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6 10:46: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现代绿色农业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现代绿色农业发展

第1篇

(一)有利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公众消费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是政府履行职责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既要求数量安全,更要求质量安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不仅要求农产品产地环境符合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的要求,而且要求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规范操作,避免或最大程度限制化学肥料、化学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使用,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安民心、顺民意、保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赋予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基本职责。

(二)有利于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培植农业精品名牌,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绿色食品产业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打造出了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精品品牌,培植了一批绿色食品产业化大基地、大企业、大品牌,有力促进了各地资源优势发挥,辐射带动农户标准化生产,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安全优质农业品牌,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所以说,发展绿色食品及其产业,既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新时期促进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现代农业的追求目标。农业生产性收入的增加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适应市场需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利于保护区域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是实现农业生产性收入增加的有效措施。国内外市场表明,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价格高10%-50%,而且市场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经济效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据调查,湖北省恩施州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不仅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带动全州3.5万基地农民人平增收达500元以上。湖北省石首市2007年农民人均从绿色食品产业中增收达83.6元,占全市农民人均增收额的12.3%。湖北孝感市朱湖富饶公司对3万亩绿色食品糯稻生产基地农户合同收购,收购价比普通糯稻高0.35元/斤,仅此一项基地农民亩平增收280-350元,农民人均纯增收达137元。

(四)有利于外向型农业的发展。21世纪是绿色消费的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农产品市场不断筑高质量安全“绿色壁垒”,国内大中城市纷纷制定严格的农产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入市农产品实行严格质量安全检测。绿色技术成为农产品国内外贸易中新兴的贸易壁垒。实践证明,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已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破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手段。加快发展国家质量安全认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大省,已成为不少省市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抢占国内外市场份额的重要战略突破口。

第2篇

为解决南方水网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湖北省峒山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化肥减施、绿色防控、稻虾共作、林下养禽等关键技术,配套生态沟渠、湿地等工程,构建了“源头消减+综合种养+生态拦减”水体清洁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利用“稻虾互利共生”复合种养生态系统,实现水质改善、生态功能恢复和产品效益同步提高;“葡萄――草――鸡”立体种养,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减少杂草96.8%;利用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对氮磷进行立体吸收和拦截作用。通过综合种养,化肥用量下降30%以上,农药用量下降70%以上。

针对西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化肥农药过量问题,重庆市二圣镇集体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集成节水、节肥、节药技术,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清洁和生态涵养工程建设,构建了“生态田园+生态家园+生态涵养”的生态保育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从坡顶到坡腰依次发展生态茶园、生态梨园、生态葡萄园及生态花园,配套灌溉管网、排水沟和缓冲塘,建立复合生态系统,采取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减少灌溉定额90%、化肥用量50%以上。通过依托山形山势建设生物拦截及沟塘坝系统,实现农田生态涵养。生活垃圾采取“户分类、村集中、镇中转、区处理”的链条式处理,生活污水厌氧发酵处理后进入小型人工湿地排放,人畜粪便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作为有机肥,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针对华北平原区化肥、农药投入强度高、种植单一化、地下水漏斗等突出问题,山东省齐河县焦庙镇周庄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了“种养结合化+生产标准化+生物多样化”的集约化农区清洁生产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推广了小麦生产“八统一”和玉米生产“六配套”技术模式,农田秸秆深松还田为主、部分秸秆机械打捆回收利用、养殖粪便和食用菌废弃物转化成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开展作物间作、轮作,建设生态沟渠道路,种植水生植物和油葵、格桑花等各种蜜源植物以及速生杨,在净化水体、美化环境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构建了生态林网体系,形成了基地沟渠路林相连的生态格局,成为了现代生态农业新景观。实践表明,基地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灌溉用水及化肥、农药用量均减少了10%,秸秆综合利用率也达到了100%。

针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白色污染”问题,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古城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构建了“农田综合节水+地膜综合利用+种植间作套作”的节水环保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综合应用膜下滴管、根区导灌等节水灌溉和垄膜沟灌、全膜沟播沟灌等节水栽培技术以及间作套作技术,发挥保墒、集雨、节水、增产等多重效用。应用地膜一膜多用覆盖技术,减少地膜使用和残留量。对回收地膜,采取高温溶解铸型,生产适宜城市供水、供暖等市政工程中使用的复合型井盖。该模式使地膜残留量明显减少,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加厚地膜使用率达95%以上,产量平均增加6%左右。

