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茶文化的兴起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6 10:46: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茶文化的兴起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茶文化的兴起

第1篇

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窑址的出土物中,与茶器相关的器物数量远远多于前代,也在同时代出土器物中占了很大比重。以越窑为例,盛唐一朝,碗、盘、水盂、注子产量最大,占所有出土物的80%以上,而以碗的出土量最为巨大。(《中国陶瓷史》)除了水盂之外,上面提及的其他三种瓷器均作为茶具使用。

其次,茶文化兴起,推动了瓷器器型的革新。唐代以前,瓷器尚保留了大量陶器的特征。自茶文化兴起,瓷器变得更加灵动。以壶为例,魏晋时期流行“鸡首壶”,壶身与早先的陶罐无异,仅多一鸡首状流,盘口、鼓腹,短小流,整件器物重心偏下,显得厚重。唐代以后,“汤瓶”取代了“鸡首壶”,盘口逐渐变为侈口,腹变小,流加长,且流多管状或棱状,重心上移,整件器物显得活泼。这些变化,可能与晚唐时期兴起的“点茶法”有关。“点茶法”即先将茶末置于盏内,用汤瓶注以沸水,将茶末调成膏状,最后持汤瓶向盏中冲注适量热水而成饮用的茶。向茶盏中冲注的动作称为“点”,因为盏的容量很小“,点”特别讲究技巧,否则沸水很容易溢出。于是对装沸水的汤瓶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从流里面倾倒的水水流要顺畅、水量要适度、落水要准确。

为了便于点注,高颈、长腹、长流的汤瓶应运而生。管状和多棱状的流,顺畅性和水流稳定性明显好于魏晋时期流行的鸡首流。魏晋时期的碗,直口或者敛口,深腹、实心底,与陶钵较为相似。至唐代中期,碗多为侈口,由深腹变为浅腹,圜底增多。唐代晚期流行斜直壁碗,器型也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关于唐代文人饮茶方式,文献中也有零星的记载。唐代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笔记小说《封氏闻见记》卷六有这样的记载:“……伯熊著黄批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器内装的是刚刚煎完的茶,温度较高;喝茶时要能“手执茶器”而不烫手,茶器应该便于散热,而且方便“手执”。这一时期大量发现的敞口、浅腹、圜底的小碗,敞口、浅腹利于散热,小巧、圜底的特点,使人能以手执住而不致烫手,很可能是作茶具用。这种小型侈口碗,应是陆羽所提及的“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的茶瓯。

再次,由于品茶、斗茶风气的兴盛,人们不仅对茶色、茶味进行品评,还提高了对茶具的审美要求,进而推动了瓷器装饰性造型、纹样的产生,大大增强其文化内涵。“花口”是唐代瓷器的一大特色。中晚唐时,花口造型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大致与茶文化兴起的时间一致。根据考古的出土材料看,晚唐时的茶具大量采用花口造型。如当时流行的花口茶瓯,通常表现为五瓣花形,腹部无棱,圈足稍外撇,器型小巧精致。陆羽认为“膻鼎腥瓯,非器也”,即茶具已经不是一般的食用器,而是具有了一定文化内涵的器物符号。“花口”的造型,大大提升瓷器的文化内涵,使其脱离了“食用器”的范畴。1987年发掘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现了极其精美的秘色瓷碗。根据其器型、一同出土的金银茶具及文化意义上分析,这些秘色瓷碗应该为茶具。以茶具为代表的瓷器烧造,其技术已为我国青瓷制造的最高水平。

最后,因咏茶而推及瓷器,因而赋予了瓷器极大的文化内涵。有很多诗句都是借赞美瓷器来表现茶香,如郑谷“茶新换越瓯”、施肩吾的“越碗新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都是很好的例子。咏瓷诗兴盛是在唐代,并且咏瓷诗几乎都是咏吟茶具。由于茶文化的引入,瓷器第一次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茶文化的兴起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此之前,瓷器作为食器,深深打上陶器的烙印,造型较为古拙;茶文化兴起以后,对瓷质茶具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器型变得小巧灵动起来,装饰性花纹和造型也大量运用其上。

第2篇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其他一些国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特点。

