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6 10:46: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

第1篇

关键词:农业;品牌;路径

一、加强领导与考核,切实重视农业品牌建设

潍坊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家庭经营收入仍是潍坊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提升潍坊市的知名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潍坊农业品牌的建设。但是,虽然这些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把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作为一项重大决策,但随着农村提留、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的取消,部分领导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对农业品牌的建设关系度不够,这成为制约潍坊农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因素。对此,一定要加强领导与考核,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潍坊农业新优势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二、抓好宣传与培训,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

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培育农产品品牌,主体是内因、是核心、是关键。要以提高农民的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为重点,加大各层次农民的培训力度:一是搞好农村带头人和实用人才培训。要发挥农广校的优势,以提高社区干部学历教育为突破口,搞好培训招生和管理;要组织搞好对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社区分管农业负责人、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带头人和实用人才的培训。二是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对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掌握一定专业技能、拥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农民开展培训。三是搞好社区新型农民培训。充分利用社区服务平台,发挥农业科技远程视频培训系统作用,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农业首席专家或外聘专家教授举办技术讲座,每年举办大型培训班、社区培训班,大规模培训农民。四是认真实施农民培训项目。组织农民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活动。

三、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发展农业品牌

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事关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事关我市农业能否继续领跑全国。对此,一定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活用好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将其优先安排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金融、民间、企业、外资等社会资本及人才、技术等因素进园入区,着力破解示范基地发展担保难、贷款难问题。重点引进一批实力雄厚、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投资示范基地建设。在破解土地制约瓶颈方面,既要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又要积极对上争取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示范基地建设。同时,认真研究制定税收减免、示范基地企业出口创汇及人才引导等优惠政策,为示范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品牌农业发展载体

一是搞好规划引领。要按照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要求,集聚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园区、科技园区、种苗园区,形成园区化发展新格局,园区内农产品要求通过认证,提升农业品牌化水平。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要求,在设施农业发展较好镇街,培育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高科技农业创新园等现代农业园区,重点规范完善千亩以上农业示范园。通过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每处镇街新建2处以上规模大、水平高、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鼓励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出台相关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引导各类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形成以社会工商资本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高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三是培育特色农业社区。要立足社区产业发展,积极培植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社区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提升社区新建园区建设质量和档次,打造种植业特色品牌社区。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夯实品牌农业发展基础

要围绕发展品牌农业,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实现全域、全品种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健全监管体系机制。健全完善市、镇、社区三级监管体系,逐级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和包靠人员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责任清晰,监管、检测、执法、服务“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全面落实和完善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连锁经营、质量承诺等制度,逐步建立有奖举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全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提供体系机制保障。二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加强对农产品从农业投入品销售使用、田间生产到采收上市的全程监管,尤其加大农业投入品源头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放心农资进社区”活动,狠抓大要案查处,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不法行为。三是加强生产基地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品购进使用、技术规范、生产档案、质量检测、包装销售等方面管理,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提高各县市区检测中心实验室建设水平,争取通过省级资质认定,增加对叶菜类、可生食类农产品及认证农产品的抽检数量和频率;按照“七有”标准,完善镇街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加强检测人员技术培训,确保检测工作正常运行,实现市镇检测数据共享,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发展品牌农业奠定良好基础。

六、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积极培育农业品牌

一是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借鉴先进县市的做法,尽快研究出台我市鼓励农业品牌创建的相关扶持政策,促进我市品牌农业快速发展。充分挖掘我市区域优势和传统优势,筛选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优势农产品,采取整合资源、改造工艺、加大品种选育力度等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特农产品,努力打造档次高、叫得响的高端农业品牌。二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认证中的主体作用,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在严把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认证数量,促进农业品牌总量膨胀。三是搞好农业品牌运营。加强指导与协调,鼓励龙头企业联合打造区域集合品牌,形成整体优势,提高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农业品牌的公益性宣传,使生产者创品牌、消费者识品牌、用品牌的意识不断增强,进一步提高农业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四是创造公平的农业品牌市场竞争环境。规范“三品”基地管理及标志使用监管,组织开展打假治假、保护品牌专用权、查处虚假广告,运用法律保护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竞争,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农业品牌的市场环境。

七、深化农业产业化升级,提升品牌农业整体实力

一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纽带作用。要以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和省种植大户补助政策为切入点,加大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农场建设鼓励力度,规范完善一批粮食、蔬菜、果茶等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具有典型指导作用的农产品生产合作农场或合作社。要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园区(生产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高端、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或园区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坚持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路子,进一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组织分散的农民参加产业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意识。二是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为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积极开展种植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统计调查和梳理摸底工作,并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创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以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抓手,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打造“中国食品谷”农产品加工基地。鼓励龙头企业下沉农村社区,设立原料生产基地,开办加工车间,以企业先进理念,带动社区产业发展壮大,订单农业覆盖面达到60%以上,农户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比例达到85%以上。围绕新兴的花卉、苗木、果茶等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龙头。加快龙头企业升级,培强做大现有龙头。引导、鼓励发展前景好、产业集中度高、市场潜力大的中小型农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抱团合作、品牌嫁接、资本运作等方式,膨胀规模,做强实力,形成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组织龙头企业建立定期联系、沟通交流机制,实现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共享,形成规模竞争优势,共同拓展国内外高端市场,促进品牌农业发展。

第2篇

璧山县常住人口为6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65万人,占总人口的54.14%。耕地面积为25153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6亩,比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一半以上。要使有限的农业土地充分发挥增收潜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精品农业成为璧山农业的最优选择。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璧山县农业主管部门确定了大力推进精品农业的发展战略。

为推进精品农业建设,璧山县把发展“三品一标”作为重点工作,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精心组织,优化服务,创新思路,狠抓落实,走出了一条发展精品农业,引领农业品牌化、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之路。据了解,“璧山儿菜”、“璧山葡萄”均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璧山县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个,无公害农产品27个,绿色食品12个,获重庆市名牌农产品3个;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4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5家,带动农户4.9万户,占璧山总农户的29%,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23亿元,销售收入38亿元。

