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30 16:22: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图书馆度意识形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

第1篇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同样没有和谐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就不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就不能够发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技能的作用。

1.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内涵、特征、结构和作用

1.1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高校图书馆文化是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以大学文化为背景,以图书文化为基础,在图书管理和提供利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心理态势、知识体系及外在形象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总和。

1.2高校图书馆文化特征

高校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文化相比有明显的个体特征,高校图书馆文化以具有相当学历的教师和青年学生为群体,以相同的年龄、兴趣、爱好、身份、阶层、职业等为标志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特征。它具有如下特色:1.规范性和教育性,2.社区文化特色,3.办学目标专业设置一致的馆藏特色,4.以教学科研为主特色,5.师生共同参与。

1.3图书馆文化的结构

图书馆文化的结构分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包括馆舍、馆藏资源及其它设备;二是精神文化,主要是馆员的心理和意识形态,图书馆的价值观、图书馆的哲学、职业道德等;三是制度文化,是调节图书馆内外关系和行为方式的规律性文件。

1.4高校图书馆文化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能,直接配合教学进行专业教育的职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行综合教育的职能,对读者利用文献提供方法指导进行科学研究和信息素质教育的职能。

2.当前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图书馆的地位受到挑战,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以满足读者的要求,这对图书馆文化构建提出新的要求。当前图书馆文化建设总体是健康协调的,但存在不和谐的现象:

2.1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落后,表现在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数量不足、结构单一、馆舍陈旧、功能不完善,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其原因是部分高校图书馆经费投入不足,而物价飞涨,图书馆只有削减采购文献的数量和种类,还有部分高校的图书馆馆舍是其它建筑物临时改建而成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

2.2部分馆员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有滑坡现象,部分馆员作风懈怠、安于现状、知识陈旧、不求上进,少数馆员不安心图书馆工作,工作消极应付。

2.3图书馆管理制度不完善,法制建设有漏洞,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思维陈旧。

3.构建高效图书馆文化的原则

3.1坚持软件硬件共建原则,加大投入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如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改善图书馆内外环境,提供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学习场所。软环境建设要在提高馆员素质的同时健全管理规章制度,拓宽服务内容,更新服务方法,改变服务理念。软硬环境建设要统一协调,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3.2图书馆馆员的主体地位原则,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主体是馆员,是第一要素,作为参与者建设者的馆员,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参与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去,自觉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而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必须从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用人本思想去调动人的积极性,把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培养人、教育人、激励人的管理方法与管理艺术贯通于图书馆管理实践。通过对人的智力与潜力的挖掘,发挥其自身的资源优势。

3.3坚持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原则,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以馆长为核心的馆员群体,在图书馆工作中通过长期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其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3.4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图书馆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与图书馆相伴而生的图书馆文化必然具有时代特征,这需要构建图书馆文化必须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4.构建和谐高效图书馆文化的途径及方法

4.1加强和谐的物质文化建设,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馆藏建设和馆舍建设,馆藏的建设要根据服务定位考虑学校发展状态和不同群体读者的要求,有针对性选择性进行文献选购,不断完善馆藏结构,同时应根据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加强特色馆藏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成,还可适当增订新型载体的期刊文献。另外加大投资力度,新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馆舍,给读者提供温馨、舒适、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厚、人性化的学习环境。

4.2推进和谐精神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是指高校图书馆在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在整个图书馆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首先应对馆员的精神文化培养:1.要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对广大馆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2.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采取丰富多彩的方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3.运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对馆员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只有全面提高馆员素质,才能构建和谐的图书馆文化。

4.3和谐制度文化建设,规章制度是图书馆职工和读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定适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才能有章可循,运行平稳,高效为学校的教育和科研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制定要遵循如下原则:内容合法,符合常规,程序民主,可操作性,告知程序,公平实施。另外还要处理如下两种关系:管理制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规章制度要体现人性化,要做到无情的制度有情的管理。只有建立和谐的管理制度才能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馆内各种资源,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

5.领导的决定性作用

领导在构建和谐的高校图书馆文化的过程中起核心作用,馆领导要带头加强自我修养,掌握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超强的工作能力和高超的领导能力。只有领导与广大馆员同心协力,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才能在服务教学科研的实践中构建和谐的高校图书馆文化。

参考文献:

[1]王黎,秦红.高校图书馆文化论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王良超,高丽.新时期石油高校图书馆工作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2篇

论文摘要:图书馆人文价值是图书馆关于人文方面的各种价值观念的总称。人文价值是图书馆的本质,图书馆从来都是人文的,人文属性是图书馆的根本属性。文章从图书馆人文精神、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组织文化三方面对图书馆人文价值加以解读。

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人类根本价值即人文价值的实现作为自身价值的源泉和基础。离开了人文价值,图书馆的价值就无从谈起。人文价值正是图书馆价值观的核心,是图书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机构,被视为知识、智慧的象征,在社会中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的产生,图书馆作为“信息利用中心”的地位受到冲击,其社会地位与事业的发展面临明显的困境。本文就图书馆人文价值加以解读,以充分发挥图书馆人文的优势,弘扬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一方面维持好原来的文化中心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提高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通过强化服务观念,从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其人

文气息,为读者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 图书馆人文精神及其人文价值体现

1.1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进程

图书馆人文精神是图书馆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图书馆发展永恒的旋律。倡导人文理论,实现人文价值,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已经在我国图书馆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图书馆学理论和教育家巴特勒,P.(1886-1953)在其代表著作《图书馆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图书馆学理论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强调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二是强调人文因素。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R.(1892-1972)于1931年创立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极其充分地强调人文因素。五条定律的前四条(书是为使用的;人有其书;书有其人;节约读者的时间)都直接面对读者,跟人有直接关系,充满着浓厚的人文价值思想。

尽管中国图书馆人文思想观念进展十分缓慢,但我国图书馆界不少专家、学者在此领域坚持不懈,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进行了努力探索,逐步形成了图书馆人文理论的学术流派。图书馆界在管理思想上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意味着图书馆人文精神构建的开始。在图书馆学理论文献中,蒋永福先生是最早(1991年)采用人文精神字眼的。他说:“人本主义图书馆学所极力倡导的是人的主体性,即弘扬人文精神。它要在现实的图书馆学土壤中,全面实现人性的复归。”这可以说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名称的雏型。1993年起蒋永福先生连续撰文多篇呼吁构建人文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人文图书馆学的内容框架。

