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6 10:46: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物业管理基本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

第1篇

关键词: 中职物业管理专业 《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 校本教材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具有岗位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能够输送到行业企业上岗就业的中级技术人员。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成为多面手;不仅要熟练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工作。要培养这些职业能力,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有赖于适用于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我以培养物业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谈谈对开发《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的几点思考。

一、物业管理行业就业岗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屋住”,而是要住着舒适、住着方便、住着安全。但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刚起步,物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实用型的物业经营管理队伍。房地产不但开发规模增大,智能化、生态化、人文社区化程度也大幅提高,配套服务项目增多、主题开发、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对物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物业管理是一个综合行业,涉及建筑学、土木工程学、建设管理、工程设备管理、房地产投资与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所以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

我校开设的物业管理专业是国家级重点专业,在这多年的专业教育探索研究及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中,确定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第一任职岗位为在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市场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在2011年年初由我校负责牵头完成的广东省物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写工作中,我们联系了多间校企合作的物业企业,经过调研论证,大致归纳了物业专业的就业岗位有:前期物业管理助理、物业管理员、物业前台接待员、文员、物业招商助理、房地销售员、房地产经纪等。因此,学生不仅要具备物业管理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应的房地产基础知识,如熟悉房地产开发全过程及其各环节的有关业务等。

二、《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部分学校在开设物业管理专业时认为其发展趋势已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房地产开发后期的服务性行业。所以在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围绕“管理、服务、经营”的特点展开,摒弃了一些与物业管理关系不大的房地产前期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而事实上,经过这几年房地产市场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了。特别是现时很多物业管理都实行前期介入及参与后期物业的营销、经营管理,这就对从事物业管理行业的人员提出了必须具备相关房地产知识的要求。例如在参与房地产项目前期介入阶段,要识读房屋户型图,掌握房屋各种户型间隔、朝向、风格、装修、层高等基本知识。在日常物业管理中有可能涉及房屋租赁、买卖等交易,那么掌握适当的房地产中介业务知识和房屋交易流程就更有必要了。

物业管理在整个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开发公司的前期介入、房屋销售租赁、物业经营活动等工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相关岗位的迁移能力也是必需的。《房地产基础知识》这门入门课程,包括房地产专业教育、岗位设置介绍、房屋基本要素学习、房屋开发基础知识,其正是为打破学科界限、融合房地产知识这一特色而开设的。

三、目前选用的《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材部分内容难度偏高。

现在我校物业专业所选用的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系列教材,教程内容主要围绕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资金筹措、用地取得、市场营销等方面,对于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对房地产市场状况、行业概况、房屋基础知识等方面都没有初步理解的情况下来学习这些内容,学生普遍难以消化了解,更不用说学会掌握运用知识了。例如对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教材采用的是一些成本估算方法、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及引用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等,这些财务分析法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尚且有一定难度,更何况是对中职学生呢?

2.教材内容的设置对物业专业学生的岗位适用性有偏差。

学生在以后的物业管理工作岗位上可能会运用的知识除了本专业相关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房地产知识,如学会读懂房屋的平、立、剖面图纸、了解房地产的种类,知道房屋面积测算的分类、方法,还有诸如房屋产权的分类及产权登记流程,等等。但现有教材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房屋建设规划与勘查设计、房地产开发建设施工管理等内容。学生以后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时,理论与实践有偏差。

3.课程评价方式单一、模式化。

传统的理论课程采用的课堂考核评价体系,考试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考试方法简单,重在教室考试。在课程考核上,一般采用单一的笔试形式,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而且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如讲到房地产项目资金筹措,考核学生掌握哪些开发资金来源、融资的方式、融资的步骤及审查内容等,学生往往就通过背诵记忆等方式来学习。这种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只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特别是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张扬。同时,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充分突出物业管理专业中涉及的房地产知识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

四、对改革《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的几点思考

很明显,完全采用现行的一些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教材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不能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师资力量等综合因素,探索与开发适用于本专业的校本教材。我在物业管理专业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开发校本教材应以适应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为前提,在新的教材中不断淘汰不适用的内容,增加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内容。

1.作为物业专业学生学习房地产知识的入门课程,教材内容应考虑选择难度较低、能吸引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模块。

从目前选用的教材内容来看,教材没有充分考虑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基础的差异;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需求及长处。结果所编教材面面俱到且理论性过强,导致学生学不会也不愿学。针对这种情况,以及我校专业特点,我们首先要对这门课程进行重新开发编写校本教材,使教材符合岗位工作要求。从我校目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体系学习来看,《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循序性发展。作为物业专业学生学习房地产知识的入门课程,开发校本教材时应考虑选择难度较低、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模块。如教材开篇内容可先做专业教育,以及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分析、介绍。在讲到商品房介绍时,可结合目前最主流、最受认可的一些热门户型设计给学生讲解房屋的户型结构、朝向、层高、装修、建筑风格、物业类型等基础模块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产生兴趣继而上升到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2.《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应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选择更贴合专业学习特点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内容。

《房地产基础知识》作为入门课程,本应教授房地产专业中有关开发、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对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把握“以够用为主,以胜任为主”的原则,在编写教材中紧紧围绕学生在以后物业管理工作岗位上需要或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看,职业岗位群定位在物业管理及相关房地产企业操作层的第一线岗位,涉及如前期物业管理助理、物业管理员、前台接待、文员、物业招商管理员、房地产销售、房地产经纪等岗位。所以在校本教材内容编写上应选择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如商品房介绍,小区(写字楼、商场、工业厂房)楼宇配套设施介绍,建筑物用地性质、如何取得土地,开发建房的资金来源取得等内容。至于应用较少的如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价;房地产建设规划、勘查设计;房屋开发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则可放至拓展性学习模块上,让学有余力。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既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疑惑,又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时内可以接受或完成更多的任务,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3.教材课程内容结构安排应从学生实际生活感受为切入点,再由浅入深地扩展到房地产市场专业知识层面。

以往的课程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一般都是从行业发展历史、概况现状等入手,然后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房屋过程为流程导向编排教程内容。但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往往集中在浅显性、趣味性、生活化的内容上。所以在编写这门教材上,我认为不妨把传统的学习内容顺序反过来,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职位岗位介绍、涉及相关的房地产专业知识入手,然后从房地产开发的成品――商品房的基本介绍,再到楼宇公建配套建设、建设用地取得、房地产开发资金筹集、开发企业介绍等环节,把房屋开发建设的过程从结果出发,再逐级往前推来安排教程内容。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应大胆改变教学内容的繁、难、不适合的现状,加入学生乐学、喜学的内容,使专业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4.采用模块化的考核方式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