据璧山县农委主任欧文礼介绍,近年来璧山县大力倡导发展精品农业,运用先进科技提升传统农业,生产出一系列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农产品。重庆原蔬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纯天然沙培豆芽每斤售价8元,是普通豆芽价格的5倍,盆栽蔬菜售价15-28元不等,堪比花卉;重庆漫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葡萄卖到了每斤40元的高价,是常规葡萄品种价格的8倍,5千克装的橡木桶装红酒售价888元。

通过狠抓精品果蔬基地建设,璧山荣获“全国无公害果蔬十强县”称号。2013年,璧山蔬菜播种面积达29.8万亩,产量达63.5万吨,同比增长10%。璧北10万亩蔬菜基地被科技部评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依托良好的葡萄产业发展基础,璧山被授予“重庆优质葡萄之乡”和“中国葡萄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县”的荣誉称号,璧西万亩葡萄风情园被批准为“重庆市首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打造精品农业,首要步骤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就是要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有了产业的支撑,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在璧山县农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下,重庆原蔬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巴将军古老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市漫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有志于发展精品农业的龙头企业相继落户璧山,成为璧山打造以蔬菜、葡萄为主导的精品农业的主力军。作为璧山精品农业的典范,先一步行动起来的龙头企业在精品农业这条路线上尝到了甜头,他们的成功也为璧山县未来大力倡导发展精品农业提供了借鉴和样本。

原蔬味盆栽蔬菜打造小规模高效益典范

重庆原蔬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和销售盆栽蔬菜为一体的农业企业,其蔬菜基地位于璧北十万亩蔬菜基地核心区的八塘镇,只有30几亩地,共40几个大棚。

也许不知情的人会猜想,“一个现代农业开发公司,这也算?流转土地面积超100亩、200亩的种植大户比比皆是,一个公司连个大户也比不上。”仅仅以规模是否宏大来衡量一个现代农业企业显然过于狭隘了,精品农业的题中要义乃在于这个“精”字。重庆原蔬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大强告诉记者:“从2012年5月基地建立之初,原蔬味就确定了走精品盆栽蔬菜的路子。我们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蔬菜生产技术,以有机型无土栽培方式为基础,运用生物、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利用有机肥、生物菌肥、光肥、气肥、磁肥来调节植物生长。”

原蔬味盆栽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和化学生长剂,产品达到国家有机食品NY/ T655-2002标准。正是因为严格按照有机标准来生产,所以其盆栽蔬菜售价是普通蔬菜价格的数倍。胡大强告诉笔者,基地上产出的盆栽蔬菜主要走高端超市路线,目前在重庆新世纪和麦德龙等超市的多个门店都设置了原蔬味盆栽蔬菜专区。小盆售价15元,中盆售价28元,尽管跟普通蔬菜相比,价格不够“亲民”,但是在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挥之不去阴影的今天,愿意花钱买放心蔬菜的顾客可真是络绎不绝。

原蔬味盆栽蔬菜品种多达30多个,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生态沙培豆芽,这也是投入最低、产出最高的一款盆栽蔬菜。普通豆芽售价偏低,市场价稳定在1.5元每斤左右。“我们的沙培豆芽在超市售价为每斤8元,是普通豆芽售价的5倍,但是销量却很好,因为市民能亲眼看到豆芽是在纯天然的沙和水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现买现摘,完全放心。”胡大强介绍,目前,单个门店每天盆栽豆芽的销量能达到100多斤,销售额在1000元左右,而每斤盆栽豆芽的培养和运输成本不过1元多,盆栽豆芽毛利十分可观。

笔者在原蔬味基地看到,除了盆栽蔬菜之外,盆栽水果、盆栽香料和盆栽中草药等多个类别的盆栽作物也是应有尽有。盆栽水果多销往别墅区和私立幼儿园,盆栽香料主要销往生态酒店、西餐馆。原来,超市直营并非是唯一的销售通道,这两年胡大强已经逐渐打通了多条销售渠道,而产品所到的终端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高端。

“一亩地产出一二十万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对于盆栽蔬菜的前景,胡大强表现得信心十足。和传统蔬菜亩产值只有几千元相比,数十倍营收的差距,盆栽蔬菜可谓将精品农业高效益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巴将军黑色作物产业化生产成就黑色王国

近年,黑色作物的营养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养生火锅起家的重庆巴将军集团也将目光锁定到了黑色作物上。

2009年,巴将军集团与璧山县政府签署投资协议,成立古老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在璧山大路镇古老寨打造120亩黑色作物示范园,建立占地6500亩的“中国黑色作物种植示范基地”,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重庆甘薯研究中心、重庆农科院等单位联手在此开发黑色作物种植和深加工产品。与常规作物相比,黑色作物在营养和价格方面都有较大优势。黑色作物营养价值普遍较高,被人们当作养生佳品。以黑玉米为例,其所含粗蛋白和赖氨酸比普通玉米高80%,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铁元素。在超市,黑玉米价格比一般玉米高2倍,黑米售价在10元左右,是珍珠米价格的3-4倍。

由于实力雄厚,产业链完善,成立之初,重庆古老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即被认定为重庆市龙头企业,基地杜绝采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合成材料,严格控制土壤、水和空气中的重金属含量,其出产的紫薯、黑玉米、黑土豆、黑花生4个黑色产品均获得了有机产品转换认证证书。

经过5年的品种选育和试验,基地黑色粮食作物育种和栽培都取得了不错成绩。2013年,通过统一发放种苗,统一培训栽培技术,基地带动周边1000多家农户加入到黑色作物的种植当中来,基地黑色作物总产量超过100万斤。