1.2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人文价值体现

图书馆若要实现人文价值,就要充分发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价值的最佳体现。朱晓华女士认为:传统人文精神在图书馆中的人文价值和意义表现有下述三点:(1)图书馆发扬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目的。在注重技术发展的同时,人自身的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关注。(2)发扬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始终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文化及思想道德为己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图书馆一直追求的社会目标。人文精神正是图书馆价值观的核心,图书馆要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发扬人文精神。(3)发扬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实现社会职能和维持社会地位的必要手段。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实现这四项社会职能,依靠的不仅是政府的财政,更关键的是图书馆人热爱人类文化事业,通过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实现其社会职能。

目前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不少停留在口号上,人性化服务的开展不够深入。我们应该在服务中多从读者角度考虑,为读者分担困难,少一点行政强制管理,少一点惩罚,多一点温馨提示,多一点人性化服务,就能赢得读者的尊重和理解。体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要把维护和关爱读者的服务渗透到每一个细微之处,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来到图书馆学习是一种享受。

2 图书馆精神文化及其人文价值功能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指图书馆在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图书馆哲学、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精神、图书馆道德、图书馆风貌等内容,是图书馆意识形态的总和。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理解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含义:它是图书馆在长期实践中自觉培育形成的一种能够代表图书馆风格和形象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一个图书馆独特的、鲜明的、具有时代性的办馆思想和个性。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实质是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上层建筑,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人文价值的属性。图书馆精神文化的人文价值功能具体体现为:

2.1 图书馆哲

图书馆哲学是指图书馆在实践中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使之达到既定目标所依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实质是更高层次的人文价值,用以指导图书馆价值观。

2.2 图书馆价值观

图书馆价值观是指图书馆在追求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图书馆价值观是图书馆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图书馆意义的认识。弘扬图书馆人文价值,树立什么样图书馆价值观至关重要。

2.3 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识状况和思想境界,是现代意识与图书馆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图书馆的人文价值可以通过馆歌、馆训、馆规、馆徽等形式加以表现,达到图书馆人文价值与精神的统一。

2.4 图书馆道德

图书馆道德是调整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与图书馆、图书馆内部员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是图书馆制度的必要补充。图书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树立高尚的图书馆道德规范最能体现图书馆的人文价值,调整图书馆各种价值观念以实现图书馆人文价值。

3 图书馆组织文化及其人文价值功能

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涵是指图书馆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图书馆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图书馆的全体成员共同信守的职业道德与精神风貌。图书馆组织文化既能约束全体成员的行为、维持图书馆活动正常秩序,又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从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始终带有人文色彩,围绕图书馆人文价值来确立图书馆行为规范,具有如下人文价值功能:

3.1 图书馆组织文化在规范管理中的价值

图书馆组织文化是在长期的图书馆实际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并达到习俗化程度,就会产生比规章制度更具有约束力的规范作用,从而实现规范管理,并用公认的行为标准自觉地约束馆员遵守这一标准。

3.2 图书馆组织文化在对馆员价值标准导向中的价值

图书馆组织文化代表着一种价值标准,确定了馆员的价值取向,规定了馆员所追求的目标,对图书馆馆员的价值标准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这是因为图书馆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变为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标准。

3.3 图书馆组织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组织文化环境是人力资源开发和成长的重要外部条件,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力资源的规定性。美国学者富兰西斯曾说过: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热情,你也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物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文化而争取到。图书馆组织文化可以使图书馆全体馆员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相互依存、相互团结、齐心协力、乐于参与图书馆的一切活动,同时主动地将个人目标同化于图书馆的目标,最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凝聚成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4 结束语

图书馆人文精神、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组织文化都带有浓厚人文色彩,具有人文价值属性。图书馆人文价值集中表现在图书馆人文精神和图书馆文化方面,崇高的图书馆人文精神,先进的图书馆文化,都会对图书馆人文价值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图书馆人文价值观和人文主义传统会促使图书馆朝着人文的和文化的方向和谐、健康发展。总之,人文价值是图书馆的本质,图书馆从来都是人文的。人文属性是图书馆的根本属性,是图书馆存在的根本依据。

参考文献

[1] 蒋建林.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综述[J].图书馆,2004,(1).

[2] 肖希明.图书馆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图书馆,2000,(1).

[3] 蒋永福.人文图书馆学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

[4] 程焕文.图书馆人与图书馆精神[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

[5] 蒋建林.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综述(续)[J].图书馆,2004,(2).

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性,即社会性、创造性、审美性、二重性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性;论述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管理道德的价值理论;二是管理道德的实践结果。前者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思维准则,它指导管理活动的实践;后者是管理活动的行为结果。管理道德的价值蕴藏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并通过管理活动表现出来。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从作为价值学和哲学的一般范畴来看,是人们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将各种普遍现象和内容进行了本质的概括,将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抽象和总结。说到底,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无限追求的需要,满足馆员自我存在和管理活动的需要。当然,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1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点

1.1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管理道德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任何一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他们的活动行为总是带有时代文化的烙印。每一个管理者的思想理念都深深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管理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整个管理过程,从决策到组织人员配备、计划、控制、信息沟通直至各个具体的管理环节,每一项职能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和制约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和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不仅指一般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指民族、阶级、专业、职业、教派、政治团体等群体的观念、信仰、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形态是受其各自群体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俗、文化活动等环境所制约和决定的。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价值观的演变,以便理解管理道德价值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而我们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影响。所以,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1.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具有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管理系统。现代化管理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个确定的管理系统中,都具有交互主体性。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图书馆,馆长、馆员、读者这三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管理道德的交互主体性要求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地位,有着相同作用的主体或客体。尊重对方、尊重他人,从而互相承认,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理性的、和谐的公共生活秩序。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馆员管理读者,读者以馆员工作条例或职业道德规范来监督馆员;馆长管理馆员,馆员以行政管理规范监督馆长;馆长同样也要抽时间管理读者,读者以人性化管理和管理条例不完善、不合理为由,要求修改管理条例,改善服务环境等,同样也督促着馆长改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环境。图书馆的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活动。可见,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绝非某一主体或个人所能创造的,而需要馆长、馆员、读者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