美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最大特点是非常强调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银行鼓励冒险和创新,并在冒险、创新与风险效益的统一中,有效地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美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所体现的平等关系和纪律原则。在美国的商业银行中,自由平等的人性化思想贯穿银行经营的各方面,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设置,既给个人价值实现提供了空间,又保证了纪律的严明。

日本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它的团队精神上。以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为核心的团队精神是日本银行的经营法宝。这种企业文化易形成家族式的亲和力和归属感,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集体智慧和力量。配合这种企业文化,日本银行同时采用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来培养员工责任感。

英国人素以谨慎的绅士风范而著称,而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各项业务开展中,银行都是凭客户资源和资信两方面的共同表现决定交易是否成交。此外,银行还非常注重信誉,多数银行都允许发放大量不需抵押的信用贷款。

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对企业文化认识有限。在我们的商业银行中,许多员工乃至管理层对企业文化的理解都停留在看电影、文艺演出、旅游等形式化的层面,认识不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其结果就是导致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走形式,更谈不上员工主动将银行文化融于全行各项活动之中了。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制度保障。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不足,使得银行的管理层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商业银行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从调研、分析、分工、实施、考核等各个环节都没有一套完善和行之有效的制度,企业文化建设表现出随意性、形式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是企业文化建设忽视人的作用。企业文化具有持续性、可继承性的特点,不应因管理层的变更而任意改动甚至否定。同时,银行没有将文化建设的核心――员工――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不重视员工的培训,轻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员工进入银行后,不知道自己将来有什么样的职业前途和未来达到的职位程度,因此缺乏奋斗的目标。

第3篇

(1)精神层面的差异:

构成银行企业文化内核的是理念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银行存在和运行的精神支柱和发展的动力资源。它们的建立和形成是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与银行的发展历史、民族文化是分不开的。

①农行没有沉淀出有利于农行长远发展的理念体系

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理念的作用是将全体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望化为具体的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其格式就是把企业经营目标、发展战略和决策意图,升华为企业价值和经营理念,进而转化为员工的职业行为。优秀企业的经营理念都各有特点,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提出的“双成”理念(即成己为人,成人达己);海尔公司的三个理念(服务理念是“真诚到永远”,用人理念是“赛马不相马”,质量管理理念是“无缺陷”)。

渣打银行的理念体系是“平衡追求发展与严格控制成本和风险”与“客户至上”。其所有的制度、行为、物质方面的制定和创新都是围绕这个理念体系而运作。而农业银行自建行以来,由于业务范围和工作重心频繁调整,其职能定位几经改变,使得农发行经营目标、发展战略和决策意图体现阶段性特点,也造成农发行企业文化定位基础不牢固。再加上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长期处于自发状态,因此,没有能积淀出有利于农发行长期发展的理念体系。

②农行核心理念缺乏特色与差异性

农业银行目前的核心理念是2006年对外公布的“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理念。其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主人翁精神、敬业尽职精神、团队精神、竞争和创新的精神等内容。这个理念尽管表达了企业精神和作风,但是同样由于国家对农发行的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尚在进一步明确中,因而这个核心理念显得既缺乏金融行业特色,又缺乏农发行个性和创意,放在任何金融单位、任何企业甚至任何机构均可通用,在农发行分支机构也很难得到理解上的统一。而渣打银行把风险和收益摆在同等高度,明显带着金融银行业特有的风险与收益并存,风险越大、收益越大;风险越小、收益越小的特征,其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目标与战略,也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手段与独树一帜的经营成果。

③农业银行缺乏员工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商业银行员工的价值观对于商业银行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内驱力,渣打银行在全球雇员中建立一套根深蒂固的价值理念,渣打银行的每一位员工都深知银行所倡导的坚毅不拔、反应敏捷、创意无限、信誉可靠、国际视野的5个价值观,并将它们当做自己工作的指南,无处不体现着渣打银行的品牌价值。企业文化作为内部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能否被广大员工认同,能否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能否从本质上解决奉献与索取、局部与全局、数量与质量、效率与公平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优秀的银行文化只有能够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树立起“行兴我兴,行衰我衰”的利益共同体与事业共同体。目前,农业银行只有三化口号,缺乏员工正确价值观培养银行文化建设。