第3篇

【关键词】中国农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一项以资源和环境为基础,以技术和标准为依托,以市场和政策为导向,以管理和服务为保障,以市场拉动,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全民共享为发展策略,形成了一个将农工商、产供销融为一体的安全食品生产体系。绿色食品产业化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增强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食品安全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将起着重要作用。

1。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食品的发展与其刚起步时有了很大的不同,至少发生了两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从以国内市场和资源自我平衡为主,到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根本性转变。这两大转变说明,不能再就绿色食品抓绿色食品了,而应当站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要以绿色食品的产业化来促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产品结构逐步优化。(1)产品总量初具规模,截至2008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共有6176家,产品17512个。绿色食品在总量稳步扩大的同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初级产品比重降至37。2%,加工产品已占62。8%,地方名特优产品日益增多,园艺、畜牧、水产等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产品比重逐步提高。(2)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按照“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路线,参照发达国家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我国建立起了科学、严格、系统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整体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3)认证制度基本建立。绿色食品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实行产品认证与证明商标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制度。

按照国家认证认可的基本要求,结合农产品认证的特点,绿色食品建立了体系完整、程序规范的认证制度,保证了认证的有效性。

(4)监管制度全面推行。为了保证获证产品质量,规范企业使用标志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绿色食品现已建立并推行了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产品公告4项基本监管制度。

2。绿色食品产业重要理论基础之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原理生态农业的建设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技术基础。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质如下:首先是保护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其次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第三是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植被面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第四防治工业“三废”的污染,控制和减轻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生态农业建设不但为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而且,也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技术基础[5]。发展绿色食品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基地和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这些技术操作规程,是对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式质量控制。

确定绿色食品的这些标准规程和措施的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工业“三废”,生活“三废”和化肥、农药等污染。推广绿色食品的技术操作规程,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防治和减轻环境污染。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标准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本质特征是一致的。

发展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推广应用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必由之路绿色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解决农村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有效方法。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增收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为此,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重大部署,调整的中心内容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产品品质,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绿色食品是安全、优质的食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新时期解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迫切需要。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龙头企业的实力还不强,规模效益还不高,品牌还不响,许多在国内外知名的特色资源优势没有及时转化为市场优势。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产品质量和品牌的竞争。绿色食品标志是优质安全的象征。因此,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实现农业的精品名牌战略。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产品,没有产品,农业产业化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名牌产品,农业产业化就不能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开发绿色食品,有利于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名牌效应,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4。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

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由于发展绿色食品意义重大,前景广阔,许多地方已开始从“战略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度来部署绿色食品的发展。如黑龙江省把建设绿色食品基地作为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战略举措;发挥自身生态环境优势,高度重视绿色食品开发工作。从微观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食品企业对产品质量认证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以增加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筹码;广大消费者则希望权威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公正地评判,以监督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承诺,因此,绿色食品产业将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显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勇,梁文举。关于建设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区的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1,(3)。

第4篇

紫金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农业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十二五”期间,紫金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向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全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区域产业带初具规模,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建设全面完成,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10家。农村普惠金融工作全面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及土地流转工作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顺利通过省考核验收。蓝塘猪、蓝野猪、三黄胡须鸡等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紫金春甜桔、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全省驰名。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6.5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1.05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5341元增加到10974元。

日前,笔者在紫金采访时,县农业局有关部门提供的一组组数据,更足以印证了紫金农业产业的大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4个,其中省级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74个,国家级4个、省级32个;农产品“三品”认证企业24个。全县水稻播种面积45.7万亩、亩产382公斤、总产17.41万吨;蔬菜复种面积11.46万亩,总产量17.97f吨,目前共有大型蔬菜基地8个;水果种植面积约22万亩,总产量约15.7万吨,其中紫金春甜桔5.4万亩,预计总产量约5万吨;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约2万亩,总产量约1750吨;全县现有南药种植面积2千多亩,主要种植品种有金樱根、鸡骨草、肉桂、溪黄草等。

“紫金农业近几年发展得比较快,成果有目共睹,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采访中,县农业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坦承,农业生产发展缺乏资金,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农业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收期长,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销售风险能力弱;品牌缺乏知名度,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营销推广相对滞后,技术力量和服务装备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等等。

