扩大和范围扩展,都需要学校有形资产相应增长,学校有形资产的增大,也是学校良好经营的体现之一。学校经营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有形资产的增加,壮大自己的实力,如吸引投资,承包,租赁等。实现学校各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学校的资产利用率。
(2)学校无形资产经营
学校的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的,主要包括学校的品牌、校誉、现代教育技术、经营策略、专有教学模式、学校文化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在无形资产方面的经营已经成为学校生存的重要力量,成为学校能获得长久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说,无形资产的经营在未来是最有潜力的,也是个学校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具体来说,学校无形资产的经营包括对办学理念的经营,学校文化的经营,学校特色的经营,学校形象的经营。
四、 小结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经营将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任何学校都不能避免,它是一项有着广泛实践基础,并也逐渐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崭新的形式。通过良好的学校经营获得过硬的质量,优秀的生源,充足的财富支持和良好的声誉,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周游.学校经营的经营战略.教书育人,2005;12
[2]王志峰,徐岚.从市场环境谈高等学校的经营观.现代大学教育,2002;2
【关键词】资本经营 国有企业 问题 对策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推新,资本经营管理逐步成为企业管理的创新主体。为了提高国民经济,巩固中国社会主义地位,必须很好的运行国有企业资本经营。
1.国有企业资本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有企业资本经营的竞争力
国有企业具有规模大从而存在规模优势,由于资金雄厚而存在产品研发方面的优势。同时,国有企业也存在管理复杂、灵活性差、效率不高等劣势,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1.2 国有企业资本经营的创新精神
国有企业的投资策略与企业总体经营战略没有较好的相匹配,没有较好的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投资方式,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1.3 国有企业资本经营的盘活重组和优化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正在由单一的商品生产经营向以商品生产经营为基础的资本营运转变。以前的国有企业资本经营方式不适应于现在的发展需要战略性重组和资本结构的优化。
1.4 国有企业资本经营的政企不分和产权不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还是一个不完全的企业法人,同时由于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因此就会出现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存在的状况。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政企不分,产权不分,缺少对政府的有效监督。
2.解决国有企业资本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2.1 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新精神
2.1.1 投资策略与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相匹配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形成推动节约经营、核心能力、规模化、高效益等和提高自身品牌市场占有率,可以有效的提高市场竞争优势和它的良性循环。
2.1.2 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投资方式,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1)自我发展型的投资方式。
(2)外向型兼并型投资方式。
(3)联合型投资方式。
2.2 国有资本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和优化资本结构
2.2.1 非经营性资产重组
(1)变非生产经营性资产为生产经营性资产,组建独立运营企业
对于目前具备独立的面向外部市场,并且参与外部市场的竞争、有经营盈利的非生产经营性生产,可以考虑将它的资产作为投资组建独资公司,或者是吸纳外部投资组建合资公司。
(2)实施内部分离
实施内部分离、独立核算,为实现完全的分离状态作出准备。
2.2.2 生产经营性资产重组
生产经营性资产重组可采取分两步走的方式:
第一步,实施内部资产的分立,为资产流动重组做进一步作准备,第二步,很好的使用社会资本市场及产权交易市场进行下一步重组。
2.2.3 资产项目构成重组
(1)固定资产存量盘活
为了更好的利用企业固定资产的潜能,对于清理出来的固定资产可采用下列几种方式运用:①投资:企业可以以将闲置的固定资产资本投资到其它企业或与其他企业合资成立企业;②租赁经营。将国有企业剩余的固定资产租赁给其他企业来收取费用;③拍卖出售。将国有企业闲置的固定资产进行拍卖,收回资本金。
(2)部分流动资产项目重组
部分流动资产项目重组主要包括:①货币资金的定额管理。加强货币调控能力,努力尽量把合理减少内部闲置资产的存在;②应收账款是企业的债权,为了促进销售而提供信用是必须的,但应把它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否则将占用大量资金;③存货的清理控制。因为企业经常出现衔接方面的矛盾,或供需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许多企业存货水平都普遍偏高,占用资产较多。所以必须尽快清理存货,加速存货周转率。
2.2.4 资本结构的优化
资本结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加企业资本金的注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第二,优化增量的筹资,维持企业合理资本的结构。第三,通过内部的筹资,优化未来资本的结构。
2.3 明确产权关系和政企关系
2.3.1 确立企业法人
针对我国现在存在的产权模糊的现状,必须确立明确的企业法人财产权,理顺产权关系,实现国有资产的法人资产权与终极所有权的分离,国家应最快速度出台国有资产出资人具体的组织形式,明确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和增值的责任。
2.3.2 定位政府职能
关于政府在资本经营的过程中职责不明确的问题,我们应该这样来定位政府的职能:政府必须具备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空间和环境,同时,还要完善市场体系,监督市场的运行和维护各种经济的平等竞争。管理国有的资本和监督国有资本经营。
3.结束语
在新的市场制度、新的外界环境万变的当今时期,要想搞好国有企业的管理和资本经营,充分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为国家和人民谋取最大的利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群雄,需要国家相关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管理人员、企业职工的共同努力,这将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侯红星.国有企业强化资本经营管理的探讨[J].煤矿现代化.2008(6): 90-91.
[2] 张廷婷,敬采云.国有企业资本经营的探讨[J].企业管理.2009(9):51-52.
[3] 王义良.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8(5):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