编写校本教材,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而且要解决“考什么”、“怎么考”。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规律来看,不难发现,学习内容的难度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状态又会影响学习结果。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有些知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易理解,学习难度较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测试学生的学习结果,必然出现大批的不及格。所以,我认为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这门科目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例如采用模块化考试,即在部分难度较大、内容较多的主干专业课中,将学习内容整合成不同模块,按模块分别进行考试,各模块成绩的累加就是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例如在楼宇公建配套设施介绍这内容上,可分成几个学习模块:住宅小区主要配套设施建设―写字楼配套―商场物业配套―工业厂房配套―特殊物业的配套建设。根据不同的物业类型,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模块考核。模块化考试既能评价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结果,又能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能降低了学习难度,又能给学生一个调整自身学习状况的机会,扭转以往课程考试“一锤定音”的现象,让学生循序渐进,较好地解决专业基础课难学的问题。

总之,《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应以任务化、活动化为表现形式,贯彻“理实一体化”的原则,在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点的完整性的前提下,不刻意追求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考虑中职学生的现状的基础上,力争使教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发挥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专业优势的作用。只有构建密切结合物业管理行业发展、专业特点的特色鲜明的《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本课程才能真正成为为专业服务的专业平台课。

参考文献:

[1]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2]刘喜鸽.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机械职业教育,2007,(09).

第2篇

【关键词】物业管理;成本控制;措施及建议

成本控制,有利于提升物业企业的投资收益、完善其内部组织结构,对于物业管理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首先介绍了物业管理成本的现状,接着论述了成本控制措施及建议,希望对大家相关课题研究有所启发。

一、物业管理成本的现状

1.物业企业组织成本较高

组织成本分为静态组织成本和动态组织成本,是物业管理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业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静态组织成本,管理层次越不清晰、人事管理越不完善、多头领导越严重,静态组织成本就越高。动态组织成本是物业企业在运行中产生的成本,人员素质以及工具种类决定了组织决策的落实程度,继而决定了动态组织成本的高低。随着物业企业的发展壮大,组织成本所占比重将持续上升,对物业管理成本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2.物业管理方式简单

物业管理是服务性行业,“服务”是物业管理企业向业主提供的产品。与一般的企业类似,生产方式越粗放、越简单,生产成本就越高。与一般企业不同的是,物业管理提供的产品是服务,是面向业主的,管理方式还会影响到客户体验。从整体上看,物业管理的方式科技含量较低、智能化水平也不高,这就导致物业管理过多地依赖人力和物力,产生较高的成本支出。

3.配套设施不完备,规划不合理

配套设施不完备主要针对大城市的早期小区以及中小城镇部分现开发的小区。尽管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理论探索和实业发展已取得了部分成就,但还是存在着重视前期开发、忽视后期管理的现象,直接导致小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备,管理难度较大。比如,健身器材缺少、停车位较少、绿化面积较低等,这些问题几乎都是小区前期规划的硬伤,后期的物业管理很难解决,但这些都是业主最主要的投诉内容,物业管理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协调、沟通,继而产生较高的管理成本。

4.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方式单一

现阶段,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方式比较单一,提高几乎都是基本的服务,比如设备维修及保养、绿化保洁、安保等,不能很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既不能满足业主多样化的服务的需要,也造成企业成本收益较低,变相地增加成本支出。

二、物业管理成本控制措施及建议

1.创新成本支出审核的方法

成本控制的目的之一是控制物业管理成本的支出范围。但在具体的操作上,物业管理成本支出范围并没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其支出范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对支出范围合理性审核的方法进行创新,以便能更好地判断是否超出支出范围。支出范围是否合理的审核应坚持三个原则:不属于物业管理支出的不合理;与物业管理职责、工作任务没有联系的不合理;超出规模和数量的不合理。就物业管理而言,成本支出范围主要指两方面,一是物业管理工作人员工薪金补贴、日常办公费和设备购置费等;二是指行政事业性项目,其支出应严格遵循项目计划,并限定于项目开支范围内,专款专用,不可挪用为无关项目或事项的支出。

2.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制

完善的经济责任制是成本控制工作的制度保障。经济责任制可通过内部控制有效地减少乱支、私设小金库、腐败的发生。物业管理的领导,财务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其他部门的负责人,要明确责任,划分权利范围,相互监督。建立独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制部门,对人事体系层层防范,落实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建通常态化的检查和评估,对成本支出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记录,确保实际工作向着既定目标开展,把实际目标的完成情况、成本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作为考核标准,并把最终的考核结果与薪资分配、人事管理挂钩,改变“吃大锅饭”的现象,实现成本控制工作的不断完善。同时,加强对成本支出原始资料完整性的审核。支出不仅需要原始凭证作为依据,还需要相关资料对原始凭证进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有理有据地说明一项业务的支出是否合乎规范。完善经济责任制的一大举措就是确保物业管理的各项支出不仅有原始凭证和相关资料作为凭据,还能对资料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严格的审核。对于高投入、高装备、对资金要求大、经济内容复杂的项目,还需要书面合同作为付款的依据。在要求书面合同的同时,加强对原始明细清单的审核力度,确保原始合同、明细清单能真实反映设备数量、单价和劳务支出,为经济责任制的最终落实提供数据和资料支撑。

3.提升绩效管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反馈机制,反馈机制的一端是被考核人员,另一端是考核人员,他们之间通过不断沟通和调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状态,确保绩效管理不断向前发展。如果没有沟通和调整,被考核成员处在绝对被动、绝对弱势的定位,那么绩效管理将逐步丧失意义,继而对物业管理的组织结构造成更深层次的破坏,进一步增加静态成本支出。所以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要强调持续沟通和适时调整,要认识到考核人员与被考核人员关系的平等,给予普通员工足够的话语权,建立友好的对话、沟通渠道,及时听取被考核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减少实施绩效管理的阻力。把握好沟通的重点和内容,考核人员应引导被考核人员把沟通的内容放在机构考核方案、考核结果公布方式、绩效管理办法以及指标体系,注重沟通的重点,避免泛泛而谈。沟通形式有绩效分析辅导、集体性沟通、专题讨论会议、留言信箱、一对一沟通,应综合使用以上沟通方式,确保沟通方式的多样性。同时对绩效管理的对象和方法进行调整,根据难度或季度工程的重心来调整绩效管理的对象,确保绩效管理的有效覆盖。随着绩效管理的深入,应及时调整或删除效率低的绩效管理方法,引进更加专业、科学的绩效管理方法。