针对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该县提出要以强基地、强龙头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坚持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方向,采取“公司(合作社)+科研 +农户”的模式,着力打造茶叶产业、蔬菜生产、紫金春甜桔、红肉蜜柚、生猪养殖、三黄胡须鸡养殖等“六大基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增强农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以特富农”。

“接下来,我们要在创品牌、保质量、提效益、抓营销、促发展等方面做文章,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实现融合发展。”县农业局副局长叶杏芳表示。

大力打造农产品品牌。紫金县积极申报紫金春甜桔、蓝塘土猪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打造紫金茶叶公众品牌,供茶企共同使用。大力鼓励茶叶、紫金春甜桔、蓝塘土猪等农业企业自主创建品牌,注册商标,支持申报“三品一标”和名牌产品认证,对获得认证的农业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高农业执法监管能力,以最严格的监管措施,深入开展农资产品专项打假整治活动,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落实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及大型农业生产基地的监管工作,让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同时,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加强技术合作,提升生产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以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抢抓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行动机遇,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和便利交通条件,促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有机结合,推动紫金春甜桔、蜜柚等农业产业发展。支持引导将果园改造为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消费;鼓励果园与旅游公司合作,开发果园鲜采体验游;发展融合田园风光、美食休闲于一体的“农家乐”,以此带动茶叶、紫金春甜桔、蜜柚、蓝塘猪等产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第5篇

1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化现代农业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改进,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1应用绿色农业技术

重视绿色技术应用,尽量降低环境污染,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应用新型环保病虫害防控技术、旱地绿肥垄作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注重清洁能源利用,回收农膜。同时,发展绿肥种植,保证耕地用养平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利用绿色防控技术,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工作[2]。

1.2重视环境污染治理

以农业生态化理念为指导,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治理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强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例如,推广沼气池建设,消纳人畜粪便和农村废弃物,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并有利于农作物增产增收。推进农村清洁工程示范项目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对废水、垃圾、粪便及农作物秸秆等进行综合利用,美化农村环境。另外,还要积极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注重农业安全生产,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和管理监督,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准。

1.3利用当地比较优势

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当地比较优势,包括环境优势、土壤优势、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等,推动生态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4]。

2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不足

虽然生态化现代农业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一些地方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效果比较明显,但农业生态安全仍然存在不足,一些地方不重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定未能严格落实。例如,饮用水安全不达标、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膜和农业废弃物污染仍然存在以及农业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等,制约着生态化农业发展。

2.2资金投入欠缺

在农业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农业污染防治工作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当地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农民出资困难,生态农业试点和示范区建设存在不足,缺乏资金。

2.3科技支撑缺乏

很多地方尚未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现有技术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制约着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

2.4发展任务艰巨

很多地方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当地农民综合素质偏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

3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为应对农业发展的不足,满足农业生态化要求,根据实际需要,认为今后应采取以下有效对策。

3.1重视生态现代农业发展

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及互联网等形式,普及生态农业、农业技术、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重视典型案例宣传讲解,推广示范经验,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认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利用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开展培训工作,引导人们建立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更加重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

3.2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引导更多资金流入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国家财政支持,积极申报各类环保基金,从税收优惠、金融保障、财政补偿等方面制定生态化农业发展对策。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户进行补偿,保障各项资金落实到位。

3.3重视科技投入

重视农业科研队伍建设,从高校和科研所选拨优秀人才,充实农业科研队伍。注重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做好农业技术专业培训工作,聘请专家授课,组织农民集中学习,促进农业技术水平和业务技能不断提升。重视实用型农业人才培养,以农业科技培训工程为依托,培养懂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农民,更好地适应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4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重视农业资源保护,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注重农业生产安全管理,提高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化现代农业更好发展。

4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现代农业发展;关系;协调路径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可以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可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能力,进而为现代农业构建一个绿色农业新蓝图。

1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

1.1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在我国农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可以实现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先进农业生产机械的有效利用,使农业生产具备更高的效率,转变过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提供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要想使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就必须做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工作,在现代化理念基础上大力开展机械化操作,从而使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使农业经济得以全面建成并且良好发展。

1.2推动农业综合能力发展

要想使农业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民获取更高的农业生产能力,对现代化的农机技术进行大力推广,进而做好农业各种先进技术的传播工作,帮助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使其充分掌握农业生产的特点,了解其规律,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进而使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1]。此外,还需对各种新型的农业技术进行不断拓展以及应用,使过去传统的农业面貌得以改善,进而提高农业创新发展的活力,帮助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1.3构建绿色农业新蓝图