2013年开始,古老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大了黑色蔬菜种植力度,黑色苦瓜、黑色辣椒、黑色胡萝卜总产量达到了40多万斤。“这还不够,去年黑色辣椒只种植了10几亩地,今年我们计划扩大到100多亩。”古老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凡说,显然,他对蔬菜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根据人们的种植经验,黑色作物本身固有的弊端也很明显。黑色作物的种价一般是普通作物的数倍,而产量却比普通作物低50%-60%,如黑大米亩产只有300公斤左右,黑小麦亩产也只有300-350公斤,如果没有合适的销路,卖价上不去,就很容易出现投入产出倒挂的现象。对于巴将军而言,种子和销路都不存在问题。巴将军有自己的种子研发团队和育种中心,基地和附近农户使用的种苗都由巴将军育种中心提供,从而节省了大量购种成本。巴将军集团下属400多家餐饮连锁店,基地出产的超40%的产品被巴将军自身消化,几乎占了整个基地产品的一半,从源头育种到终端消费,巴将军集团形成了一条完善的产业链。说到产量问题,总经理朱凡非常有信心,“我们研发的黑苦瓜品种亩产量高达9000多斤,甚至超过了常规苦瓜品种的产量,它还具有采收期长的优势,能从6月一直持续到9月。”黑色辣椒是基地的新宠,由于种植难度高,需要严格控制播种、施肥和采摘等阶段的工艺参数才能保证其色度正常。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多次试验,基地终于掌握了黑辣椒的田间规律并成功种植。

巴将军古老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了重庆黑色作物产业的发展,在给自身带来价值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户带来了财富。

漫寰夏黑葡萄优品优价抢占高端市场

重庆市漫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龙头企业、璧山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漫寰在璧山大兴镇建立的100亩标准化葡萄示范种植园区为璧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市级集中科技推广项目。

从项目打造之初,漫寰就锁定了走精品采摘、精品礼盒、精品加工的路线。打造精品,原料是关键,产品本身出众的品质是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的关键。基地100亩葡萄在品种上选择了夏黑、醉金香、美人指、阳光玫瑰等高端品种。以夏黑葡萄为例,该品种原产日本,被称为“东方黑珍珠”,它抗病,丰产,极早熟,易着色,耐贮运,含糖高,口感好,是一个集诸多优点于一身的优良品种。在栽培技术上,园区采用了绿色水果标准化种植模式和避雨栽培、鲜果套袋技术。为了确保成型的葡萄能够充分吸收营养,从而结出果形大、口味甜、质量优的葡萄,管理人员还会对生长的葡萄进行夏季修剪、疏花疏果,使其亩产量控制在500-750公斤。

打造精品,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甚为关键。漫寰选择了走“礼品果”路线,并打造了有机葡萄和果酒品牌“璧玉珠”。公司销售经理易国庆告诉记者,除了自采以外,基地产的鲜葡萄都以订单方式销往一些超市和企业,而无论是自采还是礼盒,葡萄鲜果都以40元一斤的高价出售,其价格是常规品种葡萄价格的8倍。走礼品路线是漫寰在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的最优选择,精装礼盒不仅提升了葡萄的附加值,还利于抢占葡萄高端市场。“尽管一箱璧玉珠有机葡萄价格高达320元,但是依然很受消费者欢迎。”易国庆自豪地介绍。

第3篇

一、外引内育,抓好现代精品农业“扩展”工程

一是狠抓招商促转型。__针对本土农业种养特色,重点引进蔬菜和水产等项目,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在年初成立农业招商工作小组后,镇主要领导以小分队形式7次赴温州、上海等地招商,有意向项目由农业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及时跟进洽谈。截止4月份,该镇共引进嘉善县新源种业养殖场、嘉善县海星青鱼专业合作社、嘉善绿和果蔬专业合作社(上海特供蔬菜基地)等5个农业项目,同比增长100%,总投资达1520万元,农业招商取得了新的突破。二是培育优势助提升。充分发挥__在番茄、柑橘、虾、蟹等方面的种养优势,今年重点建设好界泾港村200亩番茄示范点和渔民村六塔鳖513亩精品示范点,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拓展精品农业规模效应,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注重专业技术培训的及时跟进,通过外请专家+内建“能人讲师团”的方式,加大技术帮扶指导力度,实现标准化、一体化生产。

二、软硬兼施,抓好现代精品农业“提质”工程

一方面抓硬件投入,按照集中投入、综合配套、资源共享的思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该镇立足农业产业化布局,重点加大对番茄、柑橘、甲鱼、虾蟹等种养殖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截至4月份,全镇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近183万元,其中,投入150万元建设甲鱼和番茄两个精品示范点,并推广了200亩的滴灌技术。另一方面,注重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增强现代农业的软实力,促使农产品增长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今年以来,该镇以接轨上海、服务世博为契机,通过打造世博定供基地不断优化管理手段,实现标准化种植。今年,该镇引进寒秀1号和2号两个番茄新品种;投入107万元用于“六塔鳖”精品养殖基地建设,引进了优质憋种和新型投饵机,并采用先进生物制剂,提高产品档次。同时,通过开展科技服务、专家培训、创办农产品基地等,培育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能人,发挥其种养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的积极性。今年,我们组织30多名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能人”组成讲师团,通过菜单式点题、集中性辅导、田地里传教等方式,给农民传授致富“金钥匙”。

第4篇

[关键词] 滇西北地区;永胜县;精品农庄;经营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25 [文献标识码] B

云南省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造就了丰富的资源条件,这为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云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发展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的高原特色农业新兴发展道路。永胜县位于云南省丽江市中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衔接处,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金沙江中段,在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中,永胜县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永胜县发展精品农庄的思路正是对云南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一种有益尝试。通过精品农庄的建设能够促进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进而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对解决现阶段农村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农庄发展的模式