4.提升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是物业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其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政策的执行力度,所以说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有利于降低物业管理的动态组织成本。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与其他行业相比,物业企业的工资水平较低,人才流失严重,基层的才从业人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和培训,甚至部分身兼多职,这样就使得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参差不齐,不能达到预期的标准。所以加强物业管理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通过对物业管理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进行培训,使其达到并满足当前物业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对协管人员、绿化人员、维修人员进行系统地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团队意识,建设一个专业高效的物业管理队伍。同时,加强对物业管理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培训,增强物业管理者的事业心、上进心、细心以及责任心等,建设一个优良的团队,此来有效的提升整体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使他们有能力有意识执行决策层下达的任务和目标,降低动态组织成本支出。

5.提升物业管理的服务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业主对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把物业管理由“管理”向“服务”上转变既是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控制成本支出的措施之一。服务性是对物业管理工作的定位,如果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没有较好的服务意识,那么单位工作就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造成资源的浪费,产生成本支出。琐碎、密集、重复是物业管理工作的特点,大量的接访、沟通、登记、保管工作需要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还要考虑到工作事项的轻重缓急,这就不仅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要有广泛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树立“工作就是服务”的观念,时刻牢记“增强服务意识”和“主动服务”的理念,不急不躁礼貌待人。服务质量是衡量物业管理专业程度的标杆,也是提升成本效益,控制成本的有效途径。

三、结束语

当前,当前国家对物业管理企业的定位是微利企业,物业费标准必须与当地的消费水平相适应,这就是导致物业管理企业的利润不会太高。在这种大环境下,成本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要求在物业管理企业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开源节流,控制企业的成本支出,尽可能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长源.论物业管理企业的成本控制及经营理念创新[J].四川建材,2012,38(2):207-208

[2]庞江红.浅谈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过程中的变动成本控制[J].现代商业,2010(18):141

第3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实践;资金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到微利时代,对于企业而言须更加关注成本控制问题。从现有的成本控制措施来看,可以概括为通过优化工艺而提升成材率来完成成本控制,以及建立一系列的企业章程来杜绝浪费。然而笔者认为,前者的工艺优化会在一段时期内受到技术极限的制约,而使得成材率的提升相对稳定;后者则因存在信息偏在现象,而使得成本控制监管时常处于无效状态。因此,还需借助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来弥补上述途径的弊端。

财务管理的对象在于对企业资金循环的监管,其宗旨在于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对效益的评估可以测算“产出/投入”比值来得出,从而也就在实物层面需要通过成本控制来实现。由此,挖掘企业财务管理的成本控制机制不仅可能,而且也十分必要。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流程的解读

在挖掘财务管理的上述机制前,有必要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解读,从中来全面掌握该机制的发生作用。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可得,生产性企业的资金在时间维度上先后经历了货币职能、生产职能、商品职能等三个阶段。在这三个职能阶段,都分别包含着成本控制的发生机制。

具体而言,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1.物资采购方面

从财务管理实务出发,物资采购首先面临的便是资金预算。根据大多数企业现行模式,做出采购预算的往往是生产业务部门,然而按照财务程序向财务部门借出采购资金。当然,最后需要将采购发票和其它凭证交到财务部门进行冲账。从这一过程来看,财务部门实则扮演者资金供给的角色。

2.产品生产方面

从资本循环公式的内在逻辑来看,企业资金将在一段时间内处于生产阶段,此时的资金形成了积压状态。不考虑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在空间维度上因存在着信息偏在现象,时常出现追加预算的情况。该情况的出现或许是对之前预算的调整,或许是因生产工艺原因的增加。然而,最为需要规避的却是班组生产中的资金无效耗费行为。

3.产品销售方面

产品销售阶段处于企业产品的流通环节,也是实现企业收益回归的必经之路。实践表明,各类型企业都十分重视销售工作,且也在资金供给上给予了倾斜。但销售活动发生在企业外部环境中,从而财务部门难以对资金的使用途径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做出精准判断。这就意味着,往往会出现营销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

二、解读基础上的成本控制机制分析

在上述解读基础上,企业成本控制的机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物资采购方面的成本控制机制

从现阶段企业所反馈出的物资采购资金预算及资金供给状况中可知,财务部门在职能化组织结构中,并没有呈现出调配资金和监管资金的功能,而是以“后勤保障”的姿态存在着。因此,打破单方面由业务部门所实施的物资采购预算工作,便成为合理审批预算资金总量的前提。不难看出,这实则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而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2.产品生产方面的成本控制机制

上文在讨论产品生产方面的财务管理活动时也提出,合理的追加预算行为是必要的,这也是权变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然而,规避班组作业模式下的“偷懒”行为,则成为需要重视的问题。受到经济技术组织内部分工的影响,资金监管部门难以界定出成员个体的成本控制努力程度,并在技术流的不可分性作用下便加深了这一状况。因此,构建起班组成员利益诉求与成本控制之间的收敛性,便成为机制发生的根本出路。

3.产品销售方面的成本控制机制

产品销售方面的业务费用是企业支出的大头,由于业务费所针对的客户关系管理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从而难以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进行精确化。这就意味着,这里的成本控制需要着眼于实现业务费的合理、合规使用。那么财务管理部门则需要通过额定,或确认报销凭证背后经济事件的两大途径来给予应对。

三、分析引导下的成本控制实践

不难看出,本文是以生产性企业作为考察对象的。然而,当前诸多类型的企业都面临着成本控制的要求。实则不然,本文所提供的成本控制机制,可以分阶段分别适用于生产性和流通性企业的需要。

在分析引导下,成本控制的实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

1.物资采购方面的实践

这里企业财务管理部门需要转变工作职能,从过去的资金供给职能转变为参与物资采购预算制定的工作中来。为此,企业管理层应在财务制度规制和行政管理上给予支持。为了避免信息偏在对财务人员的影响,财务部门可以组建包含第三方技术人员在内的预算资金审核小组;另外,财务人员在日常的培训活动中,也需要强化与企业主营业务相关的基础知识。在实施审核工作中,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当前物资市场价格提供预算建议,从而保证资金预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产品生产方面的实践