1.3管理道德价值的二重性

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扩展意义上的管理秩序,并形成为调整管理行为规范体系。管理道德价值是管理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准则,而管理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是管理主体,即图书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也就是说,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而获得社会效益。否则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种为满足社会客体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对读者具有价值性。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是以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价值。只有实现了价值的社会性,进而才能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二重性。没有第一个对他人(读者)、对社会有价值,也就没有第二个对自身有价值。其实,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与馆员的自身价值是同时实现的,二者不分先后,不能分离。

1.4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既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能立即见效,而是通过管理活动过程中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馆内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进行变革、调整、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管理绩效,实践管理道德的新价值。可见,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管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效益。所谓创造性,是对过去的改变和超越,即改变过去的原貌原样,使管理活动出现新的气象、新的局面,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馆员的个人奋斗目标和爱好,决定了管理道德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如果馆员对电脑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很感兴趣,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自觉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进行管理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为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目标:在服务管理中创造了管理道德的价值。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实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

1.5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审美性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无非是管人、管物这两大类。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包含着这两大类,既管人,又管物。所以,就需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存在着“美”的管理道德价值。“美”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指主体运用内在尺度在观念上去评判客体,它既有物质的价值,也有精神的价值,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境界。“美”的对立面是“丑”,而美的东西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美好的,为人们共同欣赏和赞美。

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与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它不仅是一种单纯地追求绩效的活动,而且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无论是管理的主体——馆员,还是被管理的客体——读者,都受到特定社会的浸染和熏陶。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是要用审美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的。馆员在管理活动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管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提高馆员和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们认为,文化心理是管理活动的灵魂,人才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决定图书馆管理效率和发展趋向的是具有各种各样的感情、欲望、思想所支配的无数个馆员的合力,只有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各种潜能才是发挥了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艺术精华。这也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美的所在之处。

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观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树立起服务观念,做好本职工作,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馆员的服务得到读者的认可,从而在服务中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馆员不断地努力工作,在管理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的,而是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作用,通过内心信念的转变、调整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在读者和馆员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用良好的道德习惯来约束、调整、引导每一位馆员的职业管理行为,在服务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1引导馆员成为知识信息的导航员

馆员不仅要充分了解馆藏,还要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思维、阅读需求与倾向,并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知识、信息、情报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相对应的服务。馆员要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序,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并使信息资源在馆员的加工、整理下不断地增值。馆员要方便读者,并引导读者进入知识的殿堂,利用各种形式为读者咨询,宣传网络资源及各种类型数据库的检索,开展课题查全、查新业务,编制二、三次文献等,以此来引导并服务于读者。

2.2引导馆员进行创新服务

2.2.1服务技术及其设备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性引导馆员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及资源进行设备的开发研究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料、馆藏载体、借阅设备、场所设施等进行优化、更新、改造。

2.2.2服务观念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要创新,观念必须先行。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馆员必须改变传统办馆观念和服务观念,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重藏轻用”的老观念、老意识。树立起“开放办馆”的新意识,以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观念。

2.2.3服务方式及其手段的创新与更新

服务方式及其服务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要求馆员的服务方式必须多样性,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借还、复印方式之外,还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读者服务,实现服务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2.4服务内容的创造与更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爆炸式时代。知识更新飞快,信息瞬息万变。这样,管理道德的价值就要求馆员进行“快”、“新”、“准”的服务。于是,馆员必须深化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2.3引导馆员作为教育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无论什么样的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都非常突出。因此,馆员不仅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一个教育者。在解答读者的提问过程中;在服务读者、引导读者阅读过程中,都默默地体现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这一社会理念。馆员对知识信息具有批评、审美、净化、整理的责任。在有声有色的导读活动中,能够促进读者文化素养的提高,接受健康思想的熏陶。馆员良好的管理道德形象、丰富的管理知识、有效的管理手段,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探索、提高。因此,馆员在读者中的教育作用是图书馆道德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指导图书馆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使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指导读者的管理思维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网络,它把读者联系起来,把馆员统一起来,以一种共性的思维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观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者绝对不能用一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活动,而应该自觉主动地应用多元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并把这种多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总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万君宝等.管理伦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第4篇

【关键词】图书馆;高校校园文化;作用

1.高校校园文化简述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内部形成的独特的、能够为其全体成员认可和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思想作风的总和,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良好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校教育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是任何显性课程和规章制度所不能替代的。学校图书馆是在校园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文化教育设施。它是学生的“第二课学堂”,它本身即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支撑着丰富多样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校园文化又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

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校园文化,像明媚的春光一样,飘洒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言谈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交友、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1.2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

校园文化是全校教职员工与学生共同创造的。学校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积极参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1.3校园文化具有传承性

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乃至数代人共同缔造的,而且薪火相传,相沿成习,生生不息。

校园文化对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深远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任何说教所无法比拟的。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图书馆的重要作用

2.1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图书馆不仅是一个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场所,更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机构。高校的知识是共同体,高校的全部活动以知识为连接:高校的教育是传播知识;高校的科研是创新知识;高校的服务是运用知识。而图书馆是收藏和散发知识的地方,也是知识汇聚、交流的场所。但知识不等于文化,当赋予知识以灵魂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文化。图书馆可以提供并丰富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食粮,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

2.2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家与国家的实力的较量,已经不再是经济、军事的硬项实力,而更多地体现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引领的软实力上面。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为核心的“软实力”包括四个方面: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这四个方面,文化影响力为第一要素。校园文化是国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图书馆汇聚着几千年来中华的优秀文化,汇聚着几千年来人类的文明成果,这是具有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的。因此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3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支持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馆藏载体多样、种类繁多,是校园最主要的精神文化资源,能较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支撑着校园文化的展开,影响着文化校园建设的总体发展和质量水平。可以说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息息相关的,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之一。