④产品服务差异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包括金融理念、金融产品、金融制度、金融工具的创新。渣打等外资银行为了在竞争中击败对手,占据有利地位,在金融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二十世纪70年代起的可转让存单、万能保险单等到二十世纪80年代的金融资产的期货期权、商业票据现金管理账户、ATM等再到二十世纪90年代指数期货、货币与利息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可谓五花八门。而目前农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和个人银行业务的部分业务中,金融产品比较单一。

⑤制度层面的差异

1.企业制度存在缺陷

渣打等外资商业银行企业制度构筑的逻辑前提是:产权清晰——人格独立——信用纽带——法制完善——经理阶层——市场环境。在农业银行中,这个逻辑前提还未完全具备,即制度发育不良,而制度发育不良可能造成农行运营出现如下无序情况:

2.产权模糊——资产增值乏力——偏移利润最大化目标——商业银行领导满足于行政级别升格。具体来说,不少农行分支行领导追求的不是经济目标而是政治目标。

3.法人治理机构虚设——权力不受监督——掠夺性经营——职工股金成为交际费用——“败家子”行为。具体来讲就是银行所有者缺位,必然导致经营权不受监督,即便形成了法人治理机构也是形同虚设。

4.权力干预——经济行政运作——经济空壳化、泡沫化。

 

⑥员工行为规范差异

行为文化是指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银行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这是银行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银行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1.农业对“客户至上”的服务行为准则认识存在误区:“客户至上”是农业银行和渣打银行共有的行为准则。所谓客户至上,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强调关注客户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和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渣打银行的经营活动、服务规范都是全方位围绕客户来开展的,让客户从内心体会到“上帝”的感觉。而农业银行对“客户至上”的理解基本还停留在微笑服务、规范着装等表层现象上。不少农业银行分支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店大欺客”的现象,其员工的一举一动、一眼一样都极其恶劣,严重损害了客户的感情和农业银行的形象。

2.缺少员工的学习娱乐活动:农业银行缺少“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员工当作赚钱的工具,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重现成人才招聘、轻现有人才培养。甚至不少支行把员工超八小时工作当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除了上班,很少组织员工进行团队的学习娱乐活动。

3.队伍建设薄弱:由于管理上的行政色彩和目前人才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现状,农发行用人树人理念相对薄弱。不但没有着手人才储备,而且确立的市场化用工机制让新来的员工缺乏归属感和家园感。对员工培训也是按照行政级别进行安排,举办的知识培训一般限于中高级管理人员,操作层参加的全是技能培训,参加知识培训的机会很少,充电严重不足。

(2)风险管理差异

不论法律干预还是国家权力干预,权力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大,法律就越远离经济生活。在农业银行的一些分支机构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秩序,制度发育不良,法律精神不足,不良资产始终高居不下,经营乏力。风险管理文化方面:渣打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卓有成效,但我国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我国农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坚持重财务报表、税务申报表、土地房屋抵押品的信贷模式,但是不仅中小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低,坏账率还是居高不下。比如2007年, 农行不良贷款合共为8179.73亿人民币,较2006年末增加826.86亿元,不良贷款率从23.43%略升至23.5%。如此高的坏账率严重影响了农业银行的健康、稳定、持续性的发展。

①法制不全——市场竞争无序——“灰色经济”行为膨胀——规范管

理成本过大。

②违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农业银行坚持从严治行,建立了分片巡视制度,制定了违规违纪处理办法和经济处罚办法。但是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执行文件带有随意性,各类经济案件时有发生。

③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随着金融业务的日益创新,其风险也日益复杂。而农业银行并没有像渣打银行那样把风险防范摆到企业文化层面上去,内控机制薄弱,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3)客户导向差异

第4篇

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来讲,语言都是其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语言与文化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语言的学习就是对于一个国家文化的学习,在学习语言时既要注意不同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得体性,还应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联系,以便更好的使用语言,本文重点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运用方面进行得体性分析,分析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的表达形式不同,探究了语言运用中得体性原则的提出,分析了语言运用得体性和英汉文化的种种差异,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了解国家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得英语的学习水平和自己母语的学习共同发展,提高对英语文化的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并且学会不同国家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发展。