聚焦于规避小组生产中的“偷懒”行为,可以结合绩效考核制度来进行。具体的办法为,生产资金采取项目额定制度由生产小组的负责人支配,支配的流程仍需符合企业财务制度。在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额定资金中的剩余部分按比例准予提留为奖金。这样一来,就建立起了小组成员利益与成本控制间的关联性,同时也符合企业按劳分配的原则。笔者还需强调,企业成本控制还在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而不是平均使力。因此,针对生产领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场所,应在资金供给上给予有效保障。

3.产品销售方面的实践

对产品销售中业务费用的管控成为了企业成本控制的另一难题,受到中国社会重人际交往的现实影响,企业对外的业务费便无封顶的可能,且企业管理层对于销售部门的业务费也难以精确化。同时,碍于面子和对销售部门的重视,往往主观造成了企业资金的无效耗费。为此,应借助以往统计数据额定区域销售的资金额度,并采取建立利益关联性的方法给予控制;另外,需要认真核实报销凭证背后经济事件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四、问题的拓展

最后,在结合本文主题在以下两个环节对问题进行拓展。

1.财务人员意识的提升

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1)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的重点在于岗位意识,而对于意识的增进则需要创新工作方式。并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展的推动下,强化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活动的联动开展。(2)部门调研。建立部门调研的长效机制,在于获取各业务部门资金需求状况的一手信息,以及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在实施具体增强措施中,不仅应建立推动他们主动与各事业部财务人员联系的长效机制,还应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与此同时,笔者强调:应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以此来辅助该项活动的开展。

2.财务管理的绩效评价

财务管理目标是否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的要求,则需要建立针对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体系中的指标最为关键。如,以财务部门作为整体考核对象,将年度资金预算准确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按照“物理元”原理建立指标体系。并在对上负责的机制下,进行人员绩分量化、考核。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别给予财务人员年终奖励或是惩戒。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五、小结

本文认为,对效益的评估可以测算“产出/投入”比值来得出,从而也就在实物层面需要通过成本控制来实现。通过分析出成本控制的机制来,实践路径可围绕着物资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

具体而言,为了避免信息偏在对财务人员的影响,财务部门可以组建包含第三方技术人员在内的预算资金审核小组;在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额定资金中的剩余部分按比例准予提留为奖金;借助以往统计数据额定区域销售的资金额度,以及认真核实报销凭证背后经济事件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最后需要注意,应从整体上来把握成本控制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刘丽霞.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N]. 财会信报,2011(6).

第4篇

一、企业中会计成本和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对会计成本和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准确

会计成本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所有成本,它包括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产生原料、员工工资、广告、租金等支出。简而言之,就是公司账户上的所有支出。会计成本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因而,对企业成本的控制需要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参与。而现实问题却是由于一些企业管理者自身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成本和财务管理两者之间的联系,而使得企业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整合,造成企业的管理工作效果不理想。

(二)企业没有建立健全会计成本控制的有关制度

目前很多企业还存在对会计成本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企业内部自然也就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相关制度,各项措施也亟待改善,特别是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的严格监督也就无从谈起。

(三)企业成本控制的考核体系不完善

会计成本控制绩效的提高,财务管理模式的进一步优化这些都需要在成本控制的考核制度下进行。但仍有部分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致使企业会计成本控制工作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盲目进行,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也就失去了开展的动力。

二、构建会计成本控制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意义

一方面,会计成本控制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制定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在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以及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上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促进企业经营利润的迅速攀升。另一方面,基于会计成本控制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可以为财务管理工作做出正确的定位,创新改革企业的经营模式,使得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够及时的发现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企业对会计成本的控制还能极大的减少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使企业的财务资源可以重新整合以更好的节约会计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基于会计成本控制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措施

(一)改革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方式

构建基于会计成本控制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首要的就是要在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企业的管理层应发挥出领头羊的作用,结合企业的组织架构以及业务、生产等各企业部门,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科学的财务管理规划。在企业内部应实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具体化,将业务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岗位中,而对成本控制的分析应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企业还应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监督制度,通过各部门的日常工作汇报以及定期检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切实做好会计成本的分析工作

会计成本的分析工作是保证会计成本控制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这也是会计成本控制工作的基本内容。而要做好企业成本分析工作,首要的就是要确保企业的成本核算资料的齐全性,然后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划分出构成企业成本支出的主要内容。在进行会计成本的分析工作时应综合对比分析、因素分析、连锁替代等多种分析方法的特点,选用一种最佳的方式以保证对企业成本支出分析的全面和准确性。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在进行成本分析时应秉持全面综合、重点兼顾、动态分析、全程涵盖等原则,确保成本分析的准确性,以确保会计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切实做好企业的预算工作

预算是做好会计成本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在成本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明确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并依据各种成本支出项目,来编制企业的预算计划。科学的预算以及合理的成本支出内容、支出计划是控制会计成本支出的源头,这对保证财务收支的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预算管理工作的根本就是要保证把预算计划真正落到实处,因而企业管理者应依据相关的考核、监督等制度,确保预算在会计成本控制过程中的贯彻执行,使企业的会计成本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

(四)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

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综合能力水平偏低,无法满足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现实要求。针对这种情况,企业的管理部门应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现实基础上,结合信息化时代需求,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以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财务工作人员自身也应加强学习,熟练掌握信息化的软件操作,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以更好的胜任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信息 质量成本 财务估计 成本管理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相继实施,财务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成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重要方面,事业单位也需要逐步关注财务信息质量成本。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可以使事业单位总结出经济运行的规律,把握机遇,但同时加工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智力资源,推高了财务信息质量的成本,而无用的财务信息质量低下,虽然其成本低廉,非但不会给事业单位及财务信息使用者带来收益,反而会造成决策的失误。因此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并对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估计并加以管理,对于提升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一、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界定

(一)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内涵及其质量标准

1、质量成本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管理专家A.V.菲根鲍姆首先明确提出质量成本的概念。根据国际标准(ISO)的规定,质量成本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有关费用。它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质量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即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2、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

所谓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是指事业单位为出具符合相应质量标准的财务报告及财务信息所发生的费用和因达不到使用者要求的标准而进行再加工的费用之和。

3、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标准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提出明确的质量标准要求,包括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全面、及时、可比、相关和明晰。

(二)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构成

从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生产、审核、传递、使用的全过程来看,财务信息质量成本构成可分为控制成本、审计成本、舞弊成本以及再加工成本四部分。

1、控制成本

控制成本主要指事业单位为保证其财务信息符合事业单位财务准则的质量要求而在财务核算、稽核、人员培训、财务电算化等方面所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用于财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运行的费用;用于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的的继续教育、培训费用和财务电算化、财务软件等方面的费用。