2.4图书馆也是育人的基地

总书记说:“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图书馆凭借丰富的馆藏、资料及服务能力,在提升校园文化中,承担着文化育人的责任。不仅如此,还肩负起了环境育人的重任。走进图书馆,即使是冰雪严寒的冬天,你也能看到迎面绽放的鲜花,青翠欲滴的植物。在阅览室的廊柱上、大厅的墙壁上、电梯旁,随处可见装裱精美的名人字画,催人奋进的古诗词,励志的散文,还有镌刻在古香古色的瓷器上的名言名句。这优雅、恬静的环境,无处不浸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营造了一个启迪智慧、陶冶心灵的场所,使人们能轻松、愉快的在知识海洋中畅游,汲取智慧,净化心灵。因此图书馆不仅具有文化育人功能,还具有环境育人的功能。

2.5图书馆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那么图书馆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内涵丰富、知识多样的第二课堂。

如果说课堂教学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那么图书馆的阅读活动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影响和熏陶过程,它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影响细致入微,这是学校中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2.6图书馆是学校发展的助力器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方面。

图书馆作为人类优秀文明的聚集地和传播者,与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建设校园文化要博采众长,凭借丰富的中外文化资源,对读者的思想道德行为、心理、知识结构等都要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知识观念、情商、意志行为多方面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使整个学校全体成员达成思想觉悟、价值观念的共识,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凝聚力,最终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向着规划好的宏伟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孟笑梅.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J].2007,20(12).

[2]徐显明.问胡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功能的确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10).

第5篇

关键词:文化建设;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11-02

图书馆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产生的一个新概念,它是图书馆内部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管理作风、精神面貌、道德标准、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高校图书馆文化跟图书馆文化一样,也是工作人员在长期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逐步形成和建立的。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社会文化信息的重要转播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是高校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些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遇到了很多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瓶颈。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对于一所大学的图书馆而言,图书馆文化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成果,是影响广大借阅者一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所大学的图书馆文化可以说是一所学校学风、教风、师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集中体现和良好象征。图书馆的文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图书馆物态层面的文化、行为层面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三种层次的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物态层面的图书馆应该建立起具有行业特点的馆舍及馆藏文化,为广大借阅者提供洁净、明亮安静和优雅的阅读环境。这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硬件平台,是良好思想修养和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而行为文化是图书馆所扮演的文化传播的角色,要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开展经常性的主题活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来讲,新校区图书馆的环境已经有很大的改善,馆藏图书以航空航天特色为主。作为该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应该将重点发在航空航天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上,开展航空航天主题文化展、开展航空航天论坛、开展航空航天相关知识竞赛等。而对于图书馆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建设,就要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同时定期开展图书馆相关管理制度的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借阅者的素质,也是提高图书馆整体文化的集中体现。

二、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文理念是高校图书馆的重心,是一个学校留给毕业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良好的人文环境不仅仅是提供了人文关怀和优雅环境,而是在于良好人文文化的普及和传承。高校图书馆的人文建设不仅仅是要求图书馆馆员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要用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更要用切身的实际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图书馆有主人翁意识,有爱家、爱馆、爱学和爱文化意识,培养出不仅仅学业优良的毕业生,同时也是具有高雅情操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爱国人才。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广泛的文化宣传活动和职业培训活动可以大幅度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积极性、凝聚力和规范性,同时也提高竞争意识和先进意识。优秀的图书馆文化对读者的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塑造、品德的修养、情操的陶冶、文化的积累、知识的拓展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当今高校综合素质文化教育的主要基地。

三、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途径

高校图书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教育原则。即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丰富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活动等。二是“以人为本”原则。即任何建设、工作都必须以为读者为中心,以读者的满意度为中心,让读者感受更好的服务。基于上述原则,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应重点考虑如下几方面:

1.加强图书馆的硬件环境建设。要着力打造图书馆的文化特色,首先在图书馆的第一层次上做工作,即物态层面。建设图书馆的建筑、合理设计图书馆的设施摆设、优化设计整体布局。同时购进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创建一个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举例来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航空发动机的结构设计,整体上具有航空特色。该馆的文化基调就是航空情怀。类似的相关摆设布置在图书馆的每个角落,著名的航空人物、重要的航空产品、航空历史等。另外,优雅的环境也体现在绿色环境和环保理念的体现。图书馆摆放了大量的植物,可以说就成为了一个小型的植物园,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绿色氧吧。努力营造出一个优雅、恬静、深邃而又轻松的学习环境;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在这里成为一种不由自主的习惯。另外的硬件环境就是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文化资源,要把图书馆建设成高校文化中心,首先要完成和完善图书馆的馆藏文化建设。图书馆所能提供的丰富的图书资源及历史史料是吸引读者的必要条件。只有具有了充分的图书资源及普遍可查的图书资料才能使阅读和科研成为可能,才能使走进图书馆成为可能,才使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成为可能。而在图书馆的文化资料选择和筛选上图书馆都应严格过滤,确保给读者呈现出优秀、先进的文化,抵制和阻止那些文化垃圾和有害信息的侵扰。要积极向广大师生推荐内容健康、思想向上、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精神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2.加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建设、重视人才引进。在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文化建设中,软环境是关键,这里说的软环境是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没有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谈不上图书馆的文化建设。甚至一个好的图书馆馆员起的作用及影响要大于一名高校教师的作用。同时,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也影响着每个阅读的学生。每个职工的高素质、爱岗敬业、团结和谐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前来阅读的学生。因此,每一名馆员既是学生查找资料的引路人,又是学生文化学习的指路人和行为规范的榜样。还有就是对图书馆馆员业务素质的培养,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就是知识传播、服务社会。高校图书馆员应该有文化传播和传承的危机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馆员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自己具有丰厚的文化知识和崇高的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大学生读者服务,才能了解每个学科体系和知识脉络,也才能以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教育学生和培养人才。

3.高校图书馆应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当前是各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媒体及信息资源以多种形式普遍存在。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和文化。所以,高校图书馆要完成从传统意义的只提供有形的纸质资料到无形的电子资料的蜕变,要完成以年或五年为单位的更新速率到以天为单位的更新速率的蜕变,要完成智能提供有限新资料到能够完全提供最新资料的蜕变,要完成硬件服务到数字服务的蜕变。