关键词:语言运用;英汉文化;文化差异;语言得体性

1.语言运用中的得体性准则的提出

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流,有其艺术性,成功的语言交流必须建立在语言得体的基础之上,为了描述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很多学者就此提出过一些见识,但是都表达的不是非常确切,对于语言运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清楚的说明白,直到上个世纪89年代,一位英国的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语言交流过程中的礼貌原则和六条准则,其中这六条准则中的第一条“tact maxim”,很多国内学者将这一条准则翻译为得体准则,并且就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得体准则探讨了一系列的问题,分析了文化差异导致的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的一系列差异。

2.关于语言运用中的得体的探究

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对语言的运用过程中的得体性有所探究,但是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结论来描述语言的得体性,在修辞学中,语言的得体性表达是重要的内容,不仅体现了哲学中所强调的适度原则,还体现了美学中所强调的和谐原则。下面我们就语言得体性的这两方面的体现进行细致的探究,首先语言的得体性体现了哲学中的适度原则。辩证我唯物主义中的“度”的具体含义是制约事物本身或者与事物相关联的外界因素的范围、限度,世界上存在的任何物质都有自己的“度”,并且这个所谓的“度”有其自身的极限值,一旦超越了极限值就不得w了语言的得体性与辩证唯物主义所强调的度一点都不冲突,在语言的表达过程中,都在表述过程中遵循的一个界限,虽然国家之间的文化不尽相同,但是就语言的得体性来讲这个度是通用的,语言的得体性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适度”,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学中所强调的得体就是指的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最恰当表达的一个度,也就是所谓的理想的表达方式。

语言的得体性与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强调的美学原则是相通的,得体性的终极目标就是美的原则,在语言表达过程中遵循得体性原则也就是遵循美学原则。得体性原则还有自身的层次性,有些语言表达在表面上看是不符合得体性原则的,但是从更深层次方面来讲,却又体现了更深层次的得体,这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多次体现,由此可见语言的得体性原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用一句话对其进行概括,必须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不断探索其含义。

3.语言运用中得体性的英汉文化差异

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得体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自身的普遍性,但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地域差异、社会差异及语言环境的差异,而具体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虽然礼貌得体是人类相通的认知,但是在语言的具体表达过程中,其得体性还受到国家文化的制约,下面我国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语言运用过程中的英汉文化差异。

3.1 在礼貌话语的结构模式上英汉存在差异

在礼貌用语的表达方面,英语和汉语存在着模式差异。语言的得体性会由于不同国家语言的结构模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达,在英语中大部分的礼貌用语都是情态动词引导的句子,并且在一个英语句子会因为一个情态动词的使用出现很大的语义偏差,例如will和are,这两个词汇都能够引导情态动词句,但是在使用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异,will的语气比较委婉,而are是直接询问对方。也就是英语表达中情态动词的引用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语义。而在汉语文化中却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在汉语的礼貌用语中的表达不存在依靠情态动词来表述语义,在很多正式的场合,中国人喜欢用半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敬意,例如“鄙人不才,请多指教”类似的语句。

3.2 在类似概念的表达上英汉存在差异

在一些类似概念上,英美人和中国人在表达上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的性格含蓄内敛,很多时候会自表谦虚,而英美人则直截了当,例如当面对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会说“哪里哪里”,而面对对方的称赞,英美人的反应则是“谢谢”。还有就是在接受对方的礼物时,英美人的反应是大方的直接接受,并且当着对方的面直接打开,而中国人则喜欢再三推辞,并且不喜欢当众打开,总之在中国人看来,英美人表现的非常不谦虚,而英美人看中国人,则认为他们不真诚,虚伪。还有一些对于个人问题的提问上,当向中国人询问年龄时,中国人会直接给出答案,而向英美人提这个问题时,他们则会认为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总之在语言交谈中,要特别注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4.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在运用时的得体性就是强调在表述过程中的一个“度”,但是不同国家对语言的得体性的具体的“度”有所差异,在进行实际的交流沟通时,应该注意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合理的进行语言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健儿.语言运用中的得体性及其文化差异[J].外语教学,1998

第5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差异性;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37-03

一、前言

美国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通过对全球优秀企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这些一流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普通公司的企业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一是团队协作精神;二是以客户为中心;三是平等对待员工;四是激励与创新。凭着这四大支柱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力,使这些一流公司保持百年不衰。在大多数企业里,实际的企业文化同公司希望形成的企业文化出入很大,但对那些杰出的公司来说,实际情况同理想的企业文化之间的关联却很强,对公司的核心准则、企业价值观遵循始终如一,这一理念可以说是世界最受推崇的公司得以成功的一大基石。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增加企业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作用。