(一)国外农庄经济的发展

国外农庄经济发展的时间较早,大约在12世纪的欧洲,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分工的深化,庄园农业开始出现。这些庄园按市场化原则,集中管理、自主经营,改变了过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态,为现代庄园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了20世纪中期,现代意义上的成熟的庄园农业才开始在美国、荷兰等经济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成熟的现代庄园。国外农庄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推广先进技术为主要目的的示范农场;二是以农业观光、休闲娱乐为主题的观光农场;三是向青年学生提供农业认知、体验等方面的教学服务的教育农场。

(二)国内农庄发展模式

我国最早的庄园农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福建一带,以种植当地热带特色水果为主,真正的兴起是源于革命老区左权县。目前,涌现出了一大批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农业庄园。就经营范围而言,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观光型庄园,如采摘园、花卉园、药材园等;二是开发型庄园,集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三是以公司+农户形式组建的庄园。

二、永胜县农业发展现状和基础

永胜县充分发挥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效特色引领永胜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一是农业与旅游结合。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将农业和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既推进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又促进了永胜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还带动了农民的增收致富;二是农业成为最有活力、最具投资重点和招商亮点的产业。外地企业纷纷抢滩永胜投资农业,永胜本地原来经营房地产、煤炭等企业也纷纷转向农业,投资农业;三是高原药材成为新产业。2015年,药材种植面积达5.5万亩,约占全市药材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平均亩产达7000元左右,效益可比性较高。2015年,全县优质粮食面积达10万亩、冬早蔬菜面积达7万亩、特色生物产业基地面积达20.42万亩、生态产业发展面积100万亩;烟叶产量突破18万担,螺旋藻年产量达900吨。至2015年底,全县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占丽江市的34%。全县龙头企业固定资产11.76亿元,销售收入17.75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4家,出口创汇1898.6万美元。

三、永胜县精品农庄发展现状

永胜县辖5镇10乡、147个村(居)委会、1366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39.6万元,乡村人口36.9万元,耕地45.7万亩,农作物总播种80.5万亩,粮食播种56.7万亩,粮食产量17.4万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丽江市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永胜县充分发挥气候优势、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优势,在成功打造程海保尔养生精品庄园、中源百菌园两个市级庄园的基础上,按照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标准积极培育丽江三川循环农业生态庄园、金沙江太阳谷生态庄园、丽江安盛高原生态庄园。

第一是程海保尔养生精品庄园。其立足永胜程海天然螺旋藻资源和品牌优势,提出了年产1500吨程海螺旋藻技改扩建项目。保尔庄园努力打造一个集螺旋藻养殖生产、科技研发、产品营销、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吃住娱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其规划建设以一园、一道、一滨、一带、一站为主,以一店、一所、一餐、一购、一娱为辅的大型精品农庄。

第二是中源百菌园高原特色农业精品农庄。丽江中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金700万元,是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近年来产量的大幅减少,市场价格逐年升高,中源百菌园高原特色农业精品农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今后的发展中,把食用菌_发同农业观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大型的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食用菌生产精品庄园。

四、永胜县精品农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规模普遍偏小

除程海保尔养生精品庄园、中源百菌园两个市级庄园外,永胜县精品农庄的经济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型农庄经济规模相比,差距较大。由于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很难实现种植、加工、旅游等综合开发,很难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产业链、生态链的延伸。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较小规模的农庄经济很难准确应对、预测市场未来的变化,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这就严重制约了农庄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很难发挥独特的地域优势和品牌优势,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的能力有限。

(二)资金匮乏,投入普遍不足

农业生产具有生长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回报率不高等特点,极易受到气候的影响,加上绝大多数农庄以个人或家庭经营为主,很难从银行贷款,融资渠道非常有限,而政府扶持不足,使农庄经济普遍存在资金匮乏,投入不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农庄扩大规模、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多元化经营和产品的深加工只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望。

(三)经营管理水平落后

许多农庄仍然是传统的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家族式管理,缺乏长远规划,缺乏高层次管理人才,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些农庄甚至连财务制度、核算制度、激励机制等基本的管理制度都没有建立。落后的经营管理水平严重制约了农庄经济的发展潜力,很难与市场有很好的对接,不利于农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四)经营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除少数几个较大型农庄外,很多农庄经营内容基本以观光休闲的“农家乐”形式为主,没有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相互之间模仿、同|化现象严重。这样的经营模式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永胜县精品农庄发展模式创新及对策

(一)采用“公司+农庄”的生产经营模式

“公司+农庄”的经营模式是按照“市场主导、公司运作、农庄自主、农户自愿”的思路,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支付租金后,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组建农庄,将分散的地块、农户整合起来,公司向各个农庄提供生产经营所需的一体化服务及相应的技术设备,农庄承租人可在农庄内进行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娱乐等基本公共服务用地建设及规划。

“公司+农庄”的经营模式是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行之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效率。

(二)政府应转变观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农庄经济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应充分认识到其战略地位,而不能仅仅作为农民增收的旅游业来发展。故政府有关部门应因地制宜,在土地流转、人才流动、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农庄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争取和兑现各项惠农、利农政策;同时,要加大金融服务农村发展的力度,多渠道引进投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发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庄信贷、担保抵押等方面有所创新,切实解决农庄资金匮乏、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要积极推进“本草贷”、“林果贷”、“特色养殖贷”等金融产品,解决精品农庄发展融资难、融资小的问题,拓宽融资渠道;二是要尽快制定和出台与品牌、规模、效益和税收相挂钩的财政贴息机制政策;三是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和出台精品农庄发展税收、用地、用电、用水等优惠政策。

(三)加强经营管理水平,创新经营内容

要激发农庄经济的活力,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进一步明确农庄经济组织或个人的财产权利,建立健全农庄经济组织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按照“走出去”的思路,积极到农庄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考查观摩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经验、新措施,积极创新农庄经营内容,加大科技投入,改变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在精品农庄建设方面走出新的路子。