4.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图书馆服务的创新。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给高校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这一服务并不简简单单的像大型超市一样,具有良好的硬件环境,摆设整齐就可以的。这种服务更多地体现在图书馆给广大师生所呈现出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的增强需要图书馆不断地创新服务。软实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在平时的教育和积累中不断形成的,这与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先进性管理方法的创新性和文化底蕴息息相关。所以要将培养软实力的意识渗透到平时管理与各种文化活动的每个细节当中。创新活动要紧密围绕文化建设、围绕先进技术与先进信息,这直接反应了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水平,也影响到图书馆的文化建设。首先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拓展服务领域。例如,开展富有新意的各种科普活动,面向各个二级学院开展富有专业性的专业知识展览。其次,要鼓励图书馆馆员、学生及老师参与或组织创新活动,大量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和老师的新想法,并使其灌输到文化活动当中。目标,奖励有贡献的老师、学生,设立相关知识的贡献奖,鼓励具有学术先进性的专业在图书馆设立专项奖,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使图书馆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四、文化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作为高校图书馆的最高领导的馆长,要注意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要将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放在首位,而不是片面追求大而空,空而静。图书馆应力求在每一个空间都有特定的文化反映,在每一段时间都有不同的学习氛围。要用气氛感染人,要用服务感化人,要用文化培养中国建设的栋梁人才。只有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力才能使图书馆建设不断跨越新台阶。高校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要以主人翁的服务意识和思想为指导。

参考文献

[1]陆琦.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简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2):107-110.

[2]郭红转,李琛.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3):25-27.

[3]李莉芳.关于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3):136-137.

[4]周虹.浅谈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J].价值工程,2010,(36):252.

[5]卢增强.浅谈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意义及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205-207.

[6]张旭S.浅议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1):143-144.

第6篇

关键词:图书馆;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33-03

如今,图书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馆是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据《在辞典中出现的“图书馆”》说,“图书馆”一词最初在日本的文献中出现是1877年的事;而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是在《教育世界》1894年第62期《拟设简便图书馆说》一文中。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图书馆人文精神是指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将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贯穿于图书馆建设的始终,体现在图书馆建设的方方面面。

1 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的文化核心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指图书馆在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而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就是人文精神,如果离开人文精神来谈图书馆的价值,那就无从谈起。图书馆被视为知识、智慧的象征,在社会中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图书馆发展永恒的旋律。倡导人文理论,实现人文价值,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已经在我国图书馆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图书馆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图书馆学理论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强调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二是强调人文因素。《图书馆学五定律》也极其充分地强调人文因素。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人文价值体现,图书馆若要实现人文价值,就要充分发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价值的最佳体现。

2当下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缺失

2.1 人文精神在意识形态上的缺失

长期以来,从图书馆领导到馆员都没有真正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这可以从我国现行各种各类评估体系都只是注重图书馆的藏书量、阅览座位、电子阅览室规模、数据库的数量等硬件装备,而对馆藏资源的利用率、读者被拒率、阅览室的上座率、读者阅读心理和阅读倾向等却常常忽略不计中表现出来。

2.2人文关怀的缺失

人文关怀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文关怀没能在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人员中落实,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中没人愿意主动到流通部门去工作。一是人文关怀在读者中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图书馆“入馆门槛”太高;单向制约读者的各项规章制度太多;图书馆的管理手段以硬性管理为主,禁忌多于开导,惩罚多于教育。

2.3人文精神在学术研究和人才配置上的缺失

在我国,图书馆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在浩瀚的图书馆学论著、论文中,人文关怀方面的所占比例很小。在人才配置上,高级职称人员、硕士研究生以上的人才一般都集中在技术部,而关心读者冷暖、满足读者需求、研究读者心理、提供个却被视为“技术含量不高”而不受重视,读者的主体地位被技术取代了。

3 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3.1 弘扬人文精神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弘扬人文精神就是要从图书馆领导到馆员都要真正从思想深处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加大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研究探讨和开发力度,在图书馆流通服务的具体工作中处处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而图书馆流通服务存在问题的弊端也恰好在人文精神的缺失上。比如,流通服务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不仅仅表现在学历低,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服务意识差、创新能力低,难以实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又比如参考咨询工作滞后以及图书乱架、破损等问题,都表现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动服务观念不强和没有充分认识到流通服务在图书馆中的重要地位。

3.2 人文精神应成为衡量流通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长期以来,在流通服务部门的业绩报告中大多只是强调各类图书的借阅率和接待读者人数多少,却极少关注读者的满意率、读者的人格和权利是否得到保护等;许多流通工作人员对电脑操作十分熟练,而对读者却冷若冰霜或极不耐烦;评估流通服务工作质量的指标虽然有不少,但唯有人文精神没有被重视,以致造成长期以来读者对流通部门产生只是“借借还还”的错觉。据《羊城晚报》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有六成的广州人几乎从来不进图书馆,而广东省的图书流通总人数和外借册次还都处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最高水平。可见图书馆流通服务要改变形象,吸引广大读者,任务是何等艰巨。图书馆流通服务的质量评估应该以人文精神作为重要指标,这样才有可能促进流通服务宗旨的实现。

3.3 弘扬人文精神是搞好流通服务工作的基础

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指出:“图书馆事业主要是一个人文主义的事业――图书馆学始于人文主义”,“图书馆学更接近于人文科学,而不是硬科学”;我国图书馆学前辈杜定友先生认为:“若以人为目标办图书馆,则事业能生动而结合实际且有继续进行深潜研究之余地也”。流通服务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前沿阵地,万万不能偏离图书馆的运作轨道。

读者是图书馆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了读者,图书馆也就不复存在。而要拥有广大读者,就必须在图书馆流通服务中处处充满人文精神。弘扬人文精神一方面是有利于流通服务工作人员和读者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促使流通服务向健康的科学的方向发展。

4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建设

4.1构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理论体系

要构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理论体系,首先要明确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概念、内涵和范畴,建立完整的图书馆人文精神体系。其次是将“以人为本”作为图书馆工作总则,将图书馆必须遵循的读者平等原则、公益无偿原则、扶弱助困原则等人文法则通俗而详细地写进纲领、写进《规程》、写进《评估条例》,实现图书馆里人人平等的理想境界。另外,还要明确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实施细则,并要通过实践来不断总结和完善。