二、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要素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新型办公工具如因特网等的普及应用,企业的日常管理规则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劳动工具的变化要求思想观念的更新;劳动中人的智力因素比例增加,脑力劳动者人数相对增长,相应地,企业管理者也不能再把这些高素质的员工视作机器人,而是要给员工以感情尊重、理智尊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需要满足层次攀高,企业必须适应这一新情况,从而制定出适合现代人的管理方法,这一点与“社会人”在管理界的提出有相同的现实基础;竞争加剧,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劳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必须提出符合需要的价值观念,企业规模的扩大、跨国公司的出现,成千上万人,甚至是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在一个公司工作,需要统一思想、统一观念、统一行为等,企业文化理论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寻求生存的竞争“原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劳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家的重视。

企业文化可以从根本是调动员工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迪尔和肯尼迪把企业文化整个理论系统概述为5个要素:(一)企业环境:是指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经营方向、外部环境、企业的社会形象、与外界的联系等方面;(二)价值观:是指企业内成员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坏、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认识;(三)英雄人物:是指企业文化的核心人物或企业文化的人格化;(四)文化仪式:是指企业内的各种表彰、奖励活动、聚会以及文娱活动等;(五)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是指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渠道。

三、基于企业文化差异性分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管理上的差异还表现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之中。企业文化是个较为复杂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业特征、发展历史、领导风格、人员素质和观念都是影响这一价值体系的变量。一种管理理念或管理方法,在这一企业可以获得极大的管理成效,而在另一企业,可能是完全行不通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一个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不可改变的。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改进管理方法;但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有计划、分阶段地加以实施,其中最关键的是观念上的改变。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这决定了美国民族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美国的企业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但这种个人主义不是一般概念上的自私,而是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能动性、个性和个人成就。在这种个人主义思想的支配下,美国的企业管理以个人的能动主义为基础,鼓励职工个人奋斗,实行个人负责、个人决策。因此,在美国企业中个人英雄主义比较突出,许多企业常常把企业的创业者或对企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个人推崇为英雄。企业对职工的评价也是基于能力主义原则,加薪和提职也只看能力和工作业绩,不考虑年龄、资历和学历等因素。以个人主义为特点的企业文化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的价值目标和个人的价值目标是不一致的,企业以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员工,以追求企业目标的实现。职工仅把企业看成是实现个人目标和自我价值的场所和手段。

第6篇

关键词:V形块,定位误差计算,通用公式,应用

 

1引言

总所周知,在机床专用夹具设计时,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是解决一批工件定位“准不准”的问题。[1]当工件以外圆柱面定位时,V形块是用得最多的定位元件,V形块定位误差的计算方法有合成法、极限法和微分法,无论哪一种方法,都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计算过程繁琐。因此,应建立一个完整、一般性的计算公式,以便能迅速、准确地进行V形块定位误差的分析和计算论文格式模板。

2 V形块定位误差计算的通用公式

2.1 V形块定位的基本要素分析

工件定位时,不同定位方式的基本要素包含定位基准、定位基面、限位基准、限位基面和工序基准机电一体化论文,由于定位方式的多样化,所以,定位的基本要素表述也不尽相同,因此,掌握不同定位方式的基本要素,是设计定位方案和分析计算定位误差的基本条件。笔者对于V形块定位方式的基本要素分析如下:

定位基准为工件中心线,定位基面为工件外圆面;限位基准则为放在V形块上标准心棒的中心线,工序基准为工序尺寸两端中非加工表面一端。

2.2 V形块定位误差计算通用公式分析

所谓定位误差,是指一批工件在夹具中定位时,由于定位不准而引起的工序基准相对于加工表而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最大位置变动量。工序基准的变动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由于定位副(工件上的定位基而和夹具上的定位元件)的制造误差而引起的基准移位误差;二是由于工件的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基准不重合误差。[2,3]定位误差由这两项误差合成,考虑到定位尺寸(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所夹尺寸)和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V形块定位时基准不重合误差和基准位移误差的相对确定性,结合以往的教学和实践生产经验,笔者认为,V形块定位误差应按下式讲行计算:

公式中为定位基面直径的公差;为V形块的夹角;为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为定位基准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

公式中为工序基准的位置因子,如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重合,取900;如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取00

公式中的为定位误差合成符号。当工序基准不在定位基面上,直接取“”;当工序基准在定位基面上,“”或“-”的判定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与V形块对称面垂直的定位基面中心线作为分界线,

2)当工序尺寸与定位基面的上母线接触,取“”;当工序尺寸与定位基面的下母线接触,取“-”;

3)当工序尺寸与定位基面的中心线接触,此时机电一体化论文,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重合,取900,为0,不存在“”或“-”的判定论文格式模板。

3 公式的应用

3.1 V形块定位垂直方向工序尺寸的计算

图1为工件以外圆表面在V形块上定位钻孔的示意图,求工序尺寸H1、H2和H3的定位误差。

图1 垂直工序尺寸

对于工序尺寸H1:

通过分析可知,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为垂直方向,加工尺寸方也为垂直方向,所以,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00,取00;定位基准为N点,工序基准为工序尺寸H1的上母线,两者所夹尺寸即为定位尺寸,定位尺寸故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00, 取00;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取00;工序基准在定位基面上,且工序尺寸与上母线联系,故公式取“+”,将分析结果代入公式直接得到结果:

=

按照上述分析思路同理可得

==

=

3.2 V形块定位水平方向工序尺寸的计算

图2为工件以外圆表面在V形块上定位钻孔的示意图,求工序尺寸L1和L2的定位误差。

图2 水平工序尺寸

对于工序尺寸L1:

分析可知,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垂直)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900,取900;定位尺寸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00, 取00;工序基准为右侧母线,定位基准为中心机电一体化论文,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取00;为0,不存在“”或“-”的判定。将分析结果代入公式直接得到结果:=

对于工序尺寸L2:

按照上述分析思路可得 =

3.3 倾斜的工序尺寸

图3为工件以外圆表面在V形块上定位钻孔的示意图,求工序尺寸A的定位误差。

图3 倾斜工序尺寸

对于工序尺寸A:

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取;定位尺寸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00, 取00;工序基准为工序尺寸A的上端母线,定位基准为工件中心,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取00;工序基准在定位基面上,且工序尺寸与上母线联系,故公式取“+”,将分析结果代入公式直接得到结果:

=

4 结论

本章提出的V形块定位误差的通用公式,对于理论教学和实际生产中快速、准确进V形块定位误差的分析和计算,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

参考文献:〔1〕焦小眀、孙庆群.机械加工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龚定安、赵孝昶、高化.机床夹具设计〔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3〕薛源顺 机床夹具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第7篇

引言

中国茶艺的演变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的。茶艺馆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而当代的茶文化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茶艺的演变,也代表着我国茶文化在不断进步,它的进步,使得人对茶文化的研究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茶文化的缘起、茶文化的定型以及茶文化的转型都有了深入探讨。本文中,通过对茶文化的兴起、演变及发展等过程的研究,让更多国人了解中国茶艺。

一、茶艺馆的兴起

(一)台湾茶艺馆

台湾虽与大陆隔岸相对,但是茶叶的产地由于大量移民,从而把饮茶这一习惯带到了台湾。但是在70年代之前,台湾的饮茶不算盛行于世。台湾的茶室多出现在农村地区,城市中的茶室很少见,有的也只是一个以饮茶为由的风化业场所。70年代之后,台湾的经济飞速发展,台湾人民的生活也更加优越。传统文化在这时盛起,茶文化也在这时重新兴起。

茶文化的复兴需要继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有所创新。茶文化的研究者,应当研究出能够适应台湾人生活的饮茶方式。满足现代人的社会需求,茶文化需要高雅的环境。茶艺的出现,很多关于茶文化的协会也相继成立,茶艺馆也就出现了。

茶艺馆的兴起,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茶艺馆就是一个能够表现茶文化的地方,它与之前的饮茶场所有所区别,它对环境的装饰要求体现出茶文化的要素,对于泡茶、饮茶的日常方式也要求形成茶文化的艺术特点。茶艺馆的发展,推动了台湾茶叶的销量,茶文化也成为了台湾文化的一种文化标志,把茶文化传播到更多国家、地区。