(四)建立示范精品农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针对目前精品农庄规模普遍偏小,经济效益辐射功能不足的问题,政府应重点扶持有竞争力的精品农庄,在招商引资、税收、人才流动、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使其发展为园区的龙头企业,发挥品牌优势,从而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对全县精品农庄的发展起带头示范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吕伟斌,梁仕云,肖安宝.论现代农庄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10)

[2]吕伟斌,蒙绍荣,曹玉娟.论“公司+农庄”现代农庄经济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12)

[3]贾红海,袁秀芸.滇西北地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考――以丽江市永胜县为例[J].中国商贸,2014(3)

[4]曹加鸿,李世杰.永胜县三川镇清泉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考[J].农村经济,2012(4)

第5篇

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精品园区

1、本着“政府引导、标准引领、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品牌带动、产业兴园”的原则,按照“精准化、精细化、精良化”的生产要求,规划建设“三条经济带”:一是沿泰薛路两侧,发展现代烟草核心园区中草药种植园区;二是沿官何路两侧,打造优质桃、大樱桃等精品果园;三是沿何孟路两侧,以露地瓜菜和大棚蔬菜为重点,打造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深挖农业发展潜力,着力培育发展精品园区,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

2、大力抓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优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烟草、环保养殖、特色瓜菜、地产中药材、精品果园、苗木花卉”等主导产业;调强种养品种,由种养传统品种为主调整为种养适销对路、高附加值的名优特品种为主;调整种养方式,由粗放型为主调整为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为主。

3、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园区经营机制。转变种养主体,由家庭经营为主体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转变。转变营销方式,由分散营销为主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营销为主转变。转变营销策略,由无牌无标销售为主向标准化、品牌化销售为主转变,提升产品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

4、抓好基础建设,完善产业功能配套。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重点是借助烟草公司的优惠政策,把现代烟草生产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配套工程。2012年争取烟草公司扶持资金516万余元,建了蓄水池,修了灌渠,维修了道路、修建了高标准烟房。争取上级一事一议等扶持资金45万元,整修园区内机井1处,水渠1800米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强化扶持政策。按照“培植新的、改造老的、补助大的、推广优的”的总体要求,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这一重点,对达到镇级现代农业园区或优质农产品基地标准的,每处补助发展户5000元;达到县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的,每处补助发展户10000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园区集中。

二、强化引导,注重规范,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园区规模开发

土地流转难是制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一大瓶颈。只有做好土地流转,才能打造精品现代农业园区。我们采取四项措施,建立土地流转新机制,规范流转土地。

1、加大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印发明白纸、会议、宣传车等形式,让农民了解国家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真正了解生产规模化、园区化的好处。同时,组织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谈心,通过算账、对比和成功经验示范,大力宣传土地流转后的增产增收,破除农民的僵化思想和“恋土”情结。

2、开展土地流转信息化建设。依托镇经管站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安排专人负责土地流转政策的咨询、供求信息的登记、土地流转价格的评估和档案管理工作。

第6篇

1.1生态精品农业初具规模

创建了一批特色农业观光园、休闲采摘园,形成以桃花、荷花、铁皮石斛花、皇和白枇杷花为特色的“五彩莲都”。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25个,涉及经营户138家,旅游年营业收入5000多万元。农业两区建设不断深化,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已完成投资2.53亿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687hm2,大力推进生态精品畜牧业发展,落实畜牧规划用地54块共154hm2,2014年度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5.42亿元。

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

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高效种养业和创意农业,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促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对接,推进农业产加销各环节紧密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思路,实施梯队式扶持培育。邀请农科院等专家科学把脉,确定了做大做强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4大主导产业,培育茶叶、瓯柑及优质水果、笋竹林3大潜力产业,突出处州白莲、白枇杷、铁皮石斛、皇菊、大鲵等5大特色产业的农业总体布局。通过产业融合,处州白莲等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机,新增莲子罐头、莲子酒、莲子醋等衍生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并引进了海亮集团、森宇集团等知名农业企业驻莲投资。

1.3农业产业文化融合发展

按照古堰渠、老农耕、新田园的定位,秉承农业的悠久历史,把传统农业文化精髓与现代社会理念结合起来,大力挖掘和弘扬农耕文化,积极开发农业文化产品,做好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入挖掘碧湖平原通济堰农耕文化,以丽水海亮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七巧田园”等项目为龙头,打造一批与产业一体的农博园、博物馆、养生园和农业综合体,推动通济堰渠系景区化。实施农业文化创意工程,进一步推进生产创意、产品创意和品牌创意,为拓展农业功能创造条件。打造处州白莲农业文化,莲都区通过成功举办2届处州白莲节,围绕荷怡养生醉忆莲都主题,依托百亩荷花、田园风光、农家生活、畲族文化等特色,开展赏花采莲、风情摄影、莲花灯祈福、“莲”洁文化等“醉美莲花,醉忆莲都”活动。通过举办处州白莲节、仙渡采挑休闲旅游节、枇杷节、仙渡桃花节、雨伞岗葡萄节、皇菊开园节、峰源高山纳凉节等农业节庆,年吸引游客6.5万人次,带动水果采摘110万kg,采摘金额1800万元,带动农家乐及旅游收入2100万元。部分节庆活动内容还被中国网、新浪网、新华网、浙江在线,以及丽水本地电视台、丽水日报、处州晚报等官方新闻媒体转播报道,进一步宣传了莲都农业节庆和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大众对莲都区生态精品农产品的认知度。

1.4农业品牌效益日益显现

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重要支撑点,全面启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定和地方证明商标注册工作。目前,已培育梅中田茶叶、山水椪柑、山水龙剑茶叶、六江源油焖笋、处州山茶油、百兴牌杏鲍菇等浙江省名牌农产品6个;山水、梅中田、富来森、处州绿园、处州、六江源、山水龙剑等浙江省著名商标7个;山水椪柑、梅中田茶叶、富来森香菇黑木耳、绿园香牌本鸡等4个产品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涌现了处州白莲、丽水香菇、丽水(山水)椪柑/瓯柑、丽水杨梅(碧湖杨梅)、丽水山茶油(处州)、丽水茶叶(莲都梅峰)等一大批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积极融入“丽水山耕”公共品牌,启动“养生莲都”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引导特色产业提升品牌内涵,使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个性品牌之间相互促进。