4.2 提升流通馆员和读者的人文素质

提高馆员和读者素质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最重要的还是要以人为本。只有充分肯定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升馆员和读者的素质。只有通过立足于馆员,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并千方百计地给流通馆员灌输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意识,让广大流通馆员积极行动起来,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才能在流通服务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同时提升读者的素质。

4.3 在流通服务工作中贯穿人文精神

图书馆流通工作是以人文为基础的,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具体工作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让人文精神落到实处。第一,馆员要立足于服务,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意识指导行动,无形之中馆员的言行举止就会体现出无私奉献和拳拳爱心,面对读者时,就会投入相应的情感,给予读者富于人情味的关怀。第二,流通馆员应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意识。流通馆员不仅要有人文意识,还要发扬科学精神,努力学习和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通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满足读者的需求。第三,在深化流通服务的参考咨询工作中实施“首问负责制”。通过实施“首问负责制”可以使流通馆员积极主动、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将无形的服务意识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思想上尊重读者,在感情上贴近读者,在行动上深入读者,在工作上为了读者,从而让读者深切体会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5 图书馆的人文管理

社会不断发展,人民全面素质提高,图书馆已经不再是以前简单的“藏书楼”。“书”与“读者”不再是借与被借的单一借还关系。在图书馆的建设中不能忽视对人的理解、关心和尊重,要充分调动广大读者和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然,在图书馆实行人文管理,呼唤“人性的回归”势在必行,是与世界图书馆界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相接轨的。注重人文管理应从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情感管理,知识管理,文明管理,能力管理和人才管理方面着手,在图书馆形成和开辟“现代软性化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领域。

参考文献

1 蒋建林.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综述[J].图书馆,2004(1).

2杨玉华,万方.浅谈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J].黑龙江史志.2010(7):84―86.

第7篇

一、做好场馆安全管理

在做好防火、防水、防雷、防盗、防虫、防尘、防静电、防污染,以及设施的维护保养、定期检修、排除隐患等日常安全管理的同时,还要及时发现问题,将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1.杜绝非法信息的传播

做好各类场馆日常巡查,如书架集中区域、电子阅览室、卫生间、楼道等公共空间。做好各类纸质文献资源的抽检工作,避免文献资源内夹带非法信息的现象发生。做好电子阅览室的管控,避免不法人员利用免费网络浏览和传播非法信息,并有效阻止其他读者浏览非法信息。技防和人防相结合,对公共空间要做到不间断、无缝隙式的巡查,避免不法人员在卫生间、楼道、电梯内等公共区域以及各类宣传栏上传播非法信息。

2.推行实名进馆制度

公共图书馆无门槛的免费开放,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平等享受文化权益的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读者量的增加,在场馆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人员密度越来越大,安全隐患升级。因此,有必要对入馆读者采取实名进馆制度,通过门禁系统,读者使用身份证、借阅卡、市民卡等证件做身份验证后进馆。此方法可减少非法人员入馆的可能性,也便于事故发生后及时调取进馆读者信息,配合相关部门的侦察工作。

3.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加强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硬件建设。要尽力用现代化设备来武装全馆, 同时强化互联网信息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对网上的不良信息坚决及时予以删除, 不能迁就各种毒素侵袭意识形态领域。

二、加强应急管理与员工培训

1.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图书馆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危机预警系统,建立危机管理常设机构,把危机预警纳入到日常管理体系中,积极面对危机的持久性。坚持积极主动、防范为主、分级预警、快速反应原则。能够感应危机来临时的信号,并能够判断这些信号与危机之间的关系,帮助管理者迅速转入危机事件管理状态,提前做好应急准备,选择一个最佳应对方案,采取及时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1],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同时,向社会和广大读者传达一个负责任的公众形象。

2.制定图书馆安全制度

处理危机事件时,应有法律依据。可制定图书馆安全制度,将图书馆的各项管理规定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和安全危机管理角度重新审视并修订,并公示在馆内明显处供读者了解。也可制定更周详的规则来规范图书馆和读者双方的行为,内容可涉及出入馆管理、计算机示范、复印机使用、武器及爆炸物、吸烟行为、会议、推销行为、罚款等。

3.培养图书馆员的安全危机意识及应变处理能力

不断加强和巩固馆内职工的反恐维稳意识,按照安全危机事件处理程序定期地训练图书馆员。停电、火灾发生时如何处理?最常见的读者违规时,如何协调处理?如碰到特殊读者,一些馆员教条地以对一般读者方式处理其违章行为,这就很容易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安全危机事件。所以说,应该定期的培训图书馆员(特别是一线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提高其应变处理能力。

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思想教育职能,配合政府开展维稳工作

图书馆不仅仅有留存历史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发挥社会教育大课堂的作用。而新疆地区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承担着社会的思想教育职能,配合政府开展维稳工作。

1.利用阵地优势,将普及安全知识和应急常识工作常态化

将普及安全知识和应急常识的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工作,定期开展。此项工作常态化,有利于?U大受益群体,并可不断加深读者对安全知识和应急常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图书馆可通过展览、图片、宣传片、安全知识与应急手册、图书馆网站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增强读者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预防意识、避灾意识、自救和互救能力。同时,邀请消防部门、安保部门、计算机专家等进行理论讲座,并配合实践指导和训练,提高读者的专业技能和应急能力。

2.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宣扬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

当前,随着新疆反恐维稳形势日趋严峻,剔除宗教极端思想对民众的渗透也显得尤为迫切。从近两年频发的暴恐活动来看,参与暴恐活动的犯罪分子大都受到了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铲除宗教极端思想正成为新疆维稳之要[2]。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最基层的治理入手,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效防止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渗透,切实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肩负着社会教育职能的图书馆,要正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讲座、阅读活动、图书专架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扬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同时,应建立自己的网站, 使之成为图书馆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基地。把最新、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渴求知识、信息的社会各阶层人们, 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学习、娱乐的需要。