(二)大陆茶艺馆

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关于茶文化的著作也有很多,这些专著对于茶文化是一种宣传。茶文化的推广,也能够促进茶叶的销量,从而提升了经济发展。

对于中国的饮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馆的兴起,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首先是由于大众传媒的介入。70年代前,茶叶的信息会出现在报刊上,但并没有对于茶文化的报道。198年中国的第一个茶文化团体出现,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茶文化的记载。

80年代,茶文化的报道出现在了电视节目中,茶叶的停滞销售成为一大问题,通过电视的传播,缓解了滞销问题。报刊、电视的传播,使茶文化得到社会更多关注。

其次,茶文化的影响与医学也有关联。人们对茶叶缺乏认知,通过医学的解释与传播,让人们更加了解茶叶与健康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样也能够促进热门对茶叶的消费欲望。医学界对于茶叶的药用价值也有所开发,促进了经济发展。

茶文化的发展、媒体的传播、医学的见证,这些都是中国茶文化前进的条件。因此,曾经消失的传统茶艺馆,也得到恢复。茶艺馆主要宣传茶文化,其中,包含有大量关于茶文化的报刊杂志,通过公益活动弘扬茶文化,让更多大陆人民了解茶,了解茶艺。

中国的茶艺馆在国内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的,一种是以宣传茶文化为主提出创新,一种是茶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弘扬中国文化。当时茶艺馆有新兴起的茶艺馆和传统的茶艺馆。

(三)两地区的茶文化交流

社会的变革,使人们的需求不断提升,对于茶文化也有了更多的需要。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茶文化的进入台湾后,为大陆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使得大陆茶馆逐渐兴起。

80年代,两岸的人民不能自由来往,茶文化在台湾盛行时,大陆人民只能通过报纸的介绍了解茶文化。

1988年台湾回归,两岸终于不用隔海相望。台湾的文化代表团进入大陆,针对茶文化有所交流,这也是大陆茶文化发展的新开端。在交流会上,呼吁茶文化的发展,对茶文化进行大肆宣传。茶艺的传入,使得两岸的文化关系更进一步,之后台湾与大陆便有了频繁的茶文化的交流。

之后,茶叶文化的专家与大陆的同行专家互相探讨,对于茶叶的生产、制作以及销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台湾茶文化团体的频繁来往,复兴了大陆茶艺文化。后来也有了在同一个舞台讲述中国的茶艺。

二、茶艺的演变

(一)唐展

唐代是中国茶艺的成熟时期。唐代期间,大量文人从事茶事,也写了大量的诗歌去赞颂茶艺,从而让茶的品味有所提升。唐代很多诗人都撰写了关于茶的诗句。著名的诗人有李白、白居易、杜牧等为代表。这些诗人对茶文化有独特的见解。他们品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对茶在各方面特点的心理感受,他们的诗句借助茶的特点,突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品茶也成为他们的生活情趣,借茶抒情,使得茶有了文化意蕴,有了艺术价值。

唐代陆羽有高超的煮茶技巧。简而言之就是9个步骤,对茶叶进行精心采造;鉴别茶叶的好与差;品茶的茶具也有讲究;煮茶时的火候要掌握恰当;添加适量的水;进行炙茶;对茶的碾末;进行煮茶以及饮茶。

由此看来,唐代不仅茶艺文化发展,茶艺的技巧也基本形成。

(二)宋代以后的发展

宋代人对茶的追求在于真味。宋代品茶在于茶的香味,因此宋代诗人描述茶的诗句大多称赞其美味。宋代茶的三大标准是色、香、味。

与唐代相同的是宋代的点茶,宋代所使用的茶叶仍然是唐代茶叶。宋代喜欢茶汤泡沫,蒸青容易使味道损失,于是在民间传播的直接烘焙的散茶受到很大欢迎。

明代的茶艺技巧有了新发展,出现了炒青。茶叶经过炒青,味道更佳,色泽也更青绿,茶的滋味也更使人陶醉,茶叶也开始使用直接用开水冲泡。于是宋元时期出现了散茶冲泡。

中国茶艺的演变历程,由混煮到煮茶再到点茶最后到泡茶。中国茶艺不断发展,而茶艺的方式也更加简约化,为茶艺增添了生活与艺术气息。

三、茶艺的发展

茶艺发展有三次,第一次是唐代、第二次是宋代、第三次是明代。中国的饮茶发展,从前主要用于药材的使用,到唐代便成为了饮茶。唐代饮茶的发展,关键人物便是陆羽,他对茶艺技巧的使用,使茶文化上升到更高一层。宋代的茶艺法是点茶,使茶文化真正成为艺术文化。明代,是泡茶的兴起开端,属于茶艺的转型。