2、审计成本

审计成本是指为事业单位为确保财务信息符合质量标准而对财务信息在报送给使用者前所进行的质量检查活动所发生的、由事业单位承担的费用。主要是支付社会中介机构的咨询和审计费用。

3、舞弊成本

舞弊成本是指事业单位在对受其控制的范围内的经济业务审计时,因未能按一定质量标准进行这些活动而遭受的损失。主要包括因舞弊行为被相关部门发现并要求整改过程中所增加的各类费用以及因舞弊造成的资产流失的损失。

(三)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特殊性

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与一般产品质量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但由于财务信息本身具有不同于一般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质量成本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1、智力成本的密集性

事业单位财务信息产品从初生产、再生产到传递给使用者,每一个环节上都凝结了财务信息生产者和财务软件开发人员大量的知识和智能,因此为了保证财务信息产品的质量而产生的财务信息质量成本,也必然是大量脑力劳动的耗费。

2、舞弊损失的主观性

在现代的经济体制中,遵纪、诚信、守约等应有的市场交易观念和规则尚未能提升为普遍的社会理念,追求物质利益的本能使得采取利己的行为,因此财务信息造假乃至欺诈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顽疾。事业单位也会出现此类问题,表现在私设“小金库”,骗取、套取、挪用、挤占财政资金,违规招投标等方面,这些都是因人为主观造成的,可见这种主观性的舞弊损失自然而然的加大了财务信息质量成本。

3、标准的非量化性

质量成本往往与一定的质量标准有关,质量标准不同,质量成本也可能不同。一般意义的产品质量标准大多采用定量方式,如世界上现行通用的质量标准体系,就用各种数量指标明确规定了各种不同产品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但是对于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而言,单位规模和业务不同,财务信息也就不同。财务信息是智力产品,使用者范围广、人数多,各方面进行决策所需要的内容也不相同,因此财务信息质量标准一般只能采用诸如真实、完整、相关、可比等非量化指标。

二、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估计

鉴于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特殊性,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计量,因此只能对财务信息质量成本进行财务估计。由于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由由四部分构成,只依靠事业单位本身,必然会导致外部质量成本的低估,不能较为准确的估计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笔者认为,内部质量成本由事业单位估计,而全部质量成本则应由事业单位管理部门来估计。事业单位管理部门来估计事业单位的全部财务信息质量成本有两方面理由:一方面,它可以获得事业单位的内部质量成本;另一方面,它是事业单位外部财务信息主要使用者,也是外部质量成本的主要承担者。

对事业单位而言,财务信息质量成本估计工作宜由其内控部门负责,分别按控制成本、审计成本以及舞弊成本归集费用,利用现有的财务资料按照一定的会计期间估计出内部质量成本。通过各会计期间数据的比较,评价内部质量成本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对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而言,主要是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按照一定的会计期间归集估计外部财务信息质量成本。具体方法是先选取一定数量并具有代表性的事业单位样本,根据事业单位为其提供的内部质量成本,加上其估计的事业单位的外部财务信息质量成本,便可得出总的财务信息质量成本。

事业单位外部财务信息质量成本可以包括:第一,因样本传递的财务信息不够真实而不得不重新选取样本而发生的费用;第二,因样本传递的信息在数量上少于要求的数量而另行搜集足够数量的相关财务信息所发生的费用;第三,因样本传递的财务信息的不够及时,使用者因决策需要的而不得不提前收集相关财务信息而发生的费用;第四,因样本传递的财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或相关性而对这些信息进一步加工或另行收集信息的费用。

以上四项费用的总和就是样本总的外部质量成本。总的信息质量成本等于样本的内部质量成本与总外部质量成本之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已统一,同时也有较为统一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因此按照上述方法估计的财务信息质量成本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可行性。

三、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管理

一般来说,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成本越高,其生产的财务信息质量也就越高。如果从整体上管理好财务信息质量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效果和效率的提升。财务信息是一种公共品,它具有共享性等特点,事业单位为保证财务信息符合一定质量标准所发生的费用由自身承担,在短期内也无法由他人补偿或获得相应的收益。因此,他们主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标准的积极性不高,对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管理的力度也不大,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对财务信息质量成本加以管理。从长远来看,对信息质量成本管理越好,财务信息质量越高,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越有利。

(一)事业单位自身对信息质量成本的管理

对事业单位来说,他们能够控制内部财务信息质量的大部分成本。事业单位应意识到对质量成本管理是事业单位应尽的义务,而不是一种投资。为此,事业单位应做到严格遵守有关的的财务制度或原则。尤其是事业单位负责人,应起到表率作用。其次,应适时加强对财会人员和业务人员的业务技能的培训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熟悉并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合法合规地办理并记录经济业务。

(二)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对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管理

对中介审计机构来说,应承担的审计成本控制的责任,应保良好持的职业道德,依法、依规和客观公正地审计,努力降低审计成本。但是,有些中介机构为了自身利益,伙同被审计单位一起作弊,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这不仅增加了财务信息质量成本,而且触犯了法律,必须得到相应的惩戒。为了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财务师事务所和审计机构保持好独立性,加强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审核和管理力度。

(三)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对财务信息质量成本的管理

财务信息的外部质量成本,主要是由财务信息使用者来决定的。对事业单位管理部门来说,他们是主要的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外部使用者,理应对信息的外部质量成本进行管理。因而,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充分调查研究自身需求,对事业单位应向其提供哪些信息,如何提供等问题做出明确、一贯的规定。对于事业单位管理部门来说制度性控制是对财务信息质量成本最为有效的控制,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在财务制度的实施、财务报表的填报等方面给予事业单位更多的业务指导和培训交流,使之能够全面把握相关知识,提供更有用的财务信息,从而降低财务信息质量再加工成本。

参考文献:

[1](美)埃尔登。S.享德里克森.会计理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1987

[2]万寿义,李传玉.现代质量成本观下质量成本优化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0年10期

[3]李晓燕,高银辉.会计信息质量成本的探讨[J].财经与管理.2010年11期

第6篇

会计成本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有支出的总和。

控制会计成本是企业减少支出,降低总成本,提高整体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经营竞争力。但是当前我国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状况是在企业成本方面付出的资本较高,导致成本相对而言较高,市场竞争力和续航力都不足,这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具有相当大的关系,并且事实上这已经对企业的快速高质量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碍,因此,社会期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一步的研究深化,设计一套高效可执行力强可以最大效力的降低,相应的基于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探讨就显得异常重要。