只有不断转变农业理念,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对绿色农业需求量明显提升,因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对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广泛推广,将自身农业发展观念进行不断转变,从而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将环境污染防治以及农业发展进行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农业理念,打造一个完善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促进未来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协调路径

2.1融合发展理念

在未来,农业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便是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理念基础之上所建立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应当与农业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契合,紧密结合农机技术推广的理念,充分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以现代农业技术作为实际推广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对农民做好技术培训工作,为其讲授各种全新的农业理念,对其分析当前农业发展趋势,进而制定一个完善的农业生产计划。结合实际农业生产情况,将农业市场化信息进行紧密结合,对新型农机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使生产力得以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农业生产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使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实际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使农业生产的经济发展格局得以不断改善,进而促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2.2拓展农业服务领域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宣传并且推广农机技术,不断扩充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内容,对其技术引领方法、技术引领途径进行不断拓展,进而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具备更为广阔的覆盖面[2]。与此同时,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还需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以及管理优势,与相关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合作,进而改善传统推广模式。此外,还需做好农业发展理念的利用工作,对各种有效的发展信息进行不断提炼,在推广时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促进农机与地方农艺结合,提高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2.3构建新型推广体系

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充分利用,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农机推广体系,对“互联网+”这一发展理念进行充分利用,通过网络传播农机技术,在网上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同时培养现代化农业机械以及信息化农业技术人才,扩展农机技术推广渠道,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第7篇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廊坊;农业经济

1廊坊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产品缺乏品牌效益

近年来,廊坊的农产品主要包括粮食、蔬菜、花卉,以及畜产品。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以上农产品规模已经初步成型。同时,带动了农产品的深加工。与此同时,廊坊的农产品在京津消费市场中,已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推广的过程中,小烧鸡、窝头、大城驴肉等农产品因为包装粗糙、保质期短等原因,不能体现品牌的效应,从而减少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1.2机械化程度低,技术力量薄弱

调查显示,很多地方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管理方式,机械化程度不高,技术力量非常薄弱。第一,在种养品种上,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产品。其中,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比例很少。第二,在种养方式上,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第三,在协作方式上,以农业合作社为基本单位。然而,农业合作社的规模比较小,缺乏影响力,不能对农户进行有效的管理。

1.3劳动对象素质不高

在我国城镇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民涌入到城市当中,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劳动力以知识分子、青壮年居多。由于人才的流失现象,导致了廊坊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同时,再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影响,使当地的劳动力质量不断降低。与此同时,真正有文化、懂管理的农户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严重阻碍了廊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1.4农业培训服务不完善

廊坊市在推广农业技术时,主要以充实一线生产的技术人员为主力军。但是,这些技术人员在农业方面的知识、技能长期不能得到更新,不能起到很好的培训效果。同时,由于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生老病死,导致技术培训出现断层现象。可以看出,以上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农技培训的范围。不仅如此,该培训手段由于方式单一,无法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农业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2提高廊坊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办法与手段

2.1取得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必须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度。在此基础上,要求各地政府就农业发展而言,本着“同城化”发展的理念,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一,争取京津地区在人才、市场、技术方面的支持,打破农业发展中的体制障碍。第二,建立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重点发展项目、区域经济发展中,努力创建合作关系。第三,从决策层面出发,与京津地区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促进京津冀农业的健康发展。

2.2积极采用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寻求合作空间

与其他都是农业发展现状相比,北京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比较高。该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已经形成了5个发展圈,分别是城市农业发展圈、近郊农业发展圈、远郊农业发展圈、平原农业发展圈,以及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以上农业发展圈包括了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比如生态农业、景观农业、精品农业、绿色农业等。因此,廊坊市应该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努力借鉴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多的合作空间。

2.3定期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

首先,利用广播、电视、多媒体等宣传手段,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意识。在宣传的过程中,使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市场需求,加深对环保养殖的理解。其次,选择优秀的农业合作社为示范基地,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让有文化、懂管理,农业技术强的人担任培训专员,负责对农户的培训。最后,各地政府要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转变生产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

2.4加强对农业科技与基础设施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求加大科技与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以此来提高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当前,廊坊市政府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比如建立京津发展合作项目,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实力。