茶艺是中国的一门艺术,从茶艺的学习中,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底蕴。品茶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在茶中感受生活,平静内心。

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茶叶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对于茶叶的鉴别工作也需要谨慎对待,不能让劣质的茶叶影响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第8篇

为此我们特意采访了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王德刚教授,以及山东省农业厅果茶技术指导站副站长、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段家祥先生,请他们为茶文化旅游指点迷经。

L=《旅游世界》,W=王德刚教授, D=段家祥先生

什么是茶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有何益处?

W:茶文化旅游属于旅游产品分类中主题文化旅游的一种,是以茶及茶文化为主题,以茶文化体验为手段、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知识等目的,而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茶文化旅游,对游客来说,不仅能亲到茶园地头、欣赏茶园美景,还能在制茶车间学习如何做茶,以及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对于茶产地的茶叶企业来说,络绎不绝的游客不仅能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更是一种绝佳的品牌营销。

D:茶文化游是以悠久的茶文化为主题开展的文化旅游活动。中国茶文化旅游内容丰富,包括茶文化访古旅游、考察茶文化风尚、观赏茶艺表演、参与各地茶道活动、领略各地茶馆风情、品尝茶点、茶食活动等等。

这些活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创新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丰富精神生活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茶文化旅游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或者景区是哪个?好在哪里?

W:我个人认为中国茶文化旅游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应该是杭州梅家坞茶文化乡村旅游区,梅家坞是著名的龙井茶乡,在那里品龙井茶、吃农家土菜,享受茶文化村生态自然之美、农家风情之乐。目前这里已经成为一处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茶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地。

D:我个人觉得广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的茶文化旅游做的比较成功,他们以生态农业为开发方向,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回归传统的心理需求,大力弘扬纯生态茶文化,在茶叶种植的同时结合了果树的种植和园林绿化,让人身在茶园之中,顿感心旷神怡。

当下茶文化旅游有何不足之处?

W:快节奏的工作,使城市人养成了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他们来乡间参加茶文化旅游活动,大都是走马观花,没有多少人能够定下心来坐一坐,慢悠悠地泡上一杯茶,在品茶中感悟人生。近些年兴起“茶旅游”热,更多的是停留在茶的物质形态上,没有涉及到茶文化精神形态。甚至很多的所谓茶文化旅游实际打着茶文化的旗号在做卖茶的生意。

D:茶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旅游市场中茶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很多茶文化产品仅仅停留在研究、保护、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上,未真正与旅游市场接轨。例如,现有的一些茶文化旅游路线的设计上,较多的停留在游览层次,但能够让游客静心领会,参与到茶文化中并达到修身养性,可以清心的行程较少 。

您对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有何意见和建议?

W:我认为,茶文化旅游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茶文化的人文旅游,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为脉络。让旅游者在深刻感受茶历史的同时,得到一种文化上的启悟与收获。中国有句老话叫“茶由禅生”,做真正的茶文化旅游要有境界,要塑造“茶镜”,让游客能够体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一种小众的旅游。

二是茶文化的自然旅游,诸多名山大川中的茶蕴含着土地灵气,旅游者在游览大自然中感受到茶文化。这也是一种大众的旅游,但真正的茶文化旅游必然是小众市场。所以,未来的茶文化旅游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不同分层次定位市场。做到小众与大众并存。

D: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我们需要不断推出系列茶文化核心吸引物,将无形的文化、历史资源借助建筑、茶具、茶艺、旅游路线等方式可视化,让游客有直观的视觉感受和真实的切身体验;其次,继续完善景区配套设施,让游客可以行得畅、玩得好、吃得美、购得愉、住得舒。

能否为游客推荐几处比较好的茶文化旅游地?

第9篇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历史;民俗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1中国茶文化发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茶文化与茶艺教学密不可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苏叶扬.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