1.5市场营销力度不断加大

通过各类农博会、农展会、农产品推介会、农超对接会等平台,销售和宣传莲都区生态精品农业。加强现代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发展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以“线下”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农村集贸市场为主体,快速发展“线上”电商销售市场,强化与淘宝网、菜鸟物流、淘宝大学战略合作,组建莲都区农村电子商务办公室和迅唯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莲都精品农产品进驻淘宝中国丽水馆。鼓励引导更多农业企业、合作社、基地、返乡大学生和其他农村优秀青年从事农村电子商务,推进更多农产品上市交易,扩大市场影响力。

2工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

莲都区成立推进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把农业、财政、林业、水利、科技、环保、国土、工商、供销社、质监、团委、商务等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举全区之力,坚持山区农业特色和优势,制定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实施计划,为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打造中国生态精品农产品之都。坚持在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特色生态精品农产品,建设美丽莲都、养生福地。根据莲都区“十二五”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经过财政、发改等多部门联合评审,确定主导产业、潜力产业、特色产业。

2.2出台扶持政策

莲都区相继出台钢管设施大棚扶持政策、“两白”产业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建设玻璃温室大棚500m2,或连栋大棚2000m2,或单体大棚10000m2以上,均可申请享受占建设成本50%以上的农业设施钢架大棚建设补贴。区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用于处州白莲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每个处州白莲精品示范基地以奖代补5万元,新发展处州白莲0.33hm2以上的,补助7500元•hm-2,对新集中连片发展白枇杷基地0.33hm2以上的,补助4500元•hm-2。对发展精品蜜橘设施栽培、处州白莲、白枇杷、皇菊、娃娃鱼等生态精品农业和农业智能化设施的,优先安排项目。整合“两白-黄”(处州白莲、白枇杷、皇菊)基地建设资金1108万元,农业两区建设资金760万元,生态农业和精品水果建设资金150万元,共计2018万元作为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为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发挥山海协作、浙商回归、华侨要素回流等的作用,招引海亮集团、森宇集团等国内知名农业企业进驻莲都投资生态精品农业。

2.3提升科技服务

强化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高效生产模式,建立完善生态精品农业技术支撑体系。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三新”技术和模式创新为抓手,按照生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努力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体系。莲都区政府与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签订院地合作协议,加强产学研协作,深化与省、市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创新与引进示范。加快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的农业科技项目,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加强农业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区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农村农业服务点,一主多元的推广网络。不断完善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建立莲都区高层次农业人才科技服务创新团队,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大力推进农作物精确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智慧农业技术推广,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建成可追溯试点5个,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11个。

2.4培育多层次经营主体

大力实施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计划,加大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合作社、生态精品家庭农场等多层次、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培育力度,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农业创业创新,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吸纳、承接和转化应用能力,并充分发挥农业主体的核心作用,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探索在土地确权到户的基础上,成立一批以土地流转为发展基础的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户的承包土地折股量化,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配。截止目前,全区共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4家、家庭农场234家。

3问题与方向

第7篇

关键词 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成就;挑战;发展思路;浙江龙泉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82-02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辖8镇7乡4街道444个行政村,人口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64万人,国土面积3 059 km2,耕地面积16 520 hm2,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4.2%,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主要生态指标处于全国前茅。近年来,龙泉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山区特点和自身发展基础,依托山地资源、气候和生态三大优势,围绕“产业上山、农民下山、生态创业”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加快推动山区高效生态精品农业发展,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1.2亿元,同比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 906元,同比增长10.4%。

1 龙泉市“十二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龙泉市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为前提,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要抓手和平台,全面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坚持精品农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茶、菌、蔬、畜”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果、药”等特色产业,拓展农业生态保护、原料加工、休闲旅游等农业功能,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1]。

1.1 农业“两区”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通过全面按照良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等“五良”标准,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成为设施完备、土壤肥沃、技术先进、机制健全的高标准吨粮田。到2015年底,已经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 920 hm2,创建千亩示范片6个。二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省政府现代农业区“125”实施计划要求,龙泉市制定并实施了龙泉市现代农业园区“2315”建设计划,到2015年底,已通过省级验收完成综合区2个,产业示范区2个和精品园6个。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龙泉市多次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肯定批示,并多次在省、市召开的农业“两区”现场会上做典型交流发言。

1.2 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龙泉市通过实施“食用菌提升、特色茶翻番、蔬菜扩量提质、生态养殖业培育”等产业发展计划,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先后获“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中国黑木耳之乡”“全国食用菌文化产业建设先进县”“全国食用菌产业建设示范市”“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荣誉。2015年全市生产代料香菇0.8亿袋、代料黑木耳1.2亿袋,全年可实现食用菌产值8.4亿元;全市建成茶叶基地4 053 hm2,产量2 290 t,产值3.252亿元;蔬菜播种面积 6 673 hm2,产值3.83亿元;全年生猪饲养量21.2万头,家禽饲养量236.85万羽,肉类产量14 562 t,畜牧业产值3亿元。

1.3 农业生产主体发展迅速

“十二五”期间,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从2010年的48家增至7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丽水市级25家、龙泉市级49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天和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龙头企业”;备案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4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7家,省级示范合作社7家,丽水市级示范合作社12家,龙泉市市级规范化合作社104家;备案家庭农场175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