2.5发展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

当前,京津旅游观光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廊坊市可以借鉴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开发出种养、垂钓、休闲、娱乐、餐饮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尤其是要发挥以特色养殖为内容的体验式休闲产业。从市场调查情况来看,当前京津冀周边多数地区还没有被开发。可见,该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空间。鉴于此,可以采用错位发展的办法。总而言之,在发展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中,应该重视品牌、特色效应,提高休闲农业的品质和服务,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2.6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要求进一步引导、鼓励发展生态型环保农业模式。首先,投入一定的财政资金,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其次,定期对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方面的宣传,提高在生产中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再次,充分利用绿色环保理念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生产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必须重视宣传的作用。

3廊坊市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

3.1立体现代农业

立体农业的含义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相结合,在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化农业的优势作用。具体来讲,立体农业主要是加强农作物与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联系,达到互相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发挥以上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多种功能,进而打造出优质、高效的农业结构。其发展的特点是:第一,节约了土地,实现了技术、劳动力、资金的合理配置。第二,充分利用了光、水、热等自然资源,提高了作物的产出率。第三,减少了有害物质残留,保护了环境,增强了土壤的肥力。第四,促进了经济、环境、农业的协调发展。立体现代农业模式包括:农田立体现代农业、菜地立体现代农业、林间套种立体现代农业。当前,在利益驱动下,导致北方林地被大面积砍伐,加重了环境污染程度。同时,林地的生产周期比较长,短时间很难见效。鉴于此,采用立体现代农业模式,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其中,廊坊某技术学院研制的食用菌已经通过了验收,并在很多地方进行种植、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3.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具有投资高、收益高等特点。该发展模式依靠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提供反季节农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在设施农业中,首先要采购质量高、效率高的设施设备,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品种以及栽培技术。根据农业种类的特点,将设施农业分为设施养殖、设施园艺两个部分。其中,设置园艺包括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连栋温室等。以上温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技术与管理的水平要求比较高。另外,在设施养殖中,包括两个类别,分别是畜牧养殖与水产养殖。

3.3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集休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当前,观光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形成了5个大的类型。分别是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实践证明,观光农业不仅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经济,而且带动了教育、卫生、交通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3.4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指的是:以签订合同的方式,明确农户与购买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在合同中应该明确规定农产品的数量、价值,付款的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该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该以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为依据,不能盲目跟风,否则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3.5特色农业

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产业资源等优势,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廊坊市拥有多样化的特色农产品,完全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在于: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提高了市场占有份额。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

3.6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指的是:采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促进环境与农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在绿色农业中,包括多项现代化技术,比如生物学技术、深耕轮作技术、农药安全管理技术等。当前,大部分农机农业就属于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同,绿色农业更注重环境、经济、农业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

4结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必须转变农业发展的结构。本文以廊坊市农业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该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农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提出具体改进的办法与措施。比如,取得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积极采用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寻求合作空间;定期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加强对农业科技与基础设施投入;构筑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最后,介绍了当前廊坊市的几种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宁强.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都市农业发展探究――以廊坊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为例[J].北京农业,2015(21).

[2]李刚.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8).

第8篇

河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2010年我国GDP总量中河南省排名第五位,是我国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河南省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河南省人口为9402万,全国排名第三位。河南省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河南省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地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河南省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全境内由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河流有400多条,全省气温一般保持在12-16摄氏度之间,山地和平原地区的温度差异较明显。河南省内的复杂地理环境和温度生长条件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南省的农业主要以小麦、棉花、油料、烟草为主,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油料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牛肉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棉花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在我国的副食品加工行业河南省占比为35%,半成品与成品的销售占全国的50%。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全面,但是缺乏相应的技术提高与人才的培养,在绿色农业的标准与产业化进程上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意义

(一)河南省绿色农业的特点

1、绿色农业的标准化。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审查与监督的过程,绿色农业标准指的是对绿色化生产的系统性做出全面管理的一种低碳的绿色的标准尺度,利用这种标准尺度的制度、管理方式可以帮助绿色农业较全面和平稳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标准化其中包含:农业基础标准、种子种苗标准、产品标准、绿色农业管理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标准、农业工程和工程构建的标准。