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始终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上,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企业的发展也搭上了国家的快车,获得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根据查阅相关的技术调查数据表明,当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但是部分企业的盈利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其中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新形势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必然带来一定程度的动荡的原因,这同时也与企业自身会计成本控制作用没有发挥好以及企业落后的财务管理模式相关。

会计成本控制为制定企业的财务政策提供了详尽准确的数据资源,在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以及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上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极大提高,这对促进企业经营利润的迅速攀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为了紧跟国家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效率发展的战略规划的步伐,这对企业创新发展方式,寻找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以对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分析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二、当前会计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企业的成本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有支出的总和,其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它要求在对成本进行分析时应调动全体企业成员的积极参与,但是部分企业管理者对此缺乏科学准确的认识,不能很好的利用企业的资源,因此导致效果较差,成本控制不理想。

第二,相关控制的考核不善导致后劲不足。必须依靠科学的成本控制考核体作推动力,但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缺乏成本考核标准导致会计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缺乏动力。

第三,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由于当前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成本控制缺乏重视,因此未能将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控制贯穿到企业重点方面,然后按照不同的成本支出项目,合理的编制企业的预算。因此导致基于成本会计控制的制度缺乏、措施不完善。

三、基于会计成本控制的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通过会计成本控制能够健全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并且还能够对企业的财务资源进行调整与整合,这对于节约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增强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会计成本控制能够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能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有效的目标定位,并且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和完善,这对于及时、准确的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计成本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会计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功能方面,由于会计成本控制存在一定的事后性,导致单纯的会计成本控制并不能够显著的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与质量,通过将会计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相结合,能够借助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实现对企业价值运动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

对于价值链方面,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亦存在密切的关系,会计成本控制的对象为资金流本身,财务管理的对象为实体,但是,会计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都为价值,并且研究的最终目的都在于通过价值控制来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由此可见,会计成本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契合存在很大的可能性。

四、企业财务管理分析

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应该从财务管理的三个环节:

物资采购方面,当企业的生产部门做出采购预算后,提交给财务管理部门进行审批,这样能够有效地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证物资采购的合理性。

生产方面,生产方面的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与重点,随着创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实践应用,期间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销售方面,企业在销售产品时面临着资金回笼风险,资金由于自身的多用途性以及稀缺性,如果资金不能够及时的回收,将会提高企业的会计成本,需要财务管理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处理。

企业财务管理结果应该从财务管理的最终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保证财务管理手段和目标的吻合度。同时,财务管理模式应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并且在提升成本控制绩效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范围比较广,不仅包括企业的资金筹措工作,还涉及企业的资金管理和控制工作,这就要求必须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范围,然后结合会计成本控制的需求,集中对企业的资金配置、资金管控以及资金监督和管理等方面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以此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

五、相关措施及其建议

首先最重要最急迫的事是要确保企业相关核算资料的完备性,然后依据企业的具体经营实际情况划分出构成企业成本支出的主要内容,再次要根据当下最前沿的几种分析方法与资料和实际状况相结合,选用一种最佳的方式以保证对企业成本支出分析的全面和准确性。

其次,做好企业预算工作的重点在于企业要在成本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好控制成本工作的重点,然后着力于此,重点突破,再根据企业支出账本的资料,最后再来编制企业的预算计划。

控制会计成本支出的源头在于有一个科学的预算和合理的成本支出计划,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就在于把计划真正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好财务收支的平衡,因而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制定预算以及支出计划,还要制定一些相关的能够在出现相关问题时,可依据的考核与监督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预算能够得到贯彻与执行,使企业的会计成本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要注意到一个非常现实的状况,那就是事实上,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综合能力水平偏低,这是无法满足高速发展中的企业的发展要求的,我们要做的不是裁撤员工,而是对员工进行培养,在技术和素质双方面提高。针对这种情况,企业要在工作人员的技术手段以及理论水平方面下大力气,请相关的老师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建立一支高效的工作团队。而工作人员自身也要抓住机遇,主动学习,然后熟练掌握互联网相关的技术手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够以一个优良的姿态来更好的胜任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而对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而言,领导者自身要带头做好领头羊的角色,熟悉企业的组织架构以及业务,提高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管理财务规划的领导作用。贯彻责任具体化的措施,一人一责,一部一责,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合理最大效率化地分解到各部门岗位中,释放各个部门的工作能力。

第7篇

【关键词】 成本 企业 管理 核算

成本核算是企业财务核算中的重要环节,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随着现代高科技广泛被应用于生产,电脑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显着提高,加上全面质量管理制度的实施,给企业成本的计量工作以猛烈冲击,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1. 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成本计算对象不规范。从企业看,为使将来生产销售产品的耗费能够计量,从而与其收入相配比,必须正确地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这对任何一个生产有形产品的企业都是必要的。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为了解决计算什么成本,费用由谁来承担的问题。但有些中小企业对这个问题看得并不重要,它们在成本核算管理中,不管生产产品的品种和规格有多少,统统地按一个成本计算对象来核算成本,结果必然是不管各产品所耗工费料费的差别有多大,计算出的单位产品成本却都相同,但由于各种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不一样,因此计算出的损益就不真实。

1.2成本分配方法简单。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采用实际成本法,而较少采用计划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以及作业成本法。实际成本法计算过程复杂而且难以实现真正的成本控制。采用实际成本法根据历史成本进行核算,容易脱离实际,会导致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结果与实际不相符合,成本控制作用不大。

1.3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有些中小企业,不管在产品有多少,一律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当期所有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无所谓。这样必然会造成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的时候,当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产成品成本就会虚增。而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少的时候,由于完工产品数量大,产成品成本又会很低,人为造成成本不实。

1.4成本计算方法简单陈旧。正确的成本计算方法是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前提和基础。据调查,现有的中小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使用品种法、分步法计算成本,只有很少的企业采用分批法。而当今世界生产发展的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从而适应消费者需求。而目前我国很少有企业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忽视消费者的需求个性,极大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1.5企业成本信息核算失真。为达到某一目的人为调节数字,成本核算不实,潜亏严重,企业虚赢实亏。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上市前连续赢利,上市后第一年就亏损,圈走了大批股民的钱,造成严重的后果,公司的后期发展也随之萧条起来。如何降低成本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2. 夯实成本核算机制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实施途径