3.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丰富乡村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大部分农村信教群众文化水平偏低,精神生活匮乏,极易受到非法宗教活动的煽动,制造宗教狂热。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改变城乡文化资源不平衡现象,使乡村群众获取普遍均等的文化服务,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图书馆人长期的奋斗目标[3]。公共图书馆要创新服务机制,多模式扶植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可发挥省、市级图书馆的作用,在乡村建立分馆式服务体系;推动学校、乡村图书馆共建,多种形式发展乡村少儿图书馆事业;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馆。同时,要丰富服务内容,推广适合乡村的特色服务,如在图书采购中,图书内容既要突出满足乡村读者需求的实用性,又要突出先进文化的引导性。深入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广泛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加强读书指导。此外,可针对少数民族群体,进行资源自建,如把本馆讲座视频、与农牧业生产有关的资料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或文字,也可购买内容积极向上的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的影视剧作品,在乡村中大力推广此类资源,用以丰富乡村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尝试开展就业服务指导工作,提升就业困难人员的竞争力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南北疆发展不平衡,民族问题、民生问题容易为“”所利用。加强新疆的民生建设已成为近年来各级政府的首要工作。通过就业改善新疆民生是一条重要途径,尤其是加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工作,对改善新疆民生、维护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作为公共图书馆,可利用社会教育职能,尝试开展就业服务指导工作,通过培训班,加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汉语水平学习,增强就业技能。同时,广泛收集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相关信息,形成自建数据库,向少数民族群众推广,拓宽他们的就业思路。此外,由于进城务工农民的维权意识及能力较弱,公共图书馆可与相关部门联合,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建立法律咨询平台,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数据库,成立专家团,为需要法律咨询的群众提供帮助。

5.积极推进图书馆三级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各族群众的综合素质

作为公共图书馆,在本馆开展维稳工作的同时,应积极推进本地区图书馆三级服务网络建设。此外,建议政府鼓励非公图书馆的建设,如车站/地铁站图书馆、私人图书馆、迷你图书馆、绘本馆,以及咖啡馆、茶馆等会员制的图书外借服务。将图书馆的作用辐射到本地区各个层面,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形成好的阅读习惯,满足各族群众的阅读需求,提升群众的综合素质,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第8篇

摘要:本文阐释了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论述了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机构;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图书馆是传承文化的场所;图书馆也是育人的基地;图书馆是文化的充电器;图书馆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一、校园文化

1、什么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楼群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地、花园、树林,各种牌匾、校园文化石、小桥、流水等美化校园物化形态的内容。还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都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对提高师生的文化道德素质,拓宽师生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2、校园文化的特征

第一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乃至数代人共同缔造的,而且薪火相传,相沿成习,生生不息。

第二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全校教职员工与学生共同创造的。学校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积极参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第三渗透性。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校园文化,像明媚的春光一样,飘洒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言谈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交友、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3、校园文化的功能

(1)提升素质。校园文化,是精神的,不是物质的。不能简单地用经济价值去衡量,不能简单地用货币进行交换。它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得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们时时、处处、事事却可以感受得到它的存在。可以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图书馆是知识的集散地,把知识变成文化,是素质提高的关键。文化的高度是思想,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厚度,而思想是一所大学的高度。[1]

(2)陶冶情操。校园文化可以陶冶人们道德情操。学校的一切活动,比如各种论坛、演讲、大型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社团活动、野外旅行、团体操、扶贫帮困、爱心捐赠……这些活动都可以展示师生的博爱之心,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还可以搭建一个舞台,给师生展现才华的机会,给领导、教师发现人才、利用人才的机会。可以极大地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3)营造文化氛围。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子们、教职员工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追求、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校园文化对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深远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任何说教所无法比拟的。

二、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机构

图书馆不仅是一个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场所,更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机构。高校的知识是共同体,高校的全部活动以知识为连接:高校的教育是传播知识;高校的科研是创新知识;高校的服务是运用知识。而图书馆是收藏和散发知识的地方,也是知识汇聚、交流的场所。但知识不等于文化,当赋予知识以灵魂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文化[2]。图书馆可以提供并丰富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食粮,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3]

2、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家与国家的实力的较量,已经不再是经济、军事的硬项实力,而更多地体现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引领的软实力上面。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为核心的“软实力”包括四个方面: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这四个方面,文化影响力为第一要素。校园文化是国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图书馆汇聚着几千年来中华的优秀文化,汇聚着几千年来人类的文明成果,这是具有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的。因此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3、图书馆是传承文化的场所

图书馆通过多年的收集、整理、保存了我国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这些优秀文化资源,经过学子们的学习、利用、消化、吸收,使之成为创新的基础,成为人格升华、心智开花、事业结果的前提;这些优秀文化资源,对教师传播知识、教学改革,科技进步;对全校教职员工素质的提高,对外来的文化交流与吸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图书馆也是育人的基地

总书记说:“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4]图书馆凭借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料及服务能力,在提升校园文化中,承担着文化育人的责任。不仅如此,还肩负起了环境育人的重任。走进图书馆,即使是冰雪严寒的冬天,你也能看到迎面绽放的鲜花,青翠欲滴的植物。在阅览室的廊柱上、大厅的墙壁上、电梯旁,随处可见装裱精美的名人字画,催人奋进的古诗词,励志的散文,还有镌刻在古香古色的瓷器上的名言名句。这优雅、恬静的环境,无处不浸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营造了一个启迪智慧、陶冶心灵的场所,使人们能轻松、愉快的在知识海洋中畅游,汲取智慧,净化心灵。因此图书馆不仅具有文化育人功能,还具有环境育人的功能。[5]

5、图书馆是文化的充电器

图书馆是提供读者阅览学习的场所,读者随时都可以在此获得学习阅览的权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与时俱进,多数人会来到图书馆补充、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写作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及各种能力。校园文化,只有在满足了师生员工对文化需求的前提下,才能让大家对校园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才可以说这个学校具有较强的文化实力。图书馆以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保证全体师生员工充分享受我国悠久文化遗产及古老文化的发展成果为己任,促使更多的人能接触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文化需求日益高涨,文化现象随处可见,促进学校文化的实力日益增强。

6、图书馆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第9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图书馆 资源共享利用

随着社会进步和高新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网络以其信息容量巨大、信息种类繁多、信息交互方便、传输速度快捷、覆盖范围极广等特点,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网络的发展,对图书馆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不断推动传统型图书馆向数字型、网络型、虚拟型图书馆延伸转变。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与利用,要在打造平台、整合资源、营造氛围上下功夫。