2、环境保护。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又是中部地区四大经济区之一,所以绿色农业的发展会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时期的转型。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节奏,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环境保护实现更多的绿色化转型。其中在农业的耕种、施肥、采摘、销售、食用、废弃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从绿色农业的发展带动环境保护发展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3、无毒、无公害、无污染。河南省要从“无毒、无公害、无污染”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实际行动。“三无”为主题的绿色农业发展特点提高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为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方向。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意义

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首先,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污染排放造成了河南省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农业发展的落后技术和传统的耕种方式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河南省必须发展绿色农业才能更好的带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有效的保障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生态环境的安全、实现低碳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其次,全国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不断增强,随着低碳经济转型的信号加强,绿色化的消费理念根深蒂固,对农产品的消费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而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通过创造绿色农业产业的转型生产出让全国人民放心的健康绿色产品,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以河南省要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最后,我国近年来与国际产品竞争激烈,尤其是与美国、澳洲、法国的农产品竞争,国际势力利用技术优势建立绿色贸易壁垒,抬高国际市场的“绿色门槛”,对农产品的要求更加偏向于高品位、高质量、无毒、无公害、无污染,这就迫使我国农产品必须面临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河南省做为农业大省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提高绿色农业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竞争优势,提高我省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阻碍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难题

1、绿色农业品牌少,规模小,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目前,由于我国仍然处于低碳经济转型时期,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较少,规模较小。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截止2010年有27家,占我国总体的1.5%,绿色农业试点单位在河南省内较少,而且由于分散较大,不能系统化运行发展。而且河南省本身政府投资与鼓励建设中对绿色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政府参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相关的绿色农业战略规划,也没有相对应的资本投入,这导致河南省缺乏绿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因为产业园区相对较少,河南省本身拥有的农机基础优势未能得到集群化的发展。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城镇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加上市场化经济带来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就业压力过大,农村农用资金的使用在复杂环境影响下,大部分被挪用,农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足,农业发展的制度与管理措施不合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能得到基本保障。大部分农村的农业发展以家庭承包制为主,但是由于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过多,而留守人员大多以老弱群体为主,加上务农劳动力本身素质偏低,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务农劳动力的素质低下,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比较效益就相对下降,产量增加质量和收入却为上涨,影响了农民与农业企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会资本对其的投资信心,降低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曾帮助农业发展实现大的突破,在产量上实现了飞跃,农业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很大,可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较短,现阶段许多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出现了问题,并影响着绿色农业的发展。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的表现主要是:第一,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基础层面尚未得到正确的认识,农民认为发展农业的目标就是追求经济价值,环境保护在务农人员看来并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务农人员也愿意为了追求农业发展而牺牲环境保护。第二,河南省内部发展农业存在掠夺式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大多数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加工较简单、企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生活负担大。第三,政府地方财政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过少、企业效益低,企业或个人难以获得除政府以外的投资金额,投资渠道的缺失导致了企业和农民个人都不愿意自己出资投入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失修和陈旧造成了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第四,河南省水利建设中政府出资额度与速度较缓慢,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省内部分排水河道淤积严重,造成了引水困难,内河河道常年没有捞浅,淤泥沉积,抬高了河床,减少了单位立方米的水流量,大部分农用水泵、水闸、水阀、水桥等设施不能配套建设,导致了灌溉动力不足,维修问题严重。

3、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种植业面积可以达到726.3万平方公里,种植业面积过大造成了农业结构的不稳定,河南省主产粮、棉、油,产量均占到我国总产量的40%-50%,河南省大多数农民的产量虽然上涨,但是收入并没有上涨,而且大多数农民在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渔业、林业等获得的收入相对较少。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主要表现为:第一,种植的大面积粮、棉、油大宗产品在国内过剩,缺乏社会引导和有组织的农产品对接交易展览会,不能够得到准确的市场机会,在出口方面又面临难题,该难题主要是农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达不到国际化标准,出口贸易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第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规模都比较小,在地区性还是国家性所发挥的功能还比较弱小,农业发展为目的的组织能力较低,导致了农业主导产品与新阶段的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第三,农民的生产经营缺乏社会化经营的引导,在绿色农业发展的理念、方法、管理措施、人员素质、市场方向等方面欠缺引导,在绿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都迫切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引导,从而实现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四、解决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的创新对策