2.1规范确定成本核算对象。企业不论大小,生产的产品不同,生产经营过程和管理要求就不同,在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既要适应企业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的特点,又要满足企业加强成本核算管理的要求。对于同时生产几种产品而且每种产品又分多种规格时,应以每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采用品种法核算产品成本,然后来用系数法核算品种内不同规格产品的成本。对于生产主要产品又兼生产少量副产品的企业,应以主要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同时把其他副产品统归为一类作为一个成本计算对象,再用适当的方法计算产品成本。如果副产品数量较多,也可以每种副产品作为一个成本计算对象。对于同时生产一两种产品的企业,应以每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分别计算产品成本。

2.2制定可行的目标成本。成立成本预算管理中心,制定公司内部的目标成本。各业务单位按照“谁负责,谁承担”基本原则传递成本信息,考核成本内容,不受其他单位影响,有利于成本控制。建立可控费用跟踪制度。每个业务单位按照收入或台数制定定额,科室制定费用限额。每一级的责任报告除了最基层只有本身的可控费用外,都应包括下属单位转来的可控成本,形成一条“责任费用链”,杜绝不合理支出。 执行成本一票否决制度。每个业务单位的业绩要以成本为重要参数,只要成本超支就不允许参与其他评选活动。促使各个环节节约成本、降低成本。

2.3强化对成本核算不实的检查。企业成本核算不实的情况较多,也比较复杂。这就要求企业有关人员在了解有关政策、行业规定及成本核算的方法的基础上,了解、掌握成本核算不实的检查方法,及时发现企业虚假降低成本的行为。一是经验判断法。根据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正常及不符合规律的变化,来判断企业是否有成本核算不实的问题。如,在成本核算管理中将在制品资金占用与成本核算方法对生产工艺安排进行分析,如果账面的占用超过生产周期的实际需要,可能有在制品成本多留问题;二是核对耗材法。核对相联的账表、账证,从中发现差异,来确定生产成本核算不实的问题。如,通过对材料明细账出库数与材料费用分配表的实际分配额相核对,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为多耗少摊;通过对保管员的出库单与材料明细账的出库数相核对,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为多耗少报。

2.4科学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的方法很多,如何选用,则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在产品的具体情况,不能脱离企业实际而盲目地选择哪一种。加强成本核算管理,当各月在产品数量很少,月末在产品成本计算与否对完工产品影响不大时,可以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当各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且数量变化较大,但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时,为了简化手续,月末在产品成本可只计算直接材料一项;如果企业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而是各月末在产品变化不大时,可按定额成本法或定额比例法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如果月末在产品较多且数量变化较大时,也可以用产量法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2.5树立先进的成本管理观念以及科技创新理念。现代成本管理是全面成本管理, 成本是贯穿于整个产品经济寿命周期的为产品生产和实现产品功能所付出的全部成本,包括制造成本、设计成本和产品售后与使用、维护等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企业所有资源的耗费。全面成本管理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有形人力与物力的消耗,还应包括企业的规模、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无形的成本动因,成本的有效管理要求企业各个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任何一个部门或员工对成本实施的影响往往只是局部的,成本管理应上升到企业生产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的高度。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应紧握市场脉搏,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谋求新的发展活力。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比如实现会计电算化,依靠现代科学管理降低成本。同时,将产品的科技含量包含到成本当中,便于企业进行正确决策。

第8篇

摘要:本文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主要对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

关键词:物资,成本 ,控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ccording to many years' work experience, the main material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st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 material, cost, and control

施工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首先就要智慧经营和运作好每一个项目,然后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物资消耗来降低工程成本,把影响工程成本的各项耗费控制在计划范围内,最终达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1 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1 物资成本占工程成本比例较高,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物资消耗比例也不尽相同,只有控制好物资的采购和消耗成本,才是保证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前提。

1.2 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施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张,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现场管理经验的物资人员较为匮乏。

1.3 现阶段物资管理水平偏低,物资上游链采购没有得到突破,存在瓶颈,影响专业采供优势的发挥;内部消耗控制力度不够,物资消耗水平依然较高。

1.4 物资管理日常工作依然停留在传统操作模式,电算化配套设施薄弱,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日常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程度不高,加上企业规模扩大人员不足因素影响。

1.5 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往往凭借经验办事,没有创新思维,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方法的问题。

1.6 把工程成本亏损主要原因推诿成物资消耗较大的思想较为严重,而没有进行客观公正查找、分析原因,并根据原因制定详细有效的改进措施,或已制定相关改进措施而没有落实到位。

2 如何加强现场物资成本管理

2.1 物资采购成本控制。质优价廉、集中采购的传统采购方式仍然存在瓶颈,如何打破传统,获得更好的收益,如项目上采购某种规格物资,在规定的质量、安全、环保体系条件下,采购符合上述标准的物资即可,并不一定要采购质量最好的,因为符合使用标准的物资就是物美价廉的,质量最好的当然也是价格最昂贵的,无疑增加采购成本。受人力财力的影响,集中采购在施工企业中只是纸上谈兵,根本就没有发挥集中采购、上游链采购优势来降低采购成本,大多数还是利用中间商或商进行采购,从而使采购中间环节费用增加、物流费用增加,自然采购成本也增加。所以,企业要充分利用集中采购形成批量优势,并争取到优先优惠的服务。

2.2 严把物资验收关。避免物资部门单独验收,应实施多方参与和监督,特别是对大宗集、散型物资,一是验收质量把关不严格,使质量不合格物资流入工程主体,那后果不堪设想;二是验收尺度不严,将会入不敷出,成本虚增。

2.3 节能减排,寻求可替代资源。例如:施工现场通常使用的高压钠灯管,往往一套就要好几百元,而且功率大、受电压影响损坏频率较高,为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和消耗成本,可采用耐用且节能的灯具进行替换。当然,可替代的物资种类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2.4 机械化配套施工,降低物资消耗。以隧道工程为例,传统的隧道初期支护,通常采用人工操作的干喷技术,在干喷技术中,喷浆料的回弹率相当高,普遍在30%以上,这样浪费的原材料比较多。如果采用先进的机械自动化湿喷技术,初期支护的喷射混凝土回弹率可以控制在10%以内,这样大大降低了物资消耗成本,而且速度快、作业循环时间短、人工成本低、相关设备投入少以及改善工作环境等优点。

2.5 优化施工工艺,改进施工原材料。如施工现场处理裂缝细微的渗水,在普通水泥注桨消耗大且难以满足施工,化学注桨成本高昂时,此时就应该利用超细水泥对细微裂缝的可灌注性和防渗固结效果好的优势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消耗成本。当然,施工现场工艺优化节约物资成本的案例很多。