一、打造平台,创造共享利用的条件

网络为图书馆资源共享利用创造了便利,使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由传统的到现地翻阅资料,变成通过网络互通,在网上实现信息查找、文献调阅等功能。但网络的虚拟性、不稳定性、对硬件环境要求较高等特点,客观上对文献资源共享利用造成了一定困难。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须从三个方面着手:

1.建机制,解决共享利用标准的问题

忽视图书馆共享利用标准,必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影响资源共享利用。我国自2005年开始进行“标准文献共享网络建设”,形成了规模庞大标准文献题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但对图书馆共享利用标准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实现图书馆文献之间的无障碍共享和利用,就是要有一个统一标准,从范围、条件、程序、方法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解决好共享什么、利用什么,以及如何共享、如何利用的标准问题。要在建立国内统一标准的同时,加强与国际接轨,通过在每个省、市指定一些图书馆作为对外定点交流图书馆等方式,建立国内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共享利用的通道,搭建点对点交流的平台,消除国与国之间因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共享障碍。

2.建规矩,解决法律层面上的问题

图书馆网络化带来了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维护著作权人合法利益,以及资源共享利用后的收益分配等法律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在建规立矩上深化、细化、量化,在《物权法》、《著作权法》的总体框架和要求下,对文献资料的复制、拷贝、加工、引用、传递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最大限度保障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特别要针对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速度快、难于分辨、难于监管等客观实际,对各类电子书籍、音像文电、数字文档信息等资源进行严格规范和管理,按规定合理支付版权费用,使文献资源共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合理运行,防止共享利用变成私用、滥用。图书馆内部也要通过聘请法律顾问、健全内部制度等方式,使图书馆资源利用更加符合法律程序、尊重合法权益,内部工作人员也必须学法、知法、懂法,才能适应和解决图书馆因资源共享利用带来的日益增多的法律问题。

3.建设施,解决硬件设施上的问题

文献共享利用必须有强大的技术和硬件设施作支撑,就目前我国图书馆建设的现状,正处于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起步阶段,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共享利用的需要。因此,要下大力进行技术革新,充分利用目前发展的3G网络、手机等媒介,不断改进和发展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和检索技术,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管理手段自动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要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涉猎广泛的多媒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积极创建移动图书馆平台,不断推进图书馆资源共享利用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科学统筹,整合共享利用的资源

基于最广泛、最庞杂、最系统、最科学、最严谨的文献资源,是图书馆资源共享利用的基本前提。我国拥有广袤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信息资源,但在统筹多门类、多学科、多地域的资源上还不够,呈现出资源整合不系、资源整理不深入、馆与馆之间通联协作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收集闲散资源

闲散资源比较容易被忽视,主要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和存档价值,影响社会人文环境等的进步和发展变化,而没有专人去收集整理、形成体系的事件、文化、语言等内容。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继承人代代相传,而且要用文字、图文、音像等媒体传承下去,这就要求图书馆要担负起这方面的职责,特别是对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具有很高艺术性、历史性的东西要进行保护性收集,从而避免资源的流失。收集闲散资源,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要充分调动民众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广大群众充分认清收集闲散资源的重要性,主动为图书馆提供线索、资料,增强全民保护文化、传承文化的意识。

2.挖掘特色资源

特色资源是指因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具有典型特点、有收集价值的资源。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对于系统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人文、社会、地理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全国各地特色资源统在一起共享利用,不仅能建成集民族、宗教、社会等知识于一体的宝库,而且能增进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间了解掌握各自的历史渊源和基本情况,有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挖掘特色资源就是要充分发挥好代表不同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图书馆的作用,建立起各具特色的专题性图书馆,把这些专题图书馆建出特色、建出水平,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

3.统筹多方资源

统筹多方资源,就是要加强各地各类图书馆的联系交往和沟通协作,打破馆与馆之间的界限,实现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馆馆之间的经常性、定期性、互的交流合作,打通资源共享利用渠道。要建立庞大的电子图书信息库,通过广泛收集资源,加大投资力度,将现有文献资料逐步转化为电子文档、数字格式,不断充实和完善数字化馆藏资源,方便网络传输和交流,形成网络条件下的信息采集、重组导航、联机编目和馆际互借能力。

三、全民参与,营造共享利用的氛围

目前,我国文献资源共享利用率还比较低,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化带来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比较明显,一定程度制约了利用网络进行资源共享利用。此外,利用资源共享解决问题的群体仅限于高素质人才队伍,未向普通人群普及。要充分发挥好文献共享利用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须在“三个三”上下足功夫:

1.要发挥好三个作用

即:占领思想高地的作用、宣传先进文化的作用、传播科学知识的作用。在收集整理各项资源中,要把反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内容积极向上的资源充分收集出来、展示出来,多宣传先进文化,删除消极文化、庸俗文化。在资源共享利用过程中,要对所共享、利用的资源进行严格筛选把关,牢牢卡住思想文化底线,加强文化监管力度,严防将不入流、不入目、不入耳,甚至意识形态错位的信息资源分享利用,坚决防止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和传播。要重视加强科学知识的传播,使先进科学文化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服务,为生产力服务。

2.要实现三个目的

即:资源共享、问题共解、成果共用的目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与利用的最大目的,就是通过信息交互实现资源的流通交流。为此,要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将图书馆打造成各行业精英人才的聚集地,利用好虚拟网络的平台,实现跨地域的适时交流,共同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共同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享受资源共享带来的快乐和成果,发挥出资源利用的最大作用、带来最大实惠、取得最大成绩。

3.要达到三个效果

即:人人都来用、人人都会用、人人都想用的效果。针对目前人们对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不清楚,对网络条件下如何查找利用资源不懂不会,致使图书馆作用未能最大程度发挥等问题,要加强图书馆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出懂网络、懂管理、懂信息的图书馆员工队伍。要加强各类公共图书馆同大、中、小学图书馆的对口连接,在学生中培养出能学、会用图书馆资源的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全民网络化、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努力增强人们利用图书馆共享资源提升素质、回报社会、推动发展的能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