1.4 农产品品牌建设持续推进

截至2015年底,全市现拥有国家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浙江省著名商标11个、浙江省名牌农产品5个;注册了“金观音”茶叶、“龙泉绿”蔬菜和“龙泉黑木耳”三大公用品牌商标;“龙泉香菇”“纳富特牌灵芝”被评为“浙江十大名菇”,“龙泉黑木耳”商标成功注册;累计认证“三品”生产基地136个,面积12 667 hm2、畜0.9万头、禽52.5万羽,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5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食品14个;“龙泉灵芝”及“龙泉灵芝孢子粉”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龙泉金观音”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龙泉黑木耳”获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

1.5 农业生产设施有较大改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到2015年底,农机总动力达到21.158万kW,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1 607、167、2 447 hm2;食用菌、山地蔬菜、茶叶喷滴灌设施面积分别达到1 247、633、933 hm2,山地蔬菜避雨大棚栽培面积达到200 hm2;建成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169处,建池总容积11 460 m3,堆粪发酵池3 022 m3,年沼液利用5万t[2]。

1.6 农业功能进一步拓展,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

龙泉市利用龙泉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条件,做好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区(点)目前已增至23家,其中国家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1个,总产值从5 951万元增至9 119万元。

2 “十三五”龙泉市生态精品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5年,也是加快推进龙泉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的关键5年。龙泉市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了经济增速下降、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本快速上升等共性挑战外,龙泉市生态精品农业发展还面临着特殊的困难。

2.1 农业发展要素制约明显

龙泉地处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地土地资源不利于农业产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农业生产更易受到先天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环境、极端天气条件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高于其他平原河谷地区。

2.2 农业主体素质较低

龙泉市农业产业主体分散、碎片化情况严重,农业从业者文化程度、科技素养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据第6次人口普查:龙泉市农业从业者中初中学历以下占比达95%以上,平均年龄高达55岁以上,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将对生态精品农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2.3 农业经营规模较小

龙泉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尽管提高迅速,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占农业经营者比例偏低,农业生产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给农业产业合作经营、规模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3 龙泉市“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思路

3.1 明确“一个发展方向”

龙泉市“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方向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和观光休闲养生农业体系“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业3.0、农业4.0转变。

3.2 抓好“两项任务”

通过落实好“补短板、降成本”两大任务,切实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3-4]。

3.3 突出“三个重点”

3.3.1 突出循环发展,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全面深化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任务,抓好兰巨、八都2个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以及14个示范主体建设,以点带面,全境域、全领域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现龙泉市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3.3.2 突出产业培育,打造绿色农产品主产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现代生态精农业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茶菌蔬”三大主导产业和“果药牧”等3个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为载体,大力推进“三品”生产,提高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3.3.3 突出农旅融合,打造山区美丽产业样本区。以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加快推进兰巨现代农业园区观光核心景区打造,充分利用龙泉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条件,做好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丰富生态精品农业文化内涵,延伸农业产业功能。

3.4 强化“四个坚持”

3.4.1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一是充分利用市校合作平台,加快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上海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优势,培育高效生态精品农业;二是加大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3.4.2 坚持以生产经营为抓手。一是加快生态精品示范创建,增强经营主体活力,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深化农村产权体制改革,激发发展内在动力,以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3.4.3 坚持以市场品牌为抓手。一是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生态精品农产品,着力提升龙泉黑木耳、龙泉金观音、龙泉绿三大区域公共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龙泉特色的生态精品农产品竞争力。二是大力促进农产品营销服务,加大农产品营销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营销网络。建好淘宝网“特色中国・龙泉馆”,推动农商有效对接,借助农博会、品牌大会、鲜活农产品网上促销活动等,宣传推介龙泉特色的生态精品农产品。

3.4.4 坚持以社会化服务抓手。进一步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规范建设,充实专业技术力量,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大力开展科技下乡送服务活动,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项目,促进农业信息服务手段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实现农业信息精准入户、服务方便到村。

4 参考文献

[1] 叶君勇.莲都区“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研究和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2):1-2.

[2] 叶君勇.丽水市莲都区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4):547-549.

第8篇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农业以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农业向多元化、集约化、规模化、城市化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亦越来越高,以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旱作农业为主主导的创新农业迅速崛起,与此同时,传统的农业技术不但不能适应创新农业的发展需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农业的发展。而我国也从没有放弃对创新农业的技术创新及其推广体系的探索,并且,我国创新农业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下面,我主要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出分析。

关键词:

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农业改革推进了农业发展,推动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繁荣了,农业增收了,农民富裕了,同时,人们对农业的需求也提升了,传统的农业和农业技术已经不适应新技术农村发展的需求了,经过探索实践,以精品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旱作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农业成为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潮流。适应时代的发展,顺应潮流的主题,引起了我国大批专家、学者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探索。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时代背景

1.1什么叫创新农业

创新农业就是为适应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和方式创新;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共有如下五种模式:(1)循环农业模式。就是采用循环生产的方式。其根本特征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模式。(2)精品农业模式所谓精品农业模式就是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传统农业,生产出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农产品,并通过产业化市场运作,获得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模式。(3)设施农业模式所谓设施农业模式就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的农业,它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业产业模式。(4)休闲农业模式所谓休闲农业就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村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高旅游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品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它是一种综合性休闲农业生产,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间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5)旱作农业模式所谓旱作农业模式是指在无灌溉条件下的干旱和办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的一种雨养农业生产模式。目前旱作农业技术模式主要有水土保持工程、覆盖技术、农耕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

1.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时代背景

我国传统农业模式仅仅是依靠简单农机具对农作物进行初步的种植,然后再进行一系列种植培养,最后利用人工收割的方法对农作物进行保存,受自然条件、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农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传统的农业技术存在的弊端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技术推广。高投入、高回报、机械化、多元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逐步替代了传统农业,以精品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旱作农业为主要形式的创新农业已经崛起,传统农业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新型农业的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加快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及体系探索与发展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内涵