2.6 建立物资采购价格信息化管理。施工企业往往对材料市场缺乏研究,未能把握市场动态。在目前买方市场条件下,部分材料的采购价格仍然一路走高,其原因是没有建立企业自己的价格信息系统,对市场了解不够。不了解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和行业市场、国内市场对区域市场和小市场的影响,以及这些市场对企业所需材料价格的影响。对市场缺乏了解,造成企业的供应商单一,制约了企业的材料供应。所以施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价格信息系统,也可不定期组织市场调研,汇总各类信息作为物资采购参考,随时掌握价格变动情况,并未来市场价格走势作预测,对物资采购和储备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2.7 加强成本管理培训。通常企业都是通过过程成本调查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基本上是某个项目成本状况出了问题才为之的调查,也可以比喻为“死后验尸”的一种做法。为什么成本调查不从源头抓起?这样不就更有效地避免过程中出现问题,所以企业应不定期组织物资或成本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成本管理培训,也可进行委外培训,不要仅局限于本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应该学习外界新型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控制成本。

2.8 改变项目生产观念。长期以来施工现场一贯强调抓生产、抓产值。认为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能影响生产,生产是第一位,是压倒一切的,然而这种观念是导致材料超耗严重的起因。例如:某隧道施工,施工现场抓生产进度,而忽略了隧道成型,月底经过核算,进度是上去了,但隧道超欠挖严重,仅混凝土就超耗严重,核算成本时得不偿失。所以在抢抓施工生产进度的同时,应把施工生产与消耗提到企业的议事日程上来加以研究和部署,避免物资成本管理出现 “真空”状态。

2.9 工程项目内部承包。项目实施工程内部承包制,能有效地对项目成本实施全过程的跟踪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可提前发现可能发生偏离成本管理目标的潜在因素,及时予以施救,并帮助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使内部承包责任制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内部承包的主要目的就是低投入、高产出,所以内部承包成本也是承包责任人力争控制的重点。

2.10 加强成本核算,建立良好的预警机制。施工现场物资管理部门应建立多种成本分析台帐,便于及时发现施工过程消耗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和改进;其次是对施工过程中即将超计划使用的物资实施过程预警机制,并对这类物资实行重点监控,从而降低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物资消耗。

3 建立完善的物资监控体系

3.1 强化物资人员对成本的控制。物资人员受自身工程施工知识限制,只有依赖于信息、管理文件和自身的阅历对审核事项作出判断,从技术内容上看,不再限于数量和价格的约束,应转移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成本型控制。

3.2 全员参与监督。物资部门要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每月将主要采购物资单价公布,内容尽可能全面、一目了然。施工项目组织询价小组对采购物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市场调查,对于偏离市场价格的物资,追溯其原因,及时调控价格。对于违反乱纪的采购行为向纪检部门反映。

第9篇

现将《北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本《基本要求》是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最低标准,各物业管理企业向产权人、使用人提供的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不得低于此标准。

二、市及区县房地局、小区办自1999年7月1日起,依《基本要求》对物业管理企业进行检查、考核。对所提供服务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应要求限期整改;经整改仍达不到《基本要求》的,由市、区县房地局根据《北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1995年第21号)第十九条之规定予以警告、限期改正,并可处以5千元至3万元罚款;警告三个月后,企业无明显改进的,报经市房地局核准后注销其《北京市物业管理资质合格证书》。

三、物业管理委员会、产权人及使用人可按照《基本要求》对物业管理企业进行考评,并以此作为对物业管理企业服务要求的依据。

四、办公楼、商厦的物业管理服务可参照此标准执行。

北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基本要求(试行)

全文一、服务宗旨与原则

以“业主和住户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坚持方便业主和住户、文明服务原则。

二、房屋及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管理

24小时受理住户报修;建立维修服务回访制度,有回访记录。

房屋及设备小修和电梯、供水供电设施、共用电视天线的管理应达到《房屋及其设备小修服务标准》(京房地修字〔1998〕第799号)。

房屋的大中修执行《北京市城镇房屋修缮范围和标准》(京房修字〔1994〕第521号)。

定期以及冬、雨季和天气异常时对房屋和公共设施设备、道路、绿地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安排抢修;对质量较差,易出问题的部位,应及时记录备案,重点检查;每年年底或年初对上述项目进行全面检查,对完损程度做出评价,列出年度养护维修计划。

检查和大、中、小修要有记录。

三、保洁服务

居住区内道路、楼梯每天清扫一次,垃圾每天清运一次;及时清理居住区内公共场所的废弃杂物;及时清扫积水和积雪;及时组织清理乱堆放物品、乱张贴的宣传品。

四、保安服务

24小时有专人值守;进行日常巡视;涉及人身安全处,设有明显标志并有防范措施。

对火警事故、交通事故、治安事件以及其它紧急情况有处置预案,发生时要及时处理,并上报有关主管部门;对居住区内违法现象,积极与派出所等配合进行处理。

五、绿化管理

绿地无杂物,无侵占现象,基本无裸露土地;花草、树木修剪及时,无明显枯枝死杈及病虫害现象,树木基本无钉栓捆绑现象。

六、消防管理

建立消防责任制;定期进行消防训练,保证有关人员掌握基本消防技能;消防设施设备有明显标志;消防设施设备完好,放置合理,定期巡视、检修。

七、车辆管理

车辆应停放有序。

收取车辆管理费的,应有专人负责看管;机动车应指定专用停车场、划定专用停车位,非机动车应存放在专用停车场所。

八、装修管理

监督业主和住户遵照有关规定进行装修。

九、代收代缴服务

如代为收取水费、电费、燃气费、房租、电话费等费用,应按照有关规定收费,计数准确,并提供凭据。

十、档案资料管理

有比较完整的房屋及其设施设备的基础资料、房屋产权产籍资料和物业管理经营管理资料;及时变更记录,保证档案资料帐实相符。

房屋及设施设备基础资料要求有房屋总平面图、地下管网图、规划批准文件,竣工和接管验收档案资料(要有验收证明、竣工验收单及土建、水暖、电气、人防、设备竣工图纸等)、公共设备设施的设计安装图纸资料。1996年后新建小区应有六图二书,即1/1000比例尺的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道路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市政设施管网综合规划图、绿地规划图以及居住小区的详细规划说明书和环境预评价书。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