1、建立健全绿色农业发展产业园区,实现集群优势发展。河南省在发展与创新绿色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应该发挥河南省本身具有的农业基础优势,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改变目前河南省内部绿色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河南省应该注重对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和试验园区的建设,将省内的原本具有优势的农业基础力量集中在产业园区或试验园区内,形成集群效应,互相弥补之间的不足与缺陷,相互帮助实现资源的互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另外政府应该起到主导性的发展作用,政府应该扩大绿色农业的财政预算,积极主持与发展民间资本的投资与参与,提高市场中绿色农业的投融资灵活性,通过市场集结的资本大多数要应用于绿色农业的技术开发领域,要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加强绿色农业产品的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利用绿色化技术的开发提升绿色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在建立好以上两种渠道发展绿色农业后,河南省政府还应该提出产业化发展绿色农业,形成从研发、种植、耕作、施肥、采摘、检验、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化的绿色农业系统工程,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扩大了绿色农业的生存空间,实现了绿色农业的经济效应。政府要突出龙头企业的作用,让龙头企业做好带头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主导举办更多的绿色农业产品展示展销、信息、项目推介活动。

第9篇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 标准化 发展

前言

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是指根据农艺学及其生态经济学原理,借助于先进的生物技术,通过对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与卫生标准控制,使绿色农产品按照统一的规格与质量标准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一种生态型的农产品生产方式。这是绿色农产品与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相结合的产物。绿色农产品是生态、绿色、安全无公害,按照特殊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其绿色标志经由专门机构认定,表示安全、卫生、优质。

一、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的两个基点是绿色和标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走高效生态农业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农业走向世界的必然趋势。

1.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是突破国际贸易壁垒的根本手段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阻碍我国出口的发展,其中农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我国农产品由于科技含量低,种植形式粗放,农药含量高等原因,远远不能达到国际标准,因而受到的贸易壁垒最为严格。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我国农业打破国际贸易壁垒,农业发展与国际接轨,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抓住发展机遇,促进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经研究表明,我国农产品进行了绿色标准化生产之后出口率上升了30%。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标准化,走生态农业之路是我国突破国际贸易壁垒的根本手段。

2.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是开拓国内市场的有效手段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日常饮食的要求也慢慢提高。以前人们对于农产品的概念是温饱,只要吃饱就行。但是现在,生活条件的好转,人们不再简单的关注温饱问题而是转向了健康问题。市场需求改变,供给也需要发生变化。安全、卫生、无公害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要求,必然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不遗余力的发展绿色农产品标准化适应市场发展趋势,有利于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是开拓国内市场的有效手段。

3.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是我国走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

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走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高效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其指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动植物生长规律,借助于生物技和 生物工程,在自然界物质与能量相对平衡及其生态系统相对和谐的前提下,通过农林牧渔产品产量与品质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经济效益与发展后劲,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绿色农产品标准化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实现,有利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二、推进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的基本思路

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我国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大力推进我国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有着长远的路要走。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科学制定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及其生产 经营战略。

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比较短,很多人并没有充分的认识这一新兴事物。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标准化,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标准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政府应该加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的宣传力度,全面加大对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的扶持与保护力度。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尽快建立完整的绿色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改革经济制度,统筹规划,科学制定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及其生产经营战略。

2.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全面提高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及其市场竟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绿色农产品标准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含量比较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加强生产与科研的联合及其科研攻关工作,依靠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卫生安全和绿色无公害 的保证力度,力争把药残、肥残和其他公害、污染降至最低限度,全方位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品质。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力度,重点搞好绿色农产品建设,加强产品标志管理。

3.搞好营销工作,加强市场管理,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离不开市场环境,良好的市场秩序有利于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的完善和发展。企业在加大技术含量的同时,应该做好市场调研工作,规划好市场营销,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拓新的市场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市场体系,积极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开拓绿色通道,加强地区、部门间的横向协调,加大联合执法与市场打假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树立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的坚固地位。

4.加大环保力度,加强农田水利与生态建设,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的发展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国坚持走循环经济,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严酷的现实环境,应该加大环保力度,加强农田水利与生态建设,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结语

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一个严峻任务。由于贸易壁垒的阻碍,我国农业出口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对于我国农业出口和满足国内需求都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秉杰, 娄金华. 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制约因素探析[ J]. 生态经济, 2005, ( 1): 106~ 107.

[2] 严力蛟, 汪自强. 我国绿色农产品发展概况与对策措施 [ 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 ( 3): 234~ 238.

[3] 潘堃. 我国农产品的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 [ J]. 现代商贸工业,2008, ( 12): 127~ 12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