农业是我国基础性产业,是国家长久而稳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主要保证。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实现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目标,必须加快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建设,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创新农业技术就是农业管理体制、经营计划、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的创新。它包括:(1)引入农业新产品;(2)引进农业高新技术;(3)开辟新的农业产品市场;(4)开拓并利用农业生产原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农业企业的新组织。

3如何探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1优化体制改革

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利用,将土地分到农民手中,利用农民的个体劳动进行农业生产。优化农业体制改革,应从农业推广体制方面着手,利用现代的农业发展理念,实行土地流转、出租、出让等形式,将分散的个体土地集中到农业大户、农业能手手中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使农业技术与实际的农业生产相互结合,做到农业技术能够有效地推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形成,以更好地发展未来农业。良好的农业体制改革决定着农业发展的未来高度,只有加强体制改革优化探索,才能保障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被淘汰。

3.2优化农业技术探索

农业是我国各项产业的基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的支撑。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创新农业推广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推动作用。在早期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农业科技工作者把先进的农业技术、科研成果通过实验培训指导等方式传授给农民,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使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使农民的生产能够和科学技术进行紧密的连接。这种做法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

3.3优化推广形式探索

第9篇

一、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要素,用足用活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支持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扶持发展特色精品农业、生态景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参与农业,形成具有渭滨特色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二、区域布局

结合我区地域特殊、生物多样、地貌复杂、农业发展受限的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设计、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利用五年时间,建成四大都市农业板块: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方向,规范提升清姜河、太寅河、晁峪河流域观光农业档次和品位,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发展精品农业为方向,壮大提升石鼓水蜜桃,神农蒙杏、樱桃,高家镇猕猴桃、葡萄等特色鲜果发展,形成万亩鲜果生产基地,打造特色精品农业示范园;以发展体验参与农业为方向,培育扶持张家沟、刘家村、冯家塬、晁峪河流域等村发展设施蔬菜,建成5000亩设施蔬菜基地,打造体验参与农业示范园;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方向,改造提升高家镇核桃、晁峪花椒为主的2万亩干杂果生产基地,打造生态景观农业示范园。

三、工作目标

到2015年,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有效开发,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彰显。基本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现代农业水平较高,产业化经营能力较强,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生产体系;初步建立生态涵养能力较强,农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乡村生态景观优美协调,高效节能节水的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经营模式多样、门类齐全,服务水平较高的休闲观光服务体系。

围绕“一村连多村,多村成规模”农业生产基地,发展一批具有前瞻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集现代、生态、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都市农业模式。规范发展刘家村、大散关、槐树岭等一村一品示范村20个,在刘家村、冯家塬、刘家槽等村发展体验参与农业示范园3个,在张家沟、刘家槽、赵家庄、庙坡等村打造精品农业科技示范园4个,在茹氏养殖小区、晁峪特种养殖小区、八角塬、槐树岭等建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4个,在大散关、中岩山、段家磨、解家滩、冯家塬等村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5个,培养“四有”新型农民3万人次。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完善都市农业土地流转机制

注重运用市场、经济、法律等手段促进都市农业发展,建立健全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本着“平等协商、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村民和村组以租赁、承包、互换、转让或入股等形式,参与推进都市农业发展,逐步使耕地向种田能手、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园区集中,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断发展“一村一品”,完善都市农业功能。

(二)建立都市农业资金扶持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政策扶持,凡在我区范围内从事高效经济种植业,创办农业科技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农业、体验参与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的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只要符合产业布局,经审查验收合格的,都可享受以下扶持政策:

1、规模种植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或以村组为单位组织农户,达到一定规模和标准的,种植业继续享受“渭滨区发展一村一品补贴实施办法”。新增以下种植业补贴办法:以20亩为最小单位,每新建一亩日光温室,一次性补贴2万元;以50亩为最小单位,每新建一座标准大棚(8.5x42米),一次性补贴2000元。

2、生态农业:每新建50亩以上生态循环农业园一处,补贴5万元。

3、精品农业:经审批新建的农业精品园区,除享受种养业补贴外,优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引进推广新技术、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名牌创建工作,被评为省、市级精品农业示范园,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区政府一次性奖励2万元;每规范提升“六个一”一村一品示范村,每个村奖励5000元;每注册一个农产品商标,一次性奖励项目单位3000元;每规范发展一个区级“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项目单位1000元;每认证一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一次性奖励项目单位4500元;每认证一项无公害农产品,一次性奖励项目单位2000元;每认证一项绿色农产品,一次性奖励项目单位5000元;每认证一项有机产品,一次性奖励项目单位1万元。

4、休闲观光农业:被确定为休闲观光农业园,一次性补助规划设计费3万元;观赏采摘步道每平方米补助10-20元;达到“三化一片林”(庭院绿化、路渠绿化、村庄绿化及一村一片林)示范村标准的村,一次性补助苗木费2万元;在村内新发展农家乐达到50户以上规模,且相对集中,经区旅游部门验收合格,一次性奖励每户2000元。

5、每年对在都市农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区级部门、镇(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区上给予表彰奖励;对领办、创办、常年蹲点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都市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一次性奖励1000元。

(三)注重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在主导产品和特色产业的村,优先配套农田基础设施,突出抓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微喷灌工程、管道输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高产、稳产、节水、高效都市农业,在塬区和后山区旱地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模式,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综合整治土地,改造中低产田,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完善都市农业综合服务机制

健全完善植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业减灾防灾及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控制、病虫害防控、灾害测报、抗旱防洪等方面提供全程化服务。建全渭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切实做好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工作。

(五)构建都市农业招商引资机制

借鉴省内外在都市农业发展中产业开发、农业旅游、农产品市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广泛征集和动员具有投资都市农业意愿的经营主体在我区投资,大力推介我区发展都市农业优势和优惠政策,通过以情招商、以诚招商、以利招商和优质服务吸引投资者来我区发展都市农业。创新招商形式,丰富招商内容,在招项目、引资金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发展模式、农业高科技项目以及实用型农业科